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神经解剖图谱

合集下载

最全人体解剖学图谱

最全人体解剖学图谱
放射影像技术
利用X射线、CT和MRI等放射影像技术对人体进行无创性检查, 以获取内部结构和组织形态的信息。
超声影像技术
利用高频声波显示人体软组织和器官的形态,适用于实时监测和 诊断。
光学成像技术
利用内窥镜、显微镜等光学设备对人体内部进行观察,适用于组 织结构和细胞水平的观察。
人体解剖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总结词:定义
03
详细描述:人体解剖学主要研究人体内部的构造和功能, 包括骨骼、肌肉、内脏、神经系统等各个部分。通过了解 人体解剖学,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体的生理机制和疾病 的发生发展过程,为医学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
人体解剖学的重要性
人体解剖学的重要性:人体解剖学是 医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门课程,是 医学生学习其他医学课程的基础。它 不仅为临床医学提供了理论支持,还 为手术操作、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了 重要的指导。此外,人体解剖学还为 人类的健康和疾病研究提供了丰富的 资料和经验。
运动康复
根据运动员的解剖学特点,制定个性化的运动康复方案,促进其快 速恢复。
运动生物力学
研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物力学特征,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表现和 效率。
05
人体解剖学研究展望
人体解剖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
人体解剖学与生物化学物理地质材料 科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有助于深入 理解人体结构与功能,促进医学和相 关领域的发展。
人体解剖学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应用前景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应用于人体解剖学领域,通过图像识别和 分析,提高医学影像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人工智能在人体解剖学中的应用,有助于建立更加精确的人 体结构模型,为医学教育和培训提供更好的模拟工具,提高 医学专业人员的技能水平。
感谢您的观看

大脑解剖图谱

大脑解剖图谱

9.
颞前动脉:布于颞上回、颞 中回前部。
10. 颞极动脉:起源常有变异, 可发自大脑中动脉主干、脉 络丛前动脉,或与颞前动脉 共干,分2~3支布于颞极。
部及缘上回。
5. 顶后动脉:越缘上回至顶 间沟或其附近,布于缘上 回及顶上小叶下部。
78 精选课件ppt
79 精选课件ppt
80 精选课件ppt
53 精选课件ppt
54 精选课件ppt
55 精选课件ppt
56 精选课件ppt
脑池
57 精选课件ppt
正常解剖 脑池
小脑延髓池:位于后颅窝的后下部,小脑和 延髓之间,向前通第四脑室,向下通脊髓的 蛛网膜下腔
58 精选课件ppt
正常解剖 脑池
桥池:又称桥前池,位于桥脑腹侧面和枕骨 斜坡之间,其内有几根动脉。此池向上通向 脚间池,向后通入小脑延髓池。
间脑
27 精选课件ppt
正常解剖 间脑
位于中脑和端脑之间,与两侧大脑半球 分界不清
两侧间脑之间窄腔称第三脑室 分为5个部分:背侧丘脑(丘脑)、后
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和底丘脑 体积不到中枢神经系统的2%,但结构功
能复杂 上丘脑--松果体 下丘脑—垂体、视交叉
28 精选课件ppt
正常解剖 松果体
小脑上面观
精选课件ppt
小脑下面观
45
46 精选课件ppt
47 精选课件ppt
正常解剖 脑室系统
侧脑室:双侧额角(前角)、体部、三角区(房 部)、枕角(后角)及颞角(下角)
第Ⅲ脑室:位于两侧丘脑和下丘脑之间,为一狭 窄的空腔,经室间孔与侧脑室相通,经导水管与 第Ⅳ脑室相通。室间孔位于前连合上方几毫米处。 第Ⅲ脑室前壁为前连合和终板,底为下丘脑和丘 脑下部组成(矢状面可见视交叉上隐窝和漏斗隐 窝),顶为中间帆,后壁为后连合及松果体隐窝

正常CT解剖图谱

正常CT解剖图谱

正常CT解剖
鞍上池层面(平扫)
鞍上池层面(增强)
膀胱、精囊腺层面
鼻窦冠状层面
鼻窦冠状层面1
鼻窦横断层面
鼻窦横断层面1
鼻咽冠状层面
鼻咽横断层面
鼻咽横断层面1
侧脑室上部层面
侧脑室体部层面
耻骨下支层面
耻骨下支层面1
大脑皮质上部层面
大脑皮质下部层面
胆囊窝、肝总动脉层面(增强)
第二肝门层面(增强)
第三脑室上部层面
第三脑室下部层面
第五腰椎上缘层面(平扫)
第一肝门层面(增强)
耳部冠状层面
耳部冠状层面1
耳部横断层面
耳部横断层面1
肺动脉干与右肺动脉层面(平扫)
肝下缘、肠系膜上动、静脉层面(增强)
颈椎椎间孔层面
颈椎椎体层面
颅底蝶鞍层面
门静脉分叉层面(增强)
气管分叉层面(平扫)
气管分叉层面(增强)
气管上段层面
前列腺层面
前列腺层面1
肾门层面(增强)
肾上极层面(增强)
声门区层面(真声带平面)
声门上区层面(喉前庭平面)
声门上区层面(假声带平面)
声门上区层面(舌骨平面)
声门下区层面
四腔心层面(平扫)
心室层面(平扫)
胸锁关节层面(平扫)
胸锁关节层面(增强)
胸椎椎体层面。

下丘脑影像解剖

下丘脑影像解剖

04
下丘脑影像解剖的临床应用
诊断下丘脑病变
01 诊断下丘脑肿瘤
通过影像解剖可以发现下丘脑区域是否存在肿瘤, 并观察肿瘤的大小、形态和位置,为后续治疗提 供依据。
02 诊断下丘脑损伤
影像解剖可以显示下丘脑在颅脑损伤后的形态变 化,有助于判断损伤程度和预后。
03 诊断下丘脑功能失调
影像解剖可以观察下丘脑区域的结构变化,有助 于诊断下丘脑功能失调相关疾病,如内分泌失调、 睡眠障碍等。
总结词
功能成像、代谢活性评估
详细描述
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可以显示下丘脑的功能活动和代谢活性,对于评估神经功能和疾病进程具有重要意 义。
下丘脑SPECT解剖图谱
总结词
血流灌注成像、药物代谢评估
详细描述
SPEC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 描)可以显示下丘脑的血流灌注情 况,评估药物代谢和神经递质功能。
评估下丘脑功能
01 评估下丘脑分泌功能
影像解剖可以观察下丘脑分泌激素的相关区域, 评估激素分泌情况,为诊断和治疗下丘脑分泌相 关疾病提供依据。
02 评估下丘脑神经功能
通过影像解剖可以观察下丘脑区域神经活动的变 化,评估神经功能状态,有助于诊断和治疗神经 系统相关疾病。
03 评估下丘脑血流灌注
影像解剖可以观察下丘脑区域的血流灌注情况, 评估下丘脑的血流供应状态,为诊断和治疗相关 疾病提供依据。
食信号的平衡。
体温调节
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通过分泌促 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等激素和神经调 节机制,控制体温的稳定。
情绪调节
下丘脑与情绪调节有关,通过与边缘 系统、杏仁核等区域的联系,影响情 绪的表达和行为反应。
02
下丘脑影像学检查方法

头颈部CT与MRI断层解剖图谱健康

头颈部CT与MRI断层解剖图谱健康

- 161 -- 162 -1. 口轮匝肌14. 下颌神经28. 椎动脉2. 提上唇肌15. 咽鼓管29. 脚间池3. 上颌骨腭突与16. 上颌动脉30. 乙状窦切牙管17. 头长肌31. 乳突小房4. 提口角肌18. 下颌后静脉32. 延髓5. 上颌窦19. 下颌支33. 小脑蚓部6. 颧大肌20. 岩悬雍垂肌34. 小脑扁桃体7. 软腭21. 舌咽神经35. 枕骨8. 咬肌22. 枕骨基底部36. 小脑半球后9. 鼻咽23. 颈内动脉叶10. 翼内肌24. 腮腺37. 小脑延髓池11. 颞肌25. 迷走神经38. 头半棘肌12. 腭帆张肌26. 颈内静脉13. 翼外肌27. 舌下神经- 163 -- 164 -1. 口轮匝肌17. 头长肌33. 头夹肌2. 提口角肌18. 鼻咽34. 导静脉与髁3. 上颌骨腭突19. 寰椎前弓管4. 硬腭20. 颈内动脉35. 小脑扁桃体5. 颊肌21. 颈内静脉36. 椎动脉6. 颧肌22. 腮腺37. 枕骨7. 软腭23. 下颌后静脉38. 小脑后叶8. 面动脉24. 迷走神经39. 头半棘肌9. 翼外肌25. 头外侧直肌40. 小脑延髓池10. 咬肌26. 舌下神经11. 翼内肌27. 延髓12. 颞肌28.副神经13. 岩悬雍垂肌29. 乳突小房14. 下颌支30. 枕骨基底部15. 头夹肌31. 二腹肌后腹16. 腭帆张肌32. 脚间池- 165 -- 166 -1. 口轮匝肌17. 寰椎前弓33. 寰椎后弓2. 提口角肌18. 舌咽神经34. 头上斜肌3. 硬腭19. 上颌动静脉35. 头后小直肌4. 齿槽突20. 迷走神经36. 头下斜肌5. 面动脉21. 下颌后静脉37. 头半棘肌6. 颊肌22. 舌下神经38. 头夹肌7. 软腭23. 茎突咽肌8. 咬肌24. 副神经9. 翼外肌25. 腮腺10. 下颌支26. 寰椎横突11. 翼内肌27. 枢椎齿突12. 腭帆张肌28. 二腹肌后腹13. 咽上缩肌29. 延髓14. 喉咽30. 寰椎横韧带15. 头长肌31. 椎动脉16. 颈内动脉32. 头外侧直肌- 167 -- 168 -1. 上唇16. 翼内肌31. 二腹肌后腹2. 切牙左1,2 17. 头长肌32. 寰椎侧块3. 口轮匝肌18. 口咽33. 胸锁乳突肌4. 尖牙(左3)19. 茎突舌肌34. 枢椎齿突5. 提口角肌20. 咽静脉丛35. 脊髓6. 前磨牙(左4,21. 茎突咽肌36. 寰椎横韧带5)22. 腮腺与下颌37. 颈深静脉7. 舌后静脉38. 头最长肌8. 磨牙(6-8)23. 上颌动脉39. 斜方肌9. 颊肌24. 舌咽神经40. 头下斜肌10. 面动脉25. 颈内动脉41. 头半棘肌11. 悬雍垂26. 舌下神经42. 头夹肌12. 咬肌27. 寰椎前弓43. 项韧带13. 腭帆张肌28. 迷走神经14. 下颌支29. 横突(孔)15. 咽上缩肌30. 副神经- 169 -- 170 -1. 口轮匝肌17. 茎突舌骨肌33. 头夹肌2. 舌颏舌肌18. 下颌后静脉34. 脊髓3. 提口角肌19. 颈内动脉35. 颈深静脉4. 上颚20. 舌下神经36. 头下斜肌5. 面动脉21. 腮腺37. 头半棘肌6. 舌下肌22. 颈内静脉38. 斜方肌7. 悬雍垂23. 二腹肌后腹39. 项韧带8. 咬肌24. 迷走神经9. 口咽25. 颈最长肌10. 腭扁桃体26. 副神经11. 翼内肌27. 肩胛提肌12. 咽上缩肌28. 颈长肌13. 腭咽肌29. 胸锁乳突肌14. 颈外动脉30. 椎动脉15. 头长肌31. 头最长肌16. 面神经32. 寰椎椎体- 171 -- 172 -1. 口轮匝肌17. 茎突舌肌33. 头棘肌与多2. 降口角肌18. 颈内动脉裂肌3. 上颚19. 颈长肌34. 颈半棘肌4. 下颌舌骨肌20. 舌下神经35. 脊椎棘突5. 颏舌肌21. 寰椎椎体36. 头夹肌6. 咬肌22. 颈内静脉37. 颈深静脉7. 舌骨舌肌23. 下颌后静脉38.斜方肌8. 下颌下腺24. 副神经39. 项韧带9. 口咽25. 椎动脉10. 咽上缩肌26.迷走神经11. 腭咽肌27. 胸锁乳突肌12. 头长肌28. 颈最长肌13. 咽中缩肌29. 头最长肌14. 颈外动脉30. 肩胛提肌15. 翼内肌31. 脊髓16. 腮腺32. 头半棘肌- 173 -- 174 -1. 颏肌17.喉咽33.颈深静脉2. 降口角肌18.颈外动脉34.肩胛提肌3.下颚19.头长肌35.棘突4. 颈阔肌20.喉上神经36.黄韧带5. 颏舌肌21.颈长肌37.头夹肌6. 下颌舌骨肌22.颈内动脉38.颈棘肌7. 舌骨舌肌23.颈外静脉39.项韧带8.会厌24.颈内静脉40.头半棘肌9. 舌根25.C3 椎体41.斜方肌10.下颌下腺26.副神经11.茎突舌肌27.C4 脊神经根12.口咽28.迷走神经13.茎突舌骨肌29.脊髓14.腭咽肌30.胸锁乳突肌15.二腹肌后腹31.C3 椎板16.咽中缩肌32.椎动脉- 175 -- 176 -1. 下颌骨脉29. 关节突关节2. 降口角肌17. 颈阔肌30. 脊髓3. 下颌舌骨肌18. 头长肌31. 肩胛提肌4. 二腹肌前腹19. 颈总动脉分32. 黄韧带5. 颏舌骨肌叉33. 颈深静脉6. 舌骨体20. 迷走神经34. C3 后弓7. 会厌谷21. 颈内静脉35. 头半棘肌8. 舌骨大角22. 脊神经C3 36. 颈棘肌9. 会厌23. 颈外静脉37. 斜方肌10. 下颌下腺24. 脊神经C2 38. 颈半棘肌11. 喉咽25. 椎动脉39. 头夹肌12. 咽下缩肌26. 胸锁乳突肌40. 项韧带13. 梨状隐窝27. 脊神经根14. 颈长肌C415. 下颌后静脉28. 椎间盘16. 甲状腺上动(C3/4)- 177 -- 178 -1. 甲状舌骨肌17.颈外静脉33.斜方肌2. 胸骨舌骨肌18.脊神经(C4)3. 会厌软骨19.脊髓4. 喉前庭20.脊神经(C3)5. 喉咽21.颈棘肌6. 杓状会厌皱襞22.椎动脉7. 下颌下腺23.颈深静脉8. 咽下缩肌24.脊神经根(C5)9. 颈阔肌25.颈最长肌10.颈总动脉26.中斜角肌11.C4 椎体27.颈半棘肌12.颈长肌28.肩胛提肌13.颈内静脉29.头夹肌14.头长肌30.颈夹肌15.头最长肌31.项韧带16.胸锁乳突肌32.头半棘肌- 179 -- 180 -1. 胸骨舌骨肌19.颈外静脉36.头夹肌2. 甲状舌骨肌20.中斜角肌3. 甲状软骨21.C5 椎体4. 颈阔肌22.椎动脉5. 喉前庭23.脊髓6. 杓状会厌皱襞24.后斜角肌7. 喉咽25.C6 后弓8.颈前静脉26.脊神经根C69. 咽下缩肌27.黄韧带10.胸锁乳突肌28.下关节突11.颈总动脉29.颈棘肌与多裂12.迷走神经肌13.颈长肌30.肩胛提肌14.头长肌31.颈半棘肌15.颈内静脉32.颈最长肌16.脊神经(C4)33.头半棘肌17.C5 横突34.颈夹肌18.脊神经(C5)35.斜方肌。

系统解剖实验报告头颅

系统解剖实验报告头颅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头颅的骨骼结构和功能。

2. 观察头颅的血管、神经和肌肉分布。

3. 掌握头颅各部位的解剖学特征。

二、实验原理头颅是人体的重要部分,保护着大脑和感官器官。

头颅由骨骼、肌肉、血管和神经组成,各部分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其生理功能。

三、实验器材1. 头颅模型2. 解剖刀3. 镊子4. 显微镜5. 解剖图谱四、实验对象头颅模型五、实验方法1. 观察头颅的整体结构,了解其外形和骨性标志。

2. 使用解剖刀小心地剥离头颅皮肤,观察肌肉和血管的分布。

3. 利用显微镜观察头颅内部的神经结构。

4. 对照解剖图谱,识别头颅各部位的解剖学特征。

六、实验结果1. 头颅骨骼:- 颅骨由22块骨头组成,包括顶骨、颞骨、额骨、鼻骨、颧骨、下颌骨等。

- 颅骨之间通过缝或关节连接,形成坚固的保护结构。

- 骨性标志:如眉弓、鼻骨、颧骨、下颌角等。

2. 头颅肌肉:- 表层肌肉:如额肌、颞肌、咬肌等。

- 深层肌肉:如翼肌、颞下颌肌等。

3. 头颅血管:- 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是头颅的主要血管。

- 颈内动脉供应大脑,颈外动脉供应头皮、肌肉和器官。

4. 头颅神经:- 面神经、三叉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等是头颅的主要神经。

- 面神经负责面部表情,三叉神经负责面部感觉和咀嚼,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分别负责咽部和喉部的感觉和运动。

5. 头颅各部位的解剖学特征:- 颅顶:由顶骨和枕骨组成,负责保护大脑。

- 面部:由额骨、鼻骨、颧骨、下颌骨等组成,负责保护感官器官。

- 颈部:由颈椎和肌肉组成,负责支撑头部和颈部。

七、实验讨论1. 头颅骨骼的连接方式:颅骨之间的缝和关节提供了灵活性和稳定性。

2. 头颅肌肉的功能:肌肉的收缩和松弛使头部能够进行各种运动。

3. 头颅血管和神经的分布:血管和神经为大脑和感官器官提供氧气和营养,并传递感觉和运动信号。

八、实验总结本次实验使我们了解了头颅的骨骼、肌肉、血管和神经结构,以及各部位的功能。

通过观察和比较,我们掌握了头颅的解剖学特征,为今后学习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咀嚼系统奠定了基础。

三叉神经新

三叉神经新

三叉神经的疼痛觉和温度觉纤维:
• 传导痛觉和温度觉的神经纤维为三叉神经脊束,下行终止 于三叉神经脊束核,该核团一直延伸到颈髓。在颈髓内, 三叉神经脊束核向下延续为 LISSAUER带和后角胶状质,接 受来自最上颈段的疼痛刺激。三叉神经脊束核的下部具有 躯体定位特征:核的最下部接受来自眼神经支的痛觉纤维, 稍上部为上颌神经纤维、再上部为下颌神经纤维。面神经 (中间神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的纤维也加入三叉神 经,它们传导来自耳、舌的后1/3以及咽和喉的痛觉刺激。 三叉神经脊束核的中部和上部可能接受传导压觉和触觉的 传入纤维。三叉神经这一核区的情况尚不完全清楚,应该 还有传导来自牙髓的痛觉刺激的纤维终止于中部。由三叉 神经脊束核发出的二级神经元的纤维呈扇形交叉到对侧, 然后经过桥脑与脊髓丘脑侧束伴行到丘脑,终止于丘脑腹 后内侧核。三叉神经感觉通路的三级神经元从丘脑发出纤 维,经过内囊后肢到达中央后回下部)。
神经解剖系列幻灯
----三叉神经
知,道
三叉神经(TRIGEMINAL NERVE)概述:
• 三叉神经为混合神经,大部分为面部感觉纤维,小部分为支配咀嚼肌的运动 神经纤维。脑桥切片位置。
三叉神经影像学位置:
三叉神经运动支走行及支配:
三叉神经运动支损伤表现:
三叉神经核及根颅内解剖:
• 脑神经中最大的三叉神经 在小脑中脚侧面斜穿,入 脑桥被盖部,连接四个灰 质核团。在神经根终端内 侧的核团是三叉神经运动 核,成自大型多极运动细 胞。它们的轴突合成三叉 神经根的小部(运动根)。 在感觉根的内下方,通过 下颌神经支配咀嚼肌。
三叉神经躯体感觉纤维:
三叉神经躯体感觉纤维( SOMATIC SENSORY FIBER OF TRIGEMINAL NERVE)显示三叉神经的周围分支。三叉神 经躯体感觉纤维支配面部皮肤直让梦想起飞:至头顶。 三叉神经支配的皮区与C2和C3颈神经根的皮区交界(第 1颈神经根为单纯运动性神经根,支配头颅和上颈椎之 间的各项肌)。此外,三叉神经感觉纤维支配区还包括: 口腔、鼻腔和副鼻窦的粘膜,上、下颌牙齿,(前和中 颅凹底)大部分硬脑膜,外耳和耳道的前部以及鼓膜的 一部分。耳道其余部分的感觉由中间神经、舌咽神经和 迷走神经支配。来自咀嚼肌和硬腭(控制咀嚼力量)的 本体感觉冲动也经下颌神经传导。所有的躯体感觉纤维 都终止于位于桥脑背外侧(相当于后索)区域让梦想起 飞:的三叉神经感觉主核。二级神经元的纤维交叉到对 侧后,伴内侧丘系至丘脑腹后内侧核。

脑电图(图谱)PPT课件

脑电图(图谱)PPT课件

散在出现:单个出现,无规则
偶见:仅见1-2次
周期性:有规则的反复出现,呈现相对固定的周期
同步性:双侧脑电变化以固定的位相关系和相同的频率出现
非同步性:双侧脑电变化以非固定的位相关系和非相同的频率出现
阵发性出现:出现波形相对于背景活动差别不是很大
爆发性出现:出现波形相对于背景活动有明显差别
高度失律:波幅、波率、波形不对称、不同步
22
对异常脑电图的描述
• 边缘状态: 正常背景活动的轻度量变。如两侧的波率不佳, 波幅一过性不对称,为非特异性改变
• 轻度不正常:背景活动的改变较为明显,但也为非特异性改 变
• 中度不正常:异常性放电的出现或者/和背景活动的中等度改 变,为特异性改变
• 高度不正常:高度的背景活动异常,异常放电的出现,常常 提示严重的弥散性脑功能异常
• 在某些情况下,它与异常脑电活动非常相 似,可导致诊断错误,甚至使之难以辨认 并无法使用。
• 伪差的产生有三个基本原因
外部原因 仪器原因 生理学原因
35
• 心电伪差:某些个体,尤其是肥胖和短颈者, 在头部有较大的EKG电场。在EEG记录上可 出现心电图样改变,其中,QRS综合波中 的R波最为突出
44
• 青少年肌阵挛癫痫:背景活动正常,可见双侧性高波幅多棘波、多棘慢波综合。
45
• 进行性肌阵挛癫痫:全图弥漫性快波和慢波节律,波形杂乱不整,可见单发的棘波、棘慢波综合以及多棘
波和多棘慢波
46
• 仅有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的特发性全面性癫痫:左图为清醒 EEG见背景活动正常,阵发性出现双侧性
高波幅慢波,不规则棘慢波综合,短程爆发出现,约4CPS。右图为睡眠EEG见双侧性高波幅慢波、尖

颞部局部解剖图谱

颞部局部解剖图谱
击。
颞部炎症
颞部炎症是指颞骨和颞部软组织的炎症性疾病。 颞部炎症的症状包括疼痛、肿胀、发热和局部压痛等。
颞部炎症的常见原因包括感染、免疫系统疾病和外伤等 。
颞部炎症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治 疗等,具体取决于炎症的原因和严重程度。
颞部肿瘤和囊肿
颞部肿瘤和囊肿是颞部的占位 性病变,可导致压迫症状和其
对抗病原体。
颞部淋巴管的分布和走行
颞部淋巴管是淋巴系统的一部分,主要负责收集颞部组织中的淋巴液, 并将其输送到淋巴结进行过滤和处理。
颞部淋巴管在皮下组织中呈网状分布,与血管伴行,沿途收集淋巴液。
颞部淋巴管最终汇入颈部的淋巴结,通过颈静脉将处理过的淋巴液回流 至血液循环系统。
颞部淋巴回流的特点和作用
颧骨位于面部两侧,与鼻骨、 上颌骨和下颌骨等其他面部骨 骼相连,形成面部的中下部分 。
下颌骨和颧骨的生长和发育对 于面部形态和功能具有重要作 用。
颞部骨骼的生长和发育
颞部骨骼的生长和发育是一个复 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如遗传、营养、环境和激素等

在婴幼儿期和青春期,颞部骨骼 的生长速度较快,而在成年期则
支配面部表情肌肉,如眼睑闭合、嘴角上翘等。
耳颞神经
供应颞部皮肤感觉。
三叉神经下颌支
支配咀嚼肌和下颌运动。
颞部血管和神经的分布和走行
• 颞部动脉、静脉和神经在颞部区域有特定的分布和走行,通过 了解它们的分布和走行,可以更好地理解颞部手术的操作要点 和风险,以及诊断和治疗相关疾病的方法。
05
CATALOGUE
关。
顶骨和枕骨
顶骨位于颅骨顶部,呈扁平状,与额 骨、枕骨和颞骨等其他颅骨相连。
顶骨和枕骨的生长和发育对于头部和 颈部的姿势以及大脑的发育具有重要 影响。

神经系统解剖图谱

神经系统解剖图谱

神经系统解剖图谱胸神经前支:除第1对的大部分参加臂丛,第12对的少部分参加腰丛外,其余不形成神经丛。

第1~11对胸神经位于各自相应的肋间隙称为肋间神经,第12对胸神经前支位于第12肋下方,故名肋下神经。

胸神经前支,在胸、腹壁皮肤呈明显的节段性分布。

第2、4、6、8、10、12对胸神经前支,分别分布于胸骨角、乳头、剑突、肋弓、脐和髂前上棘平面。

坐骨神经:自骶丛发出后,经梨状肌下孔出骨盆,在臀大肌深面下行,经坐骨结节与股骨大转子之间下行至大腿后面,在股二头肌深面下降达腘窝上方分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

坐骨神经本干分布于髋关节和股后群肌。

胫神经沿腘窝正中垂直下降,伴胫后动脉下行,经内踝后方入足底,分为足底内侧神经和足底外侧神经。

腓总神经沿腘窝外侧缘下降,绕腓骨颈外侧向前下,分为腓浅神经和腓深神经。

三叉神经:三叉神经含躯体运动和躯体感觉两种纤维,运动纤维起自三叉神经运动核,自脑桥臂出脑,与下颌神经一起经卵圆孔出颅,分布于咀嚼肌。

感觉纤维有3条,即眼神经、上颌神经和下颌神经,三者在颞骨岩部前面连于三叉神经节。

其中枢突经脑桥臂入脑,到达三叉神经感觉核。

三叉神经感觉纤维的3条分支分布于面部的皮肤、眼、口腔、鼻腔、鼻旁窦、牙齿和脑膜等,传导痛觉、温度觉和触觉等。

3条分支在面部分布区的界限,大致以眼裂和口裂为界。

迷走神经:迷走神经属混合性神经,含有四种纤维成分:①内脏运动纤维和内脏感觉纤维,主要分布到颈、胸和腹部的脏器,管理脏器的运动和感觉;②躯体感觉纤维,分布于耳廓、外耳道的皮肤和硬脑膜;③躯体运动纤维,支配软腭和咽喉肌。

迷走神经自延髓橄榄后沟出脑,经颈静脉孔出颅腔至颈部,伴颈部大血管下行达颈根部,由此向下在食管周围,左、右迷走神经的分支分别形成食管前丛和食管后丛,前、后丛向下分别形成迷走神经前、后干。

前、后干穿膈的食管裂孔入腹腔,分支布于肝、脾、胰、肾和结肠左曲以上的消化管。

脑脊液:脑脊液主要由脑室脉络丛产生,充满于脑室和蛛网膜下隙,无色透明,成人总量约150ml。

CT与MRI断层解剖学袖珍图谱第一卷头颈部2介绍

CT与MRI断层解剖学袖珍图谱第一卷头颈部2介绍
前外侧 外侧
背侧
小脑上动脉 小脑前下动脉 边缘区 小脑后下动脉
- 83 1
额叶 顶叶 枕叶 小脑 中脑 桥脑 延髓
1. 额上回 2. 顶骨与冠状缝 3. 额骨 4. 上矢状窦
- 84 -
5. 扣带回、沟 6. 中央前回 7. 胼胝体干 8. 大脑镰 9. 胼周动脉 10. 枕骨、人字缝 11. 透明隔 12. 楔叶 13. 第三脑室 14. 顶枕沟 15. 额极 16. 丘脑间粘合 17. 直回 18. 松果体 19. 额窦
神经
12. 颞肌
13. 颞顶肌 14. 眶窝脂肪 15. 颈内动脉 16. 蝶骨 17. 海绵窦 18. 眼动脉 19. 鞍背 20. 颞下回 21. 岩后韧带 22. 垂体 23. 基底动脉 24. 岩前韧带 25. 大脑后动脉 26. 桥前池
27. 颞骨岩部 28. 桥脑 29. 乙状窦 30. 三叉神经 31. 第四脑室 32. 小脑中脚 33. 人字缝 34. 小脑前叶 35. 小脑蚓部 36. 小脑后叶 37. 横窦 38. 枕窦 39. 枕骨
- 59 -
额叶 颞叶 枕叶 小脑 中脑
- 60 -
1. 额骨 2. 额上回 3. 扣带回 4. 大脑镰 5. 大脑前动脉 6. 额中回 7. 额下回 8. 尾状核头 9. 外侧裂 10. 内囊前肢 11. 岛叶 12. 壳核 13. 颞上回
14. 外囊 15. 岛动脉 16. 屏状核 17. 苍白球 18. 穹窿 19. 最外囊 20. 前连合 21. 内囊后肢 22. 丘脑间粘

23. 丘脑 24. 第三脑室 25. 后连合
26. 内外膝状 体
27. 颞中回 28. 海马 29. 环池 30. 侧脑室下

端脑解剖图谱-1

端脑解剖图谱-1
科学是无止境的新领域 授课人 高秀来
大脑皮质(Cerebral Cortex)
• 端脑(telencephalon)
由胚胎时期的前脑泡演化而来,两 侧高度发育,向外膨出形成左、右大 脑半球,其遮盖着间脑和中脑,并把 小脑推向后方。前脑泡中间部极不发 育,留在原位演化成终板,属于间脑。
端脑由浅入深分为: 大脑皮质(半球表面的灰质层)、 髓质(深部的白质)、 基底核(白质内的灰质团块)。
端脑的分叶
主要沟裂 大脑纵裂(cerebral longitudinal-
fissure)
外侧沟(lateral sulcus) 中央沟(central sulcus) 顶枕沟(pariefoocipital sulcus)
端脑的分叶
• 端脑分五叶 额叶(frontal lobe) 顶叶(parietal lobe) 枕叶(ocipital lobe) 颞叶(temporal lobe) 岛叶(insula)
大脑皮质的纤维联系
2. 大脑皮质的传出纤维 ① 皮质脊髓通路(corticospinal pathway) 皮质脊髓束 ② 皮质延髓通路(corticobulbar pathway) 皮质核束 ③ 皮质脑桥通路(corticopontine pathway) 皮质脑桥束 ④ 皮质网状结构通路(corticoreticular pathway)皮质网状束
大脑皮质分层
3.外锥体层(external pyramidal layer) 大量的锥体细胞(皮质厚度30%) 4. 内粒层(internal granular layer) 大量的颗粒细胞(皮质厚度10%) 5. 内锥体层(internal pyramidal layer) 中、大型锥体细胞(皮质厚度20%) martinotti细胞 6. 多型层(mutiform layer) 大量梭形细胞,少量martinotti细胞

下丘脑影像解剖ppt课件

下丘脑影像解剖ppt课件
4
图2 蓝色直线交叉处显示前联合
5
图3 蓝色直线交叉处显示后联合
6
第二步:找出下丘脑边界
以前联合下缘、后联合前缘、视交叉、中脑上缘、乳头 体及灰结节外缘围成的区域即为下丘脑区域,如图4。其 前界终板,为前联合与漏斗之间的薄板结构。
7
图4 下丘脑大致边界
8
第三步:定位下丘脑分区和重要核团
根据三个主要冠状位,定位下丘脑分区和重要核团。 教科书(八年制神经病学第三版)将下丘脑分为四区, 分别为视前区(Preoptic region)、视上区 (Supraoptic region)、结节区(Tuberal region)和乳 头体区(Mammillary region),需要注意的是视前区英 文为preoptic region,而结节区也被称为anterior region, 翻译时极易混淆。
9
因为重要的核团主要在视上区、结节区和乳头体区三 个平面上,以显示这三个平分区的冠状位作主要说明。 视上区层面通过视交叉后缘(能同时看到视束及视交 叉,但再往后一个层面就看不见视交叉了),该层面 主要包括视上核(图5红色)和室旁核(图5白色)。
10
图5 下丘脑视上区。蓝色直线交点为视交叉后缘。视 上核(红色)位于视束上方;室旁核(白色)位于视 上核稍后上方。
region)通过乳头体,包含下丘脑后核与乳头体核(图
7)。需注意,视上区和视上核容易混淆,后文中提到的
视上垂体束(Supraopticohypophyseal tract)指的是视
上区(包括视上核、室旁核)。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2
图6 下丘脑结节区。蓝色直线交点为灰结节。黄色弓 形线为漏斗核,通过穹隆作竖直向下的直线,将下丘 脑分为外侧区(黄色)和内侧区(紫色)。

人体解剖实验报告脑干

人体解剖实验报告脑干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脑干的解剖结构及其功能。

2. 观察脑干各部分的结构特点。

3. 掌握脑干与脊髓、间脑的连接关系。

二、实验时间2023年X月X日三、实验地点人体解剖实验室四、实验材料1. 人体解剖标本2. 解剖刀3. 解剖剪4. 解剖镊5. 解剖显微镜6. 解剖图谱五、实验步骤1. 观察脑干的整体结构(1)将人体解剖标本放置在解剖台上,观察脑干的位置和形态。

(2)用解剖刀在颅骨上切开后,观察脑干与颅骨的连接关系。

2. 解剖脑干(1)用解剖剪沿脑干中线切开,观察延髓、脑桥、中脑三部分的结构。

(2)观察脑干灰质和白质的结构,区分神经核、神经纤维束。

(3)观察脑干与脊髓、间脑的连接关系。

3. 观察脑神经核(1)用解剖显微镜观察脑干中的脑神经核,如延髓中的薄束核、楔束核等。

(2)了解脑神经核的功能及其与脑干其他部分的关系。

4. 观察脑干上行传导束和下行传导束(1)观察脑干上行传导束,如薄束、楔束等,了解其功能。

(2)观察脑干下行传导束,如锥体系、锥体外系等,了解其功能。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脑干的整体结构脑干位于大脑的下方和小脑的前方,最下面与脊髓相连。

脑干自下而上由延髓、脑桥、中脑三部分组成。

2. 脑干的解剖结构(1)延髓:延髓居于脑的最下部,与脊髓相连。

其主要功能为控制呼吸、心跳、消化等。

(2)脑桥:脑桥位于延髓和中脑之间,是连接大脑和小脑的重要通道。

(3)中脑:中脑是脑干中最上部,负责调节运动和视觉。

3. 脑神经核脑干中含有多种脑神经核,如薄束核、楔束核等,它们分别负责传递感觉和运动信息。

4. 脑干上行传导束和下行传导束(1)上行传导束:如薄束、楔束等,负责传递感觉信息。

(2)下行传导束:如锥体系、锥体外系等,负责传递运动信息。

七、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脑干的解剖结构及其功能,掌握了脑干与脊髓、间脑的连接关系。

实验结果表明,脑干在人体生理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是维持个体生命的重要中枢。

大脑结构解剖图

大脑结构解剖图

First somatic sensory area第一躯体感觉区
Position-lies in postcentral gyrus and posterior portion of paracentral lobule
First somatic sensory area第一躯体感觉区
Characters
Temporal lobe: Superior temporal sulcus 颞上沟 Inferior temporal sulcus 颞下沟 Superior temporal gyrus 颞上回 Middle temporal gyrus 颞中回 Inferior temporal gyrus 颞下回 Transverse temporal gyri 颞横回
Sulci and gyri of Superolateral surface
Precentral gyrus Precentral sulcus
Superior frontal sulcus
Inferior frontal sulcus
Superior, middle and inferioe frontal gyri
Central sulcus
Lateral sulcus
Parietooccipital sulcus
Five lobes
Frontal lobe 额叶 Parietal lobe 顶叶 Temporal lobe 颞叶 Occipital lobe 枕叶 Insular lobe 岛叶
Transverse temporal gyri
Sulci and gyri of Superolateral surface
Precentral gyrus

【解剖图谱】基底节区位置关系图

【解剖图谱】基底节区位置关系图

【解剖图谱】基底节区位置关系图基底节⼜叫基底核,是埋藏在两侧⼤脑半球深部的⼀些灰质团块,是组成锥体外系的主要结构。

它主要包括尾状核、⾖状核(壳核和苍⽩球)以及屏状核。

⾖状核:是由壳核和苍⽩球组合⽽成的,因其外形近似板栗板,故称⾖状核。

苍⽩球在⾖状核的内侧部,借外髓板与⾖状核外侧的壳核分开,⽽其⾃⾝⼜被内髓板分为外侧与内侧部。

其宽阔的底凸向外侧,尖指向内侧。

⾖状核的外侧借薄薄的⼀层外囊纤维与屏状核相隔。

⾖状的内侧邻接内囊,其尖部构成内囊膝部的外界。

内囊后肢分隔着⾖状核与丘脑,内囊前肢介于壳核与尾状核头部之间。

故⾖状核的前缘、上缘和后缘都与放射冠(进出⼤脑⽪质的重要传导束所在处)相邻。

内囊由传⼊⼤脑和由⼤脑向外传出的神经纤维组成,是⼈体运动、感觉神经传导束最为集中的部位。

尾状核:外形侧⾯观略呈⾖点状,头部膨⼤,突⼈侧脑室前⾓内,构成侧脑室前⾓的下外侧壁。

全长与侧脑室的前⾓、中央部和后⾓伴⾏,分为头、体和尾3部分。

在前穿质的上⽅,尾状核与壳核融合。

尾状头借内囊膝部与后⽅的丘脑前端相隔;⾃头端向后逐渐变细称为体;沿丘脑背侧缘并与丘脑背侧之间以终纹为界,⾄丘脑后端转向腹侧形成尾部。

尾部深⼊颞叶构成侧脑室下⾓的上壁,并向前终于尾状核头的下外侧、杏仁核的后⽅。

进⼈中脑的⼤脑脚的内囊纤维,把尾状核与丘脑分割开;内囊的⾖状核下部和外囊把尾状核与⾖状核分开。

屏状核:是⼀薄层的灰质板,位于壳核与岛叶⽪质之间。

屏状核与壳核之间为外囊纤维。

屏状核的功能⽬前尚不明确。

此外,与锥体外系功能有关丘脑底核、⿊质和红核,也可视为基底节的组成部分,它们为更靠下部的神经核团。

丘脑底核:即Luys核,为⼀梭状结构,位于间脑的基部和中脑脚的移⾏处,中脑⼤脑脚的背⾯,正好是内囊转⼈⼤脑脚的转折处。

⽬前认为它可能为⿊质的延续。

在⼈类中此核较⼤。

红核:左右各⼀,位于中脑中线的两侧,⿊质之背内侧。

横断⾯呈微红⾊的圆形核团,接受⼩脑的神经纤维,并发出红核脊髓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腮腺 舌后、咽

舌后1/3
部感觉障 碍
内脏感觉 下神经节

咽壁、颈 咽反射消 动脉窦和 失
小球
Ⅹ迷走神经
成分
起始细胞
出颅 部位
躯体 运动
疑核
内脏 运动
迷走神经背 核
颈静 脉孔
内脏 感觉
分布
损伤表现
咽喉肌
胸腔脏器 腹腔实质器官和 结肠左曲以上的 消化管
发音困难 吞咽障碍 发呛
心动过速
同上
迷走神经分布
Ⅰ嗅神经 Ⅱ视神经
成分
起始 细胞
出颅部位
分布
损伤表现
内脏 感觉
嗅 神 经
嗅细 胞
筛孔
嗅粘膜 嗅觉障碍
躯体 感觉
视 神 经
视网 膜节 视神经管 视网膜 视觉障碍 细胞
Ⅲ动眼神经
成分 起始细胞 出颅部位 分布 损伤表现
躯体运动
动眼神经 核
内脏运动
动眼神经 副核
眶上裂
五块眼外 眼睑下垂

眼外斜视
睫状肌瞳 调节反射 孔括约肌 瞳孔对光
咽支 喉上神经 喉返神经 心支 迷走前干 迷走后干
Ⅺ副神经 Ⅻ舌下神经
成分 起始细胞 出颅部位 分布 损伤表现
躯 体
副神 经
副神经核
颈静脉孔
胸锁乳突 肌斜方肌
转头、仰 头、抬肩 障碍


舌下 神经
舌下神经 核
舌下神经 管
舌肌
舌肌瘫痪
小结
头面部皮肤的感觉神经分布 头面部骨骼肌的神经支配 头面部腺体的副交感神经支配 舌的感觉神经分布
眶上裂 圆孔
眼 眼裂以上皮肤
眼裂口裂之间 皮肤 上牙、口鼻粘 膜
相应 部位 感觉 障碍
耳颞下颏皮肤, 咀嚼 卵圆孔 下牙、舌前2/3 肌瘫
咀嚼肌

Ⅴ三叉神经
三叉神经分布
眼神经 泪腺神经 额神经 鼻睫神经
上颌神经 上牙槽神经 眶下神经
下颌神经 耳颞神经 颊神经 舌神经 下牙槽神经 咀嚼肌神经
头面 部皮 肤的 感觉 神经 分布
归纳总结:头面部皮肤的感觉神经分布、头面部骨 骼肌的神经支配、头面部腺体的副交感神经支配、 舌的神经分布。 试述动眼神经、三叉神经、面神经、迷走神经、舌 下神经的主要分布。
Ⅶ面神经
成分 起始细胞 出颅部位 分布 损伤表现
躯体运动 面神经核 内脏运动 上泌涎核 内脏感觉 膝神经节
内耳门 茎乳孔
面瘫、角
表情肌 味蕾
味觉障碍
面神经的内脏运动纤维分布
岩大神经 鼓索
舌神 经
翼腭 下
神经节 节
下颌 神经
泪腺
舌下
面神经的表情肌支
反射消失
Ⅳ滑车神经 Ⅵ展神经
成分 起始细胞 出颅部位 分布 损伤表现

躯 体 运
车 滑车神经
神核

眶上裂
动展
神 展神经核

上斜肌
不能向外 下斜视
外直肌 眼内斜视
成分 起始细胞



三叉神经

躯体 节 感觉



下 躯体 三叉神经 颌 感觉 节
神 躯体 三叉神经 经 运动 运动核
出颅部位
分布
损伤 表现
颞支 颧支 颊支 下颌缘支 颈支
Ⅷ前庭蜗神经
成分 起始细胞 终止核 分布 损伤表现

躯 体
庭 神
前庭神经 前庭神经


平衡器

眩晕 眼球震颤
感 觉
蜗 神 蜗神经节 蜗神经核 螺旋器
听觉障碍

Ⅸ舌咽神经
成分 起始细胞 出颅部位 分布 损伤表现
躯体运动 疑核
部分咽肌 舌后1/3味

觉障碍
内脏运动 下泌涎核 静
头面部骨骼肌的神经支配
❖眼外肌 ➢上斜肌 ➢外直肌 ➢其他
❖表情肌 ❖舌肌 ❖咀嚼肌
滑车神经 展神经 动眼神经 面神经 舌下神经 三叉神经
头面部腺体的副交感神经支配
腮腺 舌咽神 经
舌下腺 颌下腺 面神经 泪腺
舌的感觉神经分布
❖舌前2/3
面神经 三叉神经
味神经 一般感觉
❖舌后1/3
舌咽神经
作业
第五节 脑神经
脑神经概况
脑神经分布
Ⅰ嗅神经
Ⅱ视神经
Ⅳ滑车神经 Ⅴ三叉神经
Ⅶ面神经
Ⅷ前庭蜗神
Ⅹ迷走神经 Ⅺ副神经
Ⅲ动眼神经 Ⅵ展神经 Ⅸ舌咽神经 Ⅻ舌下神经
小结
作业
脑神经概况
脑神经连脑的部位 Ⅰ与大脑相连 Ⅱ与间脑相连 后10对与脑干相连
脑神经的成分 躯体运动 躯体感觉 内脏运动(副交感) 内脏感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