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鲁迅学写作

我跟鲁迅学写作
我跟鲁迅学写作

我跟鲁迅学写作

——写给小烊的一封信

亲爱的小烊:

你好!最近我和你一起阅读鲁迅的《朝花夕拾》,读后我有很多感悟,我想以写信的这种特殊的方式,和你谈谈阅读后的心得体会。在读这篇文章之后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怎么样学会写人,所以我想把我的收获和你分享。

1、把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如描写百草园的景致,绘声绘色,令人神往。

观察生活中的小细节,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如在《无常》中,从无常也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实中,作者既写出了无常富于人情味的特点,又巧妙地讽刺了生活中那些虚伪的知识分子。

2、作者在写作散文中常用对比手法。如《五猖会》通过我前后心境的对比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反感和批判;《狗猫鼠》作者对小隐鼠的爱和对猫的强烈憎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人物的形象描写,一般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人物的外貌,就是人物的外形特征,包括容貌、衣着、姿态、神情等,外貌描写首先必须从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出发,要求抓住人物的本质特征,有选择、有重点地描写。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时,要注意把心理活动产生的原因叙述清楚,还要注意与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结合起来。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写好了,人物的形象就突出、鲜明。

4、细节描写就是对能充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表情等细小环节作具体、细致的描写。

我想你看完我写给你的信,你也有和我一样心得体会,最后,希望我的建议和一些方法能让你在写作方面会有一些进步。

此致

敬礼

你的同学:小黄

2017年5月26日(作者:秭归磨坪中学701班黄健婷指导老师:谭本英)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读书杂谈》(鲁迅)阅读练习及答案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 读书杂谈 鲁迅 ①说到读书,至少就有两种:一是职业的读书,一是嗜好的读书。 ②所谓职业的读书,譬如学生因为升学,教员因为要讲功课,不翻翻书,就 有些危险的这样的读书,和木匠的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并没有什么分别,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读书的人们的最大部分,大概是勉勉强强的,带着苦痛的为职业的读书。 ③嗜好的读书,那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的。我想,凡嗜 好的读书,性够手不释卷的原因也就是这样.他在每一页每一页里,都得着深厚的趣味。自然,也可以扩大精神,增扣智识。嗜好的读书,就如游公园似的,随 随便便去,所以不吃力,因为不吃力,所以会觉得有趣。如果一本书拿到手,就 满心想道,“我在读书了!”“我在用功了!”那就容易疲劳,因而减掉兴味, 或者变成苦事了。 ④因为出版物大多,读者不胜其纷纭,便渴望批评,批评家也便应运而起。 批评这东西,对于和这批评家趣旨相近的读者,是有用的。但中国似乎应该暂作别论。往往有人误以为批评家对于创作是操生杀之权,占文坛的最高位,就忽而变成批评家。但是怕自己的立论不周密,使主张主观,有时怕自己的观察别人不看重,又主张客观;有时说自己的文章中全是同情,有时将校对者骂得一文不值。凡中国的批评文字,我总是越看越胡涂,如果当真,就要无路可走。印度有一个 比喻:一个老翁和一个孩子用一匹驴子驮着货物去卖,货卖了,孩子骑驴回来, 老翁跟着走.但路人责备他不晓事,叫老年人徒步。他们便换了一个地位,而旁 人又说老人忍心;老人忙将孩子抱到鞍上,看见的人却说他们残酷;于是都下来走,不久,又有人笑他们是呆子,空着现成的驴子却不骑。于是老人对孩子叹息道,我们只剩了一个办法了,就是两人抬着驴予走。无论读,无论做,倘若旁征 博访,结果是往往会弄到抬驴子走的。 ⑤我并非要大家不看批评,不过,看了之后,仍要看看本书,自己思索,自 己做主.看别的书也一样,仍要自己思索,自己观察。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 即使自己觉得有趣,而那趣味其实已在逐渐硬化,逐渐死去了。

谈鲁迅的医学_初二作文

谈鲁迅的医学 读完鲁迅的《朝花夕拾》,查阅了相关资料,我对鲁迅对医学的 看发有了一些了解。 鲁迅十四岁至十六岁时,他的父亲患病,他也从此跨上了艰辛的世途。鲁迅父亲周伯宜,他并不严厉,从来不打小孩。所以父亲在鲁迅心中也占据了很大的地位,但凡是在文章中提到病,就一定会提到父亲的肺病。 在《父亲的病》中,名医陈莲河说过这样两句话“我有一种丹,点在舌上,我想一定可以见效。因为舌乃心之灵苗……。价钱也并不贵,只要两块钱一盒……。”和,“我想,可以请人看一看,可有什么冤愆(qiān)……。医能医病,不能医命,对不对?自然,这也许是 前世的事……。”中处处体现当时的中医充满着封建迷信的思想。真 是庸医弄人,从这中不科学的说法和鲁迅绘声绘色的描写中,清晰地看出鲁迅从小就不信任中医。 然而后人根据鲁迅的文章得出以下结论:周伯宜生病时是甲午的冬季,于1893年冬―病不起1895年秋冬病势日加严重,直至1896 年10月12日去世,终年三十七岁,他到底死于什么病?根据现代医 学分析主要死于肝硬化、俗称膨胀病,中医称单腹胀。 鲁迅成年之后学的是医学,他自然明白父亲的病到底如何。而且父亲在一个孩子的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鲁迅自小失去父亲,按他所了解,这与中医的治疗办法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也许就是他对中医误解与憎恨的来源。

鲁迅的弟弟成年后也得过与他们父亲同样的病,用西医的方法治疗很快就好了。这也进一步使鲁迅产生对西医的憎恶之情。 在鲁迅青年时期的时代社会不安定,传统文化实际上属于低谷时期(包括中医),当时多数学者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并没有深入的认识,又受到外国西洋文化的冲击。那个时期受到西洋文化冲击的还有日本,但日本采取的是以传统文化为本,西洋文化为用的政策,我国发展成了放弃传统文化,采取外来文化。这更近一步促使青年鲁迅离开祖国,远渡重洋到日本那个当时既具有中华传统文化,也在西医方面有一定成就的国家。 但鲁迅先生接受新思想,新知识是很快的,再加上他对中医的不满他与1902年1月远赴日本并在仙台医学院学习医学。在日本留学 期间,他接受新观念,掌握先进的西医学知识。 在《藤野先生》一文中,藤野先生曾说过:“我因为听说中国人 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这体现出他对西医的认识和兴趣。藤野先生对他的关 心也使他对西医更加热爱。 他在《藤野先生》中有写到:有一天,本级的学生会干事到我寓里来了,要借我的讲义看。我检出来交给他们,却只翻检了一通,并没有带走。但他们一走,邮差就送到一封很厚的信,拆开看时,第一句是: “你改悔罢!” 可以看出鲁迅学习很好,成绩是很高的,”一直遭到一些心胸狭

《鲁迅全集》读后感-最新范文

《鲁迅全集》读后感 篇一:读鲁迅全集有感 读《鲁迅全集》有感 读书是孤单的,它不同于看电影,可以几个人一同分享,共同嬉笑;读书又是幸福的,他会让一个深邃而久远的声音穿越空间和空间的限制来与你交流,讲述他的感情,讲述他的故事,也许它为许多人讲过,但此时他此刻只为你一人讲述,今天为我讲述的是鲁迅先生。 提起他的鲁迅全集不得不先了解一下他的生平。他一生都在为中国的独立富强而奋斗,一尺为出发点不断调整自己的人生目标。1920年春,他到了日本学习。他先在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同时赴会馆,跑书店,往集会,听讲演,积极参加推翻清朝政府黑暗统治的活动。1903年他依然剪去了象 征清朝政府统治的辫子,拍了一张照片,并在后面题诗云:灵台无计逃仙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这首诗表现了鲁迅炙热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以身许国, 以身报国的宏伟志向。这样的豪迈,这样的情怀值得我们每一个青年人学习,爱国永远是内心的呼唤,爱国不需要理由,不爱国才学要理由。 1094年8月鲁迅结束了日语的学习,转入医学,救治, 像他父亲似的被误治的病人的痛苦战士还可以去当军医。可是课上一次幻灯片的播放有一次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这也是在那颗爱国心

的驱使下,他得出结论:凡是与弱的国民, 即使体格多么健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看客和示众的材料,。于是她毅然决然的弃医从文,用笔做武器来警醒麻木的国民,。 在他的这次经历后,我们就可以看到在鲁迅的笔下有着众多的看客:《阿Q正传》中的阿Q叫喊着杀头好看,《药》用革命者的血来治痨病的华家,《复仇》中的庸众看着神之子耶稣被钉死,却麻木的唾弃他;《示众》中的看客。鲁迅怀着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心态,却又包含唤醒民众的热情,这也深深的体现了他爱祖国爱人民的本质,并不是真正的厌恶,如同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都是为了揭露国民的劣根性,以引起疗救者的注意,进而彻底改造国民性,进而改造中国的社会。 1909年夏回国,便开始了以黑暗势力长期的韧性25年间发表了《呐喊》《彷徨》。在这两部作品中反封建的意识尤为突出,在《狂人日记》中借人之口,说出了这个世界是吃人的世界,整个历史也是吃人的历史,将来时容不得有人吃人的,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农民问题也是鲁迅十分关心的问题,所以他写了《阿Q正传》将农民的劣根性也可说是全民的劣根性给予阿Q一人身上,批判他的精神胜利法。因为有了此法,人民便屈于被奴役的命运不知反抗,又怎样会有新的生活新的社会呢!同时也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知识分子的命运也时时牵动鲁迅的心,,尤中的知识分子有几类,一种是受封建毒害却仍不觉悟的如孔乙己,《白光》中的陈士成:还有封建的卫道士,如高老夫子,《肥皂》中的四铭,还有在革命中迷失或求

鲁迅先生五句话教我们写作

鲁迅先生五句话教我们写作 惠军明 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近代中国文化界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鲁迅先生一生著述丰富,留下近千万字的各类作品,在他浩如烟海的作品中,有关写作的精妙论述不在少数。下面摘选的关于写作的五句话,仅仅是先生论述的沧海一粟而已。让我们走近这些雪爪鸿泥,从文学大师的宝贵心得中汲取营养,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1.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 鲁迅先生的话通俗易懂,他其实在谈积累的重要。写作是一个长期观察酝酿沉淀的过程,厚积方能薄发。“不及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通过积累,在借鉴他人中完善自己,在经验总结中充实自己,在理性认识中丰富自己。不断积淀生活和情感,在写作时才有可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初学写作者往往热情很高,勤于动笔,但思想艺术方面还不够成熟,因此草率写成的作品往往是粗俗的失败之作。写作需要三思而后行,积累与观察是一个必经的阶段,急功近利难成大器。仔细品味涵咏先生的心得,觉得语气中肯,切中要害,见解精辟,很有道理。 2.不生造除自己外,谁也不懂的形容词之类。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一篇文章的好坏,语言表达十分重要。在写作过程中,对语言的揣摩、学习、提高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初学

写作者都十分注重语言表达,但却常常走入卖弄文字的误区。有些文章为追求语句的华丽,不合适的堆砌词语,甚至自造词语。其结果南辕北辙,文章极为晦涩难懂,使阅读者望而止步。现如今在很多新潮文章,网络语言盛行;很多自由体诗歌,朦胧语句迭出,这些东西都远离了为文的正道,降低了读者的审美趣味。鲁迅先生反对生造词语,提倡朴实自然的文风,讲求明白如话的语言,这些都是真知灼见。3.因为真实,所以也有力。 好文章都是真情实感的产物,虚假撒谎难以感动别人,鲁迅先生认为文章因真实而生动有力。选材真,情感真,语言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作文,才是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否则,就犹如剪彩为花,刻纸为叶,不可能有生命活力。很难想象,一篇连自己也感动不了的文章岂能打动别人?但现如今在各种功利目的的驱动下,教育出现严重的问题,文章造假之风愈演愈烈。人生撒谎作文始,学生作文经常会出现众人撒谎千人一面的怪异现象。文章的真实是第一生命力,真实才是文章永恒的魅力,离开了真实写作失去意义。鲁迅先生的话虽然简短,但却振聋发聩,令人感同身受。 4.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 写作其实是一种情感的宣泄,它是激情奔涌的结果,是灵感火花的再现。“情动于衷而形于言”,写作应是轻轻松松、自自然然的一件事情,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前人有许多优秀的文章都是作者一挥而就的。但如今在写作实践中,初学写作者常常“为赋新词强说愁”,硬着头皮胡编乱造,这种写作于己痛苦,

鲁迅生平、创作、思想发展三个阶段

鲁迅三个发展阶段 鲁迅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国新文化革命的主将,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他的生平、创作与思想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初期(1881-1917) 寻求真理的爱国主义者(37岁之前) 包括童少年时期、南京求学时期、留学日本时期、辛亥革命前后。 一、生平 1.童少年时期 鲁迅于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城内东昌坊口一个日趋衰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为豫才,18岁到南京读书时改名为周树人。鲁迅是他1918年写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7岁进本宅家塾从叔祖父周兆蓝学《鉴略》,12岁又到另一个族叔周子京的私塾读书,同年进本城私塾“三味书屋”读书,直到16岁。鲁迅13岁时,祖父因科场作弊案监候7年,家庭由此衰落。16岁时,其父因患水肿病久治不愈而去世。 2.南京求学时期 1898年5月,18岁的鲁迅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分在管轮班的机关科学习,并正式改名为周树人。因不满该校的乌烟瘴气而于翌年1月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编在矿务班,至1902年

1月毕业,在南京度过了四年的时光。 这期间,鲁迅经历了洋务运动的尾声、戊戌变法失败、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八国联军的入侵等重大历史事件。 3.日本留学时期 1902年1月,鲁迅与南京矿路学堂毕业。1902年3月,他被江南督练公所派往日本留学。同年4月,入东京弘文学院修习日文及普及速成科,课余研究文学艺术、哲学和历史,并开始了译著活动,至1904年4月30日毕业。1904年9月,鲁迅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1906年6月中止学医后,回到东京与友人许寿裳等提倡文艺运动,并在1908年加入光复会。 4.辛亥革命前后(这里所说的辛亥革命前后,是指鲁迅于1909年8月从日本回国,到1918年4月他写出小说《狂人日记》是为止这段时间。) 鲁迅归国后,先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校任生理学和化学教员,同时担任植物学日籍教师铃木珪寿的翻译。1910年8月,鲁迅回故乡改任绍兴府中学堂监学兼博物学及生理学教员。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绍兴光复,鲁迅被委任为山会初级师范学堂监督。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鲁迅应教育总长蔡元培邀请离绍前往南京任教育部部员。同年5月5日,鲁迅随部迁往北京,先后担任社会教育司第一科长和佥事等职。

鲁迅关于读书的名言

鲁迅关于读书的名言1、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2、事实是毫无情面的东西,它能将空言打得粉碎。 3、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宝贵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 4、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前进。 5、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6、要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鲁迅 7、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的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之脊梁。 8、我们中国人对于不是自己的东西,或者将不为自己所有的东西,总要破坏了才快活的。 9、要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10、空谈之类,是谈不久,也谈不出什麽来的,它始终被事实的镜子照出原形,拖出尾巴而去。11、文人作文,农人掘锄,本是平平常常的,若照相之际,文人偏要装做粗人,玩什么荷锄带笠图;农夫则在柳下捧一本书,装作深柳读书图之类,就要令人肉麻。12、以无赖的手段对付无赖,以流氓的手段对付流氓。--鲁迅13、人类总不会寂寞,以为生命是进步的,是天生的。14、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15、敌人是不足惧的,最可怕的是自己营垒里的蛀虫,许多事情都茉谒鞘掷铩?16、死者倘不埋在活人心中,那就真的死掉了。17、从来如此,便对吗?18、智识太多,不是心活,就是心软。心活就会胡

思乱想,心软就不肯下辣子手……所以智识非铲除不可。19、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20、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不可救药的民族中,一定有许多英雄,专向孩子们瞪眼。这些孱头们。21、有地方特色,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被别国所注意。--鲁迅22、社会上崇敬名人,于是以为名人的话就是名言,却忘记了他之所以得名是那一种学问或事业--鲁迅23、与名流者谈,对于他之所讲,当装作偶有不懂之处。太不懂被看轻,太懂了被厌恶。偶有不懂之处,彼此最为合宜。24、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25、幼稚对于老成,有如孩子对于老人,决没有什么耻辱的,作品也一样,起初幼稚,不算耻辱的。26、说过的话不算数,是中国人的大毛病。27、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鲁迅28、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29、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鲁迅30、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31、中国的有一些士大夫,总爱无中生有,移花接木地造出故事来,他们不但歌颂生平,还粉饰黑暗。32、写小说,说到底,就是写人物。小说艺术的精髓就是创造人物的艺术。-33、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34、一滴水,用显微镜看,也是一个大世界。--鲁迅35、只要从来如此,便是宝贝…… 36、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37、巨大

我看鲁迅_高三作文

我看鲁迅 鲁迅无疑是近百年中国文坛中最具份量的作家,然而对我们而言,却象是一个“戴着面具的陌生人”。 怎么会这样呢?中学课本中鲁迅的文章是所有作家中最多的,选修中又有萧红详细写鲁迅先生生活状态的文章,“陌生”又从何谈起呢? 首先看对鲁迅的评价。我们所熟知的评价无外乎“尖锐”、“批判黑暗”,剩下的就是一些溢美之词。这些评价固然很准确,可千篇一律的评价并不能加深我们对作品的理解。何况对于文学作品而言,思想远重于内容,这些对内容的评价只触及血肉而无法深入骨髓。而作品的思想性又可分为时代性和永恒性。时代性并不是重点,因为相隔几十年,毕竟不同。只有那些体现人性中种种善恶的文字才会永远闪耀。“作品完成的时候,作者就死了”。我们看文字作品不应该仅局限于那个时代的背景,也不能仅仅探索作者写作时是怎么想的。伟大的作品会使不同的读者产生各种各样的细微感受。说白了,这些评价,成了鲁迅作品的一张厚厚的面具,阻挡我们的视线。 其次看课本中所选的文章。几篇文章中只有《祝福》是小说。各种文学体裁中,我认为最能体现思想的是小说。对于散文,可能更多地抒发什么情感,或说明什么道理。而小说可以在一个半架空的世界里使作者更自由地设置重重“机关”,蕴含深意,进而造就不朽的杰作。所以我觉得理解小说对理解一位作者尤为重要。

而课本选文也许是为了降低难度,只有一篇小说。 最后要看读者。无论你爱或不爱,作品毕竟就在那里,而读一遍与读十遍的效果肯定大相径庭。除了读者主观的原因外,客观因素也不容忽视。毕竟每个人的经历、志趣、爱好不同,再加上读几十年前的文章,自然会感到生疏,不适应,没多大兴趣。(这点朱自清的《背影》更突出,很多学生都认为文章并不很好)我一开始读鲁迅也是如此,不仅觉得他的文字晦涩,而且出于一种反抗权威的心理,认为他只是徒具虚名。相比于鲁迅,徐志摩那样的文字显得更亲切,更容易抓住初次见面的读者的心。后来知道鲁迅与徐志摩、梁实秋等人均有“交锋”,语文课本甚至不录梁实秋的文章,这令我又平添了几分厌恶,当然那时并不知道他们因何而交锋,也不了解文字与政治、阶级、立场挂钩。后来看了《狂人日记》,课本中学了《藤野先生》,又看了《朝花夕拾》,逐渐认可了鲁迅的文字。然而真正的转折却在《祝福》。 《祝福》里冷冷的笔调,祥林嫂凄惨的经历,“我”优柔而纠结的内心。这篇小说是可以真正让不同的读者从自己内心产生不同共鸣的文章,昭示出的人性善恶才是可以不朽的东西。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也许我们与鲁迅相距太远,经历相差太多,又隔着迷雾与面具。用心读,总会读出与他人不同的感受。

鲁迅的呐喊的读书心得体会

鲁迅的呐喊的读书心得体会 写读书心得体会不仅可以明白书中或文中的内容和主旨,还可以培养明晰的头脑,敏锐的眼光,并且使日后无论做什么事,有自己独特的主张或见解,不会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下面是关于鲁迅的呐喊的读书心得体会5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鲁迅的呐喊的读书心得体会(1) 从初中我们就开始学习鲁迅先生的作品,近段时间按重温了《呐喊》这部小说集,中学阶段我们学过里面的《孔乙己》,《朝花夕拾》、《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篇目,当时也就为了应付学习而读一下,根本没体会到其中的含义,现在仔细一读,才知道鲁迅先生呐喊的真谛。 《呐喊》给我们描述了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鲁迅先生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八个字来概括了那时的中国人民,以及对于他们的怜惜和悲伤。他 希望人们振作起来,希望清醒的中国人民能够唤醒麻木的其他民众,故而以呐喊为名。 《呐喊》都是以贫苦大众为主人公,而且不同的篇目树立

的形象也不一样,都是当时社会中的典型,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孔乙己》一篇,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中没落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穷困、潦倒、迂腐、麻木的孔乙己,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摧残下终被封建社会所吞噬。作者抨击了国民精神的麻木和社会对苦难者的漠视,同时对腐朽的封建科举制度进行了尖锐的谴责。 本篇的艺术特色在於结构严谨,先是开端,交待了环境和气氛;其次发展,介绍人物;再是高潮,即小说中心提示了社会的冷酷无情。小说经营谋篇,工於匠心。特色之二在於以侧面描写来塑造人物性格。作品用第一人称我酒店小夥计耳闻目睹的情况来写孔乙己,他的肖像刻划,对话,经历,都通过我的概括叙述来表现,由此塑造的人物,显得真实可信,从而把人物描绘的栩栩如生。呐喊,在这个时代,同样需要;呐喊,在这个时代,同样重要。 鲁迅先生小说里的主人公形象在我们的社会不复存在,也让先生的遗愿得以实现。我们这一代要继续努力,更好的建设祖国,把中国变成民主富强的世界大国。 鲁迅的呐喊的读书心得体会(2) 《呐喊》是鲁迅先生写的一本小说集。他为了唤醒愚昧无

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

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 鲁迅先生一生写下了800多万字的著译,他的文章特别是他的小说给后人们带来了一笔宝贵的财富。鲁迅先生的小说具有鲜明的阶级观念、生动的文学性以及丰富的艺术特点。毛泽东认为:鲁迅是“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是“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本文就鲁迅先生小说的艺术特点展开讨论。 一、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首先在于真实。鲁迅先生主张文学创作用“白描”的手法,也就是主张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但这里的简练并不代表简单,而是用一条条细线勾勒出事情和事物的真实面貌。比如说在《祝福》中,小说一开头写“送灶的爆竹”,这既是点了“祝福”的题,同时也表现了鲁镇当时浓厚的节日气氛。这几句话也借自然环境写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当时的中国农村依然充溢着迷信的思想。接着,作者又进一步比较简要地写了一下“福礼”的过程:“拜的却只限于男人”、“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也自然如此”。这些描写充分说明了在“祝福”中充斥着封建礼教、“三纲五常”的内容,还点明了封建迷信在农村的流毒之久,影响之深,以至于在辛亥革命成功多年之后,还“家家如此”。最后,作者还对“祝福”的现场作了几笔描述“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这寥寥几笔的环境描写,既渲染了浓烈的“祝福”气氛,也和下文中祥林嫂凄凉悲惨的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反衬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鲁迅先生曾说,作文章要有真情,去粉饰,少做作,勿买弄。而在其作品中所展现出来的生活场景、水乡风情、民俗风貌、城镇景致、人物的言行姿态,确实像生活本身那样真实、自然、使人犹如身临其境。 二、鲁迅先生也十分擅长于发掘蕴涵深刻社会意义的生活片段和生活场景,来集中突出地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在他的大多数作品中,并没有对人物的生平作过详细的描绘,甚至不注意故事情节的完整性。通常在人物出场的时候来一段外貌描写,像《孔已己》中的“孔已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带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寥寥数笔,就使读者对孔已己有了一种大致的印象。接着通过情节的发展使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与原先的印象相互叠加。于是乎一个生动的人物就诞生了。我们从孔已己的破烂长衫,接着联系到他的所谓“君子固穷”,以及知道“回”的四种写法,可以清晰地看出孔已己是个穷酸迂腐的落第秀才,而这使人们对孔已己最后的“大约的确死了”没有太大的意外。又如《故乡》中也没有对闰土的具体生活状态作出过详细的描写,而是通过闰土少年时“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了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和闰土长大后的“灰黄的圆脸,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很薄的棉衣”作对比。闰土从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变成了一个在海边种田,终日劳苦的人,这很明显地写出了闰土的近况不佳,从而使他的性格也发生了变化。也写出了但是的社会背景是十分严峻的。鲁迅小说的这个艺术特点,使这些短小的篇目得以展现出更加丰富的社会内涵,达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给予人们强烈的艺术感受。 三、鲁迅先生擅长用“画龙点睛”的手法描写人物形象,运用具有特征性的细节刻画人物的性格。像《药》中用夏瑜被狱卒打了嘴巴反而说打人者可怜的细节,突出了革命者夏瑜大义凛然的品格。又如《阿Q正传》用阿Q被闲人们打了,说是“儿子打老子”或是认为“自己是能自轻自贱的第一人,除去这‘自轻自贱’便是‘第一人’了”等等细节描写,鲜明地表现了阿Q自欺欺人的性格特征。再如《风波》中的九斤老太一次又一次地说:“真是一代不如一代”来反映出辛亥革命后农民的愚昧无知没有发生改变,又说明了辛亥革命的妥协性,没有联合起真正受苦受难的底层百姓。鲁迅先生用“画龙点睛”的艺术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使小说的内涵更加明白无误,令人难以忘怀。 四、鲁迅先生是现代文学语言大师,他的文学语言纯净、简洁、生动,富有感染力。他善于根据作品的内容,调整语言色调,营造艺术氛围,增强作品的感染力。有的作品鲁迅先生运用抒情的笔调。像《社戏》中“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地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这段优美的环境描写是为了写出孩子们当时轻松的心情,与下文中难以看下去的社戏作对比,也写出了孩

鲁迅的读书笔记

鲁迅的读书笔记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 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只要从来如此,便是宝贝。 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友谊是两颗心的真诚相待,而不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敲打。 以人为鉴,明白非常,是使人能够反省的妙法。 父母对于子女,应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 我好像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哪里有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 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愈艰难,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 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 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 曾经阔气的要复古,正在阔气的要保持现状,未曾阔气的要革新,大抵如此,大抵! 人类总不会寂寞,因为生命是进步的,是天生的。 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 不满足是向上的齿轮。 只看一个人的着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中国虽发明火药,却只会用来放烟花炮竹;发明罗盘,也是用来看风水。 在行进时,也时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然而只要无碍于进行,则越到后来,这队伍也就越成为纯粹精锐的队伍了。 单是说不行,要紧的是做。 巨大的建筑,总是由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

给鲁迅的一封信优秀作文

给鲁迅的一封信优秀作文 尊敬的鲁迅先生: 您好!希望您能收到我这封微不足道的信。鲁迅先生,如果您收到了,我会很高兴的。 我很喜欢您的作品,特别是上学期和本学期学习的孔乙己和故乡。这些作品都充分地表现出您对封建社会的无比的憎恨,对于人们受封建思想毒害而感到悲伤。您在作品中为读者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比如穷酸迂腐而又善良悲惨的孔乙己,冷酷狠毒的丁举人,自私刻薄的“豆腐西施”,憔悴麻木的闰土老兄等等,他们给罪恶的封建思想带来了重重地打击,给读者的思想带来了新的革命。 您的反封建思想和忧国忧民的感情我极为认同,我也很赞赏你那颗强烈得有些偏执的愤世嫉俗之心。对你提出“医人不如医心”这个观点感到惊讶与佩服! 您倡导了新文学革命运动,而且是一个立场坚定的新民主主义者。虽然文学革命之路很不好走,一不小心就会被逮捕,甚至被杀头,但鲁迅先生您却义无反顾地坚持走下去了,一点悔意也没有,这是多么崇高的思想!为了祖国,为了人民,您连自己的生命也不顾了。记得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讲述了一个受迫害的“狂人”无论看什么书都写着“吃人”两个血红大字等等,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吃

人的本质,这篇小说还是我国第一篇白话小说,不论是语言还是思想,都堪称“伟大”!为五四文坛带来了一场雷雨,为许多文人带来了勇气,为读者的思想带来了革命性的解放!这是多么让人兴奋的事啊! 您最让我敬佩的一点,是您不但注重文学创作、翻译等工作,还很注重培养中国的下一代,关心青年的成长和国家的未来。您经常接见一些学生团体,与学生们一起交流问题,参加学生们组织的活动等。由此看出,您是多么注重青年人,希望他们多接受新事物,多吸收先进的思想,在祖国危难之际,能够伸出巨手,为中国的崛起做出贡献! 鲁迅先生,我以前看过您的一封信,是你写给一个大学生的回信,那种语气是多么温和,多么朴实和平易啊!跟读您的文章不同,许多人都说,与你交谈,一点紧张感都没有,因为您和蔼可亲,并且很幽默,在笑声中,他们能学到许多东西。 希望您能回信,也希望有机会与您面谈。 最后,祝您身体健康! 此致 敬礼

2020读鲁迅作品读心得体会

2020读鲁迅作品读心得体会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鲁迅作品读后感1 《呐喊》是鲁迅先生是正值五四革命精神高扬时期所作,作品真实的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层次的社会矛盾,对封建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活的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 其实在读完《呐喊》的第一感觉,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自责,我自己有点奇怪为什么会这样?经过我的思考后,我发现,以前人的观念真的让人不可理喻,我常常跟我身边的人说,如果我生在那个年代,我一定象孙中山那样,对人们的思想进行彻底的教育。 我对《呐喊》中的阿Q正传,比较感兴趣,尤其是阿Q,我觉得那样的年代里像啊Q这样的人是少之又少,在如今发达的21世纪,也几乎没有象啊Q的人了,其实我还是挺佩服啊Q这个人物的,时代虽然抛弃了他,但他并没有放弃了自己,而是不断的努力活下来,,也许有人会说苟且活着还不如死,但是,生命是第一位啊,没有生命许多都是空想。 如今,像这样发达的21世纪,我想很少有人想到曾经那么愚昧的国民了,可是,你们有没有想过至今还有那些愚昧的国民的存在,也许有人会觉得不可思议,但这的确是真的。 在那些偏远山村的人们,因为接触不到先进的文化教育,以至仍然保留着以前的各种封建习俗,这一点也不奇怪,社会有进步,而他们似

乎生活没有多大的改变,以后,我们要做的还有更多的,包括教育和传统,分辨传统和封建的区别, 未来的日子里,我们除了自己要好好的活着之外,也要帮助别人好好的活着,因为我们的社会在进步。 鲁迅作品读后感2 “吃人的人是我哥哥,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即使我被吃了,可依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今天,我又品味着这令人深思的话语。 此文通篇读来,总觉些许怪,是除语言外说不出的怪。若非语文老师言:“狂人,即疯子”,现今我仍予狂人以诸多奇怪可笑之解释。全文从一个疯子的角度下笔,自是不同寻常,其实文中之我并非狂人,乃他人灌此名予我以便“吃”我。通篇“吃人”,似原始,如童话,更具虚幻之感。所述之世,若到处充满假、恶、丑,无丝毫真、善、美。“我”兄欲“吃我”,见当世亲人间之残忍无情。然“我”劝兄之言语,竟非出于狂人之口,确是一有先见、良知、正义感之人言之。“我”之遭遇、思想,正是先生之遭遇、思想,故先生定欲借此文以告世人。 看终句,“没吃过人的孩子们,或有,救救孩子。”孩子之心灵纯洁美好,没被世俗所污,故先生寄一切希望于孩子,此乃对未来之美好向往。 若先生在,观今之社会,千年陋习虽未根除,少不同那时之失望痛心。今非非人间,先生定竭力善之。先生之精神,乃国之精神,若不被后世继承发扬,奈何?先生虽已去,但诸多事吾辈亦可做,虽不及先生,

写作必备——鲁迅经典名言

写作必备——鲁迅经典名言 001. 中国大约太老了,社会上事无大小,都恶劣不堪,像一只黑色的染缸,无论加进甚么新东西去,都变成漆黑。可是除了再想法子来改革之外,也再没有别的路。我看一切理想家,不是怀念过去,就是希望将来,而对于现在这一个题目,都缴了白卷,因为谁也开不出药方。所有最好的药方即所谓希望将来的就是。——《两地书》一九二五年 002. 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无声的中国》一九二七年 003. 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这个与那个》一九二六年 004. 中国人有一种矛盾思想,即是:要子孙生存,而自己也想活得长久,永远不死;及至知道没法可想,非死不可了,却希望自己的尸身永远不腐烂。 ——《老调子已经唱完》一九二七年 005. 中国公共的东西,实在不容易保存。如果当局者是外行,他便把东西糟完,倘是内行,他便把东西偷完。 ——《谈所谓「大内档案」》一九二七年

006. 即使艰难,也还要做;愈艰难,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冷笑家的赞成,是在见了成功之后。——《中国语文的新生》一九三四年 007. 在中国,尤其是在都市里,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或翻车捽摔伤的人,路人围观或甚至高兴的人尽有,有肯伸手来扶助一下的人却是极少的。——《经验》一九三三年008. 我总觉得洋鬼子比中国人文明,货只管排,而那品性却很有可学的地方,这种敢于指摘自己国度的错误的,中国人就很少。——《两地书之廿九》一九二五年 009.中国人不疑自己的多疑。——《我要骗人》一九三六年010. 我独不解中国人何以于旧状况那么心平气和,于较新的机运就这么疾首蹙额;于已成之局那么委曲求全;于初兴之事就这么求全责备?——《这个与那个》一九二六年011. 我想,要中国得救,也不必添甚么东西进去,只要青年们将这两种性质的古传用法,反过来一用就够了;对手如凶兽时就如凶兽,对手如羊时就如羊! ——《忽然想到七》一九二五年 012. 中国人不但“不以戎首”、“不为祸始”,甚至于“不为福先”。所以凡事都不容易有改革;前驱和闯将,大抵是谁也怕得做。然而人性岂真能如道家所说的那样恬淡;欲得的却多。既然不敢径取,就只好用阴谋和手段。以此,人们也就日见其卑怯了,既是“不为最先”,自然也不敢“不耻最

分析鲁迅作品的写作思维

常州大学 期末论文 (2012届) 学生陆小露 学号 12469111 学院国际教育交流学院 专业班级汉语言文学121 题目分析鲁迅作品的写作思维 _——以《藤野先生》为例校内指导教师李承辉 二○一四年六月

分析鲁迅作品的写作思维 ——以《藤野先生》为例 陆小露 常州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江苏常州 摘要:鲁迅先生的作品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构思技巧,基本上是取材于客观现实生活,然后再通过艺术手法加以渲染,从而使文章的主题深刻立体。《藤野先生》这篇散文,意在讴歌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同时也始终贯穿着爱国主题这一线索。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写作技巧及思维模型,故从立意思维、路径思维、张力思维以及赋形思维这几个方面来分析了解《藤野先生》这部作品的写作思维和精神内涵。 关键词:鲁迅;藤野先生;写作,思维 作为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同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先生一生中创作了众多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论文、散文、翻译等等,比较著名的有小说集《呐喊》和《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鲁迅作品的特色:一方面具有不同凡响的反抗精神,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对民族国民有着深入的解读和思考;另一方面也具有带有浓郁的地域文化和乡土气息的风格。他的作品大多蕴含丰富的写作技巧和思维,现以《藤野先生》这篇回忆性散文来看看鲁迅先生的写作思维是如何体现的。 一、立意思维 鲁迅先生创作《藤野先生》这篇文章,主要是为了怀念藤野先生,讴歌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和伟大的人格魅力。在鲁迅前往日本学医的那个时期,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成为战败国,大多数日本人应该是瞧不起中国人的,而藤野先生不仅对学生一视同仁,而且可以说藤野先生对“我”这个学生是有点偏爱的,他给予了“我”学业上的诸多帮助和鼓励。这点让“我”对藤野先生很是感激,在文章的最后,鲁迅先生也点出:“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藤野先生》这篇散文的立意也体现了“真”、“善”、“美”的价值评估,描写的是真人真事,描写歌颂的是善良高尚的具有人格美的藤野先生。立意也比较高妙多样,通过赞美怀念藤野先生,也交代了鲁迅先生弃医的原因,表达了对中国人精神上生病的深切同情和痛心,也蕴涵着鲁迅先生对中国民众能够早日觉醒的殷切期望[2]。 二、路径思维和张力思维 《藤野先生》这篇散文中,不仅有赋形思维的存在,而且也包括了路径思维和张力思维。 1. 路径思维 文章是按照路径思维的过程分析来构架全文的,是按照时间的顺序、地点的变化以及事件的发展来展开全文的。首先,文章的开头先写了“我”对东京的感受——厌烦;然后离开东京,去了仙台学医,在仙台受到学校的照顾;后来又写“我”遇到藤野先生,正面描写了藤野先生这个人以及藤野先生对“我”的关照;接着写了“泄题事件”和“幻灯片事件”;最后写“我”离开仙台,惜别藤野先生。在日本人的眼中,中国是战败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考试不应该及格,而“我”却通过了,所以他们认为“我”作弊了,是藤野先生漏题给“我”了。因为“我”到日本学医的时候,中国处于清朝统治的没落期,经历过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以后,中国在亚洲的称霸地位被日本所取代,中国国力也十分衰弱。这里对学生会干事们对于“我”的诬蔑作了比较简要的背景分析。 当然,文章中也有多处原因分析,比如说“我”敬重藤野先生的原因。因为藤野先生治学严谨,很用心地修改“我”的讲义,就连文法错误也不放过,这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藤野先生希望“我”把杰出的医学技术带回中国,起到传播现代医学的作用,这点也说明了藤野先生对于医学的热爱和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读书杂谈》(鲁迅)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 读书杂谈 鲁迅 ①说到读书,至少就有两种:一是职业的读书,一是嗜好的读书。 ②所谓职业的读书,譬如学生因为升学,教员因为要讲功课,不翻翻书,就 有些危险的这样的读书,和木匠的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并没有什么分别,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读书的人们的最大部分,大概是勉勉强强的,带着苦痛的为职业的读书。 ③嗜好的读书,那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的。我想,凡嗜 好的读书,性够手不释卷的原因也就是这样.他在每一页每一页里,都得着深厚的趣味。自然,也可以扩大精神,增扣智识。嗜好的读书,就如游公园似的,随随便便去,所以不吃力,因为不吃力,所以会觉得有趣。如果一本书拿到手,就满心想道,“我在读书了!”“我在用功了!”那就容易疲劳,因而减掉兴味,或者变成苦事了。 ④因为出版物大多,读者不胜其纷纭,便渴望批评,批评家也便应运而起。 批评这东西,对于和这批评家趣旨相近的读者,是有用的。但中国似乎应该暂作别论。往往有人误以为批评家对于创作是操生杀之权,占文坛的最高位,就忽而变成批评家。但是怕自己的立论不周密,使主张主观,有时怕自己的观察别人不看重,又主张客观;有时说自己的文章中全是同情,有时将校对者骂得一文不值。凡中国的批评文字,我总是越看越胡涂,如果当真,就要无路可走。印度有一个比喻:一个老翁和一个孩子用一匹驴子驮着货物去卖,货卖了,孩子骑驴回来,老翁跟着走.但路人责备他不晓事,叫老年人徒步。他们便换了一个地位,而旁人又说老人忍心;老人忙将孩子抱到鞍上,看见的人却说他们残酷;于是都下来走,不久,又有人笑他们是呆子,空着现成的驴子却不骑。于是老人对孩子叹息道,我们只剩了一个办法了,就是两人抬着驴予走。无论读,无论做,倘若旁征博访,结果是往往会弄到抬驴子走的。 ⑤我并非要大家不看批评,不过,看了之后,仍要看看本书,自己思索,自 己做主.看别的书也一样,仍要自己思索,自己观察。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即使自己觉得有趣,而那趣味其实已在逐渐硬化,逐渐死去了。 ⑥萧伯纳有这样的话:世间最不行的是读书者,因为他只能看别人的思想艺术,不用自己。这也是叔本华之所谓“脑子里给别人跑马”。较好的是思索者,因为能用自己的生活力了,但还不免空想。所以更好的是观察者,他用自己的眼

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教学设想: 这首诗歌是臧克家为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作,不仅仅是单纯怀念鲁迅,而是通过与有的人的对比阐扬了一种人生哲理,融入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学习时,要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络,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教学目标: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能找出诗中运用的对比手法,并理解其好处。 学习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树立高尚的人生观。 教学难点、重点 理解文中提到的两类人,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讨论、诵读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预习:同学们还能说出哪些鲁迅先生的作品? 二、导入新课 2004年2月5日晚8时35分,著名诗人臧克家老先生却因病离开了人间。 (投影资料)臧克家是继郭沫若之后,我国诗坛上最杰出的大诗人之一。他早在30 年代初相继出版了《烙印》和《罪恶的黑手》等,以鲜活的生活感受和崭新的艺术风貌,引起诗坛的瞩目。新中国诞生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有的人》便是他这类诗的代表作。这首诗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请同学们在听的同时,注意诗歌的朗读节奏和重音。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诗,注意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然后齐读全诗。 3、鲁迅简介(投影资料) 为了更好的学习这首诗歌,我们先回顾一下鲁迅先生的生平。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

鲁迅关于读书的名言

鲁迅关于读书的名言 导读:本文是关于鲁迅关于读书的名言的文章,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一滴水,用显微镜看,也是一个大世界。 2、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3、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4、假使做事要面面顾到,那就什么事都不能做了。 5、发思古之幽情,往往为了现在。 6、空谈之类,是谈不久,也谈不出什麽来的,它始终被事实的镜子照出原形,拖出尾巴而去。 7、节省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而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 8、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9、其实先驱者本是容易变成绊脚石的。 10、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11、以无赖的手段对付无赖,以流氓的手段对付流氓。 12、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13、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

14、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15、愈艰难,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 16、杀了“现在”,也便杀了“将来”。将来是子孙的时代。 17、我们和朋友在一起,可以脱掉衣服,但上阵要穿甲。 18、死者倘不埋在活人心中,那就真真死掉了。 19、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20、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21、敌人是不足惧的,最可怕的是自己营垒里的蛀虫,许多事情都败在他们手里。 22、人感到寂寞时,会创作;一感到干净时,却无创作,他已经一无所爱,创作总根于爱。 23、我好象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 24、搞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所以以此成大事者,古来无有。 25、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宝贵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 26、社会上崇敬名人,于是以为名人的话就是名言,却忘记了他之所以得名是那一种学问或事业。 27、写小说,说到底,就是写人物。小说艺术的精髓就是创造人物的艺术。 28、哪里有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 29、宁可与敌人明打,不欲受同人暗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