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流式沉淀池设计计算
普通辐流式沉淀池设计计算
普通辐流式沉淀池设计计算
首先,确定沉淀池的尺寸。
沉淀池的尺寸需要根据进水水量和所需沉
淀时间来确定。
沉淀时间一般根据所需去除悬浮颗粒物的效果和水质要求
来确定,常用的沉淀时间一般为1-2小时。
根据沉淀时间和进水水量可以
计算沉淀池的有效容积。
有效容积等于沉淀时间乘以进水流量,即
V=Q×T,其中V为沉淀池的容积,Q为进水流量,T为沉淀时间。
其次,确定流量。
流量的确定需要考虑进水水质和所需水质的差异程度,流量的设计一般为1-2倍于进水流量。
由于辐流式沉淀池是通过向上
加速流动水来形成涡流,从而促进颗粒物的沉淀,流速需要适当增加。
然后,确定污泥设施。
沉淀池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污泥,污泥设施需
要合理配置,包括污泥收集和排出方式。
常用的污泥设施包括污泥池和污
泥排放系统,具体的设计需要考虑污泥量和处理方式。
另外,还需要注意一些设计细节,如沉淀池的进水口和出水口的位置、形式和尺寸,进出水管道的布置和设计,以及沉淀池内的流动规律等。
进
出水口要合理布置,以保证水流顺畅,避免死角和渦流的产生。
最后,还需要进行一些计算和考虑其他因素。
例如,可以根据沉淀池
的建设成本和运行维护成本,对沉淀池的尺寸和设施进行合理选择。
此外,还需要考虑水质变化对沉淀效果的影响,根据进水水质的变化来进行运行
和维护。
综上所述,普通辐流式沉淀池的设计计算包括沉淀池的尺寸、流量和
污泥设施等方面。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计算,可以提高沉淀池的效果,达到
水处理的要求。
辐流式沉淀池的设计计算
辐流式二沉池的设计参数辐流式二沉池的设计参数如下 (1)池子直径(或者正方形的一边)与有效水深的比值大于6;(2) 池径不宜小于16m ;(3) 池底坡度一般采用0.05~0.1m ; (4) 一般采用机械刮泥,也可附有空气提升或净水头排泥设施;(5) 当池径(或正方形的一边)较小(小于 20m )时,也可采用多斗排泥;(6) 停留时间2.5~3h ;(7) 表面负荷:0.6~1.5m 3/ (m 2• h )。
辐流式二沉池的设计计算辐流式二沉池的设计计算过程如下⑴:(1)沉淀部分水面面积Qnq式中:Q —设计最大流量 m 3/h ;n —池数(个),本设计设置2座沉淀池; q —表面负荷,m 3/(m 2 • h) , 0.6~ 1.5 m 3/(m 2• h) (3) 沉淀区有效水深h 2 qt式中:h 2 —沉淀区有效水深,m ;[1](2)池子直径 D37.62m4 1111.1t —沉淀时间,1.5~4.0h;取3.0h(4) 校核径深比D , 在 6-712内,符合要求h 2 4.8(5) 沉淀部分有效容积(6) 沉淀区的所需容积 SNT 1000n式中:n —沉淀池座数。
(7) 污泥斗的容积匚二污泥斗上部半径60 h 5 —污泥斗的高度(m ,1) tan60 1.73 r 2—污泥斗下部的半径(8) 污泥斗以上圆锥体部分污泥容积:h 4—圆锥体高度 R —池子半径(9) 污泥总容积V V 1 V 2 12.68 282 333.58m(11)沉淀池总高度H h 1 h 2 h 3 h 4 h 5式中:3333.3 3m 3 4999.95m 3S —每人每日污泥量, L/(人・ d ) — 般为 0.3~0.8 N —设计当量人口数,T —两次清除污泥像个时间,d ;(「12仃(22 2 1 12) 12.68m 3V 2 -y (R 2 Rn 「) 0.8(18.52 18.5 2 22) 320.9m 3 Vnh1—沉淀池超高,m;h3—缓冲高度,m;h5 —沉淀池泥斗高度,m,为1.7m。
辐流式二沉池的设计参数
辐流式二沉池的设计参数辐流式二沉池的设计参数如下⑴:(1) 池子直径(或者正方形的一边)与有效水深的比值大于 6; (2) 池径不宜小于16m ;(3) 池底坡度一般采用0.05~0.1m;(4) 一般采用机械刮泥,也可附有空气提升或净水头排泥设施; (5) 当池径(或正方形的一边)较小(小于 20m )时,也可采用多斗排泥; (6) 停留时间2.5~3h;(7) 表面负荷:0.6~1.5m 3/ (m 2 ∙ h )。
4.5.3设计计算辐流式二沉池的设计计算过程如下⑴: (1)沉淀部分水面面积Q nq式中:Q —设计日平均流量 m 3∕h ;n —池数(个),本设计设置2座沉淀池;q —表面负荷,m 3∕(m 2∙ h ),本设计取 1.5 m 3∕(m 2∙ h )(2)池子直径4F 4 1111. J D 七 F-^=37∙62m采用周边传动吸泥机,为了符合型号规格,取直径为D =37m ,由《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2版)》第11册P592查知(D> 20,采用周边传动的刮泥机),选取周边传动吸泥机ZBG -37 ,其性能参数如下表8示:表8性能参数nq3333.32 1.52=1111.1m1 0 0r0°.& 25 41 0Cm 10002 24实际负荷^3∣7∣m 3∕(m2∙h )1.6m 3(m 2h)(4)沉淀区有效水深式中:h 2 —沉淀区有效水深,m;t —沉淀时间,1.5~4.0h;取 3.0hd = qt=1. 6 3. 0 m 4. 8 m(5) 校核径深比D = 37 =7.7 ,在6—12内,符合要求h 2 4.8 (6) 沉淀部分有效容积Q 3333.3 33V' t 3m 3= 4999.95m 3n 2沉淀区的容积v=d1000n式中:S —每人每日污泥量,L∕(人∙ d ) —般为0.3~0.8,取S = 0.8 L∕(人∙ d )N —设计当量人口数,N =25万T —两次清除污泥像个时间,d;取T = 2h n —沉淀池座数,D(m) (m/min) (kW) 压力(MPa )ZBG -37371.601.5 x 275扬州天雨给水排 水有限公司(3)实际水面面积2込=1074∙67m 24nr: D(7) n =2(8)污泥斗的容积设r1=2m, r2=1m, a =60 ,贝Uh5= (r1- r2) tan a =(2 -1)tan60 = 1.73m ,取 1.7m。
沉淀池设计计算
2
2
6) 泥斗高度的计算: 设 r 1=2m, r 2=1m, α=60°
h5= r1 r2 tg =( 2-1)× tg60 。 =1.73m 7) 沉淀池总高度:
H=h1+h2 +h3+h4+h5
式中: H——沉淀池总高度;
h1——沉淀池超高,取 0.3m;
h3——缓冲层高度,取 0.5m。
H=0.3+2.0+0.5+0.2+1.73=4.73m
1.3 0.015
0.19 m ,取 b=0.2m
集水槽起点水深为:
h起 0.75 b 0.75 0.2 0.15 m
集水槽终点水深为:
h终 1.25 b 1.25 0.2 0.25 m
设计中取出水堰后自由跌落 0.1m,集水槽高度 0.1+0.23=0.33m ,
取 0.4m。集水槽断面尺寸为: 0.3m×0.4m。
N——设计人口数;
t ——两次排泥的间隔时间,本设计取 W1= 0.5 40000 4 =1.7m3
1000 2 24
11) 污泥斗容积:
4h。
V1
h5 r12
r1 r2
r
2 2
3
= 3.14 1.73 22 2 1 12 =12.68m3
3
12) 污泥斗以上圆锥体部分污泥容积:
V2
h4 R2 R r1 r12
D3
集水井直径
4 0.058 0.32 0.58 m,设计中取 DN600m。m
3.14 0.3
4Q
2
D1
D3
v1
式中:v1——集水井内污水流速 (m/s),一般采用 0.2-0.4m/s 。
沉淀池设计计算(平流式,辐流式,竖流式,斜板)
沉淀池沉淀池是利用重力沉降作用将密度比水大的悬浮颗粒从水中去除的处理构筑物,是废水处理中应用最广泛的处理单元之一,可用于废水的处理、生物处理的后处理以及深度处理。
在沉砂池应用沉淀原理可以去除水中的无机杂质,在初沉池应用沉淀原理可以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和其他固体物,在二沉池应用沉淀原理可以去除生物处理出水中的活性污泥,在浓缩池应用沉淀原理分离污泥中的水分、使污泥得到浓缩,在深度处理领域对二沉池出水加絮凝剂混凝反应后应用沉淀原理可以去除水中的悬浮物。
沉淀池包括进水区、沉淀区、缓冲区、污泥区和出水区五个部分。
进水区和出水区的作用是使水流均匀地流过沉淀池,避免短流和减少紊流对沉淀产生的不利影响,同时减少死水区、提高沉淀池的容积利用率;沉淀区也称澄清区,即沉淀池的工作区,是沉淀颗粒与废水分离的区域;污泥区是污泥贮存、浓缩和排出的区域;缓冲区则是分隔沉淀区和污泥区的水层区域,保证已经沉淀的颗粒不因水流搅动而再行浮起。
沉淀池的原理沉淀池是利用水流中悬浮杂质颗粒向下沉淀速度大于水流向卜流动速度、或向下沉淀时间小于水流流出沉淀池的时间时能与水流分离的原理实现水的净化。
理想沉淀池的处理效率只与表面负荷有关,即与沉淀池的表面积有关,而与沉淀池的深度无关,池深只与污泥贮存的时间和数量及防止污泥受到冲刷等因素有关。
而在实际连续运行的沉淀池中,由于水流从出水堰顶溢流会带来水流的上升流速,因此沉淀速度小于上升流速的颗粒会随水流走,沉淀速度等于卜-升流速的颗粒会悬浮在池中,只有沉淀速度大于上升流速的颗粒才会在池中沉淀下去。
而沉淀颗粒在沉淀池中沉淀到池底的时间与水流在沉淀池的水力停留时间有关,即与池体的深度有关。
理论上讲,池体越浅,颗粒越容易到达池底,这正是斜管或斜板沉淀池等浅层沉淀池的理论依据所在。
为了使沉淀池中略大于上升流速的颗粒沉淀下去和防止已沉淀下去的污泥受到进水水流的扰动而重新浮起,因而在沉淀区和污泥贮存区之间留有缓冲区,使这些沉淀池中略大于上升流速的颗粒或重新浮起的颗粒之间相互接触后,再次沉淀下去。
辐流式沉淀池1
8.中心桶的计算
单池流量Qd= =0.06m3/s
进水l流量 Qj=Qd×(1+R)=0.06×(1+0.3)=0.078m3/s
取中心桶直径D1为1.0m
出水口的尺寸为0.4×0.3m2,共6个延壁均匀分布
出水口的流速 v2= =0.108m/s (0.15-0.2m/s) 符合
[12]高俊发.王社平.污水处理厂工艺设计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锯齿板为3m长L为31.4m
n1=31.4m/3=11块
取板板连接0.1m所以需要12块
6.集水槽的宽度
取集水槽宽度B为1.0m,高hc为0.5m,流速为v为1.0m/s
集水槽的流量Qc=Bhcv=1.0×0.5×1.0=0.5m3/s> 0.163 m3/s (符合)
7.管道的选择
1)为了保证管道的不堵、不淤积,Vmin 0.6m/s.本沉淀池进水管、出水管、排泥管、排渣管、放空管均用铸铁管。取v=0.6m/s,取进水管径为300mm
共可储存污泥量
V=V1+V2=31+12.9=43.9m3>13.5m3,满足。
沉淀池总高度
H=0.5+2+0.5+0.23+0.87=4.1m
沉淀池周边处的高度为
h1+h2+h3=0.5+2+0.5=3m
4.径深比校核
D/h2=17/2=8.5合格(6至9)
5.三角堰的计算
取三角堰的夹角 =900堰高h=60mm时,出水量Q’=106.70m3/d=4.5m3/h
9.紊流桶的计算
桶中的流速 v3=0.03-0.02m/s(去0.03m/s)
二沉池常用计算方法详解
二沉池常用计算方法详解二沉池是以沉淀、去除生物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获得澄清的处理水为其主要目的。
二沉池有别于其它沉淀池,其作用一是泥水分离(沉淀)、二是污泥浓缩,并因水量、水质的时常变化还要暂时贮存活性污泥。
通常处理系统的建设费用是和系统处理构筑物的容积大小成正比的,所以二沉池的设计计算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整个生物处理系统的运行处理效果和建设费用的大小。
一般二沉池有辐流式、平流式、竖流式三种形式,池型有圆形、方形。
在过去多年中,对沉淀池的研究较为欠缺,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设计单位(水处理公司)都有自己的标准或方法,这些技术并不总是有明确的理论论证,常常也会发生矛盾。
目前世界范围内都要求在经济负荷下,提高出水质量标准,由此对沉淀池的作用进行了重新研究,并对过去已经承认了的参数产生了疑问。
M影响二沉池运行设计的几个主要因素二沉池运行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很多,其中有些因素甚至是相互矛盾的。
在沉淀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有:(1)污水:流量、水温; (2)沉淀池:表面积和出流量、池高度、溢流堰长度地点和负荷、进水形式、池型、污泥收集系统、水力条件、水波和自然风影响;(3)污泥:负荷、区域沉淀速度、污泥体积指数、硝化程度;(4)生物处理情况:活性污泥模式、BOD负荷;在浓缩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有:(1)污水:混合液流量;(2)池体:池表面积、池高、污泥收集系统;(3)污泥:沉速(ZSV)、SVI、混合液浓度和负荷、回流比、污泥槽高度。
欲获得满意的二沉池运行效果,就必须适当的满足二沉池运行的诸多的条件,就目前研究的情况,设计中主要考虑因素有如下几点:1.1活性污泥的沉降性能在生物处理系统中,活性污泥的特性,特别是污泥的沉降性能,直接影响着二沉池的工艺设计与运行。
衡量活性污泥沉降性能的参数有二个:一是污泥指数SVl(mL∕g);二是污泥沉降比:SV%oSVl的物理意义是:曝气池出口混合液经30min静沉后,每克干污泥所形成的沉淀污泥所占的容积(mL) oSV%又称30分钟沉降比,混合液在量筒内静置30分钟后所形成的沉淀污泥的容积占原混合液容积的百分率。
沉淀池设计计算(平流式,辐流式,竖流式,斜板)(最新整理)
沉淀池沉淀池是利用重力沉降作用将密度比水大的悬浮颗粒从水中去除的处理构筑物,是废水处理中应用最广泛的处理单元之一,可用于废水的处理、生物处理的后处理以及深度处理。
在沉砂池应用沉淀原理可以去除水中的无机杂质,在初沉池应用沉淀原理可以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和其他固体物,在二沉池应用沉淀原理可以去除生物处理出水中的活性污泥,在浓缩池应用沉淀原理分离污泥中的水分、使污泥得到浓缩,在深度处理领域对二沉池出水加絮凝剂混凝反应后应用沉淀原理可以去除水中的悬浮物。
沉淀池包括进水区、沉淀区、缓冲区、污泥区和出水区五个部分。
进水区和出水区的作用是使水流均匀地流过沉淀池,避免短流和减少紊流对沉淀产生的不利影响,同时减少死水区、提高沉淀池的容积利用率;沉淀区也称澄清区,即沉淀池的工作区,是沉淀颗粒与废水分离的区域;污泥区是污泥贮存、浓缩和排出的区域;缓冲区则是分隔沉淀区和污泥区的水层区域,保证已经沉淀的颗粒不因水流搅动而再行浮起。
沉淀池的原理沉淀池是利用水流中悬浮杂质颗粒向下沉淀速度大于水流向卜流动速度、或向下沉淀时间小于水流流出沉淀池的时间时能与水流分离的原理实现水的净化。
理想沉淀池的处理效率只与表面负荷有关,即与沉淀池的表面积有关,而与沉淀池的深度无关,池深只与污泥贮存的时间和数量及防止污泥受到冲刷等因素有关。
而在实际连续运行的沉淀池中,由于水流从出水堰顶溢流会带来水流的上升流速,因此沉淀速度小于上升流速的颗粒会随水流走,沉淀速度等于卜-升流速的颗粒会悬浮在池中,只有沉淀速度大于上升流速的颗粒才会在池中沉淀下去。
而沉淀颗粒在沉淀池中沉淀到池底的时间与水流在沉淀池的水力停留时间有关,即与池体的深度有关。
理论上讲,池体越浅,颗粒越容易到达池底,这正是斜管或斜板沉淀池等浅层沉淀池的理论依据所在。
为了使沉淀池中略大于上升流速的颗粒沉淀下去和防止已沉淀下去的污泥受到进水水流的扰动而重新浮起,因而在沉淀区和污泥贮存区之间留有缓冲区,使这些沉淀池中略大于上升流速的颗粒或重新浮起的颗粒之间相互接触后,再次沉淀下去。
辐流式沉淀池
辐流式沉淀池辐流式沉淀池是一种池深较浅的圆形构筑物,原水由中心引入,再沿池半径方向已辐射形式流至环形周边集水槽而溢出。
辐流式和竖流式沉淀池都为圆形,但他们的几何参数D/H值(D为池子直径;H为池子有效水深)不同,前者不小于3.5~6;后者D/H不大于1.5~2。
这样就构成了不同的水流条件和池型类别。
辐流式沉淀池一般用于大、中型水厂高浊度水的预沉或一级沉淀。
当原水最高含砂量为20kg/m3左右时,可采用自然沉淀方式;当原水含砂量最高为100kg/m3时,可采用混凝沉淀方式。
自然沉淀时,表面负荷为0.07~0.08/(h· m2),总停留时间为4.5~13.5h,排泥浓度150~250kg/m3,出水浊度小于1000度。
混凝沉淀时,表面负荷为0.4~0.5m3/(h·m2),总停留时间2~6h,排泥浓度300~400kg/m3,出水浓度100~500度。
辐流式沉淀池的直径一般为50~100m,池周边水深常采用 2.4~2.7m,池底坡向中心,坡度不小于5%,池中心水深多为4~7.2m。
沉淀池超高0.5~0.8m,刮泥机转速15~53min/周,外缘线速度3.5~6m/min。
池底沉淀物,有周边传动的刮泥桁架,带动池底部的刮泥板。
将积泥刮到池中央的积泥坑中。
借助于池内水的静压力通过设在池底廊道内的排泥管排走。
辐流式沉淀物的设计计算,要确定池的面积、直径、深度、容积、进出水装置、排泥设施等。
辐流式沉淀池的沉淀面积可按浑液面沉速计算和浓缩池计算两种方法。
浑液面沉速法为根据静水沉淀时浑液面的自然沉速方法求定。
而辐流式沉淀池处理高浊度水时,在池子的深度上进行的是浓度过程。
因此可按浓缩池的原理设计沉淀池的面积。
浓缩池内安泥渣浓度分,依次为清水区、等浓度区、变浓度区和压缩区,按沉速可分为:等速沉降区、过渡区、压缩沉降区三个区。
用于处理高浊度水的辐流式沉淀池的池子结构与连续式中力浓缩池一样,在运行时,其在池子的底部排出有一定浓度的泥渣,而在池子上部分离出有一定要求的水质和水量。
辐流式沉淀池的设计与计算
辐流式沉淀池的设计与计算辐流式沉淀池是由内循环和外循环组成的沉淀池,主要用于处理污水中的悬浮物、沉淀物和有机物。
它的设计和计算将影响它的效果和运行效率,因此,设计和计算对于辐流式沉淀池的性能至关重要。
一、辐流式沉淀池的设计1.池体形状池体形状一般有方形、圆形、梯形、多边形等,其选择取决于沉淀物的类型和污水的特性。
方形池体适用于悬浮物和沉淀物的分离,但采用圆形池体可以提高水流流速,有利于有机物的分解和沉淀物的沉积。
2.池体尺寸池体尺寸的选择受污水流量、处理时间、及悬浮物和沉淀物的特性等因素的影响。
一般而言,池体的深度不宜过深,通常控制在1.5m以内,以确保有效的悬浮物和沉淀物分离。
3.内部参数内部参数包括池体的填料、支撑结构以及排水系统等。
填料的选择取决于污水的特性,一般选用石灰石、砾石等硬度较大的材料,以便有效地捕捉悬浮物和沉淀物。
支撑结构主要是为了支撑填料,以防止填料堵塞池体。
排水系统需要安装支架、排水管和排水泵等,以保证污水处理系统的正常运行。
二、辐流式沉淀池的计算1.水力学计算水力学计算包括水力压力计算、流量计算、流速计算和水力均衡计算等。
辐流式沉淀池的水力压力计算一般采用静力学方法,以确定池体内的水力压力;流量计算一般采用容积流量计算;流速计算主要是确定池体内的水力均衡;水力均衡计算是为了确定污水流量的分布。
2.处理效率计算处理效率计算是为了确定污水处理系统的性能,一般采用水力学原理,通过实验测定污水中悬浮物、沉淀物和有机物的含量,来计算处理效率。
三、辐流式沉淀池的操作辐流式沉淀池的操作是污水处理系统的关键,其主要内容包括污水处理设备的定期检查、清洗和维护等。
定期检查可以及时发现设备故障,防止污水处理系统出现故障;清洗可以防止污水处理设备堵塞,保证污水处理效率;维护可以及时维护污水处理设备,以确保其正常运行。
总之,辐流式沉淀池的设计和计算对于污水处理效率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其设计要综合考虑污水特性、污水处理设备等因素,其计算要采用水力学原理,并定期维护污水处理设备,以保证污水处理效率和安全性。
各类沉淀池设计参数设计计算(平流沉淀池,辐流沉淀池、斜管沉淀池)
平流式沉淀池1.基本要求平流式沉淀池表面形状一般为长方形,水流在进水区经过消能和整流进入沉淀区后,缓慢水平流动,水中可沉悬浮物逐渐沉向池底,沉淀区出水溢过堰口,通过出水槽排出池外。
平流式沉淀池基本要求如下:(1)平流式沉淀池的长度多为30~50m,池宽多为5~10m,沉淀区有效水深一般不超过3m,多为2.5~3.0m。
为保证水流在池内的均匀分布,一般长宽比不小于4:1,长深比为8~12。
(2)采用机械刮泥时,在沉淀池的进水端设有污泥斗,池底的纵向污泥斗坡度不能小于0.01,一般为0.01~0.02。
刮泥机的行进速度不能大于1.2m/min,一般为0.6~0.9m /min。
(3)平流式沉淀池作为初沉池时,表面负荷为1~3m3/(m·h),最大水平流速为7mm/s;作为二沉池时,最大水平流速为5mm/s。
(4)人口要有整流措施,常用的人流方式有溢流堰一穿孔整流墙(板)式、底孑L人流一挡板组合式、淹没孔人流一挡板组合式和淹没孔人流一穿孔整流墙(板)组合式等四种。
使用穿孔整流墙(板)式时,整流墙上的开孔总面积为过水断面的6%~20%,孔口处流速为0.15~0.2m/s,孔口应当做成渐扩形状。
(5)在进出口处均应设置挡板,高出水面0.1~0.15m。
进口处挡板淹没深度不应小于0.25m,一般为0.5~1.0m;出口处挡板淹没深度一般为0.3~0.4m。
进口处挡板距进水口0.5~1.0m,出口处挡板距出水堰板0.25~0.5m。
(6)平流式沉淀池容积较小时,可使用穿孔管排泥。
穿孔管大多布置在集泥斗内,也可布置在水平池底上。
沉淀池采用多斗排泥时,泥斗平面呈方形或近于方形的矩形,排数一般不能超过两排。
大型平流式沉淀池一般都设置刮泥机,将池底污泥从出水端刮向进水端的污泥斗,同时将浮渣刮向出水端的集渣槽。
(7)平流式沉淀池非机械排泥时缓冲层高度为0.5m,使用机械排泥时缓冲层上缘宜高出刮泥板0.3m。
举例计算例:某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最大设计流量Q=0.2m3/s,设计人数N=10万人,沉淀时间t=1.5h。
辐流式沉淀池设计计算
普通辐流式沉淀池设计计算(中心进水周边出水)1、每座池表面积A1(m^2)Qmax=2450 n=2q0=2A1=Qmax/(n*q0)=612.5其中: Qmax——最大设计流量(m^3/h)n——池子数(座)q0——表面负荷(m^3/(m^2*h)),见设计参数2、池径D(m)π=3.14D=SQRT(4A1/π)=27.9取283、有效水深h2(m)t=1.5h2=q0*t=3其中:t——沉淀时间(h),见设计参数4、沉淀区有效容积V'(m^3)V'=A1*h2=1837.55、污泥量W(m^3)S=0.5N=340000T=4W=SNT/(1000*24*n)=14.2其中:S——每人每日污泥量(L/(p*d)),一般0.3~0.8N——设计人口数(p)T——两次排泥的时间间隔(h),见设计参数6、污泥斗容积V1(m^3)r1=2r2=1а=60R=D/2=14h5=(r1-r2)*tgа=0.3V1=π*h5*(r1^2+r1*r2+r2^2)/3=2.3其中:r1.r2——泥斗上下部半径(m)R——池半径(m)а——泥斗壁与底面夹角(度)h5——泥斗高度(m)7.污泥斗以上圆锥体部分污泥容积V2(m^3)i=0.05h4=(R-r1)*i=0.60V2=π*h4*(R^2+R*r1+r1^2)/3=142.2其中:i——池底坡度,一般0.05~0.10h4——底坡落差(m)8.池高H(m)h1=0.3h3=0.5H=h1+h2+h3+h4+h5=4.7其中:h1——超高(m),一般0.3h3——缓冲层高(m),一般非机械排泥时0.5,机械排泥时高出刮泥板0.3 9.径深比校核D/h2=9.3说明:D/h3应介于6~12。
辐流式沉淀池计算书-中进周出
沉淀部分有效 水深H2
h2
2
33
缓冲层高度
h3
0.3
m
5册P293
34
H=h1+h 沉淀池总高度 2+h3+h4 4.610058 +h5+h'
m
35
h1+h2+h 3 h4+h5
3.57
36
1.04
二
出水堰
1
过堰水深
0.0230
m
2
取堰上负荷
1.7000 n=0.5Q/ 148.0061 qh Q=1.4h^ 0.00011 2.5 103.0478
m3
15
t
16
污泥斗上边
r1
0.5500
17
污泥斗下边
r2
0.3500
18
角度
74
19
弧度转换
1.2915
20
污泥斗高度
h5 V=3.14* h5(r12+r 22+r1r2) /3 R
0.70
m
0.7
23
污泥斗容积
0.45
m3
24
池体半径
4.00
m
25
池底径向坡度
0.10
26
泥斗以上圆锥 体高度
(L/(m·s))
小于等于1.7 (L/(m· s))
3
堰个数
4
单个堰板流量
m3/s
5
堰个数
105
排水手册 P682
6
校核出水堰
7
实际出水堰个 数 q: 堰上负荷 0.5*Q/h. n (L/(m·s))
沉淀池计算方法
沉淀池是分离悬浮物的一种常用处理构筑物。
用于生物处理法中作预处理的称为初次沉淀池。
对于一般的城市污水,初次沉淀池可以去除约30%的BOD5与55%的悬浮物。
设置在生物处理构筑物后的称为二次沉淀池,是生物处理工艺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沉淀池常按水流方向来区分为平流式、竖流式及辐流式等三种。
ﻫ为上述三种型式沉淀池的示意图。
1.平流式沉淀池池型呈长方形,废水从池的一端流人,水平方向流过池子,从池的另一端流出。
在池的进口处底部设贮泥斗,其它部位池底有坡度,倾向贮泥斗(图2-11a)。
2.竖流式沉淀池ﻫ池型多为圆形,亦有呈方形或多角形的,废水从设在池中央的中心管进入,从中心管的下端经过反射板后均匀缓慢地分布在池的横断面上,由于出水口设置在池面或池墙四周,故水的流向基本由下向上。
污泥贮积在底部的污泥斗(图2-11b)。
ﻫ3.辐流式沉淀池ﻫ辐流式沉淀池亦称辐射式沉淀池。
池型多呈圆形,小型池子有时亦采用正方形或多角形。
池的进、出口布置基本上与竖流池相同,进口在中央,出口在周围。
但池径与池深之比,辐流池比竖流池大许多倍。
水流在池中呈水平方向向四周辐(射)流,由于过水断面面积不断变大,故池中的水流速度从池中心向池四周逐渐减慢。
泥斗设在池中央,池底向中心倾斜,污泥通常用刮泥(或吸泥)机械排除(图2-11c)。
ﻫ沉淀池由五个部分组成即:进水区、出水区、沉淀区、贮泥区及缓冲区。
进水区和出水区的功能是使水流的进入与流出保持均匀平稳,以提高沉淀效率。
沉淀区是池子的主要部位。
贮泥区是存放污泥的地方,它起到贮存、浓缩与排放的作用。
缓冲区介于沉淀区和贮泥区之间,缓冲区的作用是避免水流带走沉在池底的污泥。
ﻫ沉淀池的运行方式,有间歇式与连续式两种。
ﻫ在间歇运行的沉淀池中,其工作过程大致分为三步:进水、静置及排水。
污水中可沉淀的悬浮物在静置时完成沉淀过程,然后由设置在沉淀池壁不同高度的排水管排出。
在连续运行的沉淀池中,污水是连续不断地流入与排出。
辐流式沉淀池课程设计
目录一,任务书二,实践设计方案简介1.一般辐流式沉淀池旳构造2.辐流式沉淀池旳设计参数三,环境保护设备草图及阐明四,设备主题设计、计算以及选型1.设计前提2. 设计计算过程3.刮泥机选型及实物图4.辐流式初沉池实物图五,设计成果概述或一览表六,对本设计设计旳评述七,参照文献八,附图二.实践设计方案简介沉淀池作为都市污水处理厂旳常规水处理构筑物,在水处理厂中发挥重要旳作用。
而作为水处理中最基本措施旳沉淀法,在水处理旳不一样阶段都发挥着重要旳作用。
因此对沉淀池及其排泥机构旳研究日益受到给排水工作者旳重视。
本次对辐流式沉淀池旳各部分旳构造和尺寸进行了设计。
在进行污水处理工程时,应充足考虑辐流式沉淀池旳长处及缺陷,最大程度上设计出高效率、投资少旳实际可行方案。
在这次辐流式沉淀池旳设计中,我们将根据沉淀池旳性能及构造设计沉淀池参数阐明及参数选用、沉淀池构造计算、沉淀池配套设备选用等内容,最佳旳整顿出一套完美旳辐流式沉淀池方案。
设计前提:某都市污水处理厂最大流量为Qmax10000m³ /d,设计人口N=6万人。
采用机械刮泥。
1. 一般辐流式沉淀池旳构造一般辐流式沉淀池呈圆形或正方形,直径一般为6~60m,最大可达100m,中心深度为2.5~5.0m,周围深度1.5~3.0m。
污水从辐流式沉淀池旳中心进入,由于直径比深度大得多,水流呈辐射状向周围流动,沉淀后旳污水由四面旳集水槽排出。
由于是辐射状流动,水流过水断面逐渐增大,而流速逐渐减小。
辐流式沉淀池大多数采用机械刮泥(尤其直径不小于20m 时,几乎全用机械刮泥),将全池沉淀污泥搜集到中心泥斗,再借静压力或排泥泵排出。
刮泥机一般为架构造,绕池中心转动,可中心驱动或周围驱动,池底坡度一般为0.05。
2. 辐流式沉淀池旳设计参数(1)池子直径(或正方形一边)与有效水深旳比值,一般采用6~12。
(2) 池径不适宜不不小于16m。
(3) 池底坡度一般采用0.05~0.1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出水处设挡渣板,挡渣板高出池水面0.15~0.2m, 排渣管直径大于0.2m,出水周边采用锯齿三角堰,汇入集 水渠,渠内水流速为0.2~0.4m/s。
5)排泥管设于池底,管径大于200mm,管内流速大 于0.4m/s,排泥静水压力1.2~2.0m,排泥时间大于10min。
生化曝气池出水流量为2700吨/小时,水 量变化系数为1.3;设计一个辐流式二次 沉淀池,完成泥水分离任务。二次沉淀池 的水力表面负荷为1.0-1.5m3/m2.h,出水 堰负荷为不大于1.7L/s.m;沉淀池个数为 2个,沉淀时间为3小时;污泥回流比为 50%。
沉淀池分为: 进水区
沉淀区
污泥区
出水区
缓冲层
辐流式沉淀池 向心辐流式沉淀池 普通辐流式沉淀池
普通辐流式沉淀池呈圆形或正方形, 直径一般为6~60m,最大可达100m,中 心深度为2.5~5.0m,周边深度1.5~3.0m 。
普通辐流式沉淀池大多数采用机械刮
泥,尤其直径大于20m时,几乎全用机 械刮泥。池底坡度一般为0.05,坡向中 心泥斗,中心泥斗的坡度为0.12~0.16。
向心辐流式沉淀池的结构特点 向心辐流式沉淀池
是圆形,周边为流入去,而流出区既可设在池中心, 也可以设在池周边。由于结构上的改进,在一定程度 上可以克服普通辐流式沉淀池的缺点。向心辐流式沉 淀池有5个功能区,即配水槽、导流絮凝区、沉淀区、 出水区和污泥区。配水槽设于周边,槽底均匀开设布 水孔及短管。
v2 =0.563/0.45×1.5×6=0.139 (≯0.3~0.4m/s) (3)稳流筒计算
筒中流速v3 =0.03m/s 稳流筒过流面积 f=Q进 /v3 =18.75 m ²
稳流筒直径 D3 =
=5.1m
出水
(1)单池设计流量 Q单 =Q设/2=2700/2=1350m3/h=0.375m3/s
(5)沉淀部分有效容积
V=3.14D2h2/4=3.14*3.82*3.6/4=4080.7m3
(6)沉淀池底坡落差 取池底坡度,则i=0.05 h4=i×(D/2-2)=0.05*(38/2-2)=0.85m
(7)沉淀池周边(有效)水深 Ho=h2+h3+h5=3.6+0.5+0.5=4.6m>4m
DATE 2012-11-20
SCENES 10
TAKE 1
@2012年度大作 强势来袭
领武录总美制编衔术音导术片剧指主剪演:人 :导演辑::::: 辛上世述明全郑部佳工唐李任秦伟作二涵张广意人安葵洋航萌员洋!康
5
4
3
START
任务书
• 设计任务: • 生化曝气池出水流量为2700吨/时,水
(D/Ho=8.3,规范规定辐流式二沉淀池D/Ho=6~12,式中h3为缓冲层高度, 取0.5m,h5为刮泥板高度,取0.5m)
H=Ho+h1+h4=5.75m 式中h1为沉淀池超高0.3m
(8)污泥斗高度为 h6=(r1-r2)tanα=1.73m 污泥斗容积 V1=πh6(r1+r1r2+r22)/3=π×1.73×﹙4+2+1﹚/3=12.7m3 池底可贮存污泥的体积为 V2=(R²+Rr1+r12)=π×0.8×﹙19 ²+38+4﹚/3=358.5356m3 池底可贮存污泥体积V=V1+V2 =371.2 m3
不设
奉
得计
天
有辐
承
公 历 二 零 一 十 二 年
误 。
流 式 沉 淀 池 ,
命 你 于 两 周 之
运 广 萌 老 师 诏
内曰
NAME PRODUCTION
辐流式沉淀池的设计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10-2
CREATED WITH
Microsoft PowerPoint
导流絮凝区:作为二次沉淀池时,由于设有布水
孔及短管,使水流在区内形成回流,促进絮凝作用, 从而可提高去除率;且该区的容积较大,向下的流速 较小,对池底部沉泥无冲击现象。底部水流的向心流 动可将沉泥推入池中心的排泥管。
辐流式沉淀池的优缺点及使用条件
类型
优点
缺点 使用条件
辐流式
1、适用于大、 中型污水处理厂 (>50000m3/d,比 较经济适用 2、机械排泥设 备已定型化,排 泥较方便
1、设备复杂,1、适用于地
要求具体较 下水位较高的
高的运行管 地区
理水平
2、适用于大、
2、施工质量 中型水厂和污
要求高
水处理厂
二次沉淀池功能要求:
1、澄清(固液分离)。 2、污泥浓缩(使回流污泥的含水 率降低,回流污泥的体积减少)。
1)辐流式沉淀池设计流量取最大设计流量,初次沉淀 池表面负荷取2~3.6m3/(m2*h),二次沉淀池表面负荷取0.8~2 m3/(m2*h),沉淀效率40%~60%。
进水
(பைடு நூலகம்)进水管的计算 单池设计污水流量
Q单 =Q/2=2700/2=0.375m3 /s 进水管设计流量
Q进=Q单×(HR)=1350×1.5=0.5625 m3 /s 管径 D1 =800mm;v1=1.12m/s,1000i=1.83 (2)进水竖井 水井径采用D2 =1.5m,流速0.1~0.2m/s,出水口尺寸0.45×1.5 ², 共6个井壁均匀分布 出水口流速
量变化系数为1.3;请设计一个辐流式二次 沉淀池,完成泥水分离任务。二次沉淀池 的水力表面负荷为1.0-1.5m3/m2h,出水堰 负荷为不大于1.7L/sm;沉淀池个数为2个, 沉淀时间为3小时;污泥回流比为50%
沉淀池是给水排水工程中常用的处理构筑物,用于分离 悬浮物,是污水处理工序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到目前为 止,最常用的有竖流式、平流式、和辐流式。
沉淀池主体尺寸
解:1、 (1)池表面积 A=
=2700/1.2=2250m2
(2) 单池面积 A单=A/n=1125m2
(3)池直径 D=
=37.86m [设计取D=38m,尤其
是池径大于20m时,几乎都用机械刮泥,径深比
D/h2=10.6>6 符合要求]
(4)沉淀部分有效水深 h2=q′×t=3.6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