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合集下载

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与脉络

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与脉络
(三)冈纳•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论
该理论认为,经济发展过程在空间上并不是同时产生和均匀扩散的,而是从一些条件较好的地区开始,一旦这些区域由于初始优势而比其他区域超前发展,则由于既得优势,这些区域就通过累积因果过程,不断积累有利因素继续超前发展,从而进一步强化和加强区域间的不平衡,导致增长区域和滞后区域之间发生空间相互作用,由此产生两种相反的效应:回流效应和扩散效应。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于1991年翻译了缪尔达尔的《世界贫困的挑战:世界反贫困大纲》。
三冈纳?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论该理论认为经济发展过程在空间上并不是同时产生和均匀扩散的而是从一些条件较好的地区开始一旦这些区域由于初始优势而比其他区域超前发展则由于既得优势这些区域就通过累积因果过程不断积累有利因素继续超前发展从而进一步强化和加强区域间的不平衡导致增长区域和滞后区域之间发生空间相互作用由此产生两种相反的效应
(五)佩鲁的增长极理论
法国经济学家佩鲁首次提出的增长极概念的出发点是抽象的经济空间,是以部门分工所决定的产业联系为主要内容,所关心的是各种经济单元之间的联系。布代维尔从理论上将增长极概念的经济空间推广到地理空间,认为经济空间不仅包含了经济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也包括了经济现象的区位关系或地域结构关系。1988经济学译丛翻译了佩鲁的《增长极限概念》。
(一)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论
主张发展中国家在投资上以一定的速度和规模持续作用于各产业,从而冲破其发展的瓶颈。郭熙保翻译的《发展经济学经典论著选》(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就翻译了罗丹斯坦-罗丹《东欧与东南欧的工业化问题》,《略论“大推进”理论》。
(二)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和平衡增长理论
资本缺乏是阻碍不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是由投资诱力不足和储蓄能力太弱造成的,而这两个问题的产生又是由于资本供给和需求两方面都存在恶性循环。但贫困恶性循环并非一成不变,平衡增长可以摆脱恶性循环,是扩大市场容量和造成投资诱力的一种必须的方法。郭熙保翻译的《发展经济学经典论著选》其中就有纳克斯《市场规模和投资引诱》、《经济发展问题的某些国际方面》两篇论文。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发展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越来越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趋势。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区域合作已经成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和促进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探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及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具体措施。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意义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地理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国家和地区之间,通过建立合作关系,实现经济活动、产业、资源和市场的紧密联系,逐步形成一个协同发展、相互依存的区域经济整体。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各国家和地区共同合作,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优化资源配置和扩大市场规模,从而实现共赢。

首先,区域经济一体化提高了地区经济发展的效率。

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加强地区内部的联系,进行产业分工,优化资源配置,减少重复建设和浪费,进而提高地区经济活动的效率和生产力水平。

例如,欧洲联盟内部的国家开放市场,取消关税和贸易壁垒,加快物资、人员、资本和技术的流动,使整个欧洲区域形成高优化的产业分工和内部互补的产业结构,有效地提高了欧洲区域的经济效益和发展速度。

其次,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了地区间的经济合作。

地理位置相邻的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联系和互换日益增多。

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使地区的经济活动发生联动效应,构建一个共同的市场和产业链,扩大市场规模,从而促进地区经济之间的合作与竞争。

最后,区域经济一体化提高了地区的国际竞争力。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国家和地区间的经济竞争已经成为日益激烈的现实。

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扩大地区的市场规模、提高产业的竞争能力、增强企业的创新力,从而提高地区的国际竞争力。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存在的问题尽管区域经济一体化有诸多的优点,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首先,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利益差异。

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社会制度、文化习惯和制度管理存在差异,导致在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各方面利益意识和力度不同,因此有可能出现竞争加剧和冲突问题。

其次,区域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影响不均衡问题。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分类及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分类及
1.按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层次的不同进行分类 (1)特惠关税区。如东南亚国家联盟。 (2)自由贸易区。如北美自由贸易区。 (3)关税同盟。如欧洲经济共同体。 (4)共同市场。如1993年后的欧盟。 (5)经济货币同盟。如现在的欧盟。
6
2.按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形成的动因差异进行分类 (1)以产业内部分工为动因的区域一体化组织。 • (主要出现在发达国家之间 ) (2)以发展民族工业为动因的区域一体化。 • (主要出现在发展中国家之间) (3)以南北合作为动因的区域一体化。 • (主要出现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
2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国际化
(1)经济国际化不发生国家主权的让渡问题;而 区域经济一体化则要求其成员国各自让渡部分主 权,在此基础上共同行使一部分经济主权。 (2)在经济国际化过程中,各国不一定要建立共 同的国际性组织或机构,也不需要签订特殊的协 定或协议;而区域经济一体化则最终需要建立一 个国际组织或机构,签订共同遵行的准则、协定, 代表各成员国共同管理区域经济。 (3)经济国际化本身并非以国家的直接干预或参 与作为前提条件;而区域经济一体化则要求各成 员国按共同协议或准则直接参与经济合作,对区 域经济活动实行干预。
12
关税同盟的内部机制
(1)取消成员国之间的关税; (2)禁止具有与关税同等效力的捐税; (3)取消数量限制;
(4)禁止具有与数量限制同等效力的措施。
13
关税同盟的外部机制

共同体对外实行统一的关税,实施共同的 海关税则。在1957年1月1日实施税率的 算术平均数,6国的税率于1968年7月1 日全部拉平,在此基础上又以法规形式通 过了共同海关税则。共同海关税则包括: 实行统一的对外税率;统一税则商品分类 目录;统一海关估价;统一商品原产地标 准。

区域性经济一体化

区域性经济一体化
04
催化剂:解决诸如国际收支等特殊问题
战后经济一体化出现与发展的主要原因:
地理上的邻近是首要条件。一体化组织中的成员国要形成一个统一的内部市场,就必须具有市场统一的客观基础,即地理上的邻近。
各成员国的经济互补性也是一体化组织得以稳定并不断升级的条件。一体化组织能否稳定下来,关键还是看各成员国对一体化内部市场的依赖度。
协调的基础是各成员国之间工业化发展水平相当
1
以一套完整的超国家的组织、管理机构来进行成员国之间的相互协调
2
各种协调成就的获得是通过实施阶段性政策的结果
3
2、发展特点:
北美自由贸易区( NAFTA) 1、发展过程: (1)1988年美国与加拿大签署了《美加自由贸易协定》,1989年正式生效。 (2)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于1991年正式开始谈判,1992年签定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该协定于1994年正式生效。《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规定15年内建成北美自由贸易区。 (3)1994年12月,在美国召集下,在美国举行了由北美、南美和加勒比所有(古巴除外)共34个国家参加的“美洲首脑会议”,讨论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
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的涵义与形式

第六讲 区域性经济一体化

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实践

区域性经济一体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定义:一体化,本身的含义是各个分散的不同的部分结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国际经济一体化,则是指不同的具有行政主权的经济单位,通过自愿的决定和制度上的安排,部分削减自身的行政主权来形成一个较大的共同经济单位。
3
联邦制:超国家的一体化组织的权利大于各个成员国的权利。
6、完全经济一体化
六种一体化形式的比较
优惠关税待遇

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原因、发展及未来前景

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原因、发展及未来前景

District economy | 区域经济MODERN BUSINESS现代商业68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原因、发展及未来前景胡毅翔郑州大学商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0区域经济一体化指地理位置相邻或相近的若干国家,未了达到某些相同的经济利益,签订的多边合作条约来共同制定和执行统一的经济政策,以实现市场开放化,统一化,贸易投资自由化的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1]。

区域间的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了一个时代潮流,全球绝大多数的国家都或多或少的参加了一定量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例如,“一带一路”、WTO、欧盟等。

如今,无论是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源地欧洲,还是在经济较为落后的亚非拉地区,很难找到一个没有加入任何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国家了。

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发展就要融入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因此我们必须要了解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原因、发展过程以及未来前景。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原因(一)生产力高度发展,迫切需要扩大市场随着世界各国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本国的市场就逐渐暴露出市场过小的问题。

高度的生产力生产出大量的产品,如果仅仅是靠国内的市场,很难完全消费掉所有的产品,产品出现积压,市场出现供过于求问题。

为了解决好这一问题,就需要扩大外需,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每个国家扩大外需最佳的方式。

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里的各个成员国之间,消除了贸易壁垒,商品可以在合作区域内自由流通,大大扩大了市场规模,甚至资金,技术,生产要素在区域之间也可以高效的流通。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各个成员国能够扩大市场,使得生产力相对过剩的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从而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二)邻近国家相互合作,利于防范金融危机在1997年发生了东南亚金融危机,国际炒家攻击东南亚的各个国家,这场金融风暴使得泰国、韩国、印尼成为了最大受害者,但是中国虽然受到波及,但几乎不受影响。

从这个历史事件可以看出来,每个国家的外汇储备不同,应对金融风险的能力也不同,面对着上万亿美元的国际投机资本,某些经济实力弱小的国家很难应对富可敌国的国际炒家。

粤港澳区域经济一体化演变及其发展思路-区域经济学论文-经济学论文

粤港澳区域经济一体化演变及其发展思路-区域经济学论文-经济学论文

粤港澳区域经济一体化演变及其发展思路-区域经济学论文-经济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改革开放30多年来,粤港澳经济在市场、资源及产业互补性的基础上开展多向度的合作,并由此推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目前,粤港澳的经济合作已处于谁也离不开谁的状态。

但是,由于粤港澳经济合作的发展是在探索中的的环境中进行,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很大程度上深受着内地与港澳之间不同的经济运行机制的约束及影响,因而无法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高效地整合资源,粤港澳区域经济一体化向纵深方向发展存在着机制上的障碍。

在国内外经济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若再任由区域经济一体化无序地进行,粤港澳三地在国内外经济体系中的竞争力将难以得到有效提升甚至会受到一定程度削弱。

为此,探讨优化基于市场路径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机制,促使粤港澳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显得极为重要。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 一) 区域经济一体化文献综述早在上世纪50 年代,丁伯根( J.Tinbergen,1954) 便提出了经济一体化的概念,并将经济一体化划分及界定为以消除歧视和管制制度、引入经济变量自由化的消极一体化和以运用强制的力量改造现状、建立新的自由化政策和制度的积极一体化。

i之后,巴拉萨(B. Balassa 1961)在接受了T伯根关于消极一体化理念的基础上,将区域经济一体化定义为产品和要素的移动不受到政府的任何歧视和限制,并将区域经济一体化看成既是一种过程,又是一种状态。

国内学者更多地是从积极一体化的角度定义区域经济一体化,并将区域经济一体化定格在一国范围之内。

如孙大斌(2003)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具地缘关系的省区之间、省内各地区之间、城市之间,为于区域内实行地区合理分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促进联合体共同繁荣,而在社会再生产的某些领域实行不同程度的经济联合调节,形成一个不受区域限制的产品、要素、劳动力及资本自由流动的统一区域市场的动态过程。

国际贸易学课件教程-第十一章-区域经济一体化

国际贸易学课件教程-第十一章-区域经济一体化
❖ 6、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自身发展凸现两大趋势:
❖ 第一,欧盟为代表向更高层次发展;第二,出现了更加松散的区 域经济合作组织。
❖ 7、区域经济一体组织发展速度较快。据世界银行统计,全球 只有12个岛国和公国没有参与任何区域贸易协议(RTA)。
❖ 8、经济贸易集团经济一体化与多边贸易体制的共同发展,形 成了区域经济集团迅猛发展与多边贸易体制职能强化同生共 举的“共生现象”。
第十一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
第一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含义和形式 第二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 主要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第四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 第五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特点 第六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2022/7/27
1
第一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含义和形式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含义 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通过协
2022/7/27
9
第三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世界经济的积极影响
1、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了区域内的经济增长
2、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3、区域经济一体化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世界经济消极影响
(一)对一体化组织成员国的负面影响
1.对成员国之间产业发展不平衡性冲击
❖ 4、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相互交织,成员身份交错重叠。5、环 太平洋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势头强劲,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力。 环太平洋地区经济一体化预示着21世纪是“太平洋的时代。”
2022/7/27
14
❖ 5、环太平洋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势头强劲,大有后来居上之 势力,主要表现:北美自由贸易区目标宏伟,如积极酝酿建立 共同市场;亚太经合组织风头强劲,增势不减;东盟组织扩 张积极,特别是与中国、韩国、日本合作推进积极而富有成 效。环太平洋地区经济一体化预示着21世纪是“太平洋的时 代。”

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05
CATALOGUE
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意义和价值
对成员国的意义和价值
促进经济增长
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通过消除贸易壁 垒、促进商品和服务自由流通,有助 于提高成员国的经济效率和生产力, 促进经济增长。
提高国际竞争力
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通过整合资源、 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集中度,有 助于提高成员国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
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通常由多个国家 或地区组成,通过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促进成员国或地区之间 的经济发展。
特点
地理相邻性
自由贸易区
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成员国或地区通常地 理上相邻,具有相似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有利于经济合作的开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通常建立自由贸易区 ,取消成员国或地区之间的关税和非关税 壁垒,促进商品和服务的自由流通。
与其他区域组织的合 作
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可能会与其他区 域组织进行合作,共同推动区域经济 一体化进程。例如,组织可以与相邻 的区域组织共同制定一体化战略,加 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同时, 还可以与其他区域组织进行贸易和投 资协定的谈判,共同开拓国际市场。
新兴市场的崛起
随着新兴市场的崛起,区域经济一体 化组织可能会加强与这些国家的合作 。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迅速,市场 需求不断扩大,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组 织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加强 与新兴市场的合作,区域经济一体化 组织可以进一步拓展市场、优化资源 配置、提高经济效益。
对世界政治的意义和价值
增强国际政治影响力
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建立可以增强成员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 影响力和话语权,有助于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
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通过推动成员国之间的平等合作、协商决策, 有助于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 3、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第二次发展 高潮
根据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经济一体 化组织分为
一、发达国家之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
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
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统计,当今世界大约有200多个各种类 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从各类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成 败来看,比较成功的是发达国家之间建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 组织,不大成功的是发展中国家之间建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 组织,发达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一体化组织目前尚在发 展之中,从其发展的势头来看,成功的把握是比较大的。
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区域经济 一体化
• 北美自由贸易区(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rea,NAFTA),由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3国组成于1992 年8月12日就《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达成一致意见,并于 同年12月17日由三国领导人分别在各自国家正式签署。 1994年1月1日,协定正式生效,北美自由贸易区宣布成 立。三个会员国彼此必须遵守协定规定的原则和规则,如 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及程序上的透明化等来实现其宗旨, 藉以消除贸易障碍。自由贸易区内的国家货物可以互相流 通并减免关税,而贸易区以外的国家则仍然维持原关税及 壁垒。美墨之间因北美自由贸易区使得墨西哥出口至美国 受惠最大。
一、发达国家之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间的第 一个关税同盟——荷比卢联盟。
·欧盟
Hale Waihona Puke 欧洲联盟的一体化进程&1950年代初,法、德、意,比利时、卢森堡、荷六国建立欧洲煤钢 &1957年5月8日,六国签订《罗马条约》 &1958年1月1日,六国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 &1968年,欧洲共同体实现了设置共同对外关税 &1979年,欧洲共同体建立了欧洲货币体系 &1992年2月7日,成员国签定《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1993年1月1日,形成欧洲统一大市场 &1999年1月1日,欧洲统一货币开始启动 &2002年,“欧元”投入流通,代替各成员国的货币

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形成和发展

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形成和发展
②只有走向地区联合,使东南亚地区凝聚成一个整体,才能与大国保持平衡关系,才能消除内部矛盾,促进区域和平、进步和繁荣。
美洲(北美自由贸易区)
1994年
美国、加拿大、墨西哥
⑴国际原因:①20世纪80年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②欧共体日益成熟‘亚洲的经济区域化也已起步☞☞对美国经济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④【有识之士的推动】只有消除战争和仇恨,走联合发展的道路,最终实现欧洲的统一,才能重塑昔日的辉煌。
⑤【自然地理的条件】
亚洲(东盟)
1967.8
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缅甸、老挝、越南、柬埔寨、文莱
⑴外因:①欧洲经济一体化成功实践的影响②美苏“冷战”的严重影响
⑵内因:①东南亚地区区域辽阔,国家众多,民族和宗教多样,相互冲突时有发生
2是论坛性经济组织
3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最具潜力
原则:互相尊重和平等的原则、开放的地区主义原则,协商一致和自愿的原则,以及以渐进方式实施目标的原则
这种合作方式被看做制度上的创新,称为“APEC方式”
续表
宗旨
特点
意义/影响
与中国关系
1参与国家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
2经济合作扩展到政治、经济、军事一体化
1994年协定开始生效,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经济
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
是世界上第一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集团
美加墨三国之间取消贸易壁垒,进行公平竞争
1989年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正式成立
1991、1993/1994、1998成员国发展到21个
经济
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
1亚太经合组织的最高活动是非正式首脑会议

区域经济一体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

二、自由贸易区理论 根据英国经济学家罗布森的分析[1], 自由贸易区与关税同盟相比有两个特点: 一个特点是成员国对非成员国的进口有 制订关税的自主权;另一个是在自由贸 易区适用原产地规则。
[1] 参阅彼得•罗布森:《国际一体化经济 学》,1998年版。
在自由贸易区条件下的国际贸易会出 现贸易偏转(trade deflection),是无 法用原产地规则加以消除的。 自由贸易区也可以有贸易创造效应和 贸易转移效应,但与关税同盟的这两种效 应在实际运作中存在着差异。 我们用下图说明:
四、综合发展战略理论
• 由鲍里斯· 赛泽尔基提出 • 内容 • 特点
• 内容 • 认为经济一体化是发展中国家的一种发展 战略,要求有强有力的共同机构和政治意 志来保护较不发达国家的优势。有效的政 府干预对于经济一体化是很重要的,发展 中国家的经济一体化是变革世界经济格局、 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要素。
二、大市场理论
• 代表人物是西托夫斯基(T.Scitovsky) 和德纽(J.F.Deniau) • 大市场理论的内容 • 对此理论的评价
• 大市场理论的内容 • 该理论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为各成 员国提供了扩大市场范围的效应。各成员 国相互之间取消贸易障碍后,向成员国企 业提供了更大规模或容量的市场,这种大 市场给企业创造了实现生产“规模经济” 的条件。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 (一)按贸易壁垒强弱程度划分 1特惠贸易协定 (Preferential Trade Arrangement) 2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Area) 成员国相互取消了关税和数量限制。 3关税同盟(Customs Union) 成员国之间取消了关税和数量限制,对来 自非成员国的进口商品采取统一的限制政策。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是一种指导我国(中国)实施经济一体化的理论,它指导我们在开展经济运作时以区域为单元,从区域发展、区域内部管理和区域内经济发展三个方面来开展经济全球化。

一是从区域发展的角度解析区域经济一体化。

在区域发展的层面上,经济一体化就是指利用区域内部资源优势来促进经济发展,例如:区域产业合作、跨区域市场开放、从外部寻求资源和参与国际经济等。

区域经济一体化还体现在改变传统的地域隔阂,形成超越地域限制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如东北亚经济一体化和中国与欧盟经济一体化等。

二是从区域内部管理的角度论证区域经济一体化。

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不仅与资源的充分利用有关,更与管理的合理有关。

对于经济一体化而言,其核心概念就是要求区域内部管理能够体现经济一体化的理念,主要体现在诸如新的格局形成的自下而上的管理结构;财政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和金融管理方面的政策协调;以及对人才资源和对外贸易等市场机制的完整体系建设等。

三是从区域内经济发展的角度论证区域经济一体化。

经济一体化意味着传统的地域经济发展模式正在逐步改变,从地域性狭隘到经济一体化,经济发展将呈现出一体化、多样化、网络化的发展态势。

经济一体化的目的在于形成一个发展对等、共同繁荣的经济空间,使区域内的经济发展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出它的潜力和优势,从而达到一体化与繁荣的整体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有助于推动以区域为单位开展经济全球化,从而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发展。

它不仅可以促进区域内部经济的一体化,也有助于改善区域的社会经济状况,使其繁荣昌盛,促进全国经济的和谐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基础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基础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基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萌芽可追溯到19世纪中叶。

1843年,北德、中德和南德三个关税同盟联合起来建立的德意志关税同盟,可看作是世界上最早开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雏形(池元吉,2003)。

美国学者D. A. 斯奈德在《国际经济学导论》(第四版)中指出,德意志关税同盟的建立可称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历史原型”,“二战”后才发展出比它结合程度低或高的其他类型。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真正形成和发展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1976年,经济学家弗瑞茨·迈克卢普(Fritz Machlup,1976)在对经济文献进行广泛研究与评论时了解到:在1947年以前,经济学家几乎没有写过涉及经济一体化的著作,尽管当时存在着经济一体化现象。

[1]随着“二战”后初期欧洲一体化运动的发展,经济学界开始较为关注经济一体化现象,可是理论研究的成果仍然稀稀拉拉,没有使人们对经济一体化的实际进程或后果的理解向前迈进一步。

事实上,当时经济一体化问题的研究基本上仍停留在实证上,而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Bhagwati and Panagariya,2003)。

本书的写作有两条线索,一是建立在制度协调基础之上的区域一体化的组成部分——贸易一体化,二是专业化分工。

因此,本章将分别对传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基础及分工的理论渊源进行简单回顾,以此作为贸易一体化的理论背景。

[2]此外,由于贸易一体化体现为一个从市场驱动的区域化到制度协调的区域主义的演进过程,因此本章第三部分将对区域化和区域主义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

第一节传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框架传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框架是指以欧洲的区域一体化为背景建立的一体化组织模式。

这种组织模式为研究人员更为简洁地描述区域一体化的进程提供了一条清晰的思路,同时在解释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方面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但同时也应注意到,现实世界中各个经济体之间的“区域”合作动机和目的是比较复杂的,有些合作甚至超出了“区域”的范畴。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缘起、发展与缺陷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缘起、发展与缺陷

( steo cnmc, i unN ra n e i , hnD ,13 ,h a I tu oo i S ha o l i rt Ceg u6(6 C i ) n it fE s c m U v sy 18 n
Ab ta t n u n e y t e w s r h oy o e in le o o e n h o i lt n fd v lp n -r go a e — sr c :I f e c d b h e t n t e r fr go a c n mis a d t e s ca r d o e eo me t e i n e o l e e l n mi itg a in h sb c mea ot n om r mo ig r go a c n mi e eo me t h sp p r e iw h ea— o c nert a e o ni o mp r t r p o t e in e o o e d v l p n .T i a e v e st e rl t a f n l r

有协调机制的有机整体 ,即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初形 式 。2 0世纪 5 年代 ,区域经济一体化达到 了第一次 0 高潮 ,学术界对 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展开了大量的研 究 。由 于研 究 的重 点不 同 ,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界对 区域 经 济一 体 化 的 界定存 在 不 同程度 的差 异 ,至 今 尚无公 认 的 、明确 的
中图分 类号 :F 7 24 文献 标识 码 :A
So r e,De eo uc v lpme t a d f c ft g o lEc no c I e r to n n De e to he Re i na o mi nt g a i n W ANG De—z o g,W U n, W U a hn Li Xio—x i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溯源及最新进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溯源及最新进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溯源及最新进展赵 伟,程 艳(浙江大学,浙江杭州310027) 摘 要: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分析已从传统的完全竞争模型扩展到不完全竞争模型。

近期的发展可以归结为三个方向: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理论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内生化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及区域主义与多边主义。

本文评述这一领域的最新文献,并总结相关的启示。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规模经济;多边主义中图分类号:F11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154(2006)06-0058-05收稿日期:2005-10-19作者简介:赵伟(1955-),男,甘肃平凉人,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CRPE 民营经济与国际化研究所所长;程艳(1977-)女,浙江杭州人,浙江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讲师。

①美国经济学家弗里茨・马克鲁普(Machlup Fritz )在其著作《A Histroy of Thought on Economic Integration 》中认为国际经济一体化理论至多约60年。

②Viner J.The Customs Union Issue[M].New Y ork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1950.一、问题的提出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学提出时间不长①,其核心理论关税同盟理论的提出,也仅有半个多世纪。

一般认为,瓦伊纳(Viner )是这一理论的开拓者,他在1950年发表的《The Customs Union Issue 》②,奠定了这一理论的基础。

之后,伴随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在Shoup (1953)、Meade (1953,1955)与T inbergen (1965)等经济学家的研究基础上,才开始发展形成大量的理论文献,事实上这些文献中的很大一部分,是近20年的产物。

西方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起源及发展

西方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起源及发展

第47卷第6期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11月Vol.47 No.6Journal of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Nov.2008 收稿日期 2008204216基金项目 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人文社会科学“丹桂计划”项目“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动力及障碍”西方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起源及发展陈军亚(华中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摘要 西方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是伴随着世界范围内区域经济一体化实践的蓬勃发展而形成的,尤其在近半个世纪以来,在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之下,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包括以产品市场一体化、要素市场一体化和政策一体化为研究对象的完善的理论体系。

近年来,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新发展更加赋予该理论以综合性和多学科的特点。

但是与此同时不容忽视的是,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实践的深入发展,也使得人们更多地关注到一些超越现有理论体系的新现象和新问题,而这些,也为未来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研究基础和方向。

关键词 区域经济一体化;起源;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最具有活力的经济现象之一,它的迅速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

西方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形成于20世纪中期,在短短的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伴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实践的蓬勃发展,已经形成了完善而丰富的理论体系。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念的提出根据各种英文词典对一体化这一概念的解释,一体化“integration ”一词来源于拉丁文“integra 2tio ”,其原意为“更新”的意思。

在经济学领域的应用,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产业组织的研究中,通常是指企业的合并,并从中衍生出垂直一体化和水平一体化两种企业合并的方式。

“经济一体化”的概念最早被使用大约在20世纪30年代。

1931年,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在他的两卷本《重商主义》中,认为经济一体化是各国经济之间的贸易融合到一个更大区域的过程。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溯源及最新进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溯源及最新进展
① 美 国 经 济 学 家 弗里 茨 ・ 克 鲁 普 ( aH pFi) 其 著 作 《 iryo T og t nE oo i It ri } 认 为 国 际 经 济 一 马 M e u rz在 t A Hso f huh o cnmc n g tn 中 t e ao 体化理论至多约 6 年 。 0 ② Vnr TeC s m n nI u[ . e o : a o no m n f tntnl ec ,90 i h ut sUi seM] N wY r Cme eE dw eto I e aoa Pae 15 . eJ o o s k rnr i
般认 为 , 瓦伊 纳 ( i r是 这 一 理 论 的开济一 体化 的核 心 , 公认 作 被
是 随 Vnr 15 ) 拓 性 研 究 而 开 始 成 型 的 。 公 平 ie(9 0 开
在 15 9 0年发 表 的《 h ut s n nI u> 奠定 了 T e s m i se , C o U o s > 这 一理 论的基 础 。之后 , 伴随 世 界 区域 经 济一 体 化
C oe opr& Ma e ,9 5 ,9 5 ;B l s, 95 , 分 s l 16 a 16 b a s l7 ) 其 sl aa
析 方法 都是 静态 的。
2 纪6 0世 0年 代 , 出现 两 篇 专 业 的 论 文 ( op r C e
& M se ,9 5 ; ono ,16 ) 之 后 产 生 了 巨 大 的 asl 16 a Jh sn 9 5 , l
入 新 的模 型 。


问题 的 提 出
二 、 域 经 济 一 体 化 的 早 期 理 论 : 于 关 税 同 盟 区 基
区域 经济 一 体 化 经 济 学 提 出时 间不 长 , 核 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李光辉在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的同时,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步伐也在加快。

可以预料21世纪初期,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将并同发展,对世界经济发展及经济关系将产生重大影响。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定义区域是人类一切活动都离不开的地域空间,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是在一定区域内完成和实现的。

不同的区域环境,将塑造出性质各异、层次不同、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区域”一词是一个含义十分广阔、使用领域极大的词汇,它或以实体概念被使用,或以抽象的空间概念被使用,不同的学科对象有不同的解释,就是在经济学这一学科中也有不同所指。

常见的区域有北美自由贸易区、东北亚经济合作区、经济特区等等。

在这些区域中,既有跨国的,也有几个国家各自一个行政区的组合,还有一个国家内为特别目的设立的区域等等。

区域经济学关于区域的概念可以表述为: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作为这一概念的内涵应具有地域性、独立性和开放性等。

一体化一词英文为“Integration”,最初来源于企业之间的联合。

企业之间通过卡特尔、托拉斯以及其他兼并方式联合而成的产业组织,可分为水平一体化和垂直一体化两种形式。

区域经济一体化这一专有名词最早出现是在20世纪40年代的西欧,从此有关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探讨也就开始了。

对于区域经济一体化一词的定义,经济学家艾尔·阿拉格(AiiM·EL-Agrua)有过这样的描述:“到了1950年,专门研究国际贸易的经济学家们赋予这一名词(区域经济一体化,internat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一项明确的定义,特别指将不同经济实体结合成较大经济区的一种事务状态或者一种过程。

今天这个名词的用法也仅限于一含义。

更具体地说,国际经济整合能消除参与国之间的所有贸易障碍,并建立一定的合作的协调的机制。

后者完全依赖于一体化采取的具体形式。

”美国经济学家贝拉·巴拉萨(Bela A.Balassa)在其名著《经济一体化理论》一书中对“经济一体化”的定义也做了明确的阐述:“我们将经济一体化定义为既是一个过程(a process),又是一种状态(a state of affairs)。

就过程而言,它包括采取种种措施消除各国经济单位之间的歧视;就状态而言,则表现为各国间各种形式差别的消失。

”(3)巴拉萨的这一定义在西方经济学中具有经典性意义。

此后许多经济学家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解释,基本上围绕着“过程”和“状态”而展开的。

1952年7月,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1958年1月日,《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简称〈〈罗马条约〉〉)生效,标志着欧洲经济共同体正式成立。

从此,经济一体化不是一纸概念,而是有丰富实践的实体,从而引起很多经济学家的极大兴趣。

经济学家维多利亚·柯森(Victoria Curson)在1974年从生产要素配置的角度解释了经济一体化,他把一体化“过程”的理解为趋向全面一体化的成员国之间的生产要素的再配置,把一体化“状态”理解为业已一体化成员国的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

(4)经济学家彼得·林德特给区域经济一体化下的定义是:通过共同的商品市场、共同的生产要素市场,或两者的结合,达到生产要素价格的均等。

对此,经济学家彼得·罗伯逊(Peter Robson)则强调:“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并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安排应该体现三个方面的特征:在某种条件下,成员国之间歧视的消失;维持对非成员国的歧视;成员国之间在企图拥有持久的共同特性和限制经济政策工具的单边使用上有一致的结论”。

(1)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核心部分的关税同盟理论,公认的是瓦伊纳(Viner)创立的。

从上面各经济学家已经给出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济济一体化的实质就是生产要素不断趋向自由流动的一个动态化的过程,在过程的每一个阶段,则表现为具体的生产要素流动程度的一种状态。

那么,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定义应该包括那些内涵呢?我们认为首先应该包括一体化的主体,这个主体是应该具有独立国民经济的实体,一般来讲,应该是指国家。

其次应包括一体化进程进展的驱动力。

也就是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实体的目的和动机。

这种目的和动机应该是在一体化区域内,消除阻碍货物与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一切障碍及集团成员国间一切国籍为依据的歧视,是资源得到最优配置,各成员获得最大利益(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军事利益),这种利益的驱使,使各国家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活动,这就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驱动力。

第三,集团的组成一般应是地缘相邻的国家或地区。

第四,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具有一系列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形式。

如自由贸易区、共同市场、货币联盟、经济与货币联盟和完全经济一体化等。

综合上述所包括的四点,我们将济济一体化定义为:地缘相邻或相近的国家或地区集团,为了获得最大利益,组合成为更大规模的经济集团或共同体,其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断的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态的划分关于经济一体化的形式,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分类依据,其形态也就不尽相同。

经济学家理查德·利普塞(Riehard Lipsey)根据生产要素流动程度的级别,将区域经济一体化分为六种等级递增的状态:特惠关税区、自由贸易区(商品自由流动)、关税同盟(统一对外关税)、共同市场、经济与同盟和完全济济一体化;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的经济学家彼得·罗布森(Peter Robson)将区域经济一体化分为:关税同盟、自由贸易区、共同市场、货币联盟和经济与货币联盟五种形态;中国上海世界经济研究所伍贻康教授主编的《三足鼎立?全球竞争中的欧美亚太经济区》一书中,根据目前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情况,按其经济政策一体化发展情况,大体将区域经济一体化分为四种类型: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或经济共同体、经济和货币联盟。

并且说:“上述四种分类并无严格按部就班逐级上升的等级区分,现实生活中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具体实践总是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和丰富多采的,实践的机制运作实际上早已打乱或超越这种理论和条规式的分类法。

”(1)综合现有的各种划分方法,我们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态从低级到高级划分为关税同盟、自由贸易区、共同市场、货币同盟、经济与货币联盟、完全经济一体化六种形态。

这种划分的依据是结合生产要素的流动和政策的双重作用的结果而划分的。

因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不是一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这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单从生产要素流动或经济政策等单一的角度分析和划分未免要出现片面性。

其实区域经济一体化每一种形态的发展都不是按照严格的界限了实现的,是根据这些成员经济发展实际情况而定的,生产要素的流动也是因地制宜,充分体现具体成员实际情况。

(三)域经济一体化的具体形态1.关税同盟(CU)关税同盟是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最基本的一种形态,是西方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内核,也是战后西欧区域经济一体化付诸实践的基础。

关税同盟的特点是:在关税同盟内部,成员之间不仅相互减免关税,消除贸易壁垒,而且实行统一的对外关税政策(CFT)。

一般来讲,关税同盟对外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对内实行减免关税的统一政策。

其最高目标是在同盟内部实现对外关税政策统一。

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核心就是这样的一个关税同盟。

2.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区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又一种形态,主要关注的是贸易。

在自由贸易区内成员之间相互减免关税,尽最大可能消除贸易壁垒,使各成员获得比较利益。

但每个成员仍保留各自的对非成员的独立关税政策。

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类自由贸易区发展十分迅速,几乎遍及全世界的各个地区,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应属“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

3.共同市场这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第三种形态。

共同市场是各成员在实现共同对内对外关税政策的基础上,实现各成员之间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建成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并力图实现各成员在若干重要经济领域协调并制定共同的经济政策。

这种形态通常还要求成员之间在自愿协议基础上让渡部分主权,建立协调和制定共同政策及管理该组织共同事务的权利机构。

如欧共体从一开始就普遍地被称为共同市场,但直到1985年以后才开始逐步的实现真正统一市场。

4. 货币联盟货币联盟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第四种形态,在联盟内部要求成员发行统一繁荣货币,建立中央银行和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

货币联盟通常与关税同盟或共同市场相伴而生的。

欧盟根据1992年建立欧洲联盟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欧盟决定建立货币联盟,并经过8年的准备,于2002年1月1日起,欧盟成员实行了统一的货币—欧元。

5. 经济和货币联盟经济和货币联盟要求成员在经济、财政、福利、货币等领域实行统一的经济政策,发行统一的货币。

这类联盟已经具有一定程度的超国家性质,建立起一整套立法、司法、行政和监督的联盟机构。

在世界现有的各类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中,只有欧盟具有这样组织的性质。

根据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规定,欧盟将逐步实现这种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态,涉及共同市场与共同货币,以及其他领域的一些列整合或协调统一的政策。

6.完全经济一体化这种形态是区域经济一体化中最高的形态。

不仅包括经济政策的统一,也包括各成员之间的一些政治政策的统一。

一般情况下,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同时,政治一体化就会得到相应的发展。

政治一体化同样也涉及面很广,各种形态常常相伴而生,渐进发展,从现有的各种组织中,还没有这一类一体化组织。

上述六类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形式,也并不是具有十分严格的界限,也不是按部就班的逐级上升的。

有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具备条件时,就可以超过一定的组织形式,组成更高级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态。

(四)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也与其他理论的形成一样,具有逐渐演变的过程,并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发展。

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核心部分的关税同盟理论,公认的是20世纪50年代形成的,是以瓦伊纳(Viner)的开拓性研究《关税同盟问题》一书的发表为标志。

在此理论形成的过程中,同时代的德彼尔斯(DeBeers)和贝伊(Bye)等人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核心部分的关税同盟理论的研究应该是从19世纪20年代开始的。

据统计“在1818年到1914年间形成的关税同盟有16个之多”(1)。

在这一时期古典学派经济学家在分析关税同盟时就涉及了某些优惠条约,如1703年的《梅休因条约》和《1860年英法签定的〈科布登条约〉。

对于上述两个条约,当时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李嘉图(Ricardo)和麦卡洛克(Mccu lloch)都对其优惠条件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评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