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课程改革培育核心素养
课程改革深化背景下的核心素养体系构建
课程改革深化背景下的核心素养体系构建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已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本文旨在探讨课程改革深化背景下核心素养体系的内涵、意义及其构建策略。
我们将首先回顾课程改革的历程,分析核心素养体系提出的背景与必要性。
接着,我们将深入探讨核心素养体系的理论基础,包括其定义、特征及其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详细阐述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原则、方法与路径,以及实践中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我们将总结核心素养体系构建的经验教训,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期为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启示。
二、核心素养体系的理论基础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离不开深厚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撑。
其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认知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研究成果。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核心素养体系关注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稳定、持久且可迁移的心理品质和能力,这与教育心理学中对于学生学习过程、认知发展、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研究密切相关。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揭示了社会变迁对教育的新要求,以及教育如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的现实问题。
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正是对这些要求的回应,旨在培养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为核心素养体系提供了科学依据,特别是关于人类认知过程、思维模式、学习机制等方面的研究,为核心素养的确定和培养方式的选择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理论基础上,核心素养体系还吸收了多元智能理论、成功教育理论等现代教育理念的精髓。
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智能组合和发展潜力,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旨在发现并发展每个学生的潜能,实现个性化教育。
成功教育理论则关注学生的成功体验和学习动力,核心素养体系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和提供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帮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
核心素养体系的理论基础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和现代教育理念,这些理论为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和指导。
深化课程改革-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深化课程改革,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深化课程改革,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打开文本图片集课程改革是应对教育全球化的重要举措,也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正从“知识本位”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北京实验学校是海淀区唯一集幼小初高于一体、十五年一贯制的公立示范学校。
近八年来,在教育家型校长曾军良的引领下,学校全体师生协同创新,以“魅力教育”为特色,积极推进魅力课程的研究与实践,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与幸福发展奠基。
育人目标:指向学生终身发展。
学校以“魅力教育”为特色,全面落实教育部有关课程改革的文件精神,以课程与课题研究为载体,基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整体构建十五年一贯制的魅力课程体系,建立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课程衔接机制,探索“直通车”育人模式,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为每一位学生的成才奠基。
多元课程: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学校依托十五年一贯制的办学优势,立足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整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开设基础课程、拓展课程、探究课程、融通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国际课程、特色课程等多元课程类型,丰富基于云平台的网上选修课程,形成优质多元、开放共享、个性选择、分类分层的十五年一体化魅力课程体系,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实践调研能力、难题解决能力、讨论沟通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课程供给:满足学生个性需求。
学校坚持以学生个性需求与发展为中心,丰富课程供给,给学生更多样的“营养”。
从以“教”为出发点转向以“学”为出发点,围绕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构建课程体系;探索以经济、文化、科学、生活等领域的专题为内容设计课程或课程群,使学生在实际生活情景中学习,提升核心素养;推进跨校选修平台的建设,丰富课程供给模式,给予学生更多课程选择,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学科融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核心素养_课程改革的原动力
核心素养_课程改革的原动力核心素养:课程改革的原动力引言:当前社会快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知识爆炸式增长。
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学生具备全面发展的能力,不仅要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核心素养。
因此,教育部门对课程进行改革,提出了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本文通过探讨核心素养对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分析核心素养在教育中的应用等方面,阐述核心素养是课程改革的原动力。
一、核心素养的定义及特点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它包括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社交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
与传统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不同,核心素养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和价值观,以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1. 思维能力核心素养培养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这包括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
通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2. 学习能力核心素养的培养还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包括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等方面的能力。
学生应具备主动学习的意识和学习方法,能够自主学习和持续学习。
3. 社交能力核心素养还强调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
社交能力包括与他人合作、理解他人、沟通能力等方面。
这是一个现代社会必备的能力,也是学生成功的重要因素。
4. 创新能力核心素养的培养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个人具备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创业能力。
二、核心素养对课程改革的重要性核心素养对课程改革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改变了传统课程的教学方式,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育目标。
1. 引导学科融合传统课程多以学科为单位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是分割的、片面的。
而核心素养要求学科融合,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相互联系,形成有机整合的知识体系。
这样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2.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传统课程注重知识的传授,重视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应试能力。
以课程育人价值为导向,培育核心素养
EDUCATOR以课程育人价值为导向,培育核心素养陈晓端 /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培育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是新时期深化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
课程改革的落脚点要通过学校的课程与教学具体体现出来。
陕西师范大学实验小学通过与陕西师范大学的深度合作,结合学校自身特点,构建了“蒲公英”课程体系,探索出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特色已经逐渐显现:基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育,着眼于学校教育的永恒追求以及学校内多元主体的共同成长的合理定位,搭建了具有理论基础和实践逻辑的“蒲公英”课程体系。
一是在课程搭建上,统筹了国家层面党的教育方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素质教育等宏观要求和指向,以及学校的文化、校情、师资,在课程专家的指导下将两方面内容进行融合,将国家教育方针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校本化处理,将立德树人的教育要求、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具化为学校课程的育人目标。
二是在课程体系的完善上,形成了完善的课程结构体系。
在课程框架中,各课程要素从育人目标出发,紧密衔接,逻辑开展。
在课程体系中处理了学科知识与技能、综合与建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物理空间与心理空间几个方面的横向与纵向的衔接关系。
减负增效是“蒲公英”课程的主要出发点,国家课程校本化是“蒲公英”课程达到育人目标的主要手段和形式。
三是在落实课程育人价值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首先构建了涵盖教师、家长和学生为主体的多元课程,强调课程内每一个生命个体的成长。
学习支持中心作为课程的内循环系统在“为学生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
在学科育人价值中,三种课程类型对国家课程校本化进行了很好的处理,分别对应知识、技能和素养三个方面的培养,分层递进、逐层深入,最后达到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育的目的。
增强了国家课程在学校的适应性,丰富了学科内容和与学生发展的关联性。
四是在课程实施方式上进行了系统变革。
在课程实施方式上以基于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作为理论指导,注重对知识的理解、生成和建构,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发展性,强调学习的挑战性、迁移性和体验性。
新课标 新一轮课程改革 核心素养
新课标新一轮课程改革核心素养人类社会正在经历着飞速的变革和发展,知识的更新速度也愈加迅猛。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新课标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他们具备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能力,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什么是核心素养呢?简单来说,核心素养是指在人的思维、情感、意志等各个方面具备的基本素养,是人的整体素质的基础。
具体来说,核心素养包括:基本知识与技能,创新与创造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以及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等。
首先,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注重学生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基础知识积累是学习其他高级知识的基础,具备了基础知识,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其他学科知识。
此外,学生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技能,这包括学会如何独立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需要掌握信息的获取、筛选和利用的方法,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变化。
其次,核心素养的培养还需要注重学生的创新与创造能力。
创新对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则是培养未来社会发展的关键。
学校应提供创新性的教育环境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方法,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第三,核心素养的培养还需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学生需要具备快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就是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此外,学生还需要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要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分析判断能力,还要培养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
第四,核心素养的培养还需要注重学生的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的培养。
在当今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学校应该提供良好的社交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教育他们学会与人相处、交流和合作,以便更好地融入社会。
最后,核心素养的培养还需要注重学生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新课程改革 核心素养 体现
新课程改革核心素养体现
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
必备品格和关来自键能力。
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
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
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十八大和十八届三损笑些罗回征代京中全会提出的关于立德树人的要
求落到实处,2014年虽该正陆古水章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
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机先城找细们放取导提出“教育
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
终落故故广张介挥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扩展资料
发展核心素养基本原则
1、坚持沙至载劳科学性。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湖根本要求,坚持以
人为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规律,将科学的理念和方法贯穿研
究工作全过程,重视理论支撑和实证依据,确保研究过程严谨规范。
2、注重时代性。
充分反映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全面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确保研究成果与时俱进、具有前瞻性。
3、强化民族性。
着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把核心
素养研究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土壤,系统落实犯到觉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的基本要求,突出强调社会责任和国家认同,充分体现民族特点,
确保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课程改革的国外经验及启示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课程改革的国外经验及启示一、概述在教育领域,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已无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许多国家开始进行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本文将探讨国外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课程改革经验,并从中汲取启示,以期为我国的课程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学生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时所应具备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它包括但不限于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合作精神、信息素养等。
这些素养的培养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将回顾一些国家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课程改革经验。
例如,芬兰的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加坡的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跨学科知识的整合加拿大的课程改革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这些国家的课程改革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参考。
我们将总结这些经验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
我们需要根据我国的国情和文化特点,制定适合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框架。
同时,我们也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和研究。
我们还需要加强教师的培训和支持,以确保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任务。
通过借鉴和学习国外的课程改革经验,我们可以为我国的课程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奋斗!1. 核心素养概念的界定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这一概念在21世纪初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后,迅速引起了全球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在国外,核心素养的界定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例如,欧盟在2006年发布了《核心素养:为终身学习而学习》的报告,将核心素养分为三个维度:母语沟通、外语沟通、数学素养、数字素养、学会学习、人际交往、主动意识与创业精神、文化表达、健康与福祉。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认识与实践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认识与实践【摘要】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是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本文从“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实践和成效三方面进行论述。
教学过程中,从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构建高效课堂模式和合理制定评价标准和量表三方面进行实践,推进“教、学、评”三者结合,提升学生能力,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评一体化核心素养《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要结合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研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
2014年,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写进了课标,2018年,新高考大纲中的新题型都是指向了核心素养,新高考最核心的变化,是由知识走向能力,而且教育的立足点,在于要围绕核心素养,让孩子从知识、书本、教材走向生活、社会和世界。
近几年来,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育人目标上,我带领年级备课组的老师,不断地探索语文课堂教学的模式,整合课堂上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学的成效这三个关键要素,逐渐形成高中语文“教、学、评一体化”的高效课堂模式,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一、“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以落实核心素养为教学目标,以问题为导向,聚焦真实问题解决,引导学生开展分析判断、大胆质疑、合作交流等活动,组织学生完成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等评价活动,推进“教、学、评”三者高效结合,提升学生能力,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二、“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一)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在实践过程中,我注重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从课程执行走向课程建设。
我加强学习,不断提升知识储备和专业素养,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探索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途径。
“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既要是“杂家”,更要是“专家”,所以我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和知识结构,坚持“一核四层四翼”,提升学科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深化课程改革-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二、什么是“核心素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提出的,主要强调教育本 来的性质、人的本性,是针对当前教育现状,具有 宏观指导性质的教育思想,但缺乏具体可操作的实 现方式。
素养是指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知识、能力、态度 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其对应的主体是人或学生,是 针对教学中的学科本位提出的,强调学生素养发展 的跨学科性和整合性。它更加强调后天的习得,是 “可教、可学”的。
一、为什么要提出“核心素养”
转变育人模式,实现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到育人本 位、学生素养发展本位的根本转型。
实现课程内容的转化、整合与优化, 确立以学生素养 发展为指向的跨学科整体育人观念。
实现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根本转型,在真实问题情 境中培养和体现自主、合作与探究精神,促进Fra bibliotek生素 养发展。
构建基于素养的评价体系,让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 素养发展的过程。
是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 是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问题时,能够综合运用学
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品 质。 核心素养的提出和实践,已经蕴含了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 革。
三、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与教学
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
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 是学生学习该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
二、什么是“核心素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特点:(学科发展核心 素养编制组理解)
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 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 核心素养可以通过教育形成并获得发展。 核心素养具有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核心素养兼具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核心素养的作用发挥具有整合性。
浅谈新课标下如何提升学生核心素质的培养
浅谈新课标下如何提升学生核心素质的培养立德树人是教育的基础,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而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是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将与课标修订、课程建设、学生评价和新高考改革面临的综合素质评估紧密相关,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是中学教育的主旋律。
一、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身心健康、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是一个人的生存、生活和实践的发展之道,也是人的幸福生活之道。
核心素养是教育领域具有国际视野、符合中国国情的顶层设计,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
强调学生的核心素养,关键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即培养促进学生个人终身发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和素质,培养学生自我发展与自我教育的能力。
校本课程是学校提升办学品位、创建教育特色的重要途径,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及实际情况,自主设计和研究、量身定做的以人为本与以校为本课程。
就学校而言,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在当前主要还是课堂,要通过对课程的设计和课堂的落实来实现。
为指导课程改革,笔者所在的九江实验中学,根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顶层设计,在2016年秋季从初一年级开始,将活动课融入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
必修的校本课是面向全体学生进行的,开设有外教口语、写字、心理、人防与安全、形体与语言表达等,以班为单位在指定年级组织进行;选修的校本课打破了原班级界限,以年级为单位,按活动内容进行重新组合,要求指定年级的学生全员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参与,开设有校园剧社、读书与写作、英语歌曲与戏剧、数理乐趣、合唱与诵读、校园健身舞、球类、立体构成、动漫绘制、中国书法、中国古典音乐的欣赏与吹奏等。
活动课的教师对每一位学生参与状态和活动成果的情况进行记录和评价,记录内容包括在集体活动中的分工和协作状况、出现矛盾和困难是如何解决的、活动成果的质量和效率如何、活动中的独立性和创新精神如何、学生能力是否通过活动得以提高等。
新课改的核心素养
新课改的核心素养是:
1、要有执着的教育情怀。
2、要具有扎实强硬的专业素养。
3、要具有娴熟的教育艺术。
4、要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素养。
八大能力是:理想力,创新力,学习力,思想力,精进力,表达力、发展力以及艺术力。
教师,以教育为生的职业。
这个职业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职业之一。
按照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在规定的时间节点内,根据学校设施条件和个人职称专业,安排学生入座、发放学习资料、备课授课、批改作业、引导辅导帮助学生学习、组织听课练习,组织考试、传授科学文化基本知识,开展主持学术交流、提高学生的观察学习、记忆认知、动手沟通、操作等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特长,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经验技术。
他受社会的委托对受教育者进行专门的具有建设性的教育,执行各项教育政策,维护社会稳定,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各类高素质或实用人才。
在社会发展中,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对学生来说,又是学生智力的开发者和个性的塑造者。
因此人们把“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崇高称号给予人民教师。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起主导作用的,他是学生们身心发展过程的教育者、领导者、组织者。
教师工作质量的好坏关系到我国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水平和民族素质提高的程度,从而影响到国家的兴衰。
什么是核心素养,为什么课改要提核心素养
学习材料一什么是核心素养,为什么课改要提核心素养?文章来源:《人民教育》2015年10月推荐理由:2014年3月,一个崭新的概念——“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国家文件中。
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
今天,这个概念体系正在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化的方向。
为什么要提出核心素养?本文做了很好的解答。
关于“核心素养”,借用台湾教育专家的话,“不要给学生背不动的书包,要给学生带得走的东西”。
什么是核心素养,为什么课改要提核心素养?《人民教育》编辑部编者按:本世纪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率先提出了“核心素养”结构模型。
它要解决的问题是:21世纪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多年来,不同国家或地区都在做类似的探索,2015年3月30日,我国在正式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这份文件中也提出了要加快“核心素养体系”建设。
核心素养体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下一步深化工作的“关键”因素和未来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
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核心素养体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下一步深化工作的“关键”因素,那么,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被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它究竟会起到什么具体的作用?去年3月,一个崭新的概念——“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国家文件中。
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
今天,这个概念体系正在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化的方向。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背景下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研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背景下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研究摘要:最近几年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切,这种背景下的教育改革,需从全然上表现学生全面进展需求,这就需要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以提高整体教学水平。
下面,本文从学生核心素养含义、本质角度动身,论述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法。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核心素养;培育方法目前,我国正处于课程改革的要紧时期,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也在不断深切,这就需要不断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提高文化素养,加速学生的成长速度。
学生状态是表现学校教学质量、水平的关键,增强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关于提高整体教学水平来讲,作用显著。
1、核心素养的含义、本质现现在,我国大多数学校都将培育学生的核心能力作为要紧工作,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了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力度。
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切的今天,我国各个组织均制定了培育模型,便于更好的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2003年经济合作与进展组织构建了一个框架,该框架将人和工具、人和社会、人和自己作为要紧内容,可直接教授相关知识、技术,为核心素养的培育奠定良好基础。
自欧盟成立以来,不断将核心培育的培育作为进展理念,希望通过核心素养的培育替代传统的读、写等能力,加速课程改革进度,提高教学质量。
一样来讲,核心素养要紧包括学习能力、信息素养、创业精神、母语等体系,每一个体系都能从技术、知识、态度等角度详细描述[1]。
从另一方面来讲,核心素养具有迁移性、整合性等特点,要紧强调相应能力的培育,但并非可否定传统技术,而是将其作为培育核心素养的基础。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法国家依照教育改革所制定的相关制度、纲要中提出,教育改革的主题是以人为本、加速素养教育速度,工作重点是增进学生的全面进展,提高学生的责任感。
同时,还需实现创新学生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目标。
教育部门将提高各个时期的学生核心素养,明确应具有的相应能力作为关键,认真、详细的解读文件规定、需求,从而确立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目标。
课程改革深化背景下的核心素养体系构建
课程改革深化背景下的核心素养体系构建课程改革深化背景下的核心素养体系构建「篇一」暑假中,在x老师的组织下,我们共同学习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过后,我收获颇多。
这段时间的再读学习,进一步明确了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要求,结合这几年的中、高年级的教学工作经历,也使我对阅读教学该怎么教有了一些新的体会和想法。
一、新课标、新定位谈到语文阅读教学,我们总要思考“为什么要学会阅读呢”、“阅读的目的是什么呢”这两个问题。
在平常的教学实践中,这两个问题最后常常会回到一个共同的纠结点――“读就是为了写吗”?固然读写结合很重要,读也能促进写,但是读就是为了写吗?而且读了就能写吗?显然,对阅读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的位置摆放上,我们应该对这个问题提出新的考量了。
阅读应该有它自己的独立意义与重要作用。
解读新课标,我们不难理解。
阅读,即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阅读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这种能力的开发,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巩固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
阅读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文章思想感情,掌握文章表达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与形成良好阅读习惯的过程。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完成小学语文教学任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阅读教学的质量在很大程重上决定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
《语文课程标准》为此设立了新的阅读教学理念。
因此,作为语文教育者,我们责无旁贷要让我们的学生具备适应现代社会的阅读能力。
二、新定位、新体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因为每个学生的对生活的认知和个人知识建构都不同,所以要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反应。
核心素养与深化课程改革崔允漷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自主发展
学会学习 健康生活
(课题组,2016)
社会参与
责任担当 实践创新 全面发 展的人
文化基础
人文底蕴 科学精神Fra bibliotek点认识• “素养”本来是日常概念,现在要把它作为课程 与评价的专业术语,把它作为一个目标概念 • “素养”不是某一个英文单词的翻译,如literacy, competence,skill,ability等。它是代表“人的 品质”的“类”概念,不是一个“种”概念 • “核心素养”指称“培养什么样的人”,即“未 来的新人形象”,是面向未来的“现实社会”。 • 作为课程与评价的术语,它是从学生持续学习所 获得的结果(学会了什么)的角度来界定的
核心素养是国际课程改革的最强音
国家或国际组织 主观观点
OECD,2005
UNESCO,2012 欧盟,2005
能互动地使用工具,能在社会异质群体中互动,能自主行动
基本技能、可转移技能、技术和职业能力 母语交流,外语交流,数学素养和科技素养,数字化素养, 学会学习,社交和公民素养,主动和创业意识,文化意识和 表达 基本素养、核心素养、品格 21世纪技能
OECD界定核心素养的路线图
个体成功
包括: 有酬就业、收入 个人健康、安全 政治参与 社会网络
社会成功
包括: 经济生产力 民主过程 社会团结、平等 与人权 生态永续 社会网络
个体素养 社会机构 素养 需要 : 个 体 致 力 于为集体 目标作贡 献的素养
世界经济论坛, 2016 美国,2011
日本,2012
新加坡,2010 新西兰,2006
培养核心素养
培养核心素养,践行立德树人一、培养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作为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已经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新公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构成框架,以培养“人”为出发点和价值取向,即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活生生的有知情意的人和发展创新的人为核心。
基本内容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培养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根本出发点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强调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作为校长和教师,首先应该具备这些素养。
二、践行立德树人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十八届五中全会《建议》进一步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体现了新时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进一步明确了“育人”比“育才”更重要的人才培养理念。
教育将不再以“分”为向导,以“考”为法宝,以片面追求教育的GDP为目标,而是基于“人”的哲学考量与追问,把培养一个个精神独立、人格完整、品德高尚、懂得担当,能够自食其力的合格公民作为己任。
必须遵循教育的内在规律,着眼学生的终身发展,增强学校的个性,实现学校特色发展和内涵提升。
为此,要重塑课程观、育人观、教师观和管理观等教育思想观念,提出优质化、个性化、集团化和国际化等发展战略。
倡导教师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关键。
核心素养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
核心素养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教育改革的浪潮不断推进,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核心素养,作为新时代教育的重要理念,其提出与深化,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文旨在探讨核心素养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间的关系,分析核心素养在课程改革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如何在课程改革中更好地体现和落实核心素养,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文章首先对核心素养的概念和内涵进行阐述,明确核心素养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接着,通过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回顾和现状分析,揭示核心素养在课程改革中的具体应用和实践情况。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探讨核心素养与课程改革深化的内在联系,分析当前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文章总结核心素养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展望未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以期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核心素养的概念与内涵核心素养,又称为“21世纪技能”或“关键能力”,是指个体在面对复杂的现实生活情境时,所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不仅涵盖了传统的知识、技能,更强调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思维和合作能力等非认知因素的重要性。
这些素养的提出,是对传统教育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的一种反思和超越。
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核心素养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阅读、写作、数学、科学等基本学科的知识,以及信息技术、外语等工具性技能。
思维与创新能力:学生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思维能力,以及解决问题、创新实践的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
个人与社会发展:核心素养强调个人的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发展,以及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沟通能力等社会技能的培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需要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如自信、坚韧、乐观等,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包括尊重、公正、责任等,以形成健全的人格。
尹后庆 深化课程改革,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对人的发展的新要求。
一、为什么要提出“核心素养”
转变育人模式,实现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到育人本 位、学生素养发展本位的根本转型。
实现课程内容的转化、整合与优化, 确立以学生素养
发展为指向的跨学科整体育人观念。 实现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根本转型,在真实问题情
境中培养和体现自主、合作与探究精神,促进学生素
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 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摘自教育部立德树人文件
一、为什么要提出“核心素养”
深化课程改革,贯彻“立德树人”、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和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
培养人”的问题。
体现国际课程改革新趋势,适应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
二、什么是“核心素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特点:(学科发展核心 素养编制组理解)
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 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 核心素养可以通过教育形成并获得发展。 核心素养具有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核心素养兼具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核心素养的作用发挥具有整合性。
不是简单的一对一的关系。 是学科之间共同育人价值和学科独特育人价值的
有机结合。
可以在三个不同的层次上理解之间的关系。
三、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与教学
第一层次:学科特色核心素养
以特定方式学习学科内容过程中形成的。
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数学建模能力、语言运用
能力、艺术表现能力。 带有鲜明的学科特色,依托于具体学习领域的特定符 号系统和知识体系。
四、关于校长的课程领导力
研究从哪里切入?
挑战课程改革中的棘手问题
四、关于校长的课程领导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化课程改革培育核心素养课程是学校的核心产品,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主渠道。
核心素养是个人终身发展、融入主流社会和充分就业所必须的素养集合,是为儿童和成人过上有责任感和成功的生活所需要,也是为社会应对当前和未来技术变革和全球化挑战所需要。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核心素养”就成为全球范围内教育政策、教育实践、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国际组织与许多国家或地区相继构建学生核心素养框架。
一、国外学生核心素养框架(一)三个国际组织的学生核心素养框架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确定了三个维度九项素养。
第一维度:能互动地使用工具。
包括三项素养:互动地使用语言、符号和文本;互动地使用知识和信息;互动地使用新技术。
第二维度:能在异质群体中进行互助。
包括三项素养:了解所处的外部环境,预料自己的行动后果,能在复杂环境中确定自己的具体行动;形成并执行个人计划或生活规划;知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能保护及维护权利,利益,也知道自己的局限与不足。
第三维度:能自律自主地行动。
包括三项素养: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团队合作;管理与解决冲突。
2006年12月,EU(欧盟)通过了关于核心素养的建议案,核心素养包括母语、外语、数学与科学技术素养,信息素养、学习能力、公民与道德素养、创业精神以及艺术素养共计八个领域,每个领域均由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维度构成。
2013年2月,UNESC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身体健康、社会情绪、文化艺术、文字沟通、学习方法与认知、数字与数学、科学与技术等七个维度的核心素养。
(二)美国学生核心素养框架美国确立了三项技能领域,每项技能领域下包含若干素养要求。
一是学习与创新技能领域,包括批判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创造性和创新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
二是信息、媒体与技术技能领域,包括信息素养、媒体素养、信息交流和科技素养。
三是生活与职业技能领域。
包括灵活性和适应性、主动性和自我指导、社会和跨文化(广州标致,85年开始合作,94年亏损,97年累计亏损29亿人民币,后被广州收购,合作终止)技能、工作效率和胜任工作的能力、领导能力和责任能力。
(三)新加坡学生核心素养框架2010年3月,新加坡则以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依次为核心价值观(尊重、负责、正直、关爱、坚毅不屈、和谐);社交与情绪管理技能(自我意识、自我管理、社会意识、人际关系管理、负责任的决策);公民素养、全球意识和跨文化交流技能(活跃的社区生活、国家与文化认同、全球意识、跨文化的敏感性和意识);批判性、创新性思维(合理的推理与决策、反思性思维、好奇心与创造力、处理复杂性和模糊性;交流、合作和信息技能(开放、信息管理、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有效地交流)。
新加坡核心素养最大的特点是将核心素养具体化为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具体素质发展的阶段性要求。
表1:新加坡各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目标学校的所有学科教学,就是为了培育这些素养,最终培养出充满自信的人,能主动学习的人,积极奉献的人、心系祖国的公民。
(四)澳大利亚核心素养框架包括读写、计算、信息和通用技术、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道德行为、个人和社会能力及跨文化理解(呈现多元的文化视角核对各种文化背景的人与物的认同)在内的七项通用能力。
(五)芬兰核心素养框架芬兰对所培养的学生设置了七个明确的主题:成长为人,文化认同与国际化,信息素养与交际,参与行使公民与企业家的权利,对未来环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安全与交通,技术个体。
在每个主题下,都有对具体目标和核心内容的明确规定。
综上所述,从全球范围来看,核心素养的选取都反映了社会经济与科技信息发展的最新要求,强调创新与创造力、信息素养、国际视野、沟通与交流、团队合作、社会参与及社会贡献、自我规划与管理等素养。
二、我国学生核心素养内涵深圳:以培养学生品德、身心、学习、创新、国际、审美、信息、生活等8大素养为突破口,把教育工作重心和质量标准聚焦到学生综合素养上来。
下清华附小:公民道德、国家认同、身心健康、审美情趣和学会学习。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指出,它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课程发展处研究员柳夕浪教授将其概括为为:(知识+能力)×态度(个人品行)那么,我们该如何在深化课程改革中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呢?三、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一)提升自身素质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首先要求每位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意识,自觉提高自身文化与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和职业道德素养等专业素养。
学校十分重视教师的专业素养的提高,开学至今,学校已支出培训费近万元,为10余名教师提供了外出学习机会,真金白银那!同时学校还通过校本、集团研修为教师提供区域间学习和交流平台。
“天助自助”,今后,学校还要陆续安排学习欲望强、工作热情高、积极要求成长进步的教师外出学习。
(二)培养学习兴趣任何一个科技发明都是基于浓厚兴趣产生的,没有兴趣就没有创造。
学习兴趣是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基础,教师要善于激活课堂,点燃学生的学习欲望。
做到“五活”:①导入含活势,即带着问题引入新知,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欲望。
②形式求活泼,即方法多样化,手段现代化,语言趣味化;少灌输,多活动,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
③气氛要活跃,教师要了解学生,热爱学生;多鼓励,少批评;要营造能够使学生心情愉悦的学习氛围。
④探索有活力,即思维有深度,广度,见解有创新度;要让学生了解知识产生的动因,了解知识发生的过程和知识产生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⑤结尾有活意,即让学生“带着激情,带着疑问”走向课外,讲课内活跃的思维,涌动的创新精神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去。
(三)改进教学方法调查发现,孩子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是同学之间互相讨论,喜欢完全听老师讲课的所占比例平均不到10%。
所以,我们一定要改变教学方式,围绕核心素养改进教学方法。
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是难以培育出核心素养的。
美国在培育学生的“21世纪素养”时,力图做到由教师引导转向学生独立应用、说明和解释,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坚决杜绝“填鸭式”和“一言堂”。
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积极采取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
(四)调整作业结构作业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
一项调研结果表明:中国老师给孩子布置作业时,基本都是围绕书本。
而动手操作、专题研究、社会调查等重在培养能力的作业很少。
所以,我们的作业结构必须发生变化,具体说“四加四减”。
1.减少“巩固性”作业,增加“研究性”作业。
我们平时留的作业,就属于巩固性作业。
研究性作业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在教师给定的范围内,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作业。
与巩固性作业比较,研究性作业主张让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走向自然,注重学生的主动实践,独立思考,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培养。
实践证明,没有学生的主动实践,很难形成相关的素养。
例如:缺乏一定时间的服务性学习,社会实践经历,很难真正形成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没有真正经历过一定的科学探究实践,很难说能形成真正的科学素养。
2.减少“单一性”作业,增加“多样性”作业。
传统作业形式通常以数量代替质量,多半都是书面作业——写,这种“单一性”作业,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阻碍了学习实效。
因此,我们提倡增加“多样性”作业。
教师可以从“完成时间的多样性”(即时性、短时性和长时性)、“作业内容的多样性”(分层性、实践性、适量性)和“作业形式的多样性”(口头作业、视听作业、动手操作作业、表演作业、实践作业、书面作业等)三方面来设计作业。
3.减少“专制性”作业,增加“自主性”作业。
新课程理念下的作业布置应由统一、专治走向“自主’,彻底打破“大一统”的作业模式,给学生足够的“自由度”。
教师可针对不同学生,让他们在作业题目、作业内容、作业形式、作业难易度、作业完成时限等方面都有选择的权利。
可布置些趣味性作业、自编(测验)作业、自主查缺补漏作业、分层矫正作业等。
4.减少“独立性”作业,增加“合作性”作业。
教学中,设计一些,让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相互切磋,共同合作完成的“互动性”作业。
设计一些只有合作才能完成的专题作业,分工协作,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感受集体的力量以及成功所带来的喜悦。
凸显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新型的作业结构中不仅要重视知识的巩固和运用,还要重视学生智能结构的发展,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及思维、创新能力。
(五)加强课程整合讲3个实例:①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得主竟然是一位物理学家。
这折射的正是一种“跨界”现象,蕴含着深意。
“跨界思维”、“跨界研究”已进入国际性的评选范畴。
②爱因斯坦,不仅是科学家,也是数理逻辑学家,还是一位富有人文情怀的思想家,更是一位具有强烈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③清华大学最年轻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之一,2015年国际蛋白质学会“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闫宁说,生物学的发展有赖于化学、物理等学科提供的工具,如此,才会有“结构生物学”之美。
另外,今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刘希娅建议整合课程,减少学科门类,增强课程的实践性、选择性。
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通过集体备课等形式,加强学科内、学科间及课内外课程的整合,因为这三种类型的整合,对儿童的学习生活基本做到了全覆盖,我们要通过课程整合,来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六)转变评价方式我们先来听一个案例:有一个男的,没考上大学,父母就给他找了个老婆结婚了,结婚后就在本村的小学教书。
由于没有经验,不到一周就被学生轰下了讲台。
回到家后,老婆为他擦干了眼泪,安慰说,满肚子的东西,有人倒得出来,有人倒不出来,没必要为这个伤心,也许有更适合你的事情等着你去做。
后来,他外出打工,又被老板轰了回来,因为动作太慢。
这时,老婆对他说,手脚总是有快有慢,别人已经干了很多年了,而你一直在念书,怎么快得了?他又干了很多工作,但无一例外,都半途而废。
然而,每次他沮丧回来时,他老婆从没有抱怨过。
三十多岁时,他凭借一点语言天赋,做了聋哑学校的辅导员。
后来,他又开办了一家残障学校,再后来,他在许多城市开办了残障人用品连锁店,他已经是一个拥有几千万资产的老板了。
有一天,功成名就的他问自己的老婆,是什么原因让你对我那么有信心呢?他老婆说,一块地,不适合种麦子,可以试试种豆子;豆子也长不好的话,可以种瓜果;如果瓜果也不济的话,撒上一些荞麦种子一定能够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