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先秦两汉—萌芽时期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 先秦、秦汉时空坐标 ▪专题概览通史坐标阶段特征• 通史概述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秦汉(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是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阶段。
先秦至秦汉时期的成就对中华文明起到了奠基作用。
核心提炼 ▪归纳提升一、夏、商、西周时期(约公元前2070—前771年)1.政治(1)商周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实行以王族为主体的分封制,周王成为“天下共主”。
(2)西周实行以血缘为纽带、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2.经济(1)农业:耕作技术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使用青铜农具的演变;夏商周实行井田制。
(2)手工业:夏商周手工业完全官营,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艺高超。
(3)商业:商朝职业商人产生;周朝商人由官府统一管理。
3.文化:商代汉字形成完整体系,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
二、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1.政治:宗法制、分封制走向崩溃;形成诸侯混战、社会变革的局面;秦国进行商鞅变法。
2.经济(1)农业:井田制遭到破坏,土地私有制确立。
小农经济形成,重农政策开始出现。
(2)手工业:官营、私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并存,但以官营手工业为主。
(3)商业: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开始实行抑商政策3.文化(1)思想: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推动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大发展,维护了政治统治,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春秋末期的孔子开创儒家学派,经过孟子、荀子的发展,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2)文学艺术: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楚辞体的《离骚》。
(3)科技:战国时期发明了指南仪器——司南;编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出现算筹。
三、秦朝时期(公元前221—前207年)1.政治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确立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推行郡县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汉语言文学专业训诂学复习重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训诂学复习重点训诂学复习纲要第一讲训诂学·绪论【训诂】就是解释的意思,即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
“训”和“诂(故)”经常连用,称为“诂训”“训故”“故训”“训诂”等,后来发展成为一个双音词。
第二讲训诂小史一、萌芽时期—先秦的训诂(一)萌芽表现:文献正文里的训诂+随文释义的注疏1.形训《左传宣公十二年》:“夫文止戈为武。
”《左传昭公元年》:“于文皿虫为蛊。
”2.声训《礼记乐记》:“是故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
”《管子心术上》:“义者,谓各处其宜也。
”《庄子齐物论》:“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
”3.义训《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者三代共之。
”《韩非子·解老》:“凡失其所欲之路而妄行者之渭迷。
”二、兴盛时期—两汉的训诂(一)兴盛的原因(l)统治者尊经、博士讲经,促进了训诂的发展(2)秦火之后,要抢救古籍(3)隶书通行,人们看不懂古文经籍,需要注解(二)兴盛的表现(1)儒家经典的注释大批涌现(2)道家和其他著作也有一些注释(3)出现了通释语义的专著(三)两汉训诂的特点(1)确定了随文注解和通释语义两种基本形式词义系统∈本义、基本义—引申义—语境义(2)开始从语文学领域进入语言学领域(3)把形音义三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4)经今文学与经古文学之争对训诂的影响汉代经学中今文学派与古文学派的斗争,对训诂影响极大,这两个学派都重师承、讲家法,成为汉代训站的又一特色。
三、继发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的训诂魏—唐训诂的特点1.内容上:扩大了训诂的范围经部—史部、子部、集部2.体式上:出现了义疏和集解(义疏:是兼释经注的一种训诂形式,它萌芽于汉末,而盛行于六朝。
后泛指补充和解释旧注的疏证。
《五经正义》:《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
集解:一种是汇辑诸家对同一典籍的语言和思想内容的解释,断以己意,以助读者理解。
历史高一必背知识点第一课
历史高一必背知识点第一课历史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科学,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变迁,汲取前人的智慧与经验,对未来进行思考。
作为高中学习的一部分,历史课程起到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批判精神和历史意识的作用。
因此,高一历史课程中的必背知识点非常重要。
本文将为你详细介绍高一历史必背知识点的第一课。
一、中国古代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古代中国文化独具特色。
古代中国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文化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
这其中最重要的几个阶段有:1. 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萌芽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化主要包括礼、乐、尚儒主义等。
孔子是当时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强调了“仁爱”和“孝道”的重要性。
2.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兴起了一系列的思想家和学派。
例如,儒家的儒家学派、道家的道家学派、墨家的墨家学派等。
同时,汉代还出现了著名的历史书《史记》。
3. 唐宋时期: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涌现了大量的文化名人和文艺精品。
唐代的诗人李白和杜甫,宋代的诗人苏轼和辛弃疾都是当时最杰出的文化代表。
二、中国古代历史的分期与朝代变迁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分期和朝代变迁是非常重要的,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脉络和演变过程。
下面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几个重要分期和朝代变迁:1. 夏商周时期: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初期,这个时期的朝代主要有夏、商和周。
周王朝以其宗族联盟的方式统一了中国大部分地区。
2.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中期,这个时期共出现了11个朝代,学术思想繁荣,诸子百家的学说纷呈。
3. 秦汉三国时期:秦汉三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后期,这个时期主要有秦、汉和三国时期。
秦朝统一了中国,并实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而汉朝则是中国古代历史的黄金时代。
三、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人物中国古代有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他们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第1讲《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先秦、秦汉》
阶段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相互影响等。
第1讲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
(2)复习备考时,要注意对某一历史现象的背景、特点及影响 的理解,同时注意模块间的综合链接,理解政治、经济、思想文
化的表现、影响及内在联系。
2、(2012· 广东文综,12)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
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 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壮
3、(2012年广东文基13)“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 事”的现象发映了: A.君主专制的削弱 B.宗法制的消亡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分封制的巩固 4、(2013年广东文基13)“ 东汉初年桓谭上书说: “(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今富商大贾, 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8、(2013· 盐城调研)据《荀子· 王制》记载,“论百工, 审时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备用,使雕琢、文采 不敢专造于家,工师(工官)之事也。”这里的“工 师”是( ) A.官营手工业中的工匠 B.管理手工工匠的官员 C.管理市场经营的官员 D.掌握精巧技艺的匠户 9、(2013· 韶关二调)《礼记· 内则》曰:“子能食食, 教以右手。……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 同席,不共食。”对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 )。 A.古人重视家庭教育 B.日常行为注重伦理道德 C.古人重视生活技能教育 D.以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
返回目录
第1讲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
(2)政治体制:西周分封制与贵族政治相伴而生,是父权家长
制扩大化的结果,把宗法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紧密结合起来,是
高一语文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说。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
冯梦龙“三言”(《喻世明言》、《警世 通言》、《醒世恒言》) 凌蒙初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 《二刻拍案惊奇》。
明清出现了“章回体小说”。其特点是分
回标目,常取一个或两个中心事件为一回,每
回篇幅大致相等,情节前后衔接,开头、结尾 常用“话说”“且听下回分解”等口头语,中 间穿插诗词韵文,结尾故设悬念吸引读者。 《三国演义》(罗贯中)和《水浒传》
境
漳 州 一 中 黄 安 娜
中国古代小说,经过漫长的道路,直到唐代 才真正地具备了小说要素。
1、先秦两汉——古代小说的萌芽时期。
这一时期的神话、寓言、史传、“野史”传 说、宗教故事等都孕育着小说的艺术因素,为小 说的形成准备了条件,同时也露出小说童年时期 形成志人志怪两大类的端倪。 神话:如《精卫填海》、《女娲补天》、 《夸父逐日》等。 史传:《史记》
3、唐代——古代小说的成熟期。
唐代出现了唐传奇。唐代传奇的出现标志着 我国古典小说的成熟:从鬼神灵异、奇闻逸事走
向现实生活,在艺术上有了很大的创造和提高。
著名的唐传奇有:陈鸿《长恨歌传》 、元稹
《莺莺传》、李朝威《柳毅传》。
•
天宝末,兄国忠盗丞相位,愚弄国柄。及安禄山引兵向阙, 以讨杨氏为词。潼关不守,翠华南幸,出咸阳,道次马嵬亭。六 军徘徊,持戟不进。从官郎吏伏上马前,请诛晁错以谢天下。国 忠奉牦缨盘水,死于道周。左右之意未快。上问之。当时敢言者, 请以贵妃塞天下怨。上知不免,而不忍见其死,反袂掩面,使牵 之而去。仓皇展转,竟就死于尺组之下。
乃与寝合。使匿密室,过数日而人不知也。生微告妻。妻陈,疑为大家媵妾,
劝遣之,生不听。偶适市,遇一道士,顾生而愕。问:“何所遇?”答言: “无之。”道士曰:“君身邪气萦绕,何言无?”生又力白。道士乃去,曰: “惑哉!”世固有死将临而不悟者!”生以其言异,颇疑女。转思明明丽人, 何至为妖,意道士借魇禳以猎食者。无何,至斋门,门内杜不得入,心疑所 作,乃逾垝坦,则室门已闭。蹑足而窗窥之,见一狞鬼,面翠色,齿巉巉如 锯,铺人皮于榻上,执彩笔而绘之。已而掷笔,举皮如振衣状,披于身,遂
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历程
❖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小说 ❖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农民起义作品 ❖ 《西游记》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神魔小说
❖ 四大奇书: 《三国演义》 《水浒传》 《西 游记》 《金瓶梅》
❖ 初中阅读要求: 《西游记》 《水浒传》 ❖ 高中阅读要求: 《三国演义》 《红楼梦》
高曹 雪
鶚芹
第一课时
曹雪芹及《红楼梦》介绍
❖ 在贾府里聚居着两类人,一类便是 “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 的少数主子,他们的荣华富贵依恃那握 有“万几宸翰之宝”的皇帝;另一类则 是人数众多的为主子服役的小厮、媳妇 (此处指女仆)、婆子、嬷嬷以及等级 不同的丫鬟,他们是受压迫、被奴役的 奴隶。
根据以上思路,分析贾母处、 贾赦处、贾政处的环境特征各是 怎样?作者有何用意?
(3)黛玉去拜见二舅舅时又看
到了什么?
❖ 往东“穿过一个东西的穿堂,向南大厅之 后,仪门内大院落,上面五间大正房,两边 厢房鹿顶耳房钻山,四通八达,轩昂壮丽”。 堂屋中迎面“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 写着斗大的三个字,是‘荣禧堂’,后有一 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 又有‘万几宸翰之宝’”。屋内摆设有名贵 的加剧,珍贵的字画、古玩。“又有一幅对联, 乃乌木联牌,镶着錾银的字迹,道是:座上 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
其一,作者假托封建卫道者的口吻, 对宝玉的似贬实褒,巧妙地歌颂了宝 贾 玉反封建的叛逆性格,暗示了小说为 宝玉安排的悲剧结局。 宝 其二,作者用“正文反作”的手法,赞 赏宝玉对封建主义采取的玩世不恭的态 度,歌颂他不向世俗屈服,勇于反抗的 玉 精神。他的“愁”和“恨”,正是要求 摆脱“世务”“文章”而不可得的苦闷 心情的表现;他的“傻”“狂”,是专 制压迫和禁锢的结果,是他在痛苦中寻 求新的生活和理想,而又找不到出路, 陷于失望和迷惘的一种精神状态
训诂学的发展简史教学课件
三、宋代训诂的成就
1、敢于创发新义,开一代疑古的风尚 北宋初期的文坛继承五代余习,“因陋
守旧,论卑而气弱。”自从欧阳修出现以后, “以诵经学古为高,以救时行道为贤,以犯言 纳说为忠”。文风为之一变。在欧阳修的影响 之下,有曾巩、王安石、苏轼父子等相继出现。 这些大家,一方面以他们的革新精神,进行诗 歌散文的创作,开一代新风;另一方面,又在 训诂上创发新义,开一代疑古的风尚。
当时去古已远,人们看不懂古文,需要
对这批儒家经典进行解释。有一个叫孔安国的 人,是孔子12代世孙,能看懂古文,曾奉诏为 《尚书》作传。他还写了《古文孝经传》、 《论语训解》,有不少人跟着他学习,于是就 形成了经学中的古文学派。这是西汉初期的古 文经学。东汉时期,古文经学在民间盛行,一 些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和语言学家,如桓谭、 班固、王充、贾陆、许慎、马融、郑玄等,都 成了博通群经的古文经学大师。伴随着这些大 学问家的学术活动,训诂这门实用的学科,也 就大为兴盛起来。
此外,这个时期,属于史部、子部、集 部的重要著作,乃至佛家经典,也都有 了注释。如:
魏晋南北朝时期,属于史部的,有 徐广的《史记音义》、裴骃的《史记集 解》、韦昭的《汉书音义》、裴松之的 《三国志注》、刘昭的《后汉书注》、 郭璞的《山海经注》、郦道元的《水经 注》等等。
属于子部的,以道家的《老子》和 《庄子》的注释最多,据《隋书经籍志》 记载,《老子》的注疏有30家,《庄子》 的注疏有15家,这是魏晋南北朝崇尚玄学 的反映。纵横家有《鬼谷子注》。小说家 有《世说新语注》。兵家有曹操的《孙子 兵法注》……
二、训诂萌芽与发展的动力
如前所述,我国的训诂萌芽于殷商 时代(公元前1711——1066年),至今 已经3000多年,真可以算做一门古老的 学科了。而它产生以后,又经过几百年 的时间,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便得到迅 速的发展。其动力何在?这种动力不是 别的,就是社会交际的需要。
中国古典小说常识勾要
中国古典小说史勾要传说、寓言。
语言为文言。
小说这一名称最早见于《庄子》,但名实不符。
《汉书·艺文志》著小说15种,应该是我国文言小说的源头,今佚。
其实难称小说。
1、魏晋的志怪小说:所谓志怪小说,就是专记神灵怪异的。
以【东晋】干宝的《搜神记》为代表(如《宋定伯捉鬼》原文附后)。
另外还有【东晋】葛洪的《神仙传》(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三国】曹丕的《列异传》等。
2、南北朝时期的逸事小说:以记录士流的言谈逸事为内容。
也称志人小说或笔记小说。
以【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为代表(如《周处》原文附后)。
此外,此期志怪小说继续发展,有吴均的《续齐谐记》等。
言短篇。
艺术上形象鲜明、情节曲折、结构完整、文辞华美,已表现出相当高的成就。
现存唐传奇大部分收录在《太平广记》内,另外《文苑英华》《太平御览》《全唐文》中也保存了一些。
1、初唐、盛唐为发展期:现存最早的是:王度《古镜记》2、中唐是唐传奇的鼎盛时期:以李朝威《柳毅传》为代表。
此外有沈既济的《枕中记》,李公佐的《南柯太宋传》,元稹的《莺莺传》(王实甫的《西厢记》即取材于此),陈玄祐的《离魂记》、陈鸿《长恨歌传》等。
3、晚唐:大批传奇集出现。
唐人小说之称“传奇”,始自晚唐裴铏的《传奇》一书,宋以后,遂以之概称唐人文言小说。
薛调《无双传》是晚唐爱情传奇中最好的一篇。
用的故事的底本,供说书人说唱。
是一种随着民间说话技艺的发展,从群众中产生的文学形式。
宋代“说话”分四类:小说、讲史、说经、合生。
以小说类成就最高:情节动人(以前曲折),结构精巧(以前完整),注重人物行动和对话的描写,运用细节刻画人物性格,环境描写真实生动,语言通俗、朴素、幽默(以前文辞华美)。
讲史虽本身成就不高,但对后世小说、戏曲影响深远。
如直接影响了“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的产生。
1、小说类:《错斩崔宁》为代表(今戏曲《十五贯》)(简介附后)2、讲史类:《大宋宣和遗事》(《水浒传》的雏形)。
专题一 第1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阶段一 阶段二 阶段三
限时规范训练
大二轮复习 通史
(角度:分封制的内涵及评价)据研究,周代的王道,自 洛邑向东分为二线。 其南线由王城通向新郑与宋都商丘, 远达鲁都曲阜。 后来,又以洛邑为中心,东南修通至宋、徐、吴;南向修通至许、随、 荆楚。周代修建道路网( C ) A.方便中央向地方运输贡赋 B.方便王室派人巡视海外 C.方便诸侯定期朝觐天子 D.利于挑起诸侯之间的矛盾
阶段一 阶段二 阶段三
限时规范训练
大二轮复习 通史
解析:选 C。分封制是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 是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的重要标志,秦以后出现中国封建的四次反动 说明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 故选 C 项。 题干中所列举的朝代是古代中国 封建的四次反动, A 项错误;古代中国封建的四次反动削弱了专制主 义中央集权制度, B 项错误;统治者是想利用宗室是强化皇权,但事 与愿违, D 项错误。
阶段一 阶段二 阶段三
限时规范训练
大二轮复习 通史
解析:选 C。本题考查对分封制内涵的理解。据所学可知,分封制 下的诸侯需要定期朝觐天子,因而修建道路网可以方便诸侯定期朝觐天 子,故选 C 项。西周时地方诸侯需要向中央交纳贡赋, A 项错误;周 朝与海外无多少联系, B 项错误;周代修建道路网与诸侯之间的矛盾 无关, D 项错误。
阶段一 阶段二 阶段三
限时规范训练
大二轮复习 通史
2.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 (1)封建政治: 嫡长子继承制原则、 “家国同治”的统治理念等形成。 (2)思想观念: 使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严格的伦理范式, “忠”“孝” 观念深入民心,促使中华民族形成了“国”与“家”不可分的意识;促 进了重视家庭建设、尊老爱幼、夫妻相敬、兄弟相亲、和睦相处等社会 公德的形成;造成男尊女卑观念、贵贱等级观念、过分强调家庭本位、 任人唯亲、盲目排外的消极影响。 (3)社会习俗:编订家族家谱,建立宗祠家庙;影响认祖归宗、祭祖 扫墓等社会风俗形成。
中国美术史
第一章先秦两汉时期民族绘画风格的初步形成中国绘画的萌芽、发展到成熟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他的源头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史前时代。
起初表现的仅是原始先的朴素的理想和生活,以及为上层社会政教服务,同时也反映各时代跌宕的社会风貌与世俗的生活图景。
在这漫长的历程中,直到人类在劳动过程中创造了实用器物和建筑物,并在上面作装饰布置的时候,才注意到对于画面的利用,人们在上面所绘制的装饰图象,便开创了最初具有画面构图意识的先河。
原始的中国绘画——岩画古代先民创造的原始岩画是中国绘画最早的遗存,它们大多分布在西北与西南,据说是游牧或少数民族部落所为。
也许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北人食肉勇悍,南人食蔬文雅,故而西北与西南的岩画各有特色。
西北岩画以刻凿为多,图案以动物为主,新疆天山岩画、内蒙古阴山岩画、甘肃黑山岩画等为其代表。
除动物之外,还有狩猎、生殖崇拜、放牧等内容,粗犷雄浑。
西南岩画以涂饰为多,图案以人物为主,云南沧源岩画、广西花山岩画等为其代表。
除人物之外,还有房屋、树木、神灵祭器等内容,朴拙神秘。
然而无论南北岩画,其以线条为构图,或斫凿,或涂饰,以线成面,大多形成阴面造型,富有幼稚夸张的特点,充满写实装饰之美,则是相互一致的。
[原始]黑山岩画《狩猎图》[原始]花山岩画《战争庆典牧放图》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饰距今4-7千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的生活由游牧、游耕而转入定居为主,陶器在农业、渔猎及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彩陶乃成为这一时期的文化象征。
其彩绘大致可分为图案、图画两类。
彩绘是陶器装饰中最卓越的手法,朴实明快,绚丽多彩的彩陶,由于地域、时间的差异,宗教习俗的不同,描绘形式的各异,在造型和风格上也各不相同。
有些条纹象征着起伏的波浪、同心扩散的水纹、绳革、丝网等。
红黑相同,朴素而匀称,流畅而简洁。
河南渑池的仰韶村、西安附近的半坡、甘肃的永靖,皆有大量的遗存。
图画有穿衣的人物、野禽、奔鹿、游鱼、伏龟等,形状生动,明快活泼。
中国美学史发展历程
中国美学史发展历程一、古代中国美学思想的萌芽(先秦至两汉)中国美学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的哲学家们开始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审美的观点。
例如,孔子强调“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美学理念。
墨子则提出“兼爱”、“非攻”等观念,强调和平与和谐的美学价值。
二、唐宋时期的美学繁荣唐宋时期是中国美学发展的黄金时代。
在这个时期,文人墨客们对于艺术和美的追求达到了一个高峰。
他们在诗词、绘画、音乐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例如,李白的诗歌以其豪放的笔触和奔放的情感而著称,被誉为“诗仙”。
王维的山水画以其深邃的意境和含蓄的笔墨而备受赞赏。
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赞誉,而且对后世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明清时期的美学变革明清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这也对美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美学思想开始受到西方哲学的影响,同时也发生了自身的变革。
例如,王夫之提出了“诗即画,画即诗”的观点,强调了诗歌与绘画之间的紧密联系。
杨慎《画品录》则系统地总结了中国绘画的发展历程,成为后世绘画理论的重要参考。
四、近现代中国美学的发展近现代以来,中国美学思想受到了更广泛的影响,与世界各国的美学思潮产生了交流与对话。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美学思想开始与西方的美学思想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美学观点。
例如,鲁迅强调了“艺术为人民”的观念,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美学思想。
梁启超则倡导了“新美学”,试图将传统美学与现代西方美学相结合。
五、当代中国美学的多元化发展随着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开放,中国美学思想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当代中国美学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学者和艺术家,他们以独特的视角和创新的思维方式对美学问题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例如,胡适提出了“美感即真理”的观点,强调了美与真理的密切关系。
康德艺术学派的代表人物谢冕则提出了“审美经验”、“审美情感”等概念,对美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训诂学的发展历程教学课件
• 傅统的训诂学,就其起源和发展而言, 可以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 先秦训诂萌芽期 • 秦汉之际自觉期 • 两汉训诂大兴期 • 魏晋隋唐扩展期 • 两宋训诂变革期 • 元明训诂衰落期 • 清代训诂高峰期
一 先秦训诂萌芽期
• 训诂的起源,要上溯到先秦,因为先秦典籍中大量的 训诂材料,足以证明这一点。
• 早在东汉后期,训诂学的范围即已扩大到经书 之外(如王逸注《楚辞》,服虔、应邵为《汉书》 作音义,高诱注《吕氏春秋》、《淮南子》、 《战国策》),而到了魏晋六朝隋唐时期, 这 种趋势更有了迅猛的登展。
• 在魏晋六朝以迄隋唐时期,关于经部的 训诂,这时出现了一些集解、义疏之类 的著述。
• 所谓集解(或称集注),就是汇集各家对 于某部书的注解而成一书,这类著作博 采众说,有存古之功。
• 汉代著名的经常大师, 同时也就是著 名的训诂学家,足见训诂学与经学关系 之密切。
• 这一时期著名的训诂学家及其代表性著 作,有毛亨(有人说他是 汉初人,也有 人说他是战国时代人)的《毛诗故训传》、 杨雄的《方言》、何休的《春秋公羊解 诂》、许的《说文解 字》、郑玄的《毛 诗笺》、《三礼注》、刘熙的《释名》、 服虔的《通俗文》(已佚)、高诱的《淮 南子注》、《吕氏春秋注》、《战国策 注》、王逸的《楚辞章句》、赵岐的 《孟子章句》等。尤以杨雄、许慎、郑 玄、 刘熙为最卓特。
• 郑玄的训诂学成就,主要表现在他为 古书所作的注中。郑玄注经 ,顺着文 句的次序而作解释,有的字 义,是根 据经传和《尔雅》,有的字义,是自 创新解。
• 张舜徽将郑注中有关字义的材料加以 比辑纂录,撰为《郑雅》一文,蔚为 大观。郑玄的训诂学,可谓略备于此。
• 张舜徽指出:“郑玄在古声韵学方面, 也有他的创造发明。他在注述工作的过 程中,经常通过‘声类’、‘音类’相 同相近的关系,进行文字通假的分析和 说明。”(《郑学丛著》)又引戴震的话 说:“是古音之说,汉儒明知之,非后 人创议也。”(《戴震集·书广韵四江 后》)
第1讲中华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黄老之学及法家的一些思想。
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为董仲舒 新儒学所继承,并适应了汉武帝时期的政治需要;新儒学 联 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因此被历代 系 封建统治者所推崇,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确立了在中国传 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答案:A
答案:D
答案:A
答案:C
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经济构成 以种植业为主,家庭饲养业为辅,兼有家庭纺织业
土地所有 制
氏族公社公有(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夏、 商、西周、春秋)、土地私有(战国以来以地主土地所 有制为主)
派别 代表人物主张源自道家老子 庄子“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朴素辩证法思想 ,“无为而治”
世界万物是相对的,自然无为,“齐物”的 观点,“逍遥”的人生态度
孔子
“仁”为核心,强调以德治民,“克己复礼 ”,“有教无类”
儒家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
荀子
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君 舟民水,人之性恶
法家
商鞅韩非子
以法治国,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奖励耕战, “法”“术”“势”三合一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答案:C
答案:B
第1讲中华文明的奠基和初 步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第1讲 中华文明的奠基和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生
耕作方式
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铁犁 、犁壁、犁评)
产
耕作技术 垄作法、代田法、耕耙耱(耕耙)
力
耕作制度
一年一熟、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一年 三熟
生产方式
粗放经营(氏族公社集体生产、奴隶集 基本模式 体耕作)、精耕细作(以家庭为单位、男
答案:D
先秦两汉时期萌芽状态的社团概况(一)
还实行一套 “ 山木如市 ,不加于山;
起来打败 其他敌对势 力,继而 再次
鱼盐蚌 蜃 ,不加于 海 ” (《 晏子 春 分化 , 重组 集 团 , 相 互吞 并 。 韩、 赵、 秋・ 外篇 》) 的产销地等价销售货物 魏三 家联 合起 来 , 先后 灭掉 了 范 氏 、 的政策 。所 以 “ 得 齐 民心 ” (《 史 中行 氏、智 氏的势力 ,终于取 得了 记・ 田敬仲完世家 》),民众大量逃
的方式 ,举 行盟誓时 ,还 要配以相 政所结成 的朋 党) 、 戚党、 官僚士大 高下授 给官 职的一种 选举制 度。 察 应的仪式 ,如占 b 、宰牲等 。 夫朋党、 逆党 ( 权 臣、 权 阉企图谋权 举后来被 豪 门世族 所垄 断, 成为他
这 种 通 过 宣 誓 结 盟 而 形 成 的 政 篡位 而 结 成 的 朋 党 ) 等 形 形 色 色 的 们 结 交朋 党 、 发 展 帮 派 势力 的 手段 。 治 集 团 ,有 较 为 牢 靠 的 成 员 ;有 总 宗 派 集 圈 —— 朋 党 。 无 论 是 何 种 朋 征 辟 是 州 郡 长 官 和 中央 的 三 公
纷 纷 聚 拢 在 霸 主 的 旗 帜 下 ,结 成 政 取得 了 战争 的胜利 。
治、 军事联盟 。 春秋后期 , 公室衰微 ,
同时 , 再与 必须 团结 的贵 族 及 誓 的 目的 , 是通 过质 神宣 誓的 方式 ,
政在 家门。卿大夫的私家 势力在削 其他 势力结成 联 盟 , 组成 更为 强大 结为同盟 ,使同盟成员都紧密 团结
从 中我 们可 以看 出,盟誓的对 象 除了赵 氏宗族之外 ,还有来 自敌
对 阵 营 的 成 员 和 其 他 外 来 人 员 。盟
《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美术史英文名称:History of Chinese Art学时学分:44学时, 学分课程类别:■专业必选□专业限选□专业任选□公共必选□其它先修课程:艺术概论教学目的:通过对中国美术的类型、发展变迁、内涵、意义、功能等内容进行的阐述,帮助学生了解基本史实,并学会将特定时代美术放置于一个更宏观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中解读。
教学内容:本课程将《中国美术史》划分为四个时期,即先秦-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两宋、元明清和近现代、中国画论概述、中国发展史,分别由六位教师主讲。
1、“先秦-魏晋南北朝”的教学内容按原始时期、三代、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时代发展,从美术考古宗教艺术、绘画艺术三方面以专题形式分别讲授:美术考古、古代岩画及地画、彩陶、古玉器、青铜器、帛画艺术、秦始皇兵马俑、两汉雕塑与壁画、汉画像、六朝陵墓石刻及壁画、顾恺之的人物画、敦煌莫高窟、云冈、龙门石窟等。
通过对这一时期中国美术史的系统梳理,使学生能认知此间出现了哪些美术作品,并能运用美术史的基本方法对这些美术作品进行分析、研究,将其置身于整个文化史的发展中,进一步了解美术作品产生的原因。
2、“隋唐五代两宋”的教学内容1)隋唐美术,分为概述、人物画、山水画、花鸟杂画、绘画理论、石窟陵墓壁画、雕塑、建筑和工艺美术。
2)五代两宋美术,分为概述、宋代的画院及院画、花鸟画的发展、山水画、人物画的繁荣、风俗画与历史故事画,以及辽、金、西夏绘画概述、巴蜀佛教造像的兴盛。
3、“元明清”的教学内容本课程虽为美术的断代史,但应作整体观,将它纳入到通史的脉络里来做思考。
在把握美术基础知识之上,适宜地吸收学术界(不限于美术)的最新研究成果。
讲授当做到深入浅出。
1)课程纵向结构如下:元代美术。
涵盖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和书法篆刻艺术。
明代、清代美术。
涵盖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书法篆刻、壁画、版画和年画。
2)教学的内容从以下三个方面横向铺陈开来:本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与思想文化的发展变化如何直接间接地影响了各美术品类的起伏消长及其传承变异。
第1讲 先秦至两汉时期
考向二
综合分析小农经济的影响
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主要的生产经营方式,延续了两千 多年,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多方面的重要影响。 1.政治 分散的小农经济,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社 会的安定和国家统一,以保证小农经济的发展。保护小 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重要原因。 2.政策 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在于小农 经济。小农经济的脆弱性,要求统治阶级抑制商业,防 止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 是统治阶级能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
(2)经营方式: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 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发展过程。 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以一家一户为单位、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小农经济 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解读】 一家一户的小农户个体经营使 我国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进一步的革命性 发展。
(3)土地制度:原始社会的土地属于氏 族公社所有;商周土地制度为井田制;春秋 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成为土地兼 并现象的根源。 【解读】 土地兼并的影响是:阶级矛盾 激化,国家财政收入减少,不利于加强中央 集权和社会稳定。
特点 (1)在国家大一统 的条件下按地域划分 的地方管理制度 郡 (2)郡县官吏由皇 县 帝任免,且不世袭 制 (3)郡县长官只领 俸禄,没有封地,必 须服从中央
影响 (1)秦朝通过实行郡县制, 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 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建立起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制度 (2)郡县制解决了分封制所 导致的地方割据问题,巩固 了国家统一,是历史的进步, 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选官制度
政治特 点
皇权为中心 的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体 秦朝 制。“三公 九卿”分工 严密,各司 其职
郡县制在 国家大一 统的条件 下实行, 按地域划 分
《文学批评学》教学大纲
《文学批评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文学批评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选修课,是一门兼具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实践的课程,能使学生系统了解文学评论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应用方法,系统了解文学评论的基本理论以及熟悉二十世纪以来中西常用文学评论方法,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别、评判能力,为进入到文学研究阶段打下良好基础。
本课程内容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讲述文学批评的性质、历史和功能;第二部分阐述各种文学批评模式的理论观点、基本特征和分析步骤;第三部分讲述文学批评主体、文学批评文本的样式和写作技巧。
二、教学目的:1.系统学习和掌握当今文学批评的基本理论和主要方法,改善和更新学生的理论知识结构;2.培养学生参与文学评论实践活动的自觉意识,训练并提高学生评论文学现象的实际能力;3.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观,正确分析和评价古今中外各种文学现象。
三、教学建议l.在本大纲规定的范围内,教学时应着重讲清文学批评的几种批评方法,特别要注意培养学生运用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文学评论的能力。
2.教学时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的文学和评论状况,组织学生参与有关文学评论的实践活动。
主要内容及网络辅导学时分配第一讲绪论、第一章第二讲第二章第三讲第三章第四讲第四章第五讲第五章第六讲第六章第七讲第七章第八讲第八章、第九章第九讲第十章第十讲第十一章、第十二四、教学内容《文学批评学》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讲述文学批评的性质、历史和功能:第二部分阐述各种文学批评方法的理论观点、基本特征和分析步骤:第三部分讲述文学批评主体、文学批评文本的样式和写作技巧。
重点与难点:本课程的设计侧重于第二部分,重点讲授各种文学批评方法,难点在评介各种批评理论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运用各种批评理论方法分析作品的实践操作能力。
教学大纲:绪论文学批评的性质文学批评概念:文学批评是以一定的文学观念、文学理论为指导,以文学欣赏为基础,以批评家所面对的当代各种具体的文学现象(包括文学创作、文学接受和文学理论批开现象,而以具体的文学作品为主)为主要对象的研究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庄子对绘画的认识—“解衣般礴” :
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笔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后至者, 儃儃然不趋,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人视之,则解衣般礴,裸。君曰:“可矣, 是真画者矣。”(《庄子·外篇·田子方》)
3、韩非子论画—绘画难易说:
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不可类之,故难。鬼 魅无形者,不磬于前,故易之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4、《左传》—绘画功能说:
“昔夏之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九州),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 使民知神奸(鬼神怪异之物)。”
按:“使民知神奸”,说的是青铜器图纹的社会作用,这是中国绘画理论最早 的认识功能说。
二、两汉哲人论画:
《淮南子》论画
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说,规孟贲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矣。(《说 山训》)
第一讲 先秦两汉—萌芽时期
一、先秦哲人对绘画的认识:
1、孔子对绘画色彩观念的论述
⑴“绘事后素”说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
“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论语·八佾篇第三》) ⑵孔子论服装色彩的等级观点
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论语·乡党篇第十》)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论语·阳货篇第十七》)
画者谨毛而失貌。(《说林训》)
先秦两汉时期画论发展的总体特征:
⑴多见于哲学、文论著作之中,只是片言支语;
⑵论画者并非画家,如孔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刘安、 王充等;
⑶有些篇章,谈到绘画论述简略,本意往往不在论画,而是 借论画以喻道,阐述其哲学观点或学术思想。这些论述,虽 不成系统,但提出了一些根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