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联系分析

合集下载

城市集聚对城市土地扩张的影响——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例

城市集聚对城市土地扩张的影响——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例

作者简介:程晨,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市治理、电子政务。 张毅,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城市治理、电子政务。
宁晓静,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电子政务、区块链技术。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573096)。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由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 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 3 个子城市群构成的国家 级跨区域城市群,涵盖了湖北、湖南、江西 3 省共 31 个城市,是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下承接东西、连 接南北的的关键区域,也是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 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区域。在长江中游城市 群城市集聚融合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把握城市土地 扩张的演变规律及城市集聚驱动土地规模持续扩
关键词:城市集聚;土地扩张;固定效应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138-(2019)03-0029-35
收稿日期:2019-01-21
DOI:10.13562/j.china.real.estate.2019.0化进程中城市间频繁
张的作用大小对于合理规划集聚区空间布局,促 进土地集约化利用具有重要价值。鉴于此,本文以 长江中游城市群 2003-2016 年数据为研究样本,在 分析城市集聚和土地扩张历时变化态势的基础上, 对城市集聚对土地扩张的作用效应和区域差异进 行实证检验。
2 模型选择、变量测度与数据来源 2.1 模型选择
LEit=α+β0UAit+γXit+νi+μt+εit i 表示地区,t 表示年份,因变量 LEit 为 i 地区 t 年的土地扩张情况,自变量 UAit 为 i 地区 t 年的城市 集聚水平,β0 代表城市集聚对土地扩张产生的作用 强度,若 β0>0,则表示城市集聚化发展会推动城市 土地扩张;Xit 为控制变量集,γ 为相应控制变量的 待估系数。υi 和 ut 分别表示个体固定效应和时间固 定效应,εit 是随个体与时间变化的扰动项。 2.2 变量测度 (1)自变量:城市集聚的综合测度。既有关于 城市集聚的研究主要是就某一具体层面的集聚度 进行测度,例如人口密度、就业密度、产业集中度 等,但事实上,城市集聚是劳动力、资本、产业等 多要素横向匹配和纵向融合的复合体。为此,参考 已有研究,本文构建了表 1 所示的城市集聚度综合 测度体系,在利用极差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

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分工协作的基础条件分析

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分工协作的基础条件分析
湖 北社 会 科 学 2 1 0 2年 第 6期
中部 崛起 与湖北发展
长 江 中游城市群产业分工协作 的基础 条件分析
白 洁 1 ’
(. 1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 湖北 武汉 4 0 7 ; . 中科技大学 公共管理学 院, 30 7 2华 湖北 武汉 40 7 3 0 4)
摘要 : 构建长江 中游城 市群对推动 中部崛起 、 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乃至全 国区域 经济协调发展有 着重要 意义。 产业一体化是城 市群协调发展的核 心 内容和基本前提。 目前 , 大次城市群在 产业合作方面既有共 同的利益诉求 , 三
规划纲要 》要求加快构建“ 长江 中游经济带” 长江 中游地 , 沿 。
区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 中的地位 日益 凸显 。2 1 0 2年 2月 1 0
西部地区转移 步伐加快 。 承接产业转移能够充分发挥三大城 市群资源丰富 、 要素成本低 、 市场潜力 大的优势 , 而且有 利于
作 者简介 : 白洁(9 ( )女 , 18 卜 , 湖北省社会科 学院长江流域经济研 究所助理研 究员, 中科技 大学公共 管理 学院博士后 。 华
践展开 。 陈建军从产业经济和市场体制方面多角度地分析 了
长江三角洲各次 区域之 间产业 同构产生 的原 因, 为长江三 认 角洲 区域内部的产业同构有其必然性 。 - 9 ) 民采用制造 殷醒 进行初 步测 定, 显示 区域 内部产业分 工趋于加深 。14 23 ]) ( 程玉 o 鸿. 许学强通过对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内部各城市的产业竞争
业 的专业 化系数对长江三 角洲 主要城市 的制造业 分工地位 关对策建议。 1 . “ 发展 两型” 产业是 三大次城市群共同的历史使命 。
武汉城市 圈和 长株潭 城市群是全 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 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 鄱阳湖生态经济 区重 点构建以生态农业 、 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环境友 好型产业体系。 发展 “ 两型” 产业成为国家赋予三大城市群共

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联系分析

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联系分析
湖 北 社 会科 学 2 0 1 3年第 1 0期
中 部 崛起 与湖北发展・ 长江中游城市群研 究・
长江 中游城市群经济联 系分析
秦 尊文 , 汤鹏 飞
(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 湖北 武汉 4 3 0 0 7 7 )
摘 要: 湘鄂赣 皖四省在 中部崛起的背景下联合 打造 长江 中游城 市群 , 本文基于实践和理论测度 两个角度考察长 江中游城市群经济联 系。 实践方面, 从 交通 、 产业、 市场和区域等 不同角度 , 总结 了长江 中游城市群经济联 系所 开展 的实践。 理论测度 方面, 选择 中心职能模型、 城市流模 型和 引力模型考察 了长 江中游城市群经济联 系的情况 , 长江中 游城市群经济联 系主要存在 以下特征 : 城 市中心职能度 的“ 金 字塔 ” 结构 ; 重点城市的沿长江、 京广 、 京九重点轴线分 布特征 明显 ; 长江 中游城 市群传统外 向服务部 门具备优势 ; 城 市外 向服务功能的空 间分布表现 出圈层结构 ; 经济联
种, 参考 国内相关研究指标 的选取及代表性 , 本文选择城市 各个产业从业人员为城市功能指标 , 城市外 向功能量 主要取
E o = P o — P  ̄ ( P j , P ) = ( 1 - 一)⑥
i 城市的功能效率 用人均从业人员 G D P表示 , 即
N = G D P I /

i 城市 的城市流强度 为
F i = N i x E 。 = ( G D P I / P j ) x E i = G D P I x ( E i / P j ) = G D E x K ,⑧ 式⑥ 中的 称 为城市流倾 向度 ,即城市外 向功 能占总功

长江 中游 城 市 群 推进 经济 联 系的 实践 分 析

专题二十三长江中游经济区2023年高考政治必备时政热点解读与考向预测

专题二十三长江中游经济区2023年高考政治必备时政热点解读与考向预测

2023年高考政治必备时政热点解读与考向预测专题二十三长江中游经济区一、【热点直击】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湖北代表团认为,在中部地区建设长江中游经济区(范围包括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将加快推动我国发展从以国际大循环为主体,转向以创新驱动、内需驱动的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形成“钻石型结构”经济发展格局,打造新时代国际竞争新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沿海、沿边开放,我国加入国际大循环,建立了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世界工厂”发展模式,形成了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四个主要经济区为主的“菱形结构”经济发展格局。

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正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二、【区位优势】首先,从人文地理看,长江中游经济区是一个较为完整的发展单元。

长江中游经济区形成了“一江、两湖、三平原”的自然地理格局,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自然地理单元。

湖北荆楚文化、湖南湘楚文化、江西“吴头楚尾”都可以追溯至楚文化。

始于元末迄于清朝长达400多年的“江西填湖广”大规模移民运动,促进湘鄂赣形成了相同或相近的社会观念、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其次,从历史发展看,长江中游经济区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

1861年汉口开埠后,武汉逐步成为重要的对外通商口岸和近代民族工业的“摇篮”。

新中国成立后,长江中游经济区是国家生产力布局的重点,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工程项目有11个位于湖北、湖南和江西。

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中游经济区形成了装备制造、汽车制造、电子信息、有色金属等多个万亿级产业集群,成为国家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科技创新高地。

再次,从现实基础看,长江中游经济区是正在加快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近年来,长江中游三省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文明、公共服务等方面紧密合作、同向发力,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效。

2021年9月,湖北、湖南、江西三省达成了《长江中游三省战略合作总体构想》,建立决策层、协调层、执行层三级推进机制。

长江经济带PPT

长江经济带PPT

2.1
经济带发展历史
四 个 发 展 阶 段
1)1985年“七五”计划提出东中西部的概念,要求加快长江中游 沿岸地区的开发,大力发展同东部、西部地带的横向经济联系。 2)2005年沿江九省市签订《长江经济带合作协议》,但因行政壁 垒等限制,使得长江流域航运和经济被割裂,协议效果不佳。 3)2013年国家发改委会同交通运输部召开《依托长江建设中国经 济新支撑带指导意见》起草工作会议,上海、重庆、湖北、四 川、云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九个省市与会。 4)2014年初李克强总理提出,要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 随后,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 发展”;接着,李克强总理在重庆召开座谈会,研究依托黄金水 道建设长江经济带,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并决定将 贵州和浙江两省纳入发展规划。
3.1
长江经济带的规模
长江经济带,被誉为继中国沿海经 济带之后最有活力的经济带。 专家预测,在本世纪的战略机遇期 内,中国经济的总体增速将保持8%左 右,而长江经济带在未来15年经济增 长速度将超过全国经济的平均增速, 到2020年前后,长江经济带的经济总 量将达到全国的50%。
流域面积占国土面积18%
对策三:设立区域协调机构,促进区域统筹发展。
国内外流域开发经验表明,流域开发是否能顺利而迅速地实现,关键在于 组建具有法人地位的和权威性的机构,组织开发并协调管理。因此,必须对 流域开发实行统一的管理与协调,建立具有法人地位和权威性的机构,全面 负责此项工作。它不仅负责对全流域进行规划、开发与管理,而且负责建设 项目的经济运营。 现在沿江地区间的经济合作还是初步的,不同程度地存在地区封锁和经济 问题,整体功能还没有能充分发挥。现行的沿岸中心城市经济协调会议制度 虽然对长江流域经济开发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在实际运作上,该组织的权威 性难以适应和满足开发长江流域经济的实际要求。因此,为较好地处理全流 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统筹规划和制定长江流域发展战略,由国 家出面组建一个具有法人地位的促进全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统一协调机构实 属必要。

长江中游地区产业现状分析

长江中游地区产业现状分析

1.长江中游地区产业布局现状产业布局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各部门、各环节在地域上的动态组合分布,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规律的具体表现,其合理与否对该国或该地区经济优势的发挥以及经济的发展速度具有重大的影响。

1.1长江中游地区产业的总体发展水平长江中游地区主要包括安徽省、江西省、湖北省和湖南省这四个省份,占地面积约为70.4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为2.48亿人,在2014年实现总产值为130151.04亿元,占全国生产总值的20.45%。

第一产业产值占全国第一产业产值的21.06%;第二产业的产值占全国第二产业产值的27.42%;第三产业产值占全国第三产业产值的14.17%。

无论是从生产总值的角度还是分产业产值的角度,长江中游地区都在全国的经济和产值中占有重要的比重。

这四个省份处于内陆和沿海地区的中间部分,成为内陆与沿海城市重要的纽带和桥梁。

借助于长江上游经济带和长江下游经济带的优势和资源,长江中游地区的四个省份经济在近几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表1.12015年长江中游地区三大产业产值(单位:亿元)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TOTAL 安徽2392.39 11077.67 7379 20848.75湖北3176.89 12852.40 11340.93 27379.22湖南5031.60 42224.24 18952.60 66208.44江西1683.72 8247.93 5782.98 15714.63全国58332.00 271392.00 306739.00 636463.00 附注:数据来源于2015年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统计年鉴其中,湖北在这中部四省中三次产业比率最为和谐,第一产业的占比最小,第三产业的占比和第二产业越来越接近,省内主流产业逐渐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过渡。

下图给出了中部四省省会城市2015年三次产业比。

2015年,合肥、长沙、武汉、南昌分别实现产业增加值为:5180.56亿元、7824.81亿元、10069.48亿元、和3667.96亿元。

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产业协同集聚自身的原因

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产业协同集聚自身的原因

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产业协同集聚自身的原因1.长江中游产业优势明显农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长江中游地处中国的鱼米之乡,农业发达,产业化水平较高,农业特色和优势突出。

201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实现农业增加值3754.69亿元,占全国的9.3%,远高于长三角城市群的5.7%、珠三角城市群的2.0%和京津冀城市群的5.4%。

同事具有颇具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长江中游城市群拥有武汉、南昌、长沙、合肥和株洲 5 个国家级高新区。

其中,武汉东湖高新区为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0 年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468 家,从业人员 32.88 万人,分别居全国第三、第四位。

长株潭城市群是国家级综合性高新技术产业带,拥有 2 个国家级和 1 个省级高新区,10 多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形成了电子信息、新材料、先进制造、生物与医药、航空航天、生产性服务业等优势领域。

2.长江中游的文化与教育资源优势明显长江中游城市群科教和智力资源密集。

2010年,长江中游武汉、长株潭、环鄱阳湖三个城市群拥有普通高等学校260所,在校学生数达到277.54万人,为全国重要的科教和智力资源密集区。

其中,武汉市是全国重要的科技、教育中心,科技教育综合实力仅次于北京、上海,居全国第三位;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3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家,普通高校 78 所,在校本专科学生88万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0多万名。

安徽合肥也是全国的科教重镇,科技、人才和智力资源较为密集。

文化底蕴深厚。

自东晋衣冠南渡以来,中国的文化重心就在长江流域,长江中游是楚文化区,汇聚一批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

如武汉、长沙、南昌、岳阳、九江、景德镇、安庆、池州、鹰潭等都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3.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协同效应明显目前,长江中游城市群在交通、产业、市场等方面“一体化”扎实推进,整体联动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对中部四省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为更好的研究产业协同效应,在此对长江中游城市中四省在协同发展前后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分析。

首位城市与捷夫法则的验证——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整合

首位城市与捷夫法则的验证——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整合
国家汉冶萍公司由清政府于1908年批准湖三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首位城市的长江流域管理机构长江水利委员会北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江西萍乡煤矿合长江中游城市群形成之后首位城市武汉莫属即使将长株潭合并在一起计长江通信管理局长江航运集团总公司此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牛算其城市规模和综合实力仍然远小于武这种地位是历史形成的很久以来武让的长江航运中心也是我国内陆重要国经汉一直就是这一地区的中心城市
因为武汉从来就是一个具有全 国性影响的 口数之比值, 通常用它来反映该国或地区
大城市 ,它 的辐射 范 围不应 仅 限于湖 北 的城市规模结构和人口 集中程度。 一般认 究得出结论:以武汉为核心的长江中游经 为,城市首位度等于或 略小 于 2 明结构 济 圈,正在成 为继珠江三角洲 、长江三角 表 省,而应作为更大城 市群 的首位城市 ;也
维普资讯




可 ¨


_ l “l


I - 越
是最大城市人 1 1 3 3的 / ,余类推 。
其进行 整合。
尽管这一推论缺少存在性证明, 但它 确实与大多数后工业化国家的城市规模分
二、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整合 我们知道,下一轮经济竞争, 将表
解释和检验这一法则的高潮,结果证明, 情况看,中部的一些交通枢纽地带有一
… 太

l 北近)如把位市汉在 的展会这法靠。 “ ( 8但果首城武放 发也向一则拢 城市首 有东一形城群还 ‘于r 湖省 , 高接考 全省的城市首位度则下降 与此紧密相 关的一 个概 念是 来察 像面 ,而能否 形成 ,,取决’ 部 市‘ ’ 点 i 不是 ‘ ’样成 面是 ,
布惊人的相似。克鲁格曼称其为 “ 经济学 为区域性城市群的竞争。因此,推进长{

解读《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

解读《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

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负责人解读《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3月26日,国务院以国函〔2015〕62号文正式批复《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这是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重大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出台后国家批复的第一个跨区域城市群规划。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印发了《规划》。

《规划》是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43号)关于“鼓励和支持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开展战略合作,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精神,由我委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江西、湖北、湖南三省共同编制的。

出台并组织实施《规划》,对于加快中部地区全面崛起、探索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为全面理解《规划》编制背景、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推动《规划》组织实施,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负责人就有关重大问题进行了解读。

一、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具备哪些基础和条件?答: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规划范围包括:湖北省武汉市、黄石市、鄂州市、黄冈市、孝感市、咸宁市、仙桃市、潜江市、天门市、襄阳市、宜昌市、荆州市、荆门市,湖南省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岳阳市、益阳市、常德市、衡阳市、娄底市,江西省南昌市、九江市、景德镇市、鹰潭市、新余市、宜春市、萍乡市、上饶市及抚州市、吉安市的部分县(区),国土面积约31.7万平方公里,201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万亿元,年末总人口1.21亿人,分别占全国的3.3%、8.8%和8.8%。

长江中游城市群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全方位深化改革开放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区域,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长江中游城市群山水相连、人文相亲,自古以来就有着特殊的文化渊源,经贸往来非常密切,具有发展成为跨区域特大型城市群的深厚基础。

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

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

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长江中游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包括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省,总面积68晚平方公里,2008年低总人口22626万人。

这一地区农业生产条件优良,人口稠密,对外开放程度低,产业转型压力大。

长江中游总括长江中游产业分布湖北、湖南、江西、安徽:以水稻和棉花为主的农业地区专业化生产基地及相关深加工工业;以钢铁和有色冶金为主的原材料基地;武汉“光谷”和汽车生产基地地域范围湖北省湖北省地理面积:湖北省地跨长江和汉江两大水系,在长江中游的洞庭湖以北,故称湖北,简称“鄂”。

东西长约740公里,南北宽约470,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

地形及地貌特征:湖北省正处于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过渡地带,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岗地和平原兼备。

山地约占全省总面积55.5%,丘陵和岗地占24.5%,平原湖区占20%。

地势高低相差悬殊,西部号称“华中屋脊”的神农架最高峰神农顶,海拔达3105米;全省西、北、东三面被武陵山、巫山、大巴山、武当山、桐柏山、大别山、幕阜山等山地环绕,山前丘陵岗地广布,中南部为江汉平原,与湖南省洞庭湖平原连成一片。

全省地势呈三面高起、中间低平、向南敞开、北有缺口的不完整盆地。

气候:湖北地处亚热带,位于典型的季风区内。

全省除高山地区外,大部分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光能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降水充沛,雨热同季。

人口状况:湖北省是中国人口数量较多的省区。

全省常住人口为5723.7740万人其中,男性占总人口的51.35%;女性占总人口的48.65%。

湖北为多民族省区之一,有汉族、土家族、苗族、回族、侗族、满族、壮族、蒙古族等55个民。

自然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水力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交通运输:湖北历来为中国水陆交通运输枢纽。

长江、汉江和京广铁路交于武汉市,京九铁路联络线(武麻铁路联络线)与武汉相连,以及沪汉蓉铁路快速大通道使武汉市成为名副其实的“九省通衢”。

内河运输在省内居重要地位,以长江汉江为两大水运干线,全省一半以上县、市处于航运线上,是中国内河航运最发达的省区之一。

城市网络结构韧性评估及其优化策略研究——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例

城市网络结构韧性评估及其优化策略研究——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例
摘要
城市网络结构韧性是国际上区域韧性(regional resilience,也译作区域韧性)研 究领域正在兴起的概念,着眼于城市网络结构对区域应对冲击并恢复、保持或改善 原有系统特征和关键功能的影响力,对区域空间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近年来,随 着《长江中游城市群规划》、《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等陆续出台,长江中游城 市群迎来了前所未来的发展机遇。本文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从区域韧性 的领域出发构建经济、信息、交通三类联系网络,在此基础上运用城市流和复杂网 络理论,借助于 ArcGIS 空间分析和 Gephi 社会网络分析工具,尝试评估城市群网络 的结构韧性能力及其空间特征,并根据评估结果提出城市群空间优化策略。
研究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研究思路的构建部分,主要是绪论和相关研 究进展综述,包括研究背景、目标、方法、框架、国内外研究综述等基本内容。
第二部分: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部分。包括城市群网络结构韧性评估体系构建 (第三章)、长江中游城市群网络结构韧性评估结果分析(第四章)和长江中游城市 群网络结构韧性空间优化策略(第五章)。上述三章是论文的主体内容,其逻辑主线 是首先基于理论研究形成并构建城市网络结构韧性评估指标体系(四方面性质六大 指标),其次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例,依据区域韧性的领域分类和相关方法分别构建 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信息和交通联系网络,接着将运用评估指标具体对城市群层 级性、匹配性、传输性和集聚性进行定量评估。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网络具 有一定韧性能力,结构韧性的层级性和匹配性差异较大,传输性和集聚性差距不明 显;在空间上呈现出总体形态模式差异化、分区形态模式错位化、网络联系特征多 样化的特征。最终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结构韧性在总体结构、片区结构和要素流 动三方面的空间优化提出建议。

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三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成因分析

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三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成因分析

第36卷第4期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V ol. 36 No. 4 2023年12月 Journal of Hu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tural Sciences) Dec. 2023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三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成因分析陈远方, 乔志洁(湖南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湖南岳阳 414006)摘要:长江经济带覆盖我国11个省市, 其区域协调发展是地区经济高效运行的重要基础, 因此研究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三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程度及原因, 对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选取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地区共12个城市, 分析2008—2019年相关数据, 运用人口加权变异系数法对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区域协调发展情况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空间和产业的不平衡性是导致长江经济带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进一步使用系统聚类分析法研究长江经济带不同时期产业的发展特征, 发现农业在2012年表现出其独特的基础性;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产业在2016年异军突起; 住宿餐饮行业在2019年呈现下滑趋势.关键词:长江经济带; 区域协调; 人口加权变异系数; 聚类分析中图分类号: F0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298(2023)04-0049-08 Analysis on the Causes of Unbalanced Development of the Three Regions in the Upper,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CHEN Yuanfang, QIAO Zhijie(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Hu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Yueyang 414006, China) Abstract: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covers 11 provinces and cities in China, and its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s an important basis for the efficient operation of regional economy.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degree and causes of regional coordination imbalance in the upper,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This paper selects 12 cities in the upper,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analyzes the relevant data from 2008 to 2019, and studies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upper,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by using the population weighted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mbalance of space and industry in the three regions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i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imbalance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Further using the system cluster analysis method to study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in different periods, it is found that agriculture showed its unique foundation in 2012; the transportation, storage and postal industries sprung up in 2016; the accommodation and catering industry showed a downward trend in 2019.Key words: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regional coordination; population weighted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cluster analysis 0 引言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下, 我国逐步进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共同作用的新发展格局.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之一, 是国内大循环健康发展的基石, 也是我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增加国内动能的战略举措.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涵盖了我国东中西部地区, 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1%, 人口和经济总量达到全国的40%以上. 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有助于引领全国区域经济增长,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有助于缩小我国东西部发展差异, 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在新的国际发展格局中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因此研究其区域协调发展对国家经济协调发展意义深远.收稿日期: 2022-11-13基金项目: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9YBA177); 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项目(XSP21YBZ097)作者简介: 陈远方, 男, 博士, 讲师. 主要研究方向: 乡村振兴与区域经济通信作者: 乔志洁, 女, 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 区域经济学50 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36卷然而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三区域之间及区域内部, 无论是空间还是产业上, 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平衡性. 为了测度区域不平衡程度并剖析其成因, 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 对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不平衡进行空间和产业两个方面的解读. 发现空间不平衡性体现在区域间不平衡以及区域内不平衡, 且区域间不平衡占主导; 在产业不平衡中, 工业不平衡占比突出, 同时也体现出一些新的产业发展特征.1 文献综述随着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实施, 长江经济带地区得到良好的发展, 已有不少学者对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展开广泛研究.在空间方面, 刘梅等[1]通过ArcGIS10.2软件对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网络格局图进行分析, 并总结出长江经济带中游城市群“多中心、放射状”的空间格局特点, 这与吴常艳等[2]的观点一致. 晁静等[3]则基于多元灯光数据研究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的经济差异演变. 丁如曦等[4]在分析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时发现, 区域流动以及城市间生产性服务业上的协作互利与长江经济带多中心城市区域协调发展呈正相关关系. 王文鑫等[5]基于对长江经济带开发区的空间演化格局的分析, 得出发展阶段不同, 长江经济带开发区技术密集型产业空间格局演变的影响因素也有区别. 周筱扬等[6]在分析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水平时发现, 长江经济带不同区域间、区域内城市间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在产业方面, 周正祥等[7]从产业集群辐射作用的角度对长江经济带中游城市群区域可持续发展进行分析, 发现产业转移发展对策对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刘程军等[8]提出产业驱动是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张友国[9]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地区2003年至2015年的产业优势转移模式进行研究, 发现产业模式渐进性对长江经济带产业梯度优势的重构具有显著影响. 巫强等[10]发现长江经济带产业协调度存在自相关, 并认为基础设施建设是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的基础, 要针对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地区的发展差异发挥其自身产业优势, 共同促进长江经济带地区协调发展; 吴传清等[11]以工业为切入点, 发现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工业聚集水平较高. 郭炳南等[12]利用基尼系数法测度了2005年至2019年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效率差异以及差异来源, 认为长江经济带绿色经济协调发展还有较大的空间, 并提出要高度重视区域之间政策的协同性; 靖学青[13]对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行分析得出, 经济增长速度不同导致长江经济带地区经济差距缩小, 表现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势态, 并提出提高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缩小地区间经济差距对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陈全才等[14]通过各省市间的人均GDP和居民收入以及消费水平、地区间产业结构等因素对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不协调问题进行探究, 得出促进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推动地区经济增长, 长江经济带中西部地区要调整产业结构, 以适应经济发展新趋势.综上, 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行了研究, 多数研究只对其空间或产业进行单一分析, 本文从空间和产业两个维度对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区域协调发展进行分析, 探讨导致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不协调的原因, 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 以促进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协调发展.2 研究方法与数据说明基尼系数分解法[15]和泰尔指数分解法[16]常被用来分析区域发展不平衡成因, 参考Akita等[17]以及覃成林等[18,19]的分解方法, 运用人口加权变异系数法[20]对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不平衡进行空间和产业两个维度的分析, 在此基础上运用系统聚类法进一步分析产业不平衡, 然后将产业的分布动态演化出来, 显示出产业的独特性, 可以进一步对某一产业进行分析, 以凸显时代发展变化的背景因素.2.1 区域不平衡测度方法分别选取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重庆、宜宾、成都、遵义, 中游地区武汉、岳阳、九江、恩施, 下游地区上海、湖州、无锡、芜湖为代表对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三大区域发展不平衡情况进行测度. 根据上述划第4期 陈远方, 等: 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三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成因分析 51分方式, 将长江经济带划分为m 个区域, 其中区域i 中有i h 个子经济体, 因此长江经济带地区共有1mi i h =∑个子经济体. ij y 为i 区域j 子经济体的人均GDP , ij N 为i 区域j 子经济体的人口, i N 为i 区域的总人口, i Y 为i 区域的GDP , /i i i Y Y N =为i 区域的人均GDP; 11i h m ij i j N N ===∑∑为长江经济带地区总人口, 11ih m ij ij i j Y N y ===∑∑为长江经济带地区的总GDP, /Y Y N =为长江经济带地区人均GDP. 参照文[17]的测度方法,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程度可以通过式(1)所示的人口加权变异系数的平方来测度:222111()().i h m ij ij i j N CV Y y Y NY ===-∑∑ (1) 其中12(,,,)m Y Y Y Y = , 且12(,,,)i i i i ih Y y y y = .2.2 区域不平衡成因分解基于人口加权变异系数法, 本文从空间和产业两个方面来分析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变化情况. 首先, 对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进行空间分解, 分析各个区域之间以及区域内的不平衡; 其次, 在空间分解的基础上对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不平衡进行产业分解; 最后, 综合两个方面的结果对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不平衡进行整体分析. 具体分析步骤如下:由式(1)可以将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空间不平衡分解为区域内不平衡和区域间不平衡之和, 得到式(2):22221()().()()m i i i W B i N Y CV Y CV Y CV Y CV CV N Y =⎛⎫=+=+ ⎪⎝⎭∑ (2) 其中22211()(i h ij i ij i i j i N CV Y y Y N Y ==-∑表示i 区域的区域内不平衡, 221()()m i i W i i N Y CV CV Y N Y =⎛⎫= ⎪⎝⎭∑表示m 个区域内的不平衡之和, 22211()()m i B i i N CV CV Y Y Y NY ===-∑表示m 个区域之间的不平衡. 在上述对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不平衡进行空间分解的基础上再对其区域不平衡进行产业分解. 假设区域i 的GDP 来自K 个产业, 则1212·,·····ij ij ij ijK i i i iK y y y y Y Y Y Y =+++=+++, 区域i 来自于第k 产业的人均GDP 为11i h ik ij ijk i j Y N y N ==∑, 于是区域i 内不平衡按照产业来源可以进一步分解为21()COV(,).Ki ik i ik k CV Y z Y Y ==∑ (3) 其中11COV(,)()()i h ij i ik iji ijk ik i j i ik N Y Y y Y y Y N YY ==--∑表示区域i 的GDP 和来源于k 产业的GDP 加权协方差变异系数, /ik ik i z Y Y =表示区域i 内k 产业所产生的GDP 占区域i 的GDP 份额.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间不平衡按照产业来源可进一步分解为21 ()COV(,).Kk k k CV Y z Y Y ==∑ (4) 其中*1*)1C OV(,)()(m i k i ik k i k N Y Y Y Y Y Y N YY ==--∑表示长江经济带地区的总GDP 和来自于k 产业所产生的GDP 的加权协方差变异系数, */k k z Y Y =表示长江经济带地区来自于k 产业的GDP 占长江经济带GDP 的份额, 其中12(,,,)k k k mk Y Y Y Y = , *11m k i ik i Y N YN ==∑表示长江经济带地区来自于k 产业的人均GDP.将式(3)和式(4)都代入到式(2)中, 得到52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36卷 22111()()CO .V(,)COV(,)m KK i i ik i ik k k W B i k k N Y CV Y z Y Y z Y Y CV CV N Y ===⎛⎫=+=+ ⎪⎝⎭∑∑∑ (5) 式(5)的两边同时除以2()C V Y , 即得2111.1(mKK i i ik ik k k i k k N Y z s z s N Y ===⎛⎫=+ ⎪⎝⎭∑∑∑ (6) 其中2COV(,)()i ik ik Y Y s CV Y =, 2COV(,)()k k Y Y s CV Y =, 2i i ik ik N Y z s N Y ⎛⎫⎛⎫ ⎪ ⎪⎝⎭⎝⎭表示区域i 内k 产业对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所做的贡献, k k z s 表示区域间k 产业对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所做的贡献.2.3 产业系统聚类分析在对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不平衡进行产业分析时, 运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对2012—2019年各个地区的农业、工业、建筑业、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房地产业、金融业进行分类. 聚类分析是指在对一定的数据进行研究基础上, 按照数据自身的特性研究分类方法, 然后用此分类方法对数据进行分类, 最终将相似的数据分到同一组. 聚类并不是简单的分类, 而是通过无监督机器学习的方法, 经过多次试验将研究数据归纳为不同的类别并进行比较. 本文将最优类别数量设定为三类, 将不同量纲的变量都标准化为Z 值. 2.4 数据说明本文数据来源于各省市的统计年鉴, 其中空间数据采用2008—2019年统计年鉴数据; 由于2008—2011年九江市农业、工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等产业数据缺失无法完整测算, 因此在进行产业分析时选取2012—2019年的产业数据, 这对空间分解没有影响.在城市选取方面, 三大区域所选城市中包含一级中心城市(上海)、二级中心城市(重庆、武汉、成都、无锡)以及地区中心城市(芜湖、九江、岳阳、宜宾)和一般城市(湖州、遵义、恩施) , 并对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具有代表性的城市进行合理分配: 上游选取重庆、宜宾、成都、遵义, 中游选取武汉、岳阳、九江、恩施, 下游选取上海、湖州、无锡、芜湖. 在产业方面, 选取三产业中具有基础性和代表性的农业、工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等产业进行分析, 能够有效进行产业方面的分析.3 实证分析3.1 空间分解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空间分解结果见表1. 通过表1可以看出,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不平衡整体上呈缓慢下降趋势, 其不平衡主要是由长江经济带上游、中游和下游三大区域间的不平衡引起, 相对而言三大区内部不平衡贡献率较小. 为了方便分析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趋势, 制作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空间分解折线图, 如图1所示.表1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空间分解时间 CV W (区域内不平衡) CV B (区域间不平衡) CV (Y )2 (区域不平衡)2008 O.2875 0.7445 1.03202009 0.2925 0.7197 1.01222010 0.2902 0.6834 0.97352011 0.2796 0.6074 0.88702012 0.2714 0.5356 0.80702013 0.2654 0.5102 0.77552014 0.2583 0.4857 0.74402015 0.2484 0.4700 0.71842016 0.2381 0.4621 0.70022017 0.2387 0.4419 0.68062018 0.2458 0.4363 0.68212019 0.2282 0.4033 0.6315第4期陈远方, 等: 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三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成因分析 53图1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空间分解折线图由图1可以更直观看出, 2008—2019年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不平衡程度整体上呈下降趋势, 三大区域间不平衡是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不平衡的主要原因.3.2 产业分解选取农业、工业、建筑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等八个产业对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不平衡进行产业分析, 绘制2012—2019年长江经济带发展不平衡产业分解条形图, 如图2所示.图2 2012—2019年长江经济带发展不平衡产业分解条形图从图2中可以明显看出, 在长江经济带发展不平衡产业分解中, 各产业不平衡贡献率所占比重差异较大. 其中, 工业的贡献率所占比重最高, 其次是批发业和零售业、金融业, 占比最低的是住宿和餐饮业, 另外, 可以明显看出, 房地产业的贡献率在逐步上升.2012年、2016年、2019年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分解结果表2. 从表2的数据中可以发现: (1)三大区域之间的产业发展不平衡的总体贡献率分别为2012年的61.32%、2016年的57.83%、2019年的60.91%, 是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在产业上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2)长江经济带中下游地区区域内的产业不平衡贡献率较大. 2012年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区域内的产业不平衡贡献率分别为0.0745、0.1215、0.1908; 2016年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区域内产业不平衡贡献率分别为0.0473、0.1669、0.2075;2019年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区域内产业不平衡贡献率分别为0.0651、0.1785、 0.1473. 通过对比不难发现, 长江经济带区域内的产业不平衡中, 上游地区不平衡贡献率最小, 而中游和下游地区的产业不平衡贡献率较大. (3)各个产业对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不平衡的贡献率存在明显差异. 其中工业对区域不平衡的贡献率最高, 2012年达到49.53%, 2016年达到38.97%, 2019年达到43.57%, 其次是批发业和零售业、金融业, 农业所占比重最低.54 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36卷表2 2012年、2016年、2019年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分解结果2012年农业工业建筑业批发业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总和区域内不平衡0.0019 0.19450.0253 0.0698 0.0161 0.01370.04550.02020.3868上游0.0015 0.03500.0073 0.0071 0.0038 0.00380.01030.00570.0745中游0.0017 0.07640.0117 0.0135 0.0054 0.0047 0.0084 −0.00020.1215下游−0.0013 0.08310.0062 0.0492 0.0069 0.00530.02670.01470.1908区域间不平衡0.0175 0.30080.0153 0.1296 0.0232 0.01170.07590.03920.6132总和0.0193 0.49530.0406 0.1994 0.0393 0.02540.12140.0593 1.0000 2016年区域内不平衡0.0009 0.17630.0248 0.0685 0.0442 0.01160.06210.03320.4217上游0.0000 0.02300.0021 0.0038 0.0030 0.00280.00910.00340.0473中游0.0023 0.08990.0166 0.0181 0.0074 0.00600.01520.01130.1669下游−0.0015 0.06340.0061 0.0466 0.0338 0.00280.03780.01850.2075区域间不平衡0.0096 0.21330.0049 0.1237 0.0562 0.00810.11130.05110.5783总和0.0105 0.38970.0297 0.1921 0.1005 0.01970.17340.0843 1.0000 2019年区域内不平衡−0.0016 0.17050.0246 0.0530 0.0225 0.00760.06810.04620.3909上游−0.0012 0.02370.0056 0.0085 0.0058 0.00290.01160.00840.0651中游0.0017 0.09970.0214 0.0132 0.0096 0.00300.01280.01700.1785下游−0.0021 0.0471−0.0024 0.0314 0.0071 0.0017 0.0437 0.02080.1473区域间不平衡0.0086 0.26520.0010 0.1132 0.0277 0.00650.12180.06520.6091总和0.0070 0.43570.0256 0.1662 0.0502 0.01410.18990.1113 1.0000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 进一步对2012年、2016年、2019年12个城市的产业发展特征进行聚类分析, 由于篇幅原因, 在此仅以2016年聚类树状图为例(图3), 依次对2012年、2016年、2019年的聚类结果进行分析.2012年农业的基础性特征明显. 通过对2012年长江经济带产业数据进行聚类分析, 将农业、工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等八个产业划分为三类. 其中, 农业单独分为一类, 建筑业、住宿和餐饮业为一类,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工业、金融业、批发业和零售业为一类. 2012年的产业聚类树状图将农业单独划分为一类, 从一定程度上表明农业独特的基础性仍然是比较明显的.2016年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产业异军突起. 根据图3可知, 建筑业和农业为同一类别,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为单独一类, 其他产业为一类. 国家在2016年前后出台发展物流产业相关政策, 使得2016年长江经济带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发展突飞猛进, 因此在聚类分析中将其单独分为一类. 2015年国家发改委提出加快建立现代物流发展, 增加对物流产业的融资, 多渠道加大对物流产业的投入, 建设国际国内以及长江经济带地区物流通道; 同年7月, 商务部明确智慧物流园区建设要在1~2年内提升20%的仓储保管效率. 2016年为“十三五”开局之年, 国家重视物流业供给性结构改革, 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转变经济发展第4期陈远方, 等: 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三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成因分析 55 方式, 对长江经济带物流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物流产业的迅猛发展使得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得到良好的发展, 与其他产业拉开差距.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的异军突起, 引起产业间结构发生变化, 进一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也反映出新兴产业的出现和发展对区域协调发展具有正向作用.图3 2016年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不平衡产业聚类树状图2019年住宿和餐饮业出现下滑. 2019年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产业数据聚类结果与2016年聚类结果有所不同. 结果显示, 农业、建筑业为一类, 住宿和餐饮业单独为一类, 其他产业为一类. 住宿和餐饮业的变化较为明显, 从2012年与建筑业为一类到2016年与其他产业为一类, 再到2019年成为单独一类, 住宿和餐饮业的下滑, 表现出不同以往的发展方向, 反映出在国际风险不稳定性增大、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宏观环境下, 住宿和餐饮业受到了明显负面影响.4 结论与建议本文通过分析2008—2019年相关数据, 对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情况进行研究, 通过人口加权变异法以及统计学中的聚类分析, 对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不平衡进行空间和产业两个方面的分解,得到以下结论:(1)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不平衡程度整体呈下降趋势, 在空间分解方面, 区域间不平衡占主要原因.2008—2019年的分析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地区不平衡程度整体上处于下降趋势, 体现了长江经济带地区经济的稳定向好发展, 有助于国家制定区域经济的长远发展计划.(2)产业分解中, 工业贡献率所占比重最大. 在各个产业中, 工业贡献率的变化对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这与敖荣军[21]的观点基本一致, 因此国家以及各省市在制定产业政策时要重视工业的发展, 根据地区特点进行产业调整,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国家在重视长江经济带地区协调发展的同时要注重产业结构升级, 建立长江经济带产业链, 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协调发展.(3)不同时期下产业贡献率不同. 通过聚类分析发现, 长江经济带2012年、2016年以及2019年产业聚类树状图存在差异, 这是由不同的时代背景引起的. 例如, 2016年国家对物流产业的重视和扶持, 使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得到明显提升; 2019年中美贸易摩擦升级, 国内经济受到影响, 住宿和餐饮业表现56 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36卷出与以往不同的下滑现象. 这些都体现出不同时期产业的动态变化与结构调整, 与时代发展特色以及政府政策息息相关, 另外国际环境也会影响到产业结构的变化.(4)空间分解和产业分解具有耦合作用. 在使用人口加权变异系数法对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进行空间分解发现, 区域间不平衡是导致区域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在产业分解中区域间产业不平衡是导致区域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体现出空间分解与产业分解的结果具有耦合作用, 这种耦合作用进一步验证了区域间不平衡问题的严重性. 在大力发展长江经济带的同时, 要特别注意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地区间的协调发展, 发挥大城市的辐射作用, 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 共同推动长江经济带地区协调发展.重视长江经济带地区快速发展的同时关注其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有助于推动长江经济带战略的长远发展, 有助于促进长江经济带辐射周边地区各产业协调发展. 在面对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时, 要重视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 发挥长江经济带地区点与面的协调作用, 共同促进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产业方面各地区要发挥地域特色, 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各地区可以根据自身地理位置优先发展优势产业, 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从而促进区域间协调发展.同时, 在以上研究结论的基础上, 本文提出三点启示:(1)区域不平衡和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及其相互影响的内在机理;(2)在区域不平衡与经济发展的耦合中如何寻求他们之间的平衡点及合理值域;(3)在区域不平衡逐步趋于稳定的境况下, 社会经济是否能保持长久活力.后续工作将针对以上问题, 深入探究长江经济带区域不平衡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参考文献:[1] 刘梅, 赵曦. 城市群网络空间结构及其经济协调发展: 基于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的比较分析[J]. 经济问题探索, 2019 (9): 100−111.[2] 吴常艳, 黄贤金, 陈博文, 等. 长江经济带经济联系空间格局及其经济一体化趋势[J]. 经济地理, 2017, 37(7): 71−78.[3] 晁静, 赵新正, 李同昇, 等. 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经济差异演变及影响因素: 基于多源灯光数据的比较研究[J]. 经济地理, 2019, 39(5):92−100.[4] 丁如曦, 刘梅, 李东坤. 多中心城市网络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驱动效应: 以长江经济带为例[J]. 统计研究, 2020, 37(11): 93−105.[5] 王文鑫, 杨庆媛, 苏康传, 等. 长江经济带开发区及其产业空间格局演变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21, 30(3): 519−533.[6] 周筱扬, 左国存, 周金城. 长江经济带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及障碍因素研究[J]. 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 35(4): 61−66+80.[7] 周正祥, 张桢禛. 长江中游城市群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 中国软科学, 2016 (11): 84−97.[8] 刘程军, 周建平, 蒋建华, 等. 区域创新与区域金融耦合协调的格局及其驱动力: 基于长江经济带的实证[J]. 经济地理, 2019, 39(10): 94−103.[9] 张友国. 区域间产业转移模式与梯度优势重构: 以长江经济带为例[J]. 中国软科学, 2020 (3): 87−99.[10] 巫强, 黄孚, 于涛. 长江经济带基础设施建设对三次产业协调度的影响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20, 29(6): 1257−1267.[11] 吴传清, 龚晨. 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的工业集聚水平测度[J]. 改革, 2015(10): 71−81.[12] 郭炳南, 唐利, 张浩. 长江经济带绿色经济效率的区域差异与随机收敛[J]. 生态经济, 2021, 37(11): 46−53.[13] 靖学青. 长江经济带产业转移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J]. 求索, 2017 (3): 125−130.[14] 陈全才, 张启良. 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差异比较与协调发展对策[J]. 统计理论与实践, 2020(3): 33−36.[15] Johnston J. Theil: Economics and information theory[J]. The Economic Journal, 1969, 79(315): 601−602.[16] Dagum C. A new approach to the decomposition of the Gini income inequality ratio[J]. Empirical Economics, 1997, 22: 515−531.[17] Akita T, Miyata S. Spatial inequalities in Indonesia, 1996–2010: A hierarchical decomposition analysis[J].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2018, 138: 829–852.[18] 覃成林, 张华, 张技辉. 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新趋势及成因: 基于人口加权变异系数的测度及其空间和产业二重分解[J]. 中国工业经济,2011 (10): 37−45.[19] 覃成林, 杨威. 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区域不平衡的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 基于人口加权变异系数的分析[J]. 产经评论, 2012, 3(4): 115−124.[20] Akita T, Miyata S. The bi-dimensional decomposition of regional inequality based on the weighted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J]. Letters in Spatial andResource Sciences, 2010, 3: 91–100.[21] 敖荣军. 中国地区经济差距及其演化的产业变动因素[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7, 16(4): 420−424.。

长江经济带城市集群网络结构与空间合作路径

长江经济带城市集群网络结构与空间合作路径
收稿时间:2015 - 05 - 15;修回时间:2015 - 08 - 2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61027);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2CJL062);2015 年度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中心招标项目(15ZBLPS01);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省级重点学科科学研究项目共同资助 作者简介:王圣云(1977—),男,山西河曲人,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与福祉地理学。E-mail:wangsh⁃ engyun@。
从区域经济学视角来看,长江经济带是以流域 为基础,以长江为纽带,以城市经济区为基本单元 的宏观协作经济区[5],既是一条依托黄金水道的交 通物流经济带,又是一条城市密集分布的城市区域 经济带。那么,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 就要求长江流域地区要以中心城市为增长极,以长 江黄金水道为联系纽带,通过提升城市交通物流竞 争力,增强城际经济联系,加快城市集群网络构建, 促进上中下游城市群之间的互动、整合与一体化发 展,将长江经济带打造成一条交通物流经济网络与 城市区域一体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流域合作经 济带。
比较而言,国外流域经济带(区)研究多关注流 域交通运输和城市区域的空间管治问题。Turok 以 英国东伦敦地区的泰晤士河口为例,分析了流域城 市发展与区域规划的关系[15]。Meyer 等应用复杂系 统理论,分析了基础设施规划在密西西比河流域都 市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16]。Klemann 等分析了莱茵 河三角洲水运、铁路和港口的竞争关系与竞争因 素[17]。Münter 等分析了莱茵—鲁尔区大都市区多中 心城市的区域化与空间重组[18]。近年来,国外出现 了一些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区域发展网络[19]、 城市作用网络[20]的研究成果。尽管国内一些研究已 对长江下游的长三角地区[21-22]、长江中游城市群的 空间网络结构[23-25]进行了研究,但不足之处在于或 空间范围未覆盖到长江经济带九省二市,或研究尺 度限于省级尺度。

长江经济带城镇化与城群上

长江经济带城镇化与城群上

规模较小 的城市群
环长株潭 城市群
滇中 城市群
黔中 城市群
黔中城市群和滇中城市群
• 规模比较小,城市数量也比较小。 • 贵阳和昆明这两个省会城市的带动能力不大。 • 未来首先应该形成一个都市圈,需要很长时期的
培育过程。
• 环长株潭、环鄱阳湖、江淮城市群也存在和 黔中、滇中同样的问题。
• 长江经济带把环长株潭和环鄱阳湖纳入到了 长江中游城市群范围内,把江淮城市群纳入 到了长三角城市群。
城市群在城镇化的过程中,集聚了相 当数量的产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 位,能吸纳周边区域的农业劳动力。
城市群的发展过程,也是结构 调整的过程,也是产业结构高 度化的过程,也是城市化它的 一体化过程。
形成城市群之后,城市群的各 个城市都要发挥各自的优势, 形成了城市的功能分工,合作 就会从分力变成合力,能够提 高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
武汉市的首位度为 3.66。2012年,武 汉市常住人口为1012万人,平均每年增加 人口20万人。
重庆市区土地面积5476平方公里,常 住人口795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4.94万人
万州区被称为重庆市第二大城市,2012 年常住人口仅为175万(其中包括一大部分 农村人口),为重庆主城区的五分之一。
(三)大量地级市规模小,吸引集聚人口能力不足
长江经济带只有 25个城市的建成区 面 积 超 过 100 平 方 公里,其他城市建 成 区 面 积 小 于 100 平方公里。
这些城市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是承载人口的主要载体。
由于产业发育不良,不足以 吸引区域内农村人口的进入, 导致了全省人口奔省城、上 中游人口奔下游的局面,造 成大量的人口候鸟式迁徙。
(三)三大城市群与六核多极的城镇体系

长江上中下游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各有哪些优缺点

长江上中下游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各有哪些优缺点

长江上中下游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各有哪些优缺点:从整体上看,上中下游有其显著特征:自然资源分布东缺西丰,对外交通联系东扬西闭,科技教育水平东高西低、经济发展水平东富西贫。

就流域经济而言,上中下游之间的关系,具有两大鲜明特征,即一是整体性,二是相对独立性。

上中下游经济开发的整体性。

一般讲,上游地区山高、坡陡、流急,自然条件较差,交通不便,不利于人口聚居和资源开发;而下游地区地势平坦,自然条件较好,交通极为便捷,有利于人口聚居和经济开发,因此,流域经济开发的基本序列,应是下游、中游至上游。

上游地区拥有较丰富的资源,加快上游地区的开发,是中下游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后劲所在;还有利于缩小上游地区与中下游地区的差距,有利于增强民族团结与社会安定。

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看,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属于全流域性的,如果上游地区由于资源的开发导致水土流失,不仅使自身的经济发展受损,而且还危及影响到中下游地区。

由于同饮一江水,在流域经济中,生态环境的保护是高于一切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流域生态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流域资源开发、经济发展的整体性。

事实上,流域经济的整体性,早在美国1933年开发田纳西河流域时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他们遵循流域经济整体性原则,对整治田纳西河流域作全盘考虑。

经过几十年的综合治理,致使水土破坏严重、流域水患为害的田纳西河流域已成为工农商紧密结合、旅游业兴盛的环境优美的经济发达区。

长江流域的整体开发,对社会经济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因此,作为国家来说,必须加强对长江流域整体开发的领导,不但重视长江中下游的开发开放,还要加大上游地区的开发、开放和环境保护的力度,应该借鉴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开发整治的上述成功经验,进行长江流域的开发整治。

流域经济整体开发,可以获取一定历史条件下最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相统一的效益。

但是,这并不排斥上中下游各地带区域经济开发的相对独立性。

这种相对独立性,也是上中下游经济开发的一个重要基本特征。

中国五大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分布动态及交互影响

中国五大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分布动态及交互影响

中国五大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分布动态及交互影响陈明华;刘玮;刘华军【摘要】基于2002-2013年城市数据,采用核密度估计、VAR脉冲响应方法实证考察了中国五大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分布动态及交互影响.研究结论表明:(1)五大城市群经济发展呈现显著的非均衡态势.(2)五大城市群整体及各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各城市群内部城市间均存在显著的经济发展差距且这种差距在逐渐拉大,出现了两极或多极分化现象.(3)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发展对京津冀、长中游、成渝具有较强的正向影响效应,京津冀与成渝、长中游与成渝之间具有较强的交互影响效应,京津冀对长中游具有较强的正向影响效应,成渝对其他城市群则表现出负向影响效应.【期刊名称】《经济与管理评论》【年(卷),期】2017(000)005【总页数】9页(P146-154)【关键词】城市群;经济发展;核密度估计;脉冲响应【作者】陈明华;刘玮;刘华军【作者单位】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90城市群战略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国家战略(张学良,2013)[1]。

在经济发展的新时期,我国正在将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逐步形成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以轴线上若干城市群为依托、其他城市化地区和城市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化战略格局,这标志着我国区域规划重心由“带状”逐渐转向“块状”。

目前我国已经和正在形成的城市群和经济区已达22个①,其中国家级城市群有5个②,分别是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长中游、成渝城市群,它们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发动机(张学良,2013)[1]。

2002年五大国家级城市群GDP总和为6.08万亿元(2002年价格,下同),占我国GDP的50.26%,此后这一比例不断攀升,截至2013年五大城市群的GDP总和升至22.97万亿元,占我国GDP的比重达到65.07%,这表明城市群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发展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意义、优势和对策建议

发展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意义、优势和对策建议

发展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意义、优势和对策建议作者:匡楚玉来源:《发明与创新·大科技》2018年第09期摘要:长江中游城市群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长江中游城市群有区位、交通、人才、经验和产业优势,但存在经济总量偏小、产业趋同等问题。

本文针对当前长江中游城市群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其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空间布局和城镇一体化、构建协同机制以及打造“一带一路”产业集群、推进对外开放一体化等对策建议,以此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

关键词:长江中游城市群;优势;产业;对策一、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优势为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顺应全球化的发展,城市群作为区域经济的载体,随着城市间联系的日益紧密,作用越发重要。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经济总量仅次于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圈,经济发展的增速高于全国水平,是中国经济稳定至关重要的调节器。

大力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承东启西的战略作用,有利于东部地区的进一步发展,有助于推动中部崛起,提升中部地区竞争力,更有利于西部大开发的顺利进行,扭转区域发展不均衡,促进“一带一路”发展,有利于构建全球命运共同体,将地球村联系得更紧密。

大力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有利于发挥中部地区独一无二的区位优势,还可以更有效地满足国内需求,充分调动约4亿人口的巨大市场。

长江中游城市群规划涉及湖南、湖北、江西的31个市,范围包括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面积约31.7万平方公里。

1.区位和交通优势长江中游城市群处于我国中部地区的中间位置,位于长江流域的中游,是沿海经济向内地发展的中转站。

长江中游城市群向东承接长江三角洲,向南连接珠江三角洲、粤港澳大湾区,向北承接京津冀城市圈,向西连接成渝经济圈。

长江中游城市群有着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

2009年底,武广高铁开通,这标志着我国首次将G字头的高速动车组列车投入运营,我国高铁建设从此进入新时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联系分析秦尊文,汤鹏飞(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湖北武汉430077)摘要:湘鄂赣皖四省在中部崛起的背景下联合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本文基于实践和理论测度两个角度考察长从交通、产业、市场和区域等不同角度,总结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联系所开展江中游城市群经济联系。

实践方面,的实践。

理论测度方面,选择中心职能模型、城市流模型和引力模型考察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联系的情况,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联系主要存在以下特征:城市中心职能度的“金字塔”结构;重点城市的沿长江、京广、京九重点轴线分布特征明显;长江中游城市群传统外向服务部门具备优势;城市外向服务功能的空间分布表现出圈层结构;经济联系强的区域集中在城市群西部和南部城市。

关键词: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联系;中心性;城市流;引力强度中图分类号:F2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13)1003-847710-0052-05长江中游城市群,最初由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三圈融合”而成。

2013年初,安徽皖江城市带要求加入,由此范围涉及到四省。

研究所涉及城市间的经推济联系,并采取一定的方法进行测度,对于优化空间策略、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长江中游城市群推进经济联系的实践分析目前,长江中游城市群在交通、产业、市场等方面的“一扎实推进,整体联动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体化”(一)交通一体化方面。

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省交通运输厅负2012年2月,责人达成共同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示范区共识,并建立协调机制推进航空、高速公路、铁路、水运整体联动的大交通体系一体化进程。

2012年7月,四省建立了长江中游水运规划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设在长江水系航运规划办公室),定期分析四省水运建设与发展面临的形势和规划实施情况,研究解决水运规划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

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中,四省率先进行交通联合,也率先取得成效。

以九江大桥区域为例,过去,由于受江西九江大桥设计通行能力的硬限制,鄂赣皖省际高速公路的畅通受到严重制约,九江大桥区域成为中国南北第一“堵点”。

鄂赣皖高速公路黄梅区域省际联动应急机制应运而生,2012年实现了跨省多部门分工负责、协调联动。

实施省际联动后的春运、清明、五一等特殊时段,鄂赣皖省际未发生长时间、长距离、大面积的车辆滞留情况,呈现出“堵点不再堵、高峰不集中无滞留”的全新局面。

见峰、(二)产业一体化方面。

2012年,湘鄂赣三省有关产业主管部门分别签署了一湘鄂赣三省科技体化战略合作协议或发展共识。

3月31日,《长江中游城市群科技合作框架协议》。

厅在武汉签订4月12日,湘鄂赣三省经信部门负责人共同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5月4日,三省农业部门共同签署了《湘鄂赣三省农业合作协议》。

2月10日,三省旅游局局长签署了旅游业合作协议。

4月18日,中三角旅游发展会商会议在汉举行,达成了《中三角旅游合作发展2012年行动计划》和一揽子工作方案。

同日,中国中部“中三角”演艺联盟在武汉剧院正式挂牌成立。

目前,产业合作也从三省扩大到四省。

2013年5月12日,“2013年中国酒类行业湘鄂赣皖地区品牌经销商年会”在汉举行,400多位酒商形成联手打造第二个“中国白酒金的共识。

5月19日,四省会旅游部门在第三个全国旅三角”游日首发优惠联票,每个城市联票涵盖当地的两大代表性景区。

江西省与湖北省在九江市签署《关2013年6月19日,于共同支持九江与黄冈小池滨江新区跨江合作的框架协作者简介:秦尊文(1961—),男,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

汤鹏飞(1982—),男,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生。

·52·议》。

按照协议,赣鄂两省将共同支持推进湖北黄冈小池作为一个新区纳入九江西江的发展规划,在产业合作、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积极推进一体化,共同打造赣鄂合作新典范。

两省将以黄冈小池为载体,积极推动两地建立产业转移合作机制,推动产业链对接和产业集群发展;大力发展“飞地经济”,协调规划建设小池滨江新区九江江北工业园。

(三)市场一体化方面。

三省商务部门积极行动,在汉召开2012年2月24日,长江中游城市群商务发展第一次联席会议,发布了《武汉宣言》。

依据三省商务厅协同规划,湘鄂赣三省将在商贸流通、对外贸易、对外投资、承接产业转移、口岸通关、商务信息共享等六个方面实现一体化合作。

为实现上述商贸交流与合作,中国中三角商务网也以10种语言版本正式上线。

4月11日,中三角经济圈小商品产业发展峰会在湖南岳阳举行,会议就中三角小商品市场建设和发展进行了交流。

2012年9月20日,《湘鄂赣三省工商行政管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汉签署。

安徽省虽然在2013年才加入长江中游城市群,但其宿望江县、东至县早在2006年就参加了赣鄂湘皖毗邻区松县、域多边合作,并签订合作框架协议。

合作领域包括加强区域物流体系建设,打造强势区域旅游品牌,建立统一市场体系安徽省副省长花建慧表示:区域等。

在2013年博鳌论坛上,一体化大趋势、市场一体化大格局,正在成就核心城市群的辉煌;长江中游城市群凝聚四省精华,辐射广阔市场,必将谱写跨越发展的时代篇章。

二、经济联系节点的中心性测度与分析(一)城市中心职能模型的构建及测算。

城市的中心性是指一个城市为它以外地方服务的相对重要性,表现为替其他地区提供中心商品与服务的能力,是衡量城市功能地位高低的重要指标。

目前国内学者越来越注城际重多指标的综合度量方法,在零售业和服务业零售额、间实际交互作用等指标的基础上,依据人口、科技职能和工业指数等指标,然后取其平均值求得。

本研究选取长江中游城市群39个城市的6个指标:城市的地区生产总值(Vi)、市区人口数(Pi)、二三产业增加值)、专业技术人员(Zi)、固定资产投资额(Mi)和社会消费(Si品零售总额(Ni)。

其中市区人口数量、二三产业总产值和国专业技术人内生产总值代表了城市的整体经济实力和水平。

员数反映了城市的接受和消化外来技术、资金、市场信息等方面能力.固定资产投资额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则体现了分别计算以上6类城市发展经济的基本能力。

以如下公式,职能指标:KE=KVi+KPi+KSi+KZi+KMi+KNi其中:KVi=1Vi①参考公式⑨-⑩的测算结果,长江中游城市群的39个城市分为四个等级,具体结果见表1:等级KE>21<KE≤21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中心职能等级划分城市武汉5.76、长沙4.26、合肥2.99、南昌2.13宜昌1.45、芜湖1.16、岳阳1.1、衡阳1.07、常德1.05株洲0.94、六安0.87、九江0.85、荆州0.85、孝黄冈0.710.71、益阳0.68、上饶0.66、黄石0.66、荆门0.62、抚州0.61、吉安0.59、滁州0.57、咸宁0.54、宣城0.52、萍乡0.51、娄底0.50、鄂州0.44、景德镇19KE≤0.7新余0.52、铜陵0.37、池州0.32、鹰潭0.30、仙桃0.30、潜0.42、江0.25、天门0.24合计45安庆0.80、宜春0.71、马鞍山0.71、湘潭100.7<KE≤1感0.80、长江中游城市群必将以“多中心”的格局推动经济联系和发展。

通过选择城市经济实力、城市接受能力和城市发展基本能力三个方面的6项指标的测算,我们发现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职能等级呈现“金字塔”结构,形成以武汉、长沙、南昌和合肥为核心的多中心区域经济联系格局。

但是空间分布仍然表现出不均衡的特征:一是职能等级高的城市主要集中在城市群西部地区;二是江西次级中心城市发展明显不足。

(三)重点城市的沿长江、京广、京九重点轴线分布。

城市职能等级高、外向型发展的城市主要沿长江、京九和京广三条重点轴线分布(见图1)。

其中,沿江地区城镇分布最为密集,是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联系的一级主轴。

图1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职能等级分布图二、基于城市流的城市功能联系分析(一)城市流模型。

城市流是指在城市间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双向或多向的流动流等空间流在城市群区域内发生的频繁、现象。

城市流强度是指在城市群区域城市间的联系中城市外向功能(对流、传导、辐射与集聚)所产生的相互影响量。

计算公式为:F=N×E③ΣVii=1n②KPi、KSi、KZi、KMi、KNi的职能指数K值也按照公式⑩计算。

(二)城市中心职能度呈“金字塔”结构。

·53·式③中F代表城市流强度;N代表城市功能效益,即各个城市间单位外向功能所产生的实际影响;E代表城市外向功能量,即城市外向功能的大小。

城市流主要包括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技术流五种,参考国内相关研究指标的选取及代表性,本文选择城市各个产业从业人员为城市功能指标,城市外向功能量主要取决于某一部门从业人员的区位商,即i城市j部门从业人员计算公式为:的区位商Lqij,Lqij=P/Pj(i=1,2,…n;j=1,2,…m)④1⑥()Eij=Pij-P=P(iPj/Pij1-qij即i城市的功能效率用人均从业人员GDP表示,Ni=GDPi/Pji城市的城市流强度为(GDPi/P)(Ei/P)Fi=Ni×Ei=⑧j×Ei=GDPi×j=GDPi×Ki式⑥中的称为城市流倾向度,即城市外向功能占总功能的比例,反应城市总功能的外向程度。

城市流强度结构关系是指构成城市流强度影响因素之由公式⑥的推导可以看出城市流强间的相对数量比例关系。

度的影响因素概括为城市经济总量(GDP)i与城市流倾向度(K)计算i两个因素。

对这两个因素指标进行极大值标准化,公式如下:GDPi'=GDPi/maxGDPK'=Ki/maxK⑩⑨式②中Pij表示i城市j部门的从业人员数;Pi表示i城市的从业人员数;Pj表示全国j部门从业人员数,表示全国从业人员数。

若Lqij<1,则说明i城市j部门不存在外向功能;若Lqij>1则说明i城市j部门具有外向功能,表明i城市j部门在全国属于专业化部门,可以为外区域提供服务。

i城市m个部门总的外向功能量计算公式为Ei=ΣEiji=1n(二)城市外向型服务部门区位商分析。

由于仙桃、潜江和天门三个县级市无相关统计数据,因此我们只进行地级以上城市(共36个)外向服务部门的区位商的测算,具体见表2:⑤式③中的表示i城市j部门的外向功能量,公式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9100.4861.1320.4610.7700.4890.6810.3690.5560.8730.4420.6400.5340.7020.5070.4230.5841.6 360.5410.5220.4170.3711.0350.6810.4160.4630.4361.2471.6860.4940.4090.6871.2840.7890.382 0.4590.927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0.7930.5490.5300.3870.9270.5010.7960.6030.3851.0360.6580.4410.4830.7661.0150.8600.5810.2560.4 860.6450.7850.2621.0360.4510.8390.9230.8750.8340.4460.5230.4950.9841.1380.1861.1610.777 0.676批发和住宿、零售业餐饮1.4111.3690.6540.5031.6841.3841.0381.1191.7330.6801.2771.9670.5310.2470.7670.5960.7210.7 391.2481.8960.4550.6790.6360.6130.3820.7100.5490.5110.5670.4470.4500.5890.3390.3331.067 0.9761.2880.8000.5410.4580.2780.1560.4180.4680.7310.3630.7330.2810.8670.2440.9060.2390.2 300.2541.1620.8750.5230.5960.6040.0830.5020.3500.7280.4010.6270.2543.9224.8700.5041.121 6.29910.4001.2841.425表22011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城市外向服务部门区位商城市武汉黄石宜昌鄂州荆门孝感荆州黄冈咸宁长沙株洲湘潭衡阳岳阳常德益阳娄底南昌景德镇九江新余鹰潭吉安宜春抚州上饶萍乡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六安池州宣城合计建筑业2.0171.2531.0861.3610.7781.8171.1531.4591.0431.3421.4662.0181.6631.2661.6751.1571.1282.2 060.7801.5190.4080.8000.6650.5901.5410.5300.4062.0081.2110.8311.1050.8740.5720.4751.169 0.2591.376金融业0.8520.6230.4140.4220.6330.4770.9310.8680.7131.2160.8581.1601.0591.0130.8071.6060.7360.7 170.7880.8280.9800.8971.1860.8820.9091.0191.1340.9370.8671.2990.8481.1981.2780.4372.272 0.3330.855房地产业0.8940.4611.4380.8581.0931.7530.5880.6610.7001.9311.4640.7220.7200.4370.5180.6630.3320.8 360.5540.9840.0550.3850.5120.4620.3290.3790.4201.3560.5620.2350.4160.6150.3290.3900.697 0.4350.893租赁和商业服务业0.6010.2351.0110.5741.0700.5230.3450.1630.3800.9351.2670.3430.3850.4061.5852.0370.3270.9 430.3860.8420.0970.2910.4510.1750.0210.3020.4680.5830.2100.9310.2850.3180.2111.2390.430 0.4800.669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1.4820.5170.9100.3300.4500.4130.5740.5930.9931.6040.3910.4290.5920.3650.3920.4650.3690.9060.8 510.7090.5661.4630.7240.2830.5040.3250.4401.5080.9780.7290.5550.7810.7430.4680.8370.093 0.832教育0.7940.8070.5310.6390.7770.7681.3051.8151.4710.8520.8080.9541.2521.0091.3171.4101.2390.7 350.8111.1351.1080.9841.7471.3161.6731.9901.2020.8951.0851.0340.6242.0181.8650.6341.450 0.3890.994文化、体育及娱乐1.1520.6001.2070.5010.8450.7110.9820.8090.5572.0790.4940.5920.8580.4110.8880.6420.5510.8 431.0420.9920.5171.6551.4920.6820.7070.7460.5601.1450.3840.6060.6951.3150.3371.4673.538 1.8421.041·54·从上表中,我们可以得出两点看法:一是长江中游城市群传统外向服务部门具备优势,服务功能有待提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