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机械运动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机械运动(专项训练四大知识点15大考点)(原卷版)
第一章机械运动(专项训练:四大知识点15大考点)知识点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考点一:时间和长度的估测和测量;考点二:时间和长度单位及其换算;考点三:刻度尺使用及测量长度;考点四: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考点五:误差及其减小方法;知识点2: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考点一:机械运动的概念;考点二:参照物及其选择;考点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知识点3:运动的快慢考点一:速度与物体运动;考点二: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考点三:速度的计算和公式的应用;考点四:匀速直线运动;知识点4: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考点一: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考点二: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考点三:运动图像;知识点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时间和长度的估测和测量1.(2023•惠州一模)里约奥运会上,中国健儿勇夺金牌,让国旗在国歌声中一次次升起。
我国国歌演奏时间约为()A.500毫秒B.5秒C.50秒D.5分钟2.(2023•深圳模拟)根据你对生活中物理量的认识,下列数据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A.初中物理课本的宽度约为10.5cmB.中学生的课桌高约为1mC.篮球板上篮圈到地面的距离约为3.05mD.一块橡皮从课桌掉到地上时间约为4s3.(2023秋•福田区期中)如图所示的几幅图片,不可以用来测量时间的是()A.电子停表B.机械停表C.日晷D.卷尺4.(2023•桂林二模)下列仪器可以用于测量时间的是()A.天平B.量筒C.秒表D.刻度尺时间和长度单位及其换算5.(2023秋•罗湖区校级期中)下列时间单位换算过程正确的是()A.720s=720×h=12hB.720s=720×min=0.2minC.15min=15×h=0.25hD.15min=15min×60s=900s6.(2022•杭州模拟)根据决议,质量、长度、时间等国际计量单位制的7个基本单位全部实现由常数定义,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A.毫秒B.秒C.分钟D.小时7.(2023秋•福田区期中)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A.千米B.米C.分米D.厘米8.(2023秋•惠城区校级月考)下列单位换算中正确的是()A.3.6km=3.6km×1000m=3600mB.3.6km=3.6km×1000=3600cmC.3.6km=3.6×1000=3600mD.3.6km=3.6×1000m=3600m刻度尺使用及测量长度9.(2023•南沙区一模)为了检验人躺着和站立时身体长度是否有差异,选用下列哪种尺最合适()A.量程3 m,分度值1 mmB.量程10 m,分度值1 dmC.量程30 cm,分度值1 mmD.量程15 cm,分度值0.5 mm10.(2023•南岗区模拟)用厚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图中测量方法正确的是()A.B.C.D.11.(2023•越秀区校级二模)如图,执信校园卡的长度约为()A.8.5mm B.85mm C.85cm D.8.5dm 12.(2023•花都区二模)人站立时身高大约是脚长的7倍。
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知识点总结
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知识梳理一、长度与时间的测量1.长度(1)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
使用刻度尺前要“三观察”: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使用刻度尺时要注意“选、放、看、读、记”五点方法:①选择适当量程的刻度尺;②刻度尺的分度值:相邻两条刻度线之间的长度,即(一小格表示的长度),决定测量的精确程度。
③放置刻度尺要沿着被测物体,(a零刻度线与被测物边缘对齐b刻度尺与被测物体平行c对于厚刻度尺应使刻度线贴近被测物)不利用磨损的零刻度线;④观察示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⑤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eg;⑥记录的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3)长度的单位①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m),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1米,课桌的高度约0.75米。
其他常用单位,比米大的是千米(km),比米小的有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2.时间(1)小时(h)、分(min)。
(2)实验室测量时间的工具是停表(或秒表)。
注意:小盘的分度值是大盘的量程。
3.误差①定义: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②误差产生的原因主要与测量工具的精确度和测量的人读取估计值有关。
③减小误差的方法主要有:使用精确度更高的测量工具、运用合理的实验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④测量错误是由于不遵守一起的使用规则、读书是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能够避免的,误差不是错误,是不能避免的。
7、特殊的测量方法(1)累积法:把相同的微小量放在一起测量,测量结果除以被测量的个数,即得到一个微小量的长度。
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张纸的厚度.(2)组合法(平移法):(a)测硬币直径;(b)测乒乓球直径;铅笔的长度圆锥的高度(3)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
(4)估测法:用目视方式估计物体大约长度的方法。
(5)测操场跑道的长度用“轮滚法”。
二、运动的描述1.参照物(1)定义:判断物体是在运动还是在静止,必须选择另一个物体做为标准。
第一章《机械运动》知识点
第一章《机械运动》知识点1.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符号s。
比秒大的时间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等。
它们的换算关系:1 h=60 min=3600s. 1s=1/60min=1/3600h.2.在物理实验室中常用停表来计时.3.常用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m),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
换算关系:1 km=103 m 1m=10-3 km1 dm=10-1 m 1m=10dm1 cm=10-2 m 1m=102cm1 mm=10-3 m 1m=103mm1 μm=10-6 m 1m=106μm1 nm=10-9 m 1m=109nm3.刻度尺的使用:(1)根据测量要求,选择适宜的刻度尺;(2)使用前先观察刻度尺的零刻线是否磨损、量程多大、分度值是多少;(3)刻度尺平行紧贴被测物体;(4)读数时视线和尺面垂直;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5)测量结果由准确数、估计值和单位组成。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任何测量中都存有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只能尽量地减小误差。
减小误差的常用方法是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错误是因为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等引起的,是不该发生的,是能够消除的。
5.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6.在研究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是能够任意选择的,但不能把被研究物体本身选为参照物。
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做参照物。
参照物一旦被选定,我们就认为它是静止的。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7.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是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8.速度的公式:v=st,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
9.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秒(m/s),常用的单位是千米/时(km/h)。
第一章 机械运动知识点
第一章 机械运动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测量某个物理量时用来进行比较的标准量叫做单位。
为方便交流,国际计量组织制定了一套国际统一的单位,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I )。
2、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其他单位有:千米(k 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1km=1 000m ;1dm=0.1m ;1cm=0.01m ;1mm=0.001m ;1μm=0.000 001m ;1nm=0.000 000 001m 。
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3、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1h=60min 1min=60s 。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
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
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
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总结:机械运动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总结:机械运动第一章机械运动一、参照物(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二、机械运动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1)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2)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3)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
4、分类(根据运动路线):(1)曲线运动;(2)直线运动ⅰ 匀速直线运动:a、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计算公式: v=s/t 变形 t=s/v,s=vtb、速度单位:国际单位制中 m/s 运输中单位km/h 两单位中m/s 单位大。
换算:1m/s=3.6km/h 。
人步行速度约1.1m/s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人匀速步行时1秒中运动1.1m直接测量工具:速度计速度图象: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机械运动ⅱ 变速运动:a、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b、平均速度:= 总路程÷总时间(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须找出该路程及对应的时间)c、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d、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方法:用刻度尺测路程,用停表测时间。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 机械运动”必背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必背知识点一、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1. 机械运动的定义: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 参照物: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但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二、运动的描述1.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直线运动,且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的运动。
其速度大小保持不变,方向也不变。
2. 变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直线运动,但速度大小改变的运动。
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时,可以用平均速度,即总路程除以总时间。
3.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时间相同,比较路程,路程长的运动快。
路程相同,比较时间,时间短的运动快。
引入速度概念,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三、速度1. 速度的定义: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定义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 速度的公式:v = s/t,其中v是速度,s是路程,t是时间。
3. 速度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秒(m/s),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小时 (km/h)作为速度的单位。
两者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m/s = 3.6km/h。
四、长度的测量1. 测量工具: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是刻度尺。
2. 使用刻度尺的方法: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
将刻度尺有刻度的一边紧贴被测物体,并与被测物体长度平行。
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并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 误差与错误: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减小误差的方法包括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而错误是不应该发生的,能够避免。
五、其他重要概念1. 运动的相对性:运动是相对的,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对运动的描述可能不同。
2. 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现象。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知识点归纳
机械运动是物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物体在空间中的运动规律。
本文将对八年级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包括运动的基本概念、速度与加速度、匀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等内容。
一、运动的基本概念1.运动的定义: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2.参照系:用于测量和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标准。
二、速度与加速度1.速度的定义: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大小和方向。
2.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位移/时间。
3.秒速、米制国际单位制速度单位:m/s。
4.速度的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
5.平均速度:总位移/总时间。
6.瞬时速度:极短时间段内的速度。
7.加速度的定义:单位时间内速度变化量的大小和方向。
8.加速度的计算公式:加速度=速度变化量/时间。
9.秒速、米制国际单位制加速度单位:m/s²。
10.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变化方向一致。
三、匀速直线运动1.定义:物体在同一方向上匀速运动。
2.特点:速度恒定,位移等于速度乘以时间。
3.速度-时间图:直线。
4.位移-时间图:直线。
四、匀加速直线运动1.定义:速度在单位时间内均匀增加或减小的运动。
2.特点:加速度恒定,位移等于初速度乘以时间加上加速度乘以时间的平方的一半。
3.位移-时间图:抛物线。
4.速度-时间图:直线。
五、自由落体运动1.定义:狭义上指物体只受重力作用而做竖直方向上自由下落的运动。
2.特点:加速度恒定,取向竖直向下,大小为9.8m/s²。
3.位移计算公式:位移=初速度×时间加上加速度乘以时间的平方的一半。
六、简谐振动1.定义:物体在平衡位置附近作往复振动的运动。
2.特点:周期恒定,振幅和频率可以改变。
3.周期的定义:一个完整的往复运动所需要的时间。
4.频率的定义:单位时间内发生的往复运动次数。
七、单摆运动1.定义:物体通过一根不可伸长的细线与一个固定点连接,做往复运动的运动。
2.特点:周期与摆长有关,摆长越大,周期越长,频率越低。
综上所述,八年级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的知识点主要包括运动的基本概念、速度与加速度、匀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简谐振动和单摆运动等。
第一章机械运动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机械运动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一、长度的单位及换算基本单位:米(m)其他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单位换算:km 310 m 10 dm 10 cm 10 mm310μm310nm二、长度的测量长度的测量工具:直尺、卷尺、三角板等。
比较精确的长度测量工具: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
刻度尺的使用:1、选。
选用量程合适的刻度尺。
2、看。
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决定测量的精确程度,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3、测。
测量时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边保持平行。
4、读。
读数时视线正对刻度线,与尺面垂直。
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5、记。
记录数据时应注明单位。
三、时间的单位及换算基本单位:秒(s)其他单位:小时(h)、分钟(min)、毫秒(ms)单位换算:h 60 min 60 s310 ms四、时间的测量时间的测量工具:钟表、电子手表、机械停表、电子停表、铯原子钟等。
机械停表的使用及读数:一调(归零)、二按(启动)、三停、四读。
读数时不需估读。
五、误差定义:真实值与测量值之间的差别。
误差产生的原因:测量仪器不准确、测量者和测量环境的不同、测量方法的不同。
减小误差(误差不可消除)的方法:1、多次测量取平均值2、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3、改进测量方法误差不是错误,误差不能消除,而错误可以避免。
1.2运动的描述一、机械运动定义: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最简单的运动形式)二、参照物定义: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时所选的标准叫参照物。
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变化,就说它是运动的;如果没有变化,就说它是静止的。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结论往往不同。
即运动与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来说的。
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物体都在做永不停息的运动,所以运动是绝对的。
静止是相对的。
1.3运动的快慢一、速度定义: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知识点总结
迹(路径)的长度 下,路程大
于位移大小;单向直线运动中,
二者相等。
位移 运动质点由初位置指
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 m 矢量 用一条带箭头的有向线
段 (3)一般情况下,运动物体的路程与位移大小是不相等的。
只有当质点做单一方向的直线运动时,路程与位移的大小才相等。
图中质点轨迹ACB 的长度是路程,AB 是位移S 。
(4)在研究机械运动时,位移才是能用来描述位置变化的物理量。
路程不能用来表达物体的确切位置。
6、时间和时刻
(1)时刻指某一瞬间;时间指时刻与时刻之间的间隔。
(2)表示方法:用数轴来表示,在数轴上,时刻用“点”表示;时间用以线段表示。
如下图:
图甲
图甲是t s-图象,图乙是t v-图象:(按一看点二看线三看面的顺序看这类图像)
在图甲中:
①表示质点做匀速直线运动,并且从参考点(坐标原点。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知识点总结一、机械运动。
1. 定义。
- 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机械运动是最简单的一种运动形式,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例如:汽车在公路上行驶、鸟儿在空中飞翔等都是机械运动。
2. 参照物。
- 概念: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必须选择另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 特点。
- 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但不能选择研究对象本身。
- 一旦选定参照物,就假定它是静止的。
- 同一物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其运动状态可能不同。
例如:坐在行驶汽车中的乘客,若以汽车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若以路边的树木为参照物,乘客是运动的。
3.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 运动是绝对的,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
静止是相对的,我们平常所说的静止是相对于所选参照物而言的。
例如:地球同步卫星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但它相对于太阳是运动的。
二、运动的快慢。
1. 速度。
- 定义: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它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 公式:v = (s)/(t),其中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
- 单位。
-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是m/s或m· s^-1。
- 常用单位还有千米每小时,符号是km/h。
1m/s = 3.6km/h。
- 物理意义:例如某物体的速度是5m/s,表示该物体每秒通过的路程是5米。
2. 匀速直线运动。
- 定义: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 特点。
- 速度大小不变。
- 运动路线是直线。
- 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
例如:自动扶梯的运动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
3. 变速直线运动。
- 定义:物体做直线运动时,速度随时间改变的运动叫变速直线运动。
- 平均速度。
- 定义:变速运动比较复杂,如果只做粗略研究,也可以用v=(s)/(t)来计算,这样算出来的速度叫平均速度。
- 意义:表示物体在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
机械运动知识点总结
机械运动知识点总结一、机械运动的定义在物理学中,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
简而言之,机械运动就是物体位置的变化。
例如,汽车在路上行驶、鸟儿在空中飞翔、树叶从树上飘落等,都是机械运动的常见例子。
要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做机械运动,关键是看这个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其他物体是否发生了变化。
如果位置发生了改变,那么它就在做机械运动;反之,如果位置没有改变,就不是机械运动。
二、参照物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但通常我们会选择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比如,当我们说汽车在行驶时,通常是以地面为参照物;当我们说飞机在高空飞行时,往往是以地面上的某一固定点为参照物。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对物体运动状态的描述可能会不同。
例如,坐在行驶的汽车里的乘客,如果以汽车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但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乘客则是运动的。
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由于参照物的选择不同,对于同一个物体,可能会得出不同的运动状态结论,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比如,两辆并排行驶且速度相同的汽车,以其中一辆车为参照物,另一辆车是静止的;但以地面为参照物,这两辆车都是运动的。
在实际生活中,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同步卫星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但它相对于太阳则是运动的;飞机在空中加油时,加油机和受油机保持相对静止,才能顺利完成加油操作。
四、速度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它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速度的计算公式为:速度=路程÷时间,通常用字母v 表示速度,s 表示路程,t 表示时间,那么公式可以写成 v = s / t 。
速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是米每秒(m/s),常用的还有千米每小时(km/h),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m/s = 36km/h 。
比如,一个物体在 5 秒内通过了 20 米的路程,那么它的速度就是 v = 20m ÷ 5s = 4m/s 。
第一章-机械运动知识点
第一章机械运动知识点总结一、长度的测量:1、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
2、长度的主单位是,常用单位有( ),( ),( ),( ),(μm),( )。
3、主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1 km= m 1m= km 1m= dm 1 dm= m 1dm= cm1cm= dm 1cm= mm 1mm= cm 1mm= μm 1μm= mm1μm= nm 1nm= μm 1m= μm 1μm= m 1m= nm4、长度估测:黑板的长度m、课桌高m、篮球直径cm、指甲宽度cm、铅笔芯的直径mm 、一只新铅笔长度dm 、手掌宽度dm 、墨水瓶高度cm5、刻度尺的使用规则:A、“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
B.“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紧贴物体且不歪斜。
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
其中图(2)有两处错误分别是、图(3)有一处错误C、“看”:读数时。
D、“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的下一位。
其中量程指的是:分度值指的是E、“记”:测量结果由和组成。
即:测量结果由、和组成)。
某同学测一只钢笔的长度,结果12.82cm,则准确值是、估计值是,分度值6、误差:(1)定义:值和值的差异叫误差。
(2)产生原因:、测量环境(测量工具受温度影响—热胀冷缩)、人为因素(估测不同)。
(3)减小误差的方法:、改进测量方法、选用更精密的仪器(4)误差只能而不能,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主观粗心造成的,是能够的。
7、特殊的测量方法:A.如何测物理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答:数出物理课本若干张纸,记下总n,用毫米刻度尺测出n张纸的L,则一张纸的厚度为。
☆如何测细铜丝的直径?答:把细铜丝在铅笔杆上紧密排绕n圈成螺线管,用刻度尺测出螺线管的L,则细铜丝直径为。
B>、测硬币、球、圆柱的直径圆锥的高等常用辅助法(对于用刻度尺不能直接测出的物体长度可将刻度尺三角板等组合起来进行测量)请在方框图内画出两种测量硬币的方法二、1.时间的国际单位: (符号 )2.把下列各表的读数写在对应的表的下方,并各表中画出分针和秒针的位置7min24.6s和9min42.5s三、参照物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第一章机械运动知识点
1、 国际单位:长度的国际单位_米_,符号 m_;时间的国际单位_秒_,符号_s_。
2、 长度的单位及换算:1m= 10-3_km = 10dm = _102_cm = _103_mm = 106_μm = 109nm3、 刻度尺的使用:一选;二认: 量程 、 分度值_、 零刻线在哪儿是否磨损__; 三放: 平行 、贴近 、 对齐 ;四看:读数时视线与刻度线相___垂直_____; 五读:估读到 分度值的下一位 ;六记:记录结果由 数值 和 单位 组成。
4、时间的测量工具: 停表 ;单位及换算关系:1h= 60 min= 3600 s5、 误差是 测量 值与 真实 值之间的差异。
减小误差的方法: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 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 、 改进测量方法 。
第二节:运动的描述1、 机械运动: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
运动 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2、 研究物体运动时 被选作标准 的物体叫参照物。
3、 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方法:看被描述的物体与所选择的参照物之间 位置是否发生变化 。
第三节:运动的快慢1、 判断物体运动快慢有两种方法: 相同时间比路程 ; 相同路程比时间 。
2、 速度物理意义:它是表示物体 运动快慢 的物理量。
3、 速度定义: 路程 与 时间 之比叫速度。
4、 速度的计算公式为:变形公式为:速度两个单位间的换算关系为:__1 m/s=3.6 km/h __。
5、 速度的估测:人步行__1.1 m/s____;自行车__5 m/s___。
6、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_直线__、__速度__不变的运动。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 速度 不变, 路程 和 时间 成正比。
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1、 实验原理: _2、 实验的测量工具:_刻度尺__、 停表 。
3、 实验中斜面的倾斜程度应该_平缓_(填“平缓”或“陡峭”)些,这样做的目的是: 便于测量时间 ;金属片的作用是: 使计时更准确 。
4、 实验结论:在不同路段,小车的平均速度 不相同 (填“相同”或“不相同”),通过计算比较发现:小车在 下半段 (填“上半段”“下半段”“全程”)运动速度最快, 上半段 (填“上半段”“下半段”“全程”)的平均速度最慢,说明小车在下滑的过程中速度逐渐 变快 (填“变快”或“变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机械运动知识点总结一、运动和静止1、机械运动①、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是绝对的(宇宙间一切物体都在运动),静止是相对的(绝对不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②、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叫作机械运动。
③、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一看:选哪个物体作参照物;二看:被判断物体与参照物之间是否发生位置变化。
2、参照物①、定义: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做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I 参照物是被假定不动的物体n 研究对象不能做参照物,参照物可以任意选取,运动和静止的物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
山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参照物IV 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
②、参照物的特点:客观性--假定性--多重性--任意性③、相对运动:研究的对象相对于选定的参照物位置发生了改变。
相对静止:研究的对象相对于选定的参照物位置不变。
二、运动的快慢1、速度①、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物体运动的快,它的速度就大;物体运动的慢,它的速度就小。
速度的定义: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②、公式:V=S/t ;速度= 总路程/总时间S T路程T米m、千米km;t T时间T秒S 、小时h ;V T速度T米每秒m/s、千米每小时km/h③、公式的变形:s=vt ;t=s/v④、单位换算:1m/s=3.6km/h ;1km/h=1/3.6 m/s ;1m/s > 1km/h。
⑤、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I 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路程长的物体运动得快,通过路程短的物体运动得慢。
n 通过相等的路程,所用时间短的物体运动得快,所用时间长的物体运动得慢。
山在运动的时间、通过的路程都不相等的情况下,1s内通过的路程长的物体运动得快,通过的路程短的物体运动得慢。
⑥、使用公式时的注意事项:I公式中S、V、t必须对应同一对象、同一运动时段。
n运动公式必须注意单位匹配。
山由于每个物理量要受到另外两个物理量的制约,在条件不足时不能乱下结论。
⑦、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是一个定值。
速度的大小与路程、时间的选择无关。
不能认为速度与路程成正比速度与时间值成反比。
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I路程-时间图像(s-t图像):它表示路程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时间图像是一条直线。
n速度-时间图像(v-t图像):它表示物体的速度跟时间的关系。
由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不随时间而改变,它的图像是平行于时间轴的一条直线。
⑧、变速运动:物体运动速度改变的运动。
常见的运动都是变速运动。
在s-t图象中,图像是“直线型”,代表“匀速运动”;图像是“曲线型”,代表“变速运动”;曲线变化趋平,表示速度变小;曲线变化趋陡,表示速度变大。
⑨、平均速度:平均速度是描述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某一段路程或某一段时间内运动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说到某一物体的平均速度一定要指明是在哪段路程内的平均速度。
⑩、比较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I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
n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大小经常变化的直线运动。
特点: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并不相等。
山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算术平均值:①.如果列车前一半的路程的平均速度为V I,后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为V2,则全程的平均速度是:v= (2*V I*V2 ) / (V1+ V2)②.如果列车前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是V3,后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为V4,则全程的平均速度是:V=(S i+S2)/t=( V 3*t/2+V 4*t/2)/t=( V 3+74)12三、测平均速度1、比较不同物体运动快慢的3种方法:①、分别求岀它们的速度进行比较。
②、比较物体运动相同时间所通过的路程的长短。
③、比较物体运动相同路程所用时间的长短。
四、列车通过桥或山洞所走过的路程计算问题。
1、火车过桥问题①、列车全部在桥上或山洞内时通过的路程应为桥长(或山洞长)与车长之差。
②、列车全部通过桥或山洞时通过的路程应为桥长(或山洞长)与车长之和。
2、追及问题。
慢速运动的物体在前,快速运动的物体在后;追赶开始时刻定为计时起点,追及时刻定为计时终点;两物体运动的路程之差等于追赶开始时两物体的距离。
3、相遇问题。
两物体同时出发,相遇所用时间为t=S/ ( V1+ V2); 一物体先运动,相遇所用时间为t=S i/ V+ (S-S i) / ( V1+ V2) ;错车问题中,两车运动的路程之和等于两车身长度之和。
在相遇问题【含义】两个运动的物体同时由两地出发相向而行,在途中相遇。
这类应用题叫做相遇问题。
【数量关系】相遇时间=总路程*(甲速+乙速)总路程=(甲速+乙速)X相遇时间【解题思路和方法】简单的题目可直接利用公式,复杂的题目变通后再利用公式。
例1南京到上海的水路长392千米,同时从两港各开出一艘轮船相对而行,从南京开出的船每小时行28千米,从上海开出的船每小时行21千米,经过几小时两船相遇?解:392-( 28+ 21)= 8 (小时)答:经过8小时两船相遇。
例2小李和小刘在周长为400米的环形跑道上跑步,小李每秒钟跑5米,小刘每秒钟跑3米,他们从同一地点同时岀发,反向而跑,那么,二人从岀发到第二次相遇需多长时间?解:“第二次相遇”可以理解为二人跑了两圈。
因此总路程为400 X 2相遇时间=(400 X 2)-( 5+ 3)= 100 (秒)答:二人从岀发到第二次相遇需100秒时间。
例3甲乙二人同时从两地骑自行车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行15千米,乙每小时行13千米,两人在距中点3千米处相遇,求两地的距离。
解:“两人在距中点3千米处相遇”是正确理解本题题意的关键。
从题中可知甲骑得快,乙骑得慢,甲过了中点3千米,乙距中点3千米,就是说甲比乙多走的路程是(3X 2)千米,因此,相遇时间=(3X 2)*(15 —13)= 3 (小时)两地距离=(15+ 13)X 3 = 84 (千米)答:两地距离是84千米。
追及问题【含义】两个运动物体在不同地点同时出发(或者在同一地点而不是同时出发,或者在不同地点又不是同时岀发)作同向运动,在后面的,行进速度要快些,在前面的,行进速度较慢些,在一定时间之内,后面的追上前面的物体。
这类应用题就叫做追及问题。
【数量关系】追及时间=追及路程*(快速—慢速)追及路程=(快速—慢速)X追及时间【解题思路和方法】简单的题目直接利用公式,复杂的题目变通后利用公式。
例1好马每天走120千米,劣马每天走75千米,劣马先走12天,好马几天能追上劣马?解:(1 )劣马先走12天能走多少千米?75 X 12 = 900 (千米)(2)好马几天追上劣马?900 *(120—75)= 20 (天)列成综合算式75 X 12*(120—75)= 900* 45= 20 (天)答:好马20天能追上劣马。
例2 小明和小亮在200米环形跑道上跑步,小明跑一圈用40秒,他们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同向而跑。
小明第一次追上小亮时跑了500米,求小亮的速度是每秒多少米。
解:小明第一次追上小亮时比小亮多跑一圈,即200米,此时小亮跑了(500—200)米,要知小亮的速度,须知追及时间,即小明跑500米所用的时间。
又知小明跑200米用40秒,则跑500米用]40 X (500* 200门秒,所以小亮的速度是(500 —200)*[40X(500* 200)]= 300* 100 = 3 (米)答:小亮的速度是每秒3米。
例3我人民解放军追击一股逃窜的敌人,敌人在下午16点开始从甲地以每小时10千米的速度逃跑,解放军在晚上22点接到命令,以每小时30千米的速度开始从乙地追击。
已知甲乙两地相距60千米,问解放军几个小时可以追上敌人?解:敌人逃跑时间与解放军追击时间的时差是(22 —16)小时,这段时间敌人逃跑的路程是]10X(22—16)]千米,甲乙两地相距60千米。
由此推知追及时间=[10X(22 —16)+ 60]*(30—10)= 120* 20= 6 (小时)答:解放军在6小时后可以追上敌人。
例4 一辆客车从甲站开往乙站,每小时行48千米;一辆货车同时从乙站开往甲站,每小时行40千米,两车在距两站中点16千米处相遇,求甲乙两站的距离。
解:这道题可以由相遇问题转化为追及问题来解决。
从题中可知客车落后于货车(16X 2)千米,客车追上货车的时间就是前面所说的相遇时间,这个时间为16 X 2*(48- 40)= 4 (小时)所以两站间的距离为(48 + 40)X 4= 352 (千米)列成综合算式(48+ 40)X[16X 2*(48- 40)]= 88X 4= 352 (千米)答:甲乙两站的距离是352千米。
例5兄妹二人同时由家上学,哥哥每分钟走90米,妹妹每分钟走60米。
哥哥到校门口时发现忘记带课本,立即沿原路回家去取,行至离校180米处和妹妹相遇。
问他们家离学校有多远?解:要求距离,速度已知,所以关键是求岀相遇时间。
从题中可知,在相同时间(从岀发到相遇)内哥哥比妹妹多走(180X 2)米,这是因为哥哥比妹妹每分钟多走(90-60)米,那么,二人从家出走到相遇所用时间为180X 2*(90-60)= 12 (分钟)家离学校的距离为90 X 12 - 180 = 900 (米)答:家离学校有900米远。
例6孙亮打算上课前5分钟到学校,他以每小时4千米的速度从家步行去学校,当他走了1千米时,发现手表慢了10分钟,因此立即跑步前进,到学校恰好准时上课。
后来算了一下,如果孙亮从家一开始就跑步,可比原来步行早9分钟到学校。
求孙亮跑步的速度。
解手表慢了10分钟,就等于晚岀发10分钟,如果按原速走下去,就要迟到(10-5)分钟,后段路程跑步恰准时到学校,说明后段路程跑比走少用了(10- 5)分钟。
如果从家一开始就跑步,可比步行少9分钟,由此可知,行1千米,跑步比步行少用]9-(10-5)]分钟。
所以步行1千米所用时间为1 *[9 -(10- 5)]= 0.25 (小时)=15 (分钟)跑步1千米所用时间为15 —[9-(10-5)]= 11 (分钟)跑步速度为每小时1 * 11/60= 5.5 (千米)答:孙亮跑步速度为每小时5.5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