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选读PPT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终于“‘上天之载,
无声无臭。’至矣”。这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
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
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
福于人类和自然理想境界。
17.05.2019
6
17.05.2019
2
中庸及作者
• 子思的著作《中庸》在宋代的时候被学者程颐、朱熹从 《礼记》中抽出来,和孔子的《论语》、孟子的《孟子》、
曾参的《大学》合称为“四书”,成为儒家的经典著作。
• 子思也受到封建社会皇帝的尊崇,宋徽宗在1102年封其为 “沂水侯”。1267年加封为“沂国公”,升为“四配”, 和颜回、曾参、孟轲同列,位在孟子之上。
天性是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那人性也应
该是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只有使人性达
到了那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天性,才能称
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才能创制天下的大
纲,建立天下的大本,才能通晓天地化育万物的
17.0道5.201理9 ,才能达到中庸之道。
7
• (3)理性与情感合一
• 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还表现在理性与情感的合一。人们的 喜怒哀乐是人的自然属性,是情感的表现,为了追求与天 道、天性合一的至诚、至善、至仁、至真的人性,因而需 要对情感加以约束和限制,所以《中庸》说:“喜怒哀乐 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只有“致中和”才 能天人合一(“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 (1)天道与人道合一
• 天道就是诚,人道就是追求诚。这就是原天以启 人,尽人以合天。也就是要求人道与天道相吻合。 《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 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 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 (2)天性与人性合一
• 天道与人道合一的目的就是要将天性与人性合一。
• 中国经典中的《中庸》一书,因其哲理思辨性和严谨体系
性,成为《四书》中最难理解而争议最多的一部书。阅读
理解《中庸》之不易,不妨听听朱熹怎么说:“某要人先
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
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
微妙处。《大学》一篇,有等级次第次第,总作一处,易
“率性之谓道”是说人们自我教育之道就是按照人
们的善良的天性办事情。“修道之谓教”是说自我
教育就是按照人道原则去进行修治。
17.05.2019
5
2.理论基础
•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通常人们讲天人合一主 要是从哲学上讲,大都从《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
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讲起,而忽略中庸
• 子思,姓孔,名伋,字子思,孔子的孙子,孔鲤的儿子, 鲁缪公的老师,后代尊为“述圣”。是战国初年著名的哲 学家、思想家。
• 子思是儒家的一位大家。他先承孔子,后传孟子。子思是 儒家里承前启后的人物,它不仅在学业上著有《中庸》, 而且他的思想通过他的门下传给了孟子,孟子继承并有所 发展,成为儒家的“思孟学派”。
晓,宜先看。《论语》即却实,但言语散见,初看亦难。
《孟子》有感激兴发人心处。《中庸》亦难读,看三书后,
17.方05.2宜019读之”
3
“中庸”和“中庸之道”
• “中庸”的内涵可表述为“中和”。子思认为:“中也者, 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 焉,万物育焉。”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 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可以说,《中庸》全书的 主旨是“致中和”,意思是通过不偏不倚的方法处理万事 万物,使人们达到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而“致中和”的 前提是要求人们通过道德修养恢复人固有的善的本性。要 恢复人的善的本性,首先要努力做到“诚”,因为诚是 “物之终始”,是沟通天道和人道的桥梁,因此“诚”是 中庸的关键所在。
17.05.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019



国 文



经 典




山东省莱芜一中语文组 毕玉俊1
中庸及作者
•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中庸》和《大学》都 是儒家经典的组成部分。关于《中庸》的作者,司马迁、 郑玄、程颐、朱熹等人都认为是子思所作。孔门中子思就 有二人,一个是孔子的弟子原宪,字子思。另一个是孔子 的孙子孔伋,字子思。古今学者都认为是后一个子思,因 前一个原宪无绩可述。
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
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 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 这一主题思想主要体现在《中庸》第一章。
•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言简
意赅地揭示了中庸之道这一主题思想的核心是自我
教育。“天命之谓性”是指人的天性是善良的。
• (4)鬼神与圣人合一
• 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还包括了鬼神与圣人合一。《中庸》
第二十九章:“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
王而不谬,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
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
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质证于鬼神没有疑
问,就算是懂得认识了天;等到百代以后圣人出来也不会
• 中庸之道是孔子提倡、子思阐发的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质
达到太平和合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这一提高人的基本道
德素质达到太平和合的理论和方法包括其主题思想、理论
基础、具体内容、主要原则、检验标准、知行方法、重要
17.0途5.20径19 等方面的内容。
4
1.主题思想
•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 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
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视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天人合
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
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
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
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
天地参矣”的境界。“与天地参”是天人合一。这才是
《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因而《中庸》始于“天命
有疑问,就算是认识了人。说明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中的
天包括鬼神,人则包括圣人。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含有
圣人合一。鬼神是天地和祖先的总称。所以古人的天的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