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酸 教案和教学反思
高中化学_氮的循环(硝酸)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改变传统探究方法,我将多个探究点改为一个探究点进行教学。
先用硝酸泄漏的新闻事件引出课题,然后用化学的视角提出问题:问题探究一为什么在事故现场能闻到刺鼻的气味?通过探究一,让学生观察酸的物理性质。
问题探究二为什么在事故现场能看到大片红棕色气体?通过探究二对不稳定性进行分析并结合氧化还原知识分析出硝酸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问题探究三为什么可以用生石灰进行事故处理?通过探究三认识硝酸的酸性。
我让学生写出此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这样很明显就得出,起到酸性的是硝酸中的氢离子。
问题探究四为什么可以用铁罐运输浓硝酸?本次探究,研究硝酸的强氧化性,能是铁铝钝化。
同时演示浓稀硝酸与铜反应的实验。
用注射器进行实验。
教师先向学生说明实验步骤, 然后进行操作。
先把细铜丝放在针筒中, 然后抽取2—3mL稀硝酸,针头用橡皮塞堵住(注意:不可用手)。
观察到无色气体和蓝色溶液后,把注射器竖立针头朝上, 拿掉针头上的橡皮塞, 向外拉注射器, 吸入少量空气。
立即能观察到无色气体变为红棕色。
最后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完成课堂训练。
学情分析本节教学对象是高一普通班级的学生。
在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氧化还原和离子反应,对于硝酸的酸性和强氧化性的学习都是很好的铺垫。
学生的学习热情还是很不错的,所以我打算设计一个有意思的教学线路,带领学生一起研究硝酸的不稳定性、酸性和强氧化性。
硝酸是氮的重要化合物, 而且是工业三大强酸之一。
硝酸的化学性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硝酸的氧化性是教学难点。
硝酸是继硫酸后的另一种强氧化性的强酸,所以在教学上以引导学生类比硫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来学习硝酸的性质。
例如:硝酸具有酸的通性,但它也有自身的一些特性。
通过对硝酸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酸性质的认识,也可以让学生知道硝酸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效果分析在教学中出现有毒气体逸出或者教学进度偏慢慌乱的局面,而且整个教学按教材顺序从上到下, 有条不紊, 在把各个知识点进行一一传授。
高中化学_硝酸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环节1:精彩引入有这样一种物质,它畏光怕热,深居简出;它性格刚烈,脾气暴躁,好与人争锋;他身怀绝技,屡建奇功,是工农业生产中的功臣,是国防工业的脊梁,但在它的推动下,却又使无数生灵惨遭涂炭;它是酸氏王国中的三大天王,与另一位天王关系密切,合体后功力大增,所向披靡,成为水中之王,整个金属帝国无人能敌;他又侠骨柔情,曾因为保护一枚奖章而成为化学史上的一段佳话;它究竟是天使还是魔鬼?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同走进硝酸的世界。
设计意图:用精彩的语言浓缩硝酸的主要性质,统摄全课,设置悬疑,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新闻播放:无锡某国道一辆运送硝酸的铝罐车发生侧翻,现场弥漫着大量红棕色烟雾,可闻到刺鼻的气味。
消防人员立即进行喷水稀释、碱水泼洒处理,以防其扩散、污染环境。
设计意图:通过新闻报道,学生仿佛置身事故现场,真切感受硝酸泄漏的惊险瞬间,认识到不合理使用化学物质会引起环境污染。
环节2:新闻解读问题1 刺鼻的气味,喷水的措施能说明硝酸具有哪些物理性质?问题2 现场弥漫的红棕色烟雾是什么?是如何形成的?结合氧化还原守恒规律推测产物并写出化学方程式,并思考应如何保存硝酸。
问题3 怎样处理泄漏的硝酸比较恰当?体现了硝酸的什么性质?问题4 铝的性质活泼,为何能用铝罐车运输浓硝酸?问题5 铜是一种活动性较弱的金属,能否用铜制容器来盛放浓硝酸呢?学生活动1:由问题1结合浓硝酸实物展示,观、闻、思,归纳硝酸的物理性质。
学生活动2:通过问题2认识硝酸的不稳定性,巩固氧化还原知识,结合实物展示,感悟硝酸的保存方法。
学生活动3:通过问题3回顾酸的五个通性,从分类的角度研究物质的性质。
学生活动4:由问题4引出硝酸的强氧化性,从化合价的角度研究物质的性质。
学生活动5:由问题5引出本节课重难点,通过实验探究硝酸的强氧化性。
设计意图:以问题驱动的方式,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获取知识。
充分利用新闻提供的信息,从生活实际出发,层层递进,引出问题并预测硝酸的性质,让问题成为贯穿课堂的一条主线,通过对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建构硝酸的性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探究能力,让学生体验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成功喜悦感。
《硝酸》教案
《硝酸》教案《硝酸》教案一、教学目标: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用比较的方法(与硫酸比较)学习掌握HNO3的性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HNO3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方法:目标教学法+实验探究法 +阅读训练四、教学设计:(分两课时完成)1、教师陈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任务,让学生明确学习重点。
2、一分钟记忆力比赛:C + HNO3—、Cu + HNO3(浓)—、Cu + HNO3(稀)—、HNO3—(学生快速记忆,并整理到错题本上)。
3、关于HNO3物理性质的教学。
采用一分钟记忆力比赛,然后让学生复述回答,师生评价、补充。
然后教师设疑:为什么“发烟”二字用引号?(意在强调烟和雾的区别)。
4、关于HNO3化学性质的教学,程序如下:(1)开展4分钟阅读竞赛(粗读),回答下列问题:浓HNO3和浓H2SO4在化学性质方面有何异同?(学生回答,师生总结完善)(2)分别学习 HNO3的'化学性质——不稳定性和氧化性。
具体如下: A、关于HNO3的不稳定性的教学。
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阅读探究:(约5分钟)(1)为什么应把HNO3(特别是浓HNO3)盛放在棕色瓶中?以前我们接触过的物质中,哪些物质也要盛放在棕色瓶中?(2)为什么我们有时可以看到浓HNO3呈黄色?(3)分析HNO3分解反应原理:a.被氧化、被还原的元素分别是什么?b.氧化产物、还原产物分别是什么?c.电子转移数是多少?试用单线桥法表示。
讨论学习后,教师板书。
B、关于HNO3的氧化性的教学,教学程序如下:(1)实验探究:让两组同学分别演示浓HNO3、稀HNO3和Cu的反应,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表述现象,并分析原理,教师板书方程式。
(约5分钟)(2)阅读探究:让学生开展3分钟阅读竞赛,归纳总结金属和HNO3反应的规律,并和浓硫酸相比较。
最后通过提问,补充、完善,师生总结并做好笔记。
(约8分钟)(3)关于HNO3和C及其它物质的反应,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自学完成。
高中化学硝酸教案人教版
高中化学硝酸教案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硝酸的性质、结构和制备方法;2.掌握硝酸的应用领域和危害;3.掌握硝酸与金属的反应,以及硝酸的还原反应;4.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硝酸的制备方法和性质;2.硝酸与金属的反应和还原反应。
三、教学内容:1.硝酸的性质和结构:(1)硝酸是一种强酸,具有腐蚀性和氧化性;(2)硝酸的分子式为HNO3,结构为O=N-OH。
2.硝酸的制备方法:(1)硝酸的实验室制备方法:硫酸和硝酸钠的反应;(2)硝酸的工业制备方法:氮气与氧气在高温高压下的催化合成。
3.硝酸的应用领域和危害:(1)硝酸在农业、化工、医药等领域有广泛应用;(2)硝酸具有一定的腐蚀性和毒性。
4.硝酸与金属的反应:(1)硝酸与金属的反应产生氮氧化物和水;(2)硝酸与不同金属的反应速度和产物有所不同。
5.硝酸的还原反应:(1)硝酸能够发生还原反应,将NO3-还原为氮气;(2)硝酸的还原反应通常是由金属还原剂或还原性有机物引发的。
四、教学方法:1.教师讲解结合实例,引导学生理解硝酸的性质和结构;2.实验教学,让学生亲自操作,深入理解硝酸的制备方法和反应特点;3.课堂讨论,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
五、教学评价:1.形成性评价:课堂讨论、实验操作和课堂答题等;2.总结性评价:期末考试、实验报告撰写等。
六、教学反思:1.要充分利用实验教学,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2.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全面理解硝酸的性质和应用。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实际操作需根据教学情况做出调整。
《硝酸》的教案的教学设计
《硝酸》的教案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准确描述硝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了解硝酸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3.掌握硝酸的安全使用方法。
二、教学重点:1.学生对硝酸的化学性质的掌握。
四、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硝酸试剂、试管、酒精灯等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5分钟)讲师从安全意识出发,提问学生日常生活或工作中可能接触到的化学物品,引起学生的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做铺垫。
先从硝酸的外观、颜色、透明度、稠度等一系列物理性质入手,让学生在观察中更深入地认识硝酸。
接着,通过实验展示硝酸的化学性质——与金属的反应、与碱的反应、产生氧化剂、红外光谱的特点等,让学生全面了解硝酸的性质,加深对硝酸的认识。
讲师先介绍硝酸的历史和重要性,然后从硝酸的制备方法和应用两个方面做介绍。
制备方法主要包括硝酸的化学制备、硝酸的真空蒸销和阳极氧化法等几种方法,应用方面介绍硝酸在化学、生物、医疗、环保、制冷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为了避免学生因接触硝酸而发生化学伤害,讲师向学生详细介绍硝酸储存的要求、使用时的注意事项等,让学生更深入了解如何安全使用硝酸。
学生可以针对国内外发生的硝酸事故进行讨论,让学生进一步关注安全问题。
5.实验演示(20分钟)讲师进行硝酸与金属的实验演示,让学生了解硝酸与金属反应的情况。
此外,讲师也可以展示硝酸与其他物质反应的实验过程,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硝酸的性质的认识。
6.课堂小结(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的硝酸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制备方法、应用及安全使用方法,加深学生对硝酸的了解。
六、教学评价:1.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讨论的次数及质量。
2.通过实验确认学生对硝酸的理解程度。
3.在学生的讨论中是否出现对于硝酸安全使用的情况的学习对生活的启示。
4.对学生避免错误的知识掌握进行指导。
高中化学_第3课时 硝酸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学习目标】:了解硝酸的物理性质及硝酸常显黄色的原因;能用语言叙述硝酸的物理化学特性;能准确书写硝酸见光或受热分解、浓、稀硝酸分别与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会判断浓、稀硝酸氧化性的强弱。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硝酸的物理性质(易溶于水、挥发性)。
(2)掌握硝酸的化学性质(不稳定性、强氧化性和强酸性)(3)了解硝酸的用途。
2.过程与方法(1)通过硝酸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和运用知识的能力;(2)利用实验的手段,使学生掌握硝酸的特性——强氧化性,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3)利用分析演绎的方式,使学生掌握硝酸与碳的反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浓硝酸、稀硝酸的对比和分析,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通过硝酸的用途让学生对化学为提高人类生活作出贡献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硝酸的不稳定性和强氧化性。
【教学难点】硝酸的强氧化性。
【学法点津】实验探究法、观察分析法、类比法、计算机辅助教学法。
【教学准备】1、多媒体视频、课件。
2、改进的铜与硝酸反应分组实验装置及药品、试管、试管架、烧杯、温度计、铜片、稀硝酸、浓硝酸、浓盐酸。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情境导入,引出课题〖课件投影〗从物质转化网络感受物质的价态变化,书写化学方程式,初步感受硝酸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向求知的欲望,开始对新知识的探求。
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感受到了学习硝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板书设计】硝酸一、硝酸的物理性质二、硝酸具有酸的通性三、硝酸的特性1、浓硝酸的不稳定性2、硝酸的强氧化性(1)硝酸与金属单质的反应(2)硝酸与非金属单质的反应(3)与还原性化合物的反应四、硝酸的用途【学情分析】1.本课的学习内容系高中必修阶段无机物的最后一块内容,学生已对无机物的知识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所以对硝酸的氧化性实验探究会比较成功,根据现象分析结果比较正确到位;2.本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对浓硝酸和稀硝酸的强氧化性的区别和对应还原产物的不同产生一定的理解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比较的方法,3、通过探究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硝酸与金属的反应复习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
2023年高一化学教案化学教案-硝酸(精选3篇)
2023年高一化学教案化学教案-硝酸(精选3篇)教案 1:硝酸的性质和用途教学目标:1. 了解硝酸的基本性质和特点。
2. 掌握硝酸的常见用途和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硝酸的性质和用途教学难点:如何进行实验操作并观察分析硝酸的性质教学准备:硝酸,大理石,锌粉,氢氧化钠溶液,红色石蕊试液教学过程:导入: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硝酸是什么吗?它有哪些用途?”请学生回答并进行讨论。
Step 1:讲解硝酸的基本性质和特点-介绍硝酸的化学式和结构式。
-讲解硝酸的酸性质以及它与金属、非金属氧化物的反应。
Step 2:实验演示1. 将硝酸试剂滴加到大理石碎片上,观察并解释现象。
2. 将硝酸滴加到锌粉上,观察并解释现象。
3. 将硝酸溶液滴加到氢氧化钠溶液中,观察并解释现象。
Step 3:讲解硝酸的常见用途和重要性-介绍硝酸作为强酸的多种用途,如制药、化肥、火药等。
-讲解硝酸作为铜的腐蚀剂的应用。
Step 4:巩固与拓展-展示硝酸的成分检验方法并进行实践操作。
-进行相关习题训练,巩固所学知识。
结束语: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硝酸的性质和用途,并强调硝酸的重要性和应用范围。
教案 2:硝酸的制备和性质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硝酸的制备方法和条件。
2. 了解硝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硝酸的制备和性质教学难点:硝酸的制备方法和条件教学准备:硝酸,硫酸,纯净水,蒸馏烧瓶,减压漏斗,试管,试管架,试管夹教学过程:导入: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硝酸是如何制备的吗?它有哪些特点?”请学生回答并进行讨论。
Step 1:讲解硝酸的制备方法和条件介绍硝酸的制备方法,包括硝化法和还原法。
详细讲解硝化法的原理和步骤,并说明硫酸在制备硝酸中的作用。
Step 2:实验演示1. 进行硝化法制备硝酸的实验演示,观察反应过程并解释现象。
2. 进行还原法制备硝酸的实验演示,观察反应过程并解释现象。
高中化学必修二硝酸教案
高中化学必修二硝酸教案
一、教学内容概述
硝酸是一种常见的无机酸,化学式为HNO3,是一种无色液体,有强烈刺激性气味。
硝酸广泛应用于冶金、医药、农业等领域。
本节课将介绍硝酸的性质、制备方法以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硝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掌握硝酸的制备方法;
3. 了解硝酸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硝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难点:硝酸的制备方法
四、教学过程
1. 展示实验室中的硝酸,并让学生观察其外观、气味等物理性质。
2. 讲解硝酸的化学性质,包括其腐蚀性、酸性等。
3. 介绍硝酸的制备方法,包括化学合成法和电解法等。
4. 分组讨论硝酸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并结合实例进行展示。
5. 进行小实验,观察硝酸与金属、碱等物质的反应过程。
6.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并布置相关作业。
五、教学评估
1. 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思维活跃度和问题解决能力;
2. 作业评定,检测学生对硝酸知识的掌握情况;
3. 学生主持小实验,并就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重硝酸的性质和应用,通过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更好地理解硝酸的相关知识。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增加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高中必修二硝酸教案
高中必修二硝酸教案教案标题:高中必修二化学《硝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硝酸的基本概念、性质、制备方法和应用;了解硝酸的化学反应和危害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硝酸的制备方法、性质和应用。
2. 难点:硝酸与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机理。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1. 硝酸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介绍a. 硝酸的定义和分类b. 硝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c. 硝酸的危害性和防护措施2. 硝酸的制备方法a. 硝酸的工业制备方法b. 硝酸的实验室制备方法3. 硝酸的应用a. 硝酸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b. 硝酸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c. 硝酸在医药和军事领域的应用4. 硝酸的化学反应a. 硝酸与金属的反应b. 硝酸与碱的中和反应c. 硝酸与有机物的反应5. 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教育a. 硝酸的危害性和防护措施b. 硝酸生产和使用中的环保问题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讲授法:介绍硝酸的基本概念、性质、制备方法和应用。
2. 实验法:进行硝酸的制备实验和相关化学反应实验。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硝酸的应用案例和相关环保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
4. 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展示硝酸的生产过程和应用场景。
五、教学评价与反馈:1.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撰写硝酸制备实验和相关化学反应实验的实验报告。
2.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硝酸的应用案例和环保问题展开讨论,评价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案例分析:布置相关案例分析作业,评价学生对硝酸应用和环保问题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反思与改进:1. 结合学生实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使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和学习需求。
2. 多元化评价:探索多种评价方式,如开展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发展。
2023年最新-《硝酸》教案优秀6篇
《硝酸》教案优秀6篇《硝酸》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的确定在课程标准中,对该节内容描述为“运用发酵食品加工的基本方法”。
该条内容标准属于独立操作水平,要求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泡菜的制作,并尝试对亚硝酸盐的含量进行检测。
通过本课题的开展,可以使学生了解生活中我们所吃的泡菜是怎么制作的,泡菜中可能含有较多的亚硝酸盐是怎么产生的,如何去测定泡菜中的亚硝酸盐的含量。
据此,将本节教学目标确定为:1、了解泡菜制作的原理、方法,尝试制作泡菜;2、了解亚硝酸盐对人体的危害及测定其含量的原理,尝试用比色法测定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变化,讨论与此相关的食品安全问题。
其中制作泡菜并测定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是本节的重点;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是本节的难点。
在进行本课题的教学时,要以实验为依托,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泡菜制作的方法、步骤以及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方法。
二、教学设计思路通过日常生活中人们喜爱的泡菜食品,引入主题──制作泡菜并测定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引导学生关注食品安全,注重身体健康。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列举一些自己喜欢的泡菜,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顺利进入本课题的研究。
在进行实验设计时,先给学生展示泡菜制作及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实验流程,让学生依据实验流程设计制作泡菜的实验步骤,并学会检测泡菜中亚硝酸盐的方法。
三、教学程序设计学习阶段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引入课题从课题背景入手,介绍泡菜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出的一种经过微生物发酵的腌制食品。
泡菜是怎样腌制的呢?在腌制过程中,为什么需要对亚硝酸盐的含量进行检测?学生进行分析、讨论、交流。
通过课题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展开课题。
泡菜制作的基础知识教师引导学生看课本,了解有关乳酸菌的基础知识:泡菜的制作离不开乳酸菌,乳酸菌包括乳酸杆菌和乳酸链球菌,它们都是严格的异养厌氧型的细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
亚硝酸盐:亚硝酸盐为白色粉末,易溶于水,在食品生产中常用作食品添加剂。
(完整版)硝酸教案
第三节硝酸(第一课时)授课教师广西柳州高中吕婷课的类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硝酸的物理性质(易溶于水、挥发性)。
2、掌握硝酸的化学性质(不稳定性、强氧化性和强酸性)。
3、了解王水的性质和硝酸的主要用途。
4、常见仪器的组合应用,简单实验设计。
过程与方法1、通过硝酸强氧化性实验探究,提高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推理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探究能力,分析、综合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案应用,把高效课堂的意识落实到具体的学生活动中,养成动手动脑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情感与价值观1、通过浓硝酸和浓硫酸;浓硝酸和稀硝酸的对比和分析,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2、通过硝酸的用途让学生对化学为提高人类生活作出的贡献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3、通过化学史上的典故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硝酸的强氧化性教学难点硝酸强氧化性知识点的应用教学方法学案导学;问题探究式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平台和辅助软件;自己设计的实验装置设计说明本节课是一次关于高效课堂和学案导学的实践探究。
硝酸性质和用途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新闻事件和课堂实验分别是本节课学生学习过程的两条途径。
通过对新闻材料的分析和学案导学学生可以自己完成对物理性质的学习和理解,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硝酸化学性质的学习过程中,首先对新闻材料进行分析引出硝酸具有不稳定性,并对酸的通性复习回顾,再探究硝酸的特性——强氧化性,培养学生从普遍性到特殊性这一认识事物规律的辩证思维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的知识探究硝酸的强氧化性并结合实验探究解决生活实践中的相关问题,培养学生从理论认识上升到实验探究,并最终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程序②怎样鉴别久置的硝酸?思考、评价学案。
了解硝酸的实验室保存方法,感受化学知识的应用。
(认识硝酸的酸性)引导学生从新闻材料中事故处理的办法理解硝酸的酸性,复习酸的通性的知识,填写学案上的对应部分。
高二化学教案硝酸(第二课时)(精选3篇)
高二化学教案硝酸(第二课时)(精选3篇)教案一:课题:硝酸(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硝酸的化学性质和应用。
2.学习硝酸的制备方法。
3.掌握硝酸的化学式及其反应方程式。
教学重点:掌握硝酸的制备方法和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理解硝酸的化学性质和应用。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烧杯、试管、试剂瓶等。
实验药品:硝酸铜、稀硫酸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5分钟)老师用实验室中常见的化学品烧杯等展示给学生看,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些化学品的名称,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二、讲解硝酸的化学性质和应用(15分钟)老师通过讲解和例子,引导学生了解硝酸的化学性质和应用,如硝酸具有腐蚀性、氧化性和毒性,可以用作制药、肥料、爆炸物等。
三、介绍硝酸的制备方法(15分钟)老师通过讲解和实验演示,介绍硝酸的制备方法,包括硝酸铜和稀硫酸的反应制备硝酸。
四、总结归纳(5分钟)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让学生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五、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
教学反思:此节课通过实验演示和讲解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对硝酸的化学性质和制备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通过对硝酸应用领域的介绍,增加了学生对硝酸的兴趣。
但是,教学中可以加入更多的互动环节,增加学生的参与度。
教案二:课题:硝酸(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硝酸的理化性质。
2. 学习硝酸的制备方法。
3. 掌握硝酸与金属的反应以及硝酸的中和反应。
教学重点:掌握硝酸与金属的反应以及硝酸的中和反应。
教学难点:理解硝酸的化学性质及其反应机制。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烧杯、试管、试剂瓶等。
实验药品:硝酸铜、稀硫酸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硝酸的相关图片和实验装置,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硝酸的学习热情。
二、讲解硝酸的理化性质(15分钟)通过讲解硝酸的化学式、分子结构以及分子间的强氢键作用等内容,让学生了解硝酸的分子构造及物理性质。
《硝 酸》教案
《硝酸》教案枝江五中彭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硝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不稳定性、酸性、强氧化性);复习氧化还原知识,深入理解物质氧化性、还原性,学会运用氧化还原理论来研究化学变化。
2、能力目标:2、能力目标:通过探究硝酸的性质,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积极观察、主动探索,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知识迁移和应用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掌握浓、稀硝酸性质的差异,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帮助学生树立起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实验习惯和科学态度;增强学生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硝酸的化学性质:不稳定性、酸性、强氧化性【教学难点】难点:硝酸的强氧化性【教学方法】采用“提出问题——实验——观察分析——研究讨论——结论——应用”的边讲边实验的实验探索模式进行施教,主要方法有实验探索、对比分析、归纳概括、迁移应用、练习巩固等。
【教具准备】药品:浓、稀硝酸各1,铜片若干仪器:大试管2,小试管架1,试管夹1,酒精灯1,单孔塞(带导管、塑料袋)2,镊子1,火柴1【教学过程】环节一:复习1-1、回顾酸的通性。
意图:为后面略讲硝酸的酸性创造条件。
1-2、用氧化还原理论分析酸与金属的反应,理解酸的氧化性。
意图:为认识硝酸区别于普通酸的不同点——氧化性酸打伏笔。
环节二:引入2-1、展示三种酸的标签,让学生根据标签找出硝酸。
意图:认识硝酸的物理性质,引入新课。
环节三:新课3-1、阅读教材,了解基本内容。
意图:培养自学能力。
3-2、硝酸的物理性质:属略讲内容,其中重点介绍常用浓硝酸的浓度、硝酸的易挥发性、发烟现象。
意图:了解硝酸的物理性质。
3-3、展示图片:浓稀硝酸、浓硝酸泄漏。
意图:引导学生注意浓硝酸的颜色,为学习硝酸的不稳定性打伏笔。
3-4、硝酸的不稳定性:解疑浓硝酸的颜色,引申——硝酸的保存。
意图:充分认识硝酸的不稳定性。
3-5、硝酸的酸性:略讲,因为学生已经对酸的通性有较深的认识。
化学教案-第三节 硝酸
化学教案-第三节硝酸教学目标:1. 理解硝酸的定义和性质;2. 掌握硝酸的命名和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3. 了解硝酸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 硝酸的定义和性质;2. 硝酸的命名和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1. 硝酸的命名和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2. 硝酸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示波镜、硝酸、硝酸盐、阿拉伯胶、纸杯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 教师向学生介绍硝酸的概念,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教师展示硝酸的样本,让学生观察和品味其性质。
二、讲解硝酸的定义和性质1. 硝酸是一种强酸,能溶解金属、氧化物和碱。
2. 硝酸具有刺激性气味、腐蚀性和易爆性。
3. 硝酸的分子式为HNO3,是一种有机酸。
三、讲解硝酸的命名方法1. 一元酸的命名方法:酸根+ic酸。
例如:硝酸根(NO3-)的酸为硝酸(HNO3)。
2. 二元酸的命名方法:先写酸根的名称,再在根名上加上数目前缀和酸字。
例如:二氧化硫(SO2)和氧气(O2)混合后生成的酸为二硫酸(H2SO3)。
四、讲解硝酸的化学方程式表示方法1. 硝酸与金属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金属 + 硝酸→相应的金属盐 + 气体(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等) + 水。
例如:铁(Fe)和硝酸反应得到硝酸铁(II)(Fe(NO3)2)、一氧化氮(NO)和水(H2O)。
2. 硝酸与氧化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氧化物 + 硝酸→相应的盐 + 气体(二氧化氮等) + 水。
例如:氢氧化钠(NaOH)和硝酸反应得到硝酸钠(NaNO3)、二氧化氮(NO2)和水(H2O)。
五、讲解硝酸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1. 硝酸的生产:通过硝化反应得到硝酸。
2. 硝酸在肥料生产中的应用:作为氮源,促进植物生长。
3. 硝酸在炸药制造中的应用:作为氧化剂,增加爆炸力。
4. 硝酸在金属加工中的应用:作为脱氧剂,去除金属表面的氧化物。
六、实验演示1. 将一小块锌片放入硝酸中,观察反应过程。
2. 将铁钉放入硝酸中,观察反应过程。
2023年高二化学教案硝酸(精选3篇)
2023年高二化学教案硝酸(精选3篇)教案1:硝酸的性质和用途课时安排:1个课时教学目标:1. 掌握硝酸的化学结构和分子式。
2. 理解硝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 了解硝酸的主要用途。
教学重点:1. 硝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硝酸的主要用途。
教学难点:理解硝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步骤:步骤1:导入(5分钟)教师利用幻灯片或实验引入硝酸话题,引起学生的兴趣。
步骤2:探究硝酸的常见性质(15分钟)教师通过实验或示意图,展示硝酸的常见性质,如颜色、味道等。
步骤3:介绍硝酸的化学性质(15分钟)教师讲解硝酸的化学性质,包括反应性、氧化性等,并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步骤4:讨论硝酸的用途(1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硝酸的主要用途,如肥料制造、爆破药等,并引导学生思考硝酸的用途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步骤5: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留出时间为学生解答问题。
教学辅助手段:幻灯片、实验器材教学扩展:1. 学生可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硝酸的用途。
2. 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硝酸的一些反应,加深对硝酸化学性质的理解。
教案2:硝酸盐的制备和特性课时安排:1个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硝酸盐的化学结构和性质。
2. 掌握硝酸盐的制备方法。
3. 理解硝酸盐的一些特性。
教学重点:1. 硝酸盐的化学结构和性质。
2. 硝酸盐的制备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硝酸盐的化学结构。
教学步骤:步骤1:导入(5分钟)教师利用实验或图示引入硝酸盐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步骤2:讲解硝酸盐的化学结构(10分钟)教师讲解硝酸盐的化学结构,以及硝酸盐的通式和分子式。
步骤3:介绍硝酸盐的制备方法(15分钟)教师介绍硝酸盐的制备方法,包括通过硝酸和金属的反应制备、通过硝酸和碳酸盐的反应制备等。
步骤4:学生操作实验(20分钟)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硝酸盐的制备实验,学生通过实验加深对硝酸盐制备方法的理解。
步骤5:整理和总结(10分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整理实验结果,并总结硝酸盐的制备方法和特性。
高中化学_硝酸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自然界中的元素——硝酸》教学设计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学诱思【感悟高考】答案:学生思考、解答。
关注高考试题,引起共鸣教材回归一、硝酸的性质1.物理性质纯硝酸是无色、易挥发、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密度为1.5027g/cm3,沸点是83℃,常用浓硝酸质量分数为69%,98%以上的硝酸叫发烟硝酸。
2.化学性质(1)酸的通性。
(2)不稳定性(硝酸越浓越易分解)光照或加热4HNO3======= 2H2O + 4NO2↑+ O2↑(3)强氧化性、a、与金属反应;不产生氢气,N元素被还原4HNO3(浓) + Cu = Cu(NO3)2+ 2NO2↑+ 2H2O ;8HNO3(稀) + 3Cu = 3Cu(NO3)2+ 2NO↑+ 4H2O分析上述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并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
反应规律:浓硝酸;高价金属 + NO2稀硝酸高价金属 + NO学生完成,巩固基础知识的掌握。
学会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复习基本方法。
检查学生对本部分内容的掌握情况。
能从氧化还原反应角度展开复习。
试写出铁与稀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铁粉少量Fe + 4HNO3(稀) = Fe(NO3)3+ NO↑+ 2H2O铁粉过量3Fe + 8HNO3(稀) = 3Fe(NO3)2+ 2NO↑+ 4H2O钝化:常温下,铁和铝遇浓硝酸和浓硝酸表面发生钝化,故浓硝酸、浓硫酸的贮存和运输可用铝(铁)槽车运输。
若加热,则铁和铝都会跟浓硝酸、浓硫酸反应。
b、与非金属反应浓硝酸与碳反应C + 4HNO3=CO2↑+ 4NO2↑+ 2H2O硝酸浓度越大,氧化性越强。
氧化性:浓硝酸> 稀硝酸当硝酸与金属或非金属及某些有机物反应时,反应物或反应条件不同,硝酸被还原所得到的产物也不同。
当堂达标1.在铜下稀HNO3的反应中,若有1mol HNO3被还原,则被氧化的铜的物质的量为A、8/3molB、3/8molC、3molD、3/2mol2、浓硝酸与下列物质反应时,硝酸即表现也氧化性,又表现出酸性的是A、Cu(OH)2B、CuC、木炭D、FeO3、可以不用棕色瓶保存的试剂是A、氨水B、氯水C、浓硝酸D、氯化银4、将铁屑溶于过量盐酸后,再加入下列物质,会有三价铁生成的是A、H2SO4B、氯水C、Zn(NO3)2D、CuCl25、将17.6g FeS 跟足量的浓硝酸反应,生成 Fe(NO3)2 H2SO4 NO2H2O,在参加反应的硝酸中没有被氧化的硝酸为A、25.2gB、37.8gC、0.4molD、0.6mol6、在反应5NH4NO3 =4N2↑+2HNO3+9H2O 中,发生氧化反应的氮元素与发生还原反应的氮元素的物质的量之比为强化硝酸的复习效果A、3:5B、5:3C、5:4D、4:5高考连接下述实验中均有红棕色气体产生,对比分析所的结论不正确的是()①②③A由①中的红棕色气体,推断产生的气体一定是混合气体.红棕色气体不能表明②中木炭与浓硝酸产生了反应C由③说明浓硝酸具有挥发性,生成的红棕色气体为还原产物D③的气体产物中检测出CO2,由此说明木炭一定与浓硝酸发生了反应讨论对比、分析,得出正确结论将相关知识进行整合提高深化拓展向50mL 稀H2SO4与稀HNO3的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铁粉,假设加入铁粉的质量与产生气体的体积(标准状况)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且每一段只对应一个反应。
高中化学_硝酸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章节题目:硝酸【学习目标】知识目标:认识硝酸(浓、稀)的氧化性;能力目标:进一步强化对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理解与认识;情感目标:通过了解硝酸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浓化学习化学兴趣。
【课前练习】1、化学工业上的“三大强酸”指的是哪三种酸?2、已知:实验室制备氯气通常用浓盐酸与MnO2在加热条件下反应来制得,其反应方程式如下:MnO2+4HCl(浓)=△= MnCl2+Cl2↑+2H2O,试回答:(1)写出上述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05mol的MnO2与足量的浓盐酸充分反应,标准状况下生成的氯气的体积为_________(3)HCl在该反应中的作用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性;(4)在MnO2过量的情况下,HCl能否完全反应?为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3、写出Cu与浓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回答下列问题(1)H2SO4在该反应中的作用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性Array(2)在Cu过量的情况下,H2SO4能否完全反应?为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课堂探究】一硝酸的氧化性1、浓硝酸与Cu的反应现象:化学方程式:2、稀硝酸与Cu的反应现象:化学方程式:问题1:Cu+4HNO3(浓)=Cu(NO3)2+2NO2↑+2H2O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试分析:上述两个反应中HNO3作_________________,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2:稀硝酸、浓硝酸、浓硫酸都具有强氧化性,其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硝酸教学反思
硝酸教学反思硝酸教学反思硝酸教学反思主要是老师对自己在课堂上的教学情况进行回顾和总结,从中发现问题和不足以取长补短。
以下是硝酸教学反思,欢迎阅览!硝酸教学反思【1】在初中学习了硝酸的通性,对于硝酸的氧化性只是简单学习。
本节是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硝酸强氧化性和不稳定性。
从硝酸与金属反应不生成氢气导入,介绍了硝酸的两种特性—强氧化性和不稳定性。
硝酸的氧化性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从实验入手,通过引导学生观察铜与浓硝酸和稀硝酸反应时的现象不同,加深学生对硝酸氧化性的认识及对反应产物的记忆,同时也解开了学生在初中时学习实验室制氢气时不能选用硝酸的疑惑。
并且还能从反应中氮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和电子得失,来简单分析硝酸与金属的反应,使学生理解反应的实质,同时也复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
学生心里都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
新课程的教学关键,是教师应创设利于学生探索、求新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和探索规律的机会,让学生在主动求知的过程得以快速成长。
我在本节课从学生生活入手,通过硝酸泄露事件让学生探索硝酸的性质,增强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在研究硝酸氧化性时,渗透了量变引起质变的唯物辨证论,让学生通过实验感受了化学世界的奥妙。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在实验结果讨论过程中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设计的三个实验,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更渗透了实验是化学研究的基础的思想。
我在课程中穿插了“王水溶解金奖章”的小故事和硝酸用途的图片介绍,把抽象知识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硝酸教学反思【2】本节课主要内容是硝酸的制备及硝酸的习题课。
就本节内容设定教学目标是:1、回顾硝酸的性质;2、了解硝酸的制备方法;3、完成并点评课后练习。
教学过程安排:首先让学生回顾硝酸的物理性质如:色、态、味、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等,默写硝酸的化学性质中的重点方程式如:浓硝酸与铜的反应,稀硝酸与铜的反应,硝酸的不稳定性,浓硝酸与炭的反应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氮的循环(第三课时)
硝酸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硝酸的物理性质;
(2)掌握硝酸的不稳定性和强氧化性等两大特性。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硝酸泄露事件的录像,培养观察、归纳的能力
(2)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分析推理、知识迁移及实际应用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通过硝酸泄露事件的录像,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培养严肃认真、事实事求是的实验习惯和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
硝酸的两大特性:不稳定性和强氧化性
三、教学难点:
对硝酸强氧化性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观看视频】浓硝酸泄露
【课堂互动1】根据新闻材料的图片一回答下列问题:
1. 硝酸刚泄漏时空气中的白雾体现了硝酸的什么性质?
2.消防人员对现场进行了喷水处理,这同时说明它怎么样?
展示一瓶浓硝酸,观色,闻味,看瓶口出现的现象等,描述硝酸的物理性质;
【归纳整理】
一、硝酸的物理性质:
纯净的硝酸是色、易、有气味的液体,它具有酸性、、。
硝酸能以于水。
市售常用浓硝酸:质量分数为;密度为1.42 g/cm3
“发烟”硝酸:质量分数为。
【课堂互动2】根据新闻材料的图片二回答下列问题:
“红棕色”可能是什么物质?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物质,说明硝酸具有什么性质?
【归纳整理】
二、硝酸的化学性质
1. 不稳定性
见光或受热容易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为什么久置的浓硝酸呈黄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硝酸浓度越大越易分解,因此,浓硝酸应储存在___________瓶中,避光保存放置于_____________处。
【课堂互动3】根据新闻材料的图片三回答下列问题:
在抢险过程中,运来的石灰起什么作用,体现了硝酸的什么化学性质?
【归纳整理】
2. 酸性
①硝酸能使________ ___;
②硝酸能与_______ ____反应,例:;
③硝酸能与___________ 反应,例:;
④硝酸能与_____________ ____反应,例:;【课堂互动4】探究金属与硝酸反应
【实验1】Cu与浓硝酸反应
过程:在50ml大号玻璃注射器中放入一小串螺旋状铜丝,吸取15ml 15mol/L浓硝酸,堵住管口,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现象:。
结论:生成和;
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2】Cu与稀硝酸反应
过程:在50ml大号玻璃注射器中放入一小串螺旋状铜丝,吸取15ml 4mol/L稀硝酸,堵住管口,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现象:。
结论:生成和;
化学方程式为:
总结:反应中硝酸表现出性和性
【归纳整理】
3. 强氧化性(浓度越大,氧化性越)
(1)硝酸与铜反应
Cu与浓硝酸反应
Cu与稀硝酸反应
【课堂互动3】根据新闻材料的图片四回答下列问题:
运输浓硝酸罐车是什么材质的?为什么会使用这种材质?有什么原理?
【归纳整理】
(2). 常温下,浓硝酸可使等金属表面生成而,保护内部金属不与浓硝酸反应,故装浓硝酸可用容器盛放。
【小结】
1. 浓、稀硝酸都具有强氧化性;可将变价金属氧化成最高价态[如:Fe Fe(NO3)3];
2. 浓硝酸的氧化性强于稀硝酸;
3. 一般情况下:浓硝酸被还原为NO2,稀硝酸被还原为NO,(反应不产生氢气)
4. 硝酸具有强氧化性,几乎可以将所有金属(金、铂、钛除外)氧化。
【实验视频】碳与浓硝酸的反应
【归纳整理】
(3)与非金属单质(碳等)的反应:
此反应中,硝酸只表现。
三、硝酸的用途
硝酸是一中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于制造炸药、染料、塑料、硝酸盐等,
在实验室里,它是一种重要的
【本节课概括梳理】
【迁移应用】
1. 从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角度考虑,大量制取硝酸铜最宜采用的方法()
A.Cu + HNO3 (浓)→Cu(NO3)2
B.Cu + HNO3 (稀)→Cu(NO3)2
C.Cu →CuO →Cu(NO3)2
D.Cu + AgNO3→Cu(NO3)2
2. 将铁片放入稀硝酸中,会产生什么现象?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作业】
书面作业:
1、书P84 2(直接做书上)
2、《导与学》P61 7-10
五. 板书:
硝 酸
一、硝酸的物理性质:
二、硝酸的化学性质
1. 不稳定性
见光或受热容易分解
2. 酸性
3. 强氧化性(浓度越大,氧化性越 )
(1)硝酸与铜反应
Cu 与浓硝酸反应
Cu 与稀硝酸反应
(2). 常温下,浓硝酸可使铁、铝等活泼金属钝化
(3)与非金属单质(碳等)的反应:
此反应中,硝酸只表现氧化性。
三、硝酸的用途
4HNO 3
见光 受热或 4NO 2↑+ O 2↑ + 2H 2O
六、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中,自己力图做到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中“以认知过程要素为红线,积极落实三个贯穿要素。
”的教学思想,通过“探索感知,认识现象;理性研究,把握实质;学以致用,迁移深化。
”三个教学环节的教学设计,不断诱导思维,激发情意,关注过程,及时反馈,以此落实认知的“探索观察,研究思维,运用迁移”的三个层次要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保持了较高的参与度。
在学生观看《抢救浓硝酸的槽罐车侧翻新闻视频》时而悬念顿生,在实验探究中主动合作,在归纳规律时积极发言,在理论推导时凝神静思,在知识反馈中满堂喝彩。
正是因为开展探究课堂教学,使我的课堂始终充满了激情,使学生充满了自信,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深深感受到了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巨大魅力。
运用张熊飞教授的“探究性学习方式”,按照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观察(探索)—-思维(研究)――迁移(运用)”来设计教学过程,始终饱含情意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做、动脑思、动笔写、动口议、动眼看,充分实现了五官并用,全面诱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掌握知识。
做到了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更知其如何然,真正实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教师适时点拨使各知识点自然的串在一起,课堂气氛和谐,教学效果在原来基础上有了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