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波谱原理及应用 2014

合集下载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
一、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
核磁共振波谱法(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现代仪器分析方法。

该法基于原子核在外磁场中受到磁化,可产生某种频率的振动。

当外加能量与原子核振动频率相同时,原子核吸收能量发生能级跃迁,产生共振吸收信号,这就是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法是1945年由F.Bloch和E.M.Purcell发现的,他们因此获得1952年的诺贝尔物理奖。

如今核磁共振方法的灵敏度已实现了μg级样品的分析,可满足绝大多数
有机样品的分析需要。

在有机结构分析的各种谱学方法中,核磁共振方法给出的结构信息最为准确和严格。

在一张已知结构的核磁共振波谱图上,物质的每个官能团和结构单元均可找到确切对应的吸收峰。

结构比较简单的小分子物质,在获取核磁共振波谱信息后,适当参考其他谱学信息后,即可推测和排列出化学结构式,且有较为准确的结果。

原子核在磁场中发生共振吸收的现象是一种纯物理过程,这个过程的描述涉及许多量子力学和波动力学的原理,以及微波脉冲技术和傅里叶变换的数学方法。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法应用于物质分析,主要研究分子中不同原子之间的相互联结,由此引起共振频率的位移——化学位移;各原子核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偶合裂分;另外产生共振吸收的原子核数目,决定共振吸收峰的强度和峰的积分面积,由此得出分子中各原子以及组成的官能团数目,此即定量分析的依据。

这些是通过积分线来反映的。

因此化学位移、偶合裂分和积分线是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方法中最重要的三个参数。

;.。

核磁共振谱的原理及应用

核磁共振谱的原理及应用

核磁共振谱的原理及应用1. 原理介绍核磁共振谱(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um,简称NMR)是一种利用核磁共振现象来研究物质结构和性质的分析技术。

核磁共振是指在外加磁场作用下,原子核固有的自旋产生共振现象。

核磁共振谱通过测量样品中原子核处于不同能级之间跃迁所吸收或发射的电磁辐射,来分析物质的结构和性质。

核磁共振谱的原理基于以下几个关键概念: - 原子核存在自旋,自旋是原子核的内禀性质。

- 原子核在磁场中具有能量分裂,形成能级结构。

- 原子核在外加磁场中能级分裂程度与外加磁场强度成正比。

- 原子核能从一个能级跃迁到另一个能级,吸收或发射与能级间跃迁对应的辐射频率的电磁波。

2. 应用领域核磁共振谱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医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

以下列举了几个常见的应用领域:2.1 化学•精确测量物质的结构,包括化学成分和空间结构。

•分析有机和无机化合物的组成。

•通过测量化学位移和耦合常数,判断化学键的种类、数量和环境情况。

2.2 生物•研究生物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等)的结构和相互作用。

•通过测量生物样品中特定原子核的信号强度,定量分析样品中特定分子的含量。

2.3 医学•诊断疾病,如核磁共振成像(MRI)用于检查人体内部器官和组织的状况。

•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分布和代谢过程。

•预测药物对人体的副作用和毒性。

2.4 材料科学•研究材料的结构和性质,如聚合物、晶体和金属。

•分析杂质和纯度。

•研究材料的相变和动态行为。

3. 核磁共振谱的操作步骤核磁共振谱的操作步骤通常包括样品制备、仪器设置、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谱图解析。

以下是一般的操作步骤:1.样品制备:–准备纯度高和浓度适宜的样品溶液。

–选择合适的溶剂并溶解样品。

–确保样品没有杂质或气泡。

2.仪器设置:–将样品放置在核磁共振仪器中。

–设置合适的磁场强度和温度。

3.数据采集:–打开核磁共振仪器,开始数据采集。

–记录信号强度和频率。

核磁共振波谱仪的原理与应用

核磁共振波谱仪的原理与应用

核磁共振波谱仪的原理与应用1. 前言核磁共振波谱仪是一种常用的科学仪器,主要用于研究和分析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动力学等方面。

本文将介绍核磁共振波谱仪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应用。

2. 核磁共振概述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是一种基于原子核磁性的物理现象的分析方法。

核磁共振现象的基本原理是当原子核处于磁场中时,其能级将发生分裂,从而产生共振信号。

核磁共振波谱仪通过检测和分析这些共振信号来获取样品的相关信息。

3. 核磁共振波谱仪的原理核磁共振波谱仪的工作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磁场核磁共振波谱仪首先需要一个强而稳定的磁场。

通常采用超导磁体来产生强磁场,并使用磁场稳定系统来保持磁场的稳定性。

磁场的方向对于核磁共振信号的测量具有重要影响。

3.2 脉冲系统核磁共振波谱仪通过脉冲系统来操控核磁共振现象。

脉冲系统包括脉冲发生器、射频系统和探测器。

脉冲发生器产生射频脉冲,射频系统将脉冲传输给样品,探测器接收并测量样品中的共振信号。

3.3 样品室核磁共振波谱仪的样品室用于放置待测样品。

样品室通常由非磁性材料制成,以避免对磁场的扰动。

样品通常溶解在溶剂中,并放置在一种特定的样品管中。

3.4 检测系统核磁共振波谱仪的检测系统用于放大和记录样品的共振信号。

检测系统通常包括放大器和数据采集设备。

放大器将共振信号放大到适当的水平,并传输给数据采集设备进行处理和分析。

4. 核磁共振波谱仪的应用核磁共振波谱仪在化学、生物化学、医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核磁共振波谱仪的主要应用:4.1 化合物结构分析核磁共振波谱仪可用于化合物的结构分析。

通过分析样品的核磁共振信号,可以确定分子中不同原子的相对位置和化学环境。

这对于化合物的鉴定和结构确认非常重要。

4.2 动力学研究核磁共振波谱仪可以用于研究分子的动力学。

通过观察共振信号的强度和频率随时间的变化,可以测量化学反应的速率和反应机理。

核磁共振光谱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核磁共振光谱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核磁共振光谱技术的原理与应用核磁共振技术(NMR)是一种应用于化学、物理和生物学等领域的非常重要的技术,其主要基于物质所具有的核磁共振现象。

其主要原理是通过线圈产生的强磁场使样品中的核自旋在外界干扰下出现磁共振现象,通过测量不同核种类的共振谱图,可对样品进行精确的分析和定量。

一、核磁共振光谱技术的原理核磁共振技术的原理基于物质所具有的核磁共振现象,即核自旋在外界干扰下出现的能态跃迁所放出的电磁辐射。

这是因为物质中的原子核都具有自旋,而磁场会引起原子核自旋的定向,每种核自旋的数量和强弱不同,因此不同的核对外加磁场的反应也不同,它们会具有不同的共振频率,即信号在NMR光谱上的峰位位置不同。

因此,通过测量各种核的NMR信号,就可以获得其所在分子的结构、分布、运动和相互作用情况。

在实验过程中,首先把待分析的样品置于强磁场之中,并非常精确地调整外磁场的大小和方向。

这时,电子轨道对于磁场的响应可以忽略不计,而且核磁共振信号非常弱,为了探测到弱的共振信号,我们需要使用高灵敏度的电子学仪器。

当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加入能量到样品中时,如通过微波等电磁波辐射样品,样品吸收能量,相当于系统的能态跃迁,如果样品中存在其它原子核,则释放出特定频率的辐射信号。

二、核磁共振光谱技术的应用核磁共振技术在历史上是为了研究分子结构和运动,但是现在许多其他重要的应用已被发现。

与其他技术相比,核磁共振技术最吸引人的特点是非常高分辨率和选择性。

这种技术可以用于无机和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解析、量子化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等领域。

1. 化学领域在化学分析中,核磁共振技术已经成为最常用的质谱分析技术之一。

因为它可以快速地提供高分辨率的分子结构信息,在用于无机气体分析和液体混合物分析时,它已经成为样品分辨率的标准方法。

此外,和其他方法相比,它更加可靠,能够检测出非常细微的物质成分。

2. 医疗领域核磁共振技术在医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为它可以获得生物分子和组织的非破坏性显像信息。

核磁共振波谱仪功能原理

核磁共振波谱仪功能原理

核磁共振波谱仪是一种研究原子核对射频辐射吸收的仪器,它能够对各种有机和无机物的成分、结构进行定性分析,有时也可以进行定量分析。

其工作原理如下:
在强磁场中,原子核发生能级分裂。

当原子核吸收外来电磁辐射时,将发生核能级的跃迁,即产生所谓的NMR现象。

当外加射频场的频率与原子核自旋进动的频率相同时,射频场的能量才能被原子核有效地吸收,为能级跃迁提供助力。

因此,某种特定的原子核在给定的外加磁场中,只吸收某一特定频率射频场提供的能量,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核磁共振信号。

核磁共振波谱仪主要有两大类:高分辨核磁共振谱仪和宽谱线核磁共振谱仪。

前者主要用于有机分析,只能测液体样品;后者可直接测量固体样品,在物理学领域应用较多。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查阅核磁共振波谱仪的书籍或者咨询相关专业人士。

核磁共振波谱法原理

核磁共振波谱法原理

核磁共振波谱法原理核磁共振波谱法(NMR)是一种重要的分析化学技术,它通过对样品中原子核在外加磁场和射频辐射作用下的共振现象进行研究,从而获取样品的结构和性质信息。

核磁共振波谱法在有机化学、生物化学、药物研究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核磁共振波谱法的原理及其在化学分析中的应用。

1. 原子核的磁矩。

在外加磁场中,原子核会产生磁矩,这是核磁共振现象的基础。

原子核的磁矩可以用经典物理学的观点来解释,即原子核自身带有一个自旋角动量,从而产生磁矩。

在外加磁场中,原子核的磁矩会发生取向,而不同原子核的磁矩大小和取向会受到化学环境的影响。

2. 核磁共振现象。

当样品置于外加磁场中,并且受到特定频率的射频辐射时,原子核会吸收能量并发生共振。

这种共振现象会导致原子核的磁矩发生瞬时的翻转,当射频辐射停止时,原子核会释放吸收的能量。

核磁共振现象的频率和强度与原子核的化学环境息息相关,因此可以用来获取样品的结构和性质信息。

3. 核磁共振波谱图。

通过对样品施加不同的外加磁场强度和射频辐射频率,可以得到核磁共振波谱图。

核磁共振波谱图通常以化学位移(chemical shift)为横坐标,以吸收峰的强度为纵坐标。

化学位移反映了原子核在分子中的化学环境,不同化学环境的原子核会出现在不同的化学位移位置上;吸收峰的强度则反映了样品中不同类型原子核的相对丰度。

4. 应用领域。

核磁共振波谱法在化学分析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用来确定有机分子的结构,鉴定化合物的纯度,研究化学反应的动力学过程等。

在生物化学和药物研究领域,核磁共振波谱法也被广泛应用于蛋白质结构研究、药物分子的相互作用研究等方面。

总之,核磁共振波谱法凭借其高分辨率、非破坏性、对样品数量要求低等优点,成为了化学分析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核磁共振波谱法的原理和应用的深入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这一技术手段来解决化学和生物领域的问题,推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发展。

磁共振波谱成像的基本原理

磁共振波谱成像的基本原理

磁共振波谱成像的基本原理、序列设计与临床应用磁共振波谱(MR Spectroscopy, MRS)是医学影像学近年来发展的新的检查手段,作为一种无创伤性研究活体器官组织代谢、生化变化及化合物定量分析的方法,随着MRI、MRS装置不断改进,软件开发及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通过MRS对各种疾病的生化代谢的认识将不断提高,为临床的诊断、鉴别、分期、治疗和预后提供更多有重要价值的信息。

1H MRS可对神经元的丢失、神经胶质增生进行定量分析,31P磁共振波谱可对心肌梗塞能量代谢变化进行评价。

MRS以分子水平了解人体生理上的变化,从而对疾病的早期诊断、预后及鉴别诊断、疗效追踪等方面,做出更明确的结论。

本文从MRS波谱成像的基本原理和序列设计方面简要作一介绍。

一磁共振波谱的基本原理在理想均匀的磁场中,同一种质子(如1H)理论上应具有相同的共振频率。

事实上,当频率测量精度非常高时会发现,即使同一种核处在相同磁场中,它们的共振频率也不完全相同,而是在一个有限的频率范围内。

这是由于原子核外的电子对原子核有磁屏蔽作用,它使作用于原子核的磁场强度小于外加磁场的强度,其屏蔽作用大小用屏蔽系数s来表示,被这种屏蔽作用削弱掉的磁场为sB,与外加磁场方向相反。

外加磁场越强sB越大,原子核实际感受到的磁场强度与外加磁场强度之差越大。

此外,s还与核的特性和化学环境有关。

核的化学环境指核所在的分子结构,同一种核处在不同的分子中,甚至在同一分子的不同位置或不同的原子基团中,它周围的电子数和电子的分布将有所不同。

因而,受到电子的磁屏蔽作用的程度不同,如图1所示。

考虑到电子的磁屏蔽作用,决定共振频率的拉莫方程应表示为:w=gBeff=gB0(1-s)由上式可知,在相同外加磁场作用下,样品中有不同化学环境的同一种核,由于它们受磁屏蔽的程度(s的大小)不同,它们将具有不同的共振频率。

如在MRS中,水、NAA(N-乙酰天门冬氨酸)、Cr(肌酸)、Cho(胆碱)、脂肪的共振峰位置不同,这种现象就称为化学位移(Chemical Shift)。

核磁共振波谱基本原理与应用

核磁共振波谱基本原理与应用
核磁共振波谱基本原理和 应用
(二)核自旋驰豫
激发到高能态的核必须通过适当的途径将其获得的能 量释放到周围环境中去,使核从高能态回到原来的低能态, 这一过程称为振动驰豫。
驰豫过程是核磁共振现象发生后得以保持的必要条件。 自发辐射的概率近似为零
高能态核
低能态核
这种过程叫核自旋驰豫 通过一些非辐射途径 将自身的能量传递给周围环境或其它低能级态。
固定射频频率,改变磁场B0——扫场法。通常用
核磁共振波谱基本原理和 应用
仪器组成:
1、永久磁铁:提供外磁场, 要求稳定性好,均匀,不均匀 性小于六千万分之一。
2、射频振荡器:线圈垂直于
外磁场,发射一定频率的电磁
辐射信号。60MHz至600MHz或 4、扫场线圈(扫描发生器线
更高。
圈):用于进行扫描操作。在
扫场方式应用较多。 氢核(1H): 1.409 T 共振频率 60 MHz 2.305 T 共振频率 100 MHz
磁场强度H0的单位:核1磁高共斯振波(谱G基S本)原=理10和-4 T(特斯拉,Tesla)
应用
核磁共振现象:
如核,果且以射一频定频频率率的恰电好磁满波足照下射列处关于系磁时场:H0中的
共同点都是吸收光谱
核磁共振波谱基本原理和 应用
NMR是结构分析的重要工具之一,在化 学、生物、医学、临床等研究工作中得到 了广泛的应用。
分析测定时,样品不会受到破坏,属于无 破损分析方法。
核磁共振波谱基本原理和 应用
回顾:
1945年哈佛大学Purcell小组和斯福大学Block小 组几乎同时观测了石蜡中质子的信号, 1952年 获诺贝尔物理奖。
二、 核磁共振现象
自旋量子数 I=1/2的原

核磁共振光谱原理

核磁共振光谱原理

核磁共振光谱原理核磁共振(NMR)光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分析技术,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化学、生物医学、化学工程、材料科学等领域。

核磁共振光谱可以用来研究分子的结构、动力学、反应机理、动力学和热力学性质等,并且已经成为现代分析化学的重要工具。

核磁共振光谱基于磁共振原理,即核磁矩在外部磁场中的取向受到外部磁场对它的取向的作用而发生变化。

当处于一个静态高强度的外部磁场中时,核自旋可以发生两种取向:平行或反平行于外磁场方向,这种取向状态被称为核自旋磁量子数。

当一个核检测到一个外部射频脉冲时,这个脉冲的射频能量将会抵消相邻核的磁性相互作用,从而导致这些核的共振频率被准确测定。

核磁共振光谱通常使用氢、碳、氧等核的磁共振来进行分析,因为这些原子在大多数有机和生物分子中都是丰富的。

在分析中,样品通常是通过将其溶解在有机溶剂中,并在核磁共振仪内通过一个探头进行检测得到的。

探头包含一个产生高强度的外部磁场的磁铁圆筒,一个产生射频脉冲的射频发生器和一个接收机来检测并记录反馈信号。

核磁共振光谱的光谱图通常展示了核的吸收峰或信号,这些峰或信号与特定的核自旋产生的共振频率有关。

通过测量这些峰的位置、积分强度和形状,分析人员可以确定样品分子的结构和相对数量。

氢核的化学位移可以由环境的埃及螺旋度和磁场大致相互作用的变化来解释。

核磁共振光谱在现代分析化学和其他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使其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分析工具。

在化学和生物化学方面,核磁共振光谱可以用于确定新物质的结构和合成过程中的反应,从而帮助理解生命过程中的化学反应。

在生物医学和化学工程方面,核磁共振光谱可以用于定量分析和疾病诊断。

在材料科学中,核磁共振光谱可以用于研究材料的结构和特性,并有助于合成新材料。

核磁共振光谱由于其独特的分析能力和广泛的应用领域,已成为现代分析化学的重要工具。

通过使用核磁共振光谱,化学家、生物化学家、生物医学家、化学工程师和材料科学家等研究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分子的结构和特性,从而推动化学、生物学、医学和工程学的研究。

核磁共振波谱及其应用

核磁共振波谱及其应用

ν0 = [γ / (2π ) ](1- σ )H0
由于屏蔽作用的存在,氢核产生共振需要更大的外磁场强度(相对 于裸露的氢核),来抵消屏蔽影响。
化学位移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定义 在有机化合物中,各种氢核 周围的电子云密度不同 (结构中不同位置)共振频率有差异,即引起共振吸收峰的位 移,这种现象称为化学位移。 表示方法: 在恒定外加磁场作用下,不同的氢核由于化学环境不同,共振 吸收的频率也不同,但频率的差异范围不大,约为百万分之 十。因此要精确测量化学位移的绝对值,显然很难。通常采用 测定化学位移相对值的办法。 1.位移的标准 相对标准:四甲基硅烷Si(CH3)4 ( TMS)(内标), 位移常数 δTMS=0 2.为什么用TMS作为基准? (1) 12个氢处于完全相同的化学环 境,只产生一个尖峰; (2)屏蔽强烈,位移最大。与有机化合物中的质子峰不重 迭; (3)化学惰性;易溶于有机溶剂;沸点低,易回收。
一. 原子核的磁性质
实验证明,大多数原子核都围绕某个轴自身做旋转运动称自旋运动。 有机械旋转,就有角动量产生。 I:自旋量子数;
若原子核存在自旋,产生核磁矩: 自旋角动量: 核磁矩:
h:普朗克常数; 核磁子β=eh/2M c;
自旋量子数(I)不为零的核都具有磁矩, 原子的自旋情况可以用(I)表征: 质量数 偶数 偶数 奇数 原子序数 偶数 奇数 奇数或偶数 自旋量子数I 0 1,2,3…. 1/2;3/2;5/2….
2. 自旋核在磁场中的行为
无外磁场时,原子核的取向是任意的,但有外磁场存在时,原子核 就会对外磁场方向发生自旋取向.按照量子力学理论,核的自旋 取向数为:自旋取向数=2I+1 原子核在磁场中的每一种取向都代表了原子核的某一特定能级, 并可用一个磁量子数m来表示,m取值为I,I-1,…-I,共2I+1个。 也就是说,无外磁场存在时,原子核只有一个兼并的能级,但 有外磁场作用时,原先兼并的能级就要分裂为2I+1个。 氢核(I=1/2),两种取向(两个能级): (1)与外磁场平行,能量低,磁量子数m=+1/2; (2)与外磁场相反,能量高,磁量子数m=-1/2; 即在外磁场作用下,氢核的能级分裂为两个。 根据电磁理论,原子核在磁场中具有的势能:E=-hmr H0 /2 π 较低能级(m=+1/2) E1/2=-hmr H0 /4 π

核磁共振的原理和应用

核磁共振的原理和应用

核磁共振的原理和应用1.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简称NMR)是一种基于原子核之间相互作用的物理现象,通过对核自旋的探测和操控,可以获取样品的结构和性质等信息。

核磁共振的原理可以归纳如下:•核自旋:原子核具有自旋(spin)属性,自旋可理解为核自身固有的旋转。

不同的核自旋状态具有不同的能量。

•外磁场作用:通过在样品周围产生一个强大而均匀的外磁场,使得样品中的核自旋在不同的能级之间发生能级分裂。

•射频辐射激发:利用射频辐射的能量来改变核自旋之间的能级分布,从而产生一个或多个能级间的跃迁。

•共振吸收信号:当能级分布发生跃迁时,系统吸收或辐射特定的辐射频率,这种吸收或辐射现象即为核磁共振。

2. 核磁共振的应用领域核磁共振技术在科学研究和工业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化学分析核磁共振技术可以通过分析样品的核磁共振谱,确定物质的分子结构和组成。

在化学研究和分析中,尤其是有机化学领域,核磁共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化合物的鉴定、结构确定和反应过程的研究等方面。

2.2 生物医学研究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种用于体内结构和功能成像的无创性诊断技术。

通过对被检测物体施加外磁场和射频脉冲,结合信号的检测和处理,可以获得高分辨率的体内图像,用于医学中的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指导。

2.3 药物研发在药物研发过程中,核磁共振技术可以用于药物的结构确定、质量控制和相互作用机制研究等方面。

例如,通过核磁共振技术可以观察药物分子与靶点之间的作用,研究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从而提高药物研发的效率和成功率。

2.4 材料科学核磁共振技术在材料科学中被广泛应用于材料的结构分析和性质表征。

通过核磁共振技术可以研究材料中不同元素的核自旋行为,探索材料的晶格结构、相变行为以及局域环境等信息,为新材料的设计和制备提供理论支持和实验依据。

核磁共振波谱的原理和应用

核磁共振波谱的原理和应用

核磁共振波谱的原理和应用1. 核磁共振波谱的原理核磁共振波谱(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简称NMR)是一种重要的分析技术,利用原子核自旋与外加磁场相互作用的原理。

下面将介绍核磁共振波谱的原理和相关概念。

1.1 自旋与磁场核磁共振波谱基于原子核自旋的性质。

原子核自旋可以看作是一个带电粒子的自旋磁矩,类似于地球绕自轴旋转产生的地磁场。

自旋磁矩与磁场之间存在力矩关系,即自旋会与外加磁场相互作用。

1.2 能级结构和共振原子核在外加磁场下具有能级结构,能级间的能量差由核磁共振频率给出。

当原子核自旋方向与磁场方向相同时,能级分裂最小,称为能量最低的状态,为α状态。

当原子核自旋方向与磁场方向相反时,能级分裂最大,称为能量最高的状态,为β状态。

核磁共振发生的条件是,外加磁场的频率与能级间的能量差相等。

1.3 磁共振现象当外加磁场的频率与能级间的能量差相等时,原子核之间会发生能量的转移,这种现象称为磁共振现象。

在磁共振现象发生时,原子核会发出电磁波信号,称为核磁共振信号。

2. 核磁共振波谱的应用核磁共振波谱在化学、物理、生物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下面将介绍核磁共振波谱的主要应用。

2.1 化学分析核磁共振波谱在化学分析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通过测量核磁共振信号的强度和峰位,可以确定物质的分子结构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

核磁共振波谱可以用于分析有机物、无机物、聚合物等化合物的结构和组成。

2.2 药物研发核磁共振波谱在药物研发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工具。

通过核磁共振波谱可以确定新药分子的结构和特性,帮助科研人员优化药物设计和合成路径。

此外,核磁共振波谱还可以用于药物的质量控制和纯度检测。

2.3 生物医学研究核磁共振波谱在生物医学研究中广泛应用。

通过核磁共振波谱可以获得生物体内不同组织和器官的代谢信息,帮助研究人员了解生物体的生理状态和代谢过程。

此外,核磁共振波谱还可以用于研究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

核磁共振波谱技术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

核磁共振波谱技术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

核磁共振波谱技术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引言核磁共振(NMR)波谱技术是一种分析化学和生物化学的强大工具。

它通过测量由核磁共振引起的频率变化,可以得到各种物质的化学结构和分子动态信息,从而在药物研究、物种鉴定、蛋白质结构以及医学上的诊断和治疗等方面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核磁共振波谱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

一、核磁共振波谱技术的基本原理核磁共振是原子核自旋与外加磁场相互作用的一种现象。

当被置于磁场中的原子核纵向自旋方向与外加磁场方向相同时,其能量处于低位状态;当纵向自旋与外加磁场方向相反时,其能量处于高位状态。

在恒定磁场B0的作用下,放置射频脉冲能够短暂扰动核磁场,导致核自旋状态发生变化。

之后,系统将恢复到基态,自旋向下的原子核重新回到原来的磁状态,向上反转的原子核则绕着磁场旋转,这种叫做进动。

反转的进动同步发生,并在物理上抵销,因此,只有向下的自旋在均匀的磁场中保持稳定。

如果应用射频脉冲的频率与核自然进动频率相等,则能够在系统中激发共振,使得部分核进动倾斜。

激动所需的能量和核进动的频率是一一对应的,因此,这样扰动核自旋时会产生共振,即物质因内在原因而产生的吸收峰。

二、核磁共振波谱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1.疾病诊断核磁共振波谱技术广泛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其主要是结合多维数据分析,可以用来评估神经和心理方面的疾病、代谢性疾病和其他疾病。

例如利用核磁共振波谱法对人类肿瘤中代谢物进行高通量筛查,存在重要的磁共振波谱指纹以识别癌症。

此外还可用来非侵入性地检测癫痫、阿尔茨海默症以及帕金森综合症等多种疾病的变化。

2.药物研发核磁共振波谱在药物研发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具体包括药物分子动态研究、药物发现、化学反应动力学及结构验证等。

例如,通过核磁共振波谱技术可以非破坏性地检测制药过程中的中间体、原料药和最终产品的纯度,获得其结构和化学易位机理信息,并在药物生产中对质量进行监测。

3.医学治疗核磁共振波谱技术在医学治疗领域也有很多应用,例如,利用核磁共振波谱法可对糖尿病、肥胖症、恶心、疼痛和精神障碍等疾病进行治疗及药物监测。

核磁共振波谱基本原理与应用

核磁共振波谱基本原理与应用
这类原子核的核电荷分布可看作一个椭圆体,电荷分布不 均匀,共振吸收复杂,研究应用较少;
3.I=1/2的原子核
1H,13C,15N,19F,31P
原子核可看作核电荷均匀分布的球体,并象陀螺一样自旋, 有磁矩产生,是核磁共振研究的主要对象,C,H也是有机化合 物的主要组成元素。
核磁共振波谱基本原理和 应用
磁量子数m=-1/2;
核磁共振波谱基本原理和 应用
核自旋能级和取向:
把自旋核放在场强为B0的磁场中,由于磁矩 与
磁场相互作用,核磁矩相对外加磁场有不同的取向, 共有2I+1个,各取向可用磁量子数m表示
m=I, I-1, I-2, ……-I 每种取向各对应一定能量状态 I=1/2的氢核在B0中只有两种取向 I=1的氢核在B0中有三种取向
由式 E = -B0及图可知1H核在磁场 中,由低能
级E1向高能级E2跃迁,所需能量为:
△E=E2-E1= B0 -(-B0) = 2 B0
△E与核磁矩及外磁场强度成正比,外加磁场 B0越大,能级分裂越大,△E越大。
无磁场 (简并)
m= -1/2
E2= +B0 △E=2 B0
m= +1/2 E1= - B0
共同点都是吸收光谱
核磁共振波谱基本原理和 应用
NMR是结构分析的重要工具之一,在化 学、生物、医学、临床等研究工作中得到 了广泛的应用。
分析测定时,样品不会受到破坏,属于无 破损分析方法。
核磁共振波谱基本原理和 应用
回顾:
1945年哈佛大学Purcell小组和斯福大学Block小 组几乎同时观测了石蜡中质子的信号, 1952年 获诺贝尔物理奖。
核磁共振波谱基本原理和 应用
三、核磁共振条件

核磁共振波谱学 原理、应用和实验方法导论

核磁共振波谱学 原理、应用和实验方法导论

核磁共振波谱学(NMR)是一种重要的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学、医学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核磁共振波谱学的原理、应用和实验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技术。

一、核磁共振波谱学的原理核磁共振波谱学是利用核磁共振现象来研究物质的结构和性质的一种分析方法。

当物质处于外加磁场中时,具有核自旋的原子会发生共振现象,其核磁矩会发生能级的分裂。

这种能级分裂的性质与原子核周围的化学环境密切相关,因此可以通过核磁共振波谱来确定物质的结构和形态。

核磁共振波谱的基本原理是根据核自旋的角动量和磁矩之间的关系,利用外加磁场对核自旋进行激发,从而得到核磁共振信号。

通过测量核磁共振信号的频率和强度,可以获得物质的结构、成分、形态等信息。

二、核磁共振波谱学的应用核磁共振波谱学在化学、生物学、医学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化学领域,核磁共振波谱学可以用来确定化合物的结构和纯度,研究化学反应的动力学过程,分析物质的成分和性质等。

在生物学领域,核磁共振波谱学可以用来研究蛋白质、核酸、多糖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探索生物分子与药物相互作用的机制等。

在医学领域,核磁共振波谱学可以用来诊断疾病,研究药物代谢、分布和排泄的过程,评价药物的药效和毒性等。

三、核磁共振波谱学的实验方法进行核磁共振波谱学实验需要一台核磁共振仪和样品。

核磁共振仪的结构包括主磁场、射频发生器、探头、检测系统等部分,通过这些部分的配合,可以观察到核磁共振信号。

样品需具有核自旋,例如氢、碳、氟等元素,且需溶解在特定的溶剂中,并放入核磁共振仪的探头中。

进行核磁共振波谱实验时,首先需要调节核磁共振仪的参数,包括主磁场强度、射频场的频率和幅度等。

然后将样品放入核磁共振仪中,通过射频场对样品核自旋进行激发,观察核磁共振信号的产生。

根据核磁共振信号的频率和强度,可以得到样品的核磁共振波谱图。

在进行核磁共振波谱实验时,需要注意保持仪器的稳定性和准确性,避免外界干扰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原理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原理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原理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NMR)是一种基于核磁共振现象的分析
技术,用于确定分子结构和化学环境。

原理很简单:原子核具有自旋,当这些原子核处于外加磁场中时,会存在基态和激发态之间的能级差。

当外加磁场的强度等于能级差时,原子核会发生能级间的跃迁,而产生共振吸收信号。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基于这个原理,首先将样品置于强磁场中,使各个原子核的自旋方向与强磁场方向发生共线。

然后通过施加射频脉冲,使部分自旋发生共振吸收,从而产生强度较大的共振信号。

这些信号会被NMR仪器接收并处理,最终转换成
核磁共振波谱。

在核磁共振波谱图上,横轴表示共振频率,纵轴表示吸收强度。

通过对波谱图的分析,可以确定不同核的化学位移,从而推断其所处的化学环境和分子结构。

同时,核磁共振波谱还可以提供有关化学键长、化学键角和空间构型等信息。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在有机化学、生物化学、材料科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是一种无损分析方法,可以用来鉴定化合物、研究反应动力学、分析混合物等。

同时,核磁共振波谱分析还可以用来定量分析样品中不同核的含量,并通过不同核之间的耦合情况推断化学结构。

总之,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分析技术,可以提供丰富的化学信息,对于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核磁共振波谱原理及应用

核磁共振波谱原理及应用
详细描述
高磁场和超导技术能够提供更强的磁场,使得原子核的自旋磁矩更大,从而提高了核磁 共振的分辨率和灵敏度。这使得科学家能够更准确地检测和解析分子结构,对化学、生
物学、医学等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多维核磁共振技术
总结词
多维核磁共振技术通过在多个频率和多个自旋方向上 进行测量,提供了分子内部结构的更多信息,有助于 深入理解分子结构和化学键。
详细描述
通过核磁共振波谱可以检测石油中不同组分的含量和分布情况,了解油藏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为 石油开采和加工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同时,核磁共振波谱还可以用于油品的质量控制和产品优化。
04
核磁共振波谱的实验技术
样品准备和测量条件
01
02
03
样品纯度
为获得准确的NMR谱图, 样品需要具有较高的纯度 。
THANKS
感谢观看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核磁共振波谱 技术将进一步发展,提高检测灵敏度 、分辨率和成像速度,为更广泛的应 用领域提供支持。
核磁共振波谱将与化学、生物学、医 学、物理学等学科进一步交叉融合, 拓展其在生物医学成像、化学反应监 测等领域的应用。
多维多参数核磁共振技术
未来研究将更加注重多维多参数核磁 共振技术的应用,以获取更全面的分 子结构和动态信息,推动物质科学研 究的深入发展。
详细描述
多维核磁共振技术可以在不同的频率和不同的自旋方 向上测量信号,从而获得分子内部结构的更多信息。 这种技术可以揭示化学键的类型、强度和动态性质, 有助于深入理解分子的结构和化学行为。
动态核极化技术
要点一
总结词
动态核极化技术利用激光和微波等手段增强核自旋的极化 程度,从而提高核磁共振信号的强度和分辨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力学
H
>C=CH-
CH3
1H
JCH H
C
C
>C=C<
CH3
13C
D
H
H
C
CH
CH
H JHH
23
NMR示意图:
24
25
26
一、化学位移(Chemical Shift)
理想化的、裸露的氢核;满足共振条件:
n0 = g H0 / (2p )
产生单一的吸收峰; 实际上,氢核受周围不断运动着的电子影响。在外磁场作用下,运动 着的电子产生相对于外磁场方向的感应磁场,感应磁场的方向与外磁场相 反,减弱了外磁场对氢核的作用,对氢核起到屏蔽作用,使氢核实际受到 的外磁场作用减弱:
位移常数 TMS=0
2.为什么用TMS作为基准? (1) 12个氢处于完全相同的化学环境,只产生一个尖峰;
(2)屏蔽强烈,位移最大。与有机化合物中的质子峰不重迭; (3)化学惰性;易溶于有机溶剂;沸点低,易回收。
29
与裸露的氢核相比, TMS的化学位移最大,但规
定 TMS=0,其他种类氢核的
位移为负值,负号不加。
DE = h n DE = g h Ho / 2p
n = g Ho / 2p
• 对于1H来说,在通常的磁体中 (2.35 - 18.6 T), 其共振的频率在100-800 MHz之间。 对13C, 是其频率的1/4。
g-rays x-rays UV VIS IR
m-wave radio
10-10 10-8
33
磁场中所有自旋核产生感应磁场,方向与外加磁场相反或相同,使 原子核的实受磁场降低或升高,即屏蔽效应。 由于屏蔽作用的存在,使氢核实际受到的外磁场作用减弱:
Heff=H0-H0· = (1- )H0
12
8
4
0 ppm
31
即使使用不同的仪器或在不同的场强下,相同的官能团具有相同的ppm值。不 同的官能团由于存在于不同的电子环境因而具有不同的化学位移,从而使结构鉴 定成为可能……
HC=O
HC=
CH2
CH3
10
8
6
4
2
0 ppm
32
CHCl3
低场 高频
向左 ( 增大)
向右
磁场强度
高场
( 减小) 低频
300 MHz
参照样品峰
1 ppm = 300 Hz
300 MHz
6000 4500 3000 1500
0 Hz
ppm sample reference reference
12
8
4
0 ppm
500 MHz
6000 4500 3000 1500
0 Hz
1 ppm = 500 Hz
500 MHz
核磁共振谱波谱原理及应用
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现代分析方法研究中心 秦海娟
1
目录
一、核磁共振波谱的意义 二、磁共振波谱的基本原理 三、核磁共振波谱仪器的基本组成 四、核磁共振波谱主要信息 五、核磁共振波谱实验 六、一维氢谱 七、核磁共振氢谱解析 八、核磁共振波谱的应用
2
第一节 核磁共振波的意义
有机波谱中的四大谱:
小,屏蔽强,共振需
要的磁场强度大,在高场出 现,图右侧;
大,屏蔽弱,共振需
要的磁场强度小,在低场出 现,图左侧;
= [( n样 - nTMS) / nTMS ] 106 (ppm)
30
PPM 单位
由于化学位移是与外加磁场成正比,所以在不同的磁场下所的化学位移数值也不同。 也会引起许多麻烦,引入ppm并使用同一参照样品,就使光谱独立于外加磁场。
探头
探头的种类与下面几个方面有关: 1、液体探头或固体探头;2、探 头中线圈直径的大小;3、固定频 率的或宽带频率;4、正向或反向; 5、是否具有发射梯度场脉冲的线 圈
18
NMR 探头
19
傅立叶变换核磁共振波谱仪
恒定磁场,施加全频脉 冲,产生共振,采集产 生的感应电流信号,经 过傅立叶变换获得核磁 共振谱图。
例1 :H原子gH=2.68×108T-1·S-1([特斯拉]-1 ·秒-1) C13核的gC =6.73×107 T-1·S-
13
核磁共振条件
(1) 核有自旋(磁性核) (2) 外磁场,能级裂分;
(3) 进动频率与外磁场的比值n0/H0=g/2p
14
自由感应衰减(FID) • 在实际的样品中可能存在数以百计的自旋系统,它们的共振频率各不相同。我们 用射频脉冲同时激发所有的频率,接收线圈会同时检测到所有频率的信号。我们看 到的结果是所有信号的叠加,这就是FID信号。
• 由于原子核具有核磁矩,当外加一个强磁场时(Ho),核磁矩的取向会与 外磁场平行或反平行:
Ho
• 取向与外磁场平行核的数目总是比取向反平行的核稍多。
9
能量和布居数
• 当外加一个磁场时,取向与外磁场(Ho)平行和反平行的核之间会有能量差 : b
Ho = 0
Ho > 0
DE = h n
a
• 每个能级都有不同的布居数(N), 布居数的差别与能量差有关遵守Boltzmman分布:
Heff=H0-H0· = (1- )H0 :屏蔽常数,化学位移常数。 越大,屏蔽效应越大。
n0 = [g / (2p ) ](1- )H0
这种感应磁场对外磁场的屏蔽作用称为电子屏蔽效应。
H0 He
27
n0 = [g / (2p ) ](1- )H0
由于屏蔽作用的存在,氢核产生共振需 要更大的外磁场强度(相对于裸露的氢 核),来抵消屏蔽影响。
1.01*10-3
15N 1/2 0.37 -0.28 -2.71 3.85*10-6
19F 1/2 100 2.63 25.18 0.83
31P 1/2 100 1.13 10.84 6.63*10-2
共振频率 (MHz)/H =7.0463T
300 46.05 75.43 21.67 30.40 282.23 121.40
• 原子核的自旋态是量子化的:
m = I, (I - 1), (I - 2), … , -I
• m 为磁量子数.
7
• 对于 1H, 13C, 15N, 31P (生物相关的核):
m = 1/2, -1/2
• 这表明这些核只有两种状态(能级). • 原子核另一个重要的参数是磁矩(m):
m = g I h / 2p
10-6 10-4
10-2
100
wavelength (cm)
无线电波波长最长,能量最小
102
12
核磁共振条件
在外磁场中,原子核能级 产生裂分,由低能级向高能级跃 迁,需要吸收能量。
能级量子化。射频振荡线圈 产生电磁波。
对于氢核,能级差: DE= 2mH0 (m磁矩) 产生共振需吸收的能量:DE= 2mH0 = h n0 由拉莫进动方程:0 = 2pn0 = gH0 ; 共振条件: n0 = g H0 / (2p )(核磁共振理论基础)
紫外吸收光谱--分子中官能团 红外光谱--分子中化学键 核磁共振波谱--分子中的原子 质谱--分子量
3
核磁共振或简称NMR是一种用来研究物质的分子结构及物理 特性的光谱学方法。
核磁共振与紫外、红外吸收光谱一样都是微观粒子吸收电磁 波后在不同能级上的跃迁。紫外和红外吸收光谱是分子分别吸收 波长为200~400nm和2.5~25μm的辐射后,分别引起分子中电子的 跃迁和原子振动能级的跃迁。而核磁共振波谱中是用波长很长 (约106~109 μm,在射频区)、频率为兆赫数量级、能量很低 的电磁波照射分子,这时不会引起分子的振动或转动能级的跃迁, 更不会引起电子能级的跃迁。但这种电磁波能与处在强磁场中的 磁性原子核相互作用,引起磁性的原子核在外磁场中发生磁能级 的共振跃迁,从而产生吸收信号。这种原子核对射频电磁波辐射 的吸收就称为核磁共振波谱。
• 磁矩是一个矢量,它给出了“原子核磁体”的方向和大小(强度) • h 为普朗克常数 • g 为旋磁比, 不同的原子核具有不同的旋磁比,是磁性核的一个 特征常数
• 不同的原子核具有不同的磁矩
8
磁场的作用 (对 I = ½) • 在基态下核自旋是无序的, 彼此之间没有能量差。它们的能态是简并的:
m = g I h / 2p = g h / 4p
在有机化合物中,由于分 子中各组质子所处的化学环境 不同,各种氢核 周围的电子 云密度不同,共振频率有差异, 即引起共振吸收峰的位移,这 种现象称为化学位移。
28
化学位移的表示方法:
1.位移的标准 没有完全裸露的氢核,没
有绝对的标准。 相对标准:四甲基硅烷 Si(CH3)4(Tetramethysilane,TMS)(内 标)
Na / Nb = e DE / kT
• 400 MHz(Ho = 9.5 T)下的1H,能量差为3.8 x 10-5 Kcal / mol
Na / Nb = 1.000064
• 与UV或IR相比,布居数的差别很小。------检测灵敏度低
10
能量和灵敏度
• 原子核的能量(对于一个核自旋)与核磁矩和外加磁场的大小成正比 : E = - m . Ho E(up) = g h Ho / 4p --- E(down) = - g h Ho / 4p
4
核磁共振研究的材料称为样品。样品可以处于液态,固态。 众所周知,宏观物质是由大量的微观原子或由大量原子构成的分 子组成,原子又是由质子与中子构成的原子核及核外电子组成。 核磁共振研究的对象是原子核。
一滴水大约由1022分子组成。
H CH H
m
mm (10-6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