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捆小棒》一课带给我的思考教案
《捆小棒》教案
《捆小棒》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第六章第三节“捆小棒”。
详细内容包括:认识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运用小棒的捆扎方法,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小棒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掌握10以内的加减运算。
2. 培养学生运用小棒进行数学运算的兴趣,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10以内的加减运算。
教学重点: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运用小棒进行运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小棒、教学课件、黑板、粉笔。
学生准备:小棒、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小棒捆扎的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如何用小棒进行捆扎?捆扎过程中涉及哪些数学运算?2. 新课导入(1)讲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
(2)展示小棒捆扎的方法,让学生动手实践,体会加法和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例题讲解(1)出示例题:请用小棒表示3+2的结果。
(2)引导学生运用小棒进行操作,找出答案。
(3)讲解解题思路,强调加法的运算方法。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用小棒完成课本第45页的练习题。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5. 小结与拓展(2)拓展:让学生思考如何用小棒表示更多数量的加减运算。
六、板书设计1. 《捆小棒》2. 内容:(1)加法和减法的概念(2)10以内的加减运算(3)小棒的运用方法七、作业设计(1)4+3(2)72(3)5+4(4)962. 答案:(1)7(2)5(3)9(4)3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加法和减法的概念掌握较好,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部分学生仍存在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个别辅导,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 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如何用小棒表示更复杂的加减运算,如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等。
同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数学一年级上册《捆小棒》一等奖说课稿与反思
数学一年级上册《捆小棒》一等奖说课稿与反思《数学一年级上册《捆小棒》一等奖说课稿与反思》这是优秀的说课稿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数学一年级上册《捆小棒》一等奖说课稿与反思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捆小棒(11~20各数的认识)一、说教材捆小棒是北师大版数学第一册第七单元的内容,主要是认识11~20的各数,这是帮助学生建立数位概念的重要知识点之一。
教材中所呈现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数一数,捆一捆。
这是运用学生原有的经验,建立十个一捆的观念,进而帮助学生建立11~20各数的表象。
二是摆一摆,想一想。
这部分内容的侧重点是把图像与计数器表示数结合起来,这也是学生过渡到抽象符号的重要环节。
同时,在本部分的内容中又呈现了数的组成,让学生知道十几的数分别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三是数的认识的拓展。
为了让学生较全面地认识数,教材安排了在直尺上读数。
二、说学情一年级的学生对于10到20各数能数出来,但是对于他们的组成却一点也不了解。
一年级的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让学生仔细观察、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说教学目标1. 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活动过程,初步认识11~20的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大小。
2. 经历观察、思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参加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11~20各数,理解11~20各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对数位的理解。
教学准备:学生:小棒、计数器、老师:课件、小棒、计数器、四、说教法和学法(一)操作实践法,以实践促思维。
通过摆小棒,拨计数器等操作,积累感性经验以“动促”“思”,形成“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十几”的概念。
在活动中,不仅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而且让学生充分展示才能,为理解和认识20以内数的组成做好充分的准备,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捆小棒》一课带给我的思考
《捆小棒》一课带给我的思考引言《捆小棒》是一部富有哲学思考的小说,简洁而富有启发性。
这篇文章将探讨《捆小棒》一课带给我的思考,包括对个人成长、人际关系和社会价值观的影响。
个人成长在《捆小棒》一课中,主人公小明通过捆绑小棒来锻炼自己的耐力和毅力。
这个过程让我反思了自己目标的确定和坚持的重要性。
有时候,我们容易轻易放弃,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失去动力。
然而,只有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才能够突破自己的极限,并实现我们的梦想。
同时,《捆小棒》也让我意识到了自我反思的重要性。
小明在捆小棒过程中通过对自己的思考和观察,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技巧和方法。
这提醒我在做任何事情时也要保持警觉,及时调整策略和方法,不断进步和成长。
人际关系在故事中,小明的朋友小华是一个关心他的人。
他经常给小明鼓励和支持,并在小明面临困境时伸出援手。
这让我反思了朋友之间的真诚和鼓励的重要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需要这样的友谊,互相帮助和支持。
当我们面临挑战时,有人给予我们鼓励和支持,能够让我们更有信心和勇气面对困难。
另外,《捆小棒》也提醒我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的耐心和尊重。
小明在训练过程中需要和小棒进行长时间的交流,通过观察和倾听来了解小棒的需求。
这启示了我在与他人交流时重要的价值:耐心倾听并理解对方,以及尊重他人的独特需求和感受。
这将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相互理解。
社会价值观故事中,通过捆小棒的训练,小明最终实现了超越自己的成就,获得了尊重和赞赏。
这引发了我对社会价值观的思考。
在现实中,我们往往评判一个人的成就和能力,而忽略了他们背后所付出的努力和付出的代价。
通过《捆小棒》一课,我意识到了每个人事情背后的努力和奉献,以及应该给予更多的理解和认可。
此外,《捆小棒》也启示了我对于荣誉和成就的看法。
小明通过捆小棒训练获得的成就是内心的满足感和尊重,而不是外部的荣誉或奖励。
这让我认识到真正的价值在于内心的满足和成就感,而不是他人的赞赏和认可。
结论通过阅读和思考《捆小棒》一课,我深深体会到了个人成长、人际关系和社会价值观的重要性。
一年级数学:捆小棒(教案)
⼀年级数学:捆⼩棒(教案)⼩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教材数学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数学教案 / ⼩学数学 / ⼩学⼀年级数学教案编订:XX⽂讯教育机构捆⼩棒(教案)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途为通过学习数学的内容,让学⽣可以提升判断能⼒、分析能⼒、理解能⼒,培养学⽣的逻辑、直觉判断等能⼒,本教学设计资料适⽤于⼩学⼀年级数学科⽬, 学习后学⽣能得到全⾯的发展和提⾼。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的编写,可以放⼼修改调整或直接进⾏教学使⽤。
教案⽰例捆⼩棒教学⽬标1.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让学⽣认、读、写11~20各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建⽴数位的概念.2.培养学⽣能够准确地⽤数学语⾔对概念进⾏表达的能⼒.3.培养学⽣勤于动⼿和勤于动⼝的习惯.教学重点11~20这些数的个位和⼗位上各数的含义.教学难点对“数位”的理解.教具准备⼩棒,计数器.学具准备⼩棒,计数器.教学设计⼀、教学导⼊同学们,你们看,⽼师今天给⼤家准备了这么多精美的礼品,⼀会⼉将把它们奖给今天表现最好的那些同学,我们来看看⽼师准备了多少个奖品.(师⽣⼀起数,个数⼤于10)咦?这⼤于10的数该怎样表⽰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下.⼆、活动⼀:建⽴数位概念.(⼀)数⼩棒1.⽼师⼿⾥有⼏根⼩棒?我们来数⼀数,1、2、3、4、5、6、7、8、9、10.2.⼀根⼀根数,有10根⼩棒,也就是10个1.现在我们把它捆成⼀捆,它就成了1个⼗.3.学⽣⾃⼰数出10根⼩棒,并将10根捆成⼀捆,体会10个⼀就是1个⼗.4.让学⽣再拿出1根⼩棒.(1)、现在是⼏根⼩棒?。
小学一年级数学《捆小棒》教案
(3)设置练习题,让学生动手操作小棒,亲身体验进位和退位的过程。
2.熟练运用小棒进行捆绑和分解: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这一技能,教师可采取以下措施:
(1)课堂教学中,多次进行小棒操作的演示和练习。
(2)设置丰富的课堂活动,如小组竞赛、接力游戏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利用小棒进行操作,解决问题。
(2)学生互相提问,进行小组合作交流。
4.总结规律
引导学生总结数的捆绑和分解的方法,以及进位和退位的处理。
5.巩固练习
(1)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互相批改,交流解题心得。
六、板书设计
1.板书标题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捆小棒
2.板书内容:
(1)数的捆绑与分解方法
(3)课后鼓励学生在家中与家长一起进行小棒操作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二、实践情景引入解析
实践情景引入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环节。在本节课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小猴买香蕉的情景,教师可从以下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1.创设有趣的故事情境,让学生产生共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小猴买香蕉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小棒进行数的捆绑和分解。
1.是否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2.是否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积极态度。
四、教学效果
1.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2.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以及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五、改进措施
1.针对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2.注重课后反思,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数学教学设计-捆小棒
数学教学设计-捆小棒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捆小棒问题的概念和解决方法;2. 学生能够运用捆小棒问题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 学生培养逻辑思维和数学推理能力;4. 学生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过程:1. 导入- 引入问题: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在一所学校的操场上有一堆小棒,你可以用一根小棒把另外两根小棒捆起来。
那么,如果有10根小棒,你最多能捆几对?- 讨论捆小棒问题: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思考和想法,鼓励他们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
- 引入概念:捆小棒问题是一个典型的组合问题,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需要运用数学的思维方法。
2. 理解捆小棒问题- 定义:捆小棒问题是指在一组小棒中,将小棒捆绑成对。
- 性质:每对小棒所需的捆绑方式相同,最后可能会剩下一根小棒。
3. 解决捆小棒问题- 暴力求解法:让学生尝试用纸张或其他实物来模拟捆小棒问题。
通过不断尝试,学生可以找到一个规律。
- 使用数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捆小棒问题的数学解法。
可以通过奇偶性的判断来简化问题,或者运用数学的组合和排列方法进行求解。
4. 运用捆小棒问题- 实际问题应用:将捆小棒问题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相结合,让学生运用捆小棒问题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 提供练习题:给学生一些练习题,让他们运用捆小棒问题的知识来解答。
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来求解,加强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合作解决捆小棒问题,互相讨论和思考。
鼓励他们分享和比较不同的解法,并总结出最优解。
- 展示和交流:让学生展示他们的解法和思路,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
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6. 总结和评价- 总结归纳:对捆小棒问题的概念、解法和应用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 评价反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和思考。
教案精选:小学一年级数学《捆小棒》教学设计.doc
教案精选:小学一年级数学《捆小棒》教学设计教案精选:小学一年级数学《捆小棒》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如下:1. 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活动过程,初步认 识11〜20的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大小。
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参加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11〜20的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 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教学难点:建立初步的数位概念。
教学准备:学生:小棒、计数器、老师:课件、小棒、计数器、三说教法和学法 一、运用情景教学法,激趣导入。
思考等数学活动, 培养学生的思维 2.经历观察、根据一年级的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一个森林运动会捡小棒比赛的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很自然的体会到10个捆一捆的必要性。
二、操作实践法,以实践促思维。
通过摆小棒,拨计数器等操作,积累感性经验以“动” 促“思”,形成“1个十和几个一合成十几”的概念。
在活动中, 不仅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而且让学生充分展示才能,为理解和认识20以内数的组成做好的充分的准备,也从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合作探究学习法的运用,促进了生生之间的互补。
合作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方法,在小组中交流摆法,互相启发,使认识得到深化,知识得到巩固,也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以游戏教学法为主的练习,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较好达到了使学生对知识进一步感知、理解、掌握、运用的目的。
说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计数器,小棒,2人一组的每组20根小棒,每人一个计数器几个橡皮筋。
课前布置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方有11—20各数。
四,说教学过程:(一)通过情景创设,让学生感知10个10个数的简便性。
这个环节是这样进行的:播放小动物在进行捡小棒比赛的情景,让学生观察:谁摆的小棒能让我们很快的看出是多少根这个问题,让学生感知10个10个数的简便性。
(二)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11到20各数的组成.第一个环节,让学生通过数一数、捆一捆的活动,让学生具体感知10个一是一个十。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7.1《捆小棒》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7.1《捆小棒》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捆小棒》这一节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7.1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让学生亲手操作小棒,来学习加减法的基本运算。
教材通过直观的图片和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发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接触数学,对于加减法还没有明确的概念,但是他们对实物有很强的兴趣,喜欢动手操作。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让他们通过动手操作,直观地感受加减法的运算过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加减法的运算过程,能够熟练地进行小棒的捆扎和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动手操作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加减法的运算过程,能够进行小棒的捆扎和计算。
2.难点: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运算规律,能够灵活地进行计算。
五. 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小棒的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加减法的运算过程。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小棒,发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
3.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实践,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小棒作为教具,每个学生准备一小捆小棒。
2.准备PPT,内容包括小棒的图片和相关的运算题目。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小棒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小棒的数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提出问题:“如果我们把这些小棒捆在一起,会发生什么变化呢?”2.呈现(10分钟)教师演示如何将小棒进行捆扎,并解释捆扎的过程就是加减法的运算过程。
然后给出一些简单的运算题目,让学生进行尝试。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实践,尝试解决给出的运算题目。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
2024年小学一年级数学《捆小棒》教案
2024年小学一年级数学《捆小棒》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材第四章第三节《捆小棒》。
内容包括:认识10以内的数,掌握数的顺序,理解数的组成;通过操作小棒,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数出10以内的数,并理解数的顺序和组成。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小棒,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数的组成,培养空间想象力。
教学重点:熟练地数出10以内的数,掌握数的顺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小棒、教学卡片、多媒体课件。
学具:学生用小棒、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小棒,引导学生观察,提出问题:“谁能数一数这些小棒有多少根?”2. 例题讲解(1)引导学生用小棒进行操作,数出10以内的数。
(2)通过小棒的操作,讲解数的顺序和组成。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用小棒进行数数,巩固10以内的数。
(2)展示教学卡片,让学生说出卡片上的数,并理解数的组成。
4. 小组讨论5. 课堂小结6. 课堂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鼓励表现优秀的学生。
六、板书设计1. 捆小棒2. 内容:(1)10以内的数:1、2、3、4、5、6、7、8、9、10(2)数的顺序:从小到大,依次递增(3)数的组成:每个数由几个一组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用小棒数出10以内的数,并写出每个数的组成。
(2)和家长一起玩数小棒游戏,提高数数速度。
2. 答案(1)1=1个一,2=2个一,3=3个一,……,10=10个一(2)根据实际情况,提高数数速度。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2. 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小棒表示更大的数?(2)鼓励学生进行家庭实践,和家长一起探索数的奥秘。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操作性和实践性;2.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和具体性;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突出性;4. 教具与学具的实用性;5. 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性和趣味性;6. 板书设计的清晰性和逻辑性;7.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拓展性;8.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性。
《捆小棒》教学反思.
《捆小棒》教学反思
2019-05-09
《捆小棒》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
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11~20各数,知道这些数的排列顺序和组成,重点内容是对数位概念的理解,具体到解题思路时,要在学生头脑中建立以“十”为单位计数的简便性。
对于20以内的数绝大多数孩子在入学前已初步会数,但对于建立数位概念却不清楚。
因此,我首先从学生数喜欢的东西入手,通过学生数一数,捆一捆等活动形式,创设了猜数的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建立十个一捆的观念,建立11-20各数的表象。
其次,通过摆小棒把用计数器表示数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理解十位上和个位上的珠子所表示的意义是不同的,在这一过程中又呈现了数的组合,通过摆小棒和在计数器上拨珠两者间的转化练习,让学生知道十几的数分别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合成的,并通过“摆一摆,拔一拔”这个环节,让他们在学习小组内充分展示各自的'思维方法及过程,营造一种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氛围。
最后是数的认识的拓展,即数的顺序与大小,这一环节我安排了直尺上读数的活动,一方面拓展学生对数的认识的范围,另一方面也能形象地让学生看到20以内数的排列,并掌握了数的大小排列顺序、培养了数感。
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体会到学数学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力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他们通过有目的操作、交流、讨论,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不足之处:
在教学设计时,没有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以至于让他们在捆小棒的过程中耽搁了时间,少数孩子无法完成将十根小棒捆成一捆的活动,忽略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时间安排没有侧重点,导致整节课没有顺利完成。
小学一年级数学《捆小棒》优质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捆小棒》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材《数学乐园》第三单元“加法和减法”,具体内容为第六节“捆小棒”。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运用小棒的捆数进行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计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小棒的捆数与数字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小棒进行1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小棒的捆数与数字之间的关系,进行1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
难点:灵活运用小棒进行加减法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小棒、PPT、黑板学具:小棒、练习本、彩笔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小兔子拔萝卜的故事,引导学生观察小兔子拔了多少个萝卜,如何将萝卜进行捆扎。
2. 新课导入(10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小棒的捆数与数字之间的关系。
(2)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理解小棒可以用来表示数字,进行加减法计算。
3. 例题讲解(10分钟)(1)出示例题:“小兔子拔了3个萝卜,又拔了4个萝卜,一共拔了多少个萝卜?”(2)引导学生用小棒表示3和4,进行加法计算。
4. 随堂练习(10分钟)(1)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引导学生相互检查,讨论解答方法。
5. 小组合作(1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定数量的小棒。
(2)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加减法计算任务,记录结果。
(3)各小组汇报计算结果,交流计算方法。
(2)拓展思考:如何用小棒进行减法计算?六、板书设计1. 《捆小棒》2. 内容:(1)小棒的捆数与数字之间的关系(2)10以内的加法计算(3)10以内的减法计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3= 4+5= 6+4= 7+3=72= 63= 54= 95=2. 答案:(1)5、9、10、10(2)5、3、1、4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小棒的捆数进行加减法计算,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效果良好。
小学一年级数学《捆小棒》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
听口令,做动作
活动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20以内数的顺序、组成以及大小比较.
活动准备
1-20的数字卡片
活动过程
1.20名同学每人胸前都佩戴一张数字卡片.
2.教师说要求,学生活动.如: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队,比17大的数出列,分别介绍自己(说组成),两位数原地转两圈,找相邻的数做朋友,15后面第三个数教大家做动作等.
小学一年级数学《捆小棒》优秀教案二
〖教学目标〗
1.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活动过程,初步认识11~20的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大小。
2.经历观察、思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参加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③9在10的前面,10比9多1。
④10是最小的两位数,9是的一位数。
⑤我还知道2,4,6,8,10是双数。
……
师: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数?
生:钟面、日历、手表上的数……
师:(投影显示一包原装的铅笔)你能猜出这包是几根吗?(猜猜看)
让学生打开自己与屏幕上一样的一包,数数有几根。让学生拿小棒,数出10根,用皮筋扎成1捆。
选8个同学戴上号码头饰:9号、10号、11号、13号、16号、15号、14号、12号。
师:你们8名同学代表我们班参加学校运动会,希望你们奋力拼搏,为班级争光。
(1)请运动员按从小到大的号码顺序排好队,并报出自己的号码。
(2)宣布队员参赛项目。(如点到自己的号码向前一步站好,然后再归队。)
①号码比14小的运动员参加50米赛跑。
6.刚才我们拨出了“11”,你还会拨哪些数?再把它写出来。(两人一组,边拨,边读,边写。)
小学一年级数学《捆小棒》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捆小棒》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捆小棒》。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十”的意义,学会将10个一捆成一组,从而为后续学习两位数的组成和加减法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十”的意义,学会将10个一捆成一组。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十”的意义,学会将10个一捆成一组。
难点:让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捆小棒的操作,并理解其背后的数学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小棒、尺子、剪刀学具:小棒、尺子、剪刀、计数器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捧小棒,提问:“我们怎样才能知道这里有10根小棒呢?”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引导学生发现将10根小棒捆成一组的方法。
2. 讲解示范(10分钟)教师讲解捆小棒的方法,示范如何将10根小棒捆成一组,并强调捆小棒的意义。
让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操作,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捆小棒的方法。
3.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捆小棒的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
例如:“这里有15根小棒,你能将它分成几组?”、“这里有20根小棒,你能将它分成几组?”等。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4.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出示一道例题:“小明有23根小棒,他想将它们捆成几组?”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讲解解题过程,引导学生理解捆小棒的数学意义。
5. 小组合作(10分钟)教师让学生分组,每组共同完成一道捆小棒的问题。
例如:“你们组有30根小棒,你们能将它分成几组?”学生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小棒 1 1 1 1 1 1 1 1 1 1|\/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填空题:这里有多少根小棒?(答案:12)(2)判断题:将10根小棒捆成一组叫做一组。
《捆小棒》教学反思
《捆小棒》教学反思《捆小棒》教学反思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捆小棒》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捆小棒》教学反思1《捆小棒》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
对于20以内的数绝大多数孩子在入学前已初步会数,但对于建立数位概念却不清楚。
因此,这节课的教学,我首先从学生数喜欢的东西入手,力求体现师生间的双向活动。
教师指导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数一数”“捆一捆”“拨一拨”“说一说”“画一画”,初步体验10个一是1个十,以及11~20各数的顺序及大小。
教师提出“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关于这些数你还知道些什么?”等问题,让学生去探索、去思考,帮助学生建立十个一捆的观念,建立11--20各数的表象。
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体会到学数学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力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他们通过有目的操作、交流、讨论,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成功之处:1. 激趣引入: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便于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
2. 教学形式多样,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3.运用多媒体形象生动的画面,容易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学生的回答立即获得反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练习设计:目的明确,有趣味性,符合儿童年龄特点,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渗透了美育、体育、品德教育。
《捆小棒》教学反思2《捆小棒》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
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11~20各数,知道这些数的排列顺序和组成,重点内容是对数位概念的理解,具体到解题思路时,要在学生头脑中建立以“十”为单位计数的简便性。
对于20以内的数绝大多数孩子在入学前已初步会数,但对于建立数位概念却不清楚。
因此,我首先从学生数喜欢的东西入手,通过学生数一数,捆一捆等活动形式,创设了猜数的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建立十个一捆的观念,建立11-20各数的表象。
《捆小棒》教学反思
《捆小棒》教学反思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不断探究学习理念。
那么,光凭一本书,一张嘴走进课堂是远远不够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课堂充满生机,充满热情。
我在捆小棒这节课中,利用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走入情景后产生愿意学习、大胆发言的欲望,并在学生发言后利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从而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为了充分备好一节课,我精心设计每一个探究性的问题,那就需要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本节课,因学生要掌握的知识很多,又很抽象,尤其是在教学“11”时,对于分清数这个比较抽象的知识,我先利用小棒、皮掏、计数器,让学生摆一摆(小棒),再说一说,怎样摆的,通过拨一拨,理解数位的概念,把动手拨变为自己的理解,然后在利用多媒体,把抽象的知识通过图象的生动性,直观的展示给学生,最后利用写一写理解数位的含义,达到巩固的目的。
本节课的重难点就在这样的四个环节中轻松解决了,通过实践也确实可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小学一年级数学《捆小棒》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一年级数学《捆小棒》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捆小棒”这个教学内容,其实主要是学习认、读、写11-20各数,把握20以内数的挨次,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学校一班级数学《捆小棒》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盼望能关心到大家!学校一班级数学《捆小棒》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在详细的操作活动中,让同学认、读、写11~20各数,把握20以内数的挨次,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2.培育同学能够精确地用数学语言对概念进行表达的力量.3.培育同学勤于动手和勤于动口的习惯.教学重点:11~20这些数的个位和十位上各数的含义.教学难点:对“数位”的理解.教具预备:小棒,计数器.学具预备:小棒,计数器.教学设计:一、教学导入同学们,你们看,老师今日给大家预备了这么多精致的礼品,一会儿将把它们奖给今日表现的那些同学,我们来看看老师预备了多少个奖品.(师生一起数,个数大于10)咦?这大于10的数该怎样表示呢?今日我们就来讨论一下.二、活动一:建立数位概念.(一)数小棒1.老师手里有几根小棒?我们来数一数,1、2、3、4、5、6、7、8、9、10.2.一根一根数,有10根小棒,也就是10个1.现在我们把它捆成一捆,它就成了1个十.3.同学自己数出10根小棒,并将10根捆成一捆,体会10个一就是1个十.4.让同学再拿出1根小棒.(1)、现在是几根小棒?(2)它是由什么组成的?(是由1个十和1个一组成的)(3)它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它里面有1个十和1个一).(二)介绍计数器及数位1.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其次位是十位.十位上的1就表示是10.2.让同学在计数器上拨出11.一边拨一边说:“在个位上拨几,在十位上拨几.”3.同样的方法让同学学会数、认、读、写12~20各数.三、活动二:快速拨数.(一)师生互练1.老师说数,同学快速在计数器上拨出.2.说一说它的含义及是怎么拨的.(二)生生互练一人说数,另一人拨出,并说一说.两人互换再练.四、活动三:对口令.(一)师生互对例:老师说16,同学对1个十和6个一.老师说1个十和7个一,同学对17.(二)生生互对五、活动四:填、读尺子上的数.(一)出示图片:写一写师生一起将尺子上的数补充完整.(二)老师提问1.比15小比11大的数有那些?2.17的前面是几?后面是几?3.你还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六、活动五:找一找生活中的11~20各数,亲密数与生活的联系.找一找,说一说你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见到或用到了11~20各数.七、活动六: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探究活动听口令,做动作活动目的使同学进一步熟识20以内数的挨次、组成以及大小比较.活动预备1-20的数字卡片活动过程1.20名同学每人胸前都佩戴一张数字卡片.2.老师说要求,同学活动.如:按从小到大的挨次排队,比17大的数出列,分别介绍自己(说组成),两位数原地转两圈,找相邻的数做伴侣,15后面第三个数教大家做动作等.学校一班级数学《捆小棒》优秀教案二〖教学目标〗1. 创设教学情境,让同学主动参加活动过程,初步熟悉11~20的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捆小棒》一课带给我的思考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Thoughts from the lesson "Bundled Sticks"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小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捆小棒》一课带给我的思考
这节课是我准备的一堂研究课,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教材第一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捆小棒》数学知识是认识11~20各数,课前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对教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也借鉴了许多同一内容的教案,开始了我的尝试。
第一次教学:我选择了一个平时看起来思维比较活跃的班级,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发言积极,很有独到思维。
一开始,效果很不错,我用猜老师手里有多少支铅笔引入,学生积极性很高,在这一过程中,既复习了10以内的数的数数,又培养了学生的数感,但是当我提出问题:请你拿出11根小棒代替铅笔,想一想,怎样放,才能让别人一眼看出是11根呢?课堂陷入了僵局,很多学生无从下手,在我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孩子都是把11根小棒分得很散摆放在桌子上,他们认为只要不是摆成一堆,别人就能很容易看出是11根,有个别孩子甚至用三根小棒,在桌子上摆了一个“十一”的字样,然后拉住我说:“老师这样一看就是11。
”让我哭笑不得。
在反复巡视了几圈后,我在全班38名孩子当中,终于
发现了一名孩子是把10根小棒放在一堆,把1根小棒单独放在一边,我如获至宝地把这名孩子请到实物投影仪下,请他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的摆法,然后向学生推荐:像这样摆,能很方便的看出是11根。
从很多孩子的眼睛里我看出他们并不是很能接受这种摆法,但当我要求他们也像这样摆时,他们仍然照做了。
由于在这一环节上所用的时间远远超过我的计划,加上后来学生在捆小棒时,许多孩子不会使用橡皮筋,又耽误了不少时间,等介绍计数器时,学生已经没有任何兴趣了,一个个无精打采开起了小差,内容还未上完就已经下课了。
课后反思:在设计教案时,我参考了网上或教学资料上的相同内容的教案,其中有不少是采用了这种设计,我也很赞成这种设计,我不喜欢那种直截了当把知识塞给学生的做法,我希望孩子在课堂里能体会到知识的产生是有一定的需要和过程的。
但是今天这种教学状况,我几乎是把个别学生的经验强加在了全体学生的头上,他们被动的,不情愿的接受了知识,这与我最初的设想简直背道而驰。
那么怎样才能让大多数学生都能感悟到以10个作为单位来计数的优越性呢,怎样帮助学生实现从单个计数到以群计数的思维的跨越呢?静心思考,我认为以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他们在生活中没有这样把十个物体捆成一捆或放在一起的生活经历,而且也没有这样的需求,生活中像这样刚好10个10个出现的
实例也不多,怎么办呢?冥思苦想了几天,我终于从十进制产生的来源入手,找到了灵感,开始了我的第二次尝试。
第二次尝试(以下是我的部分课堂教学实录):
师:这里有多少支铅笔?(生:11支)你怎么知道?
生:刚才我们一起数过了
师:如果没有数,老师也不提示,你们能一眼看出是11支吗?(生:不能)是呀,我们要一支一支的数才知道。
可是那天老师去买铅笔的时候,我对售货员说:我买11支铅笔。
那个售货员阿姨居然数都不数,就把铅笔拿给了我,老师呢也只看了一眼就知道有11支铅笔,你们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学生很好奇,但百思不得其解。
师:你可以用小棒代替铅笔,试试看,怎么样让别人不数就看出是不是11根。
同第一次一样,大部分地区学生仍然是把11根小棒分得很散摆放在桌子上,极个别孩子采用10根小棒放在一堆,把1根小棒单独放在一边。
我让学生停止尝试,开始引导。
师:别急,我们先来做个游戏。
(伸出双手)我有多少
个手指?(生齐答:10个)我再请个同学上来帮帮忙。
师生共同伸手:现在有多少个手指?(生:11个)你们数了吗?
生:没有。
师:咿?你们没有数过,怎么知道是11个?
生:因为您一双手有10个手指,xxx伸了一个,10和1合起来是11。
师:对啦,因为我们知道一双手有10个手指,所以就不用数了,那你们现在能猜到老师和售货员阿姨为什么不用数也知道是11支了吗?再用小棒来摆给老师看看。
这一次大部分学生采用了采用10根小棒放在一堆,把1根小棒单独放在一边的方法。
师:老师给你们提点建议好吗,为了方便好拿,我们可以把十根小棒捆在一起。
学生捆小棒。
师:现在我们来理理思路,开始我们想不数就一眼看出有11根小棒很不容易我们改进了方法,把其中的10根小棒捆成一捆,也就是把10个一变成了1个十,这样我们的11根就变成了1个十和1个一我们就能一眼看出有11根了。
……
思考:在这节课中,小棒捆成10个一捆,是学生把10个一看成1个十的这个抽象过程的思维模型,是学生从具体
事物(11支铅笔)——小棒(1捆1根)——算珠(计数器个位和十位上两个珠子)——数字(11)这个逐步抽象化和符号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思维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体验位置值的重要意义。
人类经过了漫长的探索总结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就,要想让5、6岁的孩子在短短的几分钟内,而且没有可以调动的生活经验的情况下,独自探索出来是不太现实的,教师就要给予必要的帮助和启发,而且,确实也是因为人有10个手指启发了我们的祖先以10为单位计数的方法,产生了十进制,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让我们的孩子去感悟数学的神奇。
这些就是这节课带给我的思考和启发。
FoonShion教育研究中心编制
Prepared by foonshion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