(完整word版)国关理论【一】(人物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国关史名词解释

国关史名词解释

1. 三十年战争:(1618-1648)是由神圣罗马帝国的内战演变而成的全欧参与的一次大规模国际战争。

这场战争是欧洲各国争夺利益、树立霸权以及宗教纠纷剧化的产物,战争以波希米亚人民反抗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为开始,最后以哈布斯堡王朝战败并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而告结束。

2. 让•博丹:让·博丹(Jean Bodin,1530-1596),法国政治思想家,法学家,近代资产阶级主权学说的创始人,近代西方最著名的宪政专家。

发表了《国家六论》,这是欧洲近代政治思想史上第一部关于国家主义的系统著作,他的《国家六论》也被誉为西方关于国家主权学说的最重要论著。

3. 《比利牛斯条约》:(1659)该条约是法西两国继《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之后继续较量的结果,法国维护了应有的权益,扩展了疆界,并进一步加强了在西欧的地位,为下一步的称霸欧洲作了准备。

西班牙的失败则使其丧失大国地位,不仅丧失大片领土和殖民地,而且哈布斯堡家族称霸欧洲的计划彻底破灭。

4.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年-1714年)年因为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绝嗣,法国的波旁王室与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室为争夺西班牙王位,而引发的一场欧洲大部份国家参与的大战。

5. 《乌得勒支和约》:(1713)结束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的和约,首次写入“欧洲均势”概念,具体内容有:承认法王路易十四的孙子腓力五世为西班牙国王,西班牙的欧洲属地被瓜分,割让直布罗陀和米诺卡岛给英国,并给与英国奴隶专营权6 格劳秀斯:(Hugo Grotius 1583-1645)古典自然法学派主要代表之一,世界近代国际法学的奠基人。

同时也是近代自然法理论的创始人之一。

主要著作有《战争与和平法》、《捕获法》和《论海上自由》7.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0—1748)是欧洲两大联盟为争夺奥属领地,因奥地利王位继承权问题而引起的,它于年以中欧为主要战场展开。

普、法等国拒绝承认玛利亚·特蕾西亚的继承权,而奥、英、俄等国从其各自的既得利益出发,则全力支持玛利亚·特蕾西亚的继承权。

国关理论【一】(人物名词解释)

国关理论【一】(人物名词解释)

国关理论【⼀】(⼈物名词解释)国关理论学派⼈物(名词解释)理想主义学派:①伍德罗·威尔逊:是理想主义中最重要的代表⼈物,被称为理想主义学派“最雄辩的和最有影响⼒的代⾔⼈”。

他1913年⼊主⽩宫,成为美国第28届总统。

1918年在向国会的演说中提出了著名的“⼗四点原则”,作为实现战后“世界的和平纲领”。

主要著作《论国家》、《伍德罗·威尔逊⽂集》。

②阿尔弗雷德·齐默恩:齐默恩是欧洲早期理想主义的代表⼈物和国联的积极筹划者。

他坚持认为⼈的本性并没有什么善恶之分,也并不是本性好战。

⽽是⼈的开化和教育不⾜,反对将战争的根源归结于⼈类的天性。

他强调必须⽤新的⽅法来避免战争。

主要著作有《希腊共同体》、《国联与法权》。

③约翰·默⾥:美国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和神学家。

理想主义与⾃由主义的代表⼈物。

强调⼈性可以改造,重视国际利益,倡导建⽴国联,为国际关系理论作出了突出贡献。

主要著作有《外交政策和⾃由社会》、《核武器的道德困境》。

现实主义学派:①马克斯·韦伯:是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哲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评论家。

韦伯认为政治最根本的和最重要的⼿段就是暴⼒。

其主要的理论贡献是在权⼒的理论、政治领导的理论、国际冲突对国际政治结构影响的理论上。

②爱德华·卡尔:卡尔是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和国际理论家。

他⾸先指出了理想主义的弊端,提出了现实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

他因此被认为国际关系研究领域“政治现实主义的奠基⼈”。

从卡尔开始,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揭开了新的⼀页。

主要著作有《⼆⼗年危机(1919-1939)》、《和平条约以来的国际关系》。

③莱茵霍尔德·尼布尔:尼布尔是美国最著名的神学家和基督教现实主义的代表⼈物。

主要理论贡献在于⼈的原罪说;关于⼈与集体;冲突和权⼒是社会必然存在的产物;道德和权⼒政治之间的关系;关于对理想主义的批判。

著作有《道德的⼈与不道德的社会》、《对时代终结的反思》。

公共关系学重点及名词解释.doc

公共关系学重点及名词解释.doc

第一章公共关系的概念(一)、掌握公关七种的不同学说,及各自的侧重点。

答:1、管理说:美国著名公关学者雷克斯。

哈罗博士研究分析了472个不同的公共关系定义后提出公共关系是一种独特的管理职能;美国学者卡特利普和森特认为:“公共关系是这样一种管理功能:它确定、建立和维持一个组织与决定其成败的各类公众之间的互益关系。

”2、传播说:英国著名公关学者弗兰克。

杰夫金斯;3、传播管理说:这类定议将管理说和传播说结合起来,詹姆斯。

格鲁尼教授认为:公共关系是一个组织与其相关公众之间的传播管理。

4、咨询说:1978年8月发表的《墨西哥宣言》:“公共关系是一门艺术和社会科学”。

5、关系说:蔡尔兹;6、协调说;7、形象说。

(二)、为什么说组织、公众、传播沟通是构成公共关系的基本要素?答:因为:1、组织是公共关系活动的主体,即公共关系的承担者、实施者、行为者;2、公众是公共关系传播沟通的对象;3、传播沟通是公共关系活动的过程和方式。

(三)、如何理解公共关系的本质属性?答:“传播沟通”是贯串整个公共关系的一条基线,是现代公共关系理论的精髓,是公共关系的本质属性。

可以进一步从以下三个角度来加以说明:1、公共关系的“关系”性质;2、公共关系的“职能”性质;3、公共关系的“学科”性质。

(四)、如何理解公关活动、公关观念?答:公共关系活动(实务)即运用传播沟通的方法去协调组织的社会关系,影响组织的公众舆论,塑造组织的良好形象,优化组织的运作环境的一系列公共关系工作。

公共关系观念是一种影响和制约关组织的政策和行为的经营观念和管理哲学,它不仅指导着公共关系实务工作的健康发展,而且渗透到管理者日常行为的各个方面,成为引导、规范着组织行为的一种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五)、如何理解公共关系“形象”的概念?答:“形象”一讯在公共关系学中指组织的总体特征和实际表现在社会公众中获得的认知和评价。

1、首先,公共关系所说的“形象”其本质是信誉,重视组织形象实质上重视组织信誉;2、其次,公共关系将建设和完善组织形象的内涵放在第一位,然后才考虑建构组织形象的外观;3、再次,公共关系塑造的是组织的整体形象,而不仅仅限定在个别的、具体的产品形象或人员形象要素上;4、最后,公关形象是通过组织的传播活动去影响公众的观念和态度而形成的。

国际政治学概论(名词解释)

国际政治学概论(名词解释)

国际政治学概论一、名词解释1、国际政治:⑴国际政治像一切政治一样,是追逐权力的斗争。

(汉斯·摩根索)2、国际政治学:国际政治学时政治学的一个分支,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3、理想主义:现代国际关系学上的理想主义又称法理主义或规范主义,是西方国际政治学理论中形成最早的一个学派。

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是对格劳秀斯和康德等理想主义外事哲学传统的直接继承和发展。

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第28任总统威尔逊。

理想主义的主要主张:第一,人性可以改造;第二,战争可以避免;第三,利益可以调和;第四,建立国际机构,保卫世界和平;第五,国际法和国际公约可以保证世界和平;第六,公众舆论也可确保世界和平。

4、现实主义:是在对理想主义学派的批判和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反思中逐步形成的。

思想渊源可追溯至修昔底德、马基雅弗利、霍布斯等古代和近代政治思想家。

最早的代表人物是英国威尔士大学教授爱德华·卡尔。

战后该理论最著名的代表是汉斯·摩根索及其《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

主要主张:第一,人性本恶;第二,国家是国际体系主要的行为体,其他任何行为体都不能代替它;第三,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第四,国家利益在国际政治中式分析国家行为的路标;第五,道德和有关的价值观念是相对的;第六,维持国际和平最好的办法是依靠均势。

5、新现实主义: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也被称为“结构现实主义”。

主要代表作是肯尼思·沃尔兹1979年发表的《国际政治理论》。

是对传统现实主义理论的修正、改造和补救。

新现实主义的两个修正:⑴目的与手段:权力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国家最关心的是安全;⑵原因与结果:权力政治是国家与由国家组成的国际体系相互作用的结果。

6、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亦称跨国主义、国际自由主义、全球主义或契约制度主义等。

是对传统现实主义进行的“科学的修正和补救”。

国际关系理论名词解释

国际关系理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国家利益: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意指国家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维护本国和本民族免受外来侵害的一些基本原则。

2权力:在国际关系领域,权力即指一国在国际舞台上控制他国的影响,国际事件的综合能力3冲突(论):冲突与利益的追求和权力有关。

由于各国追求的利益不同,所产生的“权力冲突各异”,因而导致频繁的国际冲突。

4均势(论):国际体系中竞争的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权力大体相当,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支配别国,从而能够实现共存。

均势理论假定,在这种格局下,国家反对其他国家的权力优势。

5霸权:指国际关系中一种支配性的领导地位和状态,也可指霸权国强行推行其意志的政策。

霸权国是指具有足够的军事和经济实力,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它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行为,操纵国际体系运作的国家。

6 博弈论:博弈论是科学行为主义极为推崇的一种理论框架,它包含研究“合理行为”的策略和方法,是游戏规则和策略选择的统一。

7 合作:为实现一定的利益目标,国际关系行为主体在政策和行动上相互协调、相互适应的行为及其结果。

合作并不是国家间关系的和谐状态(没有利益冲突),国际合作的基本特征是利益冲突和利益趋同并存,虽然国家之间有着利益冲突,但调整各自政策之后,相互的实际或预期效用相吻合,从而克服利益冲突,达到实现共同利益的结果。

8体系:“部分或分体系的集合体”,任何体系均能“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个状态”,任何体系都呈现一种结构,其组成部分处于互动关系之中。

体系论则是一种“抽象的,描述的和理论的概念。

”它提供一种广泛的分析观点。

9相互依存:基欧汉和奈把相互依存定义为:彼此之间的依赖。

并认为相互依存意旨敏感性和脆弱性。

他俩认为相互依存是指国际社会中不同角色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10国际政治经济学(IPE):国际政治经济学是研究国际关系行为者追求财富和追求权力的互动作用。

IPE已发展成一个国际关系学的重要分支学科。

11国际机制:是指在某一特定问题领域里组织和协调国际关系的原则,准则,规则和决策程序。

国关史名词解释全

国关史名词解释全

国关史名词解释全(总10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战后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一、富尔敦演说1945年7月,英国举行大选,保守党在选举中失败,丘吉尔被迫辞去首相职务。

1946年3月5日,丘吉尔应邀前往富尔敦市发表演说。

丘吉尔主张“各英语民族同胞手足一样的联合”,“这种联合就是以英联邦与帝国为一方和以美利坚合众国为另一方建立特殊的关系”。

鼓吹加强实力,反对所谓“铁幕”后的国家。

联合的目的是为了反对苏联和受其影响下的日益增长的社会主义革命。

美国政府利用丘吉尔的演说,奏响了“冷战”的序曲。

二、三环外交二战后英国实力日益衰落,战后世界力量对比也发生了变化,为了维护英国的传统利益,丘吉尔在1948年提出了三环外交。

第一环是英联邦和英帝国。

第二环是英国、加拿大和其他英联邦及美国构成的英语世界。

第三环是联合起来的欧洲。

这三个大环并存,一旦连接在一起,就没有任何力量足以推倒它们。

“三环外交”试图挽救和恢复在二战中被削弱的英国的国际地位,战后初期的工党政府基本上奉行这一外交政策思想。

三、柏林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美英法四国因对西柏林法律地位的争执而引起的两次国际危机。

根据1945年《苏英美三国雅尔塔会议公报》等有关文件规定,在德国投降后,由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和柏林。

危机共两次,第一次发生于1948年,又称“柏林封锁”,是冷战开始后其中一个最早发生的危机。

第一次1948年6月-1949年5月德国重建开始后,美英与苏联在德国的问题上矛盾加深,苏联迟迟不愿让德国各占领区合并,并拒绝西方的经济政策。

为此,美国计划将德国西部占领区三合为一。

美英法三国宣布由 6月21日起西占区实行单方的新货币改革,苏联得知后,发表“告德国民众书”,称英美法三国欲分解德国,并仿其道,实行货币改革,发行另种马克。

并于6月24日,全面切断西占区与柏林的水陆交通及货运,只保留从西德往柏林三条走廊通道。

国际政治学概论名词解释

国际政治学概论名词解释

国际政治学概论相关概念国际关系行为体:指能够独立参与国际事务并在其中发挥影响的政治实体。

其特征是:a、必须具有行为能力,能直接或间接参与国际事务并对国际社会产生影响。

b、具有自己的、区别于其他行为主体的利益。

c、拥有与其行为能力相适应的,能够对其他行为体产生影响的手段,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各个方面。

d、在国际关系中以一定的相对稳定的形式出现。

分为基本行为主体和非国家行为主体两大基本类型。

分类:国际关系基本行为主体—主权国家;非国家行为体—政府间国际组织、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种族集团、跨国公司、政党组织等等。

国家行为体:是构成当代国际社会的基本单位,是最有组织、有影响力的行为主体。

从国际法的角度,国家必须具备以下要素:有定居的居民、有固定的领土、有一定的政权组织、具有主权。

它的重要性在于:a、是理论分析的逻辑起点,是国际关系的基础。

b、是现代国际关系一切问题的萌芽。

c、非国家行为体也受主权国家的制约。

非国家行为体:有别于主权国家的国际关系行为体,包括政府间国际组织和非政府将国际组织两大类。

进入20世纪后,非国家行为体的数量和类型急剧增长,他们的活动及影响也涉及到国际社会的各个领域,他们也正在发挥日益重大和不可忽视的作用。

他们与国家行为体相比具有的特点是:参与国际事务的间接性、对外行为的跨国性、职能作用的协调性。

影响:非国家行为体在国际关系中往往能够起到某一单一国家所难以起到的作用;在国际关系中往往能够发挥不同于主权国家的独特作用。

主权:主权是国家的根本属性,是一个国家独立自主的处理对内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力。

主权概念有双重含义,人们也通常作这样的界定:一是对内主权,即国家对内享有的最高的和最终的政治权威;二是对外主权,即国家在国际社会中是平等的一员,享有独立自主权。

意义:一国只有拥有国家主权,才能成为真正独立的国家,才能独立自主制定对外政策,参加国际关系并在其中发挥作用,才能确立自己作为国际关系行为体的地位。

战后国关名词解释全(DOC)

战后国关名词解释全(DOC)

第八章1.遏制战略:遏制战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推行的一种对外战略。

在1946年2月22日由乔治凯南提出。

遏制战略是主张美国在战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高涨和西方国家受到严重削弱的情况下,以军事包围、经济封锁、政治颠覆,特别是局部性的武装干涉和持续不断的政治冷战,来遏制社会主义国家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加强对西欧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控制,为建立美国的世界霸权创造条件。

其特点是:既不触发美苏之间的全面战争,又能对苏联的行为组织有效对抗。

对20世纪后半叶的世界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

2.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是二战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

在苏联已控制东欧的情况下,修稳定成了美国遏制苏联的战略基点。

二战后,各国经济遭到重创,各国共产党势力增强。

此时,美国国内也面临生产过剩的危机。

1947年6月5日,马歇尔公开提出了“复兴欧洲计划”即“马歇尔计划”。

该计划稳定了资本主义阵营,使美国对西欧的政治和文化影响加深,同时也削弱了西欧国家的关税和贸易壁垒,为西欧经济一体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这一计划对欧洲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杜鲁门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遭到彻底失败,而英、法的力量也严重削弱,只有美国,依仗其在战争中发展起来的经济、军事实力,在资本主义世界取得了统治地位。

1947年3月12日,在英国的建议下,杜鲁门决定对希腊和土耳其危机中的两国提供援助,镇压了希腊和土耳其的革命,打击了这两国的共产主义势力。

“杜鲁门主义”是干涉别国内政的代名词,它的提出,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的破裂和冷战的正式开始。

4.克什米尔问题: 1947年印巴分治时,印度利用议会通过决议将克什米尔划入印度,引起巴方和穆斯林居民的不满。

从1947年起,印、巴双方为此进行了三次印巴战争。

1949年1月,通过联合国的调停,印巴划定了“实际控制线”。

巴基斯坦和印度控制的克什米尔都分别分为两部分。

(完整word版)名词解释

(完整word版)名词解释

“国朝六家":施闰章和宋琬年辈最早,并称“南施北宋"。

施长于五言,风格温和,涉及民生疾苦;宋则擅写七言,诗风雄健,偏重个人境遇的描写和自我情感的抒发。

比他们稍后的是王士禛和朱彝尊,并称“南朱北王".王士禛标榜神韵,继钱谦益之后主盟诗坛数十年,影响最大;朱彝尊早年诗作内容充实,多为唐调,后来转而学宋,以学力、才藻见长,为清诗中的浙派的领袖。

并称为“南查北赵”的查慎行、赵执信可以说是朱、王对应关系的延续。

就社会关系来说,查是朱彝尊的表弟,赵则是王士禛的甥婿。

就诗学观点而言,查慎行在朱彝尊学宋的基础上公开标举宋诗,以苏轼、陆游为效法对象,气求调畅,词务清新,在清初学宋诗人中成就最高;赵执信则对王士禛的诗学理论不以为然,主张取法晚唐,自写性情,诗思清新峭拔,有时也伤于刻露。

“岭南三大家”:“岭南三大家"之称缘于稍后的王隼取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诗合刻为《岭南三家集》。

陈恭尹字元孝,广东顺德人,明亡后出游四方,晚年归家,以诗文自娱,自称罗浮布衣,有《独漉堂集》,其诗感时怀古,抒发亡国之悲,间或表达矢志复明的决心,激昂盘郁,长于七律,《邺中》《读秦记》等,是所谓“人无数篇”的名作。

梁佩兰字芝五,号药亭,曾仕清朝,诗多酬赠与写景,七古苍凉伉爽,《易水行》《养马行》等写社会民情,寄有深意,能独开生面.有《六莹堂集》。

虞山诗派:主要成员有冯舒、冯班、钱曾、钱陆灿等人。

这个诗派的代表人物是冯班,曾师从钱谦益,其主张主要有:反对七子、竟陵和严羽《沧浪诗话》,著《钝吟杂录》专摘严羽以禅喻诗之谬。

沉丽细密,锤炼藻绘,抒发故国悲痛,婉而多讽。

如《题友人〈听雨舟〉》《有赠》。

以标榜李商隐而自张一军,势力颇大。

“梅村体”:指的是清初吴伟业的一种诗体风格.以明清易代的史实为题材,反映社会变故,感慨朝代兴亡;吸取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元稹《连昌宫词》等歌行写法,侧重叙事写人,辅以初唐四杰的采藻缤纷,晚唐温、李的风情韵致及明代传奇曲折变化的戏剧性。

国关名词解释

国关名词解释

新自由主义强调的是国家间的经济联系,认为这种经济联系是国际体系之内确立和维持秩序的基础。

按照这一理论的假定,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与一体化,以及各国经济利益的日益融合,国家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会越来越深化,越来越普遍。

这一现象已成为当代世界的界定性特征。

正是这种日益发展的相互依存,深刻的改变子国际关系的性质,使得国际合作日益成为可能。

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是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

科学行为主义方法国际政治学的一种研究方法。

形成于50年代后期,流行于60年代。

强调国际政治理论的抽象化,一般化,系统化,注重将现代科学领域的新成果,新方法引入到研究领域,强调分展研究,量化研究和计算机模拟,代表人物是卡尔多伊奇,特点是:过于强调理性而忽视人的因素对同际政治的影响,忽视非理性的因素。

苏东历史法学派苏联东欧国家国际政治学理论最早的一个学派。

主要从历史和法学的角度总结和探讨国际关系的基本规律。

主观性较大,颇受西方学者的批评。

但是却为苏联东欧国家推崇,曾经在苏东国家的对外决策中有重要影响。

苏东社会学派苏东国际政治学派别之一。

主要流行于60年代的苏联,从社会学,哲学角度对国际关系学进行理性分析。

主观性较大,对苏联东欧国家当时的对外政策有一定影响。

多学科派苏东国际政治学派别之一。

最早出现于南斯拉夫,70年代以后成为苏东地区的主流学派。

从多学科角度对国际政治进行综合的分析,是苏东地区的一个比较成熟的学派。

后来受到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沉重打击而日渐销声匿迹。

海权理论美国历史学家马汉提出的一种地缘政治学理论。

20世纪以前,国际社会的联系主要通过海上航线建立的,美国海军退役军官马汉提出了海权理论,强调海权对于国际政治和国家权力地位的重要意义,认为谁控制了世界重要的海峡和海道,谁就能有效地控制海洋,就会成为世界强国。

而要称霸海洋还要取决于一国的地理位置、领土结构、疆域等因素,特别是其海岸线长度和港口的质量。

国关理论

国关理论

国际关系理论笔记(谨供参考)第一部分(前言)第一讲:什么是国际关系理论?(秦亚青)1,国际关系概念国际关系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指国际社会中一切成员跨越国界的互动关系.它包括三个不同范围的领域:第一个是国际关系,指任何成员的任何跨国界关系,包括国家,国际组织以及个人之间的跨国界互动关系;第二个是国际政治,主要指权威国际成员间的关系,核心是国家之间的关系;第三个是对外政策,指一个国家对于其他国家或组织指定和施行的政策.这三个概念好象是三个大小不一的同心圆;国际关系的外延最大,包括国际政治和对外政策;国际政治次之,只包括国际关系中官方和正式关系部分,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之间的关系;对外政策再次,涉及一个国家对他国采取的政策.2,国际关系学国际关系学是关于国际关系体系运行和演变规律的科学.这门科学从国际关系体系着眼,主要研究国际关系中各成员,各个部门之间的各种关系,而以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为主;研究该体系中各个成员,各个部门同整个体系的相互关系;研究推动和制约国际关系体系演变的各种因素,包括各个国际行为体的内部有关情况和国际关系的外部环境.在研究这些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考察,揭示国际关系体系运行和演变的规律.3,国际关系学(理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是国际系统中的成员,即国际行为体.国际行为体分为两大类;一是国家行为体,指民族国家;二是非国家行为体,包括政府间国际组织(IGOs),非政府间国际组织(NGOs),多国公司 (MNCs)和跨国公司(TNCs).4,国际关系学研究重点内容包括:国际系统的发展和演变;国际系统和国际系统单位之间的关系;国际关系行为体之间的互动行为等. 5,国际关系理论简单说,作为一种学术总称,国际关系理论意指研究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科学分析框架和理论体系.具体来说,国际关系理论则是描述,解释,研究,估价和预测这些关系的现状与发展的理论.6,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的区别国际关系研究世界上基本单位的跨国的各种相互关系,而国际政治重点研究国家的行为和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两者并无本质区别,但国际关系涵盖面明显要宽泛的多.第二讲:现代国际关系理论的沿革1919年英国威尔士大学设立第一个国际关系教席是国际关系学科成立的标志.学科的建立反映了人们对一战的反思和对消除战争的希冀.从1919年起,国际关系理论的沿革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国际关系理论初创阶段与理想主义的兴起(1919-1948)1918年威尔逊提出"十四点计划",集中反映了他的理想主义思想.威尔逊理想主义的核心是建立一个可以维护世界和平的超国家组织,具体体现在国际联盟上面.威尔逊主义影响深远,但威尔逊的理想主义至多是一些关于国际关系的思想和政策建议.从理论角度讲,理想主义是第一阶段国际关系的主导理念,考虑的是"应然"的问题,就是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在方法论方面,国际关系远未形成自己的方法论体系,主要是借鉴历史学和国际法的研究方法.国际关系理论在第一个发展阶段中发生了一个重大的"断裂",这就是1939年卡尔<<二十年危机>>一书的出版.该书是第一部系统地用现实主义观点阐述国际关系理论的专著,在西方国际关系学发展史上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卡尔认为,在国际关系思想界存在着两种对立的思想,一种是乌托邦主义,即威尔逊理想主义,一种是现实主义.卡尔指出现实主义是一种和乌托邦主义对立的理念,它所重视的第一要素就是权力,最核心的一点是怎样看待权力和道德.《二十年危机》使得理想主义的发展出现了"断裂",为战后现实主义的兴起做出了重要的铺垫.第二阶段: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阶段与现实主义理论体系的确立(1948-1979)第二阶段开始的标志是1948年摩根索《国家间政治》-书的问世.此书被视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奠基之作. 摩根索的重大贡献是建立了现实主义的理论体系,系统表述了现实主义的整体思想、基本原则和运用方式.因此,摩根索被称为"战后现实主义之父".在这个阶段,国际关系研究的重心转向美国,现实主义成为国际关系理论的主导范式,国际关系研究基本上是在现实主义的理论框架中展开的.现实主义的基本假定是:权力(特别是军事实力)是国际关系的最根本因素,国家的利益至高无上,普世道德是没有意义的.摩根索在《国家间政治》中最极端的表述是将国家的一切行为动机归于获得权力、增加权力和保持权力.权力不仅是国家生存的手段,而且成为国际关系的目的和国家本身的目的.现实主义作为主导理论持续30年.在这个大框架下,国际关系学进入了迅速发展时期.标志有两个: 其一,现实主义高度理论化.其二,形成了以社会科学方法为基本方法的方法论体系.在现实主义主导阶段,国关理论在方法论上的突破,主要在于战后美国出现的社会科学繁荣,人们强调社会科学向自然科学靠拢,20世纪60年代行为主义开始主导国际关系学的研究.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行为主义坚持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元论,认为二者本质上一样.与此相呼应,国际关系学学者努力将自己的理论体系化为一种极其筒约的理论,能够用公式表示出来,能够用定量方法计算出来.国际关系学第二次大论战主要是方法论论战,争论焦点在于自然科学的方法到底能否运用到国际关系研究之中.结果是科学派占了上风.这种结果有利有弊.有利的方面在于将国际关系学科的方法论逐渐统合起来,形成了比较"硬"的国际关系科学方法论.不过,这样做的负面效应是建立起科学方法论的话语霸权,其他方法都或多或少地被边缘化了。

国际政治学概论名词解释

国际政治学概论名词解释

国际政治学概论名词解释1、国际关系行为体指能够独立地参与事务,并在其中发挥作用和影响的各种政治力量。

它包括以下四个特征:①具有一定的行为能力;②具有自身特殊的利益;③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④具有相对稳定的或固定的组织形式。

从类型上看,可划分为:国家行为体和非国家行为体。

2、国家行为体国际政治中的国家行为体即主权国家,它是构成当代国际社会的最基本的政治单位,是最有组织的政治经济实体,也是国际舞台上最活跃、最具影响力的行为体。

其基本特征如下:①具有固定的领土和一定数量的居民;②具有一定的政权组织机构;③具有至高无上的主权。

3、非国家行为体是指那些主权国家之外的,能够独立地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职能作用的政治、经济实体,是国际关系不断发展的产物。

它可分为: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国际性政治运动三种基本类型。

其行为特点如下:①参与国际事务的间接性;②对外行为的跨国性;③职能作用的协调性。

4、政府间国际组织:是指若干主权国家为达到一定共同目标,以一定的协议或法律形式创立的国家间的组织,属于非国家行为体。

构成具备三要素:成员国之间有合作的政治意愿;组织之中要有一定的结构或形式;组织要有一定的运行机制。

按照区域角度划分,可以分为世界性国际组织和区域性国际组织;按政治、社会角度划分,可分为军事、经济、技术性国际组织。

5、国际非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是私人的国际群体或协会,它们追求跨国利益。

与政府间组织不同,非政府组织不是由政府发起的,它们是不定期的由来自不同民族的公民群体组织、资助和管理的。

特点:对国际事务的影响不是那么直接,但它在特定的功能性问题领域促进了较大的跨国合作;在很多领域和政府间组织形成相互协商与合作的关系,有力推动跨国合作。

主要包括:国际性政党组织、国际性宗教组织、国际性政治活动、跨国公司和恐怖主义组织等。

6、国家利益指国家通过一定的国家间关系所表现出来的满足其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从内容的角度可将国家利益划分为安全利益、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其中安全利益是核心利益,经济利益是基本利益)。

(完整word版)名词解释

(完整word版)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速率分离过程: 在某种推动力(浓度差、压力差、温度差、电位差等)的作用下, 有时在选择性透过膜的配合下, 利用各组分扩散速度的差异实现组分的分离。

2.平衡分离过程: 借助分离媒介(如热能、溶剂或吸附剂), 使均相混合物系统变成两相系统, 再以混合物中各组分在处于相平衡的两相中不等同的分配为依据而实现分离3.泡点:在温度一定的情况下, 开始从液相中分离出第一批气泡的压力, 或在压力一定的情况下, 开始从液相中分离出第一批气泡的温度。

4.绝热闪蒸: 已知流率、组成、压力和温度(或焓)的液体进料节流膨胀到较低压力产生部分汽化。

5.最小回流比: 是精馏操作条件的一个极限。

当回流比减至某一数值, 使为达到规定的分离程度所需理论板数趋于无穷多时, 此回流比即为最小回流比6.清晰分割: 指的是多组分精馏中馏出液中除了重关键组分(HK)之外, 没有其它轻组分;釜液中除了轻关键组分((LK)之外, 没有其它轻组分。

二、7.反应精馏: 反应精馏是一种将反应过程和精馏过程结合在一起, 且在同一个设备内进行的藕合过程。

三、8.吸附过程:当用多几性的固体处理流体时, 流体的分子和原子附着在固体表面上的现象叫吸附过程。

四、9.超临界流体萃取:以超临界流体作为萃取剂, 从固体或液体中萃取出某种溶质的单元操作过程。

五、填空。

1.分离作用是由于加入分离剂而引起的, 因为分离过程是混合过程的逆过程。

2.衡量分离的程度用分离因子表示, 处于相平衡状态的分离程度是固有分离因子。

3.分离过程是混合过程的逆过程, 因此需加入分离剂来达到分离目的4.汽液相平衡是处理气液传质分离过程的基础, 相平衡的条件是所有相中温度压力相等, 每一组分的化学位相等。

5.吸收因子为A= , 其值可反应吸收过程的难易程度6.吸收剂的再生常采用的是用蒸汽或惰性气体的蒸出塔、用再沸器的蒸出塔、用蒸馏塔。

7.精馏塔计算中每块板由于组成改变而引起的温度变化, 可用泡露点方程确定。

(完整word版)公共管理学的名词解释

(完整word版)公共管理学的名词解释

1: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福祉与公共利益。

2:政府失灵:指由于政府机制存在的本质上的缺失,而无法使资源配置效率达到最佳的情形。

标杆管理:即追求卓越的管理模式,并将之学习转化,以提高组织绩效的管理工具。

3:企业型政府:系指有一群富有企业家精神的公共管理者组成,他们能够运用各种创新的策略,使原本僵化的官僚体制恢复活力,并有效运用资源提高政府的效率. 4:电子化政府:是指政府有效利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通过不同的信息服务设施,对政府机关、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在其更方便的时间、地点及方式下,提供自动化的信息及其他服务,从而构建一个有回应力、有效率、负责任、具有更高服务品质的政府。

5:公共部门:是指这样一种提供服务和产品的部门,其所提供服务和产品的范围与种类不是由消费者的直接愿望决定,而是由政府机构决定的,在民主社会,是由公民的代表来决定的.战略管理:是管理者有意识的政策选择、发展能力、解释环境,以集中组织的努力,达成目标的行为,或者说,战略管理是制定、实施和评价组织能够达到目标的艺术或技术.6:政府再造:是指政府改革将涉及改变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市民、政府与企业诸多关系的调整,设计政府治理的观念、结构、方式和方法的变革;及涉及政府内部组织、运作程序的调整,更涉及外部关系的调整。

7:公共管理伦理:是公共管理主体作为特定的社会化角色在进行公共管理活动中的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

公共管理伦理在相当程度上源于政府组织伦理和非政府组织伦理,并具有特定的内容构成。

8:市场失灵:简单来讲,便是因市场缺陷而引起的资源配置的无效率。

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市场机制无法将社会资源予以有效配置,二是市场经济无法解决效率以外的非经济目标。

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威当局,为解决某项公共问题或满足某项公众需要,所选择的行动方案或不行动。

(完整word版)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

(完整word版)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

1、出口倾销是大型出口垄断厂商为了利润最大化的需要,在垄断国内市场并取得垄断高价的前提下,以低于国内市场价格的方式大量出口,争夺国外市场的行为。

2、财政关税是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为目的而征收的关税。

其税率往往是根据国家的需要和对贸易量的影响制定的。

一般保持较低水平。

3、期汇交易指买卖双方成交后并不立即办理交割,而是按照所签订的远期合同规定,在未来的约定时间办理交割的外汇交易。

4、国际储备指一国官方现有的可以无条件地用来弥补国际收支赤字或干预外汇市场的国际间普遍接受的资产。

5、外直接投资是一国居民为了在国外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而进行的对外投资,它可以是在国外建立自己的全资子公司或分公司从事对外直接投资,也可以通过收购兼并当地的公司企业从事对外直接投资,也可以与当地的企业联合投资建立合资企事业或合作企业。

6.生产者剩余是指生产者愿意接受的价格和实际接受的价格之间的差额。

7.罗伯津斯基定理是指在生产两种产品的情况下,如果商品的国际比价保持不变,一种生产要素增加所导致的密集使用该生产要素的产品产量增加,会同时减少另外一种产品的产量。

8.产品生命周期是指新产品经历发明、应用、推广到市场饱和、产品衰落,进而被其他产品所替代四个阶段。

9.购买力平价是指两种货币之间的汇率决定于它们单位货币购买力之间的比例。

市场内部化是指企业为减少交易成本,减少生产和投资风险,而将该跨国界的各交易过程变成企业内部的行为。

绝对优势:如果一国在某种产品生产上的劳动生产率高于另一国,或在劳动成本上低于另一国,则认为该国在该产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

绝对优势主张以各国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为基础进行国际专业化分工,并通过国际贸易获得利益的一种国际贸易理论。

比较优势:所谓比较优势是指一国在绝对优势基础上的相对较大的优势,在绝对劣势基础上的相对较少的劣势。

比较优势主张以各国生产成本或相对差异为基础进行专业化分工,并通过国家贸易获得利益的一种国际贸易理论。

第一章课后名词

第一章课后名词
法俄同盟:法国和俄国为对抗三国同盟于 1891~1893 年间形成的秘密军事同盟,于 1894 年 正式生效。法俄同盟使欧洲大陆形成两个实力大致相当的对峙集团,即三国同盟(德意奥) 与法俄同盟。
两 C 计划:即“开罗—开普顿计划”,是英国殖民者企图称霸非洲的战略计划。其主要目的 是建立一个从北非开罗(Cairo)至南非开普敦(Cape Town),纵贯非洲大陆的殖民大帝国。
《朴茨茅斯条约》:日俄战争后,日俄两国在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斡旋下,于 1905 年 签订的和约。战败的俄国在条约中被迫承认日本吞并朝鲜,并将旅顺、关东省、库页岛南部 等地区及原来在南满的权益让给日本。日本崛起,俄国国际地位下降,爆发 1905 年革命。
三国干涉还辽: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于 1895 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辽东 半岛予日本。俄国、德国和法国为了自身利益,以提供“友善劝告”为借口,迫使日本把辽 东还给中国,但中国赔偿给日本 3000 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
《联合国宪章》:1945 年 6 月 26 日,由来自 50 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旧金山签署的文件。同 年 10 月 24 日起,《联合国宪章》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联合国宪章》是联合国的基本大 法,它既确立了联合国的宗旨、原则和组织机构设置,又规定了成员国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以及处理国际关系、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大西洋宪章》:美、英两国首脑于 1941 年 8 月在大西洋北部一艘军舰上举行大西洋会议, 签署并发表了《大西洋宪章》。文件提出八项原则,主要有:不追求领土或其他方面的扩张; 尊重各国人民选择其政府形式的权利;摧毁纳粹暴政后重建和平;促成贸易自由与经济合作; 公海航行自由等。《大西洋宪章》标志着苏美英迈出建立反法西斯同盟的重要一步。

近代国关史名词解释

近代国关史名词解释

近代国关史名词解释国关史名词解释(一)——三十年战争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均势外交炮舰外交东方问题Sanshi Nian Zhanzheng1.三十年战争Thirty Y ears’War17世纪上半叶,以德意志为主要战场的一次席卷欧洲的战争。

它是欧洲国家间争夺领土、王位、霸权以及各种政治矛盾和宗教纠纷尖锐化的产物。

战争基本上是以德意志新教诸侯和丹麦、瑞典、法国为一方,并得到荷兰、英国、俄国的支持;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德意志天主教诸侯和西班牙为另一方,并得到教皇和波兰的支持。

战争背景13世纪以后,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神圣罗马帝国皇权日益衰微,各邦诸侯割据称雄。

信奉新教(路德教、加尔文教)的诸侯和信奉旧教(天主教)的诸侯在宗教纠纷掩饰下争夺地盘和反对皇帝专权,并分别组成“新教联盟”(1608)和“天主教联盟”(1609)。

哈布斯堡王朝极力限制新教活动,争取旧教诸侯重振帝国皇权,并得到罗马教皇、西班牙和波兰贵族的支持。

法国为称霸欧洲,力图使德意志保持分裂状态,支持新教诸侯反抗皇权;丹麦、瑞典早已觊觎北海和波罗的海的德意志领土和港湾;荷兰和英国则不愿帝国势力在北欧扩张,英国还企图削弱西班牙的势力。

这些国家都支持新教联盟。

1618年捷克反对哈布斯堡王朝的起义,是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线。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蒂亚斯(1612~1619在位)企图在捷克(波希米亚)恢复天主教,指定斐迪南二世为捷克国王。

斐迪南二世下令禁止布拉格新教徒的宗教活动,拆毁其教堂,并宣布参加新教集会者为暴民。

1618年5月23日,武装群众冲进王宫,把皇帝的钦差从窗口抛入壕沟,史称“掷出窗外事件”,它成为三十年战争的开端。

(见彩图三十年战争—掷出窗外事件(1618年5月23日))战争过程整个战争大致分四个阶段:①捷克-普法尔茨时期(1618~1624):“掷出窗外事件”发生后,捷克摆脱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

1619年捷克议会选举普法尔茨选帝侯弗里德里希为国王。

国关理论学派人物名词解释

国关理论学派人物名词解释

国关理论学派人物(名词解释)理想主义学派:①伍德罗·威尔逊:是理想主义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被称为理想主义学派“最雄辩的和最有影响力的代言人”。

他1913年入主白宫,成为美国第28届总统。

1918年在向国会的演说中提出了著名的“十四点原则”,作为实现战后“世界的和平纲领”。

主要著作《论国家》、《伍德罗·威尔逊文集》。

②阿尔弗雷德·齐默恩:齐默恩是欧洲早期理想主义的代表人物和国联的积极筹划者。

他坚持认为人的本性并没有什么善恶之分,也并不是本性好战。

而是人的开化和教育不足,反对将战争的根源归结于人类的天性。

他强调必须用新的方法来避免战争。

主要著作有《希腊共同体》、《国联与法权》。

③约翰·默里:美国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和神学家。

理想主义与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

强调人性可以改造,重视国际利益,倡导建立国联,为国际关系理论作出了突出贡献。

主要著作有《外交政策和自由社会》、《核武器的道德困境》。

现实主义学派:①马克斯·韦伯:是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哲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评论家。

韦伯认为政治最根本的和最重要的手段就是暴力。

其主要的理论贡献是在权力的理论、政治领导的理论、国际冲突对国际政治结构影响的理论上。

②爱德华·卡尔:卡尔是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和国际理论家。

他首先指出了理想主义的弊端,提出了现实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

他因此被认为国际关系研究领域“政治现实主义的奠基人”。

从卡尔开始,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揭开了新的一页。

主要著作有《二十年危机(1919-1939)》、《和平条约以来的国际关系》。

③莱茵霍尔德·尼布尔:尼布尔是美国最著名的神学家和基督教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

主要理论贡献在于人的原罪说;关于人与集体;冲突和权力是社会必然存在的产物;道德和权力政治之间的关系;关于对理想主义的批判。

著作有《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对时代终结的反思》。

④阿诺德·沃尔弗斯:沃尔弗斯1939年加入美国籍,在多所大学任职教授,是现实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演示文稿政治常识国家理论

演示文稿政治常识国家理论

(4)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
(5)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和优点
2、为什么
3、怎么样
民主制度基础理论
1、含义 2、根本属性 3、分类 4、内容 5、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我国的民主理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 的统一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与中共中央台湾 工作办公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与中共中 央对外宣传办公室,一个机构两块牌子, 列入中共中央直属机构序列。国家档案局 与中央档案馆,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列入 中共中央直属机关的下属机构。
监察部与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机关 合署办公,机构列入国务院序列,编制 列入中共中央直属机构。
君立宪制 以世袭的君主为国家元 首,君主权力按宪法规 定受到一定限制 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世袭
国 产生 特 家 地位 元 首 权力 征 议 产生 会 地位 权力
权力中心
组织监督政府

政 产生 府 地位
权力 议会与政 府的关系 典型国家
当选总统组织政府
行政机关 行政权 二者相对独立,人员 互不渗透 否决权 美国、巴西、埃及、 墨西哥、阿根廷、印 度尼西亚
依 法 治 国 原 则
是什么
地位 含义 本质
根本 目的 主体
行政机关
为什么 国家机关
立法机关 司法机关
怎么样
人民群众
公民与国家的关系: 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是和谐统一的关系 1、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民主权利: ① 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② 政治自由 ③参与权、 ④知情权 ⑤监督权 2、公民依法履行义务维护国家利益 ①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② 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3、公民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三原则) ①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 ② 公民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原则 ③ 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关理论学派人物(名词解释)理想主义学派:①伍德罗·威尔逊:是理想主义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被称为理想主义学派“最雄辩的和最有影响力的代言人”。

他1913年入主白宫,成为美国第28届总统。

1918年在向国会的演说中提出了著名的“十四点原则”,作为实现战后“世界的和平纲领”。

主要著作《论国家》、《伍德罗·威尔逊文集》。

②阿尔弗雷德·齐默恩:齐默恩是欧洲早期理想主义的代表人物和国联的积极筹划者。

他坚持认为人的本性并没有什么善恶之分,也并不是本性好战。

而是人的开化和教育不足,反对将战争的根源归结于人类的天性。

他强调必须用新的方法来避免战争。

主要著作有《希腊共同体》、《国联与法权》。

③约翰·默里:美国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和神学家。

理想主义与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

强调人性可以改造,重视国际利益,倡导建立国联,为国际关系理论作出了突出贡献。

主要著作有《外交政策和自由社会》、《核武器的道德困境》。

现实主义学派:①马克斯·韦伯:是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哲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评论家。

韦伯认为政治最根本的和最重要的手段就是暴力。

其主要的理论贡献是在权力的理论、政治领导的理论、国际冲突对国际政治结构影响的理论上。

②爱德华·卡尔:卡尔是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和国际理论家。

他首先指出了理想主义的弊端,提出了现实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

他因此被认为国际关系研究领域“政治现实主义的奠基人”。

从卡尔开始,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揭开了新的一页。

主要著作有《二十年危机(1919-1939)》、《和平条约以来的国际关系》。

③莱茵霍尔德·尼布尔:尼布尔是美国最著名的神学家和基督教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

主要理论贡献在于人的原罪说;关于人与集体;冲突和权力是社会必然存在的产物;道德和权力政治之间的关系;关于对理想主义的批判。

著作有《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对时代终结的反思》。

④阿诺德·沃尔弗斯:沃尔弗斯1939年加入美国籍,在多所大学任职教授,是现实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其主要理论贡献在于国际政治角色;国家目标与国家利益;对外政策的基本目标;均势问题方面。

著作有《美国对德国政策》、《斗争与合作—国际政治文集》。

⑤尼古拉斯·斯巴克曼:斯巴克曼出生于荷兰,后移居美国。

他对国际关系理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现实主义思想和方法论两个方面。

他强调权力政治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他还认为地缘政治和均势是支撑国际关系理论的两根支柱。

主要著作有《国际政治中的美国战略》、《和平地理学》。

⑥汉斯·摩根索:摩根索是公认的最著名的国际关系理论家,最优秀、最权威的现实主义学派代表人物,被称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奠基之父”。

他的贡献在最全面、最系统地将国际关系现实主义理论发展至成熟阶段,在国际关系理论领域树立起了一座学术高峰。

他的“现实主义六原则”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最完整、最根本的国际关系原则。

主要著作有《国家间政治—为权力与和平而斗争》、《国际政治的原则和问题》。

⑦乔治·凯南:凯南是美国著名的外交家兼理论家,被视为“美国外交政策的构建者”、“著名的外交历史学家”。

他的现实主义理论和实践最典型的表现为他的“遏制政策”。

他指出“道义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是相互关联的,而不是孤立的“。

主要著作有《美国外交:1900—1950》、《美国对外政策的现实》。

⑧雷蒙·阿隆:阿隆是法国著名的政治社会学家和政治评论家,同时也是法国国际关系理论最有影响的现实主义学派代表人物,被誉为20世纪法国学术界的泰斗。

阿隆认为“自然状态”是国际关系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特征。

而“自然状态”即是“战争状态”。

阿隆的主要著作为《和平与战争》,这部“代表欧洲思想主流”的专著被誉为里程碑式的现实主义代表作。

⑨约翰·赫兹:赫兹出生于德国,后移居美国。

他是一位很有特点的国际关系理论家。

他的现实主义是一种和理想主义相融合的现实主义。

他一方面重视权力,另一方面又提出最低生存伦理学的理论。

他认为传统的道德标准对国际政治是不适用的。

主要著作有《国际法中的国家社会主义理论》、《核时代的国际政治》。

⑩亨利·基辛格:基辛格是美国著名的外交家、现实主义理论家。

基辛格崇尚现实主义权力论,认为必要时,国家应运用权力实现国家目标。

他重视大国外交,认为国际因素应优于国内因素。

主要著作有《核武器与对外政策》、《大外交》。

科学行为主义学派:①卡尔·多伊奇:卡尔·多伊奇是美国著名的国际政治学教授、科学行为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多伊奇的主要理论贡献是他从科学行为主义的视角系统地提出了一体化理论、沟通理论和博弈理论,学术界称之为“科学行为主义三论”。

主要著作有《民族主义和社会沟通》、《国际关系分析》《数学政治分析》。

②莫顿·卡普兰:卡普兰是美国著名国际政治学教授,国际系统模式创始人之一。

提出了著名的“卡普兰国际体系六模式”。

主要著作有《国际政治的系统和过程》、《国际法的政治基础》。

③戴维·辛格:辛格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著名学者,美国密执安大学政治学教授,早年被认为“一位年轻的科学行为主义的开拓者”。

他认为国际关系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他断言,现实主义的弊病是只讲权力政治,把国际政治与对外政策混为一谈。

故提出层次分析法将国际政治与对外政策加以区分。

他还提出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影响理论。

主要著作有《人的行为和国际政治》、论文《国际关系的层次分析问题》。

④海沃德·阿尔克:阿尔克是著名的国际关系理论学者,美国南加州大学的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阿尔克对科学行为主义方法所作的贡献主要在于他提出的“数学取向的政治学”,即数学政治学。

主要著作有:《数学与政治学》、《国际政治与数学方法》。

⑤詹姆斯·罗斯诺:罗斯诺从年轻时期就一直保持高涨的研究和创作热情,是一位特别多产的学者。

他提出的“先期理论强调“理论应包括一系列关于行为模式的特有假设”,为国际关系和对外政策的比较研究提供基础。

主要著作有《罗斯福丰富的遗产》、《国际政治与社会科学》。

传统主义学派:①马丁·怀特:怀特是英国传统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运用历史的哲学的方法提出“三R”分析,即国际理论的“三传统”:现实主义、理性主义、革新主义。

怀特的权力政治是指“权力国家之间的关系”。

他的另一个理论贡献是关于西方国际关系价值标准的论述。

怀特还指出格劳秀斯主义是欧洲传统思想的“最重要的主流”。

他认为,最理想的情况是“成为一个格劳秀斯主义者,同时又吸取摒弃愤世嫉俗内容的马基雅弗利主义和不带狂热和盲信的康德主义”。

主要著作有《对非洲的态度》、《英国殖民宪法》、论文《战争与国际政治》。

②英尼斯·克劳德:克劳德是美国著名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学者。

克劳德提出了“均势”“集体安全”“世界政府”的国际关系权力管理的“三概念”。

主要著作有《少数民族:一个国际性问题》、《权力与国际关系》。

③肯尼思·华尔兹:华尔兹是美国著名的国际关系理论家。

他围绕“战争的根源是什么”这个核心问题,提出了著名的关于战争根源的三个概念:人的本性和行为;国家内部结构问题;国际无政府状态的存在。

主要著作有《人、国家与战争》、《国际政治的冲突》。

④斯坦利·霍夫曼:霍夫曼是美国著名的国际政治学者,哈佛大学教授。

他运用历史,政治,哲学的传统研究方法对国际问难和国际关系理论的流派及其发展提出了新的见解,用学术大手笔概述了国际关系研究的三组内容:战争与和平、冲突与合作、权力与秩序。

主要著作有《当代国际关系理论》、《跨越国界的责任》新现实主义:①肯尼思·华尔兹:(新现实主义重要人物需以论述题为例重新归纳重点)华尔兹以新的理论贡献确定了其在西方国际关系学中作为新现实主义开拓者的地位。

1979年的力作《国际政治理论》补充和推进了传统现实主义,创立了国际体系结构学说,开创了国际关系理论的另一个流派——结构现实主义或新现实主义。

代表作《国际政治理论》。

②罗伯特·吉尔平:(重点同上)吉尔平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威尔逊国际事务学院教授。

他自称是“一个自由学派的现实主义者”。

他的研究重点是“安全、权力和财富”及其之间的关系。

他的主要理论贡献是提出“三论”:体系变化论、国际政治经济学和霸权衰弱论。

③戴维·鲍德温:鲍德温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教授。

他在国家关系领域所作为的新现实主义理论探索主要表现在权力分析和经济分析。

他认为传统现实主义的权力分析有两个明显的弱点:一是夸大了军事实力的作用;二是过分地强调了冲突的消极面。

主要著作有《经济发展和美国对外政策》、《经济治国方策》。

④罗伯特·利珀:利珀是美国乔治敦大学的政治学教授。

利珀对新现实主义的理论贡献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摩根索的政治现实主义作了客观的恰如其分的评价,对摩根索现实主义的缺陷作了“修补”。

二是,他提出了“存在现实主义”的新概念。

主要著作有《理论与世界政治》、《不存在共同的权力——国际关系概论》。

新自由主义:①约瑟夫·奈:奈是美国哈佛大学的政治学教授、肯尼迪政治学院院长。

主要著作《国际地域主义》。

罗伯特·基欧汉:基欧汉室杜克大学政治学教授。

他主要的研究课题是:相互依存、国际制度和传统均势理论。

主要著作《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

约瑟夫·奈和罗伯特·基欧汉室属于美国目前中年一代开拓型学者。

他俩逐渐被视为是国际关系理论领域的“黄金拍档”他俩认为“单边主义”已无法解决涉及国际合作的一系列问题,于是提出了“多边主义”的概念。

他们摒弃了“国家是唯一行为者”的主张,认为战后国际社会中国家间和跨国关系的发展促使人们更加重视对国际层次的诸行为者的研究。

提出了“相互依存理论。

他们合著的主要作品有《跨国关系与世界政治》、《权力与相互依存》。

②理查德·罗斯克莱斯:罗斯克莱斯是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政治学系教授。

他认为,国际体系存在两种世界:军事世界和贸易世界。

他主张,国家应该通过在国际贸易中获取利益,并在国际市场上扩大自己的份额等手段增强自己的实力。

另外他还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理论“新的强国联合论”。

主要著作《世界政治和国际关系中的行动与反应》、《国际体系的未来》。

③罗伯特·杰维斯:他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著名的政治学教授。

他的理论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关于国际政治中的认知和误解;二是关于体系效应;三是关于理性威慑理论。

主要著作有《国际关系的概念逻辑》、《国际政治中的认知和误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