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科学导论

合集下载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导论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导论

物多样性等方面。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性评价
03
评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性,包括土地资源的可再生性、生态平
衡、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
土地资源的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资源保护规划
根据土地资源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 需求和环境容量,合理规划土地利用 类型和布局。
通过制定保护措施和政策,保护土地 资源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维护生 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土地资源的利用需要遵循合理性和可持续性的原则,根据土地的特性、地理位置、经济条件等因素综合 考虑,合理规划土地用途,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土地资源的利用还需要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和土地资源 的可持续利用。
土地资源的流转与交易
土地资源的流转是指土地所有权的转移或使用权的转让。
利用遥感、GIS等技术手段,对土地 资源的数量、质量、权属、用途等进 行调查,建立土地资源数据库,为土 地资源管理提供基础数据。
土地资源监测
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手段,对土 地资源的利用状况、变化趋势等进行 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土地资源 利用中的问题。
土地资源评估与决策分析方法
土地资源价值评估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导论
contents
目录
• 土地资源管理概述 • 土地资源类型与利用 • 土地资源管理政策与法规 • 土地资源的评价与规划 • 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土地资源管理的技术与方法
01 土地资源管理概述
土地资源的定义与特点
土地资源的定义
土地资源是指地球上可供人类利用的土地,包括陆地和水域。
土地资源管理法规
土地管理法
是土地资源管理的基本法律,规定了土地所有 权、使用权、流转等方面的基本制度。

《土地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土地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土地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Specialty Introduction课程编号:08075101适用专业: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时数:16 学分数:1执笔者:审核人:修订日期:2008年6月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本课程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入学的专业导论课,为必修课程。

其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管理的主干课程以及相关课程的学习方法。

并为以后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并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产生浓的兴趣。

二、课程教学内容1.土地和土地科学(2学时)主要内容:土地简介、土地科学简介、土地科学和其他科学的关系以及我国土地科学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方向。

了解土地的概念,土地的属性,掌握土地的科学的学科体系以及与土地科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

(教学方式:讲授2学时)2.土地资源学(2学时)主要内容:土地资源学简介、土地资源的研究简史及发展前景、我国土地资源介绍。

掌握土地资源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教学方式:讲授2学时)3.土地经济学(2学时)主要内容:土地的供给与需求,地租与地价理论,土地金融与土地税收,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及规模经济原理。

掌握土地的供给与需求,地租与地价理论;了解土地金融与土地税收,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及规模经济原理。

(教学方式:讲授2学时)4.土地利用规划学(2学时)主要内容: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原理,土地利用规划总述及土地利用专项和详细规划。

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原理;了解土地利用规划总述及土地利用专项和详细规划。

(教学方式:讲授2学时)5.土地法学与土地行政学(2学时)主要内容:土地法学理论与体系、土地法的渊源及其与其他部门的关系、土地产权制度;土地行政的概念与职能,土地行政组织与土地行政方法。

掌握土地法学理论与体系、土地行政的概念与职能;了解土地行政组织与土地行政方法。

(教学方式:讲授2学时)6.地籍学(2学时)主要内容:地籍制度、土地调查与土地分等定级、不动产登记。

掌握土地调查与土地分等定级;了解地籍制度;理解不动产登记。

《土地资源学》导论

《土地资源学》导论

02
土地资源的类型与分布
土地资源的类型
农业用地
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等,用于种植农作物、 养殖业和林业生产。
建设用地
包括城乡居民点、工矿、交通等用地,用于各 类建设项目的实施。
生态用地
包括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用 于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土地资源的分布规律
1 2
3
纬度地带性
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影响,不同纬度地区的热量和水分条 件不同,导致土地资源的分布呈现纬度地带性规律。
《土地资源学》导论
$number {01}
目 录
• 土地资源学概述 • 土地资源的类型与分布 • 土地资源的形成与演变 •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 未来展望与研究方向
01
土地资源学概述
土地资源的定义与特点
土地资源的定义
土地资源是指地球上可供人类利 用的土地,包括陆地和水域。
土地资源的特点
土地资源具有地域性、有限性、 多样性和可变性等特点,这些特 点决定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和 价值。
土地资源学的学科体系
01
土地资源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地理学、环境科学、经济 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
02
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土地资源的形成、分布、数量、质
量、评价、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等方面。
经度地带性
由于海陆分布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同一纬度带内,从东向 西的水分和热量条件逐渐变化,导致土地资源的分布呈现经 度地带性规律。
垂直地带性
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气候和植被等条件逐渐变化 ,导致土地资源的分布呈现垂直地带性规律。
中国土地资源的分布特点
农业用地丰富

地理科学导论知识点汇总

地理科学导论知识点汇总

地理科学导论知识点汇总地理科学导论是地理学的基础课程,它涵盖了地理学的各个分支和研究领域。

本文将对地理科学导论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汇总和介绍。

一、地理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地理学是研究地球空间分布和地球与人类社会关系的学科。

地理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地理探索和导航技术,经过了地图制作、地域区划、环境研究等不同阶段的演进。

二、地球的形状与结构地球是一个近似椭球形的球体,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地壳分为陆地和海洋,陆地构成了世界各大洲,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的大部分。

三、地球的运动与地理格局地球具有自转和公转运动,自转导致了地球的昼夜变化,而公转则决定了季节变化。

地球的地理格局包括经纬度的划分、地球的时间与日期线、赤道、主要的地理环境带等。

四、地球的地貌与地形地球表面的地貌和地形构成了不同的地形类型,如平原、山地、高原、盆地、河流、湖泊、海洋等。

地貌的形成与地球内部构造、气候、河流等因素密切相关。

五、地球的气候与气候类型气候是指地球某一地区一段时间内的天气变化规律和特征。

地球的气候类型包括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寒带气候等。

气候受到地理位置、海洋、气候系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六、地球的水文与水资源地球上水的分布极为广泛,包括海洋、河流、湖泊、冰川、地下水等。

水文研究地球上的水循环过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都有重要影响。

七、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地球是一个生命的家园,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不同物种的丰富程度和多样化程度。

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受到气候、地貌、生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八、人口与城市化人口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人口数量和分布对地球的影响巨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规模和城市化程度也日益扩大。

九、经济地理学与全球化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布和地域差异,全球化加速了经济地理的发展。

经济地理学关注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产业布局、交通与交流等问题。

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地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

大一地理科学导论知识点

大一地理科学导论知识点

大一地理科学导论知识点地理科学导论是地理学专业中的基础课程之一,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地理科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

本文将介绍大一地理科学导论中的几个核心知识点,包括地理科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学科分类以及研究方法等。

一、地理科学的定义地理科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和人文现象、过程与规律的跨学科综合科学。

地理科学包括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大分支。

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自然环境,包括地貌、气候、水文、生态等方面;人文地理学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二、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地球表层及其与人类社会活动的相互作用关系。

地球表层包括陆地、海洋、大气、生物等要素。

研究对象的范围广泛,涉及地球各个领域的自然和人文现象。

三、地理学的学科分类地理学可以按照研究内容的不同,分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个大的学科领域。

自然地理学包括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学、生态学等;人文地理学包括城市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交通地理学等。

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交叉。

四、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多样,包括实地调查、实验研究、数据分析、模型模拟等。

地理科学注重对现象的观察和描述,同时也借鉴了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如物理、化学、统计学等。

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也受到技术发展的影响,迈入了数字地理信息系统(GIS)时代。

五、地理科学的应用领域地理科学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

在城市规划中,地理学可以帮助确定最佳用地方案,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

在环境保护中,地理学可以评估自然资源利用和环境破坏的程度,为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在灾害管理中,地理学可以预测地震、洪灾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概率和危害程度,为灾害防治提供决策支持。

总结:地理科学导论是地理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学习地理科学导论,我们可以全面了解地理科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学科分类以及研究方法等内容。

地理科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对于认识和理解地球表层的自然和人文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土地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土地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土地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Specialty Introduction课程编号:08075101适用专业: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时数:16 学分数:1执笔者:审核人:修订日期:2008年6月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本课程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入学的专业导论课,为必修课程。

其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管理的主干课程以及相关课程的学习方法。

并为以后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并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产生浓的兴趣。

二、课程教学内容1.土地和土地科学(2学时)主要内容:土地简介、土地科学简介、土地科学和其他科学的关系以及我国土地科学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方向。

了解土地的概念,土地的属性,掌握土地的科学的学科体系以及与土地科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

(教学方式:讲授2学时)2.土地资源学(2学时)主要内容:土地资源学简介、土地资源的研究简史及发展前景、我国土地资源介绍。

掌握土地资源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教学方式:讲授2学时)3.土地经济学(2学时)主要内容:土地的供给与需求,地租与地价理论,土地金融与土地税收,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及规模经济原理。

掌握土地的供给与需求,地租与地价理论;了解土地金融与土地税收,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及规模经济原理。

(教学方式:讲授2学时)4.土地利用规划学(2学时)主要内容: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原理,土地利用规划总述及土地利用专项和详细规划。

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原理;了解土地利用规划总述及土地利用专项和详细规划。

(教学方式:讲授2学时)5.土地法学与土地行政学(2学时)主要内容:土地法学理论与体系、土地法的渊源及其与其他部门的关系、土地产权制度;土地行政的概念与职能,土地行政组织与土地行政方法。

掌握土地法学理论与体系、土地行政的概念与职能;了解土地行政组织与土地行政方法。

(教学方式:讲授2学时)6.地籍学(2学时)主要内容:地籍制度、土地调查与土地分等定级、不动产登记。

掌握土地调查与土地分等定级;了解地籍制度;理解不动产登记。

地理科学导论知识点汇总

地理科学导论知识点汇总

地理科学导论知识点汇总地理科学导论是地理学的入门课程,旨在向学生介绍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通过学习地理科学导论,学生可以了解地球的物理构造、自然环境及其演变、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等内容。

本文将对地理科学导论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汇总,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门学科。

1.地理学的定义和发展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以及其中的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

它通过地理空间分析和研究方法,揭示地球表面的特征、过程和模式。

地理学的发展可追溯到古代的地图制作和地理探索,经历了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等不同阶段的演变。

2.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地球是一个略呈椭球体的星球,其形状由地球自转和重力所引起的地球净离心 shape 所决定。

地球的结构分为地核、地幔和地壳三层,其中地壳又可细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3.地球的大气圈和气候地球的大气圈是围绕地球的气体包围层,包括对人类和动植物生存至关重要的氧气、二氧化碳等组成成分。

气候是指长期的天气状况,受到纬度、海洋和陆地分布、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4.地球的水圈和水资源地球的水圈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大气水等不同形式的水资源。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地理学研究的重点之一,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和管理成为近年来的热点话题。

5.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地理空间分析方法是地理学的核心工具,包括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等。

这些方法能够获取地球表面的信息并进行空间分析,为环境保护、城市规划等方面提供决策依据。

6.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自然环境的各个方面,包括地形地貌、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

它与人文地理学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地理学体系。

7.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注重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研究人类的聚居与迁徙、城市发展、农业生产等方面的问题。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规划提供参考。

8.地理学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地理学在可持续发展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研究可持续城市规划、生态保护、资源管理等问题,为建立可持续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土地科学导论第五章 土地管理学

土地科学导论第五章 土地管理学
很少村民提到保护农地或农地转用的低成本。没有 人愿意承包更多的农地,只要租赁权稳定,就增加他 们的农业投资。没有人为新房占了农地而后悔,因为 住房在农民心里是一项长期投资。
19
对住房建设和土地用途管制的态度
土地管理法颁布实施以来,申请、批准 、上报和监督越来越严,工作透明化和 执行力度加大。受访者认为这有助于减 少农村住房建设的速度和规模。如果按 土地管理法实施,只有少数家庭能申请 新的宅基地,住房建设必须取得规划许 可。任何想重建住房的家庭必须提供所 有权证书。
尊重 需要
自我实 现需要
15
世界观是调节人们需要的重要因素,通过世界观 的调节,就构成人们的思想,思想则支配人们的行为。
16
需求理论对土地利用行为的启示
人类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土地利用行为和方式的多样 性: 耕地的多功能性:粮食、开敞空间和植被景观
人类需求的层次性决定了不同土地利用行为之间的位 次性和时序性: 一要吃饭、二要建设、兼顾生态
14
(1)行为原理
——人的行为都受人的动机支配,人的动机又是由人 的需求决定的,这就是人的行为规律,根据此规律进行管 理,就是管理的行为原理。
需要
动机 行为 目标
可见,行为的最根本原因在于人的需要,为了满足某 种需要,人要进行某种行为,于是,马斯洛提出了“需要 层次论”。
生理 安全 需要 需要
社会 需要
美国心理学家维克托.弗罗姆1964年在《工作 与激励》中,首先提出了期望理论。
M=V*E
其中M表示激励强度。V表示目标的预期价值。E表示期望值
25
26
27
解决途径
明确界定公共利益,规范政府土地征收行为 提高土地征收补偿标准,完善土地征收补偿机

第一章土地经济学导论

第一章土地经济学导论
源利用:是指土地资源在国民经 济各部门的分配与使用,具体包括土地 资源的勘察、技术经济评价、土地资源 利用的规划与计划、土地集约利用、土 地区位利用、土地规模经济及土地可持 续利用等方面的经济问题。所研究的是 人与土地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
(二)土地财产制度
土地财产制度:是指土地财产的权属制 度,具体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 以及土地国家管理制度的建立、演变及 其实施等方面的问题。所研究的是土地 利用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问 题。
推荐教材
毕宝德主编,《土地经济学》,北京:中 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黄贤金、张安录主编,《土地经济学》,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
周诚,《土地经济学原理》,北京:商务 印书馆,2003。
刘书楷,《土地经济学》,北京:中国农 业出版社,2000。
评分标准
平时成绩:40%(出勤率、课堂表现10%, 课下作业30%);期末考试60%。
C1:行政办公用地
U2:交通设施用地
C2:商业金融业用地
U3:邮电设施用地
M-工业用地
C3:文化娱乐用地
U4:环境卫生设施用地
W-仓储用地 T-对外交通用地
C4:体育用地 C5:医疗卫生用地 C6:教育科研设计用地
U5:施工与维修设施用地 U6:殡葬设施用地 U9:其他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S-道路广场用地
菜地1150 特殊用地2060 可调整养殖水面1551
坑塘水面1540 城市1360 城市2010
可调整其他园地1251
农村道路1530 天然草地1410
水厂 B村 养鸡场 变电站 A村
4.8 27.58 25.7 14.57 0.24
0.23 7.24 219.46 0.3

土地导论资料

土地导论资料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耕地面积决定着一国粮食的潜在供给能力,而粮食生产又是粮食安全的基础,因此,耕地的保护对粮食安全生产的保障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我国的耕地在数量上锐减,在质量上亦有严重的退化趋势。

而我国的粮食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因此耕地在数量和质量上的下降对我国的粮食生产造成巨大的威胁。

粮食生产与地力的密切联系,决定了耕地保护成为粮食安全的基础的基础——即粮食生产是粮食安全的基础,而耕地保护是粮食生产的基础。

第一,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而耕地保护是粮食安全之基础。

然而,我国耕地保护的现状堪忧,耕地被滥占与撂荒大量存在。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我们必须首先从观念上重视耕地保护。

第二,在法治国的语境下,法律是一种重要的正式的制度安排,而“确定性”是法律不变的追求。

因此,我们必须注重运用法律手段对耕地进行保护。

第三,经济法作为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对于我国耕地保护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事实上,有鉴于粮食安全的公共产品之特性,作为粮食安全之基础的耕地保护的制度架构体现国家行动的逻辑亦是一种必然的结果。

为避免粮食危机,必须考虑:①坚持计划生育,争取不突破现预测的人口峰值16.6亿。

②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集中力量开发国家所需农业新技术。

③实行保护耕地的国家战略。

④推广全国性的节水计划。

如果中国无法做到,继续大量进口粮食,那将会造成灾难性后果。

人类对水产品的捕捞量,将会超过鱼类的繁殖能力;对淡水的需求,将会耗尽地下水,导致耕地最终成为旱地;对耕地的过度耕种,将会导致杀虫剂和化学肥料的大量使用,而这些化合物都会被人类自己吃下去。

二.土地政策要继续加强与产业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更加主动地参与宏观调控,更加突出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用地,更加有效地加强土地监管。

第一,逐步建立完善的地籍管理和土地权益登记系统。

完善的地籍管理和土地权益登记系统,是土地管理和土地市场评估的基本依据。

4、第四章土地类型学理论

4、第四章土地类型学理论

四、土地分级系统
(一)土地分级的基本单位
(二)土地分级单位的相互关系 (三)土地分级单位与区划分级单位的关系
(二)土地分级单位的相互关系
土地分级级别越高其内部差异性越明显 相、限区和地方这三个不同级别的土地单位 在综合自然特征一致性以及内部复杂程度等方面 存在着差异。除了相这一级内部结构较为简单一 致以外,随着级别提高,土地单位内部复杂程度 逐渐增加,差异性逐渐明显。 土地分级单位的自然要素特征比较表
分级
分类
分等
三、土地分级的理论基础
小尺度的地域分异规律是土地分级的理论基础 小地貌分异 小气候分异 小水文分异 地方性的土质岩性分异
四、土地分级系统
(一)土地分级的基本单位
(二)土地分级单位的相互关系 (三)土地分级单位与区划分级单位的关系
(一)土地分级的基本单位
土地分级一般采用三级系统,即划分出三个基本 的土地分级单位。 我国主要是沿用原苏联的土地分级系统。
(一)土地自然分类系统
(4)分类的级别愈低,其分类标志的共同性愈多 以相的分类为例


相种:相同的相种其地形面、水流格局、土质、土 壤变种和植被群丛具有一致性。 相属:再按各相种水文特征的相似性把它们归纳为 两个相属 相科:又按地形的相似性把相属归纳为相科
(一)土地自然分类系统
(5)编制分类系统通常采用两种方法
(一)土地自然分类系统
(6)各级分类单位的分类依据不一 A.相的分类
用顺序法列出的广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鼎 湖山沟床河床相的分类 系统。 相种:相同的相种其地 形面、水流格局、土质、 土壤变种和植被群丛具 有一致性,其改造利用 方向与途径也大体相同。
相种的划分视具体情况而考虑各组成要素的某些主要特征。 本例侧重于相的水文要素和地形要素归纳为相种 相属:再按各相种水文特征的相似性把它们归纳为两个相属 相科:又按地形的相似性把相属归纳为相科 总之,在相这一级土地单位中划分出了一个土地类型系列

土地科学导论 第二章 土地资源学

土地科学导论 第二章 土地资源学
土地资源学作为土地科学的子学科,处于一个 土地科学的续分二级学科地位,是土地科学体 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土地科学的分支 学科处于各分支学科的基础位置。
1、土地资源学是一门基础学科 2、土地资源学是一门应用学科 3、土地资源学是一门分支学科 4、土地资源学是一门综合学科
第一节 土地资源学概述
第一节 土地资源学概述
2、土地资源的地域分异理论
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在地表 沿一定方向分异或分布的规律性现象,称之为地域分异。 大约有以下几种:由太阳辐射引起的纬度地带性、 大地 构造和大地形引起的地域分异、海陆相互作用引起的干 湿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随山地高度而产生的垂直 地带性、由地方地形、地面组成物质及地下水埋深引起 的地方性分异。
土地与土地资源是有区别的:土地的范畴要宽于土地 资源,它包括了一切类型的土地,而土地资源是指在 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 利用的那部分土地,强调其具有资源利用价值。
土地与土地资源之间的界限并不明确。从发展运动的 角度辨证地看,有些现在看来毫无用处的土地,在未 来的科技及社会的发展中,可能成为非常有用的资源。 因此,土地与土地资源两个概念在通常情况下没必要 具体区分,可以等同看待。
(一)土地资源学研究的内容 (1)土地资源构成因素及其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影响; (2)土地资源类型及土地资源时空演替与分布规律研究; (3)区域土地资源数量性质的调查; (4)土地资源质量性质的评价; (5)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 (6)区域土地资源概况与土地资源开发研究; (7)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研究; (8)土地资源的动态监测研究等。
土地资源生态伦理体现了一个重要思想,即要把人的行为准 则和道德规范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领域,扩张到人与自然生 态关系的领域。

土地科学导论 第二章 土地资源学

土地科学导论 第二章 土地资源学

第二节 土地资源学的主要知识体系
(一)土地资源调查 土地资源调查就是运用土地资源学知识,借助测 绘制图等手段,查清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 空间分布状况,以及它们之间发生的规律和相互 关系,为综合农业区划、区域土地资源评价、国 民经济发展长远规划,以及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 等服务。 土地资源调查大致可以分为土地条件调查(土地 质量状况调查)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两种。
土地与土地资源是有区别的:土地的范畴要宽于土地 资源,它包括了一切类型的土地,而土地资源是指在 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 利用的那部分土地,强调其具有资源利用价值。
土地与土地资源之间的界限并不明确。从发展运动的 角度辨证地看,有些现在看来毫无用处的土地,在未 来的科技及社会的发展中,可能成为非常有用的资源。 因此,土地与土地资源两个概念在通常情况下没必要 具体区分,可以等同看待。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土地资源研究取得了很大的 进展。
20世纪90年代,城镇土地分等定级在我国广泛开展, 城镇土地分等定级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也逐步完善。
2003年正式颁布《农用地分等规程》、《农用 地定级规程》和《农用地估价规程》,推进了 全国农用地分等定级评价的开展。
2005年以来,以全面、协调与可持续的科学发 展观为指导,我国第三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全 面展开,2006年底已完成国家和省级规划修编 的重大专题研究,这些成果突出了土地利用战 略、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优化区域与城乡土 地利用、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等新理念、 新方向,使我国传统型土地利用规划逐渐向资 源节约型和统筹城乡发展的土地利用规划转型。
土地资源生态伦理体现了一个重要思想,即要把人的行为准 则和道德规范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领域,扩张到人与自然生 态关系的领域。

土地第一章 导论

土地第一章 导论

土地供给的稀缺性
p
S
p
S
O 图1 土地资源的自然供给
Q
O
图2 土地资源的经济供给
Q
土地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
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
耕作投入增大
林 地
生物蓄积量减少


固定资产投入 生态损失巨大
生长周期更长
经济损失大
城 市 建 筑 用 地
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
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一 定土地面积上,某一生产要 素连续投入产出会逐渐达到 最高点,在此点后的每一单 位投入,产出(或边际产出) 将减少,最终成为一个负数, 总产量的变化先递增后递减。 这个原理就称为报酬递减律。
一级类型
编号 名称
二级类型 编 名称 号


5
居民点 及工矿 商贸 55 用地
指居民点以外的国防、名 特殊用 胜古迹、风景旅游、墓地 地 (指公基)、陵园等用地。
一级类型
编号 名称
二级类型 编 名称 号
62 公路


6
民通 用地 63
指国家和地方公路。包括 路堤、路堑、道沟和护路 林。
农村 道路
一级类型
二级类型


编号
名称
编号
名 称
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新 开荒地、休闲地、轮歇地、 草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 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 或其他树木的土地;耕种三 年以上的滩地和海涂。耕 地中包括南方宽<1.0米,北 方宽<2.0米的沟、渠、路、 田梗。
1
耕地
一级类型
编号 名称
二级类型 编 名称 号
土地的“三位一体”属性

土地科学导论第三章 土地经济学

土地科学导论第三章 土地经济学
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 生产、生活各种用途的土地的有效供给。 土地经济供给的影响因素有: (1)各类土地的自然供给; (2)利用土地的知识和技能; (3)社会需求; (4)产品价格; (5)土地开发利用计划; (6)土地供给者的行为。
无论市场上土地价格如何变动,土地 的自然供给是不变的,即土地自然供 给基本无弹性。土地经济供给是变化 的,即某一用途的土地在某一特定市 场随着市场价格的变化,其市场供给 也发生变化。
特征
(一)地役权是存在于他人不动产之上的物权
(二)地役权是以他人不动产供自己的不动产便宜之用 的权利
(三)地役权具有从属性
1、地役权不得与需役地分离而为让与
2、地役权不得由需役地分离而为其他权利的标的
3、地役权随需役地所有权或使用权的消灭而消灭
(四)地役权具有不可分性
1、分生上的不可分性
司马迁:《史记》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
第三章 土地经济学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土地经济学的学科内涵 土地市场相关理论 地租地价理论 土地报酬规律与土地集约利用
第一节 土地经济学的学科内涵
一、土地经济学的学科性质
随着人类社会实践中各种土地问题的出现, 以及经济学知识在各领域的应用,土地经济 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脱颖而出。
用?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
2、地租的类型
地租类型
按地租的物质形态划分
按经济学 的观点
西方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劳役地租 实物地租 货币地租
契约地租 经济地租 绝对地租 级差地租 垄断地租
契约地租又称商业地租,是指土地所有者将 土地租给土地使用者,土地承租人与土地出 租人签订租赁契约所确定的租金。

土地科学导论第四讲土壤概论

土地科学导论第四讲土壤概论


土壤结构


土粒之间存在的空间,是土壤水 分、空气的通道和仓库
松紧度 孔隙
土壤疏松和紧实的程度

土壤湿度
土壤的干湿程度,反应土壤中 水分含量的多少

新生体
土壤发育过程中物质重新淋溶 淀积和聚集的生成物。根据新生体的性质和 形状可以判断出土壤类型、发育过程及历史 演变特征

侵入体
外界进入土壤的特殊物质
C层
R层
耕作土壤剖面

耕作层(表土层) 属人为表层类,包括灌淤表层,堆垫 表层和肥熟表层。土性疏松、结构良好、有机质含量高、 颜色较暗、肥力水平低。 犁底层(亚表土层) 在耕作层之下,土壤呈层片状结构, 紧实,腐殖质含量比上层少。 心土层(生土层) 在犁底层之下,受耕作影响小,淀积 作用明显,颜色较浅。 底土层 (死土层) 几乎未受耕作影响,根系少,土壤 未发育,仍保留母质特征。
不同地带土壤剖面发育与成土年龄在稳定条件下土壤发育的时间序列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11母质因素不同岩石风化壳冲积土母质因素不同岩石风化壳冲积土2生物因素植被类型草地与森林生物因素植被类型草地与森林33气候因素影响风化控制植被生长气候因素影响风化控制植被生长4地形因素影响物质与能量的分配地形因素影响物质与能量的分配5时间因素控制土壤发育进程时间因素控制土壤发育进程气候气候生物生物有机质有机质矿物质矿物质六人类生产活动人类生产活动对土壤形成和性质的影响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是在认识土壤客观性质的基础上对土壤进行利用改造定向施肥创造不同熟化程度的耕作土壤现代农业机械对土壤的影响中国传统农耕施用农家肥城镇人为垃圾堆积地质大循环是指结晶岩石矿物在外力作用下发生风化变成细碎而可溶物质被流水搬运迁移到海洋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变成沉积岩当地壳上升沉积岩又露出海面成为陆地再次受到风化淋溶生物小循环是指植物吸收利用大循环释放出来的可溶性养分通过生理活动制造成植物的活有机体当植物有机体死亡之后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下又重新变为可被植物吸收利用的可溶性有机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绪论一、导入:名家论地•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地者,政之本也——《管子·地元篇》•平均地权——孙中山•打土豪、分田地——毛泽东•包产到户、耕者有其田——邓小平•把土地作为我国宏观调控措施——?•我爱这土地——艾青•古往今来,政治家、企业家(尤其是地产英雄)以及文人墨客都倾注大量心血琢磨土地问题二、展开:多维解读•土地是财富之母:土地经济学、土地估价学、地产经营与管理学•土地是政治之源:土地行政学、土地法学、地籍学、土地管制与调控学•土地是文化之本:土地史学、土地伦理学、土地社会学•土地是万物之基:土地资源学、土地利用规划学、土地信息系统、土地工程学、土地生态学•… …当前人们对土地利用的误解•土地利用是农业问题?–如维普数据库:农业与土地–原始功用 多种利用方式•新农村建设:•解决中国的农村问题关键在城市?•农业经济学与城市经济学三、土地的概念•农学视角•生态学视角•经济学视角•法学视角•建筑学视角•地学视角•联合国粮农组织定义•土地概念概括•土地概念辨析农学视角从农业生产的角度看,土地是一种最基本的不可缺少的生产资料, 是生产地、劳动场所和劳动对象,参与农作物的自然再生产过程,生产人类所需要的动植物产品。

生态学视角•从生态学观点看,土地是一个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水文以及人类活动种种结果组成的生态系统,与此同时,土地又是整个地球更大系统的自然环境要素,土地是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的输入与输出及物质交换转移得以实现的基础,是储存库和供应站。

经济学视角•马克思:指未经人的协助而自然存在的一切劳动对象,作为一切活动的一般空间基础,在农业中是主要的生产资料。

•马歇尔:大自然无偿赠与人类的陆地、水、空气、光和热等物质和力。

•伊利:自然的各种力量或自然资源,经济学上土地侧重于大自然所赋予的东西。

•克里斯钦和斯图尔特:地表及所有它对人类生存和成就有关的重要特征,从空中环境到地下的地质层,并包括动植物群体及过去和现在与土地相联系的人类活动。

法学视角•不仅包括地面或土壤,而且也包括附着于土地的任何东西,不管是自然长成的,如树、草,或者是人工造成的,如房屋以及其他建筑物;它所包括的范围向上或向下是无限度的,以致可以包括地上或地下的每样东西。

建筑学视角从工程建设角度看,土地可理解为建筑工程的场所、承重受压的基础、坝堤等工程的材料或物料,主要以力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等认识和区别土地。

地学视角•早期的地学观点,将地球陆地部分、由泥土和砂石堆成的固体场所称为土地;水面(包括海洋、江河、湖泊、池沼等)、地上空气层以及附属于地球表面的各种物质和能力,均不列入土地范畴之内。

•近代地学的发展进一步深化了对土地的认识。

60年代以来,多数地学研究者认为土地是一个自然综合体。

如皮克曼(Brinkman)和奥尔森(Olson)于1973年将土地的概念表述为:土地是地球表面的某一区域,它的性质包括这一区域之上和其下组成生物圈的气候、土壤、地形、地质、水文、动植物的特性以及人类过去和当前活动的结果,它的性质对土地当前和未来的利用有重要影响。

联合国粮农组织定义•地表的一个区域,其特点包括该区域垂直向上或向下的生物圈的全部合理稳定的或可预测的周期性属性,包括大气、土壤和下伏地质、生物圈、植物界和动物界的属性,以及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的结果。

(1976《土地评价纲要》)土地概念概括•土地是一个综合系统,它由地球上生物、空气、水文、地形地貌、土壤、岩石等自然因素以及人的活动成果所组成,土地由各项要素相互协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配合形成完整复杂的一个综合系统。

•自然综合体、社会经济综合体、历史综合体。

•土地的概念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土地概念辨析•土地与土壤•土地与国土•土地与景观土壤,是指能够产生植物收获的陆地疏松表层。

土壤与土地的区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说明:从相互关系上看,土壤仅仅是土地的一个组成要素,即土地包含土壤。

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当土壤一旦被利用,实际上已经以土地的形式发生作用从本质特征上看,土壤的本质特征是其具有肥力;而土地的本质特征是生产力,关注的是其生产能力(capability)从形态结构上看,土壤是处在地球风化壳的疏松表层,而土地是由地上层的近地面气候(大气圈)、地表层的生物圈和土壤圈以及地下层的地下水和岩石圈组成的立体垂直剖面,土壤只是其地表层的一部分,二者在形态结构上相差甚远。

土地与国土•所谓国土系归某一个国家管辖的地球上的某一部分空间,即受一国主权管辖的区域,广义包括一国的陆地、河流、湖泊、内海、领海和它们的下层、上空,还包括大陆架等。

由此可见,国土不单指土地,而是国家管辖的地理空间,国土是比土地更为广泛的概念土地与景观•景观是基本的自然地理单位,它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可以明显观察得到的一组限区形成的特定的有规律的地域,是由地貌、植被、气候、土壤等多种自然因子以及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各个组成部分有着共同的发展史。

•从自然综合体的角度看,景观与土地的概念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二者最大区别在于:景观只考虑自然地理因素的作用,而极少考虑社会经济因素的的影响。

五、土地的特征与土地分类•自然属性方面的特征–位置固定性–数量有限性–不可替代性–利用的可持续性•经济、社会属性方面的特征–供给的稀缺性–用途的可转化性–可改良性–特殊的商品性–利用的外部性五、土地的特征与土地分类土地分类一级分类: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二级分类:农用地—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渔业用地建设用地—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公用设施用地、公共建筑用地、住宅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利设施用地、特殊用地未利用地—未利用地、其他土地三级分类:●细分表•一门新兴学科,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学科,极具发展潜力土地科学的研究对象•毛泽东同志指出: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矛盾性,对于某一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

(毛泽东:矛盾论)•土地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土地、土地利用、土地管理、土地利用与管理作为生产资料的土地、作为自然经济复合体的土地、人与土地的关系、人地复合系统、土地问题的整体、土地问题和土地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等–较多学者认为研究对象是自然~经济复合体的土地,研究的领域涵盖土地资源、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

–总之,客观上存在著协调人地关系和组织土地利用的必要性,正是这种必要性要求建立一门学科,它不仅记录和记述土地利用地域系统的发展变化过程,更重要的是能够根据社会经挤发展和生态环境的需求,能动地协调人地关系,合理地配置土地资源和组织土地利甩,不断地改善土地利用结构和提高土地利用的综合(社会、生态、经济)效益。

土地科学的性质•综合性•动态性•社会性•区域性•应用性土地科学的学科体系•基础学科–以土地自身为研究对象,以研究土地和土地利用的形成、发育和演变规律为中心内容,把应用学科的理论、原理加以抽象、概括、总结和提炼而形成,如地籍学、土地资源学、土地生态学、土地经济学等•应用学科–以人地系统为研究对象,以协调和控制人地系统为中心内容,为工程技术和实践提供理论概括和方法总结,如土地规划学、土地法学、土地评估学、土地整理等•工程技术学科–以人工土地复合系统为研究对象,以建立合理的人工土地复合系统为中心内容,直接服务于改正土地的社会实践技术,如土地工程学、土地测量学、土地统计学、土地信息系统等七、土地科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土地科学与经济学–人口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土地科学与社会学•土地科学与管理学•土地科学与法学•土地科学与地理学•土地科学与信息科学•土地科学与规划学八、我国土地科学的历史、现状与发展方向•古代土地科学•民国时期土地科学•建国后土地科学•土地科学的发展展望古代土地科学•未形成独立完整的学科•征收赋税而开展的清丈田亩面积、评定土质、确定地权等•明代的“鱼鳞图册”是典型代表,是土地测量与地籍管理学科的发展。

民国时期土地科学•孙中山的平均地权学说,主要是地政研究–孙中山为了推行其土地政策,于1924 年聘请德国的单维康博士作为他的土地政策顾问,并委以草拟广东省并都市土地登记测量及征税条例之任。

–1927 年奠都南京后,全国各省市逐步开展地籍管理,成立地政机关主办土地测量及登记,在三角测量与导线测量的基础上实施户地( 宗地) 测量,全面开展包括地籍、地价、地权和地用四项内容在内的地政业务。

建国后土地科学•建国初期,留苏,引进土地规划学科。

东北农学院、南京农学院、华中农学院、河北农业大学设置了土地规划专业。

•“文革”期间,土地规划专业被搬消,各级土地利用管理机构被撤并,土地勘测设计部门被解散。

•1978年农业部恢复土地利用管理局,1979年土地规划专业在华中农学院恢复招生,l 980年春经国家科协、中国农学会批准决定中国土地学会作为中国农学会的二级学会。

开展土地科学理论与实践研究•1981年后,各类学术会议的召开推动了土地科学的初步建设。

经济学科:土地管理专业;工科:土地规划与利用专业。

•1998年,合并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一级学科为公共管理,50多所高校设有该专业。

至2000年全国已有16所大学获得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

20多年来,我国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的实践,有力地推动了土地科学学科建设。

土地科学蓬勃发展。

九、为什么要学习土地科学•新学科、新领域、新机会•综合性学科,能满足最大多数学生的兴趣•应用性学科,能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土地资源短缺、土地价值凸现,迫切需要土地管理人才–土地规划师–土地估价师–土地信息工程师–土地整理工程师–土地(房地产)投资咨询师(地产精英)–土地测量师–土地登记师十、主要参考文献•1、叶剑平,土地科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吴次芳、叶艳妹等,土地科学导论,中国大地出版社•3、吴次芳、徐保根等,土地生态学,中国大地出版社•4、黄贤金、等,土地经济学,科学出版社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 2007年8月10日发布实施郁闭度指森林中乔木树冠遮蔽地面的程度,它是反映林分密度的指标。

它是以林地树冠垂直投影面积与林地面积之比,以十分数表示,完全覆盖地面为1。

简单的说,郁闭度就是指林冠覆盖面积与地表面积的比例。

森林经过采伐或者遭受火灾毁损以后,达不到疏林地标准,且尚未更新的地面,称为迹地第二讲土地资源主要内容•第一节土地资源的自然构成要素•第二节我国土地资源状况•第三节土地资源学的发展第一节土地资源的自然构成要素•一、土地资源的气候要素•二、土地资源的地学要素•三、土地资源的水文组成要素•四、土地资源的土壤要素•五、土地资源的生物要素土地资源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的气候、地质、地貌、土壤、水文、生物等自然要素组成,同时又时刻受到社会经济条件影响的一个复杂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