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新中国十七年的戏剧创作
第五讲,十七年时期的戏剧
《茶馆》是当代话剧的经典作品。创 作于1957年,一直到1979年,人们才 认识到它的价值。1980年《茶馆》应 邀到西欧演出,被西欧戏剧界人士誉 为“远东戏剧的奇迹”,西德曼海姆 民族剧院为《茶馆》的演出升起了五 星红旗;1983年《茶馆》在美国演出 ,被美国人誉为中国的《推销员之死 》(美国剧作家阿瑟•密勒的名作) ,轰动了美国。
小人物的塑造。老舍对小人物 的书写总是充满了人情味,笔 端蘸满了感情。从生活本身学 习到的个性气质又铸就了老舍 饱含忧患的气节。 王利发,秦仲义,常四爷。
王利发:贯穿全剧的中心人物。 “我按着我父亲遗留下的老办法 ,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喜欢 ,就不会出大岔子。” 精明、干练、善于经营。
三、历史剧
1958-1962年间,出现了一个历史 剧创作的高潮。如郭沫若的《蔡文 姬》、,田汉的《关汉卿》、《文 成公主》,曹禺的《胆剑篇》等。 其主要内容表现为:一是为历史人 物翻案;二是以发掘历史精神鼓舞 今人;三是总结历史经验以警后人 ;四是歌颂历史人物。
不过这一时期,包括戏剧在内 的文学与政治的紧密联系是一 个历史现象。剧作家和政治的 配合并非完全是被动的,甚至 满怀热情。但是,《关汉卿》 《蔡文姬》《胆剑篇》等呈现 出的精神价值,是积极且富有 生命力的。
五、社会主义教育剧
1962年,毛泽东要求“千 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由 此开展的“社会主义教育运 动”。戏剧领域出现配合的 “社会主义教育剧。”
《千万不要忘记》:丁少纯与姚 玉娟。 《霓虹灯下的哨兵》: 老K等特务与革命八连之间破坏 与保卫上海; 八连三排排长陈喜为焦点的革命 队伍中的腐蚀与反腐蚀的内部斗 争。
5.1“十七年”话剧创作概述
5.1“十七年”话剧创作概述
《十七年》是由蔡庆贤执导的充满激情的黑白话剧。
由陈等演员阵容组成的话剧,以“抗日战争”为题材,向中国的历史致敬。
该剧的主要历史背景是抗日战争(1937-1945)时期的中国,即“抗战第一年”。
故事叙述胡三(译:李URL)返乡参加家乡传统庆典时,回顾了自己抗日战争期间经
历的挣扎。
他回忆起当年自己与战友一起在关河守卫国境,见证了上头部队及无知村民一
起奋斗抗击外敌的汗水、眼泪和血液,也深刻反思和纪念了抗日战争时期的这些英烈们。
这部话剧描绘出的不仅仅是一个血淋淋的人间战场,而是将对历史的回忆和思考有机
地安排在了人物之间的精彩对话中,丰富了整部剧的感人情节,也把观众带入到过去的征
战地,让观众痛心的感受到当年的战地抗战的艰辛。
《十七年》是一部励志的话剧作品,它激发了人们抗击外敌的精神,唤起人们对中国
历史、文化与英烈们的牺牲精神深深的思念。
本剧让观众深刻感受到无论经历什么样的困
难和逆境,中国总是能拿出令人振奋的抗敌精神,让英雄之心在困难和挫折的滚滚红尘中
永远绽放光芒。
当代文学史:第五章 十七年时期的散文和话剧
❖《燕山夜话》:《北京晚报》专栏(马 南邨——邓拓)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艺术散文第二次崛起
❖ 杨朔:《茶花赋》、《樱花雨》、 《雪浪花》
❖ 刘白羽:《长江三日》、《红玛 瑙》、《樱花漫记》
❖ 秦牧:《花城》、《古战场春晓》 ❖ 吴伯萧:《记一辆纺车》、《菜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主要作品
❖《秦牧杂文》(1947)
❖《星下集》、《贝壳集》、 《花城》、《潮汐和船》、 《艺海拾贝》(50、60年代)
❖《长街灯语》、《花蜜与蜂
刺》、《晴窗晨笔》等(80年
代)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知识小品型散文
❖ 知识性 ❖ 哲理性 ❖ 趣味性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散文名篇
❖《古战场春晓》 ❖《土地》 ❖《潮汐和船》 ❖《花城》 ❖《社稷坛抒情》
❖ 革命的哲理和革命的人生哲学 ❖ 情感空间广阔,气势宏伟 ❖ 语言色彩绚丽,注重夸饰形容
(色彩)和铺叙排比(气势) ❖ 总体风格:粗放、雄健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散文名篇
❖《日出》 ❖《长江三日》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刘白羽散文的缺憾
❖ 主题重复与单调 ❖ 政治宣传式的思维模式 ❖ 语言放纵繁冗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艺术散文的第一次崛起
❖ 老舍《养花》 ❖ 杨朔《香山红叶》 ❖ 秦牧《社稷坛抒情》 ❖ 魏巍《我的老师》 ❖ 丰子恺《庐山真面》 ❖ 姚雪垠《惠泉吃茶记》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杂文
❖ 马铁丁:《思想杂谈》 ❖ 巴人:《况钟的笔》 ❖ 任晦:《废名论存疑》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长短录》:《人民日报》专栏(夏衍、 唐弢、吴晗、孟超、廖沫沙)
课件6第五章 十七年的戏
“公开文学中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的最后表
露。”
——陈思和
三、老舍的戏剧
1、建国后老舍的创作: 主要是戏剧,有二十多部,水平良莠不齐。 显示了老舍试图紧跟时代而又力不从心的 无奈与尴尬。
2、《茶馆》(三幕剧)
(1)主要内容:通过裕 泰茶馆的兴衰,为旧时代 唱出了一曲挽歌。
(2)艺术特点:
是不能巩固的。”
3、总结: 这两部作品是作者现实理想的寄托,借对历史
上英雄人物的描写与赞美,曲折地表达对新政
权及其领导者的颂扬。 郭沫若:“在我的生活中,同蔡文姬有过类似 的经历,相近的感情”,“蔡文姬就是我!— —是照着我写的。”
2、曹禺的戏剧
(1)历史剧《胆剑篇》、 《胆剑篇》:侵略与反侵略、兴
《王昭君》:赋历史题材
以现实意义。
国与亡国。 《王昭君》:民族团结政策; 王昭君:“和亲使者”“喜美人” 的时代内涵——明大理、识大体
的民族友谊的传播睹科学家用细菌
杀人的事实引起的思想上的改变, 来阐释知识分子与政治的关系,突 出知识分子必须改造思想的主题。
(2)人物:郭家林、王秀娥、童亚男、王必好……
三、结局及评价
“第四种剧本”的产生得益于“百花时代”相对宽松的文 学环境。在主旨的传达与矛盾冲突的解决上还留有时代的 印记,但在“干预生活”,如何表现人性上迈出了积极探
索的脚步。
1989年中国戏剧社出版《三个剧本 二十年论争》作为对
“第四种剧本”的纪念与重新评价。
第五章 十七年的戏剧创作
第一节 历史剧创作
第二节 “第四种剧本”
第一节 历史剧创作
一、时代共名的“古为今用”——郭沫若、 曹禺等的戏剧创作。 二、田汉的《关汉卿》:知识分子英雄形象 的再现。 三、老舍的戏剧 。
5第五章 十七年戏剧创作
三〈龙须沟〉简要分析(以电影情节为依据) • 1.新旧不同时代的沟。(旧政府如何对 待沟,新政府如何对待,结果怎么样, 说明了什么问题 • 2.新旧不同时代的人。(旧时代把好人 变成疯子,新时代把疯子变成有用的人) • 3.选材的典型性上面,选取了一个最穷 的贫民窟旁边的几户人家做对象)
第三节 田汉和《关汉卿》
二、《茶馆》分析
• 1.三个时代的演绎 • 《茶馆》生动而精练的描绘了三个时 代,它们分别是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晚 清末年、辛亥革命失败后的军阀混战 时期、抗战胜利后的国民党统治的国 统区,作者通过三个贯穿始终的人物 王利发、秦仲义、常四爷将这三个时 代联系了起来。
2.三种人物的叙事方式
• 主要人物贯穿始终(王利发、秦仲义、 常四爷)等 • 次要人物父子相承(小刘麻子、小唐铁 嘴)等 • 其他人物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太监、 打手、和事老等等)
三十七年戏剧创作的分类王炼枯木逢春创作契机来自毛泽东送瘟神贾六的雷锋三所谓干预生活的作品所谓第四种剧本是评论界对那些并非概念化地表现工农兵生活以及除表现工农兵生活之外还描写了工农干部知识分子等家庭生活感情生活等剧本的称谓
第五章 十七年诗歌创作
第一节 十七年戏剧创作概述
一、关于“戏剧”
本章的题目应该是十七年话剧创作。
• 2.再次出现了大量的作品 • 不足:这次高潮到了后期,当中已经开始有追 求“高大全”任务的倾向,而且题材也越发单 一,又走向了所谓的“重大题材”,在手法上 走阶级路线。这些成为以后的文化大革命的一 个前奏。
三、十七年戏剧创作的分类
• • • • • • • • (一)反映生产和建设的作品 作品有: 老舍《龙须沟》《方珍珠》《春华秋实》 曹禺《明朗的天》(反映知识分子思想改造) 崔德英《刘莲英》 夏衍《考验》 胡丹沸《春暖花开》 王炼《枯木逢春》(创作契机来自毛泽东 《送瘟神》)
第五章十七年戏剧
2、人物性格刻画得饱满,人物各有自己的性 格、模样、生活、思想,且与龙须沟有密 切联系,没有精彩的故事情节靠人物支撑 作品。
《茶馆》
《茶馆》
《霓虹灯下的哨兵》
十七年戏剧的经典作品,1963年发表 军事题材作品,描写大部队在城市中的生活
(南京路八连) 两条线索:虚写连队中暗藏国民党特务试图
腐蚀连队 实写战士进城后的思想斗争
矛盾冲突:资产阶级思想与革命传统的斗争 作家立场:以乡村文化抵制城市文化
1962-1963:社会主义教育剧
《年轻的一代》(陈耘) 1963年由上海戏剧学院教师艺术团 首演,罗森、陈耘导演。青年萧继 业身体有伤仍不畏艰苦,扎根边疆; 而烈士子弟林育生却贪图安逸,装 病回到上海,后来改正错误。
每逢下雨,不但街道整个变成泥塘,而且臭水沟的水就滚出槽 来,带着粪便和大尾巴蛆,流进居民比街道还低的院内、屋里, 淹湿了一切的东西,遇到六月下连阴雨的时候,臭水甚至带着死 猫、死狗、死孩子冲到土炕上面,大蛆在满屋里蠕动着,人仿佛 是其中的一个蛆虫,也凄惨地蠕动着。” (《龙须沟》)Fra bibliotek《龙须沟》
艺术特点:
第四种剧本创作
“第四种剧本” 就是忠于生活、诚于写实、真正写
人的剧本,是“公式化”、“概念 化”的工、农、兵剧本之外按照生 活的本来面目描写工、农、兵的剧 本,是恢复现实主义的革命精神的 剧本。
常四爷 您喝这个!(然后,往后院看了看) 松二爷 好像又有事儿? 常四爷 反正打不起来!要真打的话,早到城外头去啦,到茶馆
来干吗? (二德子,一位打手,恰好进来,听见了常四爷的话。) 二德子(凑过去) 你这是对谁甩闲话呢? 常四爷(不肯示弱) 你问我哪?花钱喝茶,难道还教谁管着吗? 松二爷(打量了二德子一番) 我说这位爷,您是局子里当差的吧
第5章:“十七年”戏剧
第五章“十七年”的戏剧【教学目的、要求】:了解十七年戏剧创作的历史发展,了解十七年戏剧的重要剧作家及代表性剧作。
【教学重点、难点】:十七年的历史剧创作理论,《茶馆》的艺术结构、《关汉卿》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课时】:3学时【教学内容】:一.十七年戏剧创作概况(一)创作队伍五四以来的老剧作家:老舍、曹禺、郭沫若、田汉、夏衍、阳翰笙、陈白尘、于伶、宋之的,这些作家主要集中在历史剧创作方面。
五十年代出现的青年作家:胡可《槐树庄》、王炼《枯木逢春》、陈其通、崔德志《报春花》、张海默《洞箫横春》、沈西蒙《杨根忠》,这些作家的创作主要体现在对现实政治题材方面。
(二)题材十七年的戏剧创作题材相对集中,主要有:工厂、农村的斗争生活题材;革命历史题材,表现现实政治斗争的题材。
1.表现“工业建设和工人斗争”和农村题材:魏连珍的《不是蝉》、夏衍的《考验》、艾明之的《幸福》,安波的《春风吹到诺敏河》、胡丹沸的《春暖花开》、、海默的《洞箫横略》、杨履方的《布谷鸟又叫了》等。
《考验》:夏衍50年代以后的第一部剧作,它勇敢地对当时共.产党内部严重的官僚主义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并对造成官僚主义的原因做出了自己的分析。
但是,擅长描写小市民和知识分子生活的夏衍,并没能在反映工业题材和政治斗争方面取得艺术上的成功。
2.革命历史题材:陈其通《万水千山》(表现红军长征,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精神)、胡可《战斗里成长》(赵老忠、赵钢、赵石头祖孙三代反抗压迫的过程)。
这些剧作体现出鲜明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3.反映内部矛盾:沈西蒙等的《霓虹灯下的哨兵》、从深的《千万不要忘记》(原名《祝你健康》)。
《霓虹灯下的哨兵》提出了在新形势下如何发扬我军优良传统,抵制资产阶级的香风细雨侵袭的问题。
《千万不要忘记》提出了在和平年代中如何警惕资产阶级思想腐蚀的问题。
(三)历史剧创作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历史剧创作出现高潮。
历史剧作者主要是老一代剧作家,如郭沫若、田汉、曹禺。
第5章:“十七年”戏剧
五四以来的老剧作家 五十年代出现的青年作家 胡 可《槐树庄》 王 炼《枯木逢春》 陈其通 崔德志 《报春花》 张海默 《洞箫横春》 沈西蒙 《杨根忠》
老 舍 郭沫若 阳翰笙 陈白尘 宋之的
曹 田 夏 于
禺 汉 衍 伶
二、创作题材
1.表现“工业建设和工人斗 争” 魏连珍《不是蝉》、夏衍《考验》、艾明之《幸福》、
四.老舍的话剧《茶馆》
《茶馆》创作于1957 年;1980年,该剧曾 应邀在西欧演出,被 西欧戏剧界人士誉为 “远东戏剧的奇迹; 1983年,《茶馆》在 美国演出,引起轰动 效应
主要内容
第一幕
戊戍变法失败,帝国主义在华不断扩大侵略势力, “吃洋教的盛气凌人”,洋货源源而来,加之清政府的腐 败,弄得国弱民穷,农村破产,民不聊生,以至农家卖儿 卖女;社会上的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各显神通,连太监也 买农家良女充当老婆,清政府腐朽不堪,正如旗人常四爷 说,“大清帝国要完”。
第二幕
• 民国初年,军阀混 战,战祸连年,特 务、大兵、巡警趁 兵荒马乱之际,敲 诈勒索,残害百姓。 裕泰茶馆掌柜王利 发费尽心机改良茶 馆,也难以维持生 机。
第三幕
•
抗日胜利,国民 党特务和美国大兵 横行北京,王利发 最终上吊,秦仲义 破产,常四爷落了 个提篮叫卖以了余 生的下场。
《茶馆》的艺术特色
《茶馆》的人物形象
• 1、王利发
• 剧作的主人公,裕泰茶馆 的老板。 精明、干练,富有 处世 经验,而又胆小怕事。 他的个性发展和悲惨结局说 明,在那样黑暗的社会中, 委曲求全,个人奋斗,改良 维新,都不可能求得自身的 发展。
《茶馆》的人物形象
• 2、常四爷:耿直、刚强,有正义感和爱国心。
“一辈子不服软,敢作敢当,专打抱不平。”只盼 国家像个样儿,可结果一事无成,落魄为一个自食
5.1“十七年”话剧创作概述
2、1956-1957年,干预 、 - 年 生活戏剧 海默《洞箫横吹》 海默《洞箫横吹》,杨履 布谷鸟叫了》 方《布谷鸟叫了》。
洞箫横吹》 《洞箫横吹》
3、1958-1963年大跃进时期,戏剧配合政治,教化 、 年大跃进时期, - 年大跃进时期 戏剧配合政治, 大众的作用充分发挥。 大众的作用充分发挥。 (1)出现了“写中心,演中心,画中心”的作品, )出现了“写中心,演中心,画中心”的作品, 十三陵水库畅想曲》 如《十三陵水库畅想曲》。 (2)历史剧繁盛,如郭沫若的《蔡文姬》,田汉的 )历史剧繁盛,如郭沫若的《蔡文姬》 关汉卿》 《关汉卿》。
《李慧娘》 李慧娘》
芦荡火种》 (3)京剧现代戏出现,《红灯记》、《芦荡火种》、 )京剧现代戏出现, 红灯记》 奇袭白虎团》 《奇袭白虎团》。 (4)出现不少歌剧新作,《洪湖赤卫队》、《江 )出现不少歌剧新作, 洪湖赤卫队》 刘三姐》 姐》、《刘三姐》。
受封建传统影响较深但百姓爱看党中央对其采取改造的方针1951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口号政务院的关于戏曲改革的指使规定了戏曲改革的三大任务是改戏改人改制
第五章 十七年” “十七年”戏剧创 作
第一节 概况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戏剧创作概况 1、1949-1955年 、 - 年 (1)传统戏剧。 )传统戏剧。 受封建传统影响较深, 受封建传统影响较深,但 百姓爱看, 百姓爱看,党中央对其 采取改造的方针, 采取改造的方针,1951 年毛泽东提出“ 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 推陈出新”的口号, 放,推陈出新”的口号, 政务院的《 政务院的《关于戏曲改 革的指使》 革的指使》规定了戏曲 改革的三大任务是“ 改革的三大任务是“改 改人,改制。 戏,改人,改制。”
(2)话剧。 )话剧。 A:从不同方面反映新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和社会 : 主义建设风貌。老舍的《龙须沟》 主义建设风貌。老舍的《龙须沟》。 B:从歌颂角度对历史进行叙述。陈其通的《万水 :从歌颂角度对历史进行叙述。陈其通的《 千山》表现红军长征。 千山》表现红军长征。
十七年时期戏剧
第五章十七年时期的戏剧一、十七年戏剧概述●1、“十七年”戏剧的“国家”属性(1)从戏剧创作的运作流程来看,戏剧被纳入国家监控权限内,予以制度化管理,戏剧成为接受政府指令性计划的¡°国家的戏剧¡±。
即,服务于国家,由政府监管。
(2)从戏剧的功能来看,戏剧承担了国家建设的职能,尤其是写国家政策的任务。
(3)从戏剧家的创作身份来看,戏剧家既非职业创作,也非专业创作,而是一种职务创作。
创作者成为国家机构的成员。
(4)从戏剧家的创作姿态来看,戏剧家放弃个人写作立场,认同国家写作立场;写作在国家的公共空间中进行,写作成为一种国家化创作。
(5)从戏剧的想象和虚构来看,民族国家的形象始终是戏剧建构的中心,戏剧关注的是国家以及国民的¡°国¡±性,而非单纯的个体。
一、十七年戏剧概述●2、制约“十七年”戏剧创作的关键因素●(1)政治运动在组织戏剧时,基本上围绕国家的各项政治要求和政策条文,使得话剧创作局限于政治话语表达的想象之中。
●(2)《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举凡戏剧创作的各种要素,如题材的选取、主题的确立、人物的塑造、冲突的设置等,均被《讲话》限制,使得“十七年”戏剧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是《讲话》的戏剧注解。
●(3)“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及其后的“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两结合”),成为包括话剧创作在内的惟一的创作方法。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毛泽东的《讲话》,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有关的只有一句话:“我们是主张无产阶级的现实主义的”。
《讲话》既是对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合理衔接,也是内化并使之“本土化”的有效载体。
3、“十七年”戏剧的创作情况●“第四种剧本”●(1)什么是“第四种剧本”●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鼓励了作家的探索。
在戏剧观念上,对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持反对态度的。
主张写真实,敢于揭示生活中的矛盾冲突,表现人民内部矛盾。
中国当代文学史:第五章 十七年的话剧
3
十七年的话剧
绪论
• 第二节 历史剧
• 曹禺:《胆剑篇》 郭沫若:《蔡文姬》《武则天》 • 田汉: 《关汉卿》 、《文成公主》 • 改编、创作了戏曲作品《白蛇传》、《西厢记》、《金鳞记》、《谢瑶环》
• 《蔡文姬》——为曹操翻案
•
以曹操迎文姬归汉为中心情节,在戏剧舞台上第一次塑造了曹操作为历史上的一位伟大
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的正面形象。从而一改曹操在人们心目中的“奸雄”形象,恢复
了这位在封建时代“对我们民族的发展,文化的发展,确实是有过贡献的”,“了不起的历 史人物”的真实面目。
• 《武则天》——为武则天翻案
工业:魏连真《不是蝉》、杜印《在新事物面前》、夏衍《考验》 农业:安波《春风吹到诺敏河》、海默《洞箫横吹》 “革命历史”:胡可《战斗里成长》、《战线南移》、陈其通《万水千 山》、黄悌《钢铁运输兵》
2
十七年的话剧
绪论
• 第四种剧本 • 岳野:《同甘共苦》:这是一部描写老干部婚姻、爱情的话剧。 • 海默:《洞箫横吹》:描写了50年代末一个东北农村的变革故事。 • 杨履方:《布谷鸟又叫了》:作品描写了解放初期,农村姑娘童亚男的爱情
9
《茶馆》的主要内容 《茶馆》借北京城里一个名为裕泰的茶馆在三个时期(清末1898年初 秋;袁世凯死后军阀混战的民国初年;40年代抗战结束、内战爆发前 夕)的变化,来表现19世纪末以后半个世纪中国的历史变迁。揭示 “埋葬三个时代”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主题。
7
十七年的话剧
绪论
• 《茶馆》的艺术构思 • 在结构方面,它打破了常见的故事因果联系,不追求情节内在的起承
第五讲,十七年时期的戏剧
戏中戏的手法是此剧结构上的鲜 明特色。剧中穿插了《窦娥冤》 的创作、排演,戏里戏外相映照 ,强化了剧作的思想表达与艺术 性。
剧中,田汉采用了“话剧加唱” 的手法,这是他开创的话剧创作 的新风气。
2、《蔡文姬》
郭沫若编剧、焦菊隐导演的《 蔡文姬》是体现剧诗与话剧民 族化的美学追求典型而成功的 作品之一。
吴祖光:“在这些独幕剧里,流露出 作者心地的天真,创作态度的赤诚, 以及他们的真情实感,很少有,‘职 业编剧’的味道,因而它们是很动人 的。”
2、第四种剧本。
1956年出现了当代话剧创作的第 一次高潮——“第四种剧本”。 主要体现在对“人性”、“人道 主义”禁区的突破,大胆描写人 的爱情、情操、道德和复杂内心 世界;
“第四种剧本”是具有鲜明的 时代特点的社会问题剧。
《同甘共苦》和《洞箫横吹》以 农业合作化为背景,前者通过一 位农民出身的领导干部的婚姻家 庭生活的聚散离合,探索伦理道 德与情感问题,后者大胆批判官 僚主义,揭露社会阴暗。
《布谷鸟又叫了》具有清新自 然的喜剧风格。童亚男是一个 富有青春活力、热爱生活、独 立自主、满怀理想农村新女性 ,她像布谷鸟一样自由欢唱、 不甘屈服,体现着新的思想观 念,焕发出自己青春的生命力 。
故事情节: 朱小兰被斩、二妞被抢走 关汉卿预写小兰之冤 给阿合马母亲治病,救出二妞 熬夜写作《窦娥冤》 叶和脯劝说不要写 演出成功,禁演 下狱 王著刺杀阿合马,关朱狱中绝别 狱外营救 关汉卿鼓舞狱友(反抗) 和礼霍孙与万名册 卢沟桥送别
主题:“为民请命”。
田汉站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采用 “六经注我”的办法,塑造了自己 心目中的关汉卿形象:不是风流才 子、杂剧班头,而是以为刚正不阿 、为民请命、具有浩然正气的艺术 家。这个主题又是以对关汉卿响当 当的铜豌豆精神的描写来体现的。
第五章:十七年戏剧.ppt.Convertor
第五章:十七年戏剧第一节:概述一、戏曲改革二、当代话剧的变革三、当代歌剧的发展一、戏曲改革1.当代戏曲改革1949-1957年间:戏曲改革主要历史任务,是进行戏曲的推陈出新;1958-1966年间:戏曲改革的历史使命,是京剧现代戏的革命;1966-1976年间:各种戏曲都进行现代戏革命。
2.戏曲的推陈出新第一次戏曲改革发生在1949-1957年间。
主要内容和成就是传统剧目的“推陈出新”,即“改戏”。
在剧目上,把宣扬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伦理道德剧清除,纯洁净化了戏曲舞台;对一些剧目的思想进行改造,抑浊扬清;一批话剧改造者加盟戏曲队伍,新的戏剧理念的传播,提高了传统戏曲的艺术水准。
出现了如京剧《白蛇传》、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昆曲《十五贯》等。
3.京剧现代戏的革命1958-1976年戏曲改革:主要成就是京剧现代戏的重大突破,使京剧现代戏成为一种新样式,而得到观众认同。
革命现代京剧对传统形式的改革:(1)吸收融合了话剧的写实观念,采用写实布景,打破了“随意赋形”的传统舞美体制;(2)把话剧的分场、分幕用于戏曲,戏曲的情节更为集中,使戏曲的时空不固定原则发生了变革;(3)打破京剧的脸谱化,依照生活真实地刻画人物;(4)改变传统戏曲“千部一腔”的音乐体制。
歌剧和交响乐被引入京剧,新唱腔、新板式和人物主题音乐运用于现代京剧。
(5)出现了一批京剧现代戏代表作。
如《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等。
弊端:话剧加唱的模式流行;京剧现代戏“样板化”一统天下。
二、当代话剧的变革1、1949—1957年(1)多幕剧:老舍《龙须沟》、胡可《战斗里成长》、陈其通《万水千山》、夏衍《考验》。
(2)独幕剧:崔德志《刘莲英》、鲁彦周《归来》。
(3)第四种剧本:杨履方《布谷鸟又叫了》、海默《洞箫横吹》。
“第四种剧本”:1956年出现的“第四种剧本”,是相对于三种主流剧本(表现先进和保守斗争的工厂剧本;入社和不入社斗争的农村剧本;我军和敌军斗争的部队剧本)而言的。
中国当代文学史:第五章 十七年的话剧
2
十七年的话剧
绪论
• 第四种剧本 • 岳野:《同甘共苦》:这是一部描写老干部婚姻、爱情的话剧。 • 海默:《洞箫横吹》:描写了50年代末一个东北农村的变革故事。 • 杨履方:《布谷鸟又叫了》:作品描写了解放初期,农村姑娘童亚男的爱情
故事。 • 鲁彦周:《归来》 赵寻:《人约黄昏后》 • 何求:《新局长到来之前》 孙芋:《妇女代表》 田心上:《妯娌之间》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国当代文学史
十七年的话剧
绪论
• 第一节 十七年话剧概述 • 建国初期:话剧创作高潮(关注现实生活的变动,表现工农兵的生活) • 1953-1957年:独幕剧繁荣、第四种剧本 • 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期:历史剧繁荣 • 1963-文革时期:左倾思潮泛滥,话剧创作走向低谷
工业:魏连真《不是蝉》、杜印《在新事物面前》、夏衍《考验》 农业:安波《春风吹到诺敏河》、海默《洞箫横吹》 “革命历史”:胡可《战斗里成长》、《战线南移》、陈其通《万水千 山》、黄悌《钢铁运输兵》
9
转合,而是再用横断面的办法,扩大社会观察面,用众多的人物和事 件反映复杂的社会和人生。三幕戏就是三个横断面,写了三个时代, 贯穿了50年的历史。 • 这种结构方式,被称为“图卷戏”或“三组风俗画”。(李健吾)
8
十七年的话剧
绪论
《茶馆》的人物和语言 王利发:顺民哲学的实践者; 常四爷:“旗人”; 秦仲义:深受“维新”思想影响的民族资本家;
• “将碧血、写忠烈,作厉鬼、除逆贼,这血儿啊,化作黄河扬子浪千叠,常与英雄共 魂魄……”
• “俺与你发不同青心同热,生不同床死同穴,待来年遍地杜鹃花,看风前汉卿四姐 双飞蝶。相永好,不轻的一代》、《霓虹灯下的哨兵》、《千万
不要忘记》(《祝你健康》)、《南海长城》、《龙江颂》、《年轻的心》等。
十七年的戏剧创作
三排长陈喜在进驻南京路 后,放松了警惕,受到资 产阶级“香风”的熏染, 忘记了我军艰苦朴素的革 命传统,扔掉了有补丁的 布袜,还说班长赵大大 “黑不溜秋靠边站”。妻 子春妮从乡下来部队探望 他,他却嫌弃妻子太土气, 跟不上潮流。新战士童阿 男学生气十足,不请假就 与同学到国际饭店吃饭, 连长批评他“不配穿这套 军装”,他一赌气,留下 一张字条,扬长而去。
王利发的话
“人总得活着吧?我变尽了方法,不过是 为活下去!是啊,该贿赂的,我就递包袱。 我可没作过缺德的事,伤天害理的事,为 什么就不叫我活着呢?我得罪了谁?谁? 皇上,娘娘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 单不许我吃窝窝头,谁出的主意?”
第三节 《关汉卿》与《蔡文姬》
《关汉卿》
田汉在建国后除担任文化艺术
《茶馆》改编时的“红线”
从北京人艺档案室保存的当年铅印本中,我们还 可以看到生硬加进的红线段落:
演讲学生:同胞们,请大家看看政府当局吧!正 当各国列强要瓜分我国的生死存亡关头,政府当 局甘愿做亡国奴!
王掌柜:咱们换个地方成不成,我明儿要开 张……
学生:王掌柜,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现在中国 是一盘散沙,我们要唤醒民众。(高呼)誓死不 做亡国奴!
二、 56-57双百方针问世前后艺术本体
实现了一次突破实用主义、教条主义禁 锢的喷发。如《新局长到来之前》(何 求编剧的话剧、电影)、《刘莲英》 (崔德志编剧),《祝福》(夏衍据鲁 迅小说改编的电影)、《骆驼祥子》 (梅阡据老舍作品改编的话剧)、《柳 堡的故事》(石言编剧的电影)等,都 是这种状态的作品。
这一时期历史剧的主要内容: 一是为历史人物翻案; 二是以发掘历史精神鼓舞今人; 三是总结历史经验以警后人; 四是歌颂历史人物。
郭沫若的艺术主张:历史剧的写作与研究 历史不同,“那就是史剧创作要以艺术为 主、科学为辅;历史研究要以科学为主、 艺术为辅”。
中国当代文学教案 第五讲 十七年的戏剧、散文
一、十七年戏剧概述
1958-1962年间,出现了历史剧创作的高 潮。如郭沫若的《蔡文姬》《武则天》,田汉 的《关汉卿》《文成公主》,老舍的《神拳》, 曹禺的《胆剑篇》等。
其主要内容:一是为历史人物翻案;二是 以发掘历史精神鼓舞今人;三是总结历史经验 以警后人;四是歌颂历史人物。
1962年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教育剧”的 繁盛。图解阶级斗争的如《夺印》,为错误思 想张目的如《千万不要忘记》《年轻的一代》。
二、老舍的话剧《茶馆》
二.艺术结构上采用纵横交错、虚实结合的 座标式结构,每一幕穿插一个怪异的事件。 三.《茶馆》人物众多,性格鲜明,使用个 性化的语言来塑造人物。
• 王利发形象
三、田汉与《关汉卿》
田汉(1898-1968),湖南长沙人,著名戏剧家。 1916年随舅父留学日本,后参加少年中国学会。现代 时 期 的 作 品 有 话 剧 《 咖 啡 店 的 一 夜 》《 获 虎 之 夜 》 《苏州夜话》《名优之死》《顾正红之死》《回春之 曲》等。与聂耳、冼星海合作创作了大量歌曲,其中 《义勇军进行曲》成为新中国的国歌。与夏衍、阳翰 笙等参加艺华影片公司,编写拍摄了许多电影。
情节结构倾向于戏曲,具有传奇色彩; 歌唱、说白与表演并重; 音乐大多采用民歌和传统戏曲形式; 内容和英雄形象为人民所熟知,便于流传。 弊端是把“戏曲化”成为了歌剧的唯一道路。
二、老舍的话剧《茶馆》
《茶馆》是当代话剧的经典作品。创 作于1957年,一直到1979年,人们才认识 到它的价值。1980年,《茶馆》应邀到西 欧演出,被西欧戏剧界人士誉为“远东戏 剧的奇迹”,西德曼海姆民族剧院为《茶 馆 》 的 演 出 升 起 了 五 星 红 旗 ;1983 年 , 《茶馆》在美国演出,被美国人誉为中国 的《推销员之死》(美国剧作家阿瑟·密 勒的名作),轰动了美国。
第五章 中国当代话剧
• 第二幕:民国初年,连年不断的内战使 百姓深受苦难,北京城里的大茶馆都关 了门,唯有王掌柜改良经营,把茶馆后 院辟成租给大学生的公寓,正厅里摆上 了留声机。尽管如此,社会上的动乱仍 波及茶馆:逃难的百姓堵在门口,大兵 抢夺掌柜的钱,侦缉队员不时前来敲诈。
• 第三幕:三十年后,已是风烛残年的王掌柜, 仍在拼命支撑着茶馆。日本投降了,但国民 党和美帝国主义又使人民陷入了内战的灾难。 吉普车横冲直撞,爱国人士惨遭镇压,流氓 特务要霸占王掌柜苦心经营了一辈子的茶馆。 王利发绝望了。这时,恰巧来了两位五十年 前结交的朋友,一位是曾被清廷逮捕过的正 人君子常四爷,一位是办了半辈子实业结果 彻底垮了台的秦二爷。三位老人撒着捡来的 纸钱,凄惨地叫着、笑着。最后只剩下王利 发一人,他拿起腰带,步入内室,仰望屋顶, 寻找安然了结一生的地方。
• 1991年由中戏的同学组成了“穿帮剧团”,排 演《秃头歌女》、《等待戈多》; • 1992年导演了《思凡》,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1994年导演《我爱XXX》; • 1998年《坏话一条街》、《一个无政府主义 者的意外死亡》; • 1999年《恋爱的犀牛》、《盗版浮士德》; 2001年《臭虫》; • 2005年《琥珀》; • 2007年《艳遇》; 2008年《两只狗的生活意见》; ,2009年《空中花园谋杀案》。
• 1980年代中期,在整个文坛的文化寻根 思潮中,剧作家站在更高的历史层次去 审视民族历史和现实,出现了一批在精 神挖掘上更深入一步的作品。李龙云的 《洒满月光的荒原》、高行健的《野 人》、沈虹光的《寻找山泉》、孙惠柱 的《挂在墙上的老B》、刘锦云的《狗儿 爷涅磐》、陈子度等的《桑树坪记事》、 何冀平的《天下第一楼》等剧。
高行健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现场
• 关于高行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各方言论: • 中国作协通过新华社声明:“中国有许多举 世瞩目的优秀文学作品和文学家,诺贝尔文 学奖评委会对此并不了解”,这个奖颁给高 行健“不是从文学角度评选,而是有其政治 标准”。 • 《人民日报》以《将“诺贝尔文学奖”授予 高行健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为题, 发表了评论员文章。 • 台湾作家朱天文说,诺贝尔文学奖这次失手 了,“因为在高行健之前,至少排得出六、 七个人比他该得”。巴金、王蒙、莫言、余 华、苏童、王安忆、北岛、余光中、白先勇。
十七年戏剧概述
(2)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和农村生活新貌
(3)取材于抗美援朝和海防对敌斗争 (4)取材于解放前党所领导的革命战争 (5)描写少数民族地区生活和党的民族政策 (6)描写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
3、新中国话剧的波折期 从一九五七年下半年起,时兴简单粗暴的戏剧批评和公式 化、概念化的戏剧创作。 (1)到古代和现代历史中去挖掘戏剧创作的题材。 (2)巧妙地选取反映生活的角度,避开虚夸不实。
《长征》李伯钊
《刘三姐》
2、新歌剧样式、风格的多样化
50、60年代中国戏剧概述 一、十七年的话剧创作历程 1、建国初有影响的话剧 《红旗歌》(刘沧浪等集体创作)建国后第一个描写工人生产 的剧本 《战斗里成长》(胡可等编剧)着重表现部队生活 《龙须沟》(老舍编剧)热情歌颂新中国和人民政府
2、新中国话剧的第一个丰收期 一九五三年到一九五七年话剧文学创作的质量和数量有 明显的提高,出现了不少优秀的作品 。 (1)反映工业建设战线生活和斗争
(3)相当多的作品歪曲生活,粉饰太平 。
4、文艺政策调整后出现繁荣发展的新气象 5、六十年代我国话剧艺术的问题 (1)创作的取材上只追求所谓“重大题材” (2)追求“高大完美”的模式化英雄人物 (3)违背生活真实,书写莫须有的所谓“阶级斗争、路线斗争”
二、传统戏曲文学剧本的改编和创作
1、现代戏 利用传统戏曲的艺术形式,创作、演出反映现代生活的新剧本。 豫剧《朝阳沟》 现代京的艺术形式,创作、演出反映古代生活的新剧本。
京剧《海瑞罢官》、《谢瑶环》 3、传统戏 对多年流传下来的传统剧目,进行整理和改编。 京剧《白蛇传》
三、中国新歌剧的发展
1、新歌剧剧本反映生活内容的广泛性 (1)反映当前现实生活 《草原之歌》任萍
(2)表现历史斗争题材
(3)根据民间传说改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4/10
中国现当代文学(2)
6
革命现代京剧内容与形式的相互作用和重 大突破,不仅使中国戏曲发生了一次重大 变革,也是中国人传统的戏曲审美观念发 生了一场革命,这正是京剧革命现代戏、 乃至整个戏曲现代戏能在戏曲舞台上立于 不败之地的根本原因。
14
3、当代歌剧的发展
两种倾向:
一是倾向于话剧,歌唱、说白交替出现, 音乐采用西方歌剧与中国传统戏曲的结合, 《白毛女》式;
一是完全倾向于西方歌剧。在戏剧结构和 音乐结构方面都接近西方歌剧,说白极少而 力求音乐的完整性、形象性和戏剧性。《草 原之歌》式
2020/4/10
中国现当代文学(2)
10
2)概念化、公式化的倾向
新中国成立初期话剧的创作和演出,显示了当代 话剧的一个良好的开端。
话剧主要反映各族人民在新社会里翻身解放、 当家作主的喜悦和自豪,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主人 翁责任感和崭新的精神风貌。但由于当时接连不 断出现的文艺批判运动,给当代话剧的发展造成 了无形的阻力;特别是对话剧直接配合政治、运 动和政策的要求,更使话剧无可奈何地陷入公式 化、概念化的泥坑。概念化、公式化的倾向,到 1956年的第一届全国话剧观摩演出大会时达到 顶峰。
弊端是:话剧加唱的模式流行;京剧现 代戏“样板化”一统天下。
2020/4/10
中国现当代文学(2)
7
2、当代话剧的变革
• 当代戏剧由戏曲、歌剧和话剧三分天下,话剧却 是“三军”中的主力。从数量来看,无论是剧团数 还是从业人数,戏曲在“三军”中都占据绝对优势。 但是由于话剧反映生活的现实性、迅捷性和尖锐性, 使它在为无产阶级政治的服务中成为最为得力的工 具,因而它身上的政治色彩和政治倾向也是戏曲和 歌剧无法比拟的。当然也因如此,当代话剧随政治 的波动而升沉起伏,50年来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 而又荣辱交互的道路话剧的创作
•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戏剧舞台上,话 剧——尤其是多幕剧在新生活的推动下, 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有影响的 作品。
• 刘沧浪等的《红旗歌》、老舍的《方珍珠》、《龙须
沟》、陈其通的《万水千山》、安波的《春风吹到诺敏 河》、曹禺的《明朗的天》、夏衍的《考验》等。
2020/4/10
中国现当代文学(2)
12
在戏剧观念上,对公式化、概念化的倾 向持反对态度的。主张写真实,敢于揭示 生活中的矛盾冲突,表现人民内部矛盾。
在题材选取上,主张打破束缚,扩展视野, 除反映工农兵斗争生活外,也应当写知识 分子,写工农兵的家庭生活、感情生活和 个人生活。
“第四种剧本”的代表作,主要有《同甘共苦》(岳野)、 《布谷鸟又叫了》(杨履方)、《洞箫横吹》(海默)、《还 乡记》(赵寻)等。
2020/4/10
中国现当代文学(2)
3
第二次戏曲改革是在1958-1976年间。 主要成就是京剧现代戏的重大突破,使京 剧现代戏成为一种新样式而得到观众承认。
革命现代京剧对传统形式的变革主要有:
1)吸收融合了话剧的写实观念,采用写 实布景,打破了“随意赋形”的传统舞美 体制;
2020/4/10
中国现当代文学(2)
2020/4/10
中国现当代文学(2)
2
• 第一次戏曲改革发生在1949-1957年间, 主要内容和成就是传统剧目的“推陈出 新”——即“改戏”。
在剧目上,把宣扬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伦理道 德剧清除了舞台,纯洁和净化了戏曲舞台;对一 些剧目的思想进行了改造,抑浊扬清;一批话剧 改造者加盟戏曲队伍,新的戏剧理念的传播,提 高了传统戏曲的艺术水准。出现了如京剧《白蛇 传》、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昆曲《十五贯》 等。
2020/4/10
中国现当代文学(2)
11
3)第四种剧本
1956年出现了当代话剧创作的第一次高 潮——“第四种剧本”。
“第四种剧本”是剧作家刘川对1956年前 后出现在中国剧坛的一批戏剧的概括。是同 “三种剧本”相比较而言的。“三种剧本 “是指那些概念化地描写工农兵斗争生活的 剧本,而“第四种剧本”即指那些“不属于 上面三个框子”的剧作。
4
2)把话剧的分场、分幕用于戏曲,戏 曲的情节更为集中,使戏曲的时空不固 定原则发生了变革;
3)打破了京剧的脸谱化,依照生活真 实的刻画人物;
2020/4/10
中国现当代文学(2)
5
4)改变了传统戏曲“千部一腔”的音 乐体制,歌剧和交响乐被引入京剧,新 唱腔、新板式和人物主题音乐运用于现 代京剧。
2020/4/10
中国现当代文学(2)
9
• 1953年至1957年间,独幕剧出现了一个创作数 量可观的时期。
具有代表性的独幕剧有:《妇女代表》(孙芋)、《人往 高处走》(栾凤桐)、《夫妻之间》(北京人艺)、《开会》 (邢野)、《百年大计》(丛深)、《姐妹俩》(蓝光)、《刘 莲英》(崔德志)、《黄花岭》(舒慧)、《归来》(鲁彦周)、 《家务事》(陈桂珍)等。
2020/4/10
中国现当代文学(2)
13
5)历史剧创作高潮
1958-1962年间,出现了一个历史剧创作的高潮。 历史剧从内容和立意来看,可以分为四类: (1)对历史人物进行重新评价,为历史人物翻案的,如郭沫
若的《蔡文姬》和《武则天》。 (2)发掘历史精神以鼓舞今人的,如曹禺的《胆剑篇》。 (3)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以儆后人的,如朱祖贻等的《甲午海
战》。 (4)歌颂历史上的某些有影响的人物和事件的,如田汉的
《关汉卿》。 1962年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教育剧”的繁盛:以对
全体国民特别是青年人进行革命传统和阶级斗争教育为 主要内容,代表作有图解阶级斗争的如《夺印》,为错 误思想张目的如《千万不要忘记》、《年轻的一代》等。
2020/4/10
中国现当代文学(2)
第五章 50、60年代戏剧
2020/4/10
中国现当代文学(2)
1
一、十七年戏剧概述
1、当代戏曲改革 1949-1957年间,戏曲改革主要历史任 务是进行戏曲的推陈出新; 1958-1966年间,戏曲改革的历史使 命是京剧现代戏的革命; 进入新时期以后,戏曲改革的主要内容和 特征则是戏曲的“戏曲化”和“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