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词三首》教案(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榆、畔、聒”,读准多音字“更”,会写“愁、寺”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3.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诗词是传承古今的绝唱,是民族血脉的力量,更是语言文字的华章。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21.古诗词三首。

二、解题:分别是《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读题达意,透过题目你了解到什么信息?(地点、时间……)三、回顾前置性学习任务:“我是朗读者”——诵读三首诗词“我是插画师”——选择一首诗词配画“我是书法家”——抄写《枫桥夜泊》“我是采集员”——搜集并整理三首诗词的资料课前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预习任务,一定收获颇丰,给大家展示一下。

四、交流展示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一:“诗词领读”——读准字音,读好诗句《山居秋暝》读准字音“暝”“浣”、读好停顿、语调语速。

《枫桥夜泊》看来练了很多遍,熟悉得能背下来了。

《长相思》讲“榆、畔、聒、更”。

理解了字义,读得更从容。

过渡:我们先来看前两首唐诗,昨天选择“插画”的同学好多都描绘了这两首诗的景色。

学习任务二:“插画解读”——文画关联,图解诗意(一)《山居秋暝》1.图解诗意:参照诗句,解说配画,身临其境,如闻其声。

板书:月、松、泉、石、竹、女、莲、舟小结:清泉流动,浣女嬉戏,更衬托了山林的幽静。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相宜。

2.想象声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

”这画中有没有声音呢?(水流声、嬉笑声、鸟鸣声、风声……)读出这山林的自然之美——读出这雨后的清新之美——3.配乐朗读如果为这首诗配乐,应该是什么风格的?(惬意闲适)4.借助资料,感悟诗情:“自古逢秋悲寂寥”,而王维为何如此惬意留恋?小结:山林、秋雨、明月、清泉、浣女、渔舟,在王维笔下多了一份远离喧嚣、洗去尘埃的意境,王维寄情山水、心志高洁的写照。

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设计

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设计
6.个性化教学,关注差异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高。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难点。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时,我将运用多媒体展示秋夜的月亮、清晨的露水和壮丽的山川,让学生在美丽的自然画面中感受古诗词的魅力。随后,我会提出以下问题:“你们在这美丽的画面中,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吗?”“你们知道这些景象是如何激发诗人创作灵感的吗?”通过这些问题,引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好奇心和探知欲。
4.赏析解读:引导学生从诗词的形式、内容、意象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创作实践: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诗词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尊重古代诗人及其作品,树立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4.创作实践,提升能力
-鼓励学生尝试仿写古诗词,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诗词创作分享,互相点评,共同提高。
5.情感教育,培养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诗词中的美好情感,让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结合诗词内容,讨论诗人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互动中相互启发、共同提高。
5.学生的情感体验:五年级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对美好事物充满向往。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从诗词中感受美好,培养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共2课时)

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共2课时)

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古诗词三首》的背景知识和内涵,理解古诗词的语言特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 《登鹳雀楼》1.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分析诗歌的作者和背景故事。

3.学习常用的修辞手法和典故知识。

2. 《春晓》1.理解诗歌中的春意和作者的感慨。

2.分析诗歌中的节令描写和描绘春天的语言。

3.感悟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 《静夜思》1.理解诗歌中的夜晚静谧的景象。

2.分析诗歌中的描写手法和意境。

3.感悟诗歌中的孤独与思念。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通过图片、音乐或简短的视频引入古诗词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习: 1. 老师朗读《登鹳雀楼》,学生跟读。

2. 分组讨论诗歌的表达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 老师讲解诗歌背景知识和文化内涵。

练习:1. 听录音,模仿朗读《登鹳雀楼》。

2. 完成相关习题,理解诗歌内容。

第二课时复习: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

学习: 1. 老师朗读《春晓》,学生跟读。

2. 分析诗歌中的节令描写和作者情感。

3. 老师导入《静夜思》,学生独立阅读理解。

练习: 1. 分组合作,分析《春晓》中的语言特点。

2. 朗读《静夜思》,体会诗歌中的孤独与思念。

四、教学评估1.课堂练习:包括听力练习、朗读、小组讨论等。

2.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下对古诗词的感悟和理解。

五、教学反思通过这两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在欣赏《古诗词三首》的过程中,不仅提升了语文素养和文化底蕴,也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深度。

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激发了对诗歌的兴趣,帮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不断探索创新,使古诗词教学更具吸引力和实效性。

以上为《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对教学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一. 教材分析《古诗词三首》是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长相思》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经典之作,具有深刻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培养对古诗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古诗的韵律和意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情感,激发他们对古诗的热爱。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掌握一些古诗鉴赏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途径,培养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的魅力,培养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培养古诗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古诗所描述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情感。

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3.朗读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和意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古诗的文本、图片、音乐等素材。

2.教案:编写详细的教学计划,包括每个环节的内容和时间安排。

3.教材:准备相关的古诗鉴赏教材和参考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的题目,引导学生朗读题目,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呈现三首古诗的文本,引导学生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同时,解释一些生僻词语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在作业布置方面,教师应注重作业的趣味性、实践性和层次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适当调整作业难度,使作业成为学生展示自我、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径。此外,教师还应关注作业的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3.鼓励拓展:鼓励学生在课后主动阅读古诗词,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丰富情感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内容的详细、生动、有趣。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古诗词,提高语文素养。
五、作业布置
1.诗词积累:要求学生课后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背诵,并在下节课进行分享,以增强学生的诗词积累和表达能力。
5.创作实践,内化知识:鼓励学生将所学古诗词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通过仿写、创作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内化所学知识。
6.情感教育,培养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7.多元评价,促进发展: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等,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8.拓展延伸,提升素养:结合课堂教学内容,适当拓展相关知识,如诗人的生平事迹、诗词背景等,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设想。同时,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古诗词,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2.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自主阅读、理解古诗词,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重视朗读,感受韵律美: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词的韵律美,提高学生的语感。

五年级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五年级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五年级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古诗词。

2、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词的含义,感受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体会诗人的情感,领悟诗词所表达的主题。

2、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深入体会诗词的意境。

(2)帮助学生理解诗词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和节奏,加深对诗词的理解。

2、讲解法:对诗词中的重点词句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疏通文意。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词的主题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想象法: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描绘诗词所展现的画面,体会诗人的心境。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优美的古典音乐,展示一些古代诗词的书法作品,或者讲述一个与诗词相关的小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二)初读诗词1、学生自主朗读三首古诗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倾听老师的读音、节奏和语气。

3、学生再次朗读,同桌之间互相纠正读音和节奏。

(三)理解诗意1、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诗词的大意。

2、小组内交流讨论,对于不理解的词句,共同探讨解决。

3、教师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针对重点词句进行讲解。

例如,在讲解《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绿”字的妙处,让学生体会到诗人用词的精妙。

(四)体会诗情1、引导学生思考每首诗词所表达的情感。

2、让学生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深入体会诗词中的情感。

3、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体会,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

比如,在学习《秋思》时,可以让学生了解诗人张籍长期漂泊在外,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从而更好地理解诗词中那种深沉的乡愁。

(五)想象画面1、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诗词,在脑海中想象诗词所描绘的画面。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21.古诗词三首》的内容、形式和意义;•学习朗读、背诵《21.古诗词三首》;•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美感。

2. 教学准备•课件或教学PPT;•学生课本《21.古诗词三首》。

3.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与铺垫(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古诗词知识,并与本课的主题做联系。

通过唤起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Step 2:新课导入(10分钟)通过播放古诗词的朗诵录音或展示古诗词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美感和艺术魅力。

然后,引导学生尝试理解《21.古诗词三首》的内容、形式和意义。

Step 3:分组学习(2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并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首古诗词进行学习和朗读。

学生可以自行查找相关的资料,了解古诗词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并完成一份小组报告。

学生应尽量多角度、全面地解读古诗词,并提供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Step 4:展示和分享(10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进行展示和分享。

其他小组可以提问和发表评论。

通过展示和分享,加深学生对《21.古诗词三首》的理解和感受,同时培养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Step 5: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总结。

同时,展示和鼓励学生的优秀表现,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4.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朗读和背诵,并撰写一篇读后感。

二、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并进行了有效的互动和交流。

但也存在可以改进的地方:首先,教学导入部分可以更加生动有趣。

可以使用多媒体资源、音乐等形式,增加课程的吸引力和趣味性。

其次,分组学习的时间安排可以更加紧凑。

学生在小组中的探索和学习时间可以更充裕,使用互联网资源进行查找资料的时间可以适当缩短。

最后,展示和分享环节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和讨论。

部编语文五年级上册2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语文五年级上册2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语文五年级上册2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诗词三首》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望庐山瀑布》、《赠汪伦》、《泊船瓜洲》三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词。

这些诗词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词,学生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领略到古人对友谊、离情别绪的真挚描绘,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大有裨益。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词,对诗词的节奏、韵律有一定的感知。

但对于这首课文中的某些诗句,学生可能还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三首诗词,理解诗词的大意,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感悟、品析、想象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尊重和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诗词,理解诗词大意,感悟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诗词中某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以及诗词意境的感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动画等手段,为学生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增强学生的感知和体验。

2.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诗词的韵律美、意境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词原文、注释、图片、音乐等。

2.教学工具:投影仪、音响设备等。

3.诗词卡片:制作诗词卡片,用于学生朗读、背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诗词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

然后简要介绍诗人李白、王维、王安石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1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语文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的教学至关重要。

如何通过教学让学生对古诗词产生浓厚的兴趣,掌握诗词鉴赏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是研究和实践教学者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针对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三首》的教学设计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该教材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古诗词三首》是经过精心策划和编选的古诗词推荐阅读教材,包括《登高》(作者:杜甫)、《钱塘湖春行》(作者:白居易)和《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白居易)三篇古诗词。

这些古诗词作品不仅各有特色,也代表了不同时期的文学风貌和阅读习惯,非常适合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推广和学习。

针对该教材的教学设计,我们建议采用以下方法和步骤:一、前期准备1.课前调研。

了解学生对古诗词的基本认识和兴趣程度,为教学设计提供依据和思路。

2.教师自身修养。

教师要依据自己的古诗词知识水平和鉴赏能力,提升自身素养,以更好地进行教学。

3.教材阅读和选材。

教师要深刻理解《古诗词三首》背后隐藏的文化意蕴,选取合适的诗词作为教学重点。

二、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诗词的图像、朗诵、故事等手段,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分析:通过对古诗词的阅读和解析,分析古诗词的词语、句式、韵律和意境,让学生深入了解诗词的构成和表达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 朗诵:让学生借助声音、语调等手段,朗诵古诗词,感受古诗词的韵律和美感,在朗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4. 集体阅读:学生分组进行集体阅读,通过集思广益、共同研究的方式,探讨古诗词的文化背景、主题和寓意。

5. 独立阅读:学生独立阅读古诗词,通过自主思考、回答问题等方式,巩固和提高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总结1. 回顾课堂内容:通过提问、讨论、回答等方式,梳理和总结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鉴赏。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古诗词三首》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书写“孙、泊、愁、寺”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3.能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点】能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难点】能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1.全班交流:你会背诵哪些写景的古诗?学生背诵,教师相机点拨。

2.导入:《望庐山瀑布》让我们领略了瀑布的壮观,《春晓》让人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写景的古诗。

(板书:山居秋暝枫桥夜泊)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背诵写景的古诗,在诗歌中入境,激发学习诗歌的兴趣。

二、夯实基础1.情境听读播放《山居秋暝》《枫桥夜泊》情境课文音频,学生先听读古诗,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点拨:(1)注意字词读音。

(2)注意断句和节奏。

2.诵读正音(1)出示课文中标注的及易读错的汉字的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随后正音、齐读。

自读要求:①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

②把古诗读给周围的同学听一听。

(3)随机点名朗读。

朗读点拨:《山居秋暝》中注意读准“暝(míng)”“喧(xuān)”“浣(huàn)”;《枫桥夜泊》中注意读准“啼(tí)”“钟(zhōng)”。

3.书写指导(1)出示要求会写的汉字:孙、泊、愁、寺。

(2)教师示范书写,指导书写。

点拨:①“孙、泊”都是左右结构的字。

书写“孙”字时,左边的“子”最后一笔“横”要变成“提”,右边的“小”的“点”要穿插到“提”的下面。

②“愁、寺”都是上下结构的字。

“愁”字上大下小,心字底要写得舒展;“寺”的第二横最长,“土”的竖和“寸”的竖钩不要对齐写。

(3)学生练习书写,师生共同评价。

4.解读诗题(1)引导学生读诗题“山居秋暝”,并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篇一:五年级上册5《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5《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一、《泊船瓜洲》一、导放:我们一定从小就能背诵“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是的,古往今来,游子思乡,叶落归根,人们写下了多少动人的诗篇。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三首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词,体会那浓浓的思乡之情。

打开教科书,我们要学习哪三篇古诗词?二、新授。

1、我们首先来学习第一首,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王安石,原籍江西临川,他曾经做过北宋时期的宰相,也是一位文学家。

2、请大家读读题目,看看你们能知道什么。

(泊,停泊。

这首诗告诉我们这首诗是诗人把船停泊在瓜洲时写的。

)3、自由读诗,把字音读准确,把诗句读通顺。

指名读。

(指正:间:jian,间隔。

画图说明瓜洲和京口的“间”)齐读古诗。

4、再读古诗,借着书下的注释把诗句意思读明白。

指名说读懂了什么。

(学生说意思)师:作者这两句诗提到了几个地方?(三个)距离呢?(一水间,数重山)京口和钟山这样近,这和作者有什么关系呢?可以联系下文的意思想想看。

下文是什么意思呢?(春风又把江南吹绿了,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家呢?)诗人想回哪儿?(钟山)(师画图:钟山)王安石的原籍是江西的临川,钟山在这儿,王安石的父亲在钟山(也就是现在的南京)做过官,王安石从小就在钟山长大的,所以他对这里有非常浓厚的感情。

可以说钟山是王安石的第二故乡。

5、(指着图)这三个地方这么近,诗人在想:自己什么时候能回家呢?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注意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指名读。

指名再读。

6、刚才我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你们觉得诗人是在什么时候吟诵这首诗。

在你们的想象中,诗人又是站在哪里,看着什么地方吟诵这首诗。

(春天的夜晚;站在船头,向钟山方向)师:在这明月之夜,诗人走出船舱,站在船头向对岸眺望。

对岸就是京口。

诗人想到的是什么呢?此时春风把江南吹绿了,看到此时的情形,诗人想到了什么呢?(想起自己的家乡,山变绿了,水变清了,开满了花,再加上故乡那一轮明月,诗人在想:我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乡呀。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诗词的主题、意境、情感和艺术特色。
2.学生分享: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3.教师总结:教师对学生的分享进行总结,强调古诗词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4.布置作业: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古诗词三首》,并尝试创作一首诗词,巩固所学知识。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在经过前几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词基础,对古诗词的韵律、对仗、修辞等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古诗词三首》的学习将更加深入。然而,由于古诗词的表达方式和现代汉语存在一定差异,学生在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情感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此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审美情趣和价值观等方面也各有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难点:帮助学生化解古诗词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式,体会诗词的意境和寓意,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2.重点: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词,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作,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3.重点:引导学生从古诗词中汲取人文精神,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读、理解并默写《古诗词三首》中的生字词,如“寻”、“隐”、“宿”、“晓”、“染”等,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并能在具体语境中运用。
2.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古诗词三首》,把握诗词的基本内容、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学会分析古诗词的意象和寓意。
1.针对学生古诗词基础参差不齐的现状,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2.针对学生在理解诗意方面的困难,教师应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化解难点,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魅力。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古诗词三首》的作者及相关背景知识。

2.掌握《古诗词三首》的诗意表达和意境描绘。

3.能够理解《古诗词三首》中的意义和情感。

4.掌握《古诗词三首》的背诵和朗读技巧。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读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古诗词三首》的背诵和朗读。

2.《古诗词三首》的意义理解与感悟。

教学难点1.学生对古诗词的情感体验和表达。

2.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让学生看图片、听音乐或者引用相关背景知识,引导学生对古诗词三首进行初步了解。

2. 学习诗文(15分钟)让学生轮流读诗,重点解释生字生词,并引导学生理解诗词意境。

3. 诗词赏析(2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就诗句的意义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内涵。

4. 朗读训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诗词的朗读训练,注重语音语调和情感的表达。

5. 诗词背诵(1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诗词的背诵,鼓励学生理解并内化其中的情感。

6. 小结与反思(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对诗词内容和学习过程进行反思。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以《古诗词三首》为教学内容,结合诗词的背景知识和内涵,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情感,并通过朗读和背诵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并在小组讨论中展现出对诗词内容的深刻理解和情感体验。

但也需要注意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程度和朗读表达能力,需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进行综合训练,以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以上为本节课《古诗词三首》的教学设计及反思,希朥能够对教学有所帮助。

新部编版五年级上21《古诗词三首》语文优质课教学设计

新部编版五年级上21《古诗词三首》语文优质课教学设计

新部编版五年级上21《古诗词三首》语文优质课教学设计一、课程背景《古诗词三首》是新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领略古人优美的诗词和文化内涵。

本节课的教学旨在通过引导学生朗读、理解和赏析三首古诗词,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与理解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背诵、朗读并理解《古诗词三首》;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课堂互动,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古诗词三首》的诗意表达和赏析。

教学难点:学生理解古诗词中含蓄意象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古典音乐,营造诗词氛围,向学生介绍今天要学习的《古诗词三首》。

2. 学习诗词(15分钟)逐句解读三首诗词,深入讨论诗句的意义,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内涵和表达方式。

3. 听读朗诵(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诗词朗读,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声音传达诗词的情感与意境。

4. 集体赏析(15分钟)共同欣赏诗词,展示学生的朗诵成果,讨论诗词的意义和情感。

5. 情感表达(10分钟)学生就诗词内容进行情感表达,写下诗词赏析或个人感悟。

6. 总结与展望(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学习进行总结,展望下节课内容,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古诗词的应用。

五、作业布置1.课后完成《古诗词三首》的朗读作业;2.完成诗词的赏析心得。

六、教学评估1.学生的课堂参与度;2.朗读表现和理解程度;3.诗词赏析心得的深度和表达。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但在课堂互动和情感表达方面还有待加强。

未来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相关背景知识的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内涵。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古诗词三首》的理解和赏析能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审美情感。

2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2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理解《古诗词三首》的内容,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词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古诗词三首》包括《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长相思》。

这三首诗分别描绘了山水田园的宁静、夜泊枫桥的孤寂和思念故乡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能够正确朗读、背诵和理解《古诗词三首》的内容。

难点: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古诗词文本、生字词卡片、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图片或故事形式导入每首诗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读每首诗,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 词义解析:讲解生字词的词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4. 诗句分析:分析每首诗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6. 朗读与背诵:让学生朗读和背诵每首诗,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六、板书设计在黑板上书写每首诗的和关键诗句,用不同的颜色标注生字词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1. 抄写《古诗词三首》中的优美句子。

2.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背诵。

3. 写一篇关于《古诗词三首》的读后感。

八、课后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同时,教师也应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1. 导入环节:导入环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的关键。

在导入《山居秋暝》时,可以展示一幅秋日山居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他们看到的景象。

接着,可以讲述王维创作这首诗的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和创作风格,从而为理解诗歌内容打下基础。

五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本文将为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三首古诗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的魅力。

第一首古诗词:《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教学目标:1. 学习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意义。

2.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描绘山水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山水的思考和想象。

2. 学习古诗词:带领学生一起朗读《登鹳雀楼》,并解释诗句的意义。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由讨论诗句中的意象和意义,并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

4. 创作活动: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创作一幅描绘山水的画作,并配上自己的诗句。

5. 展示和分享:让学生展示他们的画作和诗句,并进行分享和交流。

第二首古诗词:《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教学目标:1. 学习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意义。

2. 培养学生的感受力和表达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一段夜晚的自然声音,让学生感受夜晚的宁静和神秘。

2. 学习古诗词:带领学生一起朗读《静夜思》,并解释诗句的意义。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由讨论诗句中的意象和意义,并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

4. 创作活动: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描述夜晚的短文,并配上自己的插图。

5. 展示和分享:让学生展示他们的短文和插图,并进行分享和交流。

第三首古诗词:《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教学目标:1. 学习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意义。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一段春天的自然声音,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生机和活力。

2. 学习古诗词:带领学生一起朗读《春晓》,并解释诗句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上《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各生字。

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泊船瓜洲》和《秋思》。

3.通过学习,体会诗人借景物抒发情怀的方法。

感受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语言,积累并内化诗句,体会作者怀乡思乡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比体会三首诗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1.谈话导入单元主题
这里有一首杜甫写的诗,题目是《月夜忆舍弟》。

其中有一句是千古名句,流传至今,那就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中秋明月之夜对弟弟的怀念之情。

同学们,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自己的亲人,这是人间美好的感情。

让我们走进本组课文,看看那些漂泊在外的游子,是怀着一颗怎样的赤子之心,怀念和赞美故乡的吧!(出示课件2)
2.本组课文的主题是什么?学习本组课文有哪两点要求?
3.今天,我们来读三首表达思乡之情的诗词,体会一下,是什么勾起作者的乡愁呢?自由读,说说那首是诗,哪首是词?
二、学习《泊船瓜洲》
1.这节课我们就先学习《泊船瓜洲》。

2.齐读指名回答并朗读。

正字音。

尤其注意“一水间、数重山、照我还”。

3.理解诗句
(1)出示: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诗中的瓜洲、京口、钟山、分别是指现在的什么地方?
作者这两句诗提到了三个地方之间的距离,从哪几个词语看出它们之间的距离是近还是远?
交流理解:一水间、只隔。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

“京口和钟山离得很近,这与作者有什么关系呢?”
(2)介绍写作背景。

介绍王安石: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北宋临川人。

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所以王安石是在南京长大的,对钟山即现在的南京感情很深,可以说南京是他的第二故乡。

这首诗是他第二次出任宰相,从江西出发,乘船经长江前往京城为官,途经瓜洲时所写。

诗题中的“泊”就是“停泊”的意思。

(3)过渡: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条长江,离诗人的家乡钟山也不过隔着几座山而已,可诗人虽然离家乡这样近,他是否准备回到家乡呢?从哪里知道?(明月何时照我还)
(4)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

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读着这一句,你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景色?用学过的四字词语说一说。

江南的春天除了我们刚刚所说的草长莺飞、满目新绿以外,更多的还是怎样的景象呢?让我们再看几幅图片。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小结:明月之夜,诗人钻出船舱,立在船头,向南眺望。

只见对岸就是京口,由这诗人想……现在已是春天,诗人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青山……绿水……田野……江岸……多么美丽的江南啊!最后,诗人望着明月,又想到了什么呢?
(5)推敲诗句用词的准确(结合课堂作业本第9页第(2)小题学习)
“绿”字可以换成“到、过、入、满”,诗中用“绿”字好在哪里?(用上“绿”字,形象鲜活,春意盎然,读来仿佛有阵阵春风扑面而来。

)讨论后阅读课后资料袋,学习诗人严谨的态度。

4.像“明月何时照我还”这样借月亮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还有很多。

(完成作业本第9页第(3)小题。

连一连,读一读,背一背。

三、学习《秋思》
1.由上首诗引入:
一水之隔,近在咫尺,偏不能还,不由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满大地,离家已久,思绪万千,不由感慨——明月何时照
明月千里寄相思,故乡,不管身处何时何地,你,都是我们心中永恒的家园。

那么,在《秋思》这首诗里,又是什么承载了诗人的乡愁呢?
2.自由朗读故事,交流大意,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结合重点词随机点拨。

Δ见:
看到“秋风”一词,你的脑海里想到的是什么?而离家十年的诗人站在瑟瑟的秋风里,他看见的是什么呢?(生回答) 诗人见到了许许多多,可此时是他“见不着”的又是什么?(生回答)
是的,在这洛阳城里,诗人见不到亲人的欢声笑语、见不到乡亲的把酒言欢,他看到只有那飘零的落叶,枯黄的小草,凋谢的百花
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张籍,面对此情此景你的心情会怎样?
Δ意万重:
孤单、寂寞、悲伤、无奈的张籍好不容易有机会可以写一封家书捎回家,这是怎样的一份家书呀!落笔之前,张籍会想到什么?他想表达哪些意思?
假如你就是张籍,会对亲人、朋友写些什么呢?
这么多的话想说,真可以说——千言万语,用诗中的话说,就是什么?(意万重)反复读“意万重”。

秋风落叶唤起思乡梦,小桥流水的故土,你是否已改变了容颜?有多少话,想对你们诉说,这真是(出示前两句诗指导有感情
Δ恐:
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

从“恐”这个字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回答)
对诗人的心理刻画入微。

而这种并不确切的“恐”,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

──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

Δ“又开封”
从“又”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回答)
诗中还有哪个字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复”在这里是“又”的意思?)同样的意思,尽量用不同的词来表达。

当家书终于“开封”之后,你能想像诗人又是怎么做的?
意万重,说不尽。

情难理,又开封。

这真是——(学生齐读古诗“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师指导。

) 这就是《秋思》,一个游子说不尽,叙不完的思乡情。

(学生背诵全诗)
3.写话:引导学生把诗的内容概括成四个画面:诗人独居洛阳城,秋叶飘零,思念家乡;俯首案前,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写起;送信人即将出发,却又拿回信件,拆封重读;送信人已离开,诗人呆呆目送。

内容参考课件。

四、课堂作业1-2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由《泊船瓜洲》与《秋思》导入《长相思》。

二、简介作者
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洲正白旗人。

清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官一等侍卫。

生平避谈世事,故词也主要写离别相思及怨夏悲秋等个人生活感受。

词的风格直抒胸怀,婉约清新;但过多哀思,情调消沉。

三、朗读诗词
四、思考:
1.作者在词中描绘了什么样的景物,你能确定是哪里的景物吗?
2.你知道作者身在何处?心又在何处?
3.这词中蕴含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赏析字词
1.“一”字赏析:上下片的前两句均用“一”字,不但对仗工整,使文字呈连续不绝之势,词风更加缠绵。

抓意象,山水风雪行。

◇想象“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的情景。

◇能用自己的词语形容“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吗?(千山万水、风雪交加、跋山涉水
◇指导朗读,通过回返复沓的朗读读出边塞军旅的千辛万苦。

2.“身”字赏析:点明身处之地及方向,“身”与心相对,身向榆关,而心却在关内,表明作者心系故园。

品意蕴,故园无此声。

◇“此”是什么意思?“此声”是指什么声音?在什么情况下发出这样的声音?(随机点拨“千帐灯”、“聒”)这样的声音这样的情景会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顶顶帐篷,点点灯火,本该是多么豪迈多么壮观!然长途跋涉之后,在这样一个野外宿营的寒夜里,却要听着寒风朔雪的嘈杂声,叫人怎能安然入睡?指名朗读这首词。

◇“故园”指什么?“故园无此声”,故园没有什么声音?故园有什么?想像说话。

◇故园没有这样的风雪交加,故园不会这样的卧不成眠,故园不会这样的寒冷孤寂;故园,有的是宁静详和,有的是亲人关爱,有的是温暖舒适……这一切的一切交织在一起,融成了一个字,一个包容作者此时心中一切所想所思的字,那就是——(学生齐“碎”。

)带着心碎的感觉读下阕。

◇从这一个“碎”字,你读出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再读下阕。

3.让我们进入诗人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让我们真切地感受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那一颗破碎的心。

有感情的朗读全词。

六、比较阅读
长相思
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
流到瓜洲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
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

白居易此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感情基调与纳兰词有何不同?
小结:乡愁,是游子心中难解的结;故乡,是游子心头永恒的家。

多年以后,当我们离开家乡,远离故土,我们的心中,会情不自禁地涌起——再次激情诵读《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

八、课堂作业3、4题。

课后收集表达思乡情绪的诗词,交流。

板书设计: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身心
在征途系家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