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选读PPT
合集下载
中庸选读PPT实用课件 人教课标版共32页
40、人类法律,事物有规律,这是不 容忽视 的。— 事 常成 于困约 ,而败 于奢靡 。——陆 游 52、 生 命 不 等 于是呼 吸,生 命是活 动。——卢 梭
53、 伟 大 的 事 业,需 要决心 ,能力 ,组织 和责任 感。 ——易 卜 生 54、 唯 书 籍 不 朽。——乔 特
55、 为 中 华 之 崛起而 读书。 ——周 恩来
中庸选读PPT实用课件 人教课标版
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 神灵, 而不是 殚精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 3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 时。— —威·皮 物特
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 ——菲 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53、 伟 大 的 事 业,需 要决心 ,能力 ,组织 和责任 感。 ——易 卜 生 54、 唯 书 籍 不 朽。——乔 特
55、 为 中 华 之 崛起而 读书。 ——周 恩来
中庸选读PPT实用课件 人教课标版
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 神灵, 而不是 殚精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 3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 时。— —威·皮 物特
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 ——菲 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中庸》节选ppt
子思,一个把哲学从天堂带到人间的人 中国有着道家乐隐山林的出世哲学,一个彻 底的道家主义者理应隐居到山中,一个彻底 的道家主义者理应隐居到山中,去竭力模仿 樵夫和渔父的生活,无忧无虑,简单朴实如 樵夫一般去做青山之王,如渔父一般去做绿 水之王。不过要叫我们完全逃避人类社会的 那种哲学,终究是拙劣的。 中国还有着儒家积极建功的入世哲学。一个 彻底的儒家理想者理应信奉入世建功,益国 家,光祖宗,荫子孙,可是这是在世间多少 成就大业者所能为,当然社会的进步,历史 的前进是需要这样的伟人,可是更多的普通 处世的人,他们的出路在哪儿?
三达德 儒家把“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 仁” ,“知耻近乎勇”并提,构成对知、 仁、勇“三达德”的一种阐发。 儒家所说的“知耻近乎勇”的勇是勇 于改过。这里把羞耻和勇敢等同起来,意 思是要人知道羞耻并勇于改过是一种值得 推崇、夸耀的品质。
越王勾践与吴王阖闾作战,阖闾伤足,气 病而死。夫差继位,每天必使人喊:夫差, 你忘了越国之仇了吗?夫差则涕泣说:不 敢忘!后来勾践成为他的奴隶。这就是 “知耻而后勇”!
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司马牛请教如何去做一个 君子,孔子回答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 司马牛不大明白,接着又问:“不忧愁不恐惧, 这样就可以称作君子了吗?”孔子的回答是: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也就是说,如果自 己问心无愧,那有什么可以忧愁和恐惧的呢?当 然,君子坦荡荡,不仅是一个行为端正的问题, 同时也来自于人的内在品德。古人认为,君子有 三种基本品德——仁爱、智慧和勇敢。孔子说: “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也就是说 人如果有着一颗博爱之心,有着高远的人生智慧, 有着勇敢坚强的意志,那么他就必然会具有良好 的心理和精神状态,从而心底宽广、胸怀坦荡。
高二语文(《中庸》节选) 优秀 PPT课件 图文
•①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 其所不闻。莫现乎隐,莫显乎微。故君 子慎其独也。
参考译文① 因此品德高尚的
人即使在大家看不到的地方也谨慎检点, 在大家听不到的地方,也恐慌惧怕。幽 暗之中,细微之事,虽无踪迹出现,但 动机已成,人虽不知,而自己却很清楚, 天下的事没有比这个更明显、更容易显 露的了。因此君子独处的时候特别谨慎 小心。
参考译文⑦ 诚是上天赋予的道理,而
努力达到“诚”则是人道。诚的人,不用 努力就能符合“诚”,自然而然就符合天 道,这样的人是圣人。努力达到“诚”的 人,选择至善的道德,并且坚守不渝。广 博地学习,详细地询问,慎重地思索,明 晰地辨识,坚定地履行。
⑦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 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 弗措也;有弗辨,辩之弗明,弗措也;有 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参考译文⑦ 别人一遍就行了,我
即使一百遍也要做好。别人十遍就行了, 我即使一千遍也要做好。如果能够用这样 的毅力追求中庸之道,那么即使愚昧的人 必能变成聪明的人,即使柔弱的人必能变 成刚强的人。
一、“修齐治平”四者的关系如何?要 达到身修,需经过哪些步骤?
“修身” 是《大学》中对个人修养的 最高要求,它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 本。齐家是指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 的关系,它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治国 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
身修需要“格物”“致知”“诚 意”“正心”四个步骤。这四个步骤依次 做来,就可以达到身修的目的了。
二、《大学》和《中庸》中采用了很多递进论述的方法, 如《大学》中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 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请将两篇文章中 的类似论证整理出来,体会其中的逻辑关系,弄明白它 们所说的道理。
《中庸》(优秀)PPT课件
“好好先生”把原则、正义、 良心统统抛在了脑后,
其本质是坏的。
“好好先生”多了,将会造成严重后果:
正气得不到发扬和扶持,歪风邪气得不 到有效遏制,腐败分子为非作歹有机可 乘,是非分明、主持正义者受孤立、冷 落。这样发展下去,社会是很危险的。 因此,我们坚决反对做“好好先生”!
一乡的人都喜欢的人,比不上一乡中好人 喜欢、坏人讨厌的人,就是这个道理。
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 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 有弗辨,辩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 弗笃,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
能20此20/8/3道矣,虽愚必明,. 虽柔必强。
10
初步解读《中庸》
朱熹认为《中庸》是《四书》中最 难读懂的一部典籍,我们在学习时 候,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概念和 概念间的关系
③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 久矣!”
④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 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 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 食也,鲜能知味也。”
⑤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 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 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 所以治天下家国矣。”
司马徽不紧不慢地说:“好,你的话太好 了。”弄得他的妻子哭笑不得。
明哲保身,但求无过。
时下,像司马徽这样的“好好先生” 多得可以扎成堆,他们的“光辉形象” 大致是这么个模样:
爱栽花,不栽刺,时刻注意为自己开 退路、留后路,说违心话,办违心事, 该批评的不批评,该提醒的不提醒, 该揭露的不揭露;前怕狼后怕虎,遇 到矛盾绕道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小组合作
《中庸》节选人教社选修“文化经典”.ppt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孔鲤,字伯
鱼,早卒;伯鱼生孔伋,字子思,孔子嫡孙。终年八 十二岁。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子思受教于
孔子的高足曾参,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
思的门人再传孟子。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
思便是其中的一派。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 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 传承中有重要地位。
君子恐惧乎其所不闻:东窗事发
传说秦桧杀害岳飞时,曾与妻子王氏在东窗下定计。 秦桧死后,在地狱里受苦,王氏给他作道场,并派道士去 探访他。他对道士说:请告诉夫人,东窗下的密谋已经暴 露了。后遂用“东窗事发、东窗事犯”等阴谋败露,将被 惩治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 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 忌惮也。”
《中庸》不仅对学习过程进行了明确的阶 段划分,而且还强调了学习过程中非智力 心理因素的重要性,肯定了勤奋学习,多 下功夫,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学习精神, 这种精神能使人由愚钝变聪明、由懦弱变 坚强。
这套学习过程论,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学者 的治学发生过深远影响,曾引起历代学者 的普遍重视,它在中国学习理论发展史上 占有重要地位,至今仍有可资借鉴的价值。
⑤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 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 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 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家国矣。” 参考译文⑤ 孔子说:“好学不倦就接
近于智慧了。努力实行,就接近于仁义了。 懂得耻辱,就接近于勇敢了。懂得了好学、 力行、知耻三件事,那么就知道修养自身 的方法了。知道了修养自身的方法,就知 道治理百姓的方法。知道了治理百姓的方 法,就知道治理天下的方法了。”
三达德
儒家把“好学近乎知”,“力 行近乎仁” ,“知耻近乎勇”并提, 构成对知、仁、勇“三达德”的一 种阐发。 儒家所说的“知耻近乎勇”的 勇是勇于改过。这里把羞耻和勇敢 等同起来,意思是要人知道羞耻并 勇于改过是一种值得推崇、夸耀的 品质。
《中庸》精品课件
关键词一 性、道、教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天命之谓性
儒家主张天人合一,“天命者,天所赋之正理也”。 天不仅化育了万物,而且把天的正理赋予了万物,所以 每一个个体生命在出生时就被赋予了天理,天理体现在每个 人身上,就是“性”。
率性之谓道
率是遵循的意思。率性,就是遵循上天 赋予的本性去行事,这就是儒家所说的“道”。
从知到定到静到安到虑,最后到得,前者都是后者的前提条件, 这样一来,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环环相扣,从一条思维主线生发 开去,不断进行挖掘、使思维过程不断深化。
把复杂的问题论述清楚,阐发透彻,从而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 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 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而后才能有确定的目标, 目标确定后,内心就会宁静,内心宁静,遇事就可以坦然自安, 遇事坦然自安,就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然后才能有所收 获,达到至善的境界。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中庸》
《中庸》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并提出 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史记·孔子世家》称“子思作《中庸》”。
孔伋(前483-前402),字子思,孔子之孙。子思学于曾子,孟子学 于子思,后世尊称子思为“述圣” 。
南宋朱熹作《中庸集注》,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 并列称为“四书”。
中庸思想所论修道,主要是在“慎独” 上下功夫。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 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 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节选PPT课件
二.《中庸》的主题思想
*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三.《中庸》理论基础
*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七.课文注释(七)
*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诚者,天下道也:朱熹注云:”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言天道通行,四季昼夜,无一减差,最为诚实。可参见教材P37注18
诚之者,人之道也:朱熹注云:”诚之者,未能真实无妄,而欲其真实无妄之谓,人事之当然也。“指人生活在自然界中,应该学自然之理,遵循自然之法则,真诚实在做人。
不勉而中:指圣人不勉强而自能中节。
择善而固执:选择好的行为,坚定地去做。
3
2
1
4
1
“博学之”句:朱熹言:“此诚之之目也。学,问,思,辨,所以择善而为知,学而知也。笃行,所以固执而为仁。利而行也。”博,多,各方面。审,仔细审察。慎,谨慎,不粗心。笃,诚笃,切实去做。
2
弗能弗措也:弗,不。措,丢在一边,搁置。
修养自身,就能够达到美好的人格;尊重人,就不至于迷惑;爱护亲族,叔伯兄弟之间就不会有怨恨;敬重大臣,治理政事就不至于糊涂;体恤群臣,士就会尽力予以报答;爱护老百姓,老百姓就会受到勉励;劝勉各种工匠,财货就能充足;优待远方来的客人,四方就会归顺,;安抚诸侯,天下就会敬服。要做好这九项工作,就必须用至诚、至仁、至善的爱心去充分体现中庸的美好人格。做好这九项工作,事实上也就处理调节好了九种人际关系。调节这九种人际关系是使天下国家达到太平和合理想的重要保证。“九经”的提出,是对《尚书.尧典》的“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的太平和合理想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太平和合理想的继承和发展。
*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三.《中庸》理论基础
*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七.课文注释(七)
*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诚者,天下道也:朱熹注云:”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言天道通行,四季昼夜,无一减差,最为诚实。可参见教材P37注18
诚之者,人之道也:朱熹注云:”诚之者,未能真实无妄,而欲其真实无妄之谓,人事之当然也。“指人生活在自然界中,应该学自然之理,遵循自然之法则,真诚实在做人。
不勉而中:指圣人不勉强而自能中节。
择善而固执:选择好的行为,坚定地去做。
3
2
1
4
1
“博学之”句:朱熹言:“此诚之之目也。学,问,思,辨,所以择善而为知,学而知也。笃行,所以固执而为仁。利而行也。”博,多,各方面。审,仔细审察。慎,谨慎,不粗心。笃,诚笃,切实去做。
2
弗能弗措也:弗,不。措,丢在一边,搁置。
修养自身,就能够达到美好的人格;尊重人,就不至于迷惑;爱护亲族,叔伯兄弟之间就不会有怨恨;敬重大臣,治理政事就不至于糊涂;体恤群臣,士就会尽力予以报答;爱护老百姓,老百姓就会受到勉励;劝勉各种工匠,财货就能充足;优待远方来的客人,四方就会归顺,;安抚诸侯,天下就会敬服。要做好这九项工作,就必须用至诚、至仁、至善的爱心去充分体现中庸的美好人格。做好这九项工作,事实上也就处理调节好了九种人际关系。调节这九种人际关系是使天下国家达到太平和合理想的重要保证。“九经”的提出,是对《尚书.尧典》的“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的太平和合理想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太平和合理想的继承和发展。
中庸选读ppt
19.03.2019 11
译文
• 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 “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 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 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 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蔽的地 方越是明显,越是 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 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 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 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 “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 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 【译文】 • 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 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
19.03.2019 15
谁能食而知其味
• 【原文】 •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 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 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 【注释】 • (1)道:即中庸之道。 • (2)知者:即智者,与愚者相对,指智慧超群的人。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同“智”, • (3)不肖者:与贤者相对,指不贤的人。
19.03.2019 6
• (1)天道与人道合一 • 天道就是诚,人道就是追求诚。这就是原天以启 人,尽人以合天。也就是要求人道与天道相吻合。 《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 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 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 (2)天性与人性合一 • 天道与人道合一的目的就是要将天性与人性合一。 天性是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那人性也应 该是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只有使人性达 到了那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天性,才能称 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才能创制天下的大 纲,建立天下的大本,才能通晓天地化育万物的 道理,才能达到中庸之道。 19.03.2019 7
译文
• 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 “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 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 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 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蔽的地 方越是明显,越是 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 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 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 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 “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 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 【译文】 • 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 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
19.03.2019 15
谁能食而知其味
• 【原文】 •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 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 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 【注释】 • (1)道:即中庸之道。 • (2)知者:即智者,与愚者相对,指智慧超群的人。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同“智”, • (3)不肖者:与贤者相对,指不贤的人。
19.03.2019 6
• (1)天道与人道合一 • 天道就是诚,人道就是追求诚。这就是原天以启 人,尽人以合天。也就是要求人道与天道相吻合。 《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 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 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 (2)天性与人性合一 • 天道与人道合一的目的就是要将天性与人性合一。 天性是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那人性也应 该是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只有使人性达 到了那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天性,才能称 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才能创制天下的大 纲,建立天下的大本,才能通晓天地化育万物的 道理,才能达到中庸之道。 19.03.2019 7
中庸选读ppt
《
中
中
国 文
庸
化
》
经 典
选
研
读
读
2019/7/8
山东省莱芜一中语文组 毕玉俊1
中庸及作者
•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中庸》和《大学》都 是儒家经典的组成部分。关于《中庸》的作者,司马迁、 郑玄、程颐、朱熹等人都认为是子思所作。孔门中子思就 有二人,一个是孔子的弟子原宪,字子思。另一个是孔子 的孙子孔伋,字子思。古今学者都认为是后一个子思,因 前一个原宪无绩可述。
• 【注释】 • (1)道:即中庸之道。 • (2)知者:即智者,与愚者相对,指智慧超群的人。知,
同“智”,
• (3)不肖者:与贤者相对,指不贤的人。
2019/7/8
16
• 【译文】
• 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 知道了: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 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中庸之 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 做得太 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就像 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 正品尝滋味。”
• 中庸之道是孔子提倡、子思阐发的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质
达到太平和合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这一提高人的基本道
德素质达到太平和合的理论和方法包括其主题思想、理论
基础、具体内容、主要原则、检验标准、知行方法、重要
2019途/7/8径等方面的内容。
4
1.主题思想
•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 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
2019/7/8
2
中庸及作者
• 子思的著作《中庸》在宋代的时候被学者程颐、朱熹从 《礼记》中抽出来,和孔子的《论语》、孟子的《孟子》、
曾参的《大学》合称为“四书”,成为儒家的经典著作。
中
中
国 文
庸
化
》
经 典
选
研
读
读
2019/7/8
山东省莱芜一中语文组 毕玉俊1
中庸及作者
•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中庸》和《大学》都 是儒家经典的组成部分。关于《中庸》的作者,司马迁、 郑玄、程颐、朱熹等人都认为是子思所作。孔门中子思就 有二人,一个是孔子的弟子原宪,字子思。另一个是孔子 的孙子孔伋,字子思。古今学者都认为是后一个子思,因 前一个原宪无绩可述。
• 【注释】 • (1)道:即中庸之道。 • (2)知者:即智者,与愚者相对,指智慧超群的人。知,
同“智”,
• (3)不肖者:与贤者相对,指不贤的人。
2019/7/8
16
• 【译文】
• 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 知道了: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 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中庸之 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 做得太 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就像 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 正品尝滋味。”
• 中庸之道是孔子提倡、子思阐发的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质
达到太平和合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这一提高人的基本道
德素质达到太平和合的理论和方法包括其主题思想、理论
基础、具体内容、主要原则、检验标准、知行方法、重要
2019途/7/8径等方面的内容。
4
1.主题思想
•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 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
2019/7/8
2
中庸及作者
• 子思的著作《中庸》在宋代的时候被学者程颐、朱熹从 《礼记》中抽出来,和孔子的《论语》、孟子的《孟子》、
曾参的《大学》合称为“四书”,成为儒家的经典著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率性之谓道”是说人们自我教育之道就是按照人
们的善良的天性办事情。“修道之谓教”是说自我
教育就是按照人道原则去进行修治。
17.05.2019
5
2.理论基础
•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通常人们讲天人合一主 要是从哲学上讲,大都从《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
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讲起,而忽略中庸
• 中国经典中的《中庸》一书,因其哲理思辨性和严谨体系
性,成为《四书》中最难理解而争议最多的一部书。阅读
理解《中庸》之不易,不妨听听朱熹怎么说:“某要人先
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
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
微妙处。《大学》一篇,有等级次第次第,总作一处,易
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终于“‘上天之载,
无声无臭。’至矣”。这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
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
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
福于人类和自然理想境界。
17.05.2019
6
天性是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那人性也应
该是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只有使人性达
到了那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天性,才能称
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才能创制天下的大
纲,建立天下的大本,才能通晓天地化育万物的
17.0道5.201理9 ,才能达到中庸之道。
7
• (3)理性与情感合一
• 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还表现在理性与情感的合一。人们的 喜怒哀乐是人的自然属性,是情感的表现,为了追求与天 道、天性合一的至诚、至善、至仁、至真的人性,因而需 要对情感加以约束和限制,所以《中庸》说:“喜怒哀乐 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只有“致中和”才 能天人合一(“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 子思,姓孔,名伋,字子思,孔子的孙子,孔鲤的儿子, 鲁缪公的老师,后代尊为“述圣”。是战国初年著名的哲 学家、思想家。
• 子思是儒家的一位大家。他先承孔子,后传孟子。子思是 儒家里承前启后的人物,它不仅在学业上著有《中庸》, 而且他的思想通过他的门下传给了孟子,孟子继承并有所 发展,成为儒家的“思孟学派”。
17.05.2019
2
中庸及作者
• 子思的著作《中庸》在宋代的时候被学者程颐、朱熹从 《礼记》中抽出来,和孔子的《论语》、孟子的《孟子》、
曾参的《大学》合称为“四书”,成为儒家的经典著作。
• 子思也受到封建社会皇帝的尊崇,宋徽宗在1102年封其为 “沂水侯”。1267年加封为“沂国公”,升为“四配”, 和颜回、曾参、孟轲同列,位在孟子之上。
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
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 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 这一主题思想主要体现在《中庸》第一章。
•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言简
意赅地揭示了中庸之道这一主题思想的核心是自我
教育。“天命之谓性”是指人的天性是善良的。
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视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天人合
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
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
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
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
天地参矣”的境界。“与天地参”是天人合一。这才是
《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因而《中庸》始于“天命
• (1)天道与人道合一
• 天道就是诚,人道就是追求诚。这就是原天以启 人,尽人以合天。也就是要求人道与天道相吻合。 《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 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 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 (2)天性与人性合一
• 天道与人道合一的目的就是要将天性与人性合一。
17.05.2019
《
中
中
国 文
庸
化
》
经 典
选
研
读
读
山东省莱芜一中语文组 毕玉俊1
,《中庸》和《大学》都 是儒家经典的组成部分。关于《中庸》的作者,司马迁、 郑玄、程颐、朱熹等人都认为是子思所作。孔门中子思就 有二人,一个是孔子的弟子原宪,字子思。另一个是孔子 的孙子孔伋,字子思。古今学者都认为是后一个子思,因 前一个原宪无绩可述。
• (4)鬼神与圣人合一
• 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还包括了鬼神与圣人合一。《中庸》
第二十九章:“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
王而不谬,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
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
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质证于鬼神没有疑
问,就算是懂得认识了天;等到百代以后圣人出来也不会
有疑问,就算是认识了人。说明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中的
天包括鬼神,人则包括圣人。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含有
圣人合一。鬼神是天地和祖先的总称。所以古人的天的要
晓,宜先看。《论语》即却实,但言语散见,初看亦难。
《孟子》有感激兴发人心处。《中庸》亦难读,看三书后,
17.方05.2宜019读之”
3
“中庸”和“中庸之道”
• “中庸”的内涵可表述为“中和”。子思认为:“中也者, 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 焉,万物育焉。”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 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可以说,《中庸》全书的 主旨是“致中和”,意思是通过不偏不倚的方法处理万事 万物,使人们达到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而“致中和”的 前提是要求人们通过道德修养恢复人固有的善的本性。要 恢复人的善的本性,首先要努力做到“诚”,因为诚是 “物之终始”,是沟通天道和人道的桥梁,因此“诚”是 中庸的关键所在。
• 中庸之道是孔子提倡、子思阐发的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质
达到太平和合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这一提高人的基本道
德素质达到太平和合的理论和方法包括其主题思想、理论
基础、具体内容、主要原则、检验标准、知行方法、重要
17.0途5.20径19 等方面的内容。
4
1.主题思想
•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 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