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弘一法师)书法作品赏析
【转】弘一法师:花枝春满,天心月圆
【转】弘一法师:花枝春满,天心月圆78年前的今天,1942年10月13日,弘一大师李叔同于泉州温陵养老院晚晴室圆寂。
1942年中秋过后,弘一大师自感病势沉重,手书二偈与诸友告别,偈云:“君子之交,其淡如水。
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问余何适,廓尔亡言。
花枝春满,天心月圆。
”病中,弘一法师曾唤妙莲法师抵卧室写遗嘱。
几天后,他写下“悲欣交集”4字交妙莲法师。
李叔同,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
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
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李叔同原籍浙江平湖,祖辈起移居天津,经营盐业与银钱业。
父亲李世珍,字筱楼,清同治四年进士,曾官吏部主事,后辞官承父业,成为津门巨富。
母亲姓王,是李筱楼的侧室,能诗文。
李叔同5 岁丧父,在母亲的抚养下成长。
6 岁时,李叔同开始跟着年长自己12岁的兄长读书并学习日常礼仪,受到严格的教育。
李叔同幼时接受传统教育,熟习四书五经,习训诂之学,攻各朝书法,同时学习书法、金石等技艺。
18 岁时,李叔同奉母亲之命,娶茶商之女俞氏为妻,哥哥文熙从家产中拨出30万元供李叔同家用。
这在当时是一笔巨额财富,他买了一架昂贵的钢琴,开始学习音乐和作曲。
当时,李叔同积极支持维新变法,刻了一方“南海康梁是吾师”的印章,以示对变法的支持。
维新变法后,为了避祸,他带着母亲、妻子迁居上海,在法租界租了一套房子安住下来。
由于他家在上海有钱庄,他可以凭少东家的身份任意支取生活费用,手头相当阔绰。
他与沪上名流交往,日子过得风生水起,五光十色。
李叔同与画家任伯年等创立“上海书画公会”,入南洋公学就读经济特科班,与黄炎培、邵力子、谢无量等从学于蔡元培,还与歌郎、名妓等往来频繁,并粉墨登场,演出京剧《八蜡庙》《白水滩》《黄天霸》等。
1905年,李叔同东渡日本留学,在东京美术学校学习油画,同时学习音乐,还师从川上音二郎和藻泽栈二朗研究新剧演技,艺名“息霜”。
李叔同《弘一法师》
李叔同《弘一法师》李叔同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清光绪六年(1880年)阴历九月二十生于天津官宦富商之家,1942年圆寂于泉州。
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国际上声誉甚高的知名人士。
他在音乐、美术、诗词、篆刻、金石、书法、教育、哲学、法学、汉字学、社会学、广告学、出版学、环境与动植物保护、人体断食实验诸方面均有创造性发展。
1880年10月23日生于天津,1942年10月13日卒于福建省泉州市。
原籍浙江平湖,从祖辈起移居天津。
父李筱楼(字小楼),道光甲辰(1884)进士,官吏部尚书,曾经业盐商,后从事银行业。
母亲姓王,为李筱楼侧室,能诗文。
李叔同5岁丧父,在母亲的扶养下成长。
1901年入南洋公学,受业于蔡元培。
1905年东渡日本留学,在东京美术学校攻油画,同时学习音乐,并与留日的曾孝谷、欧阳予倩、谢杭白等创办《春柳剧社》,演出话剧《茶花女》、《黑奴吁天录》、《新蝶梦》等,是中国话剧运动创始人之一。
1910年李叔同回国,任天津北洋高等工业专门学校图案科主任教员。
翌年任上海城东女学音乐教员。
1912年任《太平洋报》文艺编辑,兼管副刊及广告,并同柳亚子发起组织文美会,主编《文美杂志》。
同年10月《太平洋报》停刊,应聘任浙江两级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
1915年任南京高等师范美术主任教习。
在教学中他提倡写生,开始使用人体模特,并在学生中组织洋画研究会、乐石社、宁社,倡导美育。
1918年8月19日,在杭州虎跑寺剃度为僧,云游温州、新城贝山、普陀、厦门、泉州、漳州等地讲律,并从事佛学南山律的撰著。
抗日战争爆发后,多次提出"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的口号,说"吾人所吃的是中华之粟,所饮的是温陵之水,身为佛子,于此之时不能共纾困难于万一"等语,表现了深厚的爱国情怀。
三、李叔同(弘一法师)智融龙门之魂魂 , 在 《 说 文 解 字 》 里 释 为 “ 阳 气
史与论 | Art History & Theory[韩]郭允珠,《倒置的奥德赛》(局部),影像装置,影像时长6分30秒,2009/2022,“艺术·符号·无界共生”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展览现场邹国力 刘春梅不同的书家,从同样的《龙门二十品》当中,汲取了各自所需的养分,最终铸就了自己鲜明的艺术风格。
“书法作为艺术,作者气质是决定它的风格的基本气息,审美意识是它的形式美创造基因,而由历史相沿的形式技巧表现手法,则是它的实体构成因子。
”《龙门二十品》给予当代书法艺术家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其阳刚大气之美是学书者用笔靡弱的良药,天真烂漫之姿态是书家书法创作灵感的源泉,“尚武”精神之表现是中华民族振奋的决心……杨斯捷 吴卫正是由于一批中国的雕塑艺术家们在西方雕塑艺术方法和新艺术思想理念的影响下,通过对比、融合不断地发展和突破,将中国传统雕塑的文化优势充分地发挥了出来,才有了今天独具中国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信息的当代雕塑艺术和百花齐放的发展局面,这其中周轻鼎为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英]约翰·罗斯金译者:石琪琪 毕延英在繁荣阶段,无论是贸易还是艺术,操作工还是艺术家,从任何意义来说,其尊严都来自物有所值和等价的劳资关系。
19世纪,人们也许可以因为在产品上的掺假和工业懈怠方面获得经济上的自豪。
但他至少应该用古代艺术家的荣誉准则来指导艺术学院的学生,即不要让任何一件作品离开他的双手,除非它已经不能继续通过勤奋来提升,或者通过思考进一步完善。
他的名声应该用古代艺术家的荣誉感来决定,应该建立在他们所付出的东西上,而不是他们得到的东西上……摘要:《龙门二十品》代表了北魏时期书法艺术的独特风格,清代金石学家称之为“魏碑体”“魏体”,也有人称为“龙门体”,它们是魏碑中“斜画紧结”一路书风的典型代表,其对后世学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于右任、李叔同、孙伯翔等现当代碑学大家,无不对其顶礼膜拜,并通过心追手摹,在《龙门二十品》的影响下,几位大家既有共性的追求,又有个性的表现,最终都铸就了自己的鲜明风格,在中国书法史上形成了一道亮丽的文化景观。
李叔同《送别》赏析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送别》第一次看到这首词,是在高一语文《课堂作业》课外阅读里看到的,读了第一遍就觉得有特别之处,让人遐想。
这首词是李叔同早年所作,弘一法师(1880-1942),俗名李叔同,浙江平息人,生于天津。
既是才气横溢的艺术教育家,也是一代高僧。
“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
他反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致,“朴拙圆满,浑若天成”,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尚荣耀。
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
同时,他也是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
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
他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渡众生出苦海,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他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
太虚大师曾为赠偈:以教印心,以律严身,内外清净,菩提之因。
赵朴初先生评价大师的一生为:“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悲欢离合”,乃古往今来、芸芸众生的永恒主题。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对分离的凄迷,“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对朋友的劝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对友情的珍重,“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是对别离的伤感,“金陵弟子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是别离时的苦闷……在中国古典诗歌的送别曲中,“离情别怨”是永恒的旋律。
“五四”运动以后,抒写离情别怨的诗文依旧蓬勃,佳作如潮。
其中,李叔同先生创作的校园歌曲《送别》,尤其脍炙人口,风行天下,历久不衰。
弘一大师书法代表作《华严集联三百》(中)
弘一大师书法代表作《华严集联三百》(中)弘一大师书法代表作《华严集联三百》(中)所行无碍,以法自娱具足惭愧,究竟清凉至法彼岸,长佛善根究竟清净,具足威仪履净法界,获胜善很说甚深法,升无上堂获最胜法,升无上堂证菩提道,得坚固身具头陀行,得坚固身入真实慧,得坚固身永持梵行,勤修善根恒守正念,常行大悲入深法界,获胜善根绝世贪爱,趣佛菩提深入佛智,得预法流入一切智,升无上堂舍离众恼,成就佛身见一切佛,升无上堂端正严好,清净调柔众德悉具,大悲所熏安住真如地,普照智慧灯善入音声海,坚住菩提心远离于众相,愿度诸群生则悟甚深法,而兴大悲心未曾有苦恼,决定成菩提心生大欢喜,佛放净光明体相无所有,光明靡不周二边皆舍离,一念得菩提常护诸佛法,恒涂净戒香我性未曾有,智眼靡不周入于真实境,照以智慧光具一切功德,得无上菩提如梦不真实,舍我而修行无有一切相,而兴大悲心离一切分别,得无上菩提欲为诸法本,心如工画师一心求佛智,平等行世间其心得安隐,有苦皆灭除供佛令欢喜,知身如虚空其心无染著,如法而了知方便行于世,寂静调其心处世而不住,见心无所生了世皆如梦,见心无所生于法得自在,知身如虚空心识犹如幻,色相无有边舍慢持净界,以法化众生勤行精进无厌怠,善了境界起慈悲法身示现无真实,慈心普遍等虚空无量法门皆自在,一切智性如虚空光明照耀靡不及,智慧增长无有边如来为说广大法,汝等应生欢喜心放大光明令觉悟,离诸热恼恒清凉众生有苦皆令灭,如来处世无所依供养一切诸佛海,得成无上照世灯悉使众生离诸苦,普于十方演妙音显示一切如来境,发生无量欢喜心愿门广大不思议,慈心普遍等虚空见佛自在生欢喜,发心回向趣菩提普灭众生烦恼热,恒演如来寂妙音而于诸有无行著,为度众生普现身能学如来之妙慧,而于众生起大悲为利众生而出现,不染世法如虚空广大寂静三摩地,清净光明遍照尊令生深信入佛智,普现明灯照世间悉能悟入如来智,未曾暂起分别心信解真实无分别,光明遍净如虚空随众生心而化诱,示甘露道使清凉雨不思议最妙法,发胜菩提大愿心一切如来同赞喜,十方众生悉慰安诸如来所悉亲近,为众生故求菩提常乐慈悲性欢喜,其心善软恒清凉愍念一切众生海,兴起无量大悲心则以智慧为先导,犹如影像现世间念念示现成佛道,种种方便化众生普使受持清净戒,应当速发菩提心十善业道悉清净,百福相好所庄严大悲哀愍救一切,妙音演说遍十方能于众生施无畏,普使世间得大明如幻如梦离分别,无垢无碍同虚空众行具足犹满月,发心广大等虚空于一切法无妄想,尽未来际救众生欲灭众生诸苦恼,为现法炬大光明但愿普与众生乐,未曾暂起戏论心智慧无边不可说,光明照世为所归善能安住无碍藏,未曾暂起戏论心能以妙慧善安住,为度众生普现身恒以大音宣正法,当念本愿度众生护持众戒到彼岸,成就无畏为世雄勤修三昧无二相,调伏众生遍十方深入广大智慧海,普作清凉功德池解了诸法犹如响,化导众生无有边众生幻化无有实,诸佛护念恒不忘以法长养诸功德,发心趣向大菩提譬如法界无分别,恒以智慧悉了知如月清凉被众物,以法滋味益群生法性真常离心念,佛眼广大如虚空知一切法不可说,脱众生苦无有余演一言音充法界,起大慈悲现世间入真实慧永无病恼,得清净命不矫威仪皆得妙法究竟清净,广度一切犹如桥梁得清净手受持佛法,具惭耻行藏护诸根得善意欲洗除惑垢,证无上法究竟清凉附集句二十五联已证如来智,勤行广大慈思议莫能及,光明无有边随应演妙法,平等施众生速入如来地,普演广大音能灭众生苦,为兴大法云住于清凉慧,永离烦恼身永绝诸戏论,念报于佛恩破诸烦恼障,照以智慧光自性无所有,智眼靡不周灭诸烦恼患,放大清净光能成平等智,恒起大愿心除灭世间想,了达诸法空令除烦恼热,悉发菩提心令人难思清净法,发生无量欢喜心诸佛境界不思议,普贤身相如虚空普净福海除众苦,广说佛道悟群生世间烦恼皆令尽,菩萨功德无有边福德如空无有尽,佛境甚深难可思福德如空无有尽,大悲念物靡不周此乃能入如来智,而不生于取著心广大智慧无所碍,自然觉悟不由他具足修习诸功德,朗然开悟大菩提常为诸佛所护念,当净其意如虚空普作群生功德藏,恒演如来寂妙音智眼清净无与等,言音善巧靡不充附八联(经文连续,非是集句)立志如大山,种德若深海得授菩提记,安住广大心妙智清净日,大悲圆满轮广辟离尘清净道,永耀众生智慧灯神通应现如光影,法轮真实同虚空一即是多多即一,文随于义义随文绍隆佛种不断绝,摧灭魔宫无有余善知一切真实相,深入无边法界门。
以书识人:弘一法师书法艺术欣赏
以书识人:弘一法师书法艺术欣赏弘一法师是佛教界的一个传奇人物,他对佛法的理解和传播,以及对书法艺术的追求,都达到了极为高妙的境界。
在他的一生中,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书法作品,这些作品不仅仅是书法艺术中的经典之作,更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佛教智慧。
弘一法师的书法作品以行、草、隶、楷四种字体为主,篆书和隶书也有所涉猎。
他的书法风格清秀俊逸,平稳自然,笔画流畅而且有力。
无论是字形造型还是布局、章法都是精益求精,严格把控,昭示着他对佛法和艺术的认真态度。
其中,行书是弘一法师的代表作之一。
行书又叫草书,是指笔画圆滑,形如草木般生长的一种书体。
弘一法师的行书带有独特的气质和韵味,匀称而不刻意,威严而不生硬。
字体刚柔相济,自然舒展,平和而不失庄重,让人感觉到佛法的神妙。
弘一法师的草书继承了王羲之、怀素等前人的传统,打破了传统草书的刻板印象,形成了自己的特有的的风格。
他的草书充满了生机和灵动,让人感觉到道法自然的境界。
例如他的《生机图碑》、《梦想草书》等草书作品,给人以奇妙的视觉观感,仿佛看到了法相自然的景象。
除了行、草书外,弘一法师的隶书和楷书也别有一番味道。
他的隶书刚毅有力,笔画整齐划一,端庄沉稳,给人以严穆庄重之感。
楷书则更注重字体的规矩和秩序,字体端正流畅,气势恢宏,彰显了佛法中的道理和宏大的气象。
弘一法师的书法作品不仅体现了佛法思想,也反映了他本人对佛法的领悟和修行;同时也反映了他在书法艺术上的追求和创新。
弘一法师的书法是佛教和文化交流中的一个难得的艺术品,为我们提供了颇具价值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他的作品散发着淳朴、内敛、自由和精神力量,是书法艺术中的杰出代表,也为我们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品评中国近现代书法家弘一法师及画家徐悲鸿
品评中国近现代书法家弘一法师及画家徐悲鸿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清光绪六年(1880年)阴历九月二十生于天津官宦富商之家,1942年圆寂于泉州。
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国际上声誉甚高的知名人士。
他在音乐、美术、诗词、篆刻、金石、书法、教育、哲学、法学、汉字学、社会学、广告学、出版学、环境与动植物保护、人体断食实验诸方面均有创造性发展。
作为高僧书法,弘一与历史上的一些僧人艺术家存有差异,如智永和怀素,尽管身披袈裟,但似乎他们的一生并未以坚定的佛教信仰和恳切实际的佛教修行为目的,他们不过是寄身于禅院的艺术家,“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知”,这完全是艺术家的气质与浪漫。
八大山人笔下的白眼八哥形象,讽刺的意味是显而易见的,他的画作实在是一种发泄,是入世的,并未超然。
比之他们,弘一逃禅来得彻底,他皈依自心,超然尘外,要为律宗的即修为佛而献身,是一名纯粹的佛教大家。
李叔同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为世人所瞩目。
他的书法早期脱胎魏碑,笔势开张,逸宕灵动。
后期则自成一体,冲淡朴野,温婉清拔。
特别是出家后的作品,更充满了超凡的宁静和云鹤般的淡远。
这是绚烂至极的平淡、雄健过后的文静、老成之后的稚朴,恰如他自我表白的那样:“朽人之字所示者,平淡、恬静、冲逸之致也。
”李叔同的篆刻可谓独树一帜。
他早年治印从秦汉入手,兼攻浙派。
35岁那年入“西泠印社”。
39岁在杭州虎跑定慧寺出家前,将平生篆刻作品和藏印赠与“西泠印社”。
李叔同对印学的贡献还体现在他对近代篆刻事业的弘扬上。
他亲自发起成立了继“西泠印社”之后的又一印学团体——乐石社,定期雅集,并编印印社作品集和史料汇编。
这也是在近代篆刻史上领风气之先之事。
书法是心灵的迹化。
弘一书法由在俗时的绚烂到脱俗后的平淡,是修心的结果,是大师心灵境界的升华。
弘一在致许晦庐的一封信中曾说:“朽人剃染已来二十余年,于文艺不复措意。
弘一 华严经七言联
弘一法师的华严经七言联,是他的书法作品之一,通常以集联的方式呈现。
题识通常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的贞元译偈颂集句,体现了弘一法师深厚的佛学造诣和书法艺术。
这幅作品用墨均匀温润,笔力丰满,章法恬静,充满了超凡的宁静和云鹤般的气质。
此外,弘一法师的另一幅华严经七言联,释文为“无上慧坚固,功德华庄严”,款识为“岁次鹑火春仲,晚晴老人”,钤印为“弘一、佛像”。
此幅书法冲淡朴野,温婉清拔,是李叔同出家后的作品。
如需了解更多弘一法师的华严经七言联,建议查阅相关资料或咨询专业的文物鉴定机构。
以书识人:弘一法师书法艺术欣赏
以书识人:弘一法师书法艺术欣赏
弘一法师,全名玄瑾,是中国现代佛教宗师和书法大家,法名“弘一”源于他的佛教名号“法鼓山百丈弘一禅师”。
弘一法师不仅是一位佛教领袖,也是一位非常优秀的书法家。
弘一法师的书法融汇了古今中外,形式多样,书风独特,自成一格。
其书法艺术风格以大气磅礴、开阔深邃、苍劲有力、秀逸灵动为主要特色。
下面为大家介绍几幅弘一法师的代表作品:
1.《自心要诀》
这幅作品为一条长卷,共计四十米,全文书写于八千八百八十八方格之内。
全文采用了篆、隶、楷、行、草五种字体,充满了书法家的艺术魅力。
整幅长卷稿笔雄劲、线条简练,字体瑰奇峻秀,体现了弘一法师独具特色的豪放刚劲之美。
2.《楞严咒》
弘一法师的楞严咒书法,以隶书为主,笔画沉稳,笔力雄浑,挥洒自如。
作品的每个字都有着坚定的力度,龙飞凤舞的笔画让整个作品显得独具灵动之美,使观者倍感震撼。
这幅作品体现了书法家弘一法师对律味的把握和对特定文化内涵的挖掘与表现。
3.《朱熹经典》
这幅作品是弘一法师对宋代大文化家朱熹的经典著作《四书集注》所作的法帖。
整幅作品书法苍劲有力,直筆崭拔,整洁有序。
每个字都恰到好处,具有一定的气质和文化内涵。
作品的流畅感和平衡感都非常出色,使整个作品呈现出一种高雅的美感。
总的来说,弘一法师的书法艺术风格独具特色,笔墨精湛,艺术性和表现力都非常出色,使人们能够深入地感受到佛教艺术的内涵和精神。
弘一法师的书法作品,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也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和推广作出了巨大贡献。
李叔同优秀书法作品
李叔同优秀书法作品李叔同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为世人所瞩目。
他的书法犹如浑金璞玉,清凉超尘,精严净妙,闲雅冲逸、富有乐感,朴拙中见风骨,以无态备万态,将儒家的谦恭、道家的自然、释家的静穆蕴涵书艺之中,闻字犹闻佛法,爱而宝之者顿生欢喜心,得者珍如拱壁,堪称中国历代书法中的逸品。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李叔同优秀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李叔同在艺术上的主要贡献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弘一大师李叔同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
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他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
太虚大师曾为赠偈:以教印心,以律严身,内外清净,菩提之因。
赵朴初先生评价大师的一生为:“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话剧李叔同是中国话剧运动的先驱、中国话剧的奠基人。
他是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的主要成员。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春节演出的那扯《茶花女》,是国人上演的第一部话剧,李叔同在剧中扮演女主角玛格丽特。
后来,他还曾主演独幕剧《生相怜》、《画家与其妹》和改编自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的话剧《黑奴吁天录》。
李叔同的演出在社会上反响极大。
李叔同的戏剧活动虽如星光一闪,却照亮了中国话剧发展的道路,开启了中国话剧的帷幕。
特别是在话剧的布景设计、化妆、服装、道具、灯光等许多艺术方面,更是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启蒙作用。
在音乐方面,李叔同是作词、作曲的大家,也是国内最早从事乐歌创作取得丰硕成果并有深远影响的人。
他主编了中国第一本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
国内第一个用五线谱作曲的也是他。
他在国内最早推广西方“音乐之王”钢琴。
他在浙江一师讲解和声、对位,是西方乐理传入中国的第一人,还是“学堂乐歌”的最早推动者之一。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他编辑出版的《国学唱歌集》,被当时的中小学取为教材,他创作的歌曲内容广泛,形式多样,主要分三类。
李叔同《送别》赏析
李叔同《送别》赏析送别李叔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赏析】“悲欢离合”,乃古往今来、大千世界的永恒主题。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对分离的凄迷;“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对朋友的劝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对友情的珍重;“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是对别离的伤感;“金陵弟子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是对别离的眷恋……在中国古典诗歌的送别曲中,“离情别怨”是永恒的旋律。
“五四”运动以后,抒写离情别怨的诗文,依旧蓬勃,佳作如潮。
其中,李叔同先生创作的校园歌曲《送别》,尤其脍炙人口,风行天下,历久不衰。
从总体结构看,《送别》很像一首古词(类小令),共三节,其中一、三两节文字相同。
第一节,着重写送别的环境。
作者选取了“长亭”、“古道”、“芳草”、“晚风”、“暮色”、“弱柳”、“残笛”、“夕阳”八个典型的意象,渲染离别的场景。
“长亭”“古道”是写送别的地方,这使我们想到文学史上的无数次离别,如柳永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白居易的“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等等。
“芳草”喻离情,如《楚辞〃招隐士》中就有“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
“晚风拂柳”暗示了惜别,“柳”与“留”谐音,多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
如《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戴叔伦《堤上柳》:“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山外山”喻天各一方。
而这一切别绪,都笼罩在“夕阳”之下的特定时间里,只让人感受到友情温暖、斜阳温暖、晚风温暖;温暖而又缠绵。
第二节,着重写送别人的心境,是全曲的高潮。
通过“天涯”、“地角”、“知交”、“零落”、“浊酒”、“夜别”、“离梦”,诉诸感官,触动心弦,诱君品鉴。
送别之情,当然会从内心生出许多感慨!“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不过数十年,知交能有几人?再见又待何时?有几人能相守在一起?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少儿书法学习:弘一法师书法
少儿书法学习:弘一法师书法在近现代中国艺术,李叔同(弘一)先生可谓是无法绕过的一位大师。
他是中国新文艺的先驱者,在绘画、戏剧、音乐、书法等诸项艺术领域中,不但均有着极高的造诣,甚至还都有着里程碑式的贡献。
比如,他是我国最先采用人体模特实行美术教学的人;在东京留学时又是他发起成立了我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并尝试编演了轰动一时的《茶花女》和《黑奴吁天录》,从此揭开了中国话剧艺术实践的第一幕;其后他又独立创办了中国第一份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一个艺术家对一个时代能有如此多的开创性事业,李叔同可真称得上是一位不世出的了不起人物。
而且在他所涉足的任何一门学科或艺事中,基本上达到了名家大师的水准。
当年他被经亨颐校长聘至浙江两级师范学校(第二年更名为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图画音乐教员时,同事夏丐尊先生就曾说:“李先生教图画、音乐,学生对于图画、音乐,吞得比国文、数学还重。
这是有人格做背景的缘故。
因为他教图画、音乐,而他所懂得的不但是图i断音乐。
他的诗文比国文先生更好,他的书法比习字先生的更好,他的英文比英文先生的更好……这好比一尊佛像.有后光,故能令人敬仰。
’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夏先生说这段话时,其实距李叔同出家尚有五六年时间,但他似乎已经感受到了李先生的“佛光”。
说来也巧,李叔同后来的出家实际上和夏丐尊有很大的关系,先是读了他推荐的日本杂志上介绍断食的文章,后又受了他“索性做了和尚.倒爽快,一语之激,从此,认认真真地真做起和尚了。
此事弘一大师曾当着朋友以及夏先生的面说起:“我的出家,大半因为这位夏居士的助缘,此恩永不能忘!’但夏丐尊在场听了不禁“而红耳赤,惭慷而无以自容’。
后来回忆起他的这次“助缘’,也非常后悔。
李叔同先生就是这样一个做人、做事都卜分纯梓的人,严肃认真、一丝不苟。
也正因为此,所以他能学什么像什么,并且成就什么。
而且,他把每一件事都做得非常彻底。
少年时的他就曾风流调悦.“二十文章惊海内’,结社吟诗.琴棋书画.演戏剧、编报刊,无所不能。
一轮明月耀天心——弘一法师李叔同
一轮明月耀天心——弘一法师李叔同???上篇???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相信这首歌没有人会觉得陌生,悠扬的旋律,古典的词境。
这首歌的词作者便是才华横溢的律宗高僧弘一法师——李叔同。
今年是弘一法师圆寂65周年,10月13日千年古刹杭州灵隐寺举办了一场音乐会,以纪念89年前接纳的这位弟子。
压轴的便是这首《送别歌》。
大师一生不断变换其名。
幼名成蹊,学名广平,一名息霜,别号漱筒,字叔同,亦名文涛。
其母逝世后,一度改名为李哀,后又改为李岸,出家后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年自号晚晴老人。
这位生于天津,原籍浙江平湖的大师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近代史上著名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
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早期启蒙者,他一生在音乐、戏剧、美术、诗词、篆刻、金石、书法、教育、哲学、法学等诸多文化领域中都有较高的建树,并先后培养了一大批优秀艺术人才。
名画家丰子恺、潘天寿、吴梦非、音乐家刘质平等文化名人皆出其门下。
丰子恺先生曾这样评价他眼中的李叔同:“我崇仰弘法师,为了他是'十分像人的一个人’。
凡作人,在当初,其本心未始不想作一个十分像'人’的人;但到后来,为环境,习惯,物欲,安念等所阻碍,往往不能作得十分像'人’。
其中九分像'人’,八分像'人’的,杠这世间已很伟大;七分像'人’,六分像'人’的,也已值得赞誉;就是五分像'人’的,在最近的社会也已经是难得的'上流人’了。
像弘一法师那样的十分像'人’的人,古往今来,实在少有。
所以使我十分崇仰。
”(《(弘一大师全集)序》)红尘里的李叔同是认真的。
少时学琴为拉大手指间距竟自割虎口,成长为翩翩公子后才华横溢却又放浪形骸,除发妻俞氏外,留日期间还有日藉妻子千枝子,除此外,风月场中又有数红颜知己,俗世里,李叔同认真张扬着自我,绝不拘泥。
李叔同作品(弘一法师)
遇风愁不成寐世界xx混,天心何不平。
岂因时事感,偏作怒号声。
烛烬难寻梦,春寒况五更。
马嘶残月坠,笳鼓万军营。
-------------------------------------------------------------------------------- 早秋十里xx一叶xx,xx烟月水xx,几许xx欲流,隔著垂杨柳。
xx明净眉尖瘦,闲云飘忽xx绉,xx送早秋,xx点点头。
-------------------------------------------------------------------------------- 送别(填词)作曲:约翰〃p〃xxxx外,古道边,芳草xx连天。
晚风拂xx残,xx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斛浊酒尽余欢,今宵xx。
xx外,古道边,芳草xx连天。
晚风拂xx残,xx山外山。
-------------------------------------------------------------------------------- 春游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妆束淡于画,xx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梨花淡白菜xx,xx地芥xx,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xx。
-------------------------------------------------------------------------------- 悲秋xx乍起xx飘,日夕疏林杪。
花事匆匆,梦影迢迢,零落凭谁吊。
镜里xx,愁边xx,光阴催人老,纵有千金,纵有千金,千金难买年少。
--------------------------------------------------------------------------------月夜纤云四卷银河净,梧叶xx摇月影;剪径凉风阵阵紧,暮鸦栖止未定。
万里空明人意静,呀!是何处,敲彻xx,一声声清越度幽岭呀!是何处,声相酬应,是xx砧并,想此时此际,幽人应独醒,倚栏风冷。
论弘一大师写经书风的审美意蕴
综 上 所 述 , 一 法 师 剃 度 出 家 之 后 , 范 古 农 弘 在
来 求 字 , 古 农 便 鼓 励 弘 ~ 法 师 以 书 法 活 动 作 为 范
弘 法 的方便 法 门 。“ 师 到嘉 兴后 , 多知情 人 竞 大 许 相 求 其 墨 宝 。 大 师 起 初 为 难 , 对 范 居 士 说 : 已 他 ‘ 弃 旧 业 , 再 作 乎 ?’ 古 农 以 为 无 妨 , 说 : 若 能 宁 范 他 ‘ 以佛语 书写 , 人喜 见 , 种净 因 , 佛 事也 , 何 令 以 亦 庸
以魏 碑 字 体 书 写 , 求 纵 横 跌 宕 、 强 刚 毅 的 书 追 雄 风 , 从 书 法 来 看 , 篆 - 的 间架 结 构 之 后 , 也 曾 “ 在 S z 他 经很 长 一段 时 间 亲 近 了晋 魏 碑 帖 , 目前 能 看 到 的 还有 他 临写 的 ‘ 发 神 谶 碑 ’ ‘ 宝 子 碑 ’ ‘ 猛 天 、箕 、张 龙 碑 ’ ‘ 门 造 像 记 ’ … 等 。这 些 书 法 都 方 正 刚 、龙 … 硬 , 常 是 以 刀 代 笔 , 石 碑 上 作 出棱 角 明 显 的 锐 常 在
伤 ? 大师 听后 觉 得有 理 , 请 购 毛笔 、 砚 、 墨 遂 瓦 长
的 建 言 下 , 留 书 法 一 技 , 以 赠 人 , 人 欢 喜 受 保 书 令
持 , 扬佛 法 。又接 受 印光 大师 的批评 , 弃早 年 弘 摒 所擅 魏 碑书 风 或 行 草 手 札 书体 , 发强 刚毅 而 一 从
关 系进行探 究。
关 键 词 弘一大师 写经书风
形成原 因 性质功 能 审美意蕴
弘 一 法 师 ( 8 0— 14 ) 俗 名 李 叔 同 , 江 平 18 92 , 浙 湖 人 , 于 天 津 。 所 谓 “ 十 文 章 惊 海 内 ”, 少 年 生 二 其 时 便 才 华 横 溢 !集 诗 、 、 画 、 刻 、 乐 、 剧 、 词 书 篆 音 戏 文学 诸造 诣 于 一 身 。他 是 我 国最 早 的 留学 生 , 曾 负笈 东 瀛 研 习 艺事 且 学 有所 成 ; 是 我 国近代 艺 还
晚年的李叔同缘何独守书法艺术
认 为弘一法师所 写的 “ 弘体 ”经文 与偈语作品是受到 印光 法师 的点 拨, 0 这是 受 “ 弘一书法前 期雄而健 、中期秀 而雅 和晚年 澹而清 的 整个 衍变过 程”的影响。事实上, 我们今 天将弘一 的书法总结起来 , 应说 是将出家前书法 中的世俗气息泯 灭得 十分干净 ,不再有人 间的 火 气存在 于字体 当中 ,弘一结字 是以 “ 化碑 为楷 ”的方式来 写的 , 字体 偏于狭长 ,用笔较轻且慢 ,用隶书的方式呈现 ,其行气之 间充
一
日下午六时 写 “ 悲欣交集见观 经” ,可见弘一大师现见极乐庄严 ,
跟印光大师一样 , 预 知时至 ,正念往 生。 1 9 2 3 年 ,弘一法师在温州曾在写给 李绍 莲0 的一封信 中说 : “ 为 亿仁者 , 滞情尘网。匪仰如来之慈力 , 宁脱忍域之苦轮 。念佛一 门, 诚为津要矣。囊 邮 《 印光 法师文钞 》有当达记室。幸 以清暇 ,研味 其趣。或有未达 ,勿遗下 问。愿穷凡智 ,以酬来 旨。 ” 从弘一法师 的诸多言论 中我们可 以看 出的是他 晚年 的书法作 品如同他的修佛境 界一样 ,已经臻于 “ 天心月圆”的境 地。
人, 皆可依 此而学也 。 ”一为 习劳 ( 勤劳 ) , 二为惜福 , 三为注 重因果 ,
四为专心念佛。弘一大师之修净 土 , 瓜 熟蒂落 ,深得三昧 ,所 以在 留给友人弟子 的遗嘱 中有 “ 花枝春 满 ,天心月圆 ”之句 ,正是大势 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念佛三 昧香光庄 严的境界。最后临终前 篆 书法来 写隶书给 人的面貌是楷 书体 ,
其章法空间十分 疏朗 , 有如 《 心经 》 所说 的 “ 无受想 行识 、 不 增不减 、 不生不灭 ”的高古肃穆 的佛 家气 象。像颜 真卿 《 祭侄稿 》中的怒气 与铮 铮铁 骨之气 ,张旭 、孙过庭 的放浪形 骸书中的傲气 ,赵子 昂的 工整谦卑之气无复存在 。弘一 法师的清气 、静气、和气 、祥气扑 面 而来 ,下笔厚重 ,大气磅礴 ,能体现 平静安详 的超脱世俗 的感觉。
落花、月、晚钟——弘一法师心灵三境界
落花、月、晚钟——弘一法师心灵三境界林语堂主编的《人间世》第八期(民国二十三年七月二十日)上有李叔同先生照片一帧。
注目良久,想起法师的三首诗:落花纷,纷,纷,纷,纷,纷,..惟落花委地无言兮,化作泥尘; 寂,寂,寂,寂,寂,寂,..何春光长逝不归兮,永绝消息. 忆春风之日暝,芬菲菲以争妍; 既乘荣以发秀,倏节易而时迁.春残,览落红之辞枝兮,伤花事其阑珊; 已矣!春秋其代序以递嬗兮,俯念迟暮. 荣枯不须臾,盛衰有常数;人生之浮华若朝露兮,泉壤兴衰;朱华易消歇,青春不再来.月仰碧空明明,朗月悬太清。
瞰下界扰扰,尘欲迷中道!唯愿灵光普万方,荡涤垢滓扬芬芳。
虚渺无极,圣洁神秘,灵光常仰望!唯愿灵光普万方,荡涤垢滓扬芬芳。
虚渺无极,圣洁神秘,灵光常仰望!仰碧空明明,朗月悬太清。
瞰下界暗暗,世路多愁叹!唯愿灵光普万方,拔除痛苦散清凉。
虚渺无极,圣洁神秘,灵光常仰望!唯愿灵光普万方,拔除痛苦散清凉。
虚渺无极,圣洁神秘,灵光常仰望!晚钟大地沉沉落日眠,平墟漠漠晚烟残。
幽鸟不鸣暮色起,万籁俱寂丛林寒。
浩荡飘风起天杪,摇曳钟声出尘表。
绵绵灵响彻心弦,眑眑幽思凝冥杳。
众生病苦谁扶持?尘网颠倒泥涂污。
惟神悯恤敷大德,拯吾罪过成正觉。
誓心稽首永皈依,瞑瞑入定陈虔祈。
倏忽光明烛太虚,云端仿佛天门破。
庄严七宝迷氤氲,瑶华翠羽垂缤纷。
浴灵光兮朝圣真,拜手歌神恩!仰天衢兮瞻慈云,若现忽若隐。
钟声沉暮天,神恩永存在。
神之恩,大无外。
《落花》是李叔同中年后对于生命无常的感触。
艺术虽是心灵寄托的深谷,而他还是觉得没有真正着落似的,不久,他就静悟到另一境界,那就是《月》所代表的境界。
如果说李叔同在《月》中所表达的是一种对佛的羡慕、追随的情绪的话,那么《晚钟》则坚定表明了他自己的皈依之心。
人生就像是一个"三层楼"(丰子恺语),满足物质生活的人就安心地住在第一层里;满足精神生活的人可以在第二层楼里自得其乐;而若要追求灵魂生活,那么只有登上第三层楼去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叔同(弘一法师)书法作品鉴赏
摘要:弘一法师李叔同是一位中国近代成就卓著、德艺双馨的高僧,同时也是杰出的艺术大师。
他倾注毕生心血于书法创作,留下了很多不朽的精品。
他的书法集合了各种艺术精华,尤其深受佛教影响,给人一种空灵、素净,超然物外的享受。
本文就以下三个方面对他的书法作品作以简单鉴赏。
关键字:技法;意象;文化背景
弘一法师,(1880—1942),俗姓李,名侯,字叔同,别号漱筒;浙江平湖人,生于天津。
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在音乐、书法、绘画和戏剧方面,都颇有造诣。
他既是才气横溢的艺术教育家,也是二十世纪著名的多才多艺的高僧。
被誉为“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
斯人已去,馨德永存!岁月带走了一位天之骄子的艺术家,却带不走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带不走他流芳万世的不朽作品。
尽管,作为凡夫俗子,我无法达到大师的高度与之对话、共鸣,但我仍愿意追逐他的踪迹,寻找那超凡的人格与亘古长存的传奇……
弘一法师自幼研习书法,并在其他艺术领域也颇有建树,因此,他的书法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集合了各种艺术之所长,为己所用,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书法风格。
而在遁入佛门之后“诸艺俱废,唯有书法不曾放弃”,他晚年在书法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基于这种事实,本文只对大师晚年的作品作以简单的赏析。
弘一法师的书法风格有别于他人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他独特的技法,这与他深厚的书法功底是分不开的,加之他在其他艺术领域的造诣,是他对书法有自己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尤其晚年遁入空门,在接受了佛法的洗礼和对佛理的研究之后,更是奠定了大师的最终书法风格,有人称之为“弘一体”。
陈祥耀先生认为弘一法师“其初由碑学脱化而来,体势较矮,肉较多,其后肉渐减,气渐收,力渐凝,变为较方较楷的一派,数年后乃由方楷而变为修长,骨肉由饱满而变得瘦硬,气韵由沉雄而变为清拔。
其不可及处,乃在笔笔气舒、锋藏、神敛。
写这种字,必先把全部精神集于心中,然后运之于腕,贯之于笔,传之于纸。
心正笔正,此之谓欤。
”这是从技法层面对弘一法师作品风格的分析,非常中肯。
因为书法风格的由来绝不是突然的,它一定与个人书法的基础风格有关。
欣赏弘一法师的作品,犹如读一本佛家经典,给人一种心灵的洗礼,使我们在这纷繁的世界里获得片刻安宁。
一切尘世的烦恼与纷争暂时搁浅,只有天人合一的超然享受……
“书法是一门抽象艺术,它是书法技巧形式和书家自我修养的有机结合。
书法是书家自我情感的表现,书法是以净化了的、抽象的点画线条来表现书家的审美情感世界。
一个人书风的形成和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美学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一个人的审美观念的形成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弘一法师出家前的人生是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儒家人生,与其人生观相应的前期书风是一种雄强刚健的崇高之风。
青年时代的李叔同受清末康有为等提倡的秦汉碑风的美学思潮影响。
他这一时期的书风是点画抑扬顿挫,结构八面开张,纵横使气,骨力强健,饱含着奋发向上的人生感悟。
而弘一法师晚年的书法用笔圆润,结体瘦长,章法疏阔,毫无纵横奇崛之气和剑拔弩之势。
”几十年佛学的修
养使弘一法师一改前期的雄强书风,使之渐趋平淡。
多年的人生漂泊使他感悟到佛教精神世界的伟大,对佛教境界的人生追求也使涅檠寂静宗教境界成为他所追求的艺术境界。
弘一法师的书法作品中蕴涵了浓厚的佛学美学思想,他的书风是佛教精神和书法抽象美形式的有机结合。
弘一法师晚年的书法给人一种宁静、空灵之美,展现了一个大彻大悟、无欲无求、心安神定的佛陀世界,折射出灿烂的佛教美学思想。
谈到书法的艺术,不得不说它所蕴含的丰富文化价值,弘一法师的书法独树一帜,自然也离不开他所处的时代和流淌在他身上的文化血脉。
出家前的李叔同是一个积极入世、奋发有为的热血青年,热衷于新美术运动,为中国近代美术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1918年8月19日,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定慧寺剃度出家,法名演音,字弘一。
他从此潜修梵行,精研律学。
他的出家和他的人生感悟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先生的绝笔“悲欣交集”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那种大彻大悟和对生命的最后高歌。
在30多年的人生漂泊中,他体会到了世事的无常和人生的短暂。
人世间的功名利禄、恩爱情长、
得失成败均为他看穿。
再加上时局动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使李叔同早年的豪迈志向化作泡影。
尘世的困惑和生命的虚幻使李叔同只好寄身于佛门净地,以求精神上的暂时安定。
弘一法师归依佛门后,诸艺俱废,唯有书法不曾放弃。
弘一法师晚年在书法上取得了显著的就,并且对近、现代书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代大师已离我们远去,他传奇的一生留给我们太多的震撼,同时也让我们开始思索与追求。
他的书法作品开创了一个时代的先河。
然而,他带给我们的绝不仅仅是表面的艺术享受,更深层次的是我们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对我们文化的重新打量。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铭记大师的教诲,积极求索,将我们民族灿烂的文化艺术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孟宪伟《弘一法师的书法美学思想》
2、王思琪《对“弘一体”书法风格形成的再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