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与超越读后感生活的意义

合集下载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通用27篇)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通用27篇)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自卑与超越》读后感(通用27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自卑与超越》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篇1在《自卑与超越》这本书的最开始讲到的是生命的意义,在社会情感这一小节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只有当一个人的生命被其他人认为是举足轻重的时候,他才有可能被称为“天才”。

在这样的生命中所传达出的意义总是告诉人们:“生命,就意味着做出贡献”......但凡能够处理好人生问题的人,其所做所为无不传达着这样一个信号,即他们仿佛已经透彻地、自然而然地理解了生命的意义,懂得最根本的东西在于对他人的关注以及集体协作。

他们所做的任何一件事看起来都符合人类的群居本性,在遇到困难时,他们会努力寻找不损害他人的方式来加以解决。

我非常认同这样的观点,在我们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帮助他人不求回报会让自己快乐,其实付出了一定是会有收获的,不管是同事的一句谢谢,或是一个微笑,都是对我们自己的一次肯定,而其他人的肯定会增加我们自己的自信心,减少我们的自卑感。

在我们工作中遇到困难时,我们应该努力寻求不损害他人的方式来加以解决,而不是以损人利己的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学校这个相对简单、纯净的环境里,老师天天和纯真无邪的学生在一起,我们的人际关系本身就简单了很多,我们必须对自己的生命负责,我们是自己行为的主宰,如果有什么需要除旧布新的,那也只有我们自己能够完成,无需他人。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篇2《自卑与超越》中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

每个人因为对其现实地位的不满意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

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理解生活。

家长和教师应培养儿童对别人、对社会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

这样,他们就能够从自卑走向超越。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精选8篇)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精选8篇)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精选8篇)《自卑与超越》读后感(精选8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时候写一篇好好记录一下了。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帮大家的《自卑与超越》读后感(精选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自卑与超越》中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说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

每个人因为对其现实地位的不满意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

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理解生活。

家长和教师应培养儿童对别人、对社会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

这样,他们就能够从自卑走向超越。

生活中的每一个问题,几乎都与职业、社交和爱情这三个主要问题有关。

每个人对这三个问题作反响时,都表现了他对生活意义的最深层的感受。

真正的生活意义在于对别人和社会发生兴趣以及能与人合作。

家庭对人类很大,儿童时期在家庭中的地位和生活方式给他留下的印象不可磨灭。

母亲不仅应该使孩子和她很好地合作,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学会与其他人平等合作,开展自己的性。

而父亲必须以平等的立场和妻子合作,以良好和积极的方式处理好职业、友谊和爱情三大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是家庭的延续。

注意儿童的困难、纠正父母的错误,是学校教师的任务。

教师应该对儿童有真正兴趣;同时也训练他们对别人发生兴趣,使他们走上而又与人合作的生活道路。

生活的意义在于奉献,在于与他人的团结合作之中获得满足,更表达了自己的价值。

奉献的意义是广泛的,在职业之中,我们与同事团结合作,为单位的生存开展奉献力量;在社交之中,我们与同学、朋友团结合作,为建筑一个温暖的集体奉献力量; 在家庭之中,我们与妻子、父母、孩子团结合作,为建筑一个温暖的家庭奉献力量;这牺牲换取的是大家的团结合作,从而产生更加巨大的力量。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先生的书《自卑与超越》,其大意是:寻求独有优越感源于人生而有的自卑感,通过学会更好地合作将促使孩子实现具有真正生命意义的优越感。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20篇)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20篇)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20篇)《自卑与超越》读后感篇1《自卑与超越》中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动身说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

每个人由于对其现实地位的不满足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对优越感的追求是全部人的通性。

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理解生活。

家长和老师应培育儿童对别人、对社会的爱好,使他们真正熟悉“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

这样,他们就能够从自卑走向超越。

生活中的每一个问题,几乎都与职业、社交和爱情这三个主要问题有关。

每个人对这三个问题作反应时,都表现了他对生活意义的最深层的感受。

真正的生活意义在于对别人和社会发生爱好以及能与人合作。

家庭对人类的影响很大,儿童时期在家庭中的地位和生活方式给他留下的印象不行磨灭。

母亲不仅应当使孩子和她很好地合作,更重要的是培育孩子学会与其他人公平合作,进展自己的性。

而父亲必需以公平的立场和妻子合作,以良好和主动的方式处理好职业、友情和爱情三大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是家庭的连续。

留意儿童的困难、订正父母的错误,是学校老师的任务。

老师应当对儿童有真正爱好;同时也训练他们对别人发生爱好,使他们走上而又与人合作的生活道路。

生活的意义在于奉献,在于与他人的团结合作之中获得满意,更表达了自己的价值。

奉献的意义是广泛的,在职业之中,我们与同事团结合作,为单位的生存进展奉献力气;在社交之中,我们与同学、伴侣团结合作,为建筑一个暖和的集体奉献力气; 在家庭之中,我们与妻子、父母、孩子团结合作,为建筑一个暖和的家庭奉献力气;这牺牲换取的是大家的团结合作,从而产生更加巨大的力气。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篇2《自卑与超越》是奥地利作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关于个体心理学的著作。

作家从《生活的意义》《心灵与肉体》《自卑感和优越感》……等十二个方面为我们分析了人的存在、成长、生活、工作、社交等个体心理特征,供应了解决以上各方面问题的科学方案。

阅读该书后,我受益匪浅,不仅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熟悉,而且对自己的工作也有了新的熟悉。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10篇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10篇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10篇《自卑与超越》读后感1这是一本通俗易懂的心理学类的书籍。

读起来有很多的道理。

从生命的意义到心灵与身体,又或是自卑与优越。

而需要了解一个人,一定要去了解他的早期记忆。

梦境于我们而言也许并不像弗洛伊德那样的与现实相反或相关。

人类的各种行为会受到家庭、学校、青春期、工作、个体与社会、爱情与婚姻等多方面的影响。

在作者的观点里,被宠坏的孩子总是更容易犯错或性格难以同别人合作。

又或是那些从小没有被培养如何同他人协作的人,更难以适应社会生活。

这两类人更容易抑郁或犯罪,心里的承受能力特别的弱。

但我以为内向与外向是很早以前就决定在基因当中了的,作者告诉我们,在家中的排位也会影响一个人的成长,性格也会完全不一样,两个孩子的年龄差也是会有影响的,最好的状况是3岁的差距,既不会因为第二个孩子的出生感到失去宠爱,也不会过于独立不懂得与别人合作。

当看了这本书以后,感觉更加喜欢心理学了。

我想以后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但又不想成为一个销售,是真的很想治愈人们的内心。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2一个人只有认识到了自己的性格错误,才会试图去改变。

每个人生来以弱小的躯体去对抗整个世界,肉体的脆弱和对世界的未知都是自卑的来源。

我们常常陷入在和别人的比较中建立优越感和自信,但我们不能总比别人强,所以自卑总会存在。

书中给了我们一个定义生存意义的方式,让我们在阅读的时候更清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

进一步认识自己、认识生存环境和自己个性的形成原因,和对他人的影响以及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

可以用两个公式来概括书中的思想。

如下:一、自卑—>挣扎—>外力的内作用—>无行动—>苟且偷生式自杀二、自卑—>认识到不足—>找根源—>化为行动—>强化意识—>取得成绩—>自信正如《异类》里第二章,“一万小时法则”说的那样,通过刻意训练可以弥补我们的不足。

杰出之人所具有的并非超出常人的基因,而是永不停歇的兴趣和努力。

阿德勒超越自卑读后感(通用5篇)

阿德勒超越自卑读后感(通用5篇)

阿德勒超越自卑读后感阿德勒超越自卑读后感(通用5篇)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阿德勒超越自卑读后感(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自卑与超越》这本书,总地来说,是一本实用类书籍,书中从头到尾都在叙述自卑产生的原因以及告诉人们如何帮助人们(尤其是儿童)克服自卑情绪的方法。

在作者看来,生命的意义就是:自我的提升;与社会的合作;两性关系的和谐,即:职业;社交和两性。

这三个方面只要有一个方面出问题了,那我们就很难认定他是一名成功人士,他也很难感觉到幸福。

由三项中有两项都是明显关于和他人合作的项目可以看出来,生命的意义其实是对社会的贡献,甚至自我提升一项都是要和他人合作我们才能真正地取得成功。

人类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够称之为人,由此来看,这个观点并不有失偏颇。

接下来便是自卑感和优越感的问题了,其实这都是源于童年时期家长或者教师对于孩子的态度所导致的,家长过于溺爱,孩子就容易成长为一个优越感大于一般程度的人,就容易骄横跋扈,控制欲会强于一般人,对于自己想要的东西会用一切手手段来达到目的,这也就是很多熊孩子之所以产生的原因。

而要是从小缺少父母的关注,或者父母过于强势,孩子就会往自卑的方向发展,其特点就是犹豫不决,难以担任领导职务。

过于自卑的人和过于自负的人对于社会来说,都不是特别好的存在。

接下来作者还论述了青春期孩子出现的叛逆现象的原因和如何预防犯罪的原因。

青春期孩子的身体趋于成熟,第二性特征日趋明显,大部分儿童对于自己的未来还没有规划好,会出现对于未来的焦虑,除此之外还有成年之后想要独立的愿望。

两种情感混杂在一起就出现了焦虑,因而会出现攻击性强,情绪不稳定的情况。

因此一切的一切在书中都认为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人类的童年对人类的人格塑造要比任何一个时期都要有效果。

说了这么多,个人认为本书的最基础的知识便是你的经历不是你之所以成为现在的你的原因,通过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进行底层价值观方面的改进,失控的行为会恢复到正轨。

读自卑与超越有感(通用3篇)

读自卑与超越有感(通用3篇)

读自卑与超越有感(通用3篇)读自卑与超越有感篇1《自卑与超越》的作者阿弗雷德。

阿德勒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学家、维也纳医学博士,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之一,同时也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而这本书便是阿德勒的巅峰着作。

我一直认为,想要读懂一篇着作,就必须了解作者的生平,因此在看这本书之前我特意了解了作者的经历。

可以说作者一生经历了很多挫折,阅历丰富,幼年患了佝偻病,5岁差点因为肺炎而送命,但是作者却凭借着自身的努力考上了医学博士,并且和弗洛伊德共同进行了精神分析学说的研究,所以这本书无疑是值得我们去仔细阅读和揣摩的。

这本书一共有十二章,从生活的意义到爱情与婚姻。

通读全书,除了欣赏作者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大量的事实论证之外,对作者的很多观点也有着强烈的赞同感,不得不说确实让人印象深刻。

作者提到了合作的重要性,同时提出防止神经性疾病产生的唯一方法就是培养合作精神。

看来合作除了能提高工作效率之外还有保持身心健康的功效。

关于心灵和肉体的关系,作者从个性心理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心灵和肉体之间并不存在支配关系,这只是人生中的两种表现形式。

作者举了个植物种子发芽生长的例子,说明了身体是基础,生命在于运动,而精神的核心力量是有预知能力并指导自己的发展方向,植物就算知道自己即将被践踏也无法移动,但是人却拥有这种支配自己的能力,因而我们更应该重视和珍惜自己这种灵肉之间的联系。

书中的观点和案例实在太多太经典,在第三章中提到了自卑和优越感之间的联系与冲突,虽然篇幅不长,但是足以点明《自卑与超越》这本书的中心思想。

自卑心理是个体心理学的伟大发现,作者以神经官能症患者举例,说在这些自高自大的人心里,其实都有一种隐藏的自卑感,他们绝不会承认自己自卑,甚至认为自己比别人都强,但是事实上他们的却饱受自卑的折磨。

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一些。

在作者看来,自卑感的表现多种多样,我们不能认为表现安静、乖巧、稳重的人就是有自卑感的人,而那些开朗外向的人就没有自卑心理,如果我们只是单一的去看他们的行为,会发现根本没有目的性可言,这也说明了生活中为什么很多人在做着千奇百怪的事情。

关于《自卑与超越》的读后感(精选6篇)

关于《自卑与超越》的读后感(精选6篇)

关于《自卑与超越》的读后感(精选6篇)《自卑与超越》读后感1生命意义:阿德勒通过对生命意义的探讨,认为真正有价值的生命意义,必须建立在与他人合作,并对人类做出贡献的基础上,这也正是阿德勒最为核心的观点。

我一开始,并不认同他的观点,当时我认为,人的生命意义是由自己去界定的。

万事万物本没有价值,都是人为进行归因赋予其价值,它才拥有意义,同样的事物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存在不同的意义,同样的一件事情,内倾或是外倾,情感功能为主导或是以思维功能为主导的人都会有不同的价值判断。

佛教早就有诸法无我的观点,即生命本身便是毫无意义的。

放到整个宇宙尺度上,似乎的确如此,甚至这个世界本身是否真实,我们都无从知晓!有一个著名的数学上的悖论,假定虚拟世界的确存在,而真实世界只有一个,虚拟世界可以有无数个,那么我们所现在所处的这个世界为真实世界可能性几乎为零!既然如此,我何不不去在意他人的价值判断,追寻属于自己的意义呢?然而,现在的我认为我原来的看法有失偏颐,诚然,上述的人中不乏闪耀炫目的人,但更多的却是自私自利的茫然追逐着,挣扎在自己封闭的内心世界中,名为幸福的口袋,却依然空空如也,身为人却拥有神的视角,这很好,只是这条路艰难险阻,且不被他人理解,人自私的只关注自身,则毫无疑问是个错误,马克思曾对人下过这样的定义:“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句话真是一针见血,人是一种群居性动物,我们的祖先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下,善于合作,愿意为集体做出贡献的个体,才能活下来,这种将个体奉献于整个人类集体与他人合作,并在为人类做出贡献的同时,得到个人价值的实现这种生活方深深地根植在了我们人类的基因,如果你学过动物行为学的话就会发现,许多动物都会有利他行为,这种利他行为其实只是一种延续物种基因库的机制,即,这是一种自然规律的体现,这也难怪,神经官能症患者大多缺乏合作,极度自我。

我想,那种为了别人而奋斗,追逐的生活一定是幸福的吧!第二章的主要内容是,身体与灵魂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认知影响感知,感知塑造认知。

有关《自卑与超越》读后感范文(25篇)

有关《自卑与超越》读后感范文(25篇)

有关《自卑与超越》读后感范文(通用25篇)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有关《自卑与超越》读后感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篇1“当一个人遇到他无法解决的问题却深信自己能够解决时,就会表现出自卑情结。

”——阿德勒《自卑与超越》忘了是哪儿听到的,自己却深有体会的一句话:“一个自卑的人,必定也是一个自恋的人。

”初时听到这句话是嗤之以鼻的,我在很多方面都不如别人,怎么会是自恋的人呢?但是,不断地思考之后,却发现这就实情。

正如阿德勒在他的《自卑与超越》一书中所说的。

“当一个人遇到他无法解决的问题却深信自己能够解决时,就会表现出自卑情结。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是自己无法解决的,但为了让自己“争口气”,不想让自己显得很没有价值,于是强行要求自己去做,却发现自己做不来。

接着,便会羡慕,甚至嫉妒那些会做的人。

久而久之,便开始对自己失去信心,却又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行要求自己去完成本不能完成之事。

如果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会产生自卑,大概就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了。

大概也是因为“我无法解决,却相信自己能够解决”这样的一个信念,才会有“自卑的人,必定是自恋,甚至是自大的人”这样的说法吧。

生活在这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是我们自己本身无法完成的。

我们要学会的,就是去接受自己“无法完成”这样的一个事实。

一旦接受了这样的一个事实,那么很多内心冲突就会缓解下来,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差距也会缩小。

我们也就会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且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去获得自身的存在感、价值感等。

当你去接受了这样的一个事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就是懂得了“自卑”所赋予你自身的涵义,那个时候,才能实现真正的“超越”,而且这种超越,绝对像开了挂一样,让你“扶摇直上九万里”。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篇2花了三天时间看完了阿德勒《自卑与超越》。

这是一本简单易读的心理学书籍,刚开始读的时候,是被标题吸引,想看看是一本怎样的励志书籍,不知道会不会晦涩难懂自己读不完,读起来易懂轻松,还有很多案例,让我一直有趣味读下去。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10篇)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10篇)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自卑与超越,这是一本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所著的书籍,其主要介绍了阿德勒的心理学理论和心理治疗方法。

这个主题似乎很陌生,但实际上,它与每个人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我读完这本书之后深感受益匪浅,特在此写下自己的读后感。

作为一名高中生,我对心理学有着深刻的兴趣。

我看到这本书最初的时候,很想看看它会给我带来什么启示。

当我开始读它的时候,我被它的内容所吸引。

阿德勒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追求目标。

」这句话让我深深地思考,因为我一直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快乐。

通过阅读,我认识到个人的心理健康并不是简单的快乐感,而是要不断追求目标、不断超越自己。

阿德勒的理论揭示了一个基本的事实:人都有自卑感,但我们并不必要被它所控制。

他认为,自卑的人都是从别人那里得到了什么。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孩子在学校里被欺负,他可能会觉得自己不够聪明或者不够受欢迎,从而产生自卑感。

阿德勒告诉我们,自卑感是一种弱点,而我们需要寻找自己的强点,并利用它们来超越自己。

除此之外,阿德勒还提出了许多实用的方法,如主动性、社会兴趣和目标取向,来帮助人们克服自卑感,实现自我超越。

我想这些方法不仅适用于人的个人心理健康,还适用于组织和社会层面。

此书对个人来说是很重要的,因为它不仅能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还可以给予一些实用的建议,帮助人们克服心理问题。

在当今社会,许多人都感到压力重重,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因此,我们有必要更加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认真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阿德勒的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愉快地面对挑战,而不是被自卑感所控制。

此书为我们提供了有关实现个人价值和目标的有益指导,这是自卑与超越的核心。

读完这本书,我深刻认识到要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需要不断追求目标,不断创新自己。

这本书的警示是,我们要谨防自己的自卑感和负面情绪,用积极的态度和信心走出困境,超越自己,实现人生价值。

总的来说,这就是我的个人读后感。

我认为,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阿德勒的心理治疗方法,并从中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

自卑与超越的读后感(通用7篇)

自卑与超越的读后感(通用7篇)

自卑与超越的读后感(通用7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自卑与超越的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自卑与超越的读后感篇1阿德勒阿弗雷德.阿德勒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在他写的《自卑与超越》一书中提到: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或多或少存在自卑情结。

如果说全人类都感觉我们特别棒、特别优秀,那就不会出现各种发明创造,也不会有人类的进步。

美好的生活是一件完整的毛衣,无论你多热爱,都不能把自己编织进去,否则就会是个多余的线头,会被无情的剪掉。

关键是超越的方法是什么呢?如果用错了方法,结果会很糟糕。

有一类人,小时候受过伤害,自卑过,那他就特别想出人头地。

所以,当长大后,他会拼命赚钱,为了赚钱不择手段,甚至会伤害与周围人关系。

因此,社会中有很多不愉快的富人,或生活很痛苦的高官。

曾经热播的电视剧中,我们看到,赵德汉被抓时,满屋子都是钱。

他认为只要有了钱,才能弥补曾经的自卑。

还有一类人,被人欺负后很自卑,为了让别人害怕他,他会去欺负别人,虐待别人,严重者甚至暴力犯罪。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过:所有暴力犯罪者,都是懦夫。

暴力是自卑者已没有有效方法去解决自卑问题时所选择最简单易行的超越办法。

还有一类人,他认为自己做不好,所以总是让自己得各种“病”,比如广场恐惧症、精神分裂症、人格分裂等。

例如:有一个小伙子20多岁还尿床,检查身体没有问题,但就是克服不了,因为他认为自己没有长大,用这种方法去逃避对自卑的感受。

所以,用错了抗拒自卑的方法,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心理疾病。

阿德勒说,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将自身的价值与社会的价值联系在一起,为社会解决问题、合作、关爱他人,来实现自身价值的增长。

让自己感觉到对社会是有用的,提升自己在社会中的价值降低自卑感,如此才能过上安定与幸福的生活。

阿德勒给年轻的我们指明了一条人生之路,无论我们是上班族、创业者,还是自由职业者,我们都要时刻感受到与社会的连接。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通用28篇)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通用28篇)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通用28篇)《自卑与超越》读后感《自卑与超越》读后感(通用28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自卑与超越》读后感(通用28篇),欢迎大家分享。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11927年心理学奠基之作。

经典自有让人沉下心的力量,在作者阿德勒对于生活的脉络逻辑中,层层剥开了自我的真相。

尽管书中一些观念对于现代社会已有所偏差,但阅读经典的意义也在于此,更多融入自己的思考,而不是一味被内容讨好。

比起译名《自卑与超越》,其实我更喜欢原名《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

正如作者阿德勒所写,“其实,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卑情结,因为,我们常常会发现自己所处的位置是有待改进的。

”超越自卑或许难以做到,也无法通过一本书就立刻得到答案,但此书能让人对自身生活和行为有更多的审视。

以下是我读完后印象比较深的感悟:一、“生活意义”贯穿于我们的各种“行为”之中,行为即是现象,生活意义即是本质。

在幼年的早期,我们受周身环境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生活意义”和“目标”,而之后我们所作出的各种行为,都是以此为导向进行的。

故一些人作出一些常人看似难以理解的行为,归根结底都是其“生活意义”出现了偏差,而我们一旦推测透其行为背后的生活意义,一切疑问也就都迎刃而解。

此外,作者还进一步阐释了对“优越感”的理解。

一方面,优越感是促进人类进步发展的强大力量;另一方面,基于“错误”(按作者所言)生活意义的人们往往由于“自卑感”促使自己作出各种行为,为的是在别的方面寻找“优越感”,而这种优越感却是自我催眠式的,是无法促进自我进步和发展的。

透过现象看本质,不仅适用于看别人,更有效地用于自我的审视。

一旦看清自己行为背后的意义和目标,以及对不当的优越感的索取,心好像也渐渐变得平静。

二、合作对于生活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自卑与超越》读书心得(7篇)

《自卑与超越》读书心得(7篇)

《自卑与超越》读书心得(7篇)《自卑与超越》读书心得1阿德勒一生著作丰富,而此书著成于阿德勒思想最成熟的1932年,书中包括了阿德勒最主要的思想。

我们一直是以自己赋予现实的意义来感受现实,我们所感受的不是现实本身,而是现实被我们所赋予的意义,或者说是我们的感受是我们自己对现实的解释。

因此,我们可以顺理成章地说:每个人感受到的意义多多少少总是不完全的,甚至是不正确的,因为“意义”是一个充满了谬误的领域。

属于私人的意义是完全没有意义的,意义只有在和他人交往时才有存在的可能。

只对某个人意味着某些事情的东西实在是毫无意义的。

对于个体的人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问题几乎都可以归纳于职业、社会和性这三个主要问题之下。

每个人对这三个问题所作出的反应,都清楚地表现出他对生活意义的最深层的感受。

生活的意义在于为团体贡献力量,在于对别人发生兴趣以及互助合作。

每件记忆都是值得纪念之物。

预见运动的方向是心灵最重要的功用。

所有心理上的错误,都是选择动作方向时的错误。

心理学的领域是:探讨个人各种表情中的意义,找寻了解其目标的方法,并以之和别人的目标互相比较。

心理学研究的是个人对他身体印象的态度,我们现在可以开始讨论人类心灵之间的巨大差异是如何造成的。

个体心理学一个更进一步的定义:它是对合作之缺陷的了解。

在个体心理学中,我们考虑的是灵魂本身,是统一的心灵。

我们研究的是个人赋予世界和他们自身的意义,他们的目标,他们努力的方向,以及他们对生活问题的处理方式。

迄至目前,我们所拥有的了解心理差异的最好方法,就是观察其合作能力的高低。

我们说过,在生命最初的四五年间,个人正忙着构造他心灵的整体性,并在他的心灵和肉体间建立起关系。

他利用由遗传得来的材料和从环境中获得的印象,并将它们修正,以配合他对优越感的追求。

在第五年结束时,他的人格已经成形。

他赋予生活的意义、他追求的目标、他趋近目标的方式、他的情绪倾向等等,也都已经固定。

以后它们虽然也可能改变,但在改变它们之前,他必须先从儿童期固定成形时所犯的错误中解脱出来。

(多篇)《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多篇)《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自卑与超越》读后感1一、书本简介《自卑与超越》书名很容易误导人,买的时候,还以为是一本解释自卑的书,看完后,依旧自卑。

我是个自卑的`人,“不了解一个人的幼年,就无法了解其童年”。

小时候,父母总是很严格,记得无论外面有多少人,只要听到你说脏话,就打嘴巴;考试必须班上前3名,否则抄字帖,但即使长期第一名也没奖励;老爸字写得很好,看你写得难看,就得擦了重新写。

小时候听的大道理贼多,感觉自己无论做什么都是错的,这样的环境下怎么可能自信。

倒是我弟,皮糙肉厚,耐打,一个家庭,养了两个性格完全相反的人,家庭环境很重要,出生顺序也挺重要。

自卑感与优越感相辅相成,为了建立优越感,认真学习,听话、懂事、少犯错,但做这些更多的是讨好父母。

读大学后,彻底自由了,然而很多东西都印在骨子里了,改变不了。

二、生活对我的意义看完这本书,也没发现生命的意义。

小时候怕死,安慰自己人死了可以成为大地一部分,继续见证沧海桑田;中学时期得知,宇宙在膨胀,地球有一天终会消失,那就成为宇宙的一部分吧;可现在,宇宙也会消失,好吧,总有一天灰飞烟灭,无人知晓,唉,背脊发凉。

活着又有啥意义呢?经历这么多失败,越来越悲观,如今常挂嘴边:人生苦短,及时行乐。

如此短暂的一生,尽量让自己过的开心吧。

作者:刘衍欢《自卑与超越》读后感2《自卑与超越》是奥地利作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关于个体心理学的著作。

作家从《生活的意义》《心灵与肉体》《自卑感和优越感》……等十二个方面为我们分析了人的存在、成长、生活、工作、社交等个体心理特征,提供了解决以上各方面问题的科学方案。

阅读该书后,我受益匪浅,不仅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且对自己的工作也有了新的认识。

《自卑与超越》中《学校的影响》一文告诉我们:“教师要成为心理学家,要学会了解学生人格的整体,以及它各种表现的一惯性,才能更好的走进学生,帮助学生。

”“成为心理学家”,乍听起来十分高大上,其实,我们做的所有教学工作无不与人的心理有关。

观看《自卑和超越》书籍的个人感受

观看《自卑和超越》书籍的个人感受

观看《自卑和超越》书籍的个人感受第一篇:观看《自卑和超越》书籍的个人感受看自卑和超越的书籍自我感受1、感觉到对于生活的意义这个问题而言、话题是那么的简单和容易被忽视的问题点。

对于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不同的环境下的人而言,个人想法、心态、人群社交圈子等都会有这千百种不同。

对于每个人而言我们不容忽视人单个是无法生存,必须要求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等完成,在这个狭小的圈子当中我们必须使我们的情绪、行为与周围相协调。

并且与到困难是不能把责任进行推卸、口出怨言、自暴自弃等心态,必须考虑自己的不足在什么地方,并予以改正加强、使自已有着一个方向感,导致我们能够努力的去挑战、承担。

2、人生活中追求的路上或多或少都会有这磨练、困难,但不是每个人都会有这面对的勇气,有的时候勇气不是出生就会存在的啊!很多的东西都是要通过引导和你想不想改变来完成,如果你想去改变你自己那种自卑的情绪,那么你自己要有着自己的方式去面对解决,不是去抱怨和装可怜的去回避。

这本书感觉很是好啊!对于有自卑、内向的人而言建议你看下,对你自身的改善是很有帮助的啊!希望世界少点自卑空幻、多点自信很务实。

第二篇:超越自卑《超越自卑》读后感在读《超越自卑》前,我认真地把《生命对你意味着什么》读了一遍。

以前我从来没有去思考这个问题:生命对你意味着什么?很早的时候就知道了很多哲人的说法:生命的意义在于贡献。

可是,为什么呢?没有人曾经仔细地解释过原因,或者是那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听着都觉得失了真实。

阿德勒在《生命对你意味着什么》里,用他自身的经历以及遇到的各种案例,给了我们很深刻的启示:生命的意义,在于对其他人、对社会产生兴趣。

生命的意义在于合作,因为社会需要合作。

怎么样才能合作呢?合作需要甘于贡献。

所以,总而言之,生命的意义在于贡献。

这为我读《超越自卑》提供了基础。

阿德勒认为人的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合作上的竞争,首先是合作,对于孩子来说,也是要先体会合作。

合作,就像是拼图,每一块都有缺口,也有优势,但是每一块都可以发挥作用。

《自卑与超越》通用读后感范文三篇

《自卑与超越》通用读后感范文三篇

《自卑与超越》通用读后感范文三篇《自卑与超越》通用读后感1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先生的书《自卑与超越》,其大意是:寻求独有优越感源于人生而有的自卑感,通过学会更好地合作将促使孩子实现具有真正生命意义的优越感。

生命的意义在于乐于关注他人,渴望成为社会大家庭的一员,梦想为人类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如果一个人可以与他人分享,且得到绝大多数人的认可,他的理想和行为都向着为他人贡献的方向并为之努力,他的人生自然会朝着最能体现其生命价值的方向发展。

对于生命意义的认识,存在于“绝对正确”和“绝对错误”的两端之间,这其中包含着每个人对于生命意义的理解。

使我们对于生命意义的认识趋于正确的有效方法是培养个体与人合作的勇气和精神。

家庭是培养孩子与人合作能力的关键。

母亲要做到对孩子有兴趣、为孩子着想。

母亲对于自己成长经历的认知,决定了她对于孩子的态度。

母亲要认可和鼓励父亲的合作能力,让父亲成为孩子的榜样,另一方面,要让父亲的优秀不对孩子形成过大的压力。

学校对于培养孩子与人合作的能力也至关重要。

不能用智商等评价指标限制孩子,要让孩子客观认识自己、自立;在学校里建立平等的关系,使孩子乐于合作、为他人着想。

帮助孩子寻找到兴趣和自信。

作者在书中强调了青春期的重要性。

孩子在青春期表现出的叛逆并不是孩子对父母态度的问题,而是源于孩子对父母一直不认同、直到有了对抗能力的时候才表达出来。

如何帮助孩子正常度过青春期呢?家庭在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的时候,要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正常交往同性和异性,孩子在青春期的时候,就会正确理解“长大”,独立拿捏好处理问题的“度”。

作者这样分析犯罪行为。

罪犯也追求优越感,但是他的方向错误。

他们不会合作。

造成的原因在于父母没有教会孩子与人合作,甚至父母不想让孩子对他人发生兴趣。

罪犯都是对社会无兴趣、没有合作精神、追求虚假优越性的人。

对于阿德勒先生的理论,我的内心有强烈的共鸣。

值得庆幸的是,我对孩子的养育,遵循了阿德勒先生的理论。

自卑与超越观后感5篇

自卑与超越观后感5篇

自卑与超越观后感5篇《自卑与超越》读后感1生的意义在于奋斗,我赞成这一观点。

多少次生命处于低潮,是这一信念解救了我。

于是埋头苦干,当我无意间抬起头时,却发现周围的人渐离自己远去了,自己竟到了形影相吊的地步,同学越来越疏远,舍友越来越隔阂。

回顾三年前刚刚踏入大学校门时,我们以何等的热情要建筑一个温暖的大家啊!结果与愿望竟有如此差距,只因我们把奋斗的目标定格为个人成就了,各自作自己的茧,而非大家共筑一个巢。

当朝夕相处的同学处于困境之中时,我们熟视无睹或轻描淡写的宽慰几句;当同学取得一点点成绩时,我们置若罔闻或冷嘲热讽。

没有周围人的关怀认可,我们感到孤独迷茫,无所适从了,即而对生活的意义提出质疑。

没有归属感,没有安全感的学。

怎么可能保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对生活充满信心呢?大家都渴求温暖的集体,融洽的关系,但有几人为建筑这气氛而努力过呢?只想索取不肯付出,终究是行不通的。

阿德勒告诉我们:生活的意义在于奉献,在于与他人的团结合作之中获得满足。

奉献的意义是广泛的,在班级之中,我们与同学团结合作,为建筑一个温暖的集体奉献力量;在单位之中,我们与同事团结合作,为单位的生存发展奉献力量;作为一国公民,我们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奉献青春;作为人类一员,我们为人类的进步发展奉献生活。

奉献就意味着牺牲,这牺牲换取的是大家的团结合作,从而产生更加巨大的力量。

人其实是很软弱的,如果人类不合作,那么自然界中许多生物可以轻易的置人于死地,人却成了世界的主宰,因为人是群居且懂得合作。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已不再需要团结合作来维持基本生存,但团结合作依然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人是社会的人,需要精神支柱,没有团体社会的认可,人会失去一切支柱和自尊,只有融入集体之中,融入社会之中,才能感受到人生的意义,实现自我价值。

当然,阿德勒对生活意义的诠释,只是从精神分析家的角度作出的,为的是使他的病人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

从而走出空虚孤独的旋涡。

人活着仅靠积极的态度是不够的,还应有正确的目标,远大的理想,但从构建健康人生的角度讲,阿德勒的观点是科学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每个人的生命线都有三个重要的联系,这些联系是每个人必须铭记于心的。

他们的现实由这些联系构成,他们所面临的问题都是这些联系造成的。

由于这些问题总是不停的缠绕着人类,人类就必须不断地回答这些问题,并表现出每个人对生命意义的个人概念。

第一:我们居住于地球这个贫瘠星球的表面,并借其所提供的资源而得以成长。

因此,我们如何发展我们的身体和心灵以保证人类的未来得以延续?这是一个向每个人索取答案的问题,没有人能够逃避它的挑战。

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我们的行为都是对人类生活情境的解答:他们显现出我们的心目中认为那些事情是必要的,合适的,可能的,有价值的。

而所有的解答又都被“我们属于人类”以及“人类居住于地球”等事实限制。

当我们虑及人类肉体的脆弱性以及居住环境的不安全性时,为了我们的生命和全
人类的幸福,我们必须拿出毅力来确定答案,这就像面对一个数学问题而必须努力解答一样。

我们不能单凭猜测,也不能希图侥幸,而必须用尽各种方法,坚定地探寻答案。

我们虽然不能发现绝对完美的永恒答案,但是却能竭尽所能来找出近似的答案,并通过不停的奋斗,以求更为完善的解答。

这个解答能针对“我们被束缚于地球这个贫瘠星球的表面上”这个事实,以及环境所带来的种种利害关系。

第二:我们并非人类种族的唯一成员,必然要和他人发生关系。

为自己的幸福,为人类的福利,每个人都要和别人发生关联。

个人的脆弱性和种种限制,使得他无法单独达到自己的目标。

只凭个人的力量来应付自己的问题,它必然无法保持自己的生命,也无法将人类的生命延续下去。

因此,生活问题的每一种答案都必须把这种联系考虑在内,即必须虑及“我们生活于和他人的联系之中,假使我们变得孤独,我们必将灭亡”这件事实。

我们的最大目标就是:在
我们居住的地球上,和我们的同类合作,以延续我们的生命。

第三:我们还被另一种联系所束缚。

人类有两种性别,爱情和婚姻即属于这种关系。

个人和团体共同生命的保存都必须顾及到这个事实,每一个男人和女人都不能对此问题避而不答。

人类面临这些问题的所作所为就是答案。

上述三种联系构成三个问题:如何谋求一种职业,使我们在地球的天然限制之下得以生存?如何在我们的同类之中获得地位,以便我们能相互合作并享受合作的利益?如何调整我们的自卑,以适应“人类存在有两种性别”和“人类的延续扩展,有赖于我们的爱情生活”等事实。

个体心理学发现,生活中的每一个问题几乎都可以归纳在职业、社会和性这三个主要问题之下。

每个人对这三个问题的反应,都明白的表现出他对生活意义的最深层的
感受。

举例来说,假如有一人他的爱情生活很不完美,他对职业也不尽心竭力,他的朋友很少,他又发现和同伴接触是件痛苦的事,那么,凭他的生活中的这些约束和限制,我们可以断定:他一定会感到“活下去”是件艰苦而危险的事,他拥有的机会太少,而承受的挫折太多。

他的活动范围狭窄,可以用他的判断来加以解释,即“生活的意义是保护我自己以免受到伤害,把自己圈围起来,避免别人接触”。

反过来说,假如有一个人,他的爱情、生活的各方面都非常甜蜜而融洽,他的工作获得可喜的成就,他的朋友很多,他交游广阔而且成果丰硕,那么我们能断定:这个人必然感到生活是属于创造性的历程,它提供了许多机会,并克服各种困难。

凭他应付生活的多种问题的勇气,即可作出如下断言:生活的意义是对同伴发生兴趣,作为团体的一份子,要对人类幸福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