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育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

发育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
发育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二章配子发生与受精

1、精子发生的一般过程:原始生殖细胞,精原细胞增殖期,初级精母细胞生长期,成熟分裂期,精子形成期

2、

3、精卵发生区别:

1)初级卵母细胞的分裂不均等:产生含有所有细胞质的卵母细胞和不含胞质的第一极体2)卵母细胞具有丰富的内含物

4、卵泡生长:原始卵泡周期性进入生长期,使卵母细胞增大,颗粒细胞增多,只有少数与

促性腺激素分泌周期相同的卵泡才能存活

二、受精(fertilization)

受精是两性细胞融合并创造出具备源自双亲遗传潜能的新个体的过程

卵母细胞成熟->精子获能->精卵间接触和识别->精子入卵->卵的激活并开始发育

1、精子获能(capacitation):是指射出的精子在若干生殖道获能因子作用下,精子膜发生一系列变化,进而产生生化和运动方式的改变。

意义:使精子准备顶体反应;促使精子超活化,以便通过透明带。

2、精卵识别:

距离识别:常见体外受精的水生生物

接触识别:常见体内受精的哺乳动物

(1)精子的向化性:卵子释放的精子激活肽

(2)精子表面蛋白:半乳糖基转移酶,透明带附着分子(SP56),P95分子

(3)参与配子间质膜相互作用的一些具粘附作用的分子:Fertilin, Cyritestin, Integrin et al. (4)顶体反应的调控机制(离子调控,脂质调控,磷酸肌醇调控)

3、配子遗传物质融合:雌雄原核融合;雌雄原核的不均等性(哺乳动物)遗传印记现象;卵质重排;卵裂准备

4、卵子激活

1)快速阻止多精受精:电势改变产生的快速阻止:第一个精子与卵质膜结合后的1-3秒内,因钠离子流入导致膜电位迅速升高,阻止其他精子的结合

2)多精受精的慢速抑制:形成受精膜的慢速阻止:受精后20-60秒内,质膜下的皮质颗粒与质膜融合,释放内含物形成受精膜,阻止其他精子进入

第三章卵裂-囊胚--多细胞发生

卵裂期:受精卵开始有丝分裂并产生由较小的细胞构成的囊胚(blastula)的过程。

一、卵裂Cleavage的特点

1.分裂周期短;

2.分裂球的体积下降:海胆胚胎的核/质比由6 增至550;

3.早期卵裂中合子基因大多处于休眠状态;

4.卵裂常经历由均等裂向不均等裂变化。

二、卵裂的类型

经线裂(meridional cleavage):指卵裂面与A(动物极)-V(植物极)轴平行的卵裂方式。

(一般子细胞中既有动物极又有植物极)

纬线裂(equatorial cleavage):指卵裂面与A-V轴垂直的卵裂方式。(一般子细胞中只包含植物极或动物极中的一级)

1.辐射型全卵裂:

海鞘:经-经-纬-经……,8次分裂后封口后成为中空柱形囊胚。

海胆:第四次分裂后将开始不均等分裂,第7次分裂后产生囊胚。植物极的micromeres (小卵裂球)具有起动原肠作用、诱导第二胚轴的活性的作用。

蛙类:第三次纬裂发生不均等分裂。植物极半球分裂的速度始终较慢,所以囊胚的植物极细胞较大。第一次分裂后两个子细胞的动物极端相接触,产生一个裂缝,它将扩大

成为囊胚腔。

囊胚腔的作用:有利于原肠作用期细胞的移动、防止囊胚腔上下细胞的过早交流。

2.螺旋型全卵裂:第一、二次经线裂。第三次分裂前,卵裂球内的纺锤体转动45度,然后向动物极方向出芽小卵裂球。形成的囊胚无囊胚腔。

3.旋转型全卵裂:

哺乳动物旋转型全卵裂:第1次为经线裂,其后的2个卵裂球各采不同的卵裂方式。一个经裂,另一个纬裂。早期卵裂球的卵裂不同步,可产生奇数细胞的胚胎。

16细胞期桑椹胚(morula):内部->内细胞团,外部->滋胚层

32细胞期胚泡(blastocyst):囊胚腔一端的内细胞团->胚胎的本体及与其相连的卵黄囊、尿囊和羊膜;

外层的滋胚层->绒毛膜

胚泡的着床:胚泡在向子宫移动过程中体积增大,是因为定位于Na-K泵将外部Na+泵入腔中,最后通过渗透作用吸水使囊胚腔增大。胚胎外的透明带阻止了胚泡与输卵管壁的粘连。胚泡到达子宫时,胚胎细胞分泌strypsin(一种类胰蛋白酶),它使透明带穿孔,胚泡从孔中挤出与子宫壁接触,通过一系列反应而着床。

人类的同卵双生的发生:

1、发生在滋胚层形成前(约受精后5天前)的分割,有独立的绒毛膜和羊膜。占同卵双

生的33%。

2、发生在滋胚层形成后但羊膜形成前(约受精后5-9天)的分割,共用绒毛膜,有独

立的羊膜。占同卵双生的66%。

3、发生在羊膜形成后(约受精9天后)的分割,共用绒毛膜和羊膜,易出现连体儿。

嵌合胚:早期卵裂球有同等的发育潜力。卵裂球基因不一样导致。自然人群中也出现过同时有XX型和XY型细胞的人。

4.盘状偏裂

鸟类:前3次卵裂经线裂,发生在输卵管中,胚盘为单细胞层,仍与卵黄相接触。上胚层将形成胚胎本体;下胚层将产生胚外结构

鱼类:前5次卵裂均为经线裂,产生的32个细胞为单层分布于卵黄上。其后的分裂方向不规则。

囊胚(经历了10次卵裂)的三类细胞:

1.卵黄多核层( YSL):胚盘的植物极边缘细胞裂解,其核和质与卵黄细胞融合在一

起而构成的一层细胞核层。在胚盘下包中,部分YSL细胞核移向胚盘下成为inter

nal YSL,它们可能起提供营养的作用;边缘处的为external YSL,它们可能起驱动

下包的作用。

2. Enveloping layer (EVL):位于胚盘最外层已表皮化的细胞,发育后期会脱落。

3. Deep Cells:介于YSL和EVL之间的细胞,它们将发育为胚胎本体。晚期囊胚

的深层细胞的命运已经建立。

5.表面裂

果蝇:受精卵的合子核位于卵黄中央,胞质已被挤在卵黄与细胞膜之间成为卵周质。

前13次分裂仅为细胞核的分裂,这期间的胚叫多核胚(syncytial blastoderm)。在第

14次分裂时,卵膜内陷,将每个核围成一个细胞,形成细胞化胚。

早期卵裂的细胞周期

1、早期卵裂细胞的分裂速度快,细胞周期时相只有S,M期

2、卵裂细胞特殊性的来源:卵细胞质中蛋白质、mRNA和其他营养物质的储备

、原肠作用

原肠作用:囊胚细胞有规则的移动,使细胞重新排列,用来形成内胚层和中胚层器官的细胞迁入胚胎内部,而要形成外胚层的细胞铺展在胚胎表面。原肠作用期的胚胎叫原肠胚

主要细胞迁移类型:

外包(epiboly): 表皮层做为一个整体扩展,使胚胎的内层被覆盖。

内陷(invagination): 指胚胎局部区域的内陷。

内卷(involution): 指正在扩展的外层向内卷折,并沿外层细胞内表面扩展。

内移(ingression): 指表层的单个细胞迁入胚胎的内部。

分层(delamination):指一个细胞层分成两层或多层平行的细胞层。

会聚伸展(convergent extension): 指细胞间相互插入,使所在组织变窄、变薄,并推动组织一定方向移动。

2、表皮细胞:细胞与细胞间紧密连接成管状或片层状结构,局部或整个结构一起运动。

间质细胞:细胞与细胞间松散相连,每个细胞为一个行动单元

1、海胆原肠作用的机制:

内胚层的早期内陷机制:纤丝收缩使细胞变位契形,成为细胞内陷的原动力。

内胚层的晚期内陷机制:伪足的收缩和细胞间的变形重排(会聚伸展)。

海胆原肠作用过程:原植物极中央细胞内陷进入囊胚腔,表皮细胞转变成为初级间质细胞,然后内胚层表皮细胞内陷和扩展,其前端表皮细胞转化为次级间质细胞。两种间质细胞都将长出伪足,后者起定向和驱动细胞移动的作用。初级间质细胞在中胚层和内胚层相交处形成一圈,在腹侧有一分支延伸,它们将用于骨的形成。

小分裂球启动原肠作用,可诱导第二胚轴的形成。

2、爪蟾的原肠作用

原肠作用开始于瓶状细胞的形成和内突。它们的内突使囊胚表面形成一个小沟,即为胚孔

3、斑马鱼的原肠作用

原肠作用开始于胚盘细胞向植物极方向的卵黄下包,由YSL驱动,使胚盘变薄。

胚层的形成:50%下包时,与卵黄交界处的deep cells内卷,使交界处形成厚实的一圈,叫germ ring。内卷的细胞和由上层内移的细胞形成下胚层、上层的deep cells为上胚层。

胚盾:因深层细胞的内卷和会聚扩展而在germ ring的某处形成的加厚区。它为胚

胎的背部,从此处内卷的细胞将与其它会聚扩展的下胚层细胞一起沿背部中线形成

脊索中胚层下胚层细胞还将生成近轴中胚层和内胚层。

4、鸡胚的原肠作用

原条的形成:由后部边缘区的上胚层细胞加厚而成,它的出现确定了胚胎的A-P轴线。

原条内会形成一个凹陷,叫原沟,是上胚层细胞进入囊胚腔的门户。原条的头部末端是一个加厚层,叫Hensen`s node, 是一个诱导中心。

5、哺乳动物的原肠作用

上胚层和下胚层的形成:在原肠作用开始时,内细胞团分裂为两层。与囊胚腔接触的一层为下胚层,将用于形成yolk sac;另一层为上胚层。上胚层细胞间的缝隙将合并、扩大成为羊膜腔,腔中的液体可防止胚胎脱水和保护胚胎受振荡。上胚层将发育为胚胎的本体

第五章三胚层-器官发生

一、外胚层与中枢神经系统

(一)中枢系统的形成

神经管(neural tube):中枢神经系统的原基

Neurulation:神经管的形成

外胚层细胞的命运:背部中线区的细胞将形成脑和脊髓;中线区外侧的细胞将生成皮肤;

上述二者相交处的细胞为神经嵴细胞(neural crest),它们将迁移各处形成外周神经元、色素细胞、神经胶质细胞等。

神经管形成的起始:来自背部中胚层的信号诱导预置神经板边缘的细胞的背侧收缩,而预置的表皮细胞向中线移动,使表皮与神经板交接处凸起形成神经褶。

1. Primary neurulation:

由外胚层细胞增殖、内陷并最终离开外胚层表面而形成中空的神经管。绝大多数脊椎动物前部神经管的形成采用此种方式。

2. Secondary Neurulation

神经管由胚胎内细胞组成的实心索中空而成。鸟类、哺乳类、两栖类动物胚胎的后部神经管及鱼类胚胎的全部神经管的形成采取此种方式。

神经嵴细胞

→发生部位: 神经管闭合处的神经管细胞和与神经管相接的外表层细胞,它们间质细胞化而成为神经嵴细胞。

→特点: 具有迁移性。

→分化命运:因发生的部位和迁移目的地不同而不同。可分化为感觉、交感及副交感神经系统的神经元和胶质细胞;肾上腺髓质细胞;表皮中的色素细胞;头骨软骨和结缔组织等。

(二)表皮及其衍生物的发育

1 表皮细胞的起源

胎皮和基底层

基底层-棘层-颗粒层-过渡型细胞-角质层

二、中胚层

神经胚期中胚层分为5个区

1 位于胚胎背面中央的脊索中胚层—脊索

2 背部体臂中胚层—体节和神经管两侧的中胚层-背部

许多结缔组织

3 中段中胚层—泌尿系统和生殖器官

4 离脊索稍远的侧板中胚层—心脏、血管、血细胞等

5 头部间质—面部组织和肌肉

三、内胚层

咽、消化器官、呼吸器官

第六章细胞分化和胚胎诱导

一、细胞分化

细胞分化:同群结构与功能相同的细胞发生一系列的内外变化,成为结构与功能不同细胞的过程。

(二)特点:

1)基因表达上的变化,导致组织特异性蛋白的产生;

2)不同细胞在蛋白质组成上的差异导致细胞结构的不同, 改变其组成就可改变其形状;

3)在细胞分化的早期,不同细胞间的差异难以检测;

4)分化是渐进过程,进入终端分化的细胞往往不再分裂,而终端分化后能够继续分裂的细

胞可以维持和传递终端分化状态;

5)细胞分化由许多细胞外信号(如细胞表面蛋白、分泌蛋白)控制。

(二)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

1、基因活性状态的可逆性

2、DNA的不可逆改变导致的细胞分化:体细胞重排

3、基因活性状态的维持和传递决定于调控蛋白和DNA的修饰

4、细胞分化中基因的转录调控:

1)基因转录调控涉及通用转录因子和组织特异性转录因子

2)外源信号对基因转录的激活作用

5、细胞分化中RNA加工水平上的调控:RNA剪接

6、细胞分化中翻译水平上的调控

1)mRNA寿命的调控

2)激素促进转录和增加mRNA寿命

7、细胞分化中翻译后水平上的调控

(三)卵母细胞中mRNA的翻译调控机制

1、mRNA masking: mRNA与其它蛋白结合成ribonucleoprotein (RNP) complex,阻止与

ribosome结合;卵成熟或受精后,离子强度改变或蛋白磷酸化等导致RNP解体,翻译得以进行。

2、5’-Cap的调控:如某些种类的moths(娥),其卵中的部分mRNA的5`-鸟苷酸在

受精后才甲基化,然后开始翻译。

3、mRNA sequester(隔离): 指mRNA被阻隔于蛋白合成装置。如海胆未受精卵的his

tone mRNA定位于核中,受精后核破裂,mRNA才能进入胞质开始翻译。

4、翻译效率的调控:如将海胆卵母细胞裂解液的pH从自然状态下的pH6.9提高到(受精

后自然状态下的) pH7.4,蛋白质合成量急剧增加。受精后pH升高的作用可能包括去除mRNA的封闭蛋白和激活翻译起始因子。

5、Poly(A)对翻译的调控:在小鼠的未成熟卵母细胞质中可以翻译的mRNA具有较长的

poly(A), 减数成熟分裂后poly(A)降解,翻译终止。

在减数成熟分裂前不表达的mRNA的poly(A)较短(15-90A)。减数成熟分裂后这些

mRNA迅速加上一个长的polyA,开始翻译。

二、胞质定域

胞质定域:细胞质物质在卵细胞质中呈一定形式分布,受精时发生运动,被分隔到一定区域,并在卵裂时分配到特定的卵裂球中,决定卵裂球的发育命运。如生殖细胞决定子三、胚胎诱导

胚胎诱导: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相邻细胞或组织间通过相互作用,决定其中一方或双方细胞的分化方向。

1、初期胚胎诱导:在原肠形成时脊索中胚层诱导其表面覆盖的外胚层形成神经板的现象

诱导机理:归因于一些可溶性因子,这些因子是由母源性RNA所编码的,在早期胚胎中,他们由植物半球的细胞产生。这些因子被认为是通过胞吐作用释放进细胞间隙。

2、次级胚胎诱导和三级胚胎诱导

3、感受性:胚胎组织者具有接受诱导刺激的反应能力

反应组织:有感受性的组织

初级感受性:尚未决定的外胚层所具有的感受性,具有时间性;

次级感受性:已经决定了的组织对诱导刺激的感受性。

感受性的特性:时间模式;区域模式;种间差异;遗传因子

4、诱导组织的相互作用类型

A、指导互作:需要从诱导细胞发出一个信号,才能启动反应细胞新基因的表达,没有

诱导细胞,反应细胞就不能按特定的方式分化。

B、容许互作:反应组织包含所有需要表达的潜力,只是需要允许这些特征表达的环境,

并不改变所产生细胞的类型,而仅仅是让它有能力表达。

5、胚胎细胞定型的两种方式是什么?

1)镶嵌型发育的胚胎细胞定型:又细胞内的形态决定发生自决定,称为自主特化,整体胚胎像是自我分化的各部分组装在一起的集合体。

2)调整型发育的胚胎细胞定型:由细胞相互关系来决定,称为有条件特化或渐进式特化或依赖式特化。

第七章胚轴形成--果蝇胚轴形成的分子基础

1、bicoid:在未受精卵中,bicoid mRNA定位在胞质前端;其受精后翻译出的蛋白质浓度

沿AP轴依次降低。

2、Nanos:决定后部区的发育,浓度梯度沿AP轴升高,其作用是与hunchback mRNA结

合,阻止后者在后区的翻译,帮助形成Hunchback蛋白梯度。

3、Hunchback:母体mRNA在卵中均匀分布,受精后前区高浓度的Bicoid蛋白激活合子h

unchback基因的表达,从而帮助形成hunchback蛋白浓度梯度。

4、末端系统—Torso 信号途径:未受精前,torso已均匀地分布在卵的质膜上。但其配体to

rsolike定位在两端的卵外膜上,不能与torso结合。受精时,torsolike得以释放,torsol ike与torso结合, torso活化,启动信号传导。

一、AP轴极性确定:

前:bicoid从前到后浓度降低,前区高浓度的Bicoid蛋白激活合子hunchback基因的表达,从而形成hunchback蛋白从前到后降低的浓度梯度,决定头胸的形成。

后:nanos从后到末浓度升高,与hunchback mRNA结合,阻止后者在后区的翻译,形成Hunchback蛋白从后到末降低的浓度梯度,决定腹部的形成。

末:未受精前,torso已均匀地分布在卵的质膜上。但其配体torsolike定位在两端的卵外膜上,不能与torso结合。受精时,torsolike得以释放,torsolike与torso结合, t

orso活化,启动信号传导,决定原头原尾的形成。

Hunchback,torso为其它Gap基因的表达提供位置信息,导致AP轴线区域化

二、DV轴极性确定:在受精前腹部的卵泡细胞合成Pipe、Windbeutel、Nudel,定位在腹部

卵外膜上,受精后经一系列反应,最终使卵周质腹部区的Dorsal蛋白释放进入核中,启动腹部特异性基因的表达。

三、体节:

1、副体节由pair-rule基因活性界定

副体节:在原肠作用开始后,胚胎表面沿AP轴线出现一些过渡性的浅沟,将胚胎分为14个区域。

体节极性基因:在pair-rule 基因表达之后立即表达的基因,它们决定了体节的边界和体 节内细胞的命运。Engrailed 是确定副体节和体节边界的关键基因,其表达受高浓度 fushi tarazu (ftz )和even-skipped (eve )的激活。

不同体节的发育命运决定于 homeotic selector genes (同源异形选择基因)

第八章 性别决定

1. Primary sex determination:指生殖腺发育为睾丸或卵巢的选择。胚胎生殖腺(gonad)的发育命运决定于其染色体组成,Y 染色体的存在使生殖腺的体细胞发育为testis 而非ovary 。

2. secondary sex determination:指睾丸或卵巢形成后,由它们分泌的激素来影响性器官的发育。

抗中肾旁管激素(anti-Mullerian duct hormone, AMH):由睾丸支柱细胞分泌的560aa 糖蛋白,其作用可能是诱导中肾旁管周围的间质细胞分泌一种促凋亡因子,使中肾旁管退化。

睾丸酮(testosterone) :由睾丸间质细胞合成,其作用是诱导中肾管分化为输精管、精囊、附睾。

二氢睾丸酮(dihytestosterone) :由睾丸酮转变而成,其作用是控制外生殖器官的形成。 2、性别异常

1)男性假两性畸形 核型为46,XY ;X 染色质检查为阴性,Y 染色质检查为阳性,但呈女性表型。

① XY 性腺退化症 46,XY

② 睾丸女性化综合征 46,XY

2)女性假两性畸形

核型为46,XX ;X 染色质检查是阳性,Y 染色质检查为阴性,但接近男性的表型。 ① 肾上腺皮质过度发育综合症 46,XX 卵泡膜细胞 生殖嵴 双

性腺 滤

卵泡

支持细胞

附睾 输精管 阴茎 子宫 近端阴道

②较罕见的45,X男性

3)真两性畸形

①雌雄嵌合体(chimaera)

②XX真两性畸形46,XX

3、性比值:在人类大群体之中,男女人数的比例总的来说基本上接近1:1 的,但在

不同年龄区段范围内,男女之间的性比值则常有不同的差异,一般可大致分

为如下三种类型:

1)受精时的性比值(第一性比值):X:Y是120:100。

①Y精子比X精子小而轻,运动速度快,与卵子先接触的机会大些;

②Y精子比X精子存活力稍强;

③卵子表面更容易接受Y精子。

2)出生时的性比值(第二性比值):X:Y是103:100-105:100

男胎的死亡率显著大于女胎

3)产后的性比值(第三性比值):通常是指成年人的性比值。1:1

男性的死亡率比女性偏高

二、果蝇的性别决定

第九章发育异常与癌症

1、发育异常:有机体在发育过程中,经受各种外界和内部因子的作用,这些作用可能引起畸胎瘤(teratoma)即发育异常

癌症:是肿瘤的一种,是指细胞调控机制发生缺陷,并导致恶性和侵犯性肿瘤形成的一种疾病。是一种恶性肿瘤。

2、癌症的特征

(1)接触抑制的丧失

(2)粘着性下降

(3)凝聚性增强

(4)产生新的膜抗原

(5)无限增殖

3、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1)癌基因(oncogene)是一类会引起细胞癌变的基因

分类:病毒癌基因:指反转录病毒的基因组带有可使受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发生癌变的基因,简写成v-onc

细胞癌基因:指正常细胞基因组中,一旦发生突变或被异常激活后可使细胞发生恶性

转化的基因,简写成c-onc,又称原癌基因

(2)抑癌基因又称肿瘤抑制基因(tumor suppressor gene)或抗癌基因(anti-oncogene)是指能够抑制细胞癌基因活性的一类基因,其功能是抑制细胞周期,阻止细胞数目增多以及促使细胞死亡。

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区别:癌基因只要有一个等位基因基因发生突变时就可以发生癌变;而抑癌基因只要有一个等位基因是野生型时,就可以抑制癌症的发生。

4、致癌的可能机制

癌症可能是由于生长的控制受到干扰,或者部分细胞未能从增殖转变为终末分化而引起。缺陷可以发生在控制体系的各个分子级水平上。

1)生长因子

2)信号的接受受到干扰

3)信号传导受到干扰

4)细胞核内对信号的影响受到干扰

第十章衰老和死亡

一、细胞衰老的一般特征:

1、细胞质膜变性

2、细胞器降解

3、细胞核异常

4、细胞水分减少

二、衰老的基本学说

1、自由基理论(freeadical theory)

生命活动离不开氧,而生物氧化过程中的中间产物能够导致细胞结构和功能改变。

自由基是指带有奇数电子数的化学物质,它们都带有未配对的自由电子,这些自由电子导致了这些物质的高反应活性。

生物氧化、辐射、酶促反应等过程都会释放自由基。

细胞内产生的自由基可以被清除或限制在某一区域,防止对细胞产生的危害。

清除和限制的方式:生物体内的抗氧化分子,如维生素C、E等都能和自由基结合,终止自由基的扩增反应;利用细胞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协同清除自由基;细胞内部形成自由基隔离,使自由基只能局限在特定部位。

但细胞内过多的自由基不能被清除,对细胞造成伤害。

2、细胞的程序化死亡(programmed theory)

生物体的衰老是由基因组上的基因控制的,这些基因按照发育的时空进行顺序表达,决定某些组织器官或细胞群按计划分裂、生长、分化、死亡,称细胞的程序化死亡。

三、细胞程序化死亡与细胞坏死的区别:

特征程序化死亡坏死

细胞形态凝聚、断裂溶解

膜完整性保持到最后阶段很早消失

线粒体完整肿胀

染色质边缘化固缩

核生化变化DNA降解,电泳梯形带DNA弥散降解,电泳拖影

炎症反应周围活组织无炎症反应周围活组织有炎症反应

谷氨酰胺转移酶活性升高无变化

四、细胞程序化死亡的生物功能:

(1)清除无用的或多余细胞;

(2)除去不再起作用的细胞;

(3)除去发育不正常的细胞;

(4)除去一些有害的细胞。

花的发生-SAM

Meristerm (分生组织):指植物中的胚性组织,或一群未分化、正在生长和活跃分裂的细胞茎端分生组织shoot apical meristem (SAM):最小的叶原基上方茎端区域

腋芽分生组织(axially bud meristem)

一、SAM分区

中央区: 是分生组织的原始细胞,由一群未分化并能自我更新的细胞组成,细胞相对较大,分裂缓慢。中央区干细胞分裂后产生2部分细胞,一部分保留在中心区域形成干细胞后裔,始终保留在原来位置,保持分裂潜能;分裂出来的另部分叫子细胞,子细胞以较快的速度分裂,离开中央区到分生组织的周围区。

周缘区:由位于分生组织侧翼的一群相对较小迅速分裂的原始细胞组成,周缘区是叶原基的起始位点,发育成器官。

肋状分生组织: 位于中央区下方,它们的分裂和伸长导致茎的延伸,是茎髓的起始位点。

SAM从外到内可分为3层,L1, L2和L3

1.L1:无叶绿素的叶表皮

2.L2:栅栏层和部分海绵组织

3.L3:维管束和部分海绵组织

二、持茎端分生组织正常功能的基因:

1、STM (shootmeristemless):SAM形态发生

强STM功能缺失突变体中,胚胎发生过程中不能形成SAM,STM是分生组织建立和保持所必须的。

主要功能:抑制分生组织中细胞的分化,保证分生组织内细胞的扩增,从而能有足够数量的细胞成为侧生器官原基。

2、WUS (Wuschel):保持分生细胞在一定的数量水平。

变体不像正常的茎尖分生组织呈现圆顶形,而是又扁又薄。然而,在茎的其他位置有

产生新的叶原基和二级茎分生组织,产生成百上千的叶子。

3、CLV (Clavata):维持周缘分生区和茎尖分生组织细胞数量的平衡。

clv突变体丧失维持茎尖分生组织细胞数量平衡的功能,CLV1,CLV3是限制中心区大小所必须的

Transition to flowering

1、无限花序:其花序分生组织能不断分化出花原基,在花序轴不断生长延长的同时,在花序轴侧部不断形成次级花序枝或小花,花序主轴的顶端不被决定成一朵顶花序。

2、有限花序:花序分生组织只能分化出一定数目的花原基,然后花序主轴的顶端被决定转变成花分生组织从而形成一朵顶花,停止分化。主轴的顶花一般最早被决定。

花序中最顶点或最中的花先开,由于顶花的开放,限制了花序轴顶端继续生长,因而以后开花顺序渐及下边或周围

Floral development

拟南芥中有3个花分生组织特异基因:花序原基到花原基的转变需要一些基因的表达,包括AP1,CAL和LFY基因

Ap1和lfy突变体最终会产生花的结构,因为AP1和LFY功能可以部分补偿功能的缺失。Ap1 lfy双突变体中,花完全转化为茎

SUP基因是模式植物拟南芥控制花器官调控基因之一,它能抑制B类功能基因在雌蕊中的表达

Cal-1突变体基本上看不到表型上的变化

在ap1和Cal-1突变体中,花分生组织的形成过程被阻断,因此突变体的花看起来像花椰菜的顶端组织。

同源异型突变(homeotic mutation):有时花某一重要器官位置发生了被另一器官替代的突变,如花瓣部位被雄蕊替代,这种遗传变异现象称为花发育的同源异型突变。

同源异型基因(homeotic gene):控制同源异型化的基因称为同源异型基因。

第1轮处于A 功能控制之下,原基发育为萼片。

第2轮受A 和B 两个功能的控制,原基发育为花辩。 第3轮由B 和C 两个功能控制,原基发育为雄蕊。 第4轮则由C 功能控制,原基发育为心皮。 ABCDE 模型 胚珠

心皮

雄蕊 花瓣 萼片

植物发育生物学资料

一、名词解释 1、花器官发生ABC模型:完全花器官由花萼(1轮)、花瓣(2轮)、雄蕊(3轮)、雌蕊(4轮)组成。A类(AP1、AP2)、B类(AP3/PI)、C类(AG)调控因子分别与SEP1、 2、3形成不同的聚合体,分别在1轮(A)、2轮(AB)、3轮(BC)、4轮(C)控制相应部位花器官的分化和形成。 2、春化作用:是植物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低温处理才能开花的现象。目前发现低温促进开花是由于三种蛋白VRN1、2、VIN3在低温下诱导表达,它们抑制开花负调控基因FLC的表达,从而促进开花。 3、光敏素(PHY):是一种N端感光区与线形四环吡咯发色团共价结合的蛋白质复合体,接收红光/远红光后,蛋白质的构象改变,C端激酶活化,通过磷酸化将光信号传导下去。 4、根边界细胞:是生长到一定长度的根尖处由根冠外围细胞脱离的、有组织的活细胞,其功能是防御和帮助植物吸收营养。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控制边界细胞的释放。 5、近轴-远轴极性决定基因:近轴远轴特性是指以某器官中心轴为基准,近的是近轴,远的是远轴。例如 HD-ZIP III 类基因PHB、PHV、REV决定植物的近轴特性,抑制远轴特性。 KANl\2\3 类基因、YAB类的YAB3、FIL决定远轴特性,抑制近轴特性。 6、拟南芥生物钟分子结构:是由三个蛋白构成的一个光周期调控的反馈循环。这三个蛋白是 CCA1 、 LHY 、 TOC1 。前两者被磷酸化后抑制 TOC1 的表达,TOC1 转录翻译后促进 CCA1 、 LHY 的转录表达。光通过光受体促进 CCA1 、 LHY 的表达,抑制 TOC1 的表达。 7、隐花素:是吸收蓝光紫外光,在 N 端非共价结合 FAD 发色团,感受光能,并将能量传给 C 端激酶区域,使具备进行磷酸化催化反应的能力的光受体蛋白。植物中是 CRY 。 (趋光素:是吸收蓝光紫外光,在 N 端非共价结合 FMN 发色团,感受光能,并将能量传给 C 端激酶区域,使具备进行磷酸化催化反应的能力的光受体蛋白。)8、TPD1/EMS1:是花药发育中决定小孢子囊发生范围的一对信号肽 / 受体激酶 信号转导蛋白,它们的分布范围决定小孢子囊发生的范围。 9、近轴 - 远轴极性基因:是决定植物器官发生中近轴特性和远轴特性的基因。 近轴基因有 HD ZIP III 类基因 PHB 、 PHV 、 REV 等,远轴基因有KAN1\2\3 , YAB 类的 YAB3 、 FIL 等。 10、泛素蛋白质降解复合物:一种降解蛋白质的复合物,能在特定识别酶的 作用下,将目标蛋白标记上泛素后降解目标蛋白,是细胞内通过有目的降解的方式调控蛋白含量的方式。 11、植物发育生物学是从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解剖学和 形态学等不同水平上,利用多种实验手段研究植物体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的发生、发育和建成的细胞学和形态学过程及其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机理(调控机制)的科学。是研究植物生长发育及其遗传控制的科学。 12、增殖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的大小、形态和细胞器的分布等都相同。 如:顶端分生组织中央细胞的分裂。木栓形成层和维管形成层母细胞的垂周分裂分化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的命运不同,它们将发育成完全不同的细胞。 分化分裂是细胞分化的开始。如:受精卵的第一次分裂,形成气孔器母细胞的分裂,形成层细胞的平周分裂等。

发育生物学 期末总结

卵裂(cleavage):受精卵形成后即不断分裂成较小的细胞,这个过程称为卵裂(cleavage) 卵裂球(blastomere):卵裂产生的细胞称为卵裂球 囊胚腔(blastocoel):动物极内部的细胞向表面迁移,形成一空腔,即囊胚腔(blastocoel) 紧密化(compaction):紧密化是哺乳动物与其它类型卵裂之间最关键的区别。8细胞之前,分裂球之间结合比较松散,从8个卵裂球起,卵裂球开始重新排列。8细胞之后突然紧密化,通过细胞连接形成致密的球体。紧密化是哺乳动物发育中第一次分化(滋养层与内细胞团的分离)的外部条件。 桑椹胚:通常动物的胚胎在64细胞以前为实心体,称为桑椹胚 囊胚:在128细胞阶段,细胞团内部空隙扩大,滋养层细胞向桑椹胚中分泌液体,产生充满液体的囊胚腔,此时的胚胎称为囊胚 植入(Implantation):胚泡逐渐埋入子宫内膜的过程,又称着床(imbed)。 母型调控:对于大多数动物而言,早期卵裂是由源自卵母细胞的因子调控的,即母型调控 合子型调控:晚期卵裂是由合子基因组表达产物调控的,即合子型调控。 MPF (促成熟因子,maturation promoting factor)可促进卵母细胞的成熟,在受精后的卵裂过程中,该因子继续发挥作用。MPF受蛋白质磷酸化和去磷酸化修饰调节 原肠形成(gastrulation):原肠作用或原肠形成是指囊胚细胞有规则的移动,使细胞重新排列,用来形成内胚层和中胚层器官的细胞迁入胚胎内部,而要形成外胚层的细胞铺展在胚胎表面。 原肠胚(gastrula):原肠作用期的胚胎叫原肠胚(gastrula)。此时,出现了三种原始胚层(germlayer)的分化,形成外胚层、中胚层和内胚层。 内陷(invagination):由囊胚植物极细胞向内陷入,形成二层细胞: 外面的一层称为外胚层(ectoderm),向内陷入的一层为内胚层(endoderm)。 内胚层围绕的空腔将形成未来的肠腔,称原肠腔(gastrocoele), 原肠腔与外界相通的孔称为原口或胚孔(blastopore)。 内移(ingression):由囊胚的一部分细胞移入内部而形成内胚层。 分层(delamination):囊胚细胞分裂时,单层细胞分裂形成内外两层细胞。 内转(卷)(involution):指正在扩展的外层向内卷折,而从内铺盖原来的外层细胞,再伸展成为内胚层。 外包(epiboly):动物极的细胞分裂快,植物极细胞由于卵黄多分裂较慢,结果动物极细胞逐渐向下包围植物极,形成外胚层,被包围的植物极细胞形成内胚层。 会聚伸展(convergent extension):指细胞间相互插入,使所在组织变窄、变薄,并推动组织向一定方向移动。在胚胎内部进行的形态发生运动,主要是会聚。 表皮细胞(epithelial cells):细胞与细胞间紧密连接成管状或片层状结构,局部或整个结构一起运动。 间质细胞(mesenchymal cells):细胞与细胞间松散相连,每个细胞为一个行动单元。 胚环(germ ring):斑马鱼的原肠作用中胚层形成过程50%外包时,与卵黄交界处的cells内卷,使交界处形成厚实的一圈,叫胚环(germ ring)。 胚盾(embryonic shield):因细胞的内卷和会聚扩展而在胚环的某处形成的加厚区。它为胚胎的背部,从此处内卷的细胞将与其它会聚扩展的下胚层细胞一起沿背部中线形成中胚层;下胚层细胞将生成内胚层和部分中胚层。 两栖类的原肠胚是通过“外包”与“内陷”和“内卷”相结合形成的,囊胚的后期,动物半球的细胞开始沿植物半球表面向下移动,首先在囊胚的边缘带下方细胞内陷出现一个弧形的浅沟。浅沟以上的细胞快速分裂,逐渐聚集并下垂呈唇形,为胚孔背唇。这就是原肠腔的开始。 背唇出现以后,内陷的范围逐渐扩大,形成胚孔侧唇,这时候的胚孔呈新月形。接着,形成了胚孔腹唇,形成了圆形的胚孔。部分卵黄细胞像塞子塞在胚孔中,因此叫做卵黄栓。 原口动物,原肠胚阶段的胚胎具有胚孔。在后来的发育中,胚孔发育成口,节肢动物以前的无脊椎动物类群属于。 后口动物,胚胎时期的原口发育为动物的肛门或封闭,而相对的一侧形成新的开口发育为动物的口。包括:棘皮动物、半索动物(柱头虫)、脊索动物。脊索动物门包括脊椎动物亚门,尾索动物亚门(海鞘)和头索动物亚门(文昌鱼)。鸡胚进入子宫后,继续卵裂形成5-6个细胞厚的胚盘。胚盘细胞从蛋白吸取液体后,与卵黄分裂,形成胚盘下腔。该腔使胚盘中央区透明,叫明区;而边缘区的细胞仍与卵黄接触使其不透明,叫暗区。 鸡胚原条(primitive streak):上胚层后部边缘区的细胞向深层侵入,两侧细胞向中央积聚、加厚,形成原条。它的出现确定了胚胎的A-P轴线。 原沟:原条内会形成一个凹陷,叫原沟,原沟的作用相当于两栖类的胚孔,是上胚层细胞进入囊胚腔的门户。Hensen`s node,或原结:原条的最前端区域,加厚,形成Hensen`s node,或原结,是一个诱导中心,相当于两栖类的胚孔背唇。

发育生物学重点

一、绪论 1.1分化:细胞的多样性产生的过程(从单个全能的细胞--受精卵,产生各种类型分化细胞的发育过程。)。 形态发生:由分化而产生多样性的细胞构成组织、器官建立结构的过程。 图式形成:胚胎形成不同组织、器官和构成有序空间结构的过程 1.2大多数动物的发育要经历胚胎期、幼体期、变态发育期和成体期 1.3胚轴:胚胎前段到后端的前-后轴,背侧到腹侧的背-腹轴。对称动物还具有中侧轴或左-右轴 1.4调整型:胚胎为了保证正常发育,可以产生细胞位置的移动和重排(海胆、两栖类和鱼类等动物)。 嵌合型:合子的细胞核含有大量的特殊信息物质-决定子,卵裂过程中被平均分配到子细胞中去控制子细胞的发育命运,子细胞的发育命运由卵裂时获得的合子信息所预定,这一类型发育(青蛙、海鞘、栉水母、环节动物、线虫、软体动物)。 形态发生决定子(成形素、胞质决定子):细胞质中含有的决定细胞分化的特定物质。 二、细胞命运决定 2.11)细胞定型:细胞在分化之前,将发生一些隐蔽的变化,使细胞朝特定方向发展的过程。 2)定型分为特化和决定两个阶段 特化:当细胞或组织放在中性环境如培养皿中可以自主分化时,该细胞或组织已经特化。已特化的细胞或组织的命运是可逆的。 决定:当一个细胞或者组织放在胚胎另一部位可以自主分化时,该细胞或组织已经决定。已决定的细胞或组织的发育命运是不可逆的 3)定型有两种方式: (1)自主特化:细胞命运完全由内部细胞质决定。特点:a.通过胞质隔离实现:卵裂时,受精卵内特定的细胞质分离到特定的卵裂球中,卵裂球中所含的特定细胞质决定它发育成哪一类细胞,而与邻近细胞无关。b.镶嵌型发育:以细胞自主特化为特点的胚胎发育模式(2)有条件特化(渐进特化、依赖型特化):细胞的发育命运完全取决与其相邻的细胞或组织.特点:a通过胚胎诱导实现:胚胎发育过程中,相邻细胞或组织之间通过相互作用,决定其中一方或双方细胞的分化方向。相互作用之前,细胞具有多种分化潜能,但和邻近细胞或组织相互作用后逐渐限制了它们的发育命运,使之朝某一特定方向分化。b调整型发育:以细胞有条件特化为特点的胚胎发育模式。……… 2.21)胞质定域:形态发生子在卵细胞质中呈一定形式分布,受精后发生运动,被分隔到一定区域,并在卵裂时分配到特定的卵裂球中,决定裂球的发育命运。这一现象称为胞质定域,或胞质隔离、胞质区域化、胞质重排。 2)形态发生决定子(成形素、胞质决定子):细胞质中含有的决定细胞分化的特定物质。作用或性质:(1)激活某些基因转录的物质(2)某些m RNA 3)胚胎诱导:胚胎一部分细胞可以对邻近另一部分细胞施加影响,并决定其分化方向,这种作用称为胚胎诱导。 2.3命运渐进特化实验系列: 1)Roux 缺损实验-蛙(镶嵌型发育缺损实验奠定实验胚胎学) 2)Driesch分离组合实验-海胆 3)Horstadius 分离实验-海胆(既镶嵌型发育, 又调整型发育) 2.4双梯度模型(P48 图1.19) 三、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 3.11)细胞分化的本质:基因的差异性表达。

发育生物学作业资料

绪论: 1、发育生物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 答:定义:是应用现代生物学的技术研究生物发育机制的科学。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多细胞生物体从生殖细胞的发生、受精、胚胎发育、生长到衰老死亡,即生物个体发育中生命现象发展的机制。同时还研究生物种群系统发生的机制。 2、模式生物的共性特征? 答:a.其生理特征能够代表生物界的某一大类群;b.容易获得并易于在实验室内饲养繁殖; c.容易进行试验操作,特别是遗传学分析。 3、每种发育生物学模式生物的特点,优势及其应用? 答:a.两栖类——非洲爪蟾取卵方便,可常年取卵,卵母细胞体积大、数量多,易于显微操作。应用:最早使用的模式生物,卵子和胚胎对早期发育生物学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b.鱼类——斑马鱼受精卵较大,发育前期无色素表达,性成熟周期短、遗传背景清楚。优势:世代周期短;胚胎透明,易于观察。应用:大规模遗传突变筛选。 c.鸟类——鸡胚胎发育过程与哺乳动物更加接近,且鸡胚在体外发育相对于哺乳动物更容易进行试验研究。应用:研究肢、体节等器官发育机制。 d.哺乳动物——小鼠特点及优势:繁殖快、饲养管理费用低,胚胎发育过程与人接近,遗传学背景较清楚。应用:作为很多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 e.无脊椎动物果蝇:繁殖迅速,染色体巨大且易于进行基因定位。酵母:单细胞动物,容易控制其生长,能方便的控制单倍体和二倍体间的相互转换,与哺乳动物编码蛋白的基因有高度同源性。秀丽隐杆线虫:所有细胞能被逐个盘点并各归其类;生命周期很短,只有2.5h;容易实现基因导入;已建立完整从受精卵到所有成体细胞的谱系图。 4、发育生物学常用的研究技术? 答:1、显微镜技术2、组织切片技术3、原位杂交技术4、报告基因技术5、细胞标记技术 第6章生殖细胞的发生 1、生殖质?在果蝇和线虫分别叫做什么? 答:生殖质:具有决定原始生殖细胞特性的细胞质,主要由蛋白质和RNA组成。在线虫中叫蛋白质后端颗粒,果蝇中叫极质或极颗粒。 2、PGC及生殖嵴? 答:PGC:相位产生载波技术是在光纤传感技术中一种非常流行的技术,具有解调简单,对硬件要求小的特点,该技术包括调制和解调两部分。生殖嵴:哺乳动物生殖嵴起源于中间中胚层,具有双向性发育的特点 3、小鼠PGCs迁移的机制?

发育生物学复习资料重点总结

绪论 1、发育生物学:是应用现代生物学的技术研究生物发育机制的科学。它主要研究多细胞生物体从生殖细胞的发生、受精、胚胎发育、生长到衰老和死亡,即生物个体发育中生命现象发展的机制。 2、(填空)发育生物学模式动物:果蝇、线虫、非洲爪蟾、斑马鱼、鸡和小鼠。 第一篇发育生物学基本原理 第一章细胞命运的决定 1、细胞分化:从单个的全能细胞受精卵开始产生各种分化类型细胞的发育过程称细胞分化。 2、细胞定型可分为“特化”和“决定”两个阶段:当一个细胞或者组织放在中性环境如培养皿中培养可以自主分化时,可以说这个细胞或组织发育命运已经特化;当一个细胞或组织放在胚胎另一个部位培养可以自主分化时,可以说这个细胞或组织发育命运已经决定。(特化的发育命运是可逆的,决定的发育命运是不可逆的。把已特化细胞或组织移植到胚胎不同部位,会分化成不同组织,把已决定细胞或组织移植到胚胎不同部位,只会分化成同一种组织。) 3、(简答)胚胎细胞发育命运的定型主要有两种作用方式:第一种通过胞质隔离实现,第二种通过胚胎诱导实现。(1)通过胞质隔离指定细胞发育命运是指卵裂时,受精卵内特定的细胞质分离到特定的裂球中,裂球中所含有的特定胞质可以决定它发育成哪一类细胞,而与邻近细胞没有关系。细胞发育命运的这种定型方式称为“自主特化”,细胞发育命运完全由内部细胞质组分决定。这种以细胞自主特化为特点的胚胎发育模式称为“镶嵌型发育”,因为整体胚胎好像是由能自我分化的各部分组合而成,也称自主型发育。(2)通过胚胎诱导指定细胞发育命运是指胚胎发育过程中,相邻细胞或组织之间通过互相作用,决定其中一方或双方细胞的分化方向。相互作用开始前,细胞可能具有不止一种分化潜能,但是和邻近细胞或组织的相互作用逐渐限制它们的发育命运,使之只能朝一定的方向分化。细胞发育命运的这种定型方式成为“有条件特化”或“渐进特化”或“依赖型特化”,因为细胞发育命运取决于与其邻近的细胞或组织。这种以细胞有条件特化为特点的胚胎发育模式称为“调整型发育”,也称有条件发育或依赖型发育。 4、(名词)形态发生决定因子:也称成形素或胞质决定子,其概念的形成源于对细胞谱系的研究。形态发生决定子广泛存在于各种动物卵细胞质中,能够指定细胞朝一定方向分化,形成特定组织结构。 5、胞质定域:形态发生决定子在卵细胞质中呈一定形式分布,受精时发生运动,被分隔到一定区域,并在卵裂时,分配到特定的裂球中,决定裂球的发育命运,这一现象称为胞质定域。也称为胞质隔离、胞质区域化、胞质重排。 第二章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转录和转录前的调控 1、根据细胞表型可将细胞分为3类:全能细胞、多潜能细胞和分化细胞。(1)全能细胞:指它能够产生有机体的全部细胞表型,或者说可以产生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它的全套基因信息都可以表达。(2)多潜能细胞表现出发育潜能的一定局限性,仅能分化成为特定范围内的细胞。(3)分化细胞是由多潜能细胞通过一系列分裂和分化发育成的特殊细胞表型。 2、(简答)差异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主要是在以下几个水平完成:(1)差异基因转录:调节哪些核基因转录成RNA。(2)核RNA的选择性加工:调节哪些核RNA进入细胞质并加工成为mRNA,构成特殊的转录子组。(3)mRNA的选择性翻译:调节哪些mRNA翻译成蛋白质。(4)差别蛋白质加工:选择哪些蛋白质加工成为功能性蛋白质,即基因功能的实施者。不同基因表达的调控可以发生在不同的水平。 3、克隆和嵌合技术的区别画图P59 第三章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转录后的调控 第四章发育中的信号转导

北京大学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北京大学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成果总结报告 成果名称:生命科学创新型基础人才的培养 与理科基地建设的实践 成果完成人:许崇任、郝福英、柴真、苏都莫日根、赵进东成果完成单位:北京大学

生命科学创新型基础人才的培养 与理科基地建设的实践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许崇任、郝福英、柴真、苏都莫日根、赵进东 1993年8月,经国家教委批准我院作为第一期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于1994年正式启动。经过第一期的建设,教育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于1998年6月在厦门大学召开“国家基础科技人才与培养基金生物学及心理学学科评审会”,我基地被评为“A”类基地。2001年被教育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为“优秀生物学基础科研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2000年实施的第二期理科生物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以来,在一期建设的基础上,我们大幅度改革了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挖掘学生潜质,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特长。多年来培养了一大批创新型基础研究人才,取得了显著成效。 生命科学学院现有教授41人(其中包括院士3名、长江特聘教授8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人、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3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获得者5人,以及博士生导师37人)、副教授23人。具有博士授予权的学科8个,硕士授予权的学科12个,同时是全国首批生物科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历年来,报考我院的都是各省市考生的佼佼者,获得中学生国际生物奥赛金银牌的选手也绝多数进入我院。我院现有在校本科生636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399名。因为招收的都是全国高考中顶尖的学生(1994年-2004年共有51位各省市自治区的高考“状元”和22位国际奥林匹克竞赛金牌、8名银牌、2名铜牌获得者),根据我院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我们的全体学生均是基地学生。多年来,我们始终把国家理科基地建设和创建世界一流学科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基地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的综合优势,在转变办学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材建设和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改革,在

发育生物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发育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 一、发育的主要功能:产生细胞的多样性(细胞分化);保证世代的连续(繁殖)。 二、发育的基本阶段:①胚前期:配子发生、成熟、排放的时期—生殖生物学()。②胚胎期:受精、卵裂、囊胚、原肠胚、神经胚、器官发生、新个体(幼虫、幼体,变态)。③胚后期:性成熟前期、性成熟期、衰老期(老年学)、死亡。 三、发育的主要特征和普遍规律: 细胞增殖():伴随发育的整个过程中,不同时期、不同结构增殖速度不同 细胞分化():从受精卵产生各种类型细胞的发育过程称为细胞分化。或者说,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差异性产生的过程为细胞分化。 图式形成:胚胎细胞形成不同组织、器官和构成有序空间结构的过程。 形态发生():不同表型的细胞构成组织、器官,建立结构的过程。 卵裂:细胞分裂快、没有(或短)细胞生长的间歇期,因而新生细胞的体积比母细胞小。 胚胎在基本的形成之后,其体积会显著增长,原因在于细胞数量增加、细胞体积增加、胞外物质的积累。不同组织器官的生长速度也各异。 :指细胞特性发生了不可逆的改变,发育潜力已经单一化。 :指一组细胞在中性环境下离体培养,它们仍按其正常命运图谱发育。 诱导信号在细胞之间传递的三种方式:扩散性信号分子、跨膜蛋白的直接互作、间隙连接 信号传导特点:传递距离有限;并非所有细胞都能对某种信号发生反应;不同类型细胞可对同一信号发生不同反应, ., 乙酰胆碱使心肌收缩频率下降,但促使唾液腺分泌唾液。 模式生物的主要特征:取材方便;胚胎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可进行遗传学研究 脊椎动物模式生物:两栖类:非洲爪蟾;鱼类:斑马鱼;鸟类:鸡;哺乳动物:小鼠。

1. 非洲爪蟾主要优点:1. 取卵方便,不受季节限制; 2. 卵1.4、胚胎体积大,易于操作; 3. 发育速度快,抗感染力强,易于培养。4、卵母细胞减数分裂。 主要缺点:异源四倍体,突变难。 2. 斑马鱼主要优点:1. 易于饲养,性成熟短,3个月;产卵力强;2.体外受精和发育,胚胎透明,易于观察; 3. 易于遗传操作:如杂交、诱变; 4. 基因组测序已完成;5、胚胎发育机理和基因组研究。 3. 鸡主要优点:1. 体外发育,易于实验;2. 器官(肢、体节)发育的重要模型;3. 基因组测序已完成。 4. 小鼠主要优点:1. 世代周期短2个月;2. 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3. 基因组测序已完成,遗传背景清楚,实验手段完善。 无脊椎动物模式生物:果蝇;线虫;其他:海胆;海鞘;文昌鱼;水螅;涡虫;拟南芥 1. 黑腹果蝇主要优点:1. 个体小,生命周期短,易于繁殖,产卵力强,操作简便,成本低; 2.染色体巨大,易于基因定位。其胚胎和成体表型特征丰富。胚胎发育图式; 3. 基因组测序已完成,遗传背景清楚,实验手段完善。 2、线虫主要优点:1. 成虫体长1,结构简单,细胞数目少,谱系清楚;2. 性成熟短2.5-3d 易于培养,便于突变筛选,两种成虫;3. 基因组测序已完成。 3、海胆主要优点:1. 最早的发育生物学模式动物;2、早期发育的模型,受精;3、已完成紫海胆基因组的破译、分析工作。 希腊哲学家在公元前第4世纪在对鸡胚和一些无脊椎动物胚胎观察后提出胚胎发育的两种假设:后成论() 与先成论()。 细胞的命运早在卵裂时,由细胞所获得的合子核信息决定——镶嵌型发育 发育生物学五大未解难题(中心问题):①分化难题:相同的基因组怎样产生不同类型的细胞?②形态发生难题:细胞是如何组建自己又如何形成恰当的排序?③生长难题:生物体内的细胞如何知道它何时该长,何时该停?④生殖难题:生殖细胞是如何发出指令形成下一代的?细胞核和细胞质中允许它们完成这一使命的指令又是什么?⑤进化难题:在发育中的变化怎样创造新体型呢?哪些变化能够起到进化的作用? 第一章细胞命运的决定

发育生物学复习重点

文春根发育生物学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 1、形态发生决定子:也称形成素或胞质决定子,存在于卵细胞质中的特殊物质,能够制定细胞朝一定方向分化,形成特定组织结构。 2、顶体反应:是指受精前精子在同卵子接触时精子顶体产生的一系列变化。顶体反应释放的水解酶溶解和精子结合的卵黄膜或透明带,并在该位置进行精卵细胞膜的融合。 3、初级神经胚形成:原肠胚的脊索中胚层诱导其上方的外胚层形成神经系统这个关键的诱导作用,传统地被称为初级胚胎诱导。 4、卵裂:从受精卵到囊胚阶段的细胞分裂,是一系列的有丝分裂,在卵裂过程中,细胞质没有增加,受精卵的细胞质被分配到越来越小的卵裂球之中,卵裂过程中,并没有生长的时期,相邻的两次卵裂之间的间隔时间很短,从而使细胞质与细胞核的比率越来越小。 5、ZP3:称为透明带蛋白,它与ZP1、ZP2以网状的骨架结构存在于透明带中,ZP3能结合精子,并引发顶体反应。 6、多线染色体:分裂间期形成的染色体,由于复制多次而没有分离其复制产物, 许多染色线集合在一个染色体中,同时由于染色线折叠形成带与间带很明显区别的结构(2分)。 7、拟常染色体:含有与X染色体共有的DNA序列(1分),这使它能在有丝分 裂期间与X染色体配对(1分)。 8、乌尔夫氏再生:将成体蝾螈晶状体除去后(1分),可以从虹膜背缘再生出 新的晶状体。 9、阈值:变态过程中涉及的主要问题是发育事件的相互协调,协调变态的工具 好象是产生不同的特异影响需要不同数量的激素(2分)。 10、Bohr 效应:多数脊椎动物的血红蛋白显示出与氧的结合随pH的升高而增加 11、原肠作用:胚胎细胞剧烈的、高速有序的运动过程,通过细胞运动实现囊胚细胞的重新组合。 12、精子获能:是指精子获得穿透卵子透明带能力的生理过程,是精子在受精前必须经历的一个重要阶段。 13、胚胎诱导:在有机体的发育过程中,一个区域的组织与另一个区域的组织相互作用,引起后一种组织分化方向上的变化的过程称为胚胎诱导。 14、原条:鸟类和哺乳类原肠胚形成中的结构,由上胚层中预定中胚层和内胚层细胞组成,这些细胞通过原条进入胚胎内部,胚胎形成了三胚层,原条最终消失。 15、组织者:能够诱导外胚层形成神经系统,并能和其他组织形成次级胚胎的胚孔背唇称为组织者。 16、类坏死:指细胞处于活的和死亡之间(1分),有着一整套原生质的临界状态(1分),这种变化是可逆的。 17、转分化:虹膜背缘或神经视网膜上皮分化(1分)为晶状体或类晶状体。(1分) 18、全能细胞:能产生有机体的全部细胞表型,或可以产生一个完整的有机体, (1分)它的全套基因信息都可以表达,如合子或早期的分裂球等。(1分)

植物发育生物学

一.侧根及不定根是如何发生的? 不论主根,侧根或不定根所产生的支根统称为侧根。当侧根开始发生时,中柱鞘的某些细胞开始分裂。最初的几次分裂是平周分裂,结果使细胞层数增加,因而新生的组织就产生向外的突起。以后的分裂,包括平周分裂和垂直分裂是多方向的,这就是使原有的突起继续生长,形成侧根的根原基的分裂,生长,逐渐分化出生长点和根冠。生长点的细胞继续分裂,增大和分化,并以根冠为先导向前推进,由于侧根不断的生长所产生的机械压力和根冠所分泌的物质能溶解皮层和表皮细胞,这样,就能使侧根较顺利无阻地依次穿越内皮层,皮层和表皮,而露出母根以外,进入土壤。由于侧根起源于母根的中柱鞘,也就是发生于根的内部组织,因此它的起源是内起源 不定根通常泛指植物的气生部分,地下茎以及较老的,特别是有次生生长的根部所形成的根。不定根的起源和发育像侧根一样,通常是内起源,发生在十分靠近维管组织的地方,其生长过程必须经过该部位以外的组织。 二.关于种子植物茎端结构和活动方式有哪些学说,其主要内容有哪些? (1)顶端细胞学说:1844年Nageli根据对大多数隐花维管植物的研究提出的。主要观点是最简单的顶端分生组织,结构上只有一个大的原始细胞-顶端细胞。 (2)组织原学说:1868年Hanstein根据种子植物的顶端分生结构特点提出的。顶端分生组织可划分为三个原始细胞区,即表皮原、皮层原和中柱原。这些细胞普遍地排列成行,最外面一层为表皮原分化为表皮层;其下为皮层原分化为皮层;中央是中柱层分化出维管组织和髓。 (3)原套-原体学说:1924年Schmidt 提出。该学说认为顶端分生组织的原始区域包括1:原套,只沿垂直于分生组织表面的方向进行分裂(垂周分裂)的一层或几层周围细胞;2:原体,包括原套下的基层细胞,其中的细胞向各个方向分裂,不断增加而使茎的顶端增大。 (4)细胞组织分区概念:1938年Forster 提出。 (5)等待分生组织学说:1955,1961年 Buvat根据对根端结构研究提出的。此学说 提出远轴细胞轴区是比较不活动的而真正发 生细胞分裂的区域是在周围和顶端下面的区 域,由此产生出茎的组织和叶原基,在胚胎 或后胚的生长顶端结构组成之后,远端的一 群细胞成为等待分生组织,它停留在不活动 状态,一直到生殖阶段,才在远端的细胞恢 复了分生组织活动。 (6)分生组织剩余学说:1965年 Newman提出。根据此理论把维管植物的顶 端分生组织分为三种类型:单层型;简层型; 复层型。 三.细胞周期有哪些主要阶段,各阶段 特点是什么? 一个细胞周期包括两个阶段:分裂间期 和分裂期, 分裂间期为分裂期进行活跃的物质准 备,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 合成,同时细胞有适度的生长 分裂期又分为分裂前期、分裂中期、分 裂后期和分裂末期。 前期:两个中心体分开,向两极移动。 染色质逐渐浓集形成染色体,核仁核膜解体 前中期:核膜消失,染色体随机排列在 细胞中间,纺锤体形成。 中期:染色质最大程度凝集,染色体以 着丝粒非随机的排列在纺锤体中央的赤道板 上。每条染色体纵裂为两条姐妹染色单体。 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并移向细胞的 两极 末期:子代细胞的核重新形成,胞质分 裂 四.植物生长发育与动物的生长发育不 同之处有哪些? (1)动物在胚胎发育中其组成细胞可移 动位置,植物的则不能移动,细胞间彼此联 结很紧密。 (2)动物细胞通常没有细胞壁,植物则 有,因此后者细胞死后仍保持一定的形态, 死细胞和活细胞共同组成植物体。 (3)植物细胞比动物细胞更容易表现出 全能性,容易在人工培养条件下发育形成新 的个体或器官。 (4)动物胚胎发育完成后几乎是全面地 生长,成熟动物体重不在特定部位保留干细 胞群,不再增加新的器官和组织。植物则是 在特定部位保留有分生组织细胞群,形成局 部生长,一生中不断形成新的器官和组织。 (5)动物在环境中是可以自由移动的, 因此它们就有一定逃避不良环境的能力,其 本身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就较差,而植物则 通常不能主动移动,无法逃避不良环境,因 此其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甚至其生理活动 都较容易受环境的影响,随环境条件的变化 而发生一定的变化,以适应这些变化了的环 境而生存下来。 (6)动物的减数分裂发生于形成配子 时,只有二倍体的动物体,没有单倍体的动 物体,因此没有世代交替。而高等植物的减 数分裂则都发生于形成孢子时,既有二倍体 的植物体,也有单倍体的植物体,两种植物 体交互出现形成世代交替。种子植物的配子 体寄生在孢子体上,这就使得植物,特别是 高等植物的性别概念不同于动物,性别决定 问题也就更复杂。 五.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植物发育中有哪 些调节作用? 植物生长调节剂是在植物生长发育中起 着重要调节作用的一类化学物质,其中绝大 部分是植物体内自身产生、自身调节浓度, 作为调节生长发育过程的信号起作用的。已 发现具有调控植物生长和发育功能物质有生 长素、赤霉素、乙烯、细胞分裂素、脱落酸 等。 1、决定细胞分化的方向:按照位置效应 理论,细胞在植物体内所处的位置决定其分 化的命运。在所有的位置信息中,激素是最 重要的信息之一。(1)开启还没通过细胞分 化临界期细胞的脱分化过程。(2)改变细胞 分化的方向。 2、在形成层活动中的控制作用(1)控 制形成层活动周期;(2)维持形成层纺锤状 细胞的形态和排列方向(3)控制木质部分化 (4)控制韧皮部分化。 3、诱导器官建成(1)根的形成(2)芽 的形成(3)茎的伸长(4)胚的极性建立和

发育生物学

一发育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体从精子和卵子发生、受精、胚胎发育、生长到衰老、死亡规律的科学。 二分化(differentiation):细胞差异性产生的过程。 三形态发生(morphogenesis);不同表型的细胞构成组织、器官,建立结构的过程。 四动物发育的主要特征: 1、产生细胞的多样性并使各种细胞在本世代有机体中有严格的时间和空间的次序性。该功能涉及有机体全部细胞的产生和组织成为结构。细胞差异性产生的过程称为分化(differentiation)。不同表型的细胞构成组织、器官,建立结构的过程叫做形态发生(morphogenesis)。 2、通过繁殖产生新一代的个体,使世代延续。 基本规律: 五发育生物学研究中的主要模式动物: 无脊椎动物模型: 果蝇:主要优点1. 体积小,易于繁殖;2. 产卵力强;3. 性成熟短; 4. 易于遗传操作:如诱变; 5. 基因组序列已全部测出(Science, Mar. 24, 2000)。 线虫: 1. 易于养殖:成虫体长1mm,易冷冻保存;2. 性成熟短:2.5-3天,两种成虫;3. 细胞数量少,谱系清楚;4. 易于诱变;5. 基因组序列已全部测出(Science, Dec. 11, 1998)。脊椎动物模型:蟾蜍:1. 性成熟短;2. 卵体大,易于操作;3. 抗感染力强,易于组织移植;斑马鱼:1. 体积小,易于饲养殖;2. 产卵力强;3. 性成熟短; 4. 易于遗传操作:如诱变; 5. 体外受精和发育,易于观察; 6. 基因组序列已全部测出。六配子(gamete):进行有性繁殖的高等生物,由生殖细胞分化、产生世代交替的桥梁。七生殖细胞:指机体用来产生精子和卵子的细胞,它们可以长期存在于机体内而死亡、消失。在胚胎发育初期生殖细胞就已经决定的动物,其生殖细胞来源于它的前体——原生殖细胞。这些PGCs只有经过迁移,进入发育中的生殖腺原基——生殖嵴,才能分化为生殖细胞。八精子分化(spermiogenesis):高尔基体形成顶体泡,中心粒产生精子鞭毛,线粒体整合入鞭毛,核浓缩,胞质废弃,最后产生成熟的精子。 九核网期:在双线期的后期时,染色质高度疏松,外包完整核膜。此时的细胞核又称为生发泡(germinal vesicle, GV)。 十受精(fertilization):是两性细胞融合并创造出具备源自双亲遗传潜能的新的个体的过程。十一成熟分裂过程的调控:1、维持成熟分裂停滞的机制: (1)颗粒细胞与卵丘细胞的作用。(2)环腺苷酸与嘌呤的作用。 2、成熟分裂恢复的机制:

发育生物学总结大全

1. 原肠:原肠作用中植物极板向内弯曲、内陷,当深及囊胚 腔1/4到1/2时,内陷停止,此时陷入的部分称为原肠。 原肠作用(gastrulation)是胚胎细胞剧烈的、高速有序的运动过程,通过细胞运动实现囊胚细胞的重新组合。原肠形成期间,囊胚细胞彼此之间的位臵发生变动,重新占有新的位臵,并形成由三胚层细胞构成的胚胎结构。 2.原肠作用的细胞迁移的主要方式?答:外包,内陷,内卷,分层,内移,集中延伸。 3.瓶状细胞是怎样形成的?其作用是什么?答:爪蟾胚胎未来背侧即赤道下方向“灰色新月区”发生原肠作用,在“灰色新月区”形成背唇,而凹陷的小孔为胚孔,胚孔处的细胞顶端部位剧烈收缩,而基底部位扩张,变为瓶状。作用:与胚胎外表面相通 4.初级神经胚形成和次级神经胚形成?答:初级神经胚形成:由脊索中胚层诱导上面覆盖的外胚层细胞分裂,内陷并与表皮质脱离形成中空的神经管。 初级神经胚形成的过程可以分为彼此独立但在时空上又相互重叠的5个时期: (1)、神经板(neural plate)形成 (2)、神经底板(neural floor plate)形成 (3)、神经板的整形(shaping) (4)、神经板弯曲成神经沟(neural groove) (5)、神经沟闭合形成神经管(neural tube) 次级神经胚形成:外胚层细胞下陷进入胚胎形成实心细胞索,接着在细胞索中心产生空洞形成中空的神经管。

5.什么叫神经板,神经褶,神经沟?答:神经板:外胚层中线处细胞形状发 生改变,细胞纵向变长加厚,形成神经板。神经褶:神经板形成后不久,边缘加厚,并向上翘起形成神经褶。神经沟:神经褶形成后在神经板中央出现的U型沟。 6.无脑畸形和脊髓裂?与哪些基因有关,如何避免?答:无脑畸形和脊髓裂均为人类胚胎的神经管闭合缺陷症。人的后端神经管区域在27天时如不能合拢,则产生脊髓裂;若前端神经管区域不能合成,则胚儿前脑发育被停止,产生致死的无脑畸形。它们与pax3、sonic hedghog和openbrain等基因有关。约50%神经管缺陷可由孕妇补充叶酸加以避免。 7.突触的形成?答:突触的形成:当神经元的生长锥抵达靶位,将在二者间形成特化的连接,即神经突触。 8.神经嵴细胞的发生部位,特点,分化命运?答:神经嵴细胞:发生部位——神经管闭合处的神经管细胞和神经管相接的外表层细胞,它的间质细胞化而成 具有迁移性。分化命运:因发生的部位和迁移目的地不同而不同,可分化为感员,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神经元和胶质细胞,肾上腺髓质细胞,表皮中的色素细胞,头骨软骨和结缔组织等 9.中胚层的分区及其发育命运?答:中胚层的分区:一、背面中央的脊索中胚层。形成脊索;二、背部体节中胚层。形成体节和神经管两侧的中胚层细胞,并产生背部结缔组织;三、居间中胚层,形成泌尿系统和生殖管道;四、离脊索较远的侧板中胚层,形成心脏,血管,循环系统的血细胞、体腔衬里、除肌

发育生物学教学大纲(新、选)

《发育生物学》教学大纲 (供生物科学专业四年制本科使用)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发育生物学被公认为是当今生命科学的前沿分支学科,是研究生物体发育过程及其调控机制的一门学科。发育生物学不同于传统的胚胎学,它是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等学科与胚胎学相互渗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一门新兴的学科,是胚胎学的继承和发扬。发育生物学是生物学各专业的限选课程,是在学习一定的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高级专业课程。根据本科教学加强基础、注重素质、整体优化的原则,使学生将所学习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过本课程的学习,应对各种生物体的胚胎发育过程、发育规律、发育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技术,以及发育生物学的研究进展有一定的了解。 二、课程基本要求 本课程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种层次要求。掌握的内容要求理解透彻,能在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学习工作中熟练、灵活运用其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熟悉的内容要求能熟知其相关内容的概念及有关理论,并能适当应用。了解的内容要求对其中的概念和相关内容有所了解。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生物个体发育中生命过程发展的机制。在学习和掌握发育生物学知识的过程中,要求将所学过的其他相关学科,如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生理学、免疫学和进化生物学等的知识融会贯通,串联整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并结合当今的研究进展开拓学生的眼界。 考试内容中掌握的内容约占70%,熟悉、了解的内容约占25%,5%左右的大纲外内容。 本大纲的参考教材是面向21世纪教材《发育生物学》第二版(张红卫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三、课程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 发育生物学教学总时数为72学时,其中理论为54学时,实验为18学时,共22章。本课程共分四篇,第一篇从第一到四章,主要内容为发育生物学基本原理,第二篇从第五章到第十一章,主要内容为动物胚胎的早期发育,第三篇从第十二章到第十八章,主要内容为动物胚胎的晚期发育,第四篇从第十九章到第二十二章,主要内容为发育生物学的新研究领域。 绪论(3学时) 【掌握】 1.发育生物学的概念。 2.发育生物学研究的内容与研究范围。 【熟悉】 1.发育生物学的发展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2.发育生物学的展望与应用。 3.发育生物学的模式生物。 【了解】

发育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二章配子发生与受精 1、精子发生的一般过程:原始生殖细胞,精原细胞增殖期,初级精母细胞生长期,成熟分裂期,精子形成期 2、 3、精卵发生区别: 1)初级卵母细胞的分裂不均等:产生含有所有细胞质的卵母细胞和不含胞质的第一极体2)卵母细胞具有丰富的内含物 4、卵泡生长:原始卵泡周期性进入生长期,使卵母细胞增大,颗粒细胞增多,只有少数与 促性腺激素分泌周期相同的卵泡才能存活 二、受精(fertilization) 受精是两性细胞融合并创造出具备源自双亲遗传潜能的新个体的过程 卵母细胞成熟->精子获能->精卵间接触和识别->精子入卵->卵的激活并开始发育 1、精子获能(capacitation):是指射出的精子在若干生殖道获能因子作用下,精子膜发生一系列变化,进而产生生化和运动方式的改变。 意义:使精子准备顶体反应;促使精子超活化,以便通过透明带。 2、精卵识别: 距离识别:常见体外受精的水生生物 接触识别:常见体内受精的哺乳动物 (1)精子的向化性:卵子释放的精子激活肽 (2)精子表面蛋白:半乳糖基转移酶,透明带附着分子(SP56),P95分子 (3)参与配子间质膜相互作用的一些具粘附作用的分子:Fertilin, Cyritestin, Integrin et al. (4)顶体反应的调控机制(离子调控,脂质调控,磷酸肌醇调控) 3、配子遗传物质融合:雌雄原核融合;雌雄原核的不均等性(哺乳动物)遗传印记现象;卵质重排;卵裂准备 4、卵子激活 1)快速阻止多精受精:电势改变产生的快速阻止:第一个精子与卵质膜结合后的1-3秒内,因钠离子流入导致膜电位迅速升高,阻止其他精子的结合 2)多精受精的慢速抑制:形成受精膜的慢速阻止:受精后20-60秒内,质膜下的皮质颗粒与质膜融合,释放内含物形成受精膜,阻止其他精子进入

南昌大学发育生物学复习重点

南昌大学发育生物学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 1.母体效应基因:又称母体因子,在卵母中呈极性分布,受精后被翻译为在胚胎发育中起重要作用的转录因子和翻译调节蛋白的mRNA分子,他们在胚胎发育的决定中起重要作用。 2.顶体:精子头的顶端特化的小泡,叫作顶体(acrosome),它是由高尔基体小泡发育而来。 3.缺口基因:沿果蝇前后轴最早表达的合子基因,它们均编码转录因子,参与果蝇胚胎前后轴早期模式的形成。 4.灰色新月区:精子入卵后,皮层向精子进入的方向旋转大约30°,在动物极皮层含大量色素而内层含有少量色素的物种中,这一胞质不同层次的相对运动形成了一个在精子进入点对面的新月形的灰色区域,称为灰色新月。 5.体节:随着原条退化和神经褶开始在胚胎中央合拢,轴旁中胚层分隔成细胞团块,称为体节。 6.生长锥:生长锥为轴突或树突的末端,其生长点往往呈锥形,故又称生长锥。 7.菱脑节:神经管闭合后,后脑前后轴逐渐被划分为8节,成为菱脑节,每个菱脑节是一个发育单位。 8.诱导多能干细胞:是通过基因转染技术将某些转录因子导入人或动物体细胞,使体细胞直接重构为胚胎干细胞样的多潜能细胞。 9.分子简约性:又称小型工具盒,是由相同类型的分子发育成不同的动物体的性质叫分子简约性。 10.非遗传多样性:不可遗传的、由环境诱发的非连续表型 11.ZP3:透明带中的化学组分,是一种糖蛋白。能结合精子,引起顶体反应。 12.胚后发育:在动物个体发育过程中,经过幼虫或幼体至成虫、或成体达到性成熟时的发育过程,称为胚后发育。 13.生殖质:有些动物的卵细胞质中存在着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可识别的特殊细胞质。生殖质由蛋白质和RNA 组成,定位于卵质的特殊区域。 14.盘状卵裂:盘状卵裂是鱼类、爬行类、鸟类及部分头足类的卵裂方式。属于不完全卵裂。鱼类、爬行类和鸟类的卵子是端黄卵,卵子中的细胞质集中于动物极的一个很小的区域,该区域称胚盘。卵裂只在胚盘中进行,卵黄不参与卵裂。 15.皮质反应:精子进入后,这些皮质颗粒便与卵质膜融合,使内容物释放于卵周隙中(成分可能为蛋白酶类),形成受精膜,称之为皮质反应。 16. 初级神经管形成:在脊索中胚层的诱导下,外胚层细胞增殖、内陷、对折、顶端封闭、

发育生物学简介

1简介 发育生物学(developmentalbiology)是一门研究生物体从精子和卵子发生、受精、发育、生长到衰老、死亡规律的科学。 发育生物学是生物科学重要的基础分支学科之一,研究内容和许多学科内容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特别是和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的关系最为紧密。其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从分子水平、亚显微水平和细胞水平来研究分析生物体的过程及其机理。 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的方法研究个体发育机制的学科。是由实验胚胎学发展起来的。实验胚胎学是研究发育中的胚胎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性质,如何相互影响,发育生物学则是追究这种相互关系的实质是什么,是什么物质(或哪些物质)在起作用,起作用的物质怎样使胚胎细胞向一定方向分化,分化中的细胞如何构成组织或器官,以保证组织和器官的发育,正常发育的胚胎怎样生长、成熟、成为成长的个体,后者在发育到一定阶段后为什么逐步走向衰老,如何在规定的时间和空间的顺序下完成个体的全部发育。 2研究范围 从学科范围讲,发育生物学比实验胚胎学大,后者基本上是研究卵子的受精和受精后的发育,虽然也包括 正在发育的生命 再生及变态等问题,但主要是胚胎期的发育。发育生物学研究的则是有机体的全部生命过程。从雌雄性生殖细胞的发生、形成、直到个体的衰老。

它是生物学领域中最具挑战性的学科之一。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迄今,生物学领域的重大进展都与发育生物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或者就是发育生物学的进展。发育生物学成为了近年来世界上生命科学最活跃和最激动人心的研究领域。 发育生物学又是一门应用前景非常广泛的学科,有关生殖细胞发生、受精等过程的研究是动、植物人工繁殖、遗传育种、动物胚胎与生殖工程等生产应用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础。有关细胞分化机理、基因表达调控与形态模式形成及生物功能的关系研究,是解决人类面临的许多医学难题(如癌症的防治)以及器官与组织培养等新兴的医学产业工程发展的基础,也是基因工程发展为成熟的实用技术的基础。 3研究对象 从研究对象看,实验胚胎学一般专指动物实验胚胎学。由于历史的原因,尤其是材料的不同,像动物实验胚胎学那样的植物实验胚胎学未曾发展起来。但动植物的发育原理,尤其是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考虑,有许多共同之处,所以发育生物学既研究动物的也研究植物的个体发育。 4研究内容 从胚胎学的角度,个体发育从受精开始,因为卵子受精之后才能发育,但发育生物学则应把个体发育追溯 宝宝感官的发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