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之书》学案《外国小说欣赏》

合集下载

2018-2019学年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八单元 第15课 沙之书 学案

2018-2019学年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八单元 第15课 沙之书 学案

15.沙之书发现你自己荀子说:“大智有所不虑,大巧有所不为。

”每个人都有潜在的特长,而它们通常并不明显甚至隐藏很深,需要你潜心挖掘;相对的,人们身上最容易被人发现的是表面上的劣势、不足,如果你执着于这些表象,没有勇气和信心去发掘自己的优势,那么你只能做些表面功夫。

金庸笔下的大侠郭靖是作者众多作品的主人公中资质最差的,但是他却从来不会因为自己资质差就丧失信心。

他不但能够以勤补拙,还不忘修养品德,因而得到众多武林前辈的倾囊相授。

卡耐基说过一段耐人寻味的话:“发现你自己,你就是你。

记住,地球上没有和你一样的人……在这个世界上,你是一种独特的存在。

你只能以自己的方式歌唱,只能以自己的方式绘画。

你是你的经验、你的环境、你的遗传造就的。

不论好坏,你只能耕耘自己的小园地;不论好坏,你只能在生命的乐章中奏出自己的发音符。

”相关链接一、作者介绍博尔赫斯(1899—1986),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一个有英国血统的律师家庭,是书香门第,从小处在西班牙文和英文的环境中。

在日内瓦上中学,在剑桥读大学。

熟练掌握英、法、德等多国文字,创作颇丰。

1950年获阿根廷国家文学奖,1961年获西班牙的“福门托”奖,1979年获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奖。

作品涵盖多个文学范畴,涉及小说、散文、诗、文学评论、翻译文学。

有短篇小说集《小径分岔的花园》《阿莱夫》《沙之书》《梦之书》等,诗集《布宜诺斯艾利斯激情》《圣马丁札记》《面前的月亮》等,散文集《我希望的尺度》等。

二、写作背景《沙之书》出版于1975年,而1941年,博尔赫斯就曾写过一个名为《巴别图书馆》的短篇。

在那个短篇里,他把宇宙想象为“一个数目不明确的,也许是无限数的六面体回廊所构成”的图书馆。

那个“巴别图书馆”同样是个无限之物,和“沙之书”一样,也是个关于无限的原型。

博尔赫斯曾经说过:“文学即游戏,尽管是一种严肃的游戏。

”《沙之书》这篇小说可以看成是一篇游戏之作,是老年博尔赫斯童心未泯的标志。

人教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沙之书 学案2

人教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沙之书 学案2

《沙之书》学案教学目标:1、领会《沙之书》的内容与题旨。

2、理解"虚构"对于《沙之书》表达的重要性。

3、体会"虚构"对于小说表达的重要性。

4、了解博尔赫斯及其创作教学重难点: "虚构"对于《沙之书》表达的重要性。

问题探究阅读“我本想把那本沙之书放在威克利夫版《圣经》留下的空当里……以后我连图书馆所在的墨西哥街都不想去了”部分,完成1~4题。

1.文中说“我觉得它是一切烦恼的根源”,得到“沙之书”以后,“我”产生了哪些烦恼? 答:【解析】本题是对文章内容掌握的考查。

首先找到回答此问题的主要段落,“我”所产生的烦恼主要集中在选文第三段;其次要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答案要点,注意条理性和全面性。

答案:既担心它被人偷掉,为此失去了为数不多的朋友;还要担心它是伪造的,因此不断地检查、临摹;最终身心疲惫而导致失眠;即便偶尔入睡也要梦见它。

2.“隐藏一片树叶的最好的地点是树林”中的“隐藏”能换成“收藏”吗?答:【解析】此题考查词语在某语句中所起的作用。

回答分两步,先解释词语的含义,然后再结合文章内容进行阐释比较。

答案:不能。

“隐藏”指藏起来不让发现,既指不让别人发现,也指不让自己看到。

而“收藏”指收集珍藏,多指对物的爱惜。

3.“我”为什么要将“沙之书”藏在国立图书馆中?答:【解析】图书馆是藏书的地方,同时要结合文中的一句话来理解,即“隐藏一片树叶的最好的地点是树林”,同时还要考虑藏书后带给“我”的结果。

答案:国立图书馆的藏书浩如烟海,只有把书藏在那里才不至于引起别人的注意,不会被人发现;更重要的是,只有藏在那里,才有可能使自己彻底忘掉它。

4.结合全文思考:小说中的“沙之书”象征了什么?“我”得书、藏书的经历有何深刻的寓意?答:【解析】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

只要联想到“无限”(宇宙、时间、空间、历史、社会等),联想到对“无限”的探究思考、获得与失去即可,关键在于言之成理。

人教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沙之书 学案

人教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沙之书 学案

《沙之书》学案教学目标:1、领会《沙之书》的内容与题旨。

2、理解"虚构"对于《沙之书》表达的重要性。

3、体会"虚构"对于小说表达的重要性。

4、了解博尔赫斯及其创作教学重难点: "虚构"对于《沙之书》表达的重要性。

问题探究1.文中说到“他散发着悲哀的气息,就像我现在一样”中的“悲哀”和“我现在一样”该怎么理解?(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悲哀”一词是说那“卖书者”和“我”后来的遭遇是一样的。

2.文中加点的词“沉默”该如何理解其含义。

(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可以体现出卖书者在听了“我”的话以后内心的犹豫——卖不卖“沙之书”。

3.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到卖书人的神态变化,表明他怎样的心理?(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沙之书”给卖书者的感觉,跟文中出现的给买书者的感觉是一样的,都是惶恐和迷惑。

4.从这段文字我们看到了该小说情节上“实”与“虚”的两面。

请加以分析。

(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实”的一面:对各种版本圣经的介绍、时间介绍、人物心理及表情的描写等;“虚”的一面:“沙之书”无始无终的特点,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

其象征意义不言而喻。

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粗糙.(zāo ) 诋.毁(dǐ) 铁锚.(máo ) 乌烟瘴.气(zhàng ) B.剥啄.(zhuó) 孤僻.(pì) 掩饰.(shì) 目瞪.口呆(dèng ) C.笨拙.(zhuó)磨.损(mó) 荒诞.(dàn ) 记事簿.(báo ) D.咕哝.(nong ) 宝藏.(zàn ɡ) 癖.好(pì) 问心无愧.(kuì) 解析:A 项,“糙”应读“cāo ”;C 项,“拙”应读“zhuō”,“簿”应读“bù”;D 项,“癖”应读“pǐ”。

阳高高中语文《第八单元沙之书》学案2新人教版选修系列《外国小说欣赏》

阳高高中语文《第八单元沙之书》学案2新人教版选修系列《外国小说欣赏》

《沙之书》
作者用一本既没有开始也没有结局,无限可能和无限延续的圣书来象征无限性、复杂性的现实世界,以及这本书对“我”的影响,表明作者(或人类)对世界的迷茫和对未知世界的一种惶恐心理,揭示了现实的神秘、不可知的非理性的本质。

这个现实被偶然性、循环和断裂的原则支配着,这是一个无意义的世界,任何试图接近、理解乃至征服它的努力都是徒劳无益的,人在这个现实中无能为力,变得荒诞,注定是失败者。

①②
1.对于这样一本奇书,“我”为什么会产生一种惶恐的心理?
2.文章一再提及“沙之书”中的不可重复和无始无终,其用意何在?
3.小说主人公“我”对待“沙之书”的态度变化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这一变化过程说明了什么?
4.文章先说沙之书是一件“宝贝”,后又评价它是“诋毁和败坏现实的下流东西”,这
两种说法是否矛盾?该如何理解?
话题:本文中的“沙之书”有着无穷无尽的页码,“我开始对它视若珍宝”,后来它竟成了我的心理负担,我想方设法,总算摆脱掉了它。

这样一部奇怪的书,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有的,作者虚构出这样一件东西,是想表达什么思想呢?
学生甲:故事里的“沙之书”缺少真实性,作者却因为这样一本不切实际的书付出了很大代价,作者借此想告诫人们:不要追求一些虚幻的东西,它只会让你徒增烦恼,毫无收益。

我的观点:。

沙之书导学案

沙之书导学案
高二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沙之书》导学案
主备人:赖志伟审核:高二语文备课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领会《沙之书》的内容与题旨。
2、过程与方法:把握虚构与真实的统一,领会沙之书的寓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博尔赫斯小说中虚构与想象、事实与真实交织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学习重点:小说中真实与虚构的关系。
得到书
钻研之后
2、你认为“沙之书”可能象征什么?(小组讨论畅所欲言)
四、拓展延伸,探讨小说的真实与虚构
作者在小说开头一本正经地说:“如今人们讲述虚构的故事时总是申明它千真万确;不过我的故事一点儿不假。”但是,我们读这篇小说,明显感觉《沙之书》的整个故事是虚构的,却又在虚构中感觉到了真实。你从哪里感觉到了真实?
学习难点:如何理解小说的核心意象“沙之书”。
【课时安排】
1者
2、阅读全文,概括情节: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三、合作探究,探讨核心意象“沙之书”
1、“我”对待“沙之书”的态度变化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请找出有关的词句具体说说。
过程
对待“沙之书”的态度
原文
起初看到书时

2019年高中语文第八单元第15课沙之书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2019年高中语文第八单元第15课沙之书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第15课沙之书[新课入门须知][作者档案]宜诺斯艾利斯后,来到他心中的天堂——图书馆,并终身从事图书馆工作,历任布宜诺斯艾利斯市各公共图书馆的职员和馆长,同时进行文学创作、办杂志、讲学等年出版诗集《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激情》作为诗人登上文坛,崭露头角。

1986年6月14日,20世纪50年代后期,博尔赫斯逐渐陷入家族遗传的深度失明,由于诗歌有韵律、有节奏,便于在失明状态下凭记忆连缀成篇,博尔赫斯开始大量书写格律诗,小说被完全撂在一边,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他才凭借短篇集《布罗迪报告》进入第二次小说写作高峰期。

与第一次小说写作高峰期极为不同的是,在第二次高峰期里,他小说与诗歌同时书写。

虽然这一时期他的短篇小说在主题上依然聚焦于他终生为之着迷的一些“玄学私趣味”:诺斯替、卡巴拉、双重性、无限性、死亡、记忆与时间,但在技艺上却糅合了他在同一时期的诗歌中打磨出来的平实和压缩力,使得这一时期的小说,特别是《沙之书》这本集子,显得更加克制、洗练、不动声色,呈现出来的这种“文体互渗性”是最为明晰的。

[常识积累]1.现代派与后现代派现代派又称先锋派,是西方现当代文学中的重要流派,是许多反对传统文学流派的总称。

现代派文学是在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时期出现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现代派文学最早出现的派别是象征主义,代表作是波德莱的《恶之花》,到20世纪20年代形成高潮。

主要流派有后期象征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小说等。

这段时期出现了一批有世界影响的杰出作家,如卡夫卡、乔伊斯、普鲁斯特·庞德、艾略特、叶芝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现代派文学进入新的蓬勃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的现代派文学,被称为“后现代派”。

具体派别有法国存在主义、荒诞派、新小说派、美国黑色幽默派等,直到今天仍是西方文学的重要流派,在全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现代派文学在思想内容方面具有下列特点:①提倡非理性主义。

②强调表现自我,不重视情节与环境描写。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 第八单元 沙之书教案4 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 第八单元 沙之书教案4 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教材分析】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出自其1975年出版的同名短篇小说集《沙之书》。

写作时,博尔赫斯已经年过七旬并且失
明多年,但是他的短篇小说技艺已经臻于化境。

《沙之书》被公
认为他在晚年迎来的第二次小说创作高峰期的顶尖之作,博尔
赫斯对它的肯定也超过了以往同期作品。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领会《沙之书》内容和主旨。

学生能够理解和把握虚构在小说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演示、启发、讨论、探究
【教学过程】导入:播放博尔赫斯的《我用什么才能留住你》(视频)
一、走进《沙之书》
【问题1】初读小说,概括主要情节
【分析】:本文主要讲了,一个退休的图书馆员从陌生的《圣经》推销员手里买下了一本“沙之书”,沉迷于它的神秘并陷入
了对不可知的恐惧,最终把这本书藏在了图书馆的阴暗角落。

【问题2】:小说开头引了一句 17 世纪英国玄学派诗人乔治·赫伯特的诗“……你的沙制的绳索……”作为题记。

有什
么作用?
【分析】:在诗中,“沙制的绳索”用来比喻“你”以往信以为真但后来发现纯属虚幻的东西。

这个比喻颇具玄学特色:以悖论式构词把抽象的思辨注入一个日常的、可感的喻体中。

用这句诗作为题记有两个非常巧妙的作用:一是暗示了小
【板书设计】。

《外国小说欣赏》第八单元 《沙之书》 安乡一中 龚德国

《外国小说欣赏》第八单元   《沙之书》    安乡一中  龚德国
()
乌烟瘴气:比喻空气污浊,秩序混乱或社会黑暗,风气不正。
×。该句是指有的领导做的可鄙可憎的事,应该用“乌七八糟”。“乌烟瘴气”是用来形容不好的社会风气的。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这位姑娘天生就眼睛深凹,鼻梁挺直,头发卷曲,身材苗条,好似芝兰玉树,在黄皮肤黑眼睛的国度里,很容易被人认出。
解析:A项,芝兰玉树:芝兰,香草;玉树,用玉做的树。比喻高尚人子弟,后亦用作对优秀子弟的美称。该成语不用于形容人的外在形态。B项,闻过则喜:过,过失;则,就。听到别人批评自己的缺点或错误,表示欢迎和高兴。指虚心接受意见。C项,上下其手:比喻玩弄手法,串通作弊,含贬义。此处用于反扒队员,属于感情色彩不当。D项,从一而终:丈夫死了不再嫁人,这是旧时束缚妇女的封建礼教。使用对象错误。
答案:C
3.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的正误,在括号中打上“√”或“×”。
(1)阿斯顿维拉即将宣布签下莱斯科特,维拉毫不掩饰他们签下这名后卫的愿望。()
掩饰·掩盖
同:都是动词,含有“盖住,使不显露”的意思。
异:“掩饰”是指用手法来掩盖(缺点、错误、情绪等),多数用在人的思想情感上,具有伪装的意思;“掩盖”是指遮盖、隐藏、隐瞒事实,多用在事物上,将事物原封不动地隐藏起来,不让人知道。
内心担忧:担心烧起来也无休无止,使整个地球乌烟瘴气。
3.小说哪几处情节设计最为巧妙?情节有何特色?
【明确】(1)有两处情节设计最为巧妙:①“沙之书”奇妙特性的逐渐显现;②“我”最终将“沙之书”藏在了图书馆。
(2)小说情节设计总体上表现出以下特点:
四.课堂练习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作品文体干净利落,文字精炼,构思奇特,结构精巧,小说情节常在东方异国情调的背景中展开,荒诞离奇且充满幻想,带有浓重的神秘色彩。

人教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15课《沙之书》教案3

人教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15课《沙之书》教案3

《沙之书》教案一.导入1.讲故事:从前有座山,……这是一个有关什么的故事?这是一个无限的故事。

在某种条件下,一个故事可以无限的生长着。

今天我们接就请阿根廷文学巨匠博尔赫斯给我们讲一个沙之书的故事。

二.初读感受。

同学们,读了博尔赫斯的《沙之书》这篇小说后,你们最突出的感觉和印象是什么?有不疑惑的地方吗?我们来交流交流。

交流预设:生1:读不懂,很荒诞的。

好像很神秘。

让人无法琢磨。

感受。

荒诞神秘。

写什么?写了一本无限的书。

为什么写,写这本书的意义不知道。

对吗?生2:就像这篇小说的题目《沙之书》,像沙一样,无始无终,没有开始也没有结尾。

这位同学注意到了小说的形式。

……三个问题:写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

三.深入文本。

1.这是怎样的一本书?结合课文句子来谈谈。

交流预设:1.异乎寻常的重量使我吃惊轻飘飘不好吗?为什么重?无限的书,当然重了。

2.里面的文字是我不认识的。

书页磨损得很旧,印刷粗糙,像《圣经》一样,每页两栏。

版面分段,排得很挤。

每页上角有阿拉伯数字。

页码的排列引起了我注意,比如说,逢双的一页印的是40,514,接下去却是999。

奇怪的书。

3.神秘“看来是19世纪的书,”我说。

“不知道。

我始终不清楚,”他回答说。

不知道时间的书。

“是不是《圣经》的某种印度斯坦文字的版本?”“不是的,”他答道。

不知道用何种字体4.无限的书无始无终沙之书”,因为那本书像沙一样,无始无终。

”……引导学生品味下面关键句话:语句1:我本想把那本沙之书放在威克利夫版《圣经》留下的空档里,但最终还是把它藏在一套不全的《一千零一夜》后面。

为什么要藏在一套不全《一千零一夜》。

古老。

神秘一千零一夜故事简介阿拉伯有一个国王总是每天娶一个女子,第二天又杀了她。

民间宰相之女为了阻止拯救无辜的女子,自愿嫁给国王,每夜讲故事,引起国王兴趣,免遭杀戮。

日复一日,桑鲁卓的故事无穷无尽,一个比一个精彩,一直讲到第一千零一夜,终于感动了国王。

他说:“凭安拉的名义起誓,我决心不杀你了,你的故事让我感动。

国外小说沙之书教案

国外小说沙之书教案

沙之书教案【能力和方法目标】《沙之书》是一本现实中不存在的书,代表的是某种神秘之物、“无限之物”,我们要正确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沙之书》所表现的是人类面对无限之物时心灵的真实深度。

通过对本篇小说情节的构思的赏析,体会博尔赫斯小说荒诞离奇且充满幻想,带有浓重神秘色彩的艺术特色。

结合本单元话题的知识,仔细体会“虚构”对小说表达的重要性。

【情感目标】理解小说主旨的多义性,能以积极健康的心态看待“无限”,超越现实的障碍。

【教学重难点】“虚构”对于《沙之书》表达的重要性。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迷宫的制造者(迷宫似的叙述)一个晚年双目失明的老人一个与母亲相依为命的老人影响了中国八九十年代众多的知名作家二、作家作品博尔赫斯(1899~1986)阿根廷诗人、小说家兼翻译家。

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一个有英国血统的律师家庭。

1950年至1953年间任阿根廷作家协会主席。

1955年任国立图书馆馆长、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哲学文学系教授。

1950年获阿根廷国家文学奖,1961年获西班牙的福门托奖,1979年获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奖。

诗歌、散文和短篇小说是博尔赫斯三大创作成果,而且各有千秋,相互辉映。

有一种很生动的说法是:“他的散文读起来像小说;他的小说是诗;他的诗歌又往往使人觉得像散文。

沟通三者的桥梁是他的思想。

”他是与帕斯、聂鲁达齐名的拉美三大诗人之一,他的诗歌语言质朴,风格纯净,意境悠远。

他的散文大多非常短小,但构思新颖,结构巧妙,法国作家安德烈•莫洛亚评价说:“博尔赫斯是一位只写小文章的大作家。

小文章而成大气候,在于其智慧的光芒、设想的丰富和文笔的简洁——像数学一样简洁的文笔。

”读书是博尔赫斯生活中一项具有压倒性优势的活动,而且对于他的写作意义重大。

他曾说:“我是一个作家,但更是一个好读者。

”他的最初和主要的知识来源可能是他父亲的藏书室,到了开始真正作家生涯时,他已经是一个学贯东西、富有真知灼见的青年学者了。

高中语文第八单元沙之书教案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高中语文第八单元沙之书教案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沙之书【学习目标】1、了解博尔赫斯及其作品。

2、了解小说中真实与虚构的关系。

3、理解小说的核心意象“沙之书”。

4、把握小说题旨,能以积极健康的态度看待“无限”。

【文学常识】一、走近博尔赫斯——迷宫的制造者在20世纪60年代,拉丁美洲的文学出现了兴盛的局面,涌现出了像胡安、博尔赫斯、马尔克斯等一大批文学大家。

这个时期也因此被称为是“拉丁美洲文学大爆炸”时期。

博尔赫斯(1899~1986)阿根廷诗人、小说家兼翻译家,被称为是“影响欧美文学的第一位拉丁美洲作家”。

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一个有英国血统的律师家庭。

在日内瓦上中学,在剑桥读大学。

掌握英、法、德等多国文字。

中学时代开始写诗。

1919年赴西班牙,与极端主义派及先锋派作家过从甚密,同编文学期刊。

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1935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从此奠定了在阿根廷文坛上的地位。

1950年至1953年间任阿根廷作家协会主席。

1955年任国立图书馆馆长、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哲学文学系教授。

1950年获阿根廷国家文学奖,1961年获西班牙的福门托奖,1979年获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奖。

博尔赫斯是一位只写小文章的大作家,他一生都没写过长篇小说,可以说是一个“以小文章而成大气候”的作家。

博尔赫斯对自己的评价:“我是一个作家,但更是一个好读者”。

读书在博尔赫斯的一生中是具有压倒性优势的活动。

博尔赫斯的一生几乎都是以书为伴的。

他从小沉浸在父亲巨大的藏书室中,工作后又担任图书管理员、图书馆馆长。

1955年被任命为国家图书馆时他的双目几近失明,但博尔赫斯仍以口授的方式继续写作,成就惊人。

博尔赫斯是幻想文学的先驱,是一个“玄想型”的作家。

他的作品常在东方异国情调的背景中展开,荒诞离奇且充满幻想,带有浓重的神秘色彩。

重要作品有诗集《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激情》《面前的月亮》《圣马丁牌练习簿》《阴影颂》《老虎的金黄》《深沉的玫瑰》,短篇小说集《恶棍列传》《小径分岔的花园》《阿莱夫》《死亡与罗盘》《布罗迫埃的报告》等。

《沙之书》教学设计与反思

《沙之书》教学设计与反思

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沙之书》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中的真实与虚构。

2.掌握虚构对小说表达的重要性。

3.领悟《沙之书》的内容与主旨。

教学重难点:
1.掌握虚构对小说表达的重要性。

2.领悟《沙之书》的内容与主旨。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有这样一位作家,他一辈子都生活在图书馆中,与书为伴,嗜书如命,他曾说“如果有天堂,我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晚年的时候,他近乎双目失明,仍以口授的方式继续写作,成就惊人,他一辈子只写小文章,却是
一位大作家,他就是阿根廷著名的短篇小说家博尔赫斯。

1886年6月14日,博尔赫斯走了,有人说,如果你不知道从何读起,那就从《沙之书》开始吧!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博尔赫斯的《沙之书》!
二、学习目标
1.了解小说中的真实与虚构。

2.掌握虚构对小说表达的重要性。

3.领悟《沙之书》的内容与主旨。

三、“沙之书”的真实与虚构
1.课前,同学们已经进行了预习,请同学们告诉我,“沙之书”是一本什么样的书?请同学们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2.那在这些对“沙之书”的描写中,哪些地方跟我们平时见到的书是一样的?哪些地方是不一样的?请同学们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我请两位同学来写一下。

不一样的写在左侧,一样的写在右侧。

明确:相同的地方是真实的,而不同的地方是作者博尔赫斯虚构出来的。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八沙之书教学设计外国小说欣赏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八沙之书教学设计外国小说欣赏

语文:《沙之书》教学设计(人教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学目标】:1、领会《沙之书》的内容与题旨。

2、理解“虚构”对于《沙之书》表达的重要性。

3、体会“虚构”对于小说表达的重要性。

4、了解博尔赫斯及其创作【教学重难点】“虚构”对于《沙之书》表达的重要性。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我们今天来讨论小说创作的“真”“假”的问题。

看作品《黄纱巾》学生讨论真:客观现实——事实假:主观现实——虚构(谎言)虚构(谎言):不是道德意义上上的,是指艺术的编织与编造——在已有的现实世界之外还创造了一个不存在(精神)的世界。

——艺术的真实2、小说:英语,fiction(虚构、想象、杜撰) ,novel(新颖的、奇妙的)中国:正事为史,野史称小说。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夫揭竿累,趣灌渎,守鲵鲋,其于得大鱼难矣;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

”“县”乃古“悬”字,高也;“令”,美也,“干”,追求。

是说举着细小的钓竿钓绳,奔走于灌溉用的沟渠之间,只能钓到泥鳅之类的小鱼,而想获得大鱼可就难了。

靠修饰琐屑的言论以求高名美誉,那和玄妙的大道相比,可就差得远了。

春秋战国时,学派林立,百家争鸣,许多学人策士为说服王侯接受其思想学说,往往设譬取喻,征引史事,巧借神话,多用寓言,以便修饰言说以增强文章效果。

庄子认为此皆微不足道,故谓之“小说”,即“琐屑之言,非道术所在”“浅识小道”,也就是琐屑浅薄的言论与小道理之意。

正是小说之为小说的本来含义。

)小说定义:“小说是用散文写成的某种长度的虚构故事。

”虚构是小说的灵魂。

二、感知1、研读《沙之书》,这究竟是一部怎样的书?(找出显示书的奇特的地方。

)异乎寻常的重量页码的排列引起了我注意,比如说,逢双的一页印的是40,514,接下去却是999。

我翻过那一页,背面的页码有八位数。

(页码编排无序)尽管一页页的翻阅,铁锚图案却再也找不到了。

封面和手之间总是有好几页。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 第八单元 沙之书教案3 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 第八单元 沙之书教案3 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明确:虚构=说谎
3、尽管作家描述的这本书很荒诞,但有没有给你们感觉像真的一样存在?又是从哪里感觉到?
明确:虚构,不是随便的虚构,归根到底,小说是一种想象的艺术,它由想象所呈现出的那个世界是一个相对独立于现实的虚构世界,但这个世界里同样隐含真实,尽管它无法与现实生活一一对应。
1、学生概括或用自己的话描述读到的“沙之书”是一本怎样的书。
预设:如面对“无穷未知的宇宙、变化无常的命运、浩瀚无穷的知识、人的欲望”的矛盾心理等等,言之有理。
活学活用(作业)
《变形记》中卡夫卡写变成甲虫的主人公,实则想表达什么?
学生课下阅读《变形记》,完成作业。
举一反三,加深对小说家为什么要“说谎”的认识?
板书设计
沙之书
教学目标
1.学习小说虚构中的“真实”。
2.通过分析作者对“沙之书”的情感变化过程,弄清小说虚构“沙之书”所表达的深层含意。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析作者对“沙之书”心理的变化过程。
难点:弄清“沙之书”所表达的深层含意。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5分钟)
冷漠—好奇—渴望—爱惜—厌恶—舍弃
虚构——真实(事实)
④“我”对“沙之书”的心理变化
1、概括“沙之书”的特点有利于快速进入本课的学习。
2、目的训练学生对文本的细读能力,明确小说的虚构意义。
3、学习小说虚构中的“真实”,感受小说——一种想象的艺术。
深入探究:
“沙之书”的深层意蕴
1、合作分析“我”对“沙之书”的情感变化过程,思考:作者写“我”的情感为何出现这样的波折,想表达什么?
1、询问预习情况。
1、学生分享预习感受。(对“沙之书”地印象)

山西省阳高县高中语文《第八单元 沙之书》学案3(无答案)新人教版选修系列《外国小说欣赏》

山西省阳高县高中语文《第八单元 沙之书》学案3(无答案)新人教版选修系列《外国小说欣赏》

《沙之书》1.写作特色虚实结合“三法”《沙之书》虚构了一本不可能存在的奇书,但故事中两人的对话真切可感,爱书、换书的情节也合乎情理,故事的寓意是深刻而严肃的。

小说家的任务正是要通过虚构带出小说真实的主题,为主题的出现提供合理存在的依据。

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虚实结合。

那么,有哪些具体实用的技法,可以帮助我们将虚实结合的手法运用到我们自己的作文中呢?(1)添枝加叶法。

真实的事件本身往往简单、平淡,需要展开想象,补充细节,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使事情具体、曲折、生动。

首先,要根据已有材料,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去填补“空白”之处。

其次,要精心选择典型细节表现人物,准确捕捉事物特征写景状物。

第三,添枝加叶应该是在原材料的主干上丰富细节、展现形象,切忌离开材料节外生枝地喧宾夺主,从而导致偏题、离题。

(2)偷梁换柱法。

将真人真事加以改造更换,使之更有利于突出人物性格、表达主题,更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

(3)夸张感受法。

通过观察者的心理作用,来感受外界的形象特点,或夸大,或缩小,或褒赞,或贬损,读后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2.迁移应用请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一段文字。

要求语意连贯,表达清晰,思路顺畅。

不少于200字。

小径分岔的花园(节选)博尔赫斯月台上有一盏灯照明,但是小孩们的脸在阴影中。

有一个小孩问我:您是不是要去斯蒂芬·艾伯特博士家?另一个小孩也不等我回答,说道:他家离这儿很远,不过您走左边那条路,每逢交叉路口就往左拐,不会找不到的。

我给了他们一枚钱币(我身上最后的一枚),下了几级石阶,走上那条僻静的路。

路缓缓下坡。

这是一条泥土路,两旁都是树,枝丫在上空相接,低而圆的月亮仿佛在陪伴我走。

有一阵子我想理查德·马登用某种办法已经了解到我铤而走险的计划。

但我立即又明白那是不可能的。

小孩叫我老是往左拐,使我想起那就是找到某些迷宫的中心院子的惯常做法。

我对迷宫有所了解:我不愧是崔彭的曾孙。

崔彭是云南总督,他辞去了高官厚禄,一心想写一部比《红楼梦》人物更多的小说,建造一个谁都走不出来的迷宫。

北京市高中语文沙之书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北京市高中语文沙之书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沙之书
学习内容
一、作者简介
二、初读体验
三、再读“沙之书”
四、取得“沙之书”之前,“我”的态度转变
五、拥有“沙之书”以后,“我”的得与失
六、探讨主题
七、真实的谎话
一、作者简介
博尔赫斯(1899~1986)是杰出的短篇小说家和诗人,为阿根廷文学博得了世界级声誉,是“拉美文学爆炸”的代表性作家之一。

代表作:
短篇小说集
诗歌散文集《影子的颂歌》等。

二、初读体验
“沙之书”没有第一页和最后一页是怎么回事?
“沙之书”怎么可能“像沙一样,无始无终”呢?
“沙之书”为何会每次掀开内容都不同,那些插画跑哪去了?“我”为何对“沙之书”突然改变了态度?
作者为何没有在小说结尾揭晓所有谜底?
作者写“沙之书”的故事,想告知读者什么?
三、再读“沙之书”
别离从哪几个角度描述了这本《沙之书》?
从外表看:
从里面看:
从“我”的评价看:
四、取得“沙之书”之前,“我”的态度转变
请同窗们回到小说开头,结合具体细节,说说推销员卖书采取了哪些方式,“我”对“沙之书”的态度又发生了哪些转变?
五、“我”拥有“沙之书”以后的得与失
1.取得沙之书后,“我”的心情发生了哪些转变?
2.那么,在取得沙之书后,“我”失去了什么呢?
3.按照全文,说说为何“我领悟到那本书是个恐怖的怪物”?4.“我”选择了如何的方式远离“沙之书”,为何?
六、本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沙之书》学案《外国小说欣赏》
1、理解“事实”和“真实”的区别
2、理解“虚构”对于《沙之书》表达的重要性。

水平方法:
1、培养学生虚构故事的水平
2、领会《沙之书》的内容与题旨。

情感意志:情感认知---想象力比知识更主要
重点:理解“事实”和“真实”的区别,“虚构”在写作中的作用
难点:1、培养学生合情合理的编撰故事的水平
2、“虚构”对于《沙之书》表达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家作品:
一个晚年双目失明的老人,一个与母亲相依为命的老人,影响了中国八九十年代众多的知名作家:博尔赫斯(1899~1986)阿根廷诗人、小说家兼翻译家。

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一个有英国血统的律师家庭。

1950年至1953年间任阿根廷作家协会主席。

1955年任国立图书馆馆长、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哲学文学系教授。

1950年获阿根廷国家文学奖,1961年获西班牙的福门托奖,1979年获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奖。

诗歌、散文和短篇小说是博尔赫斯三大创作成果,而且各有千秋,相互辉映。

有一种很生动的说法是:“他的散文读起来像小说;他的小说是诗;他的诗歌又往往使人觉得像散文。

沟通三者的桥梁是他的思想。

”他是与帕斯、聂鲁达齐名的拉美三大诗人之一,他的诗歌语言质朴,风格纯净,意境悠远。

他的散文大多非常短小,但构思新颖,结构巧妙,法国作家安德烈•莫洛亚评价说:“博尔赫斯是一位只写小文章的大作家。

小文章而成大气候,在于其智慧的光芒、设想的丰富和文笔的简洁——像数学一样简洁的文笔。


读书是博尔赫斯生活中一项具有压倒性优势的活动,而且对于他的写作意义重大。

他曾说:“我是一个作家,但更是一个好读者。

”他的最初和主要的知识来源可能是他父亲的藏书室,到了开始真正作家生涯时,他已经是一个学贯东西、富有真知灼见的青年学者了。

晚年双目失明,他不无苦涩地写了一首诗向上帝致敬:“他以如此妙的讽刺/同时给了我书籍和失明……”但他仍以口授的方式继续创作,成就惊人。

他的婚姻生活并不如意。

他长期独身,由母亲照料生活,直至68岁才与孀居的阿斯泰特•米连结婚,3年后即离异。

母亲辞世后,他终于认定追随他多年的日裔女秘书玛丽亚•儿玉为终身伴侣。

他们1986年在日内瓦结婚。

同年,一代文学大师博尔赫斯在日内瓦逝世。

成名作:《小径分岔的花园》(短篇小说)。

小说特色:叙述干净利落,文字精炼,构思奇特,结构精巧,小说情节常在东方异国情调的背景中展开,荒诞离奇且充满幻想,带有浓重的神秘色彩。

二、整体感知情节:
1、你能用简短的语句列出一张情节结构表吗?
一个退休的图书馆员从陌生的《圣经》推销员手里买下了一本“沙之书”,沉迷于它的神秘并陷入了对不可知的恐惧,最终把这本书藏在了图书馆的阴暗角落。

开端:陌生人上门推销《圣经》
发展:奇妙的“沙之书”
发展:我设法得到了“沙之书”
高潮:“沙之书”使我烦恼不堪
结局:我把“沙之书”藏进了图书馆
2、你认为小说哪几处情节设计最为巧妙?
小说最出人意料的情节有两处:一是“沙之书”奇妙特性的逐渐显现;一是“我”将“沙之书”藏在了图书馆。

在“沙之书”出现之前,我们根本想不到会有这样一本奇书,而当我们读到“我”买下这本书时,也根本想不到它的最终归宿竟然是图书馆。

3、小说的情节有何特色?
情节荒诞离奇得近乎一个个迷宫,情节的发展悬念丛生,引人入胜,结尾奇峰突起,出人意料之外。

三、问题探究:
1.“沙之书”有哪些奇妙的特性?
无始无终,无穷无尽(像沙一样,变幻不定,无始无终,无穷无尽,持续“生长”)。

2.这篇小说的真实性在哪里?
我的心理改变:好奇----喜欢-----研究-----诡异-----恐惧-----放弃
这个过程与人类的探索有怎样的关系呢?我们弄清了就知道小说的真实性在哪里了。

起初好奇,然后设法得到,接着是钻研,但发现对它了解越多,不了解的部分也更多,于是意识到自己的渺小无奈,紧接着迷失于无法自拔的敬畏,随之而来的是恐惧,最终选择逃避、放弃,让沙之书淹没在图书馆的书海之中。

这个变化过程既形象地说明沙之书的奇妙而神秘的特性,又表现了“我”乃至人类在无限强大的异己之物前不胜渺小、恐惧的心理。

3.你认为“沙之书”可能象征什么?
无限之物:如无止境的欲望,无穷大的世界,琐碎繁杂的生活、强大的异己力量、神秘的未知世界、不知其数的金钱、无法挽留的时间、变化无常的命运、浩瀚无穷的知识、让人身心俱疲的爱情等等。

4.小说开篇为什么要来一串几何学概念?
既极力让读者以为“我”的小说是真实可信的,又为下文“沙之书”的奇妙特性作暗示与铺垫。

5.小说前半部分为什么要介绍那么多的《圣经》版本?
既极力让读者以为小说的故事是真实可信的,又为
下文“我”用《圣经》来换取“沙之书”作了伏笔。

6.“隐藏一片树叶的最好的地点是树林”一句的内在的哲理是什么?你能仿造一句吗?
内在的哲理:无限之物是由无数个有限之物组成,每一个有限的个体因为无限的同类数量而得以永存,也因为无限的同类而容易被忽略。

仿造示例:①隐藏一粒沙子最好的地点是沙漠;②保留一颗水珠最好的办法是放入大海;
③隐藏一个人最好的地点是人群。

四、变虚为实的小说主题
今天我们探究一下《沙之书》,它的真实在哪里,小说是怎样虚构的,从哪些叙述文字中能够看出是虚构的。

但我们却不感到虚假,在内心却有一种真实的感受-----人类的探求过程。

小说通过虚构,使用象征,使无穷无尽这个概念形象的体现出来,并将人们面对无限的那些无所适从的心理真实地从小说中凸现出来,当人物和情节变得无足轻重时,剩下的便是“无限”和人类面对着“无限”时无所适从的真实,深刻地揭示了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