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循环的途径
简述血液循环途径和功能
简述血液循环途径和功能
血液循环途径指的是血液在心脏、血管、毛细血管和组织中的循环路径。
血液从心脏开始,经过动脉、细小的毛细血管,被送至每个细胞,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也收集二氧化碳和细胞废弃物,再经过静脉返回心脏,完成一次完整的循环。
血液循环的功能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血液通过循环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中,保证它们正常运作。
2.运输代谢产物:血液将代谢产物(如二氧化碳和尿素等)从组织和器官中收集并运回肝脏和肾脏进行处理和排出。
3.维持温度和酸碱平衡:血液循环可以通过扩张或收缩血管以控制热量的散发和保留,以及调节体液的酸碱平衡。
4.运输免疫细胞:血液循环还能将免疫细胞和其它免疫分子输送至身体部位,保护人体免受感染和病原体的伤害。
总之,血液循环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关键之一,它能保证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的正常工作,维持人体的健康。
血液循环途径和输血详解
血液循环途径和输血详解血液循环是人体内循环系统中的重要过程,它通过血管网络运输氧气与养分至全身各个部位,同时将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带回肺和肾脏进行排泄。
而输血是一种医疗技术,用于给予患者血液或血液成分,以纠正血液缺乏或改善血液功能。
本文将详细介绍血液循环的途径以及输血的相关知识。
血液循环途径人体的血液循环可分为两个主要途径:体循环和肺循环。
体循环是指从左心室将氧合血输送到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再通过静脉系统回流至右心房的过程。
在体循环中,血液通过心脏的左心室被推入主动脉,并从主动脉分支进入到供应全身组织的微小血管——毛细血管。
在毛细血管中,氧和营养物质从血液中弥散到组织细胞中,同时代谢废物和二氧化碳从组织细胞逆向弥散到血液中。
随后,含有二氧化碳的血液进入静脉系统,并最终回到右心房进行肺循环。
肺循环是指将含有二氧化碳的血液导向肺部,完成换气过程的循环。
具体过程如下:右心房收集体循环回流的血液,并将其推入右心室;右心室将血液推入肺动脉,血液通过肺的毛细血管,与肺泡中的氧气发生气体交换;氧合血液从肺泡毛细血管流回左心房,再通过左心房和左心室进入体循环。
血液循环的途径使全身的组织和器官都能获取到足够的氧气和养分,同时有效地排出废物和二氧化碳。
输血详解输血是一种重要的医疗手段,用于恢复或增加患者循环系统中的血液或某些特定成分。
它可以用于治疗大量出血、手术、贫血以及某些疾病等。
输血主要分为全血输血、红细胞悬液输血、血小板输血和新鲜冰冻血浆输血等。
全血输血是将供血者的全部血液成分输给受血者,用于恢复受血者失血后的循环容量。
全血输血适用于急需补充大体积失血或全身循环不足的患者。
红细胞悬液输血是将供血者的红细胞成分悬浮液输给受血者,以提高患者的氧输送能力。
红细胞悬液输血适用于贫血患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以及一些手术患者。
血小板输血是将供血者的血小板输给受血者,用于治疗血小板减少症和止血功能障碍等。
血小板输血适用于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友病患者等。
【初中生物】初中生物知识点:血液循环
【初中生物】初中生物知识点:血液循环血液循环的途径: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所组成的管道中进行的循环流动,叫作血液循环。
根据血液循环的途径不同,可以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
(1)体循环:血液由左心室进入主动脉,再流经全身的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到右心房。
这一循环途径叫做体循环。
在体循环中,当血液流经身体各部舒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时,不仅把运来的营养物质输送给细胞,把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带走,而且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把它所结合的氧气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这样血液就由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
(2)肺循环:流回右心房的血液,经右心室压入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再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这一循环途径称为肺循环。
在体循环进行的同时,肺循环也在进行着。
肺循环以右心室为起点,静脉血射入肺动脉,再流经肺部毛细血管网。
在这里,肺泡和毛细血管中的静脉血进行了气体交换,二氧化碳由血液进入到肺泡中,氧气从肺泡进入毛细血管里的血液中。
这样,原来含氧气较少的静脉血变成了含氧气较多的动脉血。
动脉血经肺静脉流同左心房,完成了肺循环。
规律总结:①体循环中,动脉里流的是动脉,静脉里流的是静脉血。
肺循环中,动脉里流的是静脉血,静脉里流的是动脉血。
②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区别和联系:比较项目体循环肺循环起点左心室右心室终点右心房左心房血液变化动脉血变为静脉血静脉血变为动脉血功能为组织细胞运采氧气和养料,把二氧化碳等废物运走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获得氧气,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联系在心脏处汇合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承担物质运输的功能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关系:体循环和肺循环虽是两条不同的循环路线,但它们是同时进行的,循环的起止点都在心脏。
心脏把两条循环路线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为人体各组织细胞不断运来氧气和养料,又不断地运走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从而完成体内物质的运输任务。
体循环与肺循环的途径和血液成分的变化如图: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血液循环的途径
七年级(下)人民教育· 生物
●自主构建
1. 左心室 氧 3. 5. 右心室 7. 肺泡
七年级(下)人民教育· 生物
一、知识回顾 心脏具有四个腔并连接着血管:左心房→ 肺静脉 , 左心室 →主动脉,右心房→ 上、下腔静脉 ,右心室→ 肺动脉 ; 心房和心室间有 房室瓣 ,心室与动脉间有 动脉瓣 ,保证血液在心 脏内的流动方向是:静脉→ 心房 →心室→动脉。
七年级(下)人民教育· 生物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为( D ) A.动脉内的血是动脉血 B.静脉内的血是静脉血 C.动脉瓣在动脉内 D.静脉瓣在静脉内 4.静脉血变为动脉血发生在( B ) A.心脏 B.肺部毛细血管 C.肺泡内 D.全身毛细血管
七年级(下)人民教育· 生物
*5.关于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先进行体循环,再进行肺循环 B.先进行肺循环,再进行体循环 C.体循环与肺循环同时进行 D.体循环与肺循环交替进行 * *6.下列血管中,血液含氧量最高的是( B ) A.肺动脉 B.肺静脉 C.主动脉 D.上、下腔静脉
七年级(下)人民教育· 生物
答案:(1)体 左心室 (2)动脉 静 (3)营养 (4)组织细胞
七年级(下)人民教育· 生物
●拓展练习 8.(东营中考)柱状图中长方形高度表示甲、乙、丙、丁四种组织中, 氧气与血红蛋白的结合情况。试推测甲、乙、丙、丁四种组织中呼 吸作用最旺盛的是( A )
A.甲
B.乙
七年级(下)人民教育· 生物
血液循环血液循环途径ppt课件
血液
血液组成
血液主要由血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组成,每种成分在维持 生命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血液功能
血液具有运输、防御和维持内环境稳定等重要功能,如运输氧气和 营养物质、携带并清除代谢废物、抵御病原体等。
血型与输血
根据红细胞表面抗原的不同,人类的血型分为A型、B型、AB型和O 型,输血时需确保供血者与受血者的血型相容,以避免发生输血反应。
淋巴循环
淋巴循环的主要功能是回收组织液中的蛋白质 ,运输脂肪和其他营养物质,以及调节血浆和
组织液之间的液体平衡。 淋巴循环的特点是流量小、无脉搏、无血压。
淋巴循环是指淋巴液在淋巴管内流动的过程, 是血液循环的辅助系统。
淋巴循环的路径包括:组织液中的蛋白质等物质 通过毛细淋巴管进入淋巴管→淋巴结→胸导管→ 右心房。
详细描述
血栓形成通常发生在动脉或静脉中,可引起血管狭窄或闭塞,导致组织缺血、 缺氧和坏死。血栓形成的原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
动脉粥样硬化
总结词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表现为动脉血管内壁积聚脂肪和钙质,导 致血管狭窄或闭塞。
详细描述
动脉粥样硬化主要累及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和下肢动脉等,可引起心脑血 管事件、肾功能不全和下肢缺血坏死等严重后果。其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 脂、吸烟、糖尿病等。
血液还承担着运输激素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质的任 务,这些物质对维持身体正常生理功能起着重要 作用。
温度调节
维持体温稳定
血液通过血液循环将热量从身体 内部带到皮肤表面,并通过出汗 、辐射和对流等方式散热,以维 持体温在正常范围内波动。
调节体温反应
血液中的温度感受器可以感知体 温变化,并通过调节皮肤血管的 舒缩、汗腺分泌等生理反应来维 持体温稳定。
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血液循环的途径
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血液循环的途径血液循环的途径
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所组成的管道中进行的循环流动,叫作血液循环。
根据血液循环的途径不同,可以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
(1)体循环:血液由左心室进入主动脉,再流经全身的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到右心房。
这一循环途径叫做体循环。
在体循环中,当血液流经身体各部舒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时,不仅把运来的营养物质输送给细胞,把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带走,而且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把它所结合的氧气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这样血液就由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
(2)肺循环:流回右心房的血液,经右心室压入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再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这一循环途径称为肺循环。
在体循环进行的同时,肺循环也在进行着。
肺循环以右心室为起点,静脉血射入肺动脉,再流经肺部毛细血管网。
在这里,肺泡和毛细血管中的静脉血进行了气体交换,二氧化碳由血液进入到肺泡中,氧气从肺泡进入毛细血管里的血液中。
这样,原来含氧气较少的静脉血变成了含氧气较多的动脉血。
动脉血经肺静脉流同左心房,完成了肺循环。
七年级生物下册《血液循环途径》
1.设想一个红细胞从左心室出发,随血液到 达指端。这个红细胞将沿着怎样的路径回到心 脏?在回到心脏前, 它还可能到达脚趾吗?当 它 再度从心脏出发,它有可能到达脚趾吗?
答案: 这个红细胞流会心脏的路径将是:指端的毛细血管 小 静脉 上腔静脉 右心房。因此,这个红细胞在回到心脏前 不可能到达脚趾。当这个红细胞再度从心脏出发,它的流动路径将 是:右心房 右心室 肺动脉 肺部的毛细血管 肺 静脉 左心房 左心室。 如果这时它再次从心脏出发,才 有可能通过主动脉,各级动脉和身体下部的毛细血管到达脚趾。
(体循环开始)
右心房
(体循环终 止)
右心室
(肺循环开始)
(肺循环终止)
下腔静脉
各级静脉 径 示 意 图 :
1、血液循环
动脉血
变成
静脉血
组织细胞 氧、营养物质 二氧化碳等废物 左 体循环:心 室 左 肺循环:心 房 主 动 脉 肺 静 脉 各级 动脉 肺毛 细血 管 全身 毛细 血管 肺 动 脉 各级 静脉 右 心 室 上下 腔静 脉 右 心 房
4 上腔静脉 3 肺静脉 右心房
右心室 5 下腔静脉
1 主动脉 2 肺动脉
左心房
左心室
第三节 物质运输的路线
2、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区别
静脉血:含氧 少,颜色暗红 的血液
动脉血:含氧 多,颜色鲜红 的血液
动脉血和静脉血与养料和废物的多少无关
血液循环途径
上腔静脉
肺部的毛细血管网
主动脉
肺动脉
肺静脉 左心房 左心室
4.氧气在血液中主要是与 的 结合后运输。
细胞中
拥有一个健康而强壮的心脏是多么重要!
• 人在安静状态下,心室每次射出的血量大 约为70毫升。人体内的血液总量大约为 4000毫升。数一数自己的心率,计算一下 :你体内的全部血液循环一遍要多长时间 ?一天(24小时)之内循环多少遍?一天 内由你的心脏泵出的血液总共有多少?
血液循环的途径教学设计
血液循环的途径知识目标:复述血液循环的概念,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血液循环的血液成分变化,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2、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观察血液循环的录像片,血液循环相互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教学难点:1. 正确理解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的变化。
质交换情况在模式图上表现出来。
小结。
演示血液循环动画中物质交换、动静脉血转变等细节以及完整过程。
回答问题。
通过图文转换培养学生由图形中获得信息的能力。
进一步认识不同图形所包含的信息,并在模式图与实体间建立思维通道。
6.练习。
教师课件展示练习题部分。
学生当堂练习以习题反馈知识要点,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板书设计:(一)血液循环概念:血液在心脏和全身的血管所组成的密闭管道系统内循环地流动叫做血液循环。
教学反思:本节课以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为出发点,通过循序渐进地引导,理论联系实际的讲解让学生发现生活处处有科学、处处用科学,并运用探究式、启发式、直观式等多种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为他们创设思维的空间,思想的时间,并适时穿插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和有趣的课堂游戏,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课堂知识,还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关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以实现共同进步。
在此仅作抛砖引玉,还希望各位专家和老师多加指导,谢谢。
血液循环的概念和途径
血液循环的概念和途径
一、血液循环的概念
血液循环是指人体内的血液在心肺之间,以及在全身各脏器和组织之间进行的循环流动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血液为全身的组织和器官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将代谢废物和二氧化碳带走,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
二、血液循环的途径
1.肺循环:血液从左心室射出,通过主动脉和各级动脉分支到达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在此进行气体交换后,通过各级静脉回流至右心房,这一循环过程称为肺循环。
2.体循环:血液从右心室射出,通过肺动脉干及分支到达肺部进行气体交换,再经过左心房及各级静脉分支回到左心室,这一循环过程称为体循环。
3.微循环:血液从毛细血管网流出后,进入到细动脉和细静脉中,这个细动脉和细静脉的网状结构称为微循环。
微循环的主要功能是进行物质交换。
三、血液循环的功能
1.运输氧气和营养物质:血液循环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和器官,为身体的活动提供必要的能量。
2.运输代谢废物:血液循环将各组织和器官的代谢废物和二氧化碳带走,如二氧化碳、尿素等,返回到肺部和肾脏等排泄器官进行排泄,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
3.维持体温:血液循环将营养物质和氧气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并将代谢废物带离身体,有助于维持身体的正常体温。
4.防御作用:血液循环中的白细胞和抗体等具有防御作用,可以帮助身体抵抗病菌和病毒的侵袭。
5.调节内分泌:血液循环中的各种激素可以调节身体的内分泌系统,对于身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等过程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6.促进组织生长修复:血液循环可以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到组织器官,同时带走代谢废物,有助于促进组织的生长和修复。
血液循环走向是什么
血液循环走向是什么大家都知道血液是身体重要的部份,没有了血液身体是不能存活的。
此时会发现血液循环是全身进行的,血液循环走向也有一定的规律,那么血液循环走向是什么样的呢?血液循环走向还与循环的种类相关,是根据身体部位及器官功能等有变化,那么血液循环的种类又有哪些呢?为了解答疑问我们来分析下面正确的解答。
人类血液循环是封闭式的,是由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构成的双循环。
血液由左心室射出经主动脉及其各级分支流到全身的毛细血管,在此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供给组织细胞氧和营养物质,运走二氧化碳和代谢产物,动脉血变为静脉血;再经各级表肪汇合成上、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这一循环为体循环。
血液由右心室射出经肺动脉流到肺毛细血管,在此与肺泡气进行气体交换,吸收氧并排出二氧化碳,静脉血变为动脉血;然后经肺静脉流回左心房,这一循环为肺循环。
循环过程:心血管系统(systemacardiovaschlare)包括心脏、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
心血管系统是一个完整的封闭的循环管道,它以心脏为中心通过血管与全身各器官、组织相连,血液在其中循环流动。
心脏是一个中空的肌性器官,它不停地有规律地收缩和舒张,不断地吸入和压出血液,保证血液沿着血管朝一个方向不断地向前流动。
血管是运输血液的管道,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动脉自心脏发出,经反复分支,血管口径逐步变小,数目逐渐增多,最后分布到全身各部组织内,成为毛细血管。
毛细血管呈网状,血液与组织间的物质交换就在此进行。
毛细血管逐渐汇合成为静脉,小静脉汇合成大静脉,最后返回心脏,完成血液循环。
循环种类:血液循环根据其循环的部位和功能不同,分体循环(大循环)和肺循环(小循环)二部分。
1、体循环(大循环):体循环的血管包括从心脏发出的主动脉及其各级分支,以及返回心脏的上腔静脉、下腔静脉、冠状静脉窦及其各级属支。
左心室的血液射入主动脉,沿动脉到全身各部的毛细血管,然后汇入小静脉,大静脉,最后经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回到右心房。
血液循环途径图解(一)【精品-ppt】
(物质交换)
组织细胞
氧气、养料
二氧化碳等废物
左心室 主动脉 各级动脉 全身毛细血管 各级静脉 上下腔静脉 右心房
左心房
肺静脉
肺部毛细血管
氧气
二氧化碳
肺泡
(气体交换)
肺动脉
右心室
血液循环的途径图解(二)
各级静脉 上下腔静脉 右心房 右心室 肺动脉
全身毛细血管网
肺部毛细血管网
各级动脉
主动脉 左心室 左心房
肺静脉
结合图解一所学知识先肺循环再出现体循环途径
血液循环途径图解(三)
药物
通过事例亮亮脚 趾发炎,医生在
上腔静脉
肺动脉
头部打点滴来分 右心房
析:药物如何到 右心室
肺部毛 细血管 肺静脉
主动脉 左心房 左心室
达发病部位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加深对血液循环
各
途径的理解
级
动
脉 足部毛细血管
hE#cyU7tP1nJ(iE#czV7tP2oK(i F!dzV8uQ2oK) jF!dAW8uQ3pL)jG$eAW9vR3pM- kG$eBX9vR4qM- kH %fBXawS4qN+lH%fC YawS5rN+lI&gCYbxT5rO0mI&hDZ bxT6s O0mJ*hDZc yU6sP1nJ*iE#c yU7tP1nK(iE#dzV7tQ2oK(jF!dz W8uQ2oL)j F!eAW8uR3pL) kG$eAX9vR3pM- kG$fBX9vS4qM-lH%fBYawS4qN+lH %gCYawT5rN + mI&gCZbxT 5sO0mI&hDZ bxU6s O0nJ*hD#c yU6tP1n
5.血液循环
(4)血液从A到C,血液发生的变化是___动__脉__血_, 原因是因为B与D之间进行了[①] 氧气 与 [②] 二氧化碳的交换。
肺
毛细血管管
动
O2
CO2
脉
右 心 室
2、肺循环
肺泡
肺静脉
上、下腔静脉
全身各级 静脉
氧气
肺部毛细 血管网
肺泡
二氧化碳
右心房 右心室
左心房 左心室
二氧化碳等废物
组织细胞
全身毛细 血管网
氧、营养物质
肺动脉
肺循环
静脉血 动脉血
全身各级
主动脉 动脉
体循环
动脉血 静脉血
1、设想一个红细胞从左 心室出发,随血液到达指 端,这个红细胞将沿着怎 样的路径回到心脏?
头部毛细血 管网
Hale Waihona Puke 发病部位药物流经心脏2次
血液循环的意义: 1、促进人体的物质循环、气体 交换。 2、促进人体的血液流动、更新 血液。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动脉血 与静脉血的有什么区别吗?
动脉: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个部分去的血管 静脉:将血液从身体各个部分送回心脏的血管 动脉血:含氧丰富 ,颜色鲜红的血 静脉血: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血
这种药物? ( A )
A.右心房
B.右心室
C.左心房
D.左心室
4、人体内某血液循环图解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
右心室 → A → B → C → 左心房 ①↓↑②
(1)这是人体的 D肺 循环图解。 (2)C、D代表的结构分别是 肺静脉 和 肺泡 。 (3)B与D在结构上的相同之处都是由一层 上皮细胞 构成。
肺泡
冠脉循环:(心脏周围的血液循环)
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
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
血液循环的途径
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所组成的管道中进行的循环流动,叫作血液循环。
根据血液循环的途径不同,可以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
(1)体循环:血液由左心室进入主动脉,再流经全身的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到右心房。
这一循环途径叫做体循环。
在体循环中,当血液流经身体各部舒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时,不仅把运来的营养物质输送给细胞,把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带走,而且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把它所结合的氧气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这样血液就由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
(2)肺循环:流回右心房的血液,经右心室压入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再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这一循环途径称为肺循环。
在体循环进行的同时,肺循环也在进行着。
肺循环以右心室为起点,静脉血射入肺动脉,再流经肺部毛细血管网。
在这里,肺泡和毛细血管中的静脉血进行了气体交换,二氧化碳由血液进入到肺泡中,氧气从肺泡进入毛细血管里的血液中。
这样,原来含氧气较少的静脉血变成了含氧气较多的动脉血。
动脉血经肺静脉流同左心房,完成了肺循环。
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
《血液循环的途径》课件
血液循环是人体中的重要生理过程,通过血管系统将氧气、营养物质等输送 到身体各处,并排除废物和二氧化碳。
什么是血液循环
血液循环是指血液在人体中循环流动的过程。它通过血管系统将氧气和营养 物质输送到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同时将二氧化碳和废物带回心脏和肺部。
血管系统
种类
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循环系统的三大部分
内环和外环
内环负责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肺 部,外环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 身。
肺循环和体循环
肺循环将含有二氧化碳的血液运 回肺部进行气体交换,体循环将 氧气和养分丰富的血液输送到身 体各处。
门静脉循环
门静脉循环将消化系统中的营养 物质转运至பைடு நூலகம்脏。
血液的成分和功能
血浆和血细胞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 浆负责携带营养物质和废物,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 血小板。
冠状动脉阻塞导致心肌缺 血,严重时会导致心肌坏 死。
3 心力衰竭
心脏无法有效泵血,导致 身体器官供血不足。
4 高血压
血液在血管内的压力持续升高,增加心脏和 血管的负担。
5 动脉硬化
血管壁因脂质斑块沉积而变硬和狭窄,严重 时会引发心血管疾病。
总结
血液循环在人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通过血管系统将氧气、营养物质 输送到全身,同时排除废物和二氧化碳。了解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以及 常见的循环系统疾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和维护身体健康。
血细胞的种类
红细胞负责携带氧气,白细胞 参与免疫应答,血小板负责止 血和血凝。
血液的功能
输送氧气、养分和激素,维持 体温和酸碱平衡,参与免疫和 止血等。
循环的控制
• 神经系统的调节 • 激素的调节 • 遗传和环境的影响
《血液循环途径》教案
课题:《血液循环途径》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正确概述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2. 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理解在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中发生的变化。
3.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二)能力目标:1.通过组织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探究能力;2.通过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3.通过多媒体的辅助,训练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有关知识,认识到生命的奇妙,树立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建立科学的价值观。
二、【重难点】重点: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难点:正确理解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的变化。
三、【课型】新授课(一课时)四、【课前准备】学生:1)直尺、铅笔、课本。
2)阅读科学家的故事——血液循环的发现。
教师:1)血液循环教学多媒体课件。
2)血液循环中各结构图片。
4)《血液循环》学案与课本。
五、【教法和学法】(一)教法1)导课: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突破重点与难点:1、启发式——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2、直观式——多媒体演示。
3、探究式——发现问题,寻求规律。
(二) 学法1)分组探究法。
2)归纳总结法。
3)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
4)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巩固课堂知识。
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大约5分钟)→看扁鹊切脉图片→学习探测脉搏→提出疑问“心脏为什么在不停地跳动?”→导出新课→探究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2)突出重点: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大约10分钟)→课件展示体循环途径和和肺循环途径;→总结两条循环的路线图;→设置探究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问题1:两条循环途径的交汇点在哪里?问题2:两条循环途径的相同点和区别点?→学生仔细观察总结出的循环途径;→思考,寻找规律;→找出规律后进行实战演练,亲手绘制循环图;→思维升华,突出重点。
3)突破难点:在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大约10分钟)→观察课件中两管凝固的血液→学生探究思考→得出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定义→再观察血液循环图片→学生寻找出循环途经中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发生变化关键部位→设置悬疑,“为什么在这些部位血液成分会发生改变?”→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血液的变化”的教学课件图片→设置探究问题“探究血液循环的意义”。
血液循环的一般过程
血液循环的一般过程
血液循环是人体内细胞与外部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重要过程,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两个部分。
1. 体循环( systemic circulation):
血液从左心室泵出,通过主动脉送到全身各部位。
在毛细血管层面,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将氧气、营养物质释放给细胞,同时将代谢废物(如二氧化碳)收集。
血液逐渐汇集,形成静脉,最终返回右心房。
2. 肺循环(pulmonary circulation):
血液从右心室泵出,通过肺动脉送至肺部。
在肺部的毛细血管网中,血液释放二氧化碳,吸收新鲜氧气。
富含氧气的血液随后返回左心房,开始新一轮的体循环。
整个血液循环过程依靠心脏的泵血作用和血管系统的输送功能维持。
心脏通过收缩和舒张来泵送血液,血管则负责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
血液在循环过程中保持一定的压力和流动速度,以保证有效的物质交换。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液循环的途径”一节的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1.1 对教材的认识“血液循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七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第四章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的内容,在此之前,教材已安排了血液、血管的相关内容,学生已经亲身体会到心脏和部分血管的跳动,已经感受到血液的流动离不开心脏和血管,从而建立起强烈的求知欲,希望更进一步学习血液循环的知识。
教材将“血液循环”安排在此可以起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可以使学生建立起血液循环系统的完整“路线图”,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
1.2 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血液循环的概念;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认识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意义。
②能力目标:通过观察血液循环模式图的视频,提高学生分析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解读血液循环模式图的过程中,学习用辩证法分析问题的方法。
1.3 教学重点和难点①重点:血液循环(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
②难点: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1.4 课型与时间①课型新授课②时间一课时2. 学生分析2.1学生一般特征分析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但心理上较不成熟,知识基础和解决问题的经验相对不足,对老师的依赖性较强。
教师的指导需要具体化,可以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通过合作学习开展探究活动,以利于不同程度的学生参与。
2.2学生特殊特征分析学生对血液的组成和血管以及心脏的结构普遍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
可采用多媒体指导其观察。
本节应有足够时间用在血液循环途径和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变化的学习上,以便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
3.教学策略3.1教学方法以实验法、问题法和讨论法为基本方法。
课堂组织形式以学生合作实验探究为前导,提问、讲解、演示、课件辅助等多种形式结合,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
3.2教具和媒体应用视频资源、PPT课件等。
3.3课程资源开发组织学生学习测量血压的方法。
4. 教学过程4.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展示一个受伤的孩子皮皮,医生给他的治疗方案有吃药,打针,输液。
教师提问:为什么三种方式都能把药物送到受伤部位呢?(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提问:通过怎样的方式把药送到受伤部位的呢?(学生回答问题,可能的答案是,能推动血液在血管中循环流动。
)(若答不出来,简要讨论。
)教师小结:对。
大家知道科学家是如何发现血液在人体内循环流动的吗?血液循环路线如何?对人体有何意义?血液循环的途径(板书课题)4.2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建立血液循环的概念4.2.1血管捆扎实验教师:让我们来尝试血管捆扎实验。
请按照课本的提示,小组成员之间共同完成。
(教师分发绷带,小组成员配合完成探究试验,时间约2分钟)教师提问:①你发现了什么现象?②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学生讨论、回答问题)教师点评小结:这些现象都说明,动脉把血液带离心脏,静脉把血液带回心脏。
教师引入下一部分内容:动、静脉之间还有其他联系吗?回忆前面学过观察小鱼尾鳍血流情况。
体会动静脉之间是如何联系的?教师:同学们看清楚小鱼尾鳍内血液是如何流动的吗?让我们通过一个短片再来加深印象。
(播放课件中的电影,约1分钟。
)教师提问:①我们如何区分小鱼尾鳍内的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②从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情况,你能推断出血液在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之间的流动方向吗?(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教师点评小结:对。
可以根据血管管腔大小、血流方向来判断血管类型:较粗的是动脉和静脉,但动脉血流较快;连接在动脉和静脉中间的是毛细血管,血管内红细胞单行通行;血液由动脉流经毛细血管流向静脉。
4.2.2总结得出血液循环的总体途径教师提问:能说出血液在心脏、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中是沿着怎样的顺序流动的吗?(学生简要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点评:对,人体血液就在心脏和血管构成的封闭管道内循环流动。
我们把血液的这种循环流动叫血液循环。
血液循环:指的是人体内血液的循环流动。
(板书血液循环定义)4.2.3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心脏、血管、血液4.3认识体循环和肺循环教师:模拟一个红细胞的旅行:①血液循环包括哪两个过程?②血液从左心室出发,通过体循环流回到心脏的途径是什么?③血液从右心室出发,通过肺循环流回到心脏的途径是什么?(教师通过课件展示问题,学生参考“信息库”内容认真阅读,自主学习,然后讨论、总结。
约5分钟后请同学回答相关问题。
)教师小结点评并板书相应内容:①血液循环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
②左心室收缩,血液被射入主动脉,流经各级动脉、全各处的毛细血管网,血液汇入全身各级静脉,由上下腔静脉送回右心房,这是体循环。
③右心室收缩,血液注入肺动脉,流经肺部毛细血管网,血液汇入肺静脉,由肺静脉送回左心房,这是肺循环。
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网全身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板书体循环途径)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板书肺循环途径)教师提问:两个循环之间有何关系?有共同点吗?是否截然分开呢?(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点评:体循环和肺循环同时进行,起止点都是心脏,在心脏处汇合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路线。
因此,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血液循环对人体有何重要的意义?(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小结点评并引入下一环节:血液循环给人体全身各处带来了营养物质和氧气,带走了废物。
(如果学生不能回答出血液循环给体细胞带来氧气,带走二氧化碳,教师应适当提示。
)教师:让我们通过影片来认识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4.4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教师:请同学们观看课件中的影片并结合“信息库”内容,思考一个问题: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的颜色是一成不变的吗?(学生观看影片,影片约2分钟。
阅读课文,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教师小结点评: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的颜色会呈现由鲜红色到暗红色,又由暗红色到鲜红色的不断变化,这是因为血液的含氧量不断地发生变化所致。
教师提问:血液颜色在什么部位发生变化的?血液成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点评:体循环中,血液是在全身各毛细血管处进行气体交换,结果血液由含氧丰富的动脉血变成了含氧少的静脉血;肺循环中,血液在肺部毛细血管处进行气体交换,由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
教师:可见血液循环为人体各组织细胞运来氧气和养料,将二氧化碳废物等运走,在人体中起重要作用。
教师提问:请大家想一想:“动脉里流的都是动脉血,静脉里流的都是静脉血”这种说法对吗?如不对,请举例。
(教师展示课件中的血液循环路线图帮助学生思考,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点评:体循环中动脉血管内流的是动脉血,但肺循环中正好相反。
(提醒学生记住这个规律)教师:让我们做个测试,现在谁能用红蓝两种颜色的粉笔把循环路线图中流动脉血和静脉血的部位表示出来?(教师在黑板上贴出如下空图,学生到黑板上用红蓝粉笔标出。
)教师小结点评:体循环过程中血液经过与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而变成暗红色回到右心房;肺循环过程中血液经过与肺泡的气体交换而变成鲜红色回到左心室。
4.5回到上课最初的问题,药物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送达到受伤部位的呢?学生自己总结:1.吃药通过消化系统,药物进入血液后,由下腔静脉回到右心房,进入肺循环。
最后通过体循环送达全身2.打针通过肌肉周围的毛细血管进入血液,由下腔静脉回到右心房,进入肺循环。
最后通过体循环送达全身3.输液直接把药注射进手臂静脉,由上腔静脉回到右心房,进入肺循环。
最后通过体循环送达全身4.6课堂总结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知识网络,教师与学生互相交流,渗透血液循环是统一整体的思想,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的能力。
4.7创新练习,拓展知识教师:让我们看三幅图片,并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解答几个小问题。
(教师展示课件中的图片,学生观看并思考。
)画面一:一病人正在打点滴。
教师提问:人在打点滴时,药物注射到人体的哪类血管中?为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小结点评:因为静脉血流速度较慢,而且可以带着药物回流到心脏,进而通过体循环流到全身。
画面二:一病人正在肌肉注射药物。
教师提问:人在生病时,肌肉注射药物与静脉注射药物哪种疗效快?若作跟踪检查,则最先从心脏的哪个腔发现这种药物?(学生回答)教师小结点评:药物直接进入循环系统更易被人体吸收。
画面三:一伤员发生了前臂动脉出血。
教师提问:如果不小心,发生了前臂动脉出血,在采取止血措施时,止血带应扎在什么部位?为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小结点评:止血的措施实质上是阻止血液循环的进行。
4.7课外操作练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血压计的使用和测量血压的方法。
附: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营造学习气氛增强课堂生机从1999年从事初中生物教学工作已经十几年了,常有一种失落感,本来应该是充满着生命气息的生物课堂,常常因为不当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而变得死气沉沉,被学生痛苦的形容成“死物”课。
要想真正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生物教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必须想办法使学生关注生物课堂。
应在如何营造课堂学习气氛上多下功夫。
“血液循环”一节课的教学实践,让我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细想起来,这节课我成功做到了以下两点:一、更新观念,还生物课以生趣以前讲“血液循环”,只会照本宣科,让学生听枯燥无味的讲解,学生很容易被淹没在学科知识的海洋之中;让学生死记硬背循环途径和血液成分变化,学生很容易就迷失了自我,只记得空白的知识本身。
现在再讲,先放下对教学目标的急切追求,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孩子们饶有兴趣地完成了血管捆扎实验,通过多媒体视频和PPT课件,相信孩子们肯定感到新奇,也肯定感到喜悦——因为他们再也不是机械记忆“纸质的生物”,而是感受到了生命本身;再也不是被动接受,而是可以向科学家那样去完成科学探究。
我有理由相信,抓住机会让学生动手、动脑,学生自然将心思回归到课堂中来,自然将精力放到学科知识上来,自然可以体验到“学”的轻松。
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策略的更新自然也影响到教师自身的心情,也会体会到“教”的快乐。
二、鼓励合作,还生物课以生机以前我的课堂死气沉沉,是因为“我的课堂我做主”的思想长期禁锢着我,也禁锢着我的学生们——在课堂上常是我喋喋不休的讲解,提问和回答只是“串场词”,学生没法自主交流,更不能自我展示。
《学记》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课堂学习不单是“老师讲,学生听”的过程,也不是完全由学生一个人独立完成的过程。
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课堂中老师只是机械地“死添硬灌”,把学生当作是机器,是老师工作的目标和对象。
学生只有义务被动接受,没有权利合作,没有权力思考,更没有权利质疑。
这种课堂是死气沉沉的课堂,是压抑甚至是摧残学生的课堂。
备课时,我意识到课堂模式应该得到改变,我的思维更应该更新,应该将课堂还给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