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三检测教材
2020-2021学年新教材人教版生物选择性必修3章末综合测评 3 Word版含解析
姓名,年级:时间:章末综合测评(三) (第3章)(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14×2=2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列关于限制酶的说法,正确的是( )A.限制酶广泛存在于各种生物中,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B.一种限制酶只能识别一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C.不同的限制酶切割DNA后都会形成黏性末端D.限制酶均特异性地识别含6个核苷酸的序列B [限制酶主要是从原核生物中分离纯化出来的,A错误;限制酶具有专一性,即一种限制酶只能识别一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B正确;限制酶切割DNA后会形成黏性末端或平末端,C错误;大多数限制酶的识别序列由6个核苷酸组成,也有少数限制酶的识别序列由4、5或8个核苷酸组成,D错误。
]2.下图是基因工程中基因表达载体的模式图,若结构X是表达载体所必需的,则X最可能是()A.目的基因插入位点B.启动子C.标记基因D.DNA聚合酶识别位点B [基因表达载体由启动子、终止子、标记基因和目的基因组成.图中有终止子、标记基因(抗生素抗性基因)、目的基因、复制原点等,还缺少启动子。
启动子位于目的基因的首端,所以X最可能是启动子。
B正确。
]3.下列关于基因表达载体及其构建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标记基因等部分B.目的基因主要是指编码所需蛋白质的结构基因C.构建基因表达载体需用限制酶和DNA连接酶D.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必须在细胞内进行D [一个基因表达载体的组成除目的基因外还必须具有启动子、终止子、标记基因等部分;目的基因主要是指编码蛋白质的结构基因;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目的基因与载体结合,在此过程中需用同种限制酶切割目的基因与载体,用DNA连接酶将相同的末端连接起来;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在细胞外进行的。
]4.下列关于PCR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A.PCR技术建立在对扩增的目的基因序列完全已知的基础上B.该技术需要解旋酶和耐高温的DNA聚合酶C.该技术需要一对特异性的引物,要求一对引物的序列是互补的D.该技术的原理是DNA双链复制原理,需要模板、原料、能量、酶等条件D [PCR技术扩增的目的基因序列不一定是已知的,A项错误;PCR 技术是通过高温来使DNA解旋的,不需要解旋酶,B项错误;该技术需要的一对引物,分别能与模板DNA的两条链的末端进行碱基配对,其序列不是互补的,C项错误;PCR技术的原理是DNA双链复制原理,需要模板、原料、酶、能量等条件,D项正确。
生物必修三课本电子版_整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3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3整理表姓名:职业工种:申请级别:受理机构:填报日期: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3第三章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一、教材地位及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新课程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章第一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作为本章开篇节,以科学探索过程为脉络来安排教学内容,具有探究性的特点;文本呈现图文并茂,具有直观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为教师实施探究式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
生长素的发现史渗透着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体现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为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提供了良好素材。
让学生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中,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
因此,本节在高中生物教学内容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既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很好的载体,更是历年高考的热点。
二、设计思路科学史可以展现科学是永无止境的探究活动的本质特征,使人感受科学发展是一个线性累积、不断壮大的过程,领会“变化”才是科学本身具有的惟一不变特性。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正是这样一个很好地展现科学在本质上是相对的、可变的、处在不断修正和发展过程中的素材。
因此,本文基于以下的教学理念开展教学:问题为主线、探究为主轴、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问题引导探究、教师引导学生的设计思路。
三、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与处理《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编入了“达尔文、詹森、拜耳、温特等科学家的实验、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等内容。
教材以科学探索过程为脉络来安排教学内容,具有探究性的特点;文本呈现图文并茂,具有直观性的特点,为教师实施探究式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
2、学情分析曾学习过“假说──演绎法”、“类比推理”等,有一定的思考方法基础,且学生的观察、思维、逻辑推理等能力都较强,对植物向光性现象又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但对实验设计的各种能力(语言表达、实验分析、深入思考等)都有待提高,所以教学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检测题答案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检测题答案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检测题(一)一、选择题1.(2022•浙江理综)为研究胰腺分泌活动的调节机制,研究人员对实验动物做了下列实验。
实验处理方法胰液分泌量①用适宜的电流刺激通向胰腺的神经增加②切断通向胰腺的所有神经,使食物经胃进入十二指肠中增加③切断通向胰腺的所有神经,从另一些动物的胃中取出少量部分被消化了的食物,导入十二指肠中大量增加续表实验处理方法胰液分泌量④切断通向胰腺的所有神经,把一些相同成分的食物不经过胃而直接引入十二指肠中不增加根据以上实验,下列推断最合理的是()A.胰液的分泌既受神经支配又受体液调节B.胃内消化的食物直接刺激胰腺分泌胰液C.引起胰液分泌量增加的物质是盐酸D.胃酸刺激神经,使胰腺分泌量增加解析:通过实验①可以证明胰液的分泌受神经支配;通过实验②③可以证明胰液的分泌还受体液调节,所以选A项。
从实验变量的处理无法得出其他选项中的结论。
答案:A2.下列各项中,都是因为人体内缺乏激素而引起的疾病是…()①呆小症②糖尿病③白化病④血友病⑤巨人症⑥侏儒症⑦大脖子病⑧夜盲症A.①②④⑤⑦B.②③⑥⑦C.①②⑥D.①④⑥⑧解析:呆小症是幼年时期缺乏甲状腺激素而引起的疾病;糖尿病是胰岛素分泌不足所导致的;白化病和血友病是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引起的,是遗传病;巨人症和侏儒症分别是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和过少而引起的;大脖子病是由于饮食中缺碘引起的甲状腺的增生肿大;夜盲症是因缺乏维生素A引起的。
答案:C3.取健康人的血液若干毫升,加入抗凝剂后静置,再取上清液于试管中并加入适量胰岛素溶液,一段时间内试管液体中的葡萄糖含量()A.逐渐减少B.基本不变C.不断增加D.先增后减解析:试管中虽有胰岛素溶液,但无胰岛素的靶细胞,胰岛素不起作用。
答案:B4.(2022•江苏单科)环境中一些化学物质可使雄性动物精子数量减少、运动能力低下、畸形率上升,并逐渐雌性化。
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材用书:期末综合检测(二) Word版含答案
期末综合检测(二)(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如图是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淌的方向。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④是人体内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B.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②④⑤C.③④中的蛋白质可以通过毛细淋巴管壁相互交换D.若②为肝脏细胞,则①处的氧气浓度高于⑤处解析:选D 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浆;淋巴只能进入血浆,不能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
2.以下关于动物内环境和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葡萄糖、生长激素、抗体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成分B.若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逼C.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D.人体猛烈运动时产生的乳酸会导致血浆pH显著下降答案:D3.如图是毒品可卡因对人脑部神经冲动传递干扰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结构①将多巴胺释放到突触间隙的方式为胞吐B.多巴胺能与结构②特异性结合后在突触间隙内降解而失去作用C.可卡因可导致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增加,从而增加并延长对脑的刺激,以产生“快感”D.“瘾君子”未吸食毒品时,精神萎靡,四肢无力,可能是由于体内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削减解析:选B 据图可知,①是突触小泡,②是神经递质的受体,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是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的,A正确。
多巴胺释放到突触间隙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后,在突触间隙内被“回收”到突触小体中,B错误。
由图可知,可卡因能与多巴胺转运体结合,从而减缓了多巴胺通过多巴胺转运体重新进入突触小体的速率,因此,当可卡因存在时,能导致突触间隙中的多巴胺含量增加,从而增加并延长对脑的刺激,以产生“快感”,C正确。
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是促进神经系统的兴奋性,D正确。
4.如图为人体对体温与水平衡的调整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当受到寒冷刺激时,①②③④过程均会加强B.③与④分泌增多,从而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加,产热量增加C.由图可知人体对体温与水平衡的调整主要是体液调整的结果D.⑤是由下丘脑神经细胞产生的解析:选C 人在寒冷的环境中,冷觉感受器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至下丘脑,下丘脑一方面通过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前叶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②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激素③的合成和分泌;另一方面,下丘脑又通过有关神经将兴奋传至肾上腺,促进肾上腺产生肾上腺素④,A正确。
2021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检测:第2章 1反射与反射弧 兴奋的产生与传导 Word版含答案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第1课时反射与反射弧兴奋的产生与传导测控导航表知识点题号1,2,3,4,5,10,156,7,8,9,11,12,13,14A级| 根底练1.(2021山东济南期中)反射和反射弧的关系是( B )B.反射活动的完成,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实现解析:反射是神经调节的根本方式,是动物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适应性反响 .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根底 .反射弧的完整性是完成反射的前提条件 .2.以下关于反射弧的理解,错误的选项是( D )A.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局部组成B.感受器接受刺激后,能产生兴奋解析:效应器是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 . 3.如图为一个反射弧模式图,以下有关分析中正确的选项是( A )①s是感受器,m是效应器②s是效应器,m是感受器③a是传入神经,c是传出神经④a是传出神经,c是传入神经⑤兴奋的传导方向是:s→a→b→c→m ⑥兴奋的传导方向是:m→c→b→a→s ⑦兴奋的传导方向是:s→a→b→c→m或m→c→b→a→s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③⑦D.②④⑦解析:根据神经节的位置,可判断出s是感受器,m是效应器,a是传入神经,c是传出神经,兴奋的传导方向是:s→a→b→c→m .4. "小儿麻痹症〞是由于病毒侵染了位于脊髓的传出神经元的细胞体,而传入神经元及神经中枢未受到侵染,所以严重的小儿麻痹症患者会表现出下肢( B )A.能运动,对刺激有感觉B.运动障碍,对刺激有感觉C.不能运动,对刺激无感觉D.运动障碍,对刺激无感觉解析:传出神经元的细胞体受损,那么对相应的刺激不能产生相应的运动,但是因为传入神经元及神经中枢未受到侵染,所以对刺激还是有感觉的 .5.给某人踝关节处注入局部麻醉药,此处暂时失去了痛觉,但还能运动,该局部麻醉药作用的结构是( C )A.神经中枢解析:注入麻醉药之后,失去了痛觉,说明感受器或传入神经受影响,还能够运动,说明神经中枢和传出神经及效应器是正常的 .6.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受刺激部位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变化是( A )①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②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③膜外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④膜内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③解析:静息时膜电位为内负外正,兴奋时变为内正外负 .7.静息时,大多数神经细胞的细胞膜( C )A.对阴离子的通透性比拟大,Cl -大量流出膜外B.对阳离子的通透性比拟大,Na +大量流出膜外+的通透性比拟小,对K +的通透性比拟大+的通透性比拟大,对K +的通透性比拟小解析:静息电位是K +外流形成的 .8.(2021江苏南京期末)神经细胞膜两侧离子分布不平衡是一种常态现象,细胞不受刺激时,膜外有较多的正电荷,而膜内那么相反,如下图 .如果在电极a的左侧给一适当刺激,此时膜内外会产生相关的电流,那么膜外与膜内电流方向为( A )→a;膜内a→→a;膜内b→a→b;膜内a→→b;膜内b→a解析:受刺激后,刺激部位电荷为外负内正,与相邻部位形成电位差,膜外电流为b→a,膜内电流为a→b .9.离体的枪乌贼(海洋动物)巨大轴突受到适当刺激时,受刺激部位细胞膜两侧会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产生神经冲动 .图一所示为该部位受刺激后,膜两侧电位差的变化 .请答复:(1)图中造成bc段电位变化的原因是某种离子的跨膜运输,该段这种离子的跨膜运输(填 "需要〞或 "不需要〞)耗能;假设适当降低该轴突细胞膜外的Na +浓度,那么c点将(填 "上升〞 "不变〞或 "下降〞) .(2)某同学用该离体轴突做了以下实验(如图二):取一灵敏电流计,在上述受刺激部位左侧1.0 cm处的膜外连接一个电极,在其右侧1.5 cm 处的膜外连接另一电极,在该部位给予适当的刺激,可观察到电流计的指针会发生次方向(填 "相同〞或 "相反〞)的偏转,这个实验可证明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的 .解析: (1)bc段是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该过程中Na +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内流,不需要消耗能量 .假设降低细胞膜外Na +浓度,那么其与细胞内Na +的浓度差减少,动作电位峰值(即c点)下降 .(2)该刺激首|先到达左侧电极处,该部位膜外侧电位变为负,而右侧电极处膜外电位仍为正,指针发生一次偏转;一段时间后,刺激传递到右侧电极处,该处膜外电位变为负,而左侧电极处膜外电位已转为正,此时指针发生一次偏转,偏转方向与上次相反;这个实验可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具有双向性 .答案:(1)不需要下降(2)2 相反双向(或同时向两个方向进行)B级| 能力练10.将记录仪(R)的两个电极置于某一条结构和功能完好的神经外表,如图,给该神经一个适宜的刺激使其产生兴奋,可在R上记录到电位的变化 .能正确反映从刺激开始到兴奋完成这段过程中电位变化的曲线是( D )解析:将电极均置于细胞膜外,此时为静息电位,当兴奋传至|电流表的左侧电极时,两个电极之间就有电位变化,会形成电流;当兴奋传至|电流表的右侧电极时,两个电极之间也会形成电流,两种情况下的电流方向相反 .11.神经细胞在静息时具有静息电位,受到适宜刺激时可迅速产生能传导的动作电位,这两种电位可通过仪器测量 .A、B、C、D均为测量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示意图(假设指针的偏转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同),正确的选项是( C )解析:在未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为静息电位,所以要测量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电流表的两个电极要分别接在神经纤维的膜外和膜内,且电流必定是从膜外流向膜内 .当电流表的两个电极均接在膜外或膜内时,由于两电极间无电位差存在,指针不偏转 .+浓度不同的两种海水中受到刺激后的膜电位变化情况 .以下描述错误的选项是( C )+海水中神经纤维静息时,膜内Na +浓度高于膜外D.正常海水中神经纤维受刺激时,膜外Na +浓度高于膜内解析:依图示,未受刺激时,两种海水中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相同,B正确 .在两种海水中,均是膜外的Na+浓度高于膜内,C错误,D正确 .在受到刺激后,由于正常海水中膜外和膜内的Na+浓度差较大,所以Na+迅速内流引发较大的动作电位,对应于曲线a,A正确 .13.蛙的神经元内、外的Na +浓度分别是15 mmol/L和120 mmol/L .在膜电位由内负外正转变为内正外负的过程中有Na +流入细胞,膜电位恢复过程中有Na +排出细胞 .以下判断正确的选项是( A )+流入是被动运输,排出是主动运输+流入是主动运输,排出是被动运输+流入和排出都是被动运输+流入和排出都是主动运输解析:动作电位的产生原因是Na+内流,此时的Na+由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属于协助扩散;当动作电位恢复到静息电位时,Na +由低浓度运输到高浓度,此时的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A正确 .14.以下图甲是反射弧结构模式图,a、b分别是放置在传出神经元和骨骼肌上的电极,用于刺激神经和骨骼肌;c是放置在传出神经元上的电表,用于记录神经兴奋电位变化 .请分析答复以下问题:(1)用a刺激神经,产生的兴奋传到骨骼肌引起的收缩(填 "属于〞或 "不属于〞)反射 .(2)用a刺激神经,c测到的电位变化如乙图 .膜电位从③到④变化时,膜上翻开的离子通道是 .(3)正常时,分别用a、b刺激神经和骨骼肌,会引起骨骼肌收缩 .某同学用a刺激神经,发现骨骼肌不收缩,是传出神经元受损、d部位受损还是骨骼肌受损导致骨骼肌不收缩?为探究骨骼肌不收缩的原因,该同学利用图甲中的反射弧,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请根据该实验步骤预测现象及结论 .(注:只考虑一个部位受损)第|一步:用a刺激神经,观察c的电位变化和骨骼肌是否收缩 .如果,那么说明传出神经元受损;如果,那么要继续往下做实验 .第二步:用b刺激骨骼肌,观察骨骼肌是否收缩 .如果,那么说明部位d受损;如果,那么说明骨骼肌受损 .解析:(1)刺激传出神经引起效应器收缩不属于反射,反射必须有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 .(2)图乙中①→③是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即兴奋过程,③→④是兴奋后的恢复过程,此时K +外流 .(3)假设传出神经受损,那么刺激a处,c处不能测得电位变化;假设骨骼肌受损,那么刺激b处,骨骼肌不收缩 .答案:(1)不属于(2)钾通道(3)在c处不能记录到电位变化,骨骼肌不收缩在c处记录到电位变化,骨骼肌不收缩骨骼肌收缩骨骼肌不收缩C级| 拓展练15.以下图是反射弧结构模式图,请答复:(1)图中,刺激结构④时,会产生具体效应的结构是[ ] ,该结构在组成上包括. 假设抑制该细胞的细胞呼吸,发现神经纤维在一次兴奋后,其细胞膜不能再恢复到静息状态,说明带电离子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是.(2)在用脊蛙(去除脑保存脊髓)进行屈腿反射实验时,刺激蛙左腿,左腿收缩;刺激右腿,右腿收缩,说明左右屈腿反射弧在结构上是相对独立的 .但当刺激较强时,刺激蛙左腿,左腿收缩时,右腿也会收缩,说明左右反射弧的中枢存在某种联系 .在一次制作脊蛙的过程中,实验员不小心伤到了蛙大腿上的神经,但不知是传入神经还是传出神经 .于是老师为实验员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加以验证 .①刺激蛙左腿,假设左腿不收缩而右腿收缩,说明伤及的是神经 .②刺激蛙左腿,假设,那么可初步判断伤及的是传入神经 .但不知传出神经是否也同时受到伤害,那么可用刺激,观察的方法加以验证 .解析:(1)⑤为效应器,刺激结构④传出神经时⑤会产生具体效应 .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 .假设抑制细胞呼吸,细胞中ATP量缺乏,那么神经纤维在一次兴奋后,其细胞膜不能再恢复到内负外正的状态,说明离开了ATP,带电离子就不能通过细胞膜,所以带电离子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2)假设伤及传入神经,那么刺激后两腿均不会发生反响;假设伤及传出神经,那么刺激后,传出神经完好的腿会发生收缩反响 .答案:(1)⑤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主动运输(2)①传出②左、右腿均不收缩右腿左腿是否收缩。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配套练习+阶段质量检测全集(全书完整版)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配套练习+(全册)阶段质量检测全集课时跟踪检测(一)内环境的稳态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人体细胞外液的叙述, 不.正确的是( )A.人体的细胞外液即内环境B.细胞外液的化学成分中有葡萄糖、无机盐、激素、尿素等物质C.细胞外液主要成分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 血浆组织液―→淋巴―→血浆D.小肠壁的肌细胞可以不通过细胞外液直接从肠道吸收葡萄糖解析: 选 D 体内的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 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小肠壁的肌细胞不能从消化道中直接吸收葡萄糖, 只能从组织液中吸收.2.如图为“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图解, 其中②④⑤为细胞外液.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若某人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则形态发生变化的是图中的⑥B.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 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 会使图中②液体增加, 引起组织水肿C.图中①和③细胞具体的内环境分别是血液和组织液、组织液D.某人皮肤烫伤后, 出现了水泡, 该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指图中②解析: 选 C ①为毛细血管壁细胞, ②为组织液, ③为组织细胞, ④为淋巴, ⑤为血浆, ⑥为红细胞.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红细胞形态为镰刀形; 组织液增加会引起组织水肿, 烫伤后出现的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 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 因为毛细血管壁细胞由一层细胞构成, 内侧液体是血浆、外侧液体是组织液.3.下列液体属于体液的一组是( )①胆汁②胰液③血浆④淋巴⑤原尿⑥脑脊液⑦组织液⑧核液⑨细胞内液⑩胃液A.③④⑥⑦⑧⑨B.③④⑤⑦⑨⑩C.②③④⑤⑦⑨D.①②③④⑤⑦解析: 选 A 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胆汁、胰液、原尿与外界直接相通, 既不属于细胞内液, 也不属于细胞外液, 是外环境.4.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A.O2、CO2、血红蛋白、H+B.过氧化氢酶、抗体、激素、H2OC.纤维蛋白原、Ca2+、载体D.Na+、HPO2-4、葡萄糖、氨基酸解析: 选D 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 过氧化氢酶存在细胞内, 载体位于细胞膜上,都不是内环境的成分.5.下表表示人体组织液和血浆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成分Na+K+Ca2+Mg2+Cl-有机酸蛋白质(mmol/L)①142 5.0 2.5 1.5 103.3 6.0 16.0②147 4.0 1.25 1.0 114.0 7.5 1.0B.①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②增多C.CO2的浓度①大于②D.①和②的成分差异与毛细血管壁的透过性有关解析: 选 C 根据成分判断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 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高, ①中蛋白质含量低时会导致血浆渗透压的降低, 水分子会由血浆中移向组织液中或细胞内; CO2顺浓度移动, CO2要排到体外, 据此判定CO2浓度为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毛细血管壁不允许大分子物质如血浆蛋白等物质透过.6.如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③都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B.人体的体液包括内环境和细胞外液C.细胞与内环境交换的④为养料和O2D.⑥可表述为体内细胞可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解析: 选 C 直接与物质交换有关的系统为: 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 图中①②③依次需通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 人体的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 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细胞与内环境直接交换的④为养料和O2, ⑤为CO2及尿素等废物. ⑥可表述为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7.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当稳态遭到破坏, 必将引起( )A.酶促反应速率的加快B.儿童患佝偻病C.细胞代谢紊乱D.成年人患肌无力病解析: 选C B、D项中的疾病是稳态失调的一种表现症状, 但稳态被破坏, 不一定患这两种疾病. 稳态被破坏后, 主要表现为细胞代谢紊乱, 一般不会表现出酶促反应速率加快, 反而极可能减慢, 因为酶的活性降低.8.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 错误的是( )A.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B.内环境稳态需要由机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C.内环境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D.当血液的成分相对稳定时, 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均保持不变解析: 选 D 当血液成分相对稳定时, 内环境各种理化性质仍然会发生改变. 例如, 体温会随环境温度改变而出现波动.二、非选择题9.如图是人体局部组织的模式图, 请据图回答:(1)图中能直接相互交换物质的体液是______________(填标号),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________(填标号).(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有三个方面: ________、________、温度.(3)某人喝大量的食醋后会引起血浆的pH明显下降吗? ________, 这与血浆中含有________________等离子有关.(4)尝试构建人体肝脏内体液间O2、CO2扩散的模型(说明: 在图形框间用实线箭头表示O2, 用虚线箭头表示CO2; 不考虑CO2进入成熟红细胞内液).解析: (1)①是细胞内液, ②是血浆, ③是组织液, ④是淋巴, ⑤是毛细血管壁. 细胞内液与组织液、组织液与血浆可以直接相互交换物质;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组织液与淋巴.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有三个方面: 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3)由于人体内存在着缓冲物质, 所以某人大量喝醋后不会引起内环境pH明显下降. (4)见答案.答案: (1)①与③、②与③③④(2)渗透压酸碱度(3)不会HCO-3、HPO2-4(4)如图一、选择题1.与肌肉注射相比, 静脉点滴因能将大剂量药物迅速送到全身细胞而疗效显著. 图中所示的内环境a、b、c、d的名称分别是( )①血浆②组织液③淋巴A.①②③①B.②①③②C.③①②③D.②③①①解析: 选 B 肌肉注射药物首先进入组织液, 接着进入血浆和淋巴, 在随体液循环到达组织细胞之前, 药物要再次进入组织液中.2.右图中的a、b、c分别表示人体内三种细胞外液, 细胞1、2、3分别表示处于该细胞外液中的多种细胞, 箭头表示这三种液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①液体a的蛋白质含量最高②细胞2中有的种类不消耗O2③液体c可能含有激素和消化酶④细胞3的种类最多A.②③B.③④C.①②D.②④解析: 选D 由图可知, a是淋巴, 细胞1是淋巴细胞; b是血浆, 细胞2是血细胞, c 是组织液, 细胞3是组织细胞. 组织液、淋巴和血浆三种细胞外液中, 血浆(液体b)的蛋白质含量最高; 血细胞分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其中的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 因此只能进行无氧呼吸; 组织液不含消化酶; 组织细胞种类最多.3.下列过程, 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是( )①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②抗体和抗原的特异性结合③葡萄糖氧化分解成CO2和水④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⑤血红蛋白和氧气分子的结合A.①③B.①④C.②④D.②⑤解析: 选 C ①神经递质和激素是在细胞内合成的; ②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 属于内环境中的成分, 故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 ③为细胞的有氧呼吸过程, 发生在细胞内; ④过程发生在血浆中, 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 ⑤过程发生在红细胞的内部, 而不是在内环境中.4.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下列有关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内环境是多细胞生物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B.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C.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D.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 有利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解析: 选D 丙酮酸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中, 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5.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 正确的是( )A.血液中钙盐过多引起肌肉乏力B.内环境是一个主要由H2PO-4/HPO2-4构成的缓冲体系C.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D.内环境的稳态需通过正反馈调节来维持解析: 选A 缓冲体系由多种成分构成; 细胞代谢在细胞内完成, 而不是内环境(细胞外液); 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是负反馈.6.下列有关内环境和稳态的说法, 不.正确的是( )A.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明显高于淋巴和组织液中的蛋白质B.人体内环境pH、渗透压等保持相对稳定是细胞正常代谢所必需的C.个体稳态的实现是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等共同调节的结果D.葡萄糖、胰岛素、淋巴因子和胰蛋白酶都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成分解析: 选 D 葡萄糖、胰岛素和淋巴因子都是内环境的成分; 胰蛋白酶存在于消化道内, 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二、非选择题7.图示为人体内某些生命活动的过程. 请据图回答:(1)图示A、B、C、D中, 血浆是______、组织液是______、细胞内液是________.(2)相对于内环境来说, 相当于外界环境的是A、B、C、D中的________.(3)假如①为淀粉, 则所形成的②由肠腔进入B中的方式是________. 经过B的运输,②可到达身体各部分的组织细胞, 在组织细胞内, 它的最主要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参与该作用的细胞结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在健康人体的血浆中, HCO-3约为H2CO3的20倍, 若HCO-3/H2CO3的值小于15, 则立刻发生酸中毒. 此例说明无机盐具有________的功能. (填选项)A.调节渗透压B.维持pHC.组成细胞结构D.维持细胞正常形态解析: 图中A为肠腔, 相当于外界环境, B为血浆、C为细胞内液、D为组织液; 如果①为淀粉, 则②为葡萄糖, 在小肠中经主动运输进入血液.答案: (1)B D C (2)A (3)主动运输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细胞质基质、线粒体(4)B8.[实验探究]血液中的红细胞源源不断地为人体组织细胞输送氧气. 血浆中无机盐含量的相对稳定对于维持红细胞正常的形态与功能至关重要. 为患者输液治疗时为什么要用浓度为0.9%的生理盐水? 请设计实验进行探究.(1)实验材料: 略.(2)方法步骤:①取5支洁净试管, 编号为1~5号, 分别加入2 mL浓度依次为0.5%、0.7%、0.9%、1.1%、1.3%的__________, 并各加入2滴抗凝剂(或柠檬酸钠).②将左手无名指消毒, 用消毒的采血针刺破皮肤, 用小滴管吸血.③向1~5号试管中分别滴入1滴血, 摇匀, 放置5 min.④分别取5支试管中的混合液各一滴, 置于5块洁净的已编号的载玻片上制成临时装片, 在显微镜下镜检, 观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完善下列预期结果及分析:相应的结论(4)生理盐水与体液为等渗溶液, 过多注射是否会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 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人的细胞外液中无机盐离子的浓度与0.9%的生理盐水浓度相当, 为等渗溶液. 低于该浓度, 组织细胞会因吸水而膨胀甚至涨破, 反之则会失水皱缩. 生理盐水与细胞外液为等渗溶液, 但是成分差别非常大: ①氯化物水平明显高于血浆; ②缺少正常血浆中的几种物质(如钾、钙、镁)和葡萄糖; ③缺少血浆中维持正常pH所需的缓冲剂, 故其注射过多会打破无机盐离子的稳态, 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答案: (2)①NaCl溶液④红细胞形态有何变化(3)②体积变大③维持正常形态0.9%的NaCl溶液能够维持红细胞的正常形态(4)会影响, 生理盐水的过多注入会打破无机盐离子的稳态, 进而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课时跟踪检测(二)体温调节水和无机盐的调节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体温的叙述, 错误的是( )A.人的体温源于物质代谢过程所释放出来的热量B.体温的相对恒定是维持内环境稳定、保证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C.人的体温就是指皮肤的温度D.体温的相对恒定, 是机体产热与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解析: 选 C 人的体温是指人体内部的平均温度; 通常用直肠温度、口腔温度和腋窝温度来表示体温; 其中直肠温度最接近人的体温.2.下列属于人在寒冷环境中身体变化的是( )①皮肤血管收缩②增加皮肤的血流量③汗液分泌增多④汗液几乎不分泌⑤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⑥肾上腺素增多⑦骨骼肌颤栗⑧代谢活动增强A.①④⑤⑥⑦⑧B.①②③⑤⑥⑦C.④⑤⑥⑦⑧D.①③④⑦⑧解析: 选 A 在寒冷环境下, 机体通过增加产热, 减少散热来维持体温恒定. 增加产热的方式有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调节机体代谢增加; 骨骼肌颤栗. 减少散热的方式有皮肤血管收缩, 血流量减少; 汗液几乎不分泌.3.人在发高烧时食欲减弱, 还会感觉食之无味, 其原因是( )A.体温过高, 导致肠胃不能及时排空B.体温过高, 完全抑制了消化酶的分泌C.体温过高, 消化酶活性受影响D.体温过高, 破坏了体温调节系统, 从而影响了肠胃的吸收解析: 选C 发高烧会影响体内酶的活性, 如使消化酶活性降低, 引起食欲不振等.4.某成年人从25 ℃环境来到10 ℃环境中, 体温维持正常, 其散热变化如下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b段的散热量少于产热量B.b~c段散热加快是由于汗液分泌增加C.c~d段皮肤血管逐渐舒张D.d~e段的产热速率大于a~b段解析: 选D 在10 ℃的情况下, 尽管身体此时采取的都是减少散热的措施, 但是由于温差很大, 所以散热量还是很大; 相反, 在25 ℃的情况下, 由于周围温度很高, 即使身体采取很多散热的措施, 散热量还是较小. b~c段散热加快是由于温度降低, 温差增大; c~d段由于温度降低, 皮肤血管收缩, 散热减少; d~e段表示机体经调节后, 产热、散热相对稳定, 且产热速率大于a~b段.5.下列关于人体水平衡调节的叙述, 正确的是( )A.大量饮水, 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B.进食过咸食物, 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C.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则尿量增加D.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 则尿量减少解析: 选 C 调节水分平衡的主要激素是抗利尿激素, 该激素分泌的多少与细胞外液渗透压呈正相关. 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 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增强, 尿量减少. 食物过咸, 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6.下列关于人体内水和无机盐平衡调节的叙述, 正确的是( )A.血浆渗透压降低时, 引起口渴B.机体失水时, 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C.抗利尿激素使细胞吸水能力增强D.抗利尿激素使细胞吸水能力减弱解析: 选 C 血浆渗透压降低, 说明人体喝水过多或盐分丢失过多, 此时, 渗透压感受器会受到抑制, 因而不会产生渴觉. 当机体失水时,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渗透压感受器兴奋, 使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合成并由垂体后叶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 抗利尿激素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 从而使细胞内液渗透压相对上升, 这样细胞的吸水能力就会增强.7.如图所示为水平衡调节机理, 请据图判断a、b、c依次是( )A.抗利尿激素、渴觉中枢、肾小管和集合管B.渴觉中枢、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C.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渴觉中枢D.渴觉中枢、肾小管和集合管、抗利尿激素解析: 选 C 下丘脑神经中枢发出的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的渴觉中枢, 引起渴觉. 另外神经冲动传到垂体, 引起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 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 增强对水的重吸收.8.给健康大鼠静脉注射大剂量的低渗食盐水后, 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A.细胞外液渗透压会升高B.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量增加C.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D.渗透压感受器不会受到刺激解析: 选 C 注射大量低渗食盐水后, 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 刺激渗透压感受器, 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 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 尿液量增加.二、非选择题9.根据下述事例回答问题:事例一赵某因在气温高达39 ℃环境下锄草而中暑身亡.事例二高某因天气炎热, 而连续不断地以纯净水解渴, 导致水中毒.(1)以上的两种情况都发生在________天气. 在这种天气状况下, 人体内的热量散发出去的主要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据估计, 赵某身体的产热和散热的关系是________, 高某身体的产热和散热的关系是____________.(3)赵某和高某的身体的内环境稳定状态都遭到破坏. 赵某被破坏的内环境因素是____________, 它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 高某身体被破坏的内环境因素是____________, 此因素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下列曲线能够反映高某体内的水的绝对含量(a)和相对含量(b)变化趋势的是( )(5)下列曲线能反映赵某(a)和高某(b)内环境渗透压变化趋势的是( )(6)高某的细胞内液的渗透压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若人在大量出汗后不感觉到口渴,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8)赵某的死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体内热量得不到及时散失, 使得赵某体温过高, 最后死亡, 说明机体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高某大量流汗后快速补充纯净水, 由于大量丢失无机盐, 使得其内环境渗透压降低.答案: (1)高温出汗(2)产热多于散热基本平衡(3)体温逐渐升高水盐平衡盐减少, 渗透压降低(4)A (5)A (6)下降(7)失去水和盐的比例相同(8)机体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一、选择题1.一位在南极科学考察站工作的科学家, 当他由温暖的室内来到寒冷的户外时, 其下列各项生理变化与图示变化趋势相符的是( )①皮肤血管血流量的变化②身体耗氧量变化③肾上腺素分泌量④汗腺的分泌量A.②③B.①④C.②④D.①③解析: 选A 人由温暖的室内来到寒冷的户外时, 皮肤血管血流量减少, 以减少散热; 身体耗氧量增加, 以增加产热; 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以促进代谢, 增加产热; 汗腺的分泌量减少, 以减少散热.2.动物生理学家为了确定下丘脑在体温调节中的作用, 做了如下实验: 刺激下丘脑的前部, 发现实验动物有出汗现象, 而刺激下丘脑后部, 实验动物则出现寒颤现象, 据此科学家得出了下丘脑在体温调节中的作用.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下丘脑前部是散热中枢所在地, 下丘脑后部是产热中枢所在地B.下丘脑前部是产热中枢所在地, 下丘脑后部是散热中枢所在地C.下丘脑是调节体温相对恒定的唯一中枢D.下丘脑的活动仍然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解析: 选 A 由题干可知, 刺激下丘脑的前部出现了与散热有关的出汗现象, 而刺激下丘脑的后部, 出现了与产热有关的寒颤现象, 故产热中枢在下丘脑后部, 而散热中枢在下丘脑前部. C和D项所述内容, 不能由该实验得出.3.下图表示某人的体温变化曲线, 导致ab段和bc段体温变化的事件最有可能是( )A.发热和寒颤 B.提高环境温度和寒颤C.寒颤和出汗减少 D.剧烈运动和出汗增加解析: 选D 分析图形, ab段体温升高, 产热量增加, bc段体温降低, 散热量增加. 分析四个选项, 寒颤和剧烈运动会使产热增加, 从而引起体温升高, 出汗增加使机体散热量增加, 使体温下降.4.把青蛙和小白鼠从25 ℃的环境中移到5 ℃的环境中, 这两种动物的耗氧量的变化是( )A.两种动物的耗氧量都减少B.两种动物的耗氧量都增加C.青蛙的耗氧量减少, 小白鼠的耗氧量增加D.青蛙的耗氧量增加, 小白鼠的耗氧量减少解析: 选 C 青蛙属于变温动物, 小白鼠属于恒温动物, 青蛙新陈代谢强度随外界温度降低而降低, 故机体耗氧量减少; 小白鼠为抵御寒冷, 新陈代谢强度随外界温度降低而增强, 从而耗氧量增加, 机体产热增加.5.抗利尿激素(ADH)是调节机体水盐平衡的重要激素, 其化学本质是多肽, 下图为该激素的生理作用示意图. 另有研究表明, 过量的乙醇会抑制ADH的分泌.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渗透压感受器位于血管壁B.过量饮酒可导致尿量减少C.抗利尿激素可促进毛细血管收缩, 从而使血压升高D.一种细胞只能识别一种特定的激素解析: 选C 渗透压感受器位于下丘脑;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 过量饮酒会抑制ADH(抗利尿激素)的分泌, 从而导致尿量增加; 根据过程图可以看出抗利尿激素能促进毛细血管收缩, 从而使血压升高; 某些细胞可识别多种激素.6.一次性过量饮水会造成人体细胞肿胀, 功能受损. 可用静脉滴注高浓度盐水(1.8%NaCl溶液)对患者进行治疗. 其原理是( )A.升高细胞外液的离子浓度B.促进抗利尿激素的分泌C.降低细胞内液的离子浓度D.减少细胞外液液体总量解析: 选 A 过量饮水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下降, 从而影响细胞的生命活动; 静脉滴注高浓度盐水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 从而能维持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二、非选择题7.右面为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平衡的部分调节机制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1)写出图中 A、B的名称:A__________, B________.(2)当健康人体处于环境温度38 ℃时, 内环境仍能维持相对稳定的温度和渗透压.①此时, 体内温度调节的主要反射弧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写出此时人体渗透压的神经—体液调节机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对A的调节效应是________A的活动, 此种调节方式在人体内环境平衡的调节中广泛存在, 其意义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1)观察图解可以获得的信息是细胞外液渗透压的调节与抗利尿激素的合成与分泌有关, 抗利尿激素的合成是在下丘脑, 而释放是由垂体完成的. (2)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 其反射弧是: 皮肤温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汗腺. 在38 ℃的环境时, 人体会大量出汗, 从而流失大量的水分, 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刺激了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 合成抗利尿激素, 经垂体释放, 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 对水分重吸收增强, 使尿量减少. (3)当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时, 反馈性引起下丘脑合成抗利尿激素减少, 这种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 这种调节方式对于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答案: (1)下丘脑垂体(2)①皮肤温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汗腺②此时出汗增加,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刺激下丘脑, 促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经垂体释放, 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 使其对水的重吸收增强, 尿量减少(3)抑制(负反馈) 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8.[实验探究]小白鼠是恒温动物, 当环境温度明显降低时, 其体温仍能保持相对恒定. 为了探究调节体温的中枢是否为下丘脑, 某校生物兴趣小组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 请帮其完成实验步骤, 并回答问题:(1)实验假设: 下丘脑是调节体温的中枢.材料用具: 略.(2)实验步骤:①取两组(各5只)健康的、性别与生理状况相同的成年鼠, 并标记为甲、乙.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甲组鼠用手术法________________, 然后缝合, 乙组鼠进行相同的手术, 但不破坏下丘脑, 然后缝合.④把甲、乙两组鼠置于可人工控制的温室中, 室内温度调为0 ℃, 在相对安静的条件下观察24 h, 每隔4 h分别测量一次体温, 并做好记录.(3)预期结果与结论:结果结论实验组: ①________________假设成立对照组: ②________________两组鼠体温均保持相对恒定假设③____________解析: 本实验中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设置是下丘脑是否被破坏; 在实验前应测量鼠的体温, 以便与实验后进行对照, 若破坏下丘脑, 体温调节能力发生改变, 则说明假设成立, 反之则假设不成立.答案: (2)分别测量甲、乙两组鼠的体温破坏其下丘脑(3)①鼠体温发生明显改变②鼠体温保持相对恒定③不成立课时跟踪检测(三)血糖调节一、选择题1.正常情况下, 人体内的血糖含量维持在3.9~6.1 mmol/L. 下列与人体血糖调节有关的叙述, 不.正确的是( )A.胰岛素是唯一降血糖的激素B.胰高血糖素是唯一升血糖的激素C.调节血糖的神经中枢位于下丘脑D.肌糖原不能直接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解析: 选 B 胰岛素是人体唯一降血糖的激素, 但是人体升高血糖的激素除了胰高血糖素外, 还有肾上腺素.2.下列有关血糖调节的叙述, 不.正确的是( )A.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的分解B.胰岛素降低血糖的原理主要是切断血糖的来源C.血糖浓度与细胞吸收和利用葡萄糖的速率有关。
高中生物必修三全一册能力测试人教版6套含答案
适用精选文件资料分享2018 年高中生物必修三全一册能力测试(人教版 6 套含答案)第 01 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能力测试 A 卷(时间 45 分钟满分 100分)一、选择题 1 .关于内环境与稳态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 .内环境主要由血液、组织液和淋巴构成 B .内环境中节余的 H+主要从肺排出 C. Na+ 、K+以重汲取方式从消化道进入内环境 D.血浆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 2 .高等多细胞动物的物质交换主要涉及到:①体内细胞②组织液③血浆 ( 或淋巴 ) ④呼吸系统⑤泌尿系统⑥消化系统⑦体外环境则体内细胞代谢的终产物尿素排出体外的序次是 A. ①一②一③一④一⑤一⑥一⑦ B .①一③一④一⑤一⑥一⑦C.①一④一⑥一⑤一⑦D.①一②一③一⑤一⑦ 3 .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必然经过的系统是①消化系统②呼吸系统③神经系统④泌尿系统⑤循环系统⑥运动系统⑦生殖系统⑧内分泌系统 A. ①②③④ B .⑤⑥⑦⑧ C. ①②④⑤ D. ③⑥⑦⑧ 4 .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理系统是 A .神经调理 B .体液调理 C. 神经―体液调理 D. 神经一体液―免疫调理 5 .高等多细胞动物的物质交换主要涉及到:①体内细胞②组织液③血浆(或淋巴)④呼吸系统⑤泌尿系统⑥消化系统⑦体外环境则氧气从体外进人体内细胞的正确序次是 A. ⑦一④一③一②一① B. ⑦一③一④一②一① C. ⑦一③一①―争④一② D.⑦一④一③一② 6 .当内环境的稳态遇到破坏时,必然惹起 A .酶促反应的速率加速 B .浸透压降落 C.细胞代谢纷乱D.糖尿病 7 .以下各项属于内环境的是 A .原尿 B .肺泡 C. 肠腔 D.脑脊液 8 .人体细胞只有经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在正常状况下,内环境中不含有的成分是 A. 葡萄糖 B .氧气 C. 抗体D.DNA9 .以下各种生理或病理,状况下,能使淋巴液生成量增添的是①炎症②静脉回流受阻③组织缺氧④组织胺大批开释A.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0 .观察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关系表示图( 以以以下图 ) ,指出哪个箭头表示的是错误的A.①中性粒细胞 B .②组织液 C.③水 D.④红细胞 11 .以下液体中,属于体液的一项为哪一项①胆汁②胰液③血浆④淋巴⑤原尿⑥脑脊液⑦组织液⑧核液⑨细胞内液⑩汗液A.①②③④⑤⑦B.③④⑥⑦⑧⑨ C. ②③④⑤⑦⑨ D. ③④⑤⑦⑨⑩ 12 .人在静脉注射所用的生理水的度必与血度基真同样,其原由是⋯⋯⋯ A .持内境浸透的定 B .使体内增添水分 C. 使体内增添无机 D. 使体内养物保持定13 .人和物新代中的化学反主要生在 A .消化道内 B .内 C.胞内 D.内境 14 .以下关于内境的描述不正确的选项是 A. 通人体自己 B. 包含水和无机均衡的 C. 包含 pH的,血糖的D. 体温的不属于内境的范围 15 .肌肉注射,液人人体先后的门路是 A .血液淋巴血靶胞 B. 液血液靶胞 C. 淋巴血液血靶胞二、非 16 .(12 分) 依据下述资料完成以下:资料一:2002 年 7 月 9 日河南某地气温高达39℃,大家都在家中休息,可是 50多的某却在玉米地里草。
(2021年整理)生物必修三第一二章检测
(完整)生物必修三第一二章检测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生物必修三第一二章检测)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生物必修三第一二章检测的全部内容。
高中生物必修3强化训练(第1—第2章)一、选择题1、血细胞、口腔上皮细胞和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分别是A.血浆、体液、体液 B.血液、体液、淋巴 C.血浆、组织液、淋巴 D.血液、细胞外液、体液2、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描述正确的是A.所有调节都有反射弧的参与 B.所有稳态的形成都有许多系统参与C.所有的稳态都是相对的 D.所有稳态的调节中枢都在大脑3、在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正常情况下,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下列哪项有关A.血浆中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 B。
血浆的P H C.血浆中的氧气、二氧化碳的含量 D。
人的体温4、在寒冷的冬季,人体生理上出现的适应性变化是①体温下降②机体耗氧量降低③皮肤血管收缩④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性增强⑤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A.①③④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5、在膝跳反射的反射弧中,效应器是指A.肌肉 B。
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 C.腺体 D.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6、下列各组激素,由同一种内分泌腺分泌的是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B.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C.雄激素、胰岛素、肾上腺素D.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7、人们常采用注射垂体制备物的方法,促使鱼类排卵,这是由于垂体内含有A.促甲状腺激素 B.促性腺激素 C.生长素 D.性激素8、下列有关艾滋病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主要攻击T淋巴细胞B. 艾滋病是一种遗传病,侵入人体后主要与B淋巴细胞结合C.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D.与艾滋病病人共同进餐不会被传染9.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血浆成分渗出毛细血管就成为组织液 B.组织液渗入毛细血管就成为血浆C.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淋巴 D.淋巴渗出毛细淋巴管壁就成为组织液10、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下图表示刺激时的膜内外电位变化和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横向箭头表示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11、不同激素的作用方式有一些共同特点。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材用书:期末综合检测(一)+Word版含答案
期末综合检测(一)(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如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①~③分别代表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B.当人体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时,①处的渗透压会降低C.当外界为寒冷环境时,①中由垂体分泌的相关激素会一直增加D.无氧呼吸产生并释放到①中的乳酸由缓冲物质中和,以维持内环境pH相对稳定解析:选 C 由图可知①~③分别代表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它们共同构成内环境。
人体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时,血浆渗透压会降低。
外界寒冷时,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不会一直增加,它会受到甲状腺激素的反馈影响。
人体无氧呼吸产生的是乳酸,在血浆中由缓冲物质中和。
2.将神经细胞置于相当于细胞外液的溶液(溶液M)中,可测得静息电位。
给予细胞一个适宜的刺激,膜两侧出现一个暂时性的电位变化,这种膜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有关动作电位和静息电位的叙述,错误的是( )A.大多数神经细胞产生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是钾离子内流B.动作电位的产生是由于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加C.突触受到动作电位的刺激会释放出神经递质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D.适当降低溶液M的钠离子浓度,动作电位值会因为细胞外钠离子浓度的降低而降低解析:选A 大多数神经细胞产生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是钾离子外流;动作电位的产生是由于膜受到一个适宜的刺激,使膜的通透性发生了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加使钠离子内流;神经递质包括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所以会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动作电位产生的原因是钠离子内流,适当降低溶液M中钠离子的浓度,会使进入细胞的钠离子减少而引起动作电位值下降。
3.河豚毒素是一种强力的神经毒素,目前并没有有效的解毒剂,它会和神经细胞的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结合,阻止钠离子内流。
如图所示用河豚毒素处理神经纤维,给A处适当的刺激,图中膜外的a、b两点间的电位差(即电势差)U ab随时间的曲线图正确的是( )解析:选 D 在未接受刺激时膜外都是正电位,电位差为0,当a点接受刺激时,a点受到刺激钠离子内流,此点表现为内正外负,电位差小于0,随着钠离子不断进入细胞内它们差值的绝对值变大,进而达到顶峰,之后减小,当兴奋到达b点时,因为有河豚毒素的作用,钠离子无法内流就无法形成动作电位。
高二生物必修三全一册质量检查
高二生物必修三全一册质量检查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生理作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顶芽生长占优势时侧芽生长素的合成受到抑制B.燕麦胚芽鞘中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与光照方向无关C.草莓果实的自然生长过程与生长素无关而与乙烯有关D.温特的实验中生长素从胚芽鞘尖端基部进入琼脂块的方式是主动运输2.下列选项中,对种群密度影响最严重的是3.以下关于艾滋病(AIDS)的叙述,错误的是。
①AIDS患者出现病症的直接原因是其它病原体感染②HIV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特别是B淋巴细胞③HIV侵入人体后存在潜伏期,原因是潜伏期HIV复制能力较弱④感染HIV的人称为AIDS患者,应尽快治疗⑤目前还没有根治AIDS的特效药A.②③⑤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①②③4.将生长素正确处理过的插条,置于适宜的条件下,其生根状况是A.形态学下端生根 B.两端都生根,形态学下端数量较多C.形态学上端生根 D.两端都生根,数量基本一致5.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关于生产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都位于能量金字塔同一营养级 B.一定能固定CO2C.都是生态系统能量转换的载体 D.一定是植物6.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下列措施最合理的是A.通过生物技术手段,转化淀粉生产可再生能源B.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保证粮食稳产C.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D.大力开垦湿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7、某人不小心从高处摔下,到医院检查,下列与确定此人神经中枢受损无关的检查是A、针刺双脚观察是否有反应B、检查血细胞的数量是否有变化C、检查膝跳反射是否正常D、要求此人复述医生的一段话8、青蛙垂体提取液中有促进雌蛙排卵的激素,该激素作用的器官是A、甲状腺B、胰腺C、卵巢D、肾上腺9、人突然受到寒冷刺激时,引起骨骼肌收缩而打寒颤。
下列关于该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A、该反射的效应器是骨骼肌B、该反射弧的感受器主要分布在身体的皮肤中C、该反射弧的反射中枢应包括大脑皮层、下丘脑和垂体D、寒冷刺激以电和化学信号的形式在反射弧中进行传导和传递10、给动物饮相同量的清水,与对照组动物相比,一段时间后会出现尿量减少的实验动物是A、输液不久后的动物B、患糖尿病的动物C、切除垂体的动物D、摄入过多食盐的动物11、与人体高级神经中枢无直接联系的活动是A、上自习课时边看书边记笔记B、开始上课时听到“起立”的声音就站立起来C、叩击膝盖下面的韧带引起小腿抬起D、遇到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时想不起对方的姓名12、用人工合成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初次感染小鼠后,A、使小鼠产生过敏反应B、产生的抗体不能与该病毒结合C、小鼠体内产生针对该病毒的浆细胞D、短期内,再次受到该病毒感染后不会产生更多的抗体13、甲、乙、丙三组小鼠不同的免疫器官被破坏,其中甲组仅有体液免疫功能,乙组和丙组丧失了特异性免疫功能。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测试题及答案全册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测试题及答案全册阶段质量检测(一)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时间:45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1.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是()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③激素、神经递质和淋巴因子④尿素、载体和呼吸酶A.①③B.③④C.①②D.②④解析:选A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蛋白质,呼吸酶是细胞中催化呼吸作用的酶,载体存在于细胞膜上,它们都不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而O2、葡萄糖、尿素、激素、神经递质和淋巴因子都可以存在于内环境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2.下列关于各级神经中枢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下丘脑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是呼吸中枢B.脊髓是调节躯体运动的高级中枢C.语言中枢的H区受损,患者不能听到别人的话D.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解析:选D呼吸中枢在脑干;脊髓是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语言中枢的H区受损,患者能听到别人的话,但听不懂。
3.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 μm的颗粒物,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易通过肺部进入血液。
目前PM2.5已成为空气污染指数的重要指标。
下列有关PM2.5的推测不合理的是() A.PM2.5进入人体的肺泡中时还没有进入人体的内环境B.颗粒物中的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液会导致血浆呈酸性C.PM2.5可能成为过敏原,其诱发的过敏反应属于免疫异常D.颗粒物进入呼吸道引起咳嗽属于非条件反射,其中枢不在大脑皮层解析:选B内环境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呼吸道不属于人体的内环境,故PM2.5进入肺泡中时还没有进入内环境;由于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颗粒物中的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液不会使血浆pH 明显下降;过敏原是引起人体发生过敏反应的物质,PM2.5诱发的过敏反应属于免疫异常;颗粒物进入呼吸道引起咳嗽属于非条件反射,其在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参与下完成。
2024_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综合素养自测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
综合素养自测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1.下列关于传统发酵技术的说法,错误的是( B )A.果酒的制作离不开酵母菌,酵母菌属于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大量繁殖B.制作果醋须要醋酸菌,它是一种严格厌氧的微生物,可将葡萄中的糖分解为醋酸C.多种微生物参加了腐乳的制作,如酵母菌、毛霉、曲霉等D.制作泡菜利用的乳酸菌是一种厌氧微生物,可以通过无氧呼吸产生乳酸解析:醋酸菌是好氧细菌,当O2、糖源都足够时能将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则将乙醇转化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2.下图中甲、乙是探究发酵的装置示意图。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C )A.甲用于探究果醋、果酒发酵时,打开阀a,转动搅拌器有利于提高产量B.打开阀b,经管口3取样检测酒精和二氧化碳的产生状况C.甲可用于探究果酒、果醋的发酵,发酵前要对整个装置进行气密性检查D.乙用于腐乳制作,应限制好温度,加盐腌制后接种毛霉菌种解析:图甲中阀a是限制充气口充气的,酒精发酵须要无氧环境,应当关闭阀a,若转动搅拌器,溶氧量会增加,不利于酒精发酵,A项错误,C项正确;打开阀b,可经管口3取样检测酒精的产生状况,而产生的CO2从管口2排出,B项错误;腐乳制作过程中,温度限制在15~18 ℃,并保持肯定湿度,加盐的作用是析出豆腐中的水分,使豆腐块变硬和抑制微生物的生长,避开豆腐块腐败变质,以及调味,故腐乳制作时应先接种毛霉菌种,后加盐腌制,D项错误。
3.豆豉是大豆经过发酵制成的一种食品。
为了探讨影响豆豉发酵效果的因素,某小组将等量的甲、乙两菌种分别接入等量的A、B两桶煮熟大豆中并混匀,再将两者置于相宜条件下进行发酵,并定期取样观测发酵效果。
以下推想不合理的是( C )A.该试验的自变量是菌种,温度属于无关变量B.大豆发酵过程中部分蛋白质转变为多肽,形成豆豉的独特风味C.若容器内上层大豆发酵效果优于底层,则发酵菌为厌氧型D.煮熟大豆使蛋白质变性,有利于菌体分泌酶作用于蛋白质解析:依据信息“某小组将等量的甲、乙两菌种分别接入等量的A、B两桶煮熟大豆中并混匀,再将两者置于相宜条件下进行发酵,并定期取样观测发酵效果”,可知该试验的自变量是菌种的种类(甲、乙两种菌种),温度属于无关变量,A项正确;大豆发酵过程中部分蛋白质被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味道鲜美,易于人体消化、汲取,B项正确;若容器内上层大豆发酵效果优于底层,说明发酵菌为需氧型,C项错误;高温使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变得伸展、松散,简单被蛋白酶水解,D项正确。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材用书:期中综合检测(一)+Word版含答案
期中综合检测(一)(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关系如图所示,图中哪一个箭头表示的物质是错误的()A.①白细胞B.②组织液C.③水D.④红细胞解析:选D正常情况下,红细胞不能穿过毛细血管壁。
2.内环境稳态的维持要依靠机体的调节,但外界环境也会影响稳态,下列事实不是由外界环境因素变化引起的是()A.夏天长期处在空调房间中容易引起“空调病”B.有人到青藏高原后会头疼乏力、血压升高C.人在水中“憋气”一段时间出来后,呼吸运动会明显加强D.长期处于高温环境中可能会引起“中暑”解析:选C夏天长期处在空调房间中引起的“空调病”是体温调节失调引起的,故A 正确。
到青藏高原后出现的头疼乏力、血压升高是因为氧气缺乏引起内环境失调引起的,故B 正确。
在水中“憋气”一段时间后,呼吸运动明显加强是机体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的结果,故C错误。
高温引起的中暑是体温调节失调引起的疾病,故D正确。
3.如图是反射弧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在突触处,神经递质排出的方式是自由扩散B.兴奋传导方向是⑤→④→③→②→①C.在②所在的神经元上,完成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换D.③具有语言、学习、思维、记忆等方面的功能解析:选C在突触处,神经递质排出的方式是胞吐;突触处的兴奋传递是单向的,该反射弧中兴奋传导方向是①→②→③→④→⑤;③为脊髓,不具有语言、学习、思维、记忆等方面的功能。
4.以枪乌贼粗大神经纤维作为实验材料,在神经纤维的特定位置放置电极a 和b ,在M 点给予一次适宜刺激,用记录仪记录a 、b 电极间电位差,结果如图1所示,则记录仪a 、b 电极放置位置和刺激位点M 位置表示均正确的是( )解析:选C 由图1可知出现了两次动作电位,指针偏转两次后回到零电位,图A 和图B 中的指针不可能回到零电位,图D 中不会出现指针的偏转,故正确选项为C 。
5.下列有关人类内分泌激素的来源及其生理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6.如图表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一种方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分泌细胞 ――→产生 分泌物――→体液传递 靶器官、靶细胞A .若分泌物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则分泌细胞位于下丘脑中B .若分泌物为促甲状腺激素,则甲状腺为靶器官C .若分泌物为甲状腺激素,则可直接反馈调节的靶器官是垂体和甲状腺D .若分泌物为甲状腺激素,则可反馈调节下丘脑细胞的分泌解析:选C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的,A 项正确;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分泌,B 项正确;甲状腺激素过多,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功能,C 项错误、D 项正确。
全册综合检测-2024年春生物学 选择性必修3(配人教版)
全册综合检测(本试卷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共40分。
第1~12小题,每小题2分;第13~16小题,每小题4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 1.如下是利用微生物制作果酒、果醋的流程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挑选葡萄→冲洗→榨汁→A→醋酸发酵→果醋A.为提高果酒的品质,可在果汁中加入人工培养的菌种B.挑选葡萄时,去除腐烂的籽粒和枝梗后再冲洗C.家庭酿酒时加入的少量白砂糖,酵母菌并不能利用D.A过程后仅需提高一定的环境温度就能产生果醋解析:选A为了提高果酒的品质,可在果汁中加入人工培养的优质酵母菌,A正确;挑选葡萄时,应该先用清水冲洗掉污物,再去除腐烂的籽粒和枝梗,B错误;家庭酿酒时加入少量白砂糖来增加糖分,供酵母菌利用,C错误;A过程是酒精发酵,A过程结束后要生产果醋,除了需要提高一定的环境温度,还要通入氧气,D错误。
2.甘薯具有自交不育和杂交不亲和性,这使甘薯生产和育种存在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下列有关植物细胞工程的说法,不合理的是()A.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高效快速地实现种苗的大量繁殖B.利用培养的愈伤组织进行诱变育种,可以提高基因突变率,获得有用的突变体C.利用原生质体的融合实现体细胞杂交,可以克服杂交不亲和的障碍,充分利用遗传资源D.利用茎尖分生组织培育脱毒苗,能使植株具备抗病毒的能力,同时使产品质量得到提高解析:选D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不仅可以保持优良品种的遗传特性,还可以高效快速地实现种苗的大量繁殖,A正确;利用培养的愈伤组织进行诱变育种,可以提高基因突变率,获得有用的突变体,B正确;利用原生质体融合实现体细胞杂交,可以克服杂交不亲和的障碍,充分利用遗传资源,C正确;茎尖等分裂旺盛部位几乎无病毒感染,所以利用茎尖分生组织能培养出无病毒且保持优良性状的脱毒苗,但脱毒苗不等于抗病毒苗,D错误。
3.有关生物技术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培育花药获得单倍体植株属于单倍体育种B.动物细胞培养液通常含有葡萄糖、蛋白质、无机盐、维生素和动物血清C.将愈伤组织细胞进行诱变处理并筛选得到抗盐碱的烟草新品种D.将α-抗胰蛋白酶基因转入乳腺细胞培育乳汁中含有该酶的转基因羊解析:选C单倍体育种包括利用花药通过植物组织培养得到单倍体植株和加秋水仙素处理两个过程,A错误;动物细胞培养液通常含有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维生素和动物血清,B错误;由于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所以将愈伤组织细胞进行诱变处理并筛选可以得到抗盐碱的烟草新品种,C正确;将α-抗胰蛋白酶基因转入受精卵中而不是乳腺细胞,用于培育乳汁中含有该酶的转基因羊,D错误。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测试题及答案全册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测试题及答案全册阶段质量检测(一)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时间:45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1.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是()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③激素、神经递质和淋巴因子④尿素、载体和呼吸酶A.①③B.③④C.①②D.②④解析:选A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蛋白质,呼吸酶是细胞中催化呼吸作用的酶,载体存在于细胞膜上,它们都不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而O2、葡萄糖、尿素、激素、神经递质和淋巴因子都可以存在于内环境中,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2.下列关于各级神经中枢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下丘脑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是呼吸中枢B.脊髓是调节躯体运动的高级中枢C.语言中枢的H区受损,患者不能听到别人的话D.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解析:选D呼吸中枢在脑干;脊髓是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语言中枢的H区受损,患者能听到别人的话,但听不懂。
3.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 μm的颗粒物,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易通过肺部进入血液。
目前PM2.5已成为空气污染指数的重要指标。
下列有关PM2.5的推测不合理的是() A.PM2.5进入人体的肺泡中时还没有进入人体的内环境B.颗粒物中的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液会导致血浆呈酸性C.PM2.5可能成为过敏原,其诱发的过敏反应属于免疫异常D.颗粒物进入呼吸道引起咳嗽属于非条件反射,其中枢不在大脑皮层解析:选B内环境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呼吸道不属于人体的内环境,故PM2.5进入肺泡中时还没有进入内环境;由于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颗粒物中的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液不会使血浆pH 明显下降;过敏原是引起人体发生过敏反应的物质,PM2.5诱发的过敏反应属于免疫异常;颗粒物进入呼吸道引起咳嗽属于非条件反射,其在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参与下完成。
生物必修Ⅲ人教新课标期末综合检测(一)
5.如图是血糖调控模式图,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琼脂中生长素
浓度(mg/L)
0
0.05
0.10
0.15
0.20
0.25
0.30
0.35
胚芽鞘弯曲的
角度α(度)
0
3
7
12
15
18
15
10
A.生长素浓度不同,促进效应就不同
B.胚芽鞘弯曲的程度与其他激素无关
C.琼脂中生长素浓度为0.35 mg/L时,胚芽鞘生长受到抑制
D.生长素浓度在0.05~0.35 mg/L范围内,都对胚芽鞘的生长起促进作用
6.如图是下丘脑及其直接或间接支配的有关腺体之间的关系示意图(“+”表示促进,“-”表示抑制),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c为下丘脑,b为下丘脑直接支配的腺体
B.b的某种分泌物与a的某种分泌物在生理效应上表现为协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用
C.a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
D.c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但不具有分泌的功能
D.适当降低溶液M的钠离子浓度,动作电位值会因为细胞外钠离子浓度的降低而降低
解析:选A大多数神经细胞产生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是钾离子外流;动作电位的产生是由于膜受到一个适宜的刺激,使膜的通透性发生了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加使钠离子内流;神经递质包括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所以会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动作电位产生的原因是钠离子内流,适当降低溶液M中钠离子的浓度,会使进入细胞的钠离子减少而引起动作电位值下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必修三检测一:选择题1.初级消费者体内的能量去向不包括()A.部分被分解者利用B.部分被第二营养级摄取C.部分用于自身的生命活动D.部分通过呼吸作用被消耗2.下图表示与免疫有关的两种效应淋巴细胞,对其叙述不正确的是()A.①为浆细胞,内质网发达B.②与细胞免疫有关C.两者在功能上是彼此独立的D.从根本上讲,两种细胞的起源相同3.小麦在即将成熟时,如果经历持续一段时间的干热之后,又遇大雨的天气,种子就容易在穗上发芽,其原因主要是()A.高温条件下生长素转移到根部B.高温条件下脱落酸降解C.大雨提供萌发需要的水分D.雨水条件下乙烯不能正常发挥作用4.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可能出现的现象是()A.这时生态因素对该种群没有作用 B.种群的增长率保持稳定C.食物将不再是限制种群发展的因素 D.出生率再也不会超过死亡率5.乙酰胆碱是可引起突触后膜兴奋的递质,某病人血清中含有对抗乙酰胆碱受体的抗体,该病人所患疾病及表现为()A.自身免疫病、肌无力B.自身免疫病、痉挛C.过敏反应、肌无力D.过敏反应、痉挛6.外来物种入侵或引种不当会使原有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其主要原因是()A.未认识其价值,所以人为干扰少B.入侵地生态污染严重C.破坏了入侵的非生物因子D.使入侵地食物链破坏7.假设一个能维持相对稳定的封闭水缸中,有一条鱼、一株水生植物和一只蜗牛。
如果把鱼去掉,下列情况最先发生的是()A.光合作用加快B.水的酸性增加 C.植物会死掉 D.水中氧气浓度增加8.农民拔除稻田中的稗草;清除鱼糖中食肉的“黑鱼”,这种做法是为了( C )A.保持生态系统稳定性B.保持生物群落的单一性C.调整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的方向D.使物质能够尽快循环流动9.延长马铃薯保存时间的措施是()A.用高浓度生长素溶液处理并增中氧气 B.用高浓度生长素溶液处理并减少氧气C.用低浓度生长素溶液处理并降低温度 D.用高浓度生长素溶液处理并降低温度10.2005年10月3日,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宣布,把2005年诺贝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澳大利亚科学家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导致胃炎和胃溃疡的细菌——幽门螺杆菌。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原核生物,无核膜和细胞器B.幽门螺杆菌是寄生生物,不吃野生动物可避免这类人畜共患疾病的发生C.人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可产生抗体,获得抵抗再感染的免疫力D.人体的胃只具备化学性消化11、图一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图中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图中乙)。
图二为某生态系统中的三个种群(a、b、c)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已知种群c为自养生物。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图一图二A.图一中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d点之后B.若图一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的防治应在b点开始;若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增长率为0C.图二种群b被种群a大量捕食是种群b在第5~7年之间个体数大幅度下降的原因之一D.图二种群b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12.右图显示了蝌蚪的生长速率随种群密度增加的变化情况(在同样的空间里,个数由5增加到160),图中曲线可以说明 ( )A.一定范围内,蝌蚪生长速率与种群密度成正相关B.每只蝌蚪变态所需时间与种群密度成负相关C.食物短缺降低了蝌蚪存活率D.高种群密度下,能够变态为青蛙的可能性减小13相关实验,结果如图甲所示。
同时研究了玉米及其田间一种双子叶杂草对某种生长素类似物的适应情况,结果如图乙所示。
由此可初步推测 ( )A.此浓度的CaCl2溶液对胚轴的生长有促进作用B.实验中添加赤霉素的时间是c点C.表示玉米受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影响的是曲线ID.g点所对应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作为除草剂14.如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平均值)随时间(单位:年)的变化关系。
经调查在第5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为200只。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由图可知,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其种群数量一直呈“J”型增长B.第9年,种群已经达到K值C.第5年到第9年这段时间内,该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渐降低D.若为田鼠,则将其数量控制在200只左右可有效防治鼠患15、为探究血糖调节的影响因素,设计如下实验流程。
实验中5只家兔的注射剂量和生理指标均按单位体重计算。
下列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首次注射证明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B.二次注射后,血糖最先回升到正常浓度的是②号C.二次注射以后,③号与④号血糖浓度都回升,说明肾上腺素与胰高血糖素在调节血糖方面具有协同关系D.二次注射中,实验操作违反了对照原则16、一位同学在探究NaHS溶液对柳条不定根发生及其生长的影响时,根据实验数据,得到以下图。
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0.1~1 mmol/L的NaHS溶液对柳条生根均有促进作用B.0.6 mmol/L的NaHS溶液抑制柳条生根而促进其根的生长C.NaHS溶液促进柳条不定根生长的最适浓度一定是0.2 mmol/LD.一定浓度范围内的NaHS溶液对柳条生根和根的生长有促进作用17、某高三同学从生物学资料上得知:“植株上的幼叶能合成生长素防止叶柄脱落”。
为了验证这一结论,该同学利用如右图所示的植株进行实验,实验中所需要的步骤是( )①选取同种生长状况相同的植株3株分别编号为甲株、乙株、丙株②将3株全部去掉顶芽③将3株全部保留顶芽④将甲、乙两株去掉叶片,保留叶柄,并将甲株的叶柄横断面均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丙株保留幼叶⑤将去掉叶片的甲、乙两株横断面均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⑥观察3株叶柄脱落情况A.①③④⑥B.①②④⑥C.①③⑤⑥D.①②⑤⑥18.丝瓜为雌雄同株异花植物,将刚萌发的该植物种子先在下表5种物质一定浓度的溶液中浸泡24小时,然后种植。
比较最初的雌花与雄花平均数,求出性别处理雄花雌花比值(雄花∶雌花)水(对照)21.1 3.8 5.6 赤霉素(100毫克/升) 4.7 4.7 1.0CP(100毫克/升) 6.2 6.8 0.9乙烯利(1000毫克/升)19.6 3.7 5.3整形素(10毫克/升)33.1 1.2 27.6...A.外源植物生长调节剂或激素打破了内源激素比例的平衡,从而影响雌雄花的性别分化B.该实验浓度下的乙烯利对丝瓜性别分化影响不大,对其他植物也是如此C.花器官的性别分化是各种激素和内外环境因子对基因表达调控的结果D.该实验浓度下的赤霉素、CP有利雌花的形成,整形素有利雄花的形成19、“朵朵葵花向太阳”的生理基础是()A.茎的向光侧生长素分布多 B.茎的背光侧细胞分裂快C.光合作用需要更多的光 D.茎的背光侧细胞伸长的快20、国内某医院通过胰岛异体移植手术治愈了一名糖尿病患者,该患者治愈的检查指标和出院后还需服用的药物分别是( )A.尿糖和胰岛素B.胰岛素和抗过敏剂C.血糖和胰岛素 D.血糖和免疫抑制剂21.下列四个选项中没有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是 ( )A.采用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植株B.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得到多倍体植株C.人工种子的培育过程D.运用细胞工程培育“白菜-甘蓝”杂种植株22.豆科植物和固氮菌互利共生,当把它们分开时,两者的生长都要受到损害,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什么原理 ( )A.系统结构功能的原理 B.整体性原理C.系统整体性原理 D.协调与平衡原理23.DNA分子杂交技术可比较不同种生物DNA分子的差异。
将来自不同种生物的两条DNA单链进行杂交,两种生物的DNA分子碱基序列越相似,形成的杂合双链区的部位就越多。
某人用甲.乙.丙三种生物的DNA单链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右图所示,根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游离的单链所对应的原物种DNA片段均不含遗传信息B.杂合双链区的存在表示两种生物携带的遗传密码相同C.甲与乙的亲缘关系比甲与丙的亲缘关系远D.甲与丙的亲缘关系比乙与丙的亲缘关系近24.试管婴儿、试管苗和克隆羊三者均属于生物工程技术的杰出成果,下面叙述正确的是 ( )A、都属于无性生殖能保持母本性状B、都是细胞工程的技术范围C、都充分体现了体细胞的全能性D、都不会发生基因重组和变异25.下列关于转基因生物与环境安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重组的微生物在降解污染物的过程中可能产生二次污染B.种植抗虫棉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对环境没有任何负面影响C.如果转基因花粉中有毒蛋白或过敏蛋白。
可能会通过食物链传递到人体内 D.转基因生物所带来的环境安全问题是可以解决的26.下列过程与植物细胞工程无关的是 ( )A.培育单倍体植株 B.培育“番茄-马铃薯”杂种植株C.培养红豆杉细胞生产紫杉醇 D.嫁接与扦插27.中科院动物所和福州大熊猫研究中心合作,通过将大熊猫的细胞核植人去核后的兔子卵细胞中,在世界上最早克隆出一批大熊猫早期胚胎,这表明我国的大熊猫人工繁殖研究再次走在世界前列。
下列有关克隆大熊猫胚胎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在形成早期胚胎的过程中,依次经历了卵裂、囊胚、原肠胚等几个阶段B.兔子卵细胞质的作用是激发大熊猫细胞核的全能性C.克隆出的早期胚胎中,各细胞间具有相同的遗传信息D.在形成早期胚胎的过程中,尚未出现细胞的分化28.生物武器是指在战争中使人、畜致病,毁伤农作物的微生物及其毒素。
通常包括致病菌、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病毒、真菌和毒素六大类。
根据它们的类型,预测下列不属于生物武器危害性特点的是()A.传播不受气候影响 B.传染范围广 C.传播途径多 D.传染性强29.我国科学家运用基因工程技术,将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抗虫基因导入棉花细胞并成功表达,培育出了抗虫棉。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抗虫基因的提取和运输都需要专用的工具和运载体B.重组DNA分子中增加一个碱基对,不一定导致毒蛋白的毒性丧失C.抗虫棉的抗虫基因可通过花粉传递到近缘作物,从而造成基因污染D.转基因棉花是否具有抗虫特性是通过检测棉花对抗生素抗性来确定的30.下列关于细胞工程的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利用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植株,从紫草的愈伤组织中提取紫草素,利用细胞工程培育“番茄-马铃薯”杂种植株,都利用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而利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得到多倍体植株没有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B.在进行组织培养时,由根尖细胞形成愈伤组织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细胞脱分化,染色体变异或基因突变,而不可能发生细胞分化和基因重组C.动物细胞融合与植物体细胞杂交相比,诱导融合的方法,所用的技术手段,所依据的原理均相同,都能形成杂种细胞和杂种个体D.“试管婴儿”实质上就是“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的“产物”,不能使不能产生精子或卵细胞的夫妇能得到自己的孩子;单克隆抗体的制备采用了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和动物细胞培养技术二:非选择题1.(10分)下列图示为人体内某些生命活动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