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必读丛书书目
中医十大经典丛书
中医十大经典丛书各经典医书简介1.《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2.《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为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历代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
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
书中对每一味药的产地、性质、采集时间、入药部位和主治病症都有详细记载。
对各种药物怎样相互配合应用,以及简单的制剂,都做了概述。
更可贵的是早在两千年前,我们的祖先通过大量的治疗实践,已经发现了许多特效药物,如麻黄可以治疗哮喘,大黄可以泻火,常山可以治疗疟疾等等。
这些都已用现代科学分析的方法得到证实。
3.《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3卷。
原题秦越人撰。
“难”是“问难”之义,或作“疑难”解。
“经”乃指《内经》,即问难《内经》。
作者把自己认为难点和疑点提出,然后逐一解释阐发,部分问题做出了发挥性阐解。
全书共分八十一难,对人体腑脏功能形态、诊法脉象、经脉针法等诸多问题逐一论述。
但据考证,该书是一部托名之作。
约成书于东汉以前(一说在秦汉之际)。
该书以问难的形式,亦即假设问答,解释疑难的体例予以编纂,故名为《难经》。
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理、营卫、俞穴,针刺等基础理论,同时也列述了一些病证。
该书以基础理论为主,结合部分临床医学,在基础理论中更以脉诊、脏腑、经脉、俞穴为重点。
其中1~22难论脉;23~29难论经络;30~47难论脏腑,48~61难论病;62~68难论俞穴;69~81难论针法。
学中医必看的六本
学中医必看的六本为了在中医学领域取得进步和深入学习中医理论,有一些经典著作被认为是必读的。
这些书籍包含了中医多年的智慧和经验,为中医师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本文将介绍六本学中医必看的经典著作,分别是《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本草纲目》、《针灸大成》和《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是由东汉时期的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一部中医经典。
该书集中了众多的疾病论述和治疗方法,被誉为中医临床治疗的指南。
书中详细描述了各类疾病的病因、病机、症状和治疗方法,对于临床中医师来说是一本宝贵的参考书。
《金匮要略》是东汉末年的名医张仲景所编写的另一本重要的中医著作。
这本书主要关注疾病的病理机制和诊断方法,强调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原则。
《金匮要略》中收录了大量的经方和针灸治疗方法,对于学习药物和针灸疗法非常有价值。
《温病条辨》是唐代医学家吴鞠通所著的一本专门论述温病的著作。
《温病条辨》详细描述了温病的病机、病症和治疗方法,对于学习温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这本书在中医学界广泛流传,并为后来的医学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本草纲目》是明代著名中医学家李时中编纂的一本草药学著作。
该书收录了大量的草药,并详细描述了它们的性味、功效和用法。
《本草纲目》对于学习中药学和药物配伍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是中医药学必备的著作之一。
《针灸大成》是唐代著名针灸学家戴思聪撰写的一部关于针灸学的巨著。
该书系统地介绍了针灸学的理论和实践,包括针灸的原理、经络的走向和针灸治疗的方法。
《针灸大成》为针灸师提供了广泛的知识和技能,是学习针灸学的重要参考书。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灵魂。
该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医学典籍,由不同的医学家撰写而成。
《黄帝内经》主要论述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阴阳学说、经络理论、病理机制和治疗原则。
这本书对于理解中医学的基本观念和思维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本草纲目》、《针灸大成》和《黄帝内经》是学习中医必读的六本经典著作。
中医古籍经典书目
中医古籍经典书目
1.《黄帝内经》:又称《素问》,为中医学经典之一,包含基本理论、病症分类、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的内容。
2.《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应用较广泛的一本书,包括了伤寒、温病、时行疫病等多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3.《金匮要略》:是唐代张仲景所著,收集了大量的方剂和治疗方法,对中医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4.《千金方》:是东汉时期的医学著作,内容涉及方剂、诊断、治疗等方面,对中医学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5.《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中所编写的药物学著作,收录了数千种草药,对中药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
6.《医宗金鉴》:是明代吴鞠通所著的医学著作,内容涵盖了中医学的各个方面,是中医学的重要经典之一。
7.《景岳全书》:是清代吴鞠通所著的医学著作,内容涵盖了诊断、治疗、调养等方面,对中医学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8.《医学启源》:是明代张介宾所著的医学著作,主要介绍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诊断方法,对中医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
9.《温病条辨》:是清代吴瑭所著的医学著作,主要介绍了温病的分类、病因、病症、诊断和治疗方法,是中医学中温病方面的重要经典之一。
10.《难经》:是东汉时期的医学著作,主要介绍了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难点和疑难问题,对中医学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医十大经典丛书
中医十大经典丛书各经典医书简介1.《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2.《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为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历代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
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
书中对每一味药的产地、性质、采集时间、入药部位和主治病症都有详细记载。
对各种药物怎样相互配合应用,以及简单的制剂,都做了概述。
更可贵的是早在两千年前,我们的祖先通过大量的治疗实践,已经发现了许多特效药物,如麻黄可以治疗哮喘,大黄可以泻火,常山可以治疗疟疾等等。
这些都已用现代科学分析的方法得到证实。
3.《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3卷。
原题秦越人撰。
“难”是“问难”之义,或作“疑难”解。
“经”乃指《内经》,即问难《内经》。
作者把自己认为难点和疑点提出,然后逐一解释阐发,部分问题做出了发挥性阐解。
全书共分八十一难,对人体腑脏功能形态、诊法脉象、经脉针法等诸多问题逐一论述。
但据考证,该书是一部托名之作。
约成书于东汉以前(一说在秦汉之际)。
该书以问难的形式,亦即假设问答,解释疑难的体例予以编纂,故名为《难经》。
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理、营卫、俞穴,针刺等基础理论,同时也列述了一些病证。
该书以基础理论为主,结合部分临床医学,在基础理论中更以脉诊、脏腑、经脉、俞穴为重点。
其中1~22难论脉;23~29难论经络;30~47难论脏腑,48~61难论病;62~68难论俞穴;69~81难论针法。
中医临床必读丛书书目
以下是一些中医临床必读的丛书书目,这些书籍综合了中医理论、临床实践和经验,对于学习和研究中医临床非常有帮助:
1.《中医基础理论丛书》:例如《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
这些经典著作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对于理解中医的思想体系和方法论非常重要。
2.《中医诊断学丛书》:例如《医学四诊类证直诀》、《证候学》、《辨证论治原理》等。
这些书籍系统介绍了中医的诊断方法和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3.《中医方剂学丛书》:例如《本草纲目》、《中药学》、《方剂学》等。
这些丛书涵盖了中药学的基本理论以及方剂的配伍和应用,对于中药的临床应用十分重要。
4.《中医内科学丛书》:例如《伤寒论》、《温病条辨》、《金匮要略》等。
这些书籍详细介绍了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病机、辨证与治疗方法,对于中医内科临床实践非常有参考价值。
5.《中医外科学丛书》:例如《千金方》、《伤寒杂病论》、《针灸甲乙经》等。
这些书籍系统介绍了中医外科疾病的特点、
辨证与治疗方法,对于中医外科的学习和实践非常重要。
6.《中医妇科学丛书》:例如《金匮要略》、《丹溪心法》、《妇人良方》等。
这些丛书介绍了中医妇科疾病的病机和治疗方法,对于中医妇科临床实践非常有参考价值。
这只是其中一部分中医临床必读的丛书书目,还有更多的经典著作和专著可供深入学习和研究。
对于初学者来说,建议选择一部系统介绍中医临床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教材,并结合经典著作进行学习和实践。
另外,师承传统中医临床医生,亲身实践和经验的传授也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
中医书籍推荐书目
中医书籍推荐书目中医博大精深,中医教材当然很重要,是入门之书,学完教材之后,可以建立一个中医知识的大体框架,然而距离中医临床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中医书籍浩如烟海,还要看很多课外书。
现为同学们推荐一些中医书籍。
1、《名老中医之路》,此书很多名医的成长之路值得借鉴,比如说他们是如何成才的,主要学了哪些中医著作。
2、《新编中医入门》董汉良著,金盾出版社。
该书主要构建中医基本框架,并对每一部分如内、外、妇、儿等介绍了学习方法、主要内容及其参考书目。
书很薄,内容丰富。
3、《中医临床传统流派》黄煌著,相当于中医医学史,可以对古代中医有个大体的认识。
4、《医古文》段逸山著。
学中医,古文是障碍之一。
中医书很多,所以看书要精挑细选,先要用尽量少的书尽快建立一个基本框架,然后再广泛涉猎,所以在学校这几年时间很关键,工作之后想看书都可能没时间。
以下我分类列举书目,同学们要在每一个类别中先选其中的一本,看完所有类别,这样才能尽快建立一个框架。
一般而言,1990年是中医的转折点,1990年之后中医转向衰败,所以1990年之后写的中医书,很多都是纸上谈兵,除了几位名家著作之外,好书不多。
壹、四大基础:一《中医基础理论》二、《中医诊断学》(一)四诊:1、清代·《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2、清代·林之瀚《四诊抉微》(二)望诊:1、民国·曹炳章《辨舌指南》2、清代·汪宏《望诊遵经》(三)切诊:1、现代·李士懋《濒湖脉学解索》2、民国·张山雷《脉学正义》3、清代·赵文魁《文魁脉学》4、晋·王叔和《脉经》(四)辨证:1、现代·孙其新《谦斋辨证论治学:当代名医秦伯未辨证论治精华》2、现代·欧阳锜《中医症证病三联诊疗》2、现代·姚乃礼著《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3、秦伯未《中医临证备要》,现代·姚乃礼《中医证侯鉴别诊断学》(五)断生死:现代·周信有《诀生死秘要》三、《中药学》1、现代·颜正华《药性歌括四百味》1、明代·龚延贤《药性歌括四百味》1、现代·王绪前《临床中药用药鉴别速览》2、清代·吴洛仪《本草从新》3、民国·张山雷《本草正义》4、民国·张山雷《脏腑药式补正》四、《方剂学》1、清代·《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2、现代·丁光迪《增订中药配伍运用》3、现代·刘子民《汤头趣记图释》4、现代·陈潮祖《中医治法与方剂》附:四小经典1、明·李时珍《濒湖脉学》2、明代·龚延贤《药性歌括四百味》3、清·汪昂《汤头歌诀》4、清·陈修园《医学三字经》贰、四大经典一、黄帝内经类:1《内经知要》明·李中梓《内经知要》2、现代·王洪图(高考状元,内经倒背如流)《内经讲义》(本科教材)或《王洪图内经讲稿》3、现代·郭霭春《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黄帝内经灵枢校郭霭春,被誉为“黄帝内经”研究整理第一人。
中医药相关书籍
中医药相关书籍
1. 《黄帝内经》- 古代中医文献中的经典之作,系统总结了中医的理论和实践。
2. 《本草纲目》- 明代李时中医药学巨著,对中药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归纳和整理。
3. 《外科正宗》- 清代仇钺所著,系统总结了外科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4. 《伤寒杂病论》- 清代张仲景所著,系统总结了中医对各种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5. 《针灸大成》- 明代王焘所著,详细介绍了针灸的理论和实践,是中医针灸的经典之作。
6. 《本草纲目拾遗》- 清代陈镜如所著,对《本草纲目》进行了补充和扩充。
7. 《医学入门》- 包括《生理篇》、《病理篇》等多卷本的中医入门经典,系统介绍了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
8. 《医学脉要》- 清代吴鞠通所著,是一部介绍中医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入门书籍。
9. 《中药学》- 中医药大学编写的教材资料,详细介绍了各种中药的来源、性味、功效和临床应用。
10. 《中药学通识》- 中华中医药学会编写的教材资料,介绍了中药学的基本知识和研究方法。
中医学生必读的20本书
中医智库推荐的20本中医必读医籍很多学中医的人都在问如何学好中医,其实学中医没有什么诀窍,有句话最适合学中医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中医智库集合中医科学院权威专家和千余名中医人士,经过精心筛选,向中医学生推荐20本中医必读古籍。
掌握这20本书籍便能为学习中医的理论打好基础,同时更是打开中医之门的一把宝贵钥匙。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
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介绍及论证了从生活习惯干预到心理干预、从经络原理到经络治病术、从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相关人体解剖、生理病理到使用药物原则及注意事项等内容,内容广博,被誉为综合性百科全书。
网友评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学中医者该好好阅读。
《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国汉族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是上古,先秦,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
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网友评论:任何事物的出现,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读医书不能脱离成书的时代背景。
《伤寒论》是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内容包括伤寒和杂病两部分。
他在《内经》,《难经》等著作的基础上,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经验和自己的临床实践,确定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完整体系,是一部理、法、方、药俱备的指导临床实践的医学经典。
网友评论:仲景先师的毕生巨著,它出现就是中医学发展的最高成就。
中医传承人指定的中医药医籍书目
中医传承人指定的中医药医籍书目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和尊重。
中医传承人作为中医领域的佼佼者,他们在中医药医籍方面的阅读和学习经验对于后辈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介绍中医传承人指定的中医药医籍书目,以供参考。
一、基础理论类1.《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经典,其中包含了中医阴阳、五行、脏象、经络等理论,是学习中医必读之书。
2.《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其中详细阐述了中医诊治疾病的理论和方法,对于学习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药学类1.《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药学的重要经典,其中收录了众多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等内容,对于学习中药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药学巨著之一,其中收录了大量中药,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阐述,对于学习中药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三、方剂类1.《千金方》《千金方》是唐代孙思邈所著的中医方剂经典,其中收录了大量的方剂,包括内服和外用的方剂,对于学习中医方剂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医宗金鉴》方剂篇《医宗金鉴》是清代著名医学家吴谦所著,其中方剂篇收录了大量的常用方剂,对于学习中医方剂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四、其他类1.《黄帝内经素问》除了以上提到的经典之外,中医传承人还推荐阅读《黄帝内经素问》,其中包含了中医养生、食疗、针灸等方面的内容,对于全面了解和学习中医具有重要意义。
2.历代医家著作选读中医传承人还推荐阅读历代医家的著作,如张仲景、李时珍等人的著作,这些著作中包含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理论思考,对于学习和理解中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总之,中医传承人指定的中医药医籍书目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等多个方面,这些书籍对于学习和理解中医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这些书籍也是中医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适合初学者看的中医书籍
适合初学者看的中医书籍适合初学者的中医书籍中医是中国古老的医学体系,凭借其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在世界范围内广受关注。
对于初学者来说,了解中医的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适合初学者阅读的中医书籍推荐。
1. 《中医基础理论》:这本书是中医的入门必读之一。
它系统地介绍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如阴阳、五行、气血、经络等。
通过阅读这本书,初学者可以对中医的整体框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2. 《中医诊断学》:这本书介绍了中医的诊断方法和技巧。
它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以及脉诊、舌诊等具体内容。
初学者可以通过学习这本书,了解中医的诊断过程和方法。
3. 《中医治疗学》:这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医的治疗方法和技巧。
它包括针灸、草药、推拿等多种治疗手段。
初学者可以通过学习这本书,了解中医的治疗原理和方法。
4. 《中医养生学》:这本书介绍了中医的养生理论和方法。
它包括饮食调养、运动保健、心理调节等方面的内容。
初学者可以通过学习这本书,了解中医的养生观念和方法。
5. 《中医药学》:这本书介绍了中医药的基本知识,包括中药的分类、性味归经、药物的配伍禁忌等方面的内容。
初学者可以通过学习这本书,了解中医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6. 《中医文化》:这本书介绍了中医的历史、文化和传统。
它包括中医的发展历程、名家经典等方面的内容。
初学者可以通过学习这本书,了解中医的文化背景和传统价值。
以上是一些适合初学者阅读的中医书籍推荐。
通过学习这些书籍,初学者可以初步了解中医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进一步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同时,初学者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中医书籍进行阅读。
希望这些推荐对初学者有所帮助。
中医入门精通十部经典书籍
中医入门精通十部经典书籍
以下十部经典,若能从小用心诵背熟读,于中医则是入门至圣之道矣。
第1本﹝唐﹞王冰著董原主编的《黄帝内经》。
它是学习中医的目录,内容涉及方方面面,极其适合经常阅读查缺补漏。
第2本,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对经络及穴位讲解的相当透彻。
第3本,王叔和《脉经》,对各类大小的脉象变化都研究和讲解的相当透彻。
第4本,李时珍《本草纲目》,这本书不仅是药学著作,也是散文名著,文笔相当的好。
第5本,张仲景《伤寒论》,内科经典,大部分都是相当好的方子,还有诊断和治疗还有组方的思路。
第6本,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和伤寒论一样,它同样是对对组方思路的指导。
第7本,《周易》,乍一看和中医没关系,但中医的阴阳变化基本理论都来自于它,适合所有中医研读。
第8本,﹝春秋﹞李耳的《道德经》,和《周易》一样,都不是直接讲述中医的,但它对阴阳变化的阐述,对于任何一个中医来说都有相当大的指导作用。
同样它适合所有学中医的人。
第9本,许慎《说文解字》,这本书是针对生僻字的,要读懂医书就得识字,识字就得用字典,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本书适合各种对生僻字毫无反抗力的人。
第10本,刘勰《文心雕龙》,这本书是针对句子的,同理,适合对古文没有反抗力的人。
中医临床必读丛书书目
中医临床必读丛书书目中医临床必读丛书是指那些对于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并且涵盖了中医理论、诊断与治疗、中药学等领域的著作。
这些书籍不仅对于中医临床医生的知识积累和学术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同时也可以帮助广大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医理论与实践。
以下是一些中医临床必读丛书的书目:1.《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石之一,是中医学发展历史上的里程碑之作。
它包含了医学、哲学、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对于中医临床诊断与治疗具有基本指导作用。
2.《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所著的中医经典,详细论述了中医对于热病的诊断与治疗。
这本书从细致入微的病机分析,到经验丰富的配伍方药,都对于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3.《金匮要略》《金匮要略》是汉代张仲景所著的一部中医临床经典,主要论述了中医对于内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它详细叙述了各类疾病的病机、症状和治疗原则,为中医临床医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4.《温病条辨》《温病条辨》是明代吴鞠通所著的一部中医临床著作,系统地总结了中医对于温热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它包括了温热病的病机、辨证要点和治疗原则等内容,对于中医临床医生的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5.《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中所著的一部中医药学经典,系统总结了各类草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与应用。
这本书详细论述了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对于中医临床医生的药物选择与配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6.《医学入门》《医学入门》是宋代丁谦所著的一部中医临床著作,是中医教育与临床实践的重要参考书籍。
它包括了中医基本理论、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的内容,是中医临床实践的基础教材之一。
7.《诸病源候论》《诸病源候论》是宋代钱乙所著的一部中医临床著作,详细论述了中医对于各类疾病的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等内容。
它对于中医临床医生的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上是一些中医临床必读丛书的书目。
这些著作涵盖了中医理论、诊断与治疗、中药学等领域的内容,对于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中医临床必读丛书》(一〇五种)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医临床必读丛书》(一〇五种)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医临床必读丛书》(一〇五种)人民卫生出版社01医经001《黄帝内经素问》田代华整理002《灵枢经》田代华、刘更生整理003《素问玄机原病式》〔金〕刘完素撰,孙洽熙、孙峰整理004《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金〕刘完素撰,孙洽熙、孙峰整理005《内经知要》〔明〕李中梓辑注,胡晓峰整理02理论001《中藏经》谭春雨整理002《医林改错》〔清〕王清任撰,李天德、张学文整理03诊法001《脉经》〔晋〕太医令王叔和撰,贾君、郭君双整理002《诊家枢要》〔元〕滑寿编纂,贾君、郭君双整理003《濒湖脉学》〔明〕李时珍撰,贾君、郭君双整理04伤寒001《伤寒论》〔汉〕张仲景述〔晋〕王叔和撰次,钱超尘、郝万山整理002《伤寒总病论》〔宋〕庞安时著,王鹏、王振国整理05金匮001《金匮要略》〔汉〕张仲景撰,何任、何若苹整理06温病001《温疫论》〔明〕吴有性撰,张志斌整理002《温热论》〔清叶桂撰,张志斌整理003《湿热论》〔清〕薛雪著,张志斌整理004《温病条辨》〔清〕吴瑭撰,南京中医药大学温病学教研室整理005《温热经纬》〔清〕王孟英编著,南京中医药大学温病学教研室整理006《时病论》〔清〕雷丰撰,方力行整理07针灸001《针灸甲乙经》〔晋〕皇甫谧编集,黄龙祥整理002《针灸资生经》〔宋〕王执中编著,黄龙祥、黄幼民整理003《针经摘英集》〔元〕杜思敬辑,黄龙祥、黄幼民整理004《针灸聚英》〔明〕高武纂集,黄龙祥整理005《针灸大成》〔明〕杨继洲著,靳贤补辑重编,黄龙祥整理08本草001《本草原始》〔明〕李中立撰绘,郑金生、汪惟刚、杨梅香整理002《本草备要》〔清〕汪昂撰,郑金生整理003《得配本草》〔清〕严洁、施雯、洪炜同纂,郑金生整理09方书001《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太平惠民和剂局编,刘景源整理002《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陈言著,王咪咪整理003《医方考》〔明〕吴昆著,张宽、齐贺彬、李秋贵整理004《永类钤方》〔元〕李仲南撰,王均宁、刘更生、平静、于鹰、袭武、王昌儒整理005《世医得效方》〔元〕危亦林撰,田代华、杨金萍、李怀芝、何永、张晓杰整理006《医方集解》〔清〕汪昂撰,苏礼、焦振廉、任娟莉、张琳叶、胡玲、周晶整理007《串雅内外编》〔清〕赵学敏纂辑〔清〕吴庚生补注,郑金生、纪征瀚整理008《成方切用》〔清〕吴仪洛撰,史欣德整理009《时方妙用》〔清〕陈修园著,王鹏、王振国整理010011《验方新编》(上下二册)〔清〕鲍相璈纂辑〔清〕梅启照增辑,苏礼、焦振廉、张琳叶、胡玲、周晶、徐伟、武文筠整理10临证各科综合001《儒门事亲》〔金〕张子和撰,邓铁涛、赖畴、吴伟整理002《兰室秘藏》〔金〕李东垣撰,文魁、丁国华整理003《丹溪心法》〔元〕朱震亨撰,王英、竹剑平、江凌圳整理004《金匮钩玄》〔元〕朱震亨撰〔明〕戴原礼校补,竹剑平、王英、江凌圳、胡森整理005《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明〕戴原礼撰,王英、江凌圳、竹剑平整理006《明医杂著》〔明〕王纶撰〔明〕薛已注,王振国、董少萍整理007《万病回春》〔明〕龚延贤撰,张效霞整理008《医宗必读》〔明〕李中梓著,郭霞珍、王志飞、袁卫玲、邓小峰、史楠楠整理009《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明〕缪希雍著,王淑民整理010《医门法律》〔清〕喻昌撰,史欣德整理011《石室秘录》〔清〕陈士铎撰,王树芬、裘俭整理012《医学心悟》〔清〕程国彭撰,田代华整理013《兰台轨范》〔清〕徐大椿撰,王咪咪整理014《笔花医镜》〔清〕江涵暾撰,梁慧凤整理015《类证治裁》〔清〕林珮琴撰,李德新整理016017《医学入门》(上下二册)〔明〕李梃编撰,田代华、张晓杰、何永、李怀芝整理018《张氏医通》〔清〕张璐著,南京中医药大学王兴华、张民庆、刘华东等整理019《杂病源流犀烛》〔清〕沈金鳌撰,田思胜整理11内科001《内外伤辨惑论》〔金〕李东垣撰,李一鸣整理002《脾胃论》〔金〕李东垣撰,文魁、丁国华整理003《症因脉治》〔明〕秦景明撰〔清〕秦皇士补辑,郭霞珍等整理004《理虚元鉴》〔明〕汪绮石撰,谭克陶、周慎整理005《慎柔五书》〔明〕胡慎柔撰,郑金生整理006《证治汇补》〔清〕李用粹编撰,竹剑平、江凌圳、王英、胡森整理007《医醇賸义》〔清〕费伯雄撰,王鹏、王振国整理008《血证论》〔清〕唐宗海著,魏武英、李佺整理12女科001《经效产宝〔唐〕昝殷撰,朱定华整理002《妇人大全良方》〔宋〕陈自明撰,王咪咪整理003《济阴纲目》〔明〕武之望撰著,李明廉、李泾渭、李经蕴、段筱妍整理004《傅青主女科》〔清〕傅山著,欧阳兵整理005《女科经纶》〔清〕萧壎纂著,朱定华整理006《女科辑要》〔清〕沈尧封辑,朱定华整理007《竹林寺女科秘传》〔清〕竹林寺僧撰,董少萍整理13儿科001《小儿药证直诀》〔宋〕钱乙撰,阎孝忠编集,郭君双整理002《活幼心书》〔元〕曾世荣撰,田代华整理003《幼科发挥》〔明〕万全著,何永整理004《幼幼集成》〔清〕陈复正编撰,杨金萍、臧守虎、杨佃会整理14外科卷001《外科精义》〔元〕齐德之撰,胡晓峰整理002《外科发挥》〔明〕薛已撰,胡晓峰整理003《外科正宗》〔明〕陈实功著,胡晓峰整理004《外科证治全生集》〔清〕王维德撰,胡晓峰整理005《疡科心得集》〔清〕高秉钧撰,田代华整理15伤科001《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唐〕蔺道人著,胡晓峰整理002《正体类要》〔明〕薛己著,曹炳章校订,丁继华、王宏整理003《伤科汇纂》〔清〕胡廷光编,胡晓峰整理16推拿001《厘正按摩要术》〔清〕张振鋆辑,张成博、刘志梅、范磊整理17眼科001《秘传眼科龙木论》〔明〕葆光道人著,接传红、高健生整理002《银海精微》〔清〕佚名氏撰,郑金生整理003《审视瑶函》〔明〕傅仁宇纂辑,傅维藩编集,郭君双、赵艳整理004《目经大成》〔清〕黄庭镜撰,李怀芝、郭君双、郑金生整理005《眼科金镜》〔清〕刘耀先辑著,韦企平、郑金生整理18咽喉001《重楼玉钥》〔清〕郑梅润撰,郭君双整理002《喉科秘诀》〔清〕破头黄真人撰,曹炳章评阅,宋咏梅整理19口齿001《口齿类要》〔明〕薛已撰,郭君双整理20养生001《寿亲养老新书》〔宋〕陈直原著〔元〕邹铉增续,黄瑛整理002《遵生八笺》〔明〕高濂著,王大淳、李继明、戴文娟、赵加强整理003《老老恒言》〔清〕曹庭栋撰,王振国、刘瑞霞整理21医案卷001《名医类案》〔明〕江瓘原著,苏礼、焦振廉、卢棣、胡玲、张琳叶整理002《丁甘仁医案》丁甘仁著,苏礼、王怡、谢晓丽整理22医话医论001《格致余论》〔元〕朱震亨撰,施仁潮整理002《医贯》〔明〕赵献可著,郭君双整理003《医学源流论》〔清〕徐大椿撰,万芳整理004《临证指南医案》〔清〕叶天士撰,苏礼、焦振廉、张琳叶、胡玲、周晶、卢棣、谢晓丽整理005《古今医案按》〔清〕俞震纂辑,苏礼、洪文旭、徐伟整理006《张聿青医案》〔清〕张乃修著,苏礼、王怡、卢棣、谢晓丽整理23综合性著作001002003《景岳全书》(上中下三册)〔明〕张介宾著,李继明、王大淳、王小平、薛红、戴文娟、赵加强、周新颖整理004005006《医宗金鉴》(上中下三册)〔清〕吴谦等编,郑金生整理007008《重订医学衷中参西录》(上下二册)张锡钝原著,柳西河、李朝晖、董印宏、李俊明、王津、王秀玲重订《中医临床必读丛书》(典藏版三十种)人民卫生出版社《黄帝内经素问》田代华整理《灵枢经》田代华、刘更生整理《脉经》〔晋〕太医令王叔和撰,贾君、郭君双整理《伤寒论》【阙】《金匮要略》〔汉〕张仲景撰,何任、何若苹整理《温病条辨》〔清〕吴瑭著,杨进整理《温热经纬》《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金〕刘完素撰,孙洽熙、孙峰整理《兰室秘藏》〔金〕李东垣撰,文魁、丁国华整理《脉经》〔晋〕太医令王叔和撰,郭君双整理《医学心悟》《血证论》〔清〕唐宗海著,魏武英、李佺整理《医贯》〔明〕赵献可著,郭君双整理《儒门事亲》〔金〕张子和撰,邓铁涛、赖畴、吴伟整理《丹溪心法》〔元〕朱震亨撰,王英、竹剑平、江凌圳整理《景岳全书》(上下二册)〔明〕张介宾著,李继明等整理《医宗金鉴》(上中下三册)〔清〕吴谦等编,郑金生整理《本草备要》〔清〕汪昂撰,郑金生整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太平惠民和剂局编,刘景源整理《针灸大成》〔明〕杨继洲著,靳贤补辑重编,黄龙祥整理《针灸甲乙经》〔晋〕皇甫谧编集,黄龙祥整理《傅青主女科》《小儿药证直诀》〔宋〕钱乙撰,阎孝忠编集,郭君双整理《重订衷中参西录》(上下二册)张锡纯原著,柳西河重订《临证指南医案》〔清〕叶天士撰,苏礼整理《名医类案》〔明〕江瓘原著,苏礼整理《遵生八笺》〔明〕高濂著,王大淳、李继明、戴文娟、赵加强整理《中医临床必读丛书合订本》(二十六册)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01《中医临床必读丛书合订本医经理论诊法卷》02《中医临床必读丛书合订本伤寒金匮温病卷》03《中医临床必读丛书合订本针灸卷》04《中医临床必读丛书合订本本草卷》05《中医临床必读丛书合订本方书卷一》06《中医临床必读丛书合订本方书卷二》07《中医临床必读丛书合订本方书卷三》08《中医临床必读丛书合订本方书卷四验方新编》09《中医临床必读丛书合订本临证各科卷综合一金元》10《中医临床必读丛书合订本临证各科卷综合二明》11《中医临床必读丛书合订本临证各科卷综合三清》12《中医临床必读丛书合订本临证各科卷综合四医学入门》13《中医临床必读丛书合订本临证各科卷综合五张氏医通》14《中医临床必读丛书合订本临证各科卷综合六杂病源流犀烛》15《中医临床必读丛书合订本临证各科卷内科》16《中医临床必读丛书合订本证各科卷女科》17《中医临床必读丛书合订本临证各科卷儿科》18《中医临床必读丛书合订本临证各科卷外科伤科推拿》19《中医临床必读丛书合订本临证各科卷眼咽喉口齿》20《中医临床必读丛书合订本养生卷》21《中医临床必读丛书合订本医案医话医论卷一》22《中医临床必读丛书合订本医案医话医论卷二》23《中医临床必读丛书合订本综合性著作卷一景岳全书》24《中医临床必读丛书合订本综合性著作卷二医宗金鉴上》25《中医临床必读丛书合订本综合性著作卷二医宗金鉴下》26《中医临床必读丛书合订本综合性著作卷三重订医学衷中参西录》。
中医十大经典丛书
中医十大经典丛书《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内经知要》《脉经》《删补名医方论》各经典医书简介1.《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2.《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为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历代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
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
书中对每一味药的产地、性质、采集时间、入药部位和主治病症都有详细记载。
对各种药物怎样相互配合应用,以及简单的制剂,都做了概述。
更可贵的是早在两千年前,我们的祖先通过大量的治疗实践,已经发现了许多特效药物,如麻黄可以治疗哮喘,大黄可以泻火,常山可以治疗疟疾等等。
这些都已用现代科学分析的方法得到证实。
3.《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3卷。
原题秦越人撰。
“难”是“问难”之义,或作“疑难”解。
“经”乃指《内经》,即问难《内经》。
作者把自己认为难点和疑点提出,然后逐一解释阐发,部分问题做出了发挥性阐解。
全书共分八十一难,对人体腑脏功能形态、诊法脉象、经脉针法等诸多问题逐一论述。
但据考证,该书是一部托名之作。
约成书于东汉以前(一说在秦汉之际)。
该书以问难的形式,亦即假设问答,解释疑难的体例予以编纂,故名为《难经》。
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理、营卫、俞穴,针刺等基础理论,同时也列述了一些病证。
该书以基础理论为主,结合部分临床医学,在基础理论中更以脉诊、脏腑、经脉、俞穴为重点。
中医药必读书目
中医药必读书目
- 《伤寒论》:注释以柯韵伯《伤寒来苏集》、尤在泾《伤寒贯珠集》为最佳,语无泛淡,不可不熟阅之。
- 《金匮要略》:可看尤在泾《金匮心典》,尤氏著作,颇多发挥,最能启人心思,历来为医林所重。
- 《内经》:分为《素问》与《灵枢》二部,主要讲中医生理、病理,要读。
不懂《灵》、《素》即不懂中医的生理、病理,就不懂中医的基本理论。
- 《诸病源候论》:是中医病理专著,辨证细微,甚为可贵,应当置于案首时时取观。
- 各家学说:以《景岳全书》《张氏医通》《丹溪心法》《脾胃论》《刘河间六书》为好。
- 温病学:叶、薛、吴、王四家以王孟英著作为最好。
比较细致,用于临床较多效验。
《温热经纬》和《王氏医案》都需要细读精研。
不同的书籍适用于不同的学习阶段和目的,建议根据个人的兴趣和需求进行选择。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中医药的书籍,可以继续向我提问。
学中医必看的六本
学中医必看的六本以学中医必看的六本为标题,这里将介绍六本非常值得阅读的中医相关书籍,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学习中医知识。
1.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圣经。
它是中国古代医学理论的总结和发展,包括了中医的理论体系、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阅读《黄帝内经》,可以深入了解中医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伤寒论》:《伤寒论》是中医临床经典之一,由张仲景所著。
它记录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内容,是中医学临床实践的重要参考书。
阅读《伤寒论》,可以帮助学习者掌握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和技巧。
3. 《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中所著的药物学著作,被誉为中医药的百科全书。
它系统地收集和整理了中药的来源、性味归经、功效等方面的知识,并对中药进行了分类和归纳。
阅读《本草纲目》,可以帮助学习者了解中药的性能和应用,提高中药的运用能力。
4. 《针灸大成》:《针灸大成》是中国古代针灸学经典之一,由明代华陀所著。
它系统地介绍了针灸的原理、穴位、操作方法和常见病症的治疗等内容。
阅读《针灸大成》,可以帮助学习者掌握针灸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提高临床应用的水平。
5. 《医学入门》:《医学入门》是一本面向初学者的中医学入门教材,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它详细介绍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和常见病症的治疗等内容。
阅读《医学入门》,可以帮助初学者快速了解中医学的基本知识,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
6. 《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重要的临床学科之一,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它系统地介绍了中医诊断的理论和方法,包括四诊合参、望闻问切等诊断技术。
阅读《中医诊断学》,可以帮助学习者掌握中医诊断的要点和技巧,提高诊断准确性。
通过阅读以上六本书籍,可以帮助读者全面了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诊断和治疗方法,提高中医学的理论水平和临床实践能力。
这些书籍是中医学习者和从业者的必备工具书,也是研究中医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关于中医药的书籍
关于中医药的书籍
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世界上最为古老和发达的医学体系之一。
许多人对中医药感兴趣,想要了解更多相关知识,这时候阅读一些中医药书籍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以下是一些经典的中医药书籍推荐:
1.《黄帝内经》:是中医药领域的经典著作之一,有“中医圣经”之称,包含了中医药学、针灸、推拿、气功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2.《伤寒杂病论》:是中医药领域中一本较为重要的医学著作,涵盖了传统中医药学中的许多方面,是学习中医药理论知识的重要读物。
3.《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药物学著作,由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中主编,内容包括了药物的来源、性味、功效、应用、剂量等方面。
4.《针灸大成》:是一部关于中医针灸的经典著作,详细介绍了针灸的理论、临床应用、操作技巧等方面。
5.《中药大辞典》:是一本介绍中医药学知识的辞典,内容包括了中药的基础知识、药物的功效、配伍、使用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以上是一些关于中医药的经典书籍推荐,希望能够对大家了解中医药有所帮助。
中医执业医师书籍
中医执业医师书籍引言: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中医执业医师作为中医领域的专业人士,在临床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中医执业医师的专业水平和临床能力,中医执业医师书籍成为了他们不可或缺的学习资料。
本文将介绍一些经典的中医执业医师书籍,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学习中医知识。
一、《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医领域最重要的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该书主要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涵盖了中医的理论基础、诊断方法、治疗原则等方面的内容。
《黄帝内经》系统地阐述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对于中医执业医师来说具有指导意义。
二、《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是明代著名药物学家李时珍编纂的药物学巨著。
该书收录了大量中草药的信息,包括草药的性味、功效、用法等内容。
中医执业医师可以通过学习《本草纲目》来了解各种中草药的特点和应用,从而在临床实践中更好地应用中草药治疗疾病。
三、《针灸大成》《针灸大成》是明代针灸学家杨继洲编著的一部针灸学经典。
该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针灸学的理论、技法和临床应用,对于中医执业医师来说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参考书籍。
通过学习《针灸大成》,中医执业医师可以提高针灸治疗能力,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
四、《医学衷中参西录》《医学衷中参西录》是明代医学家吴鞠通编著的一部介绍西医知识的著作。
该书将中医和西医的理论和治疗方法进行了对比和融合,为中医执业医师提供了了解西医知识和应用的途径。
通过学习《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医执业医师可以拓宽自己的医学视野,提高综合诊疗能力。
五、《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是一本系统介绍中医基础理论的教材。
该书主要包括中医的基本理论、诊断学、治疗学等方面的内容,是中医执业医师学习中医基础知识的重要参考书籍。
通过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执业医师可以全面掌握中医的理论体系,提高临床实践能力。
结语:中医执业医师书籍是中医执业医师学习和提高自己专业水平的重要工具。
学中医必看的六本
学中医必看的六本以学中医必看的六本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和研究。
中医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为人们的健康带来了福祉。
想要学习中医,必须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巧。
下面我将介绍六本学中医必看的经典著作,希望能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第一本是《黄帝内经》。
这是中医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医的圣经。
《黄帝内经》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涵盖了中医的基本理论、病因病机、诊断方法、治疗原则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黄帝内经》,可以了解中医的起源和发展,掌握中医的基本理论。
第二本是《伤寒杂病论》。
这是张仲景所著的一部中医经典,被誉为中医的救命经。
《伤寒杂病论》主要介绍了疫病的发病机制、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学习《伤寒杂病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应对各种急性疾病。
第三本是《本草纲目》。
这是明代李时中编写的一部草药学著作,收录了大量的草药信息和药物治疗方法。
学习《本草纲目》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和应用,为中医治疗提供重要的药物支持。
第四本是《针灸大成》。
这是明代卢九华所著的一部针灸学经典,系统地介绍了针灸的原理、方法和技巧。
学习《针灸大成》可以帮助我们掌握针灸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巧,提高针灸治疗的准确性和疗效。
第五本是《医学入门》。
这是清代吴昆所著的一部中医入门教材,内容简明扼要,适合初学者阅读。
《医学入门》介绍了中医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一本很好的参考书。
第六本是《方剂学》。
这是一本关于中药方剂的著作,由于方剂在中医临床中的重要性,学习方剂是学习中医的必要环节。
《方剂学》介绍了方剂的分类、配伍原则和应用方法,对于掌握中医方剂的配伍规律和应用技巧非常有帮助。
以上就是学中医必看的六本经典著作的简要介绍。
通过学习这些经典著作,可以全面系统地了解中医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巧,为将来的中医学习和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6)遵生八笺【二】明 高濂 撰,王大淳 等整理2007-11-1
97)老老恒言【二】清 曹庭栋 撰,王振国 等整理2006-6-1
五 方药类著作
98)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三】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 编,刘景源 整理2007-7-1
83)喉科秘诀【二】清 破头黄真人 撰,曹炳章 评阅,宋咏梅 整理2006-8-1
(七)针灸科
84)针灸甲乙经【二】晋 皇甫谧 编集,黄龙祥 整理2006-6-1
85)针灸资生经【三】宋 王执中 编撰,黄龙祥 等整理 2007-7-1
86)针经摘英集【三】元 杜思敬 敬辑,黄龙祥 等整理 2007-7-1
87)针灸大成【二】明 杨继洲 原著,靳贤 补辑重编,黄龙祥 整理2006-6-1
88)针灸聚英【二】明 高武 纂集,黄龙祥 整理2006-6-1
(八)骨伤科
89)永类钤方【二】元 李仲南 撰,王均宁 等整理2006-10-1
90)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二】 唐 蔺道人 著,胡晓峰 整理2006-8-1
68)傅青主女科【二】清 傅山 撰,欧阳兵 整理2006-10-1
69)竹林寺女科秘传【二】清 竹林寺僧 撰,董少萍 整理2006-6-1
70)济阴纲目【二】明 武之望 撰,李明廉 等整理2006-6-1
(四)儿科
72)小儿药证直诀【二】宋 钱乙 撰,阎孝忠 编集,郭君双 整理2006-6-1
年前闲暇,查网路并无完整书目者,特为之整理,以贻同好。书目主体部分根据07年三辑所附的书目表,并将各书所在出版辑次标明。另著者、整理者和每书初版年月亦一并标出,惟合订本部分资料取自网路,原书未在手边,不及检核,姑待年后。
问业堂主壬辰腊月廿六小识
书目(方括号内数字表示所在辑数)
一,经典著作
104)成方切用【三】清 吴仪洛 撰,史欣德 整理2007-7-1
105)时方妙用【三】清 陈修园 著,王鹏,王振画 整理2007-9-1
106)验方新编【三】清 鲍相璈 纂辑,清 梅启照 增辑,苏礼 等整理2007-7-1
20)丹溪心法【一】元 朱震亨 撰,王英 等整理2005-8-1
21)景岳全书【二】明 张介宾 著,李继明等整理2007-9-1
22)医贯【一】明 赵献可 撰,郭君双 整理2005-8-1
23)理虚元鉴【一】明 汪绮石 撰,谭克陶 等整理2005-8-1
24)明医杂著【三】明 王纶 撰,明 薛已 注,王振国 等整理2007-9-1
49)临证指南医案【二】清 叶天士 撰,苏礼 等整理2006-6-1
50)症因脉治【二】明 秦景明 撰,清 秦皇士 补辑,郭霞珍 等整理2006-8-1
51)医学入门【二】明 李梃 编撰,田代华 等整理2006-11-1
52)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三】明 缪希雍 撰,王淑民 整理2007-7-1
73)活幼心书【二】元 曾世荣 撰,田代华 整理2006-6-1
74)幼科发挥【二】明 万全 撰,何永 整理2006-6-1
75)幼幼集成【二】清 陈复正 编撰,杨金萍 等整理2006-6-1
(五)眼科
76)秘传眼科龙木论【二】明葆光道人 著 接传红 等整理2006-6-1
77)审视瑶函【二】明 傅仁宇 纂辑,郭君双 等整理2006-8-1
63)疡科心得集【二】清 高秉钧 撰,田代华 整理2006-6-1
(三)妇科
64)经效产宝【三】唐 昝殷 பைடு நூலகம்,朱定华 整理2007-7-1
65)女科辑要【三】清 沈尧封 辑,朱定华 整理2007-7-1
66)妇人大全良方【二】宋?陈自明 撰,王咪咪 整理2006-6-1
67)女科经纶【二】清 萧壎 撰,朱定华 整理2006-6-1
1)黄帝内经素问【一】田代华 整理2005-8-1
2)灵枢经【一】田代华 等整理2005-8-1
3)伤寒论【一】汉 张仲景 述,钱超尘 等整理2005-8-1
4)金匮要略【一】汉 张仲景 撰,何任 等整理2005-8-1
5)温病条辨【一】清 吴瑭 撰,南京中医药大学温病学教研室 整理2005-8-1
53)温疫论【三】明 吴有性 撰, 张志斌 整理2007-7-1
54)温热论【三】 清 叶桂 撰,张志斌 整理2007-7-1
55)湿热论【三】清 薛雪 撰,张志斌 整理2007-7-1
56)串雅内外编【三】清 赵学敏 纂辑,清 吴庚生 补注,郑金生 等整理2007-8-1
57)医醇賸义【二】清 费伯雄 撰,王鹏 等整理2006-6-1
99)医方考【三】明)吴昆 著,张宽 等整理2007-8-1
100)本草原始【三】明 李中立 撰绘,郑金生 等整理2007-7-1
101)医方集解【二】清 汪昂 撰,苏礼 等整理2006-6-1
102)本草备要【一】清 汪昂 撰,郑金生 整理2005-8-1
103)得配本草【三】清 严洁,施雯,洪炜 纂,郑金生 整理2007-7-1
58)时病论【三】清 雷丰 撰,方力行 整理2007-7-1
(二)外科
59)外科精义【二】元 齐德之 撰,胡晓峰 整理2006-6-1
60)外科发挥【二】明 薛已 撰,胡晓峰 整理2006-6-1
61)外科正宗【三】明 陈实功 撰,胡晓峰 整理2007-7-1
62)外科证治全生集【二】清 王维德 撰,胡晓峰 整理2006-6-1
三,通用著作
10)中藏经【三】谭春雨 整理2007-7-1
11)伤寒总病论【三】宋 庞安时 著,王鹏,王振国 整理2007-9-1
12)素问玄机原病式【一】金 刘完素 撰,孙洽熙 等整理2005-8-1
1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宋 陈言 撰,王咪咪 整理2007-9-1
14)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一】金 刘完素 撰,孙洽熙 整理2005-8-1
44)医学心悟【二】清 程国彭 撰,田代华 整理2006-6-1
45)证治汇补【二】清 李用粹 编撰,竹剑平 等整理2006-6-1
46)医门法律【二】清 喻昌 撰,史欣德 整理2006-8-1
47)张氏医通【二】清 张璐 撰,王兴华 等整理2006-12-1
48)张聿青医案【二】清 张乃修 撰,苏礼 等整理2006-6-1
中医临床必读丛书书目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007
《中医临床必读丛书》,人民卫生出版社近年推出的一套中医古籍整理书,是继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医古籍整理丛书》繁体竖排标点整理本后作的一套简体横排本,全套书以简体规范字印刷,邀请名家遴选善本整理,先后于2005年2006年2007年推出三辑。05年精选20种,封名题字用毛笔书写。次年推出二辑,续增51种,题字改字库体(三辑亦是)。07年三辑再增34种,共收书105种(据我整理有106种,估计有的书一本兼数种计算有重复)。
91)正体类要【二】明 薛己著,曹炳章 校订,丁继华 等整理2006-8-1
92)世医得效方【二】元 危亦林 撰,田代华 等整理2006-11-1
93)伤科汇纂【二】清 胡廷光 编,胡晓峰 整理2006-6-1
94)厘正按摩要术【二】清 张振鋆 辑,张成博 等整理2007-10-1
(九)养生
78)银海精微【二】清 佚名氏 撰,郑金生 整理2006-6-1
79)目经大成【二】清 黄庭镜 撰,李怀芝 等整理2006-9-1
80)眼科金镜【二】清 刘耀先 辑撰,韦企平 等整理2006-8-1
(六)耳鼻喉科
81)重楼玉钥【二】清 郑梅润 撰,郭君双 整理2006-6-1
82)口齿类要【二】明 薛已 撰,郭君双 整理2006-8-1
25)万病回春【三】明 龚延贤 撰,张效霞 整理2007-11-1
26)慎柔五书【二】明 胡慎柔 撰,郑金生 整理2006-6-1
27)内经知要【三】明 李中梓 辑注,胡晓峰 整理2007-7-1
28)医宗金鉴【二】清 吴谦 等编,郑金生 整理2006-8-1
29)石室秘录【二】清 陈士铎 撰,王树芬 等整理2006-6-1
35)类证治裁【一】清 林珮琴 撰,李德新 整理2005-8-1
36)医林改错【一】清 王清任 撰,李天德 等整理2005-8-1
37)血证论【一】清 唐宗海 撰,魏武英 等整理2005-8-1
38)名医类案【一】明 江瓘 撰,苏礼 等整理2005-8-1
39)重订医学衷中参西录【二】张锡钝 原著,柳西河 等重订2006-7-1
30)医学源流论【三】清 徐大椿 撰,万芳 整理2007-7-1
31)兰台轨范【三】清 徐大椿 撰,王咪咪 整理2007-7-1
32)杂病源流犀烛【二】清 沈金鳌,田思胜 整理2006-7-1
33)古今医案按【三】清 余震 纂辑,苏礼 等整理2007-7-1
34)笔花医镜【三】清 江涵暾 撰,梁慧凤 整理2007-7-1
我第一本开始购买的中医古籍就是这套丛书里的《温病条辩》,其封面装帧先吸引我,此后陆续置办。后来这套丛书成为中医古籍这种传统上书店滞销货的畅销书,并多次再版,于2011年底结集推出合订本。有望成为简体中医古籍整理的经典版本。
商务老馆长张元济说:书籍贵在流通,流通之机在于廉价。这套书恰恰就在于其廉价和易得,虽然隐去了校勘记,相信整理者的工作也应该是严谨而认真的。
15)儒门事亲【一】金 张子和 撰,邓铁涛 等整理2005-8-1
16)内外伤辨惑论【三】金 李东垣 撰,李一鸣 整理2007-7-1
17)脾胃论【一】金 李东垣 撰,文魁 等整理200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