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郁顿挫的杜甫诗二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483298df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46a2771.png)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
此诗叙写了作者自己的才学以及平生志向和抱负,倾吐了仕途失意、生活困顿的窘状,并且抨击了当时黑暗的社会和政治现实。
全诗直抒胸臆,慷慨陈词,是杜甫自叙生平的一首重要诗作。
作品原文: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唐] 杜甫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
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
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
每于百僚上,猥诵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
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
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作品注释:⑴纨绔:指富贵子弟。
不饿死:不学无术却无饥饿之忧。
儒冠多误身:满腹经纶的儒生却穷困潦倒。
这句是全诗的纲要。
⑵丈人:对长辈的尊称。
这里指韦济。
贱子:年少位卑者自谓。
这里是杜甫自称。
请,意谓请允许我。
具陈:细说。
⑶“甫昔”两句,是指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杜甫以乡贡(由州县选出)的资格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的事。
杜甫当时才二十四岁,就已是“观国之光”(参观王都)的国宾了,故白“早充”。
“观国宾”语出《周易·观卦·象辞》:“观国之光尚宾也”。
⑷破万卷:形容书读得多。
如有神:形容才思敏捷,写作如有神助。
⑸扬雄:字子云,西汉辞赋家。
料:差不多。
敌:匹敌。
子建:曹植的字,曹操之子,建安时期著名文学家。
看:比拟。
亲:接近。
⑹李邕:唐代文豪、书法家,曾任北海郡太守。
杜甫少年在洛阳时,李邕奇其才,曾主动去结识他。
王翰:当时著名诗人,《凉州词》的作者。
⑺挺出:杰出。
立登要路津:很快就要得到重要的职位。
杜甫沉郁顿挫的诗
![杜甫沉郁顿挫的诗](https://img.taocdn.com/s3/m/5da58068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95.png)
杜甫沉郁顿挫的诗
杜甫,唐代著名的诗人,以其悲愤的诗风而闻名于世。
他的诗作广泛表现了他内心深处的沉郁和顿挫情绪,揭示了他对时代动荡和社会不公的忧虑和不满。
在杜甫的诗歌里,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身世之苦的沉郁表达。
杜甫自幼失去父亲,成年后又经历了数次失败的科举考试,生活一直陷入困顿。
他的诗作中常常流露出对贫困和失落的痛苦感受,如《月夜忆舍弟》中写道:“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些诗句反映了他对逝去的亲人和破碎的家庭的思念之情。
同时,杜甫的诗作还展现了他对时代动荡和社会不义的担忧。
唐朝时期,社会秩序动荡,战乱频仍,百姓生活困苦。
杜甫的诗作中充满了对这些现实问题的忧虑和愤怒,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之一》中写道:“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他用冷冰一般的心来形容自己和他人对社会现实的无奈。
然而,杜甫的诗歌里也有一些表达他顿挫情绪的作品。
尽管他才华横溢,但他的作品却很少被当时的文人士大夫所推崇,多次考试不中,生活陷入困顿。
在《登高》中,他写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些诗句反映了他内心的挣扎与困惑。
总之,杜甫的诗作流露出他内心的沉郁和顿挫情绪。
他通过诗歌表达对个人命运的无奈和对时代动荡的忧虑,揭示了他对社会不公和人生的痛苦反思。
他的诗作不仅是个人情感的宣泄,也是对社会现实的呼吁,成为了古代文学中的珍贵遗产。
杜甫的诗词《戏为六绝句》(其二)
![杜甫的诗词《戏为六绝句》(其二)](https://img.taocdn.com/s3/m/5203c953caaedd3383c4d3b2.png)
杜甫的诗词《戏为六绝句》(其二)《戏为六绝句》(其二)唐杜甫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赏析】这首诗嘲讽了当时那些厚古薄今的思想,具有很强的情感色彩。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尔曹”,指嘲笑初唐四杰的那些人,具有很强的贬义意味。
这两句的意思是:你们这些小人之辈,就算是使尽嘴皮诋毁他人,又能如何,迟早身败名裂,死后湮没无闻,不被后人所知;而初唐四杰虽然受过你们诽谤,他们的名声却像万古奔腾的江河一样,流传百世。
杜甫当时所在的文坛,广泛地存有着贵古贱今、好高骛远的习气,认为古人的诗文要比唐诗文好,否定唐初的文学贡献,随意诋毁唐初的文人,号召向古人学习。
诗人对这种风气极其反感,对这种随意诽谤他人的小人更是义愤填膺。
初唐四杰的成就是大家公认的,是有目共睹的,他们的作品经得住时间和历史的考验,绝不会因某些人的诽谤而受到任何影响。
现可用以说明,那些反对真理,企图破坏文化的人,到头来注定会失败,历史的车轮永久是向前的,是不容抹黑的。
扩展阅读:杜甫的诗歌成就杜甫诗“有集六十卷”,早佚。
北宋宝元二年(1039年)王洙辑有1405篇,编为18卷,题为《杜工部集》。
钱谦益编有《笺注杜工部集》。
杨伦说:“自六朝以来,乐府题率多模拟剽窃,陈陈相因,最为可厌。
子美出而独就当时所感触,上悯国难,下痛民穷,随意立题,尽脱去前人窠臼”。
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他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
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许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ppt2 课件下载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ppt2 课件下载](https://img.taocdn.com/s3/m/283b610b8762caaedc33d444.png)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第 2 步悟读——诗情画境
战争,给人带来的是一双双呆滞失神的眼睛,是一阵阵捶胸顿足的呼喊, 是一团团疾驶飞扬的尘土,还有一堆堆荒郊野外的白骨。任何一位闪耀人道主 义光芒的作家无不痛恨战争,渴望和平。诗圣杜甫的一首《兵车行》,伴随着隆 隆兵车,嘶嘶战马,驶过了十几个世纪,永远定格在历史的画廊上,矛头直指 穷兵黩武的最高统治者,这是对历史最透彻的拷问。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巧识文] 本诗塑造了王昭君这一鲜活的人物形象,她有山川一样坚强的性格,有虽 死而故国之思犹在的爱国之情,有对昏庸的统治者的怨恨之情,但更主要的, 还是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乡土的怨恨忧思。写昭君的怨恨之情其实是 寄托了作者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知识·梳理]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文本·精析] 1.作者在诗中是怎样将壮阔的景色与凄冷的情怀结合起来的?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答案】 (1)一、二句写近景,“细草”“独夜舟”都是作者自比。“细 草”说明自己地位低下,孤苦无依。“独夜舟”则表现自己的孤独寂寞。
(2)三、四句写远景,用衬托的手法,用寂寞空旷的境界衬托出自己的孤 独。
【答案】 “牵衣”表达出不舍之情,“顿足”表达出悲痛之情,“拦 道”表达了焦急之情,“哭”表达了无奈和愁苦之情;连续的四个动作,从视 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的神态细致入微地表 现出来,集中展现了上千万家庭妻离子散的悲剧,也表现了诗人对人民悲惨遭 遇的同情。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2.试分析“耶娘妻子走相送”中“走”字的艺术效果。
杜甫《绝句》(其二)翻译和赏析
![杜甫《绝句》(其二)翻译和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3602d0ae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c6.png)
杜甫《绝句》其二翻译和赏析杜甫《绝句》(其二)翻译和赏析这首诗《绝句二首》中的第二首,写于公元764年暮春,当时诗人杜甫正漂泊西南,住在其在成都的草堂。
全诗描写出了暮春时的美丽景色,濡饱墨于纸面,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杜甫《绝句》(其二)翻译和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出自杜甫《绝句》(其二)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参考译文江水碧波浩荡,衬托水鸟雪白羽毛,山峦郁郁苍苍,红花相映,便要燃烧。
今年春天眼看就要过去,何年何月才是我归乡的日期?赏析《绝句二首》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组诗作品。
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春景图,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
此诗为杜甫入蜀后所作,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这是一幅镶嵌在镜框里的风景画,濡饱墨于纸面,施浓彩于图中,有令人目迷神夺的魅力。
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一派怡人的风光。
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像燃烧着一团旺火,十分旖旎,十分灿烂。
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葩的红,青红互为竞丽。
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底而愈显其翎毛之白,写得深中画理;而一个“欲”字,则在拟人化中赋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
两句诗状江、山、花、鸟四景,并分别敷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
可是,诗人的旨意却不在此,紧接下去,笔路陡转,慨而叹之。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句中“看又过”三字直点写诗时节。
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谓不美,然而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
此诗的艺术特点是以乐景写哀情,唯其极言春光融洽,才能对照出诗人归心殷切。
它并没有让思归的感伤从景象中直接透露出来,而是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厚,别具韵致。
拓展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特点
![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91b9cb7f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8127d7a.png)
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特点
“沉郁顿挫”是杜甫在天宝年间对自己作品的评价,那时他的许多代表作还没有产生。
这四字评价主要说自己学力深厚,写作技巧娴熟。
沉郁顿挫风格的感情基调是悲慨,入蜀后的十余年,是杜诗“沉郁”风格发展的顶峰,写民生疾苦、自己的穷困潦倒。
感情深沉阔大。
《登高》是杜甫大历二年秋在夔州时所写。
当时诗人病卧夔州,夔州在长江之滨。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杜甫《远游》其二翻译、试题讲评
![杜甫《远游》其二翻译、试题讲评](https://img.taocdn.com/s3/m/aa034683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80d8e71.png)
苏秦游说未果,敝裘而归,却 不知该归向何处。
赏析杜甫 《远游》
这首诗可以分为几层?概括层意。
第一层:(前四句)借景抒情,奠定了 诗歌的悲苦情感基调。
第二层:(后四句)借“雁”“猿”, 表现百姓和自己遭受的苦难。借用典故 抒发对国家的担忧,以及自己和百姓的 困难现状。
②诗歌情感深沉。本诗既抒发了诗人个人的漂泊之苦,也充满了忧国忧 民之情。
○ “顿挫”体现在杜诗的表现手法上:
①诗歌前四句寓情于景,定下全诗悲凉基调;借用典故,表达自身的悲 苦现状和对国家命运的忧思。 ②方式回旋迁折。本诗以壮景言愁情,形成回旋激荡的文势。
这首诗用了“苏秦游说未果”的典故,有什么含义?
国家不能重用贤才,有对国家的忧虑; 苏秦敝裘而归,暗指自己的艰难处境。
整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笔记
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风格 中“沉郁”主要指诗歌内容深 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
“顿挫”主要指诗歌表情达意 抑扬跌宕,音调声情起伏迭变。
沉郁与作品的主要意境有关, 顿挫则与作品的表现技巧有关。
沉郁顿挫风格的基调是悲慨。
杜甫《远游》讲评
16.后人多用“沉郁顿挫”评价杜甫的诗风,清人吴瞻认为“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请结合吴瞻 泰的观点简要分析这首诗是如何体现杜甫的“沉郁顿挫”之风的。(6分)
○ 答案:“沉郁”体现在杜诗的思想上:
①诗歌内容深广。诗人借“弊裘苏季子”的典故写出自己流离失所的现 状,也用“尘沙”“风雨”写出国家动荡不安的局势。
杜甫《远游》[其二]
——翻译、试题讲评
杜甫《远游》 [其二]
江阔浮高栋,云长出断山。 尘沙连越嶲,风雨暗荆蛮。 雁矫衔芦内,猿啼失木间。 弊裘苏季子,历国未知还。
杜甫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
![杜甫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https://img.taocdn.com/s3/m/dc62bcf86137ee06eff918ae.png)
画 面
秋风破屋 — 群童盗茅— 破屋漏雨— 愿得广厦
画面里描写秋风、茅屋以及“我”的句子,找出 它们的特点,并用一个含“痛”的词组表达“我”的 情感。
痛惜——————痛心————痛苦 ————痛忧 情感升华,由记叙一家之苦
重茅。茅飞度江洒江郊,高者挂罥 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肖像描写
心理描写
生活困苦、艰辛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 驾炭车 辗 冰辙 。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 歇 。
动作描写 运炭的艰难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
肖像描写
趾高气扬、得意忘形
手把文书口称敕, 回车叱牛牵向北。
动作描写
仗势凌人、蛮不讲理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 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3.下列对诗歌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C
A.这首诗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从题下自注 “苦宫市也”,可以看出诗的主题在于揭露唐朝宫市的公 开掠夺性。
B.白居易是宋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 导者,他与唐代的李白、杜甫一样都是著名诗人。
C.全诗完整地记述了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 刻画了卖炭翁受压榨受欺凌但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
学习目标
唐诗二首
1.反复诵读,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 的特点。
2.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 会现实,体会诗人情感。
3.品味诗中的精彩描写。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新课导入
走近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 誉为诗圣。有《杜工部集》,与李 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 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其风格沉郁顿挫。
唐朝诗人杜甫组诗作品《存殁口号二首》
![唐朝诗人杜甫组诗作品《存殁口号二首》](https://img.taocdn.com/s3/m/5af8f381a417866fb94a8ecf.png)
《存殁口号二首》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
这是作者为怀念席谦、毕曜、郑虔、曹霸四位故友而作的两首七绝,其友爱至情自肺腑中流出,朴实真挚。
全诗写情沉郁顿挫,字字滴泪,动人心弦;怀念之情暗寓在景物中,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存殁口号二首·其一》
席谦不见近弹棋,毕曜仍传旧小诗。
玉局他年无限笑,白杨今日几人悲。
《存殁口号二首·其一》译文:
近来都没有见到善于弹棋的席谦,工诗的毕曜虽已离去,仍然传诵他生前创作的诗歌。
想起以前与席谦一起弹棋时的那些带来无限快乐的事感到无比惆怅,而如今面对毕曜墓地上的白杨树能有几人悲伤呢?
《存殁口号二首·其二》
郑公粉绘随长夜,曹霸丹青已白头。
天下何曾有山水,人间不解重骅骝。
《存殁口号二首·其二》译文:
郑虔的那些粉绘,随着他的死亡早变成绝笔,曹霸虽然还画着丹青,但也已经白了头。
啊,自从郑公殁后,这满天之下,哪里还有什么真正的山水?尽管曹将军尚存,而这人间,也并没有谁懂得去重视骅骝!。
杜甫诗词《石壕吏》原文译文赏析
![杜甫诗词《石壕吏》原文译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e60473b6f61fb7360a4c6503.png)
杜甫诗词《石壕吏》原文译文赏析《石壕吏》唐代: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官吏大声呼喝得多么愤怒,妇人大声啼哭得多么悲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戍边在邺城。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
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立刻就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
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注释】暮:在傍晚。
投:投宿。
吏:官吏,低级官员,这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逾(yú):越过;翻过。
走:跑,这里指逃跑。
呼:诉说,叫喊。
一何:何其、多么。
怒:恼怒,凶猛,粗暴,这里指凶狠。
啼:哭啼。
苦:凄苦。
前:上前,向前。
致:对……说。
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戍(shù):防守,这里指服役。
附书至:捎信回来。
书,书信。
至,回来。
新:最近,刚刚。
存:活着,生存着。
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
且:姑且,暂且。
偷生:苟且活着。
长已矣:永远完了。
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室中:家中。
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
更:再。
惟:只,仅。
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孙子。
未:还没有。
去:离开,这里指改嫁。
完裙:完整的衣服。
老妪(yù):老妇人。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https://img.taocdn.com/s3/m/fce76e3d7e21af45b307a8f0.png)
• 老杜衡州诗云:“悠悠委薄俗,郁郁回刚 肠。”此语甚悲。昔蒯通读乐毅传而涕泣, 后人亦当味此而泣者也。
• 齐梁间乐府词云:“护昔加穷裤,防闲托守 宫。今日牛羊上邱陇,当时近前面发红。” 老杜作丽人行云:“赐名大国虢与秦。”其 卒曰:“慎勿近前丞相嗔。”虢国秦国何预 国忠事,而近前即嗔耶?东坡言老杜似司马 迁,盖深知之。〔宋.强幼安《唐子西文录》〕
以《登高》为例鉴赏体会沉郁顿挫
• 登高 •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思想情感的“沉郁”表现于下列三方面:
• 1﹑内容上的厚实丰满。无论是描摹现实,还 是勾勒历史,杜诗都表现出厚实的思想内蕴和 凝重的历史意识。《登高》中的“艰难苦恨” 四字,包含着郁积难舒的爱国情感和排遣不开 的羁旅愁思。不仅仅写出个人的漂泊西南衰老 多病,鬓毛早衰止酒停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 出社会的动荡不安满目疮痍,人民颠沛流离受 尽苦难。作者的悲情凝聚于这四字之中,郁结 深厚而寄慨深广。
• 诗人赞美诗篇之善,多比珠玑碧玉锦绣花草之 类。至杜子美则肯作此陈腐语邪?寄岑参诗云: “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夜听许十一诵 诗云:“精微穿溟幸,飞动摧霹雳”,赠庐琚 诗曰:“藻翰惟牵率,湖山合动摇”,赠郑谏 议诗云:“豪毛无遗憾,波澜独老成”,赠高 适诗云:“美名人不及,佳句法如何?”,寄 李白诗云:“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皆 惊人语也。视余子,其神芝之与腐菌哉?
吟此句不已。此句众口相传,其魅力即在写
出了无数悲剧英雄的心境。来自风格小结:• 沉郁和顿挫合为一体 ,沉郁凭借顿 挫,顿挫服从沉郁,二者相辅相成, 构成了杜诗的主要风格。《登高》这 首七律,将深厚浓郁的“沉郁”之情 寓于跌宕有致的“顿挫”之中,无疑 是窥测杜诗风格的一个重要窗口,具 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
杜诗的风格特色是沉郁顿挫
![杜诗的风格特色是沉郁顿挫](https://img.taocdn.com/s3/m/9f8e383667ec102de2bd89d0.png)
杜诗的风格特色是沉郁顿挫。
沉郁顿挫首先表现为深沉忧思的感情基调。
在这深沉忧思里,蕴含着一份优念国家命运、人民疾苦的深厚感情,所以显得阔大深远。
杜甫表达感情的方法是波浪起伏、反复咏叹、百转千回。
往往感情要爆发了,却又折回去,在心中回流,象有一座感情的闸门阻拦住,让感情在受阻之后再缓慢流出,因此那感情的抒发,也就显得更加深沉。
他有一首《登岳阳楼》,开首是:“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写登楼所见的一派壮阔景色。
接着是:“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可以看出,面对洞庭湖的壮阔景色,他骤然百感交集:对于身世苍凉、老病飘泊的伤怀;对于离散亲朋的眷念;对于国家灾难与人民疾苦的忧虑,全都涌上心头。
看来这百感交集的强烈感情就要爆发出来了,但是没有千言万语,只说出了一句:“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强烈的感情没有一一毕陈,闸门只微微启开,汹涌的感情的海只涌流出一股潮水。
但这已经够了,虽然只这一句,却已经把心中没有吐露出来的感情份量全都包含进去了。
在感情抒发上给人以回流起伏之感。
波浪起伏、百转千回、反复咏叹,在《秋兴八首》等诗中表现得更为典型。
深沉的忧思、波浪起伏的感情表达方式,最后都通过语言、形象描写和节奏韵律,表现为诗的意境的悲壮美,构成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色。
蜀相的相关问题讨论1、杜诗风格论自古以来,人们多用“沉郁顿挫”来说明杜甫的艺术风格。
本世纪的学者则对杜诗风格的审美内涵、产生原因和流变过程作了较为细入的分析。
八十年代以前,人们多就“沉郁顿挫”这一定评本身而论杜诗风格。
如柯剑岐在《论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中首先认为,“沉郁”是杜诗的主要风格,“表现在杜甫创作中的那种深沉、锐敏的洞察力,以及由此而来的那种浩浩荡荡、波澜壮阔的生活画面;也是指那种苍老遒劲的笔触以及由于忧国忧民的伟大思想而来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
”文章还探讨了杜诗这一风格的形成过程和原因,认为它是安史之乱前后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是时代风格通过杜甫具体的世界观和创作实践的反映。
《登楼》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登楼》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99aa8502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0850d53.png)
《登楼》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登楼》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
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
进而想到朝廷就像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
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
全诗寄景抒情,写登楼的观感,俯仰瞻眺,融山川古迹、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慨遥深,都从空间着眼,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作品原文: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⑴,万方多难此登临⑵。
锦江春色来天地⑶,玉垒浮云变古今⑷。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⑸。
可怜后主还祠庙⑹,日暮聊为梁甫吟⑺。
词句注释:⑴客心:客居者之心。
⑵登临:登高观览。
临,从高处往下看。
⑶锦江:即濯锦江,流经成都的岷江支流。
成都出锦,锦在江中漂洗,色泽更加鲜明,因此命名濯锦江。
来天地:与天地俱来。
⑷“玉垒”一句:是说多变的政局和多难的人生,捉摸不定,有如山上浮云,古往今来一向如此。
玉垒,山名,在四川灌县西、成都西北。
变古今,与古今俱变。
⑸“北极”二句:这位两句是说唐代政权是稳固的,不容篡改,吐蕃还是不要枉费心机,前来侵略。
唐代宗广德年间九月,吐蕃军队东侵,泾州刺史高晖投降吐蕃,引导吐蕃人攻占唐都长安,唐代宗东逃陕州。
十月下旬,郭子仪收复长安。
十二月,唐代宗返回京城。
同年十二月,吐蕃人又向四川进攻,占领了松州、维州等地。
北极,星名,北极星,古人常用以指代朝廷。
终不改,终究不能改,终于没有改。
西山,指今四川省西部当时和吐蕃交界地区的雪山。
寇盗,指入侵的吐蕃集团。
⑹后主:刘备的儿子刘禅,三国时蜀国之后主。
曹魏灭蜀,他辞庙北上,成亡国之君。
还祠庙:意思是,诗人感叹连刘禅这样的人竟然还有祠庙。
这事借眼前古迹慨叹刘禅荣幸佞臣而亡国,暗讽唐代宗信用宦官招致祸患。
成都锦官门外有蜀先主(刘备)庙,西边为武侯(诸葛亮)祀,东边为后主祀。
还,仍然。
⑺聊为:不甘心这样做而姑且这样做。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https://img.taocdn.com/s3/m/c3f143d476a20029bd642d73.png)
诗歌从蓦然而起的客观描述开始,以重墨 铺染的雄浑笔法,如风至潮来,在读者眼前突 兀展现出一幅扣人心弦的巨幅送别图:兵车隆 隆,战马嘶鸣,一队队被抓来的穷苦百姓,换 上了戎装,佩上了弓箭,在官吏的押送下,正 开往前线。征夫的爷娘妻子乱纷纷地在队伍中 寻找、呼喊自己的亲人,扯着亲人的衣衫,捶 胸顿足,边叮咛边呼号。车马扬起的灰尘,遮 天蔽日,连咸阳西北横跨渭水的大桥都被遮没 了。
从“长者虽有问”起,诗人又推进一 层。“长者”,是征夫对诗人的尊称。 “役夫”是士卒自称。“县官”指唐王朝。 “长者”二句透露出统治者加给他们的精 神桎梏,但是压是压不住的,下句就终究 引发出诉苦之词。敢怒而不敢言,而后又 终于说出来,这样一阖一开,把征夫的苦 衷和恐惧心理,表现得极为细腻逼真。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 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千云霄。 ”
赏析——
时间:军队开拔之时。 地点:咸阳桥畔。 背景:在通往西去的咸阳桥上,马嘶鸣、车隆隆地疾驰而过,风烟滚 滚,甚嚣尘上。 前景:被征发的人已经全副武装,配好弓箭就要开赴边塞。此一去生 离死别,难以回还。因此,征夫的家属,不顾一切地在行人中间杂乱 地奔跑,寻找即将远去的亲人。 特写:她们拉扯着亲人(丈夫、儿子,或父亲)的衣衫,捶胸顿足, 堵塞在咸阳桥上,放声痛哭,悲痛欲绝。
诗人写到这里,笔锋陡转,开拓出另一个惊 心动魄的境界。诗人用“君不闻”三字领起,以 谈话的口气提醒读者,把视线从流血成海的边庭 转移到广阔的内地。诗中的“汉家”,也是影射 唐朝。华山以东的原田沃野千村万落,变得人烟 萧条,田园荒废,荆棘横生,满目凋残。诗人驰 骋想像,从眼前的闻见,联想到全国的景象,从 一点推及到普遍,两相辉映,不仅扩大了诗的表 现容量,也加深了诗的表现深度。
沉郁顿挫浑然天成_杜甫_蜀相_赏析
![沉郁顿挫浑然天成_杜甫_蜀相_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27f30e452e3f5727a5e962cb.png)
《蜀相》是杜甫晚年所写的一首七言律诗。
安史之乱以后,公元759年,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的颠沛流离的生活,辗转抵达成都,在当地朋友的资助下,在浣西沙的西边,盖了几间茅屋,暂时得以歇脚。
就在草草安顿的余暇,诗人怀着满腹深情,只身前往附近的一座诸葛武侯祠堂瞻仰凭吊。
四川原是古代蜀国的地方,公元221年刘备即帝位,史称蜀汉,而诸葛亮是蜀国的丞相,所以人们称他为蜀相。
《蜀相》是诗人初谒武侯祠时所写的一首著名的七言律诗。
题曰“蜀相”,而不曰“诸葛祠”,表明作者意在人而不在祠,显示作者是以十分尊敬的心情,把诸葛亮的生平地位与事业规模,作了概括的揭示。
首联二句“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诗人运用带有咏叹情调的自问自答句式,点出了武侯祠堂的地理位置和古柏森森的自然环境。
把一种追思缅怀情意,作了极为深沉的表达。
“丞相”这一称呼,则较“蜀相”递进一步,自然仍是表示尊仰之意。
其间一个“寻”字妙笔天成,使得一问一答两相连属,恰如其分地道出了诗人急欲瞻仰武侯祠的心绪,是一心造访,并非信步偶见。
这就把自己对武侯的景仰,提笔点明,也替下文的高度赞颂,安下了伏脉。
使得全诗和谐统一,首尾相衔。
李重华《贞一斋诗话》说:“作诗善用赋笔,唯老杜为然。
其间委婉顿挫,总非平直。
”这个首联二句,就已奠下全诗“沉挚悲壮”的风格基础。
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有如特写镜头,由远写到近,从祠堂外部说到祠堂内部,借对祠堂庭宇景色的描写,进一步抒发凭吊情怀。
时当春令,祠堂阶下有迎春的绿草,森森的树上有会唱的黄鹂。
然而一用“自”“空”二字周旋,抒情状态便幡然改异。
原来这两句的目的并不在于写景,而在于抒情。
当诗人走进祠堂的大门,一片肃穆幽静的景色扑入眼底使得他百感交集,越发觉察到满院萋萋碧草,寂寞之心难言,才越发感受到数声呖呖黄鹂,荒凉之境无限。
一向蕴蓄已久的对这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先贤的强烈崇敬爱慕之情,就如波涛喷涌,不可遏止。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唐诗原文及赏析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唐诗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4e563b4e14791711cc791799.png)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唐诗原文及赏析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门泊东吴万里船是出自《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的名句。
【全诗如下】《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作者:杜甫(唐代)好朋友网名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翻译赏析绝句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文解释】1、成对的黄鹂在新绿的柳枝上鸣叫,一行白鹭在青天上自由飞翔。
凭窗望去,西山千秋雪景好像是嵌在其中的一幅画,门外停泊着来自东吴,畅行万里的船只。
2、两只黄鹏在翠绿的柳枝上鸣唱,一行白鸳飞上了高高的蓝天。
窗口正对着岷山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外停泊着来自江苏的万里航船。
【词语解释】黄鹂:属黄鹂科,又名叫黄莺、黄鸟,广泛分布于我国东部各省。
鸣翠柳:在翠绿的柳树上鸣叫。
鹭:一种水鸟名,鹭鸶。
窗含:就是从窗子能够看到的意思。
含:包含。
西岭:指岷山。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的交界。
千秋雪:终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靠。
东吴:指长江下游一带,三国时期的孙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建立的政权,史称“东吴”。
泛指?在江苏、浙江一?。
万里:指东吴到成都相距遥远的路程。
【赏析一】公元七六二年,成都尹严武入朝,蜀中发生动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翌年安史之乱平定,再过一年,严武还镇成都。
杜甫得知这位故人的消息,也跟着回到成都草堂。
这时他的情绪个性好,应对这生气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写下了这一组即景小诗。
兴到笔随,事先既未拟题,诗成后也不打算拟题,干脆以“绝句”为题。
诗的上联是一组对仗句。
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
“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刚抽嫩芽。
“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
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
杜甫《登高》之沉郁顿挫
![杜甫《登高》之沉郁顿挫](https://img.taocdn.com/s3/m/f6c5ba11168884868662d640.png)
杜甫《登高》之沉郁顿挫《登高》是杜甫诗集中一首很有名的七言律诗,是诗人流寓夔州时为深秋登高有感而作。
杜甫的一生,是颠沛流离的一生,沦落潦倒的一生,“苦难”成了他人生的代名词,但杜甫并没有沉陷于个人的不幸,而是以儒者的良知和勇气,始终关注人民的生存状态,并以满含血泪的动地歌吟,传达着一个时代的苦难,传达一个儒者的良知和勇气。
首联、颔联侧重于写景;颈联、尾联侧重于抒情,集中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首联六个物象,而用急、高、哀、清、白、飞来形容,把秋天景物的凄凉气氛铺陈得十分浓郁。
把眼前的秋景写得更具体、更凄凉。
“哀”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自然之悲象。
人生之艰难。
让诗句的种种意象顿时有了浓烈的伤感色彩。
颔联则从更大处落笔,侧重写诗人眼前恍如所见的、耳边仿佛听到的整体景物:“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以“无边”二字展开了“落木萧萧下”的画面,以“不尽”二字展开了“长江滚滚来”的画面,把秋景描写得既肃穆肃杀又空旷深远。
这从以景抒情的角度来看,是为后两联抒发感情作铺垫。
前两联写景还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两联诗句一气贯注,全诗开头“风急”二字最紧要,因为“风急”而“猿啸哀”“鸟飞回”“落木萧萧”“长江滚滚”;二是两联诗句抑扬顿挫,首联写近景,颔联则写远景,而“无边”一句为仰视,“不尽”一句为俯视,这样一远一近、一上一下,层次分明,起伏“顿挫”。
后两联以前两联描写的秋景为背景,着重抒发忧愤深广的情感。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是显示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范例。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则将颈联悲秋之情的容量增大了,也更深沉、其中“艰难”二字,指出时世艰难,社会动荡;“苦恨”二字,形容诗人百感交加,恨到极点,“艰难苦恨”兼指社会和个人,在诗人摇落悲秋的情感巾溶人了广阔的社会内容。
而“潦倒新停浊酒杯”,则将杜甫的“艰难苦恨”之情写得更加具体,一个多愁多病、忧愤深广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二
教学目标
1、初步鉴赏诗歌,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3、学习语言类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教学重点
1、初步鉴赏诗歌,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语言类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教学难点
1、进一步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教学过程
预习
一、知识简介
1、语言类题型:品评诗歌语言的锤炼
(1)对关键词语的品味(含义及表达作用)
(2)对关键诗句的理解(含义、色彩、情味、效果等)
(3)当题干要求品评某一个字眼的艺术效果时,就是考析诗眼或析炼字。
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
析诗眼就是抓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动词或形容词品味,看其在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起的作用。
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景物或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二、预习《旅夜抒怀》、《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完成学案
课堂互动
一、导入
二、诵读诗歌
三、研习文本
1、小组讨论
2、展示成果
3、教师精讲点拨
《旅夜抒怀》
(1)诗歌前两联分别选用哪些意象?分别营造了怎样的意境?B
示例:首联选用细草、微风、岸、危樯、舟等意象,描绘了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定,孤立突兀的危樯和孤独的小舟对抗漫漫的长夜的画面,营造了凄冷的意境。
颔联选用星、平野、月、江流等意象,描绘了星空低垂愈显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的景象,营造了雄浑阔大的意境。
(2)颔联写景,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景中寄寓了诗人的什么感情?采用了什么手法?C
示例:此诗写的是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
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凉心情。
这是采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3)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分析。
A
示例:比喻,以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自比,表现了一种自伤漂泊之感。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1)首联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样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C
示例:首联写三峡雄奇壮丽的山水。
不同意,一是只有钟灵之地,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作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
二是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殊方异域,并在那里度过自己的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性格的象征。
(2)诗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样的情感?C
示例: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手法来写王昭君的悲剧。
这里有去与留的对比:离开了不该离开的故国,留在了不该留下的荒漠;生与死的对比:生时可以“识”却没能“识”,死了不能归却魂魄归来。
通过这些对比,反衬出昭君出塞的悲惨命运。
作者对王昭君寄予了深厚的同情,也暗含了对自己怀才不遇、抱负不得施展的怅惘。
(3)前人评价此诗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你是否同意,为什么?C
示例:同意,应为昭君的身世正暗合诗人的人生经历,昭君虽有国色却因小人作梗而不受宠幸,远嫁塞外;诗人虽为囯士却因遭到排挤不被重用,漂泊在外;两人处境何其相似,诗人自比昭君,悲叹自己仕途不得已。
不同意,一与诗人晚年思想不合,经过安史之乱和长期的颠沛流离,诗人对自己的出处进退早已十分淡漠;二此诗背景显示,当时唐王朝无能采取和亲政策,宁国公主下嫁回纥,同时外族仍不断侵扰两京一带,致使诗人有家难回。
可见诗人借咏昭君感叹时事,抒发忧国之思,同时融入了自己漂泊无依的凄苦之情。
四、炼字类典型例题精讲
(1)“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诗人为何要用“垂”、“涌”二字来描述星和
月呢?
示例:垂、涌,“垂”即垂挂,将静景写成了动景,星光好象从天上垂挂下来,唯有原野的广阔才方可感到“星垂”,唯其“星垂”才能见出原野的广阔;“涌”即涌动,写出了大江流的气势,同时带有强烈的动感,分不清是水动还是月动,唯有江水的流动方能感到“月涌”,唯其“月涌”才能看出江水的流动;二字极为形象逼真地描绘了平野星空和江流朗月的景象,营造了雄奇阔大的意境。
(2)“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那两个字用得好?为什么?
示例:岂、应。
岂即难道,应即本应,诗人运用反问和反语,说明其志向不在文章之上,反而因文章而扬名,虽在年老多病时退休,却并非真的因为“老”“病”,含蓄深沉地表达了自己因受排挤而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
3、请赏析“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的语言艺术。
示例:“一去”对“独留”,“一”与“独”同义互文,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连”对“向”,“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朔漠”对“黄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间,即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旷凄清!一句话写尽了昭君的悲剧: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死后的孤寂与冷落。
五、总结归纳
1、品评语言锤炼的角度:
(1)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2)体会诗人炼字是如何抓住景物特征的。
(3)体会诗人赋予所描绘景物的情趣、情感和诗意
(4)体会炼字创造的意境的和谐美
(5)注意虚词的运用对情感的强化
2、答题模式:
(1)结合语境具体解释该字词。
(2)把该字放入原句进行分析如何描摹景物或表情达意。
关注特殊语法现象、修辞手法及表达技巧。
(3)回答它这样用有什么作用。
描绘了形象什么特点,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课后巩固
新新学案32页:当堂训练(1、2、题C,3题A,4、5题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