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西汉后期,刘向整理后得33篇,共12国策,定名为《战国策》主要记载了当时谋臣策士的言行,鉴于此书的性质,有人把它归入诸子类。
《孟子》:是先秦诸子散文中儒家学派重要的一部著作,是孟子晚年和弟子万章等人编撰的,全书包括《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书中记载了孟子的言行,反映了他的思想学说(也就是他所提出的仁政思想)。
徐瘦体:由于徐樆和徐陵父子和庾肩吾、庾信父子均以写艳体诗著称,人们遂称这种形式讲究的艳体诗风为“徐瘦体”。
北地三才:北魏至北齐时期,北朝出现了几位比较正统的诗文作家,模仿南朝诗文创作,虽然水平有限,难与南朝相比,但它却标志着北朝文学开始复苏,也迈开了南北文学融合的第一步。基中较著名的是温子昇、邢邵、魏收。号称北地三才。
大历十才子:指中唐大历年间的十位诗人,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津、夏侯审,大历初年他曾在长安参加重要唱和活动,又创作倾向和诗风相近。其中以钱起、卢纶、戴叔伦成就最高。大历诗人创作内容较贫乏,诗风以清丽空灵、省净纤巧为主要特色,相对盛唐,由壮阔变为清秀,由重气势变为重韵味,艺术显得更为精工。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梁萧统所编的《昭明文选》。他收集了东汉末年的一些内容风格相近,而又失去题目的无名氏的五言诗,编在一起,起名为《古诗十九首》。内容大体可以分为四类,一是游子思乡、怀人;二是男女恋情;三是文人士大夫的怀才不遇;四是反映一种颓废心理和一种及时行乐的情绪。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记载自汉高祖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历史。东汉时期最杰出的史传散文。《汉书》先后经过四人之手才完成,分别为班彪、班固、班昭和马续,其主要作者是班固。在体制上承袭《史记》,而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分本纪十二、表八、志十、传七十,共一百篇。
260个《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大汇总
260个《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大汇总1.神话是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时期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以“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公,他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
神话的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
中国在远古时代有过丰富的神话传说,但在中国古典文献中,除了《山海经》等书中记载神话比较集中外,其余则散见于经史子集等各类书中,往往只是片断,有故事情节的不多。
2.《山海经》《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
《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应是由不同时代的巫觋xi、方士根据当时流传的材料编选而成,实际上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
全书共分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内容极其驳杂,除神话传说、宗教祭仪外。
还包括我国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生物等方面的资料。
神话“鲧禹治水”、“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就保存在《山海经》中。
3.神话历史化所谓神话历史化,就是把神话看成是历史传说,通常的做法是把天神下降为人的祖神,并把神话故事当作史实看待,构成了一些虚幻的始祖以及它的发展谱系。
这一文化现象在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史中或多或少都出现过。
这也是中国古代神话之所以散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神话历史化的方法主要是删削和改造。
在我国,神话的历史化在春秋早期就已出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提出“不语怪力乱神”。
4.《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
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
作品内容十分广泛,深刻反映了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录了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
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
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
“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
“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又分大雅和小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2、赋、比、兴:赋:《诗经》在艺术上对后代文学影响最大就是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赋者,敷陈其事物而直言之也”,也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从本质上讲就是直接描绘,直接抒情,直接铺叙;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带比喻性质的一种手法。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引用其它自然现象引起所要咏叹的情感,有进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
如:《关雎》用'雎鸟'的鸣叫起兴,引出诗人即景生情的联想。
3、历史散文:古代的散文是伴随着史官词而出现的,他们记载国家在咸和君主的言行,在其中体现了一定的历史、政治和哲学观点,其记述由简到繁,由质朴无华到略具文采。
现在人看到的就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
4、《春秋》:本是周朝各国史书的通称,我们今天见到的《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
书中按年代记载了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二十四年的重大事件。
相传孔子曾对它加以修订,后来被儒家当作经书。
《春秋》记事简略,不带有文学色彩,在记事的用语和行文中,体现出鲜明的思想倾向。
5、《国语》:是一部按国别记载的史书,约成书于战国初年,是战国早期人根据各国史料编订,以记言为主,书中记载的史实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外交、军事等活动。
其思想倾向于儒家。
书中既尊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
6、《左传》:《左传》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历史着作,原名《左氏春秋》,作者是左丘明,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此外还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名词解释:沈宋体、上官体、初唐四杰、王孟、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大历诗风、大历十才子、花间词派、沉郁顿挫、郊寒岛瘦、韩孟诗派、元白诗派、通江唱和、无题诗、唐传奇、变文、俗讲、诗豪、诗史、诗圣、诗仙、诗囚、五言长城、七绝圣手、晩唐体、西昆体、六一风神一、沈宋体“沈宋”,是初唐武后暑期的宫廷诗人沈佺期、宋之问的合称。
他们所创作的五七言近体诗标志着五七言律体已趋于定型。
所谓“沈宋体”,在当时是指经沈宋诗为规范的、内容多为奉和应制、侍从游宴而形式上对仗工整、平仄谐调、词采精丽的五七言律诗。
代表作如沈的《仙萼亭初成侍宴应制》(五律)、《奉和春日幸望春宫应制》(七律),宋的《麟趾殿侍宴应制》(五律)、《奉和春初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七律)等等。
是律诗的别称。
初唐诗人在诗律方面有很大进展,他们主要在永明体的基础上做了两个工作,一是把四声二元化,二是解决了粘式律的问题,从律句律联到构成律篇,摆脱永明诗人种种病犯说的束缚,创造了一种既有程式约束又留有广阔创造空间的新体诗——律诗。
其中贡献最大的就是沈佺期和宋之问,他们总结了六朝以来声律方面的创作经验,确立了律诗的形式,因此又称律诗为“沈宋体”。
如果说“回忌声病”还只是对沈约“四声八病”说的继承的话,那么,“约句准篇”则属于他们的发展、创造了。
沈宋在当时唱一代宗师,但其所作律诗,在内容上多无可取,即使是写于贬谪途中那些颇具真情实感的作品,也无非叹老嗟贫而已。
在艺术上,除了声律精严、属对工巧之外,他们也只以词采的富艳精丽见长,不足以开一代新风。
二、上官体是唐代诗歌史上第一个以个人命名的诗歌风格称号。
指年间以为代表的宫廷诗风。
以、应制、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
上官仪,初唐贞观诗坛的新秀。
因长于南方寺院中,受南朝文化的熏陶和影响,“文并绮艳”。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全)
诗三百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2、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故又称诗三百。
3、《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
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雅分大雅小雅,颂分周颂、鲁颂、商颂。
4、当时传授诗经的有四家: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苌。
简称齐鲁韩毛四家。
东汉末年,儒学大师郑玄为毛诗做笺,学习毛诗的人渐多,其后三家诗亡,独毛诗得大行于世。
赋比兴1、诗经中的三种表现手法。
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2、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比就是譬喻,兴的意思是借助于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主要是为了引起下文,使诗歌曲折婉转,而不给人突兀的感觉,有时也起比喻的作用。
3、周代民歌的比兴手法的运用,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他可以在极短的篇章里造成动人的境界和形象。
比兴手法在我国诗歌中一直继承发展,是周代民歌对后代文学有重大影响的一面。
周易《盘庚》1、是《尚书》中《商书》里的一篇。
2、尚书是记言的古史,《盘庚》是殷王盘庚迁都前后对世族百官、百姓、庶民的讲话,古奥难懂。
3、《盘庚》中从现实生活经验出发的譬喻都鲜明生动,如因臣民反对迁徙,盘庚对其进行说服,将旧都比作“颠木”,新都比作颠木新生的“由蘖”。
金文1、古代铜器特别是钟鼎彝器上的文字。
一般称为铜器铭文或金文。
2、殷商已有简单铭文,周代日益发展。
3、这些铭文多关于贵族的事功、讼断和赏赐。
因器物的限制,一般不长。
如《散氏盘铭》等。
4、铭文一般为散文,也有韵文。
如《季子白盘铭》。
《春秋》1、《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
2、现今流传的鲁《春秋》是经过孔子修订的。
它极其简括的记载了周王朝、鲁国及其他各国的事件,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凡240年。
3、孔子为维护周王朝奴隶制的统治,主张尊王攘夷,正命定分,巩固王朝最高奴隶统治政权,恢复大一统局面。
4、孔子的政治主张通过《春秋》的谨严书法,表现出来。
但《春秋》记事,语言过于简单,类似于后世的新闻标题,只是片断记录。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文学名词解释提前注明:名词解释是有技巧性的,要交代年代,作者,代表作,文学特征,文学的历史作用等等,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切记不要死记硬背。
熟读文学史,做到烂熟于心,写起来就自由流畅了。
一.先秦:1、六义《毛诗大序》总结了《诗经》的艺术经验,把《周礼春官大师》中的“六诗”说发展为“六义”说。
其云:“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风雅颂是对《诗经》的分类,而赋比兴是对《诗经》表现方法的归纳。
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文大序》“诗有六义”句《疏》中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
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焉,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这就是所谓“六义”的由来。
2、诗三百:《诗经》共有305篇,称为“诗三百”或“诗三百篇”,是举其成数作《诗经》的代称。
到西汉初年,诗三百篇被奉为经典,才尊之为《诗经》。
3、变风、变雅《诗大序》将《风》《小雅》《大雅》各分为正、变。
“正风”“正雅”是两周王朝兴盛时的特点,“变风”“变雅”则是西周王朝衰落之后的作品,所谓“王朝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郑玄《诗谱》将十五国风中的《周南》《召南》列为“正风”,其余十三国均为“变风”。
将《小雅》中《鹿鸣》至《菁菁者x》十六篇,《大雅》中《文王》至《卷阿》十八篇列为“正雅”,认为它们是文王、武王、成王时期的作品,其余则都属“变雅”,认为是西周中衰之后厉、宣、幽三朝的作品。
正变说反映了汉儒将作品与政治,社会历史紧密联系起来加以考察、阐释的批评方法。
4、笙诗:又称“六笙诗”,指《诗经小雅》中的《南X》《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田仪》六篇,有声无辞,据《礼仪》记载,这六篇都以笙奏,故名笙诗。
5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神话: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马克思语),是远古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建安风骨:又称建安风力、汉魏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和蔡琰等人俊爽刚健的诗文风格。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
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是指:汉魏易代之际他们掀起了文人五言诗的创造高潮。
作品既直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而广泛反映了动乱的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又抒发了作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积极进去的精神同时也流露了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
特点是意境宏大,笔调明朗,情感基调慷慨悲凉,语言自然流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色。
●正始之音:又称正始之风。
指魏晋之际竹林七贤等人隐晦批判或消极对待黑暗现世的文学之风。
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
文学史上的“正始文学”是魏明帝青龙元年到司马氏代魏这三十余年的魏末文学。
多表现的思想及成因:1.当时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政治统治黑暗恐怖。
其作品多流露出危机感和幻灭感、表现否定现实的消极反抗思想。
2.玄学风行。
诗歌也反映出深刻的理性思考和人生悲哀。
采用隐晦的写作方式:诗歌多用比兴象征,散文多旁敲侧击。
●太康文学:指西晋立国前四十年左右的文学作品。
代表作家有张载、张华、潘岳、左思、二陆等。
这一时期的文学大潮是趋于浮艳,诗尚雕琢,文崇骈俪,词采绮丽成为诗文的普通特色。
●永明体:又称新体诗。
指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形成的新的诗歌体式。
这种诗把音律声韵与晋宋以来的对偶之风结合起来,注重四声、八病之说,增加了诗歌艺术的形式美,其最重要的特点是讲究对偶和声律,对近体诗(格律诗)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经过周颙著的《四声切韵》、沈约提出的“四声八病”等的发展,最终在永明年间形成,故曰“永明体”。
代表作家有谢脁、何逊、阴铿等。
●宫体诗:又称徐庾体。
是指南北朝时期徐摛、徐陵父子和庾肩吾、庾信父子等人以写闺阁情怀为主要内容的重声律格式、词采丽靡轻艳的文风。
发端于齐梁之际,萧纲时达到全盛。
内容上多写妇女、男女之情,或者咏物游戏、游宴登临。
创作上重声律、求技巧,从咏物走向咏人,刻画精工,细致入微。
名词解释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录了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
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
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
“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
“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又分大雅和小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赋、比、兴赋:《诗经》在艺术上对后代文学影响最大就是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赋者,敷陈其事物而直言之也”,也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从本质上讲就是直接描绘,直接抒情,直接铺叙;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带比喻性质的一种手法。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引用其它自然现象引起所要咏叹的情感,有进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
如:《关雎》用‘雎鸟’的鸣叫起兴,引出诗人即景生情的联想。
历史散文古代的散文是伴随着史官词而出现的,他们记载国家在< xmlnamespace prefix ="st1"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咸和君主的言行,在其中体现了一定的历史、政治和哲学观点,其记述由简到繁,由质朴无华到略具文采。
现在人看到的就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
《春秋》相传孔子曾对它加以修订,以记事为主,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先秦时期鲁国的编年史,书中按时代顺序记载了春秋时期的重大事件,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共242年的史事。
它对后代的散文有不小的影响。
《国语》是一部按国别记载的史书,约成书于战国初年,是战国早期人根据各国史料编订,以记言为主,书中记载的史实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外交、军事等活动。
其思想倾向于儒家。
书中既尊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
《左传》《左传》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历史著作,原名《左氏春秋》,作者是左丘明,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此外还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第一章上古文学1、《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
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第二章《诗经》1、《诗三百》:在先秦时称“诗”或“诗三百”。
《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
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
2、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
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
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
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
比即比喻或比拟。
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3、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
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
《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4、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
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1、今古文《尚书》:汉代,《尚书》始有今古文之分。
汉文帝时晁错根据伏胜记诵所整理的28篇《尚书》,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称《今文尚书》。
汉武帝时,曲阜孔壁中又发现一种用战国古文字写成的本子,称《古文尚书》,它比《今文尚书》多16篇。
此书到西晋末因战乱丢失。
2、春秋三传: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三部书的合称。
袁行霈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注:个人观点,非标准答案.大家可以根据自己地见解加以润色.其实名词解释要求没那么严苛,只要答出要点就可以了.)1、原始歌谣原始歌谣是初民们口耳相传地,比较接近原始形态地,质朴地歌谣.由于年代久远和当时没有文字记载,很少能够保存下来,只能在后代地典籍中偶尔能够找到.原始歌谣通常以劳动为主题,形式上以二言为主,诗、乐、舞地结合是其重要特征.b5E2R。
2、上古神话上古神话是先民们在劳动过程中对不能理解地自然、社会、人际现象做出地解释,是经过幻想加工地现实生活.表现了初民对宇宙自然、人类自身及诸种文化现象地起源以及当时世间秩序地理解;表现了初民们解释、征服自然地愿望.p1Ean。
3、《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汉代时始被奉为经典.全书篇,另有篇笙诗.可能由周王朝地乐官收集整理,囊括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地作品,完成非一时,经手也非一人.最后编订成书,大约在公元前世纪.DXDiT。
4、赋比兴赋比兴地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地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地基本手法.赋就是铺陈直述,平铺直述地表达诗人感情;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兴是触物兴词,多在篇章开头.三者之中,赋是基础.RTCrp。
5、赋诗言志《诗经》编成后,各诸侯国在政治、外交活动中以“诗”酬酢应答,出使专对.以赋诗来表情达意,称引“诗句”来讽谏劝诫、评论抒情.在上层人际交往中是十分普遍地现象.5PCzV。
6、《尚书》《尚书》是商周史料地汇编,以记言为主.由《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构成.文字古奥典雅,语言技巧超过了同时期地甲骨卜辞和铜鼎铭文,而且这些文诰都是独立成篇,有完整地文本结构和文体形态,对先秦历史叙事散文地成熟有直接影响.jLBHr。
7、《春秋》《春秋》是鲁国编年体史书,经过孔子修订.记述了从鲁隐公元年(前)到哀公十四年(前)之间地历史.其记事简而有法,却并非真正意义上地叙事散文.被司马迁成为“礼义之大宗”xHAQX。
中国古代文学史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神话:原始人类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的虚妄反应。
是人们对现实生活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以为的解释和描述,是用浪漫主义手法集体创作的口头文学。
传说:以一定的事实和历史人物为基础,通过幻想进行加工充实,带有史实影子的。
有文学和历史双重性质的口头故事。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时间的诗歌305篇,它在先秦时被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初,被奉为经典,称为《诗经》风雅颂:“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
“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
雅又分为小雅、大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赋比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方式。
它可以是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还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一般说就是比喻。
3.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
兴与诗歌情思相关时,一般会起到烘托或与诗歌意义发生某种联系的作用,起到起韵的作用。
《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文集。
它是以记言为主的古史。
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4部分,《尚书》在先秦时称为《书》,汉人始称之为《尚书》,即上古之书,又被称为《书经》。
《尚书》在时间跨度上与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相近。
《尚书》文字古奥典雅,语言技巧超过了甲骨卜辞和铭文,而且《尚书》的文诰都是单独成篇,有完整的结构。
《尚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儒家的五经之一,对先秦历史叙事散文有着重要影响。
《春秋》与微言大义:《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步编年体断代史书,以言为经,事为纬,以记事为主的史书,为后世编年体史书之先河。
记录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14年历史,经孔编订。
鲁国历史按时间顺序编排历史事件。
思想倾向:维护周礼。
微言大义:是指《春秋》中体现出的大义“夫子后而微言绝,七十率而大义乖”。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中国古代文学史是指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和变迁进行研究和总结的学科。
它通过对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文学思想以及文学流派的分析和归纳,旨在揭示中国古代文学的演变规律和内在特点,以及其与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关系。
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研究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当时文学已经成为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并且有人开始对文学作品进行分类和评价。
然而,真正系统的中国古代文学史研究始于20世纪初的现代汉学,之后经过几代学者的努力,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研究框架和方法体系。
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涵盖了从先秦时期到明清时期的两千多年时间里所产生的文学作品。
古代文学史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文体的作品,以及与这些作品相关的文学批评、文学理论等方面。
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及其创作背景的研究,可以反映出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变化和演进,从而使人们更好地认识古代中国社会和文化。
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不同的时期,每个时期都有其特定的文学风格和主题。
例如,先秦时期的《诗经》是中国最早的文学文本之一,以其深刻的民间情感和朴素的语言风格而闻名,成为后世文人的经典之作。
而唐代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鼎盛时期,盛产了大量优秀的诗人和诗作,如杜牧、李白等。
宋元时期则以散文的繁荣为特点,出现了很多优秀的散文创作,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吴伟业的《岳阳楼记》等。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研究中,还需要特别关注文学思想和文学批评的发展。
文学思想是指作家和文艺理论家对文学创作和文学作品的思考和观点。
一些重要的文学思想,如“文以载道”、“兴白被黑”等,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了后世文学创作的重要理论依据。
文学批评则是对文学作品进行评价和分析的一种方法和手段,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文学史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和变迁的一门学科,通过对文学作品、文学思想和文学批评的研究,揭示了古代文学的演变规律和内在特点,对于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
沉郁顿挫都是指感情而言。
“沉郁”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之意,主要是指感情的力度、浓度、深度,侧重于“意”“思想”。
“顿挫”有抑扬顿挫、句断意连、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的层次、节奏,侧重于“法”“表现”。
沉郁顿挫之间有紧密联系,是指感情特别充沛身后而又无法一下子倾吐出来,仿佛有东西梗塞其间,几经反复终于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杜甫的沉郁顿挫风格和他的经历、思想,特别是美学观有密切的关系,杜甫诗歌歌咏的主题是忧国忧民,安史之乱后,诗人的忧愤更加广阔,因此在其诗歌立意上必然导致“沉郁”风格。
其次,诗人在诗歌创作上很自负,但是政治思想受到压抑,美学思想开始转变。
其典型作品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宋徽宗初年,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把以黄庭坚、陈师道为首的诗歌流派取名为“江西诗派”。
并尊黄庭坚为首,下列25人。
这派诗人学习杜甫,主张点铁成金、夺胎换骨法,讲究篇章字句的安排、锤炼,主张无一字无来处,多用典,多用拗句,诗风奇峭瘦硬。
元代方回提出了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即以杜甫为江西诗派之祖,而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称为诗派之“宗”。
以学问为诗。
:和辛弃疾同时或稍晚的一些词人,他们深受辛弃疾的影响,走上与辛弃疾大致相同的创作道路,其词作的思想倾向、风格和情调都与辛词相近,从而形成南宋中、晚期声势浩大的爱国词派。
辛派词人不下数十人,其中较重要的有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等苏轼改不了心直口快,敢于坦诚相言的习性,写诗对新法实施过程中暴露的弊端进行讽谏,遭新党小人陷害,引发此案,苏轼坐了4个月牢。
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
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
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此案前后苏轼词风不同。
北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中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
又由于他当时是文坛的领袖,苏轼的诗词在社会上传播对新政的推行很不利。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注:个人观点,非标准答案。
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见解加以润色。
其实名词解释要求没那么严苛,只要答出要点就可以了。
)1、原始歌谣原始歌谣是初民们口耳相传的,比较接近原始形态的,质朴的歌谣。
由于年代久远和当时没有文字记载,很少能够保存下来,只能在后代的典籍中偶尔能够找到。
原始歌谣通常以劳动为主题,形式上以二言为主,诗、乐、舞的结合是其重要特征。
2、上古神话上古神话是先民们在劳动过程中对不能理解的自然、社会、人际现象做出的解释,是经过幻想加工的现实生活。
表现了初民对宇宙自然、人类自身及诸种文化现象的起源以及当时世间秩序的理解;表现了初民们解释、征服自然的愿望。
3、《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
汉代时始被奉为经典。
全书305篇,另有6篇笙诗。
可能由周王朝的乐官收集整理,囊括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完成非一时,经手也非一人。
最后编订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
4、赋比兴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赋就是铺陈直述,平铺直述地表达诗人感情;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兴是触物兴词,多在篇章开头。
三者之中,赋是基础。
5、赋诗言志《诗经》编成后,各诸侯国在政治、外交活动中以“诗”酬酢应答,出使专对。
以赋诗来表情达意,称引“诗句”来讽谏劝诫、评论抒情。
在上层人际交往中是十分普遍的现象。
6、《尚书》《尚书》是商周史料的汇编,以记言为主。
由《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构成。
文字古奥典雅,语言技巧超过了同时期的甲骨卜辞和铜鼎铭文,而且这些文诰都是独立成篇,有完整的文本结构和文体形态,对先秦历史叙事散文的成熟有直接影响。
7、《春秋》《春秋》是鲁国编年体史书,经过孔子修订。
记述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到哀公十四年(前481)之间的历史。
其记事简而有法,却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叙事散文。
被司马迁成为“礼义之大宗”8、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三部历史散文都是为阐述《春秋》经典而作的编年体史书,合称春秋三传。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1.风、雅、颂——《诗经》六义之三,《诗经》也就由风、雅、颂三部分组。
成。
其本质上一种音乐的分类,由音乐而得名。
“风”的意思是“乐调”,《诗经》中“风”包括十五“国风”。
即: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这十五个地方音乐演奏乐歌。
有诗一百六十篇;“雅”就是表现王朝正统内容的乐歌,分为“大雅”“小雅”。
大雅多颂美,小雅多怨刺。
有诗一百零五首;“颂”是用于宗庙祭祀得舞曲乐歌,分为“周颂”“鲁颂”“商颂”,有诗四十篇。
2.《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作者不详,司马迁认为是鲁人左丘明。
其成书约在战国初年,是一部编年体史书。
《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记载了255年的历史。
此外还附录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
《左传》详细记载了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军事、文化、外交等诸方面的活动,真实描写了当时从天子衰微、诸侯争霸到诸侯衰落、大夫专权的重大历史变迁,再现了重大历史事件及有关的诸侯、卿大夫等各类人物的活动。
3.《战国策》——一部战国时期史料汇编,其作者并非一人。
西汉后期刘向整理得文三十三篇,按国别分为十二国策,定其名为《战国策》。
记载了自战国初年至秦灭六国前二百四十年间的部分历史。
书中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言行,映现着当时政治,外交上重大事件和纷纭复杂的历史。
其思想内容主要是重士尚利,重权借。
此书在文学上有较高成就:善于运用寓言和比喻说理,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叙事说理气势奔放、语言流畅,对后世散文、辞赋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前人称其为“辨丽横肆,亦文辞之最。
”4.诸子散文——战国诸子百家的散文。
战国时期,由于周天子权威不复存在,多个政治中心并存使得不同学说得以自由发展。
于是,出现了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纵横家、农家、杂家、小说家等众多学派,形成了诸子百家。
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大胆发表各自的观点,个性鲜明,针贬时弊,推动了各国政治文化的发展。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1.宋初诗坛诗派林立,主要有“白体”、“西昆体”、“晚唐体”,合称宋初“三体”诗。
2.西昆体是北宋初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
其特点是专从形式上模拟李商隐,追求词藻,堆砌典故。
代表作者有杨亿、刘筠、钱惟演等人。
因他们曾相互唱和,由杨亿编成《西昆酬唱集》,故名。
欧阳修《六一诗话》谓:“盖自杨、刘唱和,《西昆集》行,后进学、者争效之,风雅一变,谓之昆体。
”“西昆体”写作作风,也表现于骈文及其它文的写作上。
3.六一风神是欧阳修散文的美学风格,他的散文措辞平易,不用古奥的文字,用词造句精炼而有变化,条达疏畅、切近自然。
自然地叙事、自然地抒怀,在看似漫不经心的行文中,使读者慢慢地从寻常的叙说中体悟出难以言传的高远境界。
标志着他的散文从崇尚骨力到倾心于风神姿态,从阳刚到阴柔的转变。
其本质是散文的诗化和情感上的外显。
另外,文章结构层次上极吞吐往复、参差离合之致,语言层次上平易自然,都是“六一风神”的要素。
4.江西诗派是北宋末的一个文学流派。
根据吕本中的《江南诗社宗派图》,自黄庭坚以下,列陈师道,潘大临,谢逸、洪刍等二十五人,“以为法嗣”。
因黄庭坚及二十五人中有不少人都是江西人,诗歌创作作风基本一致,故称江西诗派。
江西派诗人论诗,崇尚瘦硬风格,要求字字有来历,提倡“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法。
5.王荆公体即“半山诗”或“半山绝句”,指王安石晚年的诗歌创作。
其特点是重炼意又重修辞,在用事、造语、炼字等方面煞费苦心,即新奇工巧又含蓄深婉,主要载体是其晚期雅丽精绝的绝句。
6.元人方回撰《瀛奎律髓》崇奉江西诗派,提倡一祖三宗之说,以杜甫为一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三宗。
7.《西昆酬唱集》为北宋杨亿编,为杨亿、刘筠、钱惟演和李宗谔等十七人在宋真宗景德年间的唱和诗集,以五七言律诗为主。
8.杨万里创作的诗歌,被称为“诚斋体”,在当时影响很大,成为南宋诗风转变的一个关键。
其特点是以日常生活中的小情趣为题,写得活泼自然、风趣诙谐,改变了以往宋诗瘦硬生涩的旧路,开辟了新的诗风。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
⏹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神话——一般的说,神话就是关于神的故事。
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诗经》——《诗经》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全书共305篇,按音乐的不同划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成书于春秋中期,反映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将近500年的社会状况。
它在先秦只称“诗”或“诗三百”,到汉代才被称为“诗经”。
⏹《诗三百》——即《诗经》。
《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
《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
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采诗说——关于《诗经》的收集,汉代学者有采诗的说。
认为周代有采诗制度,周王朝及各诸候国的乐官到民间采集诗歌,借以了解民情。
现在一般认为,《诗经》中《国风》的大部分可能是通过采诗的途径汇集起来的。
⏹献诗说——“献诗”的说法比较早,产生于先秦时期,所献之诗主要来自公卿列士的献诗,公卿列士通过献诗的方式进行讽谏或赞颂。
⏹删诗说——汉代有“孔子删诗”的说法,司马迁的《史记》首发此说。
认为《诗经》原有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复,取可施于礼仪”,删定为三百五篇。
现代学者一般认为,孔子删诗说不够可靠。
⏹弃妇诗——是被丈夫无情抛弃的妇女的咏唱,反映了女性社会地位的底下及命运的不幸,其中以《谷风》、《氓》二首为最知名。
⏹《豳风·七月》——《诗经》中著名的农事诗。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名词解释:沈宋体、上官体、初唐四杰、王孟、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大历诗风、大历十才子、花间词派、沉郁顿挫、郊寒岛瘦、韩孟诗派、元白诗派、通江唱和、无题诗、唐传奇、变文、俗讲、诗豪、诗史、诗圣、诗仙、诗囚、五言长城、七绝圣手、晩唐体、西昆体、六一风神一、沈宋体“沈宋”,是初唐武后暑期的宫廷诗人沈佺期、宋之问的合称。
他们所创作的五七言近体诗标志着五七言律体已趋于定型。
所谓“沈宋体”,在当时是指经沈宋诗为规范的、内容多为奉和应制、侍从游宴而形式上对仗工整、平仄谐调、词采精丽的五七言律诗。
代表作如沈的《仙萼亭初成侍宴应制》(五律)、《奉和春日幸望春宫应制》(七律),宋的《麟趾殿侍宴应制》(五律)、《奉和春初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七律)等等。
是律诗的别称。
初唐诗人在诗律方面有很大进展,他们主要在永明体的基础上做了两个工作,一是把四声二元化,二是解决了粘式律的问题,从律句律联到构成律篇,摆脱永明诗人种种病犯说的束缚,创造了一种既有程式约束又留有广阔创造空间的新体诗——律诗。
其中贡献最大的就是沈佺期和宋之问,他们总结了六朝以来声律方面的创作经验,确立了律诗的形式,因此又称律诗为“沈宋体”。
如果说“回忌声病”还只是对沈约“四声八病”说的继承的话,那么,“约句准篇”则属于他们的发展、创造了。
沈宋在当时唱一代宗师,但其所作律诗,在内容上多无可取,即使是写于贬谪途中那些颇具真情实感的作品,也无非叹老嗟贫而已。
在艺术上,除了声律精严、属对工巧之外,他们也只以词采的富艳精丽见长,不足以开一代新风。
二、上官体是唐代诗歌史上第一个以个人命名的诗歌风格称号。
指唐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
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
上官仪,初唐贞观诗坛的新秀。
因长于南方寺院中,受南朝文化的熏陶和宫体诗影响,“文并绮艳”。
擅五言,格律工整,内容多为应制奉命之作,歌功颂德,粉饰升平,形式上追求程式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文学名词解释提前注明:名词解释是有技巧性的,要交代年代,作者,代表作,文学特征,文学的历史作用等等,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切记不要死记硬背。
熟读文学史,做到烂熟于心,写起来就自由流畅了。
一.先秦:1、六义《毛诗大序》总结了《诗经》的艺术经验,把《周礼春官大师》中的“六诗”说发展为“六义”说。
其云:“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风雅颂是对《诗经》的分类,而赋比兴是对《诗经》表现方法的归纳。
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文大序》“诗有六义”句《疏》中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
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焉,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这就是所谓“六义”的由来。
2、诗三百:《诗经》共有305篇,称为“诗三百”或“诗三百篇”,是举其成数作《诗经》的代称。
到西汉初年,诗三百篇被奉为经典,才尊之为《诗经》。
3、变风、变雅《诗大序》将《风》《小雅》《大雅》各分为正、变。
“正风”“正雅”是两周王朝兴盛时的特点,“变风”“变雅”则是西周王朝衰落之后的作品,所谓“王朝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郑玄《诗谱》将十五国风中的《周南》《召南》列为“正风”,其余十三国均为“变风”。
将《小雅》中《鹿鸣》至《菁菁者x》十六篇,《大雅》中《文王》至《卷阿》十八篇列为“正雅”,认为它们是文王、武王、成王时期的作品,其余则都属“变雅”,认为是西周中衰之后厉、宣、幽三朝的作品。
正变说反映了汉儒将作品与政治,社会历史紧密联系起来加以考察、阐释的批评方法。
4、笙诗:又称“六笙诗”,指《诗经小雅》中的《南X》《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田仪》六篇,有声无辞,据《礼仪》记载,这六篇都以笙奏,故名笙诗。
5、神话: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马克思语),是远古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
它通常以神为主人公,包括自然神和神话了的英雄人物。
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
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我国古代有丰富的神话,但保存下来的极少,主要见于《山海经》《淮南子》等。
6、风雅颂这是《诗经》内容的分类,最早见于《荀子儒效》。
“风”也称“国风”,“风”是乐歌曲调的意思,“国风”包括周南、召南,卫、王等十五个地区的乐歌,共一百六十篇。
“雅”是王畿附近的乐曲名称,包括“大雅”“小雅”两部分,“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共一百零五篇。
“颂”分为“国颂”三十一篇,“鲁颂”四篇,“商颂”五篇,共四十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风雅颂分类的依据,主要有音别和义别两说:1、从音乐角度划分:郑樵“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昆虫草木略序》);2、从内容体裁角度划分,《毛诗序》云:“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行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音乐特点的形成,与其用途和地域的特点也密切相关,而不同特点的音乐,应用场合也不同,风雅颂最初只是一种音乐分类,在流传中,也有了内容的区别。
7、赋、比、兴是后人研究《诗经》时总结出来的三种艺术表现方法,与风雅颂合成为诗之“六义”。
朱熹《诗集传》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简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赋比兴是《诗经》广泛运用的形象化手法,对后世诗歌影响深远,成为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三种基本的艺术表现形式。
8、大、小雅《毛诗序》说“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孔颖达疏则云:“诗人歌其大事,制为大体,述其小事,制为小体,体有大小,故分为二焉”。
大雅31篇是西周的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初期,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
小雅共74篇,除少数篇目可能是东周作品外,其余都是西周晚期的作品,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
(大约其音乐特点和应用场合都有些区别。
)9、四家诗:《诗经》虽遭秦火焚毁,但由于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得以保存。
至汉复得流传,当时传授《诗经》的有四家,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苌。
或取国名,或取姓氏,而简称齐、鲁、韩、毛四家。
齐鲁韩三家武帝时已立官学,毛诗晚出,未得之。
毛氏说诗,事实多联系《左传》,训诂多同于《尔雅》,称为古文,其余三家则称为今文。
自东汉末年,儒家大师郑玄为毛诗作笺,学习毛诗的人逐渐增多,其后三家先后亡佚,今本《诗经》就是毛诗,独行于世。
注:打X的地方,我不会打。
:)10、尚书《尚书》意为“上古之书”,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作品的汇编。
春秋战国时称《书》,到了汉代,才改称《尚书》。
儒家尊之为经典,故又称《书经》。
《尚书》据说原有一百篇,秦火之后,汉初仅搜集到二十九篇(伏生传书),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定,称为《今文尚书》。
汉景帝时,从孔子故宅中发现用古文字写的《尚书》,称之为《古文尚书》,比今文多出六十篇,不久亡佚。
东晋人梅x伪造《古文尚书》二十五篇,又从今文尚书中折出33篇,流传至今,连同原来的《今文尚书》共58篇,也称《古文尚书》。
《尚书》包括虞、周、夏商书。
《虞书》《夏书》非虞夏时作,是后代儒家根据古代传闻编写的假托之作。
11、春秋三传:解释和补注《春秋》的三部历史著作,《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的合称,又简称《三传》。
《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相传作者为左丘明,难以考证。
《公羊传》又称《春秋公羊传》或《公羊春秋》,作者是齐人公羊高,《谷梁传》又名《春秋谷梁传》或《谷梁春秋》,作者是鲁人谷梁赤,《三传》中《左转》的成就最高,《公羊传》和《谷梁传》侧重阐发《春秋》经义,叙事较少,以议论为主。
二书文学价值不能与《左传》并论,但在经学史、思想史、学术史上都有深远影响。
12、春秋笔法:原指《春秋》作者以“一字”“寓褒贬,别善恶”来表明尊王攘夷,正名定分的思想倾向的写作方法。
春秋笔法言简意赅,委婉含蓄,用于准确,浅显平实,表现出修辞学的发展,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很大影响,但其“为尊者讳,为亲者讳”的严格的倾向性,也产生了消极作用,后来,人们把文笔含蓄蕴藉,带有所谓“微言大义”并暗寓褒贬的文字,也称为春秋笔法。
13、楚辞:楚辞之名,始见于西汉武帝之时,其本义是指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场”(宋黄伯恩《翼骚序》),在形式上与北方诗歌有较大的区别。
它突破了《诗经》四言为主的句式以六字为基本句式,并大量运用语气词“兮”,形式自由,句式多变,极富表现力,表现楚国的风俗民情,又吸收楚地许多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浪漫主义情调。
西汉末,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汉代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书名即题作《楚辞》。
另外,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
汉代人还普遍吧楚辞称为“赋”。
(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它是《诗经》三百篇以后的一种新诗体。
)注:名词解释部分也需要阐述历史沿革,等等,其中一定要交代清楚。
注意一下。
14、九歌:《九歌》本是古代乐歌,据说它是启从天上偷来的。
《楚辞》中的《九歌》是屈原在民间祀神乐歌的基础上,为朝廷举行大规模祀典所作的祭歌,并取古代乐歌为名。
《九歌》中共有十一篇,与题目所示的“九”不合,历代学者多有解释,最后一篇《礼魂》是送神之曲,为各篇所通用,其余每篇各主祀一神。
《九歌》充满浪漫气息,想象优美而丰富,和民歌有血缘关系。
15、九章:《九章》是屈原所作的一组抒情诗歌的总称,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等九篇作品。
“九章”之名大约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订屈原作品时所加上的。
《九章》的内容与《离骚》基本接近,主要是叙述身世和遭遇,较之《离骚》具有更多的纪实性。
艺术上主要采取直接铺叙,反复抒写的手法,所表现的较为直接奔放,浪漫色彩则略逊于《离骚》。
16、山海经:我国一部最古的地理书,主要记载古代传说中的地理知识,成书于春秋、战国之时,秦汉间又有附益。
现有晋郭璞注本,全书共十八卷,约三万一千字。
书中记述各地山川、道里、部落、物产、民俗等情况,多及异物灵怪,充满了神奇色彩,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的宝库。
17、淮南子:是西汉皇室贵族淮南子刘安招门客编成,共21篇,十几万字。
是两汉一部大著述。
原称《淮南鸿烈》,“鸿”是广大之意,“烈”是光明之意,作者自以为此书包含广大光明的道理,可出于诸子百家之上,为汉代治国法典,实际是以道家思想为主而杂以孔、墨、申、韩之说,是汉初黄老思想的继续,多用历史、神话、传说故事来说理,具有很强的文学色彩。
18、楚辞章句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完成的《楚辞》注本,西汉成帝时,刘向辑“楚辞”十六卷二十五篇,东汉王逸增入已作《七思》一篇,或《楚辞章句》十七卷,并为之作注,在资料训诂方面,多有依据。
保存了不少汉代的旧说。
19、风骚《诗经》和《楚辞》代称,《国风》和《离骚》分别是《诗经》和《楚辞》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两座高峰,成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两种不同的创作方法和艺术流派的典范。
“风骚”的优良传统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极为深远。
20、百家争鸣这是对春秋战国时代思想学术界相互论辩和驳难的概况说法。
“百家”是对当时各个学术流派的总称。
当时诸子百家展开了激烈的论争,他们纷纷著书立说,提出不同的政治主张和学术观点,正所谓“百家竞起”“九流互作”,形成了处士横议的局面。
在诸子百家中,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有名的有儒、道、阴阳、名、法、墨、纵横、杂、农、小说等十家,各家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有儒家的孔子孟子,道家的老子庄子,墨家的墨子,法家的韩非子等。
21、庄骚《庄子》和《楚辞》的并称,语出唐代韩愈的《进学解》。
《庄子》是我国第一部体现浪漫主义风格的散文著作,与屈原《楚辞》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有其相似之处,故庄骚并称。
22、寓言寓言是采用虚构假设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化来来寄寓某种事理的一种文学样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