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人的传统思维定式(一)
中国人思维的巧妙与独特
中国人思维的巧妙与独特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也因此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这种思维方式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社交互动和问题解决中都得到了体现。
本文将探讨中国人思维的巧妙之处,并分析其独特之处。
一、整体思维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天人合一”的思想。
这种思维方式使得中国人更加注重整体的观念,而非片面地看待问题。
在解决问题时,中国人倾向于从整体出发,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并寻求综合的解决方案。
例如,在家庭中,中国人注重家庭的整体利益,而非个人的私利。
他们会考虑到家庭成员的需求和利益,努力寻求一个平衡点。
这种整体思维方式使得中国家庭更加稳定和和谐。
二、灵活变通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也强调灵活变通。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随遇而安”的思想。
这种思维方式使得中国人更加善于应对各种变化和挑战。
他们不会固守一成不变的观念和方式,而是根据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
在商业领域,中国人的灵活变通思维得到了充分体现。
中国人善于抓住机遇,灵活应对市场的变化。
他们能够迅速调整经营策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这种灵活变通的思维方式使得中国的企业更加具有竞争力。
三、注重人际关系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也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以人为本”的思想。
这种思维方式使得中国人更加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重视人情味和人情义。
在中国的社交场合中,人际关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人注重面子和人情,他们会尽量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避免冲突和矛盾。
这种注重人际关系的思维方式使得中国社会更加稳定和和谐。
四、追求和谐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也强调追求和谐。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和而不同”的思想。
这种思维方式使得中国人更加注重和谐的发展,尊重不同个体的差异。
在中国的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中国人追求的是整体的和谐,而非个体的胜利。
这种追求和谐的思维方式使得中国的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交技巧。
传统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方式
传统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方式中华民族的文化思想历史悠久,传统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也有很多,今天店铺为大家带来了几个传统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一起来看看吧!自我超越有形有相的东西终归于毁灭,要实现真正的不朽,就要超越自我这个有限的存在。
中国先哲将“道”作为超越一切有形有相的东西的永恒存在。
但这个“道”又不是不可捉摸、高高在上的上帝,它“有情有信”,就在万事万物之中。
理想人格的获得就在于与“道”自觉、自然而然地合和。
道虽“有情有信”,它又超言绝象。
要与“道”冥合,就需要超越一切形体和自己的生命。
只有这样才能在有限中达到无限,在现实中实现永恒。
中国知识分子习惯于自我克制和自我提升,不在躯壳上起念,追求某种精神境界,正是这种思维方式在现实中的体现与应用。
自我实现中国先哲的目的是在实践中实现自己的道德人性,从中得到真正的精神享受,即所谓的“心中乐地”。
这种实现完全是现世主义的,它主张在现世人生中实现最高理想,并不需要彼岸的永恒和幸福。
因为永恒和幸福本来就在你的心中,随时可以实现和受用。
中国人把“立德、立功、立言”定为人生“三不朽”,正体现了中国文化在价值取向上的现世特征。
然而,也同样由于这种现世的自我实现导致了中国人的功利主义、家族主义和个人主义。
同追求永恒的精神境界正好形成明显的反差。
这说明,任何事物都是把“双刃剑”。
这种着眼于现世的自我实现既解释了中国人易于满足不思进取、长期安于小农生活的弊病,也成就了中华民族勤劳忍耐的美德。
中庸之道中庸作为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执两用中,不走极端,如对圣人的描写,“宽而栗,严而温,柔而直,猛而仁”。
(2)无过无不及,避免偏执,不偏激,追求平和。
最明显体现在中医对身体阴阳二气的调节上。
(3)得时勿失,时不我待,追求时中。
至今仍有关于种小麦的农谚,“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4)允执其中,保持平衡。
(5)有原则地折衷。
中庸的思维方式在古代中国农业、医学、政治和人际关系之中都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传统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怎样的
传统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怎样的每个国家的文化和习俗都是不一样的,几千年流传下来,每个国家的人在思维方式方也会有所不同,传统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有什么特点呢?传统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解析顺应规律春节通常在立春前后,既是一年四季的开端,也是万物更新、大地回春的节日。
按照中国传统的历法,无论从时间还是从气候的角度来说,春节都是名副其实的新一年的开端、新季节的开端。
阴阳对立转换学说,是古代中国人的一种重要思维模式。
古代中国人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万事万物均有其阴阳属性,阴阳和合,万物才能生长变化。
自然界如此,人类社会也如此。
如天属阳,地属阴;日属阳,月属阴等。
如果违反阴阳基本原则,就会造成误会或冲突。
古代中国人的这种阴阳分类方式,通常称为“二元分类宇宙观”。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具有相关性、普遍性、相对性和可分性。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
这一学说的基本理念是使万事万物达到阴阳均衡和谐。
宇宙、自然、人类社会和万事万物都需要均衡和谐。
阴阳偏盛或阴阳偏衰都是失衡的表现。
在自然界,阴阳失衡意味着自然灾害频发;在人类社会,阴阳失衡意味着社会不稳定;在个人,阴阳失衡意味着身体不适。
阴阳失衡必须用抑强扶弱的方式使之均衡和谐。
在古代中国人看来,冬至之后,天气寒冷,是因为阳气太弱、阴气太强的缘故。
因此,必须增强阳气的力量,压抑阴气的力量。
春节期间许多与火有关的事物均与这种调节阴阳的观念有关,是扶阳弱抑阴强的表现。
如除夕生旺火,就是在院子里点燃火把、火堆,乞求兴旺发达、红红火火。
还有点长明灯,就是除夕夜家家户户点燃灯火,一旦燃上,就不能吹灭,点灯守岁成为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体现了人们对长寿安康的祈求。
放鞭炮是“辞旧迎新”的象征符号,最早也是祭祀太阳的,后来增添了驱除邪秽、接神迎神等新的意义。
所有这些活动,目的都是增强阳的力量,以使阴阳平衡。
所以,春节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现象变化发展规律的节日,是体现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节日。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具有明显的民族性:在认识方法上具有“意会体悟”的直觉性,在思想方法上以“月令图示”的辩证性为主要内容,在分析方法上则首选“取象比类”的推理性。
中国的传统思维可以说是直觉性和悟性的结合(1)什么是直觉。
直觉是针对某事务的直接的大致想法,可以说直觉来自过去的经验,知识的累积和重组,以及自己所受过的思维训练。
(2)悟性是高层次的直觉,有较强的领悟能力,由于悟性思维长于将自然、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直接纳入人的经验,而不是进行部分的分析,因此,对事物认识只有概括性,同时还有点模糊性,缺乏了严密的而系统地论证。
(3)思维的模糊性,和朴素性促使人们用概括的语言笼统地直接说出格言式的定律和定则,然而,概括出的往往既具体对抽象的一般性结论。
在这种思维模式的产生,主要是源于秦汉以后的大一统,随着国家组织化日益严密和国家同构,在意识形态方面的致思趋势,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视线开始从先秦百家争鸣时的种形态在收缩,流连于道德领域;哲学思维和科学思维合二为一的结构随之向前倾斜,即使是在科学思维范围内,发展的心有偏向,与哲学思维相的辩证性特别发达,却忽视了另外的分析和创造性部分。
但是在宋明清时期,“由数达理”“缘数寻理”“事物之理”这些新思维发出了点闪光,给传统性思维带来了冲击,从模糊的整体观过渡为有序的整体观。
“月令图示”的辩证性,传统的思维方式擅长于从具体同一性出发,整体地,流动地,统一的认识对象。
在思考方法上,一直倾向于发展的辩证逻辑思维方式,而拙于以形式逻辑作为分析的主要手段。
是一种辩证思维,也是带有有机论色彩的过程性思维,认为万物都有生命,也包括非生物,这种观点代表中国的传统思维,说明中国人的思维则重于考察对象的相互联系及其运动变化的复杂情形,是把握对象动态联系的思维。
也说明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成为现代科学“代数”的摇篮,代数代表了中国传统思维对现代科学的代表。
这种思维方式应该说既有优点,也有缺点。
优点:精于观察的古代中国人很早就掌握了普遍联系的大量现象,利用进去和前人积累的经验,对事物的大致方向,发展趋势和整体效果做出预见和选择,还可以通过触类旁通去认识未能接触的事物,尤其是科学尚未能完全反映真理的时候,悟性思维作为一种科学的补充,还是很有作用的。
中国人的思维模式
中国人的思维模式(2009-09-01 13:33:44)转载▼标签:分类:生命的意义健康一、中国人传统的二维思维模式大凡中国人都生活在传统二维思维空间里,传统的思维模式又来自于传统的生活方式,几乎一生不变的以土地为核心的生存、生活环境导致他们实际看到的世界就是那么的单纯而狭隘,以致在中国人传统的思维定式中只有两个问题,也只需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我多大了?二是我该做什么?把它化成二维空间就是横轴是“时间”,竖轴则是“想法”,时间是以我的年龄为标准,想法当然到什么年龄该做什么?”,“我的年龄”与“我的想法”就构成了传统中的中国人二维思维的基本单元,这种思维模式象遗传基因一样,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信念、行为以及由此而构成的生活方式。
世界是立体的、空间是多维的,如此以平面的二维思维模式生活在立体的多维空间里,这种思维模式是显得多么的贫乏、无力并特别容易受伤害。
中国人往往是因为思维模式的简单而被别人置于无足轻重的地位,中国人和中国人在一起是,与外国人在一起更是。
性格与性格的冲突、文化与文化、文明与文明的冲突根深蒂固的原因就来自于历经千年沉淀于人们心中的思维模式。
传统的思维在现代社会中,都要承受一次又一次新资讯的冲击,一次又一次被抛弃、被遗弃的失败打击中,在一次又一次不堪忍受的痛中回归心灵的复苏,痛苦的反思中重新为自己的生命定位、定向,让自己的思维再生新枝。
在二维思维向立体思维演变的过程中,面对的不仅仅是痛,而是恐惧一种面临死的恐惧,就正如果把一个地上的人扔到空中的恐惧是一样,但是人如果不被一次次地抛向空中,那种与生俱来的平面思维模式,想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又几乎是不可能的。
把现实的空间模式变成自己的思维模式,绝非一日之功,不知从何时起“农民”这个词沦为了贬低别人名词了,变成骂人的话了,虽说与现代文明的要求不符合,但也是有着深层层次的社会原因的。
我是中国典型的农民后代,但是在我与现在大学生、研究生、海外归来的留学生交往中,也经常去听国内专家、学者的课,凤凰卫视的《世纪大讲堂》就是我最喜欢的节目,对他们渊博的学识我真是佩服的五体投地,但是我在感受他们的学问的同时,我惊讶地发现,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还是用她们父母的大脑在思考,就是说如果把他们获得的知识、学识、见识装到他们父母的大脑里,结果是一样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维模式及其影响力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维模式及其影响力中国传统文化自古以来积淀深厚,其中蕴含着独特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
这些传统思维模式不仅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考方式,也深刻地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和行事风格。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维模式,并分析其对当代社会和个体的影响。
一、继承与延续的思维模式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对历史和传统的尊重与继承,这一思维模式在中国社会中根深蒂固。
中国人注重传统的延续性,重视祖先的教诲和前辈的智慧。
这种思维模式使得中国人更加尊重长辈和传统,注重家族的血脉传承和文化传统的延续。
同时,对于从前人那里继承下来的智慧,中国人也更加重视并持续地积淀和传承下去。
这种思维模式的影响力体现在许多方面。
首先,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通常会将传统的价值观念和习俗传授给下一代,让孩子们继承这些传统并在日常生活中贯彻执行。
其次,许多中国人在职场上会遵循老一辈的做事方式和经验,注重学习前辈的经验以及尊重年长者的决策权。
继承与延续的思维模式使得中国社会更加稳定有序,也促进了家族和社会的凝聚力。
二、和谐统一的思维模式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尊重和谐,注重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关系。
这一思维模式教导人们在处理问题时追求和谐统一,强调中庸之道和平衡。
这种思维模式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事方式和沟通方式。
和谐统一的思维模式在中国社会中广泛体现。
人们追求的是人际关系的和谐,注重以和为贵,尽可能避免冲突和对立。
在职场中,中国人通常更注重团队合作和协调,强调沟通和协商,以达到共同的目标。
在家庭中,尊重长辈和亲和力也是和谐统一思维模式的具体体现。
三、以人为本的思维模式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注重关怀和照顾他人。
在这种思维模式下,中国人更关注人的情感需求和人际关系,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互助。
这种思维模式在中国社会中具有重要影响力。
在家庭中,亲情和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助关系是中国人非常关注的话题。
相亲相爱、互相尊重是家庭中人际关系的核心。
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方式是什么
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方式是什么象数理三维一体是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方式,比西方人只有数理二维多一维,逻辑上应该更科学。
以下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关于写象数理三维一体是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方式一起来看看吧!中国人的“象”思维源自周易,常把写意(性情)放在首位。
如果你看到一个人的名字里面有花、草、蝶等字样,你马上就会想到这个人是女性。
见到人以后,发现居然是个男性的话,你很快也会发现这个男性的身上有很多女性的特点,为人细腻、随和、柔顺等等,都可能有。
文字的象形、指示和会意,为什么会给人带来这么多联想和影响,显然是数理二维思维说不通的,而是“象”的作用。
“象”的通俗解释是写意,这是国画中的常用词,意为极尽情兴;与《艺术概论》中的形象思维还有不同,不但有形象,而且有情志。
国画大致分两类:一为工笔,二为写意。
画工笔是基本功,画写意看水平。
所以很多研习国画的人,大都是前半生画工笔,后半生画写意,或兼工带写。
张大千就是典型。
当然也有人例外,此为后话。
写意注重的是精神实质,是神似而不是形似。
所以中国画从不在乎是否当真有其事、真有其物,也不愿意刻意地按透视学原理、光学原理和比例尺作画。
山用浓淡来表现,山近则浓、山远则淡,从不拘泥于数理。
水则用留白来表现。
齐白石画虾,画面上只有虾,但谁都知道虾在水中游,满纸的空白处都是水,因为虾画得活啊。
油画是舶来品,到中国人手里却演绎成了写意油画。
写意油画还是油画,但完全是油画的一个新品种,创作风格、表达方式和精神实质都是中国的。
如果你在中国画油画,还是像西方油画那么刻板,画家自己都觉得没味道、不尽兴。
中国的戏剧也是大写意。
无论是京剧还是地方剧,都有自己一整套唱做念打的程序。
开门不用真有门,打虎不用真有虎。
舞台上空空荡荡,唱的和看的都知道演员在干什么。
看得西方人目瞪口呆。
中国人活得更写意。
以前是能够娶媳妇、生娃娃就满足了,现在是有份稳定的工作、健康的身体、幸福的家庭就满足了。
想法很多的人当然也有,但始终不是主体。
中国古人的文化思维模式
中国古人的文化思维模式
中国古人的文化思维模式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综合性思维:古代中国人注重整体和综合性思考,强调事物之间的关联和相互影响。
他们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
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会考虑多个因素,并寻求综合的解决方案。
2. 阴阳思维:古代中国人深信世界上存在着阴阳两种相对而互补的力量。
他们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阴阳相互作用、转化而来的。
这种思维模式在中国的哲学、医学和自然科学等领域广泛应用。
3. 周易思维:古代中国人注重观察自然现象和人类行为的规律,并试图通过推演和预测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周易思维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宇宙的运行规律和人类的行为道德有着内在的联系。
4. 德治思维:古代中国人重视道德伦理的观念,认为道德是社会秩序和个人修养的基础。
他们相信通过德治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而不仅仅是依靠法律的制约。
5. 古代中国人还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他们尊重前人的智慧和经验,但也鼓励创新和发展。
因此,在古代中国的文化思维模式中,传统与创新并存,相互融合。
这些思维模式在古代中国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并且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15讲 思维模式与方法
我国传统文化15讲思维模式与方法在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中,传统文化一直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我国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思维模式和方法被世界广泛传播和认可。
本文将围绕着我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模式和方法展开讨论,并探索其对当今世界的启示。
1. 什么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思维模式和方法?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思维模式和方法,通常被认为是以道德伦理、仁义礼智信为核心,以和为贵、以中庸为要,以德行立身,以礼节待人,重视家族和社会的亲和力与凝聚力。
在处理事务时,注重平衡和谐,强调整体观念,重视传统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与传承,并提倡和鼓励个体的修养与自我完善。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注重顺其自然,尊重自然规律,以宇宙观为基础,强调“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2. 思维模式与方法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应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思维模式和方法不仅体现在人们的行为举止和日常处世方式上,更贯穿于我国人的思考方式和决策机制中。
在商业领域,我国传统的“仁义礼智信”理念对商业活动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注重诚信、信誉和人脉关系,强调长远眼光和持久经营。
在政治和社会管理中,我国传统文化强调民族大义、社会稳定、以及领导和平民百姓的关系。
这种思维模式和方法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当代社会的发展和文化氛围。
3. 我国传统文化对当代世界的启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思维模式和方法,对当代世界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在全球化的今天,我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和谐、包容、尊重自然规律的理念,与当代世界对于环境保护、民族和谐、文化共融、可持续发展的追求不谋而合。
其注重整体观念与平衡思维的特点,也为当今社会的问题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4. 个人观点和理解对我而言,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思维模式和方法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教会我们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处世、如何思考。
在当代社会,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信息的爆炸,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思维模式和方法对于我们的启示尤为珍贵。
我们需要从中汲取养分,传承其精髓,并运用到现代生活和工作中。
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看法
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看法整体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主体,它表现为“天人合一”的认识观和“人文和合”的社会观。
作为思维方式,它具有渗透性、继承性、稳定性等特征。
中华民族习惯于把人类和万物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在对事物的认识上注重整体思维,讲究思维的全面性、整体性、综合性。
这种整体性思维方式渗透于哲学、道德、法律、科学、艺术、宗教等各个领域,贯穿于政治、经济、外交、生产以及一切日常生活的实践中,一代一代地被人们继承下来并使用着,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人民生活往往并不太好,能够读书写字的就更少的,因此除却少数能学习到新兴的知识的上流社会人群,底层的人民往往思维方式显得比较局限,受到当时社会时政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上层统治者的影响,可以说底层人民的思想几乎是一手掌握在统治者手中。
统治者把自己放在一个远远高于其他人的地位,把自己比作天,称自己为真龙天子,很好地体现出天人合一的思想。
对于天的畏惧心理,使广大的民众们臣服于自己。
同时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受传统的理想人格、价值取向和社会心理的影响,带有明显地道德化倾向。
人们对事物的判断有事实判断、价值判断和道德判断。
价值判断作为人的主体意识的外化,对人们对事物的事实判断有着明显地影响和制约,人们对事实的认识,总是受一定的价值系统的影响,为一定的价值取向所指导。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的事实判断,受制于价值判断,又由于传统社会是宗法制的、以道德为取向的社会,因此价值判断往往被道德伦理所充塞、代替、等同。
所谓道德判断,是主体依其特定的价值系统以善或恶、正义或非正义、公正或偏私、诚实或虚伪等道德概念对人们的行为所作的评价。
它主要通过社会舆论来扬善去恶、驱邪扶正,褒诚贬伪,借以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人们不注重事实判断,对事物和人的认识与评价的重点往往不在于其真相的是与非,而重于对事物的好坏、善恶、诚伪的明辨。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众所周知,不同民族的思维既有共同相似之处,同时也具有单一特殊之处。
因为作为一种生物,人类具有共同的生理属性,即人类的大脑功能。
此外,由于人类发展的进程大体一致,很自然地就奠定了不同民族思维的共同基础。
同时,由于人类大脑功能的复杂性,使得具有相同或者不同经历的不同种族和文化背景的人,形成了具有差异性的思维方式。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在体现着人类思维方式共性的同时,也呈现出其独特的韵味。
一思维方式的概念世界上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不同的思维方式。
刘长林将思维方式定义为:“在一个民族的发展过程中,那些长久地、稳定地、普遍地起作用的思维习惯、思维方法、对待事物的审视趋向和公认的观点,就叫作该民族的思维方式”(刘长林,1990)。
一直以来,许多专家和学者孜孜以求地从各个方面和角度对思维方式不断地进行研究。
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思维方式是一个复杂的双层结构。
其深层结构表现为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和观点,这包含人的情感、意志和潜意识等;而其表层结构的外观表现就是我们熟知的语言。
事实上,任何一种类型思维方式的形成都离不开一定的自然环境、生产环境和社会组织环境交织而成的人类生活背景,其形成过程非一朝一夕的,而是长期的、逐步的演变过程。
思维方式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主体,固定了思维的基本属性,包括思维结构、认知形式、民族文化、个性表达以及现实运用等。
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产生背景和发展过程来看,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恪守着独特的传统形式,固守着极富个性化的文化本位,坚持着自己对自然和社会特殊的认知方式。
二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法国学者列维・布留尔认为,原始思维方式是一种“情感的和激情的因素简直不让真正的思维获得任何优势”的思维方式。
冯天瑜先生把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概括为“观物取象”,认为“它是以未经分化的表象联系代替因果关系,必然性与偶然性尚未分化,人们不承认偶然性,而确信神秘的支配力量”。
显然,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这一特征与其原始的思维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浅谈中国人的传统思维定式
论文关键词:思维定式传统民俗论文摘要:中国人在传统社会里,通过长期的民俗的传承,形成独特的思维定式。
主要表现有家族本位、差序格局、平均主义等。
寻找这些思维定式的源头,就成为理解中国人的一把钥匙。
心理定式,是指人们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时的心理出发点。
由民间传统到心理定式,实在是因为在历史的长河里,民俗对人们心理上的影响是巨大的。
民众在无意识地“履行”着民俗活动的同,在其心理上、思维上打下了深深的传统的烙印。
这样的烙印使得人们在思考问题时会下意识地运用某种心理去采取相对固定的方式和手段。
这些表现主要有家族本位、差序格局、平均主义等。
现借讲授民俗学之机,整理思路,草成此文,就传统民俗在人们心理上的几种表现略抒拙见,以就教于方家。
一、家族本位传统社会中的中国人,自出生就处于一个家族(宗族)的包围之中。
诞生礼、成人礼、婚礼、葬礼,人一生的四个阶段,处处展现着作为地域小社会成员的位置。
而作为更重要家庭(家族)的一员,他的行为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而是作为整个家庭(家族)整体利益中的一环而存在。
先以家庭(家族)中的婚姻为例。
在我们的传统社会中,历来是以两家结“秦晋之好”来代指这种婚姻关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两家结成了“亲家”。
而这词的本意却是指秦国和晋国结成了政治联盟,它是以秦国国君用自己的女儿嫁给晋国国君为代价的。
国君女儿实际上就成为政治的牺牲品。
纵观历史的长河,两汉以下,历朝历代未尝不以这种方式作为政治手段来使用的。
不管是求得和平,抑或是出于笼络人心,都是将女子作为政治利益的交换来使用的。
对于这样的女子来说,又如何说不是悲哀的,这样的事情说明,婚姻,在我国传统社会里,不再是两个人简单的结婚,而是代之以更大的利益驱动。
我们传统社会对儿女的婚姻,向来都是“父母之命,媒灼之言”,把父母的好恶放在第一位,而把儿女的感情放在次要位置。
父母往往可以横加干涉儿女的婚姻生活,以至于出现了哀叹千古的“焦仲卿与刘兰芝”、“陆游与唐婉”的凄婉故事。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思维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思维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传统文化。
其中一项重要的特点是传统思维的影响和体现。
传统思维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价值观和世界观,对于理解中国文化和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思维,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整体观与辩证思维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整体观和辩证思维。
整体观是指将事物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注重事物之间的关联和相互作用。
辩证思维则是指将问题看作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通过矛盾的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
这种思维方式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世界的综合和求同存异的态度。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道家和儒家思想尤其强调整体观和辩证思维。
道家注重自然的整体规律和无为而治的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儒家则注重人伦关系和社会秩序,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这两种思想流派在中国社会的发展中,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二、尊重传统与崇尚孝道中国传统思维中,尊重传统和崇尚孝道是重要的价值观。
尊重传统是指对于历史、文化和传统习俗的敬重和继承。
中国人崇尚孝道,将家庭视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
这种传统思维在中国社会中深深扎根,对于家庭和社会的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是核心价值观之一。
中国人相信,孝顺父母可以延长寿命、祈来好运,因此尽孝是家庭中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尤其在中国农村地区,孝道思想仍然占据着重要地位,人们传承和弘扬着这一传统美德。
三、礼仪之邦和人情味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注重礼仪和人情味。
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也贯穿于社交场合和各种仪式活动。
礼仪不仅表达了对他人的尊重和敬意,也起到了社会秩序和和谐稳定的作用。
人情味是指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情谊。
中国传统文化鼓励人们关心他人,培养友善和亲和力。
人情味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有助于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网络。
四、谦虚与宽容中国传统文化强调谦虚和宽容。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在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类比性 思维被广泛应用于认识和理解自 然、社会和人类现象,以及探索 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类比性思维的表现
形象类比
通过将抽象的概念或现象与具体的形象或事物进行比较,从而理解其本质和规律。例如,将“道”与“水”进行比较 ,认为“道”如同“水”,具有润泽、渗透、滋养等特性,可以代表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规律。
经》、《道德经》等经典著作都强调了这种思维方式的重要性。
辩证性思维的表现
表现形式
辩证性思维在处理实际问题时, 通常采用一分为二、对立统一、 矛盾转化等思想方法,注重从正 反两个方面思考问题,并寻求最
优解决方案。
与实际应用的结合
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 域,辩证性思维被广泛应用,如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都体
03
指导实践: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对于指导人们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 用,如中医理论、风水学说等。
04
促进文化交流: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对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 解具有积极意义,有助于增进相互理解和友谊。
对未来研究和发展的展望
深化研究
跨学科研究
实践应用
国际化发展
进一步深化对中国传统思维方 式的深入研究,挖掘其内涵和 价值。
直觉性思维的影响
1 2 3
文化传承
直觉性思维在文化传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得 传统文化能够得以保持其原始面貌和独特性。
创新思维
直觉性思维鼓励人们在常规思路之外寻找解决问 题的方法,有助于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
局限性
然而,直觉性思维也存在局限性,如易受个人经 验、情感等因素影响,缺乏客观标准,容易导致 偏见和误判。
05
直觉性思维
直觉性思维的含义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是怎样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是怎样的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就有很多人不是很了解吧。
下面是由小编分享的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希望对你有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一、辩证思维辩证思维是指以变化发展视角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通常被认为是与逻辑思维相对立的一种思维方式。
在逻辑思维中,事物一般是“非此即彼”、“非真即假”,而在辩证思维中,事物可以在同一时间里“亦此亦彼”、“亦真亦假”而无碍思维活动的正常进行。
辨证思维模式要求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时,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
? 辩证思维是唯物辩证法在思维中的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范畴、观点、规律完全适用于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是客观辩证法在思维中的反映,联系、发展的观点也是辩证思维的基本观点。
辩证思维对传统文化的影响辩证思维深深地渗透到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影响社会的发展进步; 决定传统文化的发展走向; 影响古代的军事理论和战争决策; 影响传统的中医理论; 对中国的历史发展、民族智慧的开发、文化的健康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的重要形式,指的是思维主体通过对思维对象的直观认识,以非逻辑、非理性的形式,试图认识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
? 直觉思维既有直观性,又有体悟性,是直观与体悟的统一。
直觉思维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影响着中国人对宇宙人生的把握? 影响着中国古代的审美艺术? 影响着中国古代文化对“顿悟”的重视? 需要注意的是:1.传统的直觉思维不同于今天所说的直觉思维 2.直觉思维表面看来是非理性的,实质上蕴含、积淀着理性三、中和思维 ? 中和思维:指传统文化中认识和解决问题所采取的不偏不倚、执中适度的思维方法。
? 中和思维起源于人们对“执中”“尚中”的认识? 中和思维将“中庸”看作是最高的道德标准? 中和思维被普遍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艺术创造中强调“中和之美”就是一种具体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沿革中华传统文化即是先秦时期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关于对人、对社会的认识,以及对社会行为规范的追求,----即"仁义礼智信"。
中国的思维方式
的思维方式传说在远古时期,人类没有种族区别,相互之间没有差异,相互之间的沟通没有障碍。
有一天所有的人类在一起想建一座可以到达上帝的高塔,于是人类同心协力,高塔一天比一天高耸,后来天神们怕人类真的到达天堂,于是就用魔法让高塔的每一层的人产生了不同的,于是他们没法在沟通,相互之间所说的语言无法听懂。
所以就不同的种族,慢慢的就演变出不同国家不同的的人种。
世界上有着两百多个国家,这两百多个国家之中,又有着好多的种族或民族。
而各个民族之间又有着自己肚子的文化和。
她们的文化不同,不同,便导致了个种族在看待事情的出发点不同,思维方式不同。
在这现今60亿人之中,民族一直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有着方人典型的思维.的思维模式,最有特色的是整体思维、直观思维、类比思维、辨证思维。
一、整体思维所谓整体思维,是指把天地、人、看做密切贯通的整体,认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一个整体系统中,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互相依存的联系。
ﻭ古人在这方面有许多典型的,例如的孟子说:“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孟子·尽心上》)的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我们把“上下与天地同流”跟“万物与我为一”联系起来看子可以知道无论是先秦的儒家还是道家,都是把人与天地万物看做是一个整体系统的。
由此我们可以明白先秦典籍中大量出现的“一”的含义.例如《易·系辞传下》说:“天下之物,贞乎一者也。
从根本上看,“一”都是讲整体、系统及其贯通的。
ﻭ在整体思维上,汉代使学说和五行学说得以完善,对的对立统一关系,相互调节维持整体平衡的功能,都作了充分的说明。
到宋代,的开创者周敦颐著《太极图说》,上篇讲天地,下篇论人,认为天地系统的秩序结构,就是人的行为的规范,人的思想、行为与天地秩序相合,才能真正实现“天--地——人”宇宙大系统的统一。
宋代把古代整体系统的思维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探索宇宙的本体和深层的内在联系;注重从直观体验、心性、精神去接近天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人的传统思维定式(一)
论文关键词:思维定式传统民俗
论文摘要:中国人在传统社会里,通过长期的民俗的传承,形成独特的思维定式。
主要表现有家族本位、差序格局、平均主义等。
寻找这些思维定式的源头,就成为理解中国人的一把钥匙。
心理定式,是指人们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时的心理出发点。
由民间传统到心理定式,实在是因为在历史的长河里,民俗对人们心理上的影响是巨大的。
民众在无意识地“履行”着民俗活动的同,在其心理上、思维上打下了深深的传统的烙印。
这样的烙印使得人们在思考问题时会下意识地运用某种心理去采取相对固定的方式和手段。
这些表现主要有家族本位、差序格局、平均主义等。
现借讲授民俗学之机,整理思路,草成此文,就传统民俗在人们心理上的几种表现略抒拙见,以就教于方家。
一、家族本位
传统社会中的中国人,自出生就处于一个家族(宗族)的包围之中。
诞生礼、成人礼、婚礼、葬礼,人一生的四个阶段,处处展现著作为地域小社会成员的位置。
而作为更重要家庭(家族)的一员,他的行为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而是作为整个家庭(家族)整体利益中的一环而存在。
先以家庭(家族)中的婚姻为例。
在我们的传统社会中,历来是以两家结“秦晋之好”来代指这种婚姻关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两家结成了“亲家”。
而这词的本意却是指秦国和晋国结成了政治联盟,它是以秦国国君用自己的女儿嫁给晋国国君为代价的。
国君女儿实际上就成为政治的牺牲品。
纵观历史的长河,两汉以下,历朝历代未尝不以这种方式作为政治手段来使用的。
不管是求得和平,抑或是出于笼络人心,都是将女子作为政治利益的交换来使用的。
对于这样的女子来说,又如何说不是悲哀的,这样的事情说明,婚姻,在我国传统社会里,不再是两个人简单的结婚,而是代之以更大的利益驱动。
我们传统社会对儿女的婚姻,向来都是“父母之命,媒灼之言”,把父母的好恶放在第一位,而把儿女的感情放在次要位置。
父母往往可以横加干涉儿女的婚姻生活,以至于出现了哀叹千古的“焦仲卿与刘兰芝”、“陆游与唐婉”的凄婉故事。
而父母的出发点是想找个“门当户对”的亲家,不考虑子女的意愿。
这样的结果.结婚的儿女双方家庭,甚至是家族(或宗族),都随着他们的婚姻结合而成为牢固的联盟。
而子女在这样的环境中,也就被抹杀了自己的个人感情,甚至是个性。
家庭、家族(或宗族)的利益,每每放在第一位,而个人的利益被放在次要位置。
再者,传统社会中的“门户”观念,亦是造成此种观念的源头之一。
“门户”,一般来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指宗族一姓中之一支,狭义指中国传统的小家庭。
延续“门户”,成为历史上的家庭生育后代的目标和理想。
将家族比做树木,而保证树枝的繁茂,防止枝干的断节,就是家族最大的任务。
没有子嗣,也要纳妾,甚至是过继一个来承继所谓的“门户”。
实在也是古人观念的典型反映。
而作为家族中的一员,他负有保护整个家族不受外界侵犯、保证家族延续繁茂的艰巨任务。
所以,在困难面前,个人与家族的利益密切相关。
因个人是家族中的个人,没有家族也就没有所谓的个人。
故为了保全家族,个人牺牲自己生命也在所不惜。
北魏末年,杨侃参与了诛杀尔朱荣的谋划。
在尔朱荣的侄子尔朱兆带兵人洛阳时,他潜逃关西回家。
后来,尔朱兆的堂弟尔朱夭光到关西,派杨侃的亲家招抚他,并立盟誓许诺饶恕他。
侃的从兄“恐为家祸,令侃出应,假其食言,不过一人身段,冀全百口。
侃往赴之,秋七月,为天光所害。
”(魏书》卷58《杨播列传附子侃传》)这样的事例在史书上真的数不胜数。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曾盛行“君”、“父”先后的辩论,“君”是指国君,代指朝廷;“父”即指父亲,代指家族。
这是关于朝廷和家族利益先后的讨论。
最后还是“父”占了上风。
这也就有了为了家族利益而无视南北朝朝代更替的各个世家大族。
但是这样的观念对于各个王朝的统治毕竟是有害而无利的,所以在后来,折中为众所周知的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只要保全其中一个,就被视为一个完整的人,而不会担什么骂名。
但是不管是“君”与“父”或“忠”与“孝”,抑或是“家族”与“国家”,这对于个人来说,仅仅是大集体与小集体的差别说到底,还是没有个人。
这种以家族利益为前提的心理定式,绵延了千年而不改易,现在依然有其深远的影响。
二、差序格局
“差序格局”是引自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的观点。
费先生着重阐述的是中国的乡土社会里的社会的网。
他说,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
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
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
这个网络象一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
其实,这样的一种关系,主要是由我们传统的葬礼上的“五服”观念推衍而来。
“五服”是葬礼上参加者所穿的各种丧服。
包括斩衰、齐(期)衰、大功、小功、绝麻五种。
这是由不同布料按照不同方式缝制的丧服。
依照和死者的不同血缘关系穿不同的丧服,而重要的是血缘关系越远,穿的丧服质地也越好,缝制的越精细。
所以在丧礼上,我们尽可以通过穿的丧服来辨别每个在场的人和死者的关系以及和自己的亲疏。
我们古代有“五世亲尽,的说法,而按照血缘关系划分“五代”,就成为关系远近的一种标志。
在笔者家乡,现在依然用“五服”来代指亲族关系的远近。
而血缘关系的远近,就带给我们对人和事物的态度上的亲疏,这在我们待人接物上都会有表现。
而由血缘关系的远近所衍生的是地缘关系。
这是以出生地的远近来确定关系远近的类血缘关系。
人们距自己的出生地越远,心理上所能接纳的地域也就越广。
比如,我们在省内,往往以一个地区为老乡,而在省外,就是以河北省为老乡,同样,我们到南方,以北方老乡互相称呼,而到国外,整个中国范围内的各个民族都是中国人了。
这样一种以自我为中心而接纳扩延的心理,体现了中国人关系远近的判断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