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防治指南汇总.
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
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正文:---------------------------------------------------------------------------------------------------------------------------------------------------- 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试行)(一九八四年四月十八日卫生部发布)病毒性肝炎(包括甲型、乙型和非甲非乙型)是法定传染病,具有传染性较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部分乙型和非甲非乙型肝炎病人可演变成慢性,对人民健康危害甚大。
防止病毒性肝炎感染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领导,深入宣传,发动群众,搞好爱国卫生运动,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甲型肝炎和流行性非甲非乙型肝炎,以切断粪—一口途径,乙型肝炎和非流行性非甲非乙型肝炎以切断肠道外如经血传播等途径为主。
要力争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报告、早治疗、及早处理疫点,以防止流行,提高疗效,要做好易感人群的保护,减少疾病发生。
病毒性肝炎的预防(一)管理传染源:1.报告和登记:各级医务人员对疑似、确诊、住院、出院、死亡的急性、慢性迁延性和慢性活动性肝炎病例均应作传染病报告,专册登记和统计。
报告卡必须填写完整、准确,并在备注栏内注明急性、慢性迁延性、慢性活动性、疑似或输血后肝炎。
检测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病例,应在报告卡上注明阳性或阴性。
各省、市、自治区应创造条件设点试行急性病毒性肝炎病原学分型报告和统计,每个病例尽可能经抗--HAV(甲型肝炎病毒抗体)、IgM(免疫球旦白M)HBsAg、抗--HBs(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抗--HBc(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包括抗--HBC.IgM和抗--HBC.IgG)检测,分成甲型、乙型、非甲非乙型和未定型。
遇到急性肝炎暴发时,应先电话报告,然后填写卡片报告;有条件的省、市、自治区也可作病原学分型报告。
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doc
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修订病毒性肝炎(包括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是法定乙类传染病,具有传染性较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高等特点;部分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患者可演变成慢性,并可发展为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对人民健康危害甚大。
防治病毒性肝炎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领导,深入宣传,发动群众,搞好爱国卫生运动,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
对甲型和戊型肝炎以切断粪-口途径为主;对乙型和丁型肝炎以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为主;丙型肝炎则以控制肠道外(如经血)传播途径为主。
要力争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报告、早治疗、早处理疫点,防止流行,提高疗效。
要做好易感人群的保护,减少发病。
病毒性肝炎的预防一、管理传染源(一)报告和登记各级医务人员应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对病毒性肝炎病例作传染病报告,急性病毒性肝炎应做病原学分型报告和统计。
慢性病毒性肝炎病例只登记一次,一年复发跨两个年度者不再重复登记。
(二)隔离和消毒急性甲型肝炎隔离期自发病日起3周。
乙型肝炎可不定隔离期,如需住院治疗,也不宜以HBsAg阴转或肝功能完全恢复正常为出院标准,只要病情稳定,可以出院。
对恢复期HBsAg携带者应定期随访。
对丙型和丁型肝炎的处理同乙型肝炎。
戊型肝炎隔离期暂同甲型肝炎。
各型病毒性肝炎可住院或留家隔离治疗。
病人隔离后,对其居住和活动场所(家庭、宿舍及托幼机构等)应尽早进行终末消毒。
基层卫生防疫机构应对肝炎病例进行个案流行病学调查。
(三)有关行业人员肝炎患者的管理对饮食行业人员和保育员每年作一次健康体检,发现肝炎病例立即隔离治疗。
急性肝炎患者痊愈后,半年内无明显临床症状和体征,肝功能持续正常,且肝炎病毒传染性标志阴性者,可恢复原工作。
慢性肝炎患者应调离直接接触入口食品和保育工作。
疑似肝炎病例在未确诊前,应暂时停止原工作。
上述范围的新增人员在参加工作前,应进行健康体检,凡肝功能异常和/或肝炎病毒传染性标志阳性者,不得录用。
2023年肝炎诊断与防治中国指南
2023年肝炎诊断与防治中国指南引言本指南旨在为医务人员提供2023年肝炎的诊断和防治指导。
内容包括针对不同肝炎类型的诊断方法、防治措施以及相关药物治疗建议。
肝炎类型1. 乙型肝炎(HBV)2. 丙型肝炎(HCV)3. 甲型肝炎(HAV)4. 戊型肝炎(HEV)5. 其他罕见肝炎类型诊断方法临床表现- 乙型肝炎:肝功能异常、黄疸、肝硬化等- 丙型肝炎:多数无明显症状,肝功能异常、肝脏病变等- 甲型肝炎:发热、恶心、呕吐、腹泻等- 戊型肝炎:发热、乏力、食欲不振等实验室诊断- 血清学标记物测定:HBsAg、Anti-HBc、Anti-HCV、HAV抗体、HEV抗体等- 分子生物学检测:HBV DNA、HCV RNA等- 影像学检查:肝脏超声、肝脏CT、MRI等防治措施- 接种疫苗:乙型肝炎疫苗、甲型肝炎疫苗等- 保持良好个人卫生惯:避免共用针头、遵守饮食卫生等- 定期体检和筛查:早期发现和干预有助于预防和治疗肝炎- 合理用药:根据肝炎类型和患者情况选择适当的抗病毒药物- 应避免过度饮酒和长期服用肝毒性药物药物治疗建议- 乙型肝炎治疗:采用抗病毒治疗,如核苷/酸类似物等- 丙型肝炎治疗:采用直接抗病毒药物,如NS5A抑制剂、NS3/4A蛋白酶抑制剂等- 甲型肝炎无特效药物治疗,主要采取对症支持治疗- 戊型肝炎无特效药物治疗,根据症状进行对症治疗结论本指南提供了2023年肝炎的诊断和防治指南,旨在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肝炎疾病。
请医务人员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必要的诊断和防治措施,以提高肝炎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 注意:本文档中的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诊断和治疗方案应根据医务人员根据患者情况和最新研究结果做出独立决策,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中国肝病诊疗指南(2024版)
中国肝病诊疗指南(2024版)中国肝病诊疗指南(2024版)前言肝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肝病的防治工作在我国公共卫生领域具有重要地位。
为了提高肝病的诊疗水平,规范临床实践,我们根据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我国实际情况,编写了《中国肝病诊疗指南(2024版)》。
本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一部权威、实用、更新的肝病诊疗参考书。
本指南编写组成员均为我国肝病领域的权威专家,力求保证指南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实用性。
本指南涵盖肝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等方面内容,包括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衰竭、肝肿瘤等常见肝病。
我们期望本指南的发布能为我国肝病防治工作提供有力支持,促进肝病诊疗水平的提高,为广大患者带来福音。
1. 肝病的预防1.1 病毒性肝炎的预防1.1.1 乙型肝炎病毒(HBV)- 疫苗接种: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1个月和6个月分别接种乙肝疫苗。
- 乙肝免疫球蛋白的应用:用于预防HBV母婴传播和暴露后预防。
- 严格血液制品管理:加强血液制品的筛查和监管,降低HBV 传播风险。
1.1.2 丙型肝炎病毒(HCV)- 疫苗接种:目前尚无批准使用的丙肝疫苗,需采取其他预防措施。
- 严格医疗器械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 加强对药物依赖者的干预:降低HCV感染风险。
1.1.3 丁型肝炎病毒(HDV)- 疫苗接种:加强乙肝疫苗普及,降低HDV感染风险。
- 严格血液制品管理:同HBV。
1.1.4 戊型肝炎病毒(HEV)- 水源性预防:加强饮用水卫生管理,提高粪便污水处理水平。
- 食物性预防:加强食品安全监管,预防食源性HEV感染。
1.2 非病毒性肝病的预防1.2.1 肝硬化- 预防酒精性肝病:限酒、戒酒,避免长期大量饮酒。
- 预防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控制体重、合理膳食、增加体育锻炼。
1.2.2 肝衰竭- 早期发现并治疗肝病基础病因: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等。
- 加强肝功能监测:及时发现肝功能衰竭的早期迹象。
1.2.3 肝肿瘤- 定期体检:高危人群(如乙肝病毒感染者、肝硬化患者等)应定期进行肝脏B超、甲胎蛋白(AFP)等检查。
丙型病毒性肝炎医院感染防控
中国丙型病毒性肝炎医院感染防控指南(2012年)中华预防医学会医院感染控制分会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主要经血液传播的疾病,丙型肝炎病毒(HCV)慢性感染可导致肝脏慢性炎性坏死及纤维化,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HCC),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危害极大,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
由于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症状隐匿,我国HCV感染的诊断率及抗病毒治疗率均较低,因此在人群中存在较多的隐匿传染源。
隐匿性传染源的广泛存在使HCV的院内传播成为HCV传播的途径之一,明显增加医务人员的暴露风险。
为了切断HCV在医院内的传播途径,降低丙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进一步加强对患者和医务人员的保护,中华预防医学会医院感染控制分会组织有关专家制定了本指南,供相关医务人员参考。
1 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及医院感染现状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对患者的健康及生命危害较大的疾病,50%~80%的HCV感染者进展为慢性状态,其中20%~30%的患者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1],这是欧美及日本等国家终末期肝病的最主要原因之一[2]。
我国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新发人数逐年上升[3],且多地已出现丙型病毒性肝炎疫情的暴发。
由于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症状隐匿,我国HCV感染的诊断率及抗病毒治疗率均较低,因此在人群中存在较多的隐匿传染源。
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主要经血液传播的疾病,使用未经规范消毒的内窥镜、牙科器械、注射器、针头、血液透析机,以及医务人员在使用和处理医疗器械过程中导致的职业暴露均为医院HCV传播的重要途径。
Hep-Net(the germannetwork of excellence for viral hepatitis)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数据库资料显示:15%的急性HCV感染是由医疗操作所导致,另外的13%则因针刺而引起[4]。
在医院感染中,临床医务人员也是HCV感染的高危人群。
我国针对北方5所医院共310个科室进行的调查发现,医务人员HCV的总感染率为2.5%,以外科及妇产科为主,其中51~60岁年龄组感染率最高,为3.2%,远远高于普通人群的感染率0.43%[6]。
病毒性肝炎诊疗指南
(一)甲型肝炎病毒(HAV)是一种RNA病毒,属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是直径约27nm的球形颗粒,由32个壳微粒组成对称20面体核衣壳,内含线型单股RNA。
HAV具有4个主要多肽,即VP1、VP2、VP3、VP4、其中VP1与VP3为构成病毒壳蛋白的主要抗原多肽,诱生中和抗体。
HAV在体外抵抗力较强,在-20℃条件下保存数年,其传染性不变,能耐受56℃30分钟的温度及PH3的酸度;加热煮沸(100℃)5分钟或干热160℃20分钟,紫外线照射1小时,氯1mg/L30分钟或甲醛(1:4000)37℃72小时均可使之灭活。
实验动物中猴与黑猩猩均易感,且可传代。
体外细胞培养已成功,可在人及猴的某些细胞株中生长,增殖和传代。
HAV仅有一个血清型,各病毒株在基因结构上虽略有差别,但无显著不同,目前仅检测到一种抗原抗体系统。
HAV存在于患者的血液、粪便及肝胞浆中。
感染后血清中抗-HAV1gM 抗体很快出现,在2周左右达高峰。
然后逐渐下降,在8周之内消失,是HAV近期感染的血清学证据;抗-HAVIgG抗体产生较晚,在恢复期达高峰,可持久存在,具有保护性。
(二)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DNA病毒,属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vidae),是直径42nm的球形颗粒。
又名Dane颗粒,有外壳和核心两部分。
外壳厚7-8nm,有表面抗原(HBsAg),核心直径27nm,含有部分双链,部分单链的环状DNA,DNA聚合酶,核心抗原及e抗原。
HBVDNA的基因组约含3200个硷基对。
长链的长度固定,有一缺口(nick)此处为DAN聚合酶;短链的长度不定。
当HVB复制时,内源性DNA聚合酶修补短链,使之成为完整的双链结构,然后进行转录。
HBV DNA的长链有4个开放性读框(ORF),即S区、C区、P区和X区。
S区包括前S1前S2和S区基因,编码前S1、前S2和S三种外壳蛋白;C区以包括前C区,C区基因编码HBcAg蛋白,前C区编码一个信号肽,在组装和分泌病毒颗粒以及在HBeAg的分泌中起重要作用;P基因编码DNA聚合酶;X基因的产物是X蛋白,其功能尚不清楚。
乙型肝炎慢性病防治的全面指南(2023)
乙型肝炎慢性病防治的全面指南(2023)概述乙型肝炎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性肝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能导致肝硬化和肝癌。
本指南旨在提供乙型肝炎慢性病的全面防治方案。
预防措施1. 接种疫苗: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最重要的手段,应按照国家免疫规划进行接种。
2. 避免接触感染源:避免直接接触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血液或其他体液。
3. 安全性行为:使用安全套等避免性传播乙型肝炎病毒。
4. 避免共用注射器和针头:不与他人共用注射器和针头,避免通过血液传播乙型肝炎病毒。
诊断和监测1. 乙型肝炎病毒检测:通过血液检测方法,确定是否感染乙型肝炎病毒。
2. 肝功能检查:通过血液检查评估肝功能是否受损。
3. 肝脏成像检查:如超声波检查、计算机断层扫描等,评估肝脏病变情况。
治疗方法1. 抗病毒治疗:根据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程度和肝功能状况,选择适当的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2. 肝保护治疗:通过维持肝功能、减轻炎症和纤维化等措施,保护肝脏功能。
3. 肝癌筛查和治疗:定期进行肝癌筛查,并根据检查结果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
生活方式建议1. 饮食健康:保持均衡的饮食,避免过量饮酒和高脂肪食物。
2. 锻炼身体:适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和保持健康。
3. 避免药物滥用:避免滥用药物和过度依赖药物。
注意事项1. 遵循医生建议: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并定期复查。
2. 避免传播:患者应采取措施避免传播乙型肝炎病毒给他人。
3. 定期随访:定期复查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和肝功能。
结论乙型肝炎慢性病的全面防治需要综合预防、诊断、治疗和生活方式的干预措施。
通过接种疫苗、避免感染源接触、安全性行为等预防措施,以及抗病毒治疗、肝保护治疗和肝癌筛查等治疗措施,可以有效控制乙型肝炎慢性病的发展。
同时,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定期随访也是保持健康的重要因素。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防治方案应根据医生的指导和实际情况进行制定。
)。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3)解读(1)全
预防
▲推荐意见4:新生儿在出生12h内接种了HB1G和乙型肝炎疫苗后,可接受HBsAg阳性母亲的哺乳(Bl)。
▲推荐意见5:对于未接种或未完成全程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的儿童,应及时进行补种。第1剂与第2剂间隔时间应>28d,第2剂与第3剂间隔应>60d(Al)。
▲推荐意见6:对3剂免疫程序无应答者,可再接种1剂60或3剂20|ig乙型肝炎疫苗,并于完成第2次接种程序后1〜2个月时检测血清抗-HBs,如仍无应答,可再接种1剂60pig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A1)。
(2)应立即检测HBsAg、HBVDNA,3〜6个月后复查(Al)o
(3)如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并有应答者,且已知抗-HBs阳性(抗-HBs^lOmIU/ml)者,可不再注射HBIG或乙型肝炎疫苗。如未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或虽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但抗-HBs<10mIU/ml或抗-HBs水平不人共用牙具、剃须刀、注射器及取血针等,禁止献血、捐献器官和捐献精子等,并定期接受医学随访;其家庭成员或性伴侣应尽早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预防
可再接种1剂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未感染过HBV的妇女在妊娠期间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安全的"人除按常规程序接种外,加速疫苗接种程序(0、1、2个月程序)已被证明是可行和有效的(2)管理传染源:对首次确定的HBsAg阳性者,如符合传染病报告标准的,应按规定向当地报告,并建议对其家庭成员进行血清HBsAg、抗-HBs和抗-HBc检测,对易推荐意见7:意外暴露于HBV者可按照以下方法处理:感者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二、病原学
HBV整合被认为与HBsAg持续表达和HCC发生密切相关HBV至少有9种(A型至I型)基因型和1种未定基因型(J型)12人我国以B基因型和C基因型为主。HBV基因型与疾病进展和干扰素a治疗应答有关。HBV突变率较高,逆转录酶区的突变多与核苷(酸)类似物(NAs)耐药有关,前S/S区、基本核心启动子区、前C/C区的部分突变可能与发生急性肝功能衰竭和HCC有关。
中国慢性乙肝防治指南
2/28/2024
24
第25页/共73页
八、病理学诊断
• 免疫组化法检测可显示肝细胞中有无HBsAg和HBcAg表达。HBsAg胞浆弥漫型和胞 膜型,以及HBcAg胞浆型和胞膜型表达提示HBV复制活跃;HBsAg包涵体型和周边 型及HBcAg核型表达则提示肝细胞内存在HBV
• 慢性乙肝肝组织炎症坏死分级(G)、纤维化程度分期(S),可参照2000年<病毒性 肝炎防治方案>;国际上常用Knodell HAI评分系统
2/28/2024
21
第22页/共73页
六、实验室检查
• HBV DNA、基因型和变异检测 - HBV DNA定性和定量检测:反映病毒复制的情况 - HBV基因分型:基因型特异性引物PCR法、限制性 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线性探针反向杂交法、
PCR微量板核酸杂交酶联免疫法、基因序列测定法
- HBsAg耐药突变株检测:HBV聚合酶区基因序列分 析法、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荧光实时 PCR法、线性探针反向杂交法等
2/28/2024
25
第26页/共73页
介绍:H & E染色病理切片
2/28/2024
P P
V
肝小叶 中央静脉 肝细胞索
门管区
中度慢性乙型肝炎
A/G EP(%) PTA(%)
轻度
中度
重度
≤3×ULN 3-10×ULN >10×ULN
17.1-34.2 34.2-85.5 >85.5
≥35
33-34
≤32
1.5-1.3 1.2-1.0
≤0.9
≤21
22-25
>26
79-71
70-61
60-40
预防病毒性肝炎的健康教育
预防病毒性肝炎的健康教育
1、讲解该病传播途径及隔离防护要求。
2、做好心理疏导消除思想负担,树立战胜疾病信心。
3、卧床休息,保证充足睡眠,保持病室空气清新,通风良好;注意口腔及皮肤卫生,保持口腔清洁,合理休息,以减轻肝脏负担,有利于肝功能恢复,戒酒。
4、急性肝炎病人予以适当热量、清淡、可口饮食,食欲好转后,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少食刺激性的食物,多吃水果,多饮水,忌烟酒,忌食生冷;慢性肝炎病人应注意保证足够的热量、维生素和蛋白质,少食多餐,不可进食过饱,以免影响消化吸收,有腹水者,给予低盐或无盐饮食;疑有肝昏迷者,应限制蛋白摄入,有糖尿病或肥胖者,不宜进食高糖高热量饮食,以防脂肪肝。
5、病毒性肝炎特别是慢性肝炎应坚持复诊,一般肝功正常后三个月内每半个月进行肝功复查,三个月后每一个月复查一次,半年后每年两次。
如出现下列情况须及时就诊:乏力、纳差、恶心、呕吐、尿黄、皮肤巩膜黄染、腹部不适等。
六、并发症观察1、重症肝炎并发肝性脑病者,应密切注意血压、呼吸及瞳孔的变化,若血压偏高、眼结膜水肿、瞳孔大小不等,常提
示有脑水肿或脑疝的危险,应立即进行抢救。
恢复期可适当看书或在室内活动,以不感到劳累为宜。
2、出血,严密注意有无消化道、皮下、牙龈、鼻腔等出血倾向。
病毒性肝炎的预防PPT课件
总结与展望
综合预防
病毒性肝炎的预防需综合考虑疫苗接种、卫生习 惯和医疗服务。
各方协作,共同抵御病毒性肝炎的传播。
总结与展望
未来方向
应持续推动疫苗研发与新疗法的应用。
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为病毒性肝炎的防治带来新的 希望。
总结与展望
公众参与
鼓励公众参与病毒性肝炎的防治工作。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帮助减少病毒传 播。
感染后可能出现乏力、黄疸、食欲减退等症状。
一些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导致传播风险增加。
什么是病毒性肝炎? 影响
严重情况下,病毒性肝炎可导致肝硬化或肝癌。
早期发现和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
谁容易感染病毒性肝炎?
谁容易感染病毒性肝炎? 高风险人群
包括注射吸毒者、性伴侣多的人群、和未接 种疫苗的儿童。
此外,医疗工作者也面临一定的职业风险。
谢谢观看
加强对病毒性肝炎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认 知。
社区和学校应开展相关知识培训。
怎样实施预防措施? 医疗资源
提供便捷的疫苗接种和检测服务。
政府和卫生机构应加大对高风险人群的服务 力度。
怎样实施预防措施? 建立监测体系
建立病毒性肝炎监测与报告体系,及时掌握 疫情动态。
通过数据分析,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总结与展望
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病毒性肝炎? 2. 谁容易感染病毒性肝炎? 3. 何时采取预防措施? 4. 怎样实施预防措施? 5. 总结与展望
什么是病毒性肝炎?
什么是病毒性肝炎?
定义
病毒性肝炎是由不同类型的病毒引起的肝脏炎症 。
主要有A、B、C、D、E型肝炎病毒,传播途径各 异。
病毒性肝炎防治指南
在医生指导下,协助患者完成日常起居、饮 食等基本生活需求。
家庭消毒
对日常用品进行定期消毒,特别是接触过患 者的物品,如衣物、餐具等。
心理支持
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关爱和支持,帮 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心理支持
情绪疏导
认知行为疗法
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及时进行疏导和安 慰,缓解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02
病毒性肝炎预防
疫苗接种
甲型肝炎疫苗
甲型肝炎疫苗可以有效预防甲型 肝炎,建议儿童和易感人群接种
。
乙型肝炎疫苗
乙型肝炎疫苗可以有效预防乙型肝 炎,建议新生儿、儿童和易感人群 接种。
丙型肝炎疫苗
目前丙型肝炎疫苗尚在研发阶段, 未上市。
预防措施
勤洗手
经常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 ,特别是在接触患者血液 、排泄物、体液或使用未 经消毒的器具后。
求。
老年肝炎
关注老年患者的合并症和药物 相互作用,谨慎选择治疗方案 。
妊娠期肝炎
权衡母婴安全,合理选用对胎 儿无害的药物,加强母婴监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肝硬化、肝癌患者
针对不同病情,制定相应的治 疗方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04
病毒性肝炎康复与护理
康复指导
休息与活动
根据病情轻重,合理安排休息和活动 量,避免过度劳累。
分餐制
与患者分开使用餐具和洗 漱用品,避免共用餐具和 洗漱用品。
避免接触
避免接触患者的血液、排 泄物、体液等,特别是对 于皮肤有破损的人群。
易感人群保护
加强宣传教育
向易感人群宣传病毒性肝炎的预防知 识,提高他们的防护意识和自我保护 能力。
定期检测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全文版指南(2024)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全文版指南(2024)1. 概述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性肝炎,可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
据估计,全球约有2.5亿人感染了HBV,其中约7000万人发展成慢性乙型肝炎(CHB)。
为了降低CHB的发病率、减少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本指南提供了一套全面的防治策略。
2. 诊断2.1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应包括:- 血清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检测- 肝功能指标(ALT、AST、ALP、TBil等)- 血清HBV DNA定量检测- 肝硬化、肝癌相关指标(AFP、肝脏超声等)2.2 临床诊断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可作出如下诊断:- 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sAg阳性,HBV DNA水平较高,伴有肝功能异常-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血清HBsAg阳性,HBV DNA水平较低,无明显肝功能异常- 肝硬化:肝脏超声提示肝硬化特征,或组织学检查证实- 肝癌:AFP水平升高,肝脏超声或其他影像学检查发现占位性病变3. 防治策略3.1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对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如无明显肝功能异常,可不予特殊治疗。
但需定期监测肝功能、HBV DNA水平和肝脏超声,必要时进行抗病毒治疗。
3.2 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治疗、保肝治疗和抗纤维化治疗。
3.2.1 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型肝炎的关键,常用药物有核苷酸类似物(如拉米夫定、恩替卡韦等)和干扰素。
治疗目标为HBV DNA降至检测不到水平,HBeAg转阴或消失,HBsAb产生。
3.2.2 保肝治疗保肝治疗旨在改善肝功能、减轻肝脏炎症,常用药物有双环醇、水飞蓟素等。
3.2.3 抗纤维化治疗抗纤维化治疗目的是减缓或逆转肝纤维化进程,常用药物有肝素、甲状腺素等。
3.3 肝硬化和肝癌的防治对于肝硬化和肝癌,需综合考虑病因、病情严重程度和患者整体状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
病毒性肝炎防治基本知识一、基本知识1、什么是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肝炎病毒通常分为甲、乙、丙、丁、戊型;以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出现黄疸,无症状感染常见;甲肝和戊肝多为急性发病,预后良好;乙肝和丙肝感染易发生慢性化,危害较大,年龄越小,越容易慢性化;丁肝病毒只有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可能感染;2、我国肝炎现状与挑战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地区,发病率高;2010年我国报告病毒性肝炎病例近132万例,死亡884例,位居传染病发病之首,其中乙肝占所有肝炎病例的80%;3、肝炎的传播途径甲肝和戊肝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水源或食物被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也可经日常生活接触传播;乙肝、丙肝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输血及血制品以及使用污染的注射器或针刺等;母婴垂直传播;性接触传播;丁肝的传播途径与乙肝相同,但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可能感染;二、病毒性肝炎的预防1、疫苗是预防乙肝的首选,国家实施新生儿乙肝疫苗预防接种为主的控制策略: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安全、有效的措施;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后,约80%-95%的人群可产生免疫能力,保护效果可持续20年以上;2、防止“病从口入”,预防甲肝和戊肝甲肝和戊肝病毒主要经消化道传播,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防止“病从口入”可预防甲肝和戊肝病毒感染;3、切断传播途径,预防丙型肝炎丙肝目前虽然无法通过接种疫苗进行预防,但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切断其传播途径,是完全可以预防的;三、病毒性肝炎的治疗1、慢性乙肝和丙肝患者需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定期接受随访,根据病情进行规范化治疗,切勿轻信虚假广告;2、慢性乙肝和丙肝患者需要遵从医嘱,主动配合,切忌自行停药3、鼓励检查了解乙肝感染状况,建议有疑似肝炎症状或高风险行为的人群主动到医疗机构检查4、丙肝需要早期诊断和治疗主动检测,规范治疗,良好预后四、健康教育1、日常生活、工作、学习接触不会传播乙肝和丙肝病毒;2.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可结婚、生育 ;3、我国已明确取消了入学、就业乙肝体检项目;4、防治肝炎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病毒性肝炎知识点汇总总结
病毒性肝炎知识点汇总总结病毒性肝炎是一种由不同病毒引起的肝脏疾病,可能导致炎症、肝功能异常和肝硬化等严重后果。
病毒性肝炎包括甲型、乙型、丙型、戊型和其他不常见的病毒型。
病毒性肝炎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以下是关于病毒性肝炎的一些基本知识点。
一、甲型肝炎甲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肝炎。
该病毒通过经口途径传播,主要通过受污染的饮用水和食物传播。
甲型肝炎通常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但在一些情况下可能演变为慢性感染。
甲型肝炎的典型症状包括发热、腹痛、乏力和黄疸。
预防措施包括饮用清洁的饮用水、避免食用未经煮沸的食物和接种疫苗。
二、乙型肝炎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慢性病毒性肝炎。
该病毒通过接触感染的血液或体液传播,主要通过性接触、输血或共用针头传播。
乙型肝炎可能是一种急性疾病,也可能是一种慢性疾病,最终导致肝硬化和肝癌。
预防措施包括接种乙型肝炎疫苗、避免非安全的性行为和避免与感染者共用针头。
三、丙型肝炎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慢性病毒性肝炎。
该病毒主要通过接触感染的血液或体液传播,主要通过输血、注射毒品或共用针头传播。
丙型肝炎可能是一种急性疾病,也可能是一种慢性疾病,最终导致肝硬化和肝癌。
目前尚无可预防和治愈丙型肝炎的疫苗,但可以通过注射毒品和共用针头的行为来预防。
四、戊型肝炎戊型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肝炎。
该病毒主要通过经口途径传播,主要通过受污染的饮用水和食物传播。
戊型肝炎通常是一种急性疾病,但在一些情况下可能演变为慢性感染。
戊型肝炎的典型症状包括发热、腹痛、呕吐和黄疸。
预防措施包括饮用清洁的饮用水、避免食用未经煮沸的食物和接种疫苗。
五、其他病毒性肝炎除了甲型、乙型、丙型和戊型肝炎之外,还有一些其他不常见的病毒型引起的病毒性肝炎。
这些病毒可能通过不同的途径传播,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和预防措施。
了解这些少见型病毒的相关知识对于预防和控制病毒性肝炎具有重要意义。
六、临床表现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因不同病毒类型而有所不同。
中国丙型病毒性肝炎医院感染防控指南
中国丙型病毒性肝炎医院感染防控指南前言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主要经血液传播的疾病,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HCV)慢性感染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及纤维化,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HCC),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危害极大,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
由于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症状隐匿,我国HCV感染的诊断率及抗病毒治疗率均较低,因此在人群中存在较多的隐匿传染源。
隐匿性传染源的广泛存在使HCV的院内传播成为HCV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明显增加医务人员的暴露风险。
为了切断HCV在医院内的传播途径,降低丙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进一步加强对患者和医务人员的保护,中华预防医学会医院感染控制分会组织有关专家制定了本指南,供相关人员参考。
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及医院感染现状一、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及医院感染现状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对患者的健康及生命危害较大的疾病,50%-80%的HCV(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感染者将进展为慢性状态,其中20%-30%的患者将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1,是欧美及日本等国家终末期肝病的最主要原因之一2。
我国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报告病例数逐年上升3,且多地已出现丙型病毒性肝炎疫情的暴发。
由于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症状隐匿,我国HCV感染的诊断率及抗病毒治疗率均较低,因此在人群中存在较多的隐匿传染源。
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主要经血液传播的疾病,使用未经规范消毒的内镜、牙科器械、注射器、针头、血液透析机,以及医务人员在使用中处理医疗器械过程中导致的职业暴露均为医院HCV传播的重要途径。
Hep-Net(The German Network of excellence for viral hepatitis)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数据库资料显示:15%的急性HCV感染是由医疗操作所导致,另外的13%则因针刺而引起4。
在医院感染中,临床医务人员也是HCV感染的高危人群。
我国针对北方5所医院共310个科室进行的调查发现,医务人员HCV的总感染率为2.5%,以外科及妇产科为主,其中51-60岁年龄组感染率最高,为3.2%5,远远高于普通人群的感染率0.43%6。
肝炎的防治知识讲座总结
肝炎的防治知识讲座总结概述肝炎是一种病毒性感染,主要由肝炎病毒引起,可导致肝脏炎症、肝功能异常甚至肝硬化和肝癌等严重后果。
肝炎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影响着数以百万计的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通过加强肝炎的防治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预防和控制肝炎的发生和传播。
重要观点1.肝炎病毒种类:肝炎主要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分别称为乙肝和丙肝。
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传播。
2.预防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的最有效方法,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首剂疫苗,并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接种剩余的疫苗剂量。
乙肝疫苗可以有效预防乙肝病毒的感染和传播,降低肝炎的发病率。
3.血液传播的防范:血液传播是肝炎主要的传播途径之一,因此,避免与他人共用注射器、针头等注射器具,避免接触他人的血液和体液,是预防肝炎的重要措施之一。
4.安全性行为:通过安全性行为可以有效预防性传播的肝炎。
使用安全套可以减少性传播的风险,避免多个性伴侣和乱交也是降低感染风险的重要措施。
5.母婴传播的防范:乙肝病毒可以通过母婴传播,因此,孕妇应在孕期进行乙肝病毒筛查,如果孕妇携带乙肝病毒,应在婴儿出生后24小时内给予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的联合注射,以预防婴儿感染乙肝病毒。
6.早期诊断和治疗:早期发现和诊断肝炎病毒感染非常重要,可以通过血液检测进行肝炎病毒抗体和抗原的检测。
对于已感染肝炎病毒的患者,及早接受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发展,减少肝脏损伤和并发症的发生。
7.公众教育和宣传:通过加强公众教育和宣传,提高人们对肝炎的认识和了解,可以增加人们主动预防肝炎的意识,促进肝炎的早期发现和诊断,降低肝炎的发病率和传播风险。
关键发现1.乙肝疫苗的普及率:乙肝疫苗的普及率在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存在差异。
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乙肝疫苗普及率较低,导致乙肝的发病率较高。
因此,需要加强对乙肝疫苗的推广和普及,提高乙肝疫苗的接种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2006年全国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我国1~
59岁一般人群HBsAg携带率为7.18%,5岁以下儿童的HBsAg携带率 仅为0.96%。据此推算,我国现有的慢性HBV感染者约9300万人, 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2000万例。
丙型肝炎流行病学
全球: 丙型肝炎呈全球性流行,是欧美及日本等国家终末期肝病
抗病毒治疗的适应症
对持续HBV DNA阳性、达不到前面所述治疗标准,但有以下情形之一者,亦 应考虑给予抗病毒治疗:
(1)对ALT大于ULN且年龄>40岁者,也应考虑抗病毒治疗 (Ⅲ )。 (2)对ALT持续正常但年龄较大者(>40岁),应密切随访,最好进行 肝活组织检查;如果肝组织学显示Knodell HAI≥4,或炎症坏死≥G2, 或纤维化≥S2,应积极给予抗病毒治疗(Ⅱ )。 (3)动态观察发现有疾病进展的证据(如脾脏增大)者,建议行肝组织 学检查,必要时给予抗病毒治疗(Ⅲ )。
病毒性肝炎防治指南
目 录
• • • • • • • 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 慢性HBV感染临床诊断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进展 乙型肝炎的预防 丙型肝炎的临床诊断 丙型肝炎的治疗进展 丙型肝炎的预防
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
病毒性肝炎
•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 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
炎症 坏死
乙肝病毒感染呈全球性分布
HBV慢性携带者(3.5亿慢性携带者)(分布)百分率 < 2% 低分布区 2-7% 中度分布区 > 8% 高度分布区
乙型肝炎流行病学
全球:据WHO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HBV,其中3.5亿人
为慢性HBV感染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 硬化和HCC。
亦可将代偿期和失代偿期肝硬化再分为活动期或静止期。
携带者
1.慢性HBV携带者:多为处于免疫耐受期的HBsAg、HBeAg和HBV DNA 阳性者,1年内连续随访3次以上均显示血清ALT和AST在正常范围,肝组 织学检查无明显异常。 2.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血清HBsAg阳性、HBeAg阴性、抗-HBe阳性 或阴性,HBV DNA低于最低检测限,1年内连续随访3次以上,ALT均在正 常范围。肝组织学检查显示 Knodell 肝炎活动指数(HAI)<4或根据其他的 半定量计分系统判定病变轻微。
的最主要原因。据WHO统计,全球HCV的感染率约为3%,估计约1.7 亿人感染了HCV,每年新发丙型肝炎病例约3.5万例。
中国:我国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我国一般人群抗-HCV阳
性率为3.2%。HCV1b和2a基因型在我国较为常见,其中以1b型为主。
慢性HBV感染临床诊断
慢性HBV感染
1. 既往有乙型肝炎病史或HBsAg阳性超过6个月,现 HBsAg和(或)HBV DNA仍为阳性者,可诊断为慢性HBV感染。 2. 慢性HBV感染可分为
隐匿性慢性乙型肝炎
血清HBsAg阴性,但血清和(或)肝组织中HBV DNA阳性,并有慢 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除HBV DNA阳性外,患者可有血清抗HBs、抗-Hbe和(或)抗-HBc阳性,但约20%隐匿性慢性乙型肝炎患 者的血清学标志均为阴性。诊断需排除其他病毒及非病毒因素引起 的肝损伤。
慢 携带者 隐匿性慢性乙型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
1.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sAg、HBeAg 阳性、抗-HBe阴性,HBV DNA阳性,ALT持续或反复 升高,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 2.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sAg阳性, HBeAg持续阴性,抗-HBe阳性或阴性,HBVDNA阳性, ALT持续或反复异常,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
病毒性肝炎的种类
病毒性肝炎 分类
甲 乙 丙
病毒类型
RNA DNA RNA
传播途径
经口 经母婴、 性、血液 经输血、 注射、性、 母婴 经母婴、 血液 经口
好发人群
儿童及青少年 各年龄组* 各年龄组
慢性携带者
无 有 有
疫苗
有 有 无
丁 戊
RNA RNA
各年龄组 儿童、成人
有 无
无 无
RNA:核糖核酸;DNA:脱氧核糖核酸; *:我国主要在婴幼儿时期感染
• 免疫调节治疗等
抗病毒治疗的适应症
一般适应症
• HBV DNA 105 拷贝/m l (HBeAg阴性者为 104 拷贝/ml); • ALT 2倍正常值上限;如用干扰素治疗,ALT应 10倍正常值上限,血总胆红素水平 (TBIL) 应<2 倍正常值上限;
• 如ALT <2倍正常值上限,但肝组织病理学Knodell HAI 4,或中度 (G2) 及以上炎症坏死和/或中 度 (S2) 以上纤维化病变
在开始治疗前应排除由药物、酒精或其他因素所致的ALT升高,也应排除 应用降酶药物后ALT暂时性正常。在一些特殊病例如肝硬化或服用联苯结构 衍生物类药物者,其AST水平可高于ALT,此时可将AST水平作为主要指标。
已批准治疗慢性乙肝的抗病毒药物
• 免疫为基础:免疫为主,同时抗病毒,有限疗程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目标
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HBV,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 肝纤维化,延缓和减少肝脏失代偿、肝硬化、HCC及 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
慢性乙肝治疗方案
• 抗病毒治疗:干扰素、拉米夫定、阿德福
韦酯、恩替卡韦、替比夫定等
• 抗炎保肝治疗:甘草酸制剂、苦参素等
• 抗纤维化治疗
根据生物化学试验及其他临床和辅助检查结果,上述两型慢性乙型肝 炎也可进一步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乙型肝炎肝硬化
乙型肝炎肝硬化是慢性乙型肝炎发展的结果,其病理学定义为弥漫性 肝纤维化伴有假小叶形成。 1.代偿期肝硬化:一般属Child-Pugh A级。影像学、生物化学或血液学检 查有肝细胞合成功能障碍或门静脉高压症(如脾功能亢进及食管胃底静脉曲 张)证据,或组织学符合肝硬化诊断,但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腹 水或肝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 2.失代偿期肝硬化:一般属Child-Pugh B、C级。患者已发生食管胃底静脉 曲张破裂出血、肝性脑病、腹水等严重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