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总结分析

合集下载

中国音乐史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中国音乐史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中国音乐史教学的分析与思考中国音乐史作为音乐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中国古代和现代音乐发展变迁的历史学科。

随着中国音乐的发展和变迁,中国音乐史教学也逐渐成为音乐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对中国音乐史教学进行分析与思考,探讨中国音乐史的特点、教学方法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一、中国音乐史的特点中国音乐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中国音乐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时期,中国音乐史可以分为古代音乐、中世纪音乐、近现代音乐等不同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体现了中国音乐的丰富多彩和多样性。

古代音乐以雅乐为代表,雅乐是中国古代宫廷音乐,它具有严谨的旋律、节奏和音韵规律,体现了当时的社会制度和审美观念。

中世纪音乐以广陵散为代表,广陵散是中国古代民间音乐,它融合了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

近现代音乐则是在西方音乐的影响下,中国音乐出现了许多新的流派和形式,如京剧、民族歌舞等。

中国音乐史的特点还体现在其丰富的音乐文化和多样的表现形式。

中国古代音乐具有丰富的乐器和曲谱,如琵琶、箜篌、笛子等乐器,以及《乐府诗集》、《琵琶行》等著名的音乐作品。

中世纪音乐则有大量的民间音乐,如《梅花三弄》、《广陵散》等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

近现代音乐则是在中国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音乐流派和曲种,如二胡、京剧、评弹等。

中国音乐史教学应当充分结合实际,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学生的实际需求。

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讲授、讨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相结合,全面掌握中国音乐史的知识和技能。

在讲授环节,可以通过教师讲解、资料阅读等方式,向学生介绍中国音乐史的发展历程、重要人物和作品,让学生对中国音乐史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在讨论环节,可以开展小组讨论、学生展示等活动,让学生对中国音乐史的具体内容和相关问题展开深入研讨。

在实践环节,可以组织学生观摩音乐表演、参与音乐创作等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感受中国音乐史的魅力。

中国音乐史总结分析

中国音乐史总结分析

2014年最新中国音乐史总结分析作者:anne古代部分:一;远古夏商时期的音乐:中国音乐的起源: 模仿说、感情说、劳动说;乐舞:早期的音乐常常和舞蹈结合在一起;故名之“乐舞”..黄帝时代的云门;又称云门大卷;相传黄帝部落以云为图腾;所以这是一部歌颂氏族图腾的乐舞..咸池又名大咸;相传咸池为东方日浴地;故这是一部崇拜日浴的乐舞..箫韶又名大韶;简称从韶..最初是咸黑所作的声歌;原名九招;虞舜时代的质又修订过;故后世又称此乐为韶虞..箫韶之名;是由于此乐舞以排箫为主要伴奏乐器的缘故..夏代开始进入奴隶制社会;乐舞内容从氏族社会中对于图腾或大自然的歌颂转向对奴隶主统治者的歌颂..夏龠又名大夏;是一部歌颂夏禹治水有功的乐舞..此乐舞在周代演出时舞者共六十四人;分为八行八列..主要伴奏乐器为龠;龠为管乐器;是排箫的原始形制..大濩又称濩;是一部歌颂成汤灭夏建立商朝功勋的乐舞..“巫乐”;又称“巫音”;即巫术活动中所用的乐舞..天然材料制成的乐器:骨哨、骨笛;龟甲摇响器;鼍鼓;磬现存故宫博物馆的三音编磬为“永启”“永余”“夭余”;陶制乐器:摇响器、陶铃、陶角、陶鼓、陶镛、陶埙;铜制乐器:铜铃、铜鼓、钟、铙、镛、鑮;二;周秦时期的音乐:周代的礼乐制度:君主八佾;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用二佾..佾指古代乐舞的行列..关于佾有两种解释:一;每佾固定为八人;二;人数与八佾相同;如八佾每佾八人;六佾每佾六人等..音乐教育:对象:贵族子弟;即世子和国子..“乐”的学习内容:乐德、乐语和乐舞..乐德:“中、和、祗、庸、孝、友”;阅读会员限时特惠7大会员特权立即尝鲜乐语:“兴、道、讽、诵、言、语”;乐舞:六代乐舞为主;如云门、大咸、大夏、大濩、大武;学习目的:达到统治阶级提倡的“礼乐治国”..六代乐舞:云门、咸池、箫韶、大夏、大濩、大武;前五部参照远古夏商时期音乐..大武内容描写周武王伐纣的全过程..采风:是一种为了解民意、完善施政而采取的一种较为积极的举措..采风制度的建立为宫廷提供了大量的优秀民间音乐和歌词;而且为保存先秦时期的民歌作出了不朽的功绩..颂乐:用于天子祭祖、大射、视学及两君相见时等重大典礼时的乐舞..诗经里保存了商颂、周颂、鲁颂等三颂..内容大都是史诗性的;带有神话色彩..颂有乐章形式、有乐歌形式、也有纯器乐形式;一般速度较慢..郑卫之音:代表民间俗乐..“郑卫之音”是郑国与卫国一带的地方音乐;它保留了浓郁的商代音乐特色;节奏奔放活泼;音乐优美抒情;风格上与“雅乐”迥然异同..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荀子曾根据民间歌曲创作了成相篇..“成相”就是手持“相”这种乐器作为伴奏的说唱..成相篇的内容主要宣扬为君治国之道..乐器:八音分类法:按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诸类乐器中以打击乐器较多..乐律:三分损益法律是一种用数学计算的生律方法..把一个振动体即弦长的长度均分为三段;去掉它的1/3;得2/3;称“三分损一”..如加上他的1/3;得4/3;称为“三分益一”..这种取律的方法称为“三分损益法”..三;两汉三国时期的音乐:汉代的官方音乐机构有“太乐”和“乐府”两署;分别隶属于“奉常”和“少府”.. 相和歌作为汉代北方民间歌曲的总称;包含了各种不同内容、形式的民谣..汉魏时期的相和歌作品数量相当丰富;大致分为“相和引”、“相和曲”、“吟叹曲”、“四弦曲”、“平调曲”、“清调曲”、“瑟调曲”、“楚调曲”、以及“但曲”..如“相和引”的作品就有箜篌引、商引、徵引、羽引、宫引、角引等六曲..汉代的歌舞以粗狂豪放的民间色彩;取代了周秦以来的宫廷歌舞的巫术风格..民间歌舞包括:公莫舞、巴渝舞、鼙舞、盘舞、铎舞、拂舞、白纻舞、踏歌.. 打击乐器:建鼓、提鼓、小鼓、扁鼓、鼗鼓;汉代古琴音乐逐渐从相和歌乐队中脱离出来;向着器乐化的倾向发展;这个时期的琴曲创作有一个显着的特点;就是不少琴曲直接取自当时的相和歌或相和大曲;且带有明显的叙事性特点..其中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就是其中的代表..美学专着:阮籍乐论、嵇康声无哀乐论乐律:京房六十律;计算方法是在三分损益十二律之后;继续用此法上下相生;直到六十律为止..四、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相和引:主要是以五音来命名的有歌辞和伴奏的歌曲形式..凡相和;伴奏乐器有苼、笛、节歌、琴、瑟、琵琶、筝七种..宫、商、角、徵、羽五引的歌词都是七字一句;三句一段的单段体;与箜篌引五言、七言、长短句等多变句式不同..清商乐:又名清乐;是在相和三调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不仅包括汉魏旧曲;还收入了江南吴歌和荆楚西声..碣石调·幽兰是目前仅见的一首以文字记谱的琴曲;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五、隋唐时期的音乐:变文:是唐代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内容可分为两类;一类讲述佛经故事;是佛教通俗化的结果..还有一类讲述历史传说或民间故事..作品的特点是语言生动、纯朴、有韵有白、有说有唱..变文是散文和韵文相间的叙事体裁;韵文部分通常是七言四句一段;也有五言、六言的..音乐性、故事性都很强;借以吸引听众、传播佛经..变文有三类形式:只唱不说;只说不唱;有唱有说此类占多数..以散文引起;以唱文叙述内容.. 坐部伎和立部伎是按不同的表演形式而分..唐代宫廷燕乐的三个概念:广义;是相对于“雅乐”来说的俗乐;包含十部乐和教坊乐..次广义;专指一种具有特殊风格的音乐;融胡俗乐于一体;尤其是龟兹乐..狭义;专指唐贞观时期张文收采古朱雁、天马之义所作的景云河清歌..六、宋元时期的音乐:宋朝的宫廷音乐主要有两方面的特点:1;宫廷音乐艺术向着小型、精致的审美趋向发展..如唐代大曲在北宋时已不再表演全曲;而仅仅裁取大曲中的一段或几段音乐进行演奏;称之为“摘遍”;2;乐器独奏和小合奏等具有独立地位的纯器乐形式也开始盛行于宫廷;并体现出高超的演奏技艺..说唱音乐种类:鼓子词、诸宫调、货郎儿戏曲音乐种类:宋杂剧音乐、元杂剧音乐、南戏音乐乐器:拉弦乐器:嵇琴、胡琴;吹管乐器:芋笙、巢笙、和笙;弹弦乐器:三弦、火不思;打击乐器:云璈;键盘乐器:兴隆笙;梦溪笔谈乐论:梦溪笔谈是北宋沈括的一部笔记体着作;其内容记述了古代科技和人文的众多成就以及其本人的深刻见解..此书的乐论部分占有相当篇幅;涉及乐器、乐曲、宫调、乐谱、律学、音乐思想和音乐声学等各个领域..其中有些内容为音乐史上的首次记录;如:最早出现“乐学”、“声学”和“马尾胡琴”的词汇;最早出现的燕乐二十八调的用声数及其音高的记录;最早出现的工尺谱字和乐谱中“敦、擎、住”等节奏称谓;以及在世界声学范围内首创的“纸人演示”共振实验..七、明清时期的音乐:俚曲:蒲松龄将聊斋志异中的一些故事;结合当地方言及各种小曲;编成说唱形式;这些作品被人们称为蒲松龄“俚曲”或“聊斋俚曲”..曲牌大多来自于明清的民歌小曲、戏曲..其音乐优美朴实;语言多为白话;通俗易懂;伴奏形式比较自由.. 曲艺音乐的发展:鼓词类、弹词类、牌子曲类、渔鼓道情类、琴书类..戏曲音乐的发展:宋元时期盛行于北方的杂剧;至元末逐渐衰落;而流行于南方的南戏却得到较大发展..南戏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杂剧、诸宫调等其他姐妹艺术的精华;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体制;明清时期演变成为传奇剧..由于流传地区不同;逐渐相继出现了各种声腔体系..明代流行于江南地区的“四大声腔”——海盐腔、弋阳腔、余姚腔、昆山腔是其中影响最大的几种声腔..除此之外;清中叶以后;又出现了梆子腔及皮黄腔系统为代表的各种地方声腔剧种..近代部分:旧民主主义时期音乐文化发展的主要表现:1,封建统治阶级的雅乐早已衰落;而且原来来自民间俗乐的“雅部”昆曲、琴曲等也处于不断衰落的状况;2,随着政治形势的发展出现了大量反映当时现实生活的新民歌包括早期的工人歌曲、地方戏曲即“花部”和说唱音乐获得了更为迅速的发展;并增加了不少新的剧种和曲种;还自发产生了初期的戏曲改良运动;3,20世纪初至五四运动前后;出现了大量有别于传统旧乐的学堂乐歌;这也是当时进步的知识分子传播民主革命思想的一种手段;新民主主义时期音乐文化发展的主要表现:1、大量原本活跃在农村的民间艺人纷纷进入城市;使原来在农村的说唱曲种、戏曲剧种不断在城市中落脚;不断走向职业化的发展;2、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推动全面的“龙头”作用;3、中国近代音乐创作始终以各类声乐体裁发展占有特别突出的地位;京剧是以徽剧、汉剧作为基础的一种“皮黄戏”..乾隆后期四大徽班进京..“徽班”主要演出具有一定斗争性的历史剧目;更接近人民的生活也更富盒式带的要求..清末明初;随着西洋话剧的传入;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文明戏”也称“新剧”在各大城市迅速兴起..通过编演潘烈士投海、黑奴吁天录等中外体裁的“时事新戏”;在唱腔、表演、舞台布景等方面的大胆改革;创立了所谓“海派京戏”..戏曲改良运动曾促进了戏曲艺术同当时社会现实的联系;也演出了一些揭露、抨击社会罪恶和要求摆脱封建束缚的新剧目..考试题型:填空10道:2分名词解释5道:4分简答4 道:5分论述2 道:10分论儒家、道家、墨家的美学观点..学堂乐歌的产生、发展、内容、代表人物、历史意义..隋唐时期的音乐文化交流:西域乐器;乐律、东亚、各个民族之间..冼星海的音乐创作和历史意义:个人艺术经历;创作过的曲目黄河。

中国古代音乐史总结

中国古代音乐史总结

中国古代音乐史总结古代中国音乐又有一段重要的发展阶段是商、周时期。

在商代,出现了中国最早的乐谱《商调歌》,其中收录了乐曲和舞蹈的记谱。

周朝时,乐器逐渐丰富,形成了“六合”乐器,其中包括磬、钟、簧管、筝、瑟和琴。

这些乐器在礼仪、军事和宗教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战国时期开始至秦汉时期,中国古代音乐迎来了一个黄金时期。

这一时期,乐舞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出现了一批优秀的音乐家和乐曲。

其中最著名的是乐府诗,它是一种以歌曲形式传唱的诗歌,不仅在古代音乐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也对后来的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代是中国古代音乐史上的又一个重要时期。

唐朝时,音乐发展到了一个高峰,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的音乐家杨凝式提出了“九宫六调”的音律体系,这一体系被后来的音乐家广泛应用。

唐代还出现了许多优秀的音乐家,如李白、张说等,他们的音乐作品广泛传唱至今。

宋代是中国古代音乐史上的又一重要阶段。

在这一时期,音乐的民间化、艺术化趋势更加突出。

宋代出现了民间流行的丝竹乐队,表现了音乐的广泛普及。

同时,宫廷音乐也得到了重视,皇家乐队成为官方音乐机构。

宋代音乐理论也取得了重要进展,音乐学家赵秉文创立了“十三色律”理论,对后来的音乐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最后一个时期。

在明代,乐府音乐逐渐衰落,取而代之的是琴曲、曲艺等新的音乐形式。

清代则出现了著名的清乐,它是一种庄重、肃静的音乐形式,在宫廷和寺庙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同时,明清时期的音乐由于时代背景的变迁,融入了许多外来音乐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音乐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形成了不同的音乐形式和风格。

这些音乐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特点,也对后来的音乐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对中国古代音乐史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音乐发展历程总结

中国音乐发展历程总结

中国音乐发展历程总结
中国音乐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古代音乐时期:古代中国音乐起源于远古时代,最早是由简单的原始音乐逐渐发展而来。

这个时期的音乐主要表现在古乐和民歌上,其形式以古琴、筝、锣鼓等乐器为主,具有浓厚的宗教和礼仪性质。

2. 唐宋时期:中国古代音乐在唐宋时期达到了巅峰。

这一时期的音乐多重视曲调和韵律,流行的音乐形式有舞蹈音乐、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

同时,音乐理论也逐渐形成,如乐律、音律和音韵等。

3. 明清时期:在明清时期,中国音乐开始融合了西方音乐的影响。

由于西方音乐的传入,中国音乐开始引入了西洋乐器,同时音乐形式也有所改变,如宫廷音乐中出现了西洋乐队和合唱等形式。

4. 近代音乐时期:20世纪初,西方音乐在中国迅速传入并影响着中国音乐的发展。

当时,许多年轻音乐家开始学习西方音乐理论和技巧,并结合了中西方音乐元素,创造出了大量的新作品。

这一时期涌现了一批杰出的中国音乐家,为中国音乐注入了新的活力。

5. 当代音乐时期:20世纪后期至今,中国音乐经历了更加多元化和国际化的发展。

随着全球化的冲击和科技的迅速发展,中国音乐与世界各地的音乐风格相互渗透和融合。

同时,中国
音乐也开始探索自身的特色和独特性,注重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总结起来,中国音乐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古代音乐时期、唐宋时期、明清时期、近代音乐时期以及当代音乐时期。

这些时期的音乐形式和风格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形成和发展,不断丰富了中国音乐的内涵和外延,使其具有了独特的魅力和传统。

浅析中国音乐发展史

浅析中国音乐发展史

浅析中国⾳乐发展史浅析中国⾳乐发展史 中国⾳乐史是中国⾳乐长达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对中国⾳乐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今天⼩编带⼤家学习⼀下中国的⾳乐发展史。

【⼀】远古时期 中华民族⾳乐的蒙昧时期早于华夏族的始祖神轩辕黄帝两千余年。

据今六千七百年⾄七千余年的新⽯器时代,先民们可能已经可以烧制陶埙,挖制⾻哨。

这些原始的乐器⽆可置疑地告诉⼈们,当时的⼈类已经具备对乐⾳的审美能⼒。

远古的⾳乐⽂化根据古代⽂献记载具有歌、舞、乐互相结合的特点。

葛天⽒⽒族中的所谓“三⼈操⽜尾,投⾜以歌⼋阕”的乐舞就是最好的说明。

当时,⼈们所歌咏的内容,诸如“敬天常”、“奋五⾕”、“总禽兽之极”反映了先民们对农业、畜牧业以及天地⾃然规律的认识。

这些歌、舞、乐互为⼀体的原始乐舞还与原始⽒族的图腾崇拜想联系。

例如黄帝⽒族曾以云为图腾,他的乐舞就叫做《云门》。

关于原始的歌曲形式,可见《吕⽒春秋》所记涂⼭⽒之⼥所作的“候⼈歌”。

这⾸歌的歌词仅只“候⼈兮猗”⼀句,⽽只有“候⼈”⼆字有实意。

这便是⾳乐的萌芽,是⼀种孕⽽未化的语⾔。

【⼆】夏、商时期 中国⾳乐史图册夏商两代是奴⾪制社会时期。

从古典⽂献记载来看,这时的乐舞已经渐渐脱离原始⽒族乐舞为⽒族共有的特点,它们更多地为奴⾪主所占有。

从内容上看,它们渐渐离开了原始的图腾崇拜,转⽽为对征服⾃然的⼈的颂歌。

例如夏禹治⽔,造福⼈民,于是便出现了歌颂夏禹的乐舞《⼤夏》。

夏桀⽆道,商汤伐之,于是便有了歌颂商汤伐桀的乐舞《⼤蠖》。

商代巫风盛⾏,于是出现了专司祭祀的巫(⼥巫)和觋(男巫)。

他们为奴⾪主所豢养,在⾏祭时舞蹈、歌唱,是最早以⾳乐为职业的⼈。

奴⾪主以乐舞来祭祀天帝、祖先,同时⼜以乐舞来放纵⾃⾝的享受。

他们死后还要以乐⼈殉葬,这种残酷的殉杀制度⼀⽅⾯暴露了奴⾪主的残酷统治,⽽在客观上也反映出⽣产⼒较原始时代的进步,从⽽使⾳乐⽂化具备了迅速发展的条件。

据史料记载,在夏代已经有⽤鳄鱼⽪蒙制的鼍⿎。

音乐史小结

音乐史小结

音乐史小结音乐史可以追溯到人类的古代历史。

从最早的音乐形式开始,到如今的各种流派和风格,音乐历经了漫长且丰富多样的发展过程。

以下是对音乐史的一个简要概括。

古代音乐(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5世纪)古代音乐起源于人类的原始社会。

最早的音乐形式包括口头传统的歌曲和舞蹈。

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古代文明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传统。

古代音乐的特点是简单、朴素,主要用于宗教仪式和庆典活动。

中世纪音乐(公元5世纪至公元15世纪)中世纪音乐主要是宗教音乐,由教堂和修道院的僧侣创作和表演。

这个时期的音乐以声乐为主,包括圣咏和赞美诗。

宗教音乐使用的乐器主要是管风琴和手风琴。

著名的中世纪音乐家有格里高利圣歌作者等。

文艺复兴音乐(公元15世纪至公元17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是音乐史上的重要时期。

这个时期看到了音乐的蓬勃发展。

宗教音乐的合唱团和声乐技巧得到了大幅改进,包括多声部和多层次的和声。

著名的作曲家包括帕勃罗·希萨洛、多梅尼科·斯卡拉蒂等。

此外,文艺复兴时期也见证了音乐乐器制作技术的进步,产生了种类繁多的乐器。

巴洛克音乐(公元17世纪至公元18世纪)巴洛克音乐是一种浓重、宏伟的音乐风格,强调一个主题的变化和装饰。

这个时期的音乐表现了贵族和君主的财富和显赫地位。

巴洛克音乐的代表作品有巴赫的《哥登堡变奏曲》等。

巴洛克时期也出现了一些被人们认为是经典的音乐乐器,例如管风琴和大键琴。

古典音乐(公元18世纪至公元19世纪)古典音乐是指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期的音乐风格。

这个时期的音乐特点是对称、和声清晰。

古典音乐的代表作品是贝多芬的交响乐和莫扎特的歌剧。

古典时期对音乐体裁的发展也有很大的贡献,例如交响乐、协奏曲和弦乐四重奏。

浪漫音乐(公元19世纪至公元20世纪)浪漫音乐是19世纪音乐领域的一个重要时期。

这个时期的音乐追求感情的表达和个人创作的自由。

浪漫音乐的代表作品有肖邦的钢琴曲和李斯特的交响诗。

浪漫时期发展了一些新的乐器,例如大号和升降号。

中国音乐史自己总结1

中国音乐史自己总结1

中國音樂史為古代—夏商—西周—春秋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金遼—明清(中國古代音樂史)—(中國近現代音樂史)—學堂樂歌時期—20年代(1919年到1929年)—30年代—40年代原始社會音樂原始樂舞:《葛天氏之樂》:傳說中遠古氏族葛天氏的樂舞,8支歌,內容為《載民》《玄鳥》《逐草木》《奮五穀》《敬天常》《達帝功》《依地德》《總禽獸之極》《載民》是歌頌載負人民的大地《玄鳥》是一首鳥圖騰崇拜的歌謠《逐草木》祝願草木茂盛《奮五穀》祈求五穀豐登《敬天常》遵循大自然的規律《達帝功》歌頌天地的功能《依地德》感謝大地的賜予地神的恩惠《總禽獸之極》盼鳥獸繁殖為人類提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肉食皮毛葛天氏之樂勾畫人類的遠古生活圖景,反映了原始人的敬神意識,宗教信仰和生活願望以及人類進入農業定居階段的信仰,是原始社會極為著名的一部作品《朱襄氏之樂》:炎帝部落的樂舞。

《呂氏春秋。

古樂篇》載:“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風而陽氣畜積,萬物散解,果實不成,故士達作為五弦之瑟,以來陰氣,以定群生。

”是說朱襄氏部族的生活環境,風沙很大,天氣乾旱,植物萎枯,有個叫“士達”的人造了一張五根弦的瑟,用來求雨,咦安定百姓生活。

反映了原始人在乾旱等自然災害面前以音樂娛神,祈求降雨的願望。

《簫韶》:舜時之舞,又名《韶虞》,以排簫為主奏樂器,樂舞有九個段落,所以又叫《九韶》,有九次歌唱,又稱為《九歌》,有九次變化,又稱為《九辯》由此可見,《簫韶》內容豐富多變,為多段體樂舞有記載“簫韶九成,鳳凰來儀。

”即演奏到第九段時,連神鳥鳳凰也從天而降,可見樂舞的高潮為第九段,並以鳥圖騰為主要內容,將具體的鳥類崇拜抽象化為“神鳥”鳳凰《簫韶》的風格是“溫潤以和,似南風之至”具有高度抒情化的特色春秋時期的吳國公子季劄和孔子都曾經親眼觀賞過《簫韶》的表演。

因此,這是一部在歷史上真實存在了很長時間的樂舞作品。

至漢高祖六年更名為《文始》圖騰:totem是原始社會中最早出現的宗教信仰,原始人相信人類群體和某種物種之間存在著特殊的的超自然的關係,將某種的動植物作為自己部族的祖先加以崇拜,這種萬物有靈的思想,創造了人類早期的文化與精神文明原始樂器:賈湖骨笛:原始社會樂器,出土於河南省舞陽縣賈湖遺址,前兩次共出土25支,出土後完整者為11支,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早期距今9000多~8600年骨笛上升有五孔,大孔能奏出四聲音階和完備的五聲音階中區距今8600~8200年開有七孔,能奏出完整的六聲音階或七聲音階晚期距今8200~7800年能夠奏出完整的七聲音階和七聲音階以外的若干變化音賈湖骨笛是目前我國出土年代最早,出土數量最多,保存最為完整現在仍在使用的樂器,也是我國目前所知新石器時代年代最早的樂器,反映了原始先民對音高觀念和音階規律的認識原始樂舞是一種什麼樣的音樂形態?內容與形式有何特徵?舉例說明原始樂舞是一種指歌,舞,樂“三位一體”的藝術形式,這是我國音樂的早期形態,原始社會的生產力水準比較低下,藝術上較為粗拙簡單,歌,舞,樂三者之間存在著相當程度的依賴性的緣故,因此,歌唱,舞蹈,奏樂源於同一母體的藝術表演形式成為“樂舞”原始樂舞在內容上都反映了遠古人類時期人類的宗教,祭祀,戰爭,圖騰等種種內容,有的也反映了同自然界鬥爭的勞動生活。

中国音乐史自己总结1

中国音乐史自己总结1

中国音乐史为古代—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金辽—明清(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堂乐歌时期—20年代(1919年到1929年)—30年代—40年代原始社会音乐原始乐舞:《葛天氏之乐》:传说中远古氏族葛天氏的乐舞,8支歌,内容为《载民》《玄鸟》《逐草木》《奋五谷》《敬天常》《达帝功》《依地德》《总禽兽之极》1.《载民》是歌颂载负人民的大地2.《玄鸟》是一首鸟图腾崇拜的歌谣3.《逐草木》祝愿草木茂盛4.《奋五谷》祈求五谷丰登5.《敬天常》遵循大自然的规律6.《达帝功》歌颂天地的功能7.《依地德》感谢大地的赐予地神的恩惠8.《总禽兽之极》盼鸟兽繁殖为人类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肉食皮毛葛天氏之乐勾画人类的远古生活图景,反映了原始人的敬神意识,宗教信仰和生活愿望以及人类进入农业定居阶段的信仰,是原始社会极为著名的一部作品《朱襄氏之乐》:炎帝部落的乐舞。

《吕氏春秋。

古乐篇》载:“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畜积,万物散解,果实不成,故士达作为五弦之瑟,以来阴气,以定群生。

”是说朱襄氏部族的生活环境,风沙很大,天气干旱,植物萎枯,有个叫“士达”的人造了一张五根弦的瑟,用来求雨,咦安定百姓生活。

反映了原始人在干旱等自然灾害面前以音乐娱神,祈求降雨的愿望。

《箫韶》:1.舜时之舞,又名《韶虞》,以排箫为主奏乐器,乐舞有九个段落,所以又叫《九韶》,有九次歌唱,又称为《九歌》,有九次变化,又称为《九辩》由此可见,《箫韶》内容丰富多变,为多段体乐舞2.有记载“箫韶九成,凤凰来仪。

”即演奏到第九段时,连神鸟凤凰也从天而降,可见乐舞的高潮为第九段,并以鸟图腾为主要内容,将具体的鸟类崇拜抽象化为“神鸟”凤凰3.《箫韶》的风格是“温润以和,似南风之至”具有高度抒情化的特色4.春秋时期的吴国公子季札和孔子都曾经亲眼观赏过《箫韶》的表演。

因此,这是一部在历史上真实存在了很长时间的乐舞作品。

中国音乐史I总结归纳

中国音乐史I总结归纳

中国音乐史I总结归纳中国音乐历史悠久,自古至今经历了丰富多样的发展阶段。

本文将对中国音乐史进行总结归纳,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音乐的独特之处。

一、古代音乐时期(上古至秦汉时期)中国古代音乐的历史可追溯到上古时期,尤其是先秦时代的音乐传承。

在这一时期,音乐主要用于祭祀、宴会和军队活动等场合。

著名的《诗经》是中国最早的文学兼音乐作品,其中的歌谣和诗词体现了当时音乐的形式和风格。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音乐逐渐发展,特色越发鲜明。

在秦汉时期,乐府音乐成为主流,它是由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相结合而成的。

乐府音乐注重以琴、瑟、筝等弹拨乐器为主,表达丰富的情感和思想,成为后世音乐的重要源头。

二、中古音乐时期(魏晋至唐宋时期)中古音乐时期是中国音乐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音乐呈现出多样的面貌。

在这一时期,宫廷音乐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成为统治阶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著名的乐舞《高阳台》是唐代宫廷音乐的代表之作,它通过音乐和舞蹈的完美结合,传达了华丽繁荣的氛围。

此外,唐朝还有大量的音乐理论著作问世,如《乐府琐腐集》和《乐府杂录》等,为后来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近现代音乐时期(元明至现代时期)元明时期是中国音乐史上一个转折点,它标志着中国传统音乐逐渐走向衰落。

明朝后期,西洋音乐开始传入中国,对中国音乐的影响逐渐显现。

清朝时期,民间音乐大量涌现,各地方戏曲、民间歌谣等形式的音乐充斥着人们的生活。

到了现代时期,中国音乐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对中国传统音乐进行了重要的改革和创新。

当代的中国音乐凝聚了传统和现代元素,不仅保留了传统乐器和唱腔,还引入了西方音乐的技巧和理论。

中国音乐家如冼星海、聂耳等为中国音乐的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结归纳:在中国音乐史的发展中,古代音乐、中古音乐和近现代音乐各有特色,共同构成了丰富多样的中国音乐文化。

从古代的宫廷音乐到民间音乐的兴起,再到现代音乐的革新,中国音乐历经沧海桑田,不断融合变化。

中国古代音乐史 总结

中国古代音乐史 总结

PS:个别字不知道怎么打出来所以就是凑起来的,注意了哈:革及(这是一个字)、春(下面的日要开叉第一章远古及夏商的音乐1.、远古时期音乐形式以及特点:远古音乐与狩猎、捕鱼等物质生产生活紧密相连,实用性强。

宗教及巫术色彩浓厚。

原始时期歌舞乐三位一体的综合表演形式,这是我国音乐早期表现形式。

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艺术表演形式简单,因而歌、舞、乐三者之间相互依赖依存。

原始月舞分两类:一是劳动结合。

二是与黄帝等统治者有关,歌功颂德。

原始音乐的音调是极为简单的,最初可能没有一定的音律,只是运用一些高低不等的音而且很不肯定的音连接起来。

后来经过长期的实践,才逐渐有了简单的音律观念,开始运用他们认为比较谐和的几个音来构成曲调。

2、夏商代表性乐器:1)击乐器:鼓、磬、钟。

2)管乐器:骨笛、龠、埙。

(骨笛:河南舞阳县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的一座墓葬,出土了共25支鹤骨制成的笛,其年代约8000(正负150)年,七音音阶。

第二章周秦的音乐1、六代之乐即六代乐舞。

包括黄帝时的《云门大卷》,尧时的《咸池》、舜时的《大韶》、禹时的《大夏》、商汤时的《大濩》,以及周初的《大武》。

这六部规模宏大的典礼音乐用于祭祀天地、山川、祖宗,歌功颂德。

特点是规模宏大,有个尤物,而声调平淡,节奏缓慢。

2、雅乐:周代宫廷音乐的一种。

在大典的时候用于表演的乐歌。

大雅的内容与送相似,所用场合亦大体相同。

如两君相见礼。

小雅比较接近于民歌,有些是根据民歌加工整理或改编而成的。

小雅用于诸侯大射、燕礼以及士大夫乡饮酒礼等仪式中,有唱的,也有只奏不唱的。

3、郑卫之音:当时黄河流域一带以郑、卫、宋、齐等地的民歌最具有特色,在群众中有广泛的影响,所以士大夫们常以“郑卫之音”来作为北方民歌的代称。

4、成相:是一种劳动歌曲的名称。

古时人们在进行春米等劳动时,常常伴随杵声而歌唱,称之为“相”。

春米所用的杵,后来转化为乐器,是用一根几尺长的竹筒顿地发声,成为春犊。

成相是说唱音乐的远祖。

中国音乐史重点整理

中国音乐史重点整理

一、中国古代乐律学1.三分损益法在周代正式确立的我国古代生律的方法,按其振动体长度来进行音阶或十二律吕的相生,史称“三分损益法”,最早记述这一理论的是《管子》一书。

其求五音之法为:先求得一个标准音“黄钟”,把它作为宫音。

然后就宫音的弦长增加三分之一(三分益一),即得低四度的徵音;再就徵音的弦长减去三分之一(三分损一),即得高五音的商音;把商音的弦长增加三分之一,得低四度的羽音;就羽音弦长减去三分之一,可得角音。

2.周代“十二律吕”十二律吕是周代律学的名称。

它是用三分损益法求得的,即: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冼、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其中单数各律为“律”,双数各律为“吕”。

3.京房六十律京房(前77~前37)西汉律学家,本姓李,字君明。

他因为三分损益法所生十二律中仲吕不能回到黄钟律,因而继续推算下去,成为“六十律”。

京房同时觉察到律管的管口校正问题,提出“竹声不可度调”的认识,并制作了十三弦的“准”。

4.荀勖笛律西晋律学家荀勖(?~289)在乐律上的成就在于他发现了笛律中的“管口校正数”,荀勖运用“管口校正”制作出较精确的十二笛。

每笛适吹一律。

荀勖的“管口校正”之方法为:他作的笛有六个按孔,前五后一。

后面一个按孔离吹口最近,作为商音。

前面五孔依次由吹孔向下排列为宫、变宫、羽、徵、变徵;六孔全按为角音。

5.何承天的“新律”何承天,南朝宋时郯(今山东郯城县)人,武帝时(420~422)曾为尚书祠部郎,文帝时做过御史中丞:后因故免官,死于家中。

他在乐律学史上,第一次别开生面地提出了“十二等差律”(即隋书称之“新律”)的理论。

其方法是:先以黄钟本律之数(9寸)减去由仲吕所生黄钟2之数(8.8788寸),得差数为0.1212,再将此差数平分为十二等份。

即0.1212÷12=0.0101,然后将此数依次递加在林钟以下各律上,即得“新律”各音之数。

何承天的这种“新律”,不但完全解决了古律仲吕还生不能得黄钟本律的问题,而且还缩小了古律大、小半音之间的差距,己接近十二平均律,是乐律史上一大贡献。

音乐作文之浅谈中国音乐史学习心得与回顾

音乐作文之浅谈中国音乐史学习心得与回顾

浅谈中国音乐史学习的心得与回首重点词:音乐学研究方法;音乐史学方法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发现了中国音乐史更为广阔的天地,又从头认识了这门学科:它不只是是对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也要注意音乐史学方法的学习,注意音乐学研究方法的学习,这样才能向前走得更远。

固然获得的进步还很有限,但我仍是想把这段时间对中国音乐史的学习做一个总结与回首。

一、音乐学研究方法的学习在《汉代琵琶发源的史料及剖析考据》中,作者依据史料+问题+议论这一思路进行,作者以为汉代琵琶发源于“乌孙说”没有道理,原因有三条;而发源于“弦鼗说”有道理,原因也有三条。

1. “乌孙说”:无理之一,作者运用了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方法,论述了“乌孙说”这一民间传说是依据历史事件夸张附会而成,历史原貌并无提制作琵琶之事,属传说之误;无理之二,作者运用剖析与综合的方法,依据“乌孙说”的记录推测乐器的性能来进行否认;无理之三,从历史命名的经验中推论剖析来进行否认。

2. “弦鼗说”:有理之一,作者引用段安节的《乐府杂录》陈旸的《乐书》的文件记录,从历史文献推演,运用了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方法,说明弦鼗是历史上乐器家族的一员;有理之二,从三国到唐的文件中都记录了圆形音箱琵琶源于弦鼗,用文件记录进一步梳理来进行判断弦鼗有理;有理之三,从弦鼗的形制和性能上推衍圆形音箱琵琶从弦鼗发展而来。

在这无理有三和有理有三的论证中,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作者对历史与逻辑的一致方法的运用。

归纳是指从事实出发,以对于个别对象的察看陈说为基础上涨为广泛性的认识。

他以归纳的方式进行,在重申创新时,归纳是一个重要的元素,在运用归纳的方法时应注意 1、归纳一定与抽象相联合,对察看得来的资料进行对照、差别、抽象找出共同的实质特色,进而进行归纳,得出原理。

在《聂耳性格特色中的责备特色》一文中,作者着重对第一手资料即聂耳的日志逐次解读中,抓住聂耳性格特色的形成、升华,及其在艺术责备中的展现,在音乐创作中的表现这几个环节,充足运用归纳的实证性的方法,抽象出聂耳性格特色中的责备精神,并正确地判断了这类责备性格特色对于其无产阶级世界观形成的作用。

中国音乐史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中国音乐史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中国音乐史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和思考中国音乐史:
一、历史背景
作为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中国音乐史传承了我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与其他文化领域的互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教学中应该注重把音乐发展沿革与当时的历史事件联系起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历史背景,并了解音乐在其中的重要位置。

二、曲风演变
中国音乐历史的演变是跨越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音乐类型,它们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等各方面的发展变化。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对各个时期的音乐类型进行梳理和分类,让学生了解各个时期的曲风演变,掌握不同类型音乐的基本特点和特征。

三、音乐人物
中国音乐史涌现了许多伟大的音乐人物,他们的成就和贡献不仅影响着当时的音乐发展,也对后世的音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了解和研究这些音乐人物,让他们在教学中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和激励。

四、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在教学中,我们也应该注重弘扬并传承我国优秀的音乐文化遗产,并引导学生了解和研究当代音乐的发展与创新。

通过学习、欣赏和演奏各种类型的中国音乐,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音乐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从而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认识。

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关注当代音乐的创作和发展,积极参与并传承我们国家的音乐文化。

综上所述,中国音乐史的教学不仅是历史文化知识的传承,更是对学生素养的培养和乐感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这一教学,我们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音乐的发展历程,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在音乐欣赏和演奏方面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中国音乐史教学总结汇总5篇

中国音乐史教学总结汇总5篇

中国音乐史教学总结汇总5篇整理的x,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中国音乐史教学总结精选篇1时光如梭,一转眼又到期末了,忙碌又充实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接近尾声了,我细细的回顾一下自己在这半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情况,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对我这学期的工作做以总结:一、思想方面在思想上我积极向上,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热爱教育事业,参加政治学习,认真做好笔记。

我积极响应学校各项活动以及领导交给的各项任务,遵守各项学校的规章制度。

二、教学方面在教育教学工作上,我利用学科特有的力量来教育学生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让学生独立,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引导和教育。

在教学工作中,本学年期,我担任六年级的音乐课教学任务。

我根据新调整的教学大纲和学生实际情况备教案。

在教育教学中,在课堂中我开设了“小舞台”,让学生表现自己的才华,给予了他们充分的表现欲。

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培养和积极性的调动,坚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愉快的音乐实践活动中,主动地去发现、去探究,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

音乐真正成为他们的朋友,让每个学生都爱好音乐,喜欢音乐。

不足之处是侧重了情感、兴趣的培养,稍微忽略了对九年级学生乐理知识的传授。

毕竟三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

掌握了乐理知识才能更深层次地感受、理解音乐。

三、课堂管理为了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上音乐课,多用鼓励的方式使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品质。

努力做到用好的设计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对于破坏课堂秩序的行为也进行了善意的批评与纠正。

对学生的课堂常规做了相应的规定,在音乐教室上课学生通常喜欢随意乱坐,我观察了几节课,专门做了音乐教室座位表粘贴在音乐教室的专栏上,要求学生按新的座位表就座,如有人旷课我一目了然,我还对上课表现特别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并做了相应的最佳表现者跟期末的成绩评定挂钩,效果不错。

学生来音乐教室上课不再零乱。

四、不足方面1、教学方面还不够精益求精,对于学生课堂常规教学抓的不够紧,特别是对一年级学生如何使他们对音乐教科书中的内容产生兴趣还有待提高和加强!2、对自己的教学还不够严谨。

中国音乐史总结

中国音乐史总结

中国音乐史总结骨笛1986—1987年在河南舞阳县贾湖出土的远古时期的骨笛,有7音孔8音孔可演奏6 7声音阶礼乐制度西周王朝于公元前1058年建立了礼乐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比较明确的“雅乐”体系和比较完备的音乐教育制度。

礼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礼乐制度是以乐从属于礼的思想和制度,礼是乐的内容乐是礼的表现,作为音乐制度它包括乐悬、舞列、用乐。

这是周代对于官级用乐制度做的规定,具体分为“王宫悬”“诸侯轩悬”“卿大夫判悬”“士特悬”五声中国古代的音阶调式名称延用至今宫商角徵羽十二律8度音程内按照三分损益法等生律原则在一个八度内形成的十二个不同音高相和歌是秦汉时期,在民歌的基础上经过艺术加工而形成的艺术化歌曲。

它在发展过程中,常有三种形式:徒歌、但歌、带有管弦乐伴奏的相合歌。

表演的特点是演唱者持节歌唱,伴奏乐器为笙、笛、琴、瑟等。

相和歌作品留在《乐府诗集》中,代表作品有刘邦的《大风歌》。

清商乐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的相和歌、相和大曲流入江南,与当地的民歌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音乐风格。

清商乐分为吴哥、西曲、神弦曲三类。

减字谱唐代出现的古琴专用记谱法,提出者是曹柔,它在文字谱的基础上简化,取偏旁组成新谱字来记录古琴演奏的音位和指法姜夔南宋著名词人与作曲家,他所创作的宋词歌曲都编在了《白石道歌曲集》中了。

创作艺术特点:雅致、清秀;写景、生情。

带有淡淡的伤感,表达了作者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情感。

代表作品如《扬州慢》、《杏花天影》。

木卡姆是维吾尔族历史悠久的大型民间歌舞大曲。

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大拉克曼(意为大曲,包括散板续唱、舞蹈组歌、轻快的器乐曲等)达斯坦(叙事诗歌,三至五首。

)麦希莱普(意为娱乐包括舞蹈歌曲数首诸宫调宋代大型说唱艺术形式,相传是民间艺人孔三传所创。

诸宫调的音乐来自于唐宋大曲和流行于北方的乐曲曲调,伴奏乐器主要有鼓、板、笛等。

艺术特点:①结构庞大、复杂②音乐具有多调性特点,经常转换宫调③曲式多样化。

中国古代音乐史重点总结

中国古代音乐史重点总结

中国古代音乐史重点总结
古代原始音乐(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1世纪)
中国古代原始音乐源于先民对自然环境的感受和人类生活的体验。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古代原始音乐主要使用的乐器包括石柱琴、骨笛、竹笛等。

古代原始音乐有着简单的旋律和节奏,用以祭祀神灵、贺喜庆典等。

宫廷音乐(公元前11世纪-公元14世纪)
宫廷音乐是古代宫廷贵族阶层的专属音乐。

它在商代和西周时期达到了巅峰。

宫廷音乐是为了彰显官员的统治地位和宫廷的威严而存在的。

宫廷音乐主要使用的乐器有编钟、编磬、簧管等。

由于其独特的音响效果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宫廷音乐在古代中国音乐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寺庙音乐(公元14世纪-公元18世纪)
寺庙音乐以佛教音乐为主,主要表现了宗教信仰和追求超凡化境的精神。

寺庙音乐是从宋代开始趋于成熟和流行的。

寺庙音乐使用的乐器主要有佛钟、和尚鼓、木鱼等。

寺庙音乐旋律悠扬,气氛庄重,反映出佛教信仰的深度。

民间音乐(公元18世纪-现代)
民间音乐源于百姓生活和文化活动,反映了百姓的欢乐和痛苦。

民间音乐以民谣为主,其中包括山歌、劳作歌曲、酒歌等。

民间音乐使用的乐器各异,如二胡、琵琶、古筝等。

民间音乐旋律简单易懂,节奏明快,广泛传播于乡村和各地民间。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音乐历经了原始音乐、宫廷音乐、寺庙音乐和民间音乐等阶段。

每个阶段的音乐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功能,反映了当时社
会、文化和宗教的状况。

这些丰富多样的音乐艺术形式,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审美风格,为中国古代音乐史增添了丰富的内涵。

中国音乐史总结

中国音乐史总结

中国音乐史总结中国音乐史总结篇1中国音乐史总结中国音乐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漫长且丰富多彩。

以下是对中国音乐史的总结:1.远古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以前)中国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如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记载了丰富的音乐活动。

在这个时期,音乐被用来祭祀、庆典和娱乐。

同时,还出现了多种乐器,如石磬、骨笛、琴瑟等。

2.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在春秋战国时期,音乐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

这个时期的音乐理论著作《乐记》和《周礼》对后世音乐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民间音乐如歌谣、曲艺等也得到了发展。

3.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秦汉时期,音乐成为了国家机构的一部分。

秦朝设立了“乐府”,负责收集和整理民间音乐。

汉朝的音乐发展更加繁荣,乐器种类增多,音乐风格也变得丰富多样。

4.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至589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成为了文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时期的音乐理论著作《声无哀乐论》和《乐府诗集》对后世音乐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民间音乐如山歌、小调等也得到了发展。

5.隋唐五代时期(公元581年至960年)隋唐五代时期是中国音乐的高峰期。

这个时期的音乐风格多样,如唐大曲、琴曲、佛教音乐等。

此外,隋唐时期设立了“教坊”,对民间音乐进行了有效的整合和规范。

6.宋元时期(公元960年至1368年)宋元时期,中国音乐继续发展。

这个时期的音乐形式以唱作为主,如词曲、戏曲等。

同时,乐器演奏和音乐理论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宋代的“乐府”和元代的“行省”成为了重要的官方音乐机构。

7.明朝时期(公元1368年至1644年)在明朝时期,中国音乐的发展与戏剧紧密相连。

这个时期的戏曲、曲艺和民间小调等得到了繁荣发展。

同时,音乐理论也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8.清朝时期(公元1644年至1912年)清朝时期,中国音乐的风格趋向于世俗化和民间化。

这个时期的戏曲、曲艺和民间小调等继续繁荣发展,同时,西方音乐也开始对中国音乐产生影响。

中国音乐史_总结

中国音乐史_总结

音乐:以声音为材料,按照一定的规律组成曲调,通过人声演唱或乐器演奏来表达感情的艺术。

音乐史的划分:古代(远古--清末)是确立我国音乐风格和传统的时期。

分三个时期:1.远古--春秋时期(上古钟磬乐时期,功利性,艺术性,审美性)突出现象:古乐舞曲。

2.秦--宋:中古伎乐时期,突出现象:娱乐性,艺术性较强的歌舞大曲3.宋--清末,远古俗乐时期,突出现象:戏曲音乐的发展和繁荣近代:是学堂乐歌的时期(清末1840--1919年)现代:是新音乐启蒙和发展时期(191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一章远古及夏商的音乐巫术说(宗教):指从欧洲传入中国的音乐《韶》:是一种宗教性的乐舞,共有九次变化叫“九辩”,歌也有九段,也叫“九歌”伴奏乐器是用若干“管”编排起来的叫做萧(排箫)的乐器,内容歌颂龙凤呈祥,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

承受“吴国季札”和孔子尽善尽美的评价。

舜时则有《韶》乐舞,因为它是用编管的萧作伴奏乐器,故也叫《萧韶》,因史料记载它有九个段落,所以也叫《九歌》,《九辩》。

古歌与古乐舞。

原始音乐的特点:1.形成是歌舞乐三位一体的乐舞。

2.创作具有集体性。

3.功利性强与艺术性《弹歌》被认位是最早的歌曲,记载:“昔葛天氏之乐。

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八段)第二章周代的音乐标志:西周雅乐和雅乐制度的出现及春秋战国时期民间音乐的兴起。

周代的礼与乐:“郊社”“食祭”“王师大献”总结雅乐制度:不同的等级音用不同规模的乐队和舞队,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乐舞节目。

这一时期是我国音乐初步繁荣时期六代乐舞简称(六舞):黄帝时的《云门大卷》(云门)尧时的《咸池》(大咸)舜时的《大韶》(韶)夏禹时的《大夏》周初时的《大武》。

用途主要是为了祭祀天地,山川,祖宗;其特点是:规模宏大,诗,歌,舞一体,而声调平缓,表现一种庄严,平和,中庸的情绪,具有严肃静穆之感。

颂乐主要用于天子祭祖,天子相见,大射,视学及其他重要的典礼之中,伴奏乐器是:瑟雅乐分大雅和小雅,风格典雅和平纯正。

中国音乐史考试总结

中国音乐史考试总结

中国音乐史考试总结名词解释:1.葛天氏之乐:传说中的一种古乐,《吕氏春秋▪古乐》有记载,就是远古氏族葛天氏的乐舞,其中包含8首歌曲,主要反映了汉族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与原始宗教信仰。

2.朱襄氏之乐:《吕氏春秋▪古乐》中记有“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蓄积,万物皆散,果实不成。

故士达作为五弦瑟,以来阴气,以定群生。

”这记载远古朱襄氏部落以音乐来求雨的事情。

3.韶乐:舜帝时的一部宗教性乐舞。

韶乐集身于诗、乐、曲、舞为一体,韶乐就是中国宫廷音乐中等级最高,运用最久的雅乐,由它所产生的思想道德典范与文化艺术形式,一直影响着中国的古代文明。

4.贾湖骨笛:1987年考古学家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中出土了20余支骨笛,就是用猛禽的翅膀骨制成,就是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吹奏乐器。

贾湖骨笛的出土,就是我国音乐考古学界的一件大事,也就是中国音乐文化有九千年文明史的最直接有力的佐证。

从已发掘的实物瞧,其形制固定,制作十分规范,实质较好,表现力极强,多数音域可达两个八度以上。

5.大司乐:周初建立的我国最早的宫廷音乐机构。

它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音乐教育。

它的目的就是为了配合礼乐制度,维护周王朝的最高统治,教育对象主要就是贵族子弟。

除此之外的另外两个职能就是严格的行政管理与音乐表演职能。

6.八音:在周代出现八音的名称,就是我国古代依据制作材料金、石、土、革、丝、木、匏、竹的不同,将乐器分成八个类别。

这种乐器分类法名称的产生,标志着我国古代器乐艺术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成熟的阶段。

7.郑卫之音:就是我国周代郑国与卫国一带的民间歌舞。

原就是商民族聚居的地区。

就是保留了商族音乐风格的民间音乐,可以说,它就是商族音乐的遗声。

8.三分损益法: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以弦长为计算基础来计算乐律的理论,就是最早的乐律计算方法。

《管子·地员篇》中有详细记载。

9.百戏:百戏就是汉代俗乐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汉代多种民间艺术的汇合。

它包括角觝、杂戏、魔术、歌舞等形式。

中国音乐史剖析

中国音乐史剖析

第一章远古、夏、商时期一、我国音乐有约8000年可考的历史,依据是:1.考古学家在1986——1987 年河南舞阳县贾湖发现18支骨笛,2001 年发现30 多支骨笛。

2.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出土700 年前的骨笛、骨哨。

3. 最早的埙是6000 多年前的无音孔和一音孔古埙。

4.青海大通县孙家寨5000 多年前,有舞蹈图像的彩陶盆,由此音乐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及长江以南地区。

二、远古、夏、商有哪些古歌与古乐舞:古乐舞:①黄帝的《云门》(崇天神)②尧的《咸池》(崇地神)③舜的《箫韶》(宗教性)④夏的《夏》(崇人)⑤商的《濩》(颂武功)古歌:①黄帝《弹歌》②《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的八阙《载民》《玄鸟》《遂草木》《奋五谷》《敬天常》《达帝功》《依地德》《总禽兽之极》③《礼记·郊特牲》④《易经·贲》三、远古及夏、商时期的乐器有哪些类型?请举出八种乐器名称:鼓、磬、钟、铃、骨笛、骨哨、埙、缶、籥yuè、龢hé四、我国音阶可以肯定在多少年前已经形成,有何依据?我国音阶形成与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

河南舞阳出土的骨笛,经过科学的测音,以数据说明约8000年前我国已有六声、七声音阶的可能。

在河南舞阳骨笛之后近5000年的晚商时期,才有可能存在五声、七声音阶,以至半音关系的实证。

第二章西周、春秋、战国时期一、周代有哪几种主要的乐舞?什么是六舞?五类乐舞:①大型乐舞:它是春秋时期艺术水平最高的器乐、声乐、舞蹈的综合艺术。

②小舞:规模较小的乐舞③散乐、夷乐:民间乐舞④四夷之乐:当时王朝四周各部族的乐舞、歌曲。

⑤宗教性的乐舞:天旱時求雨用的舞雩yǘ和每年秋季驱除瘟疫时所用的傩nuó舞。

六舞:黄帝之《云门》、尧之《咸池》、舜之《大韶》,禹之《大夏》、汤之《大濩》、武王之《大武》。

二、《诗经》、《楚辞》产生于什么时代?他们与音乐有何关系?《诗经》产生于春秋末期,孔子曾以它作音乐教材向他的弟子传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最新中国音乐史总结分析作者:anne古代部分:一,远古夏商时期的音乐:中国音乐的起源: 模仿说、感情说、劳动说;乐舞:早期的音乐常常和舞蹈结合在一起,故名之“乐舞”。

黄帝时代的《云门》,又称《云门大卷》,相传黄帝部落以云为图腾,所以这是一部歌颂氏族图腾的乐舞。

《咸池》又名《大咸》,相传咸池为东方日浴地,故这是一部崇拜日浴的乐舞。

《箫韶》又名《大韶》,简称从《韶》。

最初是咸黑所作的声歌,原名《九招》,虞舜时代的质又修订过,故后世又称此乐为《韶虞》。

《箫韶》之名,是由于此乐舞以排箫为主要伴奏乐器的缘故。

夏代开始进入奴隶制社会,乐舞内容从氏族社会中对于图腾或大自然的歌颂转向对奴隶主统治者的歌颂。

《夏龠》又名《大夏》,是一部歌颂夏禹治水有功的乐舞。

此乐舞在周代演出时舞者共六十四人,分为八行八列。

主要伴奏乐器为龠,龠为管乐器,是排箫的原始形制。

《大濩》又称《濩》,是一部歌颂成汤灭夏建立商朝功勋的乐舞。

“巫乐”,又称“巫音”,即巫术活动中所用的乐舞。

天然材料制成的乐器:骨哨、骨笛;龟甲摇响器;鼍鼓;磬(现存故宫博物馆的三音编磬为“永启”“永余”“夭余”);陶制乐器:摇响器、陶铃、陶角、陶鼓、陶镛、陶埙;铜制乐器:铜铃、铜鼓、钟、铙、镛、鑮;二,周秦时期的音乐:周代的礼乐制度:君主八佾,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用二佾。

佾指古代乐舞的行列。

关于佾有两种解释:一,每佾固定为八人;二,人数与八佾相同,如八佾每佾八人,六佾每佾六人等。

音乐教育:对象:贵族子弟,即世子和国子。

“乐”的学习内容:乐德、乐语和乐舞。

乐德:“中、和、祗、庸、孝、友”;阅读会员限时特惠7大会员特权立即尝鲜乐语:“兴、道、讽、诵、言、语”;乐舞:六代乐舞为主,如《云门》、《大咸》、《大夏》、《大濩》、《大武》;学习目的:达到统治阶级提倡的“礼乐治国”。

六代乐舞:《云门》、《咸池》、《箫韶》、《大夏》、《大濩》、《大武》;前五部参照远古夏商时期音乐。

《大武》内容描写周武王伐纣的全过程。

采风:是一种为了解民意、完善施政而采取的一种较为积极的举措。

采风制度的建立为宫廷提供了大量的优秀民间音乐和歌词,而且为保存先秦时期的民歌作出了不朽的功绩。

颂乐:用于天子祭祖、大射、视学及两君相见时等重大典礼时的乐舞。

《诗经》里保存了《商颂》、《周颂》、《鲁颂》等三颂。

内容大都是史诗性的,带有神话色彩。

颂有乐章形式、有乐歌形式、也有纯器乐形式,一般速度较慢。

郑卫之音:代表民间俗乐。

“郑卫之音”是郑国与卫国一带的地方音乐,它保留了浓郁的商代音乐特色,节奏奔放活泼,音乐优美抒情,风格上与“雅乐”迥然异同。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荀子曾根据民间歌曲创作了《成相》篇。

“成相”就是手持“相”这种乐器作为伴奏的说唱。

《成相》篇的内容主要宣扬为君治国之道。

乐器:八音分类法:按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诸类乐器中以打击乐器较多。

乐律:三分损益法律是一种用数学计算的生律方法。

把一个振动体(即弦长)的长度均分为三段,去掉它的1/3,得2/3,称“三分损一”。

如加上他的1/3,得4/3,称为“三分益一”。

这种取律的方法称为“三分损益法”。

三,两汉三国时期的音乐:汉代的官方音乐机构有“太乐”和“乐府”两署,分别隶属于“奉常”和“少府”。

相和歌作为汉代北方民间歌曲的总称,包含了各种不同内容、形式的民谣。

汉魏时期的相和歌作品数量相当丰富,大致分为“相和引”、“相和曲”、“吟叹曲”、“四弦曲”、“平调曲”、“清调曲”、“瑟调曲”、“楚调曲”、以及“但曲”。

如“相和引”的作品就有《箜篌引》、《商引》、《徵引》、《羽引》、《宫引》、《角引》等六曲。

汉代的歌舞以粗狂豪放的民间色彩,取代了周秦以来的宫廷歌舞的巫术风格。

民间歌舞包括:公莫舞、巴渝舞、鼙舞、盘舞、铎舞、拂舞、白纻舞、踏歌。

打击乐器:建鼓、提鼓、小鼓、扁鼓、鼗鼓;汉代古琴音乐逐渐从相和歌乐队中脱离出来,向着器乐化的倾向发展,这个时期的琴曲创作有一个显着的特点,就是不少琴曲直接取自当时的相和歌或相和大曲,且带有明显的叙事性特点。

其中《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就是其中的代表。

美学专着:阮籍《乐论》、嵇康《声无哀乐论》乐律:京房六十律,计算方法是在三分损益十二律之后,继续用此法上下相生,直到六十律为止。

四、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相和引:主要是以五音来命名的有歌辞和伴奏的歌曲形式。

凡相和,伴奏乐器有苼、笛、节歌、琴、瑟、琵琶、筝七种。

宫、商、角、徵、羽五引的歌词都是七字一句,三句一段的单段体,与《箜篌引》五言、七言、长短句等多变句式不同。

清商乐:又名清乐,是在相和三调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不仅包括汉魏旧曲,还收入了江南吴歌和荆楚西声。

《碣石调·幽兰》是目前仅见的一首以文字记谱的琴曲,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五、隋唐时期的音乐:变文:是唐代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内容可分为两类,一类讲述佛经故事,是佛教通俗化的结果。

还有一类讲述历史传说或民间故事。

作品的特点是语言生动、纯朴、有韵有白、有说有唱。

变文是散文和韵文相间的叙事体裁,韵文部分通常是七言四句一段,也有五言、六言的。

音乐性、故事性都很强,借以吸引听众、传播佛经。

变文有三类形式:只唱不说,只说不唱,有唱有说(此类占多数)。

以散文引起,以唱文叙述内容。

坐部伎和立部伎是按不同的表演形式而分。

唐代宫廷燕乐的三个概念:广义,是相对于“雅乐”来说的俗乐,包含十部乐和教坊乐。

次广义,专指一种具有特殊风格的音乐,融胡俗乐于一体,尤其是龟兹乐。

狭义,专指唐贞观时期张文收采古《朱雁》、《天马》之义所作的《景云河清歌》。

六、宋元时期的音乐:宋朝的宫廷音乐主要有两方面的特点:1,宫廷音乐艺术向着小型、精致的审美趋向发展。

如唐代大曲在北宋时已不再表演全曲,而仅仅裁取大曲中的一段或几段音乐进行演奏,称之为“摘遍”;2,乐器独奏和小合奏等具有独立地位的纯器乐形式也开始盛行于宫廷,并体现出高超的演奏技艺。

说唱音乐种类:鼓子词、诸宫调、货郎儿戏曲音乐种类:宋杂剧音乐、元杂剧音乐、南戏音乐乐器:拉弦乐器:嵇琴、胡琴;吹管乐器:芋笙、巢笙、和笙;弹弦乐器:三弦、火不思;打击乐器:云璈;键盘乐器:兴隆笙;《梦溪笔谈》乐论:《梦溪笔谈》是北宋沈括的一部笔记体着作,其内容记述了古代科技和人文的众多成就以及其本人的深刻见解。

此书的乐论部分占有相当篇幅,涉及乐器、乐曲、宫调、乐谱、律学、音乐思想和音乐声学等各个领域。

其中有些内容为音乐史上的首次记录,如:最早出现“乐学”、“声学”和“马尾胡琴”的词汇,最早出现的燕乐二十八调的用声数及其音高的记录,最早出现的工尺谱字和乐谱中“敦、擎、住”等节奏称谓,以及在世界声学范围内首创的“纸人演示”共振实验。

七、明清时期的音乐:俚曲:蒲松龄将《聊斋志异》中的一些故事,结合当地方言及各种小曲,编成说唱形式,这些作品被人们称为蒲松龄“俚曲”或“聊斋俚曲”。

曲牌大多来自于明清的民歌小曲、戏曲。

其音乐优美朴实,语言多为白话,通俗易懂,伴奏形式比较自由。

曲艺音乐的发展:鼓词类、弹词类、牌子曲类、渔鼓道情类、琴书类。

戏曲音乐的发展:宋元时期盛行于北方的杂剧,至元末逐渐衰落,而流行于南方的南戏却得到较大发展。

南戏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杂剧、诸宫调等其他姐妹艺术的精华,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体制,明清时期演变成为传奇剧。

由于流传地区不同,逐渐相继出现了各种声腔体系。

明代流行于江南地区的“四大声腔”——海盐腔、弋阳腔、余姚腔、昆山腔是其中影响最大的几种声腔。

除此之外,清中叶以后,又出现了梆子腔及皮黄腔系统为代表的各种地方声腔剧种。

近代部分:旧民主主义时期音乐文化发展的主要表现:1,封建统治阶级的雅乐早已衰落,而且原来来自民间俗乐的“雅部”(昆曲、琴曲等)也处于不断衰落的状况;2,随着政治形势的发展出现了大量反映当时现实生活的新民歌(包括早期的工人歌曲)、地方戏曲(即“花部”)和说唱音乐获得了更为迅速的发展,并增加了不少新的剧种和曲种,还自发产生了初期的戏曲改良运动;3,20世纪初至五四运动前后,出现了大量有别于传统旧乐的学堂乐歌,这也是当时进步的知识分子传播民主革命思想的一种手段;新民主主义时期音乐文化发展的主要表现:1、大量原本活跃在农村的民间艺人纷纷进入城市,使原来在农村的说唱曲种、戏曲剧种不断在城市中落脚,不断走向职业化的发展;2、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推动全面的“龙头”作用;3、中国近代音乐创作始终以各类声乐体裁发展占有特别突出的地位;京剧是以徽剧、汉剧作为基础的一种“皮黄戏”。

乾隆后期四大徽班进京。

“徽班”主要演出具有一定斗争性的历史剧目,更接近人民的生活也更富盒式带的要求。

清末明初,随着西洋话剧的传入,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文明戏”(也称“新剧”)在各大城市迅速兴起。

通过编演《潘烈士投海》、《黑奴吁天录》等中外体裁的“时事新戏”,在唱腔、表演、舞台布景等方面的大胆改革,创立了所谓“海派京戏”。

戏曲改良运动曾促进了戏曲艺术同当时社会现实的联系,也演出了一些揭露、抨击社会罪恶和要求摆脱封建束缚的新剧目。

考试题型:填空(10道):2分名词解释(5道):4分简答(4 道):5分论述(2 道):10分论儒家、道家、墨家的美学观点。

学堂乐歌的产生、发展、内容、代表人物、历史意义。

隋唐时期的音乐文化交流:西域(乐器,乐律)、东亚、各个民族之间。

冼星海的音乐创作和历史意义:个人艺术经历,创作过的曲目(黄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