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

合集下载

文言文18个虚词在这里,要整理的同学拿走

文言文18个虚词在这里,要整理的同学拿走

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1)连词 1>表并列 今译为:而且、又 。

例释:①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过秦论》②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③永州之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④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也《荆轲刺秦王》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2>表顺承今译为:就、才。

例释:①拔剑切而啖之《鸿门宴》 ②振长策而御宇内《过秦论》③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逍遥游》 3>表转折 今译为:却、但。

例释: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③而伤长者之意《荆轲刺秦王》 ④然而成败异变《过秦论》⑤因人之力而敝之《烛之武退秦师》 4>表递进 今译为:并且、而且例释: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过秦论》5>表修饰 今译为:着、地。

例释:①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逍遥游》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③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荆轲刺秦王》 ④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⑤扣舷而歌之《赤壁赋》 ⑥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逍遥游》 6>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假使。

例释: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 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师说》③今行而无信《荆轲刺秦王》 ④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祭十二郎文》 7>表因果今译为:因而、所以 例释:①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劝学》②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过秦论》 ③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荆轲刺秦王》8>表目的 今译为:来 例释:争割地而赂秦《过秦论》 9>表方位 今译为:以例释:①三代而下,有学而不问。

《问说》 ② 由孔子而来,至今百有余岁《孟子》(2)代词 1>第二人称 今译为:你(们)、你(们)的 ①而其勿忘乃父之志 ②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3)语气词 用在句尾今译为:啊、吧 例释: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

高中文言文虚词18个

高中文言文虚词18个

高中文言文虚词18个高中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有18个,它们是:乎、之、者、也、则、耳、矣、矣、矣、其、于、乃、焉、兮、而、所、曰、为、以。

在文言文中,虚词的使用非常频繁,它们的作用是起到衔接、修辞或语气助词的作用,可以增强表达的凝练性和文雅性。

以下是对这18个虚词的进一步解释和使用示例:1. 乎:用于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

例如:“人乎,吾何以知之?”(《论语·子张篇》)2. 之:表示代词或名词的所有格。

例如:“子非三思而行之,则必有所失。

”(《论语·为政篇》)3. 者:用于句中,表示引导主语或宾语。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论语·学而篇》)4. 也:用于句末,表示肯定、确认或疑问的语气。

例如:“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5. 则:用于句中,表示转折或引导下文。

例如:“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则为之矣。

”(《论语·泰伯篇》)6. 耳:用于句末,表示充实语气或陈述的结束。

例如:“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乎君也。

”(《论语·正则篇》)7. 矣:用于句末,表示断定或陈述的语气。

例如:“知之矣,其不言而信者,余之愚也。

”(《论语·为政篇》)8. 其:表示代词或名词的所有格。

例如:“其臭如兰,其味如蜜。

”(《金瓶梅》)9. 于:表示动作的时间、地点或方式。

例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庄子·逍遥游》)10. 乃:表示因果关系或推断。

例如:“巧偷者乃贼也。

”(《庄子·齐物论》)11. 焉:表示所在的位置或引导下文。

例如:“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焉。

”(《论语·公冶长篇》)12. 兮:用于句末,表示感叹、反问或加强语气。

例如:“人皆曰爱人,乃吾所爱者可得而见乎?”(《论语·公冶长篇》)13. 而:表示并列或表示目的、结果等。

例如:“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高中文言文虚词归纳整理18个

高中文言文虚词归纳整理18个

一、【而】(一)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

不翻译或者翻译成“又”。

①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2. 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②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劝学》)②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十二章》)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8.表示目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代词,第二人称,你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二、【何】(一)疑问代词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哉——为什么呢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②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3.作定语,放在名词前面,翻译为“什么”。

①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二)疑问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翻译为“怎么”。

高考必须掌握的18个虚词

高考必须掌握的18个虚词

语文高考必须掌握的18个虚词文言虚词总结:1、而一、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滕王阁序》)(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谏太宗十思疏》)(四)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因人力而敝之,不仁。

(《烛之武退秦师》)(五)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二、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三、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如: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2、何⑴什么。

例:①何陋之有②夫晋,何厌之有?⑵怎么样。

例:①如太行、王屋何?②其如土石何?⑶哪里。

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⑷多么。

例: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⑸为什么。

例: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为,何哉?②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⑤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⑹怎么。

例: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②徐公何能及君也?⑺何:通“呵”,喝问。

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

)「何如」怎么样,怎样。

例:①吾欲之南海,何如?②今日之事何如?⑤求,尔何如?「何消」哪用得着。

例:这自然,何消吩附。

「何尝」并非。

例:你说的何尝不是。

「何加」有什么益处。

例:万钟于我何加焉!3、乎一、用作语气助词。

(一)表疑问语气。

可译为“吗”、“呢”。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二)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高考文言文18个虚词

高考文言文18个虚词

文言文虚词一共有18个,分别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这些虚词在文言文中起到连接词、助词、副词等作用,用来表达语义关系、修饰词语或者起到语法上的辅助作用。

以下是对这些虚词的简要解释:
而:表示并列、转折、递进等关系。

何:用于疑问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何事”等。

乎:用于疑问句或感叹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呢”等。

乃:表示因果关系、转折关系或强调。

其: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的”、“它的”等。

且:表示并列、递进、转折等关系。

若:表示条件、假设等关系。

所:用于强调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的”。

为:表示目的、原因等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了”、“因为”等。

焉:表示地点、状态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哪里”、“怎么样”等。

也:表示选择、转折、感叹等关系。

以:表示手段、方式等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以便”等。

因:表示原因、理由等关系。

于:表示处所、时间等关系。

与:表示并列、对等等关系。

则:表示对比、转折等关系。

者:用于名词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人”、“的事”等。

之:表示所属关系、代词宾语等。

文言虚词18个(自己整理)

文言虚词18个(自己整理)

文言文·文言虚词 18 个1.【而】(一)连词1、①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蜀道难》 ) ②侣鱼虾而友麋鹿。

(《赤壁赋》)2、①亦使后代而复哀后代也。

(《阿房宫赋》)②少饮辄醉,而年又最高。

(《醉翁亭记》)3、①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

(《晏子治东阿》)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4、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5、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论语》)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劝学》)②则群聚而笑之。

(《师说》)7、①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②远人不服,而不可以来也。

(《季氏将伐颛臾》)8、①外连衡而斗诸侯。

(《过秦论》)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鸿门宴》)(二)代词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三)复音虚词“而已”、“尔后”、“而况”1、“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2、“尔后”,“才,刚刚”①臣鞠躬尽瘁,死尔后已。

(《出师表》)3、“而况”,即”况且”,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狂风波不可以鸣也。

而况石乎!(《石钟山记》)2.【何】(一)疑问代词1、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两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2、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3、①然而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二)疑问副词1、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观沧海》)(三)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何许” 、“何乃”1、“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责,相当于“怎么”或“什么样”①樊哙曰:“今天之事何如?”(《鸿门宴》)2、“何以”即“以何” ,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依据“以”的不一样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含例句翻译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含例句翻译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考纲划定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

【1、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译文:螃蟹有六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译文:剑门关既气象非凡,也格外高险。

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北边援救赵国,西边打退秦军,这是五霸的功勋啊!”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译文:楚怀王起了贪心,并且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译文: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邃而且广泛。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尾“就”“接着”“来”。

可不译。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来”。

可不译。

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译文:把它丢在地上,拔出剑砍,使玉斗破碎。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译文: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赤壁赋》)译文: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

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译文: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不也很愉快的吗?⑤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译文: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了。

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译文: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短处自己也有,就要帮助改正自己与他们一样的习惯。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文言文中18个虚词的整理

文言文中18个虚词的整理

文言文中18个虚词的整理很多同学想知道,文言文中的虚词都有哪些,他们的用法各有不同又是什么样的,接下来本文就为大家整理了文言文中18个虚词的的用法及例子,以供18个虚词的用法(一)而1.连词2.代词3.通假字4.固定结构(1)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

(2)而后:才、方才。

(3)既而:不久、一会儿。

(二)何1.疑问代词2.副词3.固定结构(1)何如:“怎么样、怎样”,等同于“奈何、若何”。

(2)无何:不久、没多久。

(三)乃2.代词3.固定结构(四)以1.介词2.连词(用法与“而”基本相同,但不表转折)3.助词,作语气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

例:固以怪之。

4.动词,“任用、认为”。

例:皆以(之)美于徐公。

5.副词,“已经”(时间副词)。

例:日以尽矣。

6.名词,“缘由,原因”。

例:良有以也。

7.固定结构(1)以为:a.认为;b.把……当作、把……作为。

例: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2)以是/是以,“因此”。

例:余是以记之。

(3)“有以”和“无以”,译为“有什么办法用来……”和“没什么办法用来……”(五)且1.连词2.副词:标志:主语+且+谓语。

3.固定结构(六)若1.代词3.助词:若+形容词/副词,译为“……的样子;的;地”。

(不常见的用法)4.动词5.固定结构(七)所1.助词2.名词,译为“处所、地方”。

例:某所,而母立于兹。

——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过。

3.【数词+所】表约数,译为“上下、左右”。

例: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

4.固定结构(八)为①读wéi(第二声)时1.动词2.介词:表被动,译为“被”。

例:吾属今为之虏矣。

3.语气助词:放在疑问句的末尾,表反诘语气,译为“呢、吗”(九)之1.代词【动词+之】2.助词(1)作结构助词(2)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去掉“之”后句意无变化。

(3)宾语前置标志。

于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放在谓语动词前面,不译。

(4)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意,不译。

文言虚词18个(自己整理)

文言虚词18个(自己整理)

. . . .文言文·文言虚词18个1.【而】(一)连词1、①剑阁峥嵘而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蜀道难》) ②侣鱼虾而友麋鹿。

(《赤壁赋》)2、①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阿房宫赋》)②少饮辄醉,而年又最高。

(《醉翁亭记》)3、①景公乃下席而之曰。

(《晏子治东阿》)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4、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7、①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②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季氏将伐颛臾》)8、①外连衡而斗诸侯。

(《过论》)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鸿门宴》)(二)代词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三)复音虚词“而已”、“而后”、“而况”1、“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2、“而后”,“才,方才”2.【何】(一)疑问代词1、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楼记》)2、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3、①然则何时而乐耶?(《楼记》)(二)疑问副词1、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观沧海》)(三)复音虚词“何如”、“何以”、“何许”、“何乃”1、“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或“什么样”①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2、“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谭嗣同》)3、何许”,表地点的疑问词,相当于“何处”或“什么地方”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五柳先生》)4、“何乃”,相当于“怎么能”。

①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四)通假字。

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利兵而谁何。

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

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

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示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以:[介词]把;用;拿①则思三驱以为度(《谏太宗十思疏》)②輮以为轮(《劝学》)③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④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⑤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依据,凭借;按照①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六国论》)②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③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六国论》)④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表原因,因为,由于①洎牧以谗诛(《六国论》)②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③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④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⑤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五人墓碑记》)[介词]在+时间、处所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登泰山记》)[介词]相当于“与”,译为“和”“跟”“带领”等①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论语》)[连词]相当于“而”,表示并列、修饰、承接或递进关系①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②必竭诚以待下(《谏太宗十思疏》)[连词]表示目的,来,用来,以致,以便①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②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③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鸿门宴》)④则思知足以自戒(《谏太宗十思疏》)[连词]和“上”“下”“东”“西”等连用,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线①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认为,以为①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始得西山宴游记》)①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秋水》)[副词]通“已”,已经①及以至是(《报任安书》)【以为】①认为②把……当作或看作。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18个文言文虚词归纳整理

18个文言文虚词归纳整理

18个文言文虚词归纳整理
1.之:表示所指的事物或人,相当于“的”、“这”、“那”等。

2. 乎:表示疑问、感叹,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啊”等。

3. 其:表示所指的事物或人,相当于“它的”、“他的”等。

4. 也:表示肯定、也是、也可以等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也”、“还是”等。

5. 者:表示人或物,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人”、“物”等。

6. 以:表示手段、方法,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用”、“以及”等。

7. 乃:表示转折、强调,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却”、“才”等。

8. 之所以:表示原因,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之所以是因为”等。

9. 皆:表示全部、都,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都”等。

10. 而:表示承接、转折,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而且”、“但是”等。

11. 所:表示被动、被动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被”等。

12. 若:表示条件、假设,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如果”、“假如”等。

13. 欤:表示疑问、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难道”等。

14. 以至于:表示程度、范围,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直至”、“一直到”等。

15. 乍:表示初次、开始,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刚开始”、“一
开始”等。

16. 耳:表示结尾、结束,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了”等。

17. 俱:表示同时、一起,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一起”等。

18. 焉:表示所在、状态,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哪里”、“那里”等。

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精确校对版)

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精确校对版)

返回
文言常用虚词
(4)其他用法
(3)用作动词(有书称之为“比况词”),译为“如、好像、像”。它与“如” 是同源字,在上古时读音相近,意义相通。 例释:①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察 今》)
②白头而新,倾盖而故,何则? 知与不知也《新序》。 (4)音节助词,不译。 例释: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5)语气词,用在句尾,今译为:啊、吧。 例释: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左传·宣公四年》
返回
文言常用虚词
比较下列各句中的“而”字,对其意义与用法判断不正确的
一项是
A①君何以知燕王?
②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答案:D】
B①豫州今欲何至?
什么
②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C①昔取之而有馀,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哪里
②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D①徐公何能及君也?
为什么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 在; 后一个“乎”: 比。)
④吾尝疑乎是。(乎: 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 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 对于) ⑦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 在) ⑧以吾一日长乎尔。(乎: 比。)
(三)可作词尾

6.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例释:秦于是乎输粟于晋《左传·僖公十五年》。
(二)用作介词, 相当于“于”, 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例释: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 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 在)
文言常用虚词

高考常考的18个文言文虚词

高考常考的18个文言文虚词

而(2)而后:才、方才。

(3)既而:不久、一会儿。

▲注意:判断“修饰关系”和“承接关系”时,看前后两个动作发生的时间是否一致。

动作同时进行为修饰关系,动作有先后为承接关系。

何1.疑问代词:(1)作宾语,“什么、哪里”。

何+动词/介词构成动词/介词的宾语后置。

例:大王来何操?(2)作谓语,“为什么”。

后常与“哉、者、也”等连用,用于询问原因。

例:余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3)作定语,“什么”。

何+名词。

例:何人?何物?何时?何地?何事?(4)做主语,“什么”。

例:何谓阁子也?2.副词:(1)程度副词,“多么”。

何+形容词。

例:开国何茫然?(2)疑问副词,“怎么、为什么、何必”。

何+动词,位于句首。

例:何不按兵束甲。

3.固定结构:(1)何如:“怎么样、怎样”,等同于“奈何、若何”。

(2)无何:不久、没多久。

(3)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拿什么、凭借什么”。

(4)何乃:怎能。

(5)何之:等于“之何”,译为“到什么地方”,此处“之”作动词“到”。

乃1.副词:(1)承接关系,“就、于是、才”。

例:度我入军中,公乃入。

(2)转折关系,“却、竟然、反而”。

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3)表限制,“仅、只”。

例: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4)表判断,“是、就是”。

例: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2.代词:(1)第二人称代词,常作定语,“你的”;也做主语,“你”。

不作宾语。

例:家祭无忘告乃翁。

(2)指示代词,“这样”。

例: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3.固定结构:(1)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例:无乃尔是过与。

(2)乃尔:译为“这样”。

例: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

以1.介词(1)表工具,“拿,用”。

例: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2)表所处置的对象,“把”。

例: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3)表凭借,“凭,靠”。

例:久之,能以足音辨认。

(4)表原因,“因为、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表时间或处所,“于、在、从”。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意义总结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意义总结

一、【之】1.代词⑴人称代词①第三人称——可代人、事、物,译为:“他(们)”、“它(们)”。

例:A 臣请入,与之同命。

(《鸿门宴》)B 子孙视之不甚惜。

(《六国论》)C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谏太宗十思疏》)②第一人称(较少见),译为:“我”。

例:A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B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信陵君窃符救赵》)⑵指示代词——表近指,译为:“这(种)、这样、这些”。

例:A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B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C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D 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2.助词⑴用于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译为:“的”。

例:A 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B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谏太宗十思疏》)⑵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例:A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寡人之于国也》)B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逍遥游》)C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⑶宾语前置标志,不译。

例:A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B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⑷表明定语后置,不译。

例: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B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⑸音节助词,不译。

例:A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寡人之于国也》)B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师说》)3.动词作谓语(该义项为实词用法),译为:“到、往”。

例:A 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五人墓碑记》)B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兰亭集序》)C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二、【为】1.动词作谓语(该义项为实词用法),翻译比较灵活,如:⑴做、作例:A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过秦论》)B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⑵治、治理例: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⑶担任、充当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高考必考18个文言虚词表格总结

高考必考18个文言虚词表格总结
动作行为赖以实现的条件(即凭借)
凭、靠、凭借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以勇气闻于诸侯.
对象≈与
与、跟、同、对、和(率领、带领)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
时间、处所
于、在、从
以八月十三斩于市。——《五人墓碑记》
奉宣室以何年?
论事标准、行为依据
按照、依照、根据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为什么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寡人之于国也》
定语
什么,为什么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其间旦暮闻何物?
然则何时而乐耶?
副词
程度副词
多么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疑问副词
怎么,为什么
徐公何能及君也?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Conj
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
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经由,条件
通过、经由
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
原因
因为、由于
祥符年间,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雁荡山》)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书》)
Conj
承接上文表结果
于是、就、便、因而
相如因持璧却立。
n
机会、缘由
于今无会因。
v
沿袭、承袭
高考语文常见的18个文言文虚词整理(完整版)
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之以而其于若所为何乎乃且焉也因与则者
二、教材中另外常见的17个文言虚词:安但耳夫盖故或即然遂惟已矣犹哉
P。S。为的读音
[wéi]

文言文18个虚词

文言文18个虚词

高考文言文复习18个常用虚词详解一、而㈠[ér]⑴名词。

鳞属颊侧下垂的毛。

⑵代词。

1、你。

例:余知~无罪也。

2、你的。

例:~翁归,自与汝复算耳!⑶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相当于“并且”。

例:妇拍~呜之。

2、表示顺承关系。

相当于“就”。

例:先度其足~置之其坐。

3、表示进层关系。

例: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4、表示转折关系。

相当于“然而”、“可是”。

例骨已尽矣,~两狼之并驱如故|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山不加增。

5、表示修饰关系。

例:久~不去。

6、表示假设关系。

相当于“如果”。

例:诸君~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7、表示因果关系。

相当于“因面”。

例:遏其生气,以求重价,:~江浙之梅皆病。

⑷助词。

1、表示偏正关系。

相当于“着”、“地”。

例:佣者笑~应曰“……”|吾尝终日~思矣。

2、表示语气。

相当于“耳”。

例:今之从政者殆~!㈡[néng]名词。

才能。

通“能”。

例:德合一君,~征一国。

二、何㈠[hé]⑴代词。

表示疑问。

1、什么。

例:大王来~操?2、哪里。

例:豫州今欲~至?⑵代词。

与动词“如”、“若”、“奈”连用,表示“怎么样”。

例:今日之事~如?|此为~若人?|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⑶副词。

表示反问或感叹。

1、怎么。

例:~不试之以足?2、这么。

例:妇啼一~苦!3、多么。

例:开国~茫然!㈡[hè]动词。

担,负。

通“荷”。

例:~蓑~笠。

三、乎[hū]⑴助词。

语气词。

1、表示疑问或反诘。

相当于“吗”、“呢”。

例:吾射不亦精~?|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2、表示感叹。

相当于“呢”、“啊”。

例: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3、表示揣测。

相当于“吧”、“呢”。

例:或能免~?4、表示停顿。

例:众言同,于是~书。

5、表示性态。

例:以无厚入有间,恢恢~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⑵介词。

相当于“于”。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己|旦余济~江湘。

四、乃[nǎi]⑴代词。

1、相当于“你”。

高中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大全

高中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大全

高中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而(一)连词1.表并列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2.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3.表承接可译为“就”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4.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5.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6.表修饰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7.表因果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8.表目的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二)通“尔”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三)通“如”好像,如同军惊而坏都舍《察今》何(一)用作疑问代词1.作谓语,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2.作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二)用作疑问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可译为“怎么”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2.用在形容词前,表程度,可译为“怎么”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四)何:通”呵”喝问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过秦论》乎(一)用作助词1.表疑问可译为“吗”“呢”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2.表反问相当于“吗”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3.表商量可译为“吧”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4.表感叹或祈使,可译为“啊”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于是乎书(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一)用作副词1.表顺承可译为“才”“就”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2.强调出乎意料可译为“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3.表限制可译为“只”“仅”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4.用在判断句中可译为“是”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二)用作代词1.用作第二人称译为“你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儿》2.用作指代词,译为“这样”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3.还可作连词“至于”“如果”其(一)用作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2.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3.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4 表近指,相当于“这”“这些”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5.表“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二)用作副词1.加强祈使,相当于“可”“还是”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2.加强揣测,相当于“恐怕”“大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3.加强反问,相当于“难道”“怎么”且行千里,其谁不知(三)用作连词1.表选择,相当于“是……还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2.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且(一)用作连词1.递进,而且,并且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2.让步,尚且,还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3.并列:又,又……又……,一面……,一面……(二)用作副词1.将,将要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2.暂且,姑且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一)动词,像,好像其若是,孰有御之《孟子见梁襄王》(二)用作代词1.表人称,相当于“你”“你们”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三)用作连词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3.至,至于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所(一)名词处所,地方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二)助词1. 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为(一)动词1.“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2.以为,认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3.判断词,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廉颇蔺相如列传》(二)介词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慎勿为归死,贵贱轻何薄《孔雀东南飞》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4.对,向为之奈何《鸿门宴》5.表时间可译为“当”“等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三)句末词表疑问或反诘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也(一)句末词1.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句末词,表陈述或解释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3.肯定,感叹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过秦论》4.表疑问或反诘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过秦论》5.用在句末,表祈使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2.相当于“于何”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二)代词1.相当于“之”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2.哪里,怎么(三)词1句末词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2.作句中词,表停顿,相当于“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师说》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以(一)介词1.表工具:拿,用,凭着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2.表凭借:凭,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3.把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4.表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5.表原因译为:因为,由于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6.表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二)连词1.表并列“而”“又”“而且”“并且”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2.表承接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3.表目的可译“而”“用来”“以致”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4.表因果可译为“因为”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5.表修饰可译为“而”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三)助词1.表时间,方位和范围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2.起调整音节作用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四)动词1.以为,认为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任用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3.率领(五)名词缘由,原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六)通假1.通“已”,已经2.通“已”,止1.依照,根据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2.依靠,凭借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3.趁着,趁此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4.通过,经由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5.因为,由于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书》(二)副词1.于是,就;因而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2.原因,缘由,机缘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三)动词1.根据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2.沿袭,继续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于(一)介词1.在,从,到乃设九宾礼于庭在《廉颇蔺相如列传》2.“在……方面”“从……中”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游褒禅山记》3.由于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4.向,对,对于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5.被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6.与,跟,同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7.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一个“于”《劝学》与(一)介词1.和,跟,同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2给,替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3.比,和……比较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二)连词和,跟,同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三)动词1.给予,授予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2.结交,亲附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3.对付庞暖易与耳4.参加,参与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1.表承接“就”“便”则与斗卮酒《鸿门宴》2.表条件,“假使”“如果”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表并列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4.表转折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5.表选择译为“不是……就是”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二)副词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就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三)名词准则,法则以身作则(四)动词效法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五)通假同”辄”总是,常常者(一)助词1.指人,物,事,时,地等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件事情”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5.引判断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近者奉辞伐罪《赤壁之战》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二)副词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疑问等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之(一)代词1.人称代词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廉颇蔺相如列传》2.指代词,这,此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二)助词1.的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5.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含例句翻译 (自动保存的)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含例句翻译 (自动保存的)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考纲划定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

【1、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译文:螃蟹有六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译文:剑门关既气象非凡,也格外高险。

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北边援救赵国,西边打退秦军,这是五霸的功勋啊!”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译文:楚怀王起了贪心,并且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译文: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邃而且广泛。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尾“就”“接着”“来”。

可不译。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来”。

可不译。

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译文:把它丢在地上,拔出剑砍,使玉斗破碎。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译文: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赤壁赋》)译文: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

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译文: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不也很愉快的吗?⑤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译文: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了。

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译文: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短处自己也有,就要帮助改正自己与他们一样的习惯。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示例以:[介词]把;用;拿①輮以为轮(《劝学》)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介词]依据,凭借;按照①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六国论》)②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③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表原因,因为,由于①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②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④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五人墓碑记》)[介词]在+时间、处所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登泰山记》)[介词]相当于“与”,译为“和”“跟”“带领”等①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论语》)[连词]相当于“而”,表示并列、修饰、承接或递进关系①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②必竭诚以待下(《谏太宗十思疏》)[连词]表示目的,来,用来,以致,以便①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②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③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鸿门宴》)④则思知足以自戒(《谏太宗十思疏》)[连词]和“上”“下”“东”“西”等连用,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线①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认为,以为①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始得西山宴游记》)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秋水》)[副词]通“已”,已经及以至是(《报任安书》)[以为]①认为②把……当作或看作。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鸿门宴》)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劝学》)③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陈情表》2.之[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①作《师说》以贻之(《师说》)②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阿房宫赋》)③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④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代词]表近指,可翻译成“这”“此”“这些”等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师说》)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③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动词]到……去①佯狂不知所之者(《五人墓碑记》)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助词]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①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②外无期功强近之亲(《陈情表》③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①悟已往之不谏(《归去来兮辞》)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②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③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渔父》)[助词]调节音节,用在形容词、副词或一些动词之后,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双音节①顷之,持一象笏至(《项脊轩志》)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③树之以桑(《寡人之于国也》)④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3.为:[动词]泛指“做”,可译为“写”“治理”等①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②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论语》)[动词]作为,当作,成为①朝歌夜弦,为秦宫人(《阿房宫赋》)②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③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论语》)[动词]认为,以为①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动词]是①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介词]给,替,向,对①为君翻作琵琶行(《琵琶行》)②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③然此可为智者道(《报任安书》)④哀斯墓之徒有其石,而为之记(《五人墓碑记》)[介词]表原因,因为①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介词]表目的,为了①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史记》)[介词]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①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助词]用在疑问句末,表反问或感叹①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强调后面的动词或名词,不译①吾从板外相为应答(《项脊轩志》)4.乃:[代词]你,你的①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副词]于是,就①良乃入,具告沛公(《鸿门宴》)②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烛之武退秦师》)③乃使人复葺南阁子(《项脊轩志》)[副词]才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③然后是非乃定(《报任安书》)[副词]却,竟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②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报任安书》)③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今君乃亡赵走燕。

(《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表判断,是,就是①其所以催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秋声赋》)【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②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5.而:[代词]你,你的①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连词]表并列关系,又或不译①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②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师说》)③不患寡而患不均(《论语》)④劳苦而功高如此(《鸿门宴》)⑤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连词]表修饰关系,……地①吾常跂而望矣(《劝学》)②童子莫对,垂头而睡(《秋声赋》)③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记》)[连词]表承接关系,就,接着①耳得之而为声(《赤壁赋》)②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劝学》)③买五人之头而函之(《五人墓碑记》)④木遭之而叶脱(《秋声赋》)⑤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连词]表转折关系,却,但是①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始得西山宴游记》)②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六国论》)③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④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谏太宗十思疏》)[连词]表因果关系①赂秦而力亏(《六国论》)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六国论》)③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谏太宗十思疏》)[连词]表递进关系,并且,而且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连词]表假设关系,如果,假如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②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②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出师表》【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6.因:[介词]依照、凭借、根据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②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兰亭集序》)[介词]趁着①不如因善遇之(《鸿门宴》)②因击沛公于坐,杀之(《鸿门宴》)[介词]通过,经由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因为①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谏太宗十思疏》)[动词]沿袭、继续、叠加等①蒙故业,因遗策。

(《过秦论》)②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论语》)[连词]于是,就①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②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③左右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廉颇蔺相如列传》)④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7.其:[代词]他、她、它,他的、它的、她的,我①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②则智者尽其谋(《谏太宗十思疏》)③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房宫赋》)④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代词]这、那,这些、那些①其高下之势(《始得西山宴游记》)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谏太宗十思疏》)③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五人墓碑记》)[代词]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助词]表商量语气,还是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助词]表揣测语气,恐怕、或许、大概、可能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助词]表反问语气,难道、怎么①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②奔车朽索,其可忽乎(《谏太宗十思疏》)[助词]表期望/加强语气,一定①尔其无望乃父之志(《伶官传序》)[助词]无义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连词]表选择关系,是……还是……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连词]表假设关系,如果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送东阳马生序》)【何其】译为“多么”。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8. 所:[代词]用在动词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的事物、……的地方、……的人①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六国论》)③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阿房宫赋》)④而不知其所止(《赤壁赋》)“为……所……”,表被动①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②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③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报任安书》)“所以”,表原因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师说》)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④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所以”,表手段和凭借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名词]处所,地方①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表示大概的数目,相当于“许”①父去里所,复还(《留侯世家》)【所谓】所说的。

①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师说》)9. 焉:[代词]相当于“之”①斯天下之民至焉(《寡人之于国也》)②去今之墓而葬焉(《五人墓碑记》)[疑问代词]什么、怎么、哪里①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②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③割鸡焉用牛刀(《论语》)[兼词]于之①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劝学》)②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③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④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劝学》)⑤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五人墓碑记》)[助词]表语气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惑焉(《六国论》)②子亦有不利焉(《烛之武退秦师》)③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秋水》)④尽心焉耳矣(《寡人之于国也》)⑤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形容词、副词词尾,……的样子①盘盘焉,囷囷焉(《阿房宫赋》)10. 且:[连词]而且,并且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②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连词]况且①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②且相如素贱人(《廉颇蔺相如列传》)③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五人墓碑记》)[连词]尚且,还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②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副词]姑且,暂且①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报任安书》)[副词]将要,快要①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且夫】句首助词,况且,再说①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②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报任安书》)11. 于:[介词]对、对于、向①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鸿门宴》)②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报任安书》)③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五人墓碑记》)④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在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②屈原既放,游于江潭(《渔父》)[介词]自、从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月出于东山之上(《赤壁赋》)[介词]到①辞楼下殿,辇来于秦(《阿房宫赋》)②拜送书于庭(《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比,胜过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陈情表》)③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介词]表被动,有时“见……于”表被动①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②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③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④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师说》)⑤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由于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介词]与、跟、同①燕王欲结于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