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概论》课程教学标准
计算机网络教学大纲

《计算机网络》教学大纲教学大纲说明一、本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本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必修专业课程。
随着人类步入信息社会,在社会信息化和信息社会化的进程中,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结合的产物——计算机网络的作用日显重要。
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开设,旨在使该学生能够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有利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理论知识的全面掌握。
二、本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要求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了解与计算机网络相关的通信技术;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和工作原理;熟练掌握数据链路层、网络层及传输层的工作原理;了解和掌握局域网的设计、安装、使用和维护技术;熟练掌握网络互连和因特网的有关概念、协议及其应用。
教学内容一、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一)概论(二)计算机网络及其在信息时代中的作用教学内容与要求:1.计算机网络的分类2.网络体系结构3.参考模型4.网络标准化(三)物理层教学内容与要求:1.物理层的基本概念2.信道3.传输介质4.模拟传输与数字传输5.交换6.物理层标准实例(四)数据链路层教学内容与要求:1.数据链路层的设计问题2.差错检测与纠错3.基本数据链路层协议4.数据链路层实例(五)介质访问子层教学内容与要求:1.多路访问协议2.局域网和广域网的IEEE802标准3.网桥4.高速局域网(六)网络层教学内容与要求:1.网络层设计问题2.路由选择算法3.拥塞控制算法4.网络互联5.因特网上的网络层(七)传输层教学内容与要求:1.传输服务2.传输协议的要素3.因特网传输协议(八)应用层教学内容与要求:1.网络安全2.域名系统3.简单网络管理协议4.万维网5.电子邮件系统6.二、本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一)数据通信及物理层标准(二)因特网的网络层协议与路由配置(三)应用层工具的使用。
(四)综合性实验二、建议学时分配表1.Andrew S.Tanenbaum主编,熊桂喜等译.计算机网络(第三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谢希仁.计算机网络(第三版).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3.高传善.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五、考核方式笔试六、教学说明根据本课程所涉及知识的最新发展,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计算机网络概论电子版教案

采用面向连接的方式,在双方进行通信之前,需要为通信 双方分配一条具有固定带宽的通信电路,通信双方在通信 过程中将一直占用所分配的资源,直到通信结束,并且在 电路的建立和释放过程中都需要利用相关的信令协议。例 如:公众电话网(PSTN网)和移动网(包括GSM网和 CDMA网)
优点:在通信过程中可以保证为用户提供足够的带宽,并 且实时性强,时延小,交换设备成本较低。
交换虚电路——指在两个用户之间建立的临时逻辑连接。 永久虚电路——指在两个用户之间建立的永久性的逻辑连接。 用户一开机,一条永久虚电路就自动建立起来了。
分组交换网络: 数据报网络是一个面向无连接的网络 虚电路网络是一个面向连接的网络,为每条连接中的连接
维护状态信息.
按照交换技术(续)
(4)混合交换网络(ATM网) ATM交换方式又可以看作是电路交换方式和
下基础 实验课:掌握计算机网络协议的基本实现技术
课程的成绩
平时成绩(30%)
作业 课堂表现 实验
考试成绩 (70%)
期末,闭卷考试。
学了这门课可以做些什么?
技术人员
网络管理员 网络安全师 系统分析师 IT企业的售前工程师和售后工程师 网络产品 数据通信 、资源共享、分布处理
1.2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与分类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硬件:包括计算机系统、 终端、 通信处理机、通信设备 和通信线路
软件:主要指计算系统和通信处理机上的网络运行控制 软件,如网络操作系统和协议软件。
图:计算机网络的硬件组成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按照交换技术
1974,IBM公司
• DNA(Digital Network Architecture)
70年代末,DEC公司
计算机网络基础与应用第二版教学设计

计算机网络基础与应用第二版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通过本教学设计,学生应当能够:•熟悉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结构;•理解网络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掌握TCP/IP协议和常见应用层协议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能够利用网络工具进行网络配置和故障排除;•能够熟悉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和防御技术。
2. 教学内容2.1 计算机网络基础概论•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发展历程、分类和功能模型;•网络拓扑、传输介质、网络设备和通信协议;•OSI参考模型和TCP/IP参考模型的概念和比较。
2.2 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和信号传输技术;•物理层的作用、组成、特点和调制技术;•数据链路层的作用、组成和功能;•数据链路层的协议和控制技术。
2.3 网络层和传输层•网络层的作用、组成和协议;•IP协议的基本概念、地址体系、分组和路由;•ARP协议的原理和应用;•传输层的作用、协议和功能;•TCP协议的特点、连接建立和终止、数据传输和流量控制。
2.4 应用层和网络管理•应用层协议的分类、特点和应用;•HTTP、SMTP、FTP、DNS等常见应用层协议的原理和使用;•网络工具和协议分析技术的应用;•网络管理的概念、结构和方法。
2.5 网络安全和防御•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网络攻击和安全威胁的种类和特点;•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虚拟专用网等安全技术;•网络安全检测和防护的方法和工具。
3. 教学方法本教学设计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授课:采用讲解、演示和示例联合的方式讲解理论知识;•实验:采用实验和案例分析的方式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讨论:采用小组讨论和展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自学:采用在线学习、网络资源和自主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 教学评估本教学设计采用多种评估方式,包括:•课堂测验:课堂内联合计算机考试的方式测试学生的掌握程度;•实验报告:学生需要完成若干实验,并提交实验报告;•课程论文:学生需要完成一篇关于计算机网络应用的论文,并进行口头展示;•期末考试: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形式,测试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网络基础课件NET01第1章计算机网络概论

• 20世纪50年代初,由于美国军方的需要,美国半自动地面 防空系统(SAGE)的研究开始了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 相结合的尝试
– 将地理上分散的多个终端通过数据通信系统将数据传到1台IBM的 计算机上进行防空信息集中处理和控制。
• 用户可通过单一终端或接入方式使用文字、话音、数据、图像、 视频等各类信息服务,网络资源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
•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和信息产业部2008年联合发布互联网视听 节目服务管理规定 ,2008年2月1日出台三网融合政策,加强宽 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网络资源的统筹规 划和管理,促进网络和信息资源共享。
– ISO正式制订了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SI/RM),制订了一 系列的协议标准;
• 在1969年ARPAnet的实验性阶段,研究人员就开始了 TCP/IP协议雏形的研究;
– TCP/IP协议的成功促进了Internet的发展,Internet的发展又进 一步扩大了TCP/IP协议的影响。
• 20世纪80年代未90年代初
2
1.1 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
1.1.1 计算机网络发展阶段的划分
• 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
数据通信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 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
ARPAnet与分组交换技术的研究与发展(里程碑)
• 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
广域网、局域网与分组交换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标准化的研究 OSI/RM (ISO) ,TCP/IP( ARPAnet)
统,能实现下列重要功能:
– (1)传输文件
– (2)收发电子邮件(E-mail,收发EMAIL有哪些方式? )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标准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标准一、教学对象:适用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学时数:64 (授课40/实验24)二、课程性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课程是网络规划与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综合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在网络组建与管理、网络配置与维护等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具有企业网络的规划、设计、实施与管理维护能力,是学生顶岗实习前的必修核心课程。
三、教学目标实现“一个核心,五大能力”的教学目标,“一个核心”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实践,使把学生培养成为一名优秀的网络管理员,“五大能力”是指使学生具备“网络操作系统配置能力”,“网络硬件配置和管理能力”,“网络管理软件配置与管理能力”,“网络安全软硬件环境的配置与管理能力”,“网络故障分析和解决能力”,能够胜任网络运维管理和维护服务相应工作岗位的需求。
四、能力要求:1.网络操作系统配置能力通过学习windows 2003 server的活动目录管理和网络服务的学习,学生能够根据不同公司实际服务需求配置出域服务、FTP服务、DHCP服务、DNS服务、WEB服务、打印共享服务和文件共享管理服务。
2.网络硬件配置和管理能力通过对交换机管理和路由器管理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交换机上实现远程管理功能,创建并管理vlan;在路由器上实现静态路由和动态路由(主要是RIP协议和OSPF协议)使网络能够连通的能力;在三层交换机和路由器上实现各vlan连通的配置能力。
3.网络管理软件配置与管理能力通过对网络管理软件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网络系统管理软件siteview安装配置,,以及看懂各项参数的能力和维护能力;会使用两种以上流量监测软件的能力,能够使用ipBilling 对各种流量的进行计费的能力。
4.网络安全软硬件环境的配置与管理能力要求学生具备VPN配置管理和维护的能力,通过天网防火墙配置安全规则的能力,掌握两种以上当下流行防火墙的操作配置。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教学计划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教学计划一、课程概述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原理、技术和应用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数据通信基础、网络拓扑结构、网络协议、局域网与广域网技术、网络安全等方面的内容,为进一步学习网络相关的专业课程和从事网络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定义、分类和功能。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包括 OSI 参考模型和 TCP/IP 模型。
熟悉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和技术,如信号、编码、传输介质、复用技术等。
理解网络拓扑结构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掌握常见的网络协议,如 IP、TCP、UDP 等。
了解局域网和广域网的技术和标准,如以太网、令牌环网、ATM 等。
熟悉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和常见的安全技术。
2、能力目标能够使用网络工具进行基本的网络配置和故障排查。
能够设计简单的网络拓扑结构,并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网络设备和技术。
能够进行简单的网络编程,实现基本的网络通信功能。
能够分析和解决常见的网络安全问题。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和职业道德。
三、教学内容1、计算机网络概论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发展历程、分类和功能。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部分,包括硬件、软件和协议。
2、数据通信基础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如信号、带宽、数据率等。
数据编码技术,包括数字编码和模拟编码。
传输介质,如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和无线介质。
复用技术,如时分复用、频分复用和波分复用。
3、网络体系结构OSI 参考模型和 TCP/IP 模型的层次结构和各层的功能。
数据在各层的封装和解封装过程。
4、网络拓扑结构总线型、星型、环型、树型和网状型拓扑结构的特点和优缺点。
不同拓扑结构在实际网络中的应用场景。
5、网络协议IP 协议,包括 IP 地址的分类、子网掩码和 CIDR 技术。
《计算机网络》教学大纲

《计算机网络》教学大纲学时:72学时(含实验8学时)学分:4.5学分先修课程:专业概论、数据结构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电子商务开课单位:计算机信息工程系、电子系、商贸系一.总论(一)课程性质“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类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主干课,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教学目的通过学习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广泛了解各种最新的网络知识,跟踪网络发展的新方向,通过各种实践环节,以加深对计算机网络的理解和掌握,为后续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重点、难点、授课方式等说明本课程重点为计算机网络概述、数据通信基础、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计算机局域网络、网络互联、因特网的重要协议如:DNS、TCP、UDP、IP、FTP、SMTP、HTTP等。
难点为对称密钥、公开密钥、数字签名、认证、安全电子邮件、防火墙、网络管理技术等。
授课方式为讲解与多媒体演示相结合,理论与实验相结合。
二.课程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及其学时分配1. 计算机网络概述(6学时)【教学要求】掌握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分类、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因特网的组成、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
了解计算机网络在信息时代中的作用、计算机网络在我国的发展。
重点是理解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
【教学内容】1.1 计算机网络在信息时代中的作用1.2 因特网概述1.3 因特网的组成1.4 计算机网络在我国的发展1.5 计算机网络的类别1.6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1.7 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2.物理层(6学时)【教学要求】掌握数据通信模型、频分复用技术、时分复用技术、码分复用技术。
了解物理层的基本概念、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宽带接入技术。
重点是数据通信模型和信道复用技术。
计算机网络基础《计算机网络概论》

第1部分 计算机网络概论〖主要内容〗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的组成与功能,计算机网络分类。
〖教学重点〗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资源子网,通信子网。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或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结合的产物。
随着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特别是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促使芯片价格越来越低)的产生和发展,在计算机应用的过程中,需要对大量复杂的信息进行收集、交换、加工、处理和传输,为了提高计算机应用效率,提供信息处理的有效手段,充分发挥计算机与信息本身的作用,从而引入了通信技术,以便通过通信线路为计算机或终端设备提供收集、交换和传输信息的手段。
1.1 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计算机网络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至今,已形成从小型的办公室局域网到全球性大型广域网的规模,对现代人类的生产、经济、生活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中,人们不断地依靠计算机网络来处理个人和工作上的事务,而这种趋势正在加剧并显示出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的强大功能。
计算机网络的形成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1.1.1 联机终端网络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前,计算机主机昂贵,而通信线路和通信设备的价格相对便宜,为了使用户共享主机宝贵的资源和进行信息的采集及综合处理,网络由此产生了。
1、联机终端控制系统A 、单点通信线路:终端用户直接共享主机资源 说明:早期计算机功能不强,又十分庞大,主要用于科学计算,为了解决用户要到机房上机的不便,因此在远离计算机的地方设置了远程终端,并在计算机上增加了通信控制功能,经线路连接输送数据进行成批处理,这样就产生了具有通信功能的主机——单终端系统。
B 、多点通信线路:多个终端用户通过一条通信线路与主机通信 说明:主机——单终端系统减少了用户远程上机的时间,提高了计算机的应用效率。
为了使更多的用户使用主机的资源,提高通信线路的利用率,采用了多个终端通过一条通信线路或多条线路连接主机,各终端用户分时使用主机资源。
计算机网络教学大纲

计算机网络教学大纲[课程代码】2B080209 【课程类别】必修【学分数】4【适用专业】网络工程【学时数】68学时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使学生对计算机网络从整体上有一个较清晰的了解,对当前计算机网络的主要种类和常用的网络协议有较清晰的概念,掌握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掌握局域网、广域网以及因特网的基本概念和实用技术,掌握网络管理与安全方面的知识;了解网络新技术的新发展;为今后从事计算机网络方面的研究和实际工作与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一定的网络理论和实际工作基础。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了解与计算机网络相关的通信技术。
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和工作原理。
熟练掌握数据链路层、网络层及传输层的工作原理。
熟练掌握网络互连和因特网的有关概念、协议及其应用。
了解网络中的安全问题。
掌握使用网络的基本技能。
二、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一)第一章概论4学时教学内容:1、计算机网络在信息时代的作用2、因特网的概述和组成3、计算机网络的类别4、计算机网络的性能5、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重点、难点:1、因特网的组成2、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3、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教学要求:1、掌握:带宽、时延、时延带宽积和往返时延的概念;计算机网络的不同定义。
2、熟悉: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OS1TCP/IP)o3、了解:计算机网络在信息时代中的作用;几种不同的分类方法;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过程;分组交换的产生;因特网的标准化工作,计算机网络在我国的发展等。
(二)第二章物理层6学时教学内容:1、物理层的基本概念2、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3、传输媒体4、模拟传输与数字传输5、信道复用技术6、宽带接入技术重点、难点:1、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2、物理层的传输标准3、信道的极限容量、极限速率计算4、信道复用技术教学要求:1、掌握:物理层的基本特性及完成功能;信道的最高码元传输速率,极限信息传输速率(奈奎斯特、香农定理);数字传输和模拟传输的基本原理;频分复用,时分复用和统计时分复用,波分复用,码分复用的知识。
《计算机网络》教学设计

《计算机网络》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计算机网络第一课: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目标: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作用;2.理解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和分类;3.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术语和通信模型;4.初步了解互联网的历史和发展。
教学内容:1.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和作用:计算机网络是指由物理链路和分组交换设备连接起来的计算机的集合,用于实现计算机之间的数据通信和资源共享。
2.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和分类:计算机网络由计算机主机、通信链路和网络设备组成。
根据规模的不同,计算机网络可以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和互联网。
3.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术语和通信模型:学习计算机网络需要掌握一些基本术语,如消息、数据包、路由器等。
计算机网络的通信模型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
4.互联网的历史和发展:介绍互联网的起源、发展和现状,以及互联网的核心协议和标准。
教学方法:1.授课法:通过讲述和举例的方式,向学生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图示法:使用图示和示意图,解释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和分类,以及通信模型的层次结构。
3.互动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和讨论,与学生互动,加深对计算机网络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引入计算机网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兴趣。
2.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作用,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机网络的意义和重要性。
3.展示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和分类的示意图,向学生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构成和不同类型的网络。
4.解释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术语和通信模型的概念,如数据包、路由器、物理层、网络层等。
5.通过举例和图示,向学生介绍互联网的历史和发展,了解互联网的重要性和它所使用的核心协议和标准。
6.进行讨论和互动,由学生提出对计算机网络的疑问和问题,教师进行解答和引导讨论。
教学评价:1.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彼此交流计算机网络的知识和理解。
2.课堂测验:以选择题、填空题等形式进行课堂测验,检查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术语的掌握情况。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标准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标准一、教学对象:适用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学时数:64 (授课40/实验24)二、课程性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课程是网络规划与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综合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在网络组建与管理、网络配置与维护等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具有企业网络的规划、设计、实施与管理维护能力,是学生顶岗实习前的必修核心课程。
三、教学目标实现“一个核心,五大能力”的教学目标,“一个核心”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实践,使把学生培养成为一名优秀的网络管理员,“五大能力”是指使学生具备“网络操作系统配置能力”,“网络硬件配置和管理能力”,“网络管理软件配置与管理能力”,“网络安全软硬件环境的配置与管理能力”,“网络故障分析和解决能力”,能够胜任网络运维管理和维护服务相应工作岗位的需求。
四、能力要求:1.网络操作系统配置能力通过学习windows 2003 server的活动目录管理和网络服务的学习,学生能够根据不同公司实际服务需求配置出域服务、FTP服务、DHCP服务、DNS服务、WEB服务、打印共享服务和文件共享管理服务。
2.网络硬件配置和管理能力通过对交换机管理和路由器管理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交换机上实现远程管理功能,创建并管理vlan;在路由器上实现静态路由和动态路由(主要是RIP协议和OSPF协议)使网络能够连通的能力;在三层交换机和路由器上实现各vlan连通的配置能力。
3.网络管理软件配置与管理能力通过对网络管理软件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网络系统管理软件siteview安装配置,,以及看懂各项参数的能力和维护能力;会使用两种以上流量监测软件的能力,能够使用ipBilling 对各种流量的进行计费的能力。
4.网络安全软硬件环境的配置与管理能力要求学生具备VPN配置管理和维护的能力,通过天网防火墙配置安全规则的能力,掌握两种以上当下流行防火墙的操作配置。
《计算机科学概论》理论教学大纲

《计算机科学概论》理论教学大纲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性质:学科必修学时数:18 学分数: 1课程号:开课学期: 1大纲执笔人:大纲审核人:一、课程的地位和教学目标《计算机科学概论》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先导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计算机学科的概念范畴;了解计算机科学的内容、研究方法;了解算法、数据存储、计算机硬件基础、操作系统、网络、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软件工程、数据库、信息安全等领域中的基本概念;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概论(3学时)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计算机的分类、特点、应用、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发展、定义、内涵、研究范畴、学科的知识体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对人才的基本要求。
信息产业领域的道德与职业规范简介。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1、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分类、用途。
2、了解计算机学科的发展、计算机学科的定义、研究范畴、研究内容、学科知识体系。
3、了解计算机学科的本科专业分支、对人才的基本要求。
4、了解信息产业领域的道德与职业规范。
(二)计算机基础知识(6学时)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信息的机器表示、逻辑代数基础、计算机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程序设计基础、算法基础、数据结构基础。
教学难点是逻辑代数基础、计算机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1、理解数制及各数制间的转换,掌握二—十进制、二—十六进制间的转换。
2、掌握原码、反码与补码。
3、了解定点与浮点数据表示。
4、理解BCD码、ASCII码,了解汉字编码、数据校验码。
5、了解逻辑代数。
6、理解计算机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
7、了解程序设计、算法、数据结构。
(三)计算机硬件系统(2学时)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发展与评价方法简介、总线、系统主板、主存储器、输入输出系统及输入输出设备简介。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1、了解计算机体系结构及其评价方法。
教学大纲模板(可编辑修改word版)

《******》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课程是我系专业及其相近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课程。
该课程的特点是概念多、实践性强、涉及面广,并有极广泛的实用性。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讲授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理论、实践知识,同时通过大量实验,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课程任务:1.使学生可以全面了解组建一个计算机网络的各个环节。
2.结合实际介绍常见计算机网络的组网和网络管理方法。
3.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基本原理和实际网络关系的深刻理解。
4.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网络应用水平。
5.掌握组建网络和进行网络管理所需要的各种专业技术知识。
6.奠定学生对未来计算机网络开发和应用基础。
二、本课程的目标与基本要求目标:培养学生在处理网络工程方面的规划、安装、管理、维护等一般问题的能力。
基本要求:了解并掌握计算机网络、数据通信基础知识。
掌握网络体系结构,熟练使用 TCP/IP 协议知识对网络的配置与管理。
掌握局域网基本特点、网络互联设备的使用、常见网络的组建方案。
掌握 WINDOWS2000 网络操作系统。
了解网络安全的基本知识和措施。
掌握几种常见网络服务器的安装、配置、管理和维护技能。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基础知识、局域网和广域网技术、Internet 技术应用等内容。
能够熟练进行Windows 2000 的系统安装、管理及维护,了解并掌握 Windows 2000 网络服务的安装与设置,能够胜任一般网络工程方案设计、组建、网络维护以及简单网络应用程序的开发。
四、先行课程要求本课程的先行课有:《计算机文化基础》。
五、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建议1、本课程概念多、实践性强、涉及面广,因此教学形式以讲授方式为主。
2、为加强和落实动手能力的培养,应充分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保证实验课时不少于 36 学时。
建议在 WINDOWS 2000 或兼容的系统中完成实验。
3、对关键性概念、整体实现思想方面的问题可辅以课堂讨论的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网络概论》课程教学标准-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计算机网络概论》课程教学标准《计算机网络概论》课程教学标准一、课程性质和任务我们已经处在新机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新机技术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
所有的技术都与计算机网络息息相关,计算机网络是信息技术应用的核心,它越来越深刻全面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信息时代的人们都应该学习一些计算机网络知识,网络已经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新的岗位,产生了很多新型的职业。
对于那些从事计算机网络建设、安装、运营管理、维护和从事网络技术开发的一线技术人员,必须掌握于岗位相关的比较全面、深入的网络知识和相关技能。
因此,以培养生产一线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高专院校中的大多数院校都开设了与计算机网络密切相关的一些专业,本书就是国家计算机与软件技术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用书,根据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指导方案编写。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理论教学目标本书知识覆盖全面,侧重应用,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网络传输介质、网络设备与网络互联、有线局域网建设、网络操作系统、Internet网络信息服务技术、网络安全和网络管理、TCP/IP协议、无线局域网技术、广域网建设以及Internet接入技术。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读者比较全面的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的网络课程奠定一定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有线中小型局域网的网络布线技术,对设备选型有一定了解掌握常见的网络操作系统的安装和初步配置;初步掌握无线局域网的基本知识,对广域网和广域网的接入有所了解,基本建立起现代通信网络各个相关方面的基本概念,使读者对固定通信、移动通信,对广播电视信号的数据传输,以及计算机数据通信之间的相互关系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二)、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有线中小型局域网的网络布线技术,对网络设备选型有一定了解掌握常见的网络操作系统的安装和初步配置;掌握网络设备的测试和相关设备的设置;掌握IP地址的设置;无线局域网的接入于设置。
三、教学内容及大纲第一章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1、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将地理位置不同但具有独立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和通信线路将连接起来,由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实现网络资源共享的计算机系统的集合。
简单地说计算机网络是以资源共享、数据通信为目的、自主、互连计算机系统的集合。
2、计算机网络上可以共享的资源。
①、文件。
网络出现最早的、也是最常见的就是文件的交换,像现在文件下载、电子邮件、音乐下载、电影下载等。
②、信息。
网络上有许多种形式的信息,如因特网上有很多WWW网站每天传播者大量的信息。
③、外设。
许多计算机的外设也可以通过网络共享,最常见的就是外设共享就是打印机共享。
④、计算机及其应用程序。
计算机可以通过网络共享安装在其上的应用程序。
如现在的网络文件服务器、游戏服务器等。
3、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1)根据网络的作用范围进行分类。
①、局域网。
局域网( LAN)是限定在一定范围内的网络。
一般限定在1-20km的范围内,由互连的计算机、打印机、网络连接设备和其他在短距离间共享硬件、软件资源的设备组成。
②、城域网。
城域网( MAN)与LAN相比扩展的距离更长,基本上是一种大型的LAN、通常使用与LAN相似的技术。
③、广域网。
广域网(WAN ) 也叫远程网,覆盖范围通常为数百公里到数千公里,甚至数万公里,可以是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甚至世界几大洲或整个地球。
4、按照网络的管理方式分类。
①、对等网。
对等网通常是由很少几台计算机组成网络。
采用分散管理的方式,网络中的每台计算机既作为客户机又可作为服务器,每个用户都管理自己机器上的资源,所有的主机在网络上处于一种对等的地位。
②、客户机/服务器网络。
客户机/服务器网络,常称为C/S网络,它的管理工作集中在运行特殊网络操作系统与服务器软件的计算机上进行,这台计算机被称为服务器。
服务器可以验证用户名和密码的信息,处理客户机的请求,为客户机执行数据处理任务和信息服务。
5、网络拓扑结构。
网络的拓扑类型较多,基本的拓扑类型有以下三种:总线型、星型、环型。
①、总线型。
总线型结构网络是将各个节点和一根总线相连。
网络中所有的节点都通过总线进行信息传输,任何一个节点的信息都可以沿着总线向两个方向传输,并被总线中任何一个节点所接收。
②、星型。
星型结构的网络是以中央节点为中心与各个节点连接组成的。
星型网络的主要优点:便于提供服务、便于扩展、连接点故障不影响全网,便于检查和隔离故障、便于控制和管理。
星型网络的主要缺点:电缆长度长,费用高、中央节点故障会造成整个网络的瘫痪,对中央节点的可靠性和冗余度要求高、通信线路的利用率不高。
③、环型。
环型结构中的各节点是连接在一条首尾相连的闭合环型线路中的。
环型网络中的信息传送是单向的,即沿一个方向从一个节点传到另一个节点。
环型网络的主要优点:结构简单,由此使得路径选择、通信接口、软件管理都比较简单,所以实现起来比较容易。
5、计算机网络设备。
要想快速理解认识计算机网络,了解、认识计算机网络设备是必不可少的。
计算机网络设备有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之分。
①、有线网络设备。
主要的网络连接设备有网卡、集线器、交换机、路由器、中继器、网桥等。
②、无线网络设备。
无线网络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无中心的对等网络,另外一种是有中心的结构化的网络。
无线网络设备主要有无线网卡和无线接入点AP。
6、网络操作系统。
网络操作系统是网络用户和计算机网络之间的一个接口。
常见的网络操作系统有UNIX、Linux、netware、以及windows家族的windows NT、windows 2000 server、windows xp等。
7、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模型OSI模型。
OSI参考模型描述了信息或数据通过网络,是如何从一台计算机的一个应用程序到达网络中另一台计算机的另一个应用程序的。
在OSI参考模型中,计算机之间传送信息的问题分为7个较小且更容易管理和解决的小问题每一个小问题都由模型中的一层来解决。
之所以划分为7个小问题,是因为它们中的任何一个都包括了问题本身,不需要太多的额外信息就能很容易地解决。
将这7个易于管理和解决的小问题映射为不同的网络功能就叫做分层。
OSI将这7层从低到高叫做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8、数据通信技术常识。
①、模拟通信与数字通信。
在用户线上传输模拟信号的通信方式称为模拟通信。
数字通信是指用数字信号作为载体来传输信息,或者用数字信号对载波进行数字调制后再传输的通信方式。
②、异步传输与同步传输。
异步传输以字符为单位传输数据,采用位形式的字符同步信号,发送器和接收器具有相互独立的时钟(频率相差不能太多),并且两者中任一方都不向对方提供时钟同步信号。
同步传输以数据帧为单位传输数据,可采用字符形式或位组合形式的帧同步信号,由发送器或接收器提供专用于同步的时钟信号。
③、多路复用技术。
常见的多路复用是频分多路复用(FMD)和时分多路复用(TDM)。
同一线路上不同频率的各路信道互不干扰地同时传输各自的信号,我们称之为频分多路复用。
如让各路通信按时间顺序瞬时地分别占有线路的整个频带,并周期性地重复此过程,该线路就按时间分隔成了多个逻辑信道,我们称之为时分多路复用。
④、数据通信的主要技术指标。
带宽带宽即传输信号的最高频率与最低频率之差。
理论分析表明,模拟信道的带宽或信噪比越大,信道的极限传输速率也越高。
比特率在数字信道中,比特率是数字信号的传输速率,它用单位时间内传输的二进制代码的有效位(bit)数来表示,其单位为每秒比特数bit/s(bps)、每秒千比特数(Kbps)或每秒兆比特数(Mbps)来表示。
波特率波特率指数据信号对载波的调制速率,它用单位时间内载波调制状态改变次数来表示,其单位为波特(Baud)。
波特率与比特率的关系为:比特率=波特率×单个调制状态对应的二进制位数。
误码率误码率指在数据传输中的错误率。
在计算机网络中一般要求数字信号误码率低于10-6。
⑤、基带传输与宽带传输。
基带传输:直接使用数字信号传输数据时,数字信号几乎要占用整个频带,终端设备把数字信号转换成脉冲电信号时,这个原始的电信号所固有的频带,称为基本频带,简称基带。
在信道中直接传送基带信号时,称为基带传输。
当采用模拟信号传输数据时,往往只占用有限的频带,对应基带传输将其称为频带传输。
通过借助频带传输,可以将链路容量分解成两个或更多的信道,每个信道可以携带不同的信号,这就是宽带传输。
⑥、单工、半双工和全双工。
单工(Simplex)通信:数据信号只能沿着一个方向上传输,发送方只能发送不能接收,接收方只能接收而不能发送。
任何时候都不能改变信号传输的方向。
例如无线电广播和电视广播。
半双工(Half-Duplex)通信:数据信号可以沿两个方向传输,但两个方向不能同时发送数据,必须交替进行。
半双工通信适用于会话式通信,例如警察使用的“对讲机”和军队使用的“步话机”。
全双工(Full-Duplex)通信:数据信号可以同时沿两个方向传输,两个方向可以同时进行发送和接收,例如电话。
第二章网络传输介、网络设备与网络互连本章更深入详细的学习有线网络的传输介质和网络设备,从建网、用网的角度学习线缆和网络设备的基本知识。
1、双绞线。
双绞线是由相互绝缘并缠绕在一起的细芯铜导线对组成,通常由两对或更多对这样缠绕在一起的导线组成,依靠相互缠绕(双绞)作用,来消除或减少电磁干扰(EMI)和射频干扰(RFI)。
根据是否有屏蔽层,双绞线可分为屏蔽型双绞线(STP)和非屏蔽型双绞线(UTP)。
①、屏蔽双绞线是由成对的绝缘实心电缆组成,在实心电缆上包围着一层用金属丝编织的屏蔽层。
屏蔽层减少了由RFI和EMI引起的对通信信号的干扰。
非屏蔽双绞线(UTP),就是平时所用的网线,由于其价格相对便宜且易于安装,是局域网组网布线中使用最多的网络电缆。
UTP由位于绝缘保护层内的成对的电缆线组成,在缠绕在一起的绝缘电线和电缆外部的套之间并没有屏蔽。
2、双绞线的制作材料及工具。
①、线缆。
AMP NETCONNECT为线缆生产厂商表识;CATEGORY 5e CABLE表示该双绞线属于CAT E5类,即超5类线材;E13804 1300为电缆产品型号;24 AWG说明双绞线是由24 AWG直径的线芯构成,铜电缆的直径通常用AWG单位来衡量,通常AWG数值越小,电线直径越大,常见的有22/24/26等;CM(UL) CMG/MPG(UL)说明线材属于通信通用电缆,②、RJ45接口。
RJ45接口采用透明塑料材料制作,由于其外观晶莹透亮,常被称为“水晶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