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的主要标准

合集下载

第五讲_中国古代的小说文体

第五讲_中国古代的小说文体

二、笔记小说
(三)、发展:
1、先秦是笔记小说的萌芽时期。作家非有意识地创作小说文
体。
2、汉代是笔记小说的产生与发展时期。存世作品有:《神异
经》、《十洲记》、《汉武故事》、《西京杂记》、《韩诗外 传》、《说苑》、《新序》等 。 汉代笔记小说在内容上有两 个鲜明的特点,其一是喜欢叙述神仙道化故事,其二是喜欢叙 述帝王的风流轶事。
(一)、定义 《中国古代小说百科全书》:“传奇小说主要由传记文和志 怪小说发展而来,但题材有所扩展,更为接近现实生活,特 别是爱情故事较多,所以宋人曾以‘传奇’专指爱情题材。 一般说传奇小说的文学性较强,故事情节委婉,人物形象鲜 明,细节描写较多,从而篇幅也较长。作者注重文采和意想, 有自觉的艺术构思。但有些偏重纪实的作品,与传记文相近; 有些神怪题材的作品,又与志怪小说类似。” “唐人小说,不可不熟,小小情事,凄惋欲绝,洵有神遇而 不自知者,与诗律可称一代之奇。”(洪迈:《唐人说 荟·凡例》)
第五讲
中国古代的小说文体
一、概述:中国古代小说的分类
按照语言,可以分为白话小说与文言小说;
按照篇幅,可以分为短篇小说、中篇小说与长篇小
说;
按照文体,可以分为笔记小说、传奇小说、话本小
说与章回小说。
二、笔记小说
(一)、定义:
1、笔记:一种以随笔形式记录见闻杂感的文体的统
称,同时也被视为一种著述的体式,即指由一条条相
四、话本小说
《太平广记》卷二四八引隋侯白《启颜录》:“白在散官,
隶属杨素,爱其能剧谈,每上番日,即令谈戏弄,或从旦至晚 始得归。后出省门,即逢素子玄感,乃云:‘侯秀才可以(与)
玄感说一个好话。’白被留连不获已,乃云:‘有一大虫欲向 野中觅肉„„’” 唐元稹《酬白学士代书一百韵》:“翰墨题名尽,光阴听话 移。”元氏自注云:“乐天每与余游,从无不书名屋壁,又尝 于新昌宅说‘一枝花话’,自寅至巳,犹未毕词也。”

重要文体知识、文学常识

重要文体知识、文学常识

识记五七至九年级重要文体知识、文学常识一、重要文体(一)古代重要文体1.说——一种文体,可以记叙,可以议论,也可以抒情,但都是作者为了说理或发表某种观点或看法的一种体裁。

如《爱莲说》《马说》。

2.铭——本是刻在金属器物或石碑上用来警戒自己或颂扬他人的文字,一般都用韵,后来成为一种专门文体。

如《陋室铭》。

3.表——古时臣下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战国时期称为“书”,到了汉代被分成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

可议论,也可以记叙和抒情,“动之以情”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

如《出师表》。

4.记——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

如《桃花源记》《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

5.序——亦称“叙”,或称“引”,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或正文之前的文章。

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内容多说明该书的内容、写作缘由、经过、旨趣和特点;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内容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作“赠序”,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崇或勉励之辞,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

如《送东阳马生序》。

6.诗——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或阐述道理等。

以唐代作为标准,古诗分为古体诗与近体诗。

近体诗又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之分,律诗每首八句,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之分,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将五言、七言律诗截一半就是绝句,故而绝句又叫截句。

7.词——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

到了宋代,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别称有:近体乐府、长短句、曲子、曲词、乐章、琴趣、诗余等。

从长度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

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

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古今中外文学体裁都有哪些分法?

古今中外文学体裁都有哪些分法?

古今中外文学体裁都有哪些分法?古今中外文学体裁都有哪些分法?文学作品的体裁有诗歌、散文、小说、戏剧。

你知道它们是如何划分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今中外文学体裁都有哪些分法,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中国传统的“二分法”所有文本体裁分为韵文和散文两大类。

依据:文本的外部特点即语言形式因素。

这种分类过于笼统,没有涉及题材、构思等问题,难以区分文学文本和非文学文本,现在已经被废弃。

二.西方的“二分法”1.以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的的“二分法”为代表,他依据文本模仿现实的手段区分了史诗、戏剧两大类。

由于史诗是通过语言来模仿现实的,不像戏剧那样有音乐的介入,因此被看作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类型。

至于史诗的语言表现形式,可以是韵文,也可以是无韵的散文。

同样是二分法,以亚里斯多德的为代表的西方古典文论更侧重文本的媒介手段等内在特点。

2.二三分法以亚里斯多德为代表的二分法没有提及抒情诗,当抒情诗在文学中的地位提升以后,二分法被三分法所替代。

3.三分法是依据文学作品选取题材、构思方式和情感体验方式以及塑造形象的表现手法将各种文学划分为叙事类、抒情类、戏剧类的一种方法。

三.三分法叙事类文学侧重于以客观世界和虚拟世界的事件、人物和环境景物为题材内容,以摹仿、虚构为构思方式,以具体生动的叙述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法,从而反映和表现创作主体对社会人生的审美把握的文学作品。

叙事性是叙事类文学基本的审美特征。

叙事类文学包括小说、史诗、叙事诗、故事诗、史传文学、报告文学等。

抒情类文学是侧重以抒情主人公主观情思为题材内容,以内心感受和体验为构思方式,以直接抒发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法,从而表现创作主体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和体味的文学作品。

抒情性是抒情类文学的突出的审美特征。

抒情类文学主要有抒情诗、抒情散文、散文诗等。

戏剧类文学是侧重于以生活中的矛盾冲突为题材内容,以模拟和再现虚拟的真实为构思方式,以人物自身的行为动作和台词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法,从而反映创作主体对社会人生的审美把握的一种文学作品。

文章的确立与文体的分类——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生成方式片论之二

文章的确立与文体的分类——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生成方式片论之二

文章的确立与文体的分类——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生成方式片论之二一、赋予“文学”含义的“文章”大要言之,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的生成方式不外三途:一是作为行为方式的文体分类,二是作为文本方式的文体分类,三是文章体系内的文体分类。

本文拟探讨中国古代文章体系内文体分类的生成方式及其基本特征。

在先秦与西汉前期,“文学”一词多有“文章博学”的含义;以之代指文献典籍,则往往兼容经传、子史、诗赋等文字写作,与现代所谓“文学”的含义相去甚远。

反而是“文章”一词,因其原为色彩错杂、花纹斑斓的意思,便被人借以用来特指有文藻的文字写作[①]。

到了西汉中后期,尤其是东汉前期,当人们以“文章”与“儒学”、“儒雅”或“儒术”相对称时,“文章”一词就赋予了接近于现代所谓“文学”的含义,确立了独立的意义。

如班彪曾上言曰:及至中宗,亦令刘向、王褒、萧望之、周堪之徒,以文章儒学保训东宫以下,莫不崇简其人,就成德器。

[②]班固也记载道:汉之得人,於兹为盛。

儒雅则公孙弘、董仲舒、儿宽,……文章则司马迁、相如,……孝宣承统,纂修洪业,亦讲论《六艺》,招选茂异,而萧望之、梁丘贺、夏侯胜、韦玄成、严彭祖、尹更始以儒术进,刘向、王褒以文章显。

[③]按,中宗即汉宣帝刘询,其时是否已将文章与儒学别为二科,暂置不论。

但是从上述两条资料可以看出,最晚在班彪、班固生活的年代,即东汉前期,人们已常常明确地将“文章”与“儒学”相对称,这正是范晔《后汉书》区分《文苑传》与《儒林传》的历史依据。

东汉前期“文章”已经独立于“儒学”,这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一个巨大的飞跃,表现出非常鲜明的文化分类与文类分辨意识[④]。

但是,东汉前期人们所说的“文章”,往往仍然涵括各种文采斐然的文字写作,其内涵与外延仍与今人所说的“文学”有所差异。

如《汉书》本传称扬雄:实好古而乐道,其意欲求文章成名于后世,以为经莫大于《易》,故作《太玄》;传莫大于《论语》,作《法言》;史篇莫善于《仓颉》,作《训纂》;箴莫善于《虞箴》,作《州箴》;赋莫深于《离骚》,反而广之;辞莫丽于相如,作四赋:皆斟酌其本,相与放依而驰骋云。

中国古代文体简介

中国古代文体简介

中国古代文体介绍论:论是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

《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

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

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

”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

刻在碑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

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叫“墓志铭”。

如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

游记: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

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感觉。

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岳阳楼记》、《游褒禅山记》;有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有带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原:推究本源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

这种文体是对某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从根本上考察、探讨,理论性较强。

如韩愈的《原毁》、黄宗羲的《原君》。

赠序:文体名。

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

如韩愈《送石处士序》:“于是东都诸人士……遂名为歌诗六韵,遣愈为之序云。

”其后凡是惜别赠立的文章,不附于诗帙也都叫赠序,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

我们学过明代文学家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祭文。

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时所诵读的文章。

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

内容是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经历,颂扬他的主要品德和业迹,寄托哀思,激励生者。

如袁枚的《祭妹文》。

童话。

儿童文学的一种。

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

童话的语言通俗、生动、形象,情节离奇曲折,富于趣味性,对自然景物往往作拟人化的描写,能适应儿童的心理、情趣,激发人们的想象,便于他们接受和转化。

古书的文体知识

古书的文体知识

错《论贵粟疏》、诸葛亮《出师表》、李斯《谏
逐客书》、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等。其
中对策是选拔人才时应对者针对皇帝策问命题陈
述自己见解的奏议。
奏议的特点是讲究目的明确、语言典雅、论 必有据、条理清晰。
26
2.诏令
诏令是皇帝给臣下的书信、命令。其内容包 括授官、册封、敇戒、明罚、用兵、罪己等。 诏令的行文讲究典雅庄重、温润浑厚。
10
三、韵文分类
(二)词类 小令(58字以下):李清照《如梦令》、白
居易《忆江南》 中调(59—90字):李清照《一剪梅》、范
仲淹《渔家傲》 长调(90字以上):李清照《声声慢》、苏
轼《水调歌头》
11
三、韵文分类
(三)曲类及其他
(1)散曲: 小令:元朝散曲的一种,一般以 58字以内为小令,
3
南朝梁刘勰所著《文心雕龙》是我国第 一部文学理论著作,其中近一半的篇幅是论 述文体的流变。
此时还出现了第一部按文体编排的文章 总集——梁昭明太子萧统所编《昭明文选》。 全书共把文体分为38类。分为赋,诗,骚, 七,诏,册,令,教,文,表,上书,启, 弹事,笺,奏记,书,檄,移,对问,设论, 辞,序,颂,赞,符命,史论,史述赞,论, 连珠,箴,铭,诔,哀,碑文,墓志,行状, 吊文,祭文。
13
五、古代散文的分类及其特点:
散文根据它们内容和功用的不同,又 可细分为史传文、说理文、杂记文、应用 文四类。
14
(一)史传文
史书传记、文人个人创作的传记、行状等都属 于此类。史传文又可分为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 末体。
编年体的特点是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如 《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

中国传统文学体裁

中国传统文学体裁

中国传统文学体裁四大文学体裁即指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种文学创作体裁,是文学创作最为常见也最为高端的四种体裁。

四大文学体裁①诗歌传统的诗是有韵律的文学作品。

它通过想像与抒情来表达某种强烈的情感。

诗是历史最悠久的文学形式。

中国是世界上诗歌最发达的国度之一。

从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最早的长篇抒情诗《离骚》以来,汉代的乐府,唐宋格律诗,和唐末兴起的词,元曲以及五四以来的新诗,历代的民间歌谣,构成了中国诗歌无以伦比的巨大传统。

相比之下西方的叙事诗发达较晚,而结合戏剧,成就很大,例如《荷马史诗》,《但丁神曲》等。

②散文这是一种没有严格的韵律和篇幅限制的文学形式,与韵文相对。

中国的散文从先秦诸子散文发展而来,代有散文名家名作。

其中历史散文和赋体以及奏议文告等应用文体,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自古是世界上散文最发达的国度。

③戏剧这是另一种古老的文学形式,主要通过不同角色之间的对话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感情。

戏剧可以用于舞台的表演,也可以阅读。

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

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

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

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综合艺术。

例如:《莎士比亚剧本》元曲京剧昆剧等。

④小说这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通过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环境的描述来概括地表现社会生活。

“小说”一词最早记载于《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小说,是从先秦散文中的寓言滥觞,经过汉末六朝的笔记,到唐传奇宋话本拟话本而成熟,再传至明清以四大奇书(后《金瓶梅》被《红楼梦》取代,成“四大名著”)为代表的长篇小说和以聊斋志异为代表的短篇小说。

西方小说西方的小说称为“fiction”,被称为散文史诗。

小说上接神话传说,作为后起的文学形式。

由于其巨大的容量,深刻全面地反映了现实和人们的思想,成为近代以后主流的文学形式之一。

(2021年整理)中国古代散文主要类别的界定及其文体特征

(2021年整理)中国古代散文主要类别的界定及其文体特征

语文学刊2010.12○周健(大连教育学院高中教师教育中心,辽宁大连116021)[作者简介]周健,大连教育学院高中教师教育中心教授,研究方向:现当代中国文学、高等写作教学。

中国古代散文主要类别的界定及其文体特征【摘要】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先秦历史散文、诸子散文→两汉散文→魏晋南北朝散文→唐宋散文→元明清散文的发展历程。

散文的分类也有多种方法,根据散文的表达方式和内容的不同,中国古代散文可以分为古代记叙散文、古代山水游记散文、古代议论散文和古代抒情散文四大类。

【关键词】古代散文;主要类别;文体特征文体,指文章的体裁、类别。

文体划分的标准主要是从文章的语言形式、文章的内容、文章的应用范围等方面考虑的。

就语言形式来说,古代文体可分为韵文、骈文、散文三个大类。

散文这个概念很广泛,凡韵文、骈文以外的文章,都可以称之为散文。

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先秦历史散文、诸子散文→两汉散文→魏晋南北朝散文→唐宋散文→元明清散文的发展历程。

散文的分类也有多种方法,根据散文的表达方式和内容的不同,中国古代散文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古代记叙散文及文体特征古代记叙散文源自于先秦时期的历史散文,主要为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三类。

先秦记叙散文《左传》《战国策》《国语》,西汉的《史记》,被视为古文的典范,是后世散文写作的楷模。

1.叙事较完整。

我国古代散文的产生是从简单的记事开始的,逐步发展为叙事记人的史传散文。

这类散文以记叙为主要表现手段,一般都会铺叙出一个事件发生发展的完整过程。

即使是写几件事,写几个片断,或写一个人、一群人,它也是有一条贯穿始终的叙述线索,或以人为线,或以物为线,或以时空为线,给人一种完整感。

虽然古代记叙散文可以通过几个片断的剪辑来写人记事,但更多的却是通过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来记叙事件,表现人物。

2.人物形象鲜明。

古代记叙散文非常注重对所记人物形象的刻画。

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性格;善于用对比的手法,使人物的性格特点更加鲜明、突出;善于用符合人物身份的有特征的口语传达人物的神采与个性。

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理论

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理论

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理论汇报人:日期:•引言•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理论的历史演变•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理论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理论的具体分类•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理论的影响和价值目•结论录引言01 CATALOGUE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理论的发展与演变不同历史时期文体分类的特点与背景古代文体分类理论对于文学和文化传承的影响背景介绍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理论的目的和意义古代文体分类理论对于现代文学和文化发展的启示和影响古代文体分类理论对于文学批评和研究的价值与作用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理论的历史演变02CATALOGUE03《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虽然主要是哲学著作,但它们的文体形式对后世影响深远。

先秦时期:萌芽与初创01《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包含了民歌、颂歌、祭歌等多种体裁。

02《左传》、《春秋》是中国早期的重要历史文献,它们以记事为主,没有固定的文体分类。

1秦汉时期:初步发展23《吕氏春秋》、《淮南子》等杂家著作,融合了各家思想,形成了独特的文体风格。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的历史叙事方式和人物传记形式对后世影响深远。

汉赋是汉代新兴的文体,以描绘城市、宫殿、动物等为主,具有浓厚的艺术气息。

魏晋南北朝:繁荣与多样化建安文学、正始文学、陶渊明田园诗等代表了这一时期的文学成就。

骈文是这一时期新出现的文体,以对仗工整、声韵和谐为特点。

小说《世说新语》以短小精悍的故事为主,表现了当时社会的风俗和人物性格。

010203唐宋元明清:深化与成熟唐诗、宋词、元曲等是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体。

明清小说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文学成就,如《水浒传》、《红楼梦》等。

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散文传统,反对骈文的浮华和繁琐。

戏曲是元代新兴的文学形式,以舞台表演为主,如《西厢记》、《牡丹亭》等。

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理论的基本原则和方法03CATALOGUE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儒家强调“文以载道”,认为文章应该传达道德教化,服务于社会和政治。

古代文体知识

古代文体知识

古代的文体文体知识,是古代文化知识的一个方面。

文体的不同,往往反映出语言形式的不同,掌握各种文体在语言形式方面的一些特点,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用品的内容。

划分文体的标准及古代文体的划分古人划分文体的标准主要有三条:1、文章的语言形式;2、文章的内容;3、文章的应用范围。

根据这三条标准,可把古代文体划分为三个大类:散文;2、韵文;3、骈文古代散文的类别:(一)史传文史传文,也叫历史散文,主要有三类:甲:编年体编年体历史散文在东周的时候已经产生,当时叫做“春秋”。

当时各诸侯国都有自己的“春秋”。

今天我们能见到的只有鲁国《春秋》。

为《春秋》作传的有公羊、谷梁、左氏,称为“春秋三传”。

编年体历史散文以《左传》、《资治通鉴》影响最大。

编年体历史散文的特点是:按照事件发展的本来程序叙述它的来龙去肪,便于读者了解事件发生、发展的前因后果,便于读者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它的阶段性。

编年体历史散文的不足之处:不利于集中描写人物;一个事件往往拉得很长,分散在不同的年代里。

读者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够了解其全面;某些人物有始无终,某些事件顾此失彼。

乙、纪传体纪传体历史散文创自西汉司马迁,《史记》是这方面的开创之作,我们通常所说的“二十四史”或“二十五史”都属于纪传体历史著作。

纪传体这种体裁的特点:通过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纪传体历史散文对古代小说、故事等文学形式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六朝的志怪小说,唐宋传奇以及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都深受这种体裁的影响。

古人称小说为“野史”,往往把小说篇名称为某某传。

如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白行简的《李娃传》等等。

丙、纪事本末体这种体裁创自南宋的袁枢。

袁枢根据《资治通鉴》所提供的材料写了一部《通鉴纪事本末》,把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归纳为二百三十九个专题。

它的特点是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的材料集中在一起。

如“三家分晋”“秦并六国”、“高帝灭楚”、“七国之叛”等,然后按年排列。

这种体裁有一定的好处,便于读者了解某一事件、某一问题的全面情况。

古代文体

古代文体

古代文体大致上可以分为韵文、骈文、散文、小说。

韵文,即讲究押韵的文体,包括诗、词、曲、赋、铭等。

韵文是讲究格律的,大多数要使用同韵母的字作句的结尾,不同时代流行不同的韵文文体。

周、春秋流行诗经,以四言为主的诗歌。

战国、楚汉流行辞、汉赋、骈文、古诗、乐府,唐代以唐诗、乐府流行,宋代以宋诗、宋词流行,元以元曲流行,明清以戏曲、赋流行。

中国古代散文源远流长,根深叶茂,是中国古代文学最主要、最有特色的文体形式,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璀璨的文化宝库。

古代散文,包括史传文、议论文、杂记文、应用文等。

从散文的发展趋势看,逐步走向分化,现已形成了各种新的文体,如散文诗、叙事性散文等。

骈文,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全篇基本上用对偶句构成,讲究用典,词藻华丽,因大多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又称“四六文”,也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

《朱元思书》、《阿房宫赋》便是此种文体。

小说是古文学体裁的一种,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它以刻划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上古到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代、宋元、明清五个阶段。

下面对这四种文体择其重点予以浅谈。

一、韵文1、古体诗、近体诗古体诗:唐朝人把产生于唐以前的格律不严、形式较为自由的诗称为古体诗。

后人又沿用唐人的说法,把唐以前的乐府民歌、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它们的体式而写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

包括这几种格式:四言古诗,如《诗经-关雎》五言古诗,如曹植的《白马篇》七言古诗,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乐府诗,标题有的加上“歌”、“引”、“行”、“曲”、“吟”、“歌行”等名称。

近体诗:始于南朝的齐、梁,形成于初唐,是唐代出现的新诗体,唐人为了与以前的古体诗相区别,称为“近体诗”,是同不受格律限制的古体诗相对而言的。

近体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每首诗句数固定),句有定字(字数固定),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各联必须对仗)。

中国的古代文学分类

中国的古代文学分类

中国的古代文学分类1. 风、雅、颂——《诗经》六义之三,《诗经》也就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

其本质上一种音乐的分类,由音乐而得名。

“风”的意思是“乐调”,《诗经》中“风”包括十五“国风”。

即: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这十五个地方音乐演奏乐歌。

有诗一百六十篇;“雅”就是表现王朝正统内容的乐歌,分为“大雅”“小雅”。

大雅多颂美,小雅多怨刺。

有诗一百零五首;“颂”是用于宗庙祭祀得舞曲乐歌,分为“周颂”“鲁颂”“商颂”,有诗四十篇。

2.《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作者不详,司马迁认为是鲁人左丘明。

其成书约在战国初年,是一部编年体史书。

《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记载了255年的历史。

此外还附录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

《左传》详细记载了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军事、文化、外交等诸方面的活动,真实描写了当时从天子衰微、诸侯争霸到诸侯衰落、大夫专权的重大历史变迁,再现了重大历史事件及有关的诸侯、卿大夫等各类人物的活动。

3.《战国策》——一部战国时期史料汇编,其作者并非一人。

西汉后期刘向整理得文三十三篇,按国别分为十二国策,定其名为《战国策》。

记载了自战国初年至秦灭六国前二百四十年间的部分历史。

书中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言行,映现着当时政治,外交上重大事件和纷纭复杂的历史。

其思想内容主要是重士尚利,重权借。

此书在文学上有较高成就:善于运用寓言和比喻说理,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叙事说理气势奔放、语言流畅,对后世散文、辞赋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前人称其为“辨丽横肆,亦文辞之最。

”4. 诸子散文——战国诸子百家的散文。

战国时期,由于周天子权威不复存在,多个政治中心并存使得不同学说得以自由发展。

于是,出现了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纵横家、农家、杂家、小说家等众多学派,形成了诸子百家。

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大胆发表各自的观点,个性鲜明,针贬时弊,推动了各国政治文化的发展。

古汉语文体常识

古汉语文体常识

2016/12/28
13
古代散文之说理文
说理文是说理的文章,包括政论、史论、文 论、事论等。先秦诸子的散文,有很多议论 性的章节片段,都可以看作是论说文,如 《孟子》中的《鱼我所欲也》、《荀子》中 的《劝学》。单篇的论说文,最早的是汉初 贾谊的《过秦论》,分上、中、下三篇。论 说文可以细分为论、说、辨等若干小类。
古汉语常识
古代的文体
2016/12/28
1
中国古代的文体,按照语言形式的不 同,大体可以分为三大类:
1、韵文 包括诗、词、曲、箴铭、歌谣等
2、骈文 也称四六文,是介于韵文和散文之 间的一种文体,一般是四字句和六字句,以 偶句为 主,讲究平仄、对仗。 3、古代散文 主要包括史传文、说理文、杂 记文和应用文等
2016/12/28
古代散文之应用文
策: 《教战守策》 碑志:《五人墓碑记》 韩愈《刘子厚墓志铭》 祭文:《祭妹文》《祭十二郎文》(韩愈) 《祭侄稿》 赠序:《送东阳马生序》 书序:《〈指南录〉后序》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伶官传序》《兰亭集序》 书信: 《与妻书》《答司马谏议书》
2016/12/28 16

偏重于辨别、反驳、订正。 “辩”即辩是非, 别真伪,这种文体的特点是批驳一个错误论 点,或辨析某些事实。如韩愈《讳辨》。
2016/12/28
17

推究本源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
这种文体是对某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 社会习俗,从根本上考察、探讨,理论性较 强。如韩愈的《原毁》、黄宗羲的《原君》。
2016/12/28 12
歷朝紀事本末史書概況表
書 名 卷數 繹史 160 左傳紀事本末 53 通鑒前編紀事本末 100 通鑒紀事本末 239 續通鑒紀事本末 110 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 150 宋史紀事本末 26 遼史紀事本末 40 金史紀事本末 52 西夏紀事本末 36 元史紀事本末 27 明史紀事本末 80 明朝紀事本末補編 5 續明紀事本末 18 三藩紀事本末 4 清史紀事本末 80 編著者 記史範圍 清馬驌 太古~戰國末 清 高士奇 春秋史事 近人 沈朝陽 唐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宋袁樞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五代末 清 李銘漢 宋~明末 宋 楊仲良 北宋太祖~欽宗 明 陳邦瞻 太祖~文天祥謝枋得之死 清 李有棠 太祖~西遼 清 李有棠 有金一代 明張鑒 李思恭~李睍 明 陳邦瞻 世祖至元中~順帝末 清 谷應泰 太祖起兵~清兵入關 清 彭孫貽補谷應泰書之闕 清 倪在田 南明史事 清 楊陸榮 明末福王、唐王、桂王事 近人 黃壽鴻 起太祖~德宗

中国古代文言文常见文体

中国古代文言文常见文体

中国古代文言文常见文体文体,指文章的体裁、类别。

文体划分的标准主要是从文章的语言形式、文章的内容、文章的应用范围等三方面考虑的。

就语言形式来说,古代文体可分为韵文、骈文、散文三个大类。

韵文和骈文、散文的区别在于押韵不押韵,韵文是押韵的,如《诗经》、《楚辞》以及各个时代的诗歌。

另外,用于规戒的箴铭一类文章也押韵,属韵文,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骈文和散文是不押韵的,两者的区分是前者讲究平仄、对仗,在句式上一般都是四六对仗(所以骈体也叫。

四六”文),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就是骈文,散文没有这些规定。

(华语网)散文这个概念很广泛,凡韵文、骈文以外的文章,都可以称之为散文。

唐宋人把骈文叫做“时文”,把散文叫做“古文”。

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倡导的古文运动,从文体而言,就是反对骈文而提倡散文。

散文有广义、狭义的分别,广义的散文是指一般非韵文的作品,狭义的散文是指文学体裁的一种。

我们讲古代散文用的是广义散文这一概念。

古代散文可分为史传文、议论文、杂记文、应用文等四类。

下面分别介绍这四类散文的特点。

古代文体简介一、史传文史传文也叫历史散文。

主要有三类。

(一)编年体这种体裁的历史散文的`主要特点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的历史事件。

编年体历史散文以《左传》和《资治通鉴》影响最大。

我们学过的《彀之战》《赤壁之战》’就是这种文体。

’(二)纪传体。

这种体裁的历史散文的主要特点是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

记传体的创始人是司马迁,他的《史记》就是以本纪、世家、列传为主要内容的。

我们通常说的二十四史都是这种体裁。

我们学过的《鸿门宴》(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海瑞传》都是这种体裁。

上面说的二十四史是官修的国史,还有私人写的人物传纪也属于这种体裁,例如我们学过的《左忠毅公逸事》。

纪传体史传文对小说、故事等文学形式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如六朝的志怪小说、唐宋传奇以及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等都深受《史记》的影响。

古书的文体知识

古书的文体知识
21
从形式特点来看,说理文最重要的体 裁有:论、说、辩、原。
论和说性质相近,目的都在说理。 论,即议论,它的说理方式以论证为主。
要求观点正确,逻辑严密。比如贾谊《过 秦论》、苏洵《六国论》 。 说,则侧重于说明解释,写法灵活,篇幅 短小。比如韩愈《师说》、柳宗元《捕蛇 者说》、梁启超 《少年中国说》 。
错《论贵粟疏》、诸葛亮《出师表》、李斯《谏
逐客书》、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等。其
中对策是选拔人才时应对者针对皇帝策问命题陈
述自己见解的奏议。
奏议的特点是讲究目的明确、语言典雅、论 必有据、条理清晰。
26
2.诏令
诏令是皇帝给臣下的书信、命令。其内容包 括授官、册封、敇戒、明罚、用兵、罪己等。 诏令的行文讲究典雅庄重、温润浑厚。
此时还出现了专门的论述文体的专著挚虞文章流别集和李充翰林论可惜此二书都已不南朝梁刘勰所著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文学理论著作其中近一半的篇幅是论述文体的流变
古书文体知识
1
文体,即文章的体裁。古代的文体与 今天的文体在种类、内容、风格等方面都 存在着较大差异。我们学习古代汉语,不 可避免地要接触到古代的文体。了解古代 文体的一些特点和流变等基本知识,对于 正确地理解古文,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无 疑很有帮助。
2
一、古人对文体分类的研究简况
文体的分类起源很早。《尚书》一书就将所收 的文章分为典、谟、训、诰、誓、命等类。宋代陈 骙《文则》认为《左传》中有命、誓、盟、祷、谏、 让、书、对等八种文体。可见先秦时期,文体已经 非常丰富。
对文体的研究,始于魏晋时代。曹丕《典论·论 文》:“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 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 唯通才能备其体。”

古代文体论的介绍

古代文体论的介绍

古代文体论的介绍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她拥有源远流长的古文学文化,古代文体论也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古代文体论是一种千古经典,将传统文学文体之间联系起来的文学理论,它将古代文学分为三种不同的文体:诗、文、曲。

这三种文体构成了一个整体,正如古人所说的“诗文曲三宝”。

诗是古代文体中最古老的一种,它以唱歌的形式传播,诗歌紧扣社会生活、有着丰富的情感表达,反映了古代文化的源头。

它的语言非常流畅,有节奏感、精确的语言表达,在古人的心中,诗歌有一种神圣的气息,一直被认为是神话传说中非凡的艺术形式。

文是古代文体中发展最为成熟的一种,它主要是书面形式,用文字来描述社会现实、反映人们的心理。

它以论证、诗文作品和散文作品为主,能够把内容深入深刻地表达出来,而且语言充满艺术性,能够在文章中展示出状态、渲染情绪、造成效果,以此来表现古人的文学智慧。

曲是古代文体中最后一种,一般指乐曲。

它也是一种古老的文学形式,是用言语抒发情感的艺术形式,曲调动听之心,能够激发人们的热情,令人沉浸其中,感受深刻、影响深远。

古代文体论是中国古代文学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理论,它把古代文学以诗、文、曲三种形式进行把关,塑造出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为古代文学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无限的活力。

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文体论仍然是影响着现今的文学研究的学科,在今后的发展中,它仍将继续发挥关键作用。

古代文体论是由经典诗歌、试文、曲谱等形式组成的艺术理论,主要讲述中国古典文学中不同文体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语言、表达方式和文学特点。

它也将古代文学融入整个文化体系,包括诸多艺术形式,如画、音乐等。

它让我们深刻地理解了古代文学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为我们认识古代文学文化提供了更多的灵感和视角。

总的来说,古代文体论是一种有价值的文学理论,它不仅教会了我们如何去表达自己,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文化,让我们更能体会古代文学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丰富内涵。

古代写作文体

古代写作文体

古代写作文体文体,是指独立成篇的文本体栽(或样式、体制),是文本构成的规格和模式,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某种历史内容长期积淀的产物。

它反映了文本从内容到形式的整体特点,属于形式范畴。

文体的构成包括表层的文本因素,如表达手法、题材性质、结构类型、语言体式、形态格式,以及深层的社会因素,如时代精神、民族传统、阶级印记、作家风格、交际境域、读者经验等。

文体的特征及其分割,往往依赖于其层面结构中某些因素的加强、注重或变异。

文体通常指由交际环境、交际目的的相同,而逐步相对稳定下来的篇章结构及言语总体格调。

作为特定的程式,它既可以成为学科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关注对象,又能为人们的应用提供最为切实的规则范例。

正因为这样,相关的学科领域里边,如写作学、文艺学、语文学、语法学、修辞学、文章学等等,大都要论及该内容。

(见到《应用领域文学创作》2021年第9期《文体分类中的误区》)文体的客观存在就是一种社会文化的市场需求,但更关键的就是依赖自身的独有的功能。

德国姚斯在《迈向拒绝接受美学》中指出:“文学的形式类型既不是作家主观的缔造,也不仅就是反思性的有序概念,而主要就是一种社会现象。

类型与形式的存在依赖于它们在现实世界中的功能。

”每一种文体都具有其他任何一种体裁所无法取代的功能,以及审美效应。

正像莱辛在《汉堡剧评》中所说:“各种体裁的诗歌不可能将提升一切,至少说道两种体裁不可能将产生完全相同的轻松效果;但是每一种体裁可以尽其所能努力做到最出色的提升,而且在其范围之内搞得比其他体裁更好——那才就是它的特定目的。

文体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道就是抒发,就是挑选,就是风格,甚至也可以说道就是一种特别强调。

每种文体都具有某种对现实社会内容的表达功能,这是文体的本质特征,也是它产生和存在的前提。

它在表达同一思想内容时,可以在对等的种种方式中进行选择,即选用最恰当的再现思想内容的形式外衣。

作家在构想创作过程中,总必须挑选最合乎创作意图和对象的某种体裁结构及其规定性。

古代文体

古代文体

5. “表”
是我国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 种特殊文体。是封建社会臣子对皇帝 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 “说”
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种文体 写法灵活自由。可叙述,可描写, 可说明,也可议论,都是为了说明 一个道理。 《爱莲说》 、 《马说》、 《少年中国说》等。 相当于现在的 议论文。
2. “记”
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 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 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 景抒情,托物言志。相当于现在的 记叙文,有的夹有一点议论,更像 散文。如《桃花源记》、 《核舟 记》、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等。
3. “铭”
本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于警戒自 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逐渐发展 演变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具 有篇幅短小、文字简约、寓意深刻、 一般都用韵、结构工整等特点。如刘 禹锡的《陋室铭》。
4.“序”
是一种文体,分两种:第一种送别 赠言的文章,叫赠序,专用于赠别,内 容多是表惜别、祝愿、劝勉、誉扬之意, 如《送东阳马生序》;另一种是写来评 价著作的,叫书序。多见于著作或诗文 前的说明性文字,即诗文序。

中国古代文体分类散文韵文

中国古代文体分类散文韵文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古代文体分类散文韵文篇一:文体的分类文体分类一、现代文体:现代文体主要指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报告文学、儿童文学(儿歌、童话、寓言等)、民间文学、杂文等。

此外还有实用文,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四类。

二、古代文体:古代文体大致上可以分为韵文(诗、骈文、散文,包括史传文;篇二:文体分类文体分类现代文体分类概貌如下:实用文体[记叙文——消息、通讯、回忆录、传记、家史等[议论文——政论、评论、序跋、杂文、学术论文等[说明文——科普说明文、辞书、教科书、说明文等[应用文——条据、规约、书信、公文、各类文书等文学文体[散文——议论散文、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小说——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微型小说[诗歌——抒情诗、叙事诗、散文诗[戏剧文学——话剧、歌剧、歌舞剧、戏曲等古代文体分类【诗歌】诗歌的特点:凝练地反映生活,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富于想象,构思精巧,语言富于节奏感和音乐性。

诗歌的分类:按表达方式可分为抒情诗、叙事诗、说理诗;按韵律可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按语言可分为旧体诗、新诗。

我国古代诗歌包括旧体诗、词、曲。

旧体诗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风,不受严格的格律限制,句式有四言、五言、七言(言即字);近体诗又称今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格律极严,句式有五言和七言。

词,从篇幅长短来看,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0字以上为长调。

曲,指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是一种没有说白的韵文形式富于抒情。

我国现代诗歌的主流是新诗。

新诗是1919年“五四”新文学运动时期创建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体诗,用白话写。

新诗的格律不像旧体诗那样严格,但诗行有一定的节拍,双数诗行最后一个字一般押韵。

新诗中的自由体新诗更自由,有的甚至不押韵,不用标点。

【散文】在古代文学中,为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句子排列不整齐的文章,都称为散文。

现代的散文则指与诗歌、小说、戏剧相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的主要标准
【摘要】古代文体种类远远多于现代,虽然很多已经消失,但其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百家齐放的局面却彰显了文体理论的发展生命力和发展历程。

尽管各家自持一己观念,分类标准多样,但梳理之下可以概括出三个主要的标准,这些标准对我们现代文体分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古代文体分类标准文心雕龙
古人很重视文体分类工作,历代文论家、文选家、目录学家等都对此进行过各种研究。

其中,既有零星的片段性言论,如蔡邕“二类八体”、王充“五文说”、曹丕“四科八体”、陆机“文体十科”,也有成体系的专门言论,如东晋李充《翰林论》;既有理论分类专著,如南朝刘勰《文心雕龙》,也有文选分类专著,如南朝《昭明文选》、南宋真德秀《文章正宗》、明代徐师曾《文体明辩》、清代姚鼐《古文词类撰》。

纵观这些文体种类,分类标准各一,系统研究之下,我们可以梳理出三个主要的分类标准,如下。

一、按照有韵与否分文和笔,有韵为文,无韵为笔
文笔之词最早见于东汉王充,其在《论衡·超奇》中谈及“乃其中文笔不足类也”,这里的“文笔”指的是文章,两者还没有区分开来。

最开始对文和笔区分的是在南朝时期,如颜延之,《南史·颜延之传》记载:“宋文帝尝问以诸子才能。

延之曰:‘竣得臣笔,测得臣文。

’”
这是涉及文笔之分的最早言论,但是颜延之并没有谈及两者的区别,对这两组概念作了明确区分的是南朝梁刘勰。

其《文心雕龙·总述》言及:
“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至此,从音韵角度对文体做出分类算是正式浮出水面,这都归功于刘勰。

在提出区别之后,刘勰又分别归类了文和笔的各自所属:文包括诗、乐府、赋、颂、赞、祝、盟、铭、箴、诔、碑、哀、吊、杂文、谐、隐16种,笔包括史传、子、论、说、诏、策、檄、移、封禅、章、表、奏、启、议、对、书、记17种。

纵观《文心雕龙》50篇中,有21篇是在“论文叙笔,囿别区分”(《文心雕龙·序言》),可见刘勰对文体分类的重视。

另外还有南朝梁元帝萧绎,也做过区分,他在《金楼子·立言》言曰:
屈原、宋玉、枚乘、长卿之徒,止于辞赋,则谓之文。

……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泛谓之笔。

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

……笔,退则非谓成篇,进则不云取义,神其巧惠,笔端而已。

至如文者,惟须绮縠纷披,公正靡曼,唇吻道会,情灵摇荡。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萧绎所说的文笔之别,除了刘勰所说的有韵与否外,他还加上了情感和内容方面的区分:侧重情感的为文,侧重实用的为笔,这也就是清代章炳麟所说的“文即诗赋,笔即公文,乃当时恒语”。

以上只是从理论上做的区分,而真正的践行者则是在宋、齐、梁连续担任秘书职务的任昉,他因自己的写作实践而成为文笔之分的见证人。

任昉写作才能超群,在当时名气很大,王公表奏没有不请他写的,就连萧衍代齐建梁时的禅让文告都是任昉的手笔,与当时的大文学家沈约齐名,有“沈诗任笔”之说。

按照我们今天观点看,文和笔的区别可以近似等同于文学作品和应用文的区别,它是当时人们面对对日益纷繁的文章制作,为了便于称引、学习、品评而采用的一种分类方法,曾是六朝讨论激烈的话题之一。

但是在我们今天看来,按照音韵与否分类其实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

二、按照语言风格分类
古代诗赋作品通常采用此特点分类,多按节奏、韵律分,如赋中的古赋、骈赋、律赋、文赋。

最早有意识以语言风格作为分类标准的当属曹丕,其《典论》曰:
“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在这里曹丕概括的不是当时所有的文体,而是在评价建安七子之文得失时的举例性质的说明,对文体特征分析的也不很准确,但是他根语言风格归类却首开文体分类先河。

其后西晋陆机直承曹丕,《文赋》分文体为十类,而且对每一种文体特征的分析做了更深入研究: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碑披文而相质,诔缠绵而凄怆。

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

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

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

陆机和曹丕的不同在于,一个侧重同中寻异,如诗重在“缘情”而赋重在“体物”;另一个侧重异中求同,如“诗赋欲丽”。

这种分类,刘勰也涉及过,《文心雕龙·定势》篇言:
“章表奏议则准的乎典雅,赋颂歌诗则羽仪乎清丽,符檄书移则楷式于明断,史论序注则师范于核要,箴铭碑诔则体制于弘深,连珠七辞则从事于巧艳”。

在刘勰看来,章表奏议是古代的上行公文,其语言使用特点为“典雅”,即庄重、严肃;赋颂歌诗是现在的纯文学,其语言特点为“清丽”,即清新,变化多端,不死板;符檄书移是用于军事领域,这就决定了它们写作时一定要“明断”,即语言明确精炼,不含糊其辞;史论序注属于属于历史著作的编写,记载历史的需要决定了他们的“核要”,即精炼,写重要的历史事实,不啰嗦;箴铭用于规劝,碑诔用于哀悼,他们都必须“弘深”,即重情感的抒发;连珠七辞其实相当于现在的修辞手法,注重语言的灵活,即“巧艳”。

三、按照文章的用途即文体功能分类
这是古代文体分类标准中一直被重视的一个。

文体是因社会需要而产生,所以文人对其认识也都是围绕其功能而展开的。

最早的文体分类体现在对文章的编目上,如《尚书》分文体成典、谟、诰、誓、命等类,《诗经》把诗区别为风、雅、颂三体,《史记》把纪传体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种,其分类便着眼于文章的实际功用,但早期的比较粗略。

古人自觉的文体分类始于曹丕,其“四科八体”(“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就是基于对文体实际功用的认识基础之上做出的定论,其论中的“宜”、“尚”、“欲”等字都是“适宜”、“本当”的意思,体现了曹丕对这些文体功用的认识,如奏议是朝臣向君主言事的公文,所以必须写得典雅、庄重才可。

曹丕以后的文论者常常以文体的用途为着眼点来考察文体特征及写作要求。

如东晋李充的《翰林论》,从现存的残篇中可看到作者对各体文章的来源与写作要求是从文体的用途考虑的,像:“容象图而赞立。

宜使辞简而义正”,“研求名理而论难生焉。

论贵于允理,不求支离”,“在朝辨政而议奏出,宜使远大为本”。

再如刘勰《文心雕龙》在“释名以彰义”时也多从文章的功用着眼,像:“诗者,持也,持人情性”,“赋者,铺也。

铺采搞文,体物写志也”,“颂者,容也,美感德而述形容也”,“赞者,明也,助也”,“铭者,名也,观器必也正名,审用贵乎盛德”,“篇者,针也,所以攻疾防患,喻针石也”等。

他对各种文体的提写作格要求也和文体的社会功用有关,如《议对》篇提出了“议”这一体裁立言必须畅理、风格必须典实的写作规则:
“夫动先拟议,明用稽疑,所以敬慎群务,张驰治术。

故其大体所资,必枢纽经典,采故实于前代,观通变于当今;理不谬摇其枝,字不妄舒其藻。


清代姚鼐在《古文辞类纂》的《序目》中也提到过关于文体功能分类:
“其类十三曰论辩类,序跋类,奏议类,书说类,赠序类,诏令类,传状类,碑志类,杂记类,箴铭类,颂赞类,辞赋类,哀祭类。

一类内而为用不同者,别之为上下编云。


这里的“为用”其实就是指文体的功能用途。

对文体进行归类研究,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而是为了指导实践写作。

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不管哪种标准,也不管种类多少,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写作的方便。

所以,在文体分类工作的研究中,我们要秉承以实践为导向性的原则,让文体分类服务于实践创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