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3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部编版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治》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知识点
高一思想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第二单元知识点第二单元人民当家作主第六课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第三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知识点1.我国基层群众自治的组织形式。
(1)含义: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指的是人民群众在城乡基层党组织领导下,在居住地范围内,依托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民主制度和治理模式。
(2)村民自治:性质:村民委员会是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主要职能:是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等。
内容:村民委员会成员由村民选举产生,向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
在农村基层治理实践中,制定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是村民规范自己和村干部的行为,运用民主的办法来管理本村的日常事务,实现自己的事情自己办、自己的难题自己解的有效途径。
(3)居民自治:性质:居民委员会是城市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任务:是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办理本居住地区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居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等。
内容:居民委员会成员由居民选举产生,向居民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
居民会成员居民选,社区大事居民定,日常事务居民管。
意义:这大大调动了广大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也有效提高了居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素质和能力。
2.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生动实践。
在我国农村和城市,广大人民群众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基层民主实践。
(1)民主选举:作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农村的村民委员会和城市的居民委员会,按照法律规定均由本居住地的村民或居民选举产生;在农村,村委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的产生采取村民直接选举的办法,实行无记名投票、公开计票,选举结果当场公布;在城市,社区居委会正从过去的居民代表选举,向更高比例的居民直接选举发展,选举程序更加规范,给城市基层治理带来显著变化。
(2)民主协商:原因:城乡基层的公共事务千头万绪,应该也必须由众人商量着办。
高中政治必修三第二单元 人民当家做主 思维导图
注意区别第二单元 人民当家做主第四课 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的本质:人民当家作主我国的国体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民主与专政的统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可靠保障国体: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根本原因】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国体(非公民),在社会主义制度中具有根本性意义,庄严宣告了我国国家政权的人民性质,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特征是人民当家作主题型1:我国国体的特点?我国的国家政权坚持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我国的国家政权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坚持的力量,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群众基础)人民民主专政: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民主具有阶级性,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民主,没有全民民主和超阶级民主专政是一种管理手段,民主国家均存在题型2:为什么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性)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始终不渝坚持的重要理念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题型3:对广大人民实行民主的原因?必要性重要性由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决定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只有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才能调动亿万人民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使社会主义各项事业保持蓬勃的生机题型4:实行专政的原因?必要性阶级矛盾已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但阶级矛盾还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重要性国家担负着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维护国内正常社会秩序,抵御国外敌对势力侵略和颠覆活动的历史任务民主与专政的关系:相辅相成、互为前提、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国家职能对内对外维护国家稳定促进社会发展抵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我国国家职能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相适应,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可靠保障第五课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肩负人民重托的人大代表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势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自己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直接选举间接选举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全国和各级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
人教版必修3(高中政治)第二单元知识整合
第二单元知识整合知识概述本单元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主要阐述了我们今天享有的文化,是在世代传承与创新的基础上形成的。
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在与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中,经过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经过相互借鉴何融合,我们的文化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在对待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问题上,既要防止故步自封、闭关自守的倾向,又要防止“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倾向。
文化的多样性,使世界文化多姿多彩。
世界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
从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中,我们能深切感受到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不可缺少的色彩。
即文化既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又存在着差异。
因此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这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世界各国人民才能相互尊重、共同发展,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在生活中,人们总是通过各种方式传播文化。
商人的贸易活动、人类的迁徒活动、教育都是文化传播的途径。
人们通过旧的传媒进行文化传播,还通过新的传媒进行传播,手段越来越多,作用越来越大。
中国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古代就注重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全球范围的联系和交往日益密切、便捷,我们要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学习本单元的知识必须重点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理解两个关系1.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关系文化的多样性,使世界文化丰富多彩。
尊重文化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无论是认同本民族文化还是尊重其他民族文化,都离不开文化的传播。
通过文化传播,不仅可以传承和弘扬本民族文化的精粹,培育和发展本民族文化,而且可以促进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共同促进世界的繁荣,使各具特色的文化相互交流与融合。
高中政治必修3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政治必修3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高中政治必修3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目录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文化在交流中传播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传统文化的继承文化在继承中发展第五课文化创新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文化创新的途径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1、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2、怎样对待文化的多样性(1)正确态度。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2)坚持的原则。
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
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3)反对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
3、为什么要正确对待文化的多样性(1)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意义)(2)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本民族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必要性)(3)文化是民族,又是世界的。
(关系)4、文化在交流中传播(1)文化传播的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总之,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2)文化传播的媒介:①传媒的形式(略)②标志:印刷媒体的推广③大众传媒的特点和地位: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集中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3)文化交流为什么---------------文化交流的意义①从“走出去”角度讲,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第3册 第二单元第六课第二框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重点难点
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方针 ★★★ 1.理解处理民族关系方针的注意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图示三者之间的关系
拓展: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1)民族团结、民族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 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国家的统一、 民族的团结是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实现公民的政治权 利和其他权利的重要保证。 (2)维护民族团结有利于实现民族平等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 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①权义统一:宗教信仰自由不等于宗教活动可以不受任何 约束 。宗教界
人士和信教群众首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在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同时,
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 义务 。 ②遵守法律:宗教活动必须在 宪法和法律 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③依法管理:任何宗教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都不能干预国家行 政和司法。我国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 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我国的宗教事务管理坚持“保护合法、制止非法、 遏制极端、抵御渗透、打击犯罪”的原则。
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建立和发展新型民族关系,坚持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 则,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2.科学精神:明确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明确我国的行政区域 类型,理解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与法律。 3.法治意识:依法维护良好民族关系,促进宗教活动依法进行。
持他们努力对宗教教义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支持他们与各族人民 一道反对一切利用宗教进行危害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动,为民 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祖国统一多作贡献。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以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为政治立场,以实践和革命为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是站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一边,反对剥削和压迫,主张实现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是实事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问题进行深刻思考的产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核心是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建立起政府主导、市场调节、企业自主的现代企业制度,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健康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创新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
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的优势。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第二单元 人民当家作主 高中政治学业水平考试必背知识清单(统编版)
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第二单元人民当家作主-2021-2022学年高中政治学业水平考试必背知识清单(统编版)第四课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一、我国的国体1、我国的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我国的国体:人民民主专政二、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1)最广泛的民主表现:①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②民主主体的广泛性(2)最真实的民主表现:①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根本政治保证;②在制度和法律保障上;③在实现方式上;(3)最管用的民主表现:建立一整套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
三、坚持民主与专政的统一1、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专政包含对广大人民实行民主和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两个方面四、我国的国家职能对内:维护国家稳定,促进社会发展。
对外:防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
第五课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一、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1、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性质:是我国最高的国家权力机关(2)地位:在我国国家机关组织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3)职权: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最高监督权(4)常设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性质: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部分。
产生: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职权:行使宪法规定的立法权、任免权、决定权、监督权,以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予的其他职权。
(5)专门委员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各专门委员会。
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各专门委员会受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领导。
二、人大代表1、法律地位: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其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地方各级人民大表大会的代表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2、产生方式:民主选举产生;选举方式: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3、职权: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4、人大代表的义务①与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经常听取意见和要求,回答询问,帮助所在地方的人民政府推进工作。
部编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知识点总结二
部编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知识点总结二第二单元人民当家作主第五课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5.1 人民代表大会: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1.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1)人民代表大会:①性质和地位: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
②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①性质: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②地位:在我国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
③常设机关: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
(3)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
【特别提示】注意我国的立法机关只有一个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拥有国家立法权,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包括省会所在城市,其他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国务院可以制定行政法规,即拥有立法权的机关有多个,但立法机关只有一个,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易混提示】(1)“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与“国家权力机关”。
前者特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后者则指人民代表大会,包括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
(2)“国家权力机关”与“其他国家机关”。
前者是指人民代表大会,后者包括国家元首、行政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等。
它们的关系是后者对前者负责,后者由前者产生,前者对后者进行监督,注意只能是同一级别的,如某市政府、法院对市人大负责并受市人大监督。
(3)“国家权力机关”与“立法机关”。
前者指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后者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全国人大既是我国的权力机关,又是我国的立法机关,而地方各级人大只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不是立法机关。
(4)“国家权力机关”与“法律监督机关”。
前者作为权力机关,具有监督权,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但不是法律监督机关。
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是人民检察院。
(4)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拓展升华】正确认识人民代表大会的四种职权职权内容备注立法权即制定法律的权力。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省、自治区、直辖市等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区分四个权力的关键是看其内容。
高中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知识总结(简化版)
必修3《政治与法治》知识提纲(2023简化版)第一单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一课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一、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及两大历史任务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也是认识和解决近代中国一切社会问题的基本依据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1.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到1956年底,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生产资料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
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实现了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2.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增强了社会发展活力,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使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作出的伟大历史贡献。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意义(1)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2)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3)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高中政治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一框《人民代表大会: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
立法权
即制定法律的权力。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行使国家立法权。省、自治区、直辖市等
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
如果是关于法律的立、改、废的决定,则是立法权。 (注意:有立法权不一定就是立法机关,我国的立法 机关是唯一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其中,全国人大
行使最高立法权)
各级人大和县级以上各级人大常委会依照 如果是关于国家大政方针、规划的通过,则是决定权。
决定权 法定程序决定国家和社会或本行政区域内 (尚未发生或执行,批准本年度的工作报告,将要执
重大事项
行)
任免权
选举、任命、罢免相关国家机关领导人员 如果是对相关国家机关领导人员进行任免的决定,则
及其他组成人员
是任免权
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监督“一府两院 如果是对相关国家机关或工作人员的工作报告进行审 监督权 一委”的工作、审议上年度的工作报告。 议,则是监督权。(正在执行或已经执行完毕,如:
易混提醒
(集体行使)
立法权
审议权
(个人独立行使)
人
民
决定权
代
表
大
会
任免权
权
力
表决权
人 大
代
表
提案权
的 权
利
监督权
质询权
注意 在做题时,二者的依据:问题的主体是人大或人大常委会还是人大代表。
易混提醒
1、“国家权力机关”与“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区分 前者是指人民代表大会,包括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后者仅指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 2、“国家权力机关”与“国家机关”的区分 前者指人民代表大会,后者包括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审判 机关和检察机关) 3、“权力机关”与“立法机关”的区分 前者是人民代表大会,包括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但后者只能指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4、人大“监督权”与公民“监督权”的区分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复习要点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一、文化与社会1、体味文化:①文化形式各种各样。
②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③不同区域的文化各具特色。
2、文化的内涵以及特点:①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包括世界观、人生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纯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③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后天参加实践及学习获得的。
④文化现象实质上是一种精神现象。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3、文化具有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
4、文化的力量(作用):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对人的活动和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这种影响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也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要做到物质和精神都富有。
5、文化与经济、政治1)政治、经济、文化三者相互影响。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要影响。
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2)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高中政治知识点归纳总结(经典详细)
高中政治知识点归纳总结(经典详细)高中的学生们,你还在死记硬背书上的内容吗?小编在这里有一份超详细的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大全要送给你们哦,请签收。
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1、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2、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3、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待售商品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4、什么叫外汇汇率升高和外汇汇率跌落?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
5、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6、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7、价格变动会产生哪些影响?(1)对人们生活的影响:①一般说来,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增加。
②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
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③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还会受到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互为替代品/互补商品)(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①调节生产规模②提高劳动生产率③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8、影响消费的因素;主要是居民的收入(当前可支配收入、对未来收入预期、社会总体消费水平)和物价水平。
9、消费结构的含义?变化趋势?消费结构是指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变化的方向遵循由生存需要到发展需要再到享受需要。
10、恩格尔系数的含义?变化的意义?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恩格尔系数过大,必然影响其他消费支出,特别是影响发展资料、享受资料的增加,限制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的提高。
恩格尔系数减小,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政治必修三第二单元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总结三
政治必修三第二单元文化的传承
与创新总结三
为什么要发展文化
为了正确地做出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什么影响了文化发展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这种运动会引起社会制
度的变化,进而引起统治阶级文化的更替。
又因为这种
运动具有规律性,所以它既决定了社会制度的变化,又
决定了文化的发展方向。
•科学技术:极大的促进作用
•思想运动: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特殊作用
教育是一种人类特有的能动地传承文化的手段,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殊功能
如何发展文化
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实践的主体是人,文化创新的主体也是人。
文化创新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为人民服务。
高中政治必修一二和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1、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1)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2)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①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有用性。
②价值(是本质属性)——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货币的概念、本质:★ (1)货币的概念: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也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2)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和之前出现过的其他一般等价物的区别主要在于是否固定)3、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 ——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1)价值尺度:①含义: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如一斤苹果5元钱)②原因:货币本身是商品,有价值。
③要求:只需观念上的货币。
(2)流通手段:①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职能。
(如花5元钱买了一斤苹果)②要求:必须用现实的货币。
③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公式:商品—货币—商品。
4、纸币的含义及发行规律:★(1)纸币的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这也是纸币虽没有价值,却能购买商品的原因;纸币仅是价值符号,本身无价值,但有使用价值。
)(2)纸币的优点:成本低,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又可避免铸币的磨损。
(3)纸币发行规律: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4)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成正比,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用公式表示为: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5、信用卡的含义和功能:★(1)含义:具有消费、转帐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2)功能及优点: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3)银行信用卡持卡人可以在发卡银行指定的消费场所消费,也可以在指定的营业机构存取现金或转帐。
6、外汇和汇率:★(1)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高中政治知识点归纳总结(经典详细)
必修2《政治生活》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1、我国国体及本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2、我国人民民主的特点:广泛性、真实性广泛性表现在:民主主体和民主权利的广泛性。
真实性表现在:有制度、法律、物质保障和人民利益日益充分实现上。
3、公民政治权利和义务1)公民的政治权利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2)公民的政治性义务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遵守宪法和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4、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①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②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③坚持个人利益、集体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5、公民的政治参与:民主选举, 民主决策, 民主管理, 民主监督1)民主选举2)民主决策①民主决策的方式: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
②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A、有助于决策者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决策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增强决策的科学性,避免决策的片面性B、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提高落实决策的自觉性,推动决策的实施3)民主管理的重要形式有农村村民自治、城市居民自治4)民主监督民主监督的方式: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新形式(监督听证会、网上评议政府、民主评议会等)6、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的区别?(1)是否遵循法律、法规(2)是否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3)是否正确处理权利和义务。
第二单元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1、政府的宗旨: 为人民服务2、.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对人民负责。
(如何做到——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树立了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3、我国政府的职能:①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②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③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④提供社会公共服务4、我国政府的作用:一方面,人们的公共生活受到政府的管理;另一方面,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高中政治必修3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政治必修3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高中政治必修3第二单元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
在本单元中,我们将了解到中国在建国初期面临的诸多困难和挑战,如战争、内乱、经济基础薄弱等,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进展和成就。
下面是本单元的知识点总结与归纳。
一、中国建国初期的困难与挑战1. 解放战争和内战的影响:解放战争的胜利与内战的延续给中国现代化建设带来了重大影响。
战争导致了全国经济的萎靡不振,工业、交通和通讯等基础设施几乎全部瘫痪。
同时,战争也严重影响了社会秩序和人民生活。
2. 经济基础薄弱: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国有经济和城乡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也十分薄弱。
3. 鉴别真假马列主义: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总结了大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经验和理论。
同时,中国共产党也对马列主义进行了丰富的解释和运用,但容易被一些人解读为“被中国化、变形的马列主义”,在思想认识上容易与真正的马列主义有所偏差,这就需要进行鉴别真假马列主义的工作。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1. 战后恢复与重建:1949年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团结、加强对外关系以及尝试用各种手段发展经济”的三大方针来开展内外政策。
在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重视解决农村的土地问题,加强城乡联系,鼓励劳动人民创造财富,从而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2. 社会主义改造:人民民主专政的建立,实现了中国社会的从旧社会向新社会的转变,打破了封建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的统治垄断地位,实现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建立,最终实现了对个人所有制和私营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 “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发起的重大革命运动之一,旨在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然而,文化大革命也导致了社会动荡和混乱,许多人受到迫害。
4. 开放和改革:1978年,中国提出改革开放的方针,开启了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改革开放的实施带来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显著变化。
总而言之,本单元内容丰富,对我们了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历史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知识点总结
必修1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de)货币1、商品(de)含义商品(de)基本属性(1)含义:用于交换(de)劳动产品(2)商品(de)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2、货币(de)含义货币(de)本质货币(de)基本职能(1)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de)商品(2)本质:一般等价物(3)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4)其它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3、货币流通规律公式商品价格总额 = 待售商品数量×价格水平流通中所需要(de)货币量=商品(de)价格总额 / 货币流通次数4、纸币含义(1)纸币是由国家(或者某些地区)发行(de)并强制使用(de)(2)纸币(de)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de)货币量为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可能发生通货膨胀,小于这个限度可能引发通货紧缩6、汇率(de)含义外汇(de)含义(1)汇率含义: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de)兑换比率.(2)外汇含义:是用外币表示(de)用于国际间结算(de)支付手段(4)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含义和意义(1)含义: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2)意义:对人民生活安定、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发展,对世界金融稳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二课多变(de)价格1.影响价格(de)因素供求影响价格,价值决定价格2、商品(de)价值量、价值总量与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de)关系(1)商品(de)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商品(de)价值量与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2)商品(de)价值总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与个别劳动时间成反比;商品(de)价值总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无关. 价值总量=价值量×数量.10、价值规律(de)内容和形式价值规律(de)基本内容:商品(de)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de)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de)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de)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111、价格变动会产生哪些影响对生产经营(de)影响:①调节产量.②调节生产要素(de)投入(价格变动对生产(de)影响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de)重要体现)第三课多彩(de)消费1、影响消费水平(de)因素有哪些(根本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消费受很多因素(de)影响,其中主要(de)因素是居民(de)收入收入是消费(de)基础和前提.(1)当前可支配收入(2)未来收入预期(3)收入差距2、恩格尔系数(de)含义(1)含义: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de)比重.3、影响人们消费行为(de)消费心理主要有哪些(1)从众心理引发(de)消费.(2)求异心理引发(de)消费. (3)攀比心理引发(de)消费.(4)求实心理引发(de)消费.4、怎样做一个理智(de)消费者(如何树立正确(de)消费观)(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第二单元生产、动与经营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1、生产与消费(de)辩证关系(1)生产决定消费.①生产决定消费(de)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de)方式.③生产决定消费(de)质量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①消费是生产(de)目(de).②消费所形成(de)新(de)需要对生产(de)调整和升级具有导向作用.③一个新(de)消费热点(de)出现,往往能够能带动一个产业(de)出现和成长.④消费为生产创造新(de)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de)质量,提高劳动者(de)生产积极性.(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样相互联系(de)四个环节,其中直接生产过程是起决定作用(de)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de)桥梁和纽带,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过程(de)最终目(de)和动力)2、怎样大力发展生产力(1)坚持发展是硬道理(de)战略思想,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2(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必须加快科学技术(de)发展,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4)必须全面深化改革,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3、如何增强公有制(de)主体地位必须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必须推进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de)集体经济.4、公有制(de)主体地位主要体现(2)公有制(de)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5、国有经济(de)地位发展壮大国有经济(de)意义(1)地位: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de)支柱,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2)意义:对发挥社会主义制度(de)优越性,增强我国(de)经济实力、保障国家安全、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进步,发展战略性产业,提供公共服务,具有关键作用.6、非公有制经济作用:非公有制经济在支撑经济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2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de)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为什么要坚持这种基本(de)经济制度怎么坚持(1)是什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de)基本经济制度(所有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为什么:①适合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de)状况,符合社会主义(de)本质要求.②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de)发展,有利于增强我国(de)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de)生活水平.(3)怎么坚持: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de)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de)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de)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de)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de)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国家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de)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依法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第五课企业和劳动者理事宜1、如何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经营成功(de)主要因素)(1)企业要制定正确(de)经营战略.(2)企业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de)竞争优势.(3) 企业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de)信誉和企业形象.2、就业(de)地位: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对社会生产——①对社会生产: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de)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②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劳动报酬,从而提供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2)对劳动者——同时,劳动有利于劳动者其实现自身(de)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de)全面发展.33、如何解决就业问题(1)党和政府从人民(de)根本利益出发,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de)(de)就业政策,制定了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de)方针(2)劳动者:每个劳动者都要树立正确(de)就业观念,要树立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多种方式就业观.要努力学习提高劳动技能和素质,积极主动地适应劳动力市场(de)需要. 4、怎样维护劳动者权益①自觉履行劳动义务②依法签订劳动合同③劳动者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当自己(de)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第七课个人收入(de)分配1、我国初级阶段(de)分配制度是什么(1)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de)分配制度.2、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de)意义:①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合理性和合法性(de)确认.②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de)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de)尊重.③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de)源泉充分涌流,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3、如何实现收入分配(de)公平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de)分配制度,为吴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de)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de)制度保证②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de)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de)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是实现社会公平(de)重要举措.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de)另一重要举措.4、效率和公平(de)辩证关系是什么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de)关系(2)关系效率和公平是对立统一(de)关系.第一,两者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de)物质前提,只有在经济发展、社会财富增加(de)基础上才能实现公平;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de)保证,公平分配能提高劳动者(de)积极性和创造性.第二,效率和公平分别强调不同方面,两者又是矛盾(de).(3)如何处理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既要提高效率,又要注重公平.②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③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de)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第八课财政和税收1、财政(de)含义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怎样(de)作用(1)含义:财政是指国家(de)收入和支出.(2)①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de)物质保障.(②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de)作用.③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de)作用.2、影响财政收入(de)因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de)关系分为:①财政收支平衡;②财政盈余;③财政赤字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de)特征3、增值税作用增值税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企业(de)偷税漏税行为.4、个人所得税作用①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de)重要来源,②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de)有效手段.5、为什么要依法纳税(1)原因:①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de).②国家(de)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国家各项职能(de)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de)各种税收作为物质基础.③每个公民在享有国家提供(de)各种服务(de)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2)怎样做①公民要增强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de)监督意识,以主人翁(de)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de)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de)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de)利益.6、违反税法(de)行为有哪些(1)偷税(2)欠税(3)骗税(4)抗税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么叫市场经济市场是如何配置资源(de) 市场配置资源(de)优点和局限性有那些(1)市场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de)经济就是市场经济.(2)市场主要是通过价格(de)涨落和供求(de)变化实现对资源配置(de)调节. (3)优点:①市场能通过价格(de)涨落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供求关系(de)变化,传递市场信息,实现资源配置.②面对市场竞争,在利用利益杠杆(de)作用下,生产者、经营者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de)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de)提高和资源(de)有效利用(4)局限性: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de)弊端.2为什么要规范市场秩序如何规范市场秩序(1)原因:公平、公正(de)市场秩序,统一开放、竞争有序(de)现代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de)基础.(2)措施:①良好(de)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必须完善和坚持各项市场规则.②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de)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de)治本之策,要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③每个经济活动参加者都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既保证自己(de)经济活动符合法律(de)规范,又能够运用法律维护自己(de)权益.每个经济活动参加者都应该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de)良好风尚.3、规则有那些形式和内容(1)形式:法律法规、行为规范、市场道德规范(2)内容: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市场交易规则(自愿、平等、公平、诚实守信).4、会主义市场经济(de)基本特征有哪些(1)基本标志:坚持公有制(de)主体地位.(2)根本目标: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3)能够实行科学(de)宏观调控.5、什么要加强国家(de)宏观调控国家宏观调控(de)主要目标和宏观调控(de)手段是什么(1)原因:①市场调节不是万能(de),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de)弊端.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e)正常运行与发展,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de)作用,又需要科学(de)宏观调控.宏观调控是政府(de)主要职责和作用之一.③科学(de)宏观调控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de)内在要求(2)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3)宏观调控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必要(de)行政手段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de)经济建设1、面建设小康社会(de)经济目标1、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我国已经达到(de)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de)、发展不平衡(de)小康.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de)新要求:(1)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3)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2、彻落实科学发展观②如何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1)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义.(2)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3)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4)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3、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①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②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③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④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第十一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1、全球化(de)主要表现实质(1主要表现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3)实质:是以发达资本国家为主导(de).2、全球化(de)影响如何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当经济全球化(1)影响:积极:①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de)产物,又推动了生产力(de)发展.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de)流动、国际分工水平(de)提高和国家贸易(de)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世界范围内资源(de)合理配置效率(de)提高、各国生产力(de)发展,为各国经济(de)发展提供更加广阔(de)空间.消极:②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加剧了全球经济(de)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de)经济安全构成了极大(de)威胁.③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一边是发达国家财富不断积累,一边是发展中国家贫困不断加剧.(2)应对策略:我们应当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同时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能力,勇敢地迎接挑战.3、界贸易组织基本原则((2)基本原则:①非歧视原则②透明度原则、③自由贸易和公平竞争原则、4、纪新阶段我国如何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1)适应经济全球化(de)新形势,我们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de)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de)开放型经济体系.(2)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着力培育开放性(de)经济发展新优势.(3)必须促进“引进来”与“走出去”更好结合,实施“走出去”(de)战略(4)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de)原则.。
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第二单元 人民当家作主 知识点总结
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第二单元人民当家作主知识点总结第四课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一框、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人民当家作主1、我国的(1)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2.我国人民民主有什么特点(1)最广泛的民主。
表现:①内容广泛。
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经济、政治、文化------);②主体广泛。
(2)最真实的民主。
表现:①从政治保证上看,共产党领导是实现人民民主的根本政治保证②从制度和法律保障上看,(五、六课会涉及一系列制度)制度和法律保障了民主的落实③从实现方式上看,实行民主选举和民主协商。
(3)最管用的民主。
我国的民主制度体现了人民意志,保障了人民权益,激发了人民创造活力,能够有效杜绝西方国家民主制度的弊端。
了解两个概念:3.什么是国体?——37国家性质亦称国体,指的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国体概念回答的是国家政权究竟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什么人行使国家权力的问题。
4、什么是民主?——38民主作为国家制度,是指在统治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
(理解:无论国体、还是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5.怎样理解我国的国家性质【了解】——37明确规定了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宣示了我国国家政权的人民性质。
A、工人阶级领导?:因为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具有严格的组织性不和纪律性,是领导阶级,是革命和建设的中坚力量。
B、工农联盟?工农有共同利益和天然联系,是同盟军,是革命和建设的重要保证C、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人民主体广泛。
第二框坚持人民民主专政1、人民民主专政的内涵:对广大人民实行民主和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二者相统一2.为什么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政治必修3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1.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1)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是维系民族生存的精神纽带。
(2)民族节日:(形成)蕴含着本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作用)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功能)透过民族节日我们能感受不同民族的文化风采。
(3)文化遗产:(含义)指在历史、艺术或科学及审美、人种学、人类学方面有着世界意义的纪念文物、建筑物、遗迹等,如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子塔(地位)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研究人类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态度)我们要给予文化遗产重大保护。
(4)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共同构成的,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不同民族的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2.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文化都有各自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原因)各民族间经济的、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3.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不可缺少的色彩(原因)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和普遍规律,在实践中产生的各民族文化也有其共性和普遍规律。
(5)文化多样性:1.(地位)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2.(作用)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作用,就像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那样必不可少3.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
(重要性及要求)1.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2.尊重文化多样性是繁荣世界文化的必然要求3.尊重文化多样性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6)文化传播的含义: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7)文化传播的途径:1.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2.人口迁移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3.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
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者则是更为直接的传播方式。
总之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8)现代文化传播手段:1.(含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
(标志)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
(地位)依托现代技术,大众传媒已成为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作用)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聚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新的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方式的消失)(9)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1.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有利于我国吸收各国优秀成果,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进步2.我国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10)如何推动中外文化交流:1.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文化多样性,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
坚持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2.加强商业贸易、教育等文化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
3热情欢迎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主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4.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打造文化品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5.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不断进行文化创新,继承优秀文化传统,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使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借鉴、融合,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2.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1)传统文化:(含义)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特点)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3.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
(2)传统习俗:(含义)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地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影响)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
(3)传统建筑: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4)传统文艺;(含义)中国传统文艺,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为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地位)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5)传统思想:(含义)传统思想,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等。
(地位)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影响)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6)传统文化影响的双重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政治、经济的变化,传统文化如果能够因时而变,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发展、妨碍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7)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侧重于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2.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侧重于对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是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8)具体要求: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的加以改造和剔除。
3.文化在继承中发展(1)文化继承:不是原封不动的承袭传统,而是要有所淘汰、有所发扬,使文化得到发展。
(2)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1.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发展与继承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2.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批判的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3)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2.科学技术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例如‘工业革命’3.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例如‘百家争鸣’、‘文艺复兴’(2.3.点为文化自身的因素)(4)教育:(地位)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作用)1.教育通过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
2教育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事文化创造。
3.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4.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4.文化创新(1)文化创新的含义和必要性:1.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2.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2)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就不能做出有价值的文化创造(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能动活动)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3)文化创新的意义:1.文化创新能够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4)文化创新的主体: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谁想成为一个有作为的文化创造者,谁就应该自觉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只有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意义,关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才能创造出无愧于人民的文化作品。
5.文化创新的途径(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社会实践,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在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3)文化创新的又一基本途径: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必要性)在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内涵)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出新文化的过程,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具体要求)1.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2.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4)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进行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
6.创新与继承的关系:1.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抛弃传统,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 2.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7.综合探究:建设学习型社会(1)必然性:1.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 2.是科技进步的必然要求和结果,也是文化传出方式的新变革。
(2)学习型社会的内核:全民学习、终生学习(3)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生教育体系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