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药动学
《临床药动学》课件

欢迎来到《临床药动学》PPT课件。在这个课程中,我们将探索药动学的基 本概念,了解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以及药物效应 和药物药理学。还将介绍药物个体化剂量、药物相互作用等关键内容。
药动学概述
定义
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理解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和个体差异。
药物间相互作用
不同药物同时使用可能导致作用 增强或减弱。
药物与食物相互作用
某些食物可能影响药物的吸收或 代谢过程。
药物与酒精相互作用
酒精可能增强或减弱药物的效果。
药物剂量与治疗效果之间的关系。
3
药物效应的时间特性
药物作用在人体内的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和消退时间。
药物药理学
药物分类
• 化学药物 • 生物制品 • 中草药
药物靶点
• 受体 •酶 • 离子通道
药物作用机制
• 激动剂 • 拮抗剂 • 酶抑制剂
药动学参数测定
峰浓度(Cmax) 时间峰浓度(Tmax) 药物半衰期(T1/2)
应用
优化药物治疗方案,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药代动力学
吸收
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 过程。
分布
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到不同组织和 器官。
代谢
药物在体内被生物转化为代谢产 物的过程。
排泄
药物及其代谢产物从体内排出的 过程。
药效学
1
药物的作用机制
药物如何影响生物体内的生理过程以达到治疗效果。
2
剂量-效应关系
药物在体内达到的最高浓度。 药物在给药后达到的最高浓度所需的时间。 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药物剂量个体化
1 个体差异
不同个体对药物的吸收、分布和代谢过程可能存在差异。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药物动力学是指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
对于临床药学而言,药物动力学是至关重要的,它能帮助临床药师更好地了解和预测药物在患者体内的表现,从而指导用药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一、药物动力学概述1. 药物吸收药物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到血液循环的过程。
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药物的理化性质、给药途径和个体差异等。
了解药物吸收的特点和规律可以帮助临床药师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并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个体化用药。
2. 药物分布药物分布是指药物在体内组织和器官中的分布情况。
它受到血液循环、药物与蛋白结合、脂溶性等因素的影响。
临床药师需要了解药物分布的规律,从而确定药物的给药剂量和给药间隔,以及预测药物在靶组织的作用情况。
3. 药物代谢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被生物转化成代谢产物的过程。
主要发生在肝脏中。
了解药物代谢的途径和速度可以帮助临床药师评估患者的肝功能,并指导用药剂量的调整。
4. 药物排泄药物排泄是指药物从体内排出的过程。
主要通过肾脏排泄和肠道排泄。
了解药物排泄的规律可以帮助临床药师评估患者的肾功能和肠道功能,并指导用药剂量的调整。
二、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能帮助临床药师评估药物的疗效和毒副作用,从而指导用药方案的制定。
它能帮助临床药师了解患者的体内药物浓度的变化,从而指导用药剂量的调整。
另外,它还能帮助临床药师评估患者的肝肾功能和药物相互作用等情况,从而指导用药的安全性和合理性。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一名临床药师,我认为药物动力学是非常重要的。
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药物在体内的表现,从而指导临床用药。
在未来,我希望能够进一步深入学习和掌握药物动力学的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临床实践能力。
总结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有助于临床药师更好地了解和预测药物在体内的表现,从而指导用药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个体化用药和合理用药也是未来临床药学发展的重要方向,而药物动力学无疑将在这个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临床药理学03-2第三章临床药代动力学与给药方案

CV e0.693 / t1 / 2t d
CVd 2t / t1/ 2
例1:某镇痛药t1/2=2h,Vd=100L,血浓低于 0.1mg/L时痛觉恢复,为保持手术后6h不痛,求 给药剂量D?
方法1
C0=?
D C 0Vd CtektVd C V e t d 0.693/t1/ 2t CtVd 2t / t1/ 2
log C0 = log 100 +0.231*6/2.303 = 2.60 C0 = 398.11μ g/l 代入 所以 D = C0 Vd = 398.11×100 = 39.8≈40 mg
口服 C FDka (ekt ekat ) Vd (ka k)
D
CVd (ka k) Fka (ekt e kat
解:将Css =1.44 μg/l, Vd=6 × 50=300L , k=0.693/40 ,τ=24h代入公式得:
D CssVdkτ F
D= 1.44×300×0.693/40×24)/0.8=224.5 μg
≈0.25mg
临床每日维持量0.25mg
例 5 : 普 鲁 卡 因 酰 胺 胶 囊 F=0.85, Vd=2.0L/kg。
第三章 临床药代动力学与给药方案
温州医科大学药理教研室 周红宇
第二节 临床给药方案设计与调整
一、给药方案设计
(一)单剂量给药方案
镇痛药,催眠药,肌松药,诊断用药等通常一次性给 药,剂量如何计算???
根据药动学参数和有效浓度求剂量,公式如下:
静注
C
C0ekt
D Vd
ekt
D CVd ekt
K =Knr + Kr K :药物一级消除速率常数 Knr:非肾消除速率常数 Kr:肾消除速率常数 肾功能改变后, Knr保持不变:
临床药理学-药动学概述201008

给药途径
胃肠道pH环境
胃排空速率
首过效应等
影响口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
胃肠道pH值
胃排空速率
首过效应
食物的影响
胃肠道pH
消化道不同的pH下,药物的解离状态不同,影
响药物的吸收
弱酸药物 主要在胃吸收
弱碱药物 主要在小肠吸收
水和食物 餐后pH显著
疾病 十二指肠溃疡 pH
C
lgC
t
t
Cmax、tmax
口服给药形成的曲线是由迅速上升的以吸收为
主的吸收相和缓慢下降的以消除为主的消除相 两部分组成。 C
峰浓度 Cmax
tmax 达峰时间
t
药-时曲线下面积(AUC)
AUC0 指药物从零时间至所有
原形药物全部消除这一段时间的药-时
曲线下总面积,反映药物进入血循环的
k12 k21
中央室
k
K10:药物从中央室消除的一级消除速 率常数
生物半衰期(t1/2)
包括吸收半衰期(t1/2Ka) 、分布半衰期(t1/2α)
和消除半衰期(t1/2)
消除半衰期
体内药量或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 其长短可反映体内药物消除速度。
C C0
C0/2
C0/4 t1/2 t1/2
排泄(elimination)
药物的原形或其代谢产物通过排泄器官排出体
外的过程称为排泄。
药物的排泄途径 肾排泄
肾脏是最重要的排泄器官
胆汁排泄 其它途径
肾排泄 : • 肾小球滤过 • 肾小管
分子量小于两万
主动分泌(弱酸和弱碱)
两个系统均为非特异性,可发生竞争性抑制。 如丙磺舒(酸性药物)可能抑制其他酸性药物, 如青霉素
临床药动学.ppt

给药途径与药物吸收
➢静脉内给药无吸收过程 ➢气雾吸入>腹腔注射>舌下>直肠>肌注
>皮下>口服>皮肤
影响药物口服吸收的因素
药物因素: 脂溶性、离解度、剂型、DDI 机体因素:
胃肠道pH值: 胃pH1-3,肠pH4.8-8.2 胃排空与肠蠕动: 蠕动促进崩解与溶解 胃肠内容物: 食物稀释、吸附药物和延 缓胃排空 首关效应: 硝甘 普萘 异丙肾 利多
本质:药物增加酶的产量
抑制剂:氯霉素、PAS、异烟肼、保泰松、 西米替丁、双香豆素、酮康唑、红霉素
本质:药物抑制酶的活性 ➢P450与CYP ➢底物特异性和代谢谱有交叉性
排泄
定义:药物原形或其代谢产物通过排 泄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 途径:药物可通过肾、肺、胆囊、唾 液、乳腺、汗腺等排泄
肾排泄 肾脏是最重要的排泄器官
药动学:游离型or总浓度
蛋白结合率临床意义
结合是可逆的,结合与解离动态平衡 饱和性
达饱和时,再增加药量,浓度骤增 竞争性:两种药物竞争血浆蛋白的同一结 合部位可使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在血浆中 的游离浓度显著增加,产生毒性反应 血浆蛋白过少,药效增强或中毒
药物向组织分布及蓄积
药物进入组织细胞多属被动扩散 脑肝肾血流丰富;肌肉皮肤慢而少 膜的通透性:肾毛细管内皮膜孔大;肝静 脉窦缺乏完整的内皮 蓄积:药物与组织成分可逆的非特异结合, 使组织浓度高于血浆浓度 小分子药物(200~800)易吸收 胞内pH7.0,胞外pH7.4,弱酸性药物易进入
Diagnosis I
&
N P
Drug
U
Selection T
AD ME
Toxicity &/OR Efficacy
药动学一般原理及其在临床给药方案中的应用

一、临床药动学的一般原理
◈
2、药物在体内的处置
临
床
药 学
◈ P-GP(p-glycoprotein),是存在于细胞膜上的ATP结 合盒(ABC)蛋白的主要的一种。它由MDR基因表达。 能量依赖性的排出细胞内的药物或毒物,对机体起到 保护作用。目前已证实很多药物为P-GP的底物。
◈
如服用环孢素A时,同服胡柚汁(grapfuit
③上市后再评价。
2019/11/20
8
第一章 药动学的一般原理及其在临 床给药方案中的应用(一)
一、临床药动学的一般原理
◈
上市后撒出临床的药物
临 床 药
◈1980至今,美国FDA因预先未知的严重不良反应而从市场撤除的共 有12个药物。
◈ 非甾体抗炎药 苯噁洛芬(benoxaprofen)、
学 ◈ 抗菌药物
◈ 2、药物在体内的处置
临 床
⑴吸
收
药 ◈ 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至大循环的过程。
学 ◈ 通常认为,只有吸收的药物,才能发挥预期疗效,因
◈ 此,药物吸收的多少与难易,对药物作用有决定性的
影响。
两个参数:吸收速度、吸收程度
2019/11/20
11
第一章 药动学的一般原理及其在临 床给药方案中的应用(一)
一、临床药动学的一般原理
200
100
0
0
5
10
15
20
25
30
时间(h)
2019/11/20
25
第一章 药动学的一般原理及其在临 床给药方案中的应用(一)
一、临床药动学的一般原理 2、药物在体内的处置 ◈ ◈吸收速度与疗效的关系
临
当浓度与疗效相关时
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

◆ 胎儿和新生儿药物代谢 酶 活性很低,常规剂量就可出 现很强毒性。
◆老年人的药物代谢功能会 降低。
n 性别: CYP2C19活性,女性>男 性
o 3.病理因素 :肝炎患者药物代谢减慢
o 4.药物相互作用
o 酶诱导剂:苯巴比妥、其他巴比妥类药物、苯妥英钠 、卡马西平、利福平等 o 酶抑制剂:氯霉素、异烟肼、西咪替丁等,
结合率<20%,与血浆蛋 白结合低
o弱酸性药物主要与白蛋白结 合(水杨酸钠80-90%)
o②弱碱性药物主要与α1酸性 糖蛋白或脂蛋白结合(如奎尼 丁80%)
o③许多内源性物质及维生素 等主要与球蛋白结合
(糖皮质激素-CBG 80%,10%结合白 蛋白)
o这种结合是可逆的,结合与解离 处于动态平衡。
血浆蛋白结合率 临床意义:
2)主要经胆汁排泄而非肾脏排泄的药物,当肾功能 不全时,可不必调整剂量 3)药物从胆汁排出量大时,有肝肠循环的药作用时 间延长
肝肠循环(hepatoenteral circulation) 由胆汁排入十二指肠的部分药物可再经肠 黏膜上皮细胞吸收,经门静脉到肝脏后重 新进入体循环。
如洋地黄毒苷
o 肝肠循环延迟药物排泄(半衰期延长 ),延长作用时间
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
o血浆蛋白结合率: o器官血流量 o细胞膜屏障:
n 血脑屏障 n 胎盘屏障
o体液PH
n 细胞内液PH7.0,细胞外液7.4 n 弱酸性药在细胞外液浓度高,不易进入细胞内
o药物与组织亲和力 o药物转运体
血浆蛋白结合率
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 【结合药物的浓度】/【 总浓度】
结合率>90%,表示高度 结合;
老年人血浆蛋白含量减少
【临床医学】临床药动学

5 新药临床药动学研究的试验设计
常规的药物动力学研究试验设计: ✓ 给药剂量! ✓ 试验取样时间点确定!
特殊目的的临床药物动力学研究: ✓ 受试者分组与试验取样时间点确定! ✓ 适宜的对照设置
临床药学教研室
6 生物样品中的药物浓度检测
药动学研究中常用的生物样品: 血液、血清、血浆、尿液、唾液及各种组织匀浆
临床药学教研室
3 新药临床药动学研究的内容
新药Ⅱ期或Ⅲ期临床试验时,还应根据新药药理学特 点、临床用药需要及试验条件的可行性,选择性地进 行如下内容的研究: ✓ 新药与其它药物在体内过程的相互作用研究; ✓ 新药特殊药物动力学研究(包括肝、肾功能受损,年 龄等因素对药物动力学规律的影响); ✓ 群体或不同种族药物动力学的研究; ✓ 特殊人群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 人体内血药浓度和临床药理效室
5 新药临床药动学研究的试验设计
常规的药动学研究试验设计:p70-72
✓ 5.1 GCP要求 ✓ 5.2 受试药物的要求 ✓ 5.3 受试者的选择 ✓ 5.4 给药剂量确定与给药方法 ✓ 5.5 药-时曲线的数据测定
临床药学教研室
5.1 GCP要求
临床药物动力学试验是新药的临床试验 内容,受试对象是人。因此,全过程必 须贯彻GCP的精神与赫尔辛基宣言精神, 课题研究方案必须经负责该课题单位的 伦理委员会批准,并严格执行,试验的 方案设计与试验过程中,均应注意对受 试者的保护。
生物样品中药物检测的特点: 浓度低;干扰多且不确定;样品量少且不能重复 获得
生物样品中药物检测方法的基本要求: 良好的选择性;足够高的灵敏度;较宽的线性范 围;足够的准确度与精密度
临床药学教研室
6 生物样品中的药物浓度检测
临床药物动力学

精选ppt
34
(二)根据药动学参数设计的个体化给药方案的 局限性
26h
ke
பைடு நூலகம்
0 .6 9 3 t1/ 2
0 .6 9 3 26
0 .0 2 6 h 1
精选ppt
30
该患者半衰期明显延长,为防止谷浓度过高,根 据峰、谷浓度要求,确定给药间隔。
C tr
C e ke m ax
ln C m ax C tr
ln 3 0 7 .5
53h
ke
0 .0 2 6
为方便,间隔定为48小时,给药剂量为408×2mg
3
t 1/ 2β
0.693 β
t1/ 2
0.693Vd CL
精选ppt
9
一级动力学t1/2的特点: 1.不随血药浓度而改变 2.不受给药途径影响 3.经过4-5个t1/2体内药量消除超过95%,可 认为完全消除。一般经过3.3个t1/2即认为体 内无蓄积。 4.多次给药,经过4-5个t1/2血药浓度即达到 稳态。
1.个体化给药方案制定的依据资料
(1)所用药物的药动学参数正常值:F、CL、Vd、t1/2、 Ceff、Ctox (2)病人的年龄、性别、体重、用药史、疾病和体征等
(3)实验室检查: Ccr、BUN、血清白蛋白、胆红素、凝 血酶原时间、血清酶活力等
精选ppt
33
2. 计算指标:DL、Dm、τ、D(每次给药 剂量);对治疗窗窄的要监测FI,计算 Cssmin、Cssmax和平均Css
dDu
CLr
dt
C
CLr=(37.5×1000)/0.5/10 =125ml/min
药动学一般原理

影响。
两个参数:吸收速度、吸收程度
10
第一章 药动学的一般原理及其在临 床给药方案中的应用(一)
一、临床药动学的一般原理
◈ 2、药物在体内的处置
临 床
⑴吸 收 ◈吸收速度:
药
参数Ka:单位时间吸收的百分率(1/h)。Ka越大,吸
学
收越快。如同等剂量下,吸收越快(tmax小) ,Cmax越 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静脉内给药无吸收过程
◈
上市后撒出临床的药物
临 床 药
◈1980至今,美国FDA因预先未知的严重不良反应而从市场撤除的共 有12个药物。
◈ 非甾体抗炎药 苯噁洛芬(benoxaprofen)、
学 ◈ 抗菌药物
替马沙星(temafloxacin)
◈ ◈ 抗高血压药 氟司喹南(flosepuinan)
◈ 这3个药物的上市时间最短,只有4个月;
药 药动学在临床药学活动中的应用。具体的说, 学 临床药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动力学规律,
◈
并应用于个体给药方案设计的应用技术学科。
5
第一章 药动学的一般原理及其在临 床给药方案中的应用(一)
一、临床药动学的一般原理 1、基本概念
◈
临 床 药 学
◈
6
第一章 药动学的一般原理及其在临 床给药方案中的应用(一)
◈ 一、临床药动学的一般原理 临 2、药物在体内的处置
床 ⑴吸 收 药 ◈吸收的程度 学 参数AUC: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 ◈ 影响因素除以上因素外,值得关注两个因素:
首关效应和肠肝循环。 作用因素:酶(CYP3A4)、转运蛋白。
14
第一章 药动学的一般原理及其在临 床给药方案中的应用(一)
临床药动学

第五章: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是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变化极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即研究药物在体内转运及代谢变化过程和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科学。
一.药物的体内过程㈠吸收:吸收是指药物未经化学变化而进入血流的过程。
吸收速率受诸多因素影响,包括药物转运的类型、药物的理化性质(如药物脂溶性、解离度)、药物剂型、吸收部位的血流及药物浓度等。
⒈药物跨膜转运的类型(1)被动转运:是药物从浓度高的一侧向对侧扩散渗透,当细胞膜两侧药物浓度达到平衡状态时即刻停止的一种转运。
其特点:不消耗能量;不须载体,不受饱和限速和竞争抑制的影响:无饱和性,当细胞膜两侧的药物浓度达到平衡状态时转运停止。
被动转运的形式有三种:单纯扩散、过滤、易化扩散。
绝大多数药物经单纯扩散方式转运。
影响被动转运的因素有:分子大小、药物脂溶性高低、解离度的大小。
(2)主动转运:即逆浓度或电位梯度的转运。
其特点c消耗能量;需要载体,受饱和限速的影响,存在竞争性抑制现象。
⒉药物跨膜转运单纯扩散的规律。
绝大多数药物都是经过单纯扩散方式进行转运。
而药物按其化学性质有分为两类:弱酸性药物和弱碱性药物。
两类药物在体液中都有解离现象,均以解离型和非解离型两种形式存在于体液中。
非解离型药物脂溶性高,容易通过单纯扩散进行跨膜转运;而解离型药物脂溶性低,不容易进行单纯扩散。
弱酸性和弱碱性药物的解离度大小取决于两个因素:体液的PH、各药自身的Pka。
Pka:是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溶液在50%解离是PH值。
每个药物都有其固定的Pka值。
转运规律:(1)弱酸性药物在酸性体液中解离度小;弱碱性药物在碱性体液中解离度小,因此容易跨膜进行单纯扩散。
所以弱酸性药物在胃粘膜吸收入血,弱碱性药物在肠粘膜吸收入血。
(2)细胞膜两侧PH不等时,弱酸类药物容易由较酸性一侧转运到较碱性一侧,弱碱类药物容易由较碱性一侧转运到较酸性一侧。
细胞外液PH=7.4,细胞内侧PH=7.0,细胞外液偏碱,所以弱酸性药物分布在细胞外液中的浓度较高。
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

P-糖蛋白的作用是将药物(包括其他化学物质)从细胞内转运到细胞外,降低细胞内的药物浓度。P-糖蛋白在药物吸收、分布、代谢等过程介导了重要的外排作用 。
药物转运体(举例)
P-糖蛋白在ADME过程介导的外排作用 引自:Lemahieu W, Maes B. Current Enzyme Inhibition, 2007; 3: 217-241.
t1/2的计算
一室模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室模型 当药物在体内符合一级动力学过程时,其消除半衰期与血药浓度水平无关。
指单位时间内机体清除药物的速率,其单位有:L/h,mL/min等 。
总清除率 CL总 = CL肾 +CL肾外
01
02
清除率(CL)
CL的计算
根据静注剂量与药-时曲线下面积的比值计算 静脉给药: 血管外给药:
多次静脉注射负荷剂量的确定
多次给药方案的确定
求D,τ
多次血管外给药
给药方案的调整
T为滴注持续时间
多次静脉滴注给药 维持剂量 滴注速率
多次静脉滴注给药
01
给药间隔时间
02
负荷剂量 如果负荷剂量不是首次给予,给予时的血药浓度为Cb,那么
03
给药方案的调整
当t1/2 > 24 h,一般每日给药一次,给药间隔时间小于t1/2,初始剂量高于2倍的维持剂量。
09
K12
10
K21
11
K代表消除速率常数
12
一室模型与二室模型的比较(静脉注射)
一室模型与二室模型的比较
一房室模型 (血管外给药)
二房室模型 (血管外给药)
C,V
X0
K
中央室 XC,VC
临床药物动力学

二、药物动力学研究的内容
Ø 1.建立药物动力学数学模型,测求有关药物动力学参数。
Ø 2.新药(原料药)临床前研究
Ø 3.药物制剂的生物利用度或生物等效性研究
Ø 4.指导药物剂型设计,改进药物剂型,研制新产 品,如缓
释、控释制剂的研究与开发。
Ø 5.应用药物动力学参数设计给药方案,并进行治疗药物监
Ø
测,使用药个体化、合理化,并达到 最有效的药物治疗
Ø
作用,为开展临床药学提供基础理论和科学依据。
临床药物动力学
第一节 药物动力学基本原理
一、房室模型
Ø
1.一室模型:假定身体为一同质单元,给药后药物瞬
时分布到全身体液,使药物在血液和各组织器官达到动态
平衡。此后,血浆中药物呈单相(单指数)下降。虽然符
Cssmax= Cssmin=
Q:请分析Css水平与D、τ的关系。
临床药物动力学
(二)多剂量非血管给药
临床药物动力学
(三)负荷剂量、波动百分数
血药浓度的波动与 什么因素有关
临床药物动力学
总结
一级动力学特征:恒比例;半衰期不变;清除率不变; 多剂量稳态;多数药物具有;稳态水平5t1/2总量有关, 稳态波动与给药间隔有关。 0级动力学特征:半衰期随血药浓度增加而增加;饱 和动力学 Mm动力学:酶促反应,介于1、0之间 房室模型:注意二室模型中央室血药浓度变化与负荷 剂量给药方法。药物靶点在中央室与在周边室的区别
的固相分散到水相过程,其快慢取决于 制剂中的药物微颗粒表面积,
临床药物动力学
水溶性药物:限速步骤在于透过脂质膜的能力,药物不同制 剂之间的口服生物利用度个体差异并不明显
(二)表观分布容积(Vd)用血药浓度来估计体内药量的 参数
临床药动学药物在体内的过程与机制

临床药动学药物在体内的过程与机制药动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科学,它对于合理应用药物、评价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临床应用药动学药物时,了解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和机制对于有效使用和药物治疗的个体化有着重要的价值。
一、吸收过程与机制药物的吸收过程是指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吸收过程与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给药途径、生物利用度和体内药物代谢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口服给药中,药物经过胃肠道吸收进入门静脉系统,进一步经过肝脏代谢。
而在注射给药中,药物可以直接进入血液循环,避开了肝脏的首过效应。
另外,药物的吸收还受到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例如药物的溶解度、化学结构和配伍等因素。
二、分布过程与机制分布是指药物在体内各组织和液体之间分散的过程,分布过程与药物的脂溶性、离子化程度、蛋白结合率等因素密切相关。
药物可以通过血浆蛋白的结合而延长血药浓度的半衰期,从而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
同时,药物还会在组织中发生重新分布,从高浓度的组织向低浓度的组织进行再平衡,以达到药物在体内的平衡状态。
三、代谢过程与机制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其主要发生在肝脏内。
药物的代谢通常会转化为更具活性或无活性的代谢产物。
在药物代谢过程中,可以通过细胞内的酶系统来完成,如细胞色素P450系统是药物代谢的主要途径之一。
药物代谢的速度可能会受到个体差异、年龄、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其他药物的影响等多种因素的调控。
四、排泄过程与机制排泄是指药物从体内经排尿、排汗、排泪、呼气等方式被排出的过程。
药物在体内的排泄主要通过肾脏进行,通过尿液中药物的排泄率可以评估药物的肾排泄情况。
此外,药物还可以通过胆汁排泄、肺排泄和乳汁排泄等方式离开体内。
药物的排泄速度受到肾功能、药物的分子大小、脂溶性和酸碱性等因素的影响。
综上所述,临床药动学药物在体内的过程与机制对于合理应用和个体化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了解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可以帮助医生和药师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确保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临床药动学考前重要概念

复习的重要概念:1.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简称药动学,主要是定量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过程(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并运用数学原理和方法阐述药物在机体内动态规律的一门学科。
2.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简称药效学,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作用规律及机制,其内容包括药物与作用靶位之间相互作用所引起的生理生化和形态学变化,药物作用的全过程和分子机制。
3.主动转运:借助载体或酶促反应系统的作用,药物从膜的低浓度侧向高浓度侧的转运称为主动转运。
4.被动转运:存在于膜两侧的药物服从浓度梯度,即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
5.载体媒介转运:借助生物膜上的的载体蛋白作用,使药物透过生物膜而被吸收的过程。
6.膜动转运:通过细胞膜的主动变形将药物摄入细胞内或从细胞内释放到细胞外的转运过程。
7.药物的体内ADME过程:ADME即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体循环;药物从体循环向各个组织、器官或体液转运的过程称为分布;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循环后,受肠道菌群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称为代谢;药物及其代谢物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排泄。
8.首过效应(首关效应):指某些药物经过胃肠道给药,在未吸收进入体液循环之前,在肠粘膜和肝脏被代谢,而使进入体液循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
9.肠肝循环:指经过胆汁排入肠道的药物,在肠道中又重新被吸收,经门静脉返回肝脏的现象。
10.肾清除率:指肾脏在单位时间内能将多少体积血浆中的某物质清除出去。
11.药物治疗指数:通常将半数中毒量(TD50)/半数有效量(ED50)或半数致死量(LD50)/半数有效量(ED50)称为治疗指数。
12.速率常数(k):称为反应速率常数又称速率常数,其物理意义使其数值相当于参加反应的物质都处于单位浓度时的反应速率,描述速率过程变化快慢的重要参数。
13.滞后时间:是指从给药后至血液中出现药物的时间,是血管外给药所特有的药动学参数。
临床药代动力学基本概念

一房室模型示意图
Ka D
DD kel
D
一房室模型药时曲线(静脉给药)
C
logC
T
T
一房室模型的药时曲线(血管外给药 )
logC
T
2、二室模型
三、房室模型(compartment model) 一级药动学部分参数间的关系式 微分方程:dC/dt=-KCn 1.
静注时药-时半对数曲线由二段不同的直线构成的。 药代动力学的计算,一般是指血浆半衰期
封闭系统与开放系统
封闭系统:
药物进入机体后,仅在各个室间运转,不再从 机体排出和代谢转化者,称为“封闭系统”。
开放系统:
药物以不同速度,不同途径不可逆的从机体排 泄或转化着,称为开放系统。
1、一室模型
最简单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 假设静脉给药后,药物立即均匀地分布在可到达的体液 与组织中 机体组织内药量与血浆内药物分子瞬时取得平衡 实际上这种情况比较少
4. AUC0-t :不加上Cn/Ke ∞
c3 c4
C c2
c5
c1
c6
cn
T t1 t2 t3 t4 t5 来自6 tn计算AUC的其它方法:
积分法 求积仪 称量法
程序法
AUC=A/α+B/ β
三、房室模型(compartment model)
模拟分析药物在体内转运的动态规律的较常用模型
将身体视为一个系统,系统内部按动力学特点分为若干室 (compartment)
t1/20/K
可见 :按零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血浆半衰期随C0 降低 而缩短,不是固定值。
零级动力学药-时曲线
• 药-时曲线
• 药-时半对数曲线
C logC
简述药动学的意义及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简述药动学的意义及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药动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学科。
它对
于临床用药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指导医生合理地使用药物,提高治
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
首先,药动学可以帮助医生确定药物的最佳给药途径和剂量。
不同的
给药途径会影响药物的吸收速度和生物利用度,从而影响治疗效果。
例如,口服给药比注射给药更为方便,但是口服给药需要经过胃肠道
吸收,受到胃酸和肠道酶的影响较大,因此在选择口服剂型时需要考
虑到这些因素。
同时,在确定剂量时也需要考虑到患者年龄、性别、
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对于药物代谢的影响。
其次,药动学可以帮助医生预测患者体内的药物浓度,并调整用药方案。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体内的药物浓度会随着时间变化而发生变化。
如果知道了特定剂量下患者体内药物浓度的变化规律,就可以根据需
要进行调整。
例如,在治疗抗生素感染时,医生需要知道患者体内药
物浓度是否达到治疗所需的最低有效浓度,以确定是否需要增加剂量
或缩短给药间隔。
最后,药动学还可以帮助医生预测药物的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是指在
用药过程中出现的不利效应,可能会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和治疗效果。
了解药物在体内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和毒性代谢产物,可以帮
助医生预测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干预。
综上所述,药动学对于临床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指导医生合理
地使用药物,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不良反应。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充分了解和掌握药动学知识,并将其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去。
临床药动学思维导图

临床药动学1概述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模型,定量地描述药物通过被动 主动或膜动转运后的吸收分布 代谢和排泄过程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规律,研究体内药物的存在位置 数量与时间的关系。
意义:1主要研究用药过程中人体对药物处置的动力学过程以及各种临床条件对体内过程的影响,根据计算出的药动学参数制定最佳给药方案及剂量和频率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2对新药设计 改进药物剂型 合理设计给药方案 提高治疗有效性与安全性以及估价药物相互作用 3临床治疗的一种重要工具2药物转运体1功能:属于跨膜转运蛋白,将药物主动转运至靶器官原发性主动转运型ATP结合盒式转运体特点:分子量大(140-180kD之间),由1200-1500个氨基酸组成继发性主动转运型可溶性载体特点:分子量(40-90kD之间)300-800个氨基酸组成摄取型转运体功能;促进药物向细胞内转运,增加细胞内底物浓度。
eg:管腔侧小肠上皮细胞上的寡肽转运体PEPT1,负责摄取寡肽,ACEI等药物进入小肠上皮细胞外排型转运体功能:依赖ATP释能将底物泵出细胞降低胞内底物浓度类似外排泵利药物的解毒eg;将抗肿瘤药物排出肿瘤细胞是肿瘤产生多药耐药的原因之一管腔侧小肠上皮细胞上的P-糖蛋白(多药耐药蛋白1)人转运体英文缩写用大写,人以外的动物转运体用小写3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消化道内给药口服最安全常用,在胃肠道吸收影响吸收因素1药物方面:药物性质剂型及相互作用(氢氧化铝凝胶和地美环素同服使地美环素吸收减少2机体方面:胃内PH:eg抗酸药碱化胃内容物胃排空速度和肠蠕动:蠕动加快使固体制剂崩解与溶解和肠粘膜接触药物吸收增加胃内容物:eg:牛奶与地美环素同服使后者吸收减少首过效应:某些药物首次通过肠壁或肝脏被其中的酶所代谢,使体循环药量减少的现象。
eg:硝酸甘油舌下给药舌下血流丰富,吸收快 避免首过效应eg:硝酸甘油 ,异丙肾上腺素直肠优点:防止药物对上消化道的刺激部分药物可以避开肝脏首过效应分布多数被动转运 少数主动转运血浆蛋白结合率细胞膜屏障血脑屏障:化脓性脑膜炎首选磺胺嘧啶胎盘屏障器官血流与膜的通透性体液的PH和药物的解离度药物与组织亲和力:碘对甲状腺组织具有高度亲和力,氯丙嗪治疗阿米巴性肝脓肿药物转运体生物转化过程第一相反应氧化还原水解第二相反应结合部位及其催化酶主要部位是肝催化酶专一酶:胆碱酯酶非专一酶:肝药酶(昼夜节律变化在夜间活性较高生物转化加快)影响因素遗传影响很大,遗传决定的氧化反应及结合反应的遗传多态性环境酶的诱导药:巴比妥苯妥英钠酶的抑制药:利福平 西米替丁生理与营养:缺乏蛋白质维生素c钙镁降低肝对某些药物的代谢能力病理:肝炎病人对乙酰氨基酚半衰期比正常人长排泄肾排泄肾小球的滤过:分子量>5000,不能滤过肾小管的重吸收eg:巴比妥水杨酸等弱酸性药物中毒时碱化尿液使重吸收减少 排泄增多而解毒肾小管分泌eg:丙磺舒与青霉素合用使青霉素血浆浓度升高疗效增强胆汁排泄分子量>500的化合物,肝肠循环:胆汁入十二指肠经门静脉肝脏重新入体循环胆汁清除率高的药物:氨苄青霉素利福平红霉素可抗胆道感染肠道排泄:未被吸收的口服药随胆汁排到肠道的药由肠黏膜主动分泌排泄到肠道的药物其他途径:唾液 乳汁 汗液 泪液4药动学的基本原理药动学房室模型消除速率过程主要药动学参数及临床意义生理药动学模型统计矩理论在药动学的应用按转运特点分类按转运机制和方向不同分类自由主题自由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临床药动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新药临床药动学研究; 药物制剂生物等效性评价; 药物浓度与药物效应关系研究; 疾病对药动学过程的影响研究; 合并用药对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研究; 给药途径对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研究; 治疗药物监测(TDM);
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
2 临床药动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
4.3 给药方案设计的药动学基础
4.3.1 根据平均稳态血药浓度CSS 计算给药 剂量X0
X0= CssKVτ/F = CssClτ/F
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
4.3 给药方案设计的药动学基础
4.3.2
根据稳态时最大血药浓度
C ss max
与最小血药
浓度
C ss min
设计给药方案
★静脉注射给药:
注册分类1和2的新药,需进行Ⅰ期临床试验; 注册分类3和4的新药,应当进行人体药代动力 学研究; 注册分类5中速释、缓释、控释制剂要求进行 单次和多次给药人体药代动力学研究;
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
2 临床药动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注: ✓ 注册分类1:未在国内外上市销售的药品:(1)通过合成或者半合成的
方法制得的原料药及其制剂;(2)天然物质中提取或者通过发酵提取的 新的有效单体及其制剂;(3)用拆分或者合成等方法制得的已知药物中 的光学异构体及其制剂;(4)由已上市销售的多组份药物制备为较少组 份的药物;(5)新的复方制剂; ✓ 注册分类2:改变给药途径且尚未在国内外上市销售的制剂 。 ✓ 注册分类3:已在国外上市销售但尚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药品:(1)已 在国外上市销售的原料药及其制剂;(2)已在国外上市销售的复方制 剂 ;(3)改变给药途径并已在国外上市销售的制剂 。 ✓ 注册分类4:改变已上市销售盐类药物的酸根、碱基(或者金属元素), 但不改变其药理作用的原料药及其制剂。 ✓ 注册分类5:改变国内已上市销售药品的剂型,但不改变给药途径的制剂。
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
4.1 血药浓度与药物效应
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
4.2 与血药浓度密切相关的药动学参数
4.2.1 吸收速度常数“Ka ” 吸收速度常数是单位时间被吸收进入体内药物量 占给药部位剩留药量的分数。
4.2.2 消除速度常数“K” 消除速度常数是单位时间机体消除体内剩留药量 的分数。
4.2.3 生物利用度“F” 生物利用度是指制剂中药物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 速度与程度。
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Leabharlann 3 新药临床药动学研究的内容
新药Ⅱ期或Ⅲ期临床试验时,还应根据新药药理学特 点、临床用药需要及试验条件的可行性,选择性地进 行如下内容的研究: ✓ 新药与其它药物在体内过程的相互作用研究; ✓ 新药特殊药物动力学研究(包括肝、肾功能受损,年 龄等因素对药物动力学规律的影响); ✓ 群体或不同种族药物动力学的研究; ✓ 特殊人群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 人体内血药浓度和临床药理效应相关性的研究……
临床药动学研究
蒋学华 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
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
提要
什么是临床药动学? 临床药动学有哪些研究内容? 临床药动学研究与药物临床应用有何关系? 新药临床药动学研究有哪些基本要求? 新药临床药动学研究记录与保存文件有哪 些要求?
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
内容
1 药动学与临床药动学的概念 2 临床药动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3 新药临床药动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4 临床药动学研究的意义 5 新药临床药动学研究的试验设计 6 生物样品中的药物浓度检测 7 新药临床药动学研究的数据处理 8 新药临床药动学研究的记录、文件及实验室资格 认定
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
4 临床药动学研究的意义
4.1 血药浓度与药物效应 4.2 与血药浓度密切相关的药动学参数 4.3 给药方案设计的药动学基础
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
4.1 血药浓度与药物效应
★治疗浓度范围(Therapeutic range)是指有利 的临床反应概率相对的高,而不利的临床反应 概率相对的低的血药浓度区间。 ★有效血药浓度范围:最低有效浓度(Minimum effect concentration,“MEC”)与最低毒性反应浓 度(Minimum toxic concentration,“MTC”)之间 的血药浓度范围。
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
4.3 与血药浓度密切相关的药动学参数
4.2.4 表观分布容积“V” 药物的表观分布容积是指体内药物量按此时体内 血药浓度溶解所需体液的理论体积。
4.2.5 蛋白结合率“P” 血液中药物-蛋白结合物占血液中药物总量的百 分率。
4.2.6 清除率“CL” 单位时间机体清除含药血浆的体积。
安全有效剂量
X0=(
C ss max
-
C ss min
)V
安全剂量
X = 0
C ss max
V(1- e-kτ)
有效剂量
X0=
C ss min
V(1-
e-kτ)/e-kτ
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
4.3 给药方案设计的药动学基础
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
3 新药临床药动学研究的内容
在新药Ⅱ期或Ⅲ期临床试验时,研究新药在相应病人体 内的药物动力学,主要内容有: ✓单次给药和多次给药的药物动力学研究,以了解病理状 态对新药体内过程的影响; ✓新药为前体药物或在人体内主要以代谢方式进行消除, 则需进行新药的代谢途径、代谢物结构及其药物动力学 的研究;
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
3 新药临床药动学研究的内容
在新药Ⅰ期临床试验中,进行健康受试者的药 物动力学研究,包括: ✓ 单次给药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 多次给药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 如为口服制剂,应进行食物对药物动力学的影 响研究,以观察口服药物在饮食前、饮食后给 药的药物动力学特征变化,特别是食物对药物 吸收过程的影响。
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
1 药动学与临床药动学的概念
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 : ➢ 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处理方法,定量描述药物在
体内动态变化规律的学科。 临床药动学 (Clinical Pharmacokinetics): ➢ 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动力学规律并应用于合理设计 个体给药方案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 ✓ 临床药动学应用血药浓度数据、药动学原则和药效 学指标使临床药物治疗方案合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