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程概述
1课程介绍
运输系统规划与设计李铁柱电话:83790839E-Mail:litiezhu@课程性质和目的本课程是交通运输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它是在学习了“运输工程学”、“交通规划”它是在学习了“运输工程学”“交通规划”等专业基础课程以后学习的课程。
主要学习城市运输系统规划与设计的相关理论和方法。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城市客运系统规划设计的基本方法及原理,并通过实践等环节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内容及要求:1.城市客运交通系统发展概述2.城市客运交通系统构成及特征33.客运枢纽系统规划与设计城市轨道交系统规划与设计 4.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规划与设计5.快速公交系统规划与设计66.常规公交总体规划与设计7.其他城市客运系统发展规划1.城市客运交通系统发展概述了解城市客运交通发展史、城市客运系统发展影响因素和我国不同类型城市客运交通发展特征。
了解我国大城市客运交通发展模式及类型、公共交通及个体交通发展战略。
了解客运交通体化的含义及发展模式了解客运交通一体化的含义及发展模式。
2.城市客运交通系统构成及特征了解城市轨道交通基本概念、分类、系统构成给功能、不同类型轨道交通发展概况。
给功能不同类型轨道交通发展概了解快速公交发展背景、构成及功能定位。
了解地面常规公交系统主要要素:包括车辆、运行车道和公交场站等。
了解城市出租车、自行车和小汽车等基本特征及发展趋势。
及发展趋势3.客运枢纽系统规划与设计掌握客运枢纽的定义及基本内涵,熟悉客运枢纽的功能等级划分。
客运枢纽的功能等级划分了解客运枢纽需求预测影响因素及需求预测方法。
掌握城市客运枢纽布局规划的一般原则 掌握城市客运枢纽布局规划的般原则及方法,熟悉枢纽布局评价方法。
掌握单体客运枢纽设计基本理论和方法 掌握单体客运枢纽设计基本理论和方法,熟悉国内外典型枢纽设计案例。
4.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规划与设计掌握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方法体系,熟悉城市轨道交通线网构架选择、线网熟悉城市轨道交通线网构架选择线网合理规模研究及线网综合评价体系。
课程介绍第一课
课程介绍第一课
课程介绍第一课:课程概述与学习目标
一、课程概述
本课程是一门全面介绍课程管理的综合性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课程管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课程设计、实施、评估和改进的全过程,为今后从事教育工作或相关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习目标
1. 掌握课程管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了解课程设计、实施、评估和改进的全过程;
3. 培养学生对课程管理的实际操作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5.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课程内容
本课程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 课程管理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2. 课程设计的方法与技巧;
3. 课程实施的过程与管理;
4. 课程评估的标准与方法;
5. 课程改进的策略与实践。
四、教学方法
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作业与考核
本课程将布置适量的作业,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同时,本课程将采用多种考核方式,包括考试、课堂表现、小组讨论等,以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大学英语1》教学大纲
《大学英语(1)》教学大纲(执笔人:稂建中审阅单位:外国语学院大学外语教学中心)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概述中文:《大学英语》课程为面向我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公共通识必修课程系列,基于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目标分为1-4级;每单元围绕特定主题,通过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活动,采用任务式教学方法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利用现代信息通讯技术构建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多元立体学习环境;旨在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熟练程度、策略能力、跨文化意识和学习自主性。
具体地说,通过《大学英语1》的学习,学生能针对大学校园生活相关的通用主题,获取并运用听力策略提高听力理解能力;提高获取信息并理解主旨和重要细节的能力;掌握词汇构成知识,领会相关中西语言和文化差异,熟练运用基本的表达方式,翻译和写作基本文体段落,培养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文:"College English" Series are compulsory courses of general education for non-English majors, including four bands from 1 to 4 in terms of different teaching content and goals. Each course is themed-based and task-based, delivered through such activities as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writing and translating, online or offline, incorporating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into flipped-classroom teaching, aiming to promote the students’ English language proficiency,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awareness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learner autonomy. To be more specific, College English (1) revolves around general topics relating to college campus life. By taking this course, the students are able to acquire and apply listening strategies so as to improve their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develop their capacity in acquiring information so as to understand the gist as well as key details, acquire and apply knowledge of word formation, recognize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and culture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learn to use English to express ideas on general topics, enhance their critical thinking and creativity, hence promote their English language proficiency an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三、课程内容(一)课程教学目标1. 能运用基本的听力技巧,能听懂熟悉话题的谈话等;2. 能正确运用基本的语言表达式描述事物以及表达观点、态度、情感等;3. 能读懂与大学生校园生活有关的一般性话题的文章,理解其大意及有关细节;4. 能就一般性话题在30分钟内写出80-100词左右的段落或篇章;5. 能运用正确的表达式翻译一般性话题的句子;6. 能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并熟练运用;7. 具有一定的跨文化意识和一般性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课程第一章
第一章课程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第一节课程概述课程是指学校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是教育目的的载体与实现路径。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与突破口。
学习和研究课程理论,不仅有助于理解教学的理论体系,而且有助于提高对课程改革的认识,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课程思想源远流长,到了20世纪,课程才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从教育中分离出来,并用“课程”这一概念来表示。
任何教育过程都涉及知识、能力、态度问题,即都涉及教什么的问题。
课程正是要解决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的问题,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是学校组织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因而课程是教育活动的核心。
从这个意义上,研究课程是教育上一个永恒的课题。
一、课程的概念课程是一个使用广泛又具有多种涵义的术语。
人们对课程的界定是见仁见智,很难达成共识。
了解各种不同理解有利于我们在课程理论和实践中更好的沟通和运用。
在我国“课程”早就被广泛使用。
唐朝孔颖达在《五经正义》里为《诗经•小雅•小弁》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一句注疏:“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
”这是汉语文献中最早出现的“课程”。
不过,这里的“课程”一词含义甚泛,指“寝庙”及其喻义“伟业”。
另有“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后生为学,必须严定课程,必须数年劳苦”。
“课程”的基本含义是指,人们预定分量、内容和步骤并据以刻苦努力地阅读、讲授、学习和作业,可以理解为功课及进程。
在西方,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一文中最早使用“curriculum”(课程)一词,意指“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
该词为拉丁语“currere”所派生,原指“跑道”。
斯宾塞用“curriculum”一词来指称“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日本学者后来将它翻译成汉字“教育课程”。
从中世纪起,“Curric ulum” 这一术语便一直是指学校时间表上科目内容的安排。
(一)课程定义在我国,课程的最基本含义是学科、教材、教育内容及教学进程。
1-1课程概述
美国课程专家泰勒(R.W.Tyler)在他著 名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 对学习内容、学习活动与学习经验作了比 较、分析后认为,学习经验是指学生与环 境中外部条件的相互作用。学生的学习取 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 些什么。也就是说,谁有学习经验,才是 学生实际认识到的或意识到的课程。
(五)课程即文化再生产 任何社会文化中的课程,事实上都是(也 应该是)这种社会文化的反映,学校教育 的职责是要再生对下一代有用的知识和价 值。政府有关部门根据国家需要来规定所 教的知识、技能等,专业教育者的任务是 要考虑如何把它们转换成可以传递给学生 的课程。
弊端
现实的社会文化远非这些人所想象的那样 合理。英美一些学者在指出了他们社会中 存在的大量偏见、不公正的现象后认为, 倘若教育者以为课程无需关注社会文化的 变革,那就会使现存的偏见永久化。
弊端
这种定义的实质,是强调学校向学生传授 知识的作用。 只关注教学科目,必然会忽视学生的心智 发展、情感陶冶、创造性表现、个性培养 以及师生互动等对学生成长有重大影响的 这些维度。其实,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学习, 远远超出正式列入课程的学科范围。
(二)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这一定义把教学的范围、序列和进程,甚 至教学方法和技术的设计,总之,把所有 有计划的教学活动都组合在一起,以图对 课程有一种较全面的看法。
分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知识中心
v.s.
儿童中心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计划性 学习环境 学习结果
有计划、有组织 课堂教学 预期的、更偏重 学术知识
无计划、无组织 学习环境 非预期的、更偏 重技能、社会性 与情感
幼儿园课程
主讲 陈翾
第五章 课程内容第一节 课程内容概述一、课程内容的定义1
(四)多尔的课程内容论 代替泰勒课程理论中内容组织的三条原 则,即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多尔 提出了新的“4R”课程内容组织原则, 即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严密性。 丰富性指课程的深度,意义的层次多种 可能性或多重解释。 思考题:怎样使课程内容丰富?
回归性,有再次发生的词义而来,给人 类的思想回旋到自身的能力而不是数学 意义上的重复。在提倡、支持、利用回 归性的课程中没有固定的起点和终点, 对话是回归的绝对必要条件。关联性, 其一为教育联系,指赋予课程以丰富的 模式或网络;其二是文化联系指课程之 外的文化或宇宙观联系。 严密性,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四个标准 中最重要的,它防止转变性课程落入荒 诞的相对主义或情感用事的唯我论。
3.整合性是指课程经验的横向联系,以便有 助于学生获得一种统一的观念。 包括:学生经验的整合;学科知识的整合; 社会生活的整合 他提出选择学习经验的10条原则:《课程理 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第 110—111页。 1.学习经验必须具有使学生有机会实践目标 所蕴含的那种行为的经验 2.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由于实践目标所蕴含 的那种.使学生看到自己以往反应方式的不当,以便激 励他去尝试新的反应方式
5.学生在尝试学习新的行为时,应该得到某种指 导 6.学生应该有从事这种活动的足够的和适当的材 料 7.学习应该有时间学习和实践这种行为,直到成 为他全部技能中的一部分为止
8.学生应该有机会循序渐进地从事大量实践活动而 不只是简单重复 9.要为每个学生制定超出他原有水平但又能达到的 标准 10.使学生在没有教师的情况下也能继续学习,即 要让学生掌握判断自己成绩的手段,从而能够知道 自己做得何如
二、课程内容的组成要素 知识 能力 技能 方法 情感态度 道德价值观
三、与教学内容的关系 课程内容是由课程专家设计的,它是选 择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依据。 教学内容是教师在课堂上实际传递的知 识,是课程内容的具体化。教师进行教 学有一个删减和增加课程内容的过程。 可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自己的研 究和理解,学校实际加以重新编排。
护理教育理论与实践课件第四章-1.课程概述
课程的概念
什么是课程?
什么是课程?
“课程”是一个用的最为普遍,但却定义最差的教育术语。
——R. D. V. Scotter
课程(curriculum)的词源
课程(curriculum)的词源
在西方,“课程”(curriculum)一词源于拉丁语“currere”。
意指跑马道,有“跑道”、“履历”之意。
隐喻“一段教育过程”。
在我国,“课程”一词始见于唐宋时期。
唐代孔颖达在为《诗经▪小雅》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作疏时提到:
“维护课程,必君子兼之,乃依法治”
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到课程,如“宽著期限,紧著课
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等。
指功课及教育的进程。
课程的几种概念
1. 课程即学科
广义的课程:
所有学科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
狭义的课程:
指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
1. 课程即学科
2. 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
3. 课程即学习者经验
4. 课程即文化再生产。
幼儿园课程概论(第四版)第1章 幼儿园课程概述
第一章 幼儿园课程概述
1
幼儿园课程的概念
2
幼儿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课程的性质
3
幼儿园课程的特点
4
幼儿园课程的目标
第一节 幼儿园课程的概念
一、幼儿园课程的由来
“幼儿园课程”一词,早在七十年前就已经为我国幼教界 所使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教育界就曾经出现了一些对 课程和幼儿园课程的解释
对幼儿的研究(理想发展要求与现实发展状况) 对社会的研究 (期望和要求)
对人类知识的研究(知识本身的教育价值)
第四节 幼儿园课程的目标
二、幼儿园课程目标的特点
(一)要立足于培养“完整人格” (二)是一种动态的、具有教育性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
1.幼儿园课程是有教育意识的活动 2.幼儿园课程内容是动态的,但其中有相对静态的形式 3.幼儿园课程是学习者、教育者、教育情境相互作用的过程 4.幼儿园课程是实际发展的一系列教育活动的总称
第一节 幼儿园课程的概念
二、幼儿园课程的定义
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 益的学习经验,以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一)幼儿园课程是“活动”; (二)幼儿园课程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的活动; (三)幼儿园课程是“各种活动的总和”。
第二节 幼儿园课程的性质
第四节 幼儿园课程的目标
二是从幼儿的角度表述,指明幼儿通过学习应该达到的目标。例如:知道 简单的安全和保健知识,并能够在生活中运用;喜欢参加游戏和各种有益的活 动,在活动中快乐、自信;能发现周围环境中有趣的事情和问题;注意倾听对 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生活用语。
目前,多数人主张从幼儿的角度表述,以促使教师的注意力向幼儿转移, 克服以往教育中教师过多注意自己“教”的行为,而忽略幼儿的“学”和“学 的效果”的倾向
《课程概述导学案-幼儿教育学》
《课程概述》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本门课程的内容和目标,明确进修重点和难点;2. 掌握课程的进修方法和技巧,提高进修效率;3.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和思考能力,培养进修兴趣和进修动力。
二、课程简介:本门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主要介绍了XXX领域的基本观点、理论和实践技能。
通过本课程的进修,学生将掌握XXX 领域的基本知识,提高XXX领域的实践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第一部分:XXX领域基本观点和理论- XXX的定义和特点- XXX的发展历程- XXX的相关理论和钻研方法2. 第二部分:XXX领域实践技能- XXX的实践应用- XXX的案例分析- XXX的实践操作和实验3. 第三部分:XXX领域探索与创新- XXX的前沿钻研和发展趋势- XXX的创新思维和方法- XXX的实践项目和作品展示四、进修重点和难点:1. 进修重点:掌握XXX领域的基本观点和理论,提高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2. 进修难点:理解和运用XXX领域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探索XXX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
五、进修方法和技巧:1. 多角度进修:结合教室讲授、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全面理解XXX领域的知识;2. 主动思考: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3. 多维联系:将所学知识与实际情况结合,拓展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评判方式:1. 平时表现:教室参与、作业完成情况、实践操作效果等;2. 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基本观点和理论的掌握水平;3. 期末项目:结合实践操作和创新项目,展示学生的综合能力。
七、教学环节:1. 导入环节: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和目标,引发学生兴趣;2. 知识讲解:讲解XXX领域的基本观点和理论,引导学生思考;3. 实践操作:进行XXX领域的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实践能力;4. 总结回顾: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梳理进修思路,展望下节课内容。
八、课后作业:1. 复习笔记:整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加深理解;2. 实践操作:完成相关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提高实践能力;3. 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拓展思维,加深理解。
第一章幼儿园课程概述
在一个幼儿园课程文本中,理念常常体现在课程文本的编写说明,或隐含在课程文 本的各个方面中。课程理念一旦确定,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等就有可能在 课程理念的统合下形成一个协调的整体,并发挥其总体的功能。
三、幼儿园课程的特质
幼儿园课程是为幼儿所提供的,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与学习特点决定了幼儿园课程具有 不同于其他学段课程的特质。总的来说,幼儿园课程主要具有以下特质: 1.课程目标的全面性、启蒙性 2.课程内容的生活性、浅显性 3.课程结构的整体性、综合性 4.课程实施的活动性、经验性
b.数学;c.科学;d.历史;e.外语。 ⑨ 课程是思维水平(基于人的经验)的各种可能的发展。这种思维水平并不显示为结论,
而是对结论所依赖产生的过程,它必须保证这些结论(作为真理)是有依据或有效的。
对以上的课程概念作进一步分析,可以将其大致分为四类: a) 课程即知识:认为课程是按照学习者的实际水平,按照学科的知识体系等编排的教与学
属于此类)
二、课程的类型
根据不同的标准,课程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常见的关于课程类型的划分方式有以 下几种: 1)以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性质为标准,将课程分为德育课程、智育课程、美育课程、体 育课程与劳动技术教育课程。 2)以教育内容的性质和组织方式为标准,将课程分为分科课程、广域课程、综合课程、核 心课程、活动课程等。 3)以学习经验的性质或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指向为标准,将课程分为认知性课程和情意 性课程。 4)古德莱德以课程决策的层次为标准,将课程分为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 实行的课程和经验的课程。 5)以课程影响学生的方式为标准,将课程分为显性课程和隐形课程。
当前幼儿园课程开发中存在教师因缺少正确的儿童观、儿童学习观及课程观,缺少明确 的课程信念,致使幼儿园课程改革中出现形式主义、拿来主义、盲目跟风等问题。
20年新课标1英语
20年新课标1英语20年新课标1英语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
以下是课程内容的概述:一、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使用英语进行基本交流。
2. 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使其能够理解不同文体的英语材料。
3. 加强学生的英语写作技能,使其能够用英语表达思想和观点。
4.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
二、课程内容1. 听力部分:通过听力练习,提高学生对英语口语的理解能力,包括日常对话、新闻报道、故事讲述等。
2. 口语部分: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演讲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3. 阅读部分:涵盖多种文体,如小说、散文、科普文章等,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和深度理解能力。
4. 写作部分:教授不同类型的写作技巧,包括叙述文、议论文、说明文等,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教学方法1. 任务型教学:通过设定具体任务,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英语。
2. 情景教学:创造真实或模拟的交际情景,让学生在实际使用中学习语言。
3. 合作学习: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通过交流和讨论提高语言能力。
4. 多媒体教学:利用视频、音频、网络资源等多种媒介,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习兴趣。
四、评价方式1. 形成性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小组活动等,持续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展。
2. 终结性评价:通过期中、期末考试,全面评估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3. 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同时通过同伴评价,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和全面性。
五、课程资源1. 教材:选用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材,确保内容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2. 辅助材料:包括词汇手册、语法指南、阅读材料等,帮助学生巩固和拓展知识。
3. 技术工具:利用在线学习平台、电子词典、语言学习软件等,提高学习效率。
六、课程实施1. 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确保课程内容的有序进行。
2. 定期组织教学研讨,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策略。
三校生课程及内容(一)
三校生课程及内容(一)三校生课程及内容一、课程概述•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学术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通过开展多样化的课程内容和项目实践,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课程内容涵盖基础学科知识、实践技能和创意思维等方面,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自己。
二、课程内容1. 基础学科•数学、语文、英语、物理、化学、生物等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培训。
•建立扎实的学科基础,为后续课程和项目实践提供支持。
2. 实践技能•计算机基础:包括计算机操作、编程、网络安全等方面的培训。
•实验技能:进行实验设计、仪器使用和数据分析等实践训练。
•体育技能:提供多样化的体育运动训练,培养学生的体能和协作能力。
3. 创意思维•课堂讨论:通过开展小组讨论、辩论赛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
•创意项目:引导学生进行创意思维训练,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艺术欣赏:通过欣赏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课程特点1. 综合性•课程内容涵盖多个学科,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跨学科的学习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
2. 实践性•课程注重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实践项目,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场景。
3. 创新性•引入创新思维培养,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
•鼓励学生在项目实践中提出独特的解决方案。
四、课程目标1.培养学生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
2.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4.培养学生对综合素质发展的自我认知和探索意识。
以上是关于“三校生课程及内容”的一些阐述,通过全面的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旨在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提供支持和指导。
第一章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概述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必要性进行思考
【教学资料】
过去,我们更多地把课程理解为“学科”、“科目”或“知识”,认为课程的价值在于通过知识中心的学习活动引发对知识价值的追求,并为学生未来生活提供充足的理性准备。“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新的课程观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展示课程的价值,其主要内容有:
课程是儿童以经验为基础的理解、体验、探究和反思和创造性实践而构建的活动。儿童不是一块白板,课程内容设计应于儿童个体的经验为基础,课程内容应当是儿童可以感知的、能够内化的,它能够联接儿童的已有经验和待以形成的经验。儿童原有的经验体系在课程活动中不断变化与重组,新的经验构建应当通过诸多活动方式来实现。这些方式包括理解、体验、探究、反思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儿童是课程的主体,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创造者。课程是以儿童为主体所进行的富有建构意义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形成双边关系,以主体性的互动共同建构民主、平等的课程运行程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儿童为实践主体的课程,在综合实践活动整个过程中,学生作为一个主体进行构想、准备、实施、总结评价等,而教师作为组织者、指导者,和学生一起参与整个综合实践活动全过程。课程应该是开放的。过去,制度化的课程体系封闭了教师和儿童的生活空间,教师在课程内容上没有任何自由可言,只能在既定课程内容的范围内去被动理解和消化课程内容,去钻研课程内容所涉及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被格式化的课程内容限制了几乎所有的在校学习时间,有的学校连学生早读的内容和晚自习的内容都有详细有规定,课外时间和家庭时间也被教师所布置的大量作业所挤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现了开放的课程观念,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活动方式等方面都具有开放性特点。
教育学原理 第一章 课程概述
(三)课程即学习者的经验或体验
杜威提出的编制课程要解决的四个主要问题: 1.怎样做才能使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关系密切。 2.怎样做才能使历史、文艺、科学的教材对儿童生活本身 有真的价值。 3.如何使读写算等正式学科的教育在平日获得的经验之上 实施,并同其他学科的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 产生兴趣。 4.如何适当地注意个别儿童的能力。
二、学校课程的诞生
我国古代有“成均之学”,内容以乐教为主;有 “虞庠之学”,内容以孝的教育为主。
在西方,教育的内容也走向专门化,比如斯巴达的 教育以军事体有为主;雅典的教有不仅有军事训练, 还有文化知识教育。
二、学校课程的诞生
总之,学校产生以后,教育内容就逐步从社会生活 和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
随着学校教育制度的逐步完善,人们对教育内容及 其进程安排也有了较为自觉而系统的考虑。
这里所谓的“西方”主要指欧洲地区。 西方古代主导的课程是古希腊的“七种自由艺术”, 在外国教育史上简称为“七艺”,即文法、修辞、辩证 法(逻辑)、算术、音乐、几何、天文。其中,前三者称 为“三艺”,后四者称为“四艺”。 “七艺”对西方的文化和教育事业有着深刻而久远的 影响。
(二)西方古代的学校课程
(一)我国古代的学校课程
“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 元、明、清三代科举考试都以此为主要依据,当时的 学校教育也以此为主要教材。 “三、百、千、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 文》和《千家诗》,长期以来是我国儿童学习用的教材。 春秋时期,孔子就以诗、书、礼、易、乐、春秋六书 为主要教材。据历史学家研究,这是中国第一套较完整 的教科书。
02
课程的发展
课程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世界上最早的“课程” 第二阶段:学校课程的诞生 第三阶段:古代的学校课程 第四阶段:现代学校课程的形成 第五阶段:现代学校课程的发展
教育学第一节 课程概述
作为课程论主要理论基础之一的心理学,与哲学相比 较,对课程的影响更加直接,更加明显,也更加具体。不 仅如此,哲学对于课程论的影响,往往还需要通过心理学 作为中介实现。 随着课程论和心理学各自的发展,心理学作为课程论 理论基础的作用也越来越加强,越来越突出,在某种程度 上已经超过了哲学的影响。 与心理学的结盟是课程论形成独立科学的主要条件。 真正为课程建立起心理学基础的人是赫尔巴特。他从 观念心理学出发,对于课程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从兴趣 出发提出并论证了课程结构,从观念的运动说明学生获取 知识的过程,从新旧观念的联系讨论教材的安排顺序,甚至 从学生心理活动的连续性置疑分科课程的合理性。
在今天世界范围的课程实践中,各种以学生直接经验 为主的课程已经成为现代课程结构中有机的组成部分,融 入了现代课程的主流。 当代教育的发展表明,如何使学生在获得系统科学知 识的同时实现个性的全面发展,越来越成为突出的问题, 在不同国家的课程改革中,都将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放在 重要的地位,希望学生在各种各样的亲身经历和体验中锻 炼能力、陶冶情感、发展智慧。美国各门课程中的多样化 的实践活动,日本的综合活动时间,等等,都反映出对直 接经验中地位的重视。 在我国小学课程的传统中,学生的直接经验是相当缺 乏的,因此,在今后的课程改革与发展中,如何在小学课程中 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将是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但是知识与能力又各自具有独立性,二者从存在方式 上分属于不同范畴。在发展上,彼此的独立性就更加明显, 知识在量上的积累并不必然地导致能力的提高;能力的形 成除了与知识相关外,还有自己的规律和特征。 为了处理好这一基本关系,使得课程能够将传授知识 与能力真正统一起来,一个必须解决的任务就是建立起不 同的学习方式。 能力的提高与发展,只能通过活动实现,而目前我国 的课程,基本上是采取叙述和解释的方式将知识直接呈现 给学生,在这样的课程中,学生通常只能是教师讲授知识 的对象,所从事的活动比较单调、被动,参与的心理机能 以记忆、理解为主。在这种状况下,能力的培养自然是难 以实现的。
课程论第一章课程概述
19世纪,英国的斯宾塞和德国的赫尔巴特都先后从不同角度对资产阶级产业革命后的教育内容作过概括的阐述。赫尔巴特认为课程的基础是人类六类主要的兴趣: 经验兴趣,课程包括自然(博物)、物理、化学、地理等学科; 思辨兴趣,包括数学、逻辑和语法等学科; 审美兴趣,包括文学、音乐、美术等学科; 同情兴趣,包括本族语文和外语; 社会兴趣,包括历史、政治、法律等学科; 宗教兴趣,包括神学。
缺陷:
01
活动课理论主张一切以儿童当前的兴趣和需要来确定课程的内容,完全以儿童的需要为出发点,过分夸大儿童个人经验的重要性,这存在着很大的片面性,它忽视了知识本身的逻辑内在联系与顺序,只能使学生获得一些零碎片面断的知识,不能掌握系统的文化知识,降低了学生的知识水平,而让学生靠事事都探索来获取知识是不经济的,也是不可能的,甚至是不必要的,所以它没有生命力。
同时教育内容也加深、加宽和丰富了。孔子继承了古代的教育内容,“以六艺教人”并加以充实,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基本课程,向学生传授政治、伦理、礼仪、文学、历史、音乐和军事等各种知识。
01
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扩大了教育对象,丰富了教学内容,儒家课程体系,经过汉唐统治阶级的巩固和加强,变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学校课程的主体结构,在两千多年里没有发生过根本性的变革。
主张以儿童的直接经验作为教材内容。
儿童中心论(杜威)
教材的编制应注意儿童的心理结构。杜威认为,教材的逻辑分类和排列的抽象原理同儿童富有情感的生活实际相反,教材应当心理化,应当把各门学科的教材或知识变为儿童个人的直接体验;
01
强调在课程教材中要突出知识的获得过程。杜威认为,独立的知识领域是不可思议的,因为除了知识的获得过程以外,没有什么知识可言。
其四,课程论思想的发展,也对新课程变革提出新的要求。
双 溪 个 别 化 教 育 课 程 (1)概述
双溪个别化教育课程(二)评量表双溪个别化教育课程(二)平量表1、感知觉1.1 视觉的运用1.1.1 视觉敏锐度0 盲或无视觉注意力1 只能看见眼前约三十公分远之小物体2 能看到眼前约一至二公尺远之小物体3 能看到眼前约三公尺远之小物体1.1.2 视觉追视能力0 盲或视觉注意力短暂1 能注视物体五秒以上2 能追视视野内一个方向移动之物体3 能追视视野内任何方向移动之物体1.1.3视觉辨别能力0盲或无法表现其辨别能力1只能辨别少数特定物体2能以视觉辨别不同之物品3能以视觉辨别不同形状及颜色1.1.4眼手协调能力0盲或不看目标,无法对着目标工作1能尝试对准目标工作,如尝试套杯但套不中2能对准目标工作,但准确度及敏捷度稍差,如套杯偶可成功3能对准目标敏捷地操作,如套杯经常成功1.1.5形象背景区分能力0盲或无法表现形象背景之区分能力1能在一堆物品中找出指定物品2能在简单之背景中找出指定图形3能在复杂之背景中找出指定图形1.1.6视觉记忆能力0盲或无法表现出对刚才看到物品之记忆能力1对少数之特定物品,能表现出记忆能力2能指出刚才看到之物品三种以上3能指出前一个活动看到之物品三种以上1.1.7空间位置之直觉能力0盲或无法表现出对空间位置之能力1能分辨一至二种立体物之空间关系,如上下,里外2能分辨一至二种平面图形之空间关系,如上下,里外3能分辨各种空间位置之关系,如上下,左右,里外,斜正1.1.8视动统整能力0盲或仅能涂鸦1能仿画线段2能仿画简单图形,如O +3能仿写文字1.2听觉的运用1.2.1听觉敏锐度0聋或仅能注意周边之声音1仅能注意熟悉的或特定的声音2能注意周边约四十分贝以上的口语3能注意周边约四十分贝以下的口语1.2.2听觉辨别能力0聋或无听觉注意力1仅能辨别熟悉的或特定的声音2能听从简单的口语命令3能分辨二种类似的声音或口语1.2.3听觉记忆能力0聋或无法表现听觉记忆能力1仅能对少数特定声音表现出记忆能力2能实行刚才听到之命令3能实行上一活动预定之命令1.2.4听觉顺序能力0聋或任意反应1仅对特定少数声音之顺序额,表现出记忆能力2能依序反应刚才听到之二个命令3能依序反应刚才听到之三个命令1.3触觉的运用1.3.1触觉敏锐度0对触觉防卫过高或过低(如对疼痛极度反应或不反应)1仅对较强的触觉刺激有反应2能对触觉刺激适应反应(如察看被碰触之部位)3能以触觉探索物体1.3.2触觉辨别0无法表现出对冷热干湿的反应1能表现出对冷热干湿的感觉2能以手部触觉分别差异性大的物品3能以手指触觉分辨各种物品1.3.3触觉记忆能力0无法表现出对触觉之记忆1仅能对少数特定触觉刺激,表现出记忆能力2能指出刚才摸到的物品3能指出前一个活动摸到的物品1.4味觉的运用1.4.1味觉敏锐度0对味觉刺激表现过度之喜恶或毫无感觉1对强烈或特定的味道才有反应2对一般味道能有适当之喜恶反应3肯尝试各种味道的食物1.4.2 味觉分辨能力0 无法表现出对食物之接受程度1 当吃到食物时,会表现出对食物之接受程度3 能指出甜,咸,苦,酸等味道1.4.3 味觉记忆能力0 无法表现出对味觉之记忆能力1 当看到曾吃过的食物时,会决定吃货不吃2 能指出刚才吃到的食物3 能指出前一个活动吃到的食品1.5嗅觉的运用1.5.1嗅觉敏锐度0对嗅觉刺激表现过度之反应或毫无感觉1对强烈或特定值气味才能有反应2对于一般气味有适当反应(如察看来源)3肯尝试闻各种气味1.5.2嗅觉分辨能力0无法表现出对气味之分辨能力1对少数特定气味能表现出分辨能力2闻到气味是,能分辨其香臭3能以气味分辨物体1.5.3嗅觉记忆能力0无法表现出对气味之记忆能力1看到密封的物体,能因以前的嗅觉经验表现出喜恶之态度2能住处刚才嗅到之物品3能指出前一个活动嗅到之物品2粗大动作2.1姿势控制2.1.1头部控制0当坐着时,头部需完全支撑,才能维持在身体正中位置1将其头部摆正后,可维持在正中位置2可自行控制头部,但在变换姿势是,动作稍有困难3头部能自由转动,且当变换姿势时,能随时保持平衡2.1.2坐姿控制0需完全支撑(腰及背部)才能坐着1需用自己双手撑地或坐有靠背,才能维持坐姿2能自己坐地上或无靠背的椅子上3坐着时能自由转动2.1.3站姿控制0需完全支撑(腰及膝部)才能坐着1可自己扶物站一会儿2可自己站一会儿3站着时可自由转动身体,并且站10分钟左右2.1.4 跪姿控制0 需完全支撑(腰及胸部)才能跪着1 可自己扶物跪一会儿2 可自己跪一会儿3 跪着是可自由转动身体2.1.5 蹲姿控制0 需完全支撑(膝及背部)才能蹲着1 可自己扶物蹲一会儿2 可自己蹲一会儿3 蹲着时可自由转动身体2.2移动力2.2.1翻滚0无法自己翻滚1能左右侧翻2能自己由俯卧成仰卧,或翻成俯卧3能自己连续翻身2.2.2爬行0无法维持双手双溪着地姿势1能以腹部匍匐前进2能以双手双膝撑地,维持平衡3能自己爬行2.2.3跪行0无法维持高跪姿势之平衡1可以扶物以高姿势前进数步2以双手撑地跪跳方式前进3会自己以高跪姿势交换双膝前进2.2.4臀行0无法维持坐姿平衡1坐姿是能以臀部挪动向前或后退一步2坐姿是能以臀部挪动向前或后退数步3坐姿是能以挪动臀部达到目的地2.2.5行走0无法独立战力或维持平衡1可扶物行几步2了自己向前走几步3了自己行走,并且自由转弯2.2.5上下楼梯0无法太高脚跨上阶梯1可扶梯上下一个阶梯2可自己上下数个阶梯3可自己安全上下阶梯2.2.6跑步0即使带着他亦无法走快1能由别人拉着快步走,上身僵硬2能上身微弯跑几步3能以正确姿势跑十公尺以上2.2.8跳0即使抱着他一起跳,亦无跳的动作1有屈膝欲跳的动作,但无法弹跳2会自己挑约十公分高3会自己双脚并拢,自矮平台跳下2.3运动与游戏2.3.1球类运动0不会拿球,丢球,滚球1任意(无目标地)丢球,滚球2有目标的丢球,滚球,接球(不一定准确)3准确地丢球,接球,投球2.3.2垫上运动(翻滚,爬行,姿势模仿等)0只能做被动的垫上运动1能在协助下配合垫上运动2能模仿做部分垫上运动3能模仿做各类垫上运动2.3.3游乐器材0由别人抱着才能玩游乐器材1在协助下玩几种游乐器材2能自己玩少数几种游乐器材3能自己安全的玩几种游乐器材2.3.4绳类游戏1不会拉绳子2在协助下参与简单绳类游戏3能玩拉绳子,甩动绳子等简单游戏4能玩跳绳,跳高等简单绳类游戏2.3.5 轮胎类游戏0 无法站在轮胎上,或无法扶稳轮胎1 在协助下可在轮胎上走动2 可玩简单轮胎游戏,如滚动轮胎3 可玩滚轮胎和跨轮胎接力游戏2.3.6 投掷类游戏0 即使协助也无法投掷1 只能对准目标摆放,或漫无目标地投掷2 会对着目标投掷,但准确度约只十分之一3 会对着目标投掷,但准确度约三分之一2.3.7循环体能0完全被动地在各种器材见循环前进1在协助下在各种器材间循环前进2可跟着示范者循环前进3可自己在各种器材间循环前进2.3.8大道具游戏(如气球伞,舞狮,抬桥等)0无法抓握气球伞1只能抓住大道具任意动2会配合别人动作或命令3会抓着大道具行进、后退、跑步……等有计划地操作2.3.9 体操0 只能被动地做体操动作1 在协助下做体操动作2 能模仿做体操动作3 能自己做体操动作2.3.10 溜冰0 无法穿溜冰鞋站立1 在扶持下向前溜几步2 自己向前溜几步3 自己向前溜,并且会自己停止2.3.11 游泳0 不敢下水或不知水之危险1 在协助下漂浮或水中站立2 自己在水面漂浮及水中站立3 自己安全的游两三公尺2.3.12 其他游戏0 无法参与游戏1 在协助下玩有规则之预习2 在提示下玩有规则之游戏3 主动遵守游戏规则3 精细动作3.1 抓放能力3.1.1 拇指与食指捡取小物体0 无法抓握物体1 以整个手掌抓握物体2 以后三指抓握物体3 以拇指、食指捡取小物体3.1.2 释放物品0 握紧物品不放1 拍打他手背才会释放手中物品2 任意释放手中物品3 将手中物品放在指定位置3.1.3 腕部旋转0 全部被动地旋转腕部1 上下或左右摇动腕部2 可旋转腕部一下3 可连续旋转腕部3.1.4 双手协调0 大多为单手操作,即使协助他,亦不配合双手操作1 在协助下可协调操作2 在提示下可双手协调操作,但动作较笨拙或用力不当3 大多可主动双手协调操作,且用力适当3.2 作业能力3.2.1 堆叠能力0 即使协助他堆叠物品亦不配合1 在协助下可堆叠数个方块物品2 可自己堆叠二至三个方块物品3 可堆叠六个以上方块物品3.2.2 嵌塞能力0 不会嵌放任何物品1 会将物品任意塞放到任何容器或塞口2 会嵌塞二至三种物品到相对之塞口3 会嵌塞四至五种物品到相对之塞口3.2.3 顺序工作能力0 任意工作毫无顺序,即使协助他亦不配合1 在协助或提示下可依顺序工作2 可依上下或左右之简单顺序工作3 可依上下或左右之顺序工作3.2.4 顺序套物能力0 以任意顺序套叠物品1 在协助或提示下,可依顺序套叠物品2 可依顺序套叠三种大小的物品3 可依顺序套叠各种大小的物品3.3 工具使用3.3.1 开关容器0 不会掀开容器盖子1 会掀开及关上容器盖子2 会开关二至四种容器3 会开关各种常见容器之盖子3.3.2 使用文具0 不会依正确之用途使用任一种文具1 会正确使用一种文具2 会正确使用三至四种文具3 会正确使用多种文具3.3.3 仿画线条0 无法握笔1 能在协助下画直线、横线2 能在提示下仿画直线、横线3 能自己仿画直线、横线3.3.4 黏土类造形0 无法拿或排斥黏土类物品1 能任一切割或搓揉粘土类物品2 能模仿搓粘土成条形及球形3 能模仿简单粘土类造形3.3.5 摺纸0 无法拿纸或任意甩动、揉捏纸张1 能在协助下配合将纸张对摺2 会模仿对摺纸张3 会模仿简单摺纸造形3.3.6 使用剪刀0 不会拿剪刀1 在协助下剪断纸张2 自己剪断纸条3 会依纸上直线剪4 生活自理4.1 饮食4.1.1 咀嚼和吞咽0 以流体为主食1 能吃半固体食物2 能咀嚼及吞咽常见之固体食物3 能咀嚼及吞咽各种固体、韧性食物4.1.2 拿食物吃0 需喂食1 在协助下会用手拿着食物吃2 将食物放在他手中会自己握着吃3 会自己伸手抓起食物来吃4.1.3 喝饮料0 需由奶瓶喝饮料1 在协助下会拿杯子喝饮料,偶会溢出2 会自己拿着杯子喝饮料,不会溢出4.1.4 用餐具取食0 需喂食1 能在协助下用汤匙或叉子取食2 能自己用汤匙或叉子取食3 能自己用筷子取食4.1.5 饭前准备及饭后收拾0 需为他做饭前准备及饭后收拾1 能在提示下进行部分饭前准备及饭后收拾2 能在提示下进行所有饭前准备及饭后收拾3 能主动进行所有饭前准备及饭后收拾4.1.6 用餐习惯0 需喂食或无法遵守适当用餐礼仪1 在协助下能有适当用餐习惯2 在提示下能有适当用餐习惯3 能主动有适当用餐习惯4.2 穿着4.2.1 穿脱鞋子0 需替他穿脱鞋子1 能在协助下穿脱简便鞋子(无鞋带、鞋扣)2 能自己穿脱简便鞋子3 能自己穿脱各种鞋子4.2.2 穿脱裤子0 需替他穿脱裤子1 能在协助下穿脱简便裤子(无拉链、扣子)2 能自己穿脱简便裤子3 能自己穿脱各种裤子4.2.3 穿脱衣服0 需替他穿脱衣服1 能在协助下穿脱简便衣服(无拉链、扣子)2 能自己穿脱简便衣服3 能自己穿脱各种衣服4.2.4 穿戴衣饰配件0 不会穿戴任何衣饰配件1 能在协助下穿戴一至二种衣饰配件2 能自己穿戴二至三种衣饰配件3 能自己穿戴四种以上衣饰配件4.2.5 使用雨具0 需替他打伞或穿戴雨衣、雨鞋1 能在协助下使用雨伞或雨衣、雨鞋2 会自己使用雨伞或雨衣3 会自己使用雨伞、雨衣、雨鞋等雨具4.2.6 依天气、场合及需要适当穿着0 完全由别人为他决定穿着1 只挑选自己喜欢的穿着或任意穿着2 对于例行之场合或天气会适当穿着3 能自己依天气、气候、需要及美观等决定穿着4.3 入厕4.3.1 小便0 包尿布经常尿湿1 会在协助下到厕所小便或很少尿湿4.3.2 大便0 包尿布或经常大便在身1 会在协助下到厕很少大便或很少大便在身上2 会表示大便的意愿并在提示下到厕所大便3 会自己到厕所大便并擦干净4.4 身体之清洁4.4.1 洗手0 需要为他洗手或擦手1 会自己洗手或擦手2 在监督,提示下会自己洗手3 会自己洗手并不会弄湿衣服或袖子4.4.2 洗脸0 需为他洗脸或擦脸1 会自己擦脸或嘴巴2 在监督,提示下会自己洗脸3 会自己洗脸不会弄湿衣服或袖子4.4.3 刷牙0 需要为它刷牙或清洁口腔1 会模仿刷牙动作2 会在监督,提示下自己刷牙,漱口3 会自己刷牙不弄湿衣服或袖子4.4.4 梳头发0 需要为他梳理头发1 会握梳子梳一下2 会前后左右任意梳头发3 会自己将头发梳理整齐4.4.5 洗澡0 需要为他洗澡1 在协助下可配合洗澡2 在监督,提示下可配合洗澡3 会自己洗澡4.4.60 需要为他洗头1 在协助下可配合洗头2 在监督,提示下可自己洗头或任意冲洗3 会自己洗头4.4.7 擤鼻子0 需要为他擤鼻子1 为他拿卫生纸擤鼻子时,会用力擤鼻涕2 会用卫生纸擦去鼻涕,但擦不干净4.4.8 使用卫生棉0 需要为他换卫生棉1 能在协助下使用,更换为卫生棉2 能在提示下使用,更换卫生棉4.4.9 刮胡子0 需要为他刮胡子1 能自己尝试使用刮胡刀刮胡子,但仍需协助2 会自己刮胡子,但刮不干净3 会自己用电动刮胡刀将胡子刮干净4.4.10 剪指甲0 需要为他剪指甲1 能尝试使用指甲刀,但仍需协助2 能在监督下用指甲刀剪指甲3 会自己用指甲刀剪指甲5 沟通5.1 内在语言5.1.1 注意力0 对外界刺激无明显反应1 对外界刺激有短暂注意或只注意少数特定刺激2 能按指示注意指定刺激3 专心注意指定刺激5.1.2 学习动机0 对外界刺激无明显探索反应1 经指示能探索指定刺激2 能主动探索指定刺激5.1.3 静坐,等待0 即使给予协助,也不能维持静坐,等待1 需要经常提示,才能静坐、等待2 在静坐、等待之过程中,偶尔需要给予提示3 能静坐或等待至大人给下一个提示5.1.4 摹仿能力0 不会或不愿摹仿1 能在协助下摹仿各种手部、口部动作2 能在提示下摹仿各种手部、口部动作3 能主动摹仿各种手部、口部动作5.1.5 听从提示0 不愿或无法听从1 对少数特定事项愿意听从指示2 大部分时间皆愿意听从指示3 能主动积极配合各项指示5.1.6 适应能力0 对环境漠不关心或需给予长期之抚慰,才能适应新环境1 给予大量之说明、抚慰,便能适应新环境2 稍予说明、抚慰便能适应新环境3 到任何新环境皆能自我调节5.2 听得能力5.2.1 听前准备0 聋或无法表现声音之辨别能力1 仅能表现出对少数特定声音之辨别能力2 能对差异性大的不同声音,表现出不同反应3 能对差异性小的不同声音,表现出不同反应5.2.2 名词反应0 对名词无明显反应1 仅对少数名词有适当反应2 能对常见之人、事、物等名词做适当反应3 能对生活上之抽象名词做适当反应(如时间、地点)0 对动词无明显反应1 仅对少数动词有适当反应2 能对具体之动词做适当反应(如跑、打开)3 能对抽象之动词做适当反应(如想、遵守)足以解决生活问题5.2.4 动词+名词短句反应(如拿袜子)0 对短句无明显反应1 仅对少数特定动词+名词之短句适当反应2 能对含有具体动、名词之短句适当反应(如拿袜子)3 能对含有抽象动、名词之短句适当反应(如你猜猜看)5.2.5 形容词+副词短句反应(如拿黑色的袜子)0 对短句无明显反应1 仅对少数特定形容词+副词短句适当反应2 能对含有具体形容词、副词之短句适当反应(如拿黑色的袜子)3 能对含有抽象形容词、副词之短句适当反应(如拿干净的袜子)5.2.6 否定句反应0 对否定句无明显反应1 对加上动作、声音之否定句才能有反应2 对含有动词、名词之否定句能有适当反应(如不要喝水)3 对含有形容词、副词之否定词能适当反应(如不要喝生水)5.2.7 疑问句反应0 对疑问句无明显反应1 仅能对少数特定之疑问句有反应2 能对简单之疑问句适当反应(如要不要喝水)3 能对复杂之疑问句适当反应(如为什么要喝水)5.2.8 二个句子以上反应0 对短句无明显反应1 只对或经提示才对少数特定句子做适当反应2 能对二个相关之句子做适当反应3 能对二个不相关之句子做适当反应5.3 说的能力0 不愿或不会模仿任何构音器官之动作(咀嚼,吹气)1 能模仿少部分构音器官之动作2 经诱导能模仿大部分构音器官之动作3 能主动正确地模仿各种构音之动作5.3.2 说出名词0 无法或不会说出任何名词1 只能说出少数特定名词2 能说出常见人或物之名词3 能因需要说出抽象事物之名词(如太阳、星期一)5.3.3 说出动词0 无法或不会说出任何动作1 只能说出少数特定动词3 能因需要说出抽象动作之动词(如怕、想)5.3.4 说出动词+名词短句0 无法或不会说出任何短句1 只能说出少数特定短句2 能说出含有具体的动词+名词之短句3 能因需要说含有抽象的动词+名词之短句5.3.5 说出形容词+副词短句0 无法或不会说出任何短句1 只能说出少数特定之形容词+副词短句2 能说出含有具体之形容词+副词短句3 能因需要说出抽象之形容词+副词短句5.3.6 说出否定句0 不会说否定句1 只能说少数特定否定句2 能说出含有动词+名称之否定句3 能因需要说出含形容词+副词之短句5.3.7 说出疑问句0 不会说疑问句1 只能说少数特定疑问句2 能说出简单之疑问句3 能因需要说出复杂之疑问句5.3.8 说出二个以上句子0 不会说出任何句子1 经提示才能说出二个句子2 能说出二个句子3 能因需要说出二个以上的句子5.3.6 表达技巧0 不会口语表达或口语反常(参考ABS)1 只在特定之情景下才能有适当之口语表达2 经提示、鼓励,能在适当情景做任何适当口语表达3 能在适当之情景,与人有适当之口语互动5.4 读的能力5.4.1 读前准备0 对常见物品、图片无辨别、记忆能力1 只能对少数特定图片有视觉辨别及记忆能力2 能在常见事物之图片有视觉辨别及记忆能力3 能对常见之形象背景与空间位置有区分能力5.4.2 认识视觉字0 无法认识任何视觉图像或文字1 能认识少数特定视觉图像或文字2 能认识与实际动作、物品类似之图像或文字3 能认识各种常见之视觉图像或文字5.4.3 认识名词、代名词0 无法指认任何文字1 只能指认少数特定名词2 能认读具体事务之名词3 能认读常用的事物之名词5.4.4 认读常用动词0 无法指认任何文字1 只能指认少数特定动词2 能认读具体事务之动词3 能认读常用的事物之动词5.4.5 认读简单短句0 无法认读句子1 只能认读少数特定句子2 能认读描述具体事物之句子3 能认读常用的描述抽象事物之句子5.4.6 认读否定句0 发认读任何否定句1 只能认读少数特定否定句2 能认读否定具体事物之否定句3 能认读常用的否定抽象事物之否定句5.4.7 认读疑问句0 无法认读任何句子1 只能认读少数特定疑问句2 能认读可简单回答疑问句3 能认读需复杂回答之疑问句5.4.8 认读二个句子以上0 无法认读二个句子以上句子1 经提示可认读二个句子2 能认读二个句子3 能认读二个以上句子(常用的)5.4.9 认读图/表0 无法认读图/表1 经提示能认读少数特定图/表2 经提示能认读常用图/表3 能认读常用图/表5.4.10 阅读技巧0 无法阅读或无法依顺序阅读1 能在提示下依所读到之指示行动2 能依所读到之指示行动3 能有良好阅读习惯,并自行解决阅读上之困难5.5 写的能力5.5.1 写前准备0 不会拿笔或只能涂鸦1 只能画线条及圆圈2 除5.4.5之能力外,尚能看着样本画出简单图形,(如三角形)3 能自己画出简单图形,(如三角形)5.5.2 仿画国字部首0 不会仿画任何图形1 只能仿画一至二个国字部首2 能仿画三至五个国字部首3 能仿画各种国字部首5.5.3 仿画简单国字0 不会仿画任何图形或文字1 只能仿画一至二个国字2 只能仿画三至五个国字3 能仿画任何简单国字5.5.4 能默写名词/代名词0 不会默写任何字1 能默写少数特定字2 能默写具体指名词/代名词3 能默写常用的出现之名词/代名词5.5.5 默写常用动词0 不会默写任何字1 默写少数特定动词2 能默写具体之动词3 能默写常用的抽象之动词5.5.6 默写简单句子0 不会默写任何句子1 只能默写一至二个特定句子2 能默写含有名词/代名词之句子3 能默写含有形容词/副词之句子(常用的)5.5.7 默写否定句0 不会默写任何否定句1 只能默写一至二个特定否定句2 能默写简单之否定句3 能默写常用之否定句表达需求5.5.8 默写疑问句0 不会默写任何疑问句1 只能默写一至二特定疑问句2 能默写可简单回答之疑问句3 能默写常用之疑问句表达需求5.5.9 默写二个以上句子0 不会默写句子1 在指示下能默写二个句子2 能默写二个句子3 能默写二个句子以上(常用的)5.5.10 默写其他文字/符号0 不会默写其他文字/符号1 只能在指示字下默写少数其他文字/符号2 能填写简单之图表3 能绘制简单的之图表5.5.11 书写技巧0 只能任意抄字1 能将字写在指定之格子内2 能依顺序抄写或默写一行文字在格子内3 能依顺序抄写或默写一页文字在格子内5.6 非语言沟通5.6.1 肢体沟通-接受性0 对别人之动作、表情毫无反应1 能对别人之全身性动作有反应,如抱、斗他2 能对别人之手部动作有反应,如指示3 能对别人之手部有适当反应5.6.2 肢体沟通——表达性0 极少有表达行为或只有哭、笑、吐等口部动作1 只有全身性动作之表达,如逃开、靠近、拉人2 能有上肢动作之表达,如抢、拉人、指出3 能以手势表达需求5.6.3 手语沟通——接受性0 无法理解任何手语1 只能以少数特定手语行事2 能依别人打出之手语单词行事3 能依别人打出之手语短句行事5.6.4 手语沟通——表达性0 无法以手语表达需要1 只能以少数特定手语表达需要2 能打出手语单词表达需要3 能打出手语短句表达需要5.6.5 图片/照片沟通——接受性0 无法依别人出示之实物行事1 能依别人出示之实物行事2 能依别人出示之图片/照片行事3 能依别人出示之系列图片/照片之顺序进行活动5.6.6 图片/照片沟通——表达性0 无法指认实物1 能指认实物回答需求2 能指认图片/照片回答需求3 能主动出示图片/照片表达需求5.6.7 符号沟通——接受性0 无法理解任何符号1 能依别人出示之少数符号行事2 能依别人出示符号行事。
天宫课堂第一课主要内容
天宫课堂第一课主要内容摘要:一、前言二、天宫课堂第一课概况1.课程主题2.授课老师3.课程时间三、课程内容概述1.空间物理实验1.水膜张力实验2.浮力实验2.空间生命科学实验1.植物生长实验2.失重对细胞影响的实验3.空间天文观测1.可见光望远镜2.空间太阳望远镜4.空间科普知识1.空间生活与工作2.空间站的运行与维护四、课程意义与影响1.提升国民科学素质2.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热爱与兴趣3.增强国家科技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五、结语正文:【前言】天宫课堂是我国首个太空教育项目,旨在通过太空实验和科普知识传播,提高国民科学素质,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热爱与兴趣。
天宫课堂第一课于训练周期间进行,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太空科普盛宴。
【天宫课堂第一课概况】天宫课堂第一课的主题为“探索宇宙奥秘,开启太空征程”。
授课老师为我国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
课程于训练周期间进行,共计约50 分钟。
【课程内容概述】天宫课堂第一课共包括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空间物理实验。
通过水膜张力实验和浮力实验,航天员向同学们展示了失重在微重力环境下的物理现象,让同学们更加直观地了解失重的原理。
第二部分是空间生命科学实验。
航天员进行了植物生长实验和失重对细胞影响的实验,让同学们了解到在太空环境下,生命体的生长与变化。
第三部分是空间天文观测。
航天员介绍了可见光望远镜和空间太阳望远镜,使同学们对空间观测有了更深的认识。
第四部分是空间科普知识。
航天员分享了空间生活与工作、空间站的运行与维护等方面的知识,让同学们对空间站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课程意义与影响】天宫课堂第一课的成功举办,对于提升我国国民科学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太空实验和科普知识的传播,有助于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热爱与兴趣,培养未来的科研人才。
同时,天宫课堂也有助于增强我国科技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展示我国在太空领域的卓越成就。
【结语】天宫课堂第一课为青少年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太空科普知识,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空间站的生活与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概
述
终 端
特点: 是“终端-计算机”通信,彼此之间有明显的主从关系。以主机为中心,多个远程终端
用户同时向主机提交程序和命令。单台主机执行计算和通信任务。
缺点: ① 主机负担过重,既要承担数据处理任务又要承担通讯任务; ② 线路利用率低,特别是在终端远离中心计算机时尤为明显。
第一章 概
述
当人们认识到计算机还可用作数据处理时,计算机的用
第一章 概
述
第一章 概
述
*分组交换,也称包交换,是现代计算机网络的技术基础
* 分组交换网由若干个结点交换机(node switch)和连接这些交换机的 链路组成。图1-6(a)是其示意图。用圆圈表示的结点交换机是网络
的核心部件。从概念上讲,一个结点交换机就是一个小型的计算机。
图1-6(b)和图1-6(a)的表示方法是一样的,但强调了结点交换机 的结构。这里用一个方框表示结点交换机。我们应注意到,每一个结
第一章 概
述
第一章 概
述
*
当这种通信系统用来传送计算机或终端的数据时,由于 计算机数据是突发性地出现在传输线路上,因此线路上 真正用来传送数据的时间往往不到10%甚至1%。在绝大部 分时间里,通信线路实际上是空闲的,但对电信局而言, 通信线路已被用户占用,因而要收费。例如,当用户阅 读终端屏幕上的信息或用键盘输入和编辑一份文件时, 或计算机正在处理而结果尚未得出时,宝贵的通信线路 资源实际上并未被利用而是白白地被浪费掉了。 另外,采用电路交换,不同速率的终端和计算机之间很 难互相通信。这就需要采取一些技术上的革新,例如, 可使终端与计算机不是直接连通,而是让数据经过缓冲 区暂存一下,经过适当变换后再进行发送或接收。
串行和并行传输的转换以及简单的差错控制。
20世纪60年代初期,随着远程终端数量的增多,为了避免一台计算机 使用多个线路控制器,出现了多重线路控制器。它可以和许多个远
程终端相连接。这种简单的联机系统也称为面向终端的计算机通信
网,是最原始的计算机网络。这里,计算机是网络的中心和控制者, 终端围绕中心计算机分布在各处,而计算机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成批 处理。如图1-1所示的该系统常称为联机系统,以区别于早先使用 的脱机系统。
第一章 概
述
将计算机和远程终端相连时,必须在计算机上增加一个接口,称作 “线路控制器”。在通信线路的两端还必须各加上一个调制解调器。 调制解调器的作用是把计算机或终端的数字信号与电话线路上传送 的模拟信号进行模数或数模转换。由于在通信线路上是串行传输而 在计算机内采用的是并行传输,因此线路控制器的主要功能是进行
第一章 概
述
学习本课程的先修课程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模拟电路》、《数字电路》、 《计算机组成原理》、《通信原理》、《计算机操作系统》 等。
第一章 概
述
第1章
基本内容
概
述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组成、 结构、分类及性能指标,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
重点掌握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过程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计算机网络的主要性能指标 ISO/OSI体系结构 TCP/IP体系结构 应用层的客户-服务器方式
计算机网络涉及到通信和计算机两个领域。计算机与通信的相互结合主 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通信网络为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递和交换提 供了必要的手段;另一方面,数字计算技术的发展渗透到通信技术中, 又提高了通信网络的性能。当然这两个方面的进展都离不开半导体技 术特别是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技术的发展。
1954年,人们开始使用一种称作收发器的终端,将穿孔卡片上的数据从 电话线路上发送到远地的计算机。后来,用户可在远地的电传打字机 上键入自己的程序,而计算机算出的结果又可以从计算机传送到远地 的电传打字机上打印出来。计算机与通信的结合就这样开始了。
第一章 概
述
*在20世纪40年代,电报通信也采用了基于存储转发原理的 报文交换(message switching)。在报文交换中心,一份
份电报被接收下来,并穿成纸带。操作员以每份报文为
单位,撕下纸带,根据报文的目的站地址,拿到相应的 发报机转发出去。这种报文交换的时延较长,从几分钟 到几小时不等。 *分组交换虽然也采用存储转发原理,但由于在交换结点上 使用了电子交换机,且分组长度一般都比报文小得多, 完全可放在交换结点计算机的内存中进行处理,这就使 分组的转发非常迅速。
第一章 概
述
计算机网络基础
内容简介:
讲授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和主流技术,包括计算机网络的组成、体 系结构及协议、局域网标准及主流局域网技术、广域网、网络互连技术、 网络应用等 。
教
谢希仁
材:
编著,《计算机网络》(第4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年。
参考书目:
1.刘志华 等编著,《计算机网络实用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 2.冯博琴 主编,《计算机网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3.《计算机网络实用教程》,刘志华 等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4. 《计算机网络基础与应用》,康耀红 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第一章 概
述
第一章 概
述
为了节省通信费用,可在远程终端较密集处加一个 集中器。集中器的一端用多条低速线路与各终端 相连,另一端则用一条较高速率的线路与计算机 相连(参见图1-3)。由于集中器不是简单的多路 复用器,而是一个智能复用器,所以在高速线路 上它可以利用一些终端的空闲时间来传送其它处 于工作状态的终端的数据。这样就明显地提高了 线路的利用率,从而降低了通信线路的费用。当 集中器距终端较近时,在集中器与各终端之间往 往可以省去调制解调器。
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 如下4个阶段:
第一章 概
述
(1)第一阶段:面向终端的计算机通信网(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20世纪60年 代中期)
第一代计算机网络实际上是以单个计算机为中心的远程联机系统。
1946年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诞生,20世纪50年代出现远程联机系统, 计算机与通信技术开始互相结合。
第一章 概
述
*图1-7表示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主要区别。图中的A和D分 别是源结点和目的结点,而B和C是在A和B之间的中间结点。
第一章 概
述
*从图1-7不难看出,若要连续传送大量的数据,且
其传送时间远大于呼叫建立时间,则采用在数据
通信之前预先分配传输带宽的电路交换较为合适。
的世界第二大网络。
第一章 概
述
1.2 计算机网络及其发展过程 1.2.1 计算机网络的概念
计算机网络(Computer Networks):用通讯线路将分散 在不同地点的具有独立自主的计算机系统相互联接,并按网 络协议进行数据通讯和实现资源共享的计算机集合,称为计 算机网络。
1.2.2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过程
第一章 概
述
* 电路交换是在通话之前,通过用户的呼叫(即拨号),
由网络预先给用户分配传输带宽(这里指的是广义的带
宽,即将时分制的时隙宽度也称为带宽)。用户若呼叫 成功,则从主叫端到被叫端就建立了一条物理通路。此
后,双方才能互相通话。通话完毕挂机后即自动释放这
条物理通路。电路交换的关键点在于:在通话的全部时 间内用户始终占用端到端的固定传输带宽。图1-4为电路 交换的示意图。值得注意的是,用户线归电话用户专用, 而在交换机之间的中继线则对每个通话的用户来讲只占 用其中的一个话路。
第一章 概
述
* 1969年12月,美国的分组交换网ARPANET(当时仅4个结点) 投入运行。从此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就进入了一个新纪元。
* 1973年,英国的NPL也开通了分组交换试验网。
* 1973年,法国也开通了分组交换网CYCLADES。
图1-5 画出了分组的概念。通常我们将欲发送的整块数据称 为一个报文(message)。在发送报文之前,先将较长的 报文划分成一个个较小的数据段,例如,每个数据段不超过 1024位。在每一个数据段前面再加上头部(header)后, 就构成了一个分组。分组又称为“包”,而分组的首部也可 称为“包头”。分组的头部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正是分组的 头部包含了诸如地址等重要的控制信息,而分组交换网只有 从分组的头部才能获知应将分组发往何处。
第一章 概
述
第一章 概
述
(2)第二阶段:计算机通信网络(中国未经,20世纪60年代末 至20世纪70年代末)
第二代计算机网络是多台主计算机通过通信线路互连起来为用 户提供服务,产生所谓计算机—计算机网络。
这种计算机网络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兴起
* 传统的电路交换技术不适合计算机数据的传输
在电话出现以后,人们便认识到,在所有用户之间架设直达
*
第一章 概
述
*电路交换的另一个缺点是不够灵活。只要在通信双方建 立的通路中的任何一点出了故障,就必须重新拨号建 立新的连接。这很不适合实时通信特别是紧急的重要 信息传送的要求。
*上述情况表明,计算机通信需要采用一种新的交换技术, 那就是在20世纪六十提出来的分组交换。
* 1964年8月,巴兰(Baran)在美国兰德(Rand)公司 的“论分布式通信”的研究报告中最初提出了存储转 发的概念。 * 1966 年 , 英 国 国 家 物 理 实 验 室 ( NPL ) 的 戴 维 斯 (Davies)首次提出“分组”(packet)这一名词。
的线路是非常浪费的,必须靠交换机实现用户之间的互连。
第一章 概
述
为了掌握分组交换的概念,先了解一下电路交换的特点:
(通信过程与电话交换相似)
N(N-1)/2
当电话机的数量增多时,就要使用很多彼此连接起来的交换机 来完成全网的交换任务。用这样的方法,就构成了覆盖全世界的电信 网。 一百多年来,电话交换机虽然经过多次更新换代,其本质始终 未变,都是采用电路交换。从通信资源的分配角度来看,“交换”就 是按照某种方式动态地分配传输线路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