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14—18课导学案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导学案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导学案导学案:第十四课在柏林一、导学目标1. 通过听说读写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品质意识,注重国家荣誉感。
3. 学习理解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
4. 掌握一些与旅行和地理有关的词汇和句型。
5. 学习阅读扩展材料,了解有关柏林的知识。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1. 阅读课文,理解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
2. 学习掌握与旅行和地理有关的词汇和句型。
3. 学习阅读扩展材料,了解有关柏林的知识。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黑板、教材、课前准备、课后复习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问学生:“大家有没有去过柏林这个城市呢?柏林是什么样的城市呢?”引导学生回忆或猜测柏林这个城市的特点。
2. 预备知识教师出示图片或地图,让学生看一下,然后问学生:“请问这是哪个城市?”学生回答“柏林”。
“柏林是德国的首都,位于德国东北部。
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学习一篇有关柏林的文章。
请同学们先认真阅读课文,看看自己是否能够理解其中的内容。
”3. 学习新课(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正确发音。
(3)学生分组读课文,并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出关键词汇如柏林墙、勃兰登堡门。
(4)教师板书关键词汇和句子,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4.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1)教师给学生出示扩展阅读材料,要求学生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2)学生交流阅读的感悟和收获,并进行讨论。
5. 拓展练习(1)教师出示图片或地图,引导学生说出图片或地图上的特点。
(2)学生自主完成练习册中与本课内容相关的练习。
6.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课的学习进行小结:“同学们今天在课堂上学习了一篇有关柏林的文章,在阅读中了解了柏林这个城市的一些特点和历史背景。
通过课堂上的练习和讨论,你们的阅读能力也有了提高。
希望同学们能够多读书、多思考,在学习上有所进步。
”五、课后作业1. 认真准备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回家后,整理一篇关于柏林的小作文,介绍柏林的特点和你对柏林的想象。
六年级第18课导学案.doc
六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18、给家乡孩子的信W 姓名:一、我自主,我定位。
1、我们组挑战的学习目标是:2、我们组确立的重难点是:二、我努力,我尝试。
1、深情朗读全文。
(读通全文,读准字音。
)2、说说信中每一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3、结合课文、插图、资料说说巴金爷爷是一个怎样的人,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出来。
4、巴金爷爷的哪些话语深深感动着你,勾画下来,用心读一读,并谈谈你的体会。
5、完成课后第二小题。
6、感受巴金爷爷在信中对家乡的孩子表达出什么情感?7、盘点书信格式。
结合作家卡片,了解巴金。
8、识记并背诵下列词语。
姓郭(gu6) 婵娟(judn)原谅(liang) 羡(xidn)慕争先恐后三、我积累,我成长。
巴金,1904年11月25日出生在四川成都,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代表作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散文集《随想录》。
现代文学家,翻译家,出版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中国现代文坛的巨匠。
2005年10月17日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因此被称为世纪老人,百岁老人。
二零零三年,九十九岁的巴金获选《感动中国》人物。
颁奖词为: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
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地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
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四、我收获,我快乐。
1、看拼音写词语,并用圈出整体认读音节。
juan xiu xlng gud yuan liang xian mil ( )( )( )(, ) zheng xian kong hou wen nuan lu xing (r()hui gu feng xian xiang shou weichi ( )()( )() lang fei zhen xl zhen cheng zhu fu)( ) ()()(找出三拼音节的字:把划线音节的字按字母表的顺序排列:2、字词开花。
第18课 《中国石拱桥》预习导学案(含答案)
第18课《中国石拱桥》预习导学案1.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重点)2.理清文章的结构和说明顺序,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
(重点)3.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掌握文中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难点)一、知作者、明背景1.作者介绍茅以昇(1896~1989),原名以昇,字唐臣,江苏镇江人。
我国著名桥梁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被誉为“中国现代桥梁之父”。
主持设计建造了我国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铁路公路两用桥——钱塘江大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还参与设计了武汉长江大桥。
著有《钱塘江桥》《武汉长江大桥》《中国古桥与新桥》等。
2.写作背景本文选自《桥梁史话》(北京出版社2012年版)。
作者曾自叙过撰写此文的构思:(1)本文写的是中国的石拱桥。
石拱桥是我国传统桥梁的基本形式之一。
石拱桥这一体系,又是多种多样的。
本文所写的这两座桥,乃是千百万座石拱桥中杰出的代表。
(2)石拱桥在我国桥梁发展史上出现较晚,但它一出现便得到迅猛发展,即使在近代铁路公路桥梁工程技术传入中国以后,它仍然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结合现代的工程理论和新的建筑材料,取得了更大的发展。
(3)跨水架桥,意境之美,雕琢装饰,千姿百态,也是体现我国审美观的一种民族传统。
二、文体知识说明文1.定义: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
它通过对客观事物做出说明或对抽象事理进行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成因、关系、原理等有科学的认识,从而获得相关的知识。
2.分类:按说明对象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中国石拱桥》就是事物说明文;按语言风格可分为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科学小品文)。
3.特征:说明事物必须抓住事物的特征。
“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主要标志,抓住了特征也就抓住了事物的本质。
说明文概念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实用性文体。
它通过对客观事物做出说明或对抽象事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性质、种类、关系等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等能有科学的认识。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十四课教学设计(个案)
教学
反思
针对气势磅礴、力量雄奇的散文《安塞腰鼓》教学,如果尝试运用上述教学法,首先必须适当地让学生对作品内容有初步的整体把握,但是又必须突出重点,所以笔者选取了把三次反复出现的句子“好一个安塞腰鼓!”作为突破口,请学生自己说出这是作者在反复抒发对安塞腰鼓的赞叹之情。借此以点带面,替学生先梳理清楚作品的行文思路:此文实际用每一次出现的“好一个安塞腰鼓!”一句分别对前文作一个小结;而且在每一部分内容里面作者均是先描写安塞腰鼓表演的壮观场面,然后述说作为观众之一的作者身临其境时随之产生的丰富联想,最后则是议论、赞美安塞腰鼓——从而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作品层层递进的情感宣泄的特点,而且可以让他们在自读自疑过程中集中火力各个击破。
多媒体课件
教学程序
师生活动
评论或修改
一、示标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承载着黄土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信息的安塞腰鼓,以其奔放的动作、铿锵的节奏演绎着一.教师范读课文。
2.“好一个的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复出现几次?他反复出现在文中的四个地方,自己读读。感觉一样吗?为什么?
(4)交流第一个“好”:好体现在变幻的舞姿上。(出示相关文字)加强朗读,体会情感的澎湃。
3.小结:安塞腰鼓,它场面壮阔,鼓声沉重,动作有力,高潮迭起,确实像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飙。从根本上说,安塞腰鼓好在它“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这股劲,让我们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因此它是“生命之劲”(板书)。
(1)交流第一个“好”:好体现在火热的舞蹈场面。(出示相关文字)哪些词句在激情地燃烧?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到比喻、排比的气势,体会到用词的精彩。
(2)交流第一个“好”:好体现在鼓声的巨大力量。(出示相关文字)哪些词给你强烈的震撼?点出“隆隆、隆隆、隆隆”,体会作者强烈的情感,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激情。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导学案
第六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围绕“保护环境”的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只有一个地球》《青山不老》《三黑和土地》四篇课文,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古诗三首》前两首分别描绘了南北不同的美景;第三首以湖阴先生庭院内外的景色,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只有一个地球》说明了人类的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珍惜资源,保护地球。
《青山不老》讲述了一位山野老农扎根晋西北十五年,执着种树的感人事迹。
《三黑和土地》是一首现代诗,展示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在土地失而复得后的喜悦以及对土地诚挚的热爱。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时中的梯度序列内容教学要点字词识写◎会写14个字,会写20个词语。
语言积累◎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背诵《浪淘沙》(其一)和《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
◎了解并积累传统文化常识。
阅读理解◎能借助注释,通过想象画面理解诗词大意,感受诗词之美。
◎能抓住关键句,把握课文的主要观点和一段话的主要观点。
◎能阅读非连续性文本,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感受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口头表达◎和别人协商事情,能准确把握别人的观点,不歪曲,不断章取义。
◎尊重不同意见,讨论问题时,态度要平和,以理服人。
◎表达观点时,要简洁明了,有理有据。
书面表达◎能就自己关心的问题写一份倡议书。
◎写倡议书能做到格式正确,内容清楚。
实践活动◎能从公交站牌和旁边的提示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根据需要选出最佳乘车方案。
17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涯、莺”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借助具体诗句,通过想象画面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词之美。
4.了解《书湖阴先生壁》中诗句表达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1.借助具体诗句,通过想象画面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词之美。
2.了解《书湖阴先生壁》中诗句表达的特点。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准备多张江南美景图,查找运用对仗手法的诗句;“”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3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涯”字。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只有一个地球》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只有一个地球》教案盼望你能喜爱这篇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只有一个地球》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1.会写11个生字,重点理解“晶莹、和气、大方、枯竭”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加爱惜环境、爱护地球的意识。
3.结合关键语句了解课文讲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4.体会说明文用语的精确、严谨,学习说明的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加爱惜环境、爱护地球的意识。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宇航员的感慨“我们这个地球太得意了,同时又太简单破裂了”,进一步懂得爱护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熟悉“莹、裹、篮”等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晶莹、摇篮、壮丽、半径”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语句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3.理解标题“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重点体会地球的漂亮与渺小。
教学难点1.读写并积存、运用生字新词。
2.理清课文脉络,结合关键语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提醒课题1.激趣谈话,引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世界的杂志《时代周刊》每年都要在世界范围内评比一位年度新闻人物。
评出的这个人,确定是这一年中在全世界影响特殊大的。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法国的戴高乐将军等都入选过。
有一位中国人在1978年和1985年两次入选,他就是我们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但是,1988年《时代周刊》却评比了一位特别特别的新闻人物。
当时结果一公布,几乎全部人都大吃一惊,你们想知道是谁吗?(课件呈现《时代周刊》的封皮。
)对,就是濒危的地球。
想知道为什么吗?答案就在我们今日要学习的课文中。
请同学们一起齐读课文。
(同时板书。
)2.出示课题,理解课题。
思索:我们还可以把地球称为什么?(摇篮、水球、母亲、家园……)过渡:地球,母亲!这是多么亲切的称呼啊!就像亲生母亲对我们来说都只有一个一样,珍贵的地球对我们来说也只有一个。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穷人》导学案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穷人》导学案14《穷人》导学案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穷人》教案与反思14穷人[教学目标]1.会写14个生字,理解课文中出现的新词。
2.能快速默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感受桑娜和渔夫的“穷”。
3.能抓住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环境描写来体会桑娜和渔夫的人物形象。
【语文要素】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教学重难点]1.能抓住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环境描写来体会桑娜和渔夫的人物形象。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14个生字,会写18个词语。
2.快速默读课文,能说出课文大意。
3.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初步感受桑娜的形象。
(重点)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板书课题,学生解题。
2.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出示课件)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个穷人?围绕着桑娜和渔夫都描写了哪些情节?学生自读课文,完成学习单上的情节图。
预设:小屋补帆,盼夫归来——探望邻居,抱回孤儿——渔夫归来,主动收养2.再读课文,结合人物之间的关系,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渔夫和桑娜一家生活贫困艰难。
在邻居西蒙病死后,主动收养了她两个孩子的故事。
)3.学习生字新词。
风暴糟糕汹涌澎湃寒风呼啸潮湿阴冷波涛轰鸣心惊肉跳忐忑不安沉思抱怨倾听探望照顾忧虑(1)指名读。
(2)引导学生发现第一组词语是描写环境的,第二组词语是描写人物的。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环境的恶劣和人物内心的不安。
(4)学生根据课文内容选择相应的词语填空。
海面上波涛(),天气非常(),桑娜在家里等得()。
她认真()屋外的动静,又起身去()生病的邻居。
(5)提醒注意“汹涌澎湃”的写法,学生选择生字表中觉得难写的字写一写。
三、初步感知人物形象1.课文的题目是“穷人”,但整篇文章中,并未出现“穷”字。
六年级上册14课导学案
②、Be going to+动词原形
①、The teacher will teach English.
②、The teacher is going to teach English
③、The students will learn English
④、The students are going to learn English
学习过程
环节
导案
学案
学案
导学
自主
探究
一、【问题指向,预习先行】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
同伴
互助
小组
合作
二、【呈现目标,任务导学】
学习现在进行时态的使用。现在进行时时指正在发生的动作和存在的状态。其结构是be+V-ing.
①、What are you doing ?
②、I am reading a book.
内容
Will he teach you next term ?
备课
教师
苟卫涛
学习
目标
1、复习巩固上节课所学内容。
2、学习歌曲“Auld Lang Syne”并理解歌词大意。
3、能听懂、会唱这首歌。
授课
教师
苟卫涛
课型
复习课
课时
共1课时
教学具
准备
录音机磁带
教学
重点
默写单词。默写对话。
教学
难点
默写单词。默写对话。
③、She is reading English.
④、He is doing his homework.
教师
点拨
释疑
解难
三、【释疑点拔,讲解难点】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只有一个地球》优秀教案
备课素材【教材分析】本课从地球的资源状况和在宇宙中的地位两方面,阐明了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说明了保护地球的重要性。
课文从宇航员在太空遥望地球所看到的景象写起,引出了对地球的介绍。
从地球在宇宙中的渺小,人类活动范围很小,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有限又被不加节制的开采或随意损坏等方面,说明地球面临着自然资源枯竭的威胁。
用科学家研究的成果证明,当地球资源枯竭时,没有第二个星球可供人类居住。
人类的选择只有一个,那就是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本文语言朴实、流畅自然,清晰的说理,又饱含深情。
尤其在表达方面,本文注意用词的准确性,行文十分严谨,知识性较强。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不可再生资源与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是指人类开发利用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能再生的自然资源。
主要指自然界的各种矿物、岩石和化石燃料,例如泥炭、煤、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等。
通过天然作用或人工活动能再生更新,而为人类反复利用的自然资源叫可再生资源,又称为非耗竭性资源,如土壤、植物、动物、微生物和各种自然生物群落、森林、草原、水生生物等等。
可再生自然资源在现阶段自然界的特定时空条件下能持续再生更新、繁衍增长、保持或扩大其储量,依靠种源而再生。
一旦种源消失,该资源就不能再生,从而要求科学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物种种源,才可能再生,才可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土壤属可再生资源,是因为土壤肥力可以通过人工措施和自然过程而不断更新。
但土壤又有不可再生的一面,因为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可以比再生的土壤自然产生更多新过程快得多在一定时间和—定条件下也就成为不能再生的资源。
课后作业基础积累大巩固一、关联词语填空。
1.地球的资源()谁的恩赐,()经过漫长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
2.()这些设想能够实现,()是遥远的事情。
3.()地球被破坏了,我们()会别无去处。
4.我们()要好好保护地球,()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唯一的家园。
阅读能力大提升二、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2019年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在柏林》完整教学设计含作业设计
课堂小
结及拓 展延伸
六、课外拓展,布置作业 以反映战争为主题,根据你已读过的诗词或看过的电
( )分 影,写一篇小小的读(观)后感。
拓展视野,将这篇 文章的情感延伸到其 他作品中。
钟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板妇人:失去三个儿子 后备役老兵:送妻子进疯人院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地驶出 (
)的老妇人 (
)的寂静
(
)地挺身 (
)的老兵
(
)的举动
二、按要求写句子。
1.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 (缩句)
2.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改为双重否定句)
3.德国法西斯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给其他国家的人民造成了深重的苦难。 德国法西斯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给本国人民带来了难以弥合的战争创伤。 (用合适的 关联词语,把这两个句子连成一句话)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二、探究标题 想象畅谈
1.战争是统治阶级之间利益的驱使。而在战争的阴霾下,
处于战争中心的广大人民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在柏
林》这个标题看上去很宽泛,留给我们很多想象的空间。
(板书:在柏林)【出示课件 1:出示课题】
其实,这篇小说是关于战争的。
2.同学们一定读过一些关于战争的文章或看过关于战争的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三、 1.“头发灰白” “身体瘦弱而多病” 揭示了残酷的战争对无辜百姓身体、心灵的巨 大伤害。 2.失去了三个儿子。 3.这句环境描写,一方面以“静得可怕”写出了车厢里的人 们听了老兵的话语之后, 心灵产生的震撼; 一方面渲染了人们极其沉重的心情与车厢内悲 哀的气氛,也激发读者去思考。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第18课:《只有一个地球》导学案设计
三、再读感悟,合作品味(用时:10分钟)
1.引导画出文章的中心句,找出句子中的关键词,并指导朗读。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出描写地球可爱的句子反复朗读。
3.引导自主研读:“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预设:学生1:地球太可爱了,它是人类的母亲,是生命的摇篮。
学生2:地球只有一个,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
2.找出句子:“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并模拟宇航员发出感叹。
3.学生质疑:是什么让宇航员发出了“太容易破碎了”的感叹呢?
在学生质疑的同时,教师要注重问题的梳理,以便确定本节课的研究主题。
(3)展开小小的辩论:人类是否能移居到别的星球?
4.学习第8、9自然段。
(1)通过辩论我们得出这样的结
论——(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设疑:“别无去处”是什么意思?
(3)引读课题。
1.学生通过朗读、画一画的方法,自由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地球“渺小”的句子,进行体会。
(1)根据自学提示读文思考。
小组内讨论:为什么说如果地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
(3)在教师引导下诵读——只有一个地球,体会课题深意。
1.这里安排了三个层次:自学感悟——交流汇报——指导朗读。自学感悟部分要让学生按照自学提示的要求采用独立自学的方式;交流汇报部分在学生汇报的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感受两种说明方法的作用,提示学生要学以致用;指导朗读部分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读好句子,可以采用教师引读的方式。
认读词语:渺小 恩赐 慷慨 贡献 滥用 威胁 目睹和蔼 枯竭
指导难字书写:你觉得哪个字的书写要提醒大家注意。
2021-2022学年度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18《只有一个地球》导学案 第二课时
只有一个地球导学单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2.能力目标:体会说明文用语的准确、严谨,学习说明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说明文用语的准确、严谨,学习说明的方法。
【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学习难点:体会说明文用语的准确、严谨,学习说明的方法。
【学习过程】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默读课文,圈画关键句,将内容相关的段落进行合并,说说课文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文中哪些地方写了“地球美丽但渺小”?圈画关键词句,并作简单批注。
默读课文第3、4自然段,地球给人类提供了哪些自然资源?人类又对地球做了什么?圈画关键词句,并作简单批注。
你知道哪些行为造成了生态灾难吗?默读课文第5—7自然段,找出人类无法移居的理由,并简单概括。
我们在第10课《宇宙生命之谜》中学习了生物生存需要哪些条件?有感情地朗读第8、9自然段,联系前文,说说为什么说“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再读课文,思考课文前三个部分和最后一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这一结论是怎样一步步得出的呢?跳读前三部分内容,进一步提取信息,完成思维导图。
主题概括这篇文章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的事实,呼吁人类应该,。
练习一、指出下面句子的说明方法(填序号)。
A.举例子 B.打比方 C.作比较 D.列数字1.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地球就像一叶扁舟。
()2.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
()3.地球是一个半径约为6400千米的星球。
()4.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设想,例如,在火星或者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
()二、阅读练习。
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在柏林》优质教案+导学案
14*在柏林【教学目标】,关注情节和人物,了解小说表现战争主题的方法。
,体会作者对残酷战争的控诉。
【教学重难点】,关注情节和人物,了解小说表现战争主题的方法。
,体会作者对残酷战争的控诉。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学习单。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板块一回顾学法,导入新课1.谈话:本单元,我们已经学习了小说《桥》和《穷人》,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阅读小说呢?2.学生交流。
预设:阅读小说时,我们要关注小说的情节、环境及小说中的人物;通过情节、环境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3.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美国作家奥莱尔创作的一篇小说《在柏林》。
(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4.明确自读要求。
引导: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篇小说的学习提示。
(学生自由读)课件出示:战争给人民造成深重的苦难,带来难以弥合的创伤。
默读课文,想想这篇小说是怎样表现战争灾难这一主题的。
小说的结局出人意料,你怎样理解“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复习旧知,借助已学的方法来展开自主学习,为接下来的学习作铺垫。
板块二梳理情节,整体感知1.引导:默读课文,想想小说写了哪些主要人物,这些人物又构成了怎样的情节。
,补充小说的情节示意图,交流展示自己画出的情节示意图。
老妇数数,老头制止,老妇又数,老头陈述,女孩嗤笑车厢平静女孩傻笑车厢寂静,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感悟情节的曲折。
(1)思考:读这个故事时,你的心情一定发生了许多变化,请你在这条曲线上摆放这篇小说的情节,如果以摆放的高低变化来表现你的心情变化,你会怎么摆放呢?(2)学生摆放情节示意图,并说明理由。
(3)点拨:在阅读这篇小说时,我们的心情就跟随着小说的情节跌宕起伏,曲折的情节设置达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
【设计意图】运用情节示意图,梳理故事发展的脉络,使学生能够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通过摆放情节示意图的位置,感受小说情节的起伏,初步感受小说表现战争主题的方法。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穷人》优质教案+导学案
13 穷人【教学目标】“汹、涌”等14个字,会写“渔夫、汹涌澎湃”等18个词语。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能抓住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环境描写来体会桑娜和渔夫的人物形象。
,联系课文内容描写桑娜的心理活动。
【教学重难点】1.能抓住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环境描写来体会桑娜和渔夫的人物形象。
,联系课文内容描写桑娜的心理活动。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学习单。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汹、涌”等14个字,会写“渔夫、汹涌澎湃”等18个词语。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能抓住人物心理活动、环境描写来体会桑娜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板块一链接资料,导入新课1.了解作者。
(1)出示列夫·托尔斯泰的画像,引导:猜猜他是谁?(2)出示课后资料袋,教师简介。
2.揭示课文题目: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经典短篇小说《穷人》。
(教师板书课文题目,学生齐读课文题目)3.引导质疑:读了课文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学生交流)板块二初读课文,感知主要内容1.自读课文。
要求: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难读的段落多读几遍。
2.学习生字新词。
课件出示:寒风呼啸汹涌澎湃波涛轰鸣潮湿阴冷心惊肉跳忐忑不安魁梧黧黑蜷缩(1)指名认读。
(2)引导发现:这两行词语分别是描写什么的?预设:第一行词语描写环境,第二行词语描写人物。
(3)指导书写“汹涌澎湃”。
课件出示:汹涌澎湃①观察字形:这四个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②指导书写:这四个字都是左窄右宽,“澎”“湃”右边的部分也是一个左右结构的合体字,书写时注意要把右边写紧凑。
③学生练写。
(4)读含有语气词的句子,指导书写“唉”“嘿”“嘛”三个字。
课件出示:·唉,寡妇的日子真难过啊!·嗯,揍我一顿也好!·嘿,我回来啦,桑娜!·我嘛……缝缝补补……风吼得这么凶,真叫人害怕。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8课《古诗三首》导学案
(4)读词语。
颠簸 簸箕 簸箩 簸谷簸动
3.指名读文,检查课文朗读情况,读准古诗的节奏。
1.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读一读生字,口头给生字组词。
2.(1)同桌互相考一考生字,注意倾听。
(2)读一读卡片上的生字,注意读准字音。
(3)注意字音:“浪淘风簸”中“簸”的读音为bǒ;“南朝”中“朝”的读音为cháo。
2.介绍作者。
3.再读古诗,结合旁边的注 释,理解词语及前四行诗句的意思。
4.交流对词语及后两句诗的理解。集体订正。
一、学习《江南春》。
1.自由诵读古诗。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节奏(2)练写生字“莺”。
(3)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2.杜牧,唐代诗人。字牧之,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3.前两句——晴景、写今(1)自由诵读古诗,想想“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的意思。
(2)理解“千里”并不是真的有千里,而是虚指,在这指的是辽阔的江南地区。
(3)体会第一句诗的意思。辽阔的江南到处是黄莺宛转啼鸣,绿叶红花相互映衬的景象。
4.后两句——雨景、怀古。
(1)大江东去,南朝统治已经灭亡,只剩下这些寺庙在烟雨中。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8课《古诗三首》
18《古诗三首》导学案
课题
古诗三首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会写“簸、涯、莺”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江南春》。
3.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诗歌内容。
4.诵读古诗,学习诗中对偶、拟人的修辞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抓住关键词句,说说《浪淘沙》是怎样写出黄河的雄伟气势的。
【部编版】六年级上语文:第18课《只有一个地球》导学案
备课素材【教材分析】本课从地球的资源状况和在宇宙中的地位两方面,阐明了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说明了保护地球的重要性。
课文从宇航员在太空遥望地球所看到的景象写起,引出了对地球的介绍。
从地球在宇宙中的渺小,人类活动范围很小,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有限又被不加节制的开采或随意损坏等方面,说明地球面临着自然资源枯竭的威胁。
用科学家研究的成果证明,当地球资源枯竭时,没有第二个星球可供人类居住。
人类的选择只有一个,那就是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本文语言朴实、流畅自然,清晰的说理,又饱含深情。
尤其在表达方面,本文注意用词的准确性,行文十分严谨,知识性较强。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不可再生资源与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是指人类开发利用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能再生的自然资源。
主要指自然界的各种矿物、岩石和化石燃料,例如泥炭、煤、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等。
通过天然作用或人工活动能再生更新,而为人类反复利用的自然资源叫可再生资源,又称为非耗竭性资源,如土壤、植物、动物、微生物和各种自然生物群落、森林、草原、水生生物等等。
可再生自然资源在现阶段自然界的特定时空条件下能持续再生更新、繁衍增长、保持或扩大其储量,依靠种源而再生。
一旦种源消失,该资源就不能再生,从而要求科学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物种种源,才可能再生,才可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土壤属可再生资源,是因为土壤肥力可以通过人工措施和自然过程而不断更新。
但土壤又有不可再生的一面,因为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可以比再生的土壤自然产生更多新过程快得多在一定时间和—定条件下也就成为不能再生的资源。
课后作业基础积累大巩固一、关联词语填空。
1.地球的资源()谁的恩赐,()经过漫长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
2.()这些设想能够实现,()是遥远的事情。
3.()地球被破坏了,我们()会别无去处。
4.我们()要好好保护地球,()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唯一的家园。
阅读能力大提升二、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在柏林》优秀教案【最新】
14* 在柏林文本分析:本文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以一列从柏林驶出的火车上的小插曲为故事材料,通过一个家庭在战争中的遭遇反映了战争的残酷,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控诉。
这是一篇微型小说,在不足四百字的篇幅里涉及的是一个严肃的话题:战争的残酷性。
作者截取火车上短暂的一幕,以后备役老兵的一段话为小说情节的核心,隐去所有背景、过程的交代,而把惨烈的战争后果直接推到读者面前。
小说的篇幅极短,却包孕着丰富的内涵;小说的情节非常简单,却有着极强的可读性。
教师在教学本课时,因为本文篇幅极短,所以不必纠缠于小说的层次划分,而应选取适当的句子理解,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和深沉的主旨。
教学目标:1.领会文章深沉的主旨,体会作者对残酷战争的控诉。
2.感悟这篇微型小说中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教学重点:品味文本中的重点词句,理解作者蕴含其中的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小说如何运用抖包袱的手法将情节推向极致。
课时安排:1课时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激趣,发现不同。
过渡:同学们,这个单元我们学习的课文都是小说。
在前两课,我们学习了《桥》和《穷人》,一篇篇幅短小,一篇篇幅较长,但情节都扣人心弦。
今天这篇小说大家应该已经提前看过了,大家能结合它给你的初步感觉来说说它和前两篇小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预设:学生就初步印象来谈,不要求详细、深入,可从篇幅、结尾或读后的感觉来谈。
2.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读课前导语,了解相关背景。
二战中的柏林1940年至1942年,柏林还是比较繁华的都市,偶尔会遭到零星轰炸。
这归功于德国空军提供的保护伞。
1942年后期至1944年,由于东线战场的恶化,大量的防空部队和战斗机联队被调到前线。
加上盟军的空袭力度逐渐加大和丘吉尔的轰炸德国的大中城市打击民众士气的政策,柏林市民的正常生活逐渐被打乱直至崩溃。
1945年,苏联军队攻陷柏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鹿和狼的故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练习拼会课文出现的带拼音的字。
2、练习正确、通顺、流利地朗读课文。
自学指导一:1、自读一遍课文,标清自然段。
自学生字词。
2、读一遍课文,练习读通顺。
用“_____”画出不好读的句子。
3、再读一遍课文,练习读流利。
练习把不好读的句子读流利。
4、小组长组织检查。
自学指导二:1、说说这一课主要讲的是什么事?2、读课文批注让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
检测题:一、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生机( )( ) 面目全( ) 一命( )呼( )不留情 自由自( ) 苟延( )喘二、给下面的字加上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
参( )( )( )( ) 宗( )( )( )( )直( )( )( )( ) 肖( )( )( )( )三、在()里填上合适的词。
坚持( ) ( )纯朴 优良( )维持( ) ( )纯洁 优秀( )保持( ) ( )纯熟 优质(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自然界里的生物都有自己的角色,人类要尊重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维护生态平衡。
15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学会生字新词,重点掌握“圣洁、骏马、雄鹰、潺潺、回荡、滋润、善待、松脂、宝贵、滋养、婴儿、眷恋、闪闪发光”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层次。
4、初步感受“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学习重难点:目标3、4自学指导一: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学会新字新词。
2、组长检查。
自学指导二:1、再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了解文章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组长组织交流主要内容,了解“这片土地”指的是哪片土地?介绍文章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自学指导三:1、再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神圣”讲了哪些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2、组长组织交流。
自学指导四:1.我们常用广阔、肥沃(列举学生填空时用的词语)等词语来形容土地,而作者却选择了“神圣”这个词语,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边读边想边勾画,并批注下自己的读书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3.组长组织交流表现“神圣”的词句,进行读一读。
检测题:1、组词:骏()指()眷()薄()俊()脂()幕()簿()2、把感受深的部分背一背并积累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感受深的部分。
2、揣摩优美的句子,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3、体会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懂得应该保护环境,爱护家园。
学习重难点:目标1、2、3自学指导一:1、读课文4-8段,找出体现“神圣”的语句,进行批注。
2、为什么作者说要像善待自己的兄弟那样善待河水?请用文中的话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3、怎样理解“降临到动物身上的命运终究也会降临到人类的身上”?请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自学指导二:1、读了这篇课文,我们很自然的想到家乡的土地、身边的资源。
他们是得到了保护还是得到了破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2、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结合课文的模式,补充课文以外的自然物。
)检测题:小练笔联系家乡人对土地和资源的使用情况,写一些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16、青山不老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练习拼会课文出现的带拼音的字识记字词,重点掌握“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练习正确、通顺、流利地朗读课文。
出自己学会的生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