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病诊断标准
酒精性心肌病诊断标准
酒精性心肌病诊断标准酒精性心肌病(alcoholic cardiomyopathy,ACM)是由长期饮酒引起的一种心肌疾病,其主要病理生理特征是心肌细胞肥大、间质纤维化和心肌收缩功能减弱。
酒精性心肌病的诊断对于及时干预和治疗至关重要。
因此,制定明确的诊断标准对于临床医生具有重要意义。
一、临床表现。
酒精性心肌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
其中最常见的症状是心力衰竭,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水肿等。
此外,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律失常、房颤等。
二、实验室检查。
1. 心肌酶谱,酒精性心肌病患者可出现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心肌肌钙蛋白I(cTnI)等心肌损伤标志物升高。
2. 血清生化指标,血清肌酐、尿素氮、肝功能等指标可出现异常,反映肾功能和肝功能受损情况。
3. 心电图(ECG),ECG检查可发现心室肥大、心律失常等异常表现。
三、影像学检查。
1. 超声心动图(Echocardiography),超声心动图是诊断酒精性心肌病的重要手段,可发现心脏扩大、室壁运动异常、收缩功能减弱等特征性表现。
2. 核磁共振成像(MRI),MRI能够清晰显示心肌结构和功能,对于酒精性心肌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四、心脏组织活检。
心脏组织活检是确诊酒精性心肌病的“金标准”。
通过心脏组织活检,可以观察到心肌细胞肥大、间质纤维化等病理改变,对于酒精性心肌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五、诊断标准。
根据上述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心脏组织活检结果,酒精性心肌病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1. 心脏扩大,心脏横径增大,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55mm或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体表面积(LVEDD/BSA)>31mm/m²。
2. 心肌功能减弱,左室射血分数(LVEF)<50%。
3. 心肌活检,心肌组织活检显示心肌细胞肥大、间质纤维化等特征性改变。
4. 饮酒史,长期大量饮酒史。
心肌炎的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
心肌炎的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心肌炎是指心肌的炎症性疾病,可能由感染、自身免疫反应或毒素引起。
正确的诊断和区分心肌炎对于早期治疗和预防心脏功能受损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心肌炎的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方法。
一、心肌炎的临床表现心肌炎的临床表现各不相同,但常见症状包括胸痛、心悸、乏力等。
严重心肌炎可能导致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甚至猝死。
然而,这些症状与其他心脏疾病有很大重叠,因此必须依靠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方法做出准确判断。
二、心肌炎的诊断标准心肌炎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病史和体格检查:询问患者病史,特别是感染史和曾经接触到的有害物质。
进行体格检查,注意观察心脏杂音、奔马律、颈静脉充盈度等指标。
2. 血液检查:心肌炎患者的血液检查结果通常会出现白细胞计数增高、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升高等炎症指标异常。
3. 心电图(ECG):心肌炎患者的心电图可能显示非特异性ST段改变、T波倒置、心律失常等异常。
4. 超声心动图: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心肌炎的重要工具,可以观察到心脏大小、室壁运动、心包积液等变化。
5. 心肌活检:心肌活检是判断心肌炎的金标准,通过取心肌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可以准确确定炎症程度和类型。
三、心肌炎的鉴别诊断方法1. 心肌缺血:心肌缺血常常表现为胸痛、心绞痛、ST段改变等。
通过行体表或者心电图检查来区分心肌炎和心肌缺血。
2. 心肌病:心肌病与心肌炎的症状相似,超声心动图上可见心脏肥大、心脏收缩功能受损。
心肌活检可以帮助鉴别心肌病和心肌炎。
3. 亢进型心肌病:亢进型心肌病和心肌炎都可能导致心肌纤维化,心脏收缩功能障碍。
家族史、遗传基因检测可以帮助区分两者。
4. 心肌炎后心肌病:这是心肌炎的重要后果,通常需要进行长期随访和心脏功能监测。
四、心肌炎的治疗和预防心肌炎的治疗和预防需要根据具体病因进行,常见治疗方法包括:1. 抗炎治疗:对于感染引起的心肌炎,如病毒感染,常规的抗病毒治疗可以帮助控制炎症。
2. 免疫抑制治疗:对于自身免疫性心肌炎,可以考虑使用免疫抑制剂来减轻免疫系统对心肌的攻击。
糖尿病心肌病的诊断标准
1.糖尿病心肌病的诊断标准?
答:糖尿病性心肌病,首先要有糖尿病,且为比较严重的糖尿病,病史通常较长。
其次是有心肌病的证据,比如心脏舒张功能异常,严重时可以出现心脏收缩功能异常,通常心脏扩大较为多见。
心脏舒张功能异常是糖尿病性心肌病的最早表现,在舒张功能异常相当长时间后进一步加重,才会出现收缩功能异常、射血分数减低、心脏扩大。
糖尿病性心肌病,导血管没有太大问题,但微循环的开放受到影响,长期的糖尿病血糖控制不好,会带来视网膜的病变、肾脏的病变,肾活检时会看到糖尿病肾等。
当做心肌活检时,如果能看到有明显的微小血管病变的证据,同时可以看到有PAS染色阳性的糖的沉积,甚至能够进一步看到细胞代谢的问题,此时可以确定为糖尿病性心肌病。
心律失常心肌病诊断标准
心律失常心肌病诊断标准
心律失常性心肌病又叫做致右室心律失常性心肌病。
心律失常性心肌病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法:
1. 诊断标准:心脏无明显器质性改变,但有心悸、胸痛或晕厥等表现,伴有左束支传导阻滞的室性早搏或室性心动过速。
2. 影像学检查:X线胸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有助于诊断。
3. 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病毒感染、营养素缺乏等有关。
4. 治疗:目前无根治方法,但使用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可控制病情。
心律失常性心肌病是心肌病的一个类型,病因目前尚未明确,但与遗传、病毒感染或者是营养素缺乏等有关。
若患者怀疑自身患有心律失常性心肌病,可到医院心血管内科或者是心血管外科就诊,病情危急时先到急诊科就诊。
对于确诊为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的患者,虽然目前尚无根治的方法,但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等药物来控制病情,阻止病情恶化,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症状,β受体阻滞剂包括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常见利尿剂有氢氯噻嗪、呋塞米等。
另外,由于心律失常性心肌病预后不定,所以患者在病情得到控制后也需注意休息,不要进行过于剧烈的运动,例如长跑或者是爬山等,以免加重对心脏的负担,从而导致心肌病发作。
1。
心肌病
扩张型心肌病治疗
原则:病因治疗,控制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预防猝死和栓塞。 1、限制体力活动,低盐饮食。 2、早期:仅仅是心脏结构的改变,B超示心脏扩大、收缩功能损害但无心力 衰竭的临床表现。β 阻剂、ACEI,可减少心肌损伤和延缓病变发展。 中期:B超示心脏扩大、LVEF降低并有心衰表现。(1)液体潴留:利尿剂。 (2)积极使用ACEI或ARB)。(3)β 阻剂:卡维地洛、美托洛尔和比索洛 尔。(4)螺内酯20mg/d。(5)地高辛0.125 mg/d。 晚期:B超示心脏扩大、LVEF明显降低并有顽固性终末期心衰的表现。此 阶段在上述利尿剂、ACEI/ARB、地高辛等基础上,可短期多巴胺;多巴酚 丁胺;米力农。 3、改善心肌代谢:辅酶Q10,维生素,曲美他嗪等。 4、中医药疗法:生脉饮、真武汤等中药可以明显改善DCM患者心功能。黄芪 具有抗病毒、调节免疫和正性肌力的功效。 7、心脏移植术。
心肌病的定义和分类
1、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心脏病学会联合会ISFC)将心肌病定 义为伴心功能不全的心肌疾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二类。 2、原发性心肌病分: (1)扩张型心肌病(DCM):左心室或双心室扩张,有收缩障碍。 (2)肥厚型心肌病(HCM):左心室或双心室肥厚,通常伴有非对称性中隔肥 厚。 (3)限制型心肌病(RCM):收缩正常,心壁不厚,单或双心室舒张期低下及 扩张容积减小。 (4 )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ARVD/C ):以右室心肌被纤维脂肪组织进行 性替代为特征,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心律失常和猝死多见,尤其是年轻 患者。临床表现为右心室进行性扩大,难治性右心衰和/或室性心动过速。 (5)未定型心肌病:是指不适合归类为上述类型的心肌病,例如弹力纤维增生症, 非致密性心肌病、心室扩张不明显的收缩功能减退、线粒体损害。 3、继发性心肌病 : 心肌病变是全身多器官病变一部分
心肌病诊断与治疗--阜外医院-协和
(3)中毒性DCM:包括了长时间暴露于有毒环境,如酒精性、 化疗药物、放射性、微量元素缺乏致心肌病等。
(4)围产期心肌病:发生于妊娠最后1个月或产后5个 月内,发生心脏扩大和心力衰竭,原因不明。
(2)酒精性心肌病诊断标准:①符合 DCM的诊断标准;②长期过量饮酒 (WHO标准:女性>40g/d,男性 >80g/d,饮酒5年以上);③既往 无其他心脏病史;④早期发现戒酒6 个月后DCM临床状态得到缓解。饮 酒是导致心功能损害的独立原因, 建议戒酒6个月后再作临床状态评价。
(3)围产期心肌病诊断标准:①符合DCM的诊断标准; ②妊娠最后或产后5个月内发病。
治性心原性休克、依赖明确静脉正性肌力药物 维持器官灌注、峰耗氧量低于10ml·kg-1 ·min-1 达到无氧代谢。 (2)所有治疗无效的反复发作的室性心律失常。
相对适应证是: ①耗氧量低于11-14ml·kg-1 ·min-1 (或预 测值的55%)及大部分日常活动受限。 ②反复发作症状又不适合其他治疗。 ③反复体液平衡/肾功能失代偿,而不是 由于患者对药物治疗依从性差。
先证者评价 准确的2代以上的家系图 体格检查,尤其注意神经肌肉特征 X线胸片(心胸比) 超声心动图(M型、二维和彩色多普勒) 运动试验 标准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清肌酸激酶 其他
家族成员筛查 体格检查 12导联心动图 超声心动图
DCM受累者
家族遗传性DCM的诊断 至少有两个或以上受累的DCM成员
数据库 血清库 DNA库 淋巴母细胞
病例
CRT前
肥厚梗阻型心肌病诊断标准
肥厚梗阻型心肌病诊断标准
肥厚梗阻型心肌病是一种心肌疾病,其诊断标准如下:
一、心理和体征
1. 临床表现:如胸闷、气急、晕厥等。
2. 心脏杂音:此类病患一般有收缩期杂音,有些患者也有舒张期杂音。
3. 心电图:能看到左心室的肥厚和T波倒置。
4. 超声心动图:可以显示心室壁的增厚和室间隔的变厚。
此外,还能
观察室间隔肥厚是否引起流出道的阻塞,从而决定肥厚梗阻的程度。
5. 心脏磁共振(MRI):是一种非常精确的检查方法,能查看心肌的纹理
和肥厚程度。
6. 血液检查:除外肝炎等疾病后,建议检查血液中的基础代谢和肌钙
蛋白等指标,了解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
二、肥厚梗阻型心肌病的诊断要点:
1. 必须为非供血区性心肌病,以排除冠状动脉病变引起的一系列问题;
2. 疑似患者的详细调查和检查结果必须符合标准;
3. 必须具有肥厚病理基础及其他心脏疾病所不具备的特点;
4. 必须具有临床上的肥厚梗阻现象;
5. 必须排除从小至大的高血压;
6. 必须排除一些基因和代谢异常疾病。
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淀粉样
变性和先天性酰胺酶类似物缺乏等;
7. 必须全景观察,包括全家都有肥厚梗阻型心肌病的神经精神症状和
其他系统疾病。
肥厚梗阻型心肌病是一种慢性进展的疾病,需要长期的治疗和管理。
患者应定期进行检查,以确保病情控制,并在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
对于患有肥厚梗阻型心肌病的家族成员,应及早进行基因检测,以便
进行早期干预和处理。
综上所述,建议患者和家属多听取医生的建议,积极配合治疗和管理。
门诊特殊疾病(十八种病)――诊断标准
门诊特殊疾病(十八种病)――诊断标准省直医保门诊十四种特殊疾病诊断标准一、重症冠心病诊断范围界定在以下四型:1、心绞痛型冠心病2、心肌梗死型冠心病3、缺血性心肌病型冠心病4猝死型冠心病。
(一)心绞痛型冠心病1、有典型症状和体征。
(心绞痛严重程度分级3.4级,但仅供参考)2、典型心电图或(排除其他因素的)心肌酶学改变。
3、冠脉造影:单支狭窄程度≥70%(左主干≥50%);或两支以上狭窄均50%。
4、多层螺旋CT提示有明确冠状动脉狭窄。
具备1+2基本条件再加3或4任何一项符合诊断标准。
(二)陈旧心肌梗死(见后单列)(三)缺血性心肌病型冠心病1、心脏扩大(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的心脏扩大,对有高血压、心绞痛病史者应重点考虑)。
2、心力衰竭3、4级。
3、心律失常(比较明显的心律失常,如出现短阵室速,24小时室早≥5000个)。
1+2+3符合诊断标准。
(四)猝死型心脏病有发病的确切证据,经抢救存活者。
二、陈旧性心肌梗死1、具有典型急性心梗病史(心电图、酶学改变等)。
2、急性心梗后8周内仍见陈旧心梗心电图。
3、放射核素检查显示梗死后斑痕。
4、冠脉造影,见三支冠脉中任何一支完全阻塞。
(具备1+2基本条件,再加3或4任何一项符合诊断标准。
)三、风心病1、心脏彩超诊断。
2、典型临床症状体征,心功能3级。
(联合瓣膜病或单个瓣口中等程度的狭窄及关闭不全)。
1+2符合诊断标准。
四、高血压合并症原则界定在按原发性高血压危险度的分层,属极高危险组。
(1)血压水平(持续)3级(收缩压≥180mmhg/,舒张压≥110mmhg/。
(2)高血压的1~2级伴靶器官损害。
要求:靶器官损害:心脏疾病(左心室肥大,心绞痛、心肌梗死,即往接受冠状动脉旁路手术、心力衰竭);脑血管疾病(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塞的头部CT检查结果);肾脏疾病(蛋白尿或血肌酶升高);周围动脉疾病;高血压视网膜病变(≥3级)。
具备上述任何一条均符合诊断标准。
五、肺原性心脏病原则界定在肺、心功能代偿期(包括缓解期)。
缺血性心肌病诊断标准指南
缺血性心肌病诊断标准指南一、临床表现。
1. 症状。
- 患者多有呼吸困难,早期为劳力性呼吸困难,随病情进展可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等左心衰竭症状。
- 疲劳和乏力较为常见,这与心肌缺血导致心脏功能下降,不能有效地为机体提供充足的氧和能量有关。
- 部分患者有胸痛症状,但与典型的心绞痛相比,疼痛性质可能不典型,程度也轻重不一。
这是因为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心肌缺血范围较广,心肌长期处于慢性缺血状态,痛觉感受及传导机制可能发生改变。
- 可出现心律失常相关症状,如心悸、头晕、黑矇甚至晕厥等。
当心律失常严重影响心脏泵血功能时,可导致心源性脑供血不足等严重后果。
2. 体征。
- 心脏扩大,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可伴有抬举性搏动。
这是由于心肌长期缺血,心肌细胞发生坏死、纤维化,导致心脏结构重塑,心室腔扩大。
- 听诊可闻及第一心音减弱,这是由于心肌收缩力下降所致。
还可闻及奔马律,尤其是舒张早期奔马律(S3),提示左心室功能不全。
- 肺部可闻及湿啰音,这是左心衰竭时肺淤血的表现。
如果存在右心衰竭,还可出现颈静脉怒张、肝大、下肢水肿等体循环淤血的体征。
二、辅助检查。
1. 心电图(ECG)- 多有异常表现,常见的包括ST - T改变,如ST段压低、T波倒置等,反映心肌缺血情况。
- 可出现心律失常的心电图改变,如室性早搏、心房颤动等。
部分患者可能存在病理性Q波,提示心肌梗死病史或心肌坏死灶。
2. 胸部X线检查。
- 可见心影增大,呈普大型或主动脉型,以左心室增大为主。
这有助于初步判断心脏的形态和大小改变。
- 伴有肺淤血时可出现肺纹理增多、模糊,严重时可出现肺水肿的典型表现,如Kerley B线等。
3. 超声心动图(Echocardiogram)- 可显示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表现为心室腔扩大,以左心室扩大更为常见,室壁运动弥漫性减弱。
- 测定心脏功能指标,如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通常LVEF≤40%。
还可评估舒张功能,如二尖瓣口血流频谱E/A比值异常等,反映心肌顺应性下降。
心肌病诊断标准
心肌病诊断标准心肌病是指发生于心肌的一类疾病,包括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肌功能受损、肌肉结构改变、心律失常等,通常由遗传因素、代谢障碍、感染、流行病等原因引起。
心肌病的诊断依赖于患者的症状、体征、心电图、心脏超声、心脏磁共振成像(MRI)和心肌生物标志物等检查。
目前国际上常用的心肌病诊断标准有几种,本文将详细介绍美国心脏病协会(AHA)制定的诊断标准。
1. 家族史心肌病的遗传特点很明显,与人类基因有关。
因此,存在家族史的患者容易发生心肌病。
心肌病的家族史定义为:一级亲属(父母、兄弟姐妹、子女)中有两人或更多人患有或死于心肌病。
2. 临床表现心肌病的初期症状比较轻微,有时候很难发现。
常见的症状包括呼吸急促、乏力、胸闷、心悸和晕厥等。
3. 心电图检查心电图是诊断心肌病的一种常用方法,可测量心电振幅、心率、心律和ST段变化等。
心肌病的心电图表现为QT间期延长、心室肥厚、室壁运动异常等。
4. 心脏超声检查心脏超声是一种无创性检查方法,可观察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通过心脏超声检查可以确定心肌的厚度、收缩和舒张功能等。
5. 心脏磁共振成像(MRI)MRI是一种高分辨率的医学成像技术,能够反映心肌的结构和功能。
通过MRI还可以测量心肌的储备能力、收缩能力和舒张能力。
6. 心肌生物标志物心肌病的诊断还可以根据心肌生物标志物,如心肌肌钙蛋白(cTn)、B型利钠肽(BNP)等。
这些生物标志物在心肌损伤或心脏负荷过重时会升高。
以上就是心肌病诊断标准的详细介绍,尽管不同的诊断标准各有差异,但目前AHA制定的标准是国际上普遍应用的标准。
及早发现和诊断心肌病,对于及时治疗和改善患者预后非常重要。
缺血性心肌病诊断标准
缺血性心肌病诊断标准
缺血性心肌病是一种心脏结构损伤,也是世界上最常见的心脏病。
它是一种可治疗的慢性心包疾病,患者会出现血液缺乏至心肌,以致心肌组织出现慢性缺血而导致心肌细胞坏死,继而产生临床症状。
以下是缺血性心肌病的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
1、血压:血压轻度升高或持续正常。
2、心率:心率可正常也可轻度加快,但不能达到心律失常的界线。
3、心功能:一般可以异常收缩,但耐力较差。
4、心脏彩超:可见心室有局限性缺血区,心包层有增厚。
5、心脏康复报告:可能出现阻力不足、心肌功能受损、症状反复发作。
二、实验室检查
1、血脂水平异常: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低于正常水平。
2、TAH:血清CK-MB、LDH、NT-proBNP升高,血清乙肝表面抗原阳性。
三、其他诊断方法
1、心电图:过去或未来的心电图可见隐痛区,正常无隐痛区前后T波轮廓不对称。
2、心肌磁共振:可见心室的容积增加、心包增厚、心肌受累区缺血区定位明确,同时可加强非侵入性评估。
3、心肌病治疗:通过以上诊断方法评估缺血性心肌病后,可根据患者病情诊断下药物治疗、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
以上就是缺血性心肌病诊断标准,应结合临床实验室检查和其他诊断方法一起综合评估,确定最适当的诊断与治疗方案。
心脏病慢病标准
心脏病慢病标准
心脏病的慢病标准如下:
1. 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Ⅲ级以上),符合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诊断标准,有明确的器质性心脏病变,心力衰竭分期在C期以上,心功能分级在Ⅲ级以上,血浆BNP(脑钠肽)水平>400pg/ml。
超声心动图符合以下条件之一:有明显临床表现的收缩性心力衰竭,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男>60mm、女>55mm;左室射血分数(LVEF)低于45%,或合并有二尖瓣、主动脉瓣中、重度返流,左室射血分数(LVEF)可高于45%,但不高于50%;有明显临床表现的原发性肥厚型心肌病合并的舒张性心力衰竭,左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50%。
2. 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Ⅱ级),符合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诊断标准,有明确的二级及以上医院住院诊断记录。
肥厚性心肌病诊断标准
肥厚性心肌病诊断标准肥厚性心肌病(HCM)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心脏病,其特征为心肌肥厚,可导致心脏功能异常。
对于肥厚性心肌病的诊断,临床医生需要根据一系列的标准和指南进行判断。
本文将介绍肥厚性心肌病的诊断标准,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识别和诊断这一疾病。
一、临床表现。
肥厚性心肌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但不限于胸痛、气促、晕厥、心悸、心律失常等症状。
部分患者可能无症状,而是在体检或心脏超声检查中发现心肌肥厚。
因此,对于可能患有肥厚性心肌病的患者,应当进行全面的临床评估,包括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相关辅助检查。
二、家族史。
肥厚性心肌病具有家族聚集性,因此对于患者的家族史尤为重要。
如果患者有家族中存在肥厚性心肌病的成员,或者有家族成员在年轻时死于心脏原因,应高度怀疑患者可能患有肥厚性心肌病。
此时,家族遗传咨询和基因检测将有助于诊断和评估患者的风险。
三、心脏超声检查。
心脏超声检查是诊断肥厚性心肌病的主要手段之一。
通过超声检查可以直观地观察到心肌的肥厚程度、室间隔运动异常、心室流出道梗阻等特征性表现。
此外,超声检查还可以排除其他导致心肌肥厚的原因,如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等。
四、心电图和Holter监测。
心电图和Holter监测有助于评估患者的心律情况,尤其是寻找心律失常的表现。
肥厚性心肌病患者常常伴随着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等。
因此,心电图和Holter监测在诊断和评估肥厚性心肌病时具有重要意义。
五、心导管检查。
对于一些临床表现不典型或存在心脏瓣膜疾病的患者,心导管检查可能有助于明确诊断。
通过心导管检查可以评估患者的心室流出道压力梯度,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心肌肥厚。
六、基因检测。
肥厚性心肌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基因检测可以帮助确认患者是否携带肥厚性心肌病相关基因突变。
对于家族史阳性的患者,特别是年轻患者,基因检测具有重要的诊断和遗传风险评估意义。
综上所述,肥厚性心肌病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家族史、心脏超声检查、心电图和Holter监测、心导管检查以及基因检测等多方面的信息。
肥厚性心肌病诊断标准
肥厚性心肌病诊断标准肥厚性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是一种常见的心肌病,其特征为心肌肥厚、心室腔大小正常或缩小,以及心室流出道梗阻。
肥厚性心肌病是一种常见的原发性心肌病,通常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
临床上,肥厚性心肌病可以表现为心绞痛、心律失常、晕厥、心力衰竭甚至猝死。
因此,准确的诊断对于肥厚性心肌病的治疗和预后非常重要。
肥厚性心肌病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和心导管检查。
在临床表现方面,肥厚性心肌病患者常常出现心绞痛、心悸、乏力、晕厥等症状。
此外,家族史也是诊断肥厚性心肌病的重要依据之一。
在心电图检查中,肥厚性心肌病患者可出现ST段改变、T波倒置、室性早搏等异常表现。
超声心动图是诊断肥厚性心肌病的主要检查方法,通过超声心动图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心肌肥厚的情况,包括室间隔和(或)左室游离壁的肥厚。
此外,心导管检查可以帮助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心肌肥厚,如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等。
根据国际肥厚性心肌病协会(HCM)的诊断标准,肥厚性心肌病的诊断需要同时满足以下几个条件,①无其他明显原因导致的心肌肥厚;②心室壁肥厚程度超过常规标准;③心室流出道梗阻;④家族中有肥厚性心肌病的病例。
其中,家族史是诊断肥厚性心肌病的重要依据之一,因为肥厚性心肌病有很强的家族聚集性,家族中有患者的个体发病的风险明显增加。
需要注意的是,肥厚性心肌病的诊断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综合运用临床症状、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和心导管检查等多种方法进行综合判断。
此外,对于一些临床表现不典型的患者,还需要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心肌肥厚,如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等。
因此,对于怀疑患有肥厚性心肌病的患者,建议及早就诊,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诊断。
总之,肥厚性心肌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肌病,对于其诊断需要综合运用临床表现、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和心导管检查等多种方法。
准确的诊断对于肥厚性心肌病的治疗和预后非常重要,因此对于怀疑患有肥厚性心肌病的患者,建议及早就诊,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诊断。
心肌病诊断标准
⼼肌病诊断标准传原因造成的复合型⼼肌病,以左室、右室或双⼼腔扩⼤和收缩功能障碍等为特征,通常经⼆维超声⼼动图诊断。
DCM 导致左室收缩功能降低、进⾏性⼼⼒衰竭、室性和室上性⼼律失常、传导系统异常、⾎栓栓塞和猝死。
DCM是⼼肌疾病的常见类型,是⼼⼒衰竭的第三位原因。
分类:1特发性DCM.50% 2家族遗传性DCM 3 继发性DCM,继发于缺⾎性⼼肌病,感染免疫性,如病毒性⼼肌炎,中毒性,围产期诊断标准:1)临床常⽤左⼼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5.0cm(⼥性)和>5.5(男性)2) LVEF<45%和左⼼室缩短速率(FS)<25%3) 更科学的是LVEDd>2.7cm/m2。
临床上主要以超声⼼动图作为诊断依据,X线胸⽚、⼼脏同位素、⼼脏计算机断层扫描有助于诊断,磁共振检查对于⼀些⼼脏局限性肥厚的患者,具有确诊意义。
在进⾏DCM诊断时需要排除引起⼼肌损害的其他疾病,如⾼⾎压、冠⼼病、⼼脏瓣膜病、先天性⼼脏病、酒精性⼼肌病、⼼动过速性⼼肌病、⼼包疾病、系统性疾病、肺⼼病和神经肌⾁性疾病等。
感染/免疫性DCM:由多种病原体感染,如病毒、细菌、⽴克次体、真菌、寄⽣⾍等引起⼼肌炎⽽转变为DCM已有了充分的依据:有成功的动物模型、患者⼼肌活检证实存在炎症浸润、检测到病毒RNA 的持续表达、随访到⼼肌炎⾃然进展到⼼肌病阶段等。
诊断依据:1 符合DCM的诊断标准;"有⼼肌炎病史或⼼肌活检证实存在炎症浸润、检测到病毒RNA 的持续表达、⾎清免疫标志物抗⼼肌抗体等。
酒精性⼼肌病诊断标准:1符合DCM的诊断标准;2长期过量饮酒(WHO标准:⼥性>40g/d,男性.>80g/d 2,饮酒5年以上);3 既往⽆其他⼼脏病病史;4 早期发现戒酒6个⽉后DCM临床状态得到缓解。
饮酒是导致⼼功能损害的独⽴原因,建议戒酒6个⽉后再作临床状态评价。
1符合扩张型⼼肌病的诊断标准;2妊娠最后1个⽉或产后5个⽉内发病。
心肌病
心肌疾病定义:心肌疾病指以心肌病变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疾病(排除瓣膜病、冠心病、高心病、肺心病等),包括:心肌病(原因不明)、特发性心肌病、心肌炎第一节:心肌病(原发性)【心肌病的定义和分类】:WHO/ISFC 1980年WHO/ISFC 1995年定义:原因不明的心肌病伴心功能不全的心肌病分类:扩张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肥厚性心肌病肥厚性心肌病限制性心肌病限制性心肌病未定型心肌病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注:未定型心肌病仍保留,快速性心律失常引发的“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已引起重视,但不在分类中。
一.扩张型心肌病:特征:单侧或双侧心腔扩大,心肌收缩期功能减退,伴或不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
病因:持续病毒感染是主要原因,此外,围生期、酒精中毒、抗癌药物、心肌能量代谢紊乱、神经激素受体异常等亦可引起本病。
病理:心室扩大,室壁变薄,纤维瘢痕形成,附壁血栓形成。
临床表现:起病缓慢,充血性心力衰竭,栓塞和猝死,心脏扩大,奔马律,各种心律失常。
辅助检查:·X线:心影明显扩大,心胸比﹥50%,肺淤血·心电图:各种各样的心律失常,如房颤、室早、房室传导阻滞等,ST-T 改变、异常Q波、R波减低。
·心脏超声: 大-心腔扩大薄-室壁变薄弱-心肌弥漫性运动减弱小-二尖办开口相对变小排除其它心脏病·放射性核素检查:核素血池扫描可见舒张末期和收缩末期,左心室容积增大,EF ↓.核素心肌显影为灶性散在性放射性减低。
·心导管和心血管造影:早期正常,有心衰时,可见左右心室舒张末期压、左房压、肺毛压、心搏量、心脏指数减低。
心室造影:心室扩大,室壁运动减弱,EF↓·心内膜心肌活检:心肌细胞肥大,变性,间质纤维化诊断和鉴别诊断:心脏扩大,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超声示心室扩大,弥漫性室壁运动减弱,应考虑本病可能。
与心肌炎,风心病,高心病,冠心病相鉴别。
治疗和预后:治疗:·限制体力活动,低盐饮食·利尿剂、洋地黄、ACEI、β-阻滞剂、免疫调节剂、营养心肌的药物。
尿毒症心肌病诊断标准
尿毒症心肌病诊断标准
尿毒症心肌病是一种由尿毒症引起的心肌损害,诊断通常需要同时满足以下几个标准:
1. 心脏病理学改变:需要通过心肌活检来证实心肌病理学上的改变,如心肌纤维溶解、间质纤维化和肌原纤维增生等。
2. 尿毒症病程:需要有长期尿毒症的存在,一般至少需持续3
个月以上。
3. 心脏结构和(或)功能异常:需要发现心脏结构和(或)功能异常,如心肌增厚、扩张、心脏重量增加、室壁运动异常等。
4. 排除其他原因:需要排除其他导致心肌病的原因,如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病、心肌炎等。
总之,尿毒症心肌病的诊断是一个综合性的判断,需要通过临床症状、体征、心脏影像学和心脏病理学等多种方法综合分析和判断。
arvc 诊断金标准
arvc 诊断金标准
目前ARVC的诊断金标准是基于国际上公认的“达拉斯诊断标准”,该标准于1994年首次提出,经过多次修订与完善,已成为ARVC诊断的金标准。
诊断标准包括主要标准和次要标准。
主要标准包括:
1. 右心室游离壁厚度≥5mm。
2. 右心室壁厚度≥7mm。
3. 心肌受累,组织学和/或心电图检查证实存在心肌病。
次要标准包括:
1. 右心室流出道压力梯度≥30mmHg。
2. 运动引起晕厥或近乎晕厥。
3. 超声心电图示右心室/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0.27。
4. 右心室壁厚度≥5mm。
5. 心电图示QRS波≥0.12秒。
6. V₁导联R/S≥1或V₅导联R/S≤1或R/S之比≥1。
7. 右束支传导阻滞。
8. V₁或V₂导联R峰时间≥0.06秒。
9. SⅠ+SⅡ≤-1或SⅠ≤-1或SⅡ≤-1。
10. 多形性室性期前收缩。
11. 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12. 心电图QT间期≥0.44秒,提示QT间期延长综合征。
13. 有家族史。
14. 有心肌炎或克山病病史或家族史。
患者至少需要满足2项主要标准、1项主要标准+2项次要标准或4项次要标准,才能诊断为ARVC。
另外,ARVC的诊断还可能包括一些其他标准,如心脏MRI、PET扫描等检查结果,这些结果可以提供更全面的信息,有助于诊断和评估病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肌病诊断标准
————————————————————————————————作者:————————————————————————————————日期:
扩张型心肌病(DCM)是一类既有遗传又有非遗传原因造成的复合型心肌病,以左室、右室或双心腔扩大和收缩功能障碍等为特征,通常经二维超声心动图诊断。
DCM 导致左室收缩功能降低、进行性心力衰竭、
室性和室上性心律失常、传导系统异常、血栓栓塞和猝死。
DCM是心肌疾病的常见类型,是心力衰竭的第三位原因。
分类:1特发性DCM.50% 2家族遗传性DCM 3 继发性DCM,继发于缺血性心肌病,感染免疫性,如病毒性心肌炎,中毒性,围产期
诊断标准:
1)临床常用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5.0cm(女性)和>5.5(男性)
2) LVEF<45%和左心室缩短速率(FS)<25%
3) 更科学的是LVEDd>2.7cm/m2。
临床上主要以超声心动图作为诊断依据,X线胸片、心脏同位素、心脏计算机断层扫描有助于诊断,磁共振检查对于一些心脏局限性肥厚的患者,具有确诊意义。
在进行DCM诊断时需要排除引起心肌损害的其他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酒精性心肌病、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心包疾病、系统性疾病、肺心病和神经肌肉性疾病等。
继发性心肌病诊断:
感染/免疫性DCM:由多种病原体感染,如病毒、细菌、立克次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心肌炎而转变为DCM已有了充分的依据:有成功的动物模型、患者心肌活检证实存在炎症浸润、检测到病毒RNA 的持续表达、随访到心肌炎自然进展到心肌病阶段等。
诊断依据:1 符合DCM的诊断标准;"有心肌炎病史或心肌活检证实存在炎症浸润、检测到病毒RNA 的持续表达、血清免疫标志物抗心肌抗体等。
酒精性心肌病诊断标准:
1符合DCM的诊断标准;
2长期过量饮酒(WHO标准:女性>40g/d,男性.>80g/d 2,饮酒5年以上);
3 既往无其他心脏病病史;
4 早期发现戒酒6个月后DCM临床状态得到缓解。
饮酒是导致心功能损害的独立原因,建议戒酒6个月后再作临床状态评价。
围产期心肌病诊断标准:
1符合扩张型心肌病的诊断标准;2妊娠最后1个月或产后5个月内发病。
心动过速性DCM的诊断:
1 符合DCM 的诊断标准;
2 慢性心动过速发作时间超过每天总时间的12%-15%以上,包括窦房折返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持续性交界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和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等;#心室率多在160次/分以上,少数可能只有110——120次/分,与个体差异有关。
治疗
1)在早期阶段,仅仅是心脏结构的改变,超声心动图显示心脏扩大、收缩功能损害但无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
此阶段应积极地进行早期药物干预治疗,包括B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可减少心肌损伤和延缓病变发展。
在DCM早期针对病因和发病机理的治疗更为重要。
2)在中期阶段,超声心动图显示心脏扩大、LVEF 降低并有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
此阶段应按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治疗建议进行治疗。
(1)液体潴留的患者应限制盐的摄入和合理使用利尿剂:利尿剂通常从小剂量开始,如呋塞米每日20mg 或氢氯噻嗪每日25mg,并逐渐增加剂量直至尿量增加,体重每日减轻0.5-1.0KG
(2)所有无禁忌证者应积极使用ACEI,不能耐受者使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治疗前应注意利尿剂已维持在最合适的剂量,从很小剂量开始,逐渐递增,直至达到目标剂量
(3)所有病情稳定LVEF<40%的患者应使用B受体阻滞剂:目前有证据用于心力衰竭的B受体阻滞剂是卡维地洛、美托洛尔和比索洛尔,应在ACEI和利尿剂的基础上加用B受体阻滞剂(无液体潴留、体重恒定),需从小剂量开始,患者能耐受则每2-4周将剂量加倍,以达到静息心率不小于55次/分为目标剂量或最大耐受量(表.)。
(4)在有中、重度心力衰竭表现又无肾功能严重受损的患者可使用螺内酯20mg/d、地高辛0.125mg/d
(5)有心律失常导致心原性猝死发生风险的患者可针对性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如胺碘酮等)。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临床拟诊ARVC:(1)中青年患者出现心悸、晕厥症状,排除其他心脏疾病;(2)无心脏病史而发生心室颤动的幸存者;(3)患者出现单纯性右心衰竭,排除引起肺动脉高压的其
他疾病;(4)家族成员中有已临床或尸检证实的ARVC患者;(5)家族成员中有心原性猝死,尸检不能排除ARVC;(6)患者亲属中有确诊DCM者;(7)无症状患者(特别是运动员)心脏检查中存在ARVC 相应表现者,通过超声心动图、磁共振等临床确诊,心电图作为重要辅助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