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小石潭记
第10课《小石潭记》课件(共43张PPT)
文本特色
移步换景与定点观察相结合
作者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 到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石潭,充满了探奇的情趣,逐渐为人们展开 一幅美妙的图画。然后用定点观察的方式,由近及远,写出小石潭及 周围景物的特点。尤其是写小石潭里的游鱼,采用特写镜头,动静结 合,出神人化。
文本特色
古今异义
➢1、潭中鱼可百许头 ➢古义:大约。 今义:动词,许可。 ➢2、崔氏二小生 ➢古义:年轻人。 今义:戏曲中生角的一种,扮演青年
男子。
词类活用
➢1、方位名词作状语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向西。 ➢②下见小潭:在下面。 ➢③日光下澈:向下。
词类活用
➢2、名词作状语 ➢①皆若空游无所依:在空中。 ➢②斗折蛇行:斗:像北斗星那样。蛇:像蛇那样。 ➢③其岸势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 ➢3、形容词意动用法 ➢心乐之:以……为乐。 ➢4、形容词使动用法 ➢凄神寒骨:凄:使……凄凉。寒:使……寒冷。
合作探究
6.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 不同的景物,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 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个 字,就活灵活现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鱼的美景。
文章主旨
本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 幽美和静寂,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 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 画细腻、逼真,充满了诗情画意,表 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
精读课文
5.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 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 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 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 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 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文言文10_八下《小石潭记》记诵必背
文言文10 小石潭记经典赏析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是一篇文质精美、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
全文193字,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全文对小石潭的整体感觉是: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小石潭记》第一段共四句话,写作者如何发现小石潭以及小石潭的概貌。
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写发现小石潭之经过及小石潭的景物特征,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画面感。
第一二句着重描述了作者一行发现小石潭的经过。
文章一开头,便引导我们向小丘的西面行一百二十步。
再由水声寻到小潭,既是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同时也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地在人们眼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
第二段采用“定点特写”的方法,直接把镜头对准潭中的鱼,描写其动静状态,间接突现潭水的清澈透明,着重表现一种游赏的乐趣。
以静衬动,写潭中小鱼。
这是本文的最精彩之笔。
这潭中鱼很怪诞:一是鱼居然可数,约有“百许头”;二是“影布石上”,神态自若地“怡然不动”。
这是继续写静,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
由此转为写动。
其实在写静时已作伏笔,水中之鱼不能不动。
鱼之静止,正像电影中的定格只是某个刹那的显示。
这个定格过后,便见潭中之鱼“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鱼触动了作者情怀。
在此,这一“乐”字值得注意。
作者由于改革受挫,被贬远方,精神负担很是非斗之地,在这里找到了这样一块清静之地,看到游鱼的怡然自得,灵魂得到了净化和复归。
水之清,鱼之乐,终于给作者带来了片刻的欢乐。
清静神乐是这篇散文前半部分的主旋律。
第三段用变焦的手法,把镜头推向远方,探究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写潭源溪流的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向西南望过去,一条小溪逶迤而来,形状像是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像是一条蛇在游动,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
小溪两岸高高低低,凹凸不平,犬牙相错。
第10课《小石潭记》知识点整理
《小石潭记》知识点整理一、【文学常识】作者: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山西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文体:“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背景:本文选自《柳河东集》,原题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
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间共写了八篇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他散文创作中具有高度艺术技巧和最富于艺术独创性的一个部分。
二、【词语】篁(huáng)竹清冽(liè) 〔坻(chí)〕嵁(kān) 佁(yǐ)然俶(chù)尔远逝翕(xi)忽犬牙差(cī)互悄(qiǎo)怆幽邃(suì)三、【内容梳理】1.【主旨】文章生动描写了小石潭优美的环境和幽深凄凉的气氛,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和凄苦之情。
2.【内容梳理】这篇游记一共可以分为五段。
本文写景,构思新巧,结构严谨。
按游览观察(游踪)顺序,采用移步换景、依序写景的手法组织材料:先写循声而入发现小石潭,环顾小石潭的全貌和周围环境(描写潭中景物:水、石、树),观察了小石潭里的游鱼,远望了小石潭的源流(写小潭溪身、溪岸),离开小石潭的情景(潭中气氛)。
最后记录了同游者,使全篇游记结构完整。
第一段:发现小石潭本段共有四句话,其中第一、二句写了发现发现小石潭的经过(隔、闻、伐、取、见)。
第三句写了潭底的石头,第四句写了周围的植物。
1.隔篁竹,伐竹取道为后文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了伏笔2.“如鸣佩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启动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原文译文赏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原文|译文|赏析《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全文对小石潭的整体感觉是: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原文唐代: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注释及译文译文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成林的竹子,就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
砍伐竹子,开辟出一条小路,往下走,就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透明。
小潭以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上来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着、缠绕着、摇动着、连结着,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它们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的地方都没有。
阳光向下一直照到潭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
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同游人互相逗乐。
向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一条小溪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溪身或现或隐,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
小溪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不知道溪水的源头在什么地方。
我坐在石潭边上,这里四周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旁的游人,这样的环境使人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小石潭记原文和翻译注释
小石潭记原文和翻译注释《小石潭记》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作品。
全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石潭记原文和翻译,希望能帮到大家!小石潭记【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日恕己,日奉壹。
小石潭记【翻译】从小丘往西走—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就听见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很高兴。
砍伐了—些竹子开出道路,往下走看见—个小水潭,潭水特别清澈。
整块的大石形成潭底,靠近岸边,石头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有的成为小岛屿,有的成为不平的岩石,有的成为完整的石岩。
岸上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着,缠绕着,摇动着,连结着,参差不齐,随风摇曳飘荡。
石潭里鱼儿大约有一百多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
阳光直照潭底,鱼儿的影子映在潭底石上,鱼影呆呆地一动也不动;忽然问一些鱼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跟游客逗乐。
向石潭的西南方向望过去,溪流像北斗星那样弯弯曲曲,又像长蛇在爬行,-段露出来,—段淹没了,隐隐约约可以看得出。
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牙似的互相交错,没法知道溪水的源头。
坐在石潭边,四周被竹子和树木包围着,静悄悄地没有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因为这儿环境太凄清了,不能停留得太久,就记下所见景致离开了。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0《小石潭记》(课后解析)
10《小石潭记》(课后解析)一、参考答案课文的线索:发现小石深一源中景物一小石裸源流一源中气氛一记录同游者。
解析:在整体感知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理清线索,背诵课文。
二、参考答案文章写最初发现小石潭的时候,说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写游鱼的活泼,说“似与游者相乐”。
读到这里,我们便自然地从游鱼联想到作者此时欢悦的心情。
接下来写坐在深上的感受,说“凄神寒骨,悄枪商邃”。
小石深景物的离清与作者心境的凄清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地衬托出作者被贬后孤凄悲凉的心境。
解析:由文中“心乐之”“凄神寒骨”等句子可以看出,这些景物描写染上了人的感情色彩,结合作者的经历,就能够分析出作者感情的变化。
三、参考答案:第一问:幽清。
第二问:(示例)很清静,使我忘掉了生活中的一切烦恼,身心放松解析:第一问结合课文内容回答。
第二问答案不唯一。
四、参考答案1.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2.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
蛇:名词作状语,像蛇那样。
3.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4.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
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寒冷。
解析:本题的词语都属于文言文的词类活用现象。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五、参考答案:第一问: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以“永州八记”为最佳。
这些作品有如下特色:(1)形神毕肖地再现了山水景色的自然美。
如《小石潭记》等一系列游记,非常善于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细腻的工笔描绘,篇篇不雷同,自然景物充满着勃勃生机,画廊式地展现了永州的山水景色。
(2)柳宗元写景,不是客观地模山范水,而是写自己主观感受中的景物。
例如:“枕席而卧,则清冷之状与目谋,雷福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面静者与心谋。
”客观之景与主观之景完全融二为一。
在情景交融之外,他还善于以山水景色自喻。
如《小石城山记》以小石城自喻,用山水景物的特点和遭遇来表现自己的性格特点和思想状况。
第10课《小石潭记》重点词句梳理-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小石潭记》重点词句梳理一、重点实词1、隔篁竹篁竹:竹林2、心乐之乐:以……为乐3、伐竹取道伐:砍伐道:道路4、水尤清冽尤:格外清冽:清凉5、卷石底以出卷:翻卷6、为坻坻:水中高地7、为堪堪:不平的岩石8、青树翠蔓翠蔓:翠绿的藤蔓9、潭中鱼可百许头可:大约许:表示约数10、皆若空游无所依若:好像11、日光下澈澈:穿透12、佁然不动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13、俶尔远逝俶尔:忽然14、往来翕忽翕忽:轻快迅疾的样子15、斗折蛇行斗:像北斗星那样蛇:像蛇那样16、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17、四面竹树环合环:环绕18、凄神寒骨凄:使……凄凉寒:使……寒冷19、悄怆幽邃悄怆:凄凉邃:深20、以其境过清以:因为清凄清21、不可久居居:停留22、乃记之而去去:离开二、古今异义1、乃记之而去(古义:离开。
今义:往。
)2、崔氏二小生(古义:青年,后生。
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3、闻水声(古义:听到。
今义:用鼻子嗅气味。
)4、不可久居(古义:停留。
今义:住。
)5、潭中鱼可百许头(古义:大约。
今义:副词。
)6、不可久居(古义:停留。
今义:居住。
)三、词类活用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名词作状语西:向西2、下见小潭。
名词作状语下:向下3、皆若空游无所依。
名词作状语空:在空中4、日光下澈。
名词作状语下:向下5、俶尔远逝。
名词作状语远:向远处6、潭西南而望。
名词作状语西南:向西南7、斗折蛇行。
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一样名词作状语,像蛇(爬行)那样8、其岸势犬牙差互。
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9、凄神寒骨。
使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使…凄凉使动用法寒:使…感到寒冷10、如鸣佩环。
使动用法鸣:使…发出声音11、心乐之。
意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乐:以…为乐12、近岸。
形容词作动词近:靠近13、隶而从者。
名词作动词隶:跟着。
四、一词多义1.清水尤清冽(清澈,形容词)以其境过清(凄清,冷清,形容词)2.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副词)不可久居(能够,动词)明灭可见(可以,能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十二章)(可以)3.环如鸣佩环(玉环,名词)竹树环合(环绕,动词)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环绕,围绕)4.以全石以为底(把,介词)以其境过清(因为,介词)5.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自,介词)隶而从者(跟从,动词)6.差参差披拂(长短、高低、大小不齐,形容词)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动词)7.游同游者(游玩)秉烛夜游游山玩水滁人游也(出游)五、句子翻译(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第10课《小石潭记》-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统编版)
不平的岩石。
翠绿的藤蔓。 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 随风飘拂。
译 (小潭)以整块的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
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
文 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约有一百来条。可, 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 大约。许,表示约数。 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
静止不动的样子。
轻快迅疾的样子。
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
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 忽然间向远处游去。
的石头上。澈,穿透。布,映照。 俶尔,忽然。
游者相乐。
译
潭中的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
的。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鱼儿静止不动,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介词,由、自
从
隶而从者
动词,跟随
如鸣珮环
环
四面竹树环合
名词,玉饰 动词,环绕
全石以为底
以 卷石底以出
以其境过清
介词,把 连词,相当于“而” 连词,因为
《杞人忧天》
皆若空游无所依
动词,好像
若 若屈伸呼吸
代词,你
曾不若孀妻弱子
动词,如、比得上 《愚公移山》
潭西南而望
而
乃记之而去
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顺承
永州八记
“永州八记”包括《始得西山宴游记》、《
》、
《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小石潭
背景链接
永贞元年(805),柳宗元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 动。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永州历时十年, 贫病交加,政治理想也无法实现。这令他满怀愤懑,于是他便 寄情山水,以排遣内心的愁闷,写下了许多文笔清秀、富有诗 情画意的游记,其中“永州八记”最为有名。《小石潭记》原 题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也 是最负盛名的一篇。
10、《小石潭记》 带翻译
形容词作动词, 靠近。
连词, 为,成为。 小岛
而
坻,水中
高地
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不平的岩石
翠绿 的藤
蒙盖 摇曳 层次 随风 缠绕 牵连 不齐 飘拂
蔓
翻译
从小丘向西行走约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就 能听到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撞发出的 声音,(我)的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 一条路来,向下看见一个小水潭,水格外清凉。
先生集》。
状元成才路
公元805年,柳宗元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 新运动。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在 永州历时十年,贫病交加,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满 怀愤懑。所幸永州的大自然待他不薄,奇形异态的 潭水、小丘、山涧美不胜收,他便借山水排解内心 的忧愁。著名的《永州八记》即为这一时期所作。 《小石潭记》为其中之一记。
小石潭岸势曲折,不知其源和作者被贬后遭 遇坎坷,前途迷茫相似;小石潭寂寥无人, 凄神寒骨的环境和作者被贬后的幽深冷寂、 孤凄悲凉的心境相似,给作者带来了幽深 冷寂、孤苦悲凉、悲哀深沉的感受。
请简要概括文章的主旨内容。
作者通过对游玩时发现的小石潭幽深冷 寂的景色的描写,渲染了凄清的气氛,抒发 了作者遭贬后的悲凉凄苦之情。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 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小溪两岸的 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能够知道他的源 头在哪里。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
围绕,包围
寂静,寥落。
感到心情凄凉, 寒气透骨。凄,
使···感到凄凉。寒,
使···感到寒冷
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特写 镜头境 清小 Nhomakorabea幽
第10课《小石潭记》课件(共53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珮环(pèi) 佁然(yǐ) 为嵁(kān) 翕忽(xī) 悄怆(qiǎo chuàng) 龚(gōng)
朗读停顿
(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 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 冽。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 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 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 相乐。 (3)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 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包围 寂静寥落 使……凄凉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 寂寥无人,凄神
使……寒冷 忧伤的样子 深 因为 凄清
寒骨, 悄怆幽 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
停留 而,连词,表顺承 离开
久居,乃记之而
去。
译文:我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 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 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由于这地方过于凄 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 下来便离去了。
导入新课
商汤得伊尹,开五百年基业;武丁得傅 说,有武丁中兴;文王得姜太公,开八百年 基业;齐桓公得管仲,成其五霸之首;刘备 三顾茅庐更是广为传颂……良臣逢明君,可 遇不可求。更多的人中翘楚生不逢时、怀才 不遇:比干剖心、屈原放逐、冯唐易老、李 广难封……
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 游记散文《小石潭记》,去感受他被贬到永 州后寄情山水的情怀。
整体把握
用一句话概括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主要写了作者游览小石潭的经过。
整体把握
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小石潭的?
本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发现小 潭→潭中景物→小潭溪流→潭上氛围→ 交代同游者。
《小石潭记》原文与赏析
《小石潭记》原文与赏析《小石潭记》原文与赏析《小石潭记》作者寄情山水正是为摆脱这种抑郁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下面是《小石潭记》的原文与赏析,和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小石潭记唐·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石潭记》赏析《小石潭记》是一篇语言精美,含义丰富,形象逼真的优秀山水游记。
作者借写小石潭的幽深寂静和清丽之景色,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景物,寄寓自己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心情。
文章中所使用的那些描绘景物细致入微的手法和巧妙、形象的比喻,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借鉴。
《小石潭记》这篇散文写的是一个不见经传的小石潭。
这个小石潭称不上是美景,更不是什么胜景,只是一个无名小丘边的小水潭。
作者写这小石潭的本身,就最好地证明了他没有沾染上展览美景的唯美主义的恶习。
从这一选材的价值来看,对于我们当今游记写作也颇有借鉴意义。
小石潭虽然名不见经传,但见到它还是费了一点小周折:先见竹丛,耳闻水声,却不见小石潭的身影。
小石潭的显现,虽称不上千呼万唤,也可称有“犹抱琵琶半遮面”之妙。
待到“伐竹取道”,才见到小石潭。
真乃是曲径通幽确实景象不凡。
这“不凡”是以“怪”的面目出现的,怪就怪在潭是“全石以为底”,而且潭中露出的石头又都是那么姿态奇特,“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再加上古树翠蔓的覆盖,使小石潭的全景富有清静感,仿佛不是人间的一个小天地,而是传说的佛国中的一块净土。
课文《小石潭记》原文赏析
课文《小石潭记》原文赏析课文《小石潭记》原文赏析《小石潭记》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作品。
全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全文对小石潭的整体感觉是: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小石潭记》中,小小的“石潭”会在你的面前到处闪现出令人惊叹的美的波光。
以下是课文《小石潭记》原文赏析,和小编一起看一下吧。
原文: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词句注释1、从:自,由。
2、小丘:小山丘(在小石潭东边)。
3、西:向西,名词作状语。
4、行:走。
5、篁(huáng)竹:成林的竹子。
6、如鸣珮环:好像珮环碰撞的声音。
珮、环都是玉饰。
7、乐:以……为乐,对……感到快乐(意动用法)。
8、伐:砍伐。
9、取:这里指开辟。
10、下见小潭:向下看就看见一个小潭。
见,看见。
下,向下。
11、水尤清冽:水格外(特别)清凉。
尤,格外,特别。
冽,凉。
清冽,清凉。
12、全石以为底:即以全石为底(潭)把整块石头当作底部。
以,把。
为,当作。
13、近岸,卷石底以出: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近,靠近。
岸,岸边。
卷,弯曲。
以,相当于“而”,表修饰,不译。
14、为坻(chí),为屿,为嵁(kān),为岩: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坻,水中高地。
屿,小岛。
嵁,不平的岩石。
语文小石潭记原文及注释
语文小石潭记原文及注释柳宗元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注释:1. 小丘:在小石潭东面。
2. 篁(huáng)竹:竹林。
3. 如鸣珮环: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
珮、环,都是玉制的装饰品。
4. 水尤清冽(liè):水格外清凉。
尤,格外。
冽,凉。
5. 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6. 近岸,卷(quán)石底以出:靠近岸边,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卷,弯曲。
7. 为坻(chí),为屿,为嵁(kān),为岩: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坻,水中高地。
屿,小岛。
嵁,不平的岩石。
岩,悬崖。
8. 翠蔓:翠绿的藤蔓。
9.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树枝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10. 可百许头:大约有一百来条。
可,大约。
许,表示约数。
11. 皆若空游无所依: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12. 日光下澈:阳光照到水底。
澈,穿透。
13. 佁(yǐ)然不动:(鱼)呆呆地一动不动。
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
14. 俶(chù)尔远逝: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
俶尔,忽然。
15. 往来翕(xī)忽: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16.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斗折,像北斗星那样曲折。
蛇行,像蛇那样蜿蜒前行。
明灭可见,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小石潭记原文和翻译注释
小石潭记原文和翻译注释小石潭记原文和翻译注释《小石潭记》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作品。
全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石潭记原文和翻译,希望能帮到大家!小石潭记【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日恕己,日奉壹。
小石潭记【翻译】从小丘往西走—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就听见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很高兴。
砍伐了—些竹子开出道路,往下走看见—个小水潭,潭水特别清澈。
整块的大石形成潭底,靠近岸边,石头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有的成为小岛屿,有的成为不平的岩石,有的成为完整的石岩。
岸上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着,缠绕着,摇动着,连结着,参差不齐,随风摇曳飘荡。
石潭里鱼儿大约有一百多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
阳光直照潭底,鱼儿的影子映在潭底石上,鱼影呆呆地一动也不动;忽然问一些鱼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跟游客逗乐。
向石潭的西南方向望过去,溪流像北斗星那样弯弯曲曲,又像长蛇在爬行,-段露出来,—段淹没了,隐隐约约可以看得出。
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牙似的互相交错,没法知道溪水的源头。
坐在石潭边,四周被竹子和树木包围着,静悄悄地没有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因为这儿环境太凄清了,不能停留得太久,就记下所见景致离开了。
柳宗元《小石潭记》原文译文鉴赏
柳宗元《小石潭记》原文|译文|鉴赏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
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小石潭记》便是在这样的心境下写出来的。
下面一起欣赏这首诗吧!柳宗元《小石潭记》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珮通:佩)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下澈一作:下彻)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译文及注释译文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
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
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
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小石潭记原文及翻译
《小石潭记》原文及翻译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佩(pèi)环,心乐(lè)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liè)。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quán )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
青树翠蔓(màn),蒙络(luò)摇缀(zhuì),参(cēn)差(cī)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chè),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dǒu)折(zhé)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gōng)古,余弟宗玄。
隶(lì)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yuē)恕己,曰奉壹(yī)。
【译文】:从小土丘往西走约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
(于是)砍伐竹子,开出一条道路,下面显现出一个小小的水潭,潭水特别清凉。
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像各种各样的石头和小岛。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大约有一百来条鱼,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
阳光往下一直照到潭底,鱼儿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鱼儿)呆呆地静止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跟游人逗乐似的。
向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的曲折,(又)像蛇爬行一样的蜿蜒,(有时)看得见,(有时)看不见。
关于《小石潭记》的原文及翻译
《小石潭记》的原文及翻译关于《小石潭记》的原文及翻译导语:《小石潭记》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无不渗透着自己的感受和情怀。
以下是由小编为您整理的《小石潭记》的原文及翻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小石潭记》的原文及翻译1小石潭记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佩(pèi)环,心乐(lè)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liè)。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quán )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
青树翠蔓(màn),蒙络(luò)摇缀(zhuì),参(cēn)差(cī)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chè),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dǒu)折(zhé)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 )。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gōng )古,余弟宗玄。
隶(lì)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yuē)恕己,曰奉壹(yī)。
注释1从:自,由。
2.小丘:小山,在小石潭东面。
3.西:(名词作状语)向西4.行:走。
5.篁(huáng)竹:竹林。
篁,竹林,泛指竹子。
6.如鸣佩环:好像人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
佩、环:都是玉质装饰品。
鸣:发出声响。
7.乐: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8.伐竹取道,伐:砍伐。
取:这里指开辟。
9下:(名词作状语)向下,往下。
10.见:看见。
11.水尤清冽(liè):潭水格外清凉,清澈。
尤:格外,特别。
清冽:清凉。
清,清澈。
冽:凉。
12.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小石潭记01 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篁.竹(huáng) 清冽.(liè) 卷.石底(quán)坻.(chí) 嵁.(kān) 犬牙差.互(cī)翕.忽(xī) 佁.然(yǐ) 悄.怆幽邃.(qiǎo)(suì)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隔篁竹..篁竹:竹林(2)水尤.清冽尤:格外(3)为坻.坻:水中高地(4)为嵁.嵁:不平的岩石(5)潭中鱼可百许.头许:表示约数(6)日光下澈.澈:穿透(7)佁然..不动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8)俶尔..远逝俶尔:忽然(9)往来翕忽..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10)悄怆..幽邃.悄怆:忧伤邃:深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C)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B.皆若空.游无所依C.似与游者相乐.D.其岸势犬牙..差互(解析:A、B、D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C.形容词作动词。
)4.辨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从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由)②隶而从.者(跟随,跟从)(2)见①下见.小潭(现出)②明灭可见.(看见)(3)清①水尤清.冽(清澈)②以其境过清.(凄清)(4)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②明灭可.见(能够,可以)5.请写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乃记之而去.古义:离开今义:往(2)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古义:年轻人今义:今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6.下列各句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B)A.青/树翠蔓B.潭中鱼/可百许头C.其岸/势犬牙差互D.以其/境过清(解析:A.青树/翠蔓;C.其岸势/犬牙差互;D.以/其境过清。
)7.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3)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溪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能知道它的源头。
(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使我)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5)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因为这里环境过于凄清,不能长时间停留,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8.填空。
(1)文学常识填空。
《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朝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世称“柳河东”。
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
“永州八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借写山水游记书写胸中愤郁的散文。
(2)按要求用原文默写。
①第一段写小石潭环境优美的句子是: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句子是: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③文中描写小石潭凄清的气氛的句子是: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9.有人说,小石潭是一幅画,这幅画既有粗线勾勒,又有工笔细描。
粗线勾勒时,寥寥数笔,就点出了小石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和“四面竹树环合”的主要特点。
工笔细描时,近岸之石的奇形怪状,水中游鱼的怡然自得,溪流岸势的犬牙差互,整体环境的凄神寒骨,刻画得淋漓尽致,形神兼备,令人神往。
(1)市旅游公司准备开发小石潭这一景点,想请班上的同学仿照示例为小石潭的景物设计一个景点名称,请写出你设计的景点名称和依据。
示例:小径通幽。
依据:“隔篁竹”“伐竹取道”。
【示例】听水轩。
依据:“闻水声,如鸣珮环”。
(2)请你仿照示例,为你所设计的景点写一段导游词,要求抓住其特点,用生动且富有激情的语言进行介绍。
示例:小径通幽——走入小径,你会观赏到青树翠蔓、蒙络摇缀的优美景色,会闻到沁人心脾的翠竹清香,也会体会到“鸟鸣山更幽”的意境。
近观则竹树环合,清风徐来;远眺则群山连绵,雾霭苍茫。
【示例】听水轩——走近小潭,你会听到潺潺不绝的流水声,会看到和谐惬意的人鱼相娱,会尝到犹如甘醴的清冽潭水。
近听如环珮相鸣,清脆悦耳;远闻则莺歌燕语,宛转悠扬。
02 课内精读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题目。
10.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行踪、感受。
发现小石潭→观赏潭中景物→介绍小潭源流→感受小潭气氛11.小石潭的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清澈;通过描写游鱼、日光、影子来侧面烘托潭水的清澈。
12.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任选角度赏析。
句子: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赏析:抓住游鱼的神态、动作,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把鱼写得活灵活现,充满情趣;又从侧面表现了小石潭水清澈的特点。
13.作者在文中的感情前后不同,请概述作者感情的变化及其原因。
作者感情由“乐”变“凄”。
作者遭贬失意来到山水中寻求解脱,发现小石潭,看到小石潭的景物感到高兴;久坐后,感觉四周空旷寂寥、凄清深远,又勾起自己谪居生活的孤寂悲凉的心境。
14.通读《小石潭记》全文,可知作者的思想情感是有变化的,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课文和链接材料加以分析。
链接:唐永贞元年(805年)九月,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失败,作为参与者之一的柳宗元被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司马。
在永州期间,他寄情山水,排遣忧闷,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
一是受自然环境的感染,初到小石潭时,闻水声悦耳,见潭水清澈,“心乐之”;再见潭中游鱼相戏,不觉与之同乐;后觉周围环境幽深寂静,不觉心生悲凉;二是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作者仕途失意,政治抱负难以施展,心中不免抑郁,这种抑郁之情虽于美丽的自然风景中获得短暂的排遣,但时间一久,便不免悲从中来。
03 拓展阅读石渠记柳宗元自渴①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
有泉幽幽②然,其鸣乍大乍细。
渠之广或咫尺③,或倍尺④,其长可十许步。
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
逾石而往,有石泓⑤,昌蒲被之,青鲜⑥环周。
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
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鱼。
又北曲行纡余⑦,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
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⑧,可列坐而休焉。
风摇其巅,韵动崖谷。
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予从州牧得之。
揽去翳朽,决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酾而盈。
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元和七年正月八日,蠲渠至大石。
十月十九日,逾石得石泓小潭,渠之美于是始穷也。
(选自《柳河东集》) 【注释】①渴:指袁家渴。
②幽幽:水细流的样子。
③咫尺:古代称八寸为咫。
咫尺,比喻很近的距离。
④倍尺:二尺。
⑤泓:深潭。
⑥鲜:苔藓。
⑦纡余:曲折延伸。
⑧箭:小竹。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其长可.十许步可:大约(2)渠之广或.咫尺或:有时(3)睨若无穷.穷:穷尽(4)予从.州牧得之从:跟随16.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标四处)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1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
渠水又转弯往西流,在岩石边流入石隙里,最后(像瀑布一样地)流入北边的小潭中。
(2)风摇其颠,韵动崖谷。
风吹动着山顶,像美丽动听的音乐,在山崖和山谷间回荡。
18.文中写了哪三处景观?作者是采用什么手法描写出其幽深、静穆的?文中写了石渠、石泓、石潭三处景观。
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以涓涓细流之声来衬托崖谷的幽静,以“风摇其巅,韵动崖谷。
视之既静,其听始远”写出其给人以静穆、旷远的奇异之感。
附参考译文:从袁家渴往西南走不到百步,就看见一个石渠,人们在渠上修了一座桥。
有一眼泉水幽静地流淌,它流淌时的声音时大时小。
泉渠的宽度有时不足一尺,有时则有二尺宽,它的长度约有十步左右。
它的水流遇到一块大的石头,就从下面绕过石头。
越过大石头再往前走,就发现一个石泓,菖蒲覆盖着它,碧绿的苔藓环绕着石泓。
渠水又转弯往西流,在岩石边流入石隙里,最后(像瀑布一样地)流入北边的小潭中。
小潭方圆还不足一百尺,潭水清澈且较深,有许多(快速游动的)鱼。
渠水又往北曲折延伸了一些,看上去好像没有穷尽,就这样最终流入袁家渴。
潭的一边全是奇异的石头、怪异的树木、奇异的花草、美丽的小竹,人可以并列坐在那里休息。
风吹动着山顶,像美丽动听的音乐,在山崖和山谷间回荡。
看它虽很宁静,但听起来却很辽远。
我跟随柳州太守发现它,拨开阴郁的密林和腐烂的朽木,开掘和疏通淤土和乱石,把朽木乱草堆积起来烧掉,疏通石渠后渠中灌满了水。
可惜从来都没有写它的人,所以我把它全都记写下来,留给匠人,刻写在潭北面的石头上,帮助以后喜好游历的人能较容易地看到它。
元和七年正月初八,疏通渠道遇到大石。
十月十九日,越过石头发现了石泓和小潭,石渠的美因此就全都展示给游人了。
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又称唐宋古文八大家,是中国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八位散文家的合称。
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
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明初朱右选韩、柳等八家古文为《八先生文集》,遂起用八家之名,实始于此。
明中叶唐顺之所纂《文编》中,唐宋文也仅取八家。
明末茅坤承二人之说,选辑了《唐宋八大家文钞》共164卷,此书在旧时流传甚广,“唐宋八大家”之名也就随之流行。
自明人标举唐宋八家后,治古文者皆以八家为宗。
通行《唐宋八大家文钞》164卷,有明万历刻本及清代书坊刻本。
清代魏源有《纂评唐宋八大家文读本》8卷。
八大家中有苏家父子兄弟三人,人称“三苏”,分别为苏洵、苏轼、苏辙,又有“一门三学士”之誉。
故可用“唐有韩柳,宋为欧阳、三苏和曾王”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