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原文及翻译word精品

合集下载

学记全文及翻译

学记全文及翻译

《学记》全文及翻译【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護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译文】执政的人对于国家大事如果能够深谋远虑,并且罗致好人帮助自己来治理国事,是可以博得一点小小名气的,但是还不能够打动众人的心。

如果礼贤下士,亲近远人。

就可以打动群众的心了,但是还不可能教化人民。

执政的人如果想要教化人民,培养良好的风俗,看来只有通过学校教育才行。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译文】玉石不经过雕琢,是不能成为玉器的;同样,人们不通过学习,就不能够懂得道理。

所以,古时候的帝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无不先从教育入手。

《尚书兑命篇》说:念念别忘教育”,就是这个意思吧!【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即使有了美味的菜肴,不吃是不能知道它的美味的;即使有了最好的道理,不学习是不能知道它的好处的。

所以,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够,只有担任教学工作才会真正感到困惑。

【原文】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译文】知道不够,才能回头鞭策自己;感到困惑,才能不断努力钻研。

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

《尚书兑命篇》说:教与学是一件事情的两方面”。

正是这个意思!【原文】古之教,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

【译文】古时候的教育制度是:在每二十五家”的闾”设立塾”,在每五百家的党”设立庠”,在每万二千五百家的遂”设立序”,在国都设立大学。

大学每年招收学生,每隔一年考查学生的成就一次。

第一年考查学生分析课文的能力和志趣;第三年考查学生的专业思想是不是巩固,同学之间能不能相亲相助;第五年考查学生的知识是否广博,学生对于教师是否敬爱;第七年考查学生研讨学问的本领与识别朋友的能力;合格的就叫作小成”到第九年,学生对于学业已能触类旁通,他们的见解行动已能坚定不移,这就叫作大成”【原文】夫然后足以化民成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完整版)《学记》全文及翻译汇总

(完整版)《学记》全文及翻译汇总

《学记》全文及翻译大约写于公元前的战国末年,是"礼记"一书49篇中的一篇,作者不详,郭沫若认为像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所作.它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也是最完善的极为重要的文献,值得认真研究.它从教育目的,教育原则,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学校制度,学校管理等各方面都作了系统论述。

虽然时隔2000多年,但是对今天的教育仍富有现实意义。

【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译文】执政的人对于国家大事如果能够深谋远虑,并且寻找有贤之人帮助自己来治理国事,是可以博得一点小小名气的,但是还不能够打动众人的心。

如果礼贤下士,亲近远人。

就可以打动群众的心了,但是还不可能教化人民。

执政的人如果想要教化人民,培养良好的风俗,看来只有通过学校教育才行。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译文】玉石不经过雕琢,是不能成为玉器的;同样,人们不通过学习,就不能够懂得道理。

所以,古时候的帝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无不先从教育入手。

《尚书·兑命篇》说:“念念别忘教育”,就是这个意思吧!【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即使有了美味的菜肴,不吃是不能知道它的美味的;即使有了最好的道理,不学习是不能知道它的好处的。

所以,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够,只有担任教学工作才会真正感到困惑。

【原文】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译文】知道不够,才能回头鞭策自己;感到困惑,才能不断努力钻研。

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

《尚书·兑命篇》说:“教与学是一件事情的两方面”。

正是这个意思!【原文】古之教,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学记(原文+翻译)

学记(原文+翻译)

沙月【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xiao)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解释】发,发布。

虑,谋划。

宪,法令。

謏,xiǎo,小。

动,触动,感动。

就,接近,亲近。

贤,贤士。

体,体恤。

化,教化。

君子,古代的统治及管理者。

成俗,形成良好的习俗。

【译文】执政者在发布法律命令的时候,如果能够认真研究思考,发布实施,同时,广求品德高尚有悲悯忧思的人来辅佐自己,那么,是可以产生一定影响的;但是,不足以能够来激发全体民众的向善愿望。

执政者如果能够亲近贤德的君子,关爱贫贱出身的寒士,那么,就足够来激发起全体民众向善愿望的;但是,不足以来教育好全体民众。

执政者如果想让全体民众都能接受教育并且形成为社会风尚,那么,那就一定只有走兴办学校施行全民教育这条路了。

《学记》第二章:教育优先【原文、解释、译文、解读】沙月【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解释】琢:治玉。

建国,建立国家,制订法律制度。

君民,君长其民。

统治百姓。

念,思想观念,观点。

兑,读yuè,通“悦”。

《兑命》是《尚书》中的一篇,传说是殷高宗相傅说所作,共三篇,今失传。

终始,始终,一直。

典,经常。

【译文】玉石(即使质地很好),但是不经过雕琢,是不能成为玉器的;人们(即使本性善良),但是不通过学习,就不能够懂得道理。

所以,古时候的帝王,建立国家,制定法律制度,统治百姓,无一不是把教育当作首要的大事。

《尚书·兑命篇》说:“君王们一定要自始至终坚持一贯的重视办好学校。

”就是这个意思吧《学记》第三章1:学知不足【原文、解释、译文、解读】沙月【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解释】旨,美好的味道。

至,最高。

善,美好。

学,学习。

困:贫乏;自己因为不懂道理而办事有困惑。

《学记》原文+翻译

《学记》原文+翻译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会唱歌的人,不仅声音悦耳,动人心弦,还要使人情不自禁地跟着唱。会教人的人,不仅给人以知识,还要诱导学生自觉地跟着他学。教师讲课,要简单明确,精练而完善,举例不多,但能说明问题。这样,才可以达到使学生自觉地跟着他学的目的。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在教育工作中,尊敬教师是难能可贵的。尊敬教师才能重视他传授的道。在上的君王能尊师重道,百姓才能专心求学。所以君王不以臣子相待的臣子有两种人:一是正在代表死者受祭祀的人,不以臣子相待;二是教师,不以臣子相待。根据礼制,(这二种人)虽被天子召见,可以免去朝见君王的礼节,这就是为了表示尊师重道的缘故。
君子说,德行很高的人,不限于只担任某种官职;普遍的规律,不仅仅适用于那一件事物;有大信实的人,用不着他发誓后才信任他;天有四季变化,无须划一,也会守时。懂得这四点,(就可以领会到做事求学),也要抓住根本的道理了。古代的三王祭祀江河的时候,都是先祭河而后祭海,这是因为河是水的本源,而海是水的归宿。这才叫抓住了根本!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首先要设学施教。《尚书·兑命》篇中说:“始终要以设学施教为主”,就是谈的这个道理啊!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学记原文+翻译

学记原文+翻译

《学记》第一章:化民成俗【原文、解释、译文、解读】沙月【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Xiao )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 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解释】发,虑, 宪, 謏 R謏,动,触动,感动。

就, 贤, 体, 化, 君子,古代的统治及管理者。

成俗,形成良好的习俗。

【译文】执政者在发布法律命令的时候,如果能够认真研究思考,发布实施,同时,广 求品德高尚有悲悯忧思的人来辅佐自己,那么,是可以产生一定影响的;但是,不 足以能够来激发全体民众的向善愿望。

执政者如果能够亲近贤德的君子,关爱贫贱出身的寒士,那么,就足够来激发 起全体民众向善愿望的;但是,不足以来教育好全体民众。

执政者如果想让全体民众都能接受教育并且形成为社会风尚,那么,那就一定 只有走兴办学校施行全民教育这条路了。

《学记》第二章:教育优先【原文、解释、译文、解读】 沙月【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解释】琢:治玉。

建国,建立国家,制订法律制度。

君民,君长其民。

统治百姓。

念,思想观念,观点。

兑,读yu e ,通“悦”。

《兑命》是《尚书》中的一篇,传说是殷高宗相傅说所作,共三篇,今失传。

终始,始终,一直。

典,经常。

【译文】玉石(即使质地很好),但是不经过雕琢,是不能成为玉器的;人们(即使本性 善良),但是不通过学习,就不能够懂得道理。

所以,古时候的帝王,建立国家, 制定法律制度,统治百姓,无一不是把教育当作首要的大事。

《尚书•兑命篇》说:“君王们一定要自始至终坚持一贯的重视办好学校。

”就是这个意思吧《学记》第三章1学知不足【原文、解释、译文、解读】 发布。

谋划。

法令。

xi do ,小。

接近,亲近。

贤士。

体恤。

教化。

沙月【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 足,教然后知困。

【解释】旨, 至, 善, 学, 困: 【译文】.即使有了美味的菜肴,不去品尝,就不会知道它的味道之美;(同样,)即使 有了崇高的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能知道它的作用。

学记(原文+翻译)

学记(原文+翻译)

沙月【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xiao)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解释】发,发布。

虑,谋划。

宪,法令。

謏,xiǎo,小。

动,触动,感动。

就,接近,亲近。

贤,贤士。

体,体恤。

化,教化。

君子,古代的统治及管理者。

成俗,形成良好的习俗。

【译文】执政者在发布法律命令的时候,如果能够认真研究思考,发布实施,同时,广求品德高尚有悲悯忧思的人来辅佐自己,那么,是可以产生一定影响的;但是,不足以能够来激发全体民众的向善愿望。

执政者如果能够亲近贤德的君子,关爱贫贱出身的寒士,那么,就足够来激发起全体民众向善愿望的;但是,不足以来教育好全体民众。

执政者如果想让全体民众都能接受教育并且形成为社会风尚,那么,那就一定只有走兴办学校施行全民教育这条路了。

《学记》第二章:教育优先【原文、解释、译文、解读】沙月【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解释】琢:治玉。

建国,建立国家,制订法律制度。

君民,君长其民。

统治百姓。

念,思想观念,观点。

兑,读yuè,通“悦”。

《兑命》是《尚书》中的一篇,传说是殷高宗相傅说所作,共三篇,今失传。

终始,始终,一直。

典,经常。

【译文】玉石(即使质地很好),但是不经过雕琢,是不能成为玉器的;人们(即使本性善良),但是不通过学习,就不能够懂得道理。

所以,古时候的帝王,建立国家,制定法律制度,统治百姓,无一不是把教育当作首要的大事。

《尚书·兑命篇》说:“君王们一定要自始至终坚持一贯的重视办好学校。

”就是这个意思吧《学记》第三章1:学知不足【原文、解释、译文、解读】沙月【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解释】旨,美好的味道。

至,最高。

善,美好。

学,学习。

困:贫乏;自己因为不懂道理而办事有困惑。

(完整word版)学记(原文+翻译).docx

(完整word版)学记(原文+翻译).docx

《学记》第一章:化民成俗【原文、解释、译文、解读】沙月【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 (xiao) 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解释】发,发布。

虑,谋划。

宪,法令。

謏, xi ǎo,小。

动,触动,感动。

就,接近,亲近。

贤,贤士。

体,体恤。

化,教化。

君子,古代的统治及管理者。

成俗,形成良好的习俗。

【译文】执政者在发布法律命令的时候,如果能够认真研究思考,发布实施,同时,广求品德高尚有悲悯忧思的人来辅佐自己,那么,是可以产生一定影响的;但是,不足以能够来激发全体民众的向善愿望。

执政者如果能够亲近贤德的君子,关爱贫贱出身的寒士,那么,就足够来激发起全体民众向善愿望的;但是,不足以来教育好全体民众。

执政者如果想让全体民众都能接受教育并且形成为社会风尚,那么,那就一定只有走兴办学校施行全民教育这条路了。

《学记》第二章:教育优先【原文、解释、译文、解读】沙月【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解释】琢:治玉。

建国,建立国家,制订法律制度。

君民,君长其民。

统治百姓。

念,思想观念,观点。

兑,读 yuè,通“悦”。

《兑命》是《尚书》中的一篇,传说是殷高宗相傅说所作,共三篇,今失传。

终始,始终,一直。

典,经常。

【译文】玉石(即使质地很好),但是不经过雕琢,是不能成为玉器的;人们(即使本性善良),但是不通过学习,就不能够懂得道理。

所以,古时候的帝王,建立国家,制定法律制度,统治百姓,无一不是把教育当作首要的大事。

《尚书·兑命篇》说:“君王们一定要自始至终坚持一贯的重视办好学校。

”就是这个意思吧《学记》第三章 1:学知不足【原文、解释、译文、解读】沙月【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解释】旨,美好的味道。

至,最高。

《学记》全文以及翻译

《学记》全文以及翻译

《学记》全文及翻译《学记》1【原文】发虑宪,求和善,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译文】执政的人关于国家大事假如能够深思熟虑,而且罗致好人帮助自己来治理国事,是能够赢得一点小乳名气的,可是还不可以够感动大家的心。

假如礼贤下士,亲密远人。

就能够感动民众的心了,可是还不可以能教化人民。

执政的人假如想要教化人民,培育优异的民俗,看来只有经过学校教育才行。

2【原文】玉不琢,不可以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课为先。

兑命曰:“念终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译文】玉石不经过雕琢,是不可以成为玉器的;相同,人们不经过学习,就不可以够懂得道理。

因此,古时候的帝王,成立国家,统治人民,无不先从教育下手。

《尚书?兑命篇》说:“念念别忘教育”,就是这个意思吧~【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而后知不足,教而后知困。

【译文】即便有了美味的菜肴,不吃是不可以知道它的美味的;即便有了最好的道理,不学习是不可以知道它的利处的。

因此,只有经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够,只有担当教课工作才会真实感觉疑惑。

【原文】知不足,而后能自反也;知困,而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课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译文】知道不够,才能回头鼓励自己;感觉疑惑,才能不停努力研究。

因此说:教与学是互相促使的。

《尚书?兑命篇》说:“教与学是一件事情的双方面”。

正是这个意思~【原文】古之教,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畅,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

【译文】古时候的教育制度是:在每二十五“家”的“闾”建立“塾”,在每五百家的“党”建立“庠”,在每万二千五百家的“遂”建立“序”,在国都建立大学。

大学每年招收学生,每隔一年考察学生的成就一次。

第一年考察学生疏析课文的能力和志趣;第三年考察学生的专业思想能否是稳固,同学之间能不可以相亲互助;第五年考察学生的知识能否广博,学生关于教师能否尊敬;第七年考察学生商讨学识的本事与辨别朋友的能力;合格的就叫作“小成”。

《学记》全文与译文

《学记》全文与译文

《学记》全文及译文礼记·学记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

宵雅肄三,官其始也。

入学鼓箧,孙其业也。

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

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

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

此七者,教之大伦也。

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

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

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

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

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

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

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扦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

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

教育学《学记》全文及翻译

教育学《学记》全文及翻译

学记》【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 成俗;其必由学乎。

【译文】执政的人对于国家大事如果能够深谋远虑, 并且罗致好人帮助自己来治理国事,是可以博得一 点小小名气的,但是还不能够打动众人的心。

如果礼贤下士,亲近远人。

就可以打动群众的心了,但是 还不可能教化人民。

执政的人如果想要教化人民,培养良好的风俗,看来只有通过学校教育才行。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 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

兑命曰: 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译文】玉石不经过雕琢,是不能成为玉器的;同样,人们不通过学习,就不能够懂得道理。

所以, 时候的帝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无不先从教育入手。

《尚书•兑命篇》说:“念念别忘教育”是这个意思吧! 【原文】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

【译文】即使有了美味的菜肴,不吃是不能知道它的美味的;即使有了最好的道理,不学习是不能知道 它的好处的。

所以,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够,只有担任教学工作才会真正感到困惑。

【原文】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

兑命曰:“ 学学半”,其 此之谓乎!【译文】知道不够, 才能回头鞭策自己; 感到困惑, 才能不断努力钻研。

所以说: 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 。

《尚书•兑命篇》说:“教与学是一件事情的两方面”。

正是这个意思! 【原文】古之教,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 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

【译文】古时候的教育制度是: 在每二十五“ 家”的“闾”设立“塾”,在每五百家的“党”设立 “庠”,在 每万二千五百家的“遂”设立“序”,在国都设立大学。

大学每年招收学生,每隔一年考 查学生的成就一次。

《学记》原文+翻译

《学记》原文+翻译
尽管有味美可口的菜肴,不吃是不会知道它的美味的;尽管有高深完善的道理,不学习也不会了解它的好处。所以,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人才能感到困惑。知道自己学业的不足,才能反过来严格要求自己;感到困惑然后才能不倦的钻研。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兑命》篇说:“(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今天的教师,单靠朗诵课文,大量灌输,一味赶进度,而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致使他们不能安下心来求学。教人不能因材施教,不能使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学的方法违背了教学的原则,提出的要求不合学生的实际。这样,学生就会痛恶他的学业,并怨恨他的老师,苦于学业的艰难,而不懂得它的好处。虽然学习结业,他所学的东西必然忘得快,教学的目的也就达不到,其原因就在这里啊!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大学的教育活动,按时令进行,各有正式课业;休息的时候,也有课外作业。课外不学杂乐,课内就不可能把琴弹好;课外不学习音律,课内就不能学好诗文;课外不学好洒扫应对的知识,课内就学不好礼仪。可见,不学习各种杂艺,就不可能乐于对待所学的正课。所以,君子对待学习,课内受业要学好正课;在家休息,要学好各种杂艺。唯其这样,才能安心学习,亲近师长,乐于与群众交朋友,并深信所学之道,尽管离开师长辅导,也不会违背所学的道理。《兑命》篇中说?只有专心致志谦逊恭敬,时时刻刻敏捷地求学,在学业上就能有所成就",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学记》原文及翻译

《学记》原文及翻译

《学记》原文及翻译《学记》原文及翻译1.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sǒu)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yuè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译文】启发思虑而求合乎法则,招求善良的人,(这二件事)能取得小名声,但还不能感动众人。

亲近贤良的人,关怀疏远的人,能感动众人,但还不能教化整个的人民。

君子如果想要教化人民移风易俗,那一定要从学习上入手!玉不经过雕琢,就不能成为器具;人不学习,就不懂得道理。

因此古代的帝王建设国家和统治人民,都是把教育和学习放在首位。

《兑命》说:“应该想到有始有终地经常学习。

”大概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虽然有鱼肉等美好食物,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

虽然有极好的道理,不学就不明白它的美妙。

因此,学习过以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行不够,教过人以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还有未通达的地方。

知道自己的学行不够,这以后就能自我反省而更多地去学习。

知道自己的学识还有未通达的地方,这以后就能自强不息地求进步。

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增长的。

《兑命》说:“教人学习,能收到相当于自己学习的一半效果。

”大概也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2.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

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yuè)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记》曰:“蛾子时术之。

”其此之谓乎。

【译文】古代教学,家(25家)里办学有“塾”,党(500家)里办学有“庠”,遂(12500家)里办学有“序”,国都办学有“学”。

(完整word版)《学记》原文及翻译

(完整word版)《学记》原文及翻译

《学记》今译内容选自:刘震.《学记》释义.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另可参见:傅任敢.“学记”译述.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xiao)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今译:执政者能够对国家大事深谋远虑,及时发布政令,能够礼贤下士选贤任能,这样可能博得一些小的声誉,但还不能耸动群众的听闻,动员起群众。

执政者能够尊敬贤能的人,怀柔远方的人和被疏远的人,他就可能耸动群众的听闻,动员起群众,但还谈不上教化人民。

执政者如果想要教化人民,培养起良风美俗,看来只有通过兴教育办学校才能达到目的。

(页6)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yue)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今译:玉石不经过雕琢,就不能成为完美的玉器。

人不通过学习,就不懂道理,不能走上天理伦常的康庄大道。

所以,从古以来的帝王,要建立国家,统治人民,就必须首先抓紧教育。

《尚书·兑命》篇说:“统治者应当始终不忘重视教育”,就是这个意思。

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敩(xiao)学半。

其此之谓乎。

(页11-12)今译:即使有了美好的菜肴,不亲自品尝,就无从知道它的美味。

即使有了极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无从知道它的奥妙。

所以说,只有通过学习实践,才能发现自已有欠缺;只有通过教学实践,才会感到疑难困惑。

知道自已有欠缺,才能回头要求自己,努力学习;感到疑难困惑,才能自强不息,用心钻研,不敢怠惰。

所以我们说,教与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尚书·兑命》说:“教相学科占一半”,就是这个意思。

(页16)(注:“教学相长”的本意如上所述。

但现在也有关于“教学相长”的所谓“引申义,即:“教学相长”是指教师的教育和学生的学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教育学《学记》全文及翻译

教育学《学记》全文及翻译

《学记》【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译文】执政的人对于国家大事如果能够深谋远虑,并且罗致好人帮助自己来治理国事,是可以博得一点小小名气的,但是还不能够打动众人的心。

如果礼贤下士,亲近远人。

就可以打动群众的心了,但是还不可能教化人民。

执政的人如果想要教化人民,培养良好的风俗,看来只有通过学校教育才行。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译文】玉石不经过雕琢,是不能成为玉器的;同样,人们不通过学习,就不能够懂得道理。

所以,古时候的帝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无不先从教育入手。

《尚书·兑命篇》说:“念念别忘教育”,就是这个意思吧!【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即使有了美味的菜肴,不吃是不能知道它的美味的;即使有了最好的道理,不学习是不能知道它的好处的。

所以,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够,只有担任教学工作才会真正感到困惑。

【原文】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译文】知道不够,才能回头鞭策自己;感到困惑,才能不断努力钻研。

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

《尚书·兑命篇》说:“教与学是一件事情的两方面”。

正是这个意思!【原文】古之教,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

【译文】古时候的教育制度是:在每二十五“ 家”的“闾”设立“塾”,在每五百家的“党”设立“庠”,在每万二千五百家的“遂”设立“序”,在国都设立大学。

大学每年招收学生,每隔一年考查学生的成就一次。

第一年考查学生分析课文的能力和志趣;第三年考查学生的专业思想是不是巩固,同学之间能不能相亲相助;第五年考查学生的知识是否广博,学生对于教师是否敬爱;第七年考查学生研讨学问的本领与识别朋友的能力;合格的就叫作“小成”。

《学记》全文与译文

《学记》全文与译文

《学记》全文及译文礼记·学记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

宵雅肄三,官其始也。

入学鼓箧,孙其业也。

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

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

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

此七者,教之大伦也。

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

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

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

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

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

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

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扦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

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

《学记》全文及翻译

《学记》全文及翻译

《学记》全文及翻译2010年10月05日星期二18:06【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译文】执政的人对于国家大事如果能够深谋远虑,并且罗致好人帮助自己来治理国事,是可以博得一点小小名气的,但是还不能够打动众人的心。

如果礼贤下士,亲近远人。

就可以打动群众的心了,但是还不可能教化人民。

执政的人如果想要教化人民,培养良好的风俗,看来只有通过学校教育才行。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译文】玉石不经过雕琢,是不能成为玉器的;同样,人们不通过学习,就不能够懂得道理。

所以,古时候的帝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无不先从教育入手。

《尚书·兑命篇》说:“念念别忘教育”,就是这个意思吧!【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即使有了美味的菜肴,不吃是不能知道它的美味的;即使有了最好的道理,不学习是不能知道它的好处的。

所以,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够,只有担任教学工作才会真正感到困惑。

【原文】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译文】知道不够,才能回头鞭策自己;感到困惑,才能不断努力钻研。

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

《尚书·兑命篇》说:“教与学是一件事情的两方面”。

正是这个意思!【原文】古之教,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

【译文】古时候的教育制度是:在每二十五“家”的“闾”设立“塾”,在每五百家的“党”设立“庠”,在每万二千五百家的“遂”设立“序”,在国都设立大学。

大学每年招收学生,每隔一年考查学生的成就一次。

学记全文及翻译

学记全文及翻译

《学记》全文及翻译【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译文】执政的人对于国家大事如果能够深谋远虑,并且罗致好人帮助自己来治理国事,是可以博得一点小小名气的,但是还不能够打动众人的心。

如果礼贤下士,亲近远人。

就可以打动群众的心了,但是还不可能教化人民。

执政的人如果想要教化人民,培养良好的风俗,看来只有通过学校教育才行。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译文】玉石不经过雕琢,是不能成为玉器的;同样,人们不通过学习,就不能够懂得道理。

所以,古时候的帝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无不先从教育入手。

《尚书·兑命篇》说:“念念别忘教育”,就是这个意思吧!【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即使有了美味的菜肴,不吃是不能知道它的美味的;即使有了最好的道理,不学习是不能知道它的好处的。

所以,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够,只有担任教学工作才会真正感到困惑。

【原文】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译文】知道不够,才能回头鞭策自己;感到困惑,才能不断努力钻研。

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

《尚书·兑命篇》说:“教与学是一件事情的两方面”。

正是这个意思!【原文】古之教,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

【译文】古时候的教育制度是:在每二十五“ 家”的“闾”设立“塾”,在每五百家的“党”设立“庠”,在每万二千五百家的“遂”设立“序”,在国都设立大学。

大学每年招收学生,每隔一年考查学生的成就一次。

第一年考查学生分析课文的能力和志趣;第三年考查学生的专业思想是不是巩固,同学之间能不能相亲相助;第五年考查学生的知识是否广博,学生对于教师是否敬爱;第七年考查学生研讨学问的本领与识别朋友的能力;合格的就叫作“小成”。

学记原文及翻译(精品文档)

学记原文及翻译(精品文档)

学记原文及翻译原文: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译文:大学的教育,按照一定的时间进行,必定有正式的课程,课余也必定有各种课外活动。

如果不培养他们学习各种技艺的兴趣,就不能使他们乐于学习。

所以君子对于学习,专心致志,勤奋刻苦,课余休息时也优游自得。

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安心学习,亲近师长,乐于与朋友交往,深信所学之道,即使离开了师长辅导,也不会违背所学之道。

《学记》原文及翻译原文: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译文:大学的教育,按照一定的时间进行,必定有正式的课程,课余也必定有各种课外活动。

如果不培养他们学习各种技艺的兴趣,就不能使他们乐于学习。

所以君子对于学习,专心致志,勤奋刻苦,课余休息时也优游自得。

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安心学习,亲近师长,乐于与朋友交往,深信所学之道,即使离开了师长辅导,也不会违背所学之道。

《学记》还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观点,认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教师通过教学来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学生通过学习来增长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这种观点体现了中国古代教育对师生互动的重视,强调了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

在《学记》中,还提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这意味着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能力,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这种个性化的教育方式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学记》原文及翻译原文: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译文:大学的教育,按照一定的时间进行,必定有正式的课程,课余也必定有各种课外活动。

《学记》原文及翻译

《学记》原文及翻译

《学记》原文及翻译《学记》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译文:执政者在发布法律命令的时候,如果能够认真研究思考,发布实施,同时广求品德高尚有悲悯忧思的人来辅佐自己,那么,是可以产生一定影响的,但是,不足以能够来激发全体民众的向善愿望。

如果执政者能够亲近贤德的君子,关爱贫贱出身的寒士,那么,就足够来激发全体民众向善愿望的,但是,不足以来教育好全体民众。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译文:如同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石,不经雕琢就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如果不学习,就不会明白事理。

因此,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百姓,都把教育放在首要的位置。

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译文:尽管有美味的佳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尽管有高明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说,只有通过学习才能了解自己的不足;只有通过教授他人才能明白其中的困惑。

知道自己的不足,就能返回自身更努力地学习;知道了困惑,就能自我勉励不断努力提高自己。

原文: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译文:所以说,“学习和教授的过程是相互促进的。

”《尚书·兑命》说:“学习别人所不知道的东西,这样才算是学问的一半。

”也就是这个意思。

原文: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

宵雅肄三,官其始也。

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

译文:大学开学时,官员们要穿着皮弁服,备办祭祀菜蔬,这是表示尊先圣、敬师长的礼节。

学校要按时练习射箭和歌唱,这是为了使学者一开始就认真对待学业。

使用夏楚二物来惩戒游手好闲的人,这是为了使他们有所畏惧而不敢放纵自己。

没有占卜禘祭就不去视察学校,这是为了让学者有足够的时间按自己的志愿去学习。

原文: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学记》全文及翻译

《学记》全文及翻译

《学记》全文及翻译《学记》全文及翻译导语:学记,写作于战国晚期。

以下是小编为你介绍的学记全文及翻译,欢迎参考。

《学记》全文及翻译【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译文】执政的人对于国家大事如果能够深谋远虑,并且罗致好人帮助自己来治理国事,是可以博得一点小小名气的,但是还不能够打动众人的心。

如果礼贤下士,亲近远人。

就可以打动群众的心了,但是还不可能教化人民。

执政的人如果想要教化人民,培养良好的风俗,看来只有通过学校教育才行。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译文】玉石不经过雕琢,是不能成为玉器的;同样,人们不通过学习,就不能够懂得道理。

所以,古时候的帝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无不先从教育入手。

《尚书兑命篇》说:“念念别忘教育”,就是这个意思吧!【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即使有了美味的菜肴,不吃是不能知道它的美味的;即使有了最好的道理,不学习是不能知道它的好处的。

所以,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够,只有担任教学工作才会真正感到困惑。

【原文】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译文】知道不够,才能回头鞭策自己;感到困惑,才能不断努力钻研。

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

《尚书兑命篇》说:“教与学是一件事情的两方面”。

正是这个意思!【原文】古之教,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

【译文】古时候的教育制度是:在每二十五“ 家”的“闾”设立“塾”,在每五百家的“党”设立“庠”,在每万二千五百家的“遂”设立“序”,在国都设立大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记》大约写于公元前的战国末年,是”礼记”一书49篇中的一篇,作者不详,郭沫若认为像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所作。

《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最完善的极为重要的教育理论专著,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

它从教育目的,教育原则,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教学制度,教学管理等各方面,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教育教学中的许多问题,体大思精,要言不烦。

对比今日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弊端,《学记》中的很多内容都值得学习借鉴,虽然时隔两千多年,用今天的教育理念来解读,仍然有重大的实践指导意义,值得认真研究。

【学记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典于学”,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古之教,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成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记》曰:” 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

宵雅肄三,官其始也。

入学鼓箧,孙其业也。

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

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

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

此七者,教之大伦也。

《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

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自焉游焉。

夫然后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其数进而不顾其安。

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

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

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

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抨格而不胜。

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

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师也。

故君子之教喻也: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 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

能博喻然后能为师。

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教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

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

《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其此之谓乎!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贝惋臣也;当其为师,贝U弗臣也。

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

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

不善问者反此。

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

此皆进学之道也。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

力不能问,然后语之。

语之而不知, 虽舍之可也。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

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古之学者,比物丑类。

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

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

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

此之谓务本。

【译文对照】:发虑宪,求善良,——深谋远虑(思虑规律),物色好人(求贤纳士),足以謏(s o u,小有声音)闻,不足以动众。

一一可以赢得一些好名声,但还不能够鼓动民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如果礼贤下士,亲近与己疏远的人,就可以鼓动民众,但还不能够感化,教化民众。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如果要想感化和教化民众,养成良好的风俗习惯,就必须通过学校教育才行。

【解读:古时的统治者开始发出谋虑计划和颁布法令政策的时候,能够先时广泛地征求德行高尚人士的体检,来辅助自己,这仅是个人的善行,只能做到小有声誉而已,还不足以耸动群众的听闻。

如果能”卑躬屈己”礼贤下士,亲近疏远的人,这虽然能够耸动群众听闻,但还是不足以感动群众,”教化”人民。

如果天子诸侯士大夫要以自己的”佳言善行”感化民众,使之成为一种美好的风俗习惯,就非要重视学校教育不可了。

】【译文对照】: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玉质虽美,不经雕琢,不能成精美玉器;人有天赋但不学习,就不能明白至道。

“道”——”贵贱”“长幼”“尊卑”;”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 (《中庸》);”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所以古代君王建设国家,统治人民,都把教育作为首要任务。

《兑(yu P说)命》曰:《尚书》(《礼记集说》今亡)”兑命篇”说:“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人君应当始终念念不忘以教育为本”,(典——本,主),就是这个意思!【解读:玉质虽美,不经雕琢,不能成为精美的器物。

人有天赋,但不经学习,就不能明白至道。

所以古代帝王治理国家统治人民,没有不把设立学校使人人都能入学受教,当作首要任务。

“尚书”中的“兑命篇”说:”人君应当始终念念不忘以教育为本。

”】【译文对照】: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然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虽然有高深至极的道理,不学就不知它的好处。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人必须上学读书,才能知道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教师必须亲身经历教学的过程,才会深感自己学问的孤陋和困惑。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求学者知不足,才会自我反思,更加努力地学习;教者感到困惑,才会潜心钻研,孜孜以求,自强不息。

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

《兑命》曰: “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所以《尚书。

兑命篇》说: 教学过程,一半在教师的教,一半在学生的学”,就是这个意思。

【解读:说明”教学并重”和”教与学相互发生作用”的道理。

同时,指出学生的学习,虽然必须依赖于教师的引导,但教师的作用仅仅占了一半,必须靠学生自己的努力和思考。

教师虽然以教人为主,但遇到困难的时候还需要补修学业以求精进,所以教师也是教人学习各占其半。

这种”教学相长”和教学各半的原理是极可宝贵的见解,值得重视。

学生如果完全依赖教师课堂的教授,不肯自己运用思考,努力钻研;教师如果抱着故步自封的态度,自以为是,不肯在去进修以求的新知识。

那么,他们都犯了教学上的大病,与教学相长的原则是不相符的】【译文对照】:古之教者,家(25家)有塾,党(500家)有痒,术(su 1 )(12500家)有序,国有学。

——古时候的教育制度是:在每二十五家的”闾”设立”塾”,在每五百家的”党”设立”庠”,在每一万二千五百家的”术(su 1 )设立”序”,在国都设立大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学生每年都可入学,每隔一年必须考查学习成绩。

一年视离经辩志;——第一年考查分析文章的经文,句章的能力,及辨别决定自己的志向和兴趣;(离:分析)三年视敬业乐群;——第三年考查是否专心致志于学业,是否能结交学友和睦相处,相互研习得益;五年视博习亲师;——第五年考查学生的知识面是否广博,是否能亲师,尊师;七年视论学取友;——第七年考查能否讨论学业的是非优劣,以及选择贤能之人为友;谓之小成。

——合格的为小有成就。

(比六年有成就,比九年不足)九年知类通达,——到第九年他们应达到,对知识闻一知十,触类旁通;强力而不返,——推理论事有独立见解,处世处事有行为准则,坚定不移,不失师诲;谓之大成。

——这时就可称为大有成就。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这样,将来就足以能够教化民众,变易旧习,形成良好风俗;近者说(yu e服而远者怀之,一一使亲近的人心悦诚服,疏远的人心向往之;此大学之道也。

——这是大学教人的道理。

《记》曰: ”蛾子时述之”,——古书上说,蚂蚁幼虫时时效法大蚁衔土成垤(di 0蚁窝),喻学者由积学而成大道。

(蛾一一古”蚁”字)其此之谓乎! ——正说明了,求学之人也应如此,孜孜不倦以求”大成”这个道理。

【解读:阐明中国古代学制完备,考核简单。

从入学开始,到最终结业,学业成绩都是根据循序渐进,逐步加深,前后连贯,各得其分的精神而规定。

同时注意到联系群众,亲爱师长,在最后阶段必须作到通达事理,能够运用其所学,和坚定毅志不违其所学。

这种考察成绩的标准和步骤,完备而合理,值得重视。

】【译文对照】:大学始教,皮弁(bi d n祭菜,示敬道也。

一一大学入学之初,要穿礼服,备祭品,举行祭祀有道德学问的先圣先师的仪式,以表示敬师重道。

宵雅肄三,官其始也。

——祭祀时要小诵肄学\' 诗经\' 里”小雅”的前三篇(鹿鸣,四牡,皇皇者华——这三篇都是关于君臣燕乐相劳苦之辞。

燕乐: 宴乐;相劳苦:相互慰劳),目的是使学生从一开始就获得君臣互勉的感受,懂得为官的道理。

(为官之始,盖以居官受任之美,诱谕其初志。

圣人教人曰,用贤以治不贤,举能以教不能,所以公卿士大夫在下思各举其职),入学鼓箧,孙其业也。

——学生上学,要按鼓声打开书箧,警以鼓声,以逊顺之心敬其业也。

即,击鼓为的是用鼓声警示,引起学生对学业的重视。

夏(ji 0楚二物,收其威也。

――学校里配备有教杖(夏圆和楚方),以警荒废懈怠,整肃仪容举止,维持学习纪律。

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

——不到夏祭以后,教官不去视察学校,考查学生的成绩,为的是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志趣计划,从容地进行学习。

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

——教师要对学生要经常检查指点,但不要急于告之原理,为的是让学生从内心产生求知欲望,养成独立思考,用心思考的习惯。

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li e )等也。

一一年幼的学生对长者谘问,只可听,不可问,因为知识有深浅,学习有先后,必须循序渐进,不能超级越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