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关中段概况
关中盆地(渭河盆地)地热能应用现状
关中盆地(渭河盆地)地热能应用现状关中盆地地热资源条件好,莫霍面和居里面上隆、岩石圈厚度薄、热流值高,新生界沉积厚度大,地热资源量大。
据相关资料统计,截至2013年,关中盆地地热资源直接应用形式主要以供暖,温泉疗养、洗浴和养殖为主(表2-5),陕西省内共有地热水开采井约480多眼(见图2-9),其中渭北岩溶型层状热储低温热水井160眼,地热温泉点6处,不低于480眼地热井分布于关中盆地境内。
西安、咸阳城区及其周边地区除有较好的孔隙型层状热储外,人口密集、经济相对发达、旅游资源丰富,也促进了该地区地热资源开发速度较快,资源开采相对集中,有地热井约290眼。
地热井密度最大的地段属长安区栾镇东大一带,平均地热井密度1.77眼/km2,蓝田汤峪平均地热井密度1.4眼/km2。
渭南市热水井总共有160多眼,分布于渭南、华阴、华县、富平、合阳、大荔、蒲城、澄城、白水等岩溶区,地热井分布密度除洛河附近相对集中外,其它地区相对较小。
宝鸡市共有地热井24眼,分布于西汤峪武功、岐山、扶风等地。
温泉疗养洗浴以临潼、蓝田汤峪、南山温泉、眉县汤峪温泉疗养和洗浴为主,形成一定产业规模;地热能供暖以咸阳武功县、咸阳城区、西咸新区、浐灞为主,供热面积约1500万m2;温泉养殖以长安东大约14万平米的地热养殖场为主,不成规模。
表2-5陕西省地热资源应用现状图2-9西安及周边地区地热井分布情况从全国范围来看,陕西省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资源起步较晚,最早始于20 00年前后西安市高新开发区新建的企事业单位,但仅止于前期论证阶段,并未实施。
2005年底,陕西宾馆经调研考察,开展了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的前期勘查及试验,2006年底完成了地下水水源热泵全部配套工程,并在当年进行的实际运行中显现出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自2006年以来先后在关中、陕南和陕北地区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的单位已经有150余家,其中(见表2-6)西安市有64处,汉中市29处,宝鸡市11处,咸阳市11处,其余20多处零散分布在其他各市。
渭河流域关中段水污染特征分析及“十二五”综合治理对策建议
良好流量分别为 1 0和 3 O立方米/ 秒 ;到 2 0 1 5年 , C O D同比 2 0 1 0
年静态削减 7 . 6 %, 氨氮静 态削减 9 . 8 %。 “ 十二五 ” 期间 , 环保 工作仍 会坚持以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 总
资源化是渭河水污染防治的重要措施。 综 上所述 , “ 十二五” 乃至未来较长时间 , 在合理 配置水资源 、
确保 胃河生态基流 的前提下 , 采取 V类 向Ⅳ类水质转变 的系统 治 河举措应 是渭河综合整治 的首要任务 。“ 十二五” 期间, 渭河要在 继续控制 C O D的基础上 , 高度重视并初步解决氨氮污染问题。沿
年渭河干流水质达到 Ⅲ类标准 , 这是对沿渭各市政府 、 水利与环保 行政主管部门提 出的最严肃 、 最关键的执政命题 。 本文在探寻渭河
加 1 7 . 5万 吨和 1 . 5万 吨 , 水 污染物减排 压力依然 巨大 ; 渭河流域
关 中段 目 前 的污水 资源化利用率不足 1 0 %, 严格排放标准 和污水
流域关中段水污染特征的基础上 , 遵照政府部门“ 事权划分” 原则,
针对渭河 流域关 中段“ 十二五” 水污染治理提出对策和建议 。
1渭 支流及干流城市段污染综合治理 、污水深度处理 资源化 、 伴随着 “ 六五” 到“ 十一五 ” 三十年来关 中经 济社会 发展 , 可 以 } 产业结构调整是污染减排的重要抓手。 说渭河水生态环境 经历 了 “ 十年污染一十年恶化一十年治理 ” 三 个大的阶段 , 到2 0 1 0年年底初步扭转 了恶化趋势 。
水处 理厂 出水标准 。三是氨氮排放源 多面广 , 畜禽养殖业 和非 点
渭河流域(关中段)经济发展与水环境质量演变关系研究
污染 的关 系
。该 模 型假定一 个 国家 的污 染水 平 会 随着
经 济发 展和到 一 定程 度, 随着收人 的上 升 , 污染水 平又会 下 降。污 染水 平 和经 济 增 长之 间 的关 系 曲 线 呈 “ u 形 ”, 倒 即环 境 库 兹 涅 兹 曲线
Ke o d E o o cd vlp n ;Wae n i n n u ly We eB s ( u nh n e t n y w r s c nmi eeo met tr vr me t ai ; i ai G a zo gsci ) e o q t h n o
渭河 是 陕西 人 民 的母 亲河 , 不 仅创 造 了灿 烂 的 三秦 她
pt n mmo i i o e n e sn ttes mewih ta iin iaa d a na nt g n id xi o h a t rd t a EKC c r e,lk r ol u v i e“iv  ̄e +U” tp .I si dc td ta h r salre n e dU y e twa n iae h ttee i a g
卓 悦 刘晓春 (陕 省 境 息 心陕 西 102 安 学陕 西 70 ) , 1 西 环 信 中 ,西 安70 ;长 大 ,西 安 15 . 06. 04
摘 要 通过 对关 中地 区经济发展与 渭河流域 ( 关中段 ) 水环 境质量状 况的分析 , 拟 了关 中经济发 展和 渭 河水环境 质量 演变 关 系, 究 模 研 了演 变关 系的趋势 , 并提 出相应的 建议 , 以期为 两者之 间协调发 展提供 科 学决 策 的依 据 。结果表 明, 中地 区人 均 G P与 高锰 酸钾 指 关 D
渭河关中段概况
渭河关中段概况2.1基本情况渭河是黄河最大的一级支流,发源于甘肃乌鼠山,流域涉及甘肃、宁夏、陕西三省(自治区),在陕西省潼关县港口注入黄河。
流域面积13.48万平方公里,包括甘肃、宁夏、陕西3省(区)的10个市(地区、州、盟),共72个县(旗、市)。
2005年,流域人口约3251万,城镇化率29.7%。
流域内GDP约0.52万亿元,人均GDP为全国平均水平的90%。
渭河在陕西省内总长度502公里,流域面积6.8万平方公里,主要流经陕西经济中枢关中地区。
关中地区位于陕西省的中部,地处渭河中下游,以渭河平原(亦称关中平原)为主体,大致以秦岭主脊与与陕南地区为界,以子午岭、黄龙山与陕北地区相邻。
行政上包括西安市、宝鸡市、咸阳市、渭南市、铜川市和杨凌示范区等5市1区的54个县(市、区)。
面积约5.5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26.9%。
该地区是是全省经济最发达、人口最集中的地区,集中了全省60%的人口、56%的耕地、72%的灌溉面积和70%的经济总量。
2.2水资源及其特点(1)水资源缺乏关中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82.03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73.697亿立方米,地下水53.41亿立方米,重复量45.08亿立方米。
按关中水资源总量多年平均量计算,水资源量仅占全省地表水资源总量的17.7%,人均亩均水资源量仅为全省人均亩均水资源量的29%和34%,属水资源贫乏地区,为资源型缺水区,也有工程性缺水和污染性缺水问题。
(2)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统计资料表明,关中干旱频次多,持续时间长。
天然径流年际变化特点是丰枯交替,存在不同长度的连续枯水或连续丰水段。
年内4个月可得到60%的降雨和50-70%的径流量,而3-6月作物最需要水的季节仅有20%的降雨,来水与需水极不协调。
(3)多泥沙,难利用渭河及其北岸主要支流均为多泥沙河流,河水含沙量一般为150公斤/立方米左右,最大可达1400公斤/立方米。
河流含沙量高,一方面影响直接利用;另一方面易造成水库、渠道淤积,影响水利工程的功能。
渭河——精选推荐
渭河渭河(Weihe River)渭河俗称“禹河”,是黄河右岸第⼀⼤⽀流。
发源于⽢肃省渭源县西南海拔3495⽶的鸟⿏⼭北侧,源头海拔1383⽶,⼲流⾃西向东流经⽢肃省的渭源、武⼭、⽢⾕、天⽔市北道区四县区后,于宝鸡市陈仓区风阁岭镇进⼊陕西省,东西横贯宝鸡、杨凌、咸阳、西安和渭南五市(区),在潼关县港⼝镇注⼊黄河。
关于渭河的源头,《⽔经注》和《⼭海经》都有详细记述。
《⽔经注》记载:“渭⽔出⾸阳县⾸阳⼭渭⾸亭南⾕。
⼭在鸟⿏⼭西北。
此县有⾼城岭,岭上有城,号渭源城,渭⽔出焉。
”《图解⼭海经》记载:“鸟⿏同⼭,⼭中有鸟⿏同⽳,鸟的名字叫,⿏的名字叫鼵,它们穿凿地⾯数尺深,⿏在⾥边,鸟在外边,⼆兽和睦相处。
……渭⽔从这座⼭发源,然后向东流⼊黄河。
”1、概述1.1流域范围渭河流域位于我国西北黄⼟⾼原东南地区,地理位臵在东经106°18′-110°37′,北纬33°42′-37°20′之间。
北为黄⼟⾼原,南为秦岭⼭区,⼲流全长818公⾥。
流域涉及⽢肃省的定西市、平凉市、庆阳市、天⽔市,宁夏回族⾃治区的固原市,陕西省的宝鸡市、杨凌区、咸阳市、西安市和渭南市共三省(区)10个地区84个县(市、区),流域总⾯积134934平⽅公⾥。
其中⽢肃占44.1﹪、宁夏占6.1﹪、陕西占49.8﹪。
渭河按河流形态可分为三段,宝鸡峡⼤坝以上为上游,河长430公⾥,河道狭窄,河⾕川峡相间,⽔流湍急;宝鸡峡⾄咸阳铁路桥段为中游,河长180公⾥,河道较宽,多沙洲,⽔流分散;咸阳⾄⼊黄⼝为下游,河长208公⾥,⽐降较⼩,⽔流较缓,河道泥沙淤积。
渭河在陕西境内⼲流长502.4公⾥,流域⾯积67100平⽅公⾥,占陕西省总⾯积的32.6﹪。
1.2地形地貌渭河流域地形为西⾼东低,西部最⾼处海拔 3495⽶,⾃西向东地势逐渐变缓,河⾕变宽,汇⼊黄河⼝的⾼程与最⾼处⾼程相差 3000多⽶。
主要⼭脉北有六盘⼭、陇⼭、⼦午岭、黄龙⼭;南有秦岭,最⾼峰太⽩⼭,海拔 3767 ⽶。
半湿润地区河道水质改善的途径——以关中渭河为例
和 自净 容 量 ,代 表 允 许 排 污 量 的 最 大 界 限 。 外 , 于 在 宝 鸡 市 林 家 村 以 上 另 由 与 甘 肃 分 界 的 风 阁岭 ,水 质 为 Ⅱ类 或 皿 类 , 因 此 假 设 林 家 村 站 上 游 来 水 中 C D为0 则 环境 容 量 计 算 公 式 为 : O ,
大 如 渭 河 华 县 站 ( 站 控 制 垒流 域 面 该 积 的9舰 ) 丰 年 选 l4 亿 , 枯 年 7 , 最 55 最 仅 为 2 r。 统 计 表 明 , 河 流 域 连 4亿 I 3 】 ] 渭 枯 年 段 出 现 次 数 多 于 连 丰 年 段 出 现 次 数 , 且 连 枯 年 段 最 长 达 6 , 丰 年 而 年 连
c x(+ / ) C Q x T 2 × IKT 2 = x K /
我 国 重 点 治 理 的 河 流 湖 泊 水 质 未 见 明 显 改 善 。 笔 者 认 为 其 中 原 因之 一 是 在 制 定 地 表 水环 境 质 量 管 理 目标 时 , 于 对 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考虑不够 。 现 陕 西 美 中渭 河 流 域 为 例加 以 说 明 。
维普资讯
T ̄ h ol g n o  ̄
半湿润地 区河道水质改善的途径
以关 中渭河为例
口 王 研
摘
要 目前我 国制定 的水环境 管理 目标 ,对于水资 源的 时空分 布特 点噩人 类 活动 * 起 的水资源 的 时空分布 变 J I
化 考虑 不够 , 咀至 出现 了 污 水 选 标 排 放 率 高 , 水 质 并 未 明 显 改善 的 现 象 应 根 据 我 国书 资 源 的 时 空 分 而 布 特 点 . 过 卖施 总 量 控 制 的 办 法 来 改善 河 道 水 质 。 通
古代关中地区气候
古代关中地区气候1、陕西关中地区气候特点?2、渭河平原的气候水文渭河平原属温带季风性气候,年均温6~13℃,冬季最冷月1月,均温在-5℃左右,夏季最热月一般出现在7月份,月均温30℃左右。
年降水量500~800毫米,其中6~9月份占60%,多为短时暴雨,冬春降水较少,春旱、伏旱频繁。
渭河由西向东横贯关中平原,干流及支流泾河、北洛河等均有灌溉之利,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如郑国渠、白渠、漕渠、成国渠、龙首渠都引自这些河流。
关中平原自然、经济条件优越,是中国历史上农业最富庶地区之一。
又因交通便利,四周有山河之险,从西周始,先后有秦、西汉、隋、唐等13代王朝建都于关中平原中心,历时千余年。
关中平原为中国工、农业和文化发达地区之一,全国重要麦、棉产区。
小麦占耕地面积50%左右,棉花主要分布于泾惠渠、洛惠渠、渭惠渠3大灌区,近些年植棉区由西向东转移,是陕西省重点产棉区。
3、陕西省关中地区的气候情况关中盆地的年平均温度为12°~13.6°,属暖温带。
四季分明,冬夏较长,春秋气温升降急骤,夏有伏旱,秋多连阴雨。
西安市是本省夏季高温中心之一。
东至潼关,西至宝鸡,其温差相差无几。
无霜期207天。
年降雨量604毫米,雨量集中在7~9月。
近年来冬季及夏季平均气温有逐步上升的趋势。
4、陕西关中属于什么气候类型陕西省南部的关中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的气候特点.5、陕西关中地区属于什么气候类型陕西省南部的关中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具有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的气候特点。
6、关中地区种植小麦的生长环境,地理特征,气候,。
是什么,,麻烦详细些。
1.小麦高产对土壤的要求,小麦适应性强,各种类型土壤均可种植,但要高产稳产,必须有综合性能较好的土壤,主要表现是:土层深厚,结构良好耕层较深,有利于蓄水保肥,促进根系发育。
土壤结构是指固体(有机体和无机体)、液体、气体的组成比例,它与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养分有着密切关系,如沙土、重粘土结构不良,难以形成高产。
渭河流域水环境现状分析与研究
渭河流域水环境现状分析与研究摘要院渭河流域在社会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也出现了一系列复杂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渭河流域水环境已非同往昔,水患、缺水、水体污染等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地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本文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对渭河流域水环境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以期得到进一步解决方案。
Abstract: Weihe River in the social economy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alsoappeared a series of complex and urgent problems to be solved. Weihe river basin has an unusual past, flooding, water shortages, waterpollution and other environmental problem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it seriously hampered the region's economicdevelopment.Through field research on the status of Weihe River water environment, the paper hopes to obtain further solutions.关键词院河流;生态环境;污染Key words: rivers;ecological environment;pollution中图分类号院X321 文献标识码院A 文章编号院1006-4311(2014)01-0086-020 引言渭河是黄河流域最大的一级支流,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渭河流域曾经是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渭河流域占据着重要的历史地位。
陕西中部号称八百里秦川(指秦岭北麓渭河冲击出来的平原),又被称为“关中”–位于陇关以东函谷。。。
陕西中部号称⼋百⾥秦川(指秦岭北麓渭河冲击出来的平原),⼜被称为“关中”–位于陇关以东函⾕。
关中地区确实号称⼋百⾥秦川,指的就是秦岭北麓渭河冲击平原的⼀个地区,⼋百⾥秦川主要是形容这⾥常年风调⾬顺,因为⼟壤肥沃,农业⾃古以来就⾮常发达,更是为秦国的兴盛奠定了物质基础,所以也叫⼋百⾥秦川,是中华⽂明的发祥地。
那么“关中”这⼀名称⼜是怎么来的?四关说:四关最初指的是东函⾕,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这是东晋时期徐⼴提出,他认为《史记》⾥⾯提到的“关中阻⼭河四塞”指的就是以上四个地区;两关说:西晋时期的潘岳在《关中记》称“秦西以陇关为限,东以函⾕为界,⼆关之间是为关中。
”六关说:在东函⾕,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之外⼜加了潼关、⾦锁关。
“关中”⼀词最早在《史记》中提出,之后《秦始皇本纪》中也提到过多次,这就说明了在秦朝时期,“关中”这个名字就已经在⼴泛使⽤。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修建⾏宫:“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
”也就是说关中地区有三百多座,关外地区有四百多座,那么这个所谓的关中和关外⼜是拿什么来区分的?很明显,在秦朝时期,就是拿函⾕关区分的,关中指的函⾕关⾥⾯,关外则是函⾕关外⾯,秦国遭到联合抗秦,就曾以函⾕关为关⼝,驻军看守,有“⼀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优势。
现如今的关中则指的是陕西中部地区,也就是秦岭的北⾯、⼦午岭的南⾯,陇⼭东边,潼关西边所在的位置。
确切的来说,陕西中部的⼋百⾥秦川为何称为关中,主要还是以地形地貌以及在多处关内决定的,也就是说在秦国时期,⼈们就已经有这个内和外的区别。
还有就是因为渭河平原被四关包围,也就是“秦之四塞”,他们是函⾕关、⼤散关、萧关、武关,⽽渭河平原,所谓的⼋百⾥秦川正好处在四关之中,所以称为关中,都知道,关中地区是盆地,包括渭河平原、渭河⾕地、丘陵,在陕北⾼原和秦岭⼭脉之间。
再加上陕北⾼原和秦岭两道天然屏障,⼈们很⾃然的就将这⾥称之为“关中地区”,正是因为这个地形,处在四关之内的关中平原因为河流冲积和黄⼟堆积,形成了地势平坦,⼟壤肥沃、⽔源充⾜,⽽且交通便利,关中地区也因此经济发展迅速,成为“天府之国”。
关中地区工程地质概况5000字
关中地区工程地质概况5000字一、地质构造概况关中地区构造上属秦岭纬向、祁吕贺山字型和新华夏、陇西系等构造体系经复合产生的“多字型”槽地。
通常称“渭河断陷”或“渭河地堑”。
形成于白垩纪末或新生代初。
因诸构造体系叠加复合,造成渭河断陷基底构造轮廓复杂,从两侧向中心呈不对称之梯级断落。
该构造背景既控制关中盆地地貌轮廓,也决定着挽近期继承性、差异性构造活动的分布。
从渭河向南北侧不对称分布着由多级阶地组成的渭河冲积平原、黄十台原(丘陵)和新老洪积扇群组成的山前洪积平原。
在部分黄土原边,还分布着新老滑坡群体。
秦岭由太古代、元古代的块、片状变质岩和中生代结晶块状岩浆岩类等坚硬岩石组成。
北山以古生代、中生代的层状碎屑岩、碳酸盐岩等坚硬、半坚硬岩石为主。
关中盆地为第四纪冲积、洪积和风积等成因之松散、松软岩类。
渭河冲积平原为上覆黄土、黄土状土,下伏砂、砂砾石之双层结构;黄土台原为单一厚层之黄土夹古土壤层;山前洪积平原为黄土状土与砂卵石互层之多层结构。
关中盆地地震活动频繁,公元一千五百年以来大于5级的强震已达21次,1556年著名华县8级大地震便发生在盆地中部。
综上可知,关中盆地构造、地貌、地层和岩石工程地质间的机制关系极为明显。
二、松散、松软岩石主要工程地质特征第四系不同成因松散、松软岩石在一定构造、古地理环境条件下形成,其工程地质性质决定于形成岩石的颗粒组份、结构、构造与胶结、压密程度。
渭河冲积平原漫滩、一级阶地之全新世松散地层,颗粒经水的浮选、胶结与压密,使之孔隙小而密,天然容重、含水量和塑限均大于、饱和度小于黄土台原与洪积平原之松散、松软地层。
一般不具大孔隙和湿陷性,局部为I级轻湿陷土,湿陷厚度小于3-5 米。
土的压缩性较低,容许承载力较高。
二、三级高阶地上、中更新世松散、松软地层上部冲积、风积黄土状土,孔隙、直立裂隙较发育,胶结、压密程度较好,天然容重、含水量及塑限均大于、饱和度等于黄土台原松软岩层,与洪积平原松散、松软岩层相似。
渭河水环境现状概述
渭河水环境现状概述渭河水环境现状概述【摘要】渭河是黄河的第一大支流,全长818km,发源于甘肃省鸟鼠山。
渭河流域包括甘肃、宁夏、陕西三省区,总面积134766km2,主要流经今甘肃天水、陕西省宝鸡、咸阳、西安、渭南等地,至渭南市潼关县汇入黄河。
本文着重分析了渭河水域环境及污染情况。
【关键词】流域;环境;污染1、流域水环境概况根据近年来渭河流域水资源公报的报道和相关数据,总结概括渭河水环境现状如下:水资源极为短缺,供需矛盾日益锋利渭河流域属资源性缺水地区。
全区自产水资源总量69.92亿m3,人均占有量317.2m3,仅为全国人均的13%;耕地亩均水资源量为280m3,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7.7%。
近10多年来,由于干旱少雨,加之关中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开展,渭河沿岸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逐年增多,使得渭河水量连年减少。
流域内各市县,因水源缺乏、水质污染等因素,绝大局部地区缺水严重,在大量挤占农业和生态用水的情况下,目前日缺水量仍达55万t左右,供水形势十分严峻,水污染、水质恶化程度越来越严重。
水质污染严重,且有不断加剧的趋势渭河是关中地区唯一的废污水承纳和排泄通道,全省80%以上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通过渭河排泄。
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大渭河水污染的治理力度,大多数排污单位增建了污水处理设施,工业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但仍有局部企业不能稳定达标排放。
加之工业废水的达标排放标准远远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所以,即使工业废水全部处理达标排放,对自然河道而言,仍是污染物浓度很高的废水,大局部断面水仍属Ⅴ类或劣Ⅴ类水质。
关中地区属农业兴旺区,集中灌溉面积大,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的使用以及水土流失也对渭河造成了较严重的非点源污染。
由此可见,渭河流域的水污染源主要是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同时农业非点源污染也不可无视。
2、渭河西安段水污染现状分析80年代以后,特别是近20年来,由于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入河排放量逐年骤增,导致渭河全河段水质严重恶化,据?2005年黄河流域水资源公报?水质评价结果显示:渭河干流除林家村63.9km河段水质根本良好外,其余90%以上的河段,普遍受到严重污染,几年来一直维持劣Ⅴ类及Ⅴ类以上水质现状。
渭河
主要支流甘肃省境内有秦祁河、大咸河、散渡河、义陇河、榜沙河、散渡河、葫芦河、藉河、牛头河等。陕 境有清姜河、清水河、伐鱼河、石头河、西汤峪、黑河、涝峪河、新河、沣河、皂河、灞河、零河、湭河、赤水 河、遇仙河、罗纹河、罗敷河、通关河、小水河、金陵河、千河、漆水河、泾河、石川河、北洛河等。
渭河流域南有东西走向的秦岭横亘,北有六盘山屏障。渭河流域可分为东西二部:西为黄土丘陵沟壑区,东 为关中平原区。
陕境渭河流域右岸南山支流较多,从西到东有清姜河、清水河、伐鱼河、石头河、西汤峪、黑河、涝峪河、 新河、沣河、皂河、灞河、零河、湭河、赤水河、遇仙河、罗纹河、罗敷河等,大都水清、源短、流急,较长的 黑河125公里,灞河104公里,其余皆不足百公里。左岸为黄土阶地原区,支流稀少,从西向东有通关河、小水河、 金陵河、千河、漆水河、泾河、石川河、北洛河等,大多水量相对较小而含沙量很大,流长在百公里以上。
其中:在甘肃省定西市境内,发源于定西市渭源县西南海拔3495米的鸟鼠山北侧,源头高程1383米 ,干流 由西向东流经渭源县、陇西县后,于鸭儿峡注入天水。境内集水面积10241.78平方千米,占渭河总面积134767平 方千米的7.6%,年输沙量5044万吨,境内侵蚀模数5100吨平方千米。 在天水市境内,渭河干流流经武山县、甘 谷县和麦积区两县一区,全长270公里。
渭河中游河道的历史变迁
渭河中游河道的历史变迁2011-06-07 13:32:27来源:咸阳城建网渭河是关中平原一条古老的河流,在地质年代的第四纪中更新世形成了完整水系。
渭河源于甘肃省渭源鸟鼠山,穿越关中盆地,至潼关注入黄河,全长818公里。
一般将渭河宝鸡峡以上划为上游,宝鸡至咸阳为中游,咸阳以下为下游。
上游坡陡流急,冲刷力强;中游水流减缓,淤积严重,下游纵坡平缓,横向摆动大。
渭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至今已发现过众多新石器时代遗址。
中国历史上最早建立统一王朝的周、秦就发源于渭水流域。
《诗经》《尚书》及以后的史籍中对渭水多有记载。
汉、唐之际,渭河对长安城的屏障和交通运输都有重要的作用。
古诗中有关渭水的诗句比比皆是,“渭水银河清,横天流不息”(李白),“静读古人书,闲钓清渭滨,”(白居易),“渭水冻无波,终南翠色多”(魏野)......一幅幅生动的青山绿水、天人合一的美景。
近两千多年来,渭河水系逐渐演变,而繁衍生息在这里的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以及依河而建的城市也发生着巨大变化。
所谓渭河的历史变迁,主要是指水质水量和河道的变化,渭河水质不断恶化,水量逐渐减少,这是不争的事实,而渭河河道侧蚀北移,也已经得到确认。
1渭河北移的地质因素形成现代地质地貌的新构造运动,在关中地区最明显的表现是垂直差异运动,主要包括秦岭的强烈抬升和骊山断块的隆起。
秦岭是中国大陆南北的分界线,第三纪以来,强烈的地壳运动使秦岭山地显著隆起,上升速度是0.7——1毫米/年,经过几十万年漫长的地质年代,秦岭山体形成高山峻岭。
骊山是在断块上升的基础上,由流水侵蚀剥蚀而成的低山,海拔1000——1200米,受新构造运动影响,骊山断块不断隆起,并牵动周围地块抬升,上升速度为1.5毫米/年。
秦岭和骊山的上升持续至今,它们的上升还带动邻近黄土台原一同升高,一边是不断升高的山地和台原,一边是渭河冲积、洪积平原,这样,在关中平原一带形成了南高北低的局部地貌,迫使渭河不断北移。
概括渭河干流的主要水文特征
概括渭河干流的主要水文特征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流经陕西省境内,由东向西横贯关中平原,在西安市以东入黄河。
水系特征主要表现在:上游河谷狭窄,干支流水源不足;中下游流域广阔,支流汇入较多;支流年内变化大,汛期4— 8月来水量占全年总径流量90%左右;径流年际变化大,丰枯悬殊。
洪水期泾河水文站控制流域面积为7。
88万km2,占黄河流域面积的0。
81%。
泾河流域有大小支流42条,均为山区性河流。
其中一级支流有18条,二级支流14条,三级支流12条。
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有15条,其中安吴涧河、文峪河和冶峪河3条大支流,总长480余公里,分别发源于甘肃省碌曲县和舟曲县,年径流量分别为2。
02亿立米、 1。
72亿立米和1。
62亿立米,是径流的主要补给源。
这些支流大都集中在干流两侧,而较大支流则多分布在中游。
6月,雨季开始,降水集中,强度大,暴雨次数多,往往是一次洪水过程出现几个台阶式降水过程。
泾河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尤以洪峰流量超过1000m3/s为特点,一般都伴随着严重的洪涝灾害,例如1956年6月中旬,泾河支流马莲河同时发生大暴雨,河水猛涨,造成灾害。
暴雨过后,即转入梅雨期,由于雨量相对减少,加之气温回升,形成多雨的气候。
主要河流概况泾河位于八百里秦川的腹地,由北向南纵贯宁夏、甘肃、陕西三省,汇集了清水、葫芦河等流域面积1。
8万km2的22条支流及水库之水,从而形成“九曲十八弯”的奇丽风光,它与其他河流一起,组成了雄伟壮观的渭河水系。
9月30日,渭河入口处由于降雨过多,引发了罕见的渭河大堤溃决险情。
新华社消息说, 9月29日19时20分许,咸阳市泾阳县永乐镇古渡村,渭河泾阳段水位超过设防标准,部分堤岸倒塌,垮坝决口,紧邻大堤的数千名群众被围困,咸阳市已启动防汛Ⅳ级应急响应,组织各方力量抢险救援。
目前,由于水势迅猛,险情仍在扩大,当地已派出公安、武警和消防官兵,并调来多艘冲锋舟和橡皮艇,参与救援工作。
河流最小生态基础流量分析计算
河流最小生态基础流量计算方法研究(张新华李红霞肖玉成赵少华)摘要:为了能够计算几何断面复杂、泥沙淤积、河宽大、水深浅的河道生态基础流量,本文以渭河关中地区的生态基础流量计算为例,通过综合水力学中的湿周法和R2CROSS法建立了一套简单、适合管理的最小生态基础流量方法——综合法。
该方法计算出的5个站的生态基础流量占多年平均流量的比值都在10.8%~14.9%之间,满足生态基流的合理要求。
通过与Tennant方法比较,结果表明:综合法计算确定的生态基础流量更为合理、是一种在管理上更值得推广应用的方法。
关键词:生态需水量;湿周法;斜率法;曲率最大法;R2CROSS法中图分类号:X1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031(2011)01-0066-08Study on computational methods for minimum environmental flowsZHANG Xin-hua,LI Hong-xia,XIAO Yu-cheng,ZHAO Shao-huaAbstract: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minimum ecological flow(MEF)for a river system with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of complicated river reach profiles,sediment problems,very large width and shallow water depth,an integrated method was proposed to overcome some of limits in using wetted perimeter method and R2CROSS method. A case study was conducted in the Wei River,a tributary of the Yellow River. Results calculated by this integrated method indicate that the MEFs at the five hydrological stations are at a range of 10.8%~14.9% of the multi-year mean flows,respectively. In comparison with Tennant method,therefore,we can get a conclusion that the integrated method is more suitable and reasonable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MEFs.Key words:ecological water demand;wetted perimeter method;slope method;curvature method and R2CROSS1 研究背景河流系统包括河流、湖泊及其相邻洪泛区。
咸阳市渭河段滨水景观植物配置现状及建议
咸阳市渭河段滨水景观植物配置现状及建议作者:王青张振龙李国瑞来源:《河南农业·科技版》2018年第10期摘要:本文通过实地调研陕西省咸阳市渭河段植物景观现状,分析滨水景观植物的种类及植被配置情况,并结合生态学原理提出渭河段景观规划区植物配置建议,为滨水景观植物配置提供些许参考。
关键词:滨水景观;植物配置;乔木;灌木;水生植物景观设计是按照园林艺术美的布局方式和园林植物的生态习性,将乔、灌、草进行组合搭配创造出优美的植物景观的过程。
一、咸陽市渭河段景观规划区基本概况(一)地理环境渭河位于陕西省境内,也是黄河的第一大支流,是黄河流域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咸阳市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濒临渭河,地处西部的前沿地带。
(二)植物种类咸阳市渭河段周围有森林分布,植物种类众多,主要有乔木(国槐、圆柏、梧桐、雪松和旱柳等)、灌木(月季、连翘、金叶女贞、小叶黄杨等)、水生植物(荷花、黄菖蒲等)。
二、咸阳市渭河段景观规划区植物配置现状(一)流域尺度植被分析渭河流域河滩两岸的乔灌木等植被在整体的渭河流域所占比重各有不同,其中占比重最大的是草本与灌木,而乔木则相对较少,水生植被的比重最少。
(二)群落尺度植被分析通过长时间对咸阳市咸阳湖至两寺渡渭河段流域的植被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咸阳市渭河段由于受沿途城市的截留和堤坝蓄水使得渭河整体河段的水面宽度缩小为原来的十几分之一,受影响的河道植物尺度迅速减少。
首先,草本。
在沿途的河滩中考察发现受水域面积的退却使得原来的草本植被面积比原来的面积增加了许多,草本植被的种类较少,退却的河滩变成农田。
其次,水生植被。
受渭河水质影响和城市污水的排放,让本来水生植物就不多的渭河的水生植物更加稀少。
再次,灌木。
在原河道植物的生态系统中灌木并不多,而后期灌木被应用于景观建设中,但缺乏合理的后期维护造成植被退化。
最后,乔木。
调查研究发现乔木基本分布在河道两侧,均距离河道较远,或者仅仅数颗柳树掺杂其中。
概括渭河干流的主要水文特征
概括渭河干流的主要水文特征渭河流域位于我国西北内陆腹地,介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之间,大致呈东西向狭长带状。
流域平均海拔在1100— 1200米之间,自然条件复杂多样,有暖温带、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和干旱荒漠带等气候类型。
属内陆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降水少而集中,冬季寒冷而干燥,夏季温热而湿润,春秋短暂而多风沙。
本区水资源丰富,年径流量525亿立方米,但时空分布不均匀,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
降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由于雨量分布极不均匀,加之地形条件复杂,各支流具有不同的水文特征。
一、流域特征1。
河流水系渭河水系以西安为界,以北属黄河水系,以南属长江水系,是典型的跨流域、跨区域水系。
渭河北部和黄河水系渭河水系的陕西关中地区,包括渭南、咸阳两市的绝大部分县区及杨凌示范区,关中地区大小河流共9条,占全省的94%。
这些河流主要从东南向西北流入渭河,除渭河外,还有蒲城的卤阳河、蓝田的辋川河、临潼的零河、西安市的黑河、灞桥区的灞河、新城区的灞桥河、长安区的潏河和灞桥区的太平河等8条河流。
2。
年径流量渭河北部、中部和南部地区河流较多,汇集的水量较大。
因此,河流径流的补给主要靠降水。
3。
水文特征渭河的水文特征主要表现在汛期洪水、干流径流量及渭河各河段的变化上。
1。
汛期洪水渭河各河段都有洪水发生,主要以暴雨型洪水和冰凌洪水为主。
每年6~9月是渭河洪水多发季节。
7~8月的伏汛,也对渭河水系的排水和泄洪产生重大影响。
在渭河中游以下,由于河流已成“地上河”,汛期出现局部性的洪水泛滥,如渭河下游约2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
二、干支流水系特征:①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是渭河和泾河,泾河次之,是本流域最大的两条河流;②支流众多,且水量季节变化大;③支流分布稀疏,互不连通。
其水系特征见下表:流域面积大于500平方公里的河流水系名称水系主要支流(条)流域面积(平方公里)比例关中地区渭河、泾河、北洛河、浐河等、渭河4.0%渭河、泾河、北洛河、浐河等、渭河、泾河、北洛河、浐河等2。
渭南及渭河资料
渭南渭南区位条件渭南市位于东经108°50′-110°38′和北纬34°13′-35°52′之间,地处陕西关中渭河平原东部,东濒黄河与山西、河南毗邻,西与西安、咸阳相接,南倚秦岭与商洛为界,北靠桥山与延安、铜川接壤,南北长182.3公里,东西宽149.7公里,总面积约13134平方千米,人口556万。
位居新亚欧大陆桥的重要地段,是陕西省和西部地区进入中东部的“东大门”。
辖临渭区和大荔、富平、白水、澄城、合阳、蒲城、华县、潼关8个县以及华阴、韩城2个县级市。
是全国重要的商品农业基地,工业以电力、煤矿、木材为支柱,矿产资源丰富,其中钼矿储量位居全国第二。
渭南市地势以渭河为轴线,形成南北两山、两塬和中部平川五大地貌类型区。
总体地势南高北低,其中铁路以北为平原区,以南为黄土台塬。
中部渭河冲积平原是八百里秦川最宽阔的地带。
渭南市下辖:1个市辖区(临渭区)、2个县级市(韩城市、华阴市)、8个县(华县、潼关、大荔、澄城、白水、合阳、富平、蒲城),196个乡镇/办事处,3221个行政村,总人口556万人(至2010年末),总面积约1.3万平方公里。
11个县、市、区地名构成一幅对联:三城关大水,二华平渭河(韩城、澄城、蒲城、潼关、大荔、白水、华阴、华县、富平、临渭区、合阳)。
渭南市地处陕西省东部,属秦豫晋三角经济合作区、关天经济区重要城市,陇海铁路、包西铁路、侯西铁路、西合铁路、大西客专、郑西客专、连霍高速沿线,东濒黄河,西临西安,南倚秦岭,北接延安,渭水横贯其中,是八百里秦川最宽阔的地带;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
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称。
是中原地区通往陕西乃至大西北的咽喉要道,又是新欧亚大陆桥的重要地段。
现已成为陕西省和国家生产布局中初具规模的农业生产基地和能源重化工基地。
气候渭南市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宜。
除秦岭山区外,年日照时数2009小时~2528.1小时,年均气温11.5℃~13.6℃,0℃以上积温4250.3℃~5022.9℃,大于10℃积温3780.8℃~4509.4℃,是关中地区热量的高值区。
关中地理简介
概述——八百里秦川
关中,指陕西省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渭河流域一带),平均海拔约500米,所以有渭河平原、关中平原等称呼,其北部为陕北黄土高原,向南则是陕南盆地、秦巴山脉,为陕西的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地区,富庶之地,号称“八百里秦川”。
远古起源——炎黄子孙的起源地
关中地区是中华民族人文初祖轩辕黄帝和神农炎帝的起源地。黄帝与炎帝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这是我们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记载炎帝、黄帝诞生地的史料。 经过史学家考证,姬水和姜水都位于今天的陕西省境内的关中地区一带,姜水位于宝鸡,姬水则是关中中部武功县一带的漆水河,两河均是渭河的支流。 因此,不管怎样,轩辕黄帝和神农炎帝都是起源于陕西省关中地区的两个血缘关系相近的部落首领。后来,两个部落展开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落渐渐融合成华夏族,华夏族在汉朝以后称为汉人,唐朝以后又称为唐人。炎帝和黄帝也是中国文化、技术的始祖,传说他们以及他们的臣子、后代创造了上古几乎所有重要的发明。
名称由来——四方关隘
陆游:“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 缪希雍《葬经翼》:“关中者,天下之脊,中原之龙首也。” 吾云:“八百里秦川天府之国,五千年历史帝都之首。” 关中之名,始于战国时期,一般认为西有散关(大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取意四关之中(后增东方的潼关和北方的金锁两座)。四方的关隘,再加上陕北高原和秦岭两道天然屏障,使关中 成为自古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 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过秦论》:“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渭河关中段概况
2.1基本情况
渭河是黄河最大的一级支流,发源于甘肃乌鼠山,流域涉及甘肃、宁夏、陕西三省(自治区),在陕西省潼关县港口注入黄河。
流域面积13.48万平方公里,包括甘肃、宁夏、陕西3省(区)的10个市(地区、州、盟),共72个县(旗、市)。
2005年,流域人口约3251万,城镇化率29.7%。
流域内GDP约0.52万亿元,人均GDP为全国平均水平的90%。
渭河在陕西省内总长度502公里,流域面积6.8万平方公里,主要流经陕西经济中枢关中地区。
关中地区位于陕西省的中部,地处渭河中下游,以渭河平原(亦称关中平原)为主体,大致以秦岭主脊与与陕南地区为界,以子午岭、黄龙山与陕北地区相邻。
行政上包括西安市、宝鸡市、咸阳市、渭南市、铜川市和杨凌示范区等5市1区的54个县(市、区)。
面积约5.5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26.9%。
该地区是是全省经济最发达、人口最集中的地区,集中了全省60%的人口、56%的耕地、72%的灌溉面积和70%的经济总量。
2.2水资源及其特点
(1)水资源缺乏
关中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82.03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73.697亿立方米,地下水53.41亿立方米,重复量45.08亿立方米。
按关中水资源总量多年平均量计算,水资源量仅占全省地表水资源总量的17.7%,人均亩均水资源量仅为全省人均亩均水资源量的29%和34%,属水资源贫乏地区,为资源型缺水区,也有工程性缺水和污染性缺水问题。
(2)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
统计资料表明,关中干旱频次多,持续时间长。
天然径流年际变
化特点是丰枯交替,存在不同长度的连续枯水或连续丰水段。
年内4个月可得到60%的降雨和50-70%的径流量,而3-6月作物最需要水的季节仅有20%的降雨,来水与需水极不协调。
(3)多泥沙,难利用
渭河及其北岸主要支流均为多泥沙河流,河水含沙量一般为150公斤/立方米左右,最大可达1400公斤/立方米。
河流含沙量高,一方面影响直接利用;另一方面易造成水库、渠道淤积,影响水利工程的功能。
(4)水资源分布与经济社会需求不协调,开发成本高
关中是全省经济社会最为发达的地区,但水资源缺乏且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调节代价高,水资源分布与社会经济要求呈明显的不协调。
2.3水环境特征
(1)自用自产水资源为主,自我污染自我养护的水环境保护特点
渭河干流横贯关中东西,南北支流调节并影响着渭河干流的水量和水质。
渭河水量取决于关中生态环境,水的调配利用和关中经济发展程度。
水质在省际间无显著的污染迁移,水质的优劣取决于关中水环境的保护。
(2)地表地下水力联系紧密,相互补充影响的特点
关中盆地堆积有深厚的松散沉积物,形成了良好的地下水贮存场所。
地下含水层不仅多,而且深厚,中间夹有多层不连续弱透水隔层,常组成上部浅水,下部多层承压水的双层构造,使整个渭河及其支流沿岸成为良好的地下水源地。
河流与两侧地下水保持着高度的水力联系,互为补充。
这一特征缓解了污染与饮用水源的矛盾冲突,对保证饮水安全有重大的影响。
(3)相对封闭物能内聚的地形特点
渭河水环境具有的这一特点使得南北两山产流汇流,渭河是关中
唯一接纳排泄的水流通道。
2.4水污染现状及特点
2.4.1水环境质量现状
渭河流域水污染严重,2005年渭河(陕西段)综合污染指数为4.44,干流13个控制断面中,有76.9%的断面超过本省水域功能区划。
Ⅱ类、Ⅲ类水质各1个,Ⅳ类水质2个,其余均为劣Ⅴ类水质(包括渭河入黄断面)。
主要污染物为挥发酚、化学需氧量和氨氮。
主要超标因子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BOD5、石油类、溶解氧、挥发酚、汞。
2个跨省界断面中甘肃省入陕西省断面水质达标,陕西省出境断面水质超标。
2.4.2 水污染物排放状况
2005年渭河流域废水排放量8.5亿吨,COD排放量38.4万吨。
流域COD平均排放浓度为450mg/L,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0%。
关中地区废水排放量为6.62亿吨;COD排放量为27.92万吨。
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3.66亿吨,工业COD排放量为13.83万吨。
主要来源于造纸、果汁行业(工业废水达2亿吨,工业COD排放量为11.48万吨,占80%以上)。
生活污水排放量为2.96亿吨,污水中COD排放量为14.09万吨。
2.4.3水污染特点
(1)渭河污染带有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特征
从污染结构上看,造纸、果汁、化工是主要工业污染来源。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生活污染物排放量也急剧增加,各种污染源、污染物交织在一起。
(2)以有机型污染物为主的污染特征
渭河13个监测断面,多年来重金属离子浓度均符合Ⅰ、Ⅱ类水质标准,主要污染物是COD和氨氮。
主要原因是由于关中造纸、果汁业的快速发展,加之城镇污水、生活垃圾绝大部分未经处理排入渭河,使得渭河COD、氨氮成为主要污染物。
2.5主要环境问题及认识
渭河具有典型的北方季风地区河流特征,河流水量主要来自降水,年内过程具有双峰特点。
此外渭河关中段尚有以下特点:①渭河属于缺水型污染严重的河流;②渭河流域关中地区地表地下水力联系紧密,互为补充,相互影响;③渭河流域关中地区城市密集,人口密集,工业密集,灌溉农业发达,环境压力大;④关中地区用水量大,供求矛盾突出,污染来源多样;⑤渭河是关中唯一纳污排泄通道,关中地区基本无外来污染转嫁,属于自我污染型。
从20世纪80年代起,由于多种原因影响,渭河面临着上游生态水量锐减、中游污染严重、下游泥沙淤积等突出问题,河流自净能力丧失,生态环境严重失衡、洪涝灾害时有发生。
目前,渭河水污染问题已由一个局部的单因素的水资源环境问题发展为一个涉及全局性的、综合性的多因素的复杂的、高难度的跨省区流域水资源环境问题,成为历年各级人大、政协提案、议案的重点和热点。
其主要环境问题为:
(1)中游城市工业密集,产业结构与布局不合理
渭河关中地区工业废水排放量占全部废水排放量的51%,工业COD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50%,造纸、果汁、化工等行业是流域的主导产业,同时也是污染比较严重的行业,COD排放量占工业排放量的80%以上。
这些企业多数设备陈旧,工艺落后,原材料及水资源利用效率低,污染治理设施投入不足,大部分企业不能实现稳定达标排放,对渭河流域水质形成较大的冲击。
(2)城镇环保基础设施滞后,水污染严重
关中三面环山,东面开通,整个渭河处于谷地,渭河是关中所有
河流的排泄通道,也是关中唯一的纳污泻洪通道。
目前关中地区只有设区市建有7家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45万吨,城镇污水处理率约30%,处理率较低。
大部分县(市、区)基本上才刚开始起步工作。
同时,由于渭河关中段的很多城市没有建设集中的生活垃圾处理场,生活垃圾随意堆放在河漫滩和河堤上甚至河槽中。
这些垃圾遇到大雨和洪水后被冲刷到河道,严重污染渭河水质。
另外,堆放垃圾中排出的垃圾渗滤液流入河道,也是造成渭河污染的一个主要原因。
(3)河流生态水严重不足,供需矛盾突出
渭河关中自产径流扣除汛期水量后仅余20—30亿水量,而关中地区每年从渭河取地表水约20—25亿,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达80%以上。
仅渭河宝鸡峡林家村引渭工程近10年平均年取水量4.83亿立方米,占河道水量的49.1%。
1995年后,客水量从21亿水量锐减至10亿,最小只有4亿。
造成渭河平时河道生态水甚少。
河流污净比很高,稀释净化能力很低,稍加排污就造成污染。
(4)流域内环保监管基础薄弱,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持手段
环境标准、环境政策出台较为滞后,环保经费不足,执法缺少必要的交通工具和监测仪器设备,严重影响了环保工作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