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论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一、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我们党的几代领导人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都反复强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
历史和实践证明,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研究现实中出现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不断总结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取得成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巨大进步的致胜法宝,同时也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得到坚持和发展。
所以我们不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在中国的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的成果就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对中国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的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历史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
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找到了新民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中国走向和平发展、繁荣富强创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正是由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道路,毛泽东思想这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伟大成果才得以全面展开并达到成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伟大的成果是: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未竟之业。
他科学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在正确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的基础上,总结了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实现了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形成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真正实事求是地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之路。
概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概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进程,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
在一定意义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提出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1、新民主主义革命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不久就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和实践,那时由于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都不足,对于中国的历史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不甚了解,还不善于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中国革命走了一些弯路,出现了严重的曲折。
从1927年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革命武装斗争到遵义会议前,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速发展壮大和遭受重大挫折、面临生存危机的曲折发展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实际创造性地开辟出一条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创建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正确道路,为中国革命指明了胜利的方向。
毛泽东等人还总结创立了一整套机动灵活的红军作战原则。
运用这些原则,红军以弱胜强,连续打破国民党军多次大规模“围剿”,根据地和部队不断发展壮大。
然而,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后,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在党内占据了统治地位。
教条主义者轻视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迷信本本和外国经验,把毛泽东等人从中国革命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规律性认识斥为“狭隘经验论”,排斥毛泽东对中央苏区党和红军的领导,全盘否定毛泽东等总结的行之有效的红军作战原则,最终导致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党和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长征途中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党内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为夺取长征胜利和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础,是中国革命由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点。
遵义会议以后,党的理论和实践逐步走上了正确的轨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1、历史进程(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系列根本问题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并对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艰辛探索,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2)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主题进行了科学回答,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之道。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形态的伟大创新。
(3)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的核心主题,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4)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向前推进,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两大战略思想。
2、重要意义(1)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获得成功,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面貌,并将长期影响中国的前途和命运。
(2)为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柱。
(3)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一个好的理论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及改革开放的成功,重要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先进性,关键是马克思主义通过李大钊、毛泽东、邓小平等优秀知识分子为传播与发扬,以中国特色、国情创造性发展马克思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
在一定意义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提出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
❖ 单击以上画面播放视频,单击画面以外进入下一幻灯片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பைடு நூலகம்表中国先进生产 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 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江泽民
5、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 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 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 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 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俄国在半个世纪里,经受了闻所未闻的 痛苦与牺牲,表现了空前未有的革命英雄 气概,以难以置信的毅力和舍身忘我的精 神去探索、学习和实验,真是饱经苦难才 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个唯一正确的革命理 论。
——列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的历史进程及其规律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王向明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的过 程,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 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在一定意义 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提出和 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实践中不 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一、中国革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 主义
——列宁《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取决于它 是经过实践检验和历史证明了的指导 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革命性和实践性
❖ 政治立场——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 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理论本质——革命性和批判性,马克思主 义是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相统一的基础上,以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 为目的学说,因而必然是革命的实践的。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的过 程,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 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在一定意义 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提出和 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实践中不 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1.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
2.马克思主义教条化过程中的错误。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成功。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远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从全球角度来看,自马克思主义形成至今,发展过程,大致可以把他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马克思,恩格斯时期,他们在西欧创造了马克思主义,为贫困的劳动人民指明了生活的方向,是马克思形成,并成为一种指导思想,使理想的空想主义落到的实践上。
第二阶段是列宁时期,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取得第一次成功,使理论较好的应用到现实中,并且列宁在一定程度上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做了一定的补充和丰富,为以后的发展做出了很好的铺垫,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三阶段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发展的重要时期,此过程主要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思想应用到实践中去,结合中国实际国情,实事求是,学会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这个过程很大程度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并且在理论指导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展现出了较大的优势。
我们总的来看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趋势是:由西方到东方,由理论到实践,有构想到现实。
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有较明显的优势和较强的生命力。
就第一阶段而言,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深刻的指出:“以往的全部历史,除原始状态除外,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些相互斗争的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一句话,都是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核心在于资产阶级通过占有无产阶级所创造的超过其劳动力的价值之外的剩余价值;实现资本的增值。
因而资本主义全部经济关系在及其上层建筑必须以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来加以解释。
在充分承认资本主义特定于特定的历史阶级存在必然性和合理性,这一阶段的根本贡献是在于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主义到现实的跨越,社会主义终将取代资本主义。
中考: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中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结合起来,同中国的优秀历史传统和优秀文化结合起来,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
一是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
二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马克思理论。
三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一、马克思主义简介
1、三大理论来源: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2、诞生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3、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4、主要内容:
①提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理论。
②提出国家是阶级斗争的产物,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社会发展的最高形式是共产主义社会。
③无产阶级将推翻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过渡到经济上实行公有制的共产主义社会。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浅析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浅析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形成,标志着党和国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规律的深刻认识,表明了党对执政规律的全面把握。
这是一篇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吧!马克思主义法学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法律现象的科学的总称。
马克思主义法学作为法学的一个重要学科,具有非常丰富的法律思想,它不仅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所阐明的法律观,还应包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法律现象所形成的法学知识、构建的法学理论体系。
一、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基本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的,经过中共几代领导人以及马克思主义学者的共同努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正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根本的在于: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①,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也应该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法学、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法学”。
对此,马克思主义经典著述中并没有直接、系统地阐述和论证。
二、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一)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传播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20世纪初,西方的各种学说包括西方的法律、法治思想逐渐传入中国。
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者在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候,也逐渐开始介绍、宣传马克思主义法学知识,如李大钊、陈独秀、李达等人。
他们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时候,重点是介绍关于唯物史观中关于法律和上层建筑的理论。
陈独秀在《马克思学说》一文中指出:“社会生产关系之总和构成社会经济基础,法律、政治都是建筑在这基础上面。
”②李大钊则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指出:“人类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的经济构造,……。
一切社会上政治的、法制的、伦理的、哲学的、简单的,凡是精神的构造,都是随着经济构造的变化而变化。
”③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的知识分子猛烈抨击旧制度,积极弘扬先进的革命思想。
法的革新的集大成者是李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发展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时诞生的一种对社会现实和历史的分析理论,它被认为是对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一种挑战。
然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却是十分不同寻常的。
在中国近代史上,从开始接触到这一学说开始,马克思主义就被视为一种具有强烈的革命性、同西方资本主义相对抗的思想。
在探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历史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到它的中国化,以及马克思主义虽然诞生于外国,却在中国找到了自身发展的独特路径。
一、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及早期发展19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马克思主义随着西方知识分子和先进思想的传入,进入了中国领土。
当时,以《天地会宪法》领导层为首的中国领袖开始认识到,只有中国站起来,才能够抵御外国的侵略,也才能够实现国家的强盛、民族的独立。
马克思主义这一对社会现实和历史进行分析的理论体系,为他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指导思想。
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者通过翻译、阅读西方著作、进行学术研究等方式传播并学习马克思主义。
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青年思想者,他在德国留学期间,深入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将其引入中国,并在中国创办了同盟会的马克思主义组织。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主要集中在大城市的中产知识分子中,这些人渴望通过科学理论来解决中国当前所面临的问题,他们认为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够解释中国的历史和当前的困境。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20世纪初,中国社会面临着许多问题,其中大部分都与外国侵略、民族压迫和内部的社会压迫有关。
在这个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成为了一种被广泛认同的政治思想体系,特别是在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等革命过程中,马克思主义被大量应用。
毛泽东在其1919年发表的《新民说》中,对马克思主义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
他认为马克思主义不仅仅只是一种理论,还是一种“各种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的科学指南”。
毛泽东意识到,中国的政治变革是其发展的必经之路。
他在《实践论》中提出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一理念,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唯物史观”的深入理解。
论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整理版
论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理论必须与实际相结合方能有生命力,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必须与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实践需要相结合,才能发挥指导作用。
8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艰难曲折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成功地实现了这种结合。
其重要标志就是先后形成了既适应特定的时空条件,又一脉相承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正是在这些适应中国实际需要、符合时代特征要求、富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理论和思想指导下,中国的民主革命才走向了胜利,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形成于19世纪4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是对当时的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经验的理论反映。
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作为接受体,当时的中国显然与欧洲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天壤之别。
所以,当中国共产党接受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那一刻起,便同时领受了一项更为艰巨的任务,这就是要求中国共产党人既要全面、系统地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思想方法和理论原则,又要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和时代需要加以灵活掌握与运用。
简言之,即必须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率先垂范,首开先河——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毛泽东思想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这一问题的存在及其重要性。
随着革命斗争实践的深入开展,面对中国革命大起大落的复杂形势,特别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以后,许多共产党人纷纷开始了中国革命新道路、新途径的苦苦探索。
毛泽东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出了独特的理论勇气和惊人的求索能力。
他利用并创造一切机会对中国的过去及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并结合井冈山的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不断壮大等亲身体会,理性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发现并提出中国革命迥异于西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特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的首要任务是争取民族独立,而不是像西方主要解决阶级问题;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决定了它是一支中间力量,可以争取为革命的同盟军,而不能像西方无产阶级革命时将其视为革命对象;中国革命的实质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广大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而不能像俄国十月革命那样把城市无产阶级作为主要力量;中国革命的胜利道路首先是工农武装割据,建立和发展农村根据地,而不是像十月革命那样,首先举行中心城市的武装起义,等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和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和历史进程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1、党的一大:明确了最终的奋斗目标党的二大: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党的三大: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党的四大:坚持无产阶级和农民同盟军等思想2、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①创建了工农红军②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和工农政权③发展了党和其他革命组织3、“左”倾错误,中国革命遭受严重挫折①党在幼年时期,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都不足②共产国际指导上的失误4、遵义会议(1935年)①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实际领导地位②纠正“左”倾错误,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5、六届六中全会(1938年)①作了《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②党首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命题6、延安整风①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好地指导中国革命,成为全党共识②毛泽东思想已经成为成熟的科学体系7、党的七大①指出: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②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8、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9、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10、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①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迫切需要。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虽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它的具体运用,却要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
要真正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也证明,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发挥指导作用,就是因为它是科学、是正确的方法,并且通过中国化为中国人民所掌握,从而满足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需要。
②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只有在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才能开辟自身的发展道路,这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历史经验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
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中国化路径探析
的观点。13 99年 1 0月 4日, 毛泽东在《 共产党 (
人) 发刊词 》 中沿袭 其 理论 与 实 践相 统一 的思想 , 明确 提 出“ 马克 思列 宁 主义 和 中国革命 的实 践 之 统一 ” 观 点 。 14 的 9 1年 毛 泽 东 在 延 安 整 风 运 动
义 中国化命题 时 , 表达 了马 克思 主 义应 用 化 的 也
意思 , 即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于 中国革命 的具 体实践中。因此 , 从这个意思上讲 , 马克思主义应
用 化和 马克 思 主义 具 体化 是 一 致 的。 当然 , 纯 单
地强调 马克思 主 义应 用 化 是不 科 学 的, 为, 因 “ 应用 ’ 等 于 ‘ ’ ‘ 不 化 。某 种 理 论 的 ‘ 用 ’ 指 应 是
应 用 于 中国 的具 体 的环 境 , 为伟 大 中华 民族 的 成
一
部分 。而 和 这个 民族 血 肉相 联 的 共 产 党员 , 离
开 中国特点 来谈 马克 思 主义 , 只是 抽 象 的空 洞 的
通过何 种 途径 或方 法形成 中 国化 的马 克思 主义 法
收稿 日期 :090 -7 20 - 0 4
蒋传光 , 张 波
( 上海师范大学 法政 学院 , 上海 20 3 ) 0 2 4
摘
要 : 马克 思主 义法 学理论 是 马克 思主 义理论 的 重要 组成部 分 , 马克 思主 义 中国化 在
过程 中 , 克思 主义 法 学理 论也 开 始 了 中国化 历程 , 马 形成 了丰 富的 中国化 的 马克 思主 义法 学理
要寻 找从 马克 思主 义 到 中国化 的马克 思 主义之 间 的理论 演 变途径 。马克 思主 义法 学理 论 中 国化 是 马克 思主 义 中国化 的重 要组 成部 分 。在 马克思 主 义 中国化 过程 中 , 克 思 主 义法 学理 论 也 开 始 了 马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的认识和思考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的认识和思考2011243129 范晨程当20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在全球范围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
结果马克思高居榜首者。
是什么伟大的贡献使得这位已经离世一百多年的思想家又一次站在了历史的高度上?我想,应该是经久不衰,甚至是越来越焕发巨大的生命力的马克思主义伟大思想吧。
纵观历史,在无数纷纭繁杂的学说理论中,马克思主义无疑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严整、最有生命力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使人类真正从蒙昧中睁开眼睛,推动人类意识实现了大觉醒,引导人类社会发生了大变革。
马克思的名字始终和工人阶级的事业紧紧相连,马克思主义始终是共产党人的伟大旗帜。
因此,马克思才能当之无愧的享有这项殊荣。
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呢?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由后人不断丰富发展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党。
然而要想把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伟大的思想武器运用到中国,必须把它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本身是一个历史过程,经历了一个由浅到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一个由少数人认识到形成全党共识的发展过程。
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核心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伟大的共产党人正确理解了这一内涵,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结合中国社会面临的实际问题,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
这些理论成果都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都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都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都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它们之间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它们是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
历史经验证明,这三大理论成果在中国走向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新时期都发挥了巨大的理论指导作用,也将长期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引领中国走向更为光明的发展之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破解历史之迷:5700<300
5 4 3 2 公元1700年 公元 2000年 A’ B
1
公元前 4000年 A
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 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 ……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 是唯一决定性因素,那么他就是把这个命题 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 。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 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 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 ……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 。 ——恩格斯
俄国在半个世纪里,经受了闻所未闻 的痛苦与牺牲,表现了空前未有的革命英 雄气概,以难以置信的毅力和舍身忘我的 精神去探索、学习和实验,真是饱经苦难 才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个唯一正确的革命 理论。 ——列宁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的过 程,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 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在一定意义 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提出和 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实践中不 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1、党的幼年时期对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初步探索
由于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的不足,党还不 善于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 践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将共产国际 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犯了严重的“左”派 幼稚病,使中国革命遭受严重挫折。
2、毛泽东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的重要命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 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 来,具体地说,就是要和中国革命实践、中 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
——毛泽东: 1938年《论新阶段》
3、邓小平创立建设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理论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 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 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我们党总结长期历史 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化发展历程初探
03
适应全球化趋势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法学将更加注重对国际法和比较法的研
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法和比较法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法学对未来的影响和价值
提供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法学作为社会主义国 家的官方法学,将继续为社会主 义国家的法律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发展
。
促进学术繁荣
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应该更加深入地探讨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与中国 实际相结合的途径和方法,以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
展。
我们应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以适应时代的需 求和变化,为构建更加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做出更大的贡 献。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1 参考文献2
参考文献3
THANK S感谢观看
资本主义社会矛盾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进行分析,认为法律 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重要工具,因此需要研究和改变。
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核心概念
法律是统治阶级的工具
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律是统治阶级用来维护自身利益和统治 地位的工具。
法律的历史性
马克思主义法学强调,法律不是永恒的,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 化的。
02
马克思主义法学在欧洲的发展
欧洲马克思主义法学的起源
起源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起源原因:对资本主义法律体系的批判和对社会主义法 律体系的追求。
起源背景:欧洲的马克思主义法学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 初,随着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而产生的。
起源地点:欧洲。
欧洲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发展阶段
01 02
拓宽研究领域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法律实践的深入,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研究领域将不断 拓宽,不仅包括传统的法律理论,还将涵盖与现实社会密切相关的法律 问题,如环境保护、社会公正等。
2016年司法考试法理学资料: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进程
2016年司法考试法理学资料: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进程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进程一、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的贡献:1、提出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法律思想、原则、制度和工作方针。
2、以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作为观察中国法律现状的工具。
3、最早开展新民主主义宪政和法制运动。
二、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丰富与发展:1、分析了当代中国法制建设的国情条件。
2、指出中国法制建设的基本目标。
3、论述了当代中国法制建设的价值基础。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创新和发展:1、论述了政治文明与小康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
2、揭示了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3、阐述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之间相辅相成的互动机理。
四、科学发展观的法学意义1、概念: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2、内容:(三观一理念)依法执政观、和谐法制观和以人为本的法律观;社会主义法制理念3、意义:坚持以人为本,可以使我们更好地把握法的现象的本体基础、全球法律文明共同的发展走向;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文明社会法律发展的基本尺度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价值准则4、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可概括为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顾全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
五、十一届三中全会与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新发展:1、以人为本、依法执政,把加强和完善法制建设上升为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2、发展了关于国家职能的理论并解决了人民民主专政实现的形式。
3、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奋斗目标,把加强法制建设、建设法治国家不仅看作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而且看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学说,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中国,并逐渐在中国社会发展中展开了深刻的影响与转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主义革命思潮,经历了从接触、传播到独立创新的多个阶段。
本文将概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以及其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深远影响。
1.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1898年“戊戌变法”1898年的“戊戌变法”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一次传入。
变法派推崇西方现代文明,并将马克思主义视为改革中的一个重要选项。
然而,由于变法运动的失败,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受到了阻碍。
2. 中国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
1919年的五四运动导致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更加深入的理解与研究。
工人运动逐渐崛起,开始积极寻求实现社会主义改革的途径,并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原则。
3.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马克思列宁主义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与研究的重要载体。
在苏联共产党的帮助下,马克思列宁主义开始在中国得到广泛推广,并对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4.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战争的结合以革命战争为主要手段的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
在长时间战争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逐渐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并得到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中国共产党坚持以实践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路线,实现了中国的革命胜利。
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可以追溯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显著影响和独特创新。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原则,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这一过程经历了多次实践与理论创新的相互结合,并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路径。
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影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不仅影响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实践,也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产生了巨大影响。
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探析
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探析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动态过程,研究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过程不仅有利于指导我们树立科学、民主的法制观念,构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而且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我国的传播和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内容、研究现状进行分析,从而提出几点关于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思考即马克思主义法学应在实践中不断丰富,熟读经典著作,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含义,注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整体与部分间的关系。
标签: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一、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内容1.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哲学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一直强调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法学归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必然有其经济基础决定;同时,法学也会对经济基础产生推动或者阻碍的作用。
2.马克思主义法学是对资产阶级的批判马克思像揭开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一样,揭露了资产阶级的民主、法制的本质。
由于经济基础和阶级利益,资产阶级所倡导的平等和法制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法制,而是不平等之下的平等。
3.马克思提出了自己的法制蓝图“必须十分明确地划分党(及其中央)和苏维埃政权的职责;提高苏维埃工作人员和苏维埃机关的责任心和独立负责精神;党的任务则是对所有国家机关的工作进行总的领导,而不是像口前那样进行过分频繁的、不正常的、往往是琐碎的干预。
”[1]由此可见,对于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如何实现政治的平等法制,马克思已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二、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研究现状1.关于对当代法学普遍概念的理解和把握我们知道,西方国家的自由、民主、平等等词汇是在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国家所宣扬自由、公平、平等本质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剥削,是对劳动者剩余价值的剥夺。
它导致了两种结果:第一,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第二,为自身的灭亡和新的生产方式的诞生提供了条件。
“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辨义——论“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历史语境与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辨义——论“马克思主义法学中
国化”的历史语境与现实意义
林永虎
【期刊名称】《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年(卷),期】2012(029)006
【摘要】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渐起高潮,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问题研究也成为了国内近几年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并取得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研究成果.然而,在这一研究领域仍然存在着一些理论上的分歧或观点上的差异,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对一些基本概念的问题尚缺乏足够的论辩意识.从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关系角度出发能够发现,“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论题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的烙印,但也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尤其是从马克思主义法学普遍原理在批判与建构的两方面作用着眼,在承认“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论题所具有的时代特征与实践价值之外,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的丰富与发展,其对于马克思主义法学一般理论的深化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实践也可以发挥更加突出的理论指导意义.【总页数】6页(P46-50,62)
【作者】林永虎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思政部,浙江杭州3100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A81
【相关文献】
1.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规律研究 [J], 本志红
2.论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法学在中国的现在和未来 [J], 廉睿
3.现代化语境下中国法治的正当性进路r——基于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中国化的视角 [J], 宗健
4.论马克思主义系统地中国化的主张及其价值——兼论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 [J], 张波;
5.论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法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指导地位 [J], 马治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规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规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
在一定意义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提出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一、中国革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代表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历史:人类有意识有目的·被称为中国第一位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
……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因素,那么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
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
——恩格斯老师说:生产力是决定的因素,经济是基础,但归根结底生产和生产力是最重要的,这是从历史长河的角度上分析问题。
若把历史分成一个一个片段,就不能永远把生产力放为决定因素。
起决定作用的可以是文化,可以是教育,可以是宗教,甚至可以是艺术。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实事求是。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
——列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的指导思想,首先取决于马克思主义自身科学的理论价值。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科学性世界观、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理论品质——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也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统一。
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到1871年的巴黎公社革命,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的第一个阶段,而“在第一个时期的开头,马克思学说决不是占统治地位的,它不过是无数社会主义派别或思潮中的一个而已。
”——列宁《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取决于它是经过实践检验和历史证明了的指导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科学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形成,标志着党和国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规律的深刻认识,表明了党对执政规律的全面把握。
这是一篇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马克思主义法学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法律现象的科学的总称。
马克思主义法学作为法学的一个重要学科,具有非常丰富的法律思想,它不仅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所阐明的法律观,还应包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法律现象所形成的法学知识、构建的法学理论体系。
一、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基本理解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的,经过中共几代领导人以及马克思主义学者的共同努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正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根本的在于: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①,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也应该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法学、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法学”。
对此,马克思主义经典著述中并没有直接、系统地阐述和论证。
二、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一)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传播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20世纪初,西方的各种学说包括西方的法律、法治思想逐渐传入中国。
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者在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候,也逐渐开始介绍、宣传马克思主义法学知识,如李大钊、陈独秀、李达等人。
他们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时候,重点是介绍关于唯物史观中关于法律和上层建筑的理论。
陈独秀在《马克思学说》一文中指出:“社会生产关系之总和构成社会经济基础,法律、政治都是建筑在这基础上面。
”②李大钊则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指出:“人类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的经济构造,……。
一切社会上政治的、法制的、伦理的、哲学的、简单的,凡是精神的构造,都是随着经济构造的变化而变化。
”③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的知识分子猛烈抨击旧制度,积极弘扬先进的革命思想。
法的革新的集大成者是李达。
早在1928年,他就将日本学者穗积重远所著的《法理学大纲》一书译成中文出版。
李达长期研究法哲学,对法哲学有独到的研究。
李达在湖南大学教授时,将多年来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研究心得编成讲义即《法
理学大纲》。
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步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的法学专著。
在这本书中,李达提出要形成科学的法律观必须接受科学世界观和社会观的指导。
“法学必须接受科学社会观的指导,把法律制度当作建立于经济构造上的上层建筑去理解……阐述其特殊的发展规则,使法律的理论从神秘的玄学见解中解放出来,而成为科学的法律观。
”④李达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系统分析了法学的对象,任务和范围,法学的研究方法,法学的基本理论和内容等问题;揭示了法律与国家、法律的本质与现象、法律的形式与内容等法学基本范畴。
(二)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初步形成阶段——20世纪30年代初至1956年
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继续推进,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一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中的法律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法律观的一般原理来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的法律问题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进程中所取得的第一大理论成果。
新中国成立后,摧毁了国民党的法律制度。
开始全面学习和介绍前苏联的社会主义法律理念和法律制度。
从1949年至1957年,法学界开展了较为自由、宽松的理论探讨,就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问题展开了争鸣。
其中主要有:1952—到1954关于法的本质讨论;1954年关于法的作用的讨论;1956年关于法治与人治关系的讨论;1956—1957年关于法的阶级性与继承性的讨论;1957年关于法律与政策关系的讨论;1956年关于法的消亡的讨论。
这些讨论结合中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律的实践,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的认识。
特别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同志,在新中国的建立初期,对推动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中国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1956年的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董必武总结了人民民主法治初创时期的四条经验,即人民民主法制是在摧毁旧法制的基础上产生、人民民主法制是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而建立、人民民主法制是人民斗争经验的总结、人民民主法制吸取了我国历史上和国际上一切对人民有益的经验,特别是前苏联的经验。
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和提出和阐明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命题。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在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法治基本原则指导下,建立了能够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法治制度,它是对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法治信仰、法治原则和法治制度的宏观把握和整体认识,既是一种高层次的认知形态,又是一种现实化的实然状态。
因此,无论是在法治理论的创新上,还是在具体的法治实践中,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都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形成,标志着党和国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规律的深刻认识,表明了党对执政规律的全面把握。
与改革开放的丰富社会实践相适应,当代马克思主义法学一改过去集中于法律本质及其权利义务问题的研究,开始着眼于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学科发展及其对中国法治建设的意义,特别是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权利与自由、公正与正义的思想探寻对人类制度建设具有指导价值的原则,并把这些原则与我国法治建设相结合。
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主要特点是法的阶级性逐渐淡化,逐渐突出法的规范作用。
由关注法的制定的基础上更加强调法的实施和法的实效,由关注法的工具作用逐渐转向追求法的价值目标,由关注宏观问题到关注微观问题的转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