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讲现代科学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 科学观和科学方法
科学从包容万象的自然哲学中分离出来,并建 立了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体系之后. 本章以科学整体作为研究对象,阐述科学的本 质,科学知识的构成,科学的价值.这是马克思 主义科学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科学的本质 第二1、科学问题的条件
科学问题是指科学认识过程中需要回答而当时的知 识背景下无法解决的矛盾. 科学问题根据对背景知识的不同分析,可以有常规问 题和反常问题 事实问题和理论问题 .
2、科学问题的转换
问题转换有不同思路,可以是常规问题和事实问题的 转换,事实问题和理论问题的转换. 变换思路看,问题可以有逆向转换、互补转换、发散 转换、立体转换.
4、西方的科学价值观 科学价值中立说
强调科学认识中的客观性原则.就科学谈科学
科学负荷价值说
价值是事实的价值,事实也是有价值的事实.科学知 识体系中有价值判断,科学家在科学活动中有价值判 断.科学是在社会情景中的复杂事业.
二、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
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具有的一种精神气质, 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它 是科学价值的核心。 主要有: 求真务实精神. 有条理的怀疑精神. 开拓创新精神.
科学观和科学方法论
人类通过科学来认识自然界的,本部分围绕科 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以科学问题为起点, 研究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取科学事实的经验方 法,研究经由科学抽象、运用各种科学思维 形式建立假说和检验假说的方法,在此基础 上进一步探讨科学理论发展的多元模式和创 造性思维的激发机制。
第四章.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知识的构成
2、科学问题的主要来源 (1)为寻求事实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 (2)从理论与事实之间的矛盾中发现问题. (3)从某一理论内部的矛盾(非自恰性)中发 现问题. (4)从不同理论之间的分歧中发现问题. (5)从社会需求和已有的生产技术手段的差 距上发现问题.
科学研究方法导论
4.总结应用阶段
①撰写调查研究报告,阐述调查结果或研究结论。报告的撰 写,要对研究过程、研究方法、政策建议等进行系统的叙 述和说明。对研究中发现的重要问题以及进一步研究的设 想应该给予特别的说明。 ②将调查报告中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实践领域或理论领域。应 用的方式主要有公开出版、学术讨论和交流、政策论证、 内部简报或汇编等。调查研究报告不应在向领导汇报之后 就束之高阁,要把主要研究成果服务于社会,为民造福。 ③认真总结调查和研究工作中的优缺点,为今后的社会调查 研究提供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案例。 ④对调查研究的研究成果进行评估。要从科学性和应用价值 这两方面进行系统分析,检查本项调查研究在方法、程序、 事实、数据、统计分析、逻辑推理、研究结论等方面是否 有错误,对研究成果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进行客观评价。
(3)应建立科学技术、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系统观 念。
二、科技人员的道德心理基础和行为准则
科技人员最基本的心理基础:热爱科学和强烈
的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和聪明的资质、内在的
干劲和勤奋的工作态度以及坚韧不拔的精神。 科技人员的道德行为准则: (1)献身真理。 (2)放弃错误。 (3)不怕失败。 (4)诚实谦虚。
开发是指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成果,从事某一新产品或工程 的设计、试验和试制所涉及到的一系列技术工作。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三者之间相互关联、相互渗透。前一 类研究结果是后一类研究的依据和指导,后一类研究又不断为前一 类研究提出新课题和提供总结提高的实践基础。
科学研究类型特点比较
内容 基础研究 应用研究 开发
研究目的
研究性质 研究特点 典型实例
扩大科学知识范围, 建立理论体系
探索新事物,发展新 规律
以技术为目标,探讨知识 应用的可能性
科学方法论复习与思考题
第一讲(导论,参考第42页)1.人类认识社会的主要方式有哪些?其内涵和特征是怎样的?人类认识社会的五种方式:——神话传说神话传说的内涵:是原始社会人们认识社会的基本形式,是远古人们认识自然、社会和自身的精神产品,是人类对社会认识的初级阶段。
那时的人类从自然界分化出来不久,认识能力很低,主要是借助于原始思维对社会进行认知,其认识成果通过集体表象得以表达,以“讲故事”等方式流传。
神话传说的特点:第一,人类运用原始思维方式对社会进行认识,初步具备了在观念中把自己与对象区别开来并把自己与人的类存在联系起来的能力,进而在观念中创造出理想世界和理想人物,具有极度的夸张性、再造性和超现实性。
第二,神话传说常常通过“集体表象”得以表达。
(集体表象:是在原始集体中为全体成员所共有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认识倾向或解释方式。
这种方式世代相传,先于个人而存在,对每一个成员的认识活动发生深刻影响,并引导原始居民以一种神秘的眼光感知、思考世界,从而引起该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对有关客体产生尊重、恐惧、崇拜等情感。
)第三,神话传说常常以“讲故事”的方式流传。
神话传说的局限性:很难传播那些广泛性、复杂性和精确性的知识。
特别是由于个体表达能力限制,传播过程中容易出现失真,以讹传讹。
——以史为鉴以史为鉴内涵:就是人类以自身的历史发展和历史经验作为认识社会和自我的参照系;其目的是为了理解现实、调节行为、创造未来。
这种方法是人们认识社会和自我认识的第一种自觉形式。
以史为鉴的特点:第一,人类在自身的历史活动及其结果中找到了反观自我和现实的镜子,意味着人类已经不仅能够把“主我”与“客我”区别开来,而且把“现实中的我”与“历史上的我”既区别开来,又联系起来。
第二,表明了人们对自己活动结果的关注:现实的结果都是历史活动造成的,不仅物质生产如此,社会的政治、思想、文化生活也如此。
正是源于对历史发展过程中诸多“结果”的把握,人们逐步形成了稳定的“历史意识”。
自然辩证法:第9章 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思维方式
第二节
科学问题与科研选题
•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 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 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 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 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 ——爱因斯坦
一、科学问题
• (一)什么是科学问题 • 科学问题是指一定科学时代的科学认识主 体在当时的科学实践水平和知识背景下提 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 而又未得解决的矛盾。
五、判决性实验
• “判决性实验”最初是指某种能解决理论 是非的争端、对竞争的对立理论作出选择 的实验。传统认为理论的接受与拒斥是取 决于理论的真或假,因此,“判决性实 验’,较流行地被用于指那些对理论的证 实或证伪能起决定性作用的实验。
科学假说的确证和证伪的逻辑公式
科学假说确证的逻辑公式 科学假说证伪的逻辑公式
四、科学假说
•
“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 就是假说。” • ——恩格斯
一、科学假说的结构、特征与作用
• (一)什么是科学假说 • 科学假说是科学理论发展的思维形式, 它是人们根据已经掌握的科学原理和科学 事实,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经过 一系列的思维过程,所做出的假定性解释。
• • • • •
——巴浦洛夫
一、什么是科学事实
• 1、什么是科学事实 • 2、科学事实的两个层次 • A、 科学事实是指客体与仪器相互作用结 果的表征。 • B、科学事实是对观察实验所得结构的陈 述和判断。
• • • •
3、科学事实的特征 A、科学事实应该是关于个别存在的陈述。 B、科学事实应该可重现。 C、科学事实具有可靠性。
(二)科学实验
• 1、什么是科学实验 • 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科学研究成果,运用 一定物质手段(科学仪器和设备),在人 为控制或变革客观事物的条件下获得科学 事实的基本方法。
自然辩证法概论-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图尔敏:“问题就是解释的理想与目前能力的差距。”
科学问题=解释的理想—目前的能力
❖ 岩崎允胤、宫原将平:“问题是基于一定科学问题的完成、积累, 为解决某种未知而提出的任务。”
他们认为问题有三个方面的规定性
1)问题是与智能活动过程相联系的一个概念。自然界或自然物本身 并不存在问题,只有当人以认识自然、改造世界为目标,进行智能活 动,才会造成和产生问题。
➢ 3、科学技术方法的地位、作用
(1)科学技术方法是科学研究的必要条件: 科学认识的工具+旧理论走向新理论的桥梁。
(2)科学技术方法是推动科学研究发展的动力之一: 可以促进科学发现和发明。 加速科技人才的培养。 促进科学技术方法的创新。
➢ 关于方法重要性的名人谈话
➢ 巴甫罗夫:“初期研究的障碍,乃在于缺乏研究 方法。”
————上面第2点解析
问题的分类(划分)
1)真实问题、虚假问题 2)正确问题、错误问题 3)待解决问题、无知问题 4)科学问题、非科学问题
糖为什么甜?有多羟基就甜吗?多羟基是甜的必要条件, 还是充分条件?
自然科学问题同数学不同
一、科学问题
➢ 是指一定时代的科学研究主体在当时的 背景(科学的、社会的)下提出的,关 于科学认识与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尚 未解决的疑难和矛盾。
➢ 拉普拉斯:“认识一种天才的研究方法,对于科 学的进步… …并不比发现本身更少用处。”
➢ 爱因斯坦: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 4、科学方法论的体系***
(1)科研选题 (2)获取科学事实 (3)进行理性思维加工 (4)提出假说、验证假说 (5)建构理论体系
调查考察 ?
一个十分业余的例子: • 长寿追求(为什么会死?前科学——科学问题) • 转换:端粒长短与寿命正相关(假说) • 演绎:选一种寿命短的生物(四膜虫、果蝇,客体主体化) • 猜想:人工做长端粒,寿命会变长? • 对照实验+重复验证 • 推及其他物种(类比推理) • 归纳结论 • 为什么?因果、机理探究(析因实验) • 定量实验,定量关系及数学表达 • 建立理论体系; • 向技术物化......
第四讲 世界图景的机械化
科学革命期间,人们对经验世界与实际世界所做的区分 最终促进了意识心理学的创立。中世纪的思想家认为意 识的感知与自然界的真实具有一致性,比如我们看见一 片绿色,那么它实际也就是绿的。
从伽利略开始,科学家反对这种说法,他们把感觉分为 “初级性质”(primary qualities)和“次级特性” (secondary properties),前者是客观的,后者则是主观的。 科学革命开始把人类与世界分离开来,人类终于发现,他 们所经验到的世界毕竟不是真实的世界,而是由他们的内 心所创造出来的东西。
哲学阶段 为使自己的观点赢得社会认同,他要对其做出令人信 服的哲学证明,可惜毫无结果。1637年,笛卡尔出版 了他的《论正确运用理性追求科学真理的方法》(又 名《方法论》),想为科学提供认识论的基础。笛卡 尔相信人有“固有观念”,这种观念不是由出生以后 的经验获得,而是人的理性中所固有的。
笛卡尔对心回答未必正确,但是他的睿智 却激起了人们探索这些问题的努力。 笛卡尔回答的第一个问题是:心灵和躯体如何相互作用? 对此,笛卡尔试图用一种生理机制加以解释。他认为松果 腺(pineal gland)是灵魂(笛卡尔剧院)的住所。随着大 脑研究的进展,笛卡尔的观点被认为是缺乏说服力的。
这个时期可以被分为两个部分: 这个时期可以被分为两个部分:
1600-1700:现代科学的兴起与哲学的重建,这 是本讲的主要内容。 1700-1800:科学和理性的原则被应用到人类事 务,包括对人类心理与行为的研究。这将是下一 讲的主要内容。
1. 科学革命 历史学家巴特菲尔德在谈到科学革命的时候讲到:“科 学革命超过了自基督教产生以来的任何事件,它使文艺 复兴和基督教改革运动相形见拙,变成中世纪基督世界 体制中的一个小小插曲,一种内部的改良。
方法论概述
第一讲方法论概述方法方法学方法论方法墨子在《天志》中说:“中吾矩者,谓之方,不中矩者,谓之不方,是以方与不方,皆可得而知之,此其故何?则方法明也。
”这就是有名的“方法”与“圆法”,前者为度量方形之法,后者为度量圆形之法。
据说这是汉语中“方法”一词的最早出处。
“方法”后来演变成了做各类事情的办法或手段。
在英语中用method一词表示“方法”,根据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Third College Edition)的解释,method的含义为:(1)a way of doing anything; mode; procedure; process; esp., a regular, orderly, definite procedure or way of teaching, investigating, etc.(2)regularity and orderliness in action, thought or expression; system in doing things or handling ideas.(3)regular, orderly arrangement,而methodology的含义为:(1)the science of method, or orderly arrangement; specif, the branch of logic concerned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rinciples of reasoning to scientific and philosophical inquiry;(2)pl.-gies a system of methods, as in any particular science.方法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路、途径、方式和程序。
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它既包括认识方法、表达方法,也包括实践方法;还可以看出它是为实现目标服务的一个分层次的有机系统。
马克思社会主义科学方法论
马克思社会主义科学方法论1.方法方法一词起源于希腊文,其意是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行,在中国古代是规矩、规则之意。
概言之方法是指基于某种目标而进行活动的正确规则、方式或手段。
研究方法则是指在学术研究中基于某种研究目标而进行研究的正确原则、方式(手段)和理论。
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式、准则、程序、线路以及工具、手段和途径是有层次的。
第一层次的方法:是各门具体科学研究的内容,第二层次的方法来源于第一层次:一般方法是对特殊方法的概括和提炼,第三层次的方法:是哲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内容。
第二层次的方法是通常所说的科学方法,它是在第三层次方法,即最普遍的哲学方法的指导下,经过对第一层次方法的高度概括和抽象而产生的自然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第三层次的方法是对第一第二层次方法的抽象,又反过来指导第一第二层次方法的发展,有哲学认识论方法的普遍性决定。
2.社会科学方法社会科学是指以人类在社会中的行为及由此行为产生的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以探讨社会现象的本质与规律为主要任务,因而具有追求统一性、一致性、简单性、必然性等特征。
所谓社会科学方法论,是指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这种方法论是建立在社会科学研究的各种方法之上的,它除了论述这些方法之外,还要进一步阐明这些方法的客观基础、本质根源、基本特征及其运用的原则。
如矛盾分析法,不仅要介绍矛盾分析法的内涵和形式,而且要认证其赖以立论的客观根据及其运用的基本原则。
3.过程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就是说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
所谓过程是指一切事物都有其发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是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在辩证法来看,一切事物都处在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中,凡是在历史上产生的都要在历史上灭亡,任何事物都不能永恒的存在。
4.系统系统是相互联系的要素集合。
要素和要素间的联系构成系统的结构,系统结构决定其功能。
功能是系统对环境的作用及自身生长进化的能力,功能决定系统自身的演化。
第四讲 科学认识论
逐项分析、审议。
• 课题论证一般采取同行专家评议与管理决策部门审核相结 合的方式进行。
27
• (4)课题确定
• 经过专家对课题的论证与评议,最终确定所要研究的课题。 课题若通过论证则成为待研究课题。若通不过则被淘汰, 或修改课题,或另选课题。 • 科研选题是一个不断反馈调整的过程,常常需要反复调研
外现状和发展趋势,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完成课题
的主客观条件,研究周期和所需经费,需要有关部门协助 解决的问题等等。开题报告是对课题可行性研究和审批课 题的重要依据。
26
• (3)课题论证
• 这一阶段是为了保证所选课题的正确和恰当,而对课题及 其方案做出的论证和全面评审。 • 具体来说,就是要根据选题的基本原则,对课题的依据、 实施条件、社会和经济效益及对科学发展的潜在价值依次
2
• 2.深刻性 • 科学认识不停留于表面现象,而是力求揭示现象背后 的本质,阐明其内在机理,即不仅“知其然”,还要 “知其所以然”;并且可定量表述其“精确性”。
• 3.创造性 • 即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抽象思维,创建科学理论 并指导实践创造出天然自然中未曾有过的人工客体。
3
二、科学认识系统的构成
24
• 2、科研选题的步骤
• (1)问题调研
• 这是选题的准备阶段,在这一阶段,科研主体应首先根据社
会需要和个人的知识结构与学识专长确定研究方向,明确研
究领域,然后对这一研究领域作全方位的调研。 • 调研内容包括,了解人们已做了哪些工作,包括取得的成果
以及失败的教训;目前的进展情况,在近期有可能取得哪些
• 1. 科学认识主体
• 是有目的地、有意识地从事科学认识活动的个人或群体,
同时也是社会化的人。科学认识主体有一些特殊的规定:
第四讲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起点
第4讲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起点——从经验事实出发❝内容提要❝一、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历史生成❝(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二)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起点❝(一)从经验事实出发的科学性❝(二)选择经验事实的方法❝(三)马克思搜集材料的方法❝一、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历史生成❝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近代以来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较为科学的方法论,它有其特定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但是,它并不是凌驾于人类科学发展之上的绝对的和独一无二的方法论,而是人类社会认识逻辑发展的必然产物。
它继承了以往一切积极的成果,在此基础上又增添了一些新内容。
❝为此,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科学地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一种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迄今为止,马克思主义体现为三种生态表现样态。
❝ 1.原生态的马克思主义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又称之为经典马克思主义。
❝ 2.次生态的马克思主义指的是由列宁和斯大林在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而形成的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斯大林思想。
❝3、新生态的马克思主义指的是由毛泽东等党中央领导核心在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而形成的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指的是由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关于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论,这个基本方法论主要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之中。
1、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立和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形成❝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即唯物史观理论创立于19世纪中期,以1845-1846年《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为标志。
第四讲 革新科研思维与方法
(6)逐步提升创新水平 学习模仿—吸收转化---综合创新----独特创新----原始创 新。
(一) 解放科研思维
(1)坚定无限进化的科学发现信念 —更高、更深、更广、更优、更快、更强。
周易以高度抽象的六十四卦的形式表征普遍存在的多边关系中可能发生的各种各样 的变化。
术奠基人之一。 (突破光学显微镜的成像效果被认为受到光的波长限制,无法突破 0.2微米即光波长二分之一的分辨率极限 ,实现了从光学显微镜到能 探知纳米世界的超分辨率显微镜 的巨大转变。诺奖评价:“理论上 讲,如今没有什么物质结构小得无法研究。” )
A “以无为本”世界观(怎办看)的四个根本转变:
单一世界观向平行世界观的转变;实体世界观向关联世界观的转变;现实 世界观向可能世界观的转变[实在世界观向虚在世界观的转变。 因为所谓单一的、实体的、现实的、实在的有限对象世界只不过是对 应的平行的、关联的、可能的、虚在的无限对象世界的一种暂时的呈现形 态,对于存在其中的所有矛盾问题和发展问题都是无法解决的,而对平行 的、关联的、可能的、虚在的无限对象世界的探索是人类社会更好解决矛 盾和发展问题,走向真正自由状态的必由之路。
上下同位补对(东补西,北补南,东北补东南,西北补西男) 左右同位旋对(兑旋巽,震旋艮)
反者,道之动也。----《道德经》
小品版《白云黑土》 科学版《有限无限》
他说黑我说白,她装相我拆台。 他说YES我说NO,你怀疑我坚持
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从单品农业到循环农业,从农药农业到生态农业, 从互联网农业到物联网农业
2. 朴实无华。 新日常生活风格的研究探索------ “身体哲学” (生理身体, 以身体之,身体力行)勃兴的支持。 “三回”:A.回归生活(研究的根本);B.回归常态(研究的对象);C.回归
第四专题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体系的基本内容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 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 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 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 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 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 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 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20世纪40-60年代兴起的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 讲述了系统的存在方式,称为老三论。
维纳(控制论) 申农(信息论)
贝塔朗菲(系统论)
20世纪60-80年代兴起的耗散结构、协同论和突变 论讲述了系统的演化方式,称为新三论。
哈肯(协同论) 托姆(突变论)
普里戈金(耗散结构论)
20世纪80-90年代,兴起了混沌学、分形等研究复 杂现象的非线性科学。 老三论的创立及其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系统工程、 自动化技术在生产实践中的广泛应用,耗散结构理 论、协同学、超循环理论和混沌理论等基础理论的 蓬勃兴起,标志着系统科学的形成。
—— 恩格斯
所谓的科学认知,就是遵循科学的规范,运用科学 的研究方法研究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过程,目的是 寻求社会认识的真知或真理。
1、社会现象由人的活动构成,具有复杂性,使得社会认 知要达到真理不仅困难,而且所要达到的真理具有更为复 杂的内容。 2、对社会认知所得到的结论,本身就包含了价值的内容 和善的要求。人们运用社会科学理论也总得根据本民族本 国家本地区的特殊情况进行修正和变通。 3、社会科学认知难以达成一致的认可,并不意味着社会 历史研究没有客观的真理和正确的认识标准。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统编版(2019)必修4哲学与文化1.3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必备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地位、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关键能力:能够通过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来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史命;能够运用比较学习法区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基本特征;能够结合中国革命和改革开放发展的历史进程,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1.政治认同:认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认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思想。
2.科学精神: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3.公共参与: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增强精神力量。
1.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2.教学难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阅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导入新课在前面两节课时的学习中,我们对哲学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我们知道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便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2、新课讲授(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呢?又是如何产生的呢?它的产生有带着怎样的使命呢?【背景介绍】19世纪30-40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在英、法、德、占据了统治地位。
在英法两国,经过数次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建立并巩固了自己的政权,这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弊端也日益显露。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已非常尖锐,时代精神的主旋律已开始由资产阶级争取政治平等的民主革命运动转变为无产阶级的争取人类解放的社会主义革命运动。
只有在哲学上实现根本变革,才能创立适应无产阶级革命斗争需要的科学世界观,为无产阶级提供批判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理论武器。
后现代视角下多尔的4R课程理论
146现 代 教 育现代企业教育 MODERN ENTERPRISE EDUCATION力、会喧宾夺主。
因此,CAI应强调注意其辅助性,不管计算机发展到什么程度,它只能辅助教师的教,只能辅助学生的学。
如数学例题的讲解,教师不可能知道所有学生的想法和做法,单靠媒体显然不能预料可能会发生的事情,因此有些必要的分析归纳过程和运算推理过程还应通过板书或板演充分地暴露给学生。
使计算机在课堂教学中真正体现“辅助”的作用,以确保学生在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合理推理能力与逻辑推理能力的同步发展。
3.3注意必要性CAI可以通过动画多媒体手段向学生模拟演示逼真的现象和过程,使书本上静态的变成生动、形象、直观的动态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充分发挥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具有其它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
在运用CAI时,最好不要将它与普通的媒体(如小黑板、幻灯片)等同用之,要注意运用的必要性。
一般来说,教材中难以用言语表达的,学生缺少感性认识而难以领悟的,其他媒体无法呈现的,现场演示条件不足的,介入CAI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茅塞顿开。
例如《球的体积》的教学中,对球体积的推导若以做实验进行说明,时间长、不方便,但若所做实验录成录象播放或用动画制作成课件进行动态演示,可以将这一难点顺利化解。
结语:计算机不可能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因此夸大CAI的作用,试图以CAI代替传统教学是不现实的。
教学过程还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为主导的活动,师生双边的活动是联接多种教学因素最活跃的因素,是教学过程的主宰,而CAI始终处在辅助性的作用。
如何发挥现代科学技术的威力,使计算机在数学教学中起辅助作用,起促进作用,是技术业界与教育界的共同努力。
□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思想范式开始于17世纪的工业革命,直至20世纪四五十年代,它作为一种主流运动已经结束,但它对社会全方位的影响并未消失,体现在教育和课程之中,就是现代课程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
美国当代教育家多尔以后现代科学为基础,借助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皮亚杰的生物学世界观、怀海特的有机论思想,对现代主义的课程理念进行了反思和批判,勾画出以4R标准为框架的后现代课程理论。
方法论
谢谢观看
在中国古代的名辩思潮中,惠施、公孙龙等人的论辩反映了一般与个别、相对与绝对的矛盾,他们都从不同 的侧面割裂了个别和一般、相对和绝对的关系。后期墨家和荀子则注意把它们结合起来,这一讨论对推动中国古 代思想方法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
在古代中国哲学和古希腊罗马哲学中,还没有专门的自觉的方法论学科分支。方法论的发展与近代大工业和 自然科学的发展是不可分的。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工商业的发展促使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和发展,产生了探索正 确认识自然的科学方法论的迫切需要。这时,哲学作为方法论的意义才被突出出来。
方法论也是一个哲学概念。人们关于“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 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方法论是普遍适用于各门具体社会科学并起指导作用的范畴、原则、理论、 方法和手段的总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著作中经常提到方法论这个概念。
关系
与世界观
与历史唯物主 义
与世界观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处于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之中,事物普遍联系的最本质的形式和运动 发展的最深刻的原因是矛盾着的对立方面的统一。因此,孤立地、静止地看问题的形而上学思维方法是错误的, 而矛盾分析法是最重要的认识方法。唯物辩证法认为,实践是主观和客观对立统一的基础,脱离实践必然会导致 主客观的背离,产生主观主义,所以必须坚持实践以保持主观和客观的一致性。在认识过程中,要用实践检验人 们的认识,要善于正确地运用多种多样的科学实验和典型试验的方法。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客观物质世界以及 其中的每一个事物、现象都是多样性的统一。各自都有自身的结构,包含有不同的层次、要素,组成一个个系统; 各个事物、现象、系统都有自身的个性;同时,它们之间又有着某种共性,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多样性与统一性、 共性与个性都是对立的统一。由此产生了认识中的归纳法和演绎法、分析法和综合法、由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和 由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方法等等。这些不同的方法也都是对立的统一,因而不能片面地抬高其中一种方法而贬 低另一种方法,而要把它们各自放在适当的地位。既要反对片面强调归纳法的经验论,又要反对片面强调演绎法 的唯理论、独断论和教条主义,而应当把归纳和演绎辩证地结合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知识增长的模式
❖
在科学知识增长的问题上,波普尔反对传统的知识 积累增长模式,提出了以问题为核心的知识增长模 式:P1——TT——EE——P2(问题1——试探性理 论——消除错误——问题2)。
波普尔认为,科学发展的过程 就是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 过程,就是不断转换研究问题的 过程。
❖
(三)库恩的历史主义
❖
证伪原则(二)
❖
波普尔认为,一个假说虽然不能被完全证实,但可 以完全被证伪。这在逻辑上是成立的,因为在逻辑 学上否定后件就必然要否定前件。一个假说所演绎 出的可被直接检验的结论,若与观测事实不符,那 么在整体上可以说这个假说已被证伪。 波普尔坚持认为,证伪与证实是不对称的,证伪可 以做到,而证实是不可能做到的。因而他主张用 “证伪原则”取代“证实原则”。
三、科学主义的方法论
❖
一般认为,科学主义完成于19 世纪法国孔德。他认为科学阶 段(实证阶段)是人类知识的 最高阶段,并把他自己确立的 社会学命名为“社会物理学”。 指出必须将自然科学的观察方 法、实验方法、比较方法等用 于社会研究,并排除那些不能 解决(即不能被证实)也不能 推翻的问题。
(一)逻辑实证主义
❖
保罗· 费耶阿本德(1914— 1994)生于维也纳。主要 著作有:《反对方法》 (1975年)、《自由社会 的科学》(1978年)、 《告别理性》(1989年)
相对主义的真理观 理观
❖
费耶阿本德完全否认范式的可比性,提出了范式“无公度性” 的概念,意在说明没有判断范式优劣的客观、中立的标准。
第四讲
现代科学方法论
一、现代西方哲学的两大思潮
❖
“现代西方哲学”及其的划分
按地域分 ❖ 按阶段分 ❖ 按流派分 ❖ 按对象分 ❖ 按本质特征分
❖
按本质特征分
❖
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两大思潮(阵营) 按本质特征划分的优点是突出了现代哲学与自然科 学和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关系。 一般来说,现代西方哲学中的科学主义自认为是自 然科学的同盟军,而人本主义与人文学科、社会科 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证实原则对于维也纳学派的作用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论证 自然科学的基础,另一方面分清科学与非科学。 依照证实原则,形而上学即哲学的命题既不属于分析命题, 也不属于可以用经验证实的综合命题,因而是“伪命题”, 即表面上好像陈述事实,但实际上并无事实与之对应。因而 没有任何意义。
❖
❖
“拒斥形而上学”
❖ ❖
❖
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缘起与分野
❖
所谓人本主义思潮,它则把近代哲学所弘扬的理性 视为一种“冷酷的理性”,认为近代哲学、特别是 作为其集大成者的黑格尔哲学是把人异化为“理 性”,用“上帝”一样的“理性”去规范人的存在。 要求用“丰富的人性”去改造“冷酷的理性”,也 就是用“文化”去改造“哲学”,把哲学变成“文 化哲学”或“人学”、“诗化哲学”。
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缘起与分野
(2)分野
❖
科学主义关心的问题:科学的划界标准,检验知识 真理性的标准,科学进步的模式 科学主义的基本主张:崇尚科学和理性,主张用 “科学”改造“哲学”,否定形而上学(世界观) 的意义(“拒斥形而上学!”)。
❖
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缘起与分野
(2)分野
❖
人本主义关心的问题:人的解放,人的自由,人的 生存,人的异化 人本主义的基本主张:崇尚人和非理性,主张用 “文化”改造“哲学”,肯定形而上学的意义,肯定 人文学科研究方法的独特性。
❖
方法论上的无政府主义
❖
费耶阿本德主张科学研究在本质上是一种无政府主义的事业, 因而在方法论上,他提倡多元主义的方法论,信条是:“怎 么都行!”他主张在科学研究上放任自流,他说:“不经常 排除理性,就没有进步”,“没有混乱就没有知识”,“一 切都行”。 费耶阿本德毫不掩饰地宣称,他的理论是方法论意义上的无 政府主义。费耶阿本德将社会历史学派的观点推向极端,完 全否认科学理论的客观性和科学界共有的价值标准。
❖
二、科学主义的科学观
❖
唯科学主义的基本观点是:
(1)只有自然科学方法才能有效地用来获取知识,自 然科学的方法应该用于包括哲学、人文科学和社会 科学在内的一切研究领域; (2)自然科学知识不仅是人类知识的典范,是必然正 确的,而且可以推广用以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
科学主义的科学观
❖
1929年,维也纳学派在其发表的由卡尔纳普、纽拉 特等人执笔的纲领性宣言《科学的世界观》中宣称: “我们将会看到,科学世界观的精神将越来越广泛 地按照理性的原则渗透到个人和公共的生活方式中, 渗透到教育、组织机构以及经济和社会方式中去。” 这一著名宣言书的发表,掀起了一场举世瞩目的 “科学的哲学”运动。这场运动的纲领,正是科学 主义的科学观。
❖
形而上学的伪命题有两种: 一种是所运用的词没有意义,如“神”、“始基”、“自 在之物”、“理念”、“无限”、“绝对”、“自我”、 “非我”等哲学术语,完全没有经验对象与之对应,它们 所组成的句子也不能经受经验的检验。 另一种是把有意义的词用违反逻辑法则的方式组合在一起。 卡尔纳普列举海德格尔的一些句子,说明对“无”的发问, 以“无”为认识对象,对“无”的存在加以肯定或否定, 都是对“无”(Nothing)这个词的普通用法的误用,结果出 现了“无是何样”、“我知道无”、“无不是任何东西” 这样一些违反逻辑、因而无意义的命题。
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是极端个体主义最突出的例子,它假定每 一个个体都是独立的和理性的。 数学中的逻辑原子主义
❖
❖
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
集体主义在本体论上有二个核心假定:
❖
(1)虽然个体组成集体,但集体具有额外的特征,而不是 集体中个体的特征之和(马克思“类本质”) (2)虽然集体内的个体生成集体的特征,但是,集体特征 一旦存在就不可避免地反过来塑造、有时还主导个体的心态 和行为,从而影响社会结果。
❖
“范式”的概念 科学进步的模式
❖
“范式”
❖
库恩认为,证伪主义的实质是“不断革命论”,它否认或弱 化了科学理论的巩固、积累和发展过程,不符合科学发展史 的实际。 库恩对科学发展持“历史阶段论”,认为每一个科学发展阶 段都有特殊的内在结构,体现这种结构的模型即库恩所谓的 范式。所谓范式主要指被科学研究群体所公认的一套有关该 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规范及基本方法和工具。
❖
❖
物质主义和观念主义
观念主义在认识论上坚持二个原则:
❖
第一,因为观念力量直接影响人类行为并从而产生社会结果, 所以用观念力量解释社会事实总比用物质力量去解释社会事 实要好; 第二,观念力量无法还原为物质力量及其解释,所以我们就 不应该试图追问观念从何而来,而只需要说“我们的大脑产 生观念”。
❖
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
(1)科学是统一的。认为科学是一个统一的系统,在这个系 统之内并无在原则上不同的对象领域;所有的科学都可以使 用统一的语言和统一的方法,这就是物理学的语言以及在物 理学中得以典型体现的自然科学方法。 (2)科学是无界限的。认为科学知识是无限的,原则上不存 在科学所回答不了的问题,没有科学所永远不可解释的领域。 (3)科学已在预测。科学在说明和控制世界方面取得巨大成 功。 (4)科学方法赋予科学活动以客观性。认为惟有科学方法最 能保证科学认知成果的客观性。 (5)科学是有益于人类的。认为惟有科学最能造福于人类, 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的影响总是积极的、有益的,通过科学及 其发展能够保证人类社会的进步。
❖
证伪原则(一)
❖
波普尔认为,对于一个全称判断的证实是很难做到的, 因为一个全称判断所演绎出的接受检验的结论在数量上 是无限的,其中部分结论与观测事实相符,只是为该假 说提供了辩护和支持,还不能说完全证实了这一假说。
另外,以全称判断形式出现的科学假说是通过检验蕴涵 的方法接受验证的,这是通过证实推论为真从而证实假 设为真的方法;然而在逻辑上,这种方法的保真性是没 有保证的。为此,波普尔提出了“证伪原则”。
❖
四、社会科学基础范式
❖
❖ ❖ ❖ ❖ ❖
物质主义和观念主义 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 生物进化(斯宾塞)、社会化(马克思)与反社会化(卢 梭) 冲突范式(阶级斗争)与和谐范式(和而不同)
社会系统范式 社会进化范式
(唐世平:九种基石性范式和两种整合范式,《社会科学哲 学杂志》)
物质主义和观念主义
❖
物质主义在本体论上持有二个核心假定:(1)物质世界是 独立存在于我们的认知之外的;(2)观念力量总是在物质 力量的基础上起作用,并受物质力量限制。 在认识论上,物质主义蕴涵二个原则:第一,用物质力量解 释社会现象总比用观念力量好;第二,只要有可能,人们应 该把观念解释还原为物质解释。 物质主义最突出的例子:马克思历史科学。物质性的生产力 是上层建筑的基础,而上层建筑主要是观念的。
(二)波普尔的证伪主义
对实证主义的批判 ❖ 证伪主义 ❖ 知识增长的模式
❖
对实证主义的批判
❖
波普尔认为,纯粹的或中性的观察是不存在的,观察具有 目的性、意向性,观察需要在一定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要 带着问题去观察。他说,只有出现了问题,我们才会去观 察、去实验。基于这种分析,波普尔提出了“科学发现开 始于问题”的观点。 针对逻辑实证主义的归纳方法,波普尔也提出了批评,认 为归纳法的基础是归纳逻辑,即归纳法的合理性仍然需要 归纳法来说明,因此归纳法的合理性是成问题的。波普尔 认为,科学发现方法不是归纳法,而是试错法,即对所要 研究的问题提出尝试的假说。
坚持“归纳主义的科学观” ❖ 强调“证实原则” ❖ 坚守“拒斥形而上学”的立场
❖
“归纳主义的科学观”
(1)“科学发现开始于观察” (2)“归纳既是发现的方法又是证明的方法” (3)“科学发展是累进式的”
“证实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