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罚和消退(正强化+负强化)

合集下载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幼儿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幼儿教育心理学:是在幼儿教育学和幼儿心理学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学科,是其二者的交叉学科。

它主要研究幼儿学习规律与特征,以及教师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共识:教育心理学是以心理学为基础,研究幼儿学习和有效教学的各种问题的学科。

它不单纯是心理学,还有探讨幼儿教育教学问题;它又不是单纯的教育学,而是从幼儿的日常生活和心理活动来考察幼儿的学习与教育。

强化物概念:凡是能增强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叫做强化物。

正强化:是通过呈现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负强化:是通过消除或终止厌恶、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惩罚:是指能够减弱行为或者降低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

观察学习是幼儿通过观察、模仿榜样而习得某种行为的学习活动,但它不是简单、刻板地模仿榜样行为。

教师效能感训练:是指鼓励教师运用诸如积极倾听与解决冲突等技术,建立开放、真诚的课堂沟通情境。

程序教学:是指将学习材料重新组织成短小的框架内容,由易到难安排好幼儿学习的进程。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指利用电脑多媒体展示程序教学内容。

支架式教学:是教师为儿童搭建向上发展的平台,引导教学的进行,使儿童掌握并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并为下一阶段的进一步发展再构建平台。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潜能比较持久的变化。

塑造:指通过安排特定的强化关系,使幼儿做出他们原先行为模式中不曾有过的复杂动作。

消退:是指通过有差别的强化,缓慢地减少两种(或两种以上)刺激的特征,使幼儿最终能对两种只有很小差异的刺激做出有辨别的反应。

(斯纳金把这种技术称之为刺激控制。

)替代学习:只凭观察所见即产生学习的现象。

价值澄清:也称价值观辨析,是美国心理学者拉斯等人提出的一种人本主义教学方法。

他认为:儿童必须经过一步步的辨别和分析,才能形成清晰的价值观念,用以指导自己的道德行为。

习惯化:是个体不断或重复受到某种刺激而对该刺激的反应逐渐减弱的现象。

斯金纳强化原理二级强化

斯金纳强化原理二级强化

斯金纳强化原理二级强化
斯金纳强化原理是由心理学家B.F.斯金纳(B.F. Skinner)提出的,主要涉及到学习和行为心理学中的强化概念。

强化是一种能够增强某一特定行为出现概率的过程。

斯金纳强化原理包括两种主要类型的强化:正强化和负强化。

1.正强化(Positive Reinforcement):
•正强化是指通过提供奖励或愉悦的刺激来增强某一行为的出现概率。

例如,当一个学生完成作业后得到表扬或奖励,这就
是一种正强化。

正强化有助于建立积极的学习和行为模式。

2.负强化(Negative Reinforcement):
•负强化是指通过消除或减少不愉悦的刺激来增强某一行为的出现概率。

这并不是惩罚,而是通过减轻不适的方式来加强行
为。

例如,一个人在驾车时系上安全带,这样车内的嘟嘟声会停
止,从而减少了不愉悦的声音,这就是一种负强化。

二级强化则是强化的一种进阶形式,它发生在正强化或负强化之后。

简言之,二级强化是指通过与一级强化相关联的刺激来强化某一行为。

这种刺激并不是直接与原始行为有关,而是通过条件反射形成了关联。

例如,当一个学生因为完成作业而得到老师的表扬(一级正强化),并且这个表扬是伴随着一个笑脸图标(二级正强化)时,未来这个笑脸图标本身也能成为强化,促使学生更愿意完成作业。

负强化与惩罚的区别和联系

负强化与惩罚的区别和联系

负强化与惩罚的联系与区别——杨春负强化和惩罚是行为主义理论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在行为矫正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很多时候,人们常常容易把负强化和惩罚混淆。

其实,负强化和惩罚有一定的联系,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绝不是相同的。

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区别,不能够将它们混为一谈。

负强化的概念:有机体做出某一行为后,导致了刺激的消失或刺激强度的降低,并且结果也提高了该行为在今后发生的频率。

例子:小明不喜欢洗衣服,经常把衣服放很久才洗。

他的母亲看到后就骂了他一顿,他就把衣服拿去洗了,母亲就不再骂了。

以后每次他不洗衣服,他的母亲就骂他,他洗了衣服,他的母亲就不再骂他,这样,他洗衣服的概率就增加了。

在这里,小明洗衣服是一个行为,母亲的骂是厌恶刺激(负强化物)。

小明为了逃避厌恶刺激(母亲的骂),就增加了洗衣服的概率。

惩罚的概念:有机体做出某一行为反应的结果,降低了该行为以后发生概率的过程。

例子1:小明喜欢破坏东西。

有一次,小明把凳子弄坏了,他的爸爸就让他把凳子修好。

百般无赖下,小明修好了凳子。

以后每一次小明把东西给破坏了,就让他把破坏的东西修好。

这样,小明以后就不再破坏东西了。

在这里,小明破坏东西是一个行为,修好破坏了的东西是一个厌恶刺激(惩罚物)。

小明为了逃避厌恶刺激(修好破坏了的东西),就不再破坏东西了,目标行为的发生概率就减少了。

联系2:负强化和惩罚都是施加一个消除厌恶刺激。

都具有三个基本要素:个体做出某一行为,在行为之后跟随一个结果,这一结果对将来该行为的出现产生影响。

区别:负强化是有机体为了消除厌恶刺激或降低厌恶刺激的强度,以增加目标行为(通常指希望出现的行为)发生概率的过程,强调的是目标行为出现的概率的提高。

而惩罚是指有机体为了消除厌恶刺激或降低厌恶刺激的强度,以减少目标行为(通常指不希望出现的行为)出现概率的过程,强调的是目标行为发生的概率的降低。

例子3:小明平时喜欢玩游戏,但是特别讨厌运动。

由于小明在游戏上花了很多的时间,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

强化理论强化与惩罚

强化理论强化与惩罚

强化理论强化与惩罚引用:强化理论--强化与惩罚强化与惩罚--强化是想要好结果的增加,惩罚是要坏结果的减少。

拒绝吃药下的强化与惩罚:强化: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核心概念。

分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种。

正强化指的是,当个体做出一个行为后,给予一个积极强化物,这会增加个体做出该行为的频率。

负强化:指的是当个体做出一个行为后,给予一个消极强化物撤去的事件,这也会增加该行为的出现频率。

惩罚:分正惩罚和负惩罚。

正惩罚:指的是当个体做出一个行为后,出现惩罚物,这也会减少该行为的出现频率。

负惩罚:指的是当个体做出一个行为后,他所想望的东西不出现,这也会减少该行为的出现频率。

行为:做(吃药)这件事情的好处:事情本身给与正强化--给予一个好刺激--有收获,行为增加(吃药会好或允许做感兴趣的)。

行为:做(不吃药)这件事情的坏处:事情本身给与负强化--去掉一个坏刺激--无收获,行为减少(不吃会死或不做不感兴趣的)。

行为:不做(吃药)这件事情的坏处:事情之外给与正惩罚--施加一个坏刺激--有亏损,行为减少(需要做不感兴趣的)。

行为:不做(不吃药)这件事情的好处:事情之外给与负惩罚--去掉一个好刺激--无亏损,行为增加(不允许做感兴趣的)。

1.正强化:给与一个好的刺激。

(胆小的孩子发言后)2.负强化:去掉一个坏刺激。

(不躺着看书就停止批评)3.正惩罚:给与一个坏刺激。

(饭前不洗手)4.负惩罚:去掉一个好刺激。

(不完成作业就不让看电视)负强化和惩罚的区别1操作与未操作:负强化是去掉一个刺激,惩罚是给予一个刺激。

2刺激的性质:负强化是去掉的往往是好的刺激(能使行为发生率增加的刺激),惩罚给予的是坏的刺激(能使行为发生率减少的刺激)。

相同点:都能使减少不好的行为的发生率。

以下的概念理解1)正强化正强化就是给予一个好刺激。

为了使儿童能够建立一个适应性的行为模式,通过运用奖励的方式,使这种行为模式得以重复出现并保持下来。

奖励的方式可以给予对方喜爱的实物,代币,金钱,也可以是微笑,点头,称赞及表扬等。

行为强化、惩罚、消退

行为强化、惩罚、消退
间歇强化(部分强化) 在行为巩固阶段使用
第二节 强化物的类型与选择
一、消费型强化物
二、社会性强化物
三、活动性强化物
四、反馈性强化物
五、强化物的选择
活动观察、事件调查
普里马克法则(Premack Principle)
将个体高发生率的行为(个体更愿意从事的 行为)的机会作为一个低发生率的行为(个 体不太喜欢的行为)的结果,称之为普里马 克法则
第五章 行 为 强 化
第一节 行为强化的定义与类型
行为被紧随其出现的直接结果加强的过程。 (一个行为被加强时,它就更可能在将来再
次出现) 通过行为强化过程得到增强的行为称为操作
性行为。 强化物:增强了操作性行为的结果。
行为强化的例子
注意区分操作性行为和强化物。
操作性行为
强化物
孩子的哭闹
二、惩罚的类型
正惩罚(普里马克原理) 负惩罚 无条件惩罚 条件惩罚
三、行为强化和惩罚的对比
1.二者的联系 这两个原理都有以下两个定义特征:
(1)在行为之后跟随着一个后果 (2)这个后果对将来该行为的发生与否产生影响 2.二者的区别
强化使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增加,惩罚的功能关系
隔离的有效运用
必须防止在罚时未结束之前从禁闭室离开。 避免争斗,否则会起强化作用,减弱效果。 家长不能防止孩子从隔离逃脱或避免强化 的争斗,不能使用隔离。
保证没有社会互动
必须平静,没有任何情绪反应; 不能对当事人有社会性的相互作用。
隔离的有效运用
隔离时限5分钟左右(1-10分钟)。 实施者必须了解特征和操作 确定程序在具体的治疗环境中是可以接
厌恶刺激和厌恶活动的承受,积极刺激或 积极活动的撤离
惩罚的定义同样具有三个部分:

负强化就是运用惩罚排除不良行为的过程

负强化就是运用惩罚排除不良行为的过程

负强化就是运用惩罚排除不良行为的过程。

【答案要点】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1)要弄清惩罚的概念:当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叫做“惩罚”。

(2)看看负强化的定义:斯金纳认为,强化有两类,一类是当在环境中增加某种刺激,有机体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就是正强化(积极强化)。

比如,当学生表现不错,受到学校或教师的表扬和鼓励,这里的“表扬”和“鼓励”就是一种积极强化。

另一类是当某种刺激在有机体环境中消失或减少时,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便是消极强化,也称负强化。

比如,当学生表现不好,受到学校或教师的处罚,一旦处罚解除,这时对学生也会产生一种刺激,这种刺激就是消极强化。

可见,惩罚与负强化不同。

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惩罚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比如,某人因为犯罪被判处终身监禁,这里的“判刑”就是一种惩罚,目的是抑制或阻止此人不好的行为表现。

假如,经过改造,犯人的不好行为得到了抑制或消除,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那么法律可能会对他进行减刑,或者“解除处罚”。

这里的“解除处罚”就是对犯人受到惩罚之后的行为表现表示肯定或赞扬。

这就是一种强化——负强化。

因此,题中说法不正确,应该说:负强化是通过消除惩罚鼓励积极行为的过程。

布鲁纳的学习理论与奥苏伯尔的学习理论异曲同工。

【答案要点】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1)布鲁纳的认知一发现说:①认知学习观。

第一,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学习者主动获取知识,并通过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地建构其知识体系。

第二,学习包括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这三个过程几乎是同时发生的。

②结构教学观。

第一,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第二,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动机原则:所有学生都有内在的学习愿望,内部动机是维持学习的基本动力;结构原则:为所有学生易理解教材的一般结构,教师必须采取最佳的知识结构进行传授;程序原则:教学就是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有条不紊地陈述一个问题或大量知识的结构,以提高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转化和迁移能力。

幼儿强化理论案例

幼儿强化理论案例

幼儿强化理论案例一、案例背景二、强化理论简介强化理论是心理学中的一种理论,它认为行为的结果会影响行为发生的概率。

强化可以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正强化是指通过给予奖励来增加某种行为的概率;负强化是指通过消除或减轻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加某种行为的概率。

三、案例描述1.问题行为:小明在课堂上经常离开座位,打扰其他小朋友,导致课堂秩序混乱。

2.强化策略:(1)正强化:当小明在课堂上表现良好,如认真听讲、积极发言时,教师会给予他口头表扬、贴纸奖励等。

(2)负强化:当小明出现不良行为时,教师会及时制止,并给予适当的惩罚,如减少课外活动时间、暂时剥夺座位等。

3.强化效果:(2)小明对学习的兴趣逐渐提高,自律性也有所增强。

四、案例分析1.强化策略的运用:(2)负强化:教师通过消除或减轻小明的不良行为带来的不愉快刺激,降低了他不良行为的发生概率。

2.强化理论的局限性:(1)强化理论注重行为的结果,但可能导致幼儿过于追求奖励,而忽视内在动机的培养。

(2)强化理论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教师对幼儿的行为进行持续观察,以便及时给予强化,这可能增加教师的工作负担。

五、案例启示1.强化理论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具有积极作用,但要注意把握强化的时机、方式和程度,避免过度强化。

2.在实施强化策略时,要关注幼儿的内在动机,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4.强化理论并非适用于所有幼儿,教师要根据每个幼儿的个性特点和需求,灵活运用强化策略。

通过运用强化理论,小明在课堂上的行为得到了明显改善,学习兴趣和自律性也有所提高。

这表明强化理论在幼儿教育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然而,教师在实施强化策略时,要充分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避免过度强化,关注幼儿内在动机的培养。

同时,强化理论并非万能,教师还需结合其他教育方法,共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幼儿强化理论案例一、案例背景小明,男,5岁,幼儿园大班的小家伙。

他好奇心满满,总是闲不住,但上课时常常溜号,不是玩弄自己的小玩意儿,就是和旁边的同学小声说话。

正强化和负强化的分类

正强化和负强化的分类

正强化和负强化是行为主义学派中行为塑造技术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它们可以通过增加积极行为的出现率和减少消极行为的出现率来改善行为表现。

下面将介绍正强化和负强化的定义、实施方法和优缺点。

一、正强化正强化是一种通过给予奖励或其他积极反馈来增加行为出现率的技术。

例如,当孩子表现出良好的行为时,家长可以给予表扬、赞美或物质奖励,以鼓励他们继续保持良好的行为。

正强化的目的是通过强化积极行为来增加其出现率,从而塑造出更好的行为表现。

实施正强化的方法包括:1. 当积极行为发生时立即给予奖励,例如表扬、赞美或物质奖励。

2. 把积极行为与奖励或积极反馈联系起来,例如当孩子完成作业后可以看电视。

3. 逐渐减少奖励的频率和价值,以逐渐降低对奖励的依赖。

正强化的优点是:1. 可以快速有效地增加积极行为的出现率。

2. 可以增强行为者的自我价值感和自信心。

3. 可以帮助行为者建立积极的行为习惯。

正强化的缺点是:1. 可能会导致行为者过度依赖奖励,从而失去自我激励。

2. 可能会导致行为者追求短期利益,而忽略长期目标。

3. 可能会导致行为者忽视行为的长期后果,例如滥用药物。

二、负强化负强化是一种通过减少负面刺激来增加行为出现率的技术。

例如,当孩子表现出不良行为时,家长可以给予惩罚或其他消极反馈,以减少不良行为的出现率。

负强化的目的是通过强化消极行为的减少来增加其出现率,从而塑造出更好的行为表现。

实施负强化的方法包括:1. 当消极行为发生时立即给予惩罚或其他消极反馈,例如责备、惩罚或剥夺权利。

2. 把消极行为与惩罚或消极反馈联系起来,例如当孩子违反规定时可以取消他们的娱乐活动。

3. 逐渐增加惩罚的强度或频率,以逐渐增加对惩罚的敏感性。

负强化的优点是:1. 可以快速有效地减少消极行为的出现率。

2. 可以帮助行为者意识到他们的行为对他人造成的负面影响。

3. 可以帮助行为者建立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负强化的缺点是:1. 可能会导致行为者对惩罚的过度敏感,从而导致过度焦虑和紧张。

【教师资格考试资料】“三分法”教你区分强化与惩罚

【教师资格考试资料】“三分法”教你区分强化与惩罚

斯金纳提出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强调的是行为以及行为的结果,他认为行为的结果导致了个体提高了以后做同样反应的可能性。

故斯金纳认为学习实质是反应概率的变化,而反应概率的变化受到强化规律的制约。

斯金纳对于强化的分类,是教资考试常考的知识点,也是学员容易混淆的知识点。

下面我们一起用“三步法”学习下斯金纳关于强化和惩罚的分类。

强化可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惩罚可以分为正惩罚和负惩罚。

正强化和负强化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指某种行为反应频率的增高,但二者又有区别。

惩罚也可分为正惩罚和负惩罚,二者均指某种行为反应频率的降低,但它们也有所不同(详见下表)。

对表格进行总结,我们可以得出区分上述四个机制的“三分法”。

“三分法”步骤如下:1.先看行为结果当行为结果是表现的越来越频繁,可以判断出是强化,将答案范围圈定在“正强化”和“负强化”之间,反之则在“正惩罚”和“负惩罚”之间。

2.再看施加刺激者的行为当施加刺激者的行为是给予,则判断行为为正性,施加刺激者行为为撤销,则判断为负性。

一般情况下,这两步即可选出正确答案。

3.最后看刺激的性质因为同一刺激对不同人来说,性质不同,所以这个最后判断,作为辅助。

例:小明课堂上做小动作,老师批评了他,后来小明越来越喜欢做小动作。

1.“小明越来越喜欢做小动作”是行为结果增多,所以是强化;2.“老师批评了他”是老师给学生呈现刺激,所以是正性;故题干是正强化。

3.“批评”是大家疑惑的地方,这里对小明来说,“批评”是一种积极的刺激,就像一个后进生平时不受老师关注,因为一次偶尔的错误行为,老师开始关注他(即使这种关注是教师的批评),他也会开心,从而增加错误行为的出现频次。

【牛刀小试】小明最近上课不认真,王老师告诉他不能参加本次春游,王老师用的强化规律是( )。

A.正强化B.负强化C.正惩罚D.负惩罚【答案】ABC。

解析:本题考查的强化规律。

负惩罚是通过撤销给个体的积极刺激来降低某种行为,题干中王老师不让小明春游来降低他不认真上课的行为频率属于负强化。

正强化,负强化,惩罚,消退怎么区别

正强化,负强化,惩罚,消退怎么区别

正强化,负强化,惩罚,消退怎么区别正强化指给予愉快刺激,行为频率增加;如学生上课举手发言,老师表扬了他,后来他举手发言的次数增加了,这个就是一种正强化。

负强化指撤销厌恶刺激,行为频率增加;如放学后小明主动写作业,妈妈就免除了他不喜欢的家务活,他以后放学也会主动写作业,这就是一种负强化。

惩罚是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如体罚、谴责等),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作惩罚。

如上课时学生有小动作,老师批评了他,以后上课他的小动作变少,这属于惩罚。

消退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称为消退。

斯金纳强化规律练习题

斯金纳强化规律练习题

斯金纳强化规律练习题1.乘坐校车时,系好安全带就可以终止刺耳的提示噪音,这种属于( )。

A.负强化B.正强化C.惩罚D.消退【答案】A。

解析:负强化是指撤销厌恶刺激导致行为增强,题干中“噪音”属于厌恶刺激,“终止噪音”就是撤销厌恶刺激,以后系安全带的行为会增加,属于负强化,A选项正确。

正强化是指呈现愉快刺激,导致行为增强,与题干不符,B选项错误。

惩罚分为正惩罚和负惩罚,正惩罚只呈现厌恶刺激,行为下降,负惩罚只撤销愉快刺激导致行为下降,不符合题干,C选项错误。

消退指无强化物相伴,导致行为下降,不符合题干。

所以本题选A。

2.下列属于负惩罚的是( )。

A.小王成绩下降,老师增加他的作业量B.当学生改正错误后,教师不再让他罚站C.李明考上一流大学后,妈妈奖励他一部笔记本电脑D.小王多次考试不及格,妈妈不给零花钱【答案】D。

解析:增加作业量是呈现厌恶刺激,导致不好好学习行为下降,属于正惩罚,A选项错误。

不再罚站是撤销厌恶刺激,导致好好表现行为增加,属于负强化,B选项错误。

奖励笔记本电脑是呈现愉快刺激,导致良好行为增加,属于正强化,C选项错误。

不给零花钱指撤销愉快刺激,导致不好行为下降,属于负惩罚。

所以本题选D。

3.在马路上遇到垃圾堆绕道走属于( )。

A.正强化B.负强化C.逃避条件作用D.回避条件作用【答案】C。

解析:正强化指呈现愉快刺激,导致行为增强,与题干不符。

负强化是指撤销厌恶刺激导致行为增强,负强化又可以分成逃避条作用和回避条件作用,逃避条件作用指厌恶刺激已经出现,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在类似情境中,该行为发生概率会增强,“垃圾堆”该厌恶刺激已经出现,绕道走属于逃避条件作用,C选项正确。

回避条件作用指厌恶刺激即将出现信号时,有机体做出反应,从而避免厌恶刺激的出现,该反应在以后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会增加。

不符合题干,D选项错误。

所以本题选C。

4.违规开车看到警察绕道走属于( )。

A.正强化B.负强化C.逃避条件作用D.回避条件作用【答案】D。

正强化、负强化、惩罚、削弱

正强化、负强化、惩罚、削弱

正强化:即奖赏,是指个体在某一情境下发生某种行为,如果得到奖励,下次遇到相同情况时,再次发生这种行为的机率就会提高。

这种令个体满意的奖物,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称为增强物。

正强化在学校行为中的正用强化物的正用《姐姐教书》永华来自一个环境很差的家庭背景,到过他家的人都知道,破旧的窗户、杂草丛生的院子、脏乱不整的房间……环境的确令人不敢领教,再加上不好的名誉,他的哥哥被送到少年辅育院管训中,使他在同学中抬不起头来,无法与同学打成一片,因此从来不参加班上的任何活动。

辅导老师尝试如何改变此种偏差,并且也希望班上同学不要用异样的眼光来看他。

他想到一个法子,有一天上课时,老师借机会问永华:“你的姐姐在哪里教书”许多同学注视他,他的脸上显出光彩的样子……从那天起,情况改变了,他开始积极参与班上活动,有时同学会跟他聊天。

这一年下来,表现日渐进步。

正强化在上课行为中的误用削弱:是指有意忽视某一不当行为,对之不作直接反应,任其自行消失。

一般在行为不太严重时使用。

削弱在课堂行为中的正用当老师让同学们按规定完成班级卫生工作时,黎莎仍然在做白日梦,盯着指甲发呆。

老师赞美同组同学说,“席梦,好极了!你很努力,很快就会完成工作!”黎莎仍然继续做白日梦。

老师继续夸奖其他的同学,“柯罗,做得很整洁,继续保持下去!”这时黎莎开始工作。

过一会儿,老师赞美她说:“好极了!黎莎!你做得不错!”后来所剩的时间内,老师花三四次的机会去赞美她。

结果,黎莎改变了。

削弱在学校行为中的误用还是调皮君彦是班上一个有小聪明的孩子,但是奇怪的是不把聪明放在课业上,上课时花样百出,下课生龙活虎,是老师头痛的一个孩子,为此想尽办法也无法改善。

但每次做壁报时却表现得很好,拿起笔宋,一画一勾,没有多久,生动的素描便跃然纸上,栩栩如生,美丽的风景展现于壁报里,尤其是刻画如神的卡通人物更是令人叫绝……可是这些都无法抵消那些不良行为,所以老师对他的杰作也就没有反应了。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一直以来都是教师招聘以及教师资格理论考试教育心理学中常考的知识点,也是需要理解加记忆的重要知识点。

该理论的知识点较多,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加以记忆。

本文将理论结合实验以及具体的生活实例,力求较为清晰的让学生理解把握,利于更好的备考。

斯金纳被认为是操作性条件反射之父,但是他的工作是基于桑代克的‘效果律’的。

斯金纳向‘效果律’加入了新的术语:强化。

被强化的行为往往会重复活动(或者说被加强);而没有被强化的行为则会消失(或者削弱)。

我们都能想象我们自己的行为是如何被强化刺激或惩罚来影响的。

当你是个孩子的时候你可能尝试了大量的行为并且从这些行为的结果有所启发。

例如,当你年少时在学校试着抽烟,首要结果是你能同你一直想与之出去逛的群体们交往,你将被正向强化(或者说奖赏),并且你很可能将重复这个抽烟的行为。

然而,如果此行为主要的结果是你被逮住了,被鞭抽,被学校开除,而且你的父母开始参与进来,你很可能将获得惩罚,因此更不用说再去抽烟了。

1948年,斯金纳做了一个类似于桑代克的迷宫但是更为精细的箱子的试验,将动物放进‘斯金纳箱’以研究操作性条件反射。

主要有以下四个概念:正强化,负强化,惩罚和消退。

强化(加强行为)当有机体自发做出某种反应后,呈现或者减少刺激物促使行为的增加。

一般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1)正强化:斯金纳通过将一只饥饿的老鼠放进他的斯金纳箱子,展示了积极的强化现象是如何工作的。

这个箱子在里面的一边有一个杠杆,当老鼠在箱子里窜时时而会碰到这只杠杆,碰到时会立即导致一个食物团掉进杠杆旁边的容器。

当将老鼠放到箱子几次后,它迅速地学会了径直跑向杠杆。

如果在杠杆上施加压力就会获得食物保证了它们将一次又一次地重复这个行为。

生活当中的正强化。

例如:小明同学上课回答问题被老师表扬,老师的表扬就是一种奖励,会增加小明积极回答问题的行为。

(2)负强化:斯金纳也展示了负向强化是如何工作的,同样将老鼠放进箱子后,让其通上电流,它会使老鼠感觉不舒服,当老鼠在箱子里窜时仍将偶尔碰到杠杆,碰到后会立即导致电流关掉。

心理学知识点:强化理论

心理学知识点:强化理论

心理学知识点:强化理论一、基本概念1.强化强化分为两种:正强化和负强化。

正强化指的是给予一个愉快刺激从而增加其行为出现的频率;负强化指的是摆脱一个厌恶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频率。

所以无论是正强化还是负强化,目的都是增加行为出现的频率。

例如:如果你今天表现好,我就奖你一朵小红花。

(正强化)如果你们今天表现好,我就不布置家庭作业。

(负强化)2.惩罚惩罚指的是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为惩罚。

惩罚的目的是为了减少行为出现的频率。

例如:如果你再调皮捣蛋,我就把你打一顿。

3.消退消退指的是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会降低。

消退简单来说就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

例如:学生上课讲话想引起老师的注意力,老师不予理睬,慢慢学生就不讲话了。

二、概念区分负强化VS惩罚负强化强调的是通过呈现厌恶刺激来增加反应出现频率,而惩罚强调的是通过呈现厌恶刺激来降低反应出现的频率。

前者是增加行为反应,后者是减少行为反应,可以以此进行区分。

三、题目检测1.一名调皮的学生屡次扰乱课堂,教师请他站到教室后面,这里教师运用的强化类型是( )A.正强化B.负强化C.惩罚D.消退【答案】C。

解析:学生扰乱课堂,教师通过呈现厌恶刺激的方式减少其扰乱课堂的行为,属于惩罚。

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2.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由于驾驶员未系安全带,车辆会持续发出警报声,直到驾驶员系上安全带警报声才会消失,这属于( )。

A.正强化B.负强化C.惩罚D.消退【答案】B。

解析:通过撤销厌恶刺激,也就是警报声消失,来增加驾驶员系安全带的行为,属于负强化。

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

教育心理学易混知识点之强化与惩罚

教育心理学易混知识点之强化与惩罚

教育心理学易混知识点之强化与惩罚纵观历年教师招聘考试,斯金纳的强化理论一直是教育心理学部分的考试重点,而强化理论中的强化和惩罚这两个知识点又极易混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下斯金纳的强化和惩罚。

(一)概念凡是能增加行为频率的刺激和事件都叫强化物,那么用强化物使个体行为频率增加的过程就是强化;反之,在行为之后紧跟一个讨厌的刺激,从而导致行为频率下降,则是惩罚。

强化又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是给予愉快刺激增强行为频率,负强化是消除厌恶刺激增强行为频率。

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见下表:从上表可以看出,强化强调的行为频率的增强,惩罚强调的是行为频率的降低,两者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二)负强化和惩罚负强化属于强化的一种,它强调通过消除厌恶刺激,来增强行为频率。

惩罚是给予厌恶刺激或消除愉快刺激,来降低行为频率。

两者在表述上是相反的过程,所以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下面让我们通过几个例题来巩固一下知识点。

【例题1】刘华平时上课经常调皮捣蛋,妈妈知道刘华喜欢玩游戏,便和他约定,只要他上课专心听讲并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就允许他每天玩半小时的游戏,妈妈运用的方法是( )。

A.正强化B.惩罚C.负强化D.消退【答案】A。

解析:妈妈通过呈现愉快刺激玩游戏增加刘华专心听讲并认真完成作业的行为,故属于正强化。

【例题2】因为学生进步明显,老师取消了对他的处分,这属于( )。

A.正强化B.惩罚C.负强化D.消退【答案】C。

解析:处分对于学生来说是厌恶的刺激,在表现出进步明显行为后,老师消除厌恶刺激,故属于负强化。

【例题3】学生作业写不完就不让看电视是( )。

A.正强化B.惩罚C.负强化 D消退【答案】B。

解析:通过呈现不让看电视的厌恶刺激,减少写不完作业的行为频率,故属于惩罚。

以上就是关于斯金纳强化理论的辨析,预祝大家取得好成绩。

惩罚和消退正强化负强化ppt课件

惩罚和消退正强化负强化ppt课件
使用隔离/罚时出局的注意事项 ⑥在罚时出局期间能逃避相互作用吗?
❖ 代理人必须平静,没有任何情绪反应; ❖ 代理人不能对当事人有社会性的相互作用。
⑦在现有的情形下,罚时出局是可接受的吗?
❖ 确定程序在具体的治疗环境中是可以接受的; ❖ 家长必须接受才能实施罚时出局。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二)根据惩罚物的内容分 1、正惩罚 ——刺激物的呈现导致行为减少 (1)体罚:对个体身体施行厌恶刺激,如电
击、身体练习。 (2)谴责:强烈的、否定的言语刺激或警告
语句
行为矫正意义上的谴责和惩罚的界定
(3)反应限制(response blocking)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出现快速的下降。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4)矫枉过正(overcorrection) ——问题行为发生后要求个体完成大量与其
问题行为直接有关的活动。
❖ 仪式性的矫枉过正:修复问题行为所致损害;做 更多活动使环境恢复到比问题行为发生前更好的 状态。
厌 恶 刺 激 ( aversive stimulus ) / 惩 罚 物 (punisher)
主要有两种形式:
❖ 让个体承受某种厌恶刺激——正惩罚 ❖ 撤除积极的强化物——负惩罚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易考点正强化、负强化、惩罚怎么区分?

易考点正强化、负强化、惩罚怎么区分?

易考点正强化、负强化、惩罚怎么区分?
心理学
关于心理学上的正强化、负强化、惩罚怎么区分?下面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1.妈妈为了激励小明提高成绩,提出如果他期末考试进了全班前十名,就给他买他一直想要的手机。

这是正强化:用买手机这件刺激来加强“考试进了全班前十名”发生的概率,买手机是增加了好的刺激。

2.妈妈为了激励小明提高成绩,提出如果他期末考试进了全班前十名,就免去他每周末洗碗的任务。

这是负强化:用“免去他每周末洗碗的任务”来加强“考试进了全班前十名”的机会。

洗碗对于孩子来说是不好的刺激,免去了这个刺激,来激发另一个刺激发生的机会。

3.妈妈为了激励小明提高成绩,提出如果他期末考试没有进入全班前十名,寒假就没有压岁钱。

这是惩罚:用“没有压岁钱”来减少“没有考进全班前十名”发生的概率。

正强化也称积极强化,是通过呈现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的频率;负强化也称消极强化,是通过消除或中止厌恶、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不管是正强化还是负强化,其目的都是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而惩罚与负强化有所不同,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惩罚则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添加QQ交流群:540624001。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学习的基本理论》考点特训最新版(二)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学习的基本理论》考点特训最新版(二)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学习的基本理论》考点特训最新版(二)1、多选题下列属于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的是_____。

A : 强化B : 逃避条件作用C : 回避条件作用D : 消退E : 惩罚参考答案: ABCDE本题解释:【出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基本规律的掌握。

【参考答案】ABCDE【名师点睛】强化意在增加行为发生的概率,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消退意在对之前强化过的行为不再强化从而减少行为发生的概率。

惩罚则是通过增加或减少某种刺激从而减少某种行为。

本题中最难区分的是逃避条件作用和回避条件作用。

当厌恶刺激或不愉快的情境出现时,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景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

这类条件作用称为“逃避条件作用” 。

当预示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即将出现的信号呈现时,有机体自发的作出某种反应,从而避免了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的出现,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景中发生的概率也会增加。

这类条件作用则称“回避条件作用”。

2、判断题惩罚是指为减少或消除某种不良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而在此行为发生后所跟随的不愉快事件。

_____参考答案: 正确本题解释:【参考答案】正确。

解析:负强化是消除伤害性或讨厌的刺激以增加合乎要求反应出现概率的过程。

而惩罚是指为减少或消除某种不良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或防止在此行为发生后所跟随的不愉快事件。

3、填空题完形—顿悟说认为完形是一种____结构,是对事物关系的认知。

参考答案: 心理4、单选题“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一种_____的教学技术。

A : 强调直观教学B : 强调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适当知识联系C : 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D : 引导学生的发现行为参考答案: B本题解释:【答案】B。

解析:奥苏贝尔学习理论在教学中具体应用的技术--先行组织者策略:所谓“先行组织者” ,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够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和新任务关联起来。

负强化与惩罚的区别和联系

负强化与惩罚的区别和联系

负强化与惩罚的联系与区别——杨春负强化和惩罚是行为主义理论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在行为矫正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很多时候,人们常常容易把负强化和惩罚混淆。

其实,负强化和惩罚有一定的联系,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绝不是相同的。

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区别,不能够将它们混为一谈。

负强化的概念:有机体做出某一行为后,导致了刺激的消失或刺激强度的降低,并且结果也提高了该行为在今后发生的频率。

例子:小明不喜欢洗衣服,经常把衣服放很久才洗。

他的母亲看到后就骂了他一顿,他就把衣服拿去洗了,母亲就不再骂了。

以后每次他不洗衣服,他的母亲就骂他,他洗了衣服,他的母亲就不再骂他,这样,他洗衣服的概率就增加了。

在这里,小明洗衣服是一个行为,母亲的骂是厌恶刺激(负强化物)。

小明为了逃避厌恶刺激(母亲的骂),就增加了洗衣服的概率。

惩罚的概念:有机体做出某一行为反应的结果,降低了该行为以后发生概率的过程。

例子1:小明喜欢破坏东西。

有一次,小明把凳子弄坏了,他的爸爸就让他把凳子修好。

百般无赖下,小明修好了凳子。

以后每一次小明把东西给破坏了,就让他把破坏的东西修好。

这样,小明以后就不再破坏东西了。

在这里,小明破坏东西是一个行为,修好破坏了的东西是一个厌恶刺激(惩罚物)。

小明为了逃避厌恶刺激(修好破坏了的东西),就不再破坏东西了,目标行为的发生概率就减少了。

联系2:负强化和惩罚都是施加一个消除厌恶刺激。

都具有三个基本要素:个体做出某一行为,在行为之后跟随一个结果,这一结果对将来该行为的出现产生影响。

区别:负强化是有机体为了消除厌恶刺激或降低厌恶刺激的强度,以增加目标行为(通常指希望出现的行为)发生概率的过程,强调的是目标行为出现的概率的提高。

而惩罚是指有机体为了消除厌恶刺激或降低厌恶刺激的强度,以减少目标行为(通常指不希望出现的行为)出现概率的过程,强调的是目标行为发生的概率的降低。

例子3:小明平时喜欢玩游戏,但是特别讨厌运动。

由于小明在游戏上花了很多的时间,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零反应差别强化
指在一定时间内若不需要的行为不发生就给予强化。经 常用于改变儿童乱发脾气的习惯。
1. 从容忍度分:全时段零反应差别强化和短时 段零反应差别强 (1)全时段零反应差别强化:某种偏差行为 (目标行为)在整段较长时间内未曾发生时即 获正强化。 (2)短时段零反应差别强化:把一个长时段分 为若干短时段,每一时段结束前未发生偏差行 为(目标行为)即给予正强化。
如:发现智障儿童出现咬手时,将其两手按在身体两侧, 使其咬不到手,慢慢地,孩子咬手行为就会减少
对于反应限制导致行为减少的原因:


如果是消退:行为出现减少之前一般都出现行为的爆发 如果是惩罚:每次都对行为进行限制,因此,个体的行 为出现快速的下降。
(4)矫枉过正(overcorrection) ——问题行为发生后要求个体完成大量与其 问题行为直接有关的活动。 仪式性的矫枉过正:修复问题行为所致损害;做 更多活动使环境恢复到比问题行为发生前更好的 状态。
案例
反应代价进行行为干预的典型个案 一名10岁女孩叫莎伦,心理发展可能迟滞, 她很喜欢上学读书,父母认为莎伦在学校的 表现并不差,但在家里却有行为方面的问题, 即有时无缘无故踢自己的小弟弟和持有对抗 性态度,典型的是说“不”、“我不干”。 在向心理工作者咨询后,父母着手对莎伦进 行行为干预。

2. 从时间观念分: (1)重新计时制:个体与老师或家长约定时 间内,若无偏差行为出现,则可获得强化, 否则强化的时距要重新计时。 (2)固定时间制:假若个体在某一时段内不 发生偏差行为,则可以获得强化,否则, 取消该时段原定的强化。 (3)延长时间制:随着行为的进步,强化的 次数要逐渐减少,相反的特定时间逐渐延 长。 (4)累进强化制:每一段时间固定不变,但 每次强化的份量逐渐增加。

2、负惩罚 ——通过刺激物撤除的方式对个体进行惩罚。 形式有两种:
(1)隔离(time out)
(2)反应代价
(1)隔离(time out):让个体从正强化的环境 离开。又称强化暂停,罚时出局。 ①个体正在享用某种正强化物 ②行为发生之后有某种强化物的损失 ③上述强化物的变化能够使行为出现减少或者消 除。
应用(撒谎、打架、骂人、乱扔东西、不讲卫生等)
(三)不相容行为(替代行为)的差别强化 指减少一个行为的同时必然会增加另一个行 为,那么这两个行为就是不相容行为。如: 坐与站,说话与读书等。 正确选择不相容行为 (1)确保行为的不相容性 (2)在已有的行为反应中选择不相容行为 (3)所选择的不相容行为应能在现实环境中 维持。
第二章 减少/停止行为的矫正技术
惩罚 消退 义 1.惩罚的原理和定义 惩罚的原理: 如果一个行为发生后,带来的直接结果 令人不快,那么这种行为将来不太可能被重 复。
惩罚的定义同样具有三个部分: (1)一个具体的行为发生了 (2)这个行为之后立刻跟着一个结果(厌恶 刺激或惩罚物的出现) (3)于是,将来这个行为不太可能再次发生


如: 反应 后果 同事要求做自己不喜欢的事 对同事说“不” 结果:同事将来不太可能要求自己做自己不喜欢的事
二、对消退的误解

1、行为的减少就是消退
因为没有通常的强化物跟随导致的行为减少才称 为消退。
2、忽视、忘记就是消退。 3、反应限制就是消退

三、消退的类型 1、由正强化维持的行为的消退。 2、由负强化建立的行为的消退。
六、惩罚的误用 1、滥用惩罚 2、惩罚不够及时 3、惩罚过于轻微

第二节 消退
一、消退的定义 一个经过一段时间强化的行为不再被强化, 就会逐渐消失,即消退。 其行为学定义为: (1)一个以前被强化的行为 (2)不再导致具有强化作用的结果 (3)因为这个原因行为在将来的发生率就会降低。
(二)根据惩罚物的内容分 1、正惩罚 ——刺激物的呈现导致行为减少 (1)体罚:对个体身体施行厌恶刺激,如电 击、身体练习。 (2)谴责:强烈的、否定的言语刺激或警告 语句
行为矫正意义上的谴责和惩罚的界定
(3)反应限制(response blocking)
(3)反应限制(response blocking) 当问题行为出现时马上采取措施对其身体进行限 制,以阻止或者制止问题行为的出现。
使用隔离/罚时出局的注意事项 ④罚时时间短吗? 一般时间为1-10分钟; 期间再出现问题行为再短时延长 (问题行为不能在罚时出局结束时再出现才不会 强化问题行为) ⑤能否防止从罚时出局中逃脱? 代理人必须防止当事人在罚时未结束之前从禁闭 室离开。 避免争斗,否则会起强化作用,减弱效果。 (家长不能防止孩子从罚时出局逃脱或避免强化 的争斗,不能使用罚时出局。)


1 、无条件惩罚物( unconditioned punisher ) / 非 习得性惩罚物 2、条件惩罚物(conditional punisher):白大褂、 口罩对于怕打针的幼儿而言能引起个体情绪反应。
(二)根据惩罚物的内容分 1、正惩罚 (1)体罚 (2)谴责 (3)反应限制(response blocking) (4)矫枉过正(overcorrection) 2、负惩罚 (1)隔离(time out) (2)反应代价
五、惩罚的实施
(一)惩罚实施前的准备
1、选择适当的惩罚物 2、做好引发惩罚副作用的准备 3、制定与惩罚方式一起使用的干预策略

惩罚在对不良行为进行抑制时,也会抑制个体产生良好行 为。对不良行为进行惩罚时,最好能够对良好行为进行强 化。
(二)有效实施惩罚的原则 1、惩罚要及时 2、惩罚要注意一致性。 3、惩罚实施者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 4、惩罚与良好行为的强化相结合 5、矫正初期采取连续惩罚、然后转向间歇 惩罚。


练习: 你能举一个对于你来说是惩罚物而对于其他人来说不是 惩罚物的刺激事件吗?
5、对良好行为的强化 对替代个体问题行为的良好行为进行强化, 会影响惩罚的效果。

如果替代该问题行为的良好行为能够满足个体问题行为 所满足的这一需要,那么,个体放弃问题行为的可能性 就增加。
四、惩罚的副作用 1 、会引起个体的不良情绪反应甚至攻击 行为 2、容易产生条件惩罚物。 3、容易使个体模仿。 4、惩罚可能使实施者上瘾。

三、误用
1、减少不良行为的次数,控制不当易导 致矫枉过正,把好的行为也减少了; 如:提高进食速度,却导致消化不良。 爱清洁,但不参加活动。 2、导致了另一个不良行为 如:不哭闹,却揪自己头发

四、有效运用的原则
1、选择一个适合于减少的行为的程序 2、选择合适的计时装置来精确地、方便地决 定何时给予强化 3、强化频率在开始时要高,然后逐渐减少。
1. 2.
3.
4.
无意中消退了儿童的良好行为。 中断消退程序,加剧了不良行为的严重程 度。 对不良行为间歇消退,从而间歇强化了不 良行为及其附带的攻击行为。 误认为消退就是忽视目标行为。
案例处理

对3、4岁小孩说脏话,骂人等行为的处理
第三节 差别强化
一、基本含义 所谓差别强化是指个体在某一特定时间 内,目标行为次数减少时,才能获得强化, 终至目标行为不出现或出现次数为人所接受 范围者为差别强化。
隔离的类型:

排除式隔离(exclusionary time-out):
将表现出不良行为的个体带离行为发生的区域 或房间,到另一个区域或者房间。

非排除式隔离(nonexclusionary time-out):
个体发生不良行为后,仍然留在行为发生的区域 或房间,但是拒绝给予积极的强化。
使用隔离/罚时出局的注意事项 ①问题行为的功能是什么? 适合:由社会性的或有形的正性强化物维持的问 题行为;环境必须包括正性强化活动或相互作用。 不适合:负性强化或感官刺激(自动强化)维持 的问题行为。 ②考虑到实际情况,罚时出局的可行性如何? 代理人有能力成功实施程序。 有无合适的房间或区域供罚时出局使用。 ③罚时出局安全吗? 考虑隔离的房间内设施的安全性; 代理人在观察期间防止当事人自伤。
注:差别强化在本书指减少不良行为的间歇强化
二、类别 (一)低次数差别强化 在某一特定时间内,目标行为发生的次数不超 过一个特定的数目,才给予强化。 条件:有一些行为是可以容忍的并且这些行为 越少越 应用 (1)改变儿童整天看电视的习惯 (2)改进一年级新生不良发言习惯 (3)改变儿童吃零食的习惯 (4)矫正过快或过慢的行为速度 实施案例p119
如:儿童以头痛为借口逃避学习任务的处理。
3、由间歇强化建立的行为的消退,一般需要 较长的时间。 4、由自动强化维持的行为的消退(感觉消退)
个体行为之后,不让感觉强化物出现。
四、消退过程的特征 1、行为的缓慢减少

惩罚——快速的抑制
含义:一旦行为不再得到强化,其频率、持续时 间或强度在减少或最终停止前暂时增加。 表现:异常行为 、不良情绪反应 、侵犯行为
如: 反应 对老奶奶不礼貌 反应后的结果 被家长批评
结果:以后不太可能对老奶奶不礼貌。
厌 恶 刺 激 ( aversive stimulus ) / 惩 罚 物 (punisher) 主要有两种形式: 让个体承受某种厌恶刺激——正惩罚 撤除积极的强化物——负惩罚

二、惩罚的类型
(一)根据惩罚物的性质划分
2 、行为强化的历史长短、数量多少、质量 好坏 3、以前消退使用的情况 4、消退后的行为强化程序 5、是否与期望行为的强化相结合 4、全员一致
六、消退的实施
(一)确定维持问题行为的所有强化物。 (二)确定消除强化物的方法 (三)实施者做好心理准备 (四)一致的实施消退 (五)退出消退程序
消退误用的类型
使用隔离/罚时出局的注意事项 ⑥在罚时出局期间能逃避相互作用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