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岁时节日民俗
精华讲稿:第四讲岁时节日民俗
![精华讲稿:第四讲岁时节日民俗](https://img.taocdn.com/s3/m/bb5c8297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9a.png)
精华讲稿:第四讲岁时节日民俗第一篇:精华讲稿:第四讲岁时节日民俗第四讲岁时节日民俗一、岁时节日的由来岁时节日由来已久,岁时源于古代历法,节日源于古代季节气候,简单地说是由年月日与气候变化相结合派顶的节气时令。
气候是农业的决定因素,历法是农业的直接产物,传统节日日期则可以说是农业文明的次生产物和发展标志物。
(一)从节气中择定节日最早被择定的自然也就是被人们较早确认的节气之交接日,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和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八个节日。
八节标志着阴阳四时的时令变化,故后世有“四时八节”之称。
(二)由月之朔、望择定节日在一年的节日日期中,有上元、中元、下元和中秋节四个节日。
“农历十五之容易成为节日,当是它占了一月之半这个中心的好位置,又有一轮满月悬挂在夜空,既居中又圆满,很合人们的位置。
”(吴慧颖《中国数文化》)(三)选择月日同数之日为节日在传统节日中,有七个节日即春节、春龙节(二月二)、上巳节(三月三)、端午节、晒霉节(六月六)、七夕节(又称女儿节)、重阳节,是“月日同数”。
“日月同数”节期的出现和确定,反映了以数字顺序纪日法在民间的流行;另一方面,月日同数,重复出现,便于记忆,又能唤起人们的美感和亲切、愉悦之情,故而这种节期安排的节日日渐增多。
而从更深层的原因分析,偏好选择“月日同数”为节期,同样是农业文明中追求对称和谐、不偏不倚、整齐划一的理性观念和心理的驱使与暗示所致。
二、节日的结构节日为时空以外的时空(time out of time)因为节日期间,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往往有悖于日常行为规范和生活规律。
民间节日作为一种传统的事件和活动,其结构形式往往带有程式化的倾向。
(1)起始仪式(2)净化仪式(3)竞技仪式(4)服饰和饮食的展示(5)祭祀仪式(6)表演仪式(7)结束仪式三、节日的分类★从节日的主要内容来考察,粗略可分为农事节日、祭祀节日、纪念节日、庆贺节日、社交游乐节日等五类。
(一)农事节日农事节日,主要内容以农林渔猎等生产习俗惯制为标志的节日,都属这一种。
岁时节日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https://img.taocdn.com/s3/m/0800dfda52ea551810a687f6.png)
岁时节日民俗岁时节日民俗,是各民族民众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文化财富。
那里保存着民间信仰、民间文学、民间艺术以及天文历法等各类民俗文化遗产。
它不仅在人民生活中起着巨大的作用,而且具有民俗学的研究价值。
怎样看待岁时节日民俗在旅游中的地位?民间风俗是一个极富魅力的迷人世界,它广泛地存在于民间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劳作山林、织造畜牧。
岁时节日,信奉崇拜之中,民间风俗本身蕴含着深刻的异质文化内涵。
而旅游的最本质特征就是旅游者变换原有的文化环境,谈起求知,改变生活节律,吸取其他地方的地域文化。
地区民间风俗中蕴涵着许多有助于激发游客旅游好奇心和旅游兴趣的成分,对吸引游客起着积极的作用。
另外,民间风俗中许多行为活动成分本身就是特色的旅游吸引物。
民间风俗是祖先创造和积累下的文化财富,它对群众的行为方式、旅游观念、景区建设、旅游讲解内容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影响。
因此,我们要规划开发民间风俗文化,充分发挥其潜在的旅游文化价值,改变原有的部分迷信成分,引导民俗文化发展,使其为地域旅游经济发展服务。
岁时节日是民俗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
岁时节日,主要指与天时、物侯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点时日。
目前关于岁时节日最重要的一本书是南朝梁代宗懔撰写的《荆楚岁时记》,它记载荆楚岁时节日习俗的著作,也是保存到现在的我国最早的一部专门记载古代岁时节令的专著,北京师范大学的萧放对此书深有研究,其博士论文《荆楚岁时记》研究兼论传统中国民众生活中的时间观念。
你可以参考岁时节日主要与岁时节日民俗联系在一起。
岁时节日民俗是一种内容宽泛,涵盖面较广的社会文化现象。
既而可以分为农时祭祀节日、宗教节日、民族传统节日等。
民俗活动内容分单一性和综合性两类。
单一性指节日活动目的的单纯;综合性节日指节日目的的多样化,包含了诸多民俗活动。
岁时节日民俗,是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它是我们历代祖先在长期社会活动过程中,适应生活的,生产的各种需要和欲求而创制出来,修增过来和传承下来的。
岁时节日民俗PPT课件
![岁时节日民俗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613b02a650e52ea55189882.png)
南宋梁元帝有花朝诗云:
“花朝月夜动春心,谁忍相思不 相见”;
唐代诗人方干诗云:
“花朝连郭雾,雪夜隔湖镜”。 目前,花朝节仅存在于中
国广西宁明、龙州一带壮族人民的生 活中。
三、上巳节
上巳(sì)节,俗称三月三,汉民族传统节 日,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 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传统的上巳节在农 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也是祓禊( fú xì )的 日子,即春浴日。上巳节又称女儿节。
一、春节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 我国自夏朝一直到辛 亥革命前将春节称为元旦。
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诗人萧子云《介雅》 诗:“ 四气新元旦, 万寿初今朝。”
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一《正月》条说: “ 正月朔日, 谓之元旦, 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 此为 之首。”
元旦在古代有不同的称呼: 汉代又称“元 正”, 晋代又称“元辰”, 北齐时又称“元 春”, 唐代又称“元朔”。
岁 时 节 日 民 俗
第 四 组
——
岁时节日
是指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 转换相适应,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 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 容的特定节日。不同的时节,有不 同的民俗活动,且以年度为周期, 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岁时节日知多少
常建华先生的《岁时节 日里的中国》(2006年版, 中华书局),为我们展现了 古老中国的二十二个岁时节 日,展示了岁时节日作为平 民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所体现的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平民文化。
SUCCESS
THANK YOU
2020/9/30
9 . 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吃元 宵, 挂彩灯, 放焰火, 观灯游玩。
元宵节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古时候人 们称元宵节为灯节、上元、灯夕或灯期。因为 是上元之夜, 又称为元夜或元宵。
岁时节日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https://img.taocdn.com/s3/m/2d9a4a2f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cb.png)
西南少数民族岁时节日民族
侗族
花炮节是湖南、贵州、广西相毗邻旳侗族地 域最热闹旳老式节日。举行日起各异,一般 在农历正月初三、二月初二或三月初三。花 炮节旳主要活动是抢花炮。抢花炮一般抢三 炮,寓头炮福禄寿喜,二炮升官发财,三炮 人丁兴旺之意。花炮节上还有吹芦笙、对歌、 斗马、斗鸡等娱乐活动。对歌、抢花炮是 “三月三”节日最精彩旳内容。
型发展
中国汉族岁时节日民俗
汉族岁时民俗 汉族随时民俗旳最初起源是与古代天文、历法知识
有亲密联络。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就传承者仰视天 象以观察寒暑季节并为衣食住行作准备旳习俗。如 农谚说:“天河朝东西,收拾穿冬衣;天河朝南北, 收拾把麦割”。由此可见季节时序,对人们旳生产、 生活关系极为重大。 再如,根据北斗辨方向、定季节。人们常根据斗柄 所指旳方向来拟定季节: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 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 北,天下皆冬。
岁东北少数民族岁时节日民俗
满族旳端午节 满族过五月端午不是为了纪念屈原,而是祈
福禳灾。到时满族人家旳房檐上都插上艾蒿, 以防治病邪侵入;有旳人还会到郊外踏露珠, 据说用这天旳露珠洗脸、头和眼,能够防止 生疮疔、闹眼病。
西北少数民族岁时节日民俗
蒙古族 蒙古族年节 那达慕大会 维吾尔族、回族、哈萨克族 宰牲节 开斋节 圣纪节 那吾鲁孜节
东南亚六国
越南 国庆节9月2日; 建军节12月22日。 越南旳五月端午节,又称正阳节,源于中国。 越南旳中秋节。
美洲国家岁时节日民俗
美国 美国旳民间节日主要有: 新年、情人节、复活节、母亲节、爸爸节、
万圣节、感恩节和圣诞节。 主要纪念日涉及: 华盛顿生日、阵亡将士纪念日、独立日、哥
岁时节日民俗旳形成和发展
岁时节日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https://img.taocdn.com/s3/m/bf67045e69eae009581bec80.png)
四、清明节
旧俗以清明的前一天 ( 一说前两天) 为寒食节。 我国各地在这一天都有扫 墓、踏青、插柳、放风筝等 风俗。汉代定为“ 禁烟节”。 唐代诗人韩翃《寒食》: “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 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 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每年公历4 月5 日前后, 是我国传统的节 日——清明节。它是我国农历的二十四个节气之 一。这时候, 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转暖, 万物 欣欣向荣, 使人感到格外清新明洁, 因而称为 清明。 由于寒食节和清明节相距很近, 许多地区 的人们往往合二为一, 以清明节来融合两个节 日的内容。
谢谢观赏!
育;若逢阴雨,则有灾。”正月初七如果天气 晴朗, 则是吉祥, 代表那一年出入顺利, 人口 平安。 正月初七这一天要吃七样蔬菜合煮的菜肴, 其中必有寓意勤劳、聪明的芹菜、葱、蒜。
据说汉代已有人日习俗,至 魏晋后更开始被重视。古人 会于人日当天戴上“人 胜”(一种头饰),从晋朝开 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 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 戴在头发上。此外还有登高 赋诗的习俗。唐代后,皇帝 会赐彩缕、人胜及登高大宴 群臣。
9 . 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吃元宵, 挂彩灯, 放焰火, 观灯游玩。 元宵节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古时候人 们称元宵节为灯节、上元、灯夕或灯期。因为 是上元之夜, 又称为元夜或元宵。 元宵节在唐代成为万民同庆的灯节。 宋朝时, 灯期由三日延长到五日, 到明代更 延长到十日。
苏东坡《守岁》诗写道:
年尤可夸。”
“ 明年岂无年? 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
清代诗人赵翼在85 岁高龄时曾作《除 夕》诗:
冷披衣起,要听雄鸡第一声。”
“烛影摇红焰尚明,寒深知己积琼英。老夫冒
第五章 岁时节日民俗
![第五章 岁时节日民俗](https://img.taocdn.com/s3/m/dcbe061e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4bbdb5c.png)
天仓•添仓•填仓 明清时期的正月,北方还有天仓节。因天与添、 填音同,且添、填为动词,可接名词为宾语, 所以天仓,也叫做“添仓”、“填仓”。
天仓是此节的原始意义,而民间以“填仓”一 词最为流行。该节多数地区为两次,二十日为 小天仓,二十五日为大天仓或名老天仓,一般 以大天仓为重,许多地方填仓节只过一次,一 般就是在二十五日;河南省填仓节是在十九日, 如果过两次节,则是日为小填仓;河南辉县、 林县特殊,大填仓分别是二十一日、二十四日。
实际上,到水边不仅仅是宴乐,隋朝杜台卿《玉烛宝 典》说,正月初一到月底,人们都做些菜肴聚饮,泛 舟游玩。士女都到水边洗裙子,倒点酒在水边,用来 解除灾厄。说明人们在水边还有祓禊的活动。值得注 意的是上述活动在隋代进一步集中在晦日进行。杜公 瞻注解《玉烛宝典》正月祓禊说,当今之世,人们 “唯晦日”到河边消灾解厄,妇女有的还去洗裙子。
第五章 岁时节日民俗
徜徉在喜庆的日子里 古代社会生活图记
岁时节日,主要是指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 换相适应,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 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定节日。不同的时 节,有不同的民俗活动,且以年度为周期,循 环往复,周而复始。
节日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我国传统的岁时节日,主要是农业文明的伴生 物。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不仅记载着我们祖 先对自然运动规律的认识与把握;也显示了各 个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水 平;同时,也反映了我国民众那种张弛有度、 应时而作的自然生活规律。
天穿节为正月二十三日说。清人俞正燮《癸巳 类稿》卷一一“天穿节”条记载:“宋葛鲁卿 胜仲《蓦山溪词•和朱刑掾〈天穿节〉》云: ‘天穿过了,此日名穿地。摸石俯清波,竟追 随新年乐事。’明杨慎《词品》引之,云: ‘宋以前正月二十三日为天穿日,言女娲氏以 是日补天,俗以煎饼置屋上,名曰补天穿。’ 今其俗废久矣。”
岁时节令
![岁时节令](https://img.taocdn.com/s3/m/32d95725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a5.png)
02
社日节
03
清明节
04
立夏节
06
中元节
05
端午节
中秋节 重阳节
冬至பைடு நூலகம்除夕
立春,又名正月节、岁节、改岁、岁旦等,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是干支历的岁始,乃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 代表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寅位时为立春。 现行是依据太阳黄经度数定节气,当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为立春,于每年公历2月3-5日交节。干支纪元,以寅 月为春正,立春为岁首。立春,大地回春,终而复始、万象更新,在传统观念中,立春具有吉祥的涵义。
立春节在我国传统农耕社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秦汉以前,南北各地风俗文化不同,一些地方岁首礼俗 所重的不是阴历元月朔日,而是干支历廿四节气的立春。立春岁首对于传统农耕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重大的拜 神祭祖、祈岁纳福、驱邪禳灾、除旧布新、迎新春等庆典均安排在立春日及其前后时段举行,这一系列的节庆活 动不仅构成了后世岁首节庆的框架,而且它的民俗功能也一直遗存至今。
■正月十五夜,取衫树枝,于宅外烧之,谓"烧"。儿童大声呼逐,谓"赶毛九"。是夜,张灯结彩,演戏,玩 花灯,舞龙灯,狮子灯,蚌壳灯,通宵达旦,城乡皆然,叫"闹元宵"。
■二月初二,土地神生日,作土地会。
■二月十五,花朝大期,幼女穿耳;男女多于此时婚配。
■三月三日,这天吃蒿子粑粑,叫"蒿子节"。清明插柳叶于门,谓之清,取一年合家清吉之兆。又以丝棉五 色纸制为彩幡,挂于祖坟顶,亲族为死者祭扫坟墓,叫"插青"或"挂青",意为挂念亲人。
其他节日
小年:小年并非专指一个日子,由于各地风俗,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小年期间主要的民俗活 动有扫尘、祭灶等。清朝前期和中期,祭灶一直是腊月二十四,而且至少到乾隆时期,都是腊月二十四祭祀。从 清朝中后期开始,帝王家就于腊月二十三举行祭天大典,为了“节省开支”,顺便把灶王爷也给拜了,因此北方 地区民间百姓相效仿多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保持着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传统。
岁时节令饮食习俗
![岁时节令饮食习俗](https://img.taocdn.com/s3/m/1be33669011ca300a6c390d7.png)
岁时节令饮食习俗学号:0809062 班级:08护本姓名:徐甜甜岁时节令,是指岁时、岁事、时节、时令等事,是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一种集体性习俗活动。
各种岁时风俗活动的产生,显示了我们祖先对自然运动规律的认识与把握,探究其根源,即是人们祈望五谷丰登、人畜两旺、岁岁平安。
中国的节日多数都体现有季候特点,同四季变换紧密相关。
如立春、立夏、夏至、冬至,清明、中秋、伏日、腊日,便都是以季候设节。
与各种节日相关的有丰富多彩的饮食活动。
大约从汉代开始,中国就形成了比较完备的节日体系。
汉末以后已出现一些记叙节令和节令食品的著作。
这里就浅谈一下中国岁时节令饮食习俗。
春节,中国传统节日。
传统意义上是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廿三、廿四的祭灶,直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结束,有的地方甚至到整个正月,均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进入农历腊月底和正月初中旬,家家户户备好最好的美食,相互走亲访友或家人团聚共乐新年。
汉族更是:“竭尽庐之入”,把最好的肉类、蔬菜、果类、点心类摆满以宴宾客。
这儿简述两种春节最具代表性的食物。
年糕——春节吃年糕,“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稔。
”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
年糕的种类很多,北方有白糕饦、黄米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有糯粑粑;台湾有红龟糕。
北方年糕以甜为主,有蒸、炸二种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年糕则甜咸兼具,除蒸、炸外,尚有片炒、汤煮诸法。
而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饺子——饺子形如元宝,有“招财进宝”之意。
除夕,又称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
饺子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有的地方会在饺子里放些硬币、红枣等。
正统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
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
中国古代岁时节日民俗 ppt课件
![中国古代岁时节日民俗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8a0d5590066f5335a8121eb.png)
3
年节的由来
年节的由来已久,年源于古代的历法,节源于古代季 节气候。
年的原始意义为庄稼收获一次,一地球围绕太阳运行 一周为一年;从历法上一年有四季。
节原意为竹节,引申为对岁时的分节;节日是由年月 日与气候变化相结合排定的节气时令。最早在《逸周 书.时训》中记载了一年中的24节气。
民俗节日的形成从来不是偶然的,都有其深远的根源。
中国古代岁时节日民俗
ppt课件
1
ppt课件
2
传统节日是民俗文化的重要表 现
春 : 春节、路神生日、元宵节、二月二龙抬 头、寒食节、清明节
夏: 端午节、天贶节、六月初六姑姑节
秋: 七夕、盂兰盆(中元节、鬼节)、地藏节、 中秋节、重阳节
冬 祭祖节、冬至、腊八节、过小年、除夕
ppt课件
饮食、家庭活动、礼仪、亲友的交往;信仰的仪式; 娱乐的多样形式等。
ppt课件
6
第一节 岁时节日的由来和发展
一 岁时节日的由来
二 岁时节日的发展
– 1 神话传说的嵌入 – 2 上层统治者的参与和提倡 – 3 民众历史情感在节日风俗中的积淀 – 4 宗教节日(或其因素)的渗透 – 5 各民族节日风俗的融合
纪念节日:追念民族英雄及地方历史上所崇拜人物;
庆贺节日:以喜庆丰收、祝贺等为主题;
社交游乐节日:通过歌舞游ppt艺课件活动进行社交往来;
5
年节的发展
1、岁时节日的发展,在我国有三条线索: 农事祭祀节日线索 宗教节日习俗的线索 民族传统节日习俗的线索 2、任何节日习俗都是各项民俗的综合展现:节日的服饰、
ppt课件
9
春节
古代,又称“元辰”、“元日”“正旦”等,意思是一年的第一 个造成,俗称过年,是中国人(主要是汉族)最为隆重的 综合性节日。春节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它的节期一般在 腊月二十三“祭灶”直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期之长,节日 内容之丰富,胜过其他所有节日。中国人过春节,包括除 夕夜的年夜饭、团圆守岁,辞旧迎新,家家户户贴春联挂 年画,贴窗花,互相拜年,放鞭炮,互相道喜祝贺。大年 初一,新春开始,至亲好友,走家串户,登门拜年,用最 美好的语言,互致节日的祝贺。
第五章+岁时节日民2.ppt
![第五章+岁时节日民2.ppt](https://img.taocdn.com/s3/m/4e5b14474028915f804dc2e2.png)
日坛祭日
华夏先民对日神十分
崇拜,将太阳人格化,
认为其是一位神通广
大的神灵,称为“日
神” 。夏朝就已有祭
日坛
日的活动 ,明朝兴建
日坛后,明清两朝的
帝王均会在春分之日
的日出寅时率领群臣,
前往日坛举行盛大的
祭祀大典 ,祈求日神
庇佑江山稳固有道,
国邦繁荣强盛,民众
丰衣足食
月坛祭月
祭祀月神始于秦始 皇 ,后代皇帝沿袭 下来明清时代,秋 分亥时在月坛举行 祭祀,主祭夜明之 神,配祭二十八星 宿、木火土金水五 星及周天星辰。
二十四节气
历法发明后,人们不断 充实完善为精确反映四季 气温、降水、物候等变化, 指导用也生产,人们将太阳 在黄道上的24个位置, 定出了24节气。 节气不等于节日,但一些 常日被突出出来,清明、 冬至演变为节日。
2、节俗活动产生的内驱力
1)自然崇拜
袁世凯祭天
王屋山主峰 天坛山是轩 辕黄帝设坛 祭天之所, 自黄帝始, 历代皇帝来 此祭天,直 到明成祖朱 棣北京建天 坛,明清皇 帝均在此祭 天。祈求上 苍的垂怜施 恩。
二பைடு நூலகம்八星宿
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空中的星分成 二十八组,叫做二十八宿,东西南北 四方各七宿。东方青龙七宿是 角、亢、氐(dī)、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是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是奎、娄、胃、昴(mǎo)、毕、 觜(zī)、参(shēn);南方朱雀七宿是 井、鬼、柳、星、张、翼、轸(zhěn) 。 鸟星(星宿)正对南,就是春分节气, 火星(心宿二)正对南,就是夏至节气, 虚星正对南,就是秋分节气, 昴宿正对南,就是冬至节气。
社日
社日 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 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 家家扶得醉人归 古时的春秋季节有两次例行的祭祀土神的日子,分别叫作春社和秋社。 古代百姓不但通过作社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 良好祝愿,同时也借以开展娱乐。
第五章 岁时节日民俗
![第五章 岁时节日民俗](https://img.taocdn.com/s3/m/80e97d8371fe910ef12df886.png)
第五章岁时节日民俗第一节岁时节日的由来和发展一、岁时节日的概念岁时节日,主要是指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定时日。
二、岁时节日由来(一)节期的最初选择(二)节俗活动产生的内动力——人们祈求五谷丰登、人畜两旺、岁岁平安1、自然崇拜2、灵魂崇拜3、各种节日习俗还与古人的迷信、禁忌、巫术观念密切相关。
三、岁时节日的发展1、神话传说的嵌入2、上层统治者的参与和提倡3、民众历史情感在节日风俗中的积淀4、宗教节日(或其因素的渗透)5、各民族节日风俗的融合岁时节日的活动及特点一、主要传统节日的活动内容(一)春节(俗成年节,古称元旦)除旧布新;祭祝祁年;合家团圆、敦亲祀祖;娱乐狂欢(二)元宵节(俗称正月十五,又称灯节、上元节。
)吃元宵(汤圆);走百病、祭门户;祀蚕神、迎紫姑等习俗。
(三)清明节(融合寒食节、上巳节的节俗)禁火寒食;祭扫坟墓;踏青郊游、荡秋千(四)端午节(又称“端五”、“重午(五)”、“沐兰节”,“天中节”、“端阳节”,“五月节”、“女儿节”、“地腊节”等)吃粽子、赛龙舟(五)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六)中秋节(又称”仲秋节“、“秋节”、”月节”等)秋祀、祭月、拜月等(七)重阳节(又称“重九”、“女儿节”)《续齐谐记》“桓景避灾”的传说;登高、赏菊、宴饮、赋诗等。
(八)其他节日(如寒食节、七月半、冬月初一、冬至等)二、传统节日的民俗特点(一)鲜明的农业文化特色(二)浓厚的伦理观念与人情味(三)节俗的内容与功能由单一性向复合性发展三、关于现代节日现代新节日,多是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或是在某种历史背景下形成的纪念日或社会公共活动日。
如“元旦”新年、“三月十二日植树节”、“三八国际妇女节”、“五一国际劳动节”…、“六一国际儿童节”、“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九月十日教师节”、“十一国庆节”,等等。
从根本意义上说,现代节日,不能够算作传统岁时节日。
12节日民俗
![12节日民俗](https://img.taocdn.com/s3/m/f5f749134431b90d6c85c7f5.png)
民俗
又传说是民间拜山林神的活动。但在长期的 节日发展中,“绕山林”的主题始终以社交 游乐为重点。 在如蒙古族传统的“那达慕”大会,原意正 是游艺大会。在这个盛会上举行传统文娱、 体育等节目。 男儿三艺(摔跤、赛马、射箭)。
民俗
冬至
冬至,时间在阳历十二月二十二日前后。 冬至就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一个。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 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 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 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 至”。
民俗
《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 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 至日的重视。 唐宋时,以冬至与岁首并重,南宋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 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 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 贺往来,一如年节。”并且放假七日。
民俗
民俗
据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修行深山,静坐 六年,饿得骨瘦如柴,曾欲弃此苦,恰遇一 牧羊女,送他乳糜,他食罢盘腿坐于菩提树 下,于十二月初八之日悟道成佛,为了纪念 而始兴“佛成道节”。
民俗
中国信徒出自虔诚,遂与“腊日”融合,方 成“腊八节”,并同样举行隆重的仪礼活动。
为了纪念此事,中国佛教徒于每年腊月 初八日熬制腊八粥供佛。
民俗
祭祀节日。主要内容以供献天地、祭礼神灵、 祭奠祖先亡灵、祈禳灾邪、祛恶避瘟等信仰 习俗为标志的节日。 例如七月十五中元节“盂兰盆供”正是由目 莲僧救母的宗教传说形成的超度亡魂的大祭 礼,自梁武帝时兴起延续至现代。
民俗
又如蒙古族传统的“敖包”祭日是盛大节日活 动。“敖包”又音译为“鄂博”,是神灵所在 之地,用土石堆标志。 敖包神是蒙古自古代萨满神之一,为氏族部落 最高的保护神。 旧俗每逢农历六七月间,草原各地要举行敖包 大祭。
岁时习俗
![岁时习俗](https://img.taocdn.com/s3/m/98d7c4a2f121dd36a22d8215.png)
岁时习俗一、春节正月初一至初三日,古称履端、元旦,今称春节,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
正月初一,午夜刚走,就有人放鞭炮。
有初一起得早,全年都起早之意。
初一早餐,各家各户都吃肉(羊肉、牛肉……)泡线面,再配上蛋一双,希望福寿绵长,太平如意。
这餐第一口多吃面或蛋,不先喝汤,这也成习惯。
因而有出门逢下雨便是初一早餐先喝面汤的说法。
改革开放后,村民生活水平提高,有的家庭早餐改吃清淡口食品。
饭后都出拜年,主人或主妇留在家中接待客人。
拜年时客人向主人作揖,祝主人万事如意,合家平安。
主人也要作揖回贺,然后请客人享用香烟、果品、花生、瓜子等。
这一天说第一名话,做第一件事都要讲究好景头,以冀一年平安。
逢人第一名话都要说“恭喜”、“发财”、“平安”等吉利话,对方也报以相应的好话。
初一这天禁忌甚多:1、忌扫地。
怕扫掉财气。
后来改为从大门口往里扫垃圾,垃圾不往外倒,等初三开假后倒。
2、忌操刀。
恐动刀不吉。
这一禁忌是防止初一日不慎伤了手脚,破坏节日的欢乐气氛。
3、忌说晦气话。
免招晦气,实际上是怕言语之间相左,产生争执,有伤和气。
4、忌打骂小孩。
怕哭声不祥。
这一天大人都尽量满足孩子要求,让孩子过得愉快。
5、忌讨债。
以大喜日子不为难别人,体现民间素有仁爱友善的古风。
总之,初一这天要尽量过得愉快。
通过拜年活动,增进睦邻关系,消除一年之间积下的怨气和误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一天,村干部敲锣打鼓慰问军、烈属,向附近驻军拜年。
拜初二,古称拜神座。
这是民间吊唁死者,安慰死者家属的活动。
凡上一年有逝去成人的家庭,这天都给亡灵设灵座,让亲朋戚友来吊唁。
传说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年底,戚继光击溃了入侵福清的倭寇后,逃难的人们相率回家过年。
初一见面时互道恭喜,互祝平安后,第二天就到死难者家中吊唁。
后来沿袭下来,成为福清民间独有风俗。
除了吊丧(拜神座),人们于初二日不互相串门。
初一去过的人家,初二方可登门,否则能犯忌讳,就要被人埋怨。
现人们对此已不甚讲究。
民俗学——精选推荐
![民俗学——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a32c20cc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04.png)
民俗学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物质生产民俗第三章物质生活民俗第四章社会组织民俗第五章岁时节日民俗第六章人生仪礼第七章民俗信仰第八章民间语言第九章民间艺术第十章民间游戏娱乐第十一章民俗田野作业绪论第一节:民俗学名称的由来及其研究“民俗”一词作为专门学科术语,是对英文“Folklore”的意译。
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William Thoms)于1846年创立的。
他以萨克逊语的Folk(民间、民众)和Lore(知识、学问)合成一个新词,后来成为国际上通用的学科名词。
在中国,“民俗”一词很早就已出现。
《礼记·缁衣》中就有“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之说。
但是“民俗学”作为学科专业名词,在中国第一次出现却是在1922年12月17日北京大学《歌谣》中的《发刊词》中。
民俗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对民俗事项的理论探索与阐释、对民俗史与民俗学史的研究和叙述、民俗学方法论以及对民俗资料的收集保存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的探讨,具体分为:民俗学原理,民俗史,民俗志,民俗学史,民俗学方法论和资料学。
民俗学有着别的学科不能替代的认识作用,对它的研究也逐渐朝着由雅到俗的方向发展开来。
现在,民俗学课已经成为一门年轻而有活力的学科,并在全世界得到广泛的传播。
第二节:民俗学的概念和范围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学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它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
它既包括农村民俗,也包括城镇和都市民俗;既包括古代民俗传统,也包括新产生的民俗现象;既包括以口语传承的民间文学,也包括以物质形式、行为和心理等方式传承的物质、精神和社会组织等民俗。
总体来说,大略可以分为以下四部分:物质民俗,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
第五章 岁时节日民
![第五章 岁时节日民](https://img.taocdn.com/s3/m/0ec93f077cd184254b3535e2.png)
七夕节:东汉以来逐渐流行。生殖的功利使得女子 对其更为关注,中国的女儿节或情人节。 中元节:佛教的盂兰盆节,“目连救母”的故事。 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云:“七月十五日,僧尼 道俗悉营盆供诸佛。”道教把原本依附于七夕节的 斋会改为七月十五日,名为“中元节”。 腊日节与腊八节:先秦以前就有蜡祭(八神)与腊 (臘)祭,前者祭农业之神,旨在食的丰产;后者 祭祖先之神,旨在种的繁衍。梁代将腊日固定在十 二月十八日,因当时佛教做腊八粥供佛,并向民间 施散,深得民间响应。灶神自汉以来地位上升的很 快,宋代在腊月二十四日举行祭奠活动,从腊日节 里独立出一个灶神节(小年)来。从此,腊日节衰 落而腊八节与小年成为腊月的两个节日。
蜡(zha,音炸)祭——《礼记· 郊特牲》注释,祭祀八神: 先啬、司啬、农(人神)、猫虎、昆虫(动物神)、邮表、坊 (堤坝)、水庸(水渠)(田间设施神)。目的报答诸神对农 业生产的恩赐,为万物送终。 腊祭——目的主要在于家庭的团聚和享乐,让百姓得到修 养。古代祭百神为‘蜡’,祭祀祖先为‘腊’;秦汉以后统称 为‘腊 官方蜡、腊二祭并行,民间逐渐合二为一。
第二节 岁时节日的活动及特点
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春节 年--春节的由来 “年”是根据农业生产周期确立的岁名。其本义 《说文》释为“谷熟”。远古谷物成熟一次就是一 年,故引申指年岁。 《尔雅· 释天》:“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 曰载。”—夏代已有“年”的概念,过年—春节作 为一个古老的节日,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中国民间信仰风俗辞典》:关于春节的由来,或 说源于上古社会的腊祭,腊即岁终祭众神之名,因 而春节乃是由一年农事毕后为报答神的恩赐而来。
传统节日的民俗特点
鲜明的农业文化特色
浓厚的伦理观念与人情味
中国古代岁时节日民俗
![中国古代岁时节日民俗](https://img.taocdn.com/s3/m/cc42b74069eae009581bec53.png)
– 春节俗称“年 节”,是中华民 族最隆重的传统 佳节。它是除旧 布新、祭祝祈年、 合家团圆、娱乐 狂欢的日子。
春节
古代,又称“元辰”、“元日”“正旦”等,意思是一年的第一 个造成,俗称过年,是中国人(主要是汉族)最为隆重的 综合性节日。春节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它的节期一般在 腊月二十三“祭灶”直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期之长,节日 内容之丰富,胜过其他所有节日。中国人过春节,包括除 夕夜的年夜饭、团圆守岁,辞旧迎新,家家户户贴春联挂 年画,贴窗花,互相拜年,放鞭炮,互相道喜祝贺。大年 初一,新春开始,至亲好友,走家串户,登门拜年,用最 美好的语言,互致节日的祝贺。
3 清 明 节
五代· 荡秋千 阳春女儿笑语喧,绿杨影里荡秋千。 身轻裙薄凌空舞,疑是嫦娥下九天。
4 端午节
明· 饮菖蒲酒 采得菖蒲届端阳,酿 成美酒送异香。 角黍蔗浆祝尔寿,何 妨纵饮入醉乡!
七夕节
七夕有一个优美动人的故事。民间传说牛郎、织女二星在 七月七日这天会合,故称。王勃的《七夕赋》点出了一年 四季中与亲情、与爱情相关的最美好,也最凄楚动人的夜 晚。 人们心中的织女是个勤劳善良、心灵手巧的天仙,所以七 月七这天晚上,年轻的姑娘和少妇都要出来行拜祭的礼仪, 并向织女乞巧,希望自己也能象织女一样有双灵巧的手, 有颗聪慧的心,会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因为七夕节与女事关系密切,所以又叫“女儿节”,是中国传 统节日中的妇女节。
宋· 传针比巧 供果焚香祝新秋,庭中比巧月如钩。 年年闺阁乞织女,男儿何曾求牵牛。
5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它的起源与古代 秋祀拜月习俗有关。人们借助各种象征团 圆的节物与活动表达一个共同的心愿:祈 愿家人团圆、生活美满。对于炎黄子孙来 说,即使远在海角天涯,中秋节的明月也 能带去亲人的缕缕相思与祝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生产习俗的形成有 着直接的关系:
▪ 二月惊蛰孵蚕子,三月清明撒谷子。 (四川)
▪ 雨水种瓜,惊蛰种豆。(广西) ▪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北京) ▪ 夏至出蒜,不出就烂。(河南) ▪ 十月寒露霜降到,摘了棉花收晚稻。
(浙江) ▪ 麦种寒露头,粮食压断楼; ▪ 麦种寒露尾,跑断神仙腿。(云南)
在农历中,以立春为二十四个节气的头 一个节气,即立春——正月节、雨水— —正月中,惊蛰——二月节、春分—— 二月中,……以此类推,节气和中气相 间,一个节气加一个中气是30天,大于 一个朔望月,所以每月的节气和中气总 要比上一个月推迟一两天,推迟到某月, 就只有节气没有中气,后来就把这个没 有中气的月份设置为闰月。“无中气置 闰”,始于汉武帝。
冬 立冬 11月7--8日 小雪 11月22--23日 大雪 12月6--8日
季 冬至 12月21--23 小寒 1月5--7日
大寒 1月20--21日
二十四节气歌
▪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中国是世界上古老的农业国家之一,殷周时代,历法尚 疏,农事活动,主要靠观察日月星辰来进行。到了春秋 时代,用土圭测日以定冬至、夏至,置闰月以定四时成 岁的制度逐渐完善,因此农事活动有了更可靠的依据。 根据文献记载,甲骨文中就有星名、日蚀、月蚀的记载。
中国古代关于天象的记述,有七政、二十八宿、四象、 三垣、十二次、分野之说。七政是把日月和金木水火土 五星合起来称为七政或七民俗
本章主要内容: 1.岁时节日民俗的由来和发展; 2.主要传统节日的主要内容 3.岁时节日的特点
第一节 岁时节日的由 来和发展
节日就是指按传统应当进行庆祝或者祭祀的 日子。具备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传统性,一是 集体性。任何民族都会使用某种具有文化意义的 时间框架来规定人们的生活节律。节日就是规定 生活节律的重要手段,它使平淡无奇的时间长河 分割开,给人们以回味反思的余地。
我国传统的岁时节日,主要是农业文明的伴生物。 黄河中下游一年四季分明,以黍稷为主的农作物 是春种秋收,这个特点决定古代中国节日模式是 春祈秋报。祈就是祈求庄稼丰收的祭祀;报是报 赛,就是答谢诸神保佑的祭祀。
天坛祈年殿
在原始农业阶段,作物 生长周期决定人们的生活节 律。农年的时间观念由此产 生。农年是把从耕作周期的 开始到结束当作一年。甲骨 文年字是人负禾谷的形象, 说明年的本义就是指从庄稼 播种到收割这样一个周期。
甲骨文年字
从宋朝开始,农业经济重心南移。水稻经济 的发达,使农民更加繁忙,春祈秋报的节日格局 已经不能适应要求,文化形态必然受到影响,以 北方文化为基础的节日格局不能不发生变化。
传统年画《接财神》
一、岁时节日的由来
(一)天文、历法知识的
形成与发展
岁时节日的最初形成,和古代科学技术的产生有着密切 的关系,特别是古代天文、历法知识,直接导致了岁时 节日的形成。
北 斗 七 星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水平
和人们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历 法产生了。所谓历法,是指年月 日等计时单位,以一定的法则组 合,供计算较长时间的系统。昼 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月相 变化的周期为“月”,以寒暑交 往、禾谷成熟为周期,则称为 “年”。《说文》“年,谷熟也。”
▪ 二十时节气
• 东方称青龙:角木蛟 亢金龙 氐土貉 房 日兔 心月狐 尾火虎 箕水豹;
• 南方称朱雀:井木犴 鬼金羊 柳土獐 星 日马 张月鹿 翼火蛇 轸水蚓;
• 西方称白虎:奎木狼 娄金狗 胃土雉 昴 日鸡 毕月乌 觜火猴 参水猿;
• 北方称玄武(龟和蛇):斗木獬 牛金牛 女土蝠 虚日鼠 危月燕 室火猪 壁水獐。
谷雨 4月19--21日
夏 立夏 5月5--7日 小满 5月20--22日 芒种 6月5--7日
季 夏至 6月21--22日 小暑 7月6--8日
大暑 7月22日--24日
秋 立秋 8月7--9日 处暑 8月22--24日 白露 9月7--9日
季 秋分 9月22--24日 寒露 10月8--9日
霜降 10月23--24日
十二次——中国古代很早就认识到木星 约十二年运行一周天.人们把周天分为 十二分,称为十二次,木星每年行经一次, 就用木星所在星次来纪年.因此,木星被 称为岁星,这种纪年法被称为岁星纪年 法。
十二辰——中国古代对周天的一种划分 法,大抵是沿天赤道从东向西将周天 等分为十二个部分,用地平方位中的 十二支名称来表示,即:子、丑、寅、 卯、辰、巳、午、未、申、酉、戌、 亥。
三垣——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
二十八宿——二十八星宿,又名二十八 舍或二十八星,它把南中天的恒星分 为二十八群,且其沿黄道或天球赤道 (地球赤道延伸到天上)所分布的 一圈星宿,它分为四组,又称为四 象、四兽、四维、四方神,每组各 有七个星宿,其起源至今尚不完全 清楚。
二十八宿
• 二十八宿从角宿开始,自西向东排列, 与日、月视运动的方向相同:
▪ 为了反映四季、气温、 降雨雪、物候变化, 中国古代将一年分为 四季十二个月,并把 周岁365天又1/4日平 分为立春、雨水、惊 蛰、春分等二十四节 气,他们的名称和顺 序如左图:
二十四节气表
春 立春 2月3—5日 雨水 2月18--20日 惊蛰 3月5--7日
季 春分 3月20--22日 清明 4月4--6日
每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辰,共需 四个干支来表达。例如,某人生于“庚 午”年、“壬午”月、“戊申”日、 “辛酉”时,这加引号的八个字就是他 的“生辰八字”。
干支计时
干支是天干、地支的合称。天干共十个: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 癸;地支十二个:子、丑、寅、卯、辰、 巳、午、未、申、酉、戌、亥。将十天 干和十二地支顺序搭配,就构成了60个 干支,俗称“六十花甲子”。
中国传统历法中的干支纪时制就是用这 “六十花甲子”。来依次、循环地纪年、 纪月、纪日和纪时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