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发展综述(1)上课讲义
第一讲教学设计概述课件
2024/3/14
16
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 教学设计的学科性质、应用范围
网络课程教学模式设计
2024/3/14
17
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 教学设计的学科性质、应用范围
教学设计在企业培训当中的应用
2024/3/14
18
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 教学设计者的基本素质要求
学术上的基本素质要求: ⑴教学设计者应用较扎实的教育、教学、学习心
33
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2024/3/14
34
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教学设计是以整个教学系统、教学过程为研究对 象。按照信息论的观点,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传 播特别是教育信息传播的过程,在这个传播过程 中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和理论,所以教学设计应以 人们对传播过程的研究所形成的理论——传播理 论作为理论基础;
2024/3/14
24
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和一般特性 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⑵系统思想与方法
系统论认为系统即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 成部分结合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世界上 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都是有机整体,它们自成 系统,互为系统。
以这种系统思想作指导,把为达到一定的教育、教 学目的,实现一定的教育、教学功能的各种教育、 教学组织形式看成教育系统或教学系统。
⑷对学习者的了解是系统成功的要素。
2024/3/14
32
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和一般特性 教学设计的一般特性
⑸教学设计研究和工作的重点是教学策略的计划 和媒体材料的选择与开发上,即如何实施成功的 教学;
⑹评价是设计和修改过程的一部分; ⑺按照学生达到预期目标的能力来测试即进行绝
对评价。
2024/3/14
2024/3/14
论教学设计的发展历程
现代武术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变革和创新的过程。在这一阶段,武术不断 与现代体育相结合,吸收了更多的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和提高。同时,武术也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不断传播和发展,成为世界范围内的 一项重要体育和文化活动。
五、未来展望
未来武术的发展将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和中国文 化的对外传播,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了解和学习中国武术。因此,未来武术的 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武术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和发展。
教学设计的应用
教学设计在教育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面,教学设计可 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规划课程内容和教学进度,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教学设计还 可以应用于在线教育领域,通过数字化技术和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自适 应的学习体验。此外,混合式教育也将教学设计的应用发挥到了极致,将线上和 线下的教学优势结合起来,实现了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二、发展
宋词在宋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个时期,宋词已经成为了文学的主流形 式之一。许多文学家都致力于研究和创作宋词,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苏轼。
苏轼的宋词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韵味,他对宋词的创作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特 的见解。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深刻的内涵,为宋词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此外,宋代还有一些其他的文学家也源自于宋词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例 如,柳永的长短句表达方式,对于宋词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结论
教学设计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进化和演变的过程,它从最初的行为主义、 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论出发,逐渐发展成了一种系统的、科学的学科。 随着时代的变迁,教学设计的形式和手段也不断创新和发展,从最初的程序化教 学到现在的数字化、智能化教学,教学设计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教学设计的产生及发展讲义.ppt
信息化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 信息化教学模式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自主、探索、交互型教学 •交叉学科、带实际情境的开 放的教学 •生成性、创造性的学习 •丰富的学习环境 •协同学习
•教师主导
•讲授型教学 •单学科、脱离情境的封闭 的教学 •固定性、复述性的学习 •贫乏的学习环境 •个体学习(独立,竞争) •教师作为知识布施者
Your site here Company Logo
二)、教学设计的产生背景
从整个教学设计发展,可知教学设计的学说 整合应用了: 教学理论 系统分析、组织发展、实施管理研究; 教学技术(教育技术) 传播学、视听媒体、信息科学; 心理学理论 行为主义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
Your site here Company Logo
传统的教学模式信息化教学模式?教师主导?讲授型教学?单学科脱离情境的封闭的教学?固定性复述性的学习?贫乏的学习环境?个体学习独立竞争?教师作为知识布施者?事实性知识与离散技能的评价?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自主探索交互型教学?交叉学科带实际情境的开放的教学?生成性创造性的学习?丰富的学习环境?协同学习?教师作为学习帮促者?基于绩效面向过程的评价价信息化的教学模式信息时代的学习特点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要转变单一的他主的与被动的学习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举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只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提高
根据学习者的特性与预先设定的目标,以逻辑、 系统的步骤实施并评价结果的方式(李宗薇)。
教学设计的定义
教学设计是一种技术,用来发展学生经验和学习环境,以 协助学习者习得特定的知识与技能 (Merriall,Drake,Lacy,&Pratt,1996)。 教学设计是教学者和学习者互为主体建构知识的过程,良 好的建构论教学设计是教师完成学习环境的设计后,能够 提供学习者有实际活动机会,解决问题的控制权利和提供 学习者的最大支持(Mayes,1994)。 就本质而言,教学设计是一个分析教学问题、设计解决方 法、对解决方法进行实验、评价实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 上修改方法的过程,这是系统计划的过程,有一套具体的 操作程序,具体而言,教学设计是一种解决教学问题的系 统方法(张祖忻、朱纯、胡颂华) 教学设计具有教学活动的蓝图、处方签的双重意义。
教学设计概述讲稿
教学设计概述讲稿教学设计是教学中的一个核心环节,它直接关系到教师课堂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文将对教学设计的概念、重要性以及常用的教学设计模式进行概述。
一、概念解析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科知识的性质,有目的地选择教学内容,构建教学过程和活动,以及选择适当的教学资源和教学评价手段的过程。
它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化规划和组织。
二、重要性分析1. 提高教学效果: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习效果。
2. 增强教师的指导能力: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深入理解和掌握,能够更具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指导。
3. 促进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教学设计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常用的教学设计模式1. 任务型教学设计模式:通过设定具体的任务,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问题导向的教学设计模式: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和动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
3. 情境教学设计模式:将学习情境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增强学习的真实性和趣味性,提高学习的效果。
4. 反转课堂教学设计模式:通过提前布置学习资料和资源,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解决问题,提高课堂的互动性和学生的主动性。
四、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1. 确定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科要求,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
2. 分析学情: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兴趣和需求,为教学设计提供参考。
3. 设计教学活动:根据教学目标和学情分析,设计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包括引导思考、讲解知识、巩固训练等环节。
4. 选择教学资源: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多媒体课件、实验装置等。
5. 进行教学评价:设计教学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评价,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五、总结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教学活动,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系统化的规划和组织。
教学设计理论综述总结报告
教学设计理论综述总结报告摘要:本文通过对教学设计理论的综述总结,分析了教学设计的重要性以及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通过对各种教学设计理论的概述和评估,总结了有效的教学设计原则和方法,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些实用的指导。
一、引言教学设计是一项重要的教育活动,它涉及到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设计以及教学评价的进行等方面。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因此,教学设计理论的研究对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设计的影响因素1. 学生的特点: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特点和需求,教学设计应根据学生的差异性进行个性化的设计。
2. 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对于教学设计起着关键的作用。
3. 教学环境:教学设计要考虑到教学环境的因素,包括教室设施、教学资源等,以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
4. 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应根据教学目标明确课程的重点和难点,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
三、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1. 课程与教学:课程设计理论研究课程的构建原则和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
2. 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方法与策略研究如何选择和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3. 教学评价:教学评价理论研究如何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价,以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反馈。
四、有效的教学设计原则和方法1. 问题驱动的学习:通过引入问题和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 学生参与: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积极思考和合作。
3.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选择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4. 适应性评价: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价,及时调整教学设计。
五、结论教学设计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对教学设计理论的综述总结,我们可以看到教学设计理论的研究在不断发展,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指导。
然而,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
教学设计概述讲稿
教学设计概述讲稿敬爱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将向大家介绍一下教学设计的概述。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实现知识的传递和学习目标的达成。
而教学设计则是我们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工具。
接下来,我将从教学设计的定义、重要性和步骤等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教学设计的定义。
教学设计是指教师根据学科特点、教学目标和教学环境等因素,有序地组织和安排教学活动的过程。
它是教学的蓝图,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实质性工作。
教学设计不仅包括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还包括教学策略、教学评价方法和教学资源的选择等。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教学设计的重要性。
首先,教学设计能够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使教学目标更加明确。
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可以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提高教学效果。
其次,教学设计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通过认真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师能够更好地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最后,教学设计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促进其主动参与和积极思考。
那么,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呢?接下来,我将向大家介绍一下教学设计的步骤。
教学设计的步骤主要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和教学评价方法的确定。
首先,我们来讨论一下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想要实现的预期结果。
教学目标应该具备明确性、可行性和适应性。
明确性表示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能够清晰地指导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和学习活动;可行性表示教学目标要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学习水平,能够实现和达成;适应性表示教学目标要与教学环境相适应,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其次,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也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步骤。
教学内容的选择要考虑到学科特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学内容的组织要合理有序,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
在组织教学内容时,还要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学习之间的衔接,使得学生能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学设计概述》课件
这份PPT课件将带您领略教学设计的魅力和重要性。我们将探讨教学设计的概 念、步骤、基本原则,并深入研究如何应对学生差异化学习需求以及如何创 新和启发教学设计。
了解教学设计的概念和意义
1 概念
教学设计是指制定教学方案、教学内容的过程。
2 意义
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师教学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针对性,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要素
1 基本原则
2 要素
个性化学习、启发性教学、活动性教学、 情感体验教学、课程整体性和循序渐进。
学科性、逻辑性、学习特点性、适应性和 前瞻性。
教学设计的步骤和流程
1
教学计划
2
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包括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
3
调研与分析
调查和分析学生的现状,确定教学目 标。
教学设计中的教学方法与策略
教学方法
灵活应用讲授、讨论、实验等教学方法,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策略
采用启发性、探究性、合作性等教学策略, 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深度学习。
教学设计中的评价与反思
1 评价
2 反思
通过考试、作业、讨论等形式评价学生的 学习成果。
教师反思教学过程,总结经验教训,不断 改进教学设计。
教学实施
按照教学计划进行教学实施,根据学 生反馈进行调整。
教学设计中的目标制定
1 明确目标
为学生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的学习方向。
2 目标评估
通过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目标和教学策略。
教学设计中的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
内容选择
选择与学生需求和教学目标相符合的内容性和完整性。
教学设计与信息技术的结合
教学设计的综述报告范文
教学设计的综述报告范文一、引言教学设计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育目标进行科学规划和组织的重要环节,是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关键。
优秀的教学设计能够帮助教师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本文通过对教学设计的综述和分析,总结了一些常见的教学设计原则和方法,旨在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1. 学情导入原则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特点,恰当安排教学内容,制定教学方法和策略,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提高学习效果。
2. 目标明确原则教学设计中应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知道自己将学到什么,并为此设定明确的评价标准,以便教师和学生能够共同关注学习的进展和成果。
3. 任务驱动原则教学设计应通过合理的任务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使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4. 多元化教学原则教学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多样性,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差异化的学习能力。
5. 反馈评价原则教学设计应设计适当的评价手段和方式,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评价,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
三、教学设计的具体方法1. 分析教学目标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教师需要充分分析教学目标,明确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并根据目标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
2. 制定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教学目标,教师应确定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并在教学设计中加以强调和突出,确保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和深入理解。
3.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材的内容,灵活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例如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等,使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4. 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教学设计中应设计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践操作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交流。
5. 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应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需求,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如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图书资料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教学设计概述范文
教学设计概述范文教学设计概述是指对一节课程的教学过程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的概要描述。
它包括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以及教学评价方式的确定等方面。
在教学设计概述中,教师需要全面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设计出适合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以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
首先,教学设计概述需要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希望学生达到的预期成果。
它可以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个层次。
知识目标是指学生在本节课中应该掌握的知识内容,能力目标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相应能力,情感目标是指学生应培养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大纲,有针对性地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
其次,教学设计概述需要确定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指在本节课中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方法等。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
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水平,尽量选取与学生生活经验和学科知识密切相关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欲望。
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要合理有序,逻辑清晰,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然后,教学设计概述需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育手段和活动方式。
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来确定。
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示范法、讨论法、实验法等。
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多样化,灵活运用,以提高教学效果。
最后,教学设计概述需要确定教学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进行客观评价的方法和手段。
它可以分为形ative evaluation)和总ative evaluation)两种类型。
形ative evaluation)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的评价,总ative evaluation)是指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的总结性评价。
教学设计发展综述
教学设计发展综述摘要:文章先以美国教学设计发展历史为蓝本,描述了教学设计学科的发展历程。
再以国内教育技术专业期刊为分析对象,较深入的阐释了国内教学设计的发展和研究现状,从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个维度分析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近些年来的发展趋势,提出当前教学设计研究的热点问题,并指出了教学设计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教学设计发展历程问题热点趋势0 引言考察教学设计发展的百年历程,我们可以看到,教学设计的发展与认识论倾向、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媒体技术发展乃至社会历史发展等因素密切相关。
它们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交融的关系,决定教学设计的发展阶段。
教学设计的发展存在不同的时期或阶段,可以将其划分为自在孕育期、诞生兴起期、正式发展期、转型发展期等四个发展阶段。
80 年代初教学设计引入中国以来,一直是教育领域特别是教育技术领域关注和研究的热点,在教育技术学科体系中占据着核心地位。
本文将从西方教学设计发展的四个阶段入手,着眼于我国教学设计的发展和研究现状,分析国内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等。
1教学设计发展的四个阶段1.1自在孕育期:20世纪30年代以前早在17-18世纪,西方一些著名的教学论专家,如夸美纽斯、裴斯泰洛齐等人就倡导直观教学,提倡采用图片、实物、模型等直观教具来辅助教学。
20世纪初,随着照相机、幻灯和无声电影等媒体的产生,导致了视觉教学运动;而广播、录音、有声电影等有声媒体的出现,则促使视觉教学运动迅速向视听教学运动方面发展。
1910年,美国发行了第一本教学电影目录册,此后,很多学校把电影作为常规教学手段。
1923年,美国教育协会成立了视觉教育分会。
20 世纪30年代以前,特别是20世纪初叶,是教学设计发展的自在孕育期。
这段时期,产生了一些重要的理论和著述,积极地影响了教学设计的孕育。
1.2诞生兴起期:20世纪40年代~60年代多数学者认为,教学设计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教学设计概述讲稿
教学设计概述讲稿教学设计是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精心策划并组织实施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总称。
它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核心,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教学设计的原则、步骤以及实施中的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概述,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
一、教学设计的原则1. 学生为中心:教学设计应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特点,通过设置适应学生的各类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
2. 目标导向:教学设计应明确教学目标,结合学科知识和学生发展需求,合理设计任务和活动,使教学过程有针对性、具有可操作性,并能够使学生实现预期的学习效果。
3. 系统性与整合性:教学设计应对知识、能力等要素进行有机整合和系统化的安排,使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
4. 循序渐进:教学设计应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展和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习任务的复杂程度,使学生能够逐步增加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升。
5. 多样性与差异化:教学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二、教学设计的步骤1. 了解教学内容和要求:教师首先要对所教授的内容和要求进行全面了解,包括学科要素、教材知识点、学生背景等,为后续教学设计提供基础数据。
2. 设定教学目标:教师根据学科要求和学生特点,明确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确保教学活动能够有效实现预期效果。
3. 安排教学内容和学习活动: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目标要求,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内容和学习活动,结合教材和教学资源,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4. 设计评价方式:教师应考虑如何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并设计相应的评价方式和评价工具,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并为后续教学提供反馈。
5. 教学实施和调整:根据教学设计的安排,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实施,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差异化指导。
教学设计的发展历程综述
教学设计的发展历程综述一、教学设计的由来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亚里斯多德、柏拉图提出有关学习与记忆的认知基础的论述,后由13世纪著名经院哲学家圣托马斯阿奎加以拓展,采用了自由意志来论述对教义的理解。
400年后,约翰洛克提出几乎所有的理性推理和知识都必须由经验获得,并由此提升了亚里斯多德有关人的初始的智力空白状态的主张。
在20世纪的转折点上,杜威提出有关教育哲学的若干宗旨,近20世纪20年代,行为主义观在教育心理学领域中的影响日益突出。
桑代克的主义理论也论述了强化都是决定学习的首要因素。
然而,20年代以后,霍尔提出的行为主义的新的版本刺激—有机性—反应(S—O—R),强调变量对行为的重要影响。
正是前人的这样一些思考构成教学设计研究的思想源头。
二、教学设计的起源教学设计包括两个根源:系统工程学和行为主义学习心理学的理论取向。
20世纪50年代,学术界普遍倾向于将科学方法运用于社会科学,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其后,美国心理学家们在军队中从事培训教材的研究与开发,并开始尝试将心理学和教学技术进行整合。
因二战的爆发,大批富有经验的教育心理学家(如,加涅,布里格斯,梅里尔等)被征集去指导与士兵与工人的培训相关的教材的研究与开发。
二战结束后,这批教育心理学家们继续为解决教学问题而工作。
20世纪40年代末和整个50年代,心理学家开始将训练视作系统,试图开发包括一系列创新的分析、设计和评估程序在内的比较正式的教学系统。
当时,米勒开发出一种详细的任务——分析方法论。
加涅在《系统开发中的心理学原理》总结了这些先行者的领衔人物(如加涅、格拉泽)参与的程序化教学运动也对教学设计的发展有重要贡献。
三、教学设计的形成20世纪60年代行为主义目标的普及、标准参照测试运动以及形成性评价的兴起促进了教学设计的形成,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教学事件与智慧、技能的层次分析,更是为教学设计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四、教学设计的正式发展期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教学设计正式进入发展期。
教学设计概述讲稿
教学设计概述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教学设计的概述。
教学设计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它是教学的灵魂和核心。
优秀的教学设计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学习效果,使教学过程更加科学、高效。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教学设计的定义。
教学设计,简单来说,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合理的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流程的规划和安排。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应该具备明确的教学目标、合理的教学步骤和科学的教学方法。
一、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它决定了教学的方向和内容。
明确的教学目标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明确学习目标,指导学生的学习行为。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并根据学科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合理划分目标的层次和难度,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合理的教学步骤教学步骤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序组织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
教师在设计教学步骤时,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确定合适的教学顺序和教学环节,确保学生能够渐进地掌握和应用知识。
教学步骤要尽量简洁明了,避免步骤过多、冗长,以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手段和策略。
合理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方法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学科的实际需求,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四、个性化教学设计个性化教学设计是近年来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具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学习习惯和学习需求。
个性化教学设计要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注重因材施教,通过个性化的教学设计,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帮助学生发展潜能,实现个人目标。
总结起来,教学设计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依据,它涉及到教学目标的定义、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个性化教学的实施。
只有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教师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课程发展与教学设计概述
教學設計的定義及相關術語
或稱教學系統設計,是指 教學系統(instructional systems)
將教學過程中的基本要素 教 學 系 統 設 計 (instructional
加以模式化的作業過程, system design, ISD)
以增進對學習活動的資源 教 學 系 統 發 展 (instructional
行為主義取向的教 認知心理學和建構取
學設計
向的學設計
教科書為主
多元取材,由教師引 導學生建構
教學管理者、教科 學習的引導者 書使用人
知識的接受者
主動探索問題和建構 知識的人
教師中心
學生中心
Seels & Glasgow的 IMM、PBL模式 ADDIE模式
教學設計的要素:Kemp等人的看法
學習者的特質和能力- 教學方案為誰而發展? 教學/學習目標- 期望學習者達到什麼樣的表現? 教學策略- 如何使學習者有效學習知識或技能? 學習評量- 如何確定學習者達到學習效果?
課程發展>教學設計 課程發展 教學設計 教師參與方式
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及其功能
學習理論- 分析教學對象如何學習 教學理論- 發展教學活動使期望的學習得以產生 教學設計模式- 應用教學理論創造有成效的教學
單元計畫 系統分析- 分析教學的各項要素並將以有效組織 資訊科技-設計教材和教學媒體 管理方法-管控教學設計的歷程
目標
特質/ 能力
策略 評量
教學設計的要素: ADDIE
分析- 學習需求、學習任務、目標分析 設計-目標、教學策略、教學媒體 發展-初步教材、媒體製作、形成性評量 執行-是否完成設計,可以準備實施 評鑑-評鑑整個教學設計並歸納應修正處
教學系統設計的層次
课程设计发展情况
课程设计发展情况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学科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了解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掌握学科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技巧。
•能够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研究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科学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以及实际应用案例。
详细的教学大纲如下:1.学科基本概念和原理:介绍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通过实例讲解其应用。
2.学科研究方法:讲解学科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技巧,并通过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3.实际应用案例:分析学科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讲授法:用于讲解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研究方法。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研究能力。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应用案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科的原理和方法。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将使用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等多种教学资源。
•教材:《学科导论》等。
•参考书:《学科研究方法》等。
•多媒体资料:包括学科相关的视频、音频和图片等。
•实验设备:用于实验操作,加深学生对学科的理解。
五、教学评估教学评估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旨在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平时表现:通过课堂参与、提问、讨论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考察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考试:包括期中和期末考试,以闭卷形式进行,全面考察学生的学科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估方式应客观、公正,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同时,教师应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提高。
第二讲:教学设计的研究综述
(二)教学设计发展过程中蕴 涵的思想
1、艺术的思想; 2、科学过程的思想; 3、系统工程方法的思想; 4、问题解决的思想; 5、强调人的因素的思想。
(三)教学设计的分代
1、Tennyson对教学系统设计进行了分代, 共分为四代(Page ---17) 2、ISD1-----早期萌芽阶段; ISD2-----行为主义影响阶段; ISD3-----认知主义影响阶段; ISD4-----整合化阶段。
认知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学习是知觉的重组;(格式塔学派) 2、学习的顿悟说;(格式塔学派苛勒) 3、认知结构学习论;(Bruner) 4、认知同化论;(Ausubel) 5、信息加工论(Gagne)
三、整合化的教学设计阶段 (20世纪80年代至今)
1、在20世纪80年代研究者将不同的教 学设计理论综合成一个整体,代表人物 Reigeluth 和 Tennyson; 2、20世纪90年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对教学设计的影响。 3、这一阶段的特点:内容和技能整合, 学习情景化,问题解决策略的运用。
第二讲:教学设计的 研究综述
教学设计的研究综述
教学设计的历史发展;教学设计发展过 程中蕴涵的思想;教学设计的分代。
(一)教学设计的历史发展
1、研究综述(文献综述)的含义; 2、教学设计研究的发展:萌芽和早期 发展阶段(20世纪初至60年代);认知 学习理论对其的影响(60年代至80年 代);整合化的教学设计阶段(80年代 至今);教学设计的发展趋势。
Reigeluth的精加工理论
1、教学设计研究者通过分析,将概念 按其重要性,复杂性和特殊性进行排列; 2、教学先从大的,一般的内容开始, 逐步集中于细节和难点,然后综合成一 个较大的观念。通过这一过程,学习者 可以获得对知识的细致化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发展综述(1)教学设计研究发展综述一.国内外发展历程教学设计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体系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至今仍属于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因此对于教学设计发展历程的代际划分,国内外不同的学者看法不一。
(一)坦尼森的教学设计分代90年代,美国的教育技术学者坦尼森(Robert D•Tennydon)在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方法分析教学设计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将教学设计的发展过程分为四代。
1. 第一代教学设计第一代教学设计为教师(学科专家)提供了一种应用系统方法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进行教学设计的方法,是60年代一般系统论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应用的结果,它预示了教学设计作为一个学科和专业领域的出现。
第一代教学设计的过程包括四个步骤:准备行为目标、准备前测、制作教学产品和准备最终测试。
在这一过程中,形成性评价是基础,它伴随整个过程。
2. 第二代教学设计第二代教学设计与第一代教学设计相比,不仅扩展了系统理论的应用范围,用系统理论控制和管理教学设计的过程,而且增加了教学设计模式中的要素,提高了教学设计模式的复杂性。
由于教学设计中所涉及的要素比以前大大增多,要素之间的关系更为复杂,学科专家(教师)已经不能胜任这种复杂的工作。
在这种情况下,熟悉系统理论并掌握媒体技术的专业人员开始取代教师在设计中的角色。
由于这些人员并不熟悉学习理论,所以,70年代虽然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已经开始流行,教学设计对其反应却非常冷漠,对教学设计的影响甚微,教学设计中还是普遍采用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3. 第三代教学设计由于第二代教学设计采用的是线性的一步接一步(step-by-step)的方法,没有考虑到教学环境的差异性,因此它不能很好地适合多样的教学环境。
因此,第三代教学设计增加了可行性评价,对需求与问题和资源与约束条件等因素进行分析。
第三代教学设计显著的特点是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进行设计,教学设计人员也从媒体技术专家转变为熟悉教学过程的教学设计专家。
自80年代以后,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开始影响教学设计,并成为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理论工具。
4. 第四代教学设计第四代教学设计包括情境评价(Situational Evaluation)和五种教学设计活动。
其中情境评价的主要目的有:第一,对情境做出评估,以便使设计者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第二,根据对情境的评估,构思设计活动。
所以,教学设计是根据对情境的评估,确定具体的设计活动,即每一种活动都是根据情境评价的结果而进行的,这样就保证了教学设计的适应性和针对性,能够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开展设计活动。
此外,第四代教学设计另一个显著特点是五种设计活动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这样又保证了教学设计的整体性。
(二)我国一些学者对教学设计发展阶段的一般描述在我国,有学者将教学设计至今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教学设计的思想萌芽与早期发展(20世纪初—60年代);认知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80年代);整合化的教学设计理论(20世纪80年代至今)。
⒈教学设计的思想萌芽与早期发展20世纪初随着心理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许多教育家和科学家坚信教育科学研究能够把教育实践推向新纪元并为此投入了极大的精力。
美国哲学家与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预想建立一门连接科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学科,目的是建立一套系统的与教学活动有关的理论知识体系,以实现教学的优化设计。
并于1900年提出应发展一门“桥梁科学”,它的任务是建立一套与设计教学活动有关的理论知识体系。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根据多次动物实验研究,总结了动物学习过程的基本规律,并由此推导出关于人类学习的理论,这些关于学习的原理为科学规划教学提供了依据,为教学设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但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教学设计学还仅仅是处于萌芽状态,并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教学设计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主要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即学习心理学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
在教学设计发展的早期阶段,它主要吸取了行为主义的理论与方法。
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斯金纳在继承行为主义心理学思想的基础上,发展了桑代克的试误说和华生的S—R观,提出了操作条件反射说。
斯金纳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认为:任何反应如果有强化刺激尾随其后,则有重复出现的倾向,为了形成预期的行为,可以通过有效地安排强化来促进操作行为的形成。
在操作强化学习理论基础上,斯金纳还提出程序教学方法和使用教学机器进行强化学习。
程序教学以精细的小步子方式编排教材,组织个别化的、自定步调和及时强化的学习。
20世纪60年代末期,系统科学已被引入到教育领域,教育技术也已发展到系统方法应用阶段。
用系统方法来研究教学设计的思想逐步得到人们的注意。
人们开始借助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全面地探讨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对教学目标、教学效果、各种媒体的作用及相互关系,各种教学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怎样对教学进行系统分析,怎样才能优化教学全过程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和实践。
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斯金纳提出应用操作强化学习理论来设计教学的思想和方法。
他认为学习在本质上是在强化基础上的操作条件反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反应,在这些反应中,不属于教学期望的行为不进行强化,而当教学所期望的反应一旦出现,便及时地给予强化,通过这一过程,教学所期望的行为就会得到巩固和加强。
由于程序教学首次实现了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的结合,所以程序教学被认为是最早的教学设计理论。
2. 认知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的影响在20世纪60年代末以及整个70年代,认知学习理论逐渐代替行为主义,成为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人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学习者主动接受刺激,积极参与和积极思维的过程;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认知结构基础上,将新知识同化到原有认知结构中,并引起原有认知结构的重构而实现的。
因此在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更注重学习者认知结构及内部心理结构的分析。
认知主义对学习的研究深入到人的内部思维活动,强调人的内部认知、认知倾向和认知结构在学习中的作用。
认知主义教学设计主要关心的是知识技能的获得,及其在相应的认知过程中所形成的认知能力,所以所设计的教学系统是封闭的,而且是线性的。
在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法中,强调依据所鉴别出来的学习结果的类型,运用其形成规律的内部条件设置外部教学条件,从而将教学理论上升到了科学原理水平。
这一时期的研究者试图详尽揭示学习者学习的内部条件和内部过程并据此进行教学分析,而且按照人类学习性能所建立的设计方案,可以广泛迁移到同类性能的不同具体学习活动中,而且这种迁移并不受学科不同的限制。
但在认知主义指导下的教学设计中也存在一些缺陷,比如,认知主义按人类学习性能建立设计方案,加涅等研究者也对人类学习性能进行分类研究,但对于没有经过长期严格训练的中小学教师来说,直接从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中,识别出这些不直接依赖具体学科知识,概括性的人类性能是十分困难的,也就是说,对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认知特征、水平和发展的判断是十分艰苦的工作,这就使基于认知主义理论的教学设计的开展受到了限制;另外,对于一些较高级别的学习性能,如认知策略,元认知能力等,通常不是在一次或几次学习活动中所能形成的,所以,在学习这些能力后如何及时检测这些能力是否获得并非易事。
认知学习理论对学习内部过程的研究为教学设计理论及应用提供了进一步的理论基础。
这里需要指出一点,认知主义指导下的教学设计研究者们并未完全否认行为主义教学设计的思想,而是吸取了行为主义指导下的教学设计的合理成分,在将认知主义与行为主义二者结合进行教学设计的研究者中,最著名的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加涅吸收了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两大学派的精华,提出一种折衷的观点,他主张既要揭示人类学习的外部刺激的作用与外在反应,又要揭示人类学习的内部过程的内在条件的作用。
教学就是安排外部条件,促进学习内部过程,不同的学习任务对应不同的内外学习条件。
这种折衷的思想对教学设计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3. 整合化的教学设计理论到了20世纪80年代,教学设计研究者开始倾向将不同的教学设计理论综合成一个行之有效的总体模式。
整合化的教学设计理论强调教学条件的确定必须以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与需求为依据。
只有在明了学生学习该知识的过程之后,才能确定教学策略、教学步骤和教学媒体。
在20世纪90年代,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设计起了较大的作用。
在这一时期,学习者与教学媒体、教学情境的结合是教学设计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要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观上。
关于学习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通过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情境”、“协作”、“对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进入教学等。
关于学习方法,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即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动灌输的对象。
而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
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就要求学生学会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
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学习者具有积极的自我控制、目标导向和反思性特点,通过在学习情境中的发现过程和精加工行为,学习者能建构自己的知识。
建构主义这种强调教学整体性、变化性的思想导致教学设计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思想变化:学生学习的内容应该是知识与技能的整合体,而不是各种子能力或任务的分解;教学设计的内容应该是与特定教学情境相联系的学生整体知识的获得与运用。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际工作者仍继续关注具体领域的能力结构及学习过程,并设计教学方案来促进这种能力的形成。
在不同教学方法中,无论是强调成分技能获得的掌握学习模式,还是强调整体能力提高的结构化学习模式,它们都蕴含着这样两个思想:⑴学习是情境化的,是一个积极运用原有知识来完成特定问题解决任务的过程;⑵问题解决策略的运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行为主义者眼中,学习者为情境所塑造;而在认知心理学研究者眼中,学习者积极地塑造情境来促进自己的学习。
二.国内外研究对比分析1.研究内容国外研究内容多集中在认知负荷理论。
主要对国外关于认知负荷理论的文献进行研读分析,总结出以下各篇研究成果,并与国内文章进行对比分析。
Sweller于1998年撰写的《Cognitive architecture andinstructional design》一文在国外教学设计领域有较大影响力,作者提出了认知负荷理论的认知体系结构及教学效果,讨论了认知负荷理论的测量方法,并提出了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教学设计原则,为教学设计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