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结构

合集下载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三章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三章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三章总结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三章总结1一、地理概念与地理术语1、水循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水循环的类型包括: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二、地理原理1、水循环原理:(1)环节: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表径流、植物蒸腾(2)内流河、内流区域:陆地内循环外流河、外流区域:海陆间循环(3)人类最容易干预的环节:地表径流(4)对陆地上的水得以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的水循环是:海陆间循环2、洋流的分类:(1)按性质分类为寒流和暖流(2)按成因分为: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2、渔场的形成:(1)寒暖流交汇:a、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b、纽芬兰渔场墨西哥湾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c、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和北冰洋南下寒流原因:(1)将下层营养物质带到表层为鱼提供饵料(2)两种洋流汇合形成“水障”,阻碍鱼类游动(2)海底上升补偿流:d、秘鲁渔场秘鲁寒流原因:海水上涌把大量的营养物质带到表层为鱼提供饵料三、地理事物分布规律1、洋流的分布规律:(1)中低纬度的大洋环流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2)中高纬度的大洋环流以副极地为中心的气旋型大洋环流(3)北印度洋的大洋环流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4)环绕南极大陆的洋流西风漂流(寒流)2、世界和我国水资源的分布规律(1)世界:a、从全球来看,水资源分布是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b、除南极洲外,亚洲最多,其次南美洲,大洋洲最少c、巴西最多,其次是俄罗斯,中国居第六位(2)中国:a、我国的水资源分布很不平衡b、从地区分布看:南多北少、东多西少c、从时间分配看:夏秋降水多、水资源丰富;冬春降水少,水资源贫乏四、地理事物间联系1、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洋流对大陆沿岸的气候影响很大,暖流有增温增湿作用,寒流有降温减湿作用。

(2)洋流对海洋生物和渔场分布具有显著的影响;寒暖流交汇和上升补偿流往往形成著名渔场(3)洋流对海洋航行也有影响a、顺洋流航行可节省燃料加快速度b、寒暖流交汇相遇往往形成海雾,对航行不利c、洋流从南北极地区携带的冰山给海上航运造成较大威胁(4)洋流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也扩大了污染范围2、厄尔尼诺现象(圣婴)对气候的影响现象:是指某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海面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影响:a、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东岸地区,气候由原来的干燥少雨变为多雨,引发洪涝灾害b、赤道附近的太平洋西岸地区,气候由原来的湿润多雨变为干燥少雨3、拉尼娜现象对气候的影响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洋表面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也称为“反厄尔尼诺现象”影响:a、拉尼娜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交替出现,但发生频率要比厄尔尼诺现象低b、我国易出现冷冬热夏,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个数比常年多c、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东部、巴西东北部等地降雨偏多d、非洲赤道地区、美国东南部等地易出现干旱4、陆地水体之间的关系: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5、河流补给的________有哪些、补给特点及典型地区(1)雨水补给随降雨量的变化而变化不连续且集中(我国东部季风区)(2)季节性积雪融水春季升温有时间性水量变化小(我国东北地区)(3)高山冰川和永久性冰雪融水夏季高温融水、水量较稳定西北和青藏地区(4)湖泊水与河流的相对水位;对河流有调节作用长白山天池,长江中下游地区(5)地下水与河流的相对水位;水量较小,但稳定可靠比较普遍6、水循环的地理意义(1)水循环维持地球上各水体的动态平衡,联系各个圈层,促进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水循环使陆地淡水不断更新,但水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3)水循环影响全球的气候,不断塑造地表形态五、人地关系1、合理利用水循环的措施有哪些开源措施:(1)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2)修筑水库把大气降水及洪水期多余的河水蓄积起来;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布(3)开渠引水(跨流域调水):把水资源丰富地区的水调入贫乏的地区;调节水资源的空间分布(4)海水淡化(5)人工增雨节流措施:(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节水意识(2)重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2、世界水资源危机的原因(1)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水资源需求量增加(2)水体污染现象严重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三章总结2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高一地理第三章复习知识点

高一地理第三章复习知识点

高一地理第三章复习知识点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上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在高一学年,学生们将学习到各种地理知识,其中第三章是重要的复习章节。

本文将对高一地理第三章的复习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地理基本概念1. 地理学科的定义和分类:地理学是研究地球和地球上各种自然现象以及人类活动的学科,分为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两大领域。

2. 自然地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地形、地质、气候、水文、植被、动物、土壤等方面的研究。

3. 人文地理的主要内容:包括人口、城市、交通、农业、工业、商业、文化等方面的研究。

二、地球与地球运动1. 地球的形状和尺度:地球呈近似于椭球体的形状,其直径约为1.28万公里。

2. 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四个层次。

3. 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地球围绕太阳进行自转和公转。

4.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影响:自转引起了地球的昼夜变化,而公转则导致了季节的交替。

三、地球的大气圈和水圈1. 大气圈的结构和组成:大气圈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顶层四个层次,其主要成分为氧气、氮气和少量的稀有气体等。

2. 大气运动和天气气候:大气圈中的水分、温度和气压的分布形成了不同地区的天气和气候。

3. 水圈的组成和循环:水圈由地表、地下、大气中的水分组成,其中包括蒸发、降水、地下水和河流等循环过程。

四、地球的陆地和海洋1. 世界大陆的分布:世界上大陆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其中欧亚大陆是最大的大陆。

2. 高原和山地的特点:高原是海拔较高的地形,山地则是地面上突起较高的地形,两者都对气候和人类活动有一定影响。

3. 世界海洋的分布和特点:太平洋是最大的海洋,而大西洋为最大的边缘海。

五、地球的自然灾害1. 自然灾害的类型: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洪水、旱灾等多种类型的自然灾害。

2. 自然灾害的成因:自然灾害往往由地壳运动、气候变化、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导致。

3. 防灾减灾措施: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合理规划城市布局、加强对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预警等是减轻自然灾害影响的重要手段。

地理必修1第三章知识梳理

地理必修1第三章知识梳理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导学案——知识梳理单3.1 自然界的水循环一、相互联系的水体1.水的存在形式(1)水圈:由态、液态和态三种形式的水体构成,是一个但的圈层。

2.水体空间分布(1)海洋水:储量最大,占全球水储量的96.53%。

(2)陆地水:包括河流水、水、沼泽水、土壤水、地下水、水、水等,储量较少,但作用巨大。

(3)大气水:分布最广。

3.各种水体之间的关系:水源的关系。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1.水循环的概念:自然界的水在圈、圈、圈、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水循环的类型及环节(1)类型:图中A表示循环,又称循环,B为循环,C为循环。

(2)环节:图中①为,②为,③为,④为,⑤为,⑥为,⑦为,⑧为。

3.水循环的意义(1)使各种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平衡。

(2)对地表太阳辐射起着吸收、转化和的作用。

(3)海陆间联系的。

(4)塑造着。

【巧学速记】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在水循环的四个基本环节(水汽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径流输送)中,人类活动主要对径流输送施加影响,进而改变下垫面的特点。

①调节径流,加大了蒸发量和降水量。

水利措施中修筑水库、堤坝等拦蓄洪水,增加枯水期径流,由于水面面积的扩大和地下水位的提高,可加大蒸发。

农林措施中,“旱改水”精耕细作,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等能增加入渗,加大蒸发,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加降水。

②修水库、跨流域调水、扩大灌溉面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入海年径流量,但对海洋来说,从总量上变化不大,相对海洋给大陆的水汽输送量影响是比较小的,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蒸发量,使大气中水汽量增加、降水量增加。

③围湖造田,破坏了生态平衡,造成了不可弥补的严重后果,减少了湖泊自然蓄水量,削弱了防洪抗旱的能力,减弱了湖泊水体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同时严重破坏了水产资源,使产量大幅度下降。

④此外保护湿地资源(沼泽)、植树造林(绿色水库)、保护草原(绿色蓄水池)是有利维护生态平衡的作用,反之,则会产生恶劣的后果。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单元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单元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单元知识点高中地理必修一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是高中学习过程中的必修科目之一。

其中第三单元是比较重要的一个部分,主要讲述了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对地球自然环境的影响。

这篇文档将详细介绍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单元的知识点和相关内容。

一、地球的自然环境地球是一个复杂而又神秘的行星,它的自然环境包括了海洋、大气、山脉、河流等等。

这些元素都构成了我们所称之为地球的自然环境。

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大气圈:大气圈是地球最外层的一层,它的主要构成是氧气、氮气和少量的二氧化碳等气体。

大气圈在保护地球生命的同时,也负责着调节全球温度、维持气候等重要功能。

2. 水圈:水圈是地球上水的循环系统,它连通了地球上的地表、大气、云雾、海洋等各个领域。

水圈对维持生命和调节全球气候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3. 地表:地表是地球上最为接近我们的一层区域。

它由陆地和海洋两个组成部分构成。

不同地区的地表特征各具特色,例如沙漠、森林、平原、高山等等。

以上三个方面对于地球自然环境的了解是非常必要的。

只有对地球的自然环境有基本的了解,我们才能更好的理解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二、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随着人类社会进步以及现代化的发展,人类活动对地球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

以下几个方面可以体现出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1. 增加温室气体:人类活动增加了地球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导致全球气温升高。

2. 大规模抽水: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地下水资源日益减少。

3. 环境污染:人类活动产生了很多污染物,例如废气、废水、垃圾等等,这些污染物会对地球环境造成较大的破坏。

4. 破坏自然生态系统:人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破坏了很多自然生态系统,例如砍伐森林、湿地开发等等,这些行为导致了许多生物物种的灭绝。

以上这些方面都体现了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这些影响对我们未来的生存环境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为了保护地球生态环境,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例如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环境污染、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等等。

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结构图

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结构图

人文地理环境: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改造形成的、与自然环境有内在联系的、地理环境具有地域分布规律的人工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自然环境):存在于人类社会周围的自然界。

包括五大要素,即…太阳辐射:热量自低纬向高纬递减三圈环流:大气环流季风环流:北纬30大陆东西两岸:季风环流、局部环流海陆差异大陆性、海洋性气候洋流:影响气候的因素海拔:阳坡:下垫面地形坡向1第阴坡:三迎风坡:章表现1.五大要素坡向2相互作用、相互背风坡:地地影响(以气候为例)理理其他:地表对太阳辐射反射率环环释放废热境境人类活动改变大气成分的的改变下垫面性质整整气候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体体性性水文变化(流量季变、含沙量增大)和表现2.一个要素变化,气候变化(降水减少,暴雨集中)整个区会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植被破坏地貌变化(千沟万壑)环境域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 土壤变化(水土流失、土壤贫瘠)变化差(以黄土高原为例)异概念:纬度地带性(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基础因素:热量,其次水分明显地带:低纬和高纬地带地理地带性规律概念:环经度地带性(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基础因素:水分,其次热量境明显地带:中纬地带的概念:地垂直地带性(从山麓到山顶的地域分异) 基础因素:热量、水分域明显地带:低纬度高山分影响因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异南纬60度附近缺少亚寒带针叶林(海陆分布:陆地缺失)非地带性规律西欧温海气候延伸至北纬60度以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实例赤道附近非洲东部非热雨而热草(地势:东非高原水热不足)安第斯山南段西林东漠(地形起伏:山西迎风坡而东背风坡)沙漠中有绿洲(局地水分:局地有较丰富地下水、冰雪融水)。

高中地理知识结构图(必修一二三)

高中地理知识结构图(必修一二三)
必修3第一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必修3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必修3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必修3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必修3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必修1第一章行星地球
必修1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必修1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必修1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必修1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必修2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必修2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必修2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必修2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必修2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必修2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高中地理必修1第三章重要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1第三章重要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1第三章重要知识点总结地理学是一门兼跨自然和人文两大学科的大学科,可以用包罗万象来形容。

要学好高中地理课,不仅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还要有勤奋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小编整理了新课标人教版必修1知识点总结,欢迎阅读。

3.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 自然地理环境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人类圈组成的有机整体。

自然地理环境五要素:气候、地貌(地形)、水文、土壤、生物(植被)。

2 整体性: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表现:①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发展的,每一个要素都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②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包括对其他地区的影响)。

3 土壤: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陆地疏松表层。

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

成土母质: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

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均有重要影响(继承关系)。

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和强度。

如:中等水热条件下,土壤有机质积累最多。

(温带半湿润环境下的黑土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通过影响岩石的风化过程、地貌形态以及生物的活动,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如:湿热条件下风化壳最厚,土壤层厚度大。

干旱或者寒冷条件下,风化壳薄,土壤层也薄。

生物: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有机质含量的多少。

没有生物的参与(生物循环),就不会有土壤的形成。

(成土母质→低等植物生长→原始土壤→高等植物生长→成熟土壤)。

一般而言,森林土壤有机质含量要低于草地土壤。

地形: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作用于土壤。

如土壤的垂直地带分布。

陡峭的山坡:地表物质迁移速度快,难发育深厚的土壤。

平坦的地方:地表物质的侵蚀速度慢,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发育深厚的土壤。

阳坡:温度条件好,但蒸发旺,水分较差,阴坡反之。

人类活动:积极影响—改造自然土壤为各种耕作土壤;消极影响—土壤退化(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等)3 环境的整体性要求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要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清单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清单

必修一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知识清单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一、相互联系的水体P541、水圈的特点:★连续但不规那么的圈层。

在水的三态中,气态水数量最少但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最大。

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才能存在。

淡水的主体是★冰川水。

目前人类利用的主要淡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只占淡水总储量的0.3% 由多到少的顺序:冰川水、地下水、湖泊水、河水。

2、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是指它们之间的运动转化及其水源补给关系。

从陆地水体的水源补给看,大气降水是河流水和其他陆地水体的最主要补给形式;冰融水可补给河流水及其他陆地水体;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间,依据水位、流量的动态变化,具有水源的相互补给关系。

表解如下:★★★〔并不是所有河流河段都与地下水互补,如黄河下游河床高于地下水位,为地上河,地下水无法补给河水,所以是河水经常补给地下水。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源头有来源于高山上的冰川融水,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有许多湖泊与之相连,可以得到湖水的补给,长江大局部河段处于季风气候区,有丰富的降水,所以还有大气降水补给。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1、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动力:太阳辐射、重力、水的三相变化等。

2、自然界的水循环时刻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着。

3、★水循环的领域和环节:4、水循环的重要意义:a 、维持全球水量平衡;b 、更新陆地淡水资源; c 、调节全球热量平衡;d 、塑造地表形态 第二节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一、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1、洋流的定义: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拟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叫做洋流。

2、★洋流按性质可以划分为暖流和寒流 两种类型,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洋流称为暖流,如从低纬到高纬;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的洋流称为寒流,如高纬到低纬。

水循环类型 发生区域主要环节 作用受人类影响的环节海陆间循环 〔大循环〕 海陆之间 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 蒸发,水汽输送,降水 最重要的水循环,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地表径流〔受人类影响最大的环节,影响方式是植树造林和修建水利工程〕;蒸发、降水〔人工降雨〕、下渗 陆地内循环陆地内部 补充陆地水,数量很少 海上内循环 海洋内部 携带水量最大的水循环A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蒸腾蒸发 降水地下径流3、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是盛行风。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三章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三章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三章总结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三章总结总结是在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告一段落或者全部完成后进行回顾检查、分析评价,从而得出教训和一些规律性认识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在我们的学习、工作中起到呈上启下的作用,让我们一起认真地写一份总结吧。

总结怎么写才是正确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三章总结,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三章总结1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

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完整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知
识点总结
本文档总结了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的知识点。

以下是重点内容:
1. 地球与地球运动
- 地球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

- 地球的自转使得白天和黑夜的交替产生。

- 地轴倾斜是引起季节变化的原因。

- 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的,这导致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不断变化,从而产生不同的季节。

2. 地球的各种坐标系统
- 地理经度和纬度是常用的地球坐标系统。

- 经度指东西方向上的角度,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

- 纬度指南北方向上的角度,以赤道为基准。

- 地理坐标可以用来定位地球上的任意一点。

3. 季风与季风气候
- 季风是指由于大陆和海洋的温度差异而引起的周期性风。

- 季风气候具有明显的湿季和旱季的特点。

- 亚洲季风是最为著名的季风系统之一,由海洋和大陆的季风影响形成。

4. 大气环流与全球气候变化
- 大气环流分为垂直环流和水平环流。

- 赤道附近的热带低压带和两极附近的高压带是全球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 全球气候变化受到大气环流、海洋运动和地理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5. 环境问题与生态保护
- 环境问题包括水资源短缺、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 生态保护旨在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

- 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生态保护,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以上是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的知识点总结。

希望能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必修一,二,三全面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二,三全面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二,三全面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认识过程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可见宇宙:半径140亿光年天体系统的形成: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多层次的天体系统太阳系:银河系中心天体(太阳):质量占99.86%地月系: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组成地球和月球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总星系恒星世界河外星系普通性:外观和所处的位置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合适的大气,充足的水分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概念: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发射的能量太阳辐射波长范围:0.4~0.75为可见光波段太阳辐射与地球太阳常数:8.24焦/平方厘米·分太阳辐射→能源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大气运动、水循环概念:太阳释放能量的不稳定性所导致的一些明显现象太阳活动黑子→出现于光球层类型耀斑和日珥→呈现于色球层太阳举动与地球太阳风→呈现于日冕层黑子与气候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周期11年)对地球的影响耀斑→磁暴→影响短波通信太阳风→极光第三节地球的举动(自转)概况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周期恒星日,长23小时56分4秒,而1太阳日是地球自转36°59’所需的时间。

速率角速率为15°/时。

地球表面除南北两极点外都相等线速度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南北纬60°处的线速度约为赤道处的一半。

- 1 -①导致昼夜交替现象,由此,各地温度发生昼夜变化,生物形成昼夜节律。

地理意义②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偏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③地方时:以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最高的时间为正午12时,经度位置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

东经数值越大的地方,地方时的值越大。

西经反之。

经度每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

时区和区时:为了便于使用。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3章大气的运动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归纳总结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3章大气的运动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归纳总结

第三章大气的运动第一节常见天气系统.................................................................................................. - 1 -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 8 - 第三节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 15 -第一节常见天气系统一、锋与天气1.重要概念(1)气团: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比较均匀,垂直方向上物理性质也很相似的大范围空气。

按性质分为冷气团和暖气团。

根据冷暖气团的性质可判定,上图中A所示为冷气团,B所示为暖气团。

(2)锋面:当冷、暖两种性质不同的气团接触时,它们之间就会出现一个交界面。

一般为一个狭窄而倾斜的过渡地带。

(3)锋线:锋面与地面相交而成的线。

如图中字母C所示。

2.分类(1)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2)暖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3)准静止锋[名师点拨]冷气团温度低、密度较大,位于锋面的下方;暖气团温度高,密度较小,位于锋面的上方。

[特别提醒](1)锋面过境时一定会带来天气变化,但不一定会形成降水。

当锋面上的暖气团比较干燥时,就不会形成降水。

例如,我国北方冬、春季节的沙尘暴天气,就是冷锋过境时产生的。

(2)夏季不会因为气温高而没有冷锋活动。

冷气团与暖气团是相对而言的,气温相对较高的为暖气团,因而,夏季有许多气温在0 ℃以上的冷气团,冬季也有气温在0 ℃以下的暖气团。

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多是由冷锋活动引起的。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地理事物与现象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不仅仅局限于经典的山川面貌、星辰运行等自然地理的内容,而且更多地融入了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旅游等人文层面的印记。

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供大家阅读参考。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气候变化:一个特定地点、区域或全球的长时间的气候改变。

地球气候变化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地质时期;历史时期;近现代时期2、各个时期的气候变化特征(一)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地质时期,地球表面历经了三次大冰期:震旦纪大冰期,石炭-二叠纪大冰期,第四纪大冰期。

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

总体来看,在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过程中,温暖期较长,寒冷期偏短; 湿润期与干旱期相互交替,但新生代以湿润期为主。

(二)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历史时期全球气候有两次较大的变化,一次是公元前5000 年到前 1500 年的温暖期期;另一次是十五世纪以来的寒冷期。

(三)近现代的气候变化自1861年以来,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呈上升趋势,近现代全球陆地降水量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3 雪线:长年积雪的下界,分布高度主要取决于温度、降水量和地形等条件——温度、坡度与雪线高度正相关,降水量与雪线高度负相关。

冰盖:覆盖在各种地形上的巨厚冰体,气温越高,冰盖面积越小4 全球气候变化(主要是全球变暖)的影响:①全球气候变化本身就是资源条件的变化。

增加了自然资源的开发难度。

②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了自然灾害。

③全球气候变化还将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变化。

将有1/3的动植物栖息地发生改变,大量物种灭绝。

④全球气候变化对主要生产领域,如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的影响更为显著。

气候变化对农业产量、作物品种、耕作方式、生产的稳定性等都产生影响⑤气候变化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如厄尔尼诺、干旱、洪涝、热浪等),扩大某些疫病的流行,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地理 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汇总

地理 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汇总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知识点1 相互联系的水体1.水圈的组成(完成右表)2.特征: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3.陆地水体(1)组成: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土壤水、地下水、冰川水、生物水等。

(2)相互关系: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知识点2 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1.概念: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类型及主要环节3.意义(1)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2)通过吸收、转化和传输地表的太阳辐射能,缓解了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3)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

(4)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间,依据水位、流量的动态变化,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如下列各图)研习1 河流的补给类型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知识点1 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1.洋流 (1)概念: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

(2)分类(按性质):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洋流,叫做________。

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的洋流,叫做________。

(3)形成因素:主要动力是________。

其流动方向还会受到陆地形状的限制和________的影响。

以北半球冬季为例)2.洋流分布(I补充:渔场名称: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知识点2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影响气候(1)平衡全球热量和水分:促进高、低纬度间热量和水分的输送与交换。

(2)沿岸气候:暖流有________作用,寒流有________作用。

2.影响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分布(1)寒暖流交汇:易形成大渔场,如纽芬兰渔场、北海渔场和北海道渔场。

(2)上升补偿流:秘鲁渔场。

3.影响海洋航行(1)海轮________洋流航行可以节约燃料,加快速度。

(2)寒暖流交汇处海区往往形成海雾,对航行不利。

(3)北极地区洋流:携带冰山南下,对海上航行造成较大威胁。

人教版(2019)地理必修一第三章思维导图和知识梳理

人教版(2019)地理必修一第三章思维导图和知识梳理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水循环一、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水循环示意图:1.水循环的过程(1)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在太阳辐射作用下大量蒸发,形成水汽。

(2)水汽上升到空中,在一定条件下形成降水。

(3)降落到地面上的水,或被蒸发(蒸腾),或沿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或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

最后汇集成河,又返回海洋。

2.水循环的动力:太阳辐射、重力等。

3.分类:根据发生的空间范围,水循环可分为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

类型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发生领域海洋与陆地之间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示意图特点最重要的类型,又称为补给陆地水的水量很小携带水量最大的水循大循环,使陆地上的水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环,是海陆间循环的近十倍典例长江流域的水循环塔里木河流域的水循环未登陆的台风参与的水循环【影响蒸发的因素】【影响下渗的因素】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1.促进水体更新,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2.是地球上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的重要过程:①降水和地表径流塑造地表形态;②地表径流向海洋输送泥沙、有机物、无机盐,水循环是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③吸收转化和传输太阳辐射能,缓解不同纬度地区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3.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对全球自然环境产生深刻而广泛地影响三、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有利影响::拦蓄洪水,改变地表径流的季节分配,减少洪水期径流量,增加枯水期径流量;由于水面面积的扩大和地下水水位的提高,可以加大蒸发量和降水量。

2. 跨流域调水:改变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也可以使蒸发量增加,大气中水汽增多,从而增加降水量。

3. 植树造林、保护湿地资源:起到了涵养水源的作用,使下渗增多,减少地表径流。

4. 城市地面铺设渗水砖可减少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增大地下径流。

5. 实施人工增雨,加大降水量。

不利影响大量地表径流汇聚,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2. 围湖造田减少了湖泊自然蓄水量,削弱了其防洪抗旱能力,也减弱了湖泊水体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

干货——《必修一》第三章第四章知识结构

干货——《必修一》第三章第四章知识结构

干货——《必修一》第三章第四章知识结构
第三章介绍地球上的水。

从大的方面讲地球上水体,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等,其中海洋水体量最大。

水的三态变化及在大气运动、重力作用参与下,将地球上的三大水体联系在一起,形成了水循环。

蒸发、水气输送、径流是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海水是地球上水的主体,海水运动深刻影响着海水性质,海水性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海水运动。

海水性质和运动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关于海水性质,从影响因素可以看,温度、盐度、密度即相互影响又相互联系。

弄清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可以加深海水性质对理解。

海水运动三种形式主要有海浪、潮汐、洋流。

三种运动形式的形成原因要区别开,可加深三种运动形式的理解。

其中,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是盛行风,是一种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形式,对全球的热量平衡有重要作用。

第四章地貌介绍常见的地貌类型和地貌的观察。

教材从地表和地下两部分教我们认识喀斯特地貌,我们也可以从形成过程及形成的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来认识它。

关于河流地貌。

教材从山区、流出山口(山前)、平原地区、地势平缓地区、河口段来认识河流地貌。

同样,我们可从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来认识河流地貌。

关于风沙地貌。

主要认识几个典型的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

如:风蚀蘑菇、雅丹地貌、沙丘等。

要了解其形成原因。

关于海岸地貌。

认识几个侵蚀和堆积地貌即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界的水循环相






三态
固态:高山、高纬地区
液态:最多
气态:最广、最少
地球上的水体: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
陆地上的水体
水资源:陆地上的淡水资源(通常情况下)
水体间的补给(以河流水补给考查为重点)



定义
类型
海陆间循环(大循环)--对陆地水的更新最重要
陆地内循环
海上内循环
环节
蒸发
水汽输送--最不容易受人类干扰
降水
地表径流--最易受人类影响--坡度、植被覆盖率、降水强度
下渗
地下径流
意义
维持全球水体的动态平衡
促进物质转移和能量交换
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洋









对沿岸气候的影响
暖流:增温增湿--温带海洋性气候(西欧)
寒流:降温减湿--秘鲁沿岸干旱气候对海洋生物分布的影响
寒暖流交汇
北海道渔场
北海渔场
纽芬兰渔场
海水上泛⇐离岸风:秘鲁渔场对航海的影响
顺洋流加快速度,节省燃料
海雾⇐
寒暖流交汇
冬季,暖流所经海域
对污染物的影响:利、弊











定义:常年稳定一定方向大规模
类型
按成因分类
风海流(多东西方向)
密度流
补偿流(多南北方向)
按性质分类
暖流(较低纬度→较高纬度)
寒流(较高纬度→较低纬度)
影响洋流分布的因素:盛行风、陆地形状、地转偏向力
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熟记各大洋的洋流分布、名称)
分布模式
中低纬(副热带)海区大洋环流:北顺南逆
中高纬(副极地)海区大洋环流:北逆南顺
季风洋流(北印度洋):夏顺冬逆
高一地理必修一总复习
课题:第三章知识结构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水






含义
广义:
狭义:陆地上的淡水资源
丰歉程度--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分布
世界
大洲:亚洲、南美洲、大洋洲
国家:巴西、俄罗斯
我国
地区分布:南>北,东>西
时间分配:夏秋>冬春





经济活动
数量--规模
质量--效益
生产力水平与水资源利用
较落后--沿河、湖发展
较发达
淡水资源利用增加
调节时空分布
合理利用
水资源
水资源短缺⇐
供不应求--资源性缺水
水体污染--水质性缺水
措施
开源:地下水、水库、引水、淡化、增雨
节流:节水意识、农业灌溉技术、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