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国民性格
《鲁迅文集》中的国民性格与社会批判

鲁迅文集中的国民性格与社会批判1. 引言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被誉为"百年来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他以其独特的文风和深刻的思想揭示了中国社会的真实面貌,并通过对国民性格和社会问题的批判,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反思。
2. 国民性格的探讨2.1. 鲁迅眼中的国民性格在鲁迅文集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中国人民心理特征和行为习惯进行了深入剖析。
他认为,中国人普遍存在懒散、好面子、崇拜权威等国民性格特征。
借助细腻入微的描写,他深入探索了这些性格背后所隐藏着的根源和影响。
2.2. 对国民性格形成原因的思考鲁迅进一步分析了中国人形成这种性格特征的原因。
历史、文化环境以及社会制度等因素都对个体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塑造出了共同的国民性格。
通过对这些原因进行剖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国人民的行为特征。
3. 社会批判与鲁迅文集3.1. 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在鲁迅的眼中,封建社会是造成国民性格畸形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他通过对旧制度下种种弊端和不公进行揭示和批判,引起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他以直接、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劣秀人物与底层人民受苦受难的悲惨情景,呼吁改革。
3.2. 对现代社会问题的深度挖掘除了对封建社会进行批判外,鲁迅还广泛关注了现代社会所面临的问题。
他从城市化、教育体制、腐败与贪污等方面入手,揭示出中国近代社会严重缺陷。
这些思考和批判有助于加深人们对现实问题的认识,并推动社会进步。
4. 影响与意义4.1. 对后来作家和知识分子的影响鲁迅以其清晰而犀利的观察力、批判力和文笔,深刻影响了大量的后来作家和知识分子。
他的思想和文学风格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并激励着后续的社会批判与变革。
4.2. 对中国社会进步与文化建设的意义鲁迅对国民性格和社会问题的批判,引起了人们对自身存在问题及社会发展面临困境的思考。
他倡导正直、道德与公正,对中国社会进步与民主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同时,他也为孜孜不倦地倡导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中国人的性格

中国人的性格《Chinese characteristics》(中国人的性格)是西方人介绍研究中国民族性格的最有影响的著作。
由美国公理会来华传教士明恩溥(Arthur Henderson Smith)撰写。
书中描述了100多年前中国人,有高尚的品格、良好的习惯。
也有天生的偏狭、固有的缺点。
此为1894年刊本。
明恩溥的《中国人的性格》一书的内容1890年曾在上海的英文版报纸《华北每日新闻》发表,轰动一时;1894年在纽约由弗莱明出版公司结集出版。
这位博学、不无善意的传教士力图以公允的态度叙述中国。
他有在中国生活22年的经验为他的叙述与评价担保,他看到中国人性格的多个侧面及其本相的暖昧性。
他为中国人的性格归纳了20多种特征,有褒有贬,并常能在同一,问题上看到正反两方面的意义。
《中国人的性格》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不仅影响了西方人、日本人的中国观,甚至对中国现代国民性反思思潮,也有很大影响。
张梦阳先生对此曾有过专门研究。
[注]史密斯是位诚实、细心的观察家。
读者在阅读中不难发现这一点。
然而,诚实与信心并不意味着客观与准确。
因为文化与时代的偏见与局限,对于任何一个个人都是无法超越的,尤其是一位生活在100年以前的基督教传教士。
西方文化固有的优越感,基督教偏见,都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史密斯在中国的生活经验和他对中国人与中国文化的印象与见解。
基督教普世精神、西方中心主义,构成史密斯观察与叙述中国的既定视野。
中国人的性格形象映在异域文化背景上,是否会变得模糊甚至扭曲呢?辜鸿铭说”要懂得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那个人必须是深沉的、博大的和淳朴的”,”比如那个可敬的阿瑟。
史密斯先生,他曾著过一本关于中国人特性的书,但他却不了解真正的中国人,因为作为一个美国人,他不够深沉。
”(《春秋大义》”序言”)美国传教士眼里的中国人的形象,并不具有权威性。
它是一面镜子,有些部分甚至可能成为哈哈镜,然而,问题是,一个美国人不能了解真正的中国人,一个中国人就能了解中国人吗?盲目的自尊与脆弱的自卑,怀念与希望,不断被提醒的挫折感与被误导的自鸣得意,我们能真正地认识我们自己吗?《中国人的性格》已经出版整整l00年了。
中印国民性格比较

中印国民性格比较雷柳青中印是两个相邻的大国,但中印两国的国民性格相差巨大,用中国农村的俗话说就是“谈不拢”。
我总认为:印度是中国的一面镜子,印度人是中国人的一面镜子:我们从镜子中看到了我们的美丽和伟大,也看到了我们的丑陋和渺小!印度人的国民性,我概括为:听天由命,得过且过,知足常乐,不思进取。
印度的国民性深深地打上了种姓制度的烙印,10%的高种姓的统治者也许是例外,但90%的低种姓的民众,就是这样一副德性。
由于宗教的影响深入骨髓,普通民众对于自己艰难困苦的处境,甘之若素,因为在他们看来,人生不过是轮回,今天自己吃苦受罪是前世造的业,是应该的,是命,不用去抗争,也不必去抗争,抗争也是徒劳。
因此,他们不思进取,不想改变命运,也不嫉妒和仇恨富贵之人!从这点来说,印度教对于社会稳定确实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但是,另一方面,它扼杀了社会进步的动力!如果你深入到印度的农村或城市的遍地皆是的贫民窟,你会发现:普通民众过的是得过且过,知足常乐的生活。
从住的方面来说,有钱的印度人住着豪华的别墅,大部分的贫民住的则是茅草房,或由铁皮、木板、塑料袋撑起的窝棚,昏暗、低矮、潮湿的几个平方米的地方,就是一家四五口甚至七八口人的全部房产!睡觉没有像样的床,吃饭没有像样的桌子,拉尿屙屎没有厕所(随便找个地方解决吧!),搭几个砖,架一个盆就是厨房!连电都经常没有,更不说风扇空调。
你说经常40度以上的高温,这样的环境,一大家人怎么过呢?就是两夫妻要做爱也不方便啊!而印度人吃的又是什么呢:不论是什么菜,都一锅熬成糊糊状,加入咖喱粉,与饭一拌,用右手抓食。
中国人一看:这样的东西也吃得下,为何不用筷子?或者汤匙?印度人口和中国差不多了,可粮食产量只有中国的一半还不到!人均200公斤粮食,无论如何也吃不饱啊?中国人均粮食400多公斤,每年还要大量进口粮食。
其实,印度的劳苦大众,每天也就囫囵吃点,也没什么正经八儿的一日三餐!穿的当然也简单:男的一条花短裤,一双拖鞋;女的一条纱丽把身子一裹就行,反正印度常年不冷,也不用棉衣棉裤!周围的环境就不用说了:臭水横流,老鼠满地跑,蚊子满天飞……这一切见怪不怪,也就习以为常!对于这样的生活:印度的人的态度是忍受;中国人的态度是改变!印度人自己不想改变,也不想下一代改变,所以穷人的孩子读不读书无所谓,或者与其送孩子读书还不如让孩子去乞讨!中国人的国民性是:不信神不信命,积极进取,追求完美。
中国人的国民性读后感

中国人的国民性读后感中国人的国民性是一本描绘中国人性格和行为特点的书籍,通过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分析,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真实的中国。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人的独特性和复杂性,也更加理解了自己的国家和民族。
首先,中国人的国民性中提到了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念,比如尊重长辈、重视家庭、注重人情关系等。
这些价值观念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和决策。
在我看来,这些传统的价值观念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与西方人不同的地方。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也更加珍惜自己的文化传统。
其次,中国人的国民性还提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在书中,作者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指出了中国人在处理问题时的特点,比如善于折中、注重情感、重视面子等。
这些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也更加理解了中国人在处理问题时的独特方式。
最后,中国人的国民性还提到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情感表达。
在书中,作者对中国人的民族性格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指出了中国人在情感表达上的特点,比如内敛、含蓄、重视群体等。
这些民族性格和情感表达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情感表达,也更加珍惜自己的民族性格和情感表达。
总的来说,中国人的国民性是一本描绘中国人性格和行为特点的精彩之作,通过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分析,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真实的中国。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也更加珍惜自己的文化传统。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本书,了解中国人的国民性,也更加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第十章中国人的国民性格

节俭
勤劳
❖ 讲究礼节
缺乏时间观念 忽视精确
❖ 天性误解
拐弯抹角
柔顺固执
❖ 心智混乱
麻木不仁
缺乏公共精神
❖ 守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忍耐
知足常乐
❖ 孝心
仁慈行善
缺乏同情心
Company Logo
三、我国国民性格的分析
❖梁启超
❖ 崇实际 ❖ 贵人事 ❖ 重阶级 ❖ 喜保守 ❖ 畏天命 ❖ 贵自强
主力行 明政法 重经验 主勉强 言排外
因循守旧
Company Logo
三、我国国民性格的分析
❖柏杨 《丑陋的中国人》 ❖ 脏乱吵 ❖ 窝里斗 ❖ 心胸狭窄 ❖ 见识少
Company Logo
三、我国国民性格的分析
❖ 本土化研究(杨国枢、杨中芳等) ❖ 他们对面子、孝道、报、缘、忍、差序格局、家
族主义等中国或东方社会特有的心理与行为现象 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如杨国枢提出中国人的社会 取向(与西方人的个人取向相对)的人格特征,表 现为顺从他人、不得罪他人、符合社会期望并受 他人意见的左右。
内容
1. 国民性格概念 2. 国民性格的形成 3. 我国国民性格的分析 4. 从价值取向分析我国国民性格形成
原因
Company Logo
一、国民性格概念
❖国民性格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绝大多 数人在思想、情操及行为上所表现出来的 某种固定形态。
Company Logo
一、国民性格概念
❖国民性格具备的条件: ❖一致性:全体国民或绝大多数国民均对事
Company Logo
(二)重视功名
❖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 士为国之宝,儒为席上珍。 ❖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一个世纪前外国人解读中国国民性格——拐弯抹角

亚洲在其现代化得 以实现之 时
应 该感 激美 国 ,因 为美 国 为 亚 洲 培
越来 越 多 的印 度 留学 生 打 算 学 成 后 回国 效力 。近 期 在 芝 加 哥 大 学商 学
院 印 度籍 学 生 中进 行 的非 正 式 调 查
年 来 当人 们 离 开 印度 前 往 其 他 国家 时 ,我 们 称 之 为 ‘ 才 流 失 ’ 人 ,而 今 ,我们 看 到 的是 ‘ 才 回流 ’” 人 。 教 育 从 来 就 不 仅 是 数 量 的 问
汉 语 的原 因也 就在 于 此 。
比如 当某 人 下 决 心 把 不 好 的 事 情 告
诉 别人 时 ,可 能 那 件 事 情 已经 不 是
他 先 环 顾 一 下 四周 看 有 没 有 人 偷 听 ,然 后 压 低 声 音 神 秘 地 耳 语 。 他 伸 出三 个 指 头 ,暗示 那个 没说 出
深造并学成归国。17-2 0 年间, 98 03
中国到海外的留学生大约有 5 8万 , 其 中 1. 万 人 ( 78 2 大约 3%) 已 回国 2
力 。其 中半 数 以上 打 算 在 毕 业 后 5
年 内 回国 。这 些 归 国 学 子 就 是 亚 洲 崛 起 的催 化 剂 。
到 关 键 时 刻 ,他 停 住 了 ,不 再 做 进
增 长 速度 从 0 5 . %提高 到 了 2 ” 7 %。
5 8 7人 , 日 本 3 7 2人 。 而 今 , 84 81
士 不 用 放 弃 外 国护 照 就 可 以享 受 国
内公 民 的很 多 权 益 。他 还 说 : “0 6
中 外 书 摘
视
点
一
个 世 纪前 外 国人 解读 中国 国 民性 格
中国农民个性与精神

中国农民个性与精神摘要:在新时期反思文学思潮中,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是反思“历史是非”的一部重要的代表作品。
自作品问世以来,这部作品曾在文坛引起轰动,而小说引起轰动的原因,则在于小说中对于农民的国民性批判。
但是,重读《李顺大造屋》,这种反思性的国民性批判是脱离现实的,甚至是一种对农民的污蔑。
关键词:《李顺大造屋》反思文学国民性《李顺大造屋》是高晓声于1979年发表的一篇短篇小说。
小说以“李顺大”为主人公,描述了他“三起两落”的造房经历。
在其经历中,重点讲述了1958年大跃进和1966年文革等政治事件对中国苏南农村的影响,以及对于农村农民生活带来的变化与浩劫。
自作品问世以来,小说中明确的价值取向和各位名家名师的解读都聚焦于作品中李顺大所代表的农民形象的“国民性”。
将小说的主题归结于对于李顺大“国民性”的表现。
而这种反思也引起了文坛广泛关注,甚至引起轰动。
然而,在今天,我们重读《李顺大造屋》,抛开历史的种种解说,真正聚焦于中国农民的生活现实,我们会发现,小说中对于农民“国民性”的表现与批判都显得过于刻意与虚假。
这样的反思是脱离现实的,甚至是对农民的污蔑。
那么,小说中的李顺大形象究竟代表着中国农民怎样的个性与精神呢?一、李顺大造屋原因的合理性在解放前,李顺大并没有造屋的梦想。
可是,土地改革给了他造屋的希望,他家在土改期间分到了六亩八分的好田,正因如此,李顺大便立志用“吃三年薄粥,买一头黄牛”的精神,造三间屋。
对于造屋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两点:1.家象征着的是归宿与安定,是精神的寄托与安全的庇护李顺大的爹、娘,还有一个周岁的弟弟,都是死在没有房子上的。
亲人被活活冻死的经历给李顺大的心理留下了不可抹去的阴影,他从内心产生了对“家”的呼唤。
“沉船一半做了棺材,一半翻身底朝天,在坟边造了一个小窝棚”,这样悲惨的处境更加坚定了李顺大对屋的迫切渴望,表现的是李顺大追求安全、稳定的心理,是农民对归属问题的一个主观解决途径。
论国民性格

论国民性格“对一个人来说,性格决定命运,命运又反过来影响性格。
对一个民族来说,历史决定性格,性格又反过来影响历史。
”独特的历史,更确切地说是漫长的历史中形成的社会制度,造就了我们的国民性格。
漫长的历史中,我们的先人在封建社会中深受儒学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国民性格,总结起来主要可归纳为以下主要的特点:第一是“家族主义”:“以孝为制行之本”,忠君事长,历代“产生巨人长德,效用于社会国家者,尤不可胜纪”。
但家族主义的弊端是重家族而轻国家,甚至“惟见其家,不知有国”,而“戚族之依赖投靠,官吏之贪墨任私”都是它造成的第二为“中庸主义”:自古“以中道垂教”,中国之所以“能统制大宇,葆世滋大”,原因就在这里。
但是习惯于消极妥协,不能积极进取,“吏多圆滑,民多乡愿,以因循为美,以敷衍为能”使整个社会缺乏生气和活力。
第三为“世界主义”:以“平天下”为理想,“化育外族,施不责报,故非我族类,一视同仁,拥有广土,亦不以之自私,混合殊族”这是主要原因。
但是,缺乏国家观念,当外患来临时,常常少一些“敌忾同仇之心”。
第四为“和平主义”:“以不嗜杀人为政治上至高之道德”,怀敌附远,以德服人,但是“流于文弱”,一旦与外敌遭遇,常致失败。
第五为“政治上之不干涉主义”:“以垂拱无为为执政者之信条”,“民因得以大展其材,政治虽腐败,民事仍能发荣滋长”。
但是,政治成为少数人的“专业”,而普通民众不予过问,政治便很少有“改进之望”。
第六为“实用主义”:以“利用厚生养欲给求”为目的,抑制所谓“奇技淫巧”,“务本舍末,习于勤劳”。
缺点是“重实利而轻理想”,不容“力求革新之事”,“纯粹之科学”因而极为薄弱。
缪凤林说,中国民族的优点缺点大略如此,而“如何发扬其优点,革其缺失,并吸取他人之长,补吾之短,以竞存于兹世,且永保世界先进之令誉,则吾人所宜自勉也”。
任何一个国家的国民性格都有其积极意义,同时也有其消极部分,我们中国也不例外。
我觉得流传千年博大精深的儒学文化对我们国门性格的积极意义是值得肯定的。
中国人的国民性民族性格的社会学分析

中国人的国民性民族性格的社会学分析中国是一个多元文化和多民族的国家,拥有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和复杂的社会体系。
因此,中国人的国民性和民族性格也呈现出多样的特点。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角度对中国人的国民性进行分析。
首先,中国人普遍拥有集体主义的价值观。
中国历史上一直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观念,这种价值观在中国人的行为和决策中得以体现。
中国人通常更愿意关心他人,愿意为了集体的利益而追求个人的牺牲。
这种集体主义的思维方式在中国社会中也体现为亲子关系的重要性、家族观念的强调以及乡村社区文化的繁荣等。
其次,中国人的国民性还表现出对权威的尊敬和顺从。
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着尊重长辈、师长和权威人士的传统。
中国人通常会遵从权威的指示和规定,对权力的认可和尊重可以使中国社会保持秩序和稳定。
然而,这种国民性也可能导致中国社会的不发达和缺乏创新,因为人们待遇权威和传统观念的排斥可能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另外,中国人的国民性还展现出对教育和传统文化的重视。
教育被认为是中国人获取社会地位和提升个人价值的重要途径。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人自豪的象征,其中包括儒家思想、孝道伦理以及文人雅士的传统。
这些价值观对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家庭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中国人的国民性还呈现出对权力分配的不平等和社会等级的接受。
在中国社会中,权力和资源通常被少数人所掌握,这会导致社会的不平等和阶级差距。
然而,中国人普遍倾向于接受这种社会等级制度,并通过努力工作和经商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
这种对社会等级制度的接受可能与中国的封建历史和权力集中的政治制度有关。
最后,中国人的国民性还表现出对家庭的重视和亲密关系的建立。
中国人普遍认为家庭是最重要的社会单位,家庭价值观对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广泛影响。
家庭的传统观念中强调孝道、忠诚和亲情,这些价值观在中国社会中得到了长期的传承和弘扬。
综上所述,中国人的国民性和民族性格呈现出多个方面的特点: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对权威的尊敬和顺从、对教育和传统文化的重视、对权力分配的不平等和社会等级的接受以及对家庭的重视和亲密关系的建立。
俄罗斯和中国的国民性格和文化特点有何异同?

俄罗斯和中国的国民性格和文化特点有何异同?俄罗斯和中国是两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大国,其国民性格和文化特点的异同备受研究者关注。
接下来就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一、国民性格1.俄罗斯人的国民性格俄罗斯人民是一个热情、刚强的民族。
他们善良、正直、勇敢,重情义,一生之中都追求自由。
俄罗斯人性格开朗、豁达、热情、热爱生活,但是同时也有较强的自卑心理和孤僻特点,难以迎合社交文化。
2.中国人的国民性格中国人民是一个勤奋、沉稳、谦虚的民族。
他们重视传统文化,讲究礼仪,注重家庭、亲情和友情。
中国人性格温和、坚忍、含蓄,但差异太大的陌生人之间往往难以迅速建立深厚的友谊。
二、文化特点1.俄罗斯的文化特点俄罗斯文化有着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历史沉淀,其中以民族音乐、文学、舞蹈、戏剧和雕刻艺术最为有名。
俄罗斯文化注重道德和信仰传承,并强调家族和社区的重要性。
2.中国的文化特点中国的文化历史悠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儒家思想,强调礼仪、孝道和人际关系,不少传统艺术形式伴随着宗教信仰的发展而产生,如道教、佛教和儒教。
中国文化强调谦逊和尊卑有序的社会秩序。
三、教育制度1.俄罗斯的教育制度俄罗斯的教育制度注重实用性,着重培养学生的技能,鼓励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2.中国的教育制度中国的教育制度注重知识积累,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各门知识,特别是数理化,以应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
四、饮食文化1.俄罗斯的饮食文化俄罗斯饮食文化以饱腹和美食为重,如烤肉、鱼子酱、香肠等均为特色美食。
2.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注重平衡和营养价值,以色、香、味同时兼备为特色,如小笼包、烤鸭、火锅、粤菜等均为特色菜品。
五、娱乐休闲1.俄罗斯的娱乐休闲俄罗斯人娱乐休闲的福利较多,少年儿童热衷于集体运动,而成年人则更多地享受独立活动时间,喜欢追求刺激和冒险,如滑雪、攀岩、摩托车等。
2.中国的娱乐休闲中国人娱乐休闲的方式多样,包括唱歌、旅游、运动、看电影等等,其中传统文化活动如中国画、书法、民间乐器、果蔬雕刻等祖国传统文化受到爱好者青睐。
《论语》第三课

《论语》与中国国民性格
(六)忠君爱国,义重如山
臣事君以忠,勿欺也,而犯之。 --孔子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何其废之。-子路 以礼待君,忠顺而不懈。--荀子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董仲舒 天地定位,君臣之义以彰。君虽不君,臣不可以 不臣。--李世民 (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 《赵氏孤儿》《狸猫换太子》愚忠的社会心态
学习本章节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国民性格是中国几千年历史沉淀的结果,是政 治,经济,文化乃至历史地理环境诸多复杂因素相互 作用而影响的结果,不能单单归于元典著作的奠基与 支配,不能过分夸大了国民性格塑造中的文化因素。 (二)《论语》对中国国民性格的影响,主要是在汉 代儒家定为一尊之后才开始发挥作用的;而后代儒家 对《论语》的解释,都在不同程度上有悖于《论语》 的本意,《论语》是作为一种不断变化着的历史文化 去发挥影响作用的。所以,它的不少负面影响,应该 有分析的对待,不能全都算到孔子的头上。
坚韧不拔,愈挫愈奋,‚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论语》与中国国民性格
秦始皇‚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 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凭阑处‛ 毛泽东‚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幻中。 富贵不移贫贱乐,男儿到此自豪雄。
《论语》与中国国民性格
“小康‛一词,最早出自《诗经》。《诗· 大雅· 民劳》中 说:‚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至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礼记· 礼运》一书,描述了作为一种社会模式的‚小康‛状 态,称:‚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 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 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 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是为‘小康’。‛在这 里,‚小康‛是与‚大同‛相对的一种社会状态或理想。大 同,是财产公有、政治民主、社会文明、保障健全、秩序稳 定的理想社会状态。而小康,则要低一个层次,是财产私有、 生活宽裕、上下有序、家庭和睦、讲究礼仪的社会状态。
中日两国国民性格成因分析

中日两国国民性格成因分析(一)中国国民性格形成的文化背景总得来说,中国文化是建构在儒、道、佛三者上的道德文化,这决定了中国人的行事风格倾向于重义、重礼、重情。
自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学说便作为官方意识形态贯穿于中国历代的政治舞台;此外,中国自唐朝开始大兴科举,将儒家经典作为必考科目,文人秉持“学而优则仕”的理念,十年寒窗苦读儒家经典以求在朝廷谋得一席之地,使得儒家主张成为士族文人理解世事、规范自身行为的准则;除了官宦阶层,平民家庭的正道之士也希望汲取儒家精华,将其要义作为自己修生养性、成就君子风范的指导。
由此,自上而下、由古至今,以“仁”和“礼”为核心理念的儒家思想不仅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存在,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作用于中国国民性格塑造的过程。
道家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虽为虚无,却衍生出万物;这种“道”并不是所谓的世界普遍规律,而是在自然、无为理念指导下的无为的道德、政治,所谓“道可道,非常道”,所以道家思想的重点正是在这种道德本体所演绎的道德论上。
与儒家一样,道家也是从“道”推出“德”,《庄子•天地》说:“泰初有无,无有无名……物得以生,谓之德”,这里的“无”便是“道”,得道即为有德;不过,道家的道德修养方式和人生路向仍然是既定的,即由“道”先验地预定的,道家的修养不是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而是通过“心斋”、“坐忘”而达到与万物“齐一”的境界,由此完成个体的修身养性。
1“佛教自印度传至中国后,大多教派肯定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人人可以成佛,这就把超越性的信仰下降到现实的人性中。
这里,坚信众生有佛性的‘信’已经不是关键,因为有佛性不等于就能成佛,而人人可以成佛的‘成’则是关键。
这即是说,宗教信仰的地位和作用减弱了,而道德意志或宗教道德的意志———可以成佛的‘成’的意志的地位和作用则增强了。
”“这从学理上说就是: 当人的思想行为不受制于外在超自然的东西,而受制于自己的内心时,这种主体性和自律性与其说是一种宗教精神,毋宁说是一种道德精神。
中国饮食文化塑造的国民性格-精品文档

中国饮食文化塑造的国民性格饮食文化在中国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饮食文化研究的焦点逐渐由物质需求转移到精神提升。
在长期的饮食生活中,中国人总结出一套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饮食文化观。
这种观念塑造了独特的国民性格。
一、文化和饮食文化的概念文化作为一个内涵和外延都非常丰富和复杂的现象,不仅人文社会学科将它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其他学科也多多少少涉及文化的概念。
因为各学科的研究对象不同、研究方法有别,所以,文化概念种类繁多。
1952 年,美国人类学家克鲁伯和克拉克洪调查和总结了1871〜1951年关于文化的定义,数量多达164种,可谓“百家争鸣”。
现在又过了几十年,可能又有若干个定义出现。
不过,将这些定义归纳起来,无非是说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
这句话包括了生产方式、生活形态、价值观念、思维方法、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信仰等各方面的观念。
饮食是文化的基础部分,在文化的形成、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为在人类起源、演变和发展的过程中,首要的物质基础就是饮食。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加上地理环境、气候、物产等各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人类的饮食由“茹毛饮血”逐步发展到枝繁叶茂、异彩纷呈的饮食文化之林。
当今,饮食文化大致包括东方饮食文化、西方饮食文化以及清真饮食文化三种最著名、最有影响的饮食流派。
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经过100 多万年的生活和生产实践,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等方面创造积累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当然,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甚至同一民族的不同区域间饮食文化存在差异。
中国饮食文化有自己的特色,对国民性格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二、中国人的饮食文化观饮食观念是人们在食物的制作和食用过程中形成的看法,深受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尤其是哲学的影响较深。
哲学思想的不同导致中国人文化精神和思维方式有别于其他国家。
世界各地都把中国餐饮称为“中餐”,它的突出特点是将大米和面食作为主食,讲究食物的色、香、味。
鲁迅笔下的国民性剖析

鲁迅笔下的国民性剖析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巨擘,他的笔下不仅批判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更深入剖析了中国人民的国民性格。
他以犀利的笔触和透彻的观察力,揭示了中国国民性的种种弊端和矛盾,为我们提供了深入思考的角度。
本文将通过分析鲁迅笔下的几个经典形象,来探讨中国国民性的特点。
一、阿Q阿Q是鲁迅笔下最为著名的形象之一,也是对中国国民性格的最为直观的揭示。
阿Q是一个既无聊又可悲的人物,他自以为聪明伶俐,却在别人的嘲笑中不自知。
阿Q自诩胸怀大志,却毫无行动力和付出。
他的自尊心极度脆弱,一旦受到挫折就会用自欺欺人的方式来安慰自己。
这种自欺欺人的精神状态在中国国民性中普遍存在。
鲁迅通过阿Q形象,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国民性格中的懦弱、自卑和虚伪。
二、孔乙己孔乙己是另一个鲁迅笔下的经典形象。
孔乙己是一个地位低下的酒保,他受尽欺凌和嘲笑,但却保持着乐观和善良的心态。
他用自嘲和幽默的方式来面对生活的困境。
孔乙己的形象体现了中国国民性格中对生活的抱怨和不服从的态度,但又保持着对生活的乐观和幽默。
这种乐观和幽默的精神是中国人民在苦难中生存和奋斗的力量源泉。
三、老舍笔下的茶馆除了鲁迅,老舍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中对国民性格有深入剖析的作家之一。
他的代表作《茶馆》通过描绘茶馆里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反映了中国国民性中的善良、聪明和固执。
茶馆是一个聚集了各种社会阶层人物的地方,他们各自有不同的目标和追求,但却都被社会和时代所限制。
这种对社会和时代的限制,形成了中国国民性格中的顺从和保守。
茶馆里的人物形象丰满而具体,他们的言行举止展现了中国国民性中的各种特点。
总结:通过鲁迅和老舍的笔触,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国民性格中的善良、聪明、顺从、固执、懦弱、自卑等诸多矛盾和弊端。
这些特点在中国国民身上普遍存在,它们既是中国人民在困境中生存和奋斗的力量源泉,也是制约中国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障碍。
了解和剖析中国国民性格的特点,对于我们认识和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正视和引导中国国民性格中的各种特点,找到新的方式和途径,来改变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推动中国社会迈向更加自由、公正和开放的现代化新境界。
闲话 中国人的国民性

中国人的国民性
什么是国民性
一国国民占主导地位的性 格特点
一、饮食:中国人的群体意识
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群体意识 西方文化的思想内核:个体意识
二、面子与人情:中国人做人问题
重人前而轻人后 重Biblioteka 衣而轻内衣 重礼服而轻便服
三、家国一体:家本位与家伦理
民族是家庭的放大,朝廷是家庭的升格, 国家是君王为父,臣民为子的“大家庭”— ——家国一体
四、婚恋
无爱婚姻——结婚不以爱情为前提,婚后不
以爱情为旨归,离婚不以感情破裂为条件
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溺爱与戾爱
本次讲座到此结束,谢谢
中国人的国民性格

Thanks!
中国人的科举性格
科丼在中国造成了一个十分独特的 社会统治结构。在这个结构的基础上, 科丼制度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性格。 中国人的价值观、文学、宗教、哲学、 教育乃至日常生活,无丌处处留下了科 丼的印迹。
中国人的科丼性格
科举与中国社会结构
科举与中国人的宗族观念
科举与中国人的特权意识
科举与中国人的教育观
科丼不中国人的特权意识
科丼制度不分封制度造成的中国的中央政府权力极 大,没有不其抗衡的地斱势力。由于科丼面向全国各阶 层,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中国人并没有因中央政府的 集权而造反,也没有向中央要求自己的权力。这一斱面 是因为中国农民十分分散,另一斱面是由于科丼有效地 把各阶层精英吸收到统治集团中来,分享权力,共同剥 削农民。而农民子弟即使认为社会对农民丌公平,也多 是希望通过科丼考取功名从而摆脱农民身份来改变命运, 极少会为整个农民阶级进行运劢。从这一角度讲,科丼 制度可谓阴险之极。它发现并巧妙得用人性之弱点,造 就了中国人的自私性格,把个人命运的改善寄于个人奋 斗,缺乏集体凝聚力。
世人皆以为四大发明体现了中国人的聪明智慧,却丌知中国 人在政治制度斱面的创造力更是远胜于具体发明。科丼制度就是 中国人的政治智慧的表现。也有学者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科丼制度的影响是广泛的。对外而言,现代西斱国家的文官考试 制度就是对中国科丼制度的借鉴和发展;伏尔泰、孟德斯鸠、狄 德罗、卢梭等都对科丼所体现出的平等和公平原则惊叹和折服。 美国汉学家卜德在《中国思想西入考》一书中认为科丼是“中国 赠予西斱的最珍贵的知识礼物”。 越南、朝鲜更如中国一样是 科丼社会;日本也曾经学习采用过科丼制度。对内而言,“科丼 制对维护中国的统一和保持一个令人尊敬的文明水准,起了比任 何其他制度更大的作用” 。科丼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结构, 塑造了中国人的性格。中国历史社会的斱斱面面无丌留下了科丼 的烙印。科丼造就了中国的读书人群体。他们的性格就成了中国 人性格的集中体现。中国人性格中,忧国忧民的士大夫精神,蔑 视其他行业的崇尚读书观念,宁可个人奋斗而丌求集体解放的个 人主义观念,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宗族观念,当官以求富贵的 官本位观念,都不科丼制度密丌可分。可以称之为“科丼性格”。 这种性格既有积极斱面,也有消极斱面。
从饮食文化看人的性格_以中_日_韩三国为主

110外国文学与文化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11月从饮食文化看人的性格!!!以中、日、韩三国为主刘一双[摘要]饮食文化和历史一样源远流长,饮食密切关系着每个人的生存与生活。
从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和风俗中可以看出中国人的国民性格。
务实、适应性强、好面子是大部分中国人的所共同具有的特征。
从日本人的饮食习惯和风俗可以看出日本人性格。
冷静、细致、暴躁是大部分日本人所具有的特征。
韩国人也不例外,从韩国的饮食习惯和风俗中可以看出韩国人的国民性格。
性急、节俭、焦虑时大部分韩国人所具有的特征。
当然饮食文化在这三个国家也有共同之处,新时期,对于各国饮食文化中的一些负面因素应该引起注意。
[关键词]饮食文化;国民性格;适应性;性急;负面因素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26(2009)S2!0110!03作者简介:刘一双(1982-),女,陕西安康人,西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亚非语言朝汉对比。
四川成都 610041人们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其实确切地说应是一方水土上的人养一方的人。
各地产出不同,各地的人由此养成的脾性也不同。
由此可见,饮食对人性格产生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美国学者的一项研究显示,从一个人爱吃什么食物,可以看出其性格。
这项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对食物有极度的嗜好,他应该是性格外向、思想开放;嫉妒性强的人常会在他的饭碗里堆满任何食物;精神压力过大的人喜欢盐分多的食物。
喜欢吃大米的人有不少人经常自我陶醉,孤芳自赏;对人对事处理得体,比较通融,但互助精神差一些。
喜欢吃面食的人往往能说会道,夸夸其谈,不考虑后果及影响;个别人意志不太坚定,做事容易丧失信心。
喜欢吃甜食的人热情开朗,平易近人,但平时的性格有些软弱和胆小,缺乏冒险精神。
喜欢吃酸的人有事业心,但有些人性格孤僻,不善于交际,遇事爱钻牛角尖,缺少知心朋友。
喜欢吃辣的人很可能善于思考,有主见,吃软不吃硬,有时爱挑剔别人身上的毛病。
浅谈从《乡土中国》中窥视中国人的国民性格

浅谈从《乡土中国》中窥视中国人的国民性格【摘要】《乡土中国》是费孝通的经典著作之一,在此书对中国传统乡土社会基本特点的描述中我们也可以从中窥视出中国人典型的国民性格,如因循守旧、有私无公、以和为贵、重名轻实等。
本文通过对《乡土中国》的再次研读,对中国国民性主要方面的乡土来源进行探讨分析。
【关键词】乡土中国;国民性;乡土来源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一生著作颇丰,而他的《乡土中国》更是我国社会学本土化研究的经典之一,虽然《乡土中国》是一部社会学著作,但是综其全书看来,却是渗透着对历史学、哲学等相关社会学科的深刻认识和精辟见解,剖析了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特质和伦理道德观念,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从书中对中国乡土社会基本特点的描述中我们也可以审视出中国国民性格的乡土来源。
近现代以来,由于外国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中华民族的尊严与完整受到了根本的挑战,于是一些文化先驱开始思考中国的前途与命运,剖析中国落后之根源, 这样,“国民性”就成为讨论的一个热点和关键。
所谓国民性即国民性格,是指现代国家范围内共同居住的大多数成员在长期历史生活中所形成的普遍的、独特的和相对稳定的文化、社会心理、行为方式特征及其时代变动规律和特点的总和。
费孝通在《乡土本色》、《差序格局》、《礼治秩序》、《名实的分离》等章节中对中国人的社会心理、行为方式都有生动形象的描述,并在开篇就明确指出中国传统社会最基本的特点是“乡土性”。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的国民性从根本上可以说是由传统农业的小农生产方式所决定,农业社会的乡土文化孕育并发展成了中国的国民性格。
林语堂在《吾国吾民》一书中将中国人的特点概括为:遇事忍耐、消极避世、超脱老滑、勤劳节俭、和平主义、知足常乐、因循守旧、热爱家庭等,美国传教士亚瑟·史密斯也认为中国人有讲究礼貌、保全面子、拐弯抹角、缺乏公心、孝悌为先等一些特性。
本文就针对《乡土中国》中体现的中国人国民性格的若干特点进行探讨分析。
中国古代文化发展与国民性概念的形成

中国古代文化发展与国民性概念的形成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古老国度,自古以来便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
这个文化体系在数千年的时间里,不断演变,发展至今已成为中国独特的文化现象。
同时,这个文化的发展也不断地影响着中国人民的国民性格。
古代时期的中国文化发展中国史书的记载中,最早的文化是在新石器时代出现的。
这个时代人们生活依旧原始,各种工具和器具都是由石制品所构成。
这个时代之后,中国的文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和进步。
在古代中国,文化一直都是由世袭的士族来维护和传播的。
他们的活动范围主要是在朝廷之中和官僚阶层中。
由于这些士族凭借自己的文化和知识而在社会的地位上占据了一个较高的位置,很多中国人便努力地学习文化知识,以期能够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
在古代中国,文化的发展主要分为三个时期:尧、舜、禹时期、周朝时期和春秋战国时期。
在这些时期之中,中国的文化发生了广泛地发展和进步,并形成了一系列的道德规范和文化习惯。
其中,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如孔子、墨子、老子、庄子等,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通过他们的这些哲学思想,中国的国民性格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和塑造。
中国的国民性格中国的国民性格是在中国文化的基础上,由中国社会和历史发展而来。
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中国人民的国民性格也有着不同的表现和特点。
在中国文化中,道德观念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中国人喜欢强调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怀,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并推崇弱肉强食的原则。
另一方面,中国人的自我约束能力也非常强,他们自觉地遵守社会的道德规范,保持着良好的品德和行为。
同时,中国人也非常注重个人的家族和家庭关系。
在中国式的亲情观念中,家庭是最基本的单位,而家族则承载了人们维持家庭关系和文化传承的使命。
这种文化观念共同构成了中国人民的国民性格,“行大道,大道至简;尊贤使能,纳士择资”这种思想理念已经深深地烙印在了中国人的基因中。
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对国民性概念的形成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对中国人民的国民性格有着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与人格:中国和欧洲---兼论文明转型期国民性格的再建构何平四川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发表于北京:《史学理论研究》2009年1期)[摘要] 本文借用“国民性格”和“人格”等社会科学的概念,在与抽象意义上的“欧洲人格”相比较下,讨论中国传统人格的特征。
论文认为在现代性的文化氛围中,人格的再建构不能受到忽视,而且,其社会道德规范建设应该放在首位,还必须在继承中国传统伦理学的合理内核的基础上来进行,由此产生对中国传统伦理哲学的再诠释问题。
论文认为这种再解读可以走施莱尔马赫的循环论诠释学和王阳明的实践伦理学的路径。
论文分析了《论语》人格境界的三个层面,注意到儒家道德教化理论博采“发展论”、“发现论”和“改造论”三大模式,主张中国传统道德规范和人格形象在经过当代诠释学的清洗后应该作为一个重要的思想渊源融入到当代中国的伦理言说中。
关键词:国民性格儒学中西文明比较20世纪中期,对世界各地区的文化人格的探讨曾经是国外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许多学者认为由于生活在大致相同的人文地理环境中,接触到大致相同的制度、语言和生产方式,受到被社会认可的哲学思想体系的影响,并都在大致相同的养育子女的模式中长大,一个民族或文化中大部份人的行为和心理会表现出一些共同的特性,这些行为和心理特征就构成所谓的“民族性格”,①而且不同民族的人格形态是有差异的。
20世纪50年代,美国社会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在其<<菊花与刀>>中对日本的民族性格进行了极有影响的探讨。
60和70年代欧洲学术界颇为流行的文化与人格的比较研究中,弗朗西斯.徐、E.埃瑞克森和H.赫芝森等学者讨论了东亚中国和日本的所谓“羞耻型人格”和西方所谓的“罪感型人格”。
日本学者Hajime Nakamura著书比较中国、印度和日本等东方民族的思维方式,认为中国文化和人的思维方式以实用主义为特征。
②更早在20世纪初,马克斯.韦伯也在<<中国的宗教>>中比较中国和欧洲的文化与人格。
一战后,斯宾格勒出版名著《西方的没落》,认为近代欧洲是一种“浮士德类型人格”。
对中国国民性格的研究开始得更早些,早在17世纪,西方来华的耶稣会士已对那时的中国人的性格进行观察描写。
③ 1857到1858年间,<<泰晤士报>>驻华记者在他的通信集中有不少对中国人格的描述。
1894年,在中国生活了22年的美国传教士阿瑟.斯密思(旧译为明思溥)发表<<中国人的性格特征>>,较为详细地描述了他眼中的中国文化与人格。
④ 20世纪初以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也引起中国学者对中国文化与人格特征的反思。
梁启超曾写出了若干论文探究中国的国民性,从救国的立场出发,他断言中国国民性格缺乏独立性,并思考改良之道。
鲁迅也探讨那时的中国民族性格,他的<<阿Q正传>>以文学的手法揭示了那时中国民族性格的弱点。
梁漱溟在他那本著名的《东西文明及其哲学》中对中国、印度和欧洲三大文明区域中的人格形态有不少洞见。
在他看来,文化的区分本质在于意志克服外在障碍和满足自己欲望的态度与方式,欧洲人以征服自然和环境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中国人则在欲望与环境之间力求一种平衡。
⑤ 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又一次掀起对中国文化与人格的比较研究,但大多从批判的角度,着力说明中国人格① Kardiner, A. & Linton, R. The Psychological Frontiers of Society(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45, p.237.②Hajime Nakamura, Ways of Thinking of Eastern Peoples:India-China-Tibet-Japan, 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P.Wiener, Honolulu, Hawaii: East-West Center Press, 1964, pp. 180,181, 234, 235.③英国皇家学会图书馆收藏很多当时来华传教士的通信,那一时期的皇家学会会刊《哲学汇刊》也有不少文章谈到在华的经历。
法国路易十四鼓励下法国在华耶稣会士发回的书信和报告中也有一些讨论。
④参见Smith, A. Chinese Characteristic, New York: Fleming H.Revell Co.1894.⑤参见梁漱溟:《东西文明及其哲学》上海:商务出版社,1921年。
的薄弱之处。
中国传统文明和国民性格在20世纪这一长时段中显然有着断裂性的变革,如何在21世纪文明转型期建构新的国民性格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和有现实意义的问题。
本文将在比较中国传统人格和欧洲人格下,探讨继承传统伦理哲学和重构新型国民性格。
一、中国和欧洲传统人格观念人格是个人在内心和外在行为上表现出来的性格、气质、习惯、处世态度以及对自我社会角色的认知等等构成的一个复合体,从哲学上来说,它与界定了作为社会中或多或少独立的个体的人的观念相关联,人格也包含了个人作为权力和义务的载体的资格的概念,它也常指在一种较高道德水准上对这些内心意识和外在行为方式的统合。
同一民族或文化的个人表现出的共同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也被称为民族性格或国民性格。
一种文化关于人的社会本质的观念(the concept of person)对该文化中人格形态的最终形成有重要意义。
在欧洲,个人是一个在法律、宗教、哲学、伦理学和人生体验诸方面加以界定的范畴,而在传统中国社会,个人主要是一个伦理思想和道德实践的载体。
欧洲关于人的社会本质的观念可以追溯到罗马共和国时期。
在罗马的文化意识形态中,人以罗马共和国的一个成员出现,他拥有法权和社会责任,是这个社会公民。
①到中世纪,在基督教哲学的影响下,人的本质的观念增加了关于人俱有道德意识和内在精神生活的内涵。
基督教传播了有关人的起源和人生历程的新说法,同时也增加了对人的缺点和人生艰辛历程的同情。
到了近代,在以笛卡尔和康德等人为代表的西方哲学中,人被规定为是一个思维和行动的主体。
笛卡尔的那句名言:“我思故我在”表现了这种观念。
中国和欧洲在人的社会本质这一问题上存在较大看法上的差异。
在欧洲,关于人的抽象概念出现时就同人的法权和社会责任的观念联系在一起,抽象的人是一个拥有法律规定的权利的人。
在中国,关于人的社会本质的最早言说也许可以追溯到孟子。
“仁,人心也。
义,人路也”,“仁也者,人也”。
②在孟子的眼中,人的社会本质首先在于他的道德意识。
荀子也说人区别于动物是因为他有道德意识。
董仲舒把人比做小宇宙,认为人格或人性具有天地宇宙的结构,天人合一。
朱熹提出人心中有天理,即良心或道德理原则。
他也看到人性中存在弱点。
而这些弱点或欲望如果不加以教化或遏制,每个人都会把满足私欲放在首位,从而引发社会混乱,因此需要“复天理,灭人欲”。
朱熹强调道德实践对人的重要性,王阳明则在很大程度上把人看作是一个思想和行动的主体。
这种对抽象的人,他的社会本性以及他与社会的关系的模式的总的观念影响了这两大文化区域中传统人格的发展。
在古代中国,人作为社会一员的资格是他应该拥有道德意识,举止合符伦理。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似乎没有对人的政治权利做出清晰而合理的论述。
黑格尔就曾评论说在东方传统社会中“个人是没有价值的”,而在西方个人是实在的。
在希腊和基督教哲学中“人知晓自己是自由的”。
③文艺复兴运动肯定人性,鼓励人的道德情操的充分发展。
宗教改革时期的新教主张个人有权同上帝(道德、伦理权威的化身)直接沟通,讨论道德实践,人有权同世俗的权威争辩。
④近代欧洲的自由主义思潮中,人也被想象成是生而自由的和自主的。
在传统中国社会,从政治、法律和经济权力诸方面对个人的哲学探讨没有能充分发展起来。
中国文化人格的“集体意识”首先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家孔子、孟子、老子和庄子等帮助下建构起来。
孔子整理了以文本的形式存在的历史记忆,并对其中的人物进行人格品质上的评论,从此开启了中华民族有关道德伦理和人生意义那套话语体系。
他们的道德伦理言说和人格形象帮助形成了中国社会若干① Carrithers, C., Collins, S. & Lukes, S. eds. The Category of the Person. Anthropology, Philosophy, Histo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22.②见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孟子》,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10,389页。
③ Hall & Ames, R. Thinking Through Confucius,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1987, pp. 17,27.④ He Ping, China’s Search for Modernity, Cultural Discourse in the Late 20th Century, London: Macmillan Press, 2002, p.148.典型的人格特征,并在后来长期影响中国人格的发展和伦理言说。
中国的古典哲学中,可以看到三种理想人格的描述。
1)儒家哲学所倡导的统治阶级和上层人物所应遵循的人格典范,既“君子”、“仁人”、“圣人”。
它的核心价值观是所谓“归仁养德”,把履行人的社会责任视为首要,即所谓尽人伦、施仁义。
2)道家哲学所鼓吹的典范人格,“真人”。
它为上层阶级人物或学者私人生活和业余生活提供精神规范,其核心价值和人格特征是所谓清心寡欲,与世无争,回归自然或退隐园林。
3)义士,这是墨家哲学所提倡的普通人民的人格典范。
它的核心价值观是所谓“赖力仗义”,即依靠自己的特殊技能或劳力为生,同时又以“义”为出发点尽力帮助他人或朋友。
①二、中国和欧洲传统人格形态的若干特征在欧洲,希腊神话很早就勾勒了一些性格差异的人物形象。
这些神话中的人物性格在一定程度上,概括出了那个社会的典型性格特征,他们反过来也影响人世间人的行为倾向。
酒神狄俄尼索斯和太阳神阿波罗体现了两种对立的人格特征。
狄俄尼索斯在一种醉态中表现了想使受到扑绌理性和原始道德规范压抑的感情获得解放,使自己的本能和欲望得到满足的人格倾向;阿波罗体会到个体生命的有限和现实生存的不幸,试图在实践道德理性,在智慧活动和艺术创造中,在对生活的一种和谐美妙的幻觉中获得解放。
古希腊的艺术是阿波罗精神的体现,希腊的裸体雕像似乎也表现了狄俄尼索斯性格对肉体的沉醉,和一种纵欲的对感性生活的忘乎所以的肯定。
中国古代精英的人格结构常被描述为是“儒道互补”,在公共空间,理想的人格发展道路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