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育语文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合集下载

全日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语文)

全日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语文)

全日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语文)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热爱教师职业;具有良好的学识修养和扎实的专业基础;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语文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能在中小学教育管理与教学工作中发挥骨干作用的高素质中小学语文教师。

具体要求如下:1、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中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教师的职业道德,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2、掌握较为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知识,具有宽厚扎实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动态。

3、较好地掌握教育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方法,具有良好的教育理论修养;了解教育发展与改革现状、发展动态,熟悉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能较好地运用所学理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4、具有较强的语文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技术与方法;能在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发挥个人优势,创造性地开展语文教育教学工作。

5、掌握一门外语,比较熟练地阅读国外教育文献资料。

6、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健康科学的生活态度和方式。

二、培养方式与学习年限采用全日制培养方式。

学习年限一般为二年,实行学分制。

三、课程设置根据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课程设置以语文教师教育专业课程为主,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课程分四大模块,总学分不少于36学分,具体为:公共基础课10学分;专业必修课12学分;选修课 6学分;教学实践课8学分。

此外,非师范类专业、跨专业的生源需按要求补修相应课程(须有考试成绩,但不计学分)。

其中,非师范类生源补修教师教育类课程,跨专业生源补修学科专业基础课程。

四、教学方式课程教学一般安排在三个学期内完成。

以课堂教学为主,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案例研讨及问题研究,可采用教师讲授、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学习方式。

教学实践原则上安排在第一学期以后,可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采用教育教学见习、实习及微格模拟教学训练等形式。

学科教育(语文教育)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40120)

学科教育(语文教育)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40120)

学科教育(历史教育)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博士研究生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问题,具有较深厚的教育理论素养和开阔的学术视野;系统掌握学科教育的基本理论,熟悉与使用相关的教育技术手段,熟练地掌握与应用一门外国语,把握国内外学科教育理论的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在本学科前沿问题的探索中,有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的意识,独立研究、坚持实践的能力,学术对话、科研合作的精神;德才兼备,身心健康,毕业后能够胜任相关学科领域的课程设计、开发与研究以及教学、培训等工作。

硕士研究生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问题,具有比较扎实的教育理论素养和开阔的学术视野;较为系统地掌握课程教学的基本理论,了解与初步应用相关的教育技术手段,掌握一门外国语,关注国内外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发展过程和最新动态;在本学科前沿问题的探索中,有积极参与的意识、学术对话的能力、科研合作的精神;德才兼备,身心健康,毕业后能够从事相关领域的课程开发与研究以及教学、培训等工作。

二、培养方式与学习年限1 .培养方式采取导师负责制与集体指导相结合的培养方式;主要采用自学—指导、小组讨论、专题研究与论文写作,以及集体授课、学术报告的教学方式。

2 .学习年限博士研究生:学制三年,最长不超过六年。

硕士研究生:学制三年,最长不超过五年。

在完成培养要求的前提下,对少数学业优秀的研究生,可申请提前毕业。

在学习年限内,必须保证规定的在校学习时间。

三、研究方向1 .历史教育基本理论研究2 .历史课程开发与教材编制3 .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分析与教学设计4 .历史教育心理研究5 .历史学科测量与评价研究6 .历史学科教育史研究四、课程设置与学分博士研究生(总学分不少于18 学分)(一)必修课程1 .学位公共课(8 学分)政治理论 3 学分第一外语 4 学分专业外语 1 学分2.学位专业课(不少于 6 学分)教育学术前沿理论专题讲座 3 学分历史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3 学分历史课程教材与资源研究 3 学分(二)选修课程1 .专业选修课(不少于 4 学分)历史课堂教学技术与艺术研究 2 学分历史教学模式及其设计与评价 2 学分历史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2 学分学科课程与教学设计 2 学分2 .跨学科或跨专业课程(至少在史学课程中选一门) 2 学分3 .学术活动或讲座1 学分(三)实践环节和科研训练 2 学分1 .教育实习或社会实践或参与课题研究,累计不少于40 学时;2 .教育类期刊公开发表1 篇学术论文可折算1 学分。

学科教育语文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教育语文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教育语文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概要欢迎您了解我们的学科教育语文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此方案旨在为广大热爱语文学科、有志于深入研究的学子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学习平台。

在这里您将全面提升语文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能力,深度掌握语文学科的核心知识和教学方法。

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既懂教学又懂科研的复合型人才,既注重知识的深度,又注重教学的实践,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精彩纷呈的培养方案吧!1. 背景介绍(当前教育趋势及社会对语文学科教育硕士的需求)众所周知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与教育的进步,我们对于高层次教育人才的需求愈加迫切。

在这样的背景下,语文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载体,其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随着教育的不断革新,语文学科教育硕士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解读一下《学科教育语文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背景。

放眼当前的教育趋势,我们可以看到,全社会都在强调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这样的环境下,语文学科教育硕士的需求也随之增长。

不仅仅是学校需要更多优秀的语文老师来教授学生,社会各界也需要具备深厚文化底蕴和专业技能的人才来推动文化创新、传播和教育工作的发展。

2. 培养目标(明确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意义)我们致力于培养学科教育语文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出既懂教育又懂语文的复合型人才。

我们不仅希望你们在学术上有所建树,更期待你们能够在实际教学中大放异彩。

知识掌握:我们希望你们能熟练掌握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包括文学史、文学批评、语文教学理论等。

除此之外也希望你们对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领域有所了解,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教授学生。

教育技能:你们不仅要学会学术研究,更要掌握实际教学的技能。

我们期望你们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具备教学设计、课堂管理、学生评价等能力。

教育情怀:我们希望你们对教育事业充满热情,对学生充满爱心和耐心。

你们需要理解教育的真正意义,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引导学生成长和塑造未来。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语文)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语文)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语文)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硕士点培养具有比较宽厚的教育专业理论基础,了解国内外课程和教学论发展的动向和趋势,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相关学科的知识,能够承担教育学、课程论、教学论等课程的教学、科研工作和教育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

本硕士点毕业的研究生授予教育学硕士学位,应达到以下要求:1、政治立场坚定,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敬业、博学、求实、创新”,遵纪守法,学风严谨,品行端正,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2、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历史与现状,有独立从事课程与教学论或相近学科的教学、科研或文化工作的能力。

3、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较为熟练地运用一门外国语查阅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相关资料、撰写论文摘要;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能够独立地进行学术交流;能较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和网络,具有较强的信息检索能力。

4、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和健康的身心。

二、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三、学习年限本硕士点研究生培养实行弹性学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

课程学习时间和毕业(学位)论文撰写时间原则上各占一半。

对于品学兼优、提前完成培养计划、修满学分且符合学校有关规定者,允许其提前毕业;对于完不成学业,没有达到学校培养要求者,可以申请延期毕业,但在校学习年限最长不得超过四年(含休学)。

延期学习期间,培养经费自筹。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1、本硕士点课程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低于37学分(含学术活动和实践活动各2学分)。

课程结构分为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两大类。

学位课程包括政治理论课、外国语课、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非学位课程包括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科教学语文培养方案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科教学语文培养方案

学科教学(语文)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40201一、专业领域简介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现有本校硕士生导师、校外兼职硕导共36人,是文学院师资力量最为雄厚的专业。

本专业以九年义务教育语文学科教师教育为导向,职业技能和素质教育的结合为基础,突出基础教育语文教师职业所需要的实际知识、实际技能与所需素养的培养。

本专业主要培养实践型、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后主要面向基础教育,从事九年义务教育中的语文教育教学,或承担与中小学教育相关的其他工作,或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相关的其他行业的工作。

二、培养目标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语文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中小学语文教师。

具体要求为:(一)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二)具有良好的语文学科学识修养和扎实的专业基础,了解语文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三)具有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能胜任语文教育教学工作,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语文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能理论结合实践,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创造性的语文教育教学工作。

(四)熟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掌握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方法。

(五)能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

三、招生对象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四、学习年限学习年限为2年,特殊情况允许延长学习年限一年。

五、培养方式(一)采用全日制脱产攻读硕士学位学习方式。

(二)课程学习时间原则上为一学年。

(三)课程学习主要在校内完成,实习、实践可以在现场或实习单位完成。

(四)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学位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

注重培养研究生的实践研究和创新能力,注重研究生实际工作经验的提升,提高研究生应具备的教师专业素养。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课程与教学论(语文)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洒在键盘上,我的思绪随着键盘的敲击声逐渐展开。

作为一位拥有十年方案写作经验的大师,我深知一个优秀的培养方案对学生的重要性。

我将用意识流的方式,为大家呈现一份关于课程与教学论(语文)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我们要明确培养目标。

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具备较高语文素养、教育教学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硕士研究生。

1.具备扎实的语文知识体系,熟悉我国语文教育政策和发展趋势。

2.掌握语文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能够独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3.具备较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能够对语文教育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4.具备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为我国语文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二、课程设置1.公共课(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3)现代教育技术与应用2.专业课(1)语文课程与教材研究(2)语文教学方法论(3)语文教育史(4)语文教育心理学(5)语文教育测量与评价3.选修课(1)古代汉语(2)现代汉语(3)外国文学(4)文学理论(5)语文教育研究方法三、实践教学1.教育实习:安排学生到中小学进行为期三个月的教育实习,了解语文教育的实际情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2.教育调查:组织学生开展语文教育调查,了解我国语文教育的现状和问题,为研究提供实证材料。

3.教育论坛:定期举办教育论坛,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进行学术交流,拓宽学术视野。

四、科研活动1.课题研究:鼓励学生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培养科研能力。

3.学术活动: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活动,提升学术素养。

五、毕业要求1.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取得相应的学分。

2.通过毕业论文答辩,提交一篇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论文。

3.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

在这个方案中,我们注重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既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又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045103学科教学(语文)教育硕士培养方案()

045103学科教学(语文)教育硕士培养方案()

广州大学非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硕士培养方案(2012年入学研究生开始使用)一、专业学位类别、学制、学习方式专业学位类别代码:0451专业学位类别名称:教育硕士专业领域代码: 045103专业领域名称:学科教学(语文)学制:三年学习方式:非全日制二、专业领域介绍广州大学作为一所多校合并的综合性大学,具有悠久的师资培养历史,培养师范教育专业人才一直是人文学院的主要专业方向。

多年来,语文教师教育专业的招生对象经历了从本科到教育硕士等多种语文教师培养体系,为广东地区基础教育培养了多层次语文教育教学人才和科研人员,学院把它作为体现我院办学特色和定位,以及实现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方面。

人文学院语文教师教育专业有专任教师多名,其中教授、副教授比例达到80%。

博士和在读博士占绝大多数。

学院高度重视教育硕士的办学质量,加大力度建设导师队伍,严格遴选硕士导师。

在教育硕士培养中实行双导师制,聘请省市基础教育战线的知名专家作为兼职教育硕士导师,并在番禺区建立了人文学院教育硕士校外实践基地。

他们不仅对教育硕士进行了教学指导,还给学员们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机会,近几年来在学校作报告,承担课程教学,参与论文指导答辩,提供学员参观实践,在教育硕士培养工作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在教学和科研上,我院坚持聘任优秀的师资为教育硕士授课,开设多层次多视角的课程,如语文教育史,文艺学与语文教学,语言学与语文教学,语文课程实践改革研究,语文教材研究,语文教学论,教育研究方法等。

针对教育硕士的特点,在课堂教学、论文写作、文献阅读的基础上增加了案例分析、观摩活动、学术讲座、网上交流、教学实践六大板块,构成立体交叉,多向互动,贯通课堂内外、校内校外的教育硕士培养体系。

使教育硕士成为兼具扎实教学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科研方面,本专业组在近5年在各学报,各核心刊物如《中国教育学刊》、《外国教育研究》、《中小学管理》上发表论文多篇;在教育科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出版各类教材和教辅用书多部;目承担省市级以上课题多项,如“如儿童文学与素质教育研究”等课题都为在研项目。

学科教学(语文)领域非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学科教学(语文)领域非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学科教学(语文)”领域非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领域代码:045103)(2018年修订)一、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培养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具备从事语文教育工作所必须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具有独立从事语文教育教学工作以及实践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基础教育学校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的语文课程专任教师。

具体要求为: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

热爱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2.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和扎实的专业基础,了解语文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3.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胜任并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

4.具有发现和解决问题、终身学习与发展的意识与能力。

5.能较为熟练地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

二、招生对象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三、基本学制非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基本学制为3年,研究生在校修业年限(含休学、保留学籍、延期毕业)最长不得超过6年。

四、培养方式我校非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采取半脱产学习模式,利用寒暑假和周末集中学习,在校的集中学习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其中累计在校学习时间不得少于6个月。

采用课堂讲授、案例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模拟教学、课例分析、微格教学等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方式。

注重课内与课外学习相结合,关注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新学习,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开展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

积极开展语文教育教学实践研究,做好实践案例研究、教育观察反思与教学专题研究。

聘任经验丰富的中小学语文高级教师及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院校相关专业教师参与导师组,实行双导师制,校内外导师共同指导学生的学习与研究。

五、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课程设置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分为学位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教育实践四个模块。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少于37学分。

其中学位基础课13学分,专业必修课12学分,专业选修课6学分,实践教学研究6学分。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科教学语文)研究生培养方案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科教学语文)研究生培养方案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科教学·语文)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面向基础教育的语文教学和教育管理工作需要的具有现代化教育观念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教育事业,为人师表。

2、具有较深厚的现代教育理论、语文学科教学或教育管理的理论基础;能运用中文学科的专业理论和方法解决中学语文教育学科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具备从事教学工作的能力或独立从事实际工作的专业技术水平;具备较强的语文学科教育科学研究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

二、学制基本学制为2.5-3年。

可提前到2年或延期至4年毕业。

三、培养方式根据教育硕士的生源特点,实行脱产、半脱产(只限于长春市)、寒暑假集中学习三种培养方式。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一)公共课(18学分)1.学位课(12学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60学时 3学分基础外国语课 90学时 3学分教育学原理 60学时 3学分教育心理学 60学时 3学分2.非学位课(6学分)现代教育技术 60学时 3学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60学时 3学分(二)专业课(不少于16学分)1.专业基础课(12学分)课程与教学论语文专题研究 60学时 3 学分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 60学时 3 学分语文教育名家研究 60学时 3 学分汉语言文学研究——词学 30学时 1.5 学分汉语言文学研究——社会语言学 30学时 1.5学分(或)汉语言文学研究—汉语语法问题研究 30学时 1.5学分(或)2.专业方向选修课(不少于4学分)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研究 40学时 2 学分中国上古祭祀文化 40学时 2 学分写作理论 40学时 2 学分(三)必修环节(2学分)1.开题报告 20学时 1 学分2.文献阅读 20学时 1 学分五、考核要求学院统一要求所有专业基础课都要有教学大纲、主要教材和参考书。

所有课程可根据课程内容由任课教师确定考核方式。

六、学位论文教育硕士课程学习成绩合格,完成各项必修环节,方可进入学位论文撰写阶段。

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科教学语文方向)培养方案

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科教学语文方向)培养方案

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科教学语文方向)培养方案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科教学·语文方向)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

具体要求为:(一)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二)具有良好的学识修养和扎实的专业基础,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三)具有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能胜任相关的教育教学工作,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能理论结合实践,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创造性的教育教学工作。

(四)熟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方法。

(五)能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

二、学习方式及年限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

其中第一年主要是课程学习,第二学年进行研究性教学实践活动与论文写作,实践教学和论文写作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其中到中小学进行实践活动时间不少于半年。

三、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分为学位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践教学四个模块,总学分不少于36学分。

具体为:学位基础课程6门,共12学分;专业必修课程4门,共10学分;专业选修课程3~5门,共6学分;实践教学8学分。

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详见附表。

补修课程:非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入学后,应补修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师范类跨专业毕业生入学后,补修2门学科专业基础课。

补修课程须随相应师范专业本科生参加考试,取得合格成绩,不计学分。

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微格教学与课例分析、第二课堂语文教师基本功训练和到中小学进行实践活动三部分。

微格教学与课例分析和第二课堂语文教师基本功训练两部分主要在校内进行。

微格教学与课例分析安排在第2学期,共2学分。

本课程通过微格教学与课例分析,完成学生的语文教学设计能力、语文课堂教学能力、课堂调控能力的培养和语文教学反思意识的形成。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科教学·语文)培养方案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科教学·语文)培养方案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科教学·语文)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及规格要求培养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较高教育、教学水平,具有较强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能够从事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高层次、应用型(会教学、会学习、会管理、会研究)的骨干教师和教育行政管理人员。

具体规格要求如下:(一)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有勇于开拓、艰苦创业的事业心与责任感,有高尚的品质与文化素养。

(二)掌握比较宽厚的语文学科教育理论、现代教育理论,掌握现代基础教育管理和语文学科教学基本技术和方法。

(三)掌握一门外语,具备阅读语文领域外文资料及运用外语进行国际交往的能力。

(四)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具有成为语文教育骨干教师及学科带头人的发展基础。

二、招生对象及入学考试(一)招生对象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历人员。

(二)入学考试1.入学考试按国家的有关规定,采取全国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的方式进行。

2.考试科目:思想政治理论、外语、教育学、心理学、文学理论与现代汉语。

三、培养方式与学习年限(一)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

(二)教育硕士的培养由课程学习、实践活动和学位论文的撰写三个主要部分组成。

教育硕士必须修完培养方案中所规定的课程并取得相应学分,同时撰写学位论文和完成答辩。

(三)教育硕士的培养采用“双导师”制(其中基础教育一线的导师1人),同时成立该方向导师组,利用导师组的集体智慧,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学位基础课由教育学院牵头,与相关学院共同完成;专业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由文学院负责开设。

“语文教育研究专题”由学生提出具体选题并与导师研究确定。

四、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按一年时间安排课程学习,课程分为学位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教学四个模块,总学分38学分。

五、教学方式(一)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将实践教育贯穿于硕士生培养全过程。

学科教学(语文)人才培养方案

学科教学(语文)人才培养方案

全日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语文)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45103)一、培养目标培养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高的理论素养,较强的语文教育教学能力、语文教学研究能力及语文专业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中学语文教师。

具体内容如下:1. 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

正确理解与把握国家的教育政策和法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为基础教育发展服务的社会责任感。

2.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坚实的语文教学基础知识和扎实的专业基本功;了解国内外语文教育前沿研究动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思维能力和国际化视野。

3. 系统掌握本学科专业的知识结构与研究方法,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4.了解中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实际,具有符合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时代要求的先进教育理念。

5.具有较强的自主专业发展的意愿和能力。

6.能够较熟练运用英语阅读查阅本专业文献或资料等。

二、招生对象具有国民教学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三、学习年限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

学生可申请延期毕业,最长修业年限(含休学)不得超过4年。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以学科语文教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侧重中学语文教学和管理方式方法的研究;落实能力培养目标,加强教学能力的训练。

课程分为学位基础课(12学分),专业必修课(11学分),专业选修课(不少于7学分),实践教学(8学分)四个模块,总学分不少于38学分。

具体情况详见附表1。

课程考核:采用综合考核、考查和学生档案袋评价三种方式。

学位课程的考核方式为综合考核,采取“理论考试+实践考核+平时考查”的形式。

非学位课程考核方式为考查,采取“调研报告、实验报告、案例评析、读书报告及课程论文等+平时考查”的形式。

其中,实践教学考核采用学生档案袋评价方式。

考试成绩采用百分制记录;考查成绩以合格、不合格记载。

教学方式:教学方式多样性,课程学习为主,采用课堂参与、小组研讨、案例教学、合作学习、模拟教学、情景教学等相结合的方式;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教学和实践研究;注重培养研究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课程与教学论(语文)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课程与教学论(语文)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课程与教学论(语⽂)专业硕⼠研究⽣培养⽅案课程与教学论(语⽂)专业硕⼠研究⽣培养⽅案(专业代码:040102)⼀、学科简介语⽂课程与教学论是课程与教学论的分⽀学科,本学科在语⽂教学领域体现了课程论与教学论的统⼀。

课程论研究教什么的问题,教学论研究怎么教的问题,⼆者必须统⼀,⽽以课程论为主。

本学科在继承中国百年语⽂教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努⼒体现当代国际教育界课程科学和教学科学研究成果,⼒图揭⽰语⽂教育的规律,凸现课程与教学理论在语⽂教育实践中的作⽤。

本学科根据我国语⽂教育的现状和需要,侧重于语⽂课程与教学的设计和实施,希望能给语⽂教育研究者和语⽂教师提供直接的、具体的帮助。

⼆、培养⽬标1.掌握马列主义、⽑泽东思想和邓⼩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师德优良,有较⾼的⽂化素养,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热爱教育事业,有为语⽂教育事业献⾝的事业⼼和责任感。

2.较为熟练的掌握⼀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资料。

3.具有⽐较宽厚的教育专业理论基础,了解国内外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动向和趋势,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和创新意识。

4.具有语⽂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知识和语⽂教育的实践能⼒,能够承担语⽂教育学科的教学和科研⼯作,能够领导和管理语⽂教育实践,能够进⼊学科前沿并找到创造发明的突破⼝,具有语⽂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创新观念和创新能⼒。

5.经过三年的培养,成为政治素质、业务素质等综合素质较⾼的创造性⼈才,能够适应⾼等师范院校、科研机构的教学和科研⼯作,能够适应⽂化、出版、宣传部门的理论⼯作和实际⼯作。

三、研究⽅向语⽂课程与教学论四、学习年限全⽇制攻读硕⼠学位研究⽣学习年限为三年,要求⾄少修35学分。

其中:1.公共学位课修8学分;2.学科基础课⾄少修6学分;3.专业主⼲课⾄少修7学分4.选修课⾄少修12学分;5.教育实习和社会实践修2学分。

要求1—4个学期修满学分,5—6学期主要从事毕业论⽂的选题、开题、写作及答辩⼯作。

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科教学语文方向)培养方案

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科教学语文方向)培养方案

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科教学语文方向)培养方案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科教学·语文方向)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

具体要求为:(一)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二)具有良好的学识修养和扎实的专业基础,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三)具有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能胜任相关的教育教学工作,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能理论结合实践,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创造性的教育教学工作。

(四)熟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方法。

(五)能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

二、学习方式及年限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

其中第一年主要是课程学习,第二学年进行研究性教学实践活动与论文写作,实践教学和论文写作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其中到中小学进行实践活动时间不少于半年。

三、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分为学位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践教学四个模块,总学分不少于36学分。

具体为:学位基础课程6门,共12学分;专业必修课程4门,共10学分;专业选修课程3~5门,共6学分;实践教学8学分。

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详见附表。

补修课程:非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入学后,应补修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师范类跨专业毕业生入学后,补修2门学科专业基础课。

补修课程须随相应师范专业本科生参加考试,取得合格成绩,不计学分。

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微格教学与课例分析、第二课堂语文教师基本功训练和到中小学进行实践活动三部分。

微格教学与课例分析和第二课堂语文教师基本功训练两部分主要在校内进行。

微格教学与课例分析安排在第2学期,共2学分。

本课程通过微格教学与课例分析,完成学生的语文教学设计能力、语文课堂教学能力、课堂调控能力的培养和语文教学反思意识的形成。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科教学·语文)培养方案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科教学·语文)培养方案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科教学·语文)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培养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工作能力及科研能力,能从事较高水平中学语文教学的骨干教师。

基本要求如下:1.热爱教师职业和语文教学工作,有志于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研究,事业心、责任感强。

2.有扎实的教育学基础与语文专业基础。

具有较高的教育学和教学论素养,在语文教学和科研方面思路开阔,创新意识强,能够胜任中学语文教学业务骨干的任务,具有较强的学科教学研究能力。

3.能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4.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5. 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身体。

二、招生对象及入学考试(一)招生对象具有学士学位和国民教育序列语文专业大学本科毕业学历,有三年以上中小学教学经历或教育管理实践经验,热爱本职工作,思想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身体健康的在职教师、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各级教学研究部门的教研员、干部,年龄一般不超过40岁。

只具有国民教育序列语文专业大学本科毕业学历、未获得学士学位者,须取得中学一级教师任职资格或小学高级教师任职资格。

招生采取计划内定向和计划外委培相结合的办法。

(二)入学考试1. 考试方式:按国家的有关规定,采取参加全国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或有关单位单独考试的方式进行。

2.考试科目:政治理论、外语(英语)、教育学、心理学。

三、学习年限学习年限为2-4年。

脱产攻读学位者:学习年限2-3年(含撰写论文时间,课程学习为一年半)。

在职攻读学位者:学习年限3-4年(含撰写论文时间),在校上课时间累计为一年半。

四、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五、课程设置按一年半时间安排课程教学。

课程分为公共学位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三大类。

课程实行学分制,学生修满36学分方可毕业。

(一)公共学位课程(15学分)1.马克思主义理论3学分2.教育学原理3学分3.教育心理学3学分4.教育科学研究方法3学分5.英语3学分(二)专业必修课程(15学分)1.语文教学论3学分2.语文课例研究3学分3.现当代专题研究2学分4.中国古代文学专题研究2学分5.外国文学专题2学分6.课程与教学研究新进展3学分(三)专业选修课程(至少选6学分)1.中外教育史2学分2.现代教育技术2学分3.格律诗词创作2学分4.专业外语2学分5.教育测量与评价2学分6.现当代文学思潮2学分7.诺贝尔文学作品赏析2学分六、教学方式以课程学习为主,采取讲授、自学、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注重案例教学;强调学生自学,组织咨询辅导;加强实践环节,安排语文教学实践活动。

课程与教学论(语文)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课程与教学论(语文)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课程与教学论(语文)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学科专业简介语文教学论是教育学科教学论的一个分支学科,本学科着重探索先进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理念,研究学校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基本问题,积极参与现行的语文课程教学改革。

本学科以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为基础,力求探究更新、更高水平的研究方向和成果。

目前,本学科的研究水平在省内具有一定影响。

本学科的发展目标是借助国内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语文学科的理论研究与创新,使我院语文教学论学科与国内同类学科进行广泛的交流,力争把我院的这一学科研究水平推向更高层次。

二、培养目标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较强的事业心;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系统掌握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能力;能够对现代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做出判断和分析研究的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运用其进行基本交流;能较熟练地阅读本学科的外文文献,具有初步撰写外文科研论文的能力;毕业后能够承担高等院校的教育学、课程论、教学论等课程的教学、科研工作和教育管理工作。

三、研究方向语文教学论主要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了解当代世界母语教育的先进经验和优秀研究成果,在继承我国古今语文教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当下语文教育的现状,提供可资借鉴的改革措施。

同时研究中学语文教学的设计与实施,探讨中学语文教学的手段和方法,以建构科学的、有时代感的和可持续发展的中学语文教学体系。

四、学制年限及应修学分学制年限一般为三年,至少应修满35学分。

五、培养方式与方法硕士研究生培养以导师负责和专业指导小组协助为主要形式。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主要采用研究性学习、专题报告或启发式讲授等多种方式,将课堂讲授和交流讨论、案例分析和实践探究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六、课程设置及学分七、科研能力与水平要求科研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学位论文答辩前,应在省级以上刊物以第一作者身份公开发表至少一篇本专业领域的学术研究论文,字数应在3000字以上。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40102)一、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研究型、应用型高层次语文教育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是:1.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事业心,能立志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服务。

2.掌握系统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科学研究的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实际工作的专门技术水平;具有使用第一外国语进行国际交流的能力,能够熟练地阅读本学科的外文文献,并具有初步撰写外文科研论文的能力。

3.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论三、修业年限基本修业年限为3年。

本学科具有学士学位考取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修满学分的情况下,可申请提前毕业,但不能早于2年。

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同等学力以及跨学科考取的硕士研究生基本修业年限为3年,不可申请提前毕业。

四、毕业学分和授予的学位硕士研究生应当修满至少30学分,其中课程学分27学分,包括学校开设的公共学位必修课7学分、专业基础课不少于6学分(三门课)、专业主干课不少于6学分(三门课)、发展方向课不少于8学分,开题报告与学位论文3学分。

修满上述学分、学位论文进行的各个环节符合要求、学位论文取得合格成绩,授予文学硕士学位。

五、培养方式1.以二级学科为基本培养单位,采取集体培养与导师负责相结合的方式。

新生入学第一个月内完成师生互选。

2.课程学习以一级学科内的专业基础课与二级学科内的专业主干课和发展方向课的学习为主,辅之以其他专业的课程或全校公选课程、经典文献阅读。

根据本专业确定的经典文献阅读书目、按照考核要求提交至少2份读书报告。

3. 学术活动。

硕士研究生在答辩前应在省级以上刊物(含省级刊物)公开发表至少一篇(含一篇)本专业领域的学术论文,署名为第一作者;或者在学院的硕博讲堂进行一次学术报告,为主讲。

参与听讲硕博讲堂学术讲座10次以上(主讲一次可抵听讲5次)。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科教学·语文)培养方案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科教学·语文)培养方案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科教学·语文)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和要求1.培养目标: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和较高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中学及相应岗位的语文骨干教师和教育等管理人员。

2.培养要求: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语文专业水平,在语文教学方面思路比较开阔、创新意识强,有较强的学科教学研究能力。

能比较系统的了解和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及语言教学专业知识,懂得教育教学法则、技能技巧和管理知识并正确应用于实践。

能掌握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写出有一定质量的语文教学研究与改革的科研论文。

借助字典能较顺利的阅读外文文献和专业书籍。

身心健康。

二、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科教学·语文)研究生,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学习。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得少于39学分。

按多学科综合、较宽口径培养,学习年限为二至四年。

脱产攻读学位者学习年限一般为二年(其中一年半在校学习课程,修满课程学分;最后半年回原单位结合本职工作撰写学位论文)。

在职攻读学位者学习年限不超过四年,最少不得少于三年(含撰写学位论文),其中累计在校学习时间不得少于半年。

三、课程学习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科教学·语文)的课程设置应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教学内容应体现专业性、综合性、实用性。

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科教学·语文)的研究生需学习以下课程,总学分应不少于39学分。

具体如下:五、学位论文1、论文选题:应紧密结合基础教育实践中的各种问题,突出应用性。

论文选题应有一定的研究难度、尽量做到起点高、立意新、有价值。

论文写作应有足够的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

指导教师要严把质量关,从严要求。

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必须有以下环节:(1)开题报告:在完成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对将撰写的学位论文研究进行开题论证,填写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报告。

学科教学(语文)培养方案

学科教学(语文)培养方案

国家试点学院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教学(语文)专业(试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2017年5月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教学(语文)专业(试行)一、培养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基础教育学校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语文专任教师。

培养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

具体要求为:(一)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和理解能力。

包括文学、史学、哲学等基本知识,认知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能力,理解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之间关系的能力。

(三)语文学科的基本知识与能力。

包括语言学、汉字学、汉语修辞学、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基本知识,不同类型文本的解读、鉴赏和批评能力,中文书写、口语表达与创意生成的能力。

(四)课程能力。

包括在整体性的课程理念下,进行课程设计、组织、实施与评价的能力。

(五)基于学生差异的教学能力。

包括分析学情和确定最近发展区的能力,差异化设计教学目标、任务、策略、评价的能力,以及支持特殊需要儿童学习的教学设计能力。

(六)交往与合作能力。

包括与学生、家长、同事、领导的交往和合作能力。

(七)持续专业发展能力。

包括反思、研究、终身学习的专业习惯与能力,分析与使用信息的能力,具有国际视野。

(八)人文关怀。

包括尊重、宽容、关爱、平等、公正、真诚、同情等等。

二、招生对象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本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

三、学习方式及年限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

四、课程设置(一)课程结构及学分要求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必修环节(实践教学)。

总学分不少于37学分。

(二)课程列表五、培养方式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行双导师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科教育(语文)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45103)一、培养目标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

具体要求为:(一)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二)具有良好的学识修养和扎实的专业基础,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三)具有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能胜任相关的教育教学工作,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能理论结合实践,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创造性的教育教学工作。

(四)熟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方法。

(五)能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

二、招生对象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三、学习方式及年限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

四、课程设置课程设置要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分为学位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践教学四个模块。

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

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表关于实践教学(6学分)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

实践教学包括教育实习、教育见习、微格教学、教育调查、课例分析、班级与课堂管理实务等实践形式,其中第二学期最后3周在校内进行教师岗位培训,使研究生具备良好的师德和敬业精神、能够写好教案、能够辅导和答疑中小学生、具有良好的演讲能力和课堂组织能力,为履行教师职责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学期到中小学进行顶岗实习。

五、教学方式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课堂参与、小组研讨、案例教学、合作学习、模拟教学等方式。

应在中小学建立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做好教育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成立导师组负责研究生的指导,并在中小学聘任有经验的高级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实行双导师制。

六、学位论文及学位授予(一)学位论文选题应紧密联系基础教育实践,来源于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论文形式可以多样化,如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校本课程开发、教材分析、教学案例设计等。

论文字数不少于1.5万字。

(二)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该至少有一名具有高级教师职称的中小学教师或教学研究人员。

(三)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学科教学(语文)专业主要课介绍课程编号:09-092011 课程名称:语文课程与教材分析总学时:54 学分: 3开课单位:文学院开设学期:Ⅰ教学内容: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教学的发展演变;语文课程设计;语文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师和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不同版本的教材演变及分析。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研究生掌握语文教育学科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理论,了解语文学科的特点,为以后从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和教学工作打基础。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1.王文彦、蔡明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3.《吕叔湘论语文教学》,山东教育出版社19814.《张志公自选集》(上、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5.黎锦熙《新国文教学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51课程编号:09-092012 课程名称: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总学时:54 学分: 3开课单位:文学院开设学期:Ⅱ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研究语文教学的设计,并以当代语文教学主要代表性流派为研究对象来进行教学案例分析,让学生对语文教学的现状有充分了解。

通过本科程教学,使研究生系统了解当代语文教学的代表性流派的教学案例,为他们以后进行语文教学论研究、从事教学工作和学习奠定基础。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1.张正君著《当代语文教学流派概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2.滕英超《中学语文教学风格流派录》,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3.阎苹、张正君主编《中学优秀语文教师教学评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刘国正主编《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语文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5.单丁《课程流派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课程编号:09-092014 课程名称:语文发展前沿专题总课时:36 学分:2开设单位:文学院开设学期:Ⅱ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讲解不同时期语文教学发展的前沿问题,尤其注重对二十世纪末期语文教学改革及教育理念的研究。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教学,使研究生了解并掌握当前语文教学研究的前沿性问题。

为他们以后进行语文学科教育研究和教学工作提供丰富资料参考。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1.张正君著《当代语文教学改革》(讲义)2.陈必祥主编《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史》云南教育出版社19873.周全华著《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4.李杏保、顾黄初著《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5.林治金主编《中国现代语文教学史》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6.王伟主编《当代中学语文教育专家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课程编号:14-092016 课程名称:语文学习与科研方法总课时:36 学分:2开设单位:文学院开设学期:Ⅱ本课程主要讲解语文学习理论和方法,主要内容有:开展语文教学研究的准备;语文学习的要求和方法;开展语文教学研究的基本方式;语文教学研究的基本类型;语文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写作过程的思维方法;写作的方法和要求。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教学,使研究生掌握语文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了解语文教育研究的性质和特点,为他们将来从事语文教育研究提供方法论方面的指导。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1.李海林编《语文教学科研十讲》,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2.李秉德主编《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3.裴丽娜主编《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4.杨小微主编:《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语文教育科研导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张孔义、方龙云著:《语文教育科研导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课程编号:09-092002课程名称:语文教育发展史总课时:36 学分:2开设单位:文学院开设学期:Ⅱ教学内容:先秦时期的语文教育;秦汉时期的语文教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文教育;隋唐时期的语文教育;宋元时期的语文教育;明清时期的语文教育;近现代语文教育;近现代语文教育思想家研究;当代语文教育(1949-世纪末);港澳台语文教育。

教学目的:通过课程教学,使研究生了解我国语文教育发展的历史和传统语文教育理念,增强他们的语文教育理论功底。

吸收传统语文教育的精华,为将来从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和教学工作提供借鉴。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1.王文彦主编《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远方出版社20062.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3.张隆华主编《中国语文教育史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4.张隆华、曾仲珊著《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四川教育出版社19955.陈必祥主编《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史》云南教育出版社19876.顾黄初、李杏保主编《二十世纪前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7.李杏保、顾黄初著《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8.林治金主编《中国现代语文教学史》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9.王伟主编《当代中学语文教育专家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10.顾黄初主编《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百年事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1.顾黄初、顾振彪著《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12.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语文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课程编号:09-090105 课程名称:文字学课时:54 学分:2开课单位:文学院开课学期:Ⅱ内容简介:本课程主要讲授汉字的产生和汉字体系的形成,汉字的性质,汉字字体的演变及其规律,汉字的构造(包括“六书说”的评价及新“六书说”的阐释等),以使学生对汉字字体演变的过程及汉字基本类型的划分这些主要的问题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教材:自编讲义主要参考书目及文献:1、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

4、杨五铭,文字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5、唐兰,中国文字学,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课程编号:14-092018 课程名称:语法、修辞专题课时:36 学分:2开课单位:文学院开课学期:Ⅰ内容简介:本课程从汉语语法、修辞研究的角度,讲述传统语文学对有关内容的解析特点,给学生提供一个扎实和全面的前提背景知识,从中能够继承地学习前人的研究经验,并注意发现新的选题,旨在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素养。

主要参考书目及文献:王力,中国语言学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

孙玄常,汉语语法学简史,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

龚千炎,中国语法学史稿,语文出版社,1987。

邵敬敏,汉语语法学史稿,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何九盈,中国现代语言学史,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

课程编号:14-092019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专题课时:36 学分:2开课单位:文学院开课学期:Ⅱ教学要求:通过对中国文学代表性作家作品的重点介绍,了解文学发生发展的规律及其不同时期文学创作之间的传承关系,掌握中国文学的审美特质与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一、诸子文学思想研究二、《诗经》研究三、乐府诗歌研究四、唐诗研究五、唐宋文研究六、宋词研究七、元曲研究八、明清小说研究九、中国文学发展的现代转型主要参考书:《诗经选》,余冠英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乐府诗集》,宋·郭茂倩,中华书局1979年《唐宋文举要》,高步瀛,中华书局,1963年《全元散曲》,隋树森编,中华书局,1964年课程编号:14-092020 课程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专题总课时:36 学分:2开课单位:文学院开课学期:Ⅱ教学要求:本课程要求学生在系统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发生、发展、演变轨迹的基础上,对重要作家与经典文本的研究历史与现状有更深层的理解,借助新的文学理论与批评方法对对一些重要的文学思潮与文学现象进行深入探讨,为学生从事文学方面的教学研究奠定基础。

教学内容:第一章重评“五四”文学传统第二章创造社与青年文化第三章鲁迅《野草》的哲学思想第四章现代性与茅盾的前期小说第五章巴金:激进反叛中的传统积淀第六章老舍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第七章童年情结与曹禺的戏剧创作第八章张爱玲与海派文学第九章解放区文学专题第十章 50-70年代文学研究第十一章新时期文学思潮主要参考书:《中国现代文学主潮》许志英邹恬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