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天振当代国外翻译理论总结

合集下载

中西翻译简史谢天振笔记

中西翻译简史谢天振笔记

中西翻译简史谢天振笔记
摘要:
1.引言
2.中国翻译简史
2.1 古代翻译
2.2 近现代翻译
3.西方翻译简史
3.1 古代翻译
3.2 近现代翻译
4.中西翻译交流与影响
5.结论
正文:
【引言】
中西翻译简史是对中西方翻译发展历程的概述。

本文将从中国翻译简史、西方翻译简史以及中西翻译交流与影响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中国翻译简史】
2.1 古代翻译
中国古代翻译起源于佛教传入时期,如玄奘翻译的《大般若经》等。

古代翻译以文学、宗教为主要内容,形式上以口译和笔译为主。

2.2 近现代翻译
近现代翻译以严复为代表,他翻译的《天演论》等著作推动了中国近代思想的变革。

此外,鲁迅、茅盾等文学家也积极参与翻译工作,促进了中西文化
的交流。

【西方翻译简史】
3.1 古代翻译
西方古代翻译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文学、哲学作品翻译。

如荷马的《伊利亚特》、《奥德赛》等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3.2 近现代翻译
近现代翻译以翻译家如傅雷、罗曼·罗兰等人为代表,他们将大量中西方文学作品翻译成各自语言,推动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中西翻译交流与影响】
中西翻译交流对于推动中西文化的互相了解和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从中国古代的佛教翻译,到近现代的文学翻译,都为中西文化的交流搭建了桥梁。

同样,西方翻译家也将大量中国文化介绍给西方世界。

【结论】
中西翻译简史展现了中西方翻译发展的历程,以及翻译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外国文论在中国的译介_一九四九_二_九_谢天振

外国文论在中国的译介_一九四九_二_九_谢天振

当代外国文学外国文论在中国的译介(一九四九-二o o九)谢天振田全金自一九四九年新中国建国起,外国文论在中国的译介,一直是令中国文坛高度重视的一个关注点。

六十年来,外国文论在中国的译介不仅对新中国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建设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且还极大地影响甚至改变了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走向乃至文化价值观。

回顾这六十年来我们国家对外国文论的译介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它明显地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建国初期至/文革0结束的第一阶段、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末的第二阶段和自九十年代至今的第三阶段。

如果说,第一阶段我们可命之为/苏俄文论独领风骚0阶段的话,那么第二阶段我们也许可命之为/西方文论渐成热点0阶段,而第三阶段则可命名为/外国文论译介全面繁荣0阶段。

下面我们根据外国文论在中国的译介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对其译介情况进行梳理,并探讨不同历史阶段我国外国文论译介的基本特点,及其对中国文论乃至整个学界的影响、意义和价值。

一、一九四九-一九七六:苏俄文论独领风骚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的外国文论译介以马克思主义文论、特别是以苏联文论为主,包括列宁、斯大林和高尔基的著作、苏联作家代表大会的文件、苏共中央的决议和日丹诺夫讲话等。

与此同时,对欧美古典文论虽也有所译介,但也是以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下文简称别车杜)的现实主义批评理论为主要译介对象。

一九四九年,上海群益出版社重版了苏联学者顾尔希坦的5论文学中的人民性6(戈宝权译,一九四七年首版于香港海洋书屋)。

同年,北平1北京2天下图书公司也出版了该书,书名改为5文学的人民性6,并于一九五o年、一九五一年连续重版。

一九五o年,马克思的5艺术的真实6出版。

接着,一九五一年北京的文艺翻译出版社出版了5作家与生活)))第二届全苏青年作家会议论文集6 (刘辽逸译),其中收入了苏联作家法捷耶夫、爱伦堡等人的文章。

以上著述的翻译出版,拉开了新中国译介外国文论的帷幕,同时也标志着新中国的外国文论译介明确走上了以马克思主义文论、特别是以苏联文论为主要译介对象的道路。

中西方翻译理论汇总

中西方翻译理论汇总

所谓“三不易”,即译经的时候有三种不容易的情况: (1)佛经是依当时的情况而说的,而今时俗全然不同,要 使经文变为今人可读可懂的文章,不容易。(2)千年以上的 圣贤所说的微言大义,要传达给百世以下的今世凡夫所理解, 不容易。(3)佛经是距佛世不久由大迦叶、阿难等具足神通 的大阿罗汉结集而成,现在要由千年后的凡夫俗子来传译,
TRANSLATION THEORIES IN THE WEST
the ‘pre-linguistics period of translation’ triad: ‘literal’ faithful ‘free’
Translation Studies (since the second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James S. Holmes (霍姆斯) Van Doorslaer (道斯莱尔)
literary
linguisitc, within the text
cultural, beyond the text
Marcus Tullius Cicero (西塞罗)
The Roman rhetorician and politician (106–43 BCE )
And I did not translate them as an interpreter, but as an orator, keeping the same ideas and forms, or as one might say, the ‘figures’ of thought, but in language which conforms to our usage. And in so doing, I did not hold it necessary to render word for word, but I preserved the general style and force of the language. (Cicero 46 BCE /1960 CE : 364)

外国翻译理论期末总结

外国翻译理论期末总结

外国翻译理论期末总结一、引言翻译是人类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方式之一,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翻译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然而,翻译并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它涉及到语言、文化、历史、社会等多个领域的知识,也需要翻译者具备一定的技能和方法。

本文将对外国翻译理论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为翻译实践提供指导和启示。

二、外国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外国翻译理论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早在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就有人开始研究如何进行翻译。

在西方,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也有人关注翻译的问题。

然而,正式的翻译理论研究直到20世纪才开始兴起。

20世纪初,翻译理论开始从实践中总结和归纳出一些共性和规律。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信、达、雅”三原则,即翻译要忠实于原文的意义(信)、使译文易于理解(达)、并且要具备艺术性和美感(雅)。

这三个原则成为了翻译的基本准则,也为后来的翻译理论提供了基础。

20世纪中叶,翻译理论开始向更为深入的层面发展。

西方翻译学派的代表人物有欧内斯特·奈达、尤金·诺达等。

他们提出了很多关于翻译过程、策略和效果的理论,如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诺达的“翻译顺序规则”等。

这些理论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翻译研究,并且被广泛应用于实践中。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机器翻译也成为了翻译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

机器翻译的出现大大提高了翻译的效率,但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如何将人工智能与翻译实践相结合,成为了当前翻译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

这涉及到语言处理、语言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领域的交叉研究。

三、外国翻译理论的基本原则1. 信实原则:翻译要忠实于原文的意义,不加入自己的主观解释和想法。

翻译者要尽力保持原作品的风格和语气,使译文与原文一脉相承。

2. 通顺原则:译文要易于理解,不能产生歧义和误解。

翻译者应根据目标读者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转换。

3. 美感原则:翻译要具备艺术性和美感,使译文更具表现力和韵味。

翻译者要注重用词、句式和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译文更加优雅和流畅。

谢天振的翻译文学思想

谢天振的翻译文学思想

谢天振的翻译文学思想引言作为中国翻译界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谢天振对翻译文学的思想和实践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不仅在研究翻译文学范畴方面有着深入的思考,还积极从事翻译实践,为中外文学交流搭建了重要桥梁。

本文将全面、详细、完整地探讨谢天振的翻译文学思想。

二级标题1:翻译的本质意义三级标题1:传播跨文化交流•翻译是促进不同文化之间交流和理解的重要工具•文学翻译是文化之间的桥梁,能够传播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和艺术形式三级标题2:推动文学发展与繁荣•翻译使文学作品跨越国界,获得更广泛的读者群•文学翻译促进了文学的多元发展,提升了作品的影响力三级标题3:拓展译者的视野与能力•翻译是对译者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的考验•通过翻译文学作品,译者能够拓展自己的视野,提高自身的翻译水平二级标题2:谢天振的翻译原则三级标题1:忠实于原作•忠实于原作是翻译文学作品的基本原则•谢天振强调准确传达原作的情感和意境,力求还原原作的风格和韵味三级标题2:灵活运用翻译技巧•在翻译过程中,应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以保持原作的艺术效果•谢天振注重对细节的处理,注重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诠释原作三级标题3:注重读者体验•谢天振认为翻译作品应当符合中国读者的口味和阅读习惯•他注重改写部分内容,以使译文更贴近中国读者的文化和背景三级标题4:注重研究与理论探讨•谢天振善于总结翻译实践中的经验,并进行研究和理论探讨•他关注各种翻译理论和方法,努力提升翻译水平和专业素养二级标题3:谢天振的重要翻译作品三级标题1:《红楼梦英译本》1.简介–《红楼梦英译本》是谢天振的代表作之一–他在翻译过程中运用了多种翻译技巧,使译文更接近原作的艺术效果2.翻译原则–谢天振注重还原原作的文化背景和叙事风格–他通过对原作的深入研究,做到忠实于原作又适应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三级标题2:《骆驼祥子英译本》1.简介–《骆驼祥子英译本》是谢天振翻译的著名小说之一–谢天振通过灵活运用翻译技巧,将原作中的情感和社会意义完整地传达给英语读者2.翻译原则–谢天振注重准确翻译原作的口语表达和贫困生活的描绘–他通过对原作背景和历史的深入了解,使译文更贴近英语读者的文化和语境结论谢天振的翻译文学思想凝聚了他多年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经验。

翻译理论研究之四——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翻译科学派

翻译理论研究之四——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翻译科学派

翻译理论研究之四——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翻译
科学派
中文翻译科学派是当代西方中文翻译理论的一个重要流派,主要关注翻译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该流派强调翻译是一种科学的活动,需要通过系统的方法和理论来进行研究和实践。

中文翻译科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吴立言、邱立本、孙振威、韦沛然等。

他们在研究中文翻译理论方面,采取了基于现代语言学和翻译学的方法,强调翻译必须建立在对原文和译文语言本质的准确理解基础上。

中文翻译科学派的研究重点包括翻译的原则、策略、方法和技巧等方面。

他们认为翻译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如忠实原文、准确传达信息、灵活运用语言等。

此外,他们还注重研究翻译的具体方法和技巧,如句法结构分析、语义转换、文化背景的考虑等。

中文翻译科学派的研究成果为当代中文翻译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对翻译教学和实践也具有指导作用。

同时,中文翻译科学派的研究还促进了中西方翻译理论交流和学科建设的发展。

总之,中文翻译科学派是当代西方中文翻译理论的一支重要流派,以科学性和规范性为特点。

他们的研究对中文翻译的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西翻译简史谢天振笔记

中西翻译简史谢天振笔记

中西翻译简史谢天振笔记摘要:一、引言- 介绍中西翻译简史的背景和意义二、古代翻译1.汉朝到唐朝的佛经翻译- 鸠摩罗什的贡献- 玄奘的西行取经2.欧洲的翻译活动- 拉丁文和希腊文的翻译- 圣经翻译三、近现代翻译1.近现代中国翻译的发展- 严复的翻译思想- 鲁迅的翻译实践2.近现代欧洲翻译的发展- 法国的翻译理论家们- 德国的翻译研究四、当代翻译1.全球化背景下的翻译- 跨文化交流的需求- 机器翻译的发展2.中西翻译的交流与互动- 中西翻译家的合作- 翻译教育的交流五、结论- 总结中西翻译简史的主要内容- 展望未来翻译的发展趋势正文:中西翻译简史谢天振笔记,概括了中西翻译从古代到当代的发展历程。

在引言部分,作者阐述了研究中西翻译简史的背景和意义,为后续内容的阐述做了铺垫。

古代翻译部分,作者首先介绍了汉朝到唐朝的佛经翻译,其中包括鸠摩罗什的贡献以及玄奘的西行取经。

鸠摩罗什通过翻译大量佛经,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玄奘则通过西行取经,带回了大量佛经,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后,作者简要介绍了欧洲的翻译活动,包括拉丁文和希腊文的翻译以及圣经翻译。

近现代翻译部分,作者首先关注了近现代中国翻译的发展。

严复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对后来的翻译家产生了重要影响;鲁迅通过翻译大量外国文学作品,推动了文学改革。

同时,作者也简要介绍了近现代欧洲翻译的发展,如法国的翻译理论家们和德国的翻译研究。

当代翻译部分,作者分析了全球化背景下的翻译需求,尤其是跨文化交流的需求,以及机器翻译的发展。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翻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角色日益重要。

而机器翻译的发展则为翻译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结论部分,作者总结了中西翻译简史的主要内容,回顾了中西翻译的发展历程,并展望了未来翻译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进步,翻译工作将面临更多的变革,但始终不变的是翻译家们为沟通中西文化所做的努力。

通过这篇笔记,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西翻译的发展历程,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翻译特点。

超越文本超越翻译--论谢天振的译介学思想与翻译研究

超越文本超越翻译--论谢天振的译介学思想与翻译研究
学 的立 场 出发 ,探 讨翻译 文学 的性质及 其 国别归属 问题 以 及 翻 译 文 学史 的研 究 。第二 阶 段 阐述 翻 译 研 究 的文 化转 向 ,对 翻译研 究进 行 了深 层次 的理论探 讨 。第三 阶段 ,对 翻译的 “ 职业 化 ”时代 的思考 ,非常具 有现 实指导 意义 。 论译介 学 ,不能不提 谢 天振 教授 。王 向远 ( 2 0 0 8 )认 为“ 从 比较文 学与翻 译 文学理 论 角度 看,2 0世纪 8 0 年 代 以来在 译学 理论 方面做 出突 出成 绩 的,首推 上海 外 国语 大 学 的谢 天 振 。 ”而 所 谓 译 介 学研 究,“ 质 言之 就 是 超 越 文 本 、超 越翻 译 ,站在跨文 化交 际的高度 审视 翻译 ,分析翻 译 ,研 究翻 译 ” ( 谢天振 2 0 1 4 :前 言 ) 。翻 译学要 成为真 正 的 “ 学” ,其 本体 研 究应包 括 译者 、接 受者 等翻 译 主体 和
翻译 研 究 中的文 化转 向是 当代 国际译 学 的最 新趋 势 , 也 是 催生 译 介 学诞 生 的 背 景之 一 。就 译 学研 究 的 历史 来
看 ,文化 转 向有 其必然 性 。然而在 中 国的译学 研究 中,这

言文 字转换 产生 影响和制 约作 用 的各 种文本 以外 的诸 多因 素 ,所有这 些都 成为译介 学 的研 究范 畴 。
文 学翻 译的创 造性叛逆 是 译介学研 究 的理论基 础 。文 学作 品的特性 决定 了译者 、译作 的接 受者和接 受环 境对 文 学作 品进行 多种解 读 的可能 ,这便使对 原 作的创造 性 叛逆
成为 必然 。现代译 论对 这一 点已基本达 成共 识 。而这种创
别收录了其学术研究道路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 比较文

高屋建瓴纵横捭阖

高屋建瓴纵横捭阖

高屋建瓴纵横捭阖摘要谢天振是国内第一个从理论上论证翻译文学的归属问题的学者,也是国内最早论述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学者,其学术专著《翻译研究新视野》对当今译学研究的趋势、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的关系、翻译文学以及当代文化理论与翻译研究的关系等作了比较深刻的论述。

本文分析评述了谢天振教授的这本专著,探讨了书中体现的主要观点及特色。

关键词:翻译研究翻译理论《翻译研究新视野》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今天,几乎所有国际大师级的文化理论家,从德里达、福科,到埃科、斯皮瓦克等等,都在大谈特谈翻译。

翻译不仅成为当今国际学术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而且也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众所瞩目的地步。

然而,时至今日,我国翻译界仍有不少人对翻译理论及其研究的意义持排斥态度。

有人说,翻译地位的提升不是靠理论,而是靠出翻译大家,靠众多优秀译作的积累。

此话不错,但只说对了一部分。

因为如果人们仍然把翻译看作两种语言文字之间的一种简单的机械转换,看不到翻译家对译入语文化的贡献,看不到译作的价值和意义,那么翻译大家也只能“养在深闺人未识”,翻译地位则更无从说起了。

因此,不能仅仅停留在多出优秀的翻译作品上,还应该通过真正学术层面的翻译研究,通过严谨的理论层面的阐发,扩大翻译研究的视野,更新人们对翻译的认识。

《翻译研究新视野》正是体现了上述观点,此书作者谢天振教授,在中国译学界乃至国际译学界都很有影响力,是国内第一个从理论上论证翻译文学的归属问题的学者,也是国内最早论述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学者。

他提出的“翻译文学是中国文学的组成部分”的观点现在已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接受。

据南京大学统计,其学术论著的被引用率在国内翻译界和比较文学界都名列前茅。

其学术专著《翻译研究新视野》于2003年出版,该书对当今译学研究的趋势、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的关系、翻译文学以及当代文化理论与翻译研究的关系等做了比较深刻的论述。

一突出了当前国际译学研究的新视角、新趋势对西方而言,20世纪就是翻译的世纪,20世纪西方翻译的发展和繁荣,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首先是翻译研究的语言学派得到空前发展。

浅析传统翻译理论与当代翻译理论的差异

浅析传统翻译理论与当代翻译理论的差异

浅析传统翻译理论与当代翻译理论的差异作者:谭永利来源:《读写算》2012年第68期摘要: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翻译研究者对翻译理论的关注焦点始终没能跳出“怎么译”三个字,其立论也多出自论者自身的翻译实践体会。

但是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批研究翻译理论的学者从语言学的立场出发,揭开了一个新的层面,即翻译研究的语言学转向。

然而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又有另一批学者从文化层面切入进行翻译研究,这标志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在本文中,作者把传统的翻译理论和当代翻译理论的研究重点进行比较,并探讨了由中国学者提出的译介学理论等问题。

关键词:传统翻译理论当代翻译理论译介学当翻译理论的研究经过文化转向以来,从事文学翻译的译者面临的问题已经超越了“功能对等”而进入到一个新的层面,即文化之间的对话、协商以及如何协调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冲突。

例如,当把“You are a lucky dog”翻译成“你是一条幸运的狗”时,很多中国读者可能会心有不悦,而把“绿帽子”翻译成“green hat”时,又有多少外国读者明白其中的隐义呢?由此看来,当代翻译理论的研究对象和传统翻译理论相比,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在本文中笔者将予以小议。

一、传统翻译理论的研究重心传统的翻译研究认为翻译只不过是语言运用的一种形式,跟文化的关系不大,主要需要掌握从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技巧,从而把一种语言表达的内容用另一种语言忠实准确地表达出来。

传统的翻译理论主要是在语言文字中展开,围绕的中心就是“怎么译”的问题,不论是中国古代的“因循本旨”、“不加文饰”、“依实出华”、“五失本”、“三不易”,近代的“信、达、雅”、“神似”、“化境”,[1]还是西方传统译论中的“不忠的美人”,“可译与不可译”,“直译与意译”,“归化和异化”理论,都默认一个原则,即“忠实于原文的翻译才是好的翻译”。

在传统的翻译观中,由于受到语言决定世界观和思想的影响,翻译不能有丝毫的改动,原作者是主人,译者是仆人的观点非常深入人心,而“不可译性”的观点也往往是由主张“忠实于原文”的人提出的。

中西翻译简史谢天振笔记

中西翻译简史谢天振笔记

中西翻译简史谢天振笔记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铁路总公司职称评审条件的背景和目的
2.评审条件的具体内容
3.评审条件的实施和监督
4.结论
正文
中国铁路总公司职称评审条件是为了加强对全市职称工作的指导,便于有关单位、职称工作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更好地掌握职称政策。

根据国家和省市有关职称文件规定,通过归纳整理申报评审、认定专业技术资格的学历资历条件,形成了《申报评审、认定专业技术资格学历资历条件指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法律对学历(学位)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铁路总公司职称评审条件的具体内容涵盖了各个方面,包括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学历、资历、工作业绩、学术成果、职业道德等进行评审。

其中,对于不同职称等级,有不同的学历和资历要求。

例如,申请高级职称,需
要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并有 5 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申请中级职称,需要具备大专及以上学历,并有 3 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

在实施评审条件的过程中,铁路总公司将按照统一指挥、分级管理的原则,充分发挥各级职能部门作用。

对于评审结果,将进行严格的监督和审查,确保评审的公正性和公平性。

同时,对于不符合评审条件的人员,将不予通过评审,确保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质量。

总之,中国铁路总公司职称评审条件的出台,旨在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提高职工的政治素质、技术素质和业务水平,为铁路运输业务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谢天振当代国外翻译理论总结

谢天振当代国外翻译理论总结

《当代国外翻译理论》期末总结本学期,我们主要从西方翻译学的各个学派学习了有关西方翻译学的一些理论。

所以,在进行期末总结时,我按照课本上所划分的学派,从学派简介、代表人物、主要理论、评价这四个方面做了简要总结,最后简单的谈几点在本学期的学习之后我的个人感想。

在本学期,我们主要学习了语言学派翻译理论、阐释学派翻译理论、功能学派翻译理论、文化学派翻译理论、解构学派翻译理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与苏东学派翻译理论。

语言学派翻译理论20 世纪50 年代,翻译的独立学科性凸显出来,一些学者开始引用语言学理论研究翻译,这批学者被称为西方翻译研究中的语言学派(结构主义),她们从语言学的相关理论视角出发,为翻译研究开辟新途径。

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尤金▪奈达、约翰▪卡特福德、彼得▪纽马克、巴兹尔▪哈蒂姆、罗曼▪雅克布逊、斯奈尔-霍恩比、费奥多罗夫(本书中将其理论放在了苏东学派中的语言学派)。

在这次总结中,我按照时间顺序对语言学派发展过程中各阶段的翻译理论进行了简单概括:1、20世纪50至90年代,对等概念就是翻译研究的主要思想。

以语言为中心,从语言的结构特征出发研究翻译的对等问题,对等就是语言学派翻译理论的思想核心(例如:奈达:功能对等・动态对等;纽马克:交际翻译・语义翻译;卡特福德:等值・转换)2、20世纪80年代,语言学派开始从语篇语言学与话语分析的角度进行翻译研究,并开始注重语境的研究,在此阶段,语言学派的翻译研究开始逐渐接受文化意识形态对翻译学研究的影响,对翻译的文化转向起了过渡作用。

3、20世纪90年代,随着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逐渐升温,翻译迎来了“认知转向”“认知翻译”逐渐形成在语言学派之前,语文学式的翻译研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人们对于翻译的认识比较模糊。

而语言学派以语言的规律性、整体性、深层结构等给翻译研究带来了理性思维。

语言学派的翻译理论家对翻译的语言学研究更具独立学科的性质。

翻译研究对等值的讨论不再拘泥于内容与功能,还考虑到文学翻译中的形式与文学性,进而发展为解决多层次、多类型的语际转换问题。

查明建序一:重因风雅惜——谢天振教授译介学思想的学术意义

查明建序一:重因风雅惜——谢天振教授译介学思想的学术意义

查明建序一:重因风雅惜——谢天振教授译介学思想的学术意义序一重因风雅惜——谢天振教授译介学思想的学术意义◎查明建2020年1月,北京外国语大学举办“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知识体系创新研讨会和专家咨询会”,王克非教授邀请我参加翻译学小组。

会上有一个议题,就是推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翻译学研究领域具有学术创新性、标志性的学术成果。

大家一致推荐谢天振教授的《译介学》。

3月中旬,克非教授来信说,入选的标志性成果需要撰写内容简介,但他联系不上谢老师。

其时,谢老师病情危重,已无法接电话、发微信了。

我告知了谢老师的病情,克非老师感到很震惊。

他问我,那成果简介怎么办,谁来写呢?我说,还是我来写吧。

我那时椎间盘突出症复发,整天平卧硬板床,连翻一下身都疼痛难忍,不便再起身去翻阅谢老师的著作。

好在我对谢老师的著述和他的翻译学思想非常熟悉,我就静静地躺在床上,回想谢老师的著述内容,总结、提炼。

打好腹稿后,服用了2粒止痛药,在电脑里写下:《译介学》是20年来中国翻译研究和比较文学领域具有理论创新意义的标志性成果。

其学术创新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首次从理论上论证翻译文学的归属问题。

作者从翻译文学的性质、地位和归属等方面,从理论上论证了翻译文学与民族创作文学的关系,明确了翻译文学的文学地位,提出了“翻译文学是中国文学的组成部分”的学术命题。

二、对翻译文学史的性质和内涵做了深刻阐述。

作者指出,翻译文学史的实质是“文学史”,翻译文学史不应仅仅描述文学翻译现象,还应对翻译文学作品在译入语国家的传播和影响进行分析和评论。

翻译文学史应该被看作是一部文化交流史、文学影响史和文学接受史。

三、运用“创造性叛逆”概念作为观察和分析文学翻译现象的视角,突破了传统的翻译“忠实”观,将翻译活动纳入具体的文化语境中去考察,既凸显了翻译与译入语文化语境的密切关系,也彰显了翻译文学作为中外文学关系发生的第一现场意义。

谢天振教授开创的译介学,从理论上论证了翻译家和翻译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其提出的“翻译文学是中国文学的组成部分”学术命题,有力地开拓了翻译文学和翻译文学史研究的新领域。

对_红与黑_汉译大讨论的反思_谢天振

对_红与黑_汉译大讨论的反思_谢天振

对5红与黑6汉译大讨论的反思上海外国语大学谢天振提要:十五六年前发生的5红与黑6汉译大讨论与大调查,是中国当代翻译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

时至今日,若以理性的思维,从当代中国翻译文学史的角度予以反思,其讨论内容虽存异议,但5红与黑6汉译大讨论的主要意义不在于当时参与者所讨论的内容,而在于事件本身以及它给我们带来的启迪。

在这一事件中,翻译问题成为当时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大调查,特别是搜集读者反馈意见的数量较为成功,同时引发了译界对我国译学观念滞后及原因的深层思考,使我们意识到,要真正解决翻译问题,提高翻译研究档次,缩小中西译学研究之间的差距,必须尽快建立一支严谨的翻译理论家队伍,尽快确立中国翻译界的理论意识,并切实有效地搞好翻译学的学科建设。

关键词:5红与黑6汉译大讨论,当代中国翻译文学史,翻译学学科建设赵稀方教授发表在5东方翻译6上的一篇/5红与黑6事件回顾)))中国当代翻译文学史话之二0,让我这个当年5红与黑6汉译大讨论事件的亲历者,不由又回想起当时那段中国当代翻译史上最激动人心的时刻。

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十五六年,但当年由南京大学西语系翻译研究中心和5文汇读书周报6联合发起的对5红与黑6十余种汉译本的大讨论和读者意见大调查的盛况却依然历历在目。

尽管我自己并没有直接参与这场大讨论,但当时每个星期都是怀着迫不及待的心情,期待着、关注着文汇读书周报上发表的每一篇相关翻译家和读者的文章和意见反馈。

每当读到与自己观点相同、相近的文章时,我会由衷地击节赞赏,而当读到与自己观点相左的文章时,我也会有一种冲动,很想写篇文章与该作者辩论个明白。

那段时间可以说有不少翻译家乃至翻译文学爱好者都处于一种难得的兴奋之中。

事实也是如此,这场大讨论和大调查的影响,实际上已经远远超出了翻译界自身和高校与翻译有关的翻译教师这个小圈子,而几乎触及到了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

正如这场大讨论和大调查的主要策划者和主持人许钧教授后来总结时所说的,/这一次征询调查活动,几乎覆盖了各个年龄层次和文化层次,无论是稚嫩的中学生,还是已具有相当鉴赏审美能力的研究生、学术造诣深厚的专家,无论是工人、职员、教师,还是机关干部、科研人员,每个人都在调查答卷里呈明了自己的态度和观点,尽管多是自发的经验累积和直觉指导下的漫谈,却恰恰为我们象牙塔里的专家学者们提供了许多新的视角、新的思路、新的层面,其中不乏颇有见地的论述0(1996a:89)。

一幅当代国外翻译理论的地图——评谢天振教授主编的《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

一幅当代国外翻译理论的地图——评谢天振教授主编的《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

一幅当代国外翻译理论的地图——评谢天振教授主编的《当
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
耿强
【期刊名称】《外语与翻译》
【年(卷),期】2009(000)002
【摘要】在上世纪80年代又一轮“西学东渐”的浪潮中,中国翻译学界大量译介了国外最新的语言学翻译理论,如奈达、纽马克、卡特福德等人的译论,但对当时新兴的西方翻译研究文化学派的译论却没有任何关注。

【总页数】3页(P78-80)
【作者】耿强
【作者单位】上海外国语学院高级翻译学院,20008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筑造龙江当代文学的宏伟景观——评冯毓云、罗振亚主编的《龙江当代文学大系》[J], 汪树东
2.大爱无形——翻译理论家谢天振学术个性中的人文情怀 [J], 张白桦
3.译介学与中国文化在当代的传播——访上海外国语大学谢天振教授 [J], 谢天振;陆杏;;
4.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范式建构——《翻译理论探索》述评 [J], 梁真惠
5.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范式建构——《翻译理论探索》述评 [J], 梁真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西翻译简史》述评-4页精选文档

《中西翻译简史》述评-4页精选文档

《中西翻译简史》述评《中国翻译简史》是由谢天振等人共同编纂的一部有关中西方翻译史的著作。

它是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于2009年10月第一次出版,是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系列教材之一。

本文作者之所以选此文本,是因为在与其它同类著作进行对比后发现,所有文本都只是单方面地谈论中国或者西方的翻译发展史,而只有《中西方翻译简史》是将两种不同文化的翻译发展史以平行式的结构呈现。

因此,本文作者认为将它们进行对比学习,成果会更加突出。

一、内容简介在第一章中,作者首先指出翻译的作用和意义,提出翻译研究的必要性,进而说明翻译史对翻译研究的作用,更新对翻译的观念。

第二章提出作者以历史上主流翻译对象的变化为依据,将中西方翻译史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即宗教翻译阶段、文学翻译阶段和非文学翻译。

从第三章至第十三章这十二章的内容以平行交互式结构进行论述。

第三、四、五章回顾了中西方宗教典籍的翻译。

第三章讲述中国的佛教典籍在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南北朝时期以及隋唐北宋时期三个阶段的翻译活动。

第四章主要讲述早期圣经翻译与基督教的传播及其权威地位的建立;宗教改革和圣经翻译以及圣经译本随时代的需要不断涌现。

第五章梳理了圣经中译的发展,包括不同时期翻译特点、译名之争、圣经的官话和合译本三项内容。

第六章和第七章分别探讨了中国和西方在不同时期的的科技文献翻译。

第六章首先论述了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柏拉图等人的翻译对西方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然后提到中世纪巴格达翻译中心对阿拉伯文献的翻译成为文艺复兴运动发生的重要因素。

第九章主要提及明末清初徐光启等人和意大利的利玛窦通过翻译将西方科学技术传入我国。

此外,清末民初洋务派和五四运动时期的一些进步知识分子对中国的科技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八章和第九章分别阐述翻译对近代欧洲各国民族语形成的影响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第八章首先提出翻译对英语发展的影响;其次,德语的发展受拉丁语和许多欧洲语言的影响。

一些欧洲民族语,如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法语等的形成和发展多受拉丁语的影响。

谢天振译介学导论读后感

谢天振译介学导论读后感

谢天振译介学导论读后感篇一谢天振译介学导论读后感读了谢天振先生的《译介学导论》,我这心里呀,就像被扔进了一颗重磅炸弹,炸得我那是晕头转向,又恍然大悟。

说真的,一开始翻开这本书,我心里直犯嘀咕:“这能有多厉害?不就是讲翻译的嘛。

”可看着看着,我发现自己大错特错。

也许在很多人眼里,翻译就是把一种语言变成另一种语言,简单得很。

但谢天振先生告诉我们,这背后的学问可深了去了!就拿“创造性叛逆”这个概念来说吧,我以前觉得翻译就应该老老实实,一字一句对照着来。

可这本书让我知道,有时候适当的“叛逆”反而是好事。

这就好比做菜,同样的食材,不同的厨师能做出完全不同的味道,也许还都特别美味。

我觉得吧,翻译就像是一座桥梁,连接着不同的文化和语言。

但这座桥可不是随便搭搭就行的,得精心设计,考虑各种因素。

可能有人会问:“那直接学外语不就得了,还翻译干啥?”嘿,这可不一样!翻译能让我们更轻松地走进另一个世界,感受不同的思想和情感。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时而兴奋,时而困惑。

兴奋的是发现了新的知识领域,困惑的是有些观点真的好难懂啊!我不停地在心里问自己:“我真的理解了吗?”也许现在的我只是一知半解,但这已经让我对翻译有了全新的认识。

总之,读《谢天振译介学导论》这一路,真的让我收获满满。

我不禁感叹,原来翻译的世界如此精彩!篇二谢天振译介学导论读后感哎呀妈呀,读完谢天振的《译介学导论》,我这脑子都快不够用啦!一开始,我是抱着随便看看的心态翻开这本书的,心想:“能有多了不起?”结果,我被啪啪打脸了。

这本书就像一个神秘的宝藏,越挖越有料。

说起来,以前我总觉得翻译就是把单词和句子从一种语言搬到另一种语言,没啥技术含量。

但谢天振先生却告诉我,这可大错特错!翻译可不是简单的文字转换,它涉及到文化、历史、社会等各种因素。

比如说,书中提到的“翻译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部分”这个观点,就让我眼前一亮。

我以前可从来没想过这回事儿,也许是我太狭隘了?我不禁问自己:“难道以前我对翻译文学的理解都错了?”而且啊,书中那些关于翻译策略和方法的讨论,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从Bassnett的“文化翻译理论看西方诗歌英译汉的翻译策略

从Bassnett的“文化翻译理论看西方诗歌英译汉的翻译策略

从Bassnett的“文化翻译理论看西方诗歌英译汉的翻译策略吴诚辉摘要:随着文化翻译领域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从Bassnett的“文化翻译理论”角度研究西方诗歌英译汉的翻译策略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因此,本文试图以Sonnet18的汉译文本为例,探讨“文化翻译理论”在诗歌翻译中的体现和其对西方诗歌翻译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翻译策略;Sonnet18;文化翻译理论。

一、文化翻译理论概述谢天振(2022)在《隐身与现身》一书中指出,当代西方学者在翻译研究上最大的突破就是将翻译置于跨文化、跨学科的大背景下,即越来越多的学者从文化层面审视翻译,将文本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来分析。

20世纪90年代,Bassnett和Lefevere首次正式提出了“文化变迁”的概念形式(1991)。

[1]甚至有人认为,翻译单位已经开始从文字到文本、从文本到文化的转换。

Bassnett认为翻译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行为,而是深深植根于语言文化之中。

经过多年的翻译理论研究,Bassnett提出了“文化翻译理论”的观点:“首先,翻译应以文化为单位,文本不应仅仅停留在先前的文化语境中;其次,翻译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解码和重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交际行为;第三,翻译不应局限于对原文的描述,而应在目的语文化中实现功能对等。

”[2]Bassnett将文化作为翻译的一个单元,无疑开辟了翻译研究的新视角。

二、文化翻译理论下的西方诗歌翻译诗歌翻译属于文学翻译,因此没有固定的评价标准。

但在世界文化一体化的时代,古代诗词中的文化因素如何翻译和传播显得尤为重要。

具体的做法是,在翻译过程中,纯语言水平应该被驯化,而文化水平应该努力最大化异化(1999)。

[3]换言之,译者在充分展示诗歌原意的同时,也要努力体现翻译中的文化独特性。

莎士比亚赋予十四行诗以优美的歌谣来歌颂友谊和爱情,其中Sonnet18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作。

本文根据译者的风格和各译本在当今社会的流行程度,选取梁实秋、屠岸、孙大禹对此诗的三个译本进行比较分析,探讨“文化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体现和指导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国外翻译理论》期末总结本学期,我们主要从西方翻译学的各个学派学习了有关西方翻译学的一些理论。

所以,在进行期末总结时,我按照课本上所划分的学派,从学派简介、代表人物、主要理论、评价这四个方面做了简要总结,最后简单的谈几点在本学期的学习之后我的个人感想。

在本学期,我们主要学习了语言学派翻译理论、阐释学派翻译理论、功能学派翻译理论、文化学派翻译理论、解构学派翻译理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和苏东学派翻译理论。

语言学派翻译理论20 世纪50 年代,翻译的独立学科性凸显出来,一些学者开始引用语言学理论研究翻译,这批学者被称为西方翻译研究中的语言学派(结构主义),他们从语言学的相关理论视角出发,为翻译研究开辟新途径。

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尤金▪奈达、约翰▪卡特福德、彼得▪纽马克、巴兹尔▪哈蒂姆、罗曼▪雅克布逊、斯奈尔-霍恩比、费奥多罗夫(本书中将其理论放在了苏东学派中的语言学派)。

在这次总结中,我按照时间顺序对语言学派发展过程中各阶段的翻译理论进行了简单概括:1、20世纪50至90年代,对等概念是翻译研究的主要思想。

以语言为中心,从语言的结构特征出发研究翻译的对等问题,对等是语言学派翻译理论的思想核心(例如:奈达:功能对等・动态对等;纽马克:交际翻译・语义翻译;卡特福德:等值・转换)2、20世纪80年代,语言学派开始从语篇语言学和话语分析的角度进行翻译研究,并开始注重语境的研究,在此阶段,语言学派的翻译研究开始逐渐接受文化意识形态对翻译学研究的影响,对翻译的文化转向起了过渡作用。

3、20世纪90年代,随着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逐渐升温,翻译迎来了“认知转向”“认知翻译”逐渐形成在语言学派之前,语文学式的翻译研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人们对于翻译的认识比较模糊。

而语言学派以语言的规律性、整体性、深层结构等给翻译研究带来了理性思维。

语言学派的翻译理论家对翻译的语言学研究更具独立学科的性质。

翻译研究对等值的讨论不再拘泥于内容和功能,还考虑到文学翻译中的形式和文学性,进而发展为解决多层次、多类型的语际转换问题。

但是,语言学派的翻译研究不能触及翻译的文本层面,虽然在语言学翻译的理论中也提到过文化层面的翻译应注意的事项,但只是片面的、不系统的。

阐释学派翻译理论从古至今,无论阐释学怎样发展,他都围绕语言展开,或研究语言文本,或用语言理解文本等。

翻译也是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同一思想,重现原文意义。

从这一层面上讲翻译与阐释学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

译学界从阐释学的角度对翻译进行研究或借鉴现代阐释学的还有很多学者,而翻译的阐释学派在什么年代形成,在学界并无定论。

因此,在此选取了对于该学派发展的影响较大的两篇论文作介绍。

1813年施莱尔马赫的论文《论翻译的方法》以阐释学的角度论述了翻译与理解的密切关系。

1975年乔治斯坦纳的著作《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被视为当代西方翻译研究的里程碑式著作。

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弗里德里希・施莱尔马赫、海德格尔、伽达默尔、乔治・斯坦纳、安托瓦纳・贝尔曼。

该学派的主要理论有:1、翻译的两种途径:一是不打扰原作者,让读者接近作者;二是不打扰读者,让原作者接近读者(施莱尔马赫)2、翻译的四个步骤:信任、入侵、吸收、补偿(乔治・斯坦纳)3、主张译者身份和翻译标准的多元性阐释学派认为,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实施者,在翻译活动中处于中心地位,译者同时也是再创造者。

由于不同时期译者的认知、理解水平不同,文化语言的差异以及读者类型的不同,翻译的标准也不尽相同。

阐释学派的翻译理论将翻译扩展到整个语言交流,着重分析翻译过程,对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都有很大启发。

阐释学派为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使译者摆脱了传统译论中“被动”“静止”的形象,变得更加生动。

但阐释学派过分夸大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导致陷入“译者中心论”。

由于译者理解和翻译过程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就可能导致译作和原作有不同程度的背离现象。

功能学派翻译理论二战后兴起,德国译学界语言学派崇尚的对等论已无法更好地解决翻译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功能翻译学派便应运而生。

它针对翻译语言学派的薄弱环节,广泛借鉴交际理论、行动理论、信息论、语篇语言学和接受美学的思想,将研究的视线从源语文本专向目标与文本,成为当时德国译学界影响最大、最活跃的学派。

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凯瑟琳娜・莱斯、汉斯・弗米尔、贾斯塔・霍茨-曼塔里、克里斯汀娜・诺德、汉斯・荷尼西等。

功能学派认为翻译应该优先考虑功能特征而不是对等原则;译文取决于翻译的目的,根据不同的目的,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满足不同的功能。

功能学派将翻译看作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主张翻译策略由译文在目的文化中的功能所决定,翻译的标准不再是意义的等值而是是否实现了委托所规定的功能目标。

功能学派的翻译理论中指出,源语文本就翻译行为而言只是信息源,只起提供信息的作用,并将目的语文本的交际目的和预期功能的重视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功能学派的目标语转向理论推翻了原文的权威地位,使译者摆脱了对等论的羁绊,在翻译史上有重要成就;在翻译教学和译员培训方面成就突出。

在商业文本和政治文本的翻译中取得了较大成就但功能学派的翻译理论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功能学派的目的论过分强调翻译目的,强化委托人的意图,弱化了原文的文化内涵和语言结构,忽视了翻译的语言学因素,使得译文有可能失去原文的功能或作用,也使得翻译在部分领域由原本纯粹的学术行为沦为行业的机器,因此该理论在文学、语言学等领域的翻译是不适用的。

2、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而在功能学派理论视角下译者的绝对主导地位决定着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有权对原文进行改动或删减,这又限制了跨文化的活动,无形中用“翻译行为”为学术文献设了一层障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术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文化学派翻译理论20世纪70年代,西方译学研究的重点主要还是文本的实证研究、翻译过程的描写以及文学翻译本身的研究,从80年代起,西方译学开始了跨学科整合以及文化转向方面的发展。

这一时期比较突出发展的是“描述性翻译研究学派”,也被称为“多元系统研究”学派。

翻译研究的重点从语言单位转移到文化和功能上来。

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詹姆斯・霍尔姆斯、伊塔玛・埃文-佐哈、吉迪恩・图里、安德烈・勒菲弗尔、苏珊・巴斯奈特、西奥・赫曼斯等。

霍尔姆斯在1972 年发表了《翻译学的名与实》,文章提出了翻译应被作为一门新的学科来进行研究。

在这篇文章里,霍尔姆斯讨论了“翻译学”的名称,提出了翻译研究的范围及结构。

他还将翻译研究划分为三个分支,即描述翻译研究、理论翻译研究和应用翻译研究文化学派的代表文物吉迪恩·图里提出了“翻译规范”这一术语,用于从语言、文学和社会的视角来描述和认识某些指导翻译的准则。

图里将“规范”定义为通过社会文化来制约翻译,尤其是从直接影响译者决策的目标语社会及文化方面进行约束。

它图里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种用互相影响的因素(约束条件)来决定(制约)翻译文本的这样一种层级制度。

文化学派认为翻译不仅是语言活动,更是一种文化交际活动,翻译要重视翻译过程、功能及超语言的文化因素。

翻译的目的在于文化转换,翻译就是要满足目的语文化的需要,或者特定群体的需要。

文化学派倡导从文化层面进行翻译研究,将翻译文学作为译语文学的一部分,并采用描述性的研究范式。

文化学派的翻译研究拓宽了翻译研究的领域和视野,突破了传统的语文学或语言学翻译研究观念,挣脱了翻译即语言转换这一思维定势。

从文化的角度研究翻译,重视译者与目标语文化,提高了二者的地位。

但是文化学派对传统的语言学派采取了全盘否定的态度,未能批判地继承。

并且过分强调翻译的文化功能,不能形成普遍的翻译理论来指导翻译实践,有一定的局限性。

解构学派翻译理论解构主义是源于法国的一种反传统思潮,最先出现于哲学领域,之后开始影响文学批评、建筑、翻译等社会学科,瓦尔特・本雅明的《译者的任务》一书被认为是解构学翻译理论的奠基之作。

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有瓦尔特・本雅明、雅克・德里达、保罗・德曼、劳伦斯・韦努蒂等。

解构主义的翻译观认为:1、解构主义翻译观颠覆了传统的译作必须忠实于原作的观念,认为翻译是一种改写或操控,作品的意义是多元的2、译作与原作是平等互补的关系3、翻译就是要展现出差别,其意义在于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别延异显现解构学派的翻译观拓宽了翻译研究的领域和视野,打破了原来翻译研究僵化的一统天下的局面,使翻译研究出现了多元趋势。

但其反权威、反中心、反语言规律的主张是自身的翻译理论走向了极端。

给翻译研究带来了混乱,甚至否定翻译,不可能给翻译研究带来新的理性。

解构主义研究阶段中所出现的种种学派和思潮,都不可能成为翻译学的主干,都只是侧重某一个方面的多元分支的一元。

由此得出的启示是:翻译应从解构走向构建,寻找新理性,构建新的译学体系。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翻译界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将研究的焦点有文本内部转移到文本外部,开始讨论关注译本背后的文化和历史渊源及社会影响,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也在这个背景下发展而来。

女性主义翻译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雪莉・西蒙、劳丽・钱伯伦、巴巴拉・格达德、冯・弗罗托。

女性主义的翻译学主张译文与原文是平等互补的共生关系,译文与原文有同等的地位。

不应当要求译文绝对忠诚于原文,要突出译者的角色,超越译者的本分,反对以男性为中心的价值观。

在翻译中体现女性化特质,随意重写或者改写文本,通过语言对文化形成干涉,去除男性偏见及女性歧视,强调译者的主体性女性主义与翻译的结合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女性主义翻译学派的翻译家们,从性别角度研究翻译并重新阐释了翻译中的重要概念,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译者和译作的地位。

但是,他们过分地对语言进行操控和干预,并且,在作品的翻译过程中过于彰显女性主义,导致改变原作的意义与价值而使得译作无人问津。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随和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发展,以及80年代西方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各个翻译研究流派开始从不同的视角研究翻译理论,后殖民翻译理论也开始发展。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家主要有道格拉斯・罗宾逊、特佳斯维妮・尼南贾纳、盖亚特里・斯皮瓦克、埃尔斯・维埃拉。

后殖民主义学派的主要理论有:1、重新讨论了原作与译作;殖民文化与后殖民文化之间的地位关系2、提升了译者的地位,认为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译入语的语言文化特点对译文进行调整3、弱势文化与强势文化之间可通过翻译活动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意识形态上的殖民是可以消除的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超越语言的界限从政治、权利等视角探究翻译问题,给传统的翻译观念带来了极大地冲击,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使文化向多元平衡方向发展。

但是,后殖民主义敌视西方文化,过分极端地采取异化政策,固步自封容易导狭隘的民族中心主义。

苏东学派翻译理论本书中介绍的苏东学派的翻译理论,主要是指前苏联和前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翻译研究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