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第5节《光的色散》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光的色散》教案、教学设计
-采用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通过讨论和思考解决问题。
-利用多媒体和实物模型等教学辅助工具,增强学生对光的色散现象的直观感受。
-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2.教学步骤:
-引导学生回顾光的基础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进行三棱镜分解太阳光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光谱,引导学生发现光的色散现象。
4.预习作业: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了解光的干涉、衍射等现象,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5.思考题:
-思考光的色散现象在科学技术和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并分析其原理。
作业要求:
1.学生需认真完成作业,字迹清晰,表述准确。
2.书面作业和小论文需按时提交,实践作业和思考题可进行课堂分享。
3.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给予反馈,并对优秀作业进行表扬。
5.掌握牛顿的光的色散理论,了解光的波长与颜色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过程与方法:
1.采用实验导入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三棱镜分解太阳光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采用问题驱动法,提出一系列与光的色散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和探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光的色散现象的意义。
(二)讲授新知
1.教学活动设计:
-通过演示三棱镜分解太阳光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光的色散现象。
-结合实验结果,讲解太阳光是由七种单色光组成的,并介绍光谱的排列顺序。
2.教学内容:
-讲解光的波长与颜色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理解不同颜色的光具有不同的波长。
二、学情分析
光的色散教案人教版(教案)
光的色散教案人教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的色散现象,掌握太阳光是由七种颜色的光组成的。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光的色散现象,太阳光是由七种颜色的光组成的。
2. 教学难点:光的色散原理,如何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光的色散。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的色散现象,了解光的色散。
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实验和分析来解决问题。
四、教学准备:1. 教具:三棱镜、白色光屏、直尺。
2.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三棱镜、一张白纸、一把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太阳光穿过云层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太阳光是什么颜色的。
2. 实验观察:让学生将三棱镜放在白纸前面,观察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的现象。
引导学生发现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分解成了七种颜色的光。
3. 分析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解释光的色散现象。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太阳光是由七种颜色的光组成的,经过三棱镜折射后分散成七种颜色的光。
4. 知识拓展:讲解光的色散原理,引导学生了解三棱镜对光的折射作用。
5. 总结提升:让学生复述光的色散现象,并提问学生如何验证太阳光是由七种颜色的光组成的。
6. 作业布置: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验证太阳光是由七种颜色的光组成的。
7. 板书设计:光的色散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
七种颜色的光分别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光的色散现象说明太阳光是由七种颜色的光组成的。
六、教学内容:光的折射现象1. 让学生了解光的折射现象,掌握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光的折射现象。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光的折射现象,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的折射规律。
2. 教学难点:光的折射原理,如何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光的折射。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5节《光的色散》教案
第5节 光的色散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领域:(1)初步了解光的色散现象,知道光谱、单色光、复色光、三原色光等概念; (2)初步了解物体的颜色是由什么决定的,解释简单的有关物体的颜色现象。
2、能力与方法领域:(1)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实验能力,渗透通过实验总结物理规律的方法;(2)通过小组实验、观察、讨论活动,能归纳决定的物体的颜色主要规律; (3)学生能根据实验目的、步骤和要求,使用给定的实验器材,完成较简单的实验任务;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3、情感、态度与价值领域:(1)通过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初步形成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亲和感;(2)养成主动关注周围世界,乐于思考和想象的学习习惯; (3)形成乐于交流、善于合作的团队意识。
·教学重点:光的色散现象 教学难点:物体的颜色 教学准备:演示实验仪器:较强的手电筒, 三棱镜,屏幕;小组实验仪器:白的、黑的、红的、绿的、蓝的颜色纸,白的、黑的、红的、绿的、蓝的透明玻璃纸,三个光比较强的手电筒,实验报告纸。
(4人/组)教学流程:设计思路:这节内容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取自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8年级实验教材。
《光的色散》是在学习了光的传播、光的反射和折射的基础进行学习的,教学内容为:光的色散、颜色。
本节教材的教学意图是将物理知识融于观察实验中 ,但由于本节内容是属于知道级的教学内容,只安排了一教时,故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演示光的色情景引入 演示、观察、归纳 演示、引导、归纳 实演、讨论、交流 演示、交流、授课 光的色散 单、复色光 光的三原色物体的颜色 归纳小结 巩固反馈 课后巩固拓展散现象,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归纳色散现象。
探究“颜色之谜”系列活动内容丰富、充实,实验新颖,饶有趣味,教师通过提供实验报告,适当引导,而在实验报告中,又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
让学生在自由的气氛中自主愉快地学习,培养动手技能、实验观察、知识探究的能力,归纳物体“颜色之谜”。
《光的色散》教案
《光的色散》教案一、教学目标(一)学问与技能1.通过观看自然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了解光的色散现象,知道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
2.知道色光的三原色,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可以形成丰富的颜色。
3.初步了解太阳光谱和看不见的光,初步生疏红外线和紫外线及其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试验了解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
2.探究色光的混合,获得有关学问,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通过收集、沟通关于红外线、紫外线的资料,获得处理信息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2.初步生疏科学技术对社会进展和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初步建立可持续进展的意识,有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光学是有用的,表现在它的学问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光可以分解也可以合成,表达了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光学学问与电子技术相结合诞生了彩色电视机;光学学问与颜料混合的学问相结合呈现出七彩的世界。
本节教材尽量多地安排学生动手操作的试验活动,让学生亲身观看、体验,获得最直接、最生动的试验事实资料,感悟试验方法对物理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成长。
教学重点:光的色散现象、光的三原色。
教学难点:光的色散演示试验、光的三原色的混合试验演示。
三、教学策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过各种颜色,而对彩虹类的现象见之不多,对其成因较难理解。
通过小组试验、争论、沟通,知道有复色光与单色光的区分,并尝试解释彩虹形成的缘由,体会三原色组合应用,了解看不见的光。
看不见的光,其内容抽象,在理解方面难度较大,找准切入点是关键。
本课承受先从生活入手,抓住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从而让学生探究其特征和缘由,进而再回到生活中查找实际应用。
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领悟到光学的巨大魅力,感悟自然现象的多样性和自然规律之间和谐完善的统一,培育他们理性的规律思维力气和辩证的推断力气。
《光的色散》教案
《光的色散》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光的色散现象,理解白光是由多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对科学现象的探究兴趣。
3. 通过对光的色散现象的学习,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光的色散现象,白光是由多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
2. 教学难点:光的色散原理,色散过程中各颜色光的分布规律。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光的色散现象。
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光的色散原理。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三棱镜、白光光源、光屏、幻灯片。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PPT展示美丽的彩虹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彩虹的形成原理,激发学生对光的色散现象的兴趣。
2. 探究光的色散现象:1. 教师演示实验:将白光光源通过三棱镜投射到光屏上,让学生观察光的色散过程。
2. 学生实验: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三棱镜对白光的色散效果,记录实验现象。
3. 讲解光的色散原理:1. 教师通过PPT和黑板,讲解光的色散原理,解释白光是由多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
2. 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光的色散过程中的疑问。
2. 学生展示小组讨论成果,分享对光的色散现象的理解和感悟。
3. 教师提出拓展问题,激发学生对光的色散现象的深入思考。
5.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强调光的色散现象和白光的组成。
6. 作业布置:1. 完成实验报告:记录实验过程、现象和结论。
2.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光的折射》。
3. 思考题:探讨光的色散现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评价与反馈: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实验操作能力。
2024年八年级物理《光的色散》教案
2024年八年级物理《光的色散》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八年级物理教材《光的色散》章节,详细内容包括:太阳光的色散现象、光的折射与色散、光谱的组成、色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太阳光的色散现象,理解光的折射与色散的关系。
2. 使学生掌握光谱的组成,了解色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光的色散现象、光谱的组成、色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光的折射与色散的关系、色散现象的解释。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幻灯片、三棱镜、白色光光源、色散实验器材。
学具:笔记本、铅笔、尺子、色卡。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彩虹、太阳光照射在三棱镜上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2. 理论讲解:(1)太阳光的色散现象:太阳光是由多种颜色的光组成的,当经过三棱镜等透明物体时,不同颜色的光发生不同程度的偏折,形成彩色光带。
(2)光的折射与色散:光的折射现象使不同波长的光发生色散,波长越短,偏折角度越大。
(3)光谱的组成: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形成的彩色光带包括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
3. 例题讲解:(1)题目:解释为什么雨后天晴会出现彩虹。
(2)答案:雨后空气中含有大量的小水滴,太阳光经过这些水滴时发生色散,形成彩虹。
4. 随堂练习:(1)用三棱镜分解太阳光,观察彩色光带的组成。
(2)用色卡观察光的色散现象,了解不同颜色的光的波长。
5. 小组讨论:探讨色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彩虹桥、光盘、光纤通信等。
六、板书设计1. 光的色散现象2. 光谱的组成3. 光的折射与色散的关系4. 色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解释为什么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形成彩色光带。
2. 答案:太阳光是由多种颜色的光组成的,当经过三棱镜时,不同颜色的光发生不同程度的偏折,形成彩色光带。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光的色散现象有了直观的认识,但对光的折射与色散关系的理解还需加强。
八年级《光的色散》教案、教学设计
3.知识整合与应用:将光的色散知识与日常生活现象相结合,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彩虹、太阳光等自然现象,引发学生对光的色散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四)课堂练习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设计了以下课堂练习:
1.观察练习: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三棱镜,观察并记录光的色散现象。
2.识图练习:给出一些包含光的三原色的图片,让学生识别并说明三原色在图片中的应用。
3.应用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光的色散现象,如彩虹、光盘等。
(五)总结归纳
在课堂的最后,我会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归纳。首先,我会请学生回顾光的色散现象、光的三原色以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然后,我会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纠正错误概念,强调重点知识。
4.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解释自然界中的彩虹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光的色散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从实验现象中总结出光的三原色概念。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验观察结果,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交流表达能力。
-推荐光学科普读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知识视野。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课堂的开始,我将以学生身边的自然现象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光学知识。首先,我会展示一张美丽的彩虹图片,并提问:“同学们,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彩虹吗?它是由什么形成的呢?”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们思考并分享他们的观察和认识。接着,我会拿出一个三棱镜,让学生观察当白光通过三棱镜后会发生什么现象。这个实验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接下来的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4.5光的色散(教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5节光的色散素养目标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现象,知道太阳光是复色光。
2.通过实验了解太阳光是由七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3.知道色光的三原色,了解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可以形成丰富的色彩。
4.了解可见光谱,以及红外线与紫外线的特点及其应用。
重点难点光的色散与光的三原色。
红外线、紫外线的特性和应用。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问题导入)如图所示,在“五岳”之首泰山上,历史上曾多次出现“佛光”奇景.据目击者说:“佛光”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光环,与常见的彩虹色彩完全一样。
神奇的“佛光”真的是活佛显灵而产生的吗?如果不是佛光普照,那么你知道它形成的科学道理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解疑这一神秘的现象。
课堂探究探究点一、光的色散在17世纪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白色是单纯的颜色,直到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做了光的色散实验,才揭开了光的颜色的秘密。
实验1:光的色散实验让一束太阳光照射到三棱镜上,调节,另一边用白屏承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发生了什么?现象:在光屏上出现一条七彩光带。
结论:让一束太阳光照射到三棱镜上,会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如果用一个白色的光屏来承接,在白色光屏上就形成了一条彩色的光带,从上到下颜色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我们把白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几种颜色叫做光的色散。
应用:雨后的彩虹就是由色散现象引起的。
下雨过后,有很多小水滴,由于重力的作用,它的下半部分较大,上半部分较小。
水滴像三棱镜,太阳光经水滴后也会发生色散,空中有很多水滴聚在一起,正因如此,我们在雨过天晴会看到彩虹。
探究点二、光的三原色根据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如果让七色光沿着射出的方向射入,七色光能够重新回合成一束白光,但经过科学家研究发现,不需要七种色光混合,只需要将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即可得到白光,并且其他色光也能够用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
实验1:利用色光混合器调节,混合出不同色光。
现象:不同色光混合后呈不同色光的基本规律如图所示。
《光的色散》教案
《光的色散》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光的色散现象,知道太阳光是由多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光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光的色散概念:太阳光经过三棱镜折射后,分散成七种颜色的光,分别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2. 光的色散实验:通过实验观察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的色散现象。
3. 光的色散原理:光的折射和色散规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光的色散现象及其原理。
2. 教学难点:光的色散规律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法、讲授法、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太阳光照射下的彩虹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太阳光的颜色。
2. 讲解光的色散概念:介绍太阳光经过三棱镜折射后,分散成七种颜色的光。
3. 进行光的色散实验: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的色散现象。
4. 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光的色散规律。
5. 讲解光的色散原理:讲解光的折射和色散规律。
6.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光的色散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8.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光的色散知识。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太阳光经过三棱镜色散的过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 通过实验现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4. 设置阶梯式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七、教学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三棱镜、太阳光、白色屏幕、彩色笔。
2.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三棱镜、一张白纸、一把彩色笔。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八年级物理上册《光的色散》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光的色散》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八年级物理上册,涉及第三章《光现象》的第五节“光的色散”。
详细内容包括:色散现象的定义、色散的原因、光的波长与颜色关系、彩虹的形成以及色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色散现象的定义,掌握色散的原因,了解光的波长与颜色关系,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色散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通过问题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增强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色散现象的定义、原因及光的波长与颜色的关系。
难点:理解色散现象的本质,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色散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三棱镜、白光光源、光屏、实验器材等。
学具:笔记本、铅笔、直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雨后彩虹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彩虹的形成原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3. 知识讲解:讲解光的波长与颜色的关系,解释彩虹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色散现象。
4.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进行色散实验,观察不同颜色的光通过三棱镜后的分解情况,测量各种颜色的光的波长,验证光的波长与颜色的关系。
5.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巩固学生对色散现象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6.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答。
六、板书设计1. 色散现象的定义2. 色散的原因3. 光的波长与颜色关系4. 彩虹的形成5. 色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色散现象的定义。
(2)简述色散的原因。
(3)描述光的波长与颜色的关系。
(4)分析彩虹的形成过程。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使学生掌握了色散现象的定义、原因及光的波长与颜色的关系。
《光的色散 》教案 (公开课教案)2022年人教版 2
第五节光的色散【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光的色散现象,知道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组成的。
2.知道色光的三原色。
3.了解可见光谱,以及红外线与紫外线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光的色散实验,知道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
2.探究光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通过收集、交流关于红外线、紫外线的资料,获得处理信息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观察分解太阳光,进行色光混合的实验中,产生探索未知物理知识的欲望与兴趣,并解决问题的喜悦心情。
2.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开展和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初步建立可持续开展意识,养成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1、光的色散和色光的三原色。
2、红外线、紫外线的应用。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观察认识光的色散现象;色光的混合【教具、学具准备】教师用:三个硬纸圆盘〔分别涂满红、绿、蓝三种颜色〕、陀螺、放大镜、电视机、多媒体课件。
学生用:水槽、平面镜、白纸、三棱镜、白屏、课前搜集有关红外线、紫外线的资料。
【教学过程】主要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创设情境, 激趣导学二、光的色散【视频】如下图,在“五岳〞之首泰山上,历史上曾屡次出现“佛光〞奇景。
据目击者说:“佛光〞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光环,与常见的彩虹色彩完全一样。
〔设计意图:通过光产生的奇妙现象让学生感知光的神奇,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设疑】神奇的“佛光〞真的是活佛显灵而产生的吗?如果不是佛光普照,那么你知道它形成的科学道理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板书课题】§4-5光的色散【创设情境】雨过天晴,天空有时会出现美丽的彩虹,像一座“彩色的桥〞悬挂在半空中,同学们想不想现在就亲眼目睹美丽的彩虹呢?【过渡】想不想亲自动手再现一次“彩虹桥〞呢?我们也可以让太阳光经过三棱镜,然后照到白屏上来试试看。
【学生分组实验】让一束太阳光照射到三棱镜上,从三棱镜折射出的光照射到白屏上,仔细观察发生的现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五节光的色散》优秀教学案例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光的色散现象,掌握光的色散原理,并能够运用这一原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光的色散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设计生活实例,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光的色散的概念,了解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的现象。
2.使学生理解光的色散原理,能够解释日常生活中与光的色散相关的现象。
3.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光的色散原理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与观察,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光的色散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五节光的色散》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五节光的色散》”,涉及光的色散现象,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验与观察,理解白光是由七种颜色的光组成的,掌握光的色散原理,并能够运用这一原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时,往往只是机械记忆七种颜色的光,而对于光的色散的原理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则理解不深。针对这种情况,我制定了本节的教学目标: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光的色散现象,通过实验,使学生能够观察到光的色散过程,进一步理解白光是由七种颜色的光组成的,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的实验现象,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光的色散。
第四章 第5节 光的色散(教案)人教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5节光的色散【2022年版课标要求】通过实验,了解白光的组成和不同色光混合的现象。
【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究色散现象和色光的混合。
难点:色光的三原色的应用。
【教法与学法】教法:实验探究与讲授相结合学法:自学与讨论交流相结合【课前准备】教师:强光手电筒、三棱镜、白色硬纸板、红色透明玻璃纸、绿色透明玻璃纸、蓝色透明玻璃纸【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教师活动:播放视频——早晨日出时的朝霞现象,雨过天晴出现彩虹现象,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自然现象,你有没有想过朝霞和彩虹是怎样形成的呢?(附:彩虹图片)学生活动:思考、猜想、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分析,进而引入本节课题《光的色散》。
二、新课教学(一)光的色散现象:教师活动:教师演示实验——将一束白光透过三棱镜折射后,调整角度,将光谱呈现在白色硬纸板上。
提醒学生认真观察看到的现象,并且用语言描述看到的现象。
学生活动:描述看到的现象。
教师概括:白光透过三棱镜,会分解成许多不同颜色的光,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光的色散。
请同学们把看到的现象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出来。
学生活动:画出光的色散图,展示画出的图形,说明有几种色光。
教师活动:概括学生的描述,白光透过三棱镜,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我们把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排列的彩色光带,称之为光谱(可见光)。
利用PPT展示色散现象及光谱。
学生观看PPT及课本光谱图,提醒学生我们能够从中获取哪些知识?(色散情景图片及光谱图)学生活动:思考问题、说明获得的信息。
教师概括总结:1.白光不是单色的,而是由各种单色光组成的,即白光是复色光。
2.不同的单色光通过棱镜时偏折的程度是不同的。
实验中红光偏折的程度最小,紫光偏折的程度最大。
3.红、橙、黄、绿、蓝、靛、紫等色光称为单色光。
学生活动:梳理知识点,记忆。
(二)色光的混合教师活动: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白光是复色光,可以分解,进一步提出问题:色散现象有什么应用呢?学生活动:阅读教材色光的混合部分,了解色散现象的生活应用。
《光的色散》教案设计(精选6篇)
《光的色散》教案设计《光的色散》教案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光的色散》教案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光的色散》教案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光的色散现象和原因。
(2)知道光的三原色。
(3)知道物体的颜色成因。
(4)初步学会观察与光的色散有关的实验现象。
2、过程与方法:(1)经历把白光分解为各种色光的实验探究。
(2)感受色光混合的实验过程。
(3)经历研究透明物体和不透明物体颜色成因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色散的各种事实,了解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体验研究“白光分解”、“色光混合”和“透明物体和不透明物体颜色成因”的实验过程,萌发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物理学习的兴趣,树立尊重他人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白光的色散、三原色光。
难点:色散的原因。
三、教学资源1、学生实验器材:手电筒、三棱镜、玻璃砖、彩色透明纸等。
2、演示实验器材:强平行光源、三棱镜、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等。
3、自制模拟演示PPT幻灯片。
四、教学方法演示法、创设情景法、分组实验法等五、教学过程(一)、课题引入师:欣赏一幅美术作品,用什么灯光照明最合适?学生回答。
(用柔合的白光最合适)一朵红色的月季花在阳光下十分鲜艳,可是当它受到蓝光照射时就失去了光彩。
所以欣赏一幅美术作品,用柔合的白光最合适,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折光的色散现象。
(二)、新课教学1、光的色散学生完成实验4-30(上次作业),观察太阳光经玻璃、水反射和折射后产生的现象:看到了白色的太阳光变成了彩色。
师:将光碟放在阳光或日光灯下,你们又看到了什么现象?引导学生观察从一个三棱镜射出的光还是白光吗?有几种颜色?学生回答:白光从第一个三棱镜射出的光变成了彩色,具体的是七种颜色的光,从上至下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5节《光的色散》教学设计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介绍光的色散现象,讲解色散产生的原因,即不同颜色的光具有不同的波长,通过三棱镜的折射程度不同。
2.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演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光的色散原理。
3.教学重点:强调色散现象的本质是光的折射,以及光谱的形成过程。
(2)鼓励学生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培养其科学思维。
(3)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教师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光的色散现象,如彩虹、光盘、肥皂泡等,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2.提出问题:为什么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会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这七种颜色的光有什么特点?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学习光的色散之前,已经掌握了光的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等基本概念,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但在光的色散方面,学生可能对其现象认识不足,对色散原因和光谱的理解可能较为困难。此外,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对光的色散现象的认知水平,引导他们从生活实例中观察、发现光的色散现象,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途径,自主发现光的色散现象。
(2)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网络资源,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光的色散原理。
(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展示彩虹、光盘等生活中的色散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五节《光的色散》教学设计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完成课本第85页的练习题,包括以下类型:
a.选择题:检测学生对光的色散现象的理解程度。
b.填空题:考察学生对色光三原色的掌握情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五节《光的色散》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光的色散现象,知道太阳光是一种复色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组成。
2.学习使用三棱镜进行光的色散实验,掌握实验操作步骤,并能正确描述实验现象。
3.了解彩虹的形成原因,知道光的色散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思考题:探讨为什么彩虹总是出现在雨后,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分享。
作业要求:
1.作业需独立完成,确保作业质量。
2.观察报告要求文字简洁明了,图文并茂,字数在300字左右。
3.手抄报要求排版美观,内容丰富,具有创意。
4.思考题需认真思考,积极与同学交流,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作业上交时间:下次上课前。
4.掌握色光的三原色,理解彩色电视、电脑等电子产品中的颜色是如何产生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总结光的色散现象及其特点。
3.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相关现象,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4.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共同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情感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光现象的好奇心,培养他们探索自然科学的兴趣。
2.通过学习光的色散,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增强环保意识。
物理八年级上册第5节_光的色散_教学设计_教案.docx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太阳光谱。
2.了解色散现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和颜料三原色是不同的。
3.初步了解太阳光谱和看不见的光。
4.初步认识红外线及英作用。
初步认识紫外线及英作用。
过程少方法1.探究色光的混合与颜色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2.通过观察,了解红外线、紫外线的作用。
3.通过收集、交流关于红外线、紫外线的资料,获得处理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口然坏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
3.初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有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难点】红外线、紫外线的作用及其应用。
红外线、紫外线的作用及其应用。
3. 教学用具多媒体4. 标签【教学方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I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以前人们一直认为口色是最单纯的颜色,口光是单色光不能分解,那么是否是单色光呢?下而我们一起来探讨下。
二、新课教学一、光的色散[演示1]照下图甲那样,让一束光穿过狭缝射在棱镜上,让学牛观察在白屏上能看到什么现象(屏离棱镜不要太远)。
[演示2]照上图乙那样,把另一个相同的棱镜按相反的方向放在前一个棱镜旁边(两个棱镜要靠得近些),让学生观察在白屏上乂能看到什么?实验现象:(1)在演示1屮,学生可以看到白光通过棱镜后,不但改变了方向,而且在白屏上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彩色光带上的颜色从一端到另一端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2)在演示2小,学生可以看到彩色光带将重新会聚成白光。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彖,启发学生把感性认识理性化。
师生共同活动得出以下结论:(1)用棱镜可使太阳光发牛色散,形成光谱。
(2)白光不是单色的,而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光的色散:太阳光(白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色光。
(英国科学家牛顿)布置图课外实验。
4.5光的色散教案7篇
4.5光的色散教案7篇4.5光的色散教案篇1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2、初步了解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通过他的色光决定的,不透明的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光的色散现象,物体的颜色。
2、难点:色光的混合。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资料,学生光源,三棱镜,红玻璃片,蓝玻璃片五、教材分析本节是选学内容,教材通过光的散射实验,介绍白光的组成,进而由实验说明透明体和不透明体呈现不同颜色的道理,说明色光混合和颜料的情况。
这些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中经常见到用到,是科学常识,也是很有趣味的知识。
六、教法思考本节介绍的知识都是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中经常见到用到的,是科学常识,有很强的趣味性,可用实验法将各种光的色散现象展示出来,在日常生活现象的分析上可采用启发式教学。
为明确颜料的三原色与色光三原色的不同,可采用实验教学与讨论法相结合的方式。
七、教学设计(一)新课引入温故知新:光的折射的两道习题。
导入:方案一:教师可向学生讲述牛顿分解色光的小故事,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继而引入新课。
方案二:学生实验:太阳光通过棱镜分解成色光。
这个实验学生在小学自然课中知道,对于这个实验,教师可稍加指导。
在学生兴趣被激起后转入新课教学。
(二)新课教学1.学生实验:太阳光分解成的色光经棱镜混合成白光。
这个实验学生是生疏的,为保证实验质量,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指导学生注意以下两点:(1)两个棱镜要靠得很近(2)承接混合成白色的屏不要离第二个棱镜太远,避免能量损失太大,亮度过弱,看不清楚。
2.物体的颜色教学应分为两部分。
(1)透明体的颜色演示太阳光通过棱镜和红玻璃在白屏上得到一条红色光带,启发学生解释此实验现象的原因。
如果此实验现象不明显,可适当增加几块红玻璃或多层红玻璃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节 光的色散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领域:(1)初步了解光的色散现象,知道光谱、单色光、复色光、三原色光等概念;(2)初步了解物体的颜色是由什么决定的,解释简单的有关物体的颜色现象。
2、能力与方法领域:(1)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实验能力,渗透通过实验总结物理规律的方法;(2)通过小组实验、观察、讨论活动,能归纳决定的物体的颜色主要规律;(3)学生能根据实验目的、步骤和要求,使用给定的实验器材,完成较简单的实验任务;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3、情感、态度与价值领域:(1)通过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初步形成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亲和感;(2)养成主动关注周围世界,乐于思考和想象的学习习惯;(3)形成乐于交流、善于合作的团队意识。
·教学重点:光的色散现象教学难点:物体的颜色教学准备:演示实验仪器:较强的手电筒, 三棱镜,屏幕;小组实验仪器:白的、黑的、红的、绿的、蓝的颜色纸,白的、黑的、红的、绿的、蓝的透明玻璃纸,三个光比较强的手电筒,实验报告纸。
(4人/组)教学流程:设计思路:这节内容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取自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8年级实验教材。
《光的色散》是在学习了光的传播、光的反射和折射的基础进行学习的,教学内容为:光的色散、颜色。
本节教材的教学意图是将物理知识融于观察实验中 ,但由于本节内容是属于知道级的教学内容,只安排了一教时,故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演示光的色情景引入 演示、观察、归纳 演示、引导、归纳 实演、讨论、交流 演示、交流、授课 光的色散 单、复色光 光的三原色物体的颜色归纳小结 巩固反馈 课后巩固拓展散现象,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归纳色散现象。
探究“颜色之谜”系列活动内容丰富、充实,实验新颖,饶有趣味,教师通过提供实验报告,适当引导,而在实验报告中,又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
让学生在自由的气氛中自主愉快地学习,培养动手技能、实验观察、知识探究的能力,归纳物体“颜色之谜”。
初步形成“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以及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教师描述):在太阳光下,我们可以看到五光十色的各种物体。
然而,在漆黑无光、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场所里,我们却什么也看不见。
如果有灯光的照射,则光照到哪里,我们就能看到那里的物体及其色彩。
这一现象证明了一条什么规律?(引导归纳):有光才有色,没有光就没有色。
(教师设问):为什么我们周围的物体会呈现出各种各样的颜色?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光色之迷。
(二)新课教学:1、光的色散现象:(教师演示):在暗室中将一束白光透过三棱镜折射后,调整角度,将光谱再现与屏幕上。
(教师提问):看到了什么现象?(学生描述):白光透过三棱镜,会分解成许多不同颜色的光。
(教师引导):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光的色散。
请同学根据光的色散原理图归纳什么是光的色散?(学生归纳):白光透过三棱镜,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排列的彩色光带的现象称之为光的色散。
(归纳板书):光的色散现象把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排列的彩色光带,称之为光谱。
2、单色光、复色光:(教师演示):(1)将一束红光透过三棱镜后的光,调整角度,再现与屏幕上;(2)将一束绿光透过三棱镜后的光,调整角度,再现与屏幕上。
请同学根据光透过三棱镜后出现的现象,归纳白光与色光的区别。
(学生归纳):白光透过三棱镜,会分解成许多不同颜色的光。
色光透过三棱镜后不能再色散。
(引导归纳):我们把透过三棱镜后不能再色散的光称之为单色光。
由几种单色光合成的光称之为复色光。
白光是一种复色光。
3、颜色之迷:(实验报告)(学生实验):(1)探究的透明体颜色由什么决定的。
(分组实验)(实验观察):基础:将无色玻璃纸包在手电筒上,我们看到的光的顏色是色;将有红色的玻璃纸包在手电筒上,我们看到的光的顏色是色;将有绿色的玻璃纸包在手电筒上,我们看到的光的顏色是色;自选:将有色的玻璃纸包在手电筒上,我们看到的光的顏色是色;将有色的玻璃纸包在手电筒上,我们看到的光的顏色是色。
(讨论分析):无色的透明体能透过的光,而绿色的玻璃只能透过色光。
(学生归纳):将有颜色的玻璃纸包在手电筒上,我们看到的光的顏色是的顏色。
透明体的颜色取决于。
(分组实验):(2)探究不透明体颜色由什么决定的。
找几张颜色不同的纸:白的、黑的、红的、绿的、蓝的,再找几张颜色与上面相同的透明玻璃纸和一个光比较强的手电筒。
把几张色纸排列在桌上,在黑屋子里,先用手电筒射出的白光依次照射各纸,记下它们的颜色。
再用各张透明的色纸蒙住手电筒的前端,用不同的色光依次照射各张色纸,记下观察现象。
白黑红绿纸的颜色光的颜色白红蓝(空白的项可以选做)(讨论分析):白色物体能将色光反射;红色物体能将色光反射,而吸收色光;绿色物体能将色光反射,而吸收色光;黑色物体将吸收,不能。
(学生归纳):不透明体颜色取决于。
4、光的三原色。
(学生实验):(3)将有顏色的玻璃紙包在手电筒上,我们看到的光的顏色就是玻璃纸的顏色。
如果我们将红、绿、蓝不同顏色的光按下图组合,我可以看到顏色?(讨论分析):红光、绿光组合成;红光、蓝光组合成;红光、绿光、蓝光组合成。
(教师授课):红、绿、蓝光按不同的比例组合,会引起不同颜色的感觉,我们把红、绿、蓝光称为三原色光。
在自然界中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光是无法用其他颜色的关混合而成的。
(三)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归纳,请几个小组代表发言总结。
(四)巩固反馈:1、白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后,发散成的顺序排列的彩色光带,我们把彩色光带称为光谱,这一现象称为。
2、在不同颜色中,、和称为三原色光。
3、白光照射到红色屏幕、白色屏幕、黑色屏幕上会看到什么现象?为什么?4、白光照射到红色、无色玻璃上,会透过什么颜色的光?绿光照射到红色、无色玻璃上,又会透过什么颜色的光?为什么?(五)课后巩固、拓展:巩固:1、小华身穿红衣、白裤在蓝光下看起来为衣裤,在红光下看起来为衣裤。
为什么?、2、活动卡P48、P49/13、教室的玻璃、窗是什么颜色的?为什么?教室的墙是什么颜色的?为什么?拓展:1、活动卡P49/2、32、光的色散的原因(六)课后反思:《光的色散》这节课时间较紧,学生在一堂课上掌握这么多知识,面面俱到确实有点难,值得庆幸的是学生比较喜欢这种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这也算是我的一点成功之处吧。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兴趣浓厚,参与能力强,动手能力也较强,并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
在课堂中教师发挥主导、学生发挥主体的作用。
如:从教师演示光的色散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归纳现象。
又如:通过提供实验报告引导学生探究之谜,不仅使学生根据实验目的、步骤和要求,使用给定的实验器材进行基本的实验,探究物体颜色的规律,而且在实验报告中,也尽可能发散学生的思维,注重学生个性、潜能的挖掘,采用半开放的表格形式让学生实验,使学生发挥着主体核心的作用得以发挥,从而使用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获取所需的知识,养成各种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力求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崇尚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促使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和主动参与来完成学习,品尝成功的喜悦。
《光的色散》一、【教材分析】教材内容力图展现光学是有用的。
在光的传播规律学习之后,通过感性认识的丰富,表现光学知识是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光即可以分解也可以合成,光学知识与电子技术相结合诞生了电视机,光学知识与颜料混合的知识结合展现出七彩世界。
教材安排了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体验获得生动的事实材料,感悟实验对物理学习的重要性,使学生在各种形式的学习中成长。
【教材重难点】光的色散现象、色光的三原色、物体的颜色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已经学过了光的折射,本节课的内容贴近生活实际,学生也比较熟悉,感兴趣且容易接受,色光和颜料的混合学生探究的价值不大。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色散现象,知道是白光由色光组成的;②知道透明体的颜色是由透过它的色光决定,不透明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③知道色光的三原色跟颜料的三原色是不同的。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观察光的色散实验,让学生体验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②通过教师演示和学生自主探究色光的混合和颜料的混合,使学生获得有关的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体会现实世界的绚丽多彩和美好,使他们更加热爱生活、热爱世界、热爱科学②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③通过亲身的体验,使学生感悟实验方法对学习物理的重要性。
④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四、【方法手段】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
通过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的实例情境,逐步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从而顺利实现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解决。
通过联系前一节光的折射内容并模仿伟大科学家牛顿发现光的色散现象的实验,让亲身经历探究学习和思考,使学生意识到观察、质疑、实验探究活动是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所以在学法上采取:观察法、实验探究、归纳法。
以丰富的实验用具及设备作为教学手段,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和拓宽了知识的广度,而且使教学过程从抽象到形象。
五、【教学程序】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对比:在太阳光下,我们可以看到五光十色的各种物体。
然而,在漆黑无光、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场所里,我们却什么也看不见。
如果有灯光的照射,则光照到哪里,我们就能看到那里的物体及其色彩。
这一现象说明我们所看到的物体的颜色与什么有关?追问:白天我们看到的光从何而来?太阳光是什么颜色的?引入: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白色是最单纯的颜色,白光是最单纯的光,不能分解,到17世纪英国的科学家牛顿通过一个实验发现了一种极为奇妙的现象,让人们对于上面的问题有了明确的认识。
那么大家想知道他的实验是怎么做的吗,白光到底能不能分解呢?这样设计给了基础差的学生一定提示,使其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利用学生对科学家的崇拜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便于学生更新已有经验,接受新知识,诱导学习动机,丰富感知。
2、新课教学(1)光的色散现象①介绍三棱镜,引出光的折射,将三棱镜放在太阳光下,调节位置,让学生观察现象并描述现象思考:我们看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1、白光不是最单纯的光2、白光是由七种色光混合而成②列举生活中所见到的色散现象,解释彩虹是怎么形成的。
过渡:了解了什么是色散现象后,我们再来关注这样一个问题:能看见其它颜色的物体,说明有色光是进入我们的眼睛,进入我们眼睛的色光是不是只有七种?那么这些颜色又是怎么产生的?2、色光的三原色及色光的混合学生不能对提出的问题提出合理的猜想和验证,引导学生去观察电视机,通过研究电视机的画面发现光的三原色及各种色光的产生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