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职与现代官职对比
古代官职和现代对照表
古代官职和现代对照表在古代,官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身份象征,它不仅代表着一个人的地位和权力,更是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
而在现代,虽然官职的地位已经不如古代那么重要,但它仍然是一种职业身份的象征。
下面我们将古代官职和现代职业进行对照,以期更好地了解官职的演变和发展。
一、政治官职古代政治官职主要包括皇帝、太子、皇后、皇太后、宰相、大臣、侍郎、中书令、尚书等。
这些官职都是非常高级的政治职位,代表着最高的权力和地位。
而在现代,政治官职则包括总统、国务卿、部长、议员、市长等。
这些官职虽然也代表着政治权力,但相对于古代政治官职来说,地位和权力已经大大降低。
二、军事官职古代军事官职主要包括将军、都督、千总、百官等。
这些官职都是军队中的高级职位,代表着最高的军事权力和地位。
而在现代,军事官职则包括将军、上校、中校、下士等。
这些官职虽然也代表着军事权力,但相对于古代军事官职来说,地位和权力也已经大大降低。
三、文化官职古代文化官职主要包括文学、历史、经学、诗词等。
这些官职都是文化领域中的高级职位,代表着最高的文化权力和地位。
而在现代,文化官职则包括教授、作家、艺术家、记者等。
这些官职虽然也代表着文化权力,但相对于古代文化官职来说,地位和权力也已经大大降低。
四、经济官职古代经济官职主要包括财政、商业、税务等。
这些官职都是经济领域中的高级职位,代表着最高的经济权力和地位。
而在现代,经济官职则包括企业家、银行家、经济学家、会计师等。
这些官职虽然也代表着经济权力,但相对于古代经济官职来说,地位和权力也已经大大降低。
总的来说,古代官职和现代职业虽然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在地位和权力上却有很大的差别。
古代官职代表着最高的权力和地位,而现代职业则更多地代表着职业身份和社会地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官职的地位和权力也在不断变化,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了解,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古代官职和现代官职的对照关系,区别一眼就可以看出。
古代官职和现代官职的对照关系,区别一眼就可以看
出。
本文导读:大将军——军委主席
兵部尚书——国防部长
吏部尚书——中组部部长
礼部尚书——外交部部长
户部尚书——财政部长
工部尚书——建设部长
刑部尚书——司法部长
左都御史——监察部长
大理寺卿——司法部长
国子监祭酒——中央党校校长
鸿卢寺卿——钓鱼台国宾馆党委书记
内务府总管——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
宗人府总管——国务院办公厅主任
顺天府尹——北京第一人民检查检查长
大学士——政治局常委
军机处军机——中央军委委员
上驷院总管——交通部长
督察院总管——第一法官
总督——省委书记
巡抚——省长
总兵--军区司令员
九门提督——北京市公安局长。
中国古今军队官职对照表
中国古今军队官职对照表
中国古代军队官职与现代军队官职并不完全一致,但以下是一些中国古代军队官职与现代军队官职的对照表:
古代军队官职:
1. 大将军——现代对应将军
2. 司马——现代对应军区司令员
3. 将军——现代对应师长或旅长
4. 校尉——现代对应团长
5. 百夫长——现代对应营长
6. 伍长——现代对应连长
7. 卒——现代对应士兵
现代军队官职:
1. 中将——对应古代将军
2. 少将——对应古代将军
3. 上校——对应古代将军或校尉
4. 中校——对应古代将军或校尉
5. 上尉——对应古代将军或校尉
6. 中尉——对应古代将军或校尉
7. 下尉——对应古代将军或校尉
8. 上士——对应古代百夫长
9. 中士——对应古代百夫长
10. 下士——对应古代百夫长
11. 列兵——对应古代卒
需要注意的是,这只是一个大致的对照表,具体对照可能因不同时期和国家而有所差异。
中国今古官职等级大对比-历史风云
中国今古官职等级大对比-历史风云1.官职古今对比一览概述现代官职从股级、科级、处级、厅级、部级到国家领导人只有6个大等级12个小等级,而古代的等级从品级建立时就有9品18级(9品30阶)。
做级别对比时,只好以几个区域品级对齐了。
如巡抚对应省级、知府对应厅级、知县对应处级。
我国古代,表示官阶尊卑的标准单位曾经有两个。
秦汉时期的标准单位是"石",包括"二千石"、"千石"、"四百石"等若干等级,数字大的,官阶级别也高。
隋唐以后,官阶单位改成了"品",有"一品"、"二品"直至"九品"若干级别,以数字少的为尊。
由"石"到"品"的转化,则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完成的。
我国最早的俸禄,是按时支给实物(米或谷)。
官高者米多,位卑者米少,每年各支给禄米若干。
于是,一些度量单位,便借用为当时的俸禄级别单位。
秦始皇嬴政灭亡六国后,统一了度量衡,官吏俸禄级别也统一用"石"做标准,汉承秦制,也是沿用秦的制度。
司马迁的《史记》中西汉时期的"石"的最早记载是在高后八年(公元前180年):新的官阶单位"品"产生后,"石"的表示官阶尊卑的职能便消失了,仅作为俸禄多寡的单位而存在着。
"品"表示官阶的尊卑,"石"表示俸禄的厚薄,在三百年的历史中,这两种单位同时使用着。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古代经济最为凋敝的时期。
自东汉末年以来,封建庄园军事坞堡比林立,商品流通量减,布帛粟米代替现钱成了交换的媒介。
这样的社会经济条件,给俸禄制度带来很大的影响。
隋文帝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后,沿用北周的官阶制度,继续"以命官人"。
在统一中国之后,"削周用齐",正式制定“正从九品三十阶”的官阶制度。
中国古代最常见的40个官职相当于现在多大
中国古代最常见的40个官职相当于现在多大1、太守。
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
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
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2、刺史。
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
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3、京兆尹。
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4、太尉。
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
相当于国防部长。
5、越骑校尉。
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
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
6、廷尉。
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
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7、史部尚书。
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
相当于人事部长。
8、光禄大夫。
皇帝身边顾问之臣。
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9、中书令。
掌管皇帝命令发布。
相当于“两办”秘书长10、尚书令。
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
相当行政院长。
11、车骑大将军。
地位尊崇,多加重臣。
相当于元帅军衎。
12、行军总管。
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
相当于前沿总指挥。
13、都察院御史。
古代最高监察机构。
相当于监察部长。
14、知府。
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
相当于省长(或省辖市长)。
15、知州。
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16、知县。
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县长。
17、通判。
府之副职。
相当于副省长,,或省辖市副市长,,。
18、兵马指挥。
明清兵马司主官。
相当于北京市公安局局长。
19、推官。
掌刑名,赞计典。
相当于最高法院政策司处长。
20、都事。
掌出纳文移。
国防部、监察部等部委内设机构局长。
21、给事中。
皇帝禁中寄禄官。
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
22、经历。
部委所属机构主官。
相当于部委二级机构负责人。
23、行人。
供差遣出使。
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
24、典宝。
协司宝掌玉玺。
相当于两办负责印章的副处级干部。
25、县丞。
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
相当于副县长。
26、主薄。
掌钱粮、户籍。
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
27、检校。
代理官职。
秘书级。
28、教授。
府掌训导考核学生。
相当于省教育厅长。
29、教谕。
县掌教学。
古代的官职和现代的官职对应表
古代的官职和现代的官职对应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官职是一种重要的职位。
从古代到现代,官员的职位以及官员们拥有的权力和义务都有很大的变化。
以下是古代的官职和现代的官职的对应表:古代官职:现代官职:相国:总理太尉:总理大夫:总理助理假使:国务院院长太仆:副总理骠骑将军:军队司令司马:国防部长司空:民政部长司徒:司法部长司礼:国家教育部长中书令:印刷及出版局局长大司徒:统计部长少府:税务总局局长武帝:元首太守:省长都尉:知县县令:县长军师:军队副司令管军:师长以上就是古代的官职和现代的官职的对应表,可以看到,从古代到现代,官职的权力和意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古代的官职归根到底还是为了完善政治封建社会文化体制而设置的,旨在实现诸侯之间的统一和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秩序安顿,所以君主享有最高权力而官员只能配合执行。
相对而言,现代官职则被划分为各种不同的行政级别,由政府机构领导实施各种政治、经济、社会管理活动,官员们应当担负着保障公民权利、构筑社会福祉等重任。
古代,官吏的权力主要是由君主授予他们的,他们被要求严格遵守封建法律,不得超越自己的职权;而现代官员则要求以法治原则和法律规定为准则行使公权,执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任务,责无旁贷。
比如总理有责任领导政府的工作,国务院院长则要执行总理的政令,司法部长则要保护公民的权利,教育部长则要提供优质的教育等等。
所有的这些官职都赋予官员们特定的权力,使他们有能力更有效地为社会服务。
因此,从古代到现代,官职的意义和权力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不仅让官员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而且它也改变了官员们的社会地位,使公众实现了更多的权利和义务。
由此可见,古代与现代官职的对应关系有助于我们理解历史的发展变迁,以及官员们在历史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古今官职对比完整版
古今官职对比一品大员,总督,巡抚相当于现在什么官现在古装电视剧越来越多,形形色色的古代官员粉末登场,什么一品大员,七品知县,总督,巡抚熙里哗啦全都出来了,很多人也许会有疑问:这些官到底有多大?掌握的权力有多少?和现在比,又相当于什么官呢?我们的县长,市长在古代能够算几品官?为了解答朋友们的这些疑问,我专门搜寻了一下清朝这些官吏的职权,并与现在的官员职权进行比较,得到了一些结果.最近从网络上又很欣喜地找到了与我的目的相同的文章,与我的推测大致吻合,下面我把该文章与我个人的总结合并在一起,提供给大家,供大家参考.但首先要提请注意,古今官职对比只是近似等于,一般而言,古代的官职要比同等级的现在的官职权力更广,更大。
毕竟古代的官员人数很少呀,例如前文中我曾经计算过,明朝的官吏总数只有2万多人。
一个县的官员只有县令1人,县丞1人,主簿1人和典史1人,总共4个吃皇粮的。
而现在呢?县长,副县长,各局局长,法院正负院长,检察院正负院长等等,而且每一个“长”之上还有一个“党委书记”,再加上乡长,镇长,党委书记,林林总总,怎么也有个100人以上吧,整整多了25倍!我国现有2000多个县,这样算起来,光到县这一级别就至少要有当官的20万以上。
人一多,分的权力自然就少了。
当然我不是说人多就是坏事,只是想说明古代同等职位的官员的权力更大。
闲言少叙,下面介绍一下古代(清代)各种官职相当于现在的职务:清沿袭明制,大致分省、府、县三级。
在省一级,总督掌管数省军政大权,巡抚统摄一省事务。
这两个官职现在没有相应的地方官。
现在的省长在清代应叫布政史,与它平齐的是按察史,相当于现在省检察院院长。
另外古代对教育很重视,现在的省教育厅厅长(学督)与省军区司令员(提督)都是和巡抚一样级别的官员,只是提督只管军队,学督(提督学政)只管学校与科举考试,其权力不能与总督、巡抚相比的。
省以下有道的设置,道为监察区性质,不算正式行政区。
还有一些道不属布政、按察二司的管辖,如海关道、管河道、督粮道、盐法道等。
古代官员相当于现代什么官职
古代官职相当于现代的职务在阅读古代传记和文学作品中,经常会见到一些文武百官的职位名称,他们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也有小小的负责开闭城门的小门候,实际就是现在的负责看大门的门卫,古代官位门类、级别和现在相比,也是挺齐全和有趣的。
这些官职在文学著作中有的有注解,有的则没有。
哪么,这些文武官称到底是多大的官,他们与现在的哪些官职基本一致,不妨根据有关材料和自己掌握的情况,列举一下最常看到的40个,便于理解和对照。
非专业研究,难免有误。
南通毓鑫纺织织造有限公司1、太守。
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
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
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2、刺史。
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
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3、京兆尹。
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4、太尉。
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
相当于国防部长。
5、越骑校尉。
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
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
6、廷尉。
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
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7、史部尚书。
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
相当于人事部长。
8、光禄大夫。
皇帝身边顾问之臣。
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9、中书令。
掌管皇帝命令发布。
相当于“两办”秘书长10、尚书令。
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
相当行政院长。
11、车骑大将军。
地位尊崇,多加重臣。
相当于元帅军衎。
12、行军总管。
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
相当于前沿总指挥。
13、都察院御史。
古代最高监察机构。
相当于监察部长。
14、知府。
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
相当于省长(或省辖市长)。
15、知州。
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16、知县。
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县长。
17、通判。
府之副职。
相当于副省长,,或省辖市副市长,,。
18、兵马指挥。
明清兵马司主官。
相当于北京市公安局局长。
19、推官。
掌刑名,赞计典。
相当于最高法院政策司处长。
20、都事。
掌出纳文移。
国防部、监察部等部委内设机构局长。
古代官位等级与现代官职比较
古代官位等级与现代官职比较古代官位等级与现代官职比较正一品:【正国级】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荣誉官职,相当于人大、政协之类的】殿阁大学士【政治局常委】文职外官:无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北京军区司令】、掌銮仪卫事大臣【中央机关事物局、安全局长】武职外官:无从一品:【正国级减】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荣誉官职,相当于人大、政协之类的副职】协办大学士【政治局委员】、各部院尚书【副总理兼部长】、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纪委书记兼最高监察长】文职外官:无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北京卫戍区司令兼北京市公安局长】、内大臣武职外官:将军【八旗军大军区司令】、都统【八旗军首都及陪都军区司令】、提督【绿营军区司令】正二品:【副国级】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荣誉称号,相当于总工会主席】、各部院左右侍郎【国务委员兼副部长】、内务府总管【中央办公厅主任】文职外官:各省总督【大区书记,如以前的东北局、华北局等】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中央警备团司令】、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中央仪仗队】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绿营集团军司令】从二品:【部级】文职京官:内阁学士【国务委员】、翰林院掌院学士【社科院院长】文职外官:巡抚【省委书记】、布政使司布政使【省长】武职京官:散秩大臣武职外官:副将正三品:【副部级】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纪委副书记】、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信访办主任】、大理寺卿【最高法院院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北京市长】、奉天府府尹【直辖市长】、按察使司按察使【省纪委书记】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王府长史【军级军队领导】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从三品:【副部级减】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正四品:【厅级加】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中央信访办副主任】、大理寺少卿【最高法院副院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外交部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北京市副市长】、奉天府丞【直辖市副市长】、各省守巡道员【地委专区书记】、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从四品:【厅级】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中央党校校长】文职外官:知府【市委书记】、土知府【自治市市委书记】、盐运使司运同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四品典仪、二等护卫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正五品:【厅级减】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各部司长】、太医院院使【首长医院院长】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从五品:【副厅级加】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文职外官:各州知州【直辖县书记】、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三等护卫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副千户正六品:【副厅级减】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骁骑校、委署步军校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长官使、长官、百户从六品:【县处级加】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正七品:【县处级】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鸿胪寺满洲鸣赞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首都县副县长】、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县委书记】、按察司经历、教授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从七品:【副处级】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京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土州判武职京官:七品典仪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正八品:【科级】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武职京官:无武职外官:外委千总从八品:【副科级】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武职外官:无正九品:【股级】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武职外官:外委把总从九品:【副股级】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武职外官:额外外委未入流:【普通科员】文职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库使、礼部铸印局大使、兵马司吏目、崇文门副使文职外官:典史、土典史、关大使、府检校、长官司吏目、茶引批验所大使、盐茶大使、驿丞、土驿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县仓大使武职京官:无武职外官:百长、土舍、土目【户部尚书】户部的最高长官,主管全国的财政监督、民政事务。
古代官职与现代官职的比较
(一)太守:战国称郡守,汉朝改为太守,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秦分为三十六郡,比县大。
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二)刺史:汉朝分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的军政大权。
相当于现在的省(直辖市)长兼军(分)区司令员。
(三)京兆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市长。
(四)太尉: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
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
(五)越骑校尉: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
相当于现在的卫戍司令员。
(六)廷尉: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
相当于现在的最高法院院长。
(七)吏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
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长。
(八)光禄大夫:皇帝身边的顾问大臣。
相当于现在的中央顾问委员会的常委。
(九)中书令:掌管皇帝命令发布。
相当于现在的“两办”秘书长。
(十)尚书令: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
相当于现在的总理。
(十一)车骑大将军:地位尊崇,多加重臣。
相当于现在的元帅军衔。
(十二)行军总管: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
相当于现在的前沿总指挥。
(十三)都察院御史:古代最高监察机构。
相当于现在的监察部长。
(十四)知府: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
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委书记兼市长。
(十五)知州: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十六)知县: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现在的县长。
(十七)通判:府之副职。
相当于现在的副省长。
(十八)兵马指挥:明清兵马司主官。
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公安局长。
(十九)推官:掌刑名,赞计典。
相当于现在的最高法院政策司处长。
(二十)都事:掌出纳文移。
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监察部等部委内设机构局局长。
(二十一)给事中:皇帝禁中寄禄官。
相当于现在的元首的生活或政治秘书。
(二十二)经历:部委所属机构主官。
相当于现在的部委二级机构负责人。
(二十三)行人:供差遣出使。
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工作人员。
(二十四)典宝:协司宝掌玉玺。
相当于现在的两办负责印章的副处级干部。
(二十五)县丞: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
相当于现在的副县长。
中国古今常见官职对比
中国古今常见官职对比1、太守。
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
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
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太守是秦朝至汉朝时期对郡守的尊称。
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历代沿袭不变。
南北朝时,新增州渐多。
郡之辖境缩小,郡守权为州刺史所夺,州郡区别不大,至隋初遂存州废郡,以州刺史代郡守之任。
此后太守不再是正式官名,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别称。
明清则专称知府。
2、刺史。
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
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刺史,又称刺使,职官。
“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职。
“史”为“御史”之意。
秦制,每郡设御史,任监察之职,称监御史(监郡御史)。
汉初复置。
3、京兆尹。
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京兆尹,是中国汉代官名,为三辅(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即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之一。
主管今西安及其附近地区,地位相当于如今首都的市长。
4、太尉。
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
相当于国防部长。
是中国古代中央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员,为全国最高军事长官,执掌天下军政事务,但因太尉权势过重,故终秦一朝未任命太尉。
秦汉分别以丞相和太尉为最高行政长官及最高军事长官,品秩并为一万石,金印紫绶。
太尉是中央最高军事长官,天下武官之首,统帅天下兵马大权,历朝均为正一品。
5、越骑校尉。
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
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
汉武帝置。
八校尉之一,掌越骑,秩比二千石。
所属有丞及司马,领兵七百人。
晋灼谓取其材力超越。
东汉光武帝时改青巾(左、右)校尉为越骑校尉,属北军中候,校尉秩为比二千石。
魏、晋、南朝及北朝魏、齐都有,属领军将军,北齐时属左、右卫府。
隋初不置,炀帝又在每鹰扬府置越骑校尉二人,掌骑士,秩正六品。
6、廷尉。
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
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西汉时也称大理。
战国时期秦国始置,秦朝、西汉沿置。
中国古今“官职对照”,看看古代“各级官职”相当于现在的什么!
中国古今“官职对照”,看看古代“各级官职”相当于现在的什么!1、太守在战国称郡守,汉朝过于严格,改为太守,是一郡的最高行政官员。
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相当于省辖市市长2、刺史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控一州军政大权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3、京兆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北京市长4、太尉秦至汉都有设置,为国家军政首脑相当于国防部长5、越骑校尉汉武帝时成立,禁军首领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6、延尉负责法律,主持要案的大臣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7、吏部尚书负责全国文武百官考核赏罚相当于人事部长8、光禄大夫皇帝身边的顾问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9、中书令负责皇帝的命令颁布相当于“两办”秘书长10、尚书令参与大政务,综管政务,百官之长相当于行政院长11、车骑大将军地位尊贵,多加重臣相当于元帅级别12、行军总管领导军队出征的将军相当于前沿指挥官13、都察院御史古代最高的监察机构相当于监察部长14、知府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相当于省长(或省辖市长)15、知州当地行政长官相当于省辖市市长16、知县当地行政长官相当于县长17、通判府之副职相当于副省长(或省辖市副市长)18、兵马指挥明清时期的兵马司主官相当于北京市公安局局长掌刑名,赞计典相当于最高法院政策司处长20、都事掌出纳文移国防部,监察部等部委内设机构局长21、给事中皇帝禁中寄禄官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22、经历部委所属机构主管相当于部委二级机构的负责人23、行人用于差遣出使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24、典宝协司宝掌玉玺相当于负责印章的副处级干部25、县丞协助县令治理事务相当于副县长26、主薄掌管钱粮,户口登记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27、检校代理官职秘书级别28、教授府掌训导考核学生相当于省教育局厅长位参将之下,掌率兵防御负责防御工作的师级军官。
30、侍郎宿卫侍从皇帝的官员中央警卫局官员(一说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
古代官职与现代官职对比
古代官职与现代官职对比1、太守。
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
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
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2、刺史。
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
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3、京兆尹。
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4、太尉。
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
相当于国防部长。
5、越骑校尉。
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
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
6、廷尉。
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
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7、史部尚书。
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
相当于人事部长。
8、光禄大夫。
皇帝身边顾问之臣。
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9、中书令。
掌管皇帝命令发布。
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10、尚书令。
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
相当行政院长。
11、车骑大将军。
地位尊崇,多加重臣。
相当于元帅军衎。
12、行军总管。
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
相当于前沿总指挥。
13、都察院御史。
古代最高监察机构。
相当于监察部长。
14、知府。
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
相当于省长(或省辖市长)。
15、知州。
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16、知县。
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县长。
17、通判。
府之副职。
相当于副省长(或省辖市副市长)。
18、兵马指挥。
明清兵马司主官。
相当于北京市公安局局长。
19、推官。
掌刑名,赞计典。
相当于最高法院政策司处长。
20、都事。
掌出纳文移。
国防部、监察部等部委内设机构局长。
21、给事中。
皇帝禁中寄禄官。
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
22、经历。
部委所属机构主官。
相当于部委二级机构负责人。
23、行人。
供差遣出使。
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
24、典宝。
协司宝掌玉玺。
相当于两办负责印章的副处级干部。
25、县丞。
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
相当于副县长。
26、主薄。
掌钱粮、户籍。
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
27、检校。
代理官职。
秘书级。
28、教授。
府掌训导考核学生。
相当于省教育厅长。
29、教谕。
县掌教学。
县教育局长。
古代官职与现代官职对照表
古代官职与现代官职对照表清朝官制(总表)文京内官武京内官武京外官大清朝官员等级分“九品十八级”,每等有正从之别,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
正一品:【正国级】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荣誉官职,相当于人大、政协之类的】殿阁大学士【政治局常委】文职外官:无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北京军区司令】、掌銮仪卫事大臣【中央机关事物局、安全局长】武职外官:无从一品:【正国级减】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荣誉官职,相当于人大、政协之类的副职】协办大学士【政治局委员】、各部院尚书【副总理兼部长】、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纪委书记兼最高监察长】文职外官:无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北京卫戍区司令兼北京市公安局长】、内大臣武职外官:将军【八旗军大军区司令】、都统【八旗军首都及陪都军区司令】、提督【绿营军区司令】正二品:【副国级】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荣誉称号,相当于总工会主席】、各部院左右侍郎【国务委员兼副部长】、内务府总管【中央办公厅主任】文职外官:各省总督【大区书记,如以前的东北局、华北局等】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中央警备团司令】、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中央仪仗队】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绿营集团军司令】从二品:【部级】文职京官:内阁学士【国务委员】、翰林院掌院学士【社科院院长】文职外官:巡抚【省委书记】、布政使司布政使【省长】武职京官:散秩大臣武职外官:副将正三品:【副部级】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纪委副书记】、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信访办主任】、大理寺卿【最高法院院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北京市长】、奉天府府尹【直辖市长】、按察使司按察使【省纪委书记】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王府长史【军级军队领导】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从三品:【副部级减】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正四品:【厅级加】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中央信访办副主任】、大理寺少卿【最高法院副院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外交部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北京市副市长】、奉天府丞【直辖市副市长】、各省守巡道员【地委专区书记】、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从四品:【厅级】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中央党校校长】文职外官:知府【市委书记】、土知府【自治市市委书记】、盐运使司运同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四品典仪、二等护卫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正五品:【厅级减】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各部司长】、太医院院使【首长医院院长】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从五品:【副厅级加】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文职外官:各州知州【直辖县书记】、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三等护卫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副千户正六品:【副厅级减】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骁骑校、委署步军校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长官使、长官、百户从六品:【县处级加】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正七品:【县处级】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鸿胪寺满洲鸣赞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首都县副县长】、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县委书记】、按察司经历、教授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从七品:【副处级】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京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土州判武职京官:七品典仪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正八品:【科级】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武职京官:无武职外官:外委千总从八品:【副科级】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武职外官:无正九品:【股级】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武职外官:外委把总从九品:【副股级】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武职外官:额外外委未入流:【普通科员】文职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库使、礼部铸印局大使、兵马司吏目、崇文门副使文职外官:典史、土典史、关大使、府检校、长官司吏目、茶引批验所大使、盐茶大使、驿丞、土驿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县仓大使武职京官:无武职外官:百长、土舍、土目现代官职从股级、科级、处级、厅级、部级到国家领导人只有6个大等级12个小等级,而古代的等级从品级建立时就有9品18级(9品30阶)。
古代官职与现代官职对照表
古代官职与现代官职对照表人们在阅读古代传记和文学作品中,经常会见到一些文武百官职位的名称,他们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也有小小的负责开闭城门的小门候(实际就是现在的门卫),门类和现在相比,也挺齐全和有趣的,只不过过去的官位明确正职较多,只有个别职位有副职,不像现在一个县长,下面一群副县长,甚至还有县长助理。
这些官职在文学著作中有的有注解,有的则没有。
哪么,这些文武官称到底是多大的官,他们与现在的哪些官职基本一致,不妨列举一下最常看到的,便于理解和对照。
非专业研究,难免有误。
1、太守。
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
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
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2、刺史。
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
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区司令员。
3、京兆尹。
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4、太尉。
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
相当于国防部长。
5、越骑校尉。
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
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
6、廷尉。
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
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7、吏部尚书。
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
相当于人事部长。
8、光禄大夫。
皇帝身边顾问之臣。
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9、中书令。
掌管皇帝命令发布。
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10、尚书令。
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
相当行政院长。
11、车骑大将军。
地位尊崇,多加重臣。
相当于元帅军衎。
12、行军总管。
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
相当于前沿总指挥。
13、都察院御史。
古代最高监察机构。
相当于监察部长。
14、知府。
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
相当于省长。
15、知州。
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16、知县。
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县长。
17、通判。
府之副职。
相当于副省长。
18、兵马指挥。
明清兵马司主官。
相当于北京市公安局局长。
19、推官。
掌刑名,赞计典。
相当于最高法院政策司处长。
20、都事。
掌出纳文移。
国防部、监察部等部委内设机构局长。
21、给事中。
中国现代官衔与古代之对比(从政必看)
中国现代官衔与古代之对比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集各种权力于一身的皇帝,总结历史上各朝代的经验,为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分化大臣权利,以防权臣篡位,建立了一套有别于以前各朝的官制。
内阁「相当于国务院」:明朝时为了进一步集权而不设宰相、中书省等机构,宰相的权利转移到内阁,由内阁来处理国家政务。
清朝继承了这一做法,内阁的首辅大学士以及协办大学士都被称为中堂,即宰相的别称,但实权则由军机处掌握,在军机处任职的官员称为军机大臣,统称大军机,军机大臣的僚属称为军机章京,又称小军机。
「这些宰相相当于政治局常委」。
中央行政机构:清朝沿袭明朝传统,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各部长官(管部的大学士及尚书、侍郎等)称堂官。
「由于部比较少,所以这些堂官相当于副总理兼部长」。
部下属各司的郎中、员外郎、主事以及主事一下的七品小京官称为司官。
在六部之外和六部并立的中央行政机构有: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国子监、钦天监、翰林院、太医院、理藩院、宗人府、詹事府、内务府。
「相当与中央的直属机构」。
军事系统:清朝军队主要分八旗和绿营两个系统。
八旗又分京营和驻防两部分,京营中侍卫皇帝的称为亲军「北京卫戍区」,由侍卫处(领侍卫府)领侍卫内大臣和御前大臣分掌,而御前大臣持掌乾清门侍卫和皇帝出行随扈「中央警备团」,权位尤重。
其他守卫京师的有骁骑营、前锋营、护军营、步兵营、健锐营、火器营、神机营、虎枪营、善扑营等。
骁骑营由八旗都统直辖;前锋营、护军营、步兵营各设统领管辖;健锐营、火器营、神机营由于都是特种兵,设掌印总统大臣或管理大臣管辖;虎枪营专任扈从、围猎等,设总统管辖;善扑营则专门练习摔角。
驻防八旗「大军区」驻扎于全国各重要之地,视情况不同设将军、都统、副都统、城守尉、防守尉等官。
内地将军等只管军事,而驻扎边疆的将军等要兼管民政。
清朝的将军是满官的称号,战时则任命亲王为大将军。
绿营即汉兵,驻扎京师的称巡捕营,归步军统领管辖。
古代官职和现代官职
古代官职和现代官职一到黄金时间打开电视,铺天盖地的古装戏,古装戏大家都看过,但是什么太守,刺史,太尉啊,一些不熟悉历史的读者可能就不太明白是什么意思,下面就由为你整理的古代官职和现代官职的对应关系,欢迎阅读!!!古代官职和现代官职太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
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
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刺史: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
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京兆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太尉:秦至宋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
相当于国防部部长。
廷尉: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
相对最高法院院长。
越骑校尉: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
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吏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
相当于组织部部长。
光禄大夫:皇帝身边顾问之臣。
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
中书令:掌管皇帝命令发布。
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尚书令:参议大政,综观政务,百官之长。
相当于。
车骑大将军:地位尊崇,相当于元帅军衔。
行军总管: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
相当于前沿总指挥。
都察院御史:古代最高的监察机构。
相当于监察部长。
侍郎:宿卫侍从皇帝的官员。
中央警卫局官员(有朋友提出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
总镇:镇守地方的高级武官。
相当于大军区司令员。
参将:镇守地方的统兵官,分守各路。
大军区所属各军军长。
游击:位参将之下,掌率兵防御。
负责防御工作的师级军官。
知府: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知州:同“知府”。
知县: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县长。
兵马指挥:明清兵马司主官。
相当于北京市公安局局长。
通判:府之副职。
相当于副市长。
县丞: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
相当于副县长。
主薄:掌钱粮、户籍。
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
教授:府掌训导考核学生。
相当于省教育厅厅长。
游击:位参将之下,掌率兵防御。
负责防御工作的师级军官。
侍郎:宿卫侍从皇帝的官员。
中央警卫局官员(一说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
推官:掌刑名,赞计典。
宋代古代官职对于的现代官职
古代官职对应的现代官职1、北京大名府留守司梁世杰-大名(直辖市)市委书记兼大名军区上将政委大名府为北宋的4京之一,地位特殊,又是北疆重镇,对金、辽的前线。
所以本身行政级别就高于一般的州府。
2、东京开封府藤府尹——首都市长(正省级)东京开封府是北宋首都,开封府尹是从三品的高官。
相当于今天直辖市北京的市长。
宋代开封府尹位置极为重要,一般储君继位前都要担任这个位子历练一下。
3、大名府尹王太守——省级市(直辖市)市长(正省级)北宋四京地位相当,三京府尹等同于首都开封府尹,也是从三品的高官。
如果将州按其职能对应为现在地市一级的话,大名府就应该相当于现在的省级直辖市(如上海,天津等),所以王太守的级别高于一般知府、知州。
宋史上也有:“政和三年,资政殿大学士邓洵武言:河南、应天、大名府号陪京,乞依开封制,正尹、少之名。
从之”,可见大名府的地位等同于东京开封府。
宋代,大名府尹可以兼北京留守司公事,但水浒上,大名府尹王太守没有这个兼职,梁中书的留守司应该是中央特派的、地位要高于大名府尹。
4、知府,东平府知府陈文昭等——副省级市市长还有青州知府慕容彦达、高唐州知府高廉、江州知府蔡德章、济州府知府张叔夜等(查宋史地理志,青州、江洲、济州是州而不是府,高唐州宋代实际上叫做博州,也是个州不是府)。
宋代在重要的地区设府,府的地位高于一般的州,所以以州为地市一级,府应该算副省级行政级别。
府的最高长官知府应相当于副省级市的市长。
知府低于北、西、南三京和东京开封府尹,但高于知州,一般由相当于正五品官以上的京官担任。
超过二品的京官被下放到地方就不叫知府了,而叫做“判某某府”。
5、知州,泰安州知州——地级市市长按照州的职能,应该等同于现在的地市一级的行政级别。
但施大爷恐怕也未必弄得清知府与知州的区别。
水浒上出现的州一级的地方官几乎均为知府,只有74回燕青去泰安州参加相扑比赛的时候,出现过一个无名的泰安州知州。
宋史上有州刺史一职,为从五品,知州应相当于刺史,一般由从五品京官担任。
古今官职对比完整版
古今官职对比一品大员,总督,巡抚相当于现在什么官现在古装电视剧越来越多,形形色色的古代官员粉末登场,什么一品大员,七品知县,总督,巡抚熙里哗啦全都出来了,很多人也许会有疑问:这些官到底有多大?掌握的权力有多少?和现在比,又相当于什么官呢?我们的县长,市长在古代能够算几品官?为了解答朋友们的这些疑问,我专门搜寻了一下清朝这些官吏的职权,并与现在的官员职权进行比较,得到了一些结果.最近从网络上又很欣喜地找到了与我的目的相同的文章,与我的推测大致吻合,下面我把该文章与我个人的总结合并在一起,提供给大家,供大家参考.但首先要提请注意,古今官职对比只是近似等于,一般而言,古代的官职要比同等级的现在的官职权力更广,更大。
毕竟古代的官员人数很少呀,例如前文中我曾经计算过,明朝的官吏总数只有2万多人。
一个县的官员只有县令1人,县丞1人,主簿1人和典史1人,总共4个吃皇粮的。
而现在呢?县长,副县长,各局局长,法院正负院长,检察院正负院长等等,而且每一个“长”之上还有一个“党委书记”,再加上乡长,镇长,党委书记,林林总总,怎么也有个100人以上吧,整整多了25倍!我国现有2000多个县,这样算起来,光到县这一级别就至少要有当官的20万以上。
人一多,分的权力自然就少了。
当然我不是说人多就是坏事,只是想说明古代同等职位的官员的权力更大。
闲言少叙,下面介绍一下古代(清代)各种官职相当于现在的职务:清沿袭明制,大致分省、府、县三级。
在省一级,总督掌管数省军政大权,巡抚统摄一省事务。
这两个官职现在没有相应的地方官。
现在的省长在清代应叫布政史,与它平齐的是按察史,相当于现在省检察院院长。
另外古代对教育很重视,现在的省教育厅厅长(学督)与省军区司令员(提督)都是和巡抚一样级别的官员,只是提督只管军队,学督(提督学政)只管学校与科举考试,其权力不能与总督、巡抚相比的。
省以下有道的设置,道为监察区性质,不算正式行政区。
还有一些道不属布政、按察二司的管辖,如海关道、管河道、督粮道、盐法道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太守。
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
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
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或是地州市长官。
2、刺史。
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
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兼警备司令。
3、京兆尹。
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4、太尉。
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
相当于国防部长兼军委副主席。
5、越骑校尉。
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
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北京军区司令员)
6、廷尉。
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
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7、吏部尚书。
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
相当于国务院副总理兼组织部部长。
8、光禄大夫。
皇帝身边顾问之臣。
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9、中书令。
掌管皇帝命令发布。
相当于“两办”秘书长、(中央办公厅主任、中央书记处书记)
10、尚书令。
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
相当行国务院副总理。
11、车骑大将军。
地位尊崇,多加重臣。
相当于大元帅军衎。
12、行军总管。
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
相当于前敌总指挥。
13、都察院御史。
古代最高监察机构。
相当于监察部长。
14、知府。
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
相当于省辖市长。
15、知州。
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16、知县。
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县长。
17、通判。
府之副职。
相当于副省长(或省辖市副市长)。
18、兵马指挥。
明清兵马司主官。
相当于北京市公安局局长。
19、推官。
掌刑名,赞计典。
相当于最高法院政策司处长。
20、都事。
掌出纳文移。
国防部、监察部等部委内设机构局长。
21、给事中。
皇帝禁中寄禄官。
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
22、经历。
部委所属机构主官。
相当于部委二级机构负责人。
23、行人。
供差遣出使。
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
24、典宝。
协司宝掌玉玺。
相当于两办负责印章的副处级干部。
25、县丞。
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
相当于副县长。
26、主薄。
掌钱粮、户籍。
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
27、检校。
代理官职。
秘书级。
28、教授。
府掌训导考核学生。
相当于省教育厅长。
29、教谕。
县掌教学。
县教育局长。
30、训导。
掌协助同级学官教育所属生员。
相当于教育厅局副职。
31、税课大使。
掌县税务事务。
相当于税务局长。
32、吏目。
州之属官,掌刑狱及官属事务。
市政府副处级干部。
33、总镇。
镇守地方的高级武官。
相当于大军区司令员。
34、参将。
镇守地方的统兵官,分守各路。
大军区所属各军军长。
35、游击。
位参将之下,掌率兵防御。
负责防御工作的师级军官。
36、都司。
位游击之下,掌防汛军政。
负责防汛工作的团职干部。
37、州同。
州之佐官。
相当于副市长。
38、巡检。
掌地方治安之官。
县公安局副局长,分管治安工作。
39、侍郎”,相当于今日的副部长、次长,掌管稽核版籍、赋役征收征等会计、统计工作。
40、典籍官。
掌官府书录图籍事务。
图书馆馆长。
41、户部尚书:财政部部长兼央行行长
42、枢密院:总参、总装部部长
43、礼部尚书:外交部部长兼教育部部长
44、兵部尚书:国防部部长
45、刑部尚书:政法委书记
46、工部尚书:建设部部长兼水利部部长
47、理藩院:政协主席兼西藏自治区主席
48、提督、总兵:六大军区辖下的分军区司令
49、翰林院:中科院、社科院、国务院智囊团
50、长史:参谋长
51、大司农:国务院副总理、农业部部长、水利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